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包括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小编给大家分享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参考,方便大家参考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怎么写。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1、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

(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精确到0.001)。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

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掌握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难点: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计算:

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

简,得到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二次根式先进行化简,会对解决问题带来方便.

二、新课

答: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或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满足上面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例1试判断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最简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为什么?

解(l)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a3=a2·a,而a2可以开方,即被开方数中有开得尽方的因式.

整数.

(3)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的因式x2+y2开不尽方,而且是整式.

(4)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的因式a-b开不尽方,而且是整式.

(5)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的因式5x开不尽方,而且是整式.

(6)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中的因数8=22·2,含有开得尽的因数22.

指出:从(1),(2),(6)题可以看到如下两个结论.

1.在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只要含有分数或小数,就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2.在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的每一个因式(或因数),如果幂的指数等于或大于2,也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把下列各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分析:把被开方数分解因式或因数,再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例3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分析:题(l)的被开方数是带分数,应把它变成假分数,然后将分母有理化,把原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题(2)及题(3)的被开方数是分式,先应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原式表示为两个根式的商的形式,再把分母有理化,把原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通过例2、例3,请同学们总结出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答:如果被开方数是分式或分数(包括小数)先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化简.

如果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先把它分解因式或分解因数,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式或因数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三、课堂练习

1.在下列各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式子为[]

的二次根式的式子有_____个.[]

A.2B.3

C.1D.0

3.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答案:

1.B

2.B

四、小结

1.最简二次根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把一个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是:

(1)如果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先把它分解成因式(或因数)的积的形式,把开得尽方的因式(或因数)移到根号外;

(2)如果被开方数含有分母,应去掉分母的根号.

五、作业 

1.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答案: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储蓄的意义,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

2.能力目标:注重学生观察、对比、总结能力的培养,并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应用意识和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懂得存款利国利民,并从教育储蓄中感悟国家对少年儿童的殷切希望,树立努力学习的志向。

重点难点:

理解本金、利率、利息的含义,会正确计算利息。理解税后利息的含义,会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公式。

教学流程:

一、知识扩充

(师出示中国五大银行行标。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银行的业务范围及银行的分类。)

师:(出示一组信息)2001年12月,中国银行给工业发放贷款18636亿元,给商业发放贷款8563亿元,给建筑业发放贷款2099亿元,给农业发放贷款5711亿元。

(让生思考,从信息中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储蓄的意义,感受存款不但利国而且利民。

效果预测:学生可以从信息中感悟到国家用集资上来的存款繁荣经济、建设国家、援助农业,加强储蓄的意识。

二、创设情境

师:老师积攒了1000元钱,把它放在什么地方最安全合理呢?

生:放在银行里,不但安全还可以使自己的用钱更有计划。

师:听从大家的意见,现在老师就想去银行存款,谁想和我一起去?

(生走入老师创设的情境,感受存款的乐趣。)

师:当我们来到银行的时候,不但会受到存款员的热情接待,而且会拿到一张存款单。存款单蕴含着怎样的奥秘呢?我们在填写的过程中一起总结好吗?

(生独立完成填存单的任务,遇到问题随时提出,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给予学生一个想像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把知识、能力、人格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的各种因素碰撞后的灵感在实践中得以体现。

效果预测:经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补,学生可以掌握存款单的填写方法,并在老师的点拨中,掌握存款的种类、本金等数学概念。

三、合作学习

师:(出示信息)小丽学会存款后,把100元存入银行,整存整取1年,年利率2.25%,到期时可取出人民币102.5元。

(生找出本金、存款种类后,再谈一谈自己有什么新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利息”、“利率”的概念,并设疑“利息的多少和什么有关系呢?有怎样的关系呢”?

出示表格

(生合作学习从表格中发现利息的多少与本金、利率、时间有关,并总结出公式:利息=本金×时间×利率。)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总结出来的公式,帮老师预算一下,老师存入银行的1000元,整存整取5年,年利率3.6%,到期时可获利息多少元?

生:1000×3.6%×5=180元。

师:取款时的情况和我们预想的一样吗?和老师一起跳跃时间,来到2012年。(出示利息清单。)

利息清单

生总结: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设计意图:为学生营造自我发现、自我总结的空间,让学生从实践中概括公式,在合作中分享自己与他人思考的成果,体会成功的快乐。

效果预测: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在合作中积极思考,得出利息及税后利息的公式,并因为经历了概念的形成过程,为知识的应用做了良好的铺垫。

四、深化练习

1.奉献。

五年一班的张华同学在20_年1月1日把积攒的1200元钱存入银行,整存整取二年,年利率2.7%。她准备把到期后的税后利息捐给“希望工程”支援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到期时她可捐钱多少元?

