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内容小学数学
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什么才算好的教案内容小学数学?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教案内容小学数学,供大家参考。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用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指导】
1、要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采取讨论,自主探索等方式,多手段、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代数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在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自主优化(如列表法中的从两边开始,从中间开始,依据数据跳跃猜测等),并注重不同策略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局限性和一般性。
2、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观察、猜想、证明、归纳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课初随意、无序的猜想到表格中的有序、有目的的猜想;从一般验证到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的发现;从列表法(8只兔0只鸡或8只鸡0只兔这两种情况中)很快自然联想到假设法(通过假设——计算——推理——解答的过程,掌握假设法的独特的特点)、代数法。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特殊到一般、从借鉴到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广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新增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作为本册教材“数学广角”中的唯一教学内容,也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数据替代《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据的“替换法”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既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又强调了解题策略的优化;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渗透了代数的思想和方法等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4、要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一道影响较大的名题,一直流传至日本等国,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众多数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教学中,我们把《孙子算经》中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原题和《孙子算经》中用“抬腿法”这种特殊而灵巧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用课件科学而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传承和弘扬了经典的数学文化,较好地体现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品味。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鸡兔同笼(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3~105页例1及“做一做”、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列表法的表格卡片。
【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
2、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好呢?板书。其实,鸡兔同笼问题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古人在研究它,我们现代人还在研究它,而且还有很多外国人也在研究它。鸡兔同笼问题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那么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揭开这个秘密。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呢?
【新课讲授】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出示“鸡兔同笼”画面。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鸡和兔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但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理解:相同点——鸡和兔都只有1个头;不同点——鸡只有2条腿,而兔有4条腿。
(二)列表法
1、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
2、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怎样才能确定猜的对不对呢?
3、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们猜测的数据填在答题卡上。师巡视,可能会出现如下四种情况:①随意猜,直到猜对为止;②从鸡的只数开始尝试,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③从兔的只数开始尝试,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④对半分开始尝试,不断调整,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
4、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
(三)直观画图法
1、师:刚才我们同学介绍了用列表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2、生1:还可以用画图——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鸡和兔的8个头,再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因为每只兔少算了2条腿,所以一次增加2条腿,这样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腿安完,就要把5只鸡变成兔。所以在这个笼子里鸡有3只,兔有5只。问:你们听懂他的方法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3、生2:我也是用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鸡和兔的8个头,但我是先给每只动物安上4条腿,这样一共有32条腿,多了6条腿。因为每只鸡多画了2条腿,所以一次减少2条腿,这样一只兔就变成了一只鸡,要去掉多的6条腿,就要从3只兔的身上各去掉2条腿,这样3只兔变成了鸡。所以在这个笼子里鸡有3只,兔有5只。
师: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4、你们觉得用猜想列表法或直观画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
生:我认为有局限性,当头和腿的数目较大时,用这两种方法会很麻烦。
5、是呀!假如鸡和兔不是同关在一个笼子里,而是同关在一个养殖场里,鸡和兔共有1000只,它们共有2700条腿。问这个养殖场里的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只?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或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就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有必要继续研究新的解题方法。
(四)思考交流你还能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
A、假设法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__X同学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①假设笼子里的8只全是鸡,那么笼子里就只能有多少条腿?
②与实际的腿数不符,腿的条数少算了多少条?
③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当成2条腿的鸡,这样每只兔就少了多少条腿?
④少算的10条腿是把多少只兔当成了鸡来算?
⑤鸡的只数怎么算?
B、列方程解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假设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方程的方法)
要用列方程的方法就必须找到等量关系式。
通过得到的信息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式呢?(兔的只数+鸡的只数=8;兔的腿数+鸡的腿数=26)(课件出示)
这里我们需要求兔的只数和鸡的只数,共有两个未知数。那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数为x,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另一个未知数。让我们来试试吧。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可以用哪些方法?(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或列方程。)
(五)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用列表法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吗?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这两道题,然后交流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猜测列表法、假设法等多种方法解决,但数字较大时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2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第三册课本4---5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1.一套
学情分析
相同加数的加法,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相同加数加法,用乘法表示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朋友们,大家好﹗去过宜昌的小朋友请举手,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在宜昌哪里玩,噢,那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下一次我去玩请你们给我当导游好吗?那我先谢谢大家。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数学王国一个好地方玩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乐园,希望大家能学得轻松快乐!.(板书课题:儿童乐园)
二、设置疑点,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儿童乐园》插图1.
2师:图中的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在玩什么呢?生答
师:你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内交流并列式计算)
3、学生汇报:要求每组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
4、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板书:有多少人坐飞机?小火车上有多少人?划船的有多少人?坐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师:指名同学列式解决刚才的问题.
