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
教案按照教学过程的步骤编排,让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流程,有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写好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1
教学目标:
1、在新学期能够以积极的学习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并用高昂的兴趣参与学习。
2、熟悉新学期音乐课的要求,并能够有意识的遵守,以良好的学习习惯规范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
教学重点: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互相问好,拉近彼此的距离。
二.师生共同演绎节目,学生表演,老师表演,增进彼此感情,与孩子打成一片。
三.讲述新学期音乐课要求:
1、按时按顺序进入教室,不迟到,不早退。
2、进入教室不得高声喧哗打闹,保持安静状态。
3、认真保持教室卫生,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
4、课堂上发言积极有序,有礼有节,争做文明小学生。
5、做到爱护公共物品,轻拿轻放,损坏照价赔偿。
6、上课保持良好的状态,以积极的态度认真学习。
四、习惯养成训练,听音乐做出相关要求:
1、起立、坐下
2、安静
3、师生问好
4、请坐好
5、同桌面对
五、分组选拨,并对小组长提出要求
1、四人一小组
2、讲述课堂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真实客观,学会欣赏别人;正当优秀小组,小组团结合作,富有创新;组长根据组员的表现,从纪律、学习习惯、上课表现上进行评价计分,获得3分就可获得一张绿卡。
小结:
希望第一节课能让师生互相留下印象,更好的进行今后的音乐教学,把音乐课上的更加的有声有色。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2
排列问题的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高考的必考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将排列问题归纳为三种类型来解决:
下面就每一种题型结合例题总结其特点和解法,并附以近年的高考原题供读者参研.
一.能排不能排排列问题(即特殊元素在特殊位置上有特别要求的排列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优先.或使用间接法.
例1.(1)7位同学站成一排,其中甲站在中间的位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2)7位同学站成一排,甲、乙只能站在两端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3)7位同学站成一排,甲、乙不能站在排头和排尾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4)7位同学站成一排,其中甲不能在排头、乙不能站排尾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解析:(1)先考虑甲站在中间有1种方法,再在余下的6个位置排另外6位同学,共种方法;
(2)先考虑甲、乙站在两端的排法有种,再在余下的5个位置排另外5位同学的排法有种,共种方法;
(3)先考虑在除两端外的5个位置选2个安排甲、乙有种,再在余下的5个位置排另外5位同学排法有种,共种方法;本题也可考虑特殊位置优先,即两端的排法有,中间5个位置有种,共种方法;
(4)分两类乙站在排头和乙不站在排头,乙站在排头的排法共有种,乙不站在排头的排法总数为:先在除甲、乙外的5人中选1人安排在排头的方法有种,中间5个位置选1个安排乙的方法有,再在余下的5个位置排另外5位同学的排法有,故共有种方法;本题也可考虑间接法,总排法为,不符合条件的甲在排头和乙站排尾的排法均为,但这两种情况均包含了甲在排头和乙站排尾的情况,故共有种.
例2.某天课表共六节课,要排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共六门课程,如果第一节不排体育,最后一节不排数学,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课方法?
解法1:对特殊元素数学和体育进行分类解决
(1)数学、体育均不排在第一节和第六节,有种,其他有种,共有种;
(2)数学排在第一节、体育排在第六节有一种,其他有种,共有种;
(3)数学排在第一节、体育不在第六节有种,其他有种,共有种;
(4)数学不排在第一节、体育排在第六节有种,其他有种,共有种;
所以符合条件的排法共有种
解法2:对特殊位置第一节和第六节进行分类解决
(1)第一节和第六节均不排数学、体育有种,其他有种,共有种;
(2)第一节排数学、第六节排体育有一种,其他有种,共有种;
(3)第一节排数学、第六节不排体育有种,其他有种,共有种;
(4)第一节不排数学、第六节排体育有种,其他有种,共有种;
所以符合条件的排法共有种.
解法3:本题也可采用间接排除法解决
不考虑任何限制条件共有种排法,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排法有:(1)数学排在第六节有种;(2)体育排在第一节有种;考虑到这两种情况均包含了数学排在第六节和体育排在第一节的情况种所以符合条件的排法共有种
附:1、(20__北京卷)五个工程队承建某项工程的五个不同的子项目,每个工程队承建1项,其中甲工程队不能承建1号子项目,则不同的承建方案共有()
(A)种(B)种(C)种(D)种
解析:本题在解答时将五个不同的子项目理解为5个位置,五个工程队相当于5个不同的元素,这时问题可归结为能排不能排排列问题(即特殊元素在特殊位置上有特别要求的排列问题),先排甲工程队有,其它4个元素在4个位置上的排法为种,总方案为种.故选(B).
2、(20__全国卷Ⅱ)在由数字0,1,2,3,4,5所组成的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不能被5整除的数共有个.
解析:本题在解答时只须考虑个位和千位这两个特殊位置的限制,个位为1、2、3、4中的某一个有4种方法,千位在余下的4个非0数中选择也有4种方法,十位和百位方法数为种,故方法总数为种.
3、(20__福建卷)从6人中选出4人分别到巴黎、伦敦、悉尼、莫斯科四个城市游览,要求每个城市有一人游览,每人只游览一个城市,且这6人中甲、乙两人不去巴黎游览,则不同的选择方案共有()
A.300种B.240种C.144种D.96种
解析:本题在解答时只须考虑巴黎这个特殊位置的要求有4种方法,其他3个城市的排法看作标有这3个城市的3个签在5个位置(5个人)中的排列有种,故方法总数为种.故选(B).
上述问题归结为能排不能排排列问题,从特殊元素和特殊位置入手解决,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使问题清晰明了,解决起来顺畅自然.
二.相邻不相邻排列问题(即某两或某些元素不能相邻的排列问题)
相邻排列问题一般采用大元素法,即将相邻的元素捆绑作为一个元素,再与其他元素进行排列,解答时注意释放大元素,也叫捆绑法.不相邻排列问题(即某两或某些元素不能相邻的排列问题)一般采用插空法.
