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怎么写好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方便大家学习。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3、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

(精确到0·001)·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

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弄清原函数与反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的关系.

2.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3.在尝试、探索求反函数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认识,总结出求反函数的一般步骤,加深对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4.进一步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用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培养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求反函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复习提问

①函数的概念

②y=f(x)中各变量的意义

2.同学们在物理课学过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即S=vt和t=(其中速度v是常量),在S=vt 中位移S是时间t的函数;在t=中,时间t是位移S的函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t=是函数S=vt的反函数.什么是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就是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3.板书课题

由实际问题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展示了教学目标.这样既可以拨去"反函数"这一概念的神秘面纱,也可使学生知道学习这一概念的必要性.

二、实例分析,组织探究

1.问题组一:

(用投影给出函数与;与()的图象)

(1)这两组函数的图像有什么关系?这两组函数有什么关系?(生答:与的图像关于直线y=x对称;与()的图象也关于直线y=x对称.是求一个数立方的运算,而是求一个数立方根的运算,它们互为逆运算.同样,与()也互为逆运算.)

(2)由,已知y能否求x?

(3)是否是一个函数?它与有何关系?

(4)与有何联系?

2.问题组二:

(1)函数y=2x 1(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

(2)函数(x是自变量)与函数x=2y 1(y是自变量)是否是同一函数?

(3)函数 ()的定义域与函数()的值域有什么关系?

3.渗透反函数的概念.

(教师点明这样的函数即互为反函数,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其特点)

从学生熟知的函数出发,抽象出反函数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通过这两组问题,为反函数概念的引出做了铺垫,利用旧知,引出新识,在"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使学生对反函数有一个直观的粗略印象,为进一步抽象反函数的概念奠定基础.

三、师生互动,归纳定义

1.(根据上述实例,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反函数的定义)

函数y=f(x)(x∈A) 中,设它的值域为 C.我们根据这个函数中x,y的关系,用 y 把 x 表示出来,得到 x = j (y) .如果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 = j (y),x在A中都有的值和它对应,那么, x = j (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 y 的函数.这样的函数 x = j (y)(y ∈C)叫做函数y=f(x)(x∈A)的反函数.记作: .考虑到"用 x表示自变量, y表示函数"的习惯,将中的x与y对调写成.

2.引导分析:

1)反函数也是函数;

2)对应法则为互逆运算;

3)定义中的"如果"意味着对于一个任意的函数y=f(x)来说不一定有反函数;

4)函数y=f(x)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函数x=f(y)的值域、定义域;

5)函数y=f(x)与x=f(y)互为反函数;

6)要理解好符号f;

7)交换变量x、y的原因.

3.两次转换x、y的对应关系

(原函数中的自变量x与反函数中的函数值y 是等价的,原函数中的函数值y与反函数中的自变量x是等价的.)

4.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

函数y=f(x)

函数

定义域

A

C

值 域

C

A

四、应用解题,总结步骤

1.(投影例题)

【例1】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

(1)y=3x-1 (2)y=x 1

【例2】求函数的反函数.

(教师板书例题过程后,由学生总结求反函数步骤.)

2.总结求函数反函数的步骤:

1° 由y=f(x)反解出x=f(y).

2° 把x=f(y)中 x与y互换得.

3° 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

(简记为:反解、互换、写出反函数的定义域)【例3】(1)有没有反函数?

(2)的反函数是________.

(3)(x<0)的反函数是__________.

在上述探究的基础上,揭示反函数的定义,学生有针对性地体会定义的特点,进而对定义有更深刻的认识,与自己的预设产生矛盾冲突,体会反函数.在剖析定义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函数与方程、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并对数学的符号语言有更好的把握.

通过动画演示,表格对照,使学生对反函数定义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消化理解.

通过对具体例题的讲解分析,在解题的步骤上和方法上为学生起示范作用,并及时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分析、思考的习惯,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题目的设计遵循了从了解到理解,从掌握到应用的不同层次要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体现了对定义的反思理解.学生思考练习,师生共同分析纠正.

五、巩固强化,评价反馈

1.已知函数 y=f(x)存在反函数,求它的反函数 y =f( x)

(1)y=-2x 3(xR) (2)y=-(xR,且x)

( 3 ) y=(xR,且x)

2.已知函数f(x)=(xR,且x)存在反函数,求f(7)的值.

五、反思小结,再度设疑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反函数的定义,以及反函数的求解步骤.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到底有什么特点呢?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我们将在下节研究.

(让学生谈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体会,教师适时点拨)

进一步强化反函数的概念,并能正确求出反函数.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学习目标的落实程度.具体实践中可采取同学板演、分组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六、作业

习题2.4 第1题,第2题

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学设计说明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螺旋式上升的,一般要经过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本节教案通过一个物理学中的具体实例引入反函数,进而又通过若干函数的图象进一步加以诱导剖析,最终形成概念.

反函数的概念是教学中的难点,原因是其本身较为抽象,经过两次代换,又采用了抽象的符号.由于没有一一映射,逆映射等概念的支撑,使学生难以从本质上去把握反函数的概念.为此,我们大胆地使用教材,把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系预先揭示,进而探究原因,寻找规律,程序是从问题出发,研究性质,进而得出概念,这正是数学研究的顺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助于概念的建立与形成.另外,对概念的剖析以及习题的配备也很精当,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满足学生多层次需要,起到评价反馈的作用.通过对函数与方程的分析,互逆探索,动画演示,表格对照、学生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求欲,在探究与剖析的过程中,完善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使学生自然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3

高中数学的内容多,抽象性、理论性强,高中很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谁的自学能力强,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你的成绩以及将来你发展的前途。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数学学科特点有清楚的认识

数学的概念、方法、思想都是人类长期实践中自然发展形成的,以数域的发展为例,从自然数到有理数到实数再到复数,都是由自然的认知冲突引起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有必要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它的形成过程以及它的应用,让数学显得合情合理,浑然天成。数学中没有含糊不清的词,对错分明,凡事都要讲个为什么,只要按照数学规则去学去想就能融会贯通,但是如果不把来龙去脉想清楚而是“想当然”的`话,那就学不下去了。

第二、要改变一个观念。

有人会说自己的基础不好。那什么是基础?今天所学的知识就是明天的基础。明天学习的知识就是后天的基础,

所以只要学好每一天的内容,那么你打的基础就是最扎实的了。所以现在你们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无所谓基础好不好。

