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写好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不是那么简单,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供大家参考。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1
直线的方程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5)通过直线方程特殊式与一般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直线斜率的意义和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直线方程的概念和直线斜率的概念导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分别导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两点式;再由两点式导出截距式;最后都可以转化归结为直线的一般式;同时一般式也可以转化成特殊式.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以及根据具体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有两项根本性的任务:一个是求曲线的方程;另一个就是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内容就是求直线的方程,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以后学习用方程讨论直线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曲线方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平面解析几何中所求出的第一个方程,是后面几种特殊形式的源头.学生对点斜式学习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习.
②本节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证明.
2.教法建议
(1)教材中求直线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思路,特殊形式的方程几何特征明显,但局限性强;一般形式的方程无任何限制,但几何特征不明显.教学中各部分知识之间过渡要自然流畅,不生硬.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反映了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统一性,教学中应充分揭示直线方程本质属性,建立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为继续学习“曲线方程”打下基础.
直线一般式方程都是字母系数,在揭示这一概念深刻内涵时,还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教学中应重点分析思路,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使学生学会严谨科学的分类讨论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在强调几种形式互化时要向学生充分揭示各种形式的特点,它们的几何特征,参数的意义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转化,并加深对各种形式的理解.
(4)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如两个点、一个点和一个方向或其他两个独立条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是学生很早就接触的几何公理,然而在解析几何,平面向量等理论中,直线或向量的方向是极其重要的要素,解析几何中刻画直线方向的量化形式就是斜率.因此,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点斜式在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已知两点可以求得斜率,所以点斜式又可推出两点式(斜截式和截距式仅是它们的特例),因此点斜式最重要.教学中应突出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三个教学高潮.
求直线方程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要依不同的几何条件选用不同形式的方程.根据两个条件运用待定系数法和方程思想求直线方程.
(5)注意正确理解截距的概念,截距不是距离,截距是直线(也是曲线)与坐标轴交点的相应坐标,它是有向线段的数量,因而是一个实数;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正实数(或非负实数).
(6)本节中有不少与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是函数、不等式、三角与直线的重要知识交汇点之一,教学中要适当选择一些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7)直线方程的理论在其他学科和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大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和其它学科,教师要注意引导,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8)本节不少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和讨论,还要适当增加练习,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而不是仅停留在观念上.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2
自我介绍:;我姓鞠,今后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手机;讨论数学:;相信大家对于高中学习都充满着好奇,和初中相比,高;我们不急于上新课,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数学,一起来思;一、为什么要学习数学?;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人民日报》精彩描述:数学在“;大家知道海王星是怎高中数学开学第一课
自我介绍:
我姓鞠,今后我将和大家一起学习高中数学课程,手机:????,QQ:????。告诉我的通讯方式是希望能拓宽与大家交流的平台。希望能与大家在课堂中相识,在生活中相知,不仅能成为你们知识的传授者,方法的指引者,更希望成为你们情感上的依赖者,成为朋友。
讨论数学:
相信大家对于高中学习都充满着好奇,和初中相比,高中课程与初中课程有很大的不同。今天这节课
我们不急于上新课,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数学,一起来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数学及如何学好数学这两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
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人民日报》精彩描述:数学在“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等方面无处不有重要贡献。
大家知道海王星是怎么发现的,冥王星又是怎么被请出十大行星行列的???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事情都是可以用数学可以来解决的,无非很多人都没有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
当然,我们学习的数学只是数学学科体系中很基础,很小的一部分。现在课本上学的未必能直接应用于生活,主要是为以后学习更高层次的理科打好基础,同时,也为了掌握一些数学的思考方法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哲学家培根说过:“读诗使人灵秀,读历史使人明智,学逻辑使人周密,学哲学使人善辩,学数学使人聪明?”,也有人形象地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体验一下某些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
故事一:据说国际象棋是古印度的一位宰相发明的。国王很欣赏他的这项发明,问他的宰相要什么赏赐。聪明的宰相说,“我所要的从一粒谷子(没错,是1粒,不是1两或1斤)开始。在这个有64格的棋盘上,第一格里放1粒谷子,第二格里放2粒,第三格里放4粒,即每下一格粒数加倍,??如此下去,一直放满到棋盘上的64格。这就是我所要的赏赐。”国王觉得宰相要的实在不多,就叫人按宰相的要求赏赐。但后来发现即使把全国所有的谷子抬来也远远不够。
数学游戏:两人相继轮流往长方形桌子上放同样大小的硬币,硬币一定要平放在桌面上,后放的硬币不能压在先放的硬币上,放最后一颗的硬币的人算赢。应该先放还是后放才有必胜的把握。
数学思想:退到最简单、最特殊的地方。
故事二:聪明的渡边:20世纪40年代末,手写工具突破性进展圆珠笔问世,它以价廉、方便、书写流利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但写到20万字时就会因圆珠磨小而漏油,影响了销售。工程师们从圆珠质量入手,从改进油墨性能入手进行改良,但收效甚微。于是厂家打出广告:解决此问题获奖金50万元。当时山地制笔厂的青年工人渡边看到女儿把圆珠笔用到快漏油时就不用这一现象中受到启发,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你认为他会怎么做呢?
渡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思维角度新,从问题的侧面轻巧取胜。也正体现了数学学习中经常用到的发散式思维。在数学学习中,既要有集中式思维又要有发散式思维。集中式思维是一种常用思维渠道,即为对问题的归纳,联系思维方式,表现为对解题方法的模仿和继承;而发散式思维即对问题开拓、创新,表现为对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我们应该将两种思维方式相结合。
学数学有利于培养人的思维品质:结构意识、整体意识、抽象意识、化归意识、优化意识、反思意识,尽管数学在培养学生的这些思维品质方面和其他学科存在着交集,但数学在其中的地位是无法被代替的。总之,学习数学可以使人思考问题更合乎逻辑,更有条理,更严密精确,更深入简洁,更善于创造??