例3.7位同学站成一排,
(1)甲、乙和丙三同学必须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2)甲、乙和丙三名同学都不能相邻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3)甲、乙两同学间恰好间隔2人的排法共有多少种?
解析:(1)第一步、将甲、乙和丙三人捆绑成一个大元素与另外4人的排列为种,
第二步、释放大元素,即甲、乙和丙在捆绑成的大元素内的排法有种,所以共种;
(2)第一步、先排除甲、乙和丙之外4人共种方法,第二步、甲、乙和丙三人排在4人排好后产生的5个空挡中的任何3个都符合要求,排法有种,所以共有种;(3)先排甲、乙,有种排法,甲、乙两人中间插入的2人是从其余5人中选,有种排法,将已经排好的4人当作一个大元素作为新人参加下一轮4人组的排列,有种排法,所以总的排法共有种.
附:1、(20__辽宁卷)用1、2、3、4、5、6、7、8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八位数,要求1和2相邻,3与4相邻,5与6相邻,而7与8不相邻,这样的八位数共有个.(用数字作答)
解析:第一步、将1和2捆绑成一个大元素,3和4捆绑成一个大元素,5和6捆绑成一个大元素,第二步、排列这三个大元素,第三步、在这三个大元素排好后产生的4个空挡中的任何2个排列7和8,第四步、释放每个大元素(即大元素内的每个小元素在捆绑成的大元素内部排列),所以共有个数.
2、(20__.重庆理)某校高三年级举行一次演讲赛共有10位同学参赛,其中一班有3位,
二班有2位,其它班有5位,若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他们的演讲顺序,则一班有3位同学恰
好被排在一起(指演讲序号相连),而二班的2位同学没有被排在一起的概率为()
A.B.C.D.
解析:符合要求的基本事件(排法)共有:第一步、将一班的3位同学捆绑成一个大元素,第二步、这个大元素与其它班的5位同学共6个元素的全排列,第三步、在这个大元素与其它班的5位同学共6个元素的全排列排好后产生的7个空挡中排列二班的2位同学,第四步、释放一班的3位同学捆绑成的大元素,所以共有个;而基本事件总数为个,所以符合条件的概率为.故选(B).
3、(20__京春理)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节目插入原节目单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
A.42B.30C.20D.12
解析:分两类:增加的两个新节目不相邻和相邻,两个新节目不相邻采用插空法,在5个节目产生的6个空挡排列共有种,将两个新节目捆绑作为一个元素叉入5个节目产生的6个空挡中的一个位置,再释放两个新节目捆绑成的大元素,共有种,再将两类方法数相加得42种方法.故选(A).
三.机会均等排列问题(即某两或某些元素按特定的方式或顺序排列的排列问题)
解决机会均等排列问题通常是先对所有元素进行全排列,再借助等可能转化,即乘以符合要求的某两(或某些)元素按特定的方式或顺序排列的排法占它们(某两(或某些)元素)全排列的比例,称为等机率法或将特定顺序的排列问题理解为组合问题加以解决.
例4、7位同学站成一排.
(1)甲必须站在乙的左边?
(2)甲、乙和丙三个同学由左到右排列?
解析:(1)7位同学站成一排总的排法共种,包括甲、乙在内的7位同学排队只有甲站在乙的左边和甲站在乙的右边两类,它们的机会是均等的,故满足要求的排法为,本题也可将特定顺序的排列问题理解为组合问题加以解决,即先在7个位置中选出2个位置安排甲、乙,由于甲在乙的左边共有种,再将其余5人在余下的5个位置排列有种,得排法数为种;
(2)参见(1)的分析得(或).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习指导(说学法)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动脑思考、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意识,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a、创设情境,揭示本课主题,同时对集合的整体性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b、介绍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
2、究竟什么是集合?(实例探究)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物体),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进行探究,为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待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作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中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范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绍集合概念做好铺垫。
3、集合的概念,本课的重点。结合探究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识的呈现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熟悉元素与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分清实际问题中的集合和元素为后面学习两者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在这一环节做好学习指导,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集合,如果对象不确定,就不能确定为集合(举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熟悉巩固集合的概念通过例题,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5、集合的符号记法,为本节重点做好铺垫。
6、从实例入行手,探索元素和集合的关系,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描述,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出元素与集合关系符号表示,在这个环节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逐步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落实本课的重点,学习指导:⑴集合元素的确定。⑵理解两符号的含义。
7、思考交流本课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通过自由举例,能深化概念。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8、从所举的例子中抽象出数集的概念,并给出常见数集的记法。
9、学生练习:通过练习,识记常见数集的记法,同时进一步巩固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10、知识的实际应用:
问题不难,落实课本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集合的眼光观看世界。
11、课堂小节
以学生小节为主教师帮助为辅,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学会梳理所学内容,要学会总结反思,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鬼纳总结能力。
六、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学过程遵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应用集合的眼光看研究对象,注重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本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
七、教学反思
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从特殊到一般,在具体感知基础上得出集合的描述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2、启发探究教学,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4
2。2。1等差数列学案
一、预习问题:
1、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那么这个数列就叫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通常用字母表示。
2、等差中项:若三个数组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与的,
即或。
3、等差数列的.单调性:等差数列的公差时,数列为递增数列;时,数列为递减数列;时,数列为常数列;等差数列不可能是。
4、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5、判断正误:
①1,2,3,4,5是等差数列;()
②1,1,2,3,4,5是等差数列;()
③数列6,4,2,0是公差为2的等差数列;()
④数列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⑤数列是等差数列;()
⑥若,则成等差数列;()
⑦若,则数列成等差数列;()
⑧等差数列是相邻两项中后项与前项之差等于非零常数的数列;()
⑨等差数列的公差是该数列中任何相邻两项的差。()
6、思考:如何证明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
二、实战操作: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是不是等差数列中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3)已知数列的公差则
例2、已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其中为常数,那么这个数列一定是等差数列吗?