第三、学数学要摸索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重在方法,好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事半功倍。学习、掌握并能灵活应用数学的途径有很多,做习题、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问题是必需的,理解、学会证明、领会思想、掌握方法也是必需的。同时,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类比地学、联系地学,既要从概念中看到它的具体背景,又要在具体的例子中想到它蕴含的一般概念。

相关文章推荐:

1.高中开学第一周教学反思

2.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精选

3.20--初中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精选】

4.高三开学教学反思

5.高一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6.开学第一课语文教学反思

7.幼儿园开学第一课反思

8.高中英语教学反思精选

9.高中生物教育反思

10.20--开学第一课教学反思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4

分享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使学生了解本学期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分享重点:

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分享难点:

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分享时间:一课时

分享准备:《三年级综实课程纲要》PPT

分享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新年新气象,新的学期又是新的开始。本学期的第二节综实课,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一个新朋友,它就像向导一样,能够指引大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找准学习目标,理清学习内容、了解学习安排,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它就是课程纲要。(板书课题)

二、内容新授

1、师:怎样才能做学习的小主人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我们本学期将会学习那些内容呢?《课程纲要》来一一为我们介绍。

2、师:本学期我们只进行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它就是有趣的姓氏。

3、师:主题确定了,那么课下就需要你们想想,围绕这些主题可以引出什么呢?(生说)

4、师:对,是子课题。说明大家上学期上课大家认真听讲了。除了想一想可以确定哪些子课题,还要想想你准备怎样做,使用哪些方法等等。

5、师:接下来我来说说我们这学期综实课分组的问题。这学期分组,以主题确定后,你们自己找搭档,找助手,一起同心协力更好的完成各个主题活动。

6、师:本学期的课程内容大家都了解了,那本学期的评奖方式是什么呢?

①每节课课余1-3分钟,根据本节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以及课堂表现,来老师这里为个人加分,各组组长也负责记录并统计出每星期、每个月加分最多的组员上报老师,老师会授予这些同学优秀之星的称号,获得优秀之星称号的同学会得到学习星以及才艺星的奖励。

②课前准备综实成长记录袋以及A4白纸15张,作为平时作业及记录板书内容的笔记本。老师批阅,每月月末总检,作为评分奖励的内容之一。

③平时按照老师要求,准备工具、材料,期末奖励进步奖。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学期《课程纲要》的学习,你是否对本学期的学习充满信心呢?老师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5

一、教学目标设计

通过实例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意义。

能够在简单的问题情境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流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概念引入

早在战国时期,《墨经》中就有这样一段话有之则必然,无之则未必不然,是为大故无之则必不然,有之则未必然,是为小故。

今天,在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这充分说明,没有这个必要等,在数学中,也讲充分和必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教材第一章第五节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二、概念形成

1、 首先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

(1)若两三角形全等,则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若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则这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若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

(4) 若ab=0,则a=0。

解答:命题(2)、(3)、(4)为真。命题(4)为假;

2、请同学用推断符号写出上述命题。

解答:(1)两三角形全等 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

(2) 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 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 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

(4)ab=0 a=0。

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继续结合上述实例说明什么是充分条件、什么是必要条件。

若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中,我们称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是这个整数必是偶数的充分条件,可以解释为:只要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成立,这个整数必是偶数就一定成立;而称这个整数必是偶数是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的必要条件,可以解释成如果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 成立,就必须要这个整数必是偶数成立

充分条件:一般地,用、分别表示两件事,如果这件事成立,可以推出这件事也成立,即,那么叫做的充分条件。[说明]:①可以解释为:为了使成立,具备条件就足够了。②可进一步解释为:有它即行,无它也未必不行。③结合实例解释为: x = 0 是 xy = 0 的充分条件,xy = 0不一定要 x = 0。)

必要条件:如果,那么叫做的必要条件。

[说明]:①可以解释为若,则叫做的必要条件,是的充分条件。②无它不行,有它也不一定行③结合实例解释为:如 xy = 0是 x = 0的必要条件,若xy0,则一定有 x若xy = 0也不一定有 x = 0。

回答上述问题(1)、(2)中的条件关系。

(1)中:两三角形全等是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的充分条件;两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是两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条件。

(2)中: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充分条件;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有两个内角相等的必要条件。

4、拓广引申

把命题:若某个整数能够被4整除,则这个整数必是偶数中的条件与结论分别记作与,那么,原命题与逆命题的真假同与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可分为四类:

(1)充分不必要条件,即,而

(2)必要不充分条件,即,而

(3)既充分又必要条件,即,又有

(4)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即,又有。

三、典型例题(概念运用)

例1:(1)已知四边形ABCD是凸四边形,那么AC=BD是四边形ABCD是矩形的什么条件?为什么?(课本例题p22例4)

(2) 是 的什么条件。

(3)a+b是1,b什么条件。

解:(1)AC=BD是四边形ABCD是矩形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2)充分不必要条件。

(3)必要不充分条件。

[说明]①如果把命题条件与结论分别记作与,则既要对进行判断,又要对进行判断。②要否定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则只需举一反例即可。

例2:判断下列电路图中p与q的充要关系。其中p:开关闭合;q:

灯亮。(补充例题)

[说明]①图中含有两个开关时,p表示其中一个闭合,另一个情况不确定。②加强学科之间的横向沟通,通过图示,深化概念认识。

例3、探讨下列生活中名言名句的充要关系。(补充例题)

(1)头发长,见识短。 (2)骄兵必败。

(3)有志者事竟成。 (4)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说明]通过本例,充分调动学生生活经验,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四、巩固练习

1、课本P/22练习1。5(1)

2:填表(补充)

p q p是q的

什么条件 q是p的

什么条件

两个角相等 两个角是对顶角

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四边形对角线相等 四边形是平行边形

a=b ac=bc

[说明]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所学新知,反馈教学效果。

五、课堂小结

1、本节课主要研究的内容:

推断符号,

充分条件的意义 命题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断。

必要条件的意义

2、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判别步骤:

① 认清条件和结论。

② 考察p q和q p的真假。

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判别技巧:

