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的模板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并且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撰写优秀的数学教案的模板?这里分享一些数学教案的模板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1
学习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学习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2
教学内容:教材第68页例2,练习十一第2题。
教学目标
1.综合运用统计知识学会从折线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简单的预测。
3.理解折线统计图中各个数据的具体含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从折线统计图中获信息,并能作出决策。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回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交流、总结规律
1.小组探讨、交流。
出示教科书第68页两幅折线统计图,
提问:根据这两幅统计图,你们了解到哪些信息?
根据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谈感受。
学生可能会谈到:
A和B两人绘制的是同一个公司员工的月薪统计图,为什么看起来不一样呢?第一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很快,第二幅图看起来工资增长较慢。
2.引导释疑。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问:
请大家仔细观察,两幅图看起来虽然不同,但它们所描述的统计数据却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两图不同,原因在于绘图时采用的单位不同:左图1格代表50元,右图2代表100元。
3.小结。
引导学生认识到:
在利用统计图进行比较和判断时,一定要注意统一标准,才不致发生误会。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科书第69页练习十一2.
2.补充练习。
四、总结概括
1.学习了这节课,你知道在利用统计图作分析判断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吗?
2.谈你的收获。
(本课注意事项:从折线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时,特别要注意标准是否统一,以免影响到正确的判断和预测。)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3
教学内容:
教材P44-P46例1-例3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过程,体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热爱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沟通算数知识与代数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去认真的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的知识。大家看,老师在生活中找到一些这样的字母,你们知道它们都代表了什么吗?(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把学生带入数学。)
课件出示:CCTVKFCNBAQQ(中国中央电视台肯德基美国男子篮球联赛腾迅聊天工具)
大家想想,用这些字母来代替这些名称有什么样的好处?
(简单好记。渗透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
其实,这样的字母不仅仅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在数学的世界里也经常会用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例1:(探秘)
(1)观察第一组三角形中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按规律排列的,三角形两底角的数字之和等于顶角上的数字)
那么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数字呢?(指名口答)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尝试练习:想一想、填一填(课件出示)
①2、4、6、c、10、12c=()
②b+b+b=24b=()
③a×5=40a=()
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不同的字母可以表示相同的数)。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
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2、教学例2
(1)a×b=b×()
a+b=()+()
(课件出示)
师:你怎么想到要填a,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我是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交换律来填的。
师:如果用a、b、c来表示三个数,你们能用字母表示出其它运算定律吗?
学生尝试写,后汇报展示。
(2)你们认为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运算定律,你会把它们表示出来吗?
同桌之间先说一说运算定律是怎么样的,如何用字母表示出来,然后指名汇报。
师:我们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你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3)让学生看书45页的“你知道吗?”然后汇报字母还可以表示哪些计量单位。
3.教学简写
(1)师:观察6,你们发现了什么?(X和×长的很象),因为这个,在数学王国里曾经引发过一场风波:一天早朝上,乘号对国王说:“国王,我和X长的太象了,您得想个办法把我们区分开来呀。”国
王下令:“+”“-”“÷”先行退朝,“×”号留下下议事。第二天,国王宣布了以下规定:(多媒体出示)
①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a×b=a.b=ab,4×a=4.a=4a②两个相同字母相乘时,可以写成以下形式:如:a×a=a.a=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③当数字1与字母相乘时,1也省略不写。如:1×m=m(2)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国王的规定: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组长组织,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记录员记录学习过程。
4、阶段练习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2、小小审判官。
⑴6+a可以简写作6a。()
⑵6×4可以简写作6.4()
⑶x2与2x所表示的意义相同。()
5、教学例3。
今天我们跟字母成了好朋友,其实以前也和字母打过交道,比如计算公式。
回顾:你们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学过的计算公式吗?
如果周长用字母C表示,面积用字母S表示,边长用字母a表示,你会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吗?
C=S=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吗?那能不能用字母它们呢?真自信。好!下面请大家写在练习本上。
反馈:说说表示的是什么计算公式?师:你们能利用这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吗?试一试。
出示例题:你能利用公式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吗?(黑板贴出正方形纸片)
师:6㎝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表示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
师:你们能求出它的面积和周长吗?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来做,其余学生在下面练习)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做得怎么样?