2.理财。

你有压岁钱吗?以小组为单位核算一下,如果把这些钱存起来,你们想怎样存?会得多少税后利息?你们准备怎么使用?

3.帮助。

李大爷认识到了存款的益处,所以决定把自己的1万元存入银行5年,面对“国债3.6%”、“定期3.6%”、“活期0.72%”三种选择,他该怎么办呢?你能按获得利润的多少为李大爷提个合理化建议吗?

4.介绍小知识。(教育储蓄)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为学生设计的三组生活习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

效果预测:学生喜欢智慧的挑战,对学以致用有很强的能动性,所以他们一定会用智慧的眼光解决习题中的生活问题,同时在教育储蓄的感召下,进一步感悟党和人民的期望,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4

教学内容:

教材9-1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异同。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一位小数表示()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分之几。

2.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3.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4.0.307的3在()位上,表示();7在()位上,表示()。

5.1米=()分米,1分米=()米;

1千克=()克,1克=()千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的大小。

1、在一次跳高比赛中,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得分如图所示。两人的得分哪一个高?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0.69○0.8

2、引导:运用转化法和画图法可以比较小数的大小,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呢?(运用计数单位的有关知识比较大小)

(二)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1、三位选手跳远的得分评委也打出来了。你能说说谁跳的远吗?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

2、引导:因为2.97比3.13和3.08都小,我们知道:整数部分小的那个数就小,那3.13和3.08如何比较呢?

(三)我们来总结。

(1)、根据上面我们比较的过程,你能说明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吗?在小组内试一试,看谁说得好。

(2)、结合在小组成员的比较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3)、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部分的大小,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部分相同,就从部分的位比起,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位也相同,就从下一位比起。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在数轴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比大小。

0.839○0.96.07○6.75.45○5.63

4.03○4.0097.217○7.227.19○71.9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5分米=()米37厘米=()米

5元4角=()元150克=()千克

在□里填数字,使它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使这个数最大,这个数是();

(2)使这个数最接近31,这个数是()。

板书设计:比大小

0.8>0.693.13>3.08>2.97

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cai、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抵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抵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联系式: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联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点击课件中准备题出示题目

(2)学生理解题意。

(3)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

相向而行

时 间间 

(4)点击热键        和          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

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并课

件演示填空内容。

(7)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流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

(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联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

(3)四人小组讨论:

a、        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        4分钟后两人怎样? 

c、        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联系?

(4)学生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

(6)学生看书、质疑。

(7)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两人同时从两地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

(1)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五、聪明题。

小华和小明相向而行,小华以每分钟20米的速度走了3分钟后,小明才开始出发,他每分钟走25米,5分钟后两人相遇,两地相距多少米?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方法较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多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加进上来的数。

教学关键:

把进上来的数写在前一位的下面。

教学内容:

P32-P3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放暑假了,学校组织高年级同学夏令营,准备乘火车去,(出示主题图)看到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5节卧铺车厢能坐多少人?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1.列算式72×5=?

2.学生自己探索计算方法。

汇报方法

(1)70×5=3502×5=10350+10=360

(2)竖式计算

72×5=360(个)

小组讨论,汇报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2)不要忘了把进上来的数加上。

(3)十位相乘满30,要向百位进3,落下来。

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7节硬座车厢可乘多少人?在练习本上计算,交流算法。

答:7节硬座车厢可乘826人。

强调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忘记加后面进上来的数。

(2)进位时加错。

(3)错用进上来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33页1题,核对答案。

2.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5人,一共多少人?其中男同学有91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在练习本上完成,两名同学板演。

3.33页3题,小组竞赛。

4.33页4题

(1)要求标出出发后2时火车的大概位置,也就是在图中标出全程的一半。

(2)从小朋家到姥姥家一共有多少千米?

45×2=90(千米)

120×4=480(千米)

90+480=570(千米)

答:从小朋家到姥姥家一共有570千米。

四、作业

练习册相关练习。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7

课题古典概型课型高一新授课教学目标理解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并能计算有关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重点理解古典概型的概念及利用古典概型求解随机事件的概率。教学难点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为古典概型,弄清在一个古典概型中某随机事件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和试验中基本事件的总数。教学方法导学式、启发式教学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问题1:考察两个试验:

(1)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的试验;

(2)掷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的试验。

问:在这两个试验中,可能的结果分别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学生思考结果且给出基本事件的特点1

问题1设计意图:通过掷硬币与掷骰子两个接近于生活的试验的设计。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试验,分析结果,找出共性。

问题2:在掷骰子试验中,随机试验“出现偶数点”可以由哪些事件组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2:学生归纳与总结,问题2设计意图:通过举例,引出基本事件的特点2。问题3:基本事件有什么特点?