生:2+2+2+2=8(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呀?(加数相同)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板书(4个2)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针对2+2+2+2+2=8进行进行教学。师介绍如何列出乘法算式,读法与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板书: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师:黑板上的另外几道题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生: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生:4+4+4+4+4+4=24(人)4×6或6×4=24(人)
师:女生回答的非常棒,列了两种算式,那谁知道算式中“6”是从哪来的?
生:“6”表示有6个4相加.
三、巩固练习.
㈠,摆一摆小棒:要求:摆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图形,并列出算式
㈡、填一填.㈠式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9+9+9+9+9+9=表示_____个____相加,列乘法算式是____×____或____×____.
2、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3+3+3=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1+1+1+1=______×或_____×_____.
8+8+8+8+8+8=______×______
5+5+5+5+5+5+5=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9+9=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㈢、读一读.
2×34×67×38×23×54×48×12×9
㈣、看图列算式.
1.☆☆☆☆☆☆☆☆☆☆☆☆☆☆☆☆☆☆☆☆☆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
加法算式: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4.画一画:根据乘法算式画图,有困难的请用小棒摆一摆2×34×2
四、深化练习
一、师:刚才学习中大家不难发现学习的问题都可以用加法计算出结果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学习乘法有什么好处呢?
1、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100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3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
教学重点:
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归纳相邻体积单位间换算的方法。
课前准备:
正方体教法学法实践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3、提问:(1)常用的长度单位有米、分米、厘米,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猜想
1、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教师:由此可知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教师:如果把刚才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立方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大化小,乘进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说明计算过程。
(3)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小结。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三、巩固提高
1、试解下面几题
①2米380立方分米=()立方米;
教师可作提示:哪部分需要转化?没转化的部分如何办?
②5.34立方分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课本做一做
四、总结
今天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作业布置课本P36练习八:1。(写出转化过程)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通过人人参与口算方法的指导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班来了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挂图出示喜羊羊和灰太狼)他们想和同学们比一比,看谁聪明。有信心战胜喜羊羊和灰太狼吗?
2、那同学们可要做好准备,看看它们出了哪些什么的问题:
我们先来看第一关:小小神算手。
同学们真的很聪明哦,闯过了喜羊羊的第一关。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关:小小玩具店。
五一期间,喜羊羊的玩具店开张了,懒羊羊也来到了玩具店,想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出示玩具)可是懒羊羊在买玩具时却遇到了问题。(出示喜羊羊说的话,生自由读一读)你们能不能帮助他?那么该怎样列式呢?(学生说算式教师板书算式)
二、合作探讨,解决问题
1、这道题你会算吗?应该怎样算呢?先自己想一想,然后把你的想法给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大家可以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分组讨论,师参与讨论)
2、汇报交流算法。
3、同学们真聪明,也非常的有爱心,用自己的学具帮助懒羊羊解决了问题,自己还学会了两位数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真不简单。
4、巩固练习:书本练习十第1题
57-3= 99-6= 89-7=
65-4= 48-5= 26-2=
5、美羊羊也遇到了难题,你们还愿意帮助她吗?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说算式师板书算式)
6、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7、汇报交流算法。
8、练习:(书本练习十二第2题)
30-10= 50-20= 76-40=
38-10= 57-20= 95-70=
三、加强对比,理解算法
1、小结:刚才大家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懒羊羊遇到的问题,大家比较一下, 35-2=33,35-20=15这两题一样吗?(生:不一样。)它们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都是把35分解成30和5,减一位数从个位上减,减整十数从十位上减。)
2、小结:这就是我们这堂课要学习的新知识:(板书课题)
3、巩固练习:
四、游戏练习,巩固新知
1、同学们你们真的很聪明,那就请同学们用所学的知识帮助老师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好吗?
前两天,我去逛书店,看到了一本自己非常喜欢的书,价格是26元,可是我只带了10元钱,同学们知道我遇到什么难题了吗?谁能帮我解决这个难题呢?你是怎么知道的?
谢谢你,明天我就再带上16元钱去买这本书。
你们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但战胜了喜羊羊,而且还帮老师解决了问题,真是令人佩服!
