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编写教案时,教案中教学步骤要具体、明确,各步骤衔接要自然、紧凑。写好小学集合教案数学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小学集合教案数学,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P112-115。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的结构特点,尝试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用假设法和代数法的一般性。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化繁为简、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3、使学生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体会“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策略,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法中各步的算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读原题,直奔主题。

1、谈话,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在我国古代更是产生了许多位数学家和许多部数学著作,《孙子算经》就是其中的一部,大约产生于一千五百年前,“鸡兔同笼”问题就是《孙子算经》中的一道古老的数学趣题。

(1)课件出示古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2)揭示课题

(3)原题解读

师:这是一道古代的数学题,同学们读完题,能不能用现代的教学语言叙述一遍?

课件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设计意图:从我国古代数学趣题直接导入,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的悠久与美丽,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寻找策略。

1、改变原题

师:同学们,题目中的数据较大,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可先从简单问题入手,老师把题目中的数据变小。

(1)出示例1: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2)理解题意:从题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让学生找出隐藏的两条信息:一只鸡2只脚,一只兔4只脚。

探索策略

2、列表尝试法

①猜一猜:笼子里可能有几只鸡?几只兔?

②说一说:他猜的对吗?要怎么知道他猜的对不对?

③试一试:在答题卡上自主尝试,如果答案不对,想一想怎样调整能更快找到答案,最后数一数一共试了几次。

④展示答题卡:我试了()次得出答案。鸡有()只,兔有()只。

⑤反馈交流

A、按顺序尝试,数一数试了几次?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B、取中或跳跃尝试,数一数试了几次?有什么秘诀?

⑥小结:用列表法解答不一定要一只一只地尝试,也可以2只或3只跳着尝试,这样尝试的次数就更少,就能更快地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列表尝试法虽然繁琐,但它是解决问题一种重要的策略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列表尝试的方法初步体验在总只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鸡(或兔)只数的调整,脚的总数也发生变化,为下面学习假设法和代数法做好铺垫。]

3、假设法

①、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②、小组讨论,说一说用假设法解答的算理

③、汇报反馈

④、课件动态展示假设法的两种思路,老师边演示边提问题让学生回答。

A、假设笼子里都是鸡,一共有几只脚?

条件告诉我们几只脚,这样就少了几只脚呢?

为什么会少了10只脚呢?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少了几只脚?

那么几只兔看成鸡一共少了10只脚呢?

B、假设笼子里都是兔,一共有几只脚?与条件比多了几只脚?

为什么会多了6只脚?一只鸡看成一只兔,多了几只脚?

那么几只鸡看成兔一共多了6只脚呢?

⑤、让学生对照课件说一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⑥、思考:为什么假设全是鸡,先求出的是兔的只数?为什么假设全是兔,先求出的是鸡的只数?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理解、运用假设法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老师以列表尝试法为基础,放手让学生在独立尝试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学生从自主尝试到讨论汇报、互动,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巧妙地将学生个人或集体的认知经验、思维过程转化为数学语言,从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新策略,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获得了新的数学思想方法。]

4、方程解

解:设兔有只,则鸡有只。

也可以设:鸡为只,则兔有只。(略)

师:在列方程解答时碰到什么困难?该如何解决?

[设计意图:方程解是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过的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运用它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便于学生清楚地理解数量关系,不失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种好方法,也让学生体验、领悟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5、梳理小结,比较优化。

三、推广应用,建立模型。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

2、解决生活中的“鸡兔同笼”的问题。

(1)动物园中的问题。

动物园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有112条。龟、鹤各有几只?

(2)游乐园中的问题。

有38个同学去游乐园划船,共租了8条船,每条船都坐满了。大船每条各乘6人,小船每条各乘4人。大小船各租了几条?

3、对比联系,建立模型。

4、小结:今天我们研究这类“鸡兔同笼”问题,不仅仅只解决鸡和兔的问题,主要是要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

5、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鸡兔同笼”问题,及巩固了新知,又使学生体会到“鸡兔同笼”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凸显了本节课的学习价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总结,提炼出此类问题的结构特征和解决的一般性策略,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四、引导阅读,课外延伸。

1、阅读并思考课本114页的“阅读材料”。

2、完成练习二十六的1—3题。

[设计意图:“抬脚法”也叫“金鸡独立法”是一种特殊而巧妙的解法,学生不容易理解,课后的阅读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交流的空间,又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的魅力。练习作业设计的层次性、挑战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的课外发展提供平台。]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储蓄的专用名称:本金、利率、利息。

2.会计算利息和税后利息。

3.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怎样求利息和税后利息。

教学难点:怎样求税后利息。

教学过程:

老师:现在已经是12月下旬了,一转眼,我们马上就要过年了,过年高兴不高兴?干嘛高兴?

