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流程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信心。数学教案流程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数学教案流程,本文为你提供数学教案流程写作技巧和示例!
数学教案流程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应用题的结构,并会分析、解答 简单的两步应用题;
2、能力目标:学会用学习到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情意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两步应用题结构的把握以及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应用题,你知道哪些有关应用题的知识?你还想对应用题有哪方面的了解?
二、游戏激趣、明白结构
那么,让我们来做个游戏,你们看老师手中有很多花,现在给第一个学生2朵,给第二个学生3朵,你能说出老师手中花的朵数吗?如果老师说,比第一个学生多8朵呢?或说,是两学生的花的总数呢?你能说出来吗?
师生共同领会:一道完整的应用题要有:条件、问题和数量关系。
三、师生互动、学习新知
国庆节就要到了,我们来做些花布置教室吧!出示黄花25朵,紫花18朵,请学生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并解答。
如果添上“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做了多少朵红花?”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讨论:这一题中知道些什么,求的是什么;用你们小组最喜欢的方式把题意表示出来。[手势、图形、线段];请你们互相说一说,题中哪句话最能表示出问题和条件的联系;学生尝试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四、尝试创造、加深理解
小组协作、师生合作,改变题中的第三个条件即“做的红花比黄花和紫花的总数少3朵”你们能编出怎样的应用题,请试试看;学生汇报创造的成果。
五、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完成课后“做一做”;同桌合作互相分析其中一道题。
六、阅读课本、学会发现
请你们阅读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新发现。
数学教案流程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9-20页的数的产生与十进制计数法,练习三中的习题P1-2。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
2.初步认识自然数。
3.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亿级的数和计数单位,掌握千亿以内数位顺序和十进制计数。
教学关键:
能够根据已学过的万级数的数位顺序表迁移类推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过程:
一、数的产生
读一读这些数:7、29、9000、136。
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数,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
课前大家了解了一些,我们一起来交流。
(师生共同介绍数的产生)
1.数的产生。
很久以前,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就有了计数的需要。例如,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要数一数共出去了多少人,拿了多少件武器;回来的时候,要数一数捕获了多少只野兽等等,这样就产生了数。
2.计数符号、计数方法的产生。
(可以出示书上图)
在远古时代人们虽然有计数的需要,但是开始还不会用一、二、三这些数词来数物体的个数。只知道“一样多”、“多”或“少”。
①计数方法
那时人们只能借助一些物品来计数。
如:在地上摆小石子、在木条上刻道、在绳上打结等方法来计数。
例:出去放牧时,每放出一只羊,就摆一个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只羊,就摆多少个小石子;放牧回来时,再把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对应起来,如果回来的羊的只数和小石子同样多,就说明放牧时羊没有丢。
例:出去打猎时,每拿一件武器,就在木棒上刻一道,一共拿了多少件就在木棒上刻多少道;打猎回来时,再把拿回来的武器和木棒上刻的道一一对应起来,看武器和刻道是不是同样多,如果是,就说明武器没有丢失。结绳计数的道理也是这样。这些计数的基本思想就是把要数的实物和用来计数的实物一个对一个地对应起来,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一一对应。
②符号
以后,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出现了数词,随着文字的发展又发明了一些记数符号,也就是最初的数字。各个国家和地区的记数符号是不同的。
现在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等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师问:你们观察一下,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最小的自然数是谁?的呢?
生小组讨论完派代表发言,最后请同学进行总结。
最小的自然数是零,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无限的就是一个一个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数出一个比它多1的大数。
二、十进制计数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需要相互交换物品,又经过了很长时间,产生了较完善的计数方法。
就象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及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人口已达到13亿,世界人口已有50多亿,银行存款已超过百亿等。你能从亿接着往下数吗?
1.数位顺序表。
(1)猜一猜
师问:“亿”后面的计数单位是谁?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从前面学过的万级、个级类推出来,这时师从学生所说的引导生说出10个亿是十亿等。
(2)师小结: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师:相邻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
师:像个与十,十与百,万与十万,千万与亿这样紧挨着的就是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
(3)学生独立补充完整课本数位顺序表
1.填写数位和计数单位。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为读写方便,把数位分级,学过的亿以内的数是怎样分级的?
数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数级……()级()级()级
计数单位……
(小组合作完成)填写完整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10个一是多少?10个十是多少?……10个千万是多少?
②10个亿是多少?10个十亿是多少?10个百亿是多少?
③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叫什么级?每级各表示什么?
2.个、十、百、千、万……千亿都是用来计数的,叫什么?(计数单位)
直到现在我们一共学了哪些计数单位?