生1:我认为做得比较可以。
生2:我认为他的面积单位应写成㎝2,不应写成㎝。
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利用公式计算”就是要求我们在计算时先写出公式,然后把字母表示的数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三、轻松一刻,发展提高。
(一)数青蛙
同学们学得真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
(课件):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只眼睛()条腿;
3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我们先试着读一读。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首儿歌吗?
(二)练兵营
填空
1、用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表示成()。
2、用字母a表示苹果的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那么c=(),b=()。
3、一个等边三角形,每边长a米。它的周长()米。
4、一辆汽车t小时行了3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千米。李师傅每小时加工40个零件,加工了a小时,一共加工了()个。
5、5x+4x=()
8y-y=()
7x+7x+6x=()
7a×a=()
15x+6x=()
5b+4b-9b=()
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2与()相等。
(1)a×2(2)a+2(3)a×a2、2x一定()x2。
(1)大于
(2)小于
(3)等于
(4)不能确定
3、丁丁比昕昕小,丁丁今年a岁,昕昕今年b岁,2年后丁丁比昕昕小()岁。
(1)2(2)b-a(3)a-b(4)b-a+24、当a=5、b=4时,ab+3的值是()。
(1)5+4+3=12(2)54+3=57(3)5×4+3=23
四、走进名人屋
最早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法国数学家韦达,韦达一生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作出很多重要贡献,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
师:看了介绍你想对韦达说点什么吗?
生1:韦达,我要对你说,你的智慧真是不可限量。
生2:韦达真伟大,你发明的用字母表示数使人类生活和学习方便了许多,谢谢你!
师:你们想不想像韦达一样将来做一个成功的人?
师:那好,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成功秘诀,想不想知道。
课件出示: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师:看了这个公式,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我知道了只要艰苦劳动,掌握了方法,少说空话,就能成功。
师:说得真好,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好正确的方法,刻苦努力,少说空话,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祝你们早日成功!
五、课堂小结,质疑评价。
阅读课本第44-46页。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今天的收获。谁来说说你收获些什么?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第49页练习十第1、2、3题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4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69页至7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它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使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可以转化和变换的。
3.通过交流,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究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和运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设计特色:针对本课的知识特点,课前设计目的性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前置性作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为成功的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在课堂上,运用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小组交流后再进行全班的汇报,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教师有目的地板书,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的?
总结:把没学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面积计算公式。
2、今天,我们也用同样的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板书课题。
二、讨论
小组交流课前小研究。
三、推导
1、汇报课前研究的方法,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有目的地板书。
2、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公式。
四、应用
1、教学例1
2、强调格式
五、练习
1、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12平方厘米,斜线部分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
(口答,并说出理由)
2、判断:
(1)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2)三角形的高是2分米,底是5分米,面积是10分米。
3、说出求下面三角形的面积
板书设计:
课前小研究
研究者:班级:
前言:我们已经学过用转化的方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请你想一想:能否也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可以在学具盒或在附图中选材料)
1、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2、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3、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4、我用的材料是:
我的做法(文字或画图表示):
我的结论:
附图2
材料一
材料二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等式,以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初步理解等式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感受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利用等式性质和方程的意义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天平。
知道这是什么吗?你知道它是按照什么原理制造的吗?
说说你的想法。
如果天平左边的物体重50克,右边的放多少克才能保持天平的平衡的呢?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把它写出来。
50+50=100 (板书)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指出等式的左边,等式的右边等概念。
等式有什么特征?(等式的左边和右边结果相等;等式用等号连接)
能说说什么样的式子叫做等式吗?(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天平往哪一边下垂说明什么?(哪一边物体的质量多)
你能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独立完成填写,集体汇报。
板书:x+50>100 x+50=150
X+50<200 x+x=200
如果让你把这四个式子分类,应分为几类?为什么?