2、玩“爬楼梯夺智慧星”的游戏。
教师任选两组学生进行比赛,根据口令同时接力做题,先做完的小组拔智慧星。
(先选出一名学生当主裁判,其余学生当副裁判,然后请参加比赛的两组同学做好准备,按要求进行比赛。最后由主裁判带着大家集体订正,评议)
五、分享收获,感受快乐
这节课你们表现的这么出色,学得又都很认真,肯定有不少收获吧!能把你的收获说给大家听听吗?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98-99页例1以及“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九第1—3题。
教材分析:认识百分数是在学生认识整数、小数,特别是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十分重视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关注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揭示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教材创设了“谁投篮准一些 ”的主题情境,让学生了解百分数产生的过程。在认识百分数以后,教材安排了“读一读,说一说”的活动,目的是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百分数的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的意义。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学习小数、百分数、分数之间的互化,以及百分数的实际应用作了充分的知识准备。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通过学生自主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设想:
如何根据新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意图设计教学、开展有效教学?在这节课上我尝试 让学生先预习,再做了以下的教学尝试。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现状出发,设计课前的学习指导。学习指导是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设计的指导学生自学文本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学习指导编写是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作为基础的。
2.从学生生活实际和预习后的现状入手,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应该是生活中的数学,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充满活力和灵性。所以,数学的教与学应该联系生活,注重学生的现实体验,变传统的“书本中学数学”为“生活中做数学”,建立以预习为基础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
3.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结合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的知识储备,采用了讨论、交流、互助解决问题、自主探索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真切关注。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教师谈话: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你们收集了吗?谁来汇报?(学生教师指名学生上讲台在展台上展出收集的百分数)汇报时,教师:你收集的确实是百分数。你怎么知道这里的数就是百分数的?你怎样理解的?
2、教师导入:同学们收集的百分数真不少,说明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为什么会经常用到百分数呢?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什么叫百分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百分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学习经验,去感受,去经历,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有效激发了探究新知的积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引导探究,认识百分数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部分内容:
教师:你们喜欢打篮球吗?这里是我们学校六年级篮球队训练时记录的一些数据。
出示:六年级篮球练习数据统计
姓名 投中的次数
李星明 16
张小华 13
吴力军 18
教师:根据表中的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提问:谁投的准一些呢?
(教师引导:如果他们投篮的次数相同,吴力军投的准一些;因为这是投篮的练习,而不是比赛,有可能他们投篮的次数不相同,如果投篮的次数不相同,还会是吴力军投的准吗?并相机引出下面的表格)
(2)教师将表格完整
姓名 投篮次数 投中次数
李星明 25 16
张小华 20 13
吴力军 30 18
提问:现在可以知道谁投的准吗?你打算怎样比较?
教师:(接学生回答)对,我们比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3)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出示例1的表格,教师问:李星明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
在表格中依次出现表示三位同学投中次数是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
教师解释我们把“投中的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也叫着“投中的比率”。
教师问:谁投的准一些,就看谁的投中比率高一些。谁的投中比率高一些呢?请同学们算一算,比一比。
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得到的结果。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和结果,
全班交流:引导得出不同的比较方法。
(教师肯定用小数的方法是可以的,两个两个比也是合理的。)
板书通分的结果。
教师:像这样的数也可以表示成百分数的形式。
2、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读、写方法。
(1)师:(接上面)到底什么叫做百分数?百分数又怎样读和写呢?
(2)全班交流:
教师提问:什么叫百分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百分数的概念中提到了几个数?百分数表示它们之间的一种什么关系?
例题中应把什么看成“一个数”,什么看成“另一个数”?谁能说一说64/100表示的意义?65/100、60/100呢?
让学生说三个百分数的所表示的意思。
(4)你会写和读百分数吗?指名说怎样读。教师板书。请同学们把例题中的数写成百分数,并读一读。
教师:现在你觉得表示投中的比率用什么数来表示比较好呢?分数、小数还是百分数?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能看出? 3、教学“试一试”。
完成“试一试”题目。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第(1)题。
引导: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45%,如果把女生人数看作100份,那么男生人数相当于这样的多少份?
指名回答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
交流第(2)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是优秀率?
教师:优秀率就是优秀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几。
交流第(3)题,先让学生说一说近视率的含义是什么。
提问:通过上面的练习,你知道“百分数为什么又叫做百分比或百分率”吗?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后,在班级里说一说。
教师:看来,大家对百分数都有了比较深刻地认识,现在你知道课前收集的百分数表示的具体含义吗?
4、再次交流课前收集的百分数:说意义和从中知道的信息。
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你收集的百分数的意思
全班交流:让在黑板上交流的同学先发言。。
教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说的真好,不仅会读会写还知道了很多百分数的意思。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些练习。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课前的预习,因此在课堂中充分让学生展示自我,展示自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进行科学合理的对比,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在集体中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体会学习的快乐,同时又使得这一难点得以突破。】
三、练习巩固,拓展延伸。
1、完成“练一练”1
学生练习,组织反馈。让学生用百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及空白部分分别是“1”的( )%,交流时说情每个百分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问:你能用一个百分数表示我们全班同学的解答情况吗?