亿以内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小组讨论)
(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即十进关系)
写数的时候,把计数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三、练习
1.填一填
①一百亿有()个十亿,()个百亿是一千亿。
②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亿位。
③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④()个一百亿是一千亿,10个()是一百亿、10个亿是()。
⑤4在十亿位,表示()个()。
2.写出一些多位数,说说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和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案流程篇3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5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教材安排了几个不同的数学活动和游戏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变化规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探究规律的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主要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体会数的奇偶性规律,会利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小船开始状态在南岸,“奇数次在北岸,偶数次在南岸”的规律。对学生进行列表、画图等解决问题策略的指导。
活动二:主要是运用上面的奇偶规律探索数学计算中的奇偶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5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估计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课的学习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让学生学会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加法中的奇偶的变化规律,并尝试探索减法的奇偶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数学方法的过程,提高推理能力,提升数学思想。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积累数学经验。
2.在活动中自主探索奇偶性的变化规律的策略。
教学设想: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奇数、偶数以后,进一步发现生活中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认知领域。难度不大,所以本节课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3.指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
4.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教案流程篇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页的例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探索“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百分数的理解,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要求学生各自画线段图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画好后,讨论:画几条线段表示这两个数量比较合适?表示哪个数量的线段应该画长一些?大约长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提出要求: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你能求出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别从差比和倍比的角度提出如“实际造林比计划多多少公顷”“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多少公顷”“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原计划造林面积相当于实际的百分之几”等问题。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提出例1中的问题: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
2、引导思考:这个问题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
小结: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相当于原计划的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上面的讨论,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后,进一步追问: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公顷数是怎样计算的?要求4公顷相当于16公顷的百分之几,又是怎样算的?综合算式应该怎样列?
3、进一步引导:此前,曾有人提出“根据两个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实际造林面积相当于计划的百分之几”,你会列式解答这个问题吗?
学生列式计算后追问:这里得到的125%与刚才得到的25%这两个百分数有什么关系?
联系学生的讨论明确:从125%中去掉与单位1相同的部分,就是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的百分数。
提出要求:根据上面的讨论,要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多百分之几”,还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后追问:“125%—100%”这个算式中,125%表示什么意思?100%呢?
二、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
启发:根据例题中问题的答案猜一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
学生作出猜想后,暂不作评价。
提问:这个问题又是把哪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较时以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要求“原计划造林比实际少百分之几”,就是求哪个数量是哪个数量的百分之几?你打算怎样列式解答?还能列出不同的算式吗?
2、学生列式计算后讨论:这个答案与你此前的猜想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
小结:“试一试”与例题中的问题都是把实际造林面积与原计划造林面积进行比较,但由于比较时单位1的数量不同,所以得到的百分数也就不同。
三、指导完成“练一练”
1、要求学生自由读题。
2、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005年在读研究生的人数比2004年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个问题的?
学生讨论后,要求他们各自列式解答。
3、根据学生在解答过程中的表现,相机提问:计算中有没有遇到什么新的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后,引导他们自主阅读本页教材的底注,并组织适当的交流。
四、指导完成练习一第1~3题
1、做练习一第1题。
可以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如果有学生感到困难,可启发他们先画出相应的线段图,再根据线段图进行思考。
2、做练习一第2题。
先让学生说说对问题的理解,再让学生列式解答。可提醒学生把计算的商保留三位小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先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再通过交流让学生说清楚思考的过程。可提醒学生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时,通常可以怎样思考?计算过程中还要注意些什么?