二、如何学好高中数学
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更注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要求同学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高一数学一开始便在必修1中触及集合语言、函数模型,在必修2中涉及空间立体图形、坐标法、文字符号图形语言的转换,相对初中数学而言,抽象程度高,逻辑推理强,知识难度大,同学们会感到难学,认为数学神秘莫测,有些章节如听天书,从而可能会产生畏惧感。我认为学好高中数学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培养数学兴趣
只有爱好某项事业或专业才能对它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习、工作和自觉性与积极性;很难说哪个人天生爱好数学,爱好都是在生活和学习中逐渐产生的。如果你认为数学枯燥、乏味,那么你不可能真正学好数学,只有在学习中,逐渐发现数学的简单美、对称美以及数学高度的严谨与和谐,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喜欢这门学科,才能产生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兴趣处于一种特殊的地位,她可以激发一定的情感,唤起某种动机,培养人的意志,也可以改变人的态度。
第二:要改变一个观念。
有人会说自己的基础不好。那我问下什么是基础?今天所学的知识就是明天的基础。明天学习的知识就是后天的基础。所以要学好每一天的内容,那么你打的基础就是最扎实的了。所以现在你们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无所谓基础好不好。今后的学习中,我会照顾大多数同学的数学基础。
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㈠课前预习。怎样预习呢?就是自己在上课之前把内容先看一边,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或者打个问号,以至于上课的时候重点听,这样才能够很快提高自己的水平。但是预习不是很随便的把课本看一边,预习有个目标,那就是通过预习可以把书本后面的练习题可以自己独立的完成。一中的同学预习就已经有好几个层次了,先是课本,再是精编,再是高考题典,上课对于他们来说是第一轮高考复习。
㈡上课认真听讲。上课的时候准备课本,一只笔,一本草稿。做不做笔记你们自己决定,不过我不大提倡数学课做笔记的。不过有一点,有些知识点比较重要,课本上又没有的,我要求你们把它写在课本上的相应的空白地方。还有如果你觉得某个例题比较新或者比较重要,也可以把它记在书本的相应位置上,这样以后复习起来就一目了然了。那么草稿要来干什么的呢?课堂上你可以自己演算还有做课堂练习。
㈢关于作业。绝对不允许有抄作业的情况发生。如果我发现有谁抄作业,那么既然他这样喜欢抄,我就要你把当天的作业多抄几遍给我。那有人会问,碰到不会做的题目怎么办?有两个办法:一、向同学请教,请教做题目的思路,而不是整个过程和答案。同学之间也要相互帮助,如果你让他抄袭你的作业这样不是帮助他而是害他,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明白吧。我非常提倡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问题的,这样才能够相互促进提高。二、向老师请教,要养成多想多问的习惯。
㈣准备一本笔记本,作为自己的问题集。把平时自己不懂的和不大理解的还有易错的记录下来,并且要及时的消化,不懂的地方问老师。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到考试的时候就可以有重点、有针对性的自己复习了。我高中的时候就是采用这样的方法把数学成绩提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的学期开始了,请大家调整好自己的思想,找到学习的原动力。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愿每位同学都有个好的开始。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包括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函数的定义.
2.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过度到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的推广过程,体验三角函数概念的产生、发展过程.领悟直角坐标系的工具功能,丰富数形结合的经验.
3.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渗透事物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4.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定义域、(正负)符号判断法.
难点:把三角函数理解为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关键:如何想到建立直角坐标系;六个比值的确定性(α确定,比值也随之确定)与依赖性(比值随着α的变化而变化).
三、教学理念和方法
教学中注意用新课程理念处理传统教材,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仅要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而且要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师生互动,教师发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揭示本质、经历过程.
根据本节课内容、高一学生认知特点和我自己的教学风格,本节课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
四、教学过程
[执教线索:
回想再认:函数的概念、锐角三角函数定义(锐角三角形边角关系)--问题情境:能推广到任意角吗?--它山之石:建立直角坐标系(为何?)--优化认知:用直角坐标系研究锐角三角函数--探索发展:对任意角研究六个比值(与角之间的关系:确定性、依赖性,满足函数定义吗?)--自主定义:任意角三角函数定义--登高望远:三角函数的要素分析(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与正负符号判定)--例题与练习小明回顾小结--布置作业]
(一)复习引入、回想再认
开门见山,面对全体学生提问:
在初中我们初步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前几节课,我们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学习了角度制和弧度制,这节课该研究什么呢?
探索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板书课题),请同学们回想,再明确一下:
(情景1)什么叫函数?或者说函数是怎样定义的?
让学生回想后再点名回答,投影显示规范的定义,教师根据回答情况进行修正、强调:
传统定义: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和它对应,那么就说y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现代定义: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映射?: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叫自变量,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设计意图:
函数和三角函数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学生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念,因此对三角函数的学习就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的过程,也是以具体函数丰富函数概念的过程.教学经验表明:学生对函数两种定义的记忆是有一定困难的,容易遗忘,此处让学生对函数概念进行回想再认,目的在于明确函数概念的本质,为演绎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作好知识和认知准备.
(情景2)我们在初中通过锐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学习了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等三个三角函数.请回想:这三个三角函数分别是怎样规定的?
学生口述后再投影展示,教师再根据投影进行强调:
设计意图:
学生在初中学习了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现在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又是一种推广和拓展的过程(类似于从有理数到实数的扩展).温故知新,要让学生体会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就要从源头上开始,从学生现有认知状况开始,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复习就必不可少.
(二)引伸铺垫、创设情景
(情景3)我们已经把锐角推广到了任意角,锐角的三角函数概念也能推广到任意角吗?试试看,可以独立思考和探索,也可以互相讨论!
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或自由讨论,教师参与讨论或巡回对学困生作启发引导.
能推广吗?怎样推广?针对刚才的问题点名让学生回答.用角的对边、临边、斜边比值的说法显然是受到阻碍了,由于4.1节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一般会想到(否则教师进行提示)继续用直角坐标系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设计意图:
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行必要的启发,将学生思维引上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再创造"征程.
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点评后布置任务情景:请同学们用直角坐标系重新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定义!
师生共做(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图形和比值):
把锐角α安装(如何安装?角的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在直角坐标系中,在角α终边上任取一点P,作Pm⊥x轴于m,构造一个RtΔomP,则∠moP=α(锐角),设P(x,y)(x>0、y>0),α的临边om=x、对边mP=y,斜边长oP∣=r.
根据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用x、y、r列出锐角α的正弦、余弦、正切三个比值,并补充对应列出三个倒数比值:
设计意图:
此处做法简单,思想重要.为了顺利实现推广,可以构建中间桥梁或公共载体,使之既与初中的定义一致,又能自然地迁移到任意角的情形.由于前一节已经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了,学生自然能想到仍然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初中以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来定义锐角三角函数,现在要用坐标系来研究,探索的结论既要满足任意角的情形,又要包容初中锐角三角函数定义.这是一个认识的飞跃,是理解任意角三角函数概念的关键之一,也是数学发现的重要思想和方法,属于策略性知识,能够形成迁移能力,为学生在以后学习中对某些知识进行推广拓展奠定了基础(譬如从平面向量到空间向量的扩展,从实数到复数的扩展等).