指出:左右两边相等的式子就叫做等式,而这些等式与前面所看到的等式又有什么不同?(等式中含有未知数)
知道像x+50=100,x+x=100这样的等式叫什么吗?(方程)
说说什么是方程?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2)讨论: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
指出: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方程是特殊的等式。他们的关系可以用集合圈表示。
3、教学“试一试”。
独立完成,完成后汇报方法。
让学生说一说,每题中的方程哪个更简洁一些?
指出:像500÷2=x,20-12=x虽然也是方程,但在列方程时应尽量避免这样x单独在等号左边或右边的方法。
4、完成“练一练。
(1)完成第1题。
独立完成判断后说说想法。
(2)完成第2题。
(3)完成第3题。
交流所列方程,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能说说每个线段表示的意思吗?方程怎样列呢?
小组中交流列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理解题意,说说数量关系是怎样的?
列出方程并交流。
3、完成练习一第3题。
四、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方程
等式 50+50=100 x+50>100 x+50=150
方程 X+50<200 x+x=200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6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76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
教学目标
1、在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中,抽象出除法算式。
2、能认识并初步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会读除法算式。
3、在用算式表示分东西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简捷性,从而激发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操作活动中认识除法算式。
难点: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圆形等
教学过程
一、分一分,说一说
每人用24根小棒,按两种要求分一分,并在小组内交流分的过程。
⑴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根?
⑵每3根一份,可以分几份?
二、新课探究
1、教学例1。
⑴拿出8个小●,平均分成4堆,每堆有几个?
学生操作口答。
⑵你能不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8个、4堆、每堆有2个之间的关系呢?
2×4=84×2=8
还可以用什么算式来表示呢?
⑶教师:还可以用这样一个算式来表示:8÷4=2(板书)谁知道8÷4=2是什么算式吗?给各部分取个名字。
板书:8÷4=2除法
除号
⑷怎么读这个算式呢?学生试读。
结合分的过程,说一说8、4、2分别表示什么?
⑸小结:把几个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每份的个数是一样多。这个过程和结果可以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并认识到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三、课堂活动
引导完成78页课堂活动1、2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7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课件一套、幼儿正方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分析:
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一直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鉴于平面图形较为抽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一方面更好的为幼儿的学习所服务。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难点是让幼儿能够找出两条平行边,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联系法等突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情景导入: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二、展开
1、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让幼儿认识梯形,记住名字。
3、请幼儿进行操作,比较正方形和梯形的异同点。要求:请幼儿比较边和角的不同。提问:正方形和梯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出示课件引出平行的概念。
5、让幼儿找出平行线并讲解其概念。
6、找梯形、找出平行线,进行复习巩固。
7、找周围生活中像梯形的物品,让幼儿知道梯形是较稳固的图形,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出示课件欣赏。
三、结束
延伸活动:继续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梯形物品。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轻重,让幼儿感知、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
2.让幼儿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根据物体的轻重排序。
3.提高幼儿的感知觉能力。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衣架一个
2.三个相同的矿泉水瓶(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瓶水,一个空瓶)三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瓶水,一个空瓶)
3.一大一小积木若干,大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按3、6、10数量扎一起)
4.棉花沙包、豆子沙包若干、篮球、铁球、苹果、梨、桔子
5.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中学习如何使用天平
活动过程:
一、出示平衡的衣架,让幼儿观察并提问: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衣架)它有什么作用?(挂衣服用的)现在我挂在前面,它处于什么位置?(水平)。请小朋友再看:我在衣架的一侧挂上一袋橡皮,你们观察衣架有什么变化?(挂橡皮的一侧下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挂橡皮一侧重,另一侧没挂物品的轻),你们在看,我在衣架另一侧挂一把尺子,你会发现什么变化?(挂尺子的一端下垂,挂橡皮的一端翘起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或这说明了什么?(挂尺子的一端比挂橡皮一端重)
师:小朋友非常聪明,知道在平衡的衣架上挂物品,重的一端下垂,轻的一端上翘,衣服架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二、出示矿泉水瓶、易拉罐等相同材料的物品来比较轻重
教师:我这里有三个矿泉水瓶(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瓶水、一个空瓶子)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重?哪个瓶子轻?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装满水的重;装半瓶水的轻;空瓶子的最轻(利用目测)
教师:请幼儿验证,用手掂一掂,感知哪个瓶子重?哪个瓶子轻?