① 可先简化命题。

② 否定一个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即可。

③ 将命题转化为等价的逆否命题后再判断。

六、课后作业

书面作业:课本P/24习题1。51,2,3。

五、教学设计说明

1、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以及下节课中充要条件与集合的概念一样涉及到数学的各个分支,用推出关系的形式给出它的定义,对高一学生只要求知道它的意义,并能判断简单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由于充要条件与命题的真假、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相互关系紧密相关,为此,教学时可以从判断命题的真假入手,来分析命题的条件对于结论来说,是否充分,从而引入充分条件的概念,进而引入必要条件的概念。

3、教材中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定义没有作过多的解释说明,为了让学生能理解定义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一些熟悉的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关系来认识充分条件的概念,从互为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来引出必要条件的概念。

4、由于这节课概念性、理论性较强,一般的教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为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学中始终要注意以学生为主,结合相关学科及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给概念下定义,去体会概念的本质属性。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6

课题: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探究法

教学媒体选择:多媒体教学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学习者分析:

1.需求分析:在研究指数函数前,学生应熟练掌握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通过本节内容将指数的取值范围扩充到实数,为学习指数函数打基础.

2.学情分析: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过正数指数幂的运算,但是这对我们研究指数函数是远远不够的,通过本节课使学生对指数幂的运算和理解更加深入.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学习任务分析:

1.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推广思想,逼近思想,教材充分关注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体现了本节内容的重要性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2.教学重点:根式的概念及n次方根的性质;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及运算性质;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互化.

3.教学难点:n次方根的性质;分数指数幂的意义及分数指数幂的运算.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教学目标阐明:

1.知识与技能:理解根式的概念及性质,掌握分数指数幂的运算,能够熟练的进行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互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思考,培养学生推广和逼近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主动参与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来加深对n次方根和分数指数幂的理解,而具有探索能力是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方面.

教学流程图: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一)本章知识结构介绍

(二)问题引入

1.问题:当生物体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此规律,人们获得了生物体内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关系:

(1)当生物死亡了5730年后,它体内的碳14含量P的值为

(2)当生物死亡了5730×2年后,它体内的碳14含量P的值为

(3)当生物死亡了6000年后,它体内的碳14含量P的值为

(4)当生物死亡了10000年后,它体内的碳14含量P的值为

2.回顾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3.思考:这些运算性质对分数指数幂是否适用呢?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板书】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二.根式的概念:

【师】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简单的例子.口述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引导学生总结n次方根的概念..

【板书】平方根,立方根,n次方根的符号,并举一些简单的方根运算,以便学生观察总结.

【师】现在我们请同学来总结n次方根的概念..

1.根式的概念

【板书】概念

即如果一个数的n次方等于a(n>1,且n∈N_),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n次方根.

【师】通过刚才所举的例子不难看出n的奇偶以及a的正负都会影响a的n次方根,下面我们来共同完成这样一个表格.

【板书】表格

【师】通过这个表格,我们知道负数没有偶次方根.那么0的n次方根是什么?

【学生】0的n次方根是0.

【师】现在我们来对这个符号作一说明.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注】本题较为简单,由学生口答即可,此处过程省略.

三.n次方根的性质

【注】对于1提问学生a的取值范围,让学生思考便能得出结论.

【注】对于2,少举几个例子让学生观察,并起来说他们的结论.

1.n次方根的性质

四.分数指数幂

【师】这两个根式可以写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是因为根指数能整除被开方数的指数,那么请大家思考下面的问题.

思考:根指数不能整除被开方数的指数时还能写成分数指数幂的形式吗

【师】如果成立那么它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有这样的规定.

(一)分数指数幂的意义:

1.我们规定正数的正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2.我们规定正数的负分数指数幂的意义是:

3.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0,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二)指数幂运算性质的推广:

五.例题

例2.求值

【注】此处例2让学生上黑板做,例3待学生完成后老师在黑板板演,例4让学生黑板上做,然后纠正错误.

六.课堂小结

1.根式的定义;

2.n次方根的性质;

3.分数指数幂.

七.课后作业

P59习题2.1A组1.2.4.

八.课后反思

1.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没有把重要的内容写在黑板上,而且运算性质中a,r,s的条件没有给出,另外课件中有一处错误.第二节课时改正了第一节课的错误.

2.有许多问题应让学生回答,不能自问自答.根式性质的思考没有讲清楚,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回答和思考问题,与之互动太少.

3.讲课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处理不好,并且讲课声音较小,没有起伏.

4.课前的章节知识结构很好,引入简单到位,亮点是概念后的表格.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7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教案

届高三数学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2.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椭圆标准方程的讨论,理解并掌握椭圆的几何性质;

(2)能够根据椭圆的标准方程求焦点、顶点坐标、离心率并能根据其性质画图;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其它圆锥曲线作方法上的准备.

教学重点:椭圆的几何性质.通过几何性质求椭圆方程并画图

教学难点:椭圆离心率的概念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一、复习:

1.椭圆的定义,椭圆的焦点坐标,焦距.

2.椭圆的标准方程.

二、讲授新课:

(一)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

[在解析几何里,是利用曲线的方程来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的,我们现在利用焦点在x轴上的椭圆的标准方程来研究其几何性质.]

已知椭圆的标准方程为:

1.范围

[我们要研究椭圆在直角坐标系中的范围,就是研究椭圆在哪个区域里,只要讨论方程中x,y的范围就知道了.]

问题1方程中x、y的取值范围是什么?

由椭圆的标准方程可知,椭圆上点的坐标(x,y)都适合不等式

≤1,≤1

即x2≤a2,y2≤b2

所以x≤a,y≤b

即-a≤x≤a,-b≤y≤b

这说明椭圆位于直线x=±a,y=±b所围成的矩形里。

2.对称性

复习关于x轴,y轴,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点(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问题2在椭圆的标准方程中①以-y代y②以-x代x③同时以-x代x、以-y代y,你有什么发现?

(1)在曲线的方程里,如果以-y代y方程不变,那么当点P(x,y)在曲线上时,它关于x的轴对称点P’(x,-y)也在曲线上,所以曲线关于x轴对称。

(2)如果以-x代x方程方程不变,那么说明曲线的对称性怎样呢?[曲线关于y轴对称。]

(3)如果同时以-x代x、以-y代y,方程不变,这时曲线又关于什么对称呢?[曲线关于原点对称。]

归纳提问:从上面三种情况看出,椭圆具有怎样的对称性?

