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复习的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写好数学复习的教案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数学复习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复习的教案篇1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一、学习目标与自我评估
1掌握利用单位圆的几何方法作函数的图象
2结合的图象及函数周期性的定义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及最小正周期
3会用代数方法求等函数的周期
4理解周期性的几何意义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周期函数的概念”,周期的求解。
三、学法指导
1、是周期函数是指对定义域中所有都有
,即应是恒等式。
2、周期函数一定会有周期,但不一定存在最小正周期。
四、学习活动与意义建构
五、重点与难点探究
例1、若钟摆的高度与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
(2)求时钟摆的高度。
例2、求下列函数的周期。
(1)(2)
总结:(1)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2)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例3、求证:的周期为。
例4、(1)研究和函数的图象,分析其周期性。(2)求证:的周期为(其中均为常数,
且
总结:函数(其中均为常数,且
的周期T=。
例5、(1)求的周期。
(2)已知满足,求证:是周期函数
课后思考:能否利用单位圆作函数的图象。
六、作业:
七、自主体验与运用
1、函数的周期为()
A、B、C、D、
2、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A、B、C、D、
3、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
A、B、C、D、
4、函数的周期是()
A、B、C、D、
5、设是定义域为R,最小正周期为的函数,
若,则的值等于()
A、1B、C、0D、
6、函数的最小正周期是,则
7、已知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不大于2,则正整数
的最小值是
8、求函数的最小正周期为T,且,则正整数
的值是
9、已知函数是周期为6的奇函数,且则
10、若函数,则
11、用周期的定义分析的周期。
12、已知函数,如果使的周期在内,求
正整数的值
13、一机械振动中,某质子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与时间之间的
函数关系如图所示:
(1)求该函数的周期;
(2)求时,该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
14、已知是定义在R上的函数,且对任意有
成立,
(1)证明:是周期函数;
(2)若求的值。
数学复习的教案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5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5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估计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课的学习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奇偶的变化规律,并尝试探索减法的奇偶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数学方法的过程,提高推理能力,提升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积累数学经验。
2.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奇偶性的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奇数、偶数以后,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难度不大,所以本节课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复习的教案篇3
教材分析
圆是学生在初中已初步了解了圆的知识及前面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圆的标准方程》,它既是前面圆的知识的复习延伸,又是后继学习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课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方程写出圆的坐标和圆的半径。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圆的标准方程的学习,掌握求曲线方程的方法,领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难点
以及措施
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求圆的标准方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高一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体会――感悟知识特征――应用知识”的认知过程,设计出包括: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内容的教学流程。并且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以此使学生获取知识,给学生独立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学法上注重让学生参与方程的推导过程,努力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其在尝试中发现,讨论中明理,合作中成功,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习者分析
高一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层面上已经掌握了圆的相关性质;从能力层面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数据处理能力,对数学问题有自己个人的看法;从情感层面上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但他们数学应用意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法设计
问题情境引入法启发式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法讨论交流法练习巩固法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导学案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景引入
回顾复习
(2分钟)
1.观赏生活中有关圆的图片
2.回顾复习圆的定义,并观看圆的生成flash动画。
提问:直线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那么圆可以用一个方程表示吗?
教师创设情景,引领学生感受圆。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主旨。
学生观赏圆的图片和动画,思考如何表示圆的方程。
生活中的图片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园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自主学习
(5分钟)
1.介绍动点轨迹方程的求解步骤:
(1)建系:在图形中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点:用有序实数对(x,y)表示曲线上任意一点M的坐标;
(3)列式:用坐标表示条件P(M)的方程;
(4)化简:对P(M)方程化简到最简形式;
2.学生自主学习圆的方程推导,并完成相应学案内容,
教师介绍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后,引导学生自学圆的标准方程
自主学习课本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并完成导学案的内容,并当堂展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
合作探究(10分钟)
1.根据圆的标准方程说明确定圆的方程的条件有哪些?
2.点M(x0,y0)与圆(x-a)2+(y-b)2=r2的关系的判断方法:
(1)点在圆上
(2)点在圆外
(3)点在圆内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讨,从旁巡视指导学生在自学和探讨中遇到的问题,并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探究成果。
数学复习的教案篇4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揭示题
例1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理解题
1、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进行判断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已知函数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经历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A.B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流程图:
(四)归纳小结巩固题
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
2.怎样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五)练习P992
(六)作业P991
数学复习的教案篇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备基础。教材的编排体现了教学的层次性和学生学习的探索性。首先通过整理文具和学具,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初步学习把一些物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初步认识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想想做做”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操作练习按给定的标准或自己选择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的星期天一般是怎样过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小兰的星期天是怎样过的。
学生观看动画片《小兰的星期天》:小兰早餐后在认认真真地做作业。一会儿,小兰完成了作业,当她整理东西时却犯愁了……
提问:哪些东西应该放在文具盒里?哪些东西又应该放在学具盒里呢?你能把它们分出来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评:在这里,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出示一个问题,而是把要解决的问题有机地融于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仿佛身临其境。这样的设计,既利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生活经验,又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愿望和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离自己并不远,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2.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同桌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3.反馈分类的结果。
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兰也把东西整理好了,你们和她分得一样吗?(媒体演示)
4.小结。
刚才我们按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们分成学具和文具两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些物品分一分,这样东西的摆放就显得更整齐了,我们用起来也更方便。
5.练一练。
“想想做做”第1题。想一想:下面的动物哪些生活在水里?圈一圈: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评:对于解决问题来说,重要的不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或结论,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成功的快乐,最终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这一层次的设计正是实践了这样一种理念,给学生提供了实践操作、自主探索的机会。学生在议一议、评一评、分一分的活动中切实感受到物体如何按某一标准进行分类,从而形成分类的意识和基本方法。其中又适时渗透了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体验到帮助别人所带来的快乐。]
三、巩固深化,再次体验
1.“想想做做”第2题。
继续播放《小兰的星期天》:小兰在小朋友的帮助下顺利地整理好了自己的书包。这时电话响了,妈妈接了电话后说,有客人要来,她要上街去买菜,让小兰做妈妈的“小帮手”,收拾一下家里,小兰高兴地答应了。客厅的桌上摆着许多东西,把它们放在两个袋子里,该怎样放才合适呢?我们一起和小兰来比一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