2.按由轻到重、由重到轻排序
教师:现在,小朋友知道哪个重、哪个轻,请你按由轻到重排序,再按由重到轻排序。请个别幼儿操作
1.教师:矿泉水瓶透明,小朋友用眼睛看就知道,哪瓶水重,哪瓶水轻,我这里还有三个不透明的相同的易拉罐,)你们怎么分辨哪个罐重?哪个罐轻?(一个装满水;一个空的;一个装半罐)并按由轻到重顺序排起来。
2.一大一小的积木
3.大小、形状相同、块数不同的积木(3块扎一起;6块扎一起;10块扎一起)
4.幼儿自由看、玩、掂,比较轻重并排序。
5.师幼一起验证幼儿操作,总结:相同的易拉罐,空的最轻,装半瓶水的较轻,装满水的最重;相同的积木,大的重,小的轻;大小、形状相同的积木,块数多的重,块数少的轻。
三、比较不同物品的轻重
1.大的棉花沙包、小的豆子沙包
师: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个沙包重,哪个轻?
2.篮球、铁球
师:这两个球,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3.大小几乎相同的苹果、桔子、梨
师:这三个水果,大小差不多,用掂的方法很难比较,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三个水果的轻重呢?来小朋友动手玩一玩。
(二)幼儿玩
1.集体讨论:为什么大的棉花沙包轻,小的豆子沙包重?为什么大的皮球轻,小的铁球重?
2.请个别幼儿验证怎样比较苹果、梨、桔子的轻重(用天平秤,称一称)
四、比赛
两组比赛:不同轻重的物体混放,每一种两个,每组幼儿协商每人排一种,比较同类物体的轻重,分别摆放在两个写有轻重的箱子里,快、对的那一组为优胜组。
另换两组比赛:不同轻重、不同类物体混放,请幼儿用掂、称等方法,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序,正确的一组为优胜组。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9
第一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了解用天平和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3、通过从实际生活中引出质量单位的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与时间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时间生活中非常有用的。
教学重点:
1、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建立克和千克的时间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1、拿出一本数学教课书,和一只笔,提问:哪个重有些?
2、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让学生“掂一掂”,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样的感觉。
3、从刚才的实践得出结论:物体有轻有重。板书课题。
二、观察、操作领悟新知
1、出示主题挂图,物体的轻重的计量。观察主题挂图。
(1)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幅图画的是什么?
(2)这幅图中的小朋友和阿姨在说什么?
(3)前几天,老师让大家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我们现在来交流以下好吗?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单位来表示。
(4)在学生说的同时,老师拿出有准备的东西展示。
2、克的认识。
(1)提问: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你们知道1克、1千克各有多重吗?要知道物品的质量,应该怎么办呢?
(2)出示天平,简单介绍天平的结构,并说明使用方法。
(3)将一个2分皮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盘内,让学生观察。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个2分皮重多少克?板书:克
(4)“1克有多重?”我们来掂一掂好吗?
3、千克的认识。
(1)出示盘称。大家认识这称吗?
(2)看看盘称的使用方法。现在要称1千克的水果或蔬菜,谁能当售货员来称一称?
(3)现在先掂一掂自己的书包有多重?估计有几千克,然后用称一称。
(4)刚才大家都说了,一袋盐中农500克,那两袋呢?
(5)板书:1000克
1000克和1千克比较,请同学们猜一猜,谁重?
板书1000克=1千克
齐读:1000克=1千克
三、效果测评。
1、完成教材第88页第3题。
2、完成教材第89页第4题。
3、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4、完成教材第8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称一称
教学内容:课本第87~8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受1课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质量单位的理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质量单位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在实际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
3、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意识。
4、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分工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进一步了解克和千克的质量单位概念。
2、能够用老师提供的称,来称量物体质量。
教学难点:
巩固对质量单位实际概念是认识。
教学准备:
天平,盘称,适量的生活用品,如水果,蔬菜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新知。
请同学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实践、操作领悟新知
1、称一称。
(1)我们通过调查,知道了一些物品的质量。如果想知道同学们带来的水果蔬菜的质量,可以用什么方法?