椭圆关于x轴,y轴和原点都是对称的。

这时,椭圆的对称轴是什么?[坐标轴]

椭圆的对称中心是什么?[原点]

椭圆的对称中心叫做椭圆的`中心。

3.顶点

[研究曲线的上的某些特殊点的位置,可以确定曲线的位置。要确定曲线在坐标系中的位置,常常需要求出曲线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

问题3怎样求曲线与x轴、y轴的交点?

在椭圆的标准方程里,

令x=0,得y=±b。这说明了B1(0,-b),B2(0,b)是椭圆与y轴的两个交点。

令y=0,得x=±a。这说明了A1(-a,0),A2(a,0)是椭圆与x轴的两个交点。

因为x轴,y轴是椭圆的对称轴,所以椭圆和它的对称轴有四个交点,这四个交点叫做椭圆的顶点。

线段A1A2,B1B2分别叫做椭圆的长轴和短轴。

它们的长A1A2=2a,B1B2=2b(a和b分别叫做椭圆的长半轴长和短半轴长)

观察图形,由椭圆的对称性可知,椭圆短轴的端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相等,且等于长半轴长,即B1F1=B1F2=B2F1=B2F2=a

在Rt△OB2F2中,由勾股定理有

OF22=B2F22-OB22,即c2=a2-b2

这就是在前面一节里,我们令a2-c2=b2的几何意义。

4.离心率

定义:椭圆的焦距与长轴长的比e=,叫做椭圆的离心率。

因为a>c>0,所以0<e<1.<p="">

问题4观察图形,说明当离心率e变化时,椭圆形状是怎样随之变化的?

[调用几何画板,演示离心率变化(分越接近1和越接近0两种情况讨论)对椭圆形状的影响]

得出结论:(1)e越接近1时,则c越接近a,从而b越小,因此椭圆越扁;

(2)e越接近0时,则c越接近0,从而b越接近于a,这时椭圆就越接近于圆。

当且仅当a=b时,c=0,这时两个焦点重合于椭圆的中心,图形变成圆。

当e=1时,图形变成了一条线段。[为什么?留给学生课后思考]

5.例题

例1求椭圆16x2+25y2=400的长轴和短轴的长、离心率、焦点和顶点的坐标,并用描点法画出它的图形.

[根据刚刚学过的椭圆的几何性质知,椭圆长轴长2a,短轴长2b,该方程中的a=?b=?c=?因为题目给出的椭圆方程不是标准方程,所以必须先把它转化为标准方程,再讨论它的几何性质]

解:把已知方程化为标准方程,这里a=5,b=4,所以c==3

因此,椭圆的长轴和短轴长分别是2a=10,2b=8

离心率e==

两个焦点分别是F1(-3,0),F2(3,0),

四个顶点分别是A1(-5,0)A1(5,0)A1(0,-4)F1(0,4).

[提问:怎样用描点法画出椭圆的图形呢?我们可以根据椭圆的对称性,先画出第一象限内的图形。]

将已知方程变形为,根据

在0≤x≤5的范围内算出几个点的坐标(x,y)

x012345

y43.93.73.22.40

先描点画出椭圆的一部分,再利用椭圆的对称性画出整个椭圆(如图)

说明:本题在画图时,利用了椭圆的对称性。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可以简化画图过程,保证图形的准确性。

根据椭圆的几何性质,用下面的方法可以快捷地画出反映椭圆基本形状和大小的草图:

(1)以椭圆的长轴、短轴为邻边画矩形;

(2)由矩形四边的中点确定椭圆的四个顶点;

(3)用平滑的曲线将四个顶点连成一个椭圆。

[画图时要注意它们的对称性及顶点附近的平滑性]

(四)练习

填空:已知椭圆的方程是9x2+25y2=225,

(1)将其化为标准方程是_________________.

(2)a=___,b=___,c=___.

(3)椭圆位于直线________和________所围成的________区域里.

椭圆的长轴、短轴长分别是____和____,离心率e=_____,两个焦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四个顶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求符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1)经过点(-3,0)、(0,-2);

(2)长轴的长等于20,离心率等于0.6

例3点与定点的距离和它到直线的距离之比是常数,求点的轨迹.

(教师分析――示范书写)

例4、如图,一种电影放映灯泡的反射镜面是旋转椭圆面(椭圆绕其对称轴旋转一周形成的曲面)的一部分。过对称轴的截口ABC是椭圆的一部分,灯丝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F1上,片门位于另一个焦点F2上,由椭圆一个焦点F1发出的光线,经过旋转椭圆面反射后集中到另一个焦点F2。已知AC^F1F2,F1A=2.8cm,F1F2=4.5cm,求截口ABC所在椭圆的方程。

三、课堂练习:

①比较下列每组椭圆的形状,哪一个更圆,哪一个更扁?

⑴与⑵与(学生口答,并说明原因)

②求适合下列条件的椭圆的标准方程.

⑴经过点

⑵长轴长是短轴长的倍,且经过点

⑶焦距是,离心率等于

(学生演板,教师点评)

焦点在x轴、y轴上的椭圆的几何性质对比.

四、小结

(1)理解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给出方程会求椭圆的焦点、顶点和离心率;

(2)了解离心率变化对椭圆形状的影响;

(3)通过曲线的方程研究曲线的几何性质并画图是解析几何的基本方法.

五、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2.1的6、7、8题

课后思考:

1、椭圆上到焦点和中心距离最大和最小的点在什么地方?