教师加以引导与启发,利用基本事件的关系发现基本事件的特点问题3:学生口答问题3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概括总结能力问题4:例1、从字母a,b,c,d中任意取出两个不同字母的实验中,有那些基本事件?教师引导学生列举时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教师指出画树状图是列举法的基本方法。

问题4:学生列举出基本事件。问题4引导学生用列举法列举基本事件的个数,不仅能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研究对象的总数,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列举的时候作到不重不漏。解决了求古典概型中基本事件总数这一难点

通过设疑引出概念

问题1:(1)请问掷一枚均匀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

(2)掷一枚均匀的骰子各种点数向上的概率是多少?其中出现偶数点向上的概率是多少?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去观察数学模型,老师启发引导学生推导公式。

问题1学生得到答案且深层次的考虑问题

问题1设计意图: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已经可以独立得出概率,通过教师的步步追问,引导学生深层次的考虑问题,看到问题的本质,得出概率公式。让学生带着思考问题观察试验,使其有目的的去寻找答案,有效的利用课堂时间,达到教学目标。

问题2:上述概率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基本事件有什么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共性。具有下列两个特点的概率模型才能运用上述公式,我们称为古典概率模型,简称古典概型。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有限性)

(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等可能性)问题2学生观察和初步概括归纳古典概率模型及特征

问题2设计意图培养运用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数学思想。启发诱导的同时,训练了学生观察和概括归纳的能力。通过问题的解决引出古典概型的概念。

问题3:(1)向一个圆面内随机地投射一个点,如果该点落在圆内任意一点都是等可能的,你认为这是古典概型吗?为什么?

(2)某同学随机地向一靶心进行射击,这一试验的结果只有有限个:命中10环、命中9环……命中5环和不中环。你认为这是古典概型吗?为什么?问题3学生互相交流,回答补充得到的答案问题3设计意图:两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的把握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突破了如何判断一个试验是否是古典概型这一教学难点。

例题分析加深理例题分析加深理

例2、在数学考试中单选题是常用的题型,一般是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假设考生不会做,他随机的选择一个答案,问他答对的概率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满足古典概型的特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与总结

例2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说出看法

例2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对古典概型的判断,就是看是否满足古典概型的两个基本特征:有限性与等可能性,由此掌握求此类题目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典概型的概率计算公式。

变式:假设我们现在将单选题改为不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所有正确答案,假设还是这名考生,他随机的选择一个答案,他猜对的概率是多少

教师引导学生列举15种可能出现的答案,判断是否满足古典概型的特征,利用概率公式求值。变式: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列举15种可能出现的答案,并且判断是否满足古典概型的特征,利用概率公式求值。变式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的生活化,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是数学学习的主旨。当学生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后,会有极大的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例3、同时掷两个骰子,计算:(1)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

(2)其中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结果有多少种?

(3)向上的点数之和是5的概率是多少?

教师将学生的结果汇总展示,学生给出的答案可能会有多种,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寻找解答中存在的问题。其中这两种答案分别对应了解题中的两种处理方法:把骰子标号进行解题和不标号进行解题,可以提示学生先把这两种方法下的基本事件全部列出来,然后验证是否为古典概型。

教师分析两种方式中每个基本事件的等可能性,引导学生发现在第二种情况下每个基本事件不是等可能的,不是古典概型,因此不能用古典概型计算公式。

例3学生思考、讨论,列出两种方法下的基本事件,发现基本事件的总数不相等,学生发现在第二种情况下每个基本事件不是等可能的,不是古典概型,因此不能用古典概型计算公式

例3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古典概型的特征,用列举法解决概率问题。深化巩固对古典概型及其概率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用列举法来计算一些随机事件所含基本事件的个数及事件发生的概率。培养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数学思维情趣,形成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态度。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给小明过生日这个故事情节,

2、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理解得数是零的减法算式。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减法得数是零的含义。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创造情境

(一)出示图片:生日图1

教师谈话:今天是10月12日,是小明的生日,很多小朋友都给他过生日来了,小明不仅准备了生日蛋糕,还准备了小朋友们爱吃的东西、他知道小朋友们最爱吃的是鱼,于是,他就去河里钓了一兜鱼,(出示图片:生日图2)回到家中,把鱼倒进了盆里。(出示图片:生日图3)。

二、活动二:观察思考学习新知识

(一)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们猜想到什么?