要称我们就要用到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称。这些称各有什么用途?
(2)下面我们来重点实践一下生活中最常见的盘称和电子称。
出示挂图称水果、蔬菜。
1千克苹果有多少个?能把书中的苹果数一数吗?你们想自己称一称吗?
(3)分组活动。
明确活动要求:各小组把自己带来的水果、蔬菜各称出1千克。再数一数各有多少个。
(4)刚才我们使用了盘称称物品的质量,是用什么作单位?请小组长上来汇报一下本组称的结果。
(5)通过刚才的小组活动,大家发现1千克的水果、鸡蛋有几个。鱼有几条?
2、估一估。
(1)大家能估一估你们带来的其他日用品的质量有多少吗?你估计的理由是什么?把估计的结果写到书上。
(2)称一称,验证学生估计的结果。
(3)请大家看书上的图,李奶奶从市场里买了苹果、鸡蛋、鱼,大家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1题。
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8页第2题。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9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请大家想一想,说一说。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10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初步了解加法的含义。
2、使学生口算得数是2、3的加法。
3、认识“+”和“=”这两个符号,学会读加法算式。
(二)能力训练点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图意,培养学生视图能力。
2、启发、引导学生讲述图画内容,学会说三句话,培养说话能力。
3、通过摆学具,理解加法含义,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在讲解加法含义中,渗透集合(并集)思想。
2、引导学生讲述图画内容时,可指导学生做合并起来的手势,既帮助理解图意,又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加深了解加法含义。
2、较熟练地口算得数是2、3的加法,并知道计算的根据。
3、认识“+”和“=”,会读算式。
教学难点
1、理解加法含义。
2、引导学生说思维过程。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请同学们摆出1根小棒,2个三角形,3个圆。说一说各用数字几表示,并在学具下面写一写。
2、动手将2个三角形分成两堆,再把3个圆片分成两堆,说一说2、3的组成。
3、看课本10页的跳棋图,想一想,□里应该填几,填上数后再想一想为什么。并把这几个数的组成,写在黑板上。
二、探究新知
1、直观演示,引出加法。
(1)先出示(或显示)小朋友左手的气球,问,这是几个气球?用数字几表示。
再出示(或显示)右手的气球,问,这是几个气球?用数字几表示?
(2)现在把左手1个气球和右手1个气球合在一起。(边说边移动气球,直到合在一起),一共是几个气球?
(3)引导学生口述题意。左手里的1个气球,右手里的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几个球?
(4)讲述。(指图)左手里的1个气球和右手里的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2个气球。说简单一些就是,1和1合起来是2。(指导做两手合起来的手势)1和1合起来就是1和1加起来,怎么表示呢?就是在1和1中间写上“+”(板书加号),读作“1加1”。“+”表示合起来,学生试读。
(5)“1+1得几?”学生回答后说明,1加1得2,得几也可以用一个符号“=”表示。(在1+1后面写上“=”)“=”是等号(板书等号)。指“1+1=2”说,这是一个完整的加法算式,读作“1加1等于2”也可以读作“1加1得2”。
(6)[小结]这道题是把左手里的1个气球与右手里的1个气球合起来一共是几个气球?(边说边做手势)合起来也就是加起来,所以这道题要用加法计算。
2、指导看图,理解图意。
(1)教学10页中间左图。
①用磁力板、幻灯片或电脑显示边演示边讲。原来有两个小朋友在做游戏(在两个小朋友外面圈一个圈),又跑来1个小朋友(也在一个小朋友外面圈一个圈),合起来一共是几个小朋友?(再在3个小朋友的外面圈一个大圈)
②引导学生边说边用手势表示题意。
③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必须把几和几合起来?说明,把2和1合起来,就是把2和1加起来,写成算式“2+1”。
④“2加1得几?”学生回答后,教师在“2+1”后面板书“=3”。
⑤领读算式“2+1=3”。学生自己读两遍。
⑥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10页相应的图。说明教科书中的图和刚才看的意思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最后显示的图也叫结果图。意思也是“原来有2个小朋友,又跑来1个小朋友,一共是几个小朋友?”