2、点M(x,y)与定点F(c,0)的距离和它到定直线l:x=的距离的比是常数(a>c>0),求点M轨迹,并判断曲线的形状。

3、接本学案例3,问题2,若过焦点F2作直线与AB垂直且与该椭圆相交于M、N两点,当△F1MN的面积为70时,求该椭圆的方程。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 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

(2) 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质去研究认识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 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 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1) 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 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 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9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中的考查点:

(一)、对性质的考查:

1、范围:要注意方程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与椭圆有关的求最值是变量的取值范围;作椭圆的草图。

2、对称性:椭圆的中心及其对称性;判断曲线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的依据;如果曲线具有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中的任意两种,那么它也具有另一种对称性;注意椭圆不因坐标轴改变的固有性质。

3、顶点:椭圆的顶点坐标;一般二次曲线的顶点即是曲线与对称轴的交点;椭圆中a、b、c的几何意义(椭圆的特征三角形及离心率的三角函数表示)。

4、离心率:离心率的定义;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0,1);椭圆的离心率的变化对椭圆的影响:当e趋向于1时:c趋向于a,此时,椭圆越扁平;当e趋向于0时:c趋向于0,此时,椭圆越接近于圆;当且仅当a=b时,c=0,两焦点重合,椭圆变成圆。

(二)、课本例题的变形考查:

1、近日点、远日点的概念:椭圆上任意一点p(x,y)到椭圆一焦点距离的最大值:a+c与最小值:a-c及取最值时点p的坐标;

2、椭圆的第二定义及其应用;椭圆的准线方程及两准线间的距离、焦准距:焦半径公式。

3、已知椭圆内一点m,在椭圆上求一点p,使点p到点m与到椭圆准线的距离的和最小的求法。

4、椭圆的参数方程及椭圆的离心角:椭圆的参数方程的简单应用:

5、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椭圆相交时的弦长及弦中点问题。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10

●知识梳理

函数的综合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函数内容本身的相互综合,如函数概念、性质、图象等方面知识的综合.

2.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点的综合,如方程、不等式、数列、解析几何等方面的内容与函数的综合.这是高考主要考查的内容.

3.函数与实际应用问题的综合.

●点击双基

1.已知函数f(x)=lg(2x-b)(b为常数),若x[1,+)时,f(x)0恒成立,则

A.b1B.b1C.b1D.b=1

解析:当x[1,+)时,f(x)0,从而2x-b1,即b2x-1.而x[1,+)时,2x-1单调增加,

b2-1=1.

答案:A

2.若f(x)是R上的减函数,且f(x)的图象经过点A(0,3)和B(3,-1),则不等式f(x+1)-1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f(x+1)-12得-2

又f(x)是R上的减函数,且f(x)的图象过点A(0,3),B(3,-1),

f(3)

答案:(-1,2)

●典例剖析

【例1】取第一象限内的点P1(x1,y1),P2(x2,y2),使1,x1,x2,2依次成等差数列,1,y1,y2,2依次成等比数列,则点P1、P2与射线l:y=x(x0)的关系为

A.点P1、P2都在l的上方B.点P1、P2都在l上

C.点P1在l的下方,P2在l的上方D.点P1、P2都在l的下方

剖析:x1=+1=,x2=1+=,y1=1=,y2=,∵y1

P1、P2都在l的下方.

答案:D

【例2】已知f(x)是R上的偶函数,且f(2)=0,g(x)是R上的奇函数,且对于xR,都有g(x)=f(x-1),求f(20__)的值.

解:由g(x)=f(x-1),xR,得f(x)=g(x+1).又f(-x)=f(x),g(-x)=-g(x),

故有f(x)=f(-x)=g(-x+1)=-g(x-1)=-f(x-2)=-f(2-x)=-g(3-x)=

g(x-3)=f(x-4),也即f(x+4)=f(x),xR.

f(x)为周期函数,其周期T=4.

f(20__)=f(4500+2)=f(2)=0.

评述:应灵活掌握和运用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

【例3】函数f(x)=(m0),x1、x2R,当x1+x2=1时,f(x1)+f(x2)=.

(1)求m的值;

(2)数列{an},已知an=f(0)+f()+f()++f()+f(1),求an.

解:(1)由f(x1)+f(x2)=,得+=,

4+4+2m=[4+m(4+4)+m2].

∵x1+x2=1,(2-m)(4+4)=(m-2)2.

4+4=2-m或2-m=0.

∵4+42=2=4,

而m0时2-m2,4+42-m.

m=2.

(2)∵an=f(0)+f()+f()++f()+f(1),an=f(1)+f()+f()++f()+f(0).

2an=[f(0)+f(1)]+[f()+f()]++[f(1)+f(0)]=+++=.

an=.

深化拓展

用函数的思想处理方程、不等式、数列等问题是一重要的思想方法.

【例4】函数f(x)的定义域为R,且对任意x、yR,有f(x+y)=f(x)+f(y),且当x0时,f(x)0,f(1)=-2.

(1)证明f(x)是奇函数;

(2)证明f(x)在R上是减函数;

(3)求f(x)在区间[-3,3]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证明:由f(x+y)=f(x)+f(y),得f[x+(-x)]=f(x)+f(-x),f(x)+f(-x)=f(0).又f(0+0)=f(0)+f(0),f(0)=0.从而有f(x)+f(-x)=0.

f(-x)=-f(x).f(x)是奇函数.

(2)证明:任取x1、x2R,且x10.f(x2-x1)0.

-f(x2-x1)0,即f(x1)f(x2),从而f(x)在R上是减函数.

(3)解:由于f(x)在R上是减函数,故f(x)在[-3,3]上的最大值是f(-3),最小值是f(3).由f(1)=-2,得f(3)=f(1+2)=f(1)+f(2)=f(1)+f(1+1)=f(1)+f(1)+f(1)=3f(1)=3(-2)=-6,f(-3)=-f(3)=6.从而最大值是6,最小值是-6.

深化拓展

对于任意实数x、y,定义运算x__y=ax+by+cxy,其中a、b、c是常数,等式右边的运算是通常的加法和乘法运算.现已知1__2=3,2__3=4,并且有一个非零实数m,使得对于任意实数x,都有x__m=x,试求m的值.

提示:由1__2=3,2__3=4,得

b=2+2c,a=-1-6c.

又由x__m=ax+bm+cmx=x对于任意实数x恒成立,

b=0=2+2c.

c=-1.(-1-6c)+cm=1.

-1+6-m=1.m=4.

答案:4.

●闯关训练

夯实基础

1.已知y=f(x)在定义域[1,3]上为单调减函数,值域为[4,7],若它存在反函数,则反函数在其定义域上

A.单调递减且最大值为7B.单调递增且最大值为7

C.单调递减且最大值为3D.单调递增且最大值为3

解析: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在各自定义区间上有相同的增减性,f-1(x)的值域是[1,3].

答案:C

2.关于x的方程x2-4x+3-a=0有三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a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函数y=x2-4x+3的图象,如下图.