学生自由说。

老师:有压岁钱的同学举手?大家都是怎么处理的?

学生:存入银行。

老师:干嘛存进银行?

学生自由讨论。

1、存入银行安全。

2、合理支配财产。

3、支援国家建设。

4、增加一些收入。

老师:大家对存款知道得还真不少!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自由说。

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利息。

在储蓄时,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

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板书)

老师: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用数量关系式表示?

学生:利息/本金=利率

老师:利息等于什么呢?

学生:利息=本金利率。

老师:书上是这样说得吗?

学生: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老师:为什么乘以时间?为什么乘以(1-20%)?

小伟在20__年12月15日存入银行100元,今年12月15日他拿到了101.58元

本金、利息分别是什么?

本金是100元,利息是101.58元还是1.58元?到底是多少元?为什么?1.58元,太少了吧?怎么不多一些呢?

利息由利率和本金决定。(利率是由银行统一规定可以按年计算,也可以按月计算)

年利率表

金融机构存款利率表

20__年2月21日起执行

项目

存期

年利率%

整存整取

一年

1.98%

二年

2.25%

三年

2.52%

五年

2.79%

看得懂吗?

三年期年利率2.52%,三年中每年的利率是2.52%,算算看?

中国农业银行储蓄利息清单(客户留存)

20__年3月12日单位:(元)

户名

王小强

帐号

09-5216897

存款日期

20__/3/12

取款日期

20__/3/12

本金

400.00元

年利率

利息

实付本息合计

出现存款一年的年利率为1.98%,

学生:利息为4001.98%=7.92元

本息合计为407.92元。

师:出示正确答案实付本息合计406.34元。

学生交流后回答:还要计算税后利息。400+7.92(1-20%)=400+6.336元406.34元

取款日期为20__/3/12呢?

出示:

中国农业银行储蓄利息清单(客户留存)

20__年3月12日单位:(元)

户名

王小强

帐号

09-5216897

存款日期

20__/3/12

取款日期

20__/3/12

本金

400.00元

年利率

税后利息

实付本息合计

老师:4001.98%2,是吗?

学生:两年的年利率是2.25%,利息就是4002.25%2。

老师:为什么乘以2?

学生:4002.25%求的是两年中一年可以得到的`利息。

唐老师20__年9月1日把__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五年,年利率是2.79%,到期后唐老师能得到利息多少元?

20002.79%5=279元

279(1-20%)=223.2元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利息应用题(板书)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帮助班主任赵老师解决实际问

练习:李老师有500元钱,打算存入银行二年,可以有两种储蓄方法,一种是存二年期的,年利率是2.43%;另一种先存一年,年利率是2.25%,第一年到期后再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取出来合在一起,再存入银行一年,选择哪一种方法得到的利息多一些?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吗?

1、为什么要乘以算好利息后乘以(1-20%),不直接将利率下降?

2、为什么没有存定期四年的年利率?

3、我们国家的利率为什么要下调?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3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说明

一。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1:9

10:90===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0.70.8=

=78=4

=7:8=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0.12:0.4: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4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掌握小数加减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和退位的算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能独立分析和解决用小数加减计算可以解决的简单问题。

【能力教学点】培养估算意识,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进位、退位的竖式算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笑笑到邮局寄书给她的好朋友小明。请你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再与同桌说一说从图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下面,咱们先来解决“一共花了多少钱?”的问题。

(1)引导学生估算。

师:大家现在能不能估算一下笑笑大约要付多少邮费呢?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尝试解决问题

师: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把过程写下来。

(3)交流算法。

A、1元+12元=13元,6角+8角=14角=1元4角,所以是14元4角.

B、1.6元=16角,12.8元=128角,16+128=144角,

C、用竖式:

1.6+12.8

14.4

【设计意图】先自己思考,经历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再交流,体现算法的多样,活跃学生思维。

(4)讨论。

提问:用1.6+12.8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小结:和整数加法一样,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总结小数进位加法的竖式算法,让学生能掌握算法。

2、尝试练习

(1)2包的邮费相差多少元?

(学生思考后在作业本上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计算方法。)

(2)小红付给阿姨15元,应找回多少元?

①学生思考后在作业本上试做。

②汇报交流算法。

(3)师:在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和整数减法一样,哪一位不够减,要向前一位借一。

【设计意图】自主探索小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小结竖式算法,让学生掌握竖式算法。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的小数加减法和上一节课学的有什么不同?