(情景4)各个比值与角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比值是角的函数吗?
追问:锐角α大小发生变化时,比值会改变吗?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同时作好解释说明:保持r不变,让P绕原点o旋转即α在锐角范围内变化,六个比值随之变化的直观形象。结论是: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图3,联系相似三角形知识,
探索发现:
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
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得出结论(强调):当α为锐角时,六个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但对于锐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所以,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设计意图:
初中学生对函数理解较肤浅,这里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进一步研究初中学过的锐角三角函数,在思维上更上了一个层次,扣准函数概念的内涵,突出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或对应关系,是从函数知识演绎到三角函数知识的主要依据,是准确理解三角函数概念的关键,也是在认知上把三角函数知识纳入函数知识结构的关键.这样做能够使学生有效地增强函数观念.
(三)分析归纳、自主定义
(情境5)能将锐角的比值情形推广到任意角α吗?
水到渠成,师生共同进行探索和推广:
对于一个任意角α,它的终边所在位置包括下列两类共八种情形(投影展示并作分析):
终边分别在四个象限的情形:终边分别在四个半轴上的情形:
;
(指出:不画出角的方向,表明角具有任意性)
怎样刻画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呢?研究它的六个比值:
(板书)设α是一个任意角,在α终边上除原点外任意取一点P(x,y),P与原点o之间的距离记作r(r=>0),列出六个比值:
α=kππ/2时,x=0,比值y/x、r/x无意义;
α=kπ时,y=0,比值x/y、r/y无意义.
追问:α大小发生变化时,比值会改变吗?
先让学生想象思考,作出主观判断,再用几何画板动画演示,同时作好解释说明:使r保持不变,P绕原点o逆时针、顺时针旋转即角α变化,六个比值随之改变的直观形象。结论是:各比值随α的变化而变化.
再引导学生利用相似三角形知识,探索发现:对于任意角α的每一个确定值,六个比值都是确定的,不会随P在终边上的移动而变化.
综上得到(强调):当角α变化时,六个比值随之变化;对于确定的角α,六个比值(如果存在的话)都不会随P在角α终边上的改变而改变,六个比值是确定的(对应的多值性即诱导公式一留到下节课分析).
因此,六个比值分别是以角α为自变量、以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根据历史上的规定,对比值进行命名,指出英文记法和读法,记作(承前作复合板书):
=sinα(正弦)=cosα(余弦)=tanα(正切)
=cscα(余割)=sec(正弦)=cotα(余切)
教师强调:sinα表示sin与α的乘积吗?不是,sinα是函数记号,是一个整体,相当于函数记号f(x).其它几个三角函数也如此
投影显示图六,指导学生分析其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其函数内涵:
(图六)
指导学生识记六个比值及函数名称.
教师指出: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正割、余割六个函数统称为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有非常丰富的知识和思想方法,我们以后主要学习正弦、余弦、正切三个函数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对于余切、正割、余割,只要同学们了解它们的定义就够了(遵循大纲要求).
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理解:
已知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对于每一个确定的实数,把它看成一个弧度数,就对应着唯一的一个角,从而分别对应着六个唯一的三角函数值.因此,(板书)三角函数可以看成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这将为以后的应用带来很多方便.
设计意图:
把角的终边分别在四个象限、四条半轴上的情形全作出来,有利于对任意性的全面把握.明确比值存在与否的条件,为确定函数定义域作准备.动画演示比值与角之间的依赖性与确定性关系,深化理解三角函数内涵.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对三角函数作出明确定义,是本节课的中心任务.由于学生刚学弧度制,对弧度制的理解有待于在以后的学习应用中逐步感悟,因此部分学生对"三角函数可以看成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的理解有半信半疑之感,有待通过后续的应用加深理解.
(四)探索定义域
(情景6)(1)函数概念的三要素是什么?
函数三要素:对应法则、定义域、值域.
正弦函数sinα的对应法则是什么?
正弦函数sinα的对应法则,实质上就是sinα的定义:对α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有唯一确定的比值y/r与之对应,即α→y/r=sinα.
(2)布置任务情景:什么是三角函数的定义域?请求出六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填写下表:
三角函数
sinα
cosα
tanα
cotα
cscα
secα
定义域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那么使解析式有意义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的定义域自然是指:使比值有意义的角α的取值范围.
关于sinα=y/r、cosα=x/r,对于任意角α(弧度数),r>0,y/r、x/r恒有意义,定义域都是实数集R.
对于tanα=y/x,α=kππ/2时x=0,y/x无意义,tanα的定义域是:{αα∈R,且α≠kππ/2}..........
教师指出:sinα、cosα、tanα的定义域必须紧扣三角函数定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记熟,cotα、cscα、secα的定义域不要求记忆.
(关于值域,到后面再学习).
设计意图:
定义域是函数三要素之一,研究函数必须明确定义域.指导学生根据定义自主探索确定三角函数定义域,有利于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应用它,也增进对三角函数概念的掌握.
(五)符号判断、形象识记
(情景7)能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吗?试试看!
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三角函数定义来分析,r>0,三角函数值的符号决定于x、y值的正负,根据终边所在位置总结出形象的识记口诀:
(同好得正、异号得负)
sinα=y/r:上正下负横为0cosα=x/r:左负右正纵为0tanα=y/x:交叉正负
设计意图:
判断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是本章教材的一项重要的知识、技能要求.要引导学生抓住定义、数形结合判断和记忆三角函数值的正负符号,并总结出形象的识记口诀,这也是理解和记忆的关键.
(六)练习巩固、理解记忆
1、自学例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2,-3),求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读完题目,思考:计算什么?需要准备什么?闭目心算,对照解答,模仿书面表达格式,巩固定义.
课堂练习:
p19题1: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3,-1),求α的六个三角函数值.
要求心算,并提问中下学生检验,--------
点评:角α终边上有无穷多个点,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只要知道α终边上任意一个点的坐标,就可以计算这个角的三角函数值(或判断其无意义).
补充例题:已知角α的终边经过点P(x,-3),cosα=4/5,求α的其它五个三角函数值.
师生探索:已知y=-3,要求其它五个三角函数值,须知r=?,x=?.根据定义得=(方程思想),x>0,解得x=4,从而--------.解答略.
