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初中教案数学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教案是指每节课教师所写的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初中教案数学,希望对大家写初中教案数学有所帮助。

初中教案数学篇1

教学设计思想:

本小节依次介绍了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并结合公式讲授如何运用公式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第一课时的内容是用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首先提出新问题:x2-4与y2-25怎样进行因式分解,让学生自主探索,通过整式乘法的平方差公式,逆向得出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方法,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推理能力,然后让学生独立去做例题、练习中的题目,并对结果通过展示、解释、相互点评,达到能较好的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目的。第二课时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提取公因式法及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重点放在判断一个多项式是否为完全平方式上,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用平方差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会用完全平方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能够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对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提高全面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这两个公式在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中的不同方向,加深对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这两个相反变形的认识,体会从正逆两方面认识和研究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②运用完全平方式分解因式。

难点:①灵活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正确判断因式分解的彻底性;②灵活运用完全平方公式分解因式

关键:把握住因式分解的基本思路,观察多项式的特征,灵活地运用换元和划归思想。

初中教案数学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

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初中教案数学篇3

一、课题引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

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着诸如上升5m,下降5m;收入5000元,支出5000元等各种具体的数量.这些数量不仅与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

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

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

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

三、巩固练习

例1博然的父母6月共收入4800元,可以将这笔收入记作+4800元;由于天气炎热,博然家用其中的1600元钱买了一台空调,又该怎样记录这笔支出呢?

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

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

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

例2周一证券交易市场开盘时,某支股票的开盘价为18.18元,收盘时下跌了2.11元;周二到周五开盘时的价格与前一天收盘价相比的涨跌情况及当天的收盘价与开盘价的涨跌情况如下表:单位:元

日期周二周三周四周五

开盘+0.16+0.25+0.78+2.12

收盘-0.23-1.32-0.67-0.65

当日收盘价

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

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

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

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

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

初中教案数学篇4

整式的加减——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通用2篇)

整式的加减——初中数学第一册篇1

第9课3.4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使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突破:正确理解去括号法则,并会把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理解成整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叙述合并同类项法则。

2、 练习题:(用投影仪显示、学生完成)

3、 叙述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

4、 练习题:(用投影仪显示、学生完成)

5、化简:

y2+(x2+2xy-3y2)-(2x2-xy-2y2)

二、新授

1、引入

整式的化简,如果有括号,首先要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所以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

2、例题

例1(P166例1)(学生自学后,教师按以下提示点拔即可)

求单项式5x2y,-2x2y,2xy2,-4xy2的和。

提示:式子5x2y+(-2x2y)+2xy2+(-4xy2)就是这四个单项式的和。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号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解:(略,见教材P166)

练习:P167 1、2

例2(P166例2)

求3x2-6x+5与4x2-7x-6的和。

解:(3x2-6x+5)+(4x2-7x-6) (每个多项式要加括号)(口述:文字叙述的整式加减,对每个整式要添上括号)

=3x2-6x+5+4x2-7x-6       (去括号)

=7x2+x-1                (合并同类项)

练习:P167 3

例3。(P166例3)(学生自学后,完成练习,教师矫正练习错误)

求2x2+xy+3y2与x2-xy+2y2的差。

解:(2x2+xy+3y2)-(x2-xy+2y2)

=2x2+xy+3y2-x2+xy-2y2

=x2+2xy+y2

3、归纳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最好由学生归纳)

整式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中,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三、练习

补:已知:A=5a2-2b2-3c2,B=-3a2+b2+2c2,求2A-3B(视时间是否足够而定)

四、小结(用投影仪板演)

1、文字叙述的整式加减,对每一个整式要添上括号。

2、有括号的要先去括号,如果双有中括号或大括号,要先去小括号,后去中括号,再去大括号。

五、作业 

1、             P169:A:1(3、4),3,5,6,7,8。B:1,2。 (可适当减少些)

整式的加减——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篇2

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使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突破:正确理解去括号法则,并会把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理解成整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叙述合并同类项法则。

2、叙述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

3、化简:

y2+(x2+2xy-3y2)-(2x2-xy-2y2)

二、新授

1、引入

整式的化简,如果有括号,首先要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所以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

2、例题

例1(P166例1)

求单项式5x2y,-2x2y,2xy2,-4xy2的和。

分析:式子5x2y+(-2x2y)+2xy2+(-4xy2)就是这四个单项式的和。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号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解:(略,见教材P166)

例2(P166例2)

求3x2-6x+5与4x2-7x-6的和。

解:(3x2-6x+5)+(4x2-7x-6) (每个多项式要加括号)

=3x2-6x+5+4x2-7x-6       (去括号)

=7x2+x-1                (合并同类项)

例3。(P166例3)

求2x2+xy+3y2与x2-xy+2y2的差。

解:(2x2+xy+3y2)-(x2-xy+2y2)