教师:有方格的我们会用百分数表示,没有方格的你会表示吗?
出示:
引导学生用百分数表示。
教师:是不是生活中所有能用分数的地方都能用百分数表示呢?
2、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整理成下表。
分 数 百 分 数
意义 (1)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2)还可以表示某个具体量 只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
3、做游戏
教师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写10自己收集到的百分数,要求写的认真。教师记时(时间不是很长)
教师: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描述一下你完成的情况吗?
你能只告诉你完成情况的百分数,让我们猜猜你写了几个吗?
你还能用百分数来描述没有完成的情况吗?
【设计意图:从我们生活中取材不仅能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会百分数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真正感受百分数给生活带来的方便。】
四、回顾总结,质疑问难。
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百分数有哪些认识?(百分数是特殊的分数,特殊在哪里呢?)还有什么问题吗?
课外实践:同学们,不仅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经常用到百分数,有些成语也和百分数有关呢。比如:十拿九稳,百发百中(举一些例子让生说一说什么意思)。课后就请同学们继续收集与百分数有关的信息和成语。
附板书设计:
认识百分数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又叫百分比或百分率。
64100 =64% 读作:百分之六十四
65100 =65%
60100 =60%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四个袋子里分别装有4个球:1号袋有4个黑球;2号袋有4个白球;3号袋有3个黑球和1个白球;4号袋有1个1个黑球和3个白球
2、提问:从上面的某个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黑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有可能是黑球,也有可能是白球?
3、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用分数来表示图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
5、完成后进行交流。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3题。
1、完成第1题,要让学生连线后,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在学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3、第3题,要抓住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判断。
三、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判断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
2、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游戏规则公平,你认为口袋里可以怎样放球,为什么?
3、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的4-5题。
1、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2、让学生各自判断第(1)题中的三种方法是否公平,再交流思考的过程。
3、交流时可让学生排一排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4、完成第5题。着重要让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思考过程,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可能性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课后再收集一些有关可能性的例子,从中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六、补充练习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自然数,知道自然数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了解自然数的规律以及奇数和偶数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数一数,看一看,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发现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体验成功的感受。
教学准备:
七彩泡泡一瓶,幻灯片(电__图片、练习题),小试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大家看是什么?教师出示七彩泡泡。
请一名学生来吹泡泡。其他同学注意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生开始吹泡泡。
吹了一会儿,师喊停。
问: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有的学生说一共12个泡泡,有的说10个,还有的说13个……
师:这样吧,让这位同学重新吹一下,我们大家一起大声的数出来。
一生吹泡泡,其他人数:1、2、3、4、5、6、7、8、9、10、11、12、13、14、……师板书。
师写到20多的时候停了下来。
说:我太累了,什么时候能数完?
生:数到10000。
师:数到一万还能接着数吗?
生:能。10001,10002…
生:永远也数不完。
师:永远也数不完我应该用什么号结束?
生:省略号,代表还有无数个数。
师拿起七彩泡泡说:我也会吹。结果一个也没吹出来。这应该用几表示?
生:0.师板书。
二、探索建模
探索自然数的规律。
师揭示:像0、1、2、3、4、5、6、7、8、9、10、11、12、13……这样数出来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自然数。
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自然数。自然数除了可以这样一个一个写出来,还可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
师在黑板上画数轴表示。
接下来我们一起研究研究自然数有哪些特点?
学生讨论。全班汇报。
师在学生汇报时注意帮学生完善语言,适时引导。
引导学生明确(幻灯片出示):
⑴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
⑵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相差1.
3、再次体验。
⑴小游戏数一数。老师说一个数,学生接着数。
⑵幻灯片出示数轴,学生填空。
⑶(幻灯片出示)选一选哪些是自然数,哪些不是。
4、找一找生活中的自然数。
学生自由发言。如日历,电话号,车牌号书页…
5、探索奇数和偶数的规律。
师:自然数在生活中处处可见,请看老师找到的图片。(幻灯片出示电__的座位号)
同学们读一读,师板书。
1、3、5、7、9、11、13、15、17、1921、23、25、27、29……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单数。
师:对,我们把生活中的单数叫做奇数。奇数有哪些特点?学生讨论,汇报。
最后(幻灯片出示)师总结这都是刚才大家自己总结的:
⑴最小的奇数是1,没有的奇数。
⑵奇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⑶相邻的两个奇数相差2.