(二)根据盆里鱼的条数和小猫吃的鱼,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看哪个组列的算式多,并说一说每个算式的意思。

(三)小结:我们通过猜想画面的意思列出了这么多的算式,那么这些算式都是减法算式,利用减法我们解决了还剩下多少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思考问题的结果。

(四)教师:每一组同学都有×-×=0这个算式,这个算式表示盆里没有一条鱼了、这时,小明又急又气,只好让爸爸、妈妈到超市再买几条鱼。(出示图片:生日图4)

(五)教师谈话:这时小明和小朋友们下楼做游戏去了。(出示图片:套圈图)

(出示图片:吹泡泡)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在这些游戏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我们在玩游戏中也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三、活动三:结合实际巩固启发思维

(一)小朋友们正玩的高兴的时候,这时爸爸妈妈把美味餐准备好了,招呼小朋友们上楼吃饭。

(二)老师:我们为小明唱一首生日快乐歌吧!(出示图片:数学故事)

从这幅画面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四、本课总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你们一样高兴,因为通过给小明过生日,我们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能运用这些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板书设计:

可爱的小猫

3—1=21+4=5

2—1=15—1=4

1—1=0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9

《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

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

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0

一、教学目标:

1、教会学生认识长方体。

2、教会学生用纸壳动手做长方体。

3、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4、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

5、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三、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的特点;体会棱与顶点的产生。

四、课前准备 :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教法学法 实践法、合作交流法

五、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提问:这些都是什么图形?(这些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出示图。这些你看知道是什么吗?它们是什么图形?

提问:这些物体的形状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

老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3、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形状是长方体的物体?

正因为有了长方体,我们的世界才变得更加美妙神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长方体,来领略长方体的奥秘。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老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下列图形。)

4、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边)

老师讲述:我们把这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 3)再请同学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有一个点)

老师: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老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5、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师:面、棱、顶点里面还蕴藏着许多特征,你们想不想知道?

观察手中的长方体实物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许多惊喜的发现,你们有信心吗?

(2)生采用自学、小组讨论,同桌探讨等形式,从数量、形状、大小等方面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3)交流自己的发现

顶点有什么特点?(8个)棱有什么特点?(12条,怎样数不容易遗漏?相等的棱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面有怎样的特征呢?(6个面。是长方形,面的大小关系怎样?)

长方体相对的面有怎样的特征呢?(面积相等,形状相同)

(4)投影出示两个长方形:这是两个面积同为90平方厘米的长方形,一个长是10厘米,宽是9厘米;另一个长是15厘米,宽是6厘米。它们可以做长方体相对的面吗?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观察老师手中的长方体框架,如果把长方体的棱分组的话,你会怎样分?生思考并试着分一分。

(2)揭示概念: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和长度分别称之为长方体的长、宽、高。

(3)长、宽、高各有几条呢?(生试说)

(4)生试着指出手中长方体的长、宽、高。

(5)(变换长方体的摆法)现在它的长、宽、高呢?

(6)小结:虽然是同一个长方体,但摆法变了,长、宽、高也就随着发生变化。

(7)口诀:

长方体立体形,8顶6面十二棱;棱分长、宽、高,每组四条要记好;6

个面对着放,对应面都一样。

7、完成P19做一做

(1)做一个长方体

(2)观察并回答

总结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六、教学结束: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去动手做个长方体,下节课带来进行展示。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1

学习内容:

练习十一13题,教材42页例1

学习目标:

1、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知道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

3、会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学习重点: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

正确计算平均数

学习准备:

课件,小黑板,统计表

学习流程:

一、导入

拿8枝铅笔,指4名同学,要平均分怎样分?

每人2枝,每人手中一样多,叫平均分。2是平均数

二、学习交流

1、出示例1、小红、小兰、小亮、小明收集矿泉水瓶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他们四人怎样分才能一样多?

(3)平均分后是多少个?

2、课件展示统计图的变化过程

(1)指名展示

(2)这种方法叫什么?

点拨:移多补少

3、要求平均数,还可以怎样想?

(1)要把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平均分成4份,必须先求出什么?

14+12+11+15=

(2)平均分成4份,怎么办?