师揭示课题,板书: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练一练第一题。

学生独立完成其计算,选几题说说计算的方法。

2、森林医生。

说出错误的原因,然后将其订正在旁边。

3、书本第3、4、5题。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列出算式并计算。

(3)全班交流,并说说解题的过程。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层次性。不仅巩固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寄书——小数的加减法(进位或退位)

(1)1.6+12.8=14.4(元)(2)12.8-1.6=11.2(元)(3)15-14.4=0.6(元)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5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3005(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0000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00000000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2136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08710532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位是那一位,从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0050)

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8090>20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位比较,如果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0000=470万1270000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4800≈1292万272000000≈3亿350720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6

教学内容:

在街上(一年级第二学期P.15)

设计意图:

二期课改强调学生对学习活动主动参与和亲身体验,关注学生学习经验的形成、积累和建构。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通过观察图片,判断左与右,通过动手、动脑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在设计时,力求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数学知识回到生活中,让学生具有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由于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正确建构“左与右”的概念,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在搞清自己身上的左与右及身边周围的左与右的基础上,来到大街上找左右。先是与学生同方向的小丁丁和小巧。这里教会学生看图的方法,然后是与自己方向相反的小亚。在完成题2、3后,穿插一个游戏“面对面”,让学生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为完成题4作铺垫。在课的最后,我还是以一个“跟我做”的游戏来结束本课,既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相对物体的方向是相反的,也是将本课推向又一个__。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空间和生活情境中的左、右位置关系。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智能、语言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等。

3.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重点:

学会判断空间事物的左与右。

教学难点:

体会“面对面”的物体方向是相反的。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空间中的左与右

1. 联系实际: 我们已经分清了自己身上的左与右,下面我们在教室里找一找,站在每个人自己的位置上, 说说你的左边有什么?你的右边有什么?

(教师示范)

站在我的位置上看,我的左边有窗,我的右边有门。

2. 出示第1题图片,说说图意: 观察图片说说,故事是发生在什么地方?

板书课题:大街上 在大街上你看到了什么? 过马路时要注意什么?

是啊,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真多,真热闹啊!我们在过马路时,安全最重要。

板书:过马路,要安全,先看左,再看右

3. 出示第2、3题: 小丁丁也想过马路,他先看看左,再看看右。他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在图的下面填上左或右。完成题2后核对。 这时,小巧也准备过马路。小巧在哪里?生指出图上的位置 她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你能试着做一做这道题吗? 生独立完成题3后校对。

4. 认识相对物体的方向是相反的: 谁能说说老师和我们小朋友站的位置之间有什么关系?

(面对面)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做一 个 “面对面”的游戏: 这是我的左手,用动作来告诉我,你的左手在哪里? 这是我的右耳,用动作来告诉我,你的右耳在哪里? 你有没有发现什么?

(两个面对面的物体,它的左右的方向是相反的)

继续进行“面对面”的游戏: 谁能来指一指老师的左眼? 同桌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听口令,指出对方的左与右。

5. 出示第4题: 我们再回到图上看看,小亚站在哪里?(小巧的对面) 和我们小朋友呢?(也是面对面的)

你能说说:小亚向左看到了什么?向右看到了什么? 生完成第4题后和核对。

二、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在街上”,认识了左与右,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会碰到这 个情况。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7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在中心点的哪个方位和偏角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用的小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游戏:找找我在哪?

游戏说明:在全班同学的座位上,编好行和列,根据老师指定同学的位置,说出他所在的行和列,快者获胜。

师:请根据老师指的同学的位置,快速定位第几行和第几列。请根据老师报的行和列快速确定同学,并说出他的名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游戏的形式,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复习根据行、列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小结

师:怎样才能快速地确定位置呢?如果只告诉你们行或者列,你能快速找到确定的位置吗?

二、新知探究

(一)情境创设

一提到位置与方向,老师就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炮兵小王,小王在炮兵连里开炮技术算是的一个,但就是判断不好目标的位置与方向。咱们一起到他那里看看好吗?

这就是小王演习的炮兵阵地。(出示地图)

小王在哪呢?(出示大炮)

再来找一找他的训练目标……(出示目标1)

让小王先开几炮咱们看看。(开炮4下不准)

(画面出示)“哎……要是有人能帮帮我,告诉我目标的位置,我一定可以百发百中的。”

看得出来,小王真的挺苦恼,那咱们同学愿意帮助他吗?

那就请同学们来当小王的阵地观察员怎么样?

(二)角度确定方向

谁能告诉小王目标1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说出在东面,在北面,或者在东和北中间等等。)

你是根据什么说出目标1的位置的?(引导学生复习看地图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都是大炮的大概位置,像你们所说的方向开炮,能击中目标吗?

军事上对目标的描述要求是分毫不差的,同学们可要准确地向王叔叔汇报呀!