⑷奇数的个位分别是1、3、5、7、9.同样的方法认识偶数。
放手让学生自己总结偶数的规律。
6、小游戏。
抢答:快速判断老师说的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100045、2000140、3000019…
说一说怎样快速判断。
生:就是看个位。个位是1、3、5、7、9的数是奇数。个位是0、2、4、6、8的数偶数。
三、应用实践
小试卷
1、选择自然数,奇数,偶数,填到合适的圈内。
2、填数轴。
3、填数列。全班订正同桌互判。
全课小结。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8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__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9
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一的练习题目,使学生巩固本单元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基础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时间分配:2课时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28页“练一练”和第33页“练习一”的第1---7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并强化混合运算的基本技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计算习惯,提高学生口算、心算的能力,使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重点难点
1、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2、提高学生的口算、心算能力。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谁能给大家出一道这样的题?
学生汇报所出的题,教师把学生出的题板书在黑板上。
提问:怎样计算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
(先省略因数中的0,先算出乘积,最后在积的后面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学生独立完成练一练中的第1——3题。
集体订正。
2、四则混合运算
出示图:苹果每箱30元,梨每箱40元。
买苹果16箱,梨18箱。
(1)两种水果各应付多少钱?
(2)一共付多少元?
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30×16=480(元)
40×18=720(元)
(2)480+720=1200(元)
提问:求第(2)问时,你能列综合算式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板书:30×16+40×18
提出问题: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1)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乘除两种运算,或者只有一种运算进,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一个算式中如果有加法和乘法,或者有减法和乘法,或者有加法和除法,或者有除法和减法时,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和减法。
(3)一个算式中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的,再算括号外面的。
独立完成,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然后同桌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三)课堂作业设计
1、练一练的第4、5题。
2、第33页第1——7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计算能帮助我们解决诸多的实际问题,也是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希望大家平时多煅练自己的头脑,成为一个思维敏捷的好学生。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练习一8---15题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帮助学生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体会到
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重点难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五、教学过程
(一)概括总结,点明课题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已经完成了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研究,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把这部分内容进行一下复习。
板书:复习课
(二)复习旧知,提高能力
1.口算下面各题(投影出示):
200×8=17×100=12×400=
42×20=50×60=14×200=
23×30=43×200=21×40=
2.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小学共有24个班。运动会前夕,学校为每个班买了一副羽毛球拍,又买了12套飞镖玩具作为奖品。请你算一算:
(1)买羽毛球拍需要多少元?羽毛球拍19元每付
(2)买飞镖玩具需要多少元?飞镖25元/套
(3)一共需要多少元?
教师:先估算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独完成。
集体订正:
学生甲:羽毛球拍19元/付,把它想成20元,2OX24=480(元),买羽
毛球拍的钱数不会超过480元。
学生乙:我把它想成20元/付,24个班想成25个班,20×25=500(元),买羽毛球拍不会超过500元。
学生丙:飞镖每套25元,把12套想成了10套,25×10=250(元),买飞镖的钱数比250元多。
计算准确结果:
(1)19×24=456(元)
(2)25×12=300(元)
(3)456十300=756(元)
质疑:有什么疑问?有不同的方法吗?
学生丁:在计算25×12时,我想成25×4×3,就很快地算出了300。
教师:你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的非常好,当一个数与25相乘时,如果乘数中含有因数4,就先算25×4,这样简便。那你知道怎样计算26×35吗?
3.数学规律。
(1)先口算下面各题,然后观察这些算式,看你发现了什么?可以怎样计算?
2×25=()200÷4=()
4×25=()400÷4=()
6×25=()600÷4=()
8×25=()800÷4=()
12×25=()1200÷4=()
(2)集体交流,得出结论:
一个数与25相乘时,可以把这个数先扩大100倍,然后再除以4,结果不变。
(3)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因为扩大100后再除以4(缩小4倍)实际上就是扩大25,就是求25,所以存在这样的规律。
小结:对于这样的规律,同学们要灵活运用,分析一下是乘25简便还是除以4简便,切不可盲目计算。
(三)思维训练8---13题
(四)课堂作业设计14、15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表现?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你还有哪些困惑?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10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的设计重视自然数、奇数、偶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开展数学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情景比较熟悉,在认识自然数上并不陌生。但是奇数、偶数的特点总结方面可能会欠缺一些。设计思路通过用谜语星星引发后面的故事情景,让学生打开智慧之窗。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认识奇数和偶数。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教学难点:
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自然数的特征。
师:老师发现,天空有几颗非常明亮的星星,它们一共是4.5颗,你觉得老师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星星的颗数不能用4.5来表示。
师:那你觉得用什么数来表示才好呢?