524=

4、归纳

要求平均数,可以先求出()数,再平均分几份

5、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交流展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6、算出各小组的平均体重,说说你们是怎么算的?

三、交流展示

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说清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过程

四、达标测评

1、练习十一第2题

(1)什么是最高温度?什么是最低温度

(2)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3)填写统计表:本周温度记录

(4)计算出一周平均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

(5)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2、测量小组跳远成绩,求平均数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

教学目标:

1.能辨认上、下、前、后这些方位,并用这些方位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能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初步能在同一场所辨认自己或他人所在的位置和方向。

3.积极主动地参与位置与方向的认知过程,体会位置和方向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学生积极学习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辨别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4.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师:谁能告诉大家,在你的课桌上面放的是什么,桌子下面又有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谁能帮老师数一数,你前面有几位小朋友,后面呢?

学生汇报。

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新课

1.上、下

出示主题图,师:这是某个城市的跨江大桥,你们看,多宏伟啊,谁能把自己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说一说?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对主题图进行描述,并侧重引导学生用“上”、“下”对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准确的描述。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的填空。

联系生活实际,学生用“上”、“下”描述身边事物的位置关系。

2.前、后

让一组学生排成一纵队,指名描述小伙伴的位置,学会用“前”、“后”来准确描述。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3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代数中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应用问题的优越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 :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问题中检验步骤的理解。

4.解决办法: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n表示整数)

2.例题讲解

例1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2)设元(几种设法)a.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b.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奇数为;c.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由得,由得,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较大的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得,,或。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例2 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这个两位数是。

据题意,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不合题意,舍去)

当时,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以上分析,解答,教师引导,板书,学生回答,体会,评价。

注意:在求得解之后,要进行实际题意的检验。

练习1 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A 1、2

补充: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能卖500个,已知该商品每涨价1元时,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为了赚8000元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这时应进货为多少个?

参考答案:

精析:此题属于经营问题.设商品单价为(50+)元,则每个商品得利润元,因每涨1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则每个涨价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故销售量为(500)个,为赚得8000元利润,则应有(500).故有=8000

当时,50+=60,500=400

当时,50+=80,500=200

所以,要想赚8000元,若售价为60元,则进货量应为400个,若售价为80元,则进货量应为200个.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并会应用此定义判断一个根式是否为最简二次根式;

2.会运用积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一个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重点

最简二次根式的定义。

教学难点 

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把下列各根式化简,并说出化简的根据:

2.引导学生观察考虑:

化简前后的根式,被开方数有什么不同?

化简前的被开方数有分数,分式;化简后的被开方数都是整数或整式,且被开方数中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被移到根号外。

3.启发学生回答:

二次根式,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被开方数符合什么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二、讲解新课

1.总结学生回答的内容后,给出最简二次根式定义:

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

最简二次根式定义中第(1)条说明被开方数不含有分母;分母是1的例外。第(2)条说明被开方数中每个因式的指数小于2;特别注意被开方数应化为因式连乘积的形式。

2.练习:

下列各根式是否为最简二次根式,不是最简二次根式的说明原因:

3.例题:

例1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例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4.总结

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根据是什么?应用了什么方法?

当被开方数为整数或整式时,把被开方数进行因数或因式分解,根据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用它的算术平方根代替移到根号外面去。

当被开方数是分数或分式时,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化去分母。

此方法是先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被开方数的分母化成能开得尽方的因式,然后分子、分母再分别化简。

三、巩固练习

1.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判断下列各根式,哪些是最简二次根式?哪些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如果不是,把它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数学教案模板教案范文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量活动体验1分米的长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动手能力。

2、采用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初步理解分米、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3、通过估、量的活动,发展估测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验1分米的长度。

2、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3、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让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师:看样子,米和厘米用在这里都不合适,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来帮忙。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小棒)这根小棒有多长呢?你能试着估一估它大约有多长吗?(学生汇报)

2、量一量。

(1)看来同学们的估测结果各不相同,那么这根小棒究竟有多长呢,你能想出有什么好的办法知道它的长度吗?(用尺子量)

(2)动手实践。在你的桌子上就有一根和老师一样长的小棒,赶快行动量一量吧。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5、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6、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7、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8、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教具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9、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量完后学生汇报交流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习一的第3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四、课堂作业:

1、口算:

18÷3=3400-300=120+400=21÷7=6×7=45÷5=

2、填空:

3厘米=()毫米()厘米=5分米6分米=()厘米

100毫米=()厘米()分米=4米60毫米=()厘米

3厘米5毫米=()毫米

五、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7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