例3、已知5个数成等差数列,它们的和为5,平方和为求这5个数。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本节内容选自江苏教育出版社中职数学第二册第11章第2节,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以及说教学反思几个方面对本节课加以说明。
一、下面先说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职数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学好这门课程对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列这一章是中职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函数知识的延伸,而且还有着非常广泛的实际应用;同时数列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良好题材。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是本章的第二节,它为后继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对提高学生分析、猜想、概括、归纳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等差数列》作为《数列》这一章中两个最重要的数列之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的研究和解决集中体现了研究《数列》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学习《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对提高学生分析、猜想、概括、归纳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结构特征,并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掌握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类比、联想等发现规律的一般方法。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让学生在问题中感受学习的乐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情况我将
教学重点确定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确定为:应用等差数列解决有关问题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学方法要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中职学生的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大部分中职生基础薄弱、理解接受能力较差,大多数学生不爱学习,不会学习。学生认为数学难,枯燥理解不了。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入,采用了问题、类比、发现、归纳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精讲多练。同时也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为学习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另外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学法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①创设情境—引入问题②分析归纳—解决问题③例题研究—运用新知④分组训练—巩固新知⑤总结归纳—提高认识⑥课后作业-自主探究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教学设想
我经常在想: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数学不感兴趣,甚至害怕数学,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
由生活中的实例一招聘信息引入:A公司月薪2000元;B公司第一个月800元,以后逐月递加200元。你愿意到哪家公司上班?为什么?在A、B公司一年各共领多少钱?五年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给学生讲数学家高斯的故事
1+2+3+…+100=
同学们,如果你是小高斯,你会怎么向老师解释算法呢?
(二)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教学设想
由高斯的解题过程:
S=1+2+3+…+100
S=100+99+98+…+1
2S=(100+1)×100
S=(100+1)100/2=5050
让学生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1、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公式
类似m+n=s+tam+an=as+atm,n,s,t∈N+
等差求和
倒排相加
另有
即(2)——类似梯形面积公式便于记忆
进而让学生解决课前提出的问题
一年在A公司12×2000
在B公司
800+900+1000+…1900
五年在A公司2000×12×5
在B公司
800+900+1000+…+6700
——让学生利用刚学的知识解决当前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学以致用。
(三)例题研究——运用新知教学设想
通过例题,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掌握、运用知识的效果
例1、(1)求正奇数前100项之和;
(2)求第101个正奇数到第150个正奇数之和;
(3)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100-3n,求其前65项之和;
(4)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1=3,,求S10
例2、某长跑运动员7天每天的训练量(单位:m)分别是7500,8000,8500,9000,9500,10000,10500,他在7天内共跑了多少米?
例3、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d=,,前n项之和Sn=。求a1及n
课堂上让学生用两种公式解题,有利于提高思维的灵活性,通过板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分组训练—巩固新知
教学设想,例题过后,我特地设计了一组检测题,
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n=
2、等差数列{an}中,(1)a1=2,d=-1则Sn=
3、2c+4c+6c+…+2nc=
4、一堆圆木,每层总比上一层多一根,顶层4根,最底层21根,这堆木料有多少根?
5、一只挂钟,遇整点就敲响,钟响的次数是该点的时间数,从1点到12点共响几次?
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归纳——提高认识教学设想
让学生通过所学内容的小结,对知识的发生发展有一个清晰的线索,把课堂所学知识构建起新的知识体系。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六)课后作业自主探究
教学设想
学生经过以上五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求和,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布置课后作业。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四、说板书设计
我将这节课的板书设计为三列,一列为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一列为例题,一列为讲解。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我认为板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也很重要,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向学生展现了所学知识的框架,突出重点难点,清晰直观地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五、说教学反思
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课后及时总结,不断改进,精益求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结束:以上是我说课的内容,不当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性质,能运用对数函数的相关性质解决对数型函数的常见问题·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以及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的性质向对数型函数的演变延伸·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对数函数的性质·
2·回答下列问题·
(1)函数y=log2x的值域是;
(2)函数y=log2x(x≥1)的值域是;
(3)函数y=log2x(0
3·情境问题·
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如何求呢?
二、学生活动
探究完成情境问题·
三、数学运用
例1求函数y=log2(x2+2x+2)的定义域和值域·
练习:
(1)已知函数y=log2x的值域是[—2,3],则x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2)函数,x(0,8]的值域是·
(3)函数y=log(x2—6x+17)的值域·
(4)函数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__·
例2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lg(2)f(x)=ln(—x)
例3已知loga0·75>1,试求实数a取值范围·
例4已知函数y=loga(1—ax)(a>0,a≠1)·
(1)求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练习:
1·下列函数(1)y=x—1;(2)y=log2(x—1);(3)y=;(4)y=lnx,其中值域为R的有(请写出所有正确结论的序号)·
2·函数y=lg(—1)的图象关于对称·
3·已知函数(a>0,a≠1)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那么实数m=·
4·求函数,其中x[,9]的值域·
四、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1)借助于对数函数的性质研究对数型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
(2)换元法;
(3)能画出较复杂函数的图象,根据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数形结合)·
五、作业
课本P70~71—4,5,10,11·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7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3、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
(精确到0·001)·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
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8
排列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排列的意义。能利用树形图写出简单问题的所有排列;
(2)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意义,能根据具体的问题,写出符合要求的排列;
(3)会分析与数字有关的排列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排列的定义、排列数并运用这个公式去解决有关排列数的应用问题。
难点是解有关排列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请大家完成以下两题的练习(用投影仪出示):
1.书架上层放着50本不同的社会科学书,下层放着40本不同的自然科学的书.
(1)从中任取1本,有多少种取法?
(2)从中任取社会科学书与自然科学书各1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某农场为了考察三个外地优良品种A,B,C,计划在甲、乙、丙、丁、戊共五种类型的土地上分别进行引种试验,问共需安排多少个试验小区?