生:我觉得用像1、2、3„„这样的数来表示好。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平时数东西的时候,就像这样1,2,3,4,5„„一个一个地数,这些数都叫自然数。(板书:自然数)课件出示问题:0是自然数吗?小组讨论。学生汇报结果。
小结:0也是自然数,它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师:自然数不但可以用数的形式来表示,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的内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直线上的数,(手势)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观察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教师指名回答。
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自然数的特征,大家跟老师一起再来概括一遍,“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
三、认识奇数和偶数。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十位同学到前面来。学生举手,教师请十位学生到前面站成一排报数:1、2、3„„师:请报单数的向前一步走。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交流。
生1:我发现10名同学的报数不是双数就是单数。
师:刚才我们提到了单数和双数,单数都有哪些数?双数又有哪些数?谁给举一些例子?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单数又叫做奇数,(板书:奇数),注意字的读音。双数又叫做偶数。(板书:偶数)值得说明的一点:0也是偶数。
师:现在,谁能举出几个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呢?
四、尝试应用。
1、师: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奇数和偶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奇数和偶数?
生1:电__的座位号分奇数号和偶数号;
生2:上体育站队报数。
2、观察数列,初探奇数、偶数的规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奇数和偶数。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试着按要求写出奇数和偶数。
(1)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奇数。
(2)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偶数。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写的。你给大家读一下好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两组数,有什么新发现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讨论。学生讨论。
师:哪个组想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五、课堂练习。
1、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自然数?(出示题目:6、25、1、47、0.01„„„)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在圆圈里填上奇数偶数。
4、数字游戏。(学生手中拿着奇数和偶数的数字牌根据老师口令做游戏)
六、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呀?(学生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这有一道拓展练习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拓展练习:教室里有一盏亮着的日光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8下开关。聪明的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判断,这盏灯是否还亮着?如果拉9下呢?拉100下呢?)
师:看来,自然数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都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吧!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11
《物体分类》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能将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
2.能正确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3.能积极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激发进一步探索事物变化的愿望。
4.愿意大胆尝试,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掌握物品用途的相关经验。
物质准备:若干实物,图谱标记、实物图片,分类盒,分类板等。
活动过程:
一、以认识物品导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整理物品,让幼儿初步学习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引导幼儿将篮子里的物品,按照它们的特点分到篮子里的三个格子中,想想看可以怎么分。
2.分好后和同伴说说你的分类理由。
三、师观察幼儿操作并个别指导。
四、师幼互动交流。
师:谁来说说他是怎么分,为什么要把它们分在一起?
五、运用图谱标记帮助幼儿梳理分类经验。
1.师:出示嘴巴、手、苹果、积木、汽车等标记卡,引导幼儿从中选出分别代表“吃的”“玩的”“用的”的标记。
2.师引导幼儿根据标记,将自己篮子里的物品按标记摆放好。
六、分组练习,巩固按物品的用途分类。
1.介绍操作材料。
2.提出要求。
3.幼儿操作,师巡视指导。
4.师小结。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主要是让幼儿能将物品按用途进行分类,并且能正确表达自己的分类理由。在活动中,我首先以“认识物品”导入活动,并让幼儿“整理物品”,学习按物品的用途分类,幼儿个个都能将物品按食物、日用品和玩具等不同用途进行分类,也能说出分类的理由。接着引导幼儿运用图谱标记“送物品回家”,幼儿也都能将自己篮子里的物品按标记摆放好。可是在接下来的操作材料中,幼儿在给物品按标记分类中产生很大的分歧,有的标记相差非常细微,有很多小朋友容易看错,虽然在操作之前我有提示过了,但了解是一回事,真正做时有很大一部分幼儿不仔细观察标记,都分类错了。而这一切都反应出幼儿对画面的观察不够细心,做事太过于急促。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12
教学课题: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9+( )=15 9+( )=18
15-9=( ) 18-9=( )
9+( )=14 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第一组植树8棵,第二组植树9棵,两个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你能根据列出的加法算式说出一个减法算式呢?说说这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表示的意义吗?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二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练习二的第9题。
2、完成第12页思考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13
课题:认识时间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教科书p90、91例1、例2及练习二十三1、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
教学重点: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教学难点:1、慨括认识时间的方法;2、正确认识几时几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再现,导入新课。
1、猜谜引入。“我有一个好朋友,嘀哒嘀哒不停走,叫我学习和休息,真是我的好帮手”。这是什么?(钟表)钟表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时间)
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们带来了钟表,你能读出钟表上的时间吗?你是怎样读出的?(时针指到3,分针指到12,所以是3时)说明我们在认读时间时既要看分针,又要看时针。
2、师出示课本p90例1上课时间,问:你能读出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吗?学生认读。
你们读的正确吗?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直观演示,自主探究新知。
1、认识时间:分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观察分针。(演示分针走1小格)
师: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2)、一边演示,一边提问:
A、分针指着1是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B、分针指着4是几分?为什么?