⑦引导理解算式。刚才是看着图知道2加1得3,如果没有图可以怎么想呢?因为2和1组成3,所以2加1得3。
(2)教学第10页右图。
①(指图)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说出:“原来有1只小猫玩球,又跑来2只小猫,一共有几只小猫?”
②求一共有几只小猫?要把几和几合起来?用什么方法算?怎样列式?
③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写算式“1+2=3”。
④看到“1+2=3”你是怎样想的?
3、整理小结。
(1)刚才我们看到的这3幅图,第一幅图是要把1和1合起来,第二幅图是要把2和1合起来,第三幅图是把1和2合起来。这三幅图都是表示把两个数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都要用加法计算。
(2)齐读黑板上的3个算式。
4、动手操作,理解加法含义。
(1)先摆1个三角形,再摆1个三角形,一共几个三角形?这是把几和几合起来,怎样列式?得多少?
(2)先摆1个圆,再摆2个圆,一共是几个圆?这是把几和几合起来?怎样列式?得多少?请把得数填在教科书上的□里。(第10页下图)。再读一遍算式。
三、巩固发展
指导完成教科书12页做一做。
(1)12页1
引导边做手势边说图意。“原来有1只小狗,又来了2只小狗,一共有几只小狗?”求一共有几只小狗?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把得数填在□里。
(2)12页1
①说图意。原来有2本书,又拿来1本书,一共有几本书?
②说一说“1+2=3”你是怎么想的?
(3)12页2,填得数。填完后,说说为什么这样填?
(4)12页3,这是2和3的组成。它与我们今天学的加法有密切的关系。因为我们做加法时,想的就是数的组成。在□里填上合适的数,而后订正。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1、复习2、3的组成。
2、用小棒摆一摆1+1=1+2=2+1=
3、说一说这几个算式得几,你是怎么想的?(边说边做手势)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际测量计算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2.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
3.能用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4.通过对圆周率的计算,渗透爱国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导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准确计算圆的周长。
难点: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块钟表
问题1:你能猜想小秒针的顶端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所走过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吗?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小秒针的运动过程,证实学生的猜想是否正确。
问题2:你能知道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有多长吗?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先计算出走一圈的路程有多长,在计算出走60圈的长度。
师:非常好。那么小秒针走一圈的路程,就是这个圆的周长又怎么来求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计算圆的周长。(引入课题——圆的周长)
二、动手量一量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圆,小组内交换圆,合作完成下表,看哪一组完成的最快。测量值精确到毫米。
物品名称
周长
直径
1号圆
2号圆
3号圆
4号圆
教师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
(设计目的:强调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师: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是怎么测量的,并展示一下小组测量的结果。
学生展示小组的成果。
三、对比分析
师:观察一下我们得到的几组数据,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
学生自由谈。
学生发现:1.一个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点。2.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与直径相乘可以得到圆的周长。
师:老师也做了一个圆,现在看一下老师是怎么测量这个圆的周长的。
课件展示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课件展示:圆的周长随直径的变化而在变化,而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值确是一个定值。
小结1:圆周率:一个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的比值是一个固定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它的值是:π=3.1415926535……,在实际的应用中,一般取它的近似数π≈3.14。
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在圆周率的计算上可是有着辉煌的成绩的,你能讲给同学们听吗?
学生自由谈。
我们有这么伟大的祖先,相信我们这些站在伟大巨人肩膀上的现代中国人一定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小结2:你能通过分析表格得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了吗?