数学教案流程篇5
活动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能广泛应用于生活的价值。
教具准备
挂图、计分表等。
活动建议
一、宣布活动内容
1、课题“森里旅游”。
2、出示挂图(课本插图)。说明“森林旅游”的购物情境,营造氛围。
二、活动形式
把“森林旅游”的购物活动组织成同桌之间的数学游戏。其中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购物问题的任务,另一个扮服务员,承担解决问题的任务。
这里有两幅(二种情境),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两人也随着对换角色。
三、活动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由顾客提出数学问题。从容易到困难,从简单到复杂,并由服务员解决这些问题。
2、“服务员”、“顾客”都应该加强角色意识,讲究服务态度,讲究礼貌,言语文明。
3、教师巡视,帮助组织活动,注意保持课堂秩序。
四、活动过程
1、出示两张情境挂图。
由于教材上的插图没有注明物品名称。所以,先根据图形形状给物品标上名称。
2、宣布活动规则。
(1)每人有5分的基础分。
(2)“服务员”每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令“顾客”满意,可加1分。这里的满意包含礼貌用语。
(3)“顾客”能发现并指出“服务员”的一个失误,并被对方认可,可加1分;“服务员”每失误一次扣1分。
(4)如果“服务员”能发现并指出“顾客”对失误的指控是错误的,并能以理服人,那么“服务员”额外加1分,同样,“顾客”应该扣1分。
(5)在事先规定到每家商店购物10分的时间内,积分达到10分以上者,可获“优秀服务员”或“诚信顾客”荣誉称号。
3、发放记分表。
4、活动开始。
同桌同学面对面进行游戏活动,教师进行巡视,加强课堂组织、辅导部分学生。
为增强游戏活动有序而正确地进行,提高准确性,可引导(或准许)学生在活动开始时,先各自记录所要提出的问题,从易到难。然后再把问题向对方提出,要求对方解决。这样也便于检查谁对谁错,从而进行正确地评分。
5、活动小结。
(1)各小组汇报最后得分情况。
(2)评出“优秀服务员”和“诚信顾客”。
(3)小组提供富有新颖的问题,让大家共同分享,引导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富有创意的问题。
(4)分析。总结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领悟什么问题用估算解决,什么问题可以用口算解决,什么问题应该用笔算解决。
五、实践活动
课本第15页的“实践活动”。
这里的第1题,第2题是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数”与“调查自己家两个月水费、电费开支情况”的实践活动。
要求:
1、按课本要求记录“生活中的小数”。
2、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并分享实践活动的初步经验与良好的情感体验。
3、用数学日记形式记录下自己对“生活中的小数”独特的发现或对调查现状的感受及节省开支建议。
数学教案流程篇6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112-113练习二十二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
2.能解决统计与概率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重点、难点:
1.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灵活应用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小黑板,自主检测题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回顾再现
1.回顾统计与概率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简单回忆,说一说:
本单元学习了统计图,统计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以及游戏公平,可能性等概率问题。
2.揭示课题。
师: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对本部分知识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练习
二、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一)基本练习。
1.
(1)该公司去年全年的销售情况如何?
(2)该公司的发展前景怎样?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②汇报订正,说解题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从图中的变化趋势上来分析问题,从而得出结论:该公司去年总体经营情况很好,产量和销量不断增长,第四季度增长幅度较快,而且出现了销量大于产量的良好势头。由此可以作出预测:该公司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有良好的发展。
2.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
②汇报订正,说解题思路
教师注意提醒学生考虑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几率的多少。
(二)综合练习。
①组织学生独立解答第一小题。
②小组交流讨论,解答第二小题。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让学生明确在研究一组数据的分布情况时,用平均数、中位数或众数作为数据的代表都是可以的。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用平均数作为数据代表的时候较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有关系,但它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所以为了减少这种影响,在评分时就采取去掉一个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平均数,这样做是合理的。
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本题是有关众数的应用的练习。从进货和销售数量的差来看,尺码是35、37、39三种型号的鞋进货有些多了,下一次进货时可考虑适当降低数量;但从销量来看,37码的鞋仍然排名第一,36和38码的列第二、三名,所以每种型号的鞋的进货量的比例总体上不会有大的变化。研究一组数据的频数大小分布情况时,应用了众数的知识。
(三)提高练习。
①组织学生独立思考。
②小组交流讨论,汇报结果。
六(2)班同学的血型情况如图,
(1)从图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该班有50人,各种血型有多少人?
本题是有关可能性的习题,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各是两胜一平两负,不相上下;从这一点来判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离比赛日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些。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
三、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自主检测
1.填空:
(1)人们对收集的统计数据经过分析整理后可以制成()还可以制成()
(2)()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同总数之间的关系。
(3)()统计图既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又能反映出数量变化情况
2.选择:
(1)评价一个班整体学习成绩情况,看()比较合适?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为了清楚地表示出2007年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应绘制()。
A.条形B.折线C.扇形
3.做一做:
有A—J10张字母卡片,小明翻字母卡片,小红猜小明的字母卡片,如果小红猜对,小红获胜,如果小红猜错了,小明获胜。
(1)你认为这个游戏规则对双方公平吗?对谁有利?
(2)请设计一个双方公平的游戏规则。
四、课堂总结
1.教师评价:通过本节课的练习大都分同学掌握较好,值得表扬。
2.学生谈收获:通过本节课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练习
统计表
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
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可能性:等可能;公平;
作业设计
基础:
1.简单的统计图有()统计图、()统计图和()统计图。
2.()统计图是用长短不同、宽窄一致的直条表示数量,从图上很容易看出()。
3.4、7.7、8.4、6.3、7.0、6.4、7.0、8.6、9.1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中位数是(),平均数是()。
4.在一组数据中,()只有一个,有时()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填众数或中位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