由图象知直线y=1与y=x2-4x+3的图象有三个交点,即方程x2-4x+3=1也就是方程x2-4x+3-1=0有三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因此a=1.

答案:1

3.若存在常数p0,使得函数f(x)满足f(px)=f(px-)(xR),则f(x)的一个正周期为__________.

解析:由f(px)=f(px-),

令px=u,f(u)=f(u-)=f[(u+)-],T=或的整数倍.

答案:(或的整数倍)

4.已知关于x的方程sin2x-2sinx-a=0有实数解,求a的取值范围.

解:a=sin2x-2sinx=(sinx-1)2-1.

∵-11,0(sinx-1)24.

a的范围是[-1,3].

5.记函数f(x)=的定义域为A,g(x)=lg[(x-a-1)(2a-x)](a1)的定义域为B.

(1)求A;

(2)若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1)由2-0,得0,

x-1或x1,即A=(-,-1)[1,+).

(2)由(x-a-1)(2a-x)0,得(x-a-1)(x-2a)0.

∵a1,a+12a.B=(2a,a+1).

∵BA,2a1或a+1-1,即a或a-2.

而a1,1或a-2.

故当BA时,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1).

培养能力

6.(理)已知二次函数f(x)=x2+bx+c(b0,cR).

若f(x)的定义域为[-1,0]时,值域也是[-1,0],符合上述条件的函数f(x)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f(x)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设符合条件的f(x)存在,

∵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x=-,

又b0,-0.

①当-0,即01时,

函数x=-有最小值-1,则

或(舍去).

②当-1-,即12时,则

(舍去)或(舍去).

③当--1,即b2时,函数在[-1,0]上单调递增,则解得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函数有两个,

f(x)=x2-1或f(x)=x2+2x.

(文)已知二次函数f(x)=x2+(b+1)x+c(b0,cR).

若f(x)的定义域为[-1,0]时,值域也是[-1,0],符合上述条件的函数f(x)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f(x)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

x=-,又b0,--.

设符合条件的f(x)存在,

①当--1时,即b1时,函数f(x)在[-1,0]上单调递增,则

②当-1-,即01时,则

(舍去).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函数为f(x)=x2+2x.

7.已知函数f(x)=x+的定义域为(0,+),且f(2)=2+.设点P是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一点,过点P分别作直线y=x和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

(1)求a的值.

(2)问:PMPN是否为定值?若是,则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设O为坐标原点,求四边形OMPN面积的最小值.

解:(1)∵f(2)=2+=2+,a=.

(2)设点P的坐标为(x0,y0),则有y0=x0+,x00,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知,PM==,PN=x0,有PMPN=1,即PMPN为定值,这个值为1.

(3)由题意可设M(t,t),可知N(0,y0).

∵PM与直线y=x垂直,kPM1=-1,即=-1.解得t=(x0+y0).

又y0=x0+,t=x0+.

S△OPM=+,S△OPN=x02+.

S四边形OMPN=S△OPM+S△OPN=(x02+)+1+.

当且仅当x0=1时,等号成立.

此时四边形OMPN的面积有最小值1+.

探究创新

8.有一块边长为4的正方形钢板,现对其进行切割、焊接成一个长方体形无盖容器(切、焊损耗忽略不计).有人应用数学知识作了如下设计:如图(a),在钢板的四个角处各切去一个小正方形,剩余部分围成一个长方体,该长方体的高为小正方形边长,如图(b).

(1)请你求出这种切割、焊接而成的长方体的最大容积V1;

(2)由于上述设计存在缺陷(材料有所浪费),请你重新设计切、焊方法,使材料浪费减少,而且所得长方体容器的容积V2V1.

解:(1)设切去正方形边长为x,则焊接成的长方体的底面边长为4-2x,高为x,

V1=(4-2x)2x=4(x3-4x2+4x)(0

V1=4(3x2-8x+4).

令V1=0,得x1=,x2=2(舍去).

而V1=12(x-)(x-2),

又当x时,V10;当

当x=时,V1取最大值.

(2)重新设计方案如下:

如图①,在正方形的两个角处各切下一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如图②,将切下的小正方形焊在未切口的正方形一边的中间;如图③,将图②焊成长方体容器.

新焊长方体容器底面是一长方形,长为3,宽为2,此长方体容积V2=321=6,显然V2V1.

故第二种方案符合要求.

●思悟小结

1.函数知识可深可浅,复习时应掌握好分寸,如二次函数问题应高度重视,其他如分类讨论、探索性问题属热点内容,应适当加强.

2.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函数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全部过程中,掌握了这一点,将会体会到函数问题既千姿百态,又有章可循.

●教师下载中心

教学点睛

数形结合和数形转化是解决本章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用函数的图象及方程的曲线去处理函数、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拓展题例

【例1】设f(x)是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且对任意a、b[-1,1],当a+b0时,都有0.

(1)若ab,比较f(a)与f(b)的大小;

(2)解不等式f(x-)

(3)记P={xy=f(x-c)},Q={xy=f(x-c2)},且PQ=,求c的取值范围.

解:设-1x1

0.

∵x1-x20,f(x1)+f(-x2)0.

f(x1)-f(-x2).

又f(x)是奇函数,f(-x2)=-f(x2).

f(x1)

f(x)是增函数.

(1)∵ab,f(a)f(b).

(2)由f(x-)

-.

不等式的解集为{x-}.

(3)由-11,得-1+c1+c,

P={x-1+c1+c}.

由-11,得-1+c21+c2,

Q={x-1+c21+c2}.

∵PQ=,

1+c-1+c2或-1+c1+c2,

解得c2或c-1.

【例2】已知函数f(x)的图象与函数h(x)=x++2的图象关于点A(0,1)对称.

(1)求f(x)的解析式;

(2)(文)若g(x)=f(x)x+ax,且g(x)在区间(0,2]上为减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理)若g(x)=f(x)+,且g(x)在区间(0,2]上为减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1)设f(x)图象上任一点坐标为(x,y),点(x,y)关于点A(0,1)的对称点(-x,2-y)在h(x)的图象上.

2-y=-x++2.

y=x+,即f(x)=x+.

(2)(文)g(x)=(x+)x+ax,

即g(x)=x2+ax+1.

g(x)在(0,2]上递减-2,

a-4.

(理)g(x)=x+.