C、分针指着7是几分?为什么?
D、分针指着12,正好走了一圈,走了几分呢?为什么?这里刚好是经过了几个时呢?
2、认识时。
钟面演示:移动时针,让学生说出走到几时了,要注意引导。得出结论:时针从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经过的时间是1时。认识:1时=60分。
3、认识时间。
(1)教学例1第一个钟面。(两种表示方法在上学期已学过,写8时05分时,8:05)(在此让学生注意在写8时5分时,要在两点后面加一个“0”写作:“8:05”)。
(2)学习例2。(课件出示例2图让学生认)
(3)看钟面写时间。
三、动的手实践、巩固新知。
1、写出钟面上的时间;
2、教师说时间,学生拔钟表。
3、完成练习二十三1、2。
四、课后小结:
1、钟面上有()个大格,()个小格;
2、时针走1个大格是()时;
3、分针走1个小格是()分,走1大格是()分
4、时针走1大格,分针正好走()圈,是()分
5、1时=()分。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14
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辨认这几种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历直观认识物体的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在分类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你们喜欢的小伙伴,你们瞧,有积木、皮球、还有橡皮泥呢!我们要和这些小伙伴共同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去认识大自然中很多美好的物体,如果你们很高兴就向老师招招手!
(二)物体分类
1.你们看,老师把它们分别放在了你们的学具盘里,请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能把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吗?再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2.学生分小组活动
3.学生反馈
(1)按材料分:把纸做的放在一起,塑料做的放在一起;
(2)按颜色分:把红色的分在一起,黄色的分在一起,花的放在一块;
(3)按形状分:把长的放在一起,方的放在一起,象柱子似的放在一块,球放在一起;(4)按大小分:把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三)教师小结
你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按形状分的这一类,他们就是按数学眼光来分的.
二、活动二:摸一摸,说一说各种形体的特点
(一)描述物体的形状
1.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伙伴,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它的样子,再为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吗?
2.学生反馈
3.教师同步出示图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二)整理学具
我们先把长方体放在盘子里,再把圆柱放在长方体的旁边,盘子里还缺谁呢?
(三)构建立体图形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想象它的样子,并用手比划出物体的样子
三、活动三:小组游戏,进一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
(一)摸出物体,说出形状
教师:我这里有一个神奇的袋子,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请听好游戏规则,先闭上眼睛,把手伸进袋子里,摸到一个物体后说出它的名字,再拿出来让同学验证,说对了我们用掌声来祝贺他.先从1号同学开始活动.
(二)按指定的形状摸出物体
教师:由一名同学指定大家在袋子里摸出具体形状,摸对了,小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称赞他,从1号开始轮流活动.
四、活动四: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新知
(一)数一数
1.数一数,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形状的物体组成的?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说一说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小组内交流)
五、活动五:创作活动
(一)搭一搭
小组合作,用学具盘里的物体,搭出一件作品,并说一说用了什么形状的物体、各是多少个,以及搭建的作品的名称等.
(二)捏一捏
用橡皮泥捏出自己最喜欢的形体,进行展示交流.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15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指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练习一的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16
教学内容:
得数有关“8”、“9”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得数有关3、4、5、6、7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8”、“9”的加减法,并按下去一课还有得数有关“8”、“9”的加减法的罗列,所以本节课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写出所有算式,本节课安排了跳绳活动引出有关得数“8”的算式,安排画一画引出有关得数是“9”的算式,通过试一试,练一练3题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内容安排接进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学习有关得数是“8”、“9”的算式,能正确进行计算,发展学生观察分类能力,感受生活数学之美。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投影、每生一张1到8的卡片(诫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玩过跳绳吗?”
生答:结合生活激发兴趣
师:“跳绳是一项很有趣的体育活动,看这些小朋友玩的多有趣!”