2、自学例2:求下列各角的六个三角函数值:(1)0;(2)π/2;(3)3π/2.
提问,据反馈信息作点评、修正.
师生探索:紧扣三角函数定义求解,首先要在终边上取定一点。终边在哪儿呢?取定哪一点呢?任意点、还是特殊点?要灵活,只要能够算出三角函数值,都可以。
取特殊点能使计算更简明。课堂练习:p19题2.(改编)填表:
角α(角度)
0°
90°
180°
270°
360°
角α(弧度)
sinα
cosα
tanα
处理:要求取点用定义求解,针对计算过程提问、点评,理解巩固定义.
强调: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叫轴线角,如0、π/2、π、3π/2等,今后经常用到轴线角的三角函数值,要结合三角函数定义记熟这些值.
设计意图:
及时安排自学例题、自做教材练习题,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进行适量的变式练习,以巩固和加深对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通过课堂积极主动的练习活动进行思维训练,把"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在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始终.
(七)回顾小结、建构网络
要求全体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进行总结识记,提问检查并强调:
1.你是怎样把锐角三角函数定义推广到任意角的?或者说任意角三角函数具体是怎样定义的?(建立直角坐标系,使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在终边上任意取定一点P,---)
2.你如何判断和记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域?(根据定义,------)
3.你如何记忆正弦、余弦、正切函数值的符号?(根据定义,想象坐标位置,-----)
设计意图:
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回顾再现是记忆的重要途径,在课堂内及时总结识记主要内容是上策.此处以问题形式让学生自己归纳识记本节课的主体内容,抓住要害,人人参与,及时建构知识网络,优化知识结构,培养认知能力.
(八)布置课外作业
1.书面作业:习题4.3第3、4、5题.
2.认真阅读p22"阅读材料:三角函数与欧拉",了解欧拉的生平和贡献,特别学习他对科学的挚着精神和坚忍不拔的顽强毅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查阅欧拉的相关情况.
教学设计说明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三角函数是描述周期运动现象的重要的数学模型,有非常广泛的应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直角三角形简单朴素的边角关系,以直角坐标系为工具进行自然地推广而得到简明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紧紧扣住三角函数定义这个宝贵的源泉,自然地导出三角函数线、定义域、符号判断、值域、同角三角函数关系、多组诱导公式、多组变换公式、辅助角公式、图象和性质,本章教材就是这些内容的具体安排.定义直接用于解析几何(如直线斜率公式、极坐标、部分曲线的参数方程等),定义还是直接解决某些问题的工具,三角函数知识是物理学、高等数学、测量学、天文学的重要基础.
三角函数定义必然是学好全章内容的关键,如果学生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由三角函数定义的基础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决定了本节教材的重点就是定义本身.
二、教学法加工
数学教材通常用抽象概括的形式化的数学书面语言阐述其知识和方法,教师只有通过教学法加工,始终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观,"将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张奠宙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活动,直接参与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背景、过程,返璞归真,揭示本质,体会其中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方法,有效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在本节教材中,三角函数定义是重点,三角函数线是难点,为了较好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分散重点和难点,同时兼顾例题、课堂练习的协调匹配,将不按教材顺序来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安排三角函数的定义(突出重点)、定义域、符号判断、例题1、2及p19课堂练习1、2、3,第二课时安排三角函数线、p15练习(突破难点)、诱导公式一及课本例题3、4和其它练习.本课例属第一课时.
教学经验表明,三角函数定义"简单易记",学生很容易轻视它,不少学生机械记忆、一知半解.本课例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采用"启发探索、讲练结合"的常规教学方法,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围绕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了一系列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程序,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动画演示比值与角之间的依赖关系,拓展思维活动时空,力求使学生全员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体会定义产生、发展的过程,通过思维过程来理解知识、培养能力.
将六个比值放在一起来研究,同时给出六个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够增强对比感和整体感,至于大纲对两组函数掌握与了解的不同要求,在下一步的教学中注意区分就行了.
教学中关于符号sinα、cosα、tanα的出场安排,教材首先对比值取名并给出英文记法,再研究它们与α的函数关系;另外可以先研究六个比值与α之间的函数关系,然后再对六个比值取名给出记法.后者更能突出函数内涵,揭示三角函数本质.本课例采用后者组织教学.
三、教学过程分析(见穿插在教案中的设计意图).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4
教学主题:
主要涉及到简单排列组合问题,相同元素和不同元素排列组合问题。
捆绑法插空法特殊元素法特殊位置法定序法分组分配
教学内容及分析:
排列组合问题是高中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也是必考内容,难度一般在中等偏上,只要掌握的排列组合的几种典型方法,就能快速理解题型题意,快速找到突破口,对症下药,事半功倍,关键是要把握住什么题型用什么方法,通过题型对比分析相同点和不同点,区分易错的,难点。另外,排列组合在适应新高考有着天然出题优势,因为排列组合更贴近显示生活,可以把我们课本上的抽象概念和数学公式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数学知识走进生活,知识来与是但高于生活,最后回归于生活,才是我们学习知识,专研学问的立足点。本文就对数学中概率统计中的一小点内容——排列组合,做一个简单的对比分析。
教学对象及特点:
排列组合在高中数学选修2—3。人教版教材,高二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计中,我通过创设一个完整的、有趣的生活情境来进行教学,力求使学生在经历日常生活最简单的事例中体验到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也感受到数学思想也是依托于生活,来源于生活,是有生命活力的。
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在经历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教学难点定为:培养学生全面有序的思考问题的意识。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排列问题
例1:有4个男生,5个女生站队,在下列条件下,有多少种情况?
(1)9个人全部站成一排;
(2)9个人站成两排,前排站4人,后排站5人;
(3)9个人全部站一排,全部女生站在一起;(捆绑法)
(4)9个人全部站一排,全部男生都不相邻;(插空法)
(5)9个人全部站一排,甲乙相邻,丙丁不相邻;
(6)9个人全部站一排,甲不在两端;(特殊元素法,特殊位置法)
(7)9个人全部站一排,甲不在最左边,乙不在最右边;
(8)9个人全部站一排,甲在乙的左边,可以不相邻;(定序)
(9)9个人全部站一排,甲在乙的前面,乙在丙的前面,可以不相邻;
(10)9个人全部站一排,甲在乙和丙的中间,可以不相邻;
二、组合问题
例2:有25件产品,其中5件次品,从中任取3件,在下列条件下,有多少种情况?