找一同学谈解答并说明怎样思考的的过程
第1(1)小题从书架上任取1本书,有两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上层取社会科学书,可以从50本中任取1本,有50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下层取自然科学书,可以从40本中任取1本,有40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50+40=90.第(2)小题从书架上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书各1本(共取出2本),可以分两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一本社会科学书,第二步取一本自然科学书,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 50×40=2000.
第2题说,共有A,B,C三个优良品种,而每个品种在甲类型土地上实验有三个小区,在乙类型的土地上有三个小区……所以共需3×5=15个实验小区.
二、 讲授新课
学习了两个基本原理之后,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排列问题,这是我们本节讨论的重点.先从实例入手:
1.北京、上海、广州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由学生设计好方案并回答.
(1)用加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如果北京是起点站,终点站是上海或广州,需要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上海,终点站是北京或广州,又需制2种飞机票;若起点站是广州,终点站是北京或上海,又需要2种飞机票,共需要2+2+2=6种飞机票.
(2)用乘法原理设计方案.
首先确定起点站,在三个站中,任选一个站为起点站,有3种方法.即北京、上海、广泛任意一个城市为起点站,当选定起点站后,再确定终点站,由于已经选了起点站,终点站只能在其余两个站去选.那么,根据乘法原理,在三个民航站中,每次取两个,按起点站在前、终点站在后的顺序排列不同方法共有3×2=6种.
根据以上分析由学生(板演)写出所有种飞机票
再看一个实例.
在航海中,船舰常以“旗语”相互联系,即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子发送出各种不同的信号.如有红、黄、绿三面不同颜色的旗子,按一定顺序同时升起表示一定的信号,问这样总共可以表示出多少种不同的信号?
找学生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想法.
事实上,红、黄、绿三面旗子按一定顺序的一个排法表示一种信号,所以不同颜色的同时升起可以表示出来的信号种数,也就是红、黄、绿这三面旗子的所有不同顺序的排法总数.
首先,先确定位置的旗子,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中任取一个,有3种方法;
其次,确定中间位置的旗子,当位置确定之后,中间位置的旗子只能从余下的两面旗中去取,有2种方法.剩下那面旗子,放在最低位置.
根据乘法原理,用红、黄、绿这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出所有信号种数是:3×2×1=6(种).
根据学生的分析,由另外的同学(板演)写出三面旗子同时升起表示信号的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
第三个实例,让全体学生都参加设计,把所有情况(包括每个位置情况)写出来.
由数字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写出这些所有的三位数.
根据乘法原理,从四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三个排成三位数的方法共有4×3×2=24(个).
请板演的学生谈谈怎样想的?
第一步,先确定百位上的数字.在1,2,3,4这四个数字中任取一个,有4种取法.
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当百位上的数字确定以后,十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三个数字去取,有3种方法.
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当百位、十位上的数字都确定以后,个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两个数字中去取,有2种方法.
根据乘法原理,所以共有4×3×2=24种.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我们讨论了三个实例,这三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都是从一些研究的对象之中取出某些研究的对象.
(2)取出的这些研究对象又做些什么?
实质上按着顺序排成一排,交换不同的位置就是不同的情况.
(3)请大家看书,第×页、第×行. 我们把被取的对象叫做双元素,如上面问题中的民航站、旗子、数字都是元素.
上面第一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2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后来又写出所有排法.
第二个问题,就是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3个,然后按一定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排法和写出所有排法.
第三个问题呢?
从4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3个,然后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求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并写出所有的排法.
给出排列定义
请看课本,第×页,第×行.一般地说,从n个不同的元素中,任取m(m≤n)个元素(本章只研究被取出的元素各不相同的情况),按着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下面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1)按着这个定义,结合上面的问题,请同学们谈谈什么是相同的排列?什么是不同的排列?
从排列的定义知道,如果两个排列相同,不仅这两个排列的元素必须完全相同,而且排列的顺序(即元素所在的位置)也必须相同.两个条件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符合,就是不同的排列.
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上海—广州是两个排列,第三个问题中,213与423也是两个排列.
再如第一个问题中,北京—广州,广州—北京;第二个问题中,红黄绿与红绿黄;第三个问题中231和213虽然元素完全相同,但排列顺序不同,也是两个排列.
(2)还需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一个排列”是不是一个数?
生:“一个排列”不应当是一个数,而应当指一件具体的事.如飞机票“北京—广州”是一个排列,“红黄绿”是一种信号,也是一个排列.如果问飞机票有多少种?能表示出多少种信号.只问种数,不用把所有情况罗列出来,才是一个数.前面提到的第三个问题,实质上也是这样的.
三、 课堂练习
大家思考,下面的排列问题怎样解?
有四张卡片,每张分别写着数码1,2,3,4.有四个空箱,分别写着号码1,2,3,4.把卡片放到空箱内,每箱必须并且只能放一张,而且卡片数码与箱子号码必须不一致,问有多少种放法?(用投影仪示出)
分析:这是从四张卡片中取出4张,分别放在四个位置上,只要交换卡片位置,就是不同的放法,是个附有条件的排列问题.
解法是:第一步把数码卡片四张中2,3,4三张任选一个放在第1空箱.
第二步从余下的三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2空箱.
第三步从余下的两张卡片中任选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3空箱.
第四步把最后符合条件的一张放在第四空箱.具体排法,用下面图表表示:
所以,共有9种放法.