在以前的学习中提示方向时我们经常会画一个方向轴。那你们觉得今天这个方向轴应该画在哪比较合适呢?

也就是画在我们的大炮的位置上。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分辨它们的方向,可以标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条件够了吗?

你认为我还要提供什么?

(引导说出角度)

用手臂做出东偏北方向,或北偏东方向,并说出偏多少度。(板书:方向)。

两种角度的表示方法都可以,他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强调起始角度不同,但所描述的方向都是一个方向.)

(三)距离确定位置

可以了吗?现在可以告诉小王了吗?开不开炮?

A.开(打不准,或远或近)

B. 不开,那你还要告诉他什么?

(引导说出距离)

怎样确定目标1的距离呢?

你从哪里发现了秘密?

(观察1段表示300米,量出有这样的几段)(板书:距离)

那么目标1到大炮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四)总结方法

一切都OK了吧,现在我们把勘察的数据报告给小王。

谁来报告?

既然是在训练阵地,我们就要像部队军人一样,提出报告形式。

(报告,目标1在大炮的北偏东40度方向,1200米处。)

还可以怎么报告。(角度的另外一种)

准备开炮,你们认为小王能打中吗?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这小王还真有两下子。当然这也和咱们同学报告的准确数据是分不开的。

像这样,把一个位置可以很清楚的表述出来,需要提供哪些要素才行?

(方向,距离,观测点)

小结:我们具备了观测点,同时利用角度来表示它的方向,利用距离表示它所处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物体的位置很清楚的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还想不想再试试?(出示目标2、3、4)

1、先观察目标2。(有准确的角度和明确的距离)

(说到角度时做偏离动作)

向王叔叔汇报目标2的准确位置。

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2、再观察目标3,缺距离。

依照前面的报告形式,向王叔叔汇报目标3的位置。

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然后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1题

目标3在大炮的____偏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打目标3(课件演示)

3、最后观察目标4(缺角度)

这次能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2题。

目标4在大炮的____偏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正确答案是42度,教育学生量角度时要认真,不能单纯地依赖感觉。

4、打目标4(课件)

汇报完成后,然后打目标4,(打不到位置,出示对话,“对不起,由于此炮的射程只有1400米,请考虑移炮到目标2。”)

我们该怎么走,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路线?

现在大炮移到了目标2,请问我们现在开炮,可以吗?

(学生提出质疑,重新勘测方向)

得出结论:观测点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勘测数据。

在小卷上完成第3题,测出目标4在目标2的方向。

汇报,开炮。

四、总结提高

1、课件演示:空炮,提示:没有炮弹了,请去弹药库取炮弹。(出示有关弹药库位置的数据)

你们能告诉王叔叔去弹药库怎么走吗?

2、我们不能这样总帮助王叔叔确定位置呀!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吗?

谁能告诉他该怎么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呢?

3、再次强调先确定观测点,再根据角度确定方向,最后根据距离确定位置。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8

《物体分类》一课,是“空间与图形”有关教学内容的起始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描述几何体。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本课大部分教学时间都用来安排学生的操作活动,一年级学生还不具备一定的自控能力,集中于学习活动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

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每一次活动前说好要求,做好示范,让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去做。

2、学生回答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指名让学生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与专家交流后我也对本节课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虽然我在教学时注意关注了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但是还没有真正的将以学生为主体落实到心里,如:

1、猜一猜的游戏因为时间的原因,我想要完成计定的任务,所以只是找两个同学做了一下,没有让全体学生都去参与,使学生失去了再次感知想像的机会,我想如果能重上这节课,我会真正的将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让学生去玩一玩。

2、在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时,当学生提出翻一面来比时,由于我没有理解学生的意思,所以没有抓这个闪光点,如果当时我给学生一点时间,让学生解释一下,这将是一个多好的生成。

3、评价方式没有更多的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的是我要奖给学生什么,我的.喜欢就是学生应遵守的。课后专家们关于评价提出了建议,身体的语言是一种发自于情感的评价,胜过小红花这样物质的奖励,评价是可以延续的。

虽然这节课已经成为时间长河中的一个小沙粒,但他留给我的思考却会一直督促我不断探索前进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9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章、第四课时

二、设计思路

指导思想:本节教学设计是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是在学生知道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基础上,去理解周长和面积有什么区别,以便更好地应用到生活当中。

设计理念:让学生通过练习、例题去自觉发现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教材分析:基于面积和周长的所学知识,从而比较面积周长不同。

学情分析:全班21名学生,其中16名学生基本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另外5名学生中,3人掌握面积如何计算,2人掌握周长如何计算。

三、教学目标

(一)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重点: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难点: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六、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一个边长10cm的正方形,直尺,粉笔;学生每人准备一条手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学习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学习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

(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老师板书

周长:面积:

(4+3)×2=14(厘米)4×3=12(平方厘米)

答:周长是14厘米.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

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

板书: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学生叙述列式过程,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面积:

4×44×4

师:这两个算式都是“4×4”,这不是完全相同吗?你们怎么能说它们不同呢?(讨论一下,然后再回答)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老师再归纳.