=2x2+xy+3y2-x2+xy-2y2

=x2+2xy+y2

3、归纳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整式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中,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三、练习

P167:1,2,3,4。

补:已知:A=5a2-2b2-3c2,B=-3a2+b2+2c2,求2A-3B

四、小结

1、文字叙述的整式加减,对每一个整式要添上括号。

2、有括号的要先去括号,如果双有中括号或大括号,要先去小括号,后去中括号,再去大括号。

五、作业 

1、             P169:A:1(3、4),3,5,6,7,8。B:1,2。 

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使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突破:正确理解去括号法则,并会把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理解成整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叙述合并同类项法则。

2、叙述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

3、化简:

y2+(x2+2xy-3y2)-(2x2-xy-2y2)

二、新授

1、引入

整式的化简,如果有括号,首先要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所以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

2、例题

例1(P166例1)

求单项式5x2y,-2x2y,2xy2,-4xy2的和。

分析:式子5x2y+(-2x2y)+2xy2+(-4xy2)就是这四个单项式的和。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号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解:(略,见教材P166)

例2(P166例2)

求3x2-6x+5与4x2-7x-6的和。

解:(3x2-6x+5)+(4x2-7x-6) (每个多项式要加括号)

=3x2-6x+5+4x2-7x-6       (去括号)

=7x2+x-1                (合并同类项)

例3。(P166例3)

求2x2+xy+3y2与x2-xy+2y2的差。

解:(2x2+xy+3y2)-(x2-xy+2y2)

=2x2+xy+3y2-x2+xy-2y2

=x2+2xy+y2

3、归纳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整式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中,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三、练习

P167:1,2,3,4。

补:已知:A=5a2-2b2-3c2,B=-3a2+b2+2c2,求2A-3B

四、小结

1、文字叙述的整式加减,对每一个整式要添上括号。

2、有括号的要先去括号,如果双有中括号或大括号,要先去小括号,后去中括号,再去大括号。

五、作业 

1、             P169:A:1(3、4),3,5,6,7,8。B:1,2。 

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使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突破:正确理解去括号法则,并会把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理解成整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叙述合并同类项法则。

2、叙述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

3、化简:

y2+(x2+2xy-3y2)-(2x2-xy-2y2)

二、新授

1、引入

整式的化简,如果有括号,首先要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所以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

2、例题

例1(P166例1)

求单项式5x2y,-2x2y,2xy2,-4xy2的和。

分析:式子5x2y+(-2x2y)+2xy2+(-4xy2)就是这四个单项式的和。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号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解:(略,见教材P166)

例2(P166例2)

求3x2-6x+5与4x2-7x-6的和。

解:(3x2-6x+5)+(4x2-7x-6) (每个多项式要加括号)

=3x2-6x+5+4x2-7x-6       (去括号)

=7x2+x-1                (合并同类项)

例3。(P166例3)

求2x2+xy+3y2与x2-xy+2y2的差。

解:(2x2+xy+3y2)-(x2-xy+2y2)

=2x2+xy+3y2-x2+xy-2y2

=x2+2xy+y2

3、归纳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整式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中,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三、练习

P167:1,2,3,4。

补:已知:A=5a2-2b2-3c2,B=-3a2+b2+2c2,求2A-3B

四、小结

1、文字叙述的整式加减,对每一个整式要添上括号。

2、有括号的要先去括号,如果双有中括号或大括号,要先去小括号,后去中括号,再去大括号。

五、作业 

1、             P169:A:1(3、4),3,5,6,7,8。B:1,2。 

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整式的加减(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掌握合并同类项、去括号法则基础上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2、使学生掌握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熟练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整式的加减运算。

难点:括号前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

突破:正确理解去括号法则,并会把括号与括号前的符号理解成整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叙述合并同类项法则。

2、叙述去括号与添括号法则。

3、化简:

y2+(x2+2xy-3y2)-(2x2-xy-2y2)

二、新授

1、引入

整式的化简,如果有括号,首先要去括号,然后合并同类项,所以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是整式加减的基础。

2、例题

例1(P166例1)

求单项式5x2y,-2x2y,2xy2,-4xy2的和。

分析:式子5x2y+(-2x2y)+2xy2+(-4xy2)就是这四个单项式的和。几个整式相加减,通常用括号把每一个整式括号起来,再用加减号连接。

解:(略,见教材P166)

例2(P166例2)

求3x2-6x+5与4x2-7x-6的和。

解:(3x2-6x+5)+(4x2-7x-6) (每个多项式要加括号)

=3x2-6x+5+4x2-7x-6       (去括号)

=7x2+x-1                (合并同类项)

例3。(P166例3)

求2x2+xy+3y2与x2-xy+2y2的差。

解:(2x2+xy+3y2)-(x2-xy+2y2)