∵g(x)=1-,g(x)在(0,2]上递减,

1-0在x(0,2]时恒成立,

即ax2-1在x(0,2]时恒成立.

∵x(0,2]时,(x2-1)max=3,

a3.

【例3】在4月份(共30天),有一新款服装投放某专卖店销售,日销售量(单位:件)f(n)关于时间n(130,nN__)的函数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函数f(n)图象中的点位于斜率为5和-3的两条直线上,两直线的交点的横坐标为m,且第m天日销售量最大.

(1)求f(n)的表达式,及前m天的销售总数;

(2)按规律,当该专卖店销售总数超过400件时,社会上流行该服装,而日销售量连续下降并低于30件时,该服装的流行会消失.试问该服装在社会上流行的天数是否会超过10天?并说明理由.

解:(1)由图形知,当1m且nN__时,f(n)=5n-3.

由f(m)=57,得m=12.

f(n)=

前12天的销售总量为

5(1+2+3++12)-312=354件.

(2)第13天的销售量为f(13)=-313+93=54件,而354+54400,

从第14天开始销售总量超过400件,即开始流行.

设第n天的日销售量开始低于30件(1221.

从第22天开始日销售量低于30件,

即流行时间为14号至21号.

该服装流行时间不超过10天.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11

[核心必知]

1、预习教材,问题导入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P6~P9,回答下列问题、

(1)常见的程序框有哪些?

提示:终端框(起止框),输入、输出框,处理框,判断框、

(2)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有哪些?

提示: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

2、归纳总结,核心必记

(1)程序框图

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程序框、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在程序框图中,一个或几个程序框的组合表示算法中的一个步骤;带有方向箭头的流程线将程序框连接起来,表示算法步骤的执行顺序、

(2)常见的程序框、流程线及各自表示的功能

图形符号名称功能

终端框(起止框)表示一个算法的起始和结束

输入、输出框表示一个算法输入和输出的信息

处理框(执行框)赋值、计算

判断框判断某一条件是否成立,成立时在出口处标明“是”或“Y”;不成立时标明“否”或“N”

流程线连接程序框

○连接点连接程序框图的两部分

(3)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

①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为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尽管算法千差万别,但都是由这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构成的

②顺序结构

顺序结构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步骤组成的这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用程序框图表示为:

[问题思考]

(1)一个完整的程序框图一定是以起止框开始,同时又以起止框表示结束吗?

提示:由程序框图的概念可知一个完整的程序框图一定是以起止框开始,同时又以起止框表示结束、

(2)顺序结构是任何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吗?

提示:根据算法基本逻辑结构可知顺序结构是任何算法都离不开的基本结构、

[课前反思]

通过以上预习,必须掌握的几个知识点:

(1)程序框图的概念:

(2)常见的程序框、流程线及各自表示的功能:

(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

(4)顺序结构的概念及其程序框图的表示:

问题背景:计算1×2+3×4+5×6+…+99×100。

[思考1]能否设计一个算法,计算这个式子的值。

提示:能。

[思考2]能否采用更简洁的方式表述上述算法过程。

提示:能,利用程序框图。

[思考3]画程序框图时应遵循怎样的规则?

名师指津:

(1)使用标准的框图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其他程序框图的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是一个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程序框。

(4)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5)流程线不要忘记画箭头,因为它是反映流程执行先后次序的,如果不画出箭头就难以判断各框的执行顺序。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12

1.1.1任意角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过程与能力目标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③角的分类:A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④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或“∠α”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

⑴60°;⑵120°;⑶240°;⑷300°;⑸420°;⑹480°;

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

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ββ=α+

k·360°,

k∈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注意:⑴k∈Z

⑵α是任一角;

⑶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

360°的整数倍;

⑷角α+k·720°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

例2.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⑴-120°;

⑵640°;

⑶-950°12’.

答:⑴240°,第三象限角;

⑵280°,第四象限角;

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解:{αα=90°+n·180°,n∈Z}.

例5.写出终边在y?x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

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③象限角;

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2-P5;

②教材P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9习题1.1第1、2、3题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

解:??角属于第三象限,

?k·360°+180°<α<k·360°+270°(k∈Z)

因此,2k·360°+360°<2α<2k·360°+540°(k∈Z)即(2k+1)360°<2α<(2k+1)360°+180°(k∈Z)

故2α是第一、二象限或终边在y轴的非负半轴上的角.又k·180°+90°<

各是第几象限角?

<k·180°+135°(k∈Z).

<n·360°+135°(n∈Z),

当k为偶数时,令k=2n(n∈Z),则n·360°+90°<此时,

属于第二象限角

<n·360°+315°(n∈Z),

当k为奇数时,令k=2n+1(n∈Z),则n·360°+270°<此时,

属于第四象限角

因此

属于第二或第四象限角.

1.1.2弧度制

(一)

教学目标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

(三)过程与能力目标

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四)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教学重点

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教学难点

“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度制:

初中所学的角度制是怎样规定角的度量的?规定把周角的作为1度的角,用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二、新课:

1.引入:

由角度制的定义我们知道,角度是用来度量角的`,角度制的度量是60进制的,运用起来不太方便.在数学和其他许多科学研究中还要经常用到另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它是如何定义呢?

2.定义

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1弧度记做1rad.在实际运算中,常常将rad单位省略.

3.思考:

(1)一定大小的圆心角?所对应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否是确定的?与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吗?

(2)引导学生完成P6的探究并归纳:弧度制的性质:

①半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②整圆所对的圆心角为

③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

④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

⑤零角的弧度数是零.

⑥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α=.

4.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

①将角度化为弧度:

②将弧度化为角度:

5.常规写法:

①用弧度数表示角时,常常把弧度数写成多少π的形式,不必写成小数.

②弧度与角度不能混用.

弧长等于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与半径的积.

例1.把67°30’化成弧度.

例2.把?rad化成度.

例3.计算:

(1)sin4

(2)tan1.5.

8.课后作业:

①阅读教材P6–P8;

②教材P9练习第1、2、3、6题;

③教材P10面7、8题及B2、3题.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13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通用2篇)

高中数学备课模板篇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直线参数方程的条件及参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直线的几何条件,写出直线的参数方程及参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探索、发现的创造性过程,培养创新意识。

二、重难点:教学重点:曲线参数方程的定义及方法

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曲线的参数方程.