师:周长的4×4是4个边长,式子中的第一个4是4厘米.面积的4×4是4个4平方厘米,所以两个算式虽然都是4×4,但表示的意义不同.说明面积和周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因此做题时要特别注意区分,要认真审题.

(三)巩固反馈

1.请你用手指出桌面的周长,摸一摸桌面的面积.

2.出示正方形手帕,请同学指出它的周长和面积.

3.计算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黑板出示:

周长:(12+3)×2周长:6×4=24(厘米)

=15×2

=30(厘米)

答:周长是30厘米.答:周长是24厘米.

面积:

12×3=36(平方厘米)6×6=36(平方厘米)

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答:面积是36平方厘米.

4.选择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里.

(1)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花坛的四周围上栏杆,栏杆长多少?()

(2)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李欣每天早晨围着花坛跑5圈,他每天早晨要跑多少米?()

(3)一个正方形花坛,边长20米.如果在这个花坛里种草坪,这个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A.20×20=400(米)

B.20×4=80(米)

C.20×20=400(平方米)

D.20×4×5=400(米)

5.计算下面两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用直尺画出下列两图形

单位:厘米

(由学生口答,老师写在黑板上)

周长:面积:

(8+5)×2=26(厘米)8×5=40(平方厘米)

5×4=20(厘米)5×5=25(平方厘米)

黑板演示,把上面两个图形,合并成下图.

计算这个组合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周长:(8+5+5)×2面积:(8+5)×5

=18×2=13×5

=36(厘米)=65(厘米)

比较一下,组合后图形的周长、面积,与组合前两个图形周长之和、面积之和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面积相同,周长不同)能说说为什么周长不同吗?组合图形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师生共同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面积和周长有三点不同:

1.概念不同;2.计算方法不同;3.计量单位不同.

作业:P.80第6、7、8题.

板书设计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2.结合图例,理解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并进行检验。

3.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经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认识过程,提高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培养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含义。

难点:会检验方程的解。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旧知,迁移导入

(1)在上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我们探究了哪些规律?

学生回顾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2)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今天我们解方程就需要充分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

2、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8.2.1教学教材第67页例1。

(1)课件出示例1。

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观察图片,交流图片数学信息。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皮个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χ+3=9

学生自己先列出方程,然后指名回答。

【板书:χ+3=9】

如何解方程?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2)出示第67页分析图示,学生观察图示,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解方程的过程:

(3)为什么方程两边同时减去3,而不是别的数?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χ,这样,右边就刚好是χ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χ即可。

追问:χ=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χ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4)如何检验χ=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引导学生学习检验方程的解得方法,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解方程。

【注意】: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5)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①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χ=6就是方程χ+3=9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想出办法求出χ+3=9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板书】: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②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有何不同?

在小组内议一议,明确,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值,而解方程是一个求解的过程。

③刚才我们把χ=6代入方程中,得到方程左边=右边,说明χ=6是方程χ+3=9的解。

8.2.2教学教材第68页例2。

(1)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例2:解方程3χ=18

怎样才能求到1个χ是多少呢?

观察示意图,互相讨论,指名回答。

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得到χ=6。

让学生打开书68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

两边同时除以3,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χ。

使学生明确: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组织学生动手检验。

(3)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8.2.3教学教材第68页例3。

(1)出示:解方程20-χ=9

(2)指名学生板演,解出方程20-χ=9的解。

(3)交流归纳解方程的方法。

(4)小结:等式两边加上相同的式子,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3、深化理解,拓展应用。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11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__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1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和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技能目标: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休的相对位置。

课时安排:

4-5课时。

第1课时前后

教学内容:

前后

教学目标:

1、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情境,让学生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在学习情境中获得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愉快教学

一、导入

森林王国召开森林运动会,许多运动员纷纷报名参加,让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出示挂图。

二、森林运动会教学

1、请小朋友们仔细看图。

2、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请提问题。

3、说一说:

鹿在最前面,谁在它的后面?松鼠跑第几?小白兔跑第几?

4、你还想知道什么?

5、跑步比赛的时候,动物赛车比赛开始了。看看他们比赛进行得怎么样?