=2x2+xy+3y2-x2+xy-2y2

=x2+2xy+y2

3、归纳整式加减的一般步骤。

整式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在运算中,如果遇到括号,按去括号法则,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三、练习

P167:1,2,3,4。

补:已知:A=5a2-2b2-3c2,B=-3a2+b2+2c2,求2A-3B

四、小结

1、文字叙述的整式加减,对每一个整式要添上括号。

2、有括号的要先去括号,如果双有中括号或大括号,要先去小括号,后去中括号,再去大括号。

五、作业 

1、             P169:A:1(3、4),3,5,6,7,8。B:1,2。 

基础训练同步练习1。

初中教案数学篇5

教材分析

立体图形的翻折问题是高二《代数》(下)中立体几何的一个学习内容,它融会贯通于各种立体几何和几何体中,对学生进一步理解立体图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立体图形的翻折是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几何体可由平面图形折叠而成,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使学生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平面图形于折叠后的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找到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

教学难点

转化思想的运用及发散思维的培养。

学生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对一些简单几何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求解空间角及空间距离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并且在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习惯。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互动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

根据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结合“注重开放与生成,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的要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生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翻折问题的解题方法,并会初步应用。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提高对立体图形的分析能力,并在设疑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通过平面图形与折叠后的立体图形的对比,向学生渗透事物间的变化与联系观点,在解题过程中,使学生理解,将立体图形中的问题化归到平面图形中去解决的`转化思想。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设想、导入课题。

1、如图(图略),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在原正方体中,有下列命题

(1)AB与EF所在直线平行

(2)AB与CD所在直线异面

(3)MN与EF所在直线成60度

(4)MN与CD所在直线互相垂直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2、引入课题----翻折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如何突破难点,从而体现在平面图形中求解一些不变量对于解空间问题的重要性)。

1、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让学生自己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讲解进一步提出问题。

(1)线段AE与EF的夹角为什么不是60度呢?

(2)AE与FG所成角呢?

(3)AE与GC所成角呢?

(4)在此正四棱柱上若有一小虫从A点爬到C点最短路径是什么?经过各面呢?

(通过对发散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培养精神及转化的教学思想方法,让学生体会折叠图与展开图的不同应用。)

2、让学生观察电脑演示折叠过程后,再亲自动手折叠,针对问题做出回答。

(1)E、F分别处于G1G2、G2G3的什么位置?

(2)选择哪种摆放方式更利于求解体积呢?

(3)如何求G点到面PEF的距离呢?

(4)PG与面PEF所成角呢?

(5)面GEF与面PEF所成角呢?

(学生会发现这几个问题可在同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找到答案,然后让学生在折纸中找到这个三角形的位置,既而发现折叠过程中的不变量。)

3、演示MN的运动过程,让学生观察分析解题过程强调证PN垂直AB的困难性。与学生共同品位解出这道2002高考题的喜悦的同时,引导学生用上题的思路能否更快捷地解出此题呢?

(学生大胆想象,并通过模型制作确认想象结果的正确性,从而开辟一条简捷的翻折思想解题思路。)

三、小结

1、画平面图,并折前图与折后图中的字母尽量保持一致。

2、寻找立体图形中的不变量到平面图形中求解是关键。

3、注意培养转化思想和发散思维。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小结本节主要知识及学习活动,养成学习、总结、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发散自我评价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外活动

1、完成课上未解决的问题。

2、对与1题折成正三棱柱结果会怎样?对于2题改变E、F两点位置剪成正三棱柱呢?

(通过课外活动学习本节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后反思

本课设计中,有梯度性的先安排三个小题,让学生经历先动手、思考、预习这一学习过程,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并且适时发问的同时帮助学生找到解决方法。归纳总结解翻折问题的技巧和作为解题方法的优越性。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初中教案数学篇6

案例主题:学生参与教学,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背景:我在进行数学七年级上册图形的认识的应用教学时,处理定理时,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很有感想:??

例题:课本p123证明两个角之间的关系,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他们可能出现的情况。

活动过程:师:谁能总结一下判定两个角比较大小的方法?(学生都在紧张的思考中)(突然间,我发现一名平时学习较困难的学生闫家衔这次第一个举起了手,很惊奇,便马上让他发言了。也有了我思想上的一次飞跃。)

生:我认为前面,度量,而刚才第一条,第二条的叠合法。(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个别同学在讥笑,这位学生顿时有些难堪,想坐下去,我赶紧制止。)

师:很好!那你准备应该怎么做呢?生:嗯,(一下子来劲了):接着这位同学上黑板画了图,写出自己度量的方法和自己的想法。

师:刚才闫家衔同学真的不错,不但提出了新的方法,而且还给出了说理,我和全班同学都为你今天的表现感到非常高兴(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要有勇气展示自己,你今天的表现就非常非常地出色,你今后的表现一定会更出色。好,下面我就让我们一同来总结一下菱形的证明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研讨下得出了这些方法。

师:今天的课程内容还有一项,那就是请闫家衔同学谈谈这堂课的感想。

生:以前我不敢发言,我怕说的不对会被同学们笑话,而今天的他的方法恰好是我前几天才预习过的,所以一下子??我今天才发现不是这样??我今后还会努力发言的??