四、作业
课本:P232练习1,2,3,4,5,6,7.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9
一、教材分析
《余弦定理》选自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五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余弦定理的内容及证明,以及运用余弦定理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的解三角形问题。
余弦定理的学习有充分的基础,初中的勾股定理、必修一中的向量知识、上一课时的正弦定理都是本节课内容学习的知识基础,同时又对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其次,余弦定理在高中解三角形问题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解决各种解三角形问题的常用方法,余弦定理也经常运用于空间几何中,所以余弦定理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余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推论。
2、掌握余弦定理的推导、证明过程。
3、能运用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两边一夹角”“三边”问题。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2、通过直角三角形到一般三角形的过渡,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余弦定理推导证明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增强合作探究、团结协作精神,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
2、感受数学一般规律的美感,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及其推论和余弦定理的运用。
难点:余弦定理的发现和推导过程以及多解情况的判断。
四、教学用具
普通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以上均为命题教学的准备)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10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个图形,它是在学生学过空间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之后,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二面角进一步完善了空间角的概念.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系统地理解直线和平面的知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乃至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计
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能确认图形中的已知角是否为二面角的平面角;能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的形成以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新课引入
1.复习和回顾平面角的有关知识.
平面中的角
定义 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图形
结构 射线—点—射线
表示法 ∠AOB,∠O等
2.复习和回顾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及其共同特征.(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
3.观察:陡峭与否,跟山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大小有关,而山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就是两个平面所成的角.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够转化为两个平面所成角例子非常多,比如在这间教室里,谁能举出能够体现两个平面所成角的实例?(如图1,课本的开合、门或窗的开关.)从而,引出“二面角”的定义及相关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二面角的定义
平面中的角 二面角
定义 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课本P17
图形
结构 射线—点—射线 半平面—直线—半平面
表示法 ∠AOB,∠O等 二面角α—a—β或α-AB-β
(二)二面角的图示
1.画出直立式、平卧式二面角各一个,并分别给予表示.
2.在正方体中认识二面角.
(三)二面角的平面角
平面几何中的“角”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而成,它有一个旋转量,它的大小可以度量,类似地,"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半平面以其棱为轴旋转而成,它也有一个旋转量,那么,二面角的大小应该怎样度量?
1.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课本P17).
2.∠AOB的大小与点O在棱上的位置无关.
[说明]①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或平行两种情况,为了对相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进一步的探讨,有必要来研究二面角的度量问题.
②与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做类比,用“平面角”去度量.
③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三个主要特征:角的顶点在棱上;角的两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角的两边分别与棱垂直.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范围:
(四)例题分析
例1 一张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纸片ABC,以它的高AD为折痕,将其折成一个 的二面角,求此时B、C两点间的距离.
[说明] ①检查学生对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的掌握情况.
②翻折前后应注意哪些量的位置和数量发生了变化, 哪些没变?
例2 如图,已知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 所在平面外有一点P,使PA=PB=PC=a,求二面角 的大小.
[说明] ①求二面角的步骤:作—证—算—答.
②引导学生掌握解题可操作性的通法(定义法和线面垂直法).
例3 已知正方体 ,求二面角 的大小.(课本P18例1)
[说明]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
(五)问题拓展
例4 如图,山坡的倾斜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度数)是 ,山坡上有一条直道CD,它和坡脚的水平线AB的夹角是 ,沿这条路上山,行走100米后升高多少米?
[说明]使学生明白数学既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
三、巩固练习
1.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 中,求二面角 的大小.
2. 若二面角 的大小为 ,P在平面 上,点P到 的距离为h,求点P到棱l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1.二面角的定义
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及其范围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常用作图方法
4.求二面角的大小(作—证—算—答)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18练习14.4(1)
2.在 二面角的一个面内有一个点,它到另一个面的距离是10,求它到棱的距离.
3.把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以BD为轴折叠,使二面角A-BD-C成 的二面角,求A、C两点的距离.
六、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直接传受给学生,而是考虑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设法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发现、问题解决全过程.“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这两大概念的引出均运用了类比的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层层铺垫,学生的主动探究,使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有意识地加强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11
第二教时教材:
1、复习
2、《课课练》及《教学与测试》中的有关内容目的:复习集合的概念;巩固已经学过的内容,并加深对集合的理解。
过程:
一、复习:(结合提问)
1.集合的概念含集合三要素
2.集合的表示、符号、常用数集、列举法、描述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单元集、二元集
4.关于“属于”的概念
二、例一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平方后仍等于原数的数集解:{x x2=x}={0,1}
2.比2大3的数的集合解:{x x=2+3}={5}
3.不等式x2-x-6<0的整数解集解:{xZx2-x-6<0}={xZ-2<x<3}={-1,0,1,2}
4.过原点的直线的集合解:{(x,y)y=kx}
5.方程4x2+9y2-4x+12y+5=0的解集解:{(x,y)4x2+9y2-4x+12y+5=0}={(x,y)(2x-1)2+(3y+2)2=0}={(x,y)(1/2,-2/3)}
6.使函数y=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解:{x x2+x-60}={x x2且x3,xR}
三、处理苏大《教学与测试》第一课含思考题、备用题
四、处理《课课练》
五、作业《教学与测试》第一课练习题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12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巩固集合、子、交、并、补的概念、性质和记号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集合的运算包含了集合表示法之间的转化及数学解题的一般思想
3、了解集合元素个数问题的讨论说明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汇总练习提炼的形式来发掘学生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系统化及创造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会正确应用其概念和性质做题[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授课类型]:复习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集合部分汇总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以下三个问题:
1、集合的含义与特征
2、集合的表示与转化
3、集合的基本运算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13
各位同仁,各位专家:
我说课的课题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内容取自苏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1。2节
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地位和作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同时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所以这个内容要认真探讨教材,精心设计过程。
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可以看作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初中用边长比值来定义转变为坐标系下用坐标比值定义的观念的转换以及坐标定义的合理性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学生学习能力
1。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我们南山区经过多年的初中课改,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多数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3。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针对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转化的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为达到教学目标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温故知新,逐步拓展
(1)在复习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展内容,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的概念;
(2)通过例题讲解分析,逐步引出新知识,完善三角定义
运用多媒体工具
(1)提高直观性增强趣味性。
教学过程分析
总体来说,由旧及新,由易及难,
逐步加强,逐步推进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具体教学过程安排
引入:复习提问:初中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怎样定义的?