(1)次品甲在内;
(2)次品甲不在内;
(3)恰有1件次品;
(4)至少1件次品;
(5)至少2件次品;
三、分组分配问题(不同元素)
例3:有6名学生分配到三个班级,在下列条件下,有多少种情况?
(1)随机分配;
(2)每个班表达对一名学生的争取意愿,6名学生实力相当;
(3)分配到三个班的人数分别为1、2、3人;
(4)分配到三个班的人数分别为1、1、4人;
(5)分配到三个班的人数分别为2、2、2人;
四、分组分配问题(相同元素)
例4:9个相同的乒乓球分给3个不同的人,在下列条件下,有多少种情况?
(1)3个人分别分到2个乒乓球,3个乒乓球,4个乒乓球;
(2)3个人分别分到2个乒乓球,2个乒乓球,5个乒乓球;
(3)3个人平均分,每人得到3个乒乓球;
(4)3个人每人至少分到1个乒乓球;
(5)3个人每个人至少分到2个乒乓球;
(6)3个人随机分配这9个乒乓球;
五、分组分配问题(部分元素相同)
例5:有形状大小相同,颜色不全相同的乒乓球,其中红色乒乓球,黄色乒乓球,黑色乒乓球分别有5个,从中取出四个乒乓球排一排,在下列条件下,有多少种情况?
(1)取3个红色乒乓球,1个黄色乒乓球;
(2)取2个红色乒乓球,2个黄色乒乓球;
(3)取2个红色乒乓球,1个黑色乒乓球,1个黄色乒乓球;
(4)取出的4个乒乓球中刚好3个乒乓球颜色相同;
(5)取出的4个乒乓球中刚好2个乒乓球颜色相同,其他两个乒乓球颜色也相同;
取出的4个乒乓球中刚好2个乒乓球颜色相同,其他两个乒乓球颜色不同;
所选技术以及技术使用的目的:选取的技术是PPT演示文稿,电子文档,交互式电子白板,目的是能和学生共享资源,实时授课,不用边抄题目边讲课,节约时间,集中精力。便于分享交流保存,复习资料可以打印存档,电子档纸质档都可以,提高学习教学的效率。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5
教学内容:习惯的养成(养成教育)
教学目标:
1.用轻松亲切的语调,让孩子们对小学生活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培养卫生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爱护公物的习惯。
3.通过学习,让孩子们对小学生活满怀美好的憧憬。
教学过程:
师:小朋友们好!首先祝贺小朋友们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小学生!老师看到每一个孩子的笑脸,真高兴啊,你们就像花儿一样,老师非常喜欢你们!
(在黑板上写一个大大的“聪”字)
师:认识这个字吗?
生:聪!
师:对,聪明的聪。你们想不想成为一个聪明的孩子?
生:想!
师:怎么样才能成为聪明的孩子呢?我们来看,“聪”字是由耳朵、眼睛、嘴巴,还有一个“心”字组成的。小朋友们,我们只要会用耳朵听,会用眼睛看,会用嘴巴说,再会用心去做,你就一定会是一个聪明的好孩子。你能做到吗?下面我们开始试一试啦!
首先是会用耳朵听。听老师说话要专心,不能东张西望,听同学发言,要注意听他回答对了没有,如果你还有想法,就举手说出你的想法。谁听懂了?(试问学生)
第二要会用眼睛看。你看到我们的教室干净吗?那是昨天我和曾老师花了很长时间打扫的。那绿色的很新的墙群是我和曾老师亲自粉刷的。所以,请同学们不要用手去摸,更不要用脚去踢,就像爱护我们的眼睛一样地去爱护它,谁能做得到?
第三要会用嘴巴说话。上课时,老师提问后,请你把小手举起来,回答问题要响亮,让全班小朋友都听得到,每个小朋友都要会用你的小嘴巴表达哦!
我们会用耳朵听,会用眼睛看,会用嘴巴说,是不是就很聪明了呢?不,最重要的是要会用心去听,会用心去看,会用心去说,一句话,就是做什么事都要用心去做,才是真正聪明的孩子。
聪明的孩子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爱护公物。学校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学校里所有的东西都要爱护。不踩花,不摘花,不踩草坪,不摘树叶,不在桌子上乱刻乱画,不在教室里追逐打闹。我们学校的操场正在施工,请小朋友们不要到操场上玩耍。
二、讲究卫生。上厕所时,不能在厕所外面随处大小便,要进到厕所里指定的位置,你能做到了吗?(课后,带队去看男女厕所的位置)在家里,每天早晚要刷牙,勤洗澡,勤换衣服,勤剪指甲。不随地吐痰,预防传染病。
三、爱惜粮食。早餐要吃完,午托的中餐要吃完,要多少就吃多少。今天,老师想看看谁是最爱惜粮食的好孩子。(放晚学前总结)
四、排路队时要做到快、静、齐。教给大家我编的儿歌:“排路队,手牵手,不说话,排整齐。”走出校门后,如果找不到家长,不要自己回,要找到老师,或者回到校门口等家长来接。
五、我们是小学生了,不能带玩具来学校玩,也不要带钱来买零食吃。现在天气炎热,我们每天要从家里自己带来一瓶水,多喝水,既清嗓来又防病,听明白了吗?我相信我们一(7)班的小朋友一定会成为一个聪明的讲文明的小学生。
后记:今天加班打印各种材料,包括开学初的养成教案。不知不觉已到教师节。祝各位同行教师节快乐!天天开心!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几何体、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指导:
观察、动手实践、讨论、类比。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展示庐山的风景图——“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
(二)讲授新课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
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
2、三视图: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三视图: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的画法规则: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长对正:正视图与俯视图的长相等,且相互对正;
高平齐:正视图与侧视图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对齐;
宽相等:俯视图与侧视图的宽度相等。
3、画长方体的三视图:
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察到有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长方体的三视图都是长方形,正视图和侧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俯视图和正视图都各有一条边长相等。
4、画圆柱、圆锥的三视图:
5、探究:画出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的三视图。
(三)巩固练习
课本P15练习1、2;P20习题1.2[A组]2。
(四)归纳整理
请学生回顾发表如何作好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0习题1.2[A组]1。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7
数列的相关概念
1.数列概念
①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定义域和值域上。数列可以看作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其有限子集{1,2,3,…,n}的函数,其中的{1,2,3,…,n}不能省略。
②用函数的观点认识数列是重要的思想方法,一般情况下函数有三种表示方法,数列也不例外,通常也有三种表示方法:a.列表法;b。图像法;c.解析法。其中解析法包括以通项公式给出数列和以递推公式给出数列。
③函数不一定有解析式,同样数列也并非都有通项公式。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8
一、单元教学内容
(1)算法的基本概念
(2)算法的基本结构:顺序、条件、循环结构
(3)算法的基本语句:输入、输出、赋值、条件、循环语句
二、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算法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日益融入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算法思想已经成为现代人应具备的一种数学素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数学中蕴涵了丰富的算法思想。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在中学教育阶段初步感受算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具体数学实例的分析,体验程序框图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通过模仿、操作、探索,学习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以及算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发展有条理的思考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三、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1、算法的基本概念3课时
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结构5课时
3、算法的基本语句2课时
四、单元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
2、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循环结构。
3、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输入、输出、斌值、条件、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4、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五、单元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重点