三、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写出圆方程的标准式和对应的参数方程。

圆参数方程(为参数)

(2)圆参数方程为:(为参数)

2.写出椭圆参数方程.

3.复习方向向量的概念.提出问题:已知直线的一个点和倾斜角,如何表示直线的参数方程?

(二)、讲解新课:

1、问题的提出: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是,并且经过点P(2,3),如何描述直线L上任意点的位置呢?

如果已知直线L经过两个

定点Q(1,1),P(4,3),

那么又如何描述直线L上任意点的

位置呢?

2、教师引导学生推导直线的参数方程:

(1)过定点倾斜角为的直线的

参数方程

(为参数)

【辨析直线的参数方程】:设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参数t的几何意义是指从点P到点M的位移,可以用有向线段数量来表示。带符号.

(2)、经过两个定点Q,P(其中)的直线的参数方程为。其中点M(X,Y)为直线上的任意一点。这里参数的几何意义与参数方程(1)中的t显然不同,它所反映的是动点M分有向线段的数量比。当时,M为内分点;当且时,M为外分点;当时,点M与Q重合。

(三)、直线的参数方程应用,强化理解。

1、例题:

学生练习,教师准对问题讲评。反思归纳:

1)求直线参数方程的方法;

2)利用直线参数方程求交点。

2、巩固导练:

补充:

1)直线与圆相切,那么直线的倾斜角为(A)

A.或B.或C.或D.或

2)(坐标系与参数方程选做题)若直线与直线(为参数)垂直,则.

解:直线化为普通方程是,

该直线的斜率为,

直线(为参数)化为普通方程是,

该直线的斜率为,

则由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得,。

(四)、小结:

(1)直线参数方程求法;

(2)直线参数方程的特点;

(3)根据已知条件和图形的几何性质,注意参数的意义。

(五)、作业:

补充:设直线的参数方程为(t为参数),直线的方程为y=3x+4则与的距离为_______

【考点定位】本小题考查参数方程化为普通方程、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基础题。

解析:由题直线的普通方程为,故它与与的距离为。

五、:

高中数学备课教案模板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

(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2.教学用具:实物模型、三角板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在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圆锥、球的三视图(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你能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吗?

(二)实践动手作图

1.讲台上放球、长方体实物,要求学生画出它们的三视图,教师巡视,学生画完后可交流结果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方法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1)画出球放在长方体上的三视图

(2)画出矿泉水瓶(实物放在桌面上)的三视图

学生画完后,可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并与同学交流,总结自己的作图心得。

作三视图之前应当细心观察,认识了它的基本结构特征后,再动手作图。

3.三视图与几何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1)投影出示图片(课本P10,图1.2-3)

请同学们思考图中的三视图表示的几何体是什么?

(2)你能画出圆台的三视图吗?

(3)三视图对于认识空间几何体有何作用?你有何体会?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然后让学生发表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4.请同学们画出1.2-4中其他物体表示的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与其他同学交流。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2练习1、2P18习题1.2A组1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课外练习

1.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2.自己制作一个上、下底面都是相似的正三角形,侧面是全等的等腰梯形的棱台模型,并画出它的三视图。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掌握基本不等式,并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求最值问题;理解算数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概念,学会构造条件使用基本不等式;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按照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剖析归纳证明→几何解释→应用(最值的求法、实际问题的解决)的过程呈现。启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体会数学概念的学习方法,通过运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主动探索基本不等式性质,体会学习数学规律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实际中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数学思维认知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基本不等式成立时的三个限制条件(简称一正、二定、三相等);

2、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教育必须基于学生的“数学现实”,现实情境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平台,数学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构造数学现实,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数学现实.基于此,设置如下情境:

上图是在北京召开的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会标是根据中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弦图设计的,颜色的明暗使它看上去像一个风车,代表中国人民热情好客。

[问]你能在这个图中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吗?

本背景意图在于利用图中相关面积间存在的数量关系,抽象出不等式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基本不等式。

三、理解升华:

1、文字语言叙述:

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2、联想数列的知识理解基本不等式

已知a,b是正数,A是a,b的等差中项,G是a,b的正的等比中项,A与G有无确定的大小关系?

两个正数的等差中项不小于它们正的等比中项。

3、符号语言叙述:

4、探究基本不等式证明方法:

[问]如何证明基本不等式?

(意图在于引领学生从感性认识基本不等式到理性证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前面是从几何图形中的面积关系获得不等式的,下面用代数的思想,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直接推导这个不等式。)

方法一:作差比较或由

展开证明。

方法二:分析法(完成课本填空)

设计依据:课本是学生了解世界的窗口和工具,所以,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赖以学会学习的文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认真看书、用心思考,养成讲讲议议、

动手动笔、仔细观察、用心体会的好习惯,真正学会读“数学书”。

点评:证明方法叫做分析法,实际上是寻找结论的充分条件,执果索因的一种思维方法.

5、探究基本不等式的几何意义:

借助初中阶段学生熟知的几何图形,引导学生

几何解释实质可认为是:在同一半圆中,半径不小于半弦(直径是最长的弦);或者认为是,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一半不小于斜边上的高。

四、探究归纳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结论:

若两正数的乘积为定值,则当且仅当两数相等时,它们的和有最小值;

若两正数的和为定值,则当且仅当两数相等时,它们的乘积有最大值。

简记为:“一正、二定、三相等”。

五、领悟练习:

公式应用之二:(最优化问题)

设计意图:新颖有趣、简单易懂、贴近生活的问题,不仅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调动学生探究钻研的兴趣,引导学生加强对生活的关注,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

(1)在学农期间,生态园中有一块面积为100m2的矩形茶地,为了保护茶叶的健康生长,学校决定用篱笆围起来,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所用篱笆最短。最短的篱笆是多少?

(2)现在学校仓库有一段长为36m的篱笆,要围成一个矩形菜园,问这个矩形的长、宽各为多少时,菜园的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

六、反思总结,整合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取得了哪些经验教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

请教?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归纳,培养概括能力;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巩固知识技能,提高认知水平.

老师根据情况完善如下:

两种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归纳类比思想。

三个注意:基本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大(小)值是注意:“一正二定三相等”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下载的篇1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与区间角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

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角的定义

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教学新课

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

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

注意:

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或“∠α”可以简化成“α”;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

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

14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