由学生回答
SinA=对边/斜边=BC/AB
cosA=对边/斜边=AC/AB
tanA=对边/斜边=BC/AC
逐步拓展:在高中我们已经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把“定义媒介”从直角三角形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
我们知道,随着角的概念的推广,研究角时多放在直角坐标系里,那么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否也放到坐标系去研究呢?
引导学生发现B的坐标和边长的关系。进一步启发他们发现由于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导致OB上任一P点都可以代换B,把三角函数的定义发展到用终边上任一点的坐标来表示,从而锐角三角函数可以使用直角坐标系来定义,自然地,要想定义任意一个角三角函数,便考虑放在直角坐标中进行合理进行定义了
从而得到
知识点一: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提醒学生思考:由于相似比相等,对于确定的角A,这三个比值的大小和P点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
精心设计例题,引出新内容深化概念,完善定义
例1已知角A的终边经过P(2,—3),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此题由学生自己分析独立动手完成)
例题变式1,已知角A的大小是30度,由定义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结合变式我们发现三个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与角的大小有关,只会随角的大小而变化,符合当初函数的定义,而我们又一直称呼为三角函数,
提出问题:这三个新的定义确实问是函数吗?为什么?
从而引出函数极其定义域
由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知识点二:三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同时教师强调:由于弧度制使角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例题变式2,已知角A的终边经过P(—2a,—3a)(a不为0),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解答中需要对变量的正负即角所在象限进行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从而导出第三个知识点
知识点三: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
由学生推出结论,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例题2:已知A在第二象限且sinA=0。2求cosA,tanA
求cosA,tanA
综合练习巩固提高,更为下节的同角关系式打下基础
拓展,如果不限制A的象限呢,可以留作课外探讨
小结回顾课堂内容
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加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课堂作业P161,2,4
(学生演板,后集体讨论修订答案同桌讨论,由学生回答答案)
课后分层作业(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必作P231(2),5(2),6(2)(4)选作P233,4
板书设计(见PPT)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14
●知识梳理
函数的综合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函数内容本身的相互综合,如函数概念、性质、图象等方面知识的综合.
2.函数与其他数学知识点的综合,如方程、不等式、数列、解析几何等方面的内容与函数的综合.这是高考主要考查的内容.
3.函数与实际应用问题的综合.
●点击双基
1.已知函数f(x)=lg(2x-b)(b为常数),若x[1,+)时,f(x)0恒成立,则
A.b1B.b1C.b1D.b=1
解析:当x[1,+)时,f(x)0,从而2x-b1,即b2x-1.而x[1,+)时,2x-1单调增加,
b2-1=1.
答案:A
2.若f(x)是R上的减函数,且f(x)的图象经过点A(0,3)和B(3,-1),则不等式f(x+1)-1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f(x+1)-12得-2
又f(x)是R上的减函数,且f(x)的图象过点A(0,3),B(3,-1),
f(3)
答案:(-1,2)
●典例剖析
【例1】取第一象限内的点P1(x1,y1),P2(x2,y2),使1,x1,x2,2依次成等差数列,1,y1,y2,2依次成等比数列,则点P1、P2与射线l:y=x(x0)的关系为
A.点P1、P2都在l的上方B.点P1、P2都在l上
C.点P1在l的下方,P2在l的上方D.点P1、P2都在l的下方
剖析:x1=+1=,x2=1+=,y1=1=,y2=,∵y1
P1、P2都在l的下方.
答案:D
【例2】已知f(x)是R上的偶函数,且f(2)=0,g(x)是R上的奇函数,且对于xR,都有g(x)=f(x-1),求f(20__)的值.
解:由g(x)=f(x-1),xR,得f(x)=g(x+1).又f(-x)=f(x),g(-x)=-g(x),
故有f(x)=f(-x)=g(-x+1)=-g(x-1)=-f(x-2)=-f(2-x)=-g(3-x)=
g(x-3)=f(x-4),也即f(x+4)=f(x),xR.
f(x)为周期函数,其周期T=4.
f(20__)=f(4500+2)=f(2)=0.
评述:应灵活掌握和运用函数的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质.
【例3】函数f(x)=(m0),x1、x2R,当x1+x2=1时,f(x1)+f(x2)=.
(1)求m的值;
(2)数列{an},已知an=f(0)+f()+f()++f()+f(1),求an.
解:(1)由f(x1)+f(x2)=,得+=,
4+4+2m=[4+m(4+4)+m2].
∵x1+x2=1,(2-m)(4+4)=(m-2)2.
4+4=2-m或2-m=0.
∵4+42=2=4,
而m0时2-m2,4+42-m.
m=2.
(2)∵an=f(0)+f()+f()++f()+f(1),an=f(1)+f()+f()++f()+f(0).
2an=[f(0)+f(1)]+[f()+f()]++[f(1)+f(0)]=+++=.
an=.
深化拓展
用函数的思想处理方程、不等式、数列等问题是一重要的思想方法.
【例4】函数f(x)的定义域为R,且对任意x、yR,有f(x+y)=f(x)+f(y),且当x0时,f(x)0,f(1)=-2.
(1)证明f(x)是奇函数;
(2)证明f(x)在R上是减函数;
(3)求f(x)在区间[-3,3]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证明:由f(x+y)=f(x)+f(y),得f[x+(-x)]=f(x)+f(-x),f(x)+f(-x)=f(0).又f(0+0)=f(0)+f(0),f(0)=0.从而有f(x)+f(-x)=0.
f(-x)=-f(x).f(x)是奇函数.
(2)证明:任取x1、x2R,且x10.f(x2-x1)0.
-f(x2-x1)0,即f(x1)f(x2),从而f(x)在R上是减函数.
(3)解:由于f(x)在R上是减函数,故f(x)在[-3,3]上的最大值是f(-3),最小值是f(3).由f(1)=-2,得f(3)=f(1+2)=f(1)+f(2)=f(1)+f(1+1)=f(1)+f(1)+f(1)=3f(1)=3(-2)=-6,f(-3)=-f(3)=6.从而最大值是6,最小值是-6.