(1)理解算法的含义
(2)掌握算法的基本结构
(3)会用算法语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
(1)程序框图
(2)变量与赋值
(3)循环结构
(4)算法设计
六、单元总体教学方法
本章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辅以观察法、发现法、练习法、讲解法。采用这些方法的原因是学生的逻辑能力不是很强,只能通过对实例的认真领会及一定的练习才能掌握本节知识。
七、单元展开方式与特点
1、展开方式
自然语言→程序框图→算法语句
2、特点
(1)螺旋上升分层递进
(2)整合渗透前呼后应
(3)三线合一横向贯通
(4)弹性处理多样选择
八、单元教学过程分析
1、算法基本概念教学过程分析
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喝茶,如二元一次方程组求解问题),体会算法的思想,了解算法的含义,能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2、算法的流程图教学过程分析
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算法和程序语言的区别;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流程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会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3、基本算法语句教学过程分析
经历将具体生活中问题的流程图转化为程序语言的过程,理解表示的几种基本算法语句:赋值语句、输入语句、输出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和基本算法语句表达算法,
4、通过阅读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体会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
九、单元评价设想
1、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关注学生在数学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对用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充满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能否体会集合语言准确、简洁的特征;是否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2、正确评价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关注学生在本章(节)及今后学习中,让学生集中学习算法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算法的基本结构、基本语句、基本思想等。算法思想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相关部分,在其他相关部分还将进一步学习算法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正弦、余弦定理,了解三角形中的边与角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了解正弦、余弦定理的内容,并从具体的实例掌握正弦、余弦定理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例的探究,体会到三角形的和谐美,学会稳定性的重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弦、余弦定理应用以及公式的变形
难点:
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
知识梳理
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在△ABC中,若角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则
(1)S=2ah(h表示边a上的高)
(2)S=2bcsinA=2sinC=2acsinB
(3)S=2r(a+b+c)(r为△ABC内切圆半径)
问题1:在△ABC中,a=3,b2,A=60°求c及BC问题2在△ABC中,c=6A=30°B=120°求ab及C
问题3在△ABC中,a=5,c=4,cosA=16,则b=
通过对上述三个较简单问题的解答指导学生总结正余弦定理的应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
(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和其他两角
余弦定理可以解决
(1)已知三边,求三个角;
(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
我们不难发现利用正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三角形中“知三求三”知三中必须要有一边
应用举例
【例1】(1)(2013·湖南卷)在锐角△ABC中,角A,B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若2asinB3b,则角A等于()
A.3B.4C.6
(2)(20__·杭州模拟)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若a=1,c=2,B=45°,则sinC=______.
解析(1)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及已知得2sinA·sinB=3sinB,∵B为△ABC的内角,∴sinB≠0.3
∴sinA=2又∵△ABC为锐角三角形,
∴A∈02,∴A=3
(2)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B=1+32-2×2=25,即b=5.c·sinB
所以sinCb4
答案(1)A(2)5
【训练1】(1)在△ABC中,a=3,c=2,A=60°,则C=
A.30°B.45°C.45°或135°D.60°
(2)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a2-b2=3bc,sinC=3sinB,则A=
A.30°B.60°C.120°D.150°
解析(1)由正弦定理,得sin60°sinC,解得:sinC=2,又c<a,所以C<60°,所以C=45°
(2)∵sinC=23sinB,由正弦定理,得c=23b,b2+c2-a2-3bc+c2-3bc+3bc3∴cosA=2bc==2bc2bc2,又A为三角形的内角,∴A=30°.
答案(1)B(2)A
规律方法
已知两角和一边,该三角形是确定的,其解是唯一的;
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该三角形具有不唯一性,通常根据三角函数值的有界性和大边对大角定理进行判断。
【例2】(20__·临沂一模)在△ABC中,a,b,c分别为内角A,B,C的对边,且2asinA=(2b-c)sinB+(2c-b)sinC.(1)求角A的大小;
(2)若sinB+sinC=3,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1)由2asinA=(2b-c)sinB+(2c-b)sinC,
得2a2=(2b-c)b+(2c-b)c,
即bc=b2+c2-a2,b2+c2-a21
∴cosA=2bc=2,
∴A=60°.
(2)∵A+B+C=180°,
∴B+C=180°-60°=120°
由sinB+sinC=3,
得sinB+sin(120°-B)=3,
∴sinB+sin120°cosB-cos120°sinB=3.33
∴2sinB+2B=3,
即sin(B+30°)=1.∵0°<b<120°,<p="">
∴30°<b+30°<150°.<p="">
∴B+30°=90°,B=60°.
∴A=B=C=60°,
△ABC为等边三角形.
规律方法
解决判断三角形的形状问题,一般将条件化为只含角的三角函数的关系式,然后利用三角恒等变换得出内角之间的关系式;
或将条件化为只含有边的关系式,然后利用常见的化简变形得出三边的关系。另外,在变形过程中要注意A,B,C的范围对三角函数值的影响。
课堂小结
1.在解三角形的问题中,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起着重要作用,在解题时要注意根据这个定理确定角的范围及三角函数值的符号,防止出现增解或漏解。
2.正、余弦定理在应用时,应注意灵活性,尤其是其变形应用时可相互转化.如a2=b2+c2-2bccosA可以转化为sin2A=sin2B+sin2C-2sinBsinCcosA,利用这些变形可进行等式的化简与证明。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10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2、了解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3、提高学生解题时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比较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常见解题技巧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式
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教师打出字幕(复习提问),请三位同学回答问题,教师点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回答.