学生回答。(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的层层铺垫和对表格的分析学生可以很容易的回答这个问题。)
圆的周长(用字母C表示)计算公式:C=πd或C=2πr
四、动手做一做
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应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来解决问题。
1.计算圆的周长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
(设计目的:通过简单的图形计算让学生理解圆周长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并强调解题的书写过程)
2.一个圆形喷水池的半径是5m,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设计目的:通过转化把由半径求周长的问题转化为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小组交流错误原因。(可让其他学生避免同样的错误)
(设计目的:通过实例计算,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能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的作用,又可为最后的实践题打下很好的伏笔)
3现在你能告诉大家不知疲倦的小秒针顶端,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走过的路程了吗?要解决这个问题你想得到什么样的数据。
五.你能说说在这一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吗?
可让学生从知识点,从测量方法——能力点,数学史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
课后作业:1.完成数练第30页。2.C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12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继续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半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年、月、日平移和旋转乘法观察物体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统计认识小数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百数或整十数)、比较容易的几百几十除以一位数、比较容易的两位数乘整十数。
·能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包括商中间、末尾有0的情况)、两位数乘两位数(包括列比较简便的竖式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能笔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
·能估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百多或几十多,估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能说出估计的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初步理解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
·能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能读写一位小数和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
·认识年、月、日,能区分大月、小月,能判断平年、闰年,能计算一个季度、半年、全年的天数。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吨。知道1千米二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能指出由4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拼搭成的物体的三视图,能根据比较简单的视图要求拼搭物体。
·结合实例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的图形平移,能动手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结合实例理解面积的含义。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能选用适宜的面积单位估计、测量、表达图形的面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计算或估计有关的面积。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统计与概率:
·结合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
·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平均数(限结果是整数)。
·会用平均数描述一组数据的状况
会用平均数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分数、小数的过程.学习用数描述、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现象,发展数感。
·经历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与估算方法,以及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与推理的能力。
·在应用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发展抽象思维。
·在简单的物体及其三视图的相互转化活动中,在研究平移、旋转、对称现象的数学活动中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13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学会含有字母的乘法算式的简写、略写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在探索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建立字母式子的模型,充分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作用和优越性。
3.在学习中逐步感受符号化思想,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新知。
出示黄河边上一个小村庄的图画,村子旁边有一个池塘,课件出示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师生做游戏:儿歌接龙: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老师问:谁能用我们上节课学过的知识,找出规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来。
(a只青蛙a张嘴,2a只眼睛4a条腿)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的方式唤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的乐趣。
二、走进村庄进行巩固练习。
谈话:想去这个美丽的村子吗?在去的路上还要先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有信心吗?
1.过河:
村子旁的一条大河,大坝高154米,水面到坝顶的高度是x米。水面以下的大坝高度是()米。
集体分析问题,然后再让学生独立做。
2.参观果园:
谈话:刚才我们轻轻松松的过了河,继续往前走吧。(课件出示一个果园)看,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第9题:
一篮香蕉:m千克
一篮苹果:n千克
你能说出每个式子表示的意思吗?
①m-n②m+n③4m④m+2n
小组交流,集体订正
3.走进学校:
(1)学校操场上正在进行一场篮球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第7题:
每投中一个得2分。小云投中了a个,小华投中了b个。
①小云得了()分。
②小华得了()分。
③小云比小华多得()分。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我们再到教室去看看吧,就参观4年级吧,看,黑板上的题你会做吗?
出示第8题:
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可达到432千米/时,进站前,平均每分钟减速a千米。6分钟后,速度减少了()千米;9分钟后,速度为()千米。
第二问可以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再让学生做。
4.穿过树林:
师:学校前面出现了一片树林(课件出示第10题)
速生杨的树径每年大约增长3厘米。
①如果栽种时的树径魏5厘米,x年后这棵树的树径是多少厘米?
②当x=6时,这棵树的树径是多少厘米?