深化拓展
对于任意实数x、y,定义运算x__y=ax+by+cxy,其中a、b、c是常数,等式右边的运算是通常的加法和乘法运算.现已知1__2=3,2__3=4,并且有一个非零实数m,使得对于任意实数x,都有x__m=x,试求m的值.
提示:由1__2=3,2__3=4,得
b=2+2c,a=-1-6c.
又由x__m=ax+bm+cmx=x对于任意实数x恒成立,
b=0=2+2c.
c=-1.(-1-6c)+cm=1.
-1+6-m=1.m=4.
答案:4.
●闯关训练
夯实基础
1.已知y=f(x)在定义域[1,3]上为单调减函数,值域为[4,7],若它存在反函数,则反函数在其定义域上
A.单调递减且最大值为7B.单调递增且最大值为7
C.单调递减且最大值为3D.单调递增且最大值为3
解析: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在各自定义区间上有相同的增减性,f-1(x)的值域是[1,3].
答案:C
2.关于x的方程x2-4x+3-a=0有三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实数a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函数y=x2-4x+3的图象,如下图.
由图象知直线y=1与y=x2-4x+3的图象有三个交点,即方程x2-4x+3=1也就是方程x2-4x+3-1=0有三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因此a=1.
答案:1
3.若存在常数p0,使得函数f(x)满足f(px)=f(px-)(xR),则f(x)的一个正周期为__________.
解析:由f(px)=f(px-),
令px=u,f(u)=f(u-)=f[(u+)-],T=或的整数倍.
答案:(或的整数倍)
4.已知关于x的方程sin2x-2sinx-a=0有实数解,求a的取值范围.
解:a=sin2x-2sinx=(sinx-1)2-1.
∵-11,0(sinx-1)24.
a的范围是[-1,3].
5.记函数f(x)=的定义域为A,g(x)=lg[(x-a-1)(2a-x)](a1)的定义域为B.
(1)求A;
(2)若BA,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1)由2-0,得0,
x-1或x1,即A=(-,-1)[1,+).
(2)由(x-a-1)(2a-x)0,得(x-a-1)(x-2a)0.
∵a1,a+12a.B=(2a,a+1).
∵BA,2a1或a+1-1,即a或a-2.
而a1,1或a-2.
故当BA时,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2][,1).
培养能力
6.(理)已知二次函数f(x)=x2+bx+c(b0,cR).
若f(x)的定义域为[-1,0]时,值域也是[-1,0],符合上述条件的函数f(x)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f(x)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设符合条件的f(x)存在,
∵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x=-,
又b0,-0.
①当-0,即01时,
函数x=-有最小值-1,则
或(舍去).
②当-1-,即12时,则
(舍去)或(舍去).
③当--1,即b2时,函数在[-1,0]上单调递增,则解得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函数有两个,
f(x)=x2-1或f(x)=x2+2x.
(文)已知二次函数f(x)=x2+(b+1)x+c(b0,cR).
若f(x)的定义域为[-1,0]时,值域也是[-1,0],符合上述条件的函数f(x)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f(x)的表达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函数图象的对称轴是
x=-,又b0,--.
设符合条件的f(x)存在,
①当--1时,即b1时,函数f(x)在[-1,0]上单调递增,则
②当-1-,即01时,则
(舍去).
综上所述,符合条件的函数为f(x)=x2+2x.
7.已知函数f(x)=x+的定义域为(0,+),且f(2)=2+.设点P是函数图象上的任意一点,过点P分别作直线y=x和y轴的垂线,垂足分别为M、N.
(1)求a的值.
(2)问:PMPN是否为定值?若是,则求出该定值;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3)设O为坐标原点,求四边形OMPN面积的最小值.
解:(1)∵f(2)=2+=2+,a=.
(2)设点P的坐标为(x0,y0),则有y0=x0+,x00,由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知,PM==,PN=x0,有PMPN=1,即PMPN为定值,这个值为1.
(3)由题意可设M(t,t),可知N(0,y0).
∵PM与直线y=x垂直,kPM1=-1,即=-1.解得t=(x0+y0).
又y0=x0+,t=x0+.
S△OPM=+,S△OPN=x02+.
S四边形OMPN=S△OPM+S△OPN=(x02+)+1+.
当且仅当x0=1时,等号成立.
此时四边形OMPN的面积有最小值1+.
探究创新
8.有一块边长为4的正方形钢板,现对其进行切割、焊接成一个长方体形无盖容器(切、焊损耗忽略不计).有人应用数学知识作了如下设计:如图(a),在钢板的四个角处各切去一个小正方形,剩余部分围成一个长方体,该长方体的高为小正方形边长,如图(b).
(1)请你求出这种切割、焊接而成的长方体的最大容积V1;
(2)由于上述设计存在缺陷(材料有所浪费),请你重新设计切、焊方法,使材料浪费减少,而且所得长方体容器的容积V2V1.
解:(1)设切去正方形边长为x,则焊接成的长方体的底面边长为4-2x,高为x,
V1=(4-2x)2x=4(x3-4x2+4x)(0
V1=4(3x2-8x+4).
令V1=0,得x1=,x2=2(舍去).
而V1=12(x-)(x-2),
又当x时,V10;当
当x=时,V1取最大值.
(2)重新设计方案如下:
如图①,在正方形的两个角处各切下一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如图②,将切下的小正方形焊在未切口的正方形一边的中间;如图③,将图②焊成长方体容器.
新焊长方体容器底面是一长方形,长为3,宽为2,此长方体容积V2=321=6,显然V2V1.
故第二种方案符合要求.
●思悟小结
1.函数知识可深可浅,复习时应掌握好分寸,如二次函数问题应高度重视,其他如分类讨论、探索性问题属热点内容,应适当加强.