[字幕]
1、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是怎样的?
2、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中,依据、手段、目的各是什么?
3、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步?学了哪些常用的变形方法?对式子的变形还有其它方法吗?
[点评]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步骤中,关键是对差式的变形.在我们所学的知识中,对式子变形的常用方法除了配方、通分,还有因式分解.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积累对差式变形的常用方法和比较法思想的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已学知识,衔接新知识,引入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尝试探索,建立新知】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究解决问题,并点评.
(学生活动)尝试解决问题.
[问题]
1、化简
2、比较与()的大小.
(学生解答问题)
[点评]
①问题1,我们采用了因式分解的方法进行简化.
②通过学习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我们不难发现,比较法的思想方法还可用来比较两个式子的大小.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研究问题,建立新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教师活动)教师打出字幕(例题),引导、启发学生研究问题,井点评解题过程.
(学生活动)分析,研究问题.
[字幕]例题3已知a,b是正数,且,求证
[分析]依题目特点,作差后重新组项,采用因式分解来变形.
证明:(见课本)
[点评]因式分解也是对差式变形的一种常用方法.此例将差式变形为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在确定符号中,表达过程较复杂,如何书写证明过程,例3给出了一个好的示范.
[点评]解这道题在判断符号时用了分类讨论,分类讨论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要理解为什么分类,怎样分类.分类时要不重不漏.
[字幕]例5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同一条路线走到同一地点.甲有一半时间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时间以速度n行走;有一半路程乙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问甲、乙两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
[分析]设从出发地点至指定地点的路程为,甲、乙两人走完这段路程用的时间分别为,要回答题目中的问题,只要比较、的大小就可以了.
解:(见课本)
[点评]此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学习了如何利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思想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要培养自己学数学,用数学的良好品质.
设计意图:巩固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掌握因式分解的变形方法和分类讨论确定符号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教师打出字幕练习,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请甲、乙两位学生板演;巡视学生的解题情况,对正确的给予肯定,对偏差及时纠正;点评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活动)在笔记本上完成练习,甲、乙两位同学板演.
[字幕]练习:
1、设,比较与的大小.
2、已知,求证
设计意图: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及思想方法的应用.灵活掌握因式分解法对差式的变形和分类讨论确定符号.反馈信息,调节课堂教学.
【分析归纳、小结解法】
(教师活动)分析归纳例题的解题过程,小结对差式变形、确定符号的常用方法和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
(学生活动)与教师一道小结,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1、比较法不仅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基本、重要的方法,也是比较两个式子大小的一种重要方法.
2、对差式变形的常用方法有:配方法,通分法,因式分解法等.
3、会用分类讨论的方法确定差式的符号.
4、利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步骤:
①类比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②分析题意,设未知数,找出数量关系(函数关系,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
③列出函数关系、等式或不等式,
④求解,作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掌握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知识体系.
(三)小结
(教师活动)教师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及数学思想与方法.
(学生活动)与教师一道小结,并记录笔记.
本节课学习了对差式变形的一种常用方法因式分解法;对符号确定的分类讨论法;应用比较法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学习比较法证明不等式,要明确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理论依据,理解转化,使问题简化是比较法证明不等式中所蕴含的重要数学思想,掌握求差后对差式变形以及判断符号的重要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积累方法,培养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领会化归、类比、分类讨论的重要数学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P177、8。
2、思考题:已知,求证
3、研究性题:对于同样的距离,船在流水中来回行驶一次的时间和船在静水中来回行驶一次的时间是否相等?(假设船在流水中的速度和部在静水中的速度保持不变)
设计意图:思考题让学生了解商值比较法,掌握分类讨论的思想.研究性题是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数学的能力.
(五)课后点评
1、教学评价、反馈调节措施的构想:本节课采用启发引导,讲练结合的授课方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通过启发诱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反馈学习信息,调节教学活动.
2、教学措施的设计:由于对差式变形,确定符号是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关键,本节课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差式变形的方法和符号的确定,例3和例4分别使学生掌握因式分解变形和分类讨论确定符号,例5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会应用.例题设计目的在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会应用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11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探索并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由圆的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方程.
(2)能力目标:1.进一步培养学生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和待定系数法的理解;
3.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在体验数学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圆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以及选择恰
当的坐标系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问题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径为4m的半圆,车辆只能在道路中心线一侧行驶,一辆宽为2.7m,高为3m的货车能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引导]画图建系
[学生活动]:尝试写出曲线的方程(对求曲线的方程的步骤及圆的定义进行提示性复习)
解:以某一截面半圆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半圆的直径ab所在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半圆的方程为x2y2=16(y≥0)
将x=2.7代入,得.
即在离隧道中心线2.7m处,隧道的高度低于货车的高度,因此货车不能驶入这个隧道。
(二)深入探究(获得新知)
问题二:1.根据问题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圆心在原点,半径为的圆的方程?
答:x2y2=r2
2.如果圆心在,半径为时又如何呢?
[学生活动]探究圆的方程。
[教师预设]方法一:坐标法
如图,设m(x,y)是圆上任意一点,根据定义点m到圆心c的距离等于r,所以圆c就是集合p={mmc=r}
由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m适合的条件可表示为①
把①式两边平方,得(x―a)2(y―b)2=r2
方法二:图形变换法
方法三:向量平移法
(三)应用举例(巩固提高)
i.直接应用(内化新知)
问题三:1.写出下列各圆的方程(课本p77练习1)
(1)圆心在原点,半径为3;
(2)圆心在,半径为;
(3)经过点,圆心在点.
2.根据圆的方程写出圆心和半径
(1);(2).
ii.灵活应用(提升能力)
问题四:1.求以为圆心,并且和直线相切的圆的方程.
[教师引导]由问题三知:圆心与半径可以确定圆.
2.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圆上一点的切线方程.
[学生活动]探究方法
[教师预设]
方法一:待定系数法(利用几何关系求斜率-垂直)
方法二:待定系数法(利用代数关系求斜率-联立方程)
方法三:轨迹法(利用勾股定理列关系式)[多媒体课件演示]
方法四:轨迹法(利用向量垂直列关系式)
3.你能归纳出具有一般性的结论吗?
已知圆的方程是,经过圆上一点的切线的方程是:.
iii.实际应用(回归自然)
问题五:如图是某圆拱桥的一孔圆拱的示意图,该圆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时每隔4m需用一个支柱支撑,求支柱的长度(精确到0.01m).