第二步求式子的值。由于题目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对题中所说的事情比较陌生。练习时,可先给学生讲清题目说的是什么事情,待学生弄明白题意后,再进行练习。
课件继续显示:
速生杨的面积是100公顷,松树的面积比速生杨多了x公顷。当x=80时,松树有多少公顷?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参观地点的转移呈现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实效,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同时让他们再次感受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成功的喜悦,把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延伸了下去。
三、评价鼓励,全课总结
谈话:这节课,我们参观了黄河边的村庄,解决了有关的问题。每一个同学都开动了脑筋,通过与周围同学的密切合作和自己的主动探索获得了许多知识。谁想说一说在这节课上我们连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14
活动目标
1、感受数字的丰富变化,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2、体验数字给生活带来的方便与有趣。
活动准备
1、动画片:有趣的数字
2、图片:在图画里找数字
3、教具:电话
活动过程
一、看图找数字
1、小朋友,这是一幅很有趣的图画,仔细看看,在这幅图画里,你能找到什么?
2、幼儿观察后,在图画里找出数字。
二、感知数字的丰富变化。
1、情景表演
教师接听电话:喂,您好,你找东东呀,东东没有来幼儿园,你给东东打电话吧…、
2、教师:怎样才能联系到东东呢?给东东打电话,你需要知道什么?
(电话号码)
电话号码是用什么组成的?(数字)
3、说电话号码
(1)教师:谁知道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2)思考:为什么电话号码是不一样的?
讨论后得出:数字的排列顺序不同。
三、交流有关电话方面的知识
1、分别请幼儿自己知道的电话号码。
了解电话号码是多位数的。
2、你们知道的电话是几位数的?
(请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述)
小结:固定电话是8位数的,手机是11位数的,常用的较特殊的电话是3位数的。
四、动画片,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
1、教师:请小朋友看一个动画片:你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
2、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数字。
五、给小动物编电话号码
1、有许多小动物家还没有电话,你们用喜欢的数字来帮它们编个电话号码吧。
提示:可以用贴数字的方法,也可以用笔写。
2、提示幼儿是否每个数字都用了,数一数,你编的电话是几位数的。
数学教案的模板篇15
教学目标
1.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问题.
(1)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
(2)用方程的思想认识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利用公式知三求一;与通项公式结合知三求二;
2.通过公式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渗透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价转化的思想.
3.通过公式推导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维的严谨性的训练,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先用错位相减法推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而后运用公式解决一些问题,并将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结合解决问题,还要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是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公式的推导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分类讨论思想,错位相减法等),这些思想方法在其他数列求和问题中多有涉及,所以对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要求,不单是要记住公式,更重要的是掌握推导公式的方法.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是分情况讨论的,在运用中要特别注意和两种情况.
教学建议
(1)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一节为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与应用,一节为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另外应补充一节数列求和问题.
(2)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是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实例,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证明结论.
(3)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的其他方法可以给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编拟例题时要全面,不要忽略的情况.
(5)通项公式与前项和公式的综合运用涉及五个量,已知其中三个量可求另两个量,但解指数方程难度大.
(6)补充可以化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数列求和问题.
教学设计示例
课题:等比数列前项和的公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初步运用这一方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2)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猜想、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通过教学进一步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观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及运用,难点是公式推导的思路.
教学用具
幻灯片,课件,电脑.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问题见教材第129页)提出问题:(幻灯片)
二、新课讲解:
记,式中有64项,后项与前项的比为公比2,当每一项都乘以2后,中间有62项是对应相等的,作差可以相互抵消.
(板书)即,①
,②
②-①得即.
由此对于一般的等比数列,其前项和,如何化简?
(板书)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
仿照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求和方法,等式两边应同乘以等比数列的公比,即
(板书)③两端同乘以,得
④,
③-④得⑤,(提问学生如何处理,适时提醒学生注意的取值)
当时,由③可得(不必导出④,但当时设想不到)
当时,由⑤得.
于是
反思推导求和公式的方法——错位相减法,可以求形如的数列的和,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
(板书)例题:求和:.
设,其中为等差数列,为等比数列,公比为,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和.
解:,
两端同乘以,得
,
两式相减得
于是.
说明:错位相减法实际上是把一个数列求和问题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的问题.
公式其它应用问题注意对公比的分类讨论即可.
三、小结:
1.等比数列前项和公式推导中蕴含的思想方法以及公式的应用;
2.用错位相减法求一些数列的前项和.
四、作业: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