理念反思:从这一个学生的举手发言到说得头头是道的“意外”中,我明白了:学生需要一个能充分展示自我的自由空间,作为老师,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民主的氛围,能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信,使“学困生”也能产生发言的欲望,也能对问题畅所欲言,教师还应能及时捕捉到这一闪光点,给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也就是说要使学生全部积极参与教学,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现代课程理念:活动、合作、自由、民主、创新。

1、活动、合作是现代课程中的新的理念,只有参与,才能合作创新。

2、民主是现代课程中的重要理念。民主最直接的体现是在课程实施中学生能够平等地参与。没有主动参与,只有被动接受,就没有民主可言。相反,如果没有民主,学生的`参与

就不是主动性参与,而是被动的、消极的参与。

3、在提问时,应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如:“请你帮助设计一下,有几种方案等问题?这样才没有限制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空间中可以按自己的方式展开想象,才能畅所欲言。

4、在课堂上,老师应不只关注“优等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一份自信。特别是发现到一个学困生在举了手时,应及时给“学困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发言,学生在发言中,虽然有时不能把问题完全解决,老师也要充分的肯定这个学生的成绩和能够大胆发言的勇气。

初中教案数学篇7

一、课题2.4有理数的减法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并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及运算能力.

三、教学重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

四、教学难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

五、教学用具

三角尺、小黑板、小卡片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计算:

(1)(-2.6)+(-3.1);(2)(-2)+3;(3)8+(-3);(4)(-6.9)+0.

2.化简下列各式符号:

(1)-(-6);(2)-(+8);(3)+(-7);

(4)+(+4);(5)-(-9);(6)-(+3).

3.填空:

(1)______+6=20;(2)20+______=17;

(3)______+(-2)=-20;(4)(-20)+______=-6.

在第3题中,已知一个加数与和,求另一个加数,在小学里就是减法运算.如______+6=20,就是求20-6=14,所以14+6=20.那么(2),(3),(4)是怎样算出来的?这就是有理数的减法,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二)、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减法法则

问题1(1)(+10)-(+3)=______;

(2)(+10)+(-3)=______.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两式的结果相同,(更多内容请访问首页:)即(+10)-(+3)=(+10)+(-3).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减法可以转化成加法运算.但是,这是否具有一般性?问题2(1)(+10)-(-3)=______;

(2)(+10)+(+3)=______.

对于(1),根据减法意义,这就是要求一个数,使它与-3相加等于+10,这个数是多少?

(2)的结果是多少?

于是,(+10)-(-3)=(+10)+(+3).

至此,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教师强调运用此法则时注意“两变”:一是减法变为加法;二是减数变为其相反数.减数变号(减法============加法)

(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

例1计算:

(1)(-3)-(-5);(2)0-7.

例2计算:

(1)18-(-3);(2)(-3)-18;(3)(-18)-(-3);(4)(-3)-(-18).

通过计算上面一组有理数减法算式,引导学生发现:

在小学里学习的减法,差总是小于被减数,在有理数减法中,差不一定小于被减数了,只要减去一个负数,其差就大于被减数.

例3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大约为是8848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大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

阅读课本63页例3

(四)、小结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强调指出:

由于把减数变为它的相反数,从而减法转化为加法.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当引进负数后就可以统一用加法来解决.

2.不论减数是正数、负数或是零,都符合有理数减法法则.在使用法则时,注意被减数是永不变的.

(五)、课堂练习

1.计算:

(1)-8-8;(2)(-8)-(-8);(3)8-(-8);(4)8-8;

2.计算:

(1)16-47;(2)28-(-74);(3)(-37)-(-85);(4)(-54)-14;

(5)123-190;(6)(-112)-98;(7)(-131)-(-129);(8)341-249.

3.计算:

(1)1.6-(-2.5);(2)0.4-1;(3)(-3.8)-7;

(4)(-5.9)-(-6.1);

(5)(-2.3)-3.6;(6)4.2-5.7;(7)(-3.71)-(-1.45);(8)6.18-(-2.93).

利用有理数减法解下列问题

4.世界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是8848m,陆上最低处是位于亚洲西部的死海湖,湖面海拔高度是-392m.两处高度相差多少?

八、布置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2.6知识技能的2、3、4和问题解决1

九、板书设计

2.5有理数的减法

(一)知识回顾(三)例题解析(五)课堂小结

例1、例2、例3

(二)观察发现(四)课堂练习练习设计

十、课后反思

36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