6、出示:(小黑板)

在图中,1号车是第_名,5号车在_号车的后面,在_号车的前面。

自动独立完成,报名汇报。

7、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练一练

1、你的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让学生自己观察,说给大家听;交换位置再观察前后变化。

2、看图,明题意。

独立完成,评析。

3、观察图。

自己说说:下一站是__。我去动物园,还有_站。

四、数学故事

1、看两幅图,用前、后编一个故事。

2、指名学生说。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13

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用假设法或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复习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复习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板书课题

2、复习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39;问题。

二、方法归类:8分

1、填空:

一只公鸡()条腿,两只公鸡()条腿,五只公鸡()条腿。

一只兔子()条腿,两只兔子()条腿,五只兔子()条腿。

鸡兔共五只,腿有()条。

2、谁记得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呢?

学生回答

3、了解抬脚法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

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古人的算法可以用下图表示:

头…35脚减半35下减上35上减下23…鸡

脚…94471212…兔

三、解决问题:10分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6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2)、停车场里停了三轮车和小汽车共11辆,总共有40个轮子,问三轮车和小汽车各有几辆?

(3)比赛答题,对一题加10分,错一题扣6分,一道对题比一道错题多()

分。

(4)数学竞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6分。小明抢答了16道题,最后得分16分,他答对了几道题?

四、小结检测:20分钟

1、小结: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2、检测:

a、问答:

(1)解答鸡兔同笼问题要弄清()多少只,还要弄清()多少只。

b、解决问题

(1)、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问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条?

(2)大和尚一人吃3个馒头,小和尚3人吃一个馒头,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求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个人?

(3)篮球比赛,张鹏共得21分,张鹏在这场比赛中投进了几个3分球?几个2分球?(张鹏没有罚球)

(4)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1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课本4---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1.一套

学情分析

相同加数的加法,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相同加数加法,用乘法表示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朋友们,大家好﹗去过宜昌的小朋友请举手,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在宜昌哪里玩,噢,那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下一次我去玩请你们给我当导游好吗?那我先谢谢大家。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数学王国一个好地方玩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乐园,希望大家能学得轻松快乐!.(板书课题:儿童乐园)

二、设置疑点,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儿童乐园》插图1.

2师:图中的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在玩什么呢?生答

师:你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内交流并列式计算)

3、学生汇报:要求每组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

4、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板书:有多少人坐飞机?小火车上有多少人?划船的有多少人?坐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师:指名同学列式解决刚才的问题.

生:2+2+2+2=8(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呀?(加数相同)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板书(4个2)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针对2+2+2+2+2=8进行进行教学。师介绍如何列出乘法算式,读法与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板书: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师:黑板上的另外几道题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生: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生:4+4+4+4+4+4=24(人)4×6或6×4=24(人)

师:女生回答的非常棒,列了两种算式,那谁知道算式中“6”是从哪来的?

生:“6”表示有6个4相加.

三、巩固练习.

㈠,摆一摆小棒:要求:摆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图形,并列出算式

㈡、填一填.㈠式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9+9+9+9+9+9=表示_____个____相加,列乘法算式是____×____或____×____.

2、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3+3+3=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1+1+1+1=______×或_____×_____.

8+8+8+8+8+8=______×______

5+5+5+5+5+5+5=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9+9=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㈢、读一读.

2×34×67×38×23×54×48×12×9

㈣、看图列算式.

1.☆☆☆☆☆☆☆☆☆☆☆☆☆☆☆☆☆☆☆☆☆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

加法算式: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4.画一画:根据乘法算式画图,有困难的请用小棒摆一摆2×34×2

四、深化练习

一、师:刚才学习中大家不难发现学习的问题都可以用加法计算出结果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学习乘法有什么好处呢?

1、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100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15

【教材分析】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是学习计数、计算和ht的学习的准备性知识。比高矮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高矮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主要使学生感知高矮的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学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引出高矮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怎么知道人或物体有高有矮的,引出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最后通过各种活动、游戏。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己经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初步积累了有关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看问题、观察物体不全面,所以教学时,注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各种比较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饰得看问题要全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

2.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探索、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体验长短、高矮都是比出来的。都是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高矮方法的过程,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2.在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关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学会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形状相同但高矮不同的两个瓶子、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引导观察教师选四名高矮差距较大的学生到讲台。让学生观察。

问:看到他们四个同学。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二)交流汇报学生观察后,先与同位说一说,再汇报。

学生可能说衣服的颜色不同、男女性别不同、有胖有瘦、有高有矮等。教师都给予肯定。

启发引导说出学生有高有矮。

教师板书:高矮【设计意图:创设此情境是通过学生观察引出“高矮”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自然有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一)引入研究的内容教师选两个高矮差不多的学生。站在讲台两边。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可能说:看不出谁高谁矮。或说甲高、乙高、一样高)。

(二)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1.怎样知道人或物有高有矮呢?