2.数形结合思想贯穿于函数研究的各个领域的全部过程中,掌握了这一点,将会体会到函数问题既千姿百态,又有章可循.
●教师下载中心
教学点睛
数形结合和数形转化是解决本章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应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用函数的图象及方程的曲线去处理函数、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拓展题例
【例1】设f(x)是定义在[-1,1]上的奇函数,且对任意a、b[-1,1],当a+b0时,都有0.
(1)若ab,比较f(a)与f(b)的大小;
(2)解不等式f(x-)
(3)记P={xy=f(x-c)},Q={xy=f(x-c2)},且PQ=,求c的取值范围.
解:设-1x1
0.
∵x1-x20,f(x1)+f(-x2)0.
f(x1)-f(-x2).
又f(x)是奇函数,f(-x2)=-f(x2).
f(x1)
f(x)是增函数.
(1)∵ab,f(a)f(b).
(2)由f(x-)
-.
不等式的解集为{x-}.
(3)由-11,得-1+c1+c,
P={x-1+c1+c}.
由-11,得-1+c21+c2,
Q={x-1+c21+c2}.
∵PQ=,
1+c-1+c2或-1+c1+c2,
解得c2或c-1.
【例2】已知函数f(x)的图象与函数h(x)=x++2的图象关于点A(0,1)对称.
(1)求f(x)的解析式;
(2)(文)若g(x)=f(x)x+ax,且g(x)在区间(0,2]上为减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理)若g(x)=f(x)+,且g(x)在区间(0,2]上为减函数,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1)设f(x)图象上任一点坐标为(x,y),点(x,y)关于点A(0,1)的对称点(-x,2-y)在h(x)的图象上.
2-y=-x++2.
y=x+,即f(x)=x+.
(2)(文)g(x)=(x+)x+ax,
即g(x)=x2+ax+1.
g(x)在(0,2]上递减-2,
a-4.
(理)g(x)=x+.
∵g(x)=1-,g(x)在(0,2]上递减,
1-0在x(0,2]时恒成立,
即ax2-1在x(0,2]时恒成立.
∵x(0,2]时,(x2-1)max=3,
a3.
【例3】在4月份(共30天),有一新款服装投放某专卖店销售,日销售量(单位:件)f(n)关于时间n(130,nN__)的函数关系如下图所示,其中函数f(n)图象中的点位于斜率为5和-3的两条直线上,两直线的交点的横坐标为m,且第m天日销售量最大.
(1)求f(n)的表达式,及前m天的销售总数;
(2)按规律,当该专卖店销售总数超过400件时,社会上流行该服装,而日销售量连续下降并低于30件时,该服装的流行会消失.试问该服装在社会上流行的天数是否会超过10天?并说明理由.
解:(1)由图形知,当1m且nN__时,f(n)=5n-3.
由f(m)=57,得m=12.
f(n)=
前12天的销售总量为
5(1+2+3++12)-312=354件.
(2)第13天的销售量为f(13)=-313+93=54件,而354+54400,
从第14天开始销售总量超过400件,即开始流行.
设第n天的日销售量开始低于30件(1221.
从第22天开始日销售量低于30件,
即流行时间为14号至21号.
该服装流行时间不超过10天.
高中数学教案免费模板下载篇15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下午好!
我的抽签序号是___,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______》第__课时。我尝试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和评价分析四方面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与作用
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熟练掌握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的知识经验较丰富,具备了教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学生思维活泼,积极性高,已初步形成对数学问题的合作探究能力。
(4)学生层次参次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
二、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应该以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以知识技能的培养为主线,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把这两者充分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目标的制定和设计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__在教材内容中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学情分析,本节课教学应实现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初步掌握判别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抽象、概括,自主建构单调增函数、单调减函数等概念;能运用函数单调性概念解决简单的问题;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单调性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数学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________,教学难点是_________。
三、教法、学法分析
(一)教法
基于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按照临沂市高中数学“三五四”课堂教学策略,采用探究――体验教学法为主来完成教学,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采取了:
1、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2、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紧扣概念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正确地形成概念.
3、在鼓励学生主体参与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会学生清晰的思维、严谨的推理,并顺利地完成书面表达.
(二)学法在学法上我重视了:1、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并通过正、反例的构造,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的质的飞跃。2、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运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是一个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悟”构成的和谐整体。教师的“导”也就是教师启发、诱导、激励、评价等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把学习的任务转移给学生,学生就是接受任务,探究问题、完成任务。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与学”完美的结合也就是以“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的演绎、解释和探究来组织和推动教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新课标指出:“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从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问题的
设计改变了传统目的明确的设计方式,给学生最大的思考空间,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2)引导探究,建构概念。数学概念的形成来自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但概念的高度抽象,造成了难懂、难教和难学,这就需要让学生置身于符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活动中去,从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
(3)自我尝试,初步应用。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模仿与记忆,数学思想的领悟和学习过程更是如此。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亲身经历和实践体验,师生互动学习,生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4)当堂训练,巩固深化。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使学生深切体会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方法,从而实现对知识识的再次深化。
(5)小结归纳,回顾反思。小结归纳不仅是对知识的简单回顾,还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方法、经验等方面进行总结。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技能?
(二)作业设计
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对本节课学生知识水平的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延伸与,注重知识的延伸与连贯,强调学以致用。通过作业设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的喜悦,看到自己的潜能,从而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的形成.
我设计了以下作业:(1)必做题(2)选做题
(三)板书设计板书要基本体现整堂课的内容与方法,体现课堂进程,能简明扼要反映知识结构及其相互联系;能指导教师的教学进程、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通过使用幻灯片辅助板书,节省课堂时间,使课堂进程更加连贯。
五、评价分析
学生学习的结果评价当然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我采用及时点评、延时点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思想、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在质疑探究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是否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顽强的理性精神,在概念反思过程中评价学生的归纳猜想能力是否得到发展,通过巩固练习考查学生对____是否有一个完整的集训,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设计,敬请各位专家、评委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