[多媒体课件演示创设实际问题情境]
(四)反馈训练(形成方法)
问题六:1.求以c(-1,-5)为圆心,并且和y轴相切的圆的方程.
2.已知点a(-4,-5),b(6,-1),求以ab为直径的圆的方程.
3.求圆x2y2=13过点(-2,3)的切线方程.
4.已知圆的方程为,求过点的切线方程.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12
在预习教材中的例4的基础上,证明:若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则椭圆上任一点p()到焦点的距离(焦半径),同时思考当椭圆的焦点在y轴上时,结论如何?(此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究,为进一步研究椭圆的性质做准备)
本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椭圆的定义、标准方程的基础上,根据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改变了教材中原有安排顺序,引导学生从观察课前预习所作的图形入手,从分析对称开始,循序渐进进行探究。由教师点拨、指导,学生研究、合作、体验来完成。
本节课借助多媒体手段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研究式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兴趣是前提)。例如导入,通过“神州五号”这样一个人们关注的话题引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再如,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利用曲线方程研究曲线性质,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课前设计中改变了教材原有研究顺序,让学生从观察一个具体椭圆图形入手,从观察到对称性这一宏观特征开始研究,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他们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亲身体验几何性质的形成与论证过程,变静态教学为动态教学。在研究范围这一性质时,课前设计中,只要学生能根据不等式知识解出就可以了,但学生采用了多种方法研究,这时教师没有打断他的思路,而是引导帮助他研究,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也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为学生服务。
在离心率这一性质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以轻松愉悦的动画演示,化解了知识的难点。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对具体例子的观察分析中,设计的问题过于具体,可能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还没有放开。还有就是少讲多学方面也是我今后教学中努力的方向。
感悟:新课堂是活动的课堂,讨论、合作交流可课堂,德育教育的课堂,应用现代技术的课堂,因此新教育理念、新课改下的新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培育。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13
授课时间:08年9月12日
授课年级、科目、课题:高一数学集合的概念
使用教材:必修1(人教版)
说课教师:刘华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集合的概念”,本节内容选自高中数学必修1(人教版),下面我将主要从六个方面介绍我的教学方案。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是学习高中数学的重要工具之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小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人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等,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从教材我归纳出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
(二)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其记法;
(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
(2)启发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善于独立思考,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地解决问题;
(3)通过教师指导,发现知识结论,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
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学情分析:
针对现在的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差、计算能力差的特点,第一节课的内容不要求学生太多的计算,通过大量的举例让学生充分掌握集合的基础知识。
四、教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
(1)通过实例,让学生去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
(2)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3)力求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点评。
(4)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果,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1)集合的有关概念
(2)常用集合及表示方法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三)课堂练习
1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所有很大的实数的集合(不确定)
(2)好心的人的集合(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4)所有直角三角形的集合(是的)
(5)高一(12)班全体同学的集合(是的)
(6)参加20--年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成员的集合(是的)
2、教材P5练习1、2
六:总结
1.本节主要学习了集合的基本概念、表示符号;一些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的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合元素具有的特征.
2.我们在进一步复习巩固集合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又学习了集合的表示方法和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概念,同学们要熟练掌握.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14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中的考查点:
(一)、对性质的考查:
1、范围:要注意方程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与椭圆有关的求最值是变量的取值范围;作椭圆的草图。
2、对称性:椭圆的中心及其对称性;判断曲线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的依据;如果曲线具有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中的任意两种,那么它也具有另一种对称性;注意椭圆不因坐标轴改变的固有性质。
3、顶点:椭圆的顶点坐标;一般二次曲线的顶点即是曲线与对称轴的交点;椭圆中a、b、c的几何意义(椭圆的特征三角形及离心率的三角函数表示)。
4、离心率:离心率的定义;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0,1);椭圆的离心率的变化对椭圆的影响:当e趋向于1时:c趋向于a,此时,椭圆越扁平;当e趋向于0时:c趋向于0,此时,椭圆越接近于圆;当且仅当a=b时,c=0,两焦点重合,椭圆变成圆。
(二)、课本例题的变形考查:
1、近日点、远日点的概念:椭圆上任意一点p(x,y)到椭圆一焦点距离的最大值:a+c与最小值:a-c及取最值时点p的坐标;
2、椭圆的第二定义及其应用;椭圆的准线方程及两准线间的距离、焦准距:焦半径公式。
3、已知椭圆内一点m,在椭圆上求一点p,使点p到点m与到椭圆准线的距离的和最小的求法。
4、椭圆的参数方程及椭圆的离心角:椭圆的参数方程的简单应用:
5、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椭圆相交时的弦长及弦中点问题。
高中数学教案怎么写啊篇15
教学类型:探究研究型
设计思路:通过一系列的猜想得出德·摩根律,但是这个结论仅仅是猜想,数学是一门科学,所以需要论证它的正确性,因此本节通过剖析维恩图的四部分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对德摩根律进行简单的应用,因此我们制作了本微课·
教学过程:
一、片头
(20秒以内)
内容:你好,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集合的运算——自己探索也能发现的&39;数学规律(第二讲)》。
第1张PPT
12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
(4分20秒左右)
1·引入: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学习了集合的运算,得出了一个有趣的规律。课后,你举例验证了这个规律吗?
那么,这个规律是偶然的,还是一个恒等式呢?
第2张PPT
28秒以内
2·规律的`验证:
试用集合A,B的交集、并集、补集分别表示维恩图中1,2,3,4及彩色部分的集合,通过剖析维恩图来验证猜想的正确性使用
第3张PPT
2分10秒以内
3·抽象概括:通过我们的观察和验证,我们发现这个规律是一个恒等式。
而这个规律就是180年前著名的英国数学家德摩根发现的。
为了纪念他,我们将它称为德摩根律。
原来我们通过自己的探索也能发现这么伟大的数学规律。
第4张PPT
30秒以内
4·例题应用:使用例题形式,将的德摩根定律的结论加以应用,让学生更加熟悉集合的运算
第5张PPT
1分20秒以内
三、结尾
(20秒以内)
通过这在道题的解答,我们发现德摩根律为解答集合运算问题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方法。
希望你在今后的学习中,勇于探索,发现更多有趣的规律。
第6张PPT
10秒以内
教学反思(自我评价)
学生在学习集合时会接触到很多的集合运算,往往学生觉得这是集合中的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一系列的猜想,以精彩的动画展示,让学生在直观的环境下轻松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通过层层深入的讲解,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集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效果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