2.小组讨论交流比较高矮的方法。教师参与其中。

3.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两人站在一起比;(2)两人拉紧绳放在头顶。看哪头高;(3)用尺子量;(4)用小棍搭个小桥让他们通过;(5)靠墙作记号等。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三)强化比较的方法1.让学生再来比一比。

(1)教师选一男(高)一女(矮)两生上台比一比。

要求:比一比,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学生比较后会说:.‘男生高。”教师趁机和男生站在一起。让学生比一比:“我们俩比。谁高谁矮?’’学生会说:“老师高。”教师抓住机会问:‘。为什么你们刚才说男生高,现在又说老师高至到底这个男生是高是矮呢?”

(2)小组讨论。应怎样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两个同学来比一比。

学生比时。让一生站在讲台上。一生站在讲台下。教师问:

“这样比行吗?为什么?’’再让一生抬起脚后跟比。问:‘。这样比行吗?为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这样比不行。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行。学生可能会讲:不合理、站得不一样高、应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等。

3.出示两个瓶子(下面不齐。并用纸遮住。只让学生看到上半部分)。

问:猜一猜,这两个瓶子哪个高?哪个矮?

大多数学生会说:上面高的那个高。这时教师再打开纸让学生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高矮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听取他人意见。从中受益。

学会合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在说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让不生明确高矮是相对的;比较高矮时要合理。要合乎规则。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还要明白比长短、比高矮都要9体看。全部看。橄得看问题要全面。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一)投影练习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练习一第7题图。学生独立完成(要让学生充分说,也可和其他动物比)),

(二)摸高活动和搭高活动1.学生站在地上摸。

2.跳起来摸(活动后学生谈体会)。

(三)游戏活动1.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从每个班选10名的学生参加入场式,咱们班这么多学生,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帮老师选出来吗?先想一想,再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汇报)。

2.自由结合成小组((5-8人)按高矮排成队。比一比。看哪组又快又好(学生自由活动后。说一说是如何排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游戏。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充分体验比较高矮的多种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畅谈感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遗憾?

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谈。让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感受知识是无限的。增强继续学习的欲 望。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课下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比长短,哪些可以比高矮。

说给同学或家长听。

【设计意图】:拓展延仲,既联系生活又巩固知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本节课以师生共同活动为主。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索。创设了多种实践活动,实现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感知高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多种方法的产生。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特别是在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和游戏活动时。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活动中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16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17

一、说教材、学情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数的性质》。

小数的性质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是学生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也是小数的化简、改写和四则运算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意识以及简单的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

(3)问题解决:通过直观推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推理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经历小数的性质探究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针对上述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定位如下:

1、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2、教学难点:探究小数性质的知识形成过程。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法。让学生在教师营造的“可探索”的环境里,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发现小数的性质。

2、学法

预设的学习方法是:观察发现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练习法等。让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主动探究,主动发现,主动提高,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具、学具上我准备了米尺,正方形方格纸,多媒体课件等。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了切实落实教学目标,有效突破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激趣引思;体验操作、探究新知;巩固深化、学以致用;课堂总结、回顾反思和作业布置。

(一)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思

1、多媒体出示超市情境图,将学生带入到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老师昨天想去买一只中性笔,可是两家超市的标价不一样,我要去哪家买更便宜一些呢?(出示中性笔价格图片:一家是2.5元,一家是2.50元)

2、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去哪家买都一样。

教师在这时追问为什么,并引导学生说出:因为2.5元表示2元5角,2.50元表示2元50分,5角=50分,所以2.5元=2.50元(教师板书)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小数的区别,学生会发现:小数的&39;末尾多了一个0,大小还没变。

4、教师提出质疑:

那是不是所有的小数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节课让我们共同来探究一下吧,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开始新知识的探究。

设计理念:

通过超市价格标签的具体生活情境引出小数性质的教学,利用学生熟悉的人民币直观感知相等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对知识的好奇心走进知识的殿堂。

(二)体验操作,探究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以下3个教学层次:

1、小组合作,初步感知

课件出示:0.1m,0.10m,0.100m这三个长度,让学生进行大小比较。

(1)我为每个学习小组都准备了米尺,让学生在尺上先找一找0.1m,0.10m,0.100m这三个长度,并与小组成员说说你是怎么找的,然后在纸上画出来,比较他们的大小。(教师进行随堂指导)

(2)小组探究完成后进行展示交流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别展示他们找到的0.1m,0.10m,0.100m的长度,并说说是怎么找的,也就是小数的意义。

学生们得出探究结果:因为这三个长度都相等,所以这3个小数的大小是一样的。

(3)教师让学生观察0.1m,0.10m,0.100m这3个小数,引导学生发现三个小数的区别:三个小数末尾的0不一样多,但是大小一样。

看来像这样大小相等但末尾0不一样多的小数的确存在。

设计理念:

借助长度单位初步体会小数的性质,让学生动手在米尺上找出0.1m/0.10m/0.100m的长度,使学生直观感受到0.1m,0.10m,0.100m的长度相等,所以大小相等,初步感知小数的性质。

2、大胆猜想,独立验证

教师板书0.3和0.30这两个小数,让学生猜一猜这两个小数有什么关系?学生根据刚才的探究会说“相等”。

(1)这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份,另一张正方形平均分成了100份,让学生独立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进行随堂指导)

(2)学生独立验证后进行汇报展示

找学生投影展示涂方格的方法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说出小数的意义,因为涂的面积相同,所以两个小数相等)

设计意图:

利用直观图比较0.3和0.30的大小,通过观察,引导学生借助小数的意义发现0.3和0.30的异同点,进而脱离具体的量,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性质。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3组算式:我们先从左往右看,小数的末尾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呢?他们的大小呢?你有什么发现?

(2)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教师强调并解释:末尾指的是小数点后面最后一个非0的数。帮助学生区分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教师强调课题:我们把这个小数所共有的特点叫做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让学生在探究验证之后,尝试自己总结规律,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能力。

(三)巩固深化、学以致用

1、对口令游戏:教师说一个小数,学生对出相等的小数。

2、哪些数可以去掉末尾的0(重点区分小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整数与小数的区别,强化小数的性质)

3、连线

设计理念:

注重练习设计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体现新课标中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要求。

(四)课堂总结,回顾反思

俗话说“千金难买回头看”。课的结尾,通过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获得新知的?你还有什么疑惑?来回顾所学知识,梳理知识。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作业布置

小游戏:你能只动三笔,使5,50,500,5000四个数相等吗?既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带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在课下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素有“微型教案”之称,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艺术性和指导性的特征。本节课的板书是随着教学进度依次呈现的,它能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对学生整堂课的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数的性质

2.5元=2.50元

0.1m=0.10m=0.100m

0.3=0.30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以上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注重引导学生沿着“实例——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迹去探索、去发现,使学生体验探索、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策略和方法。我相信学生能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此节课的教学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我的说课完毕,请评委老师们指正,谢谢!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18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学情分析

学生在掌握了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之上才能学好本课,让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通过操作和对图形的观察、比较、发展空间观念。使学生知道转化的思考方法在研究三角形的面积时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运用转化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与创新精神;同时使他们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2、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你还能记住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吗?(S=a×b)那么,这个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2、同学们,请大家自己看看胸前的红领巾,知道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吗?(三角形)如果叫你们裁一条红领巾,你知道要用多大的布吗?(求三角形面积)。要想知道这条红领巾的面积时多少,就要用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三角形的面积

二、讲授新课

1、上节课,我们在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是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方法形或正方形来研究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将三角形也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呢?

2、提问: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几类?分别是?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3、我为大家准备了这些三角形,请你们自己试图去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什么?

4、拼图推导公式,按三角形类别的不同,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

⑴、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

提问: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能拼成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当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老师把图形贴在黑板上,再请说推导过程,并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⑵、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⑶、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

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5、小结:我们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如果用字母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你能用字母表示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板书:s=ah÷2

三、巩固练习

5、练习:出示教材第85页的例2,请学生独立完成,指明板演。

6、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85页的“做一做”及第86页的练习十六的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探索了那些知识?学到了些什么?

这节课我们主要通过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从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这种“转化”的数学方法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相信同学们今后能应用这一数学方法探究和解决更多的数学问题。

五、思维拓展

教材第87页第6题。

六、布置作业

教材第87页第3题。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19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会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数量关系,请同学们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以下题目:(用字母表示课件出示)

二、新授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这个寒假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又运来了一些新书,现在这些新书已经上架了并被老师们贴上了精美的标签想不想一起去看看?生:想。

2.自主探索

师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和咱们数学有关系的信息?生1:科技书有475本。生2:故事书有282。生3:文艺书有225本。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问题1: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有多少本?

问题2:故事书和文艺书一共有多少本?

问题3:科技术和文艺书一共有多少本?

问题4:科技书比故事书多几本?

方法一:(475+225)+282

方法二: 475+(282+225)

师生共同分析两种方法在计算方法、结果、解题思路上的相同点不同点。

指生回答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在加法算式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这个规律在其他算式里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写几个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板书:加法结合律) (a+b)+c=a+(b+c)师: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

第七个问题解决了。咱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有多少本?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到自己的练习本上。生:它们的加数交换了一下位置,和没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规律------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三、总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小学集合教案数学篇20

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33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