师:出示跳绳投影。
二、新授
1、跳绳
师:“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跳绳”。
生:“8位”
师:“你们看一看,能不能把这8个板书:4个男生和4个女生小朋友分成两组,比如可以这样分,1个小戴1个戴帽子的,7个不戴的朋友帽子,7个不戴帽子”。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2个甩绳子的,6个跳绳的。
学生观察、讨论。
反馈:学生说,教师总结并板书。
师:“我们说把两组合并在一起是用加法的,大家能不能根据刚才结果列成算式”。
学生算式、教师总结,在相应位置板书。供学生对答案,只要有其中一个。
2、画一画,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答案可以不同,但要能理解算式。
反馈:投影出示相应的涂色和算式。
学生自己检查,只要有其中一个。
3、试一试,学生板演。
7+2=() 6+3=() 5+()=8
先收后放
其它学生独立完成。
三、练习
第一题:教师讲清图意,第一幅求和。要把两部份合并。第二幅是分开,可以把任意一份作为要求的问题。
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答案。(学生的答案可以多样化)
反馈、纠正。
第三题:全班游戏,找朋友(凑9)
第四题:数学故事,学生观察。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发言讨论。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
小结:讨论“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17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
2.理解“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一句话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导语:童年是美好,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1)请学生选读感兴趣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乐趣。
(1)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还有那摇落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18
教学内容分析:
本堂课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程。本课教学内容的实质是求相差多少的问题。通过“操场上”这一场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借助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是加减法的强化训练。这里的比较多少,不但比较谁多,谁少。而且比出多几或少几?是第二单元“比较”的深入。同时用文字代替了图形。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小圆片。
课时安排:1~2课时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初步掌握“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达,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操场上”图片。问:同学们看到了这幅图,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老师有()人?学生有()人?男同学有()人?女同学有()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老师比学生少几人?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人?
二、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圆片,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在桌子上摆一摆,并列出算式。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指名汇报交流,并说说
8-2=65-3=2
4、评价.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哪位同学说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三、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1、摆一摆、填一填,要求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
3、小游戏,10把椅子8位同学坐,还剩几把椅子,列式计算。
4、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四、课外延伸。
调查本班的男女学生数,并试着提一些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发展他们的数感.并且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下课了,同学们来到操场上进行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课外活动的情景图)你能告诉老师,看到了什么吗?
2、汇报观察结果。
3、出示课题:操场上。
4、同学们能说得再具体一些吗?
(老师有2人、学生有6人、男学生有3人……)
5、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呀!老师把同学们回答出的问题整理成图片贴在黑板上。
老师有()人,学生有()人。
男同学有()人,女同学有()人。
6、同学们,根据图片,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7、出示课题:两数相差应用题?
二、合作探究,尝试解决:
1、学生比老师多()人。老师比学生少()人。
2、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人。
3、男学生比男老师多()人。男老师比男学生少()人。
(1)根据提出的问题,观察人物图片,解答第一组问题。
(2)把你观察的结果讲给你的同桌听。
(3)谁愿意把自己的观察结果讲给大家听呢?
(4)个别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5)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那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讲给大家听吗?
(6)(指着图片进行小结)要求学生比老师多几人,就是从学生人数中去掉和老师一样多的人数,剩下的就是学生比老师多的几个人。
(7)你们能用刚才同学们的方法解答“老师比学生少几人吗?”
(8)学生汇报解答方法。
(9)请同学们列出算式。
(10)以四人小组进行讨论,解决感兴趣的另一组问题。
3、联系实际,尝试应用
(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第43页1题,摆一摆,填一填。先根据题目独立完成,再分小组交流各自的想法。
(3)看图,填一填。先观察图,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再完成。
(4)游戏:抢椅子。
游戏规则:要求每人抢坐1把椅子,抢不到的则为失败。
a先摆放4把椅子,让3个小朋友去抢占,结果会怎样?
b如果把4把椅子坐满,需要()个小朋友呢?
c还是摆放4把椅子,让5个小朋友抢占,结果会怎样?
(5)实践活动“小调查”
要求:组织学生调查各自小组的男女人数。试着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这些问题。
方法:指定一个小组站起来,让其它小组的同学数、说、列式计算。
4、课外延伸。
回家后,数一数,比一比家中的一些同种、同类的物品。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谁比谁多几”“谁比谁少几”。口头列式解答,并和家长进行交流。
5、总结。
通过观察、操作,你们理解了有关多些、少些的概念,能根据图意提出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并能尝试解决问题。既锻炼了观察能力,也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希望同学们继续努力!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19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意义与分数又有所不同。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师:昨天我们进行了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的测查,老师特别统计了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请看:
数学第二单元知识测查情况:
90分以上的30人,占50%
80分以上的18人,占30%
70分以上的6人,占10%
60分以上的6人,占10%
师: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次测查,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多。
生:我知道了70分和60分的人数一样多。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百分数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百分数吗?请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生1:我看到汇源果汁中,原果蔬汁含量100%
生2:我搜集到一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含棉60%
生3:社会书中写着:
(师评:你们真是些细心的孩子!)
师:究竟什么才是百分数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
[反思:本课教学前,我们刚刚进行一次数学测查,我抓住学生急于知道测查结果这一心理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建构百分数的意义
师:老师这有一条信息:
出示: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
师:根据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六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7÷100=17/100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能求出五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五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列式
生:30÷200=3/20
师:同学们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了问题,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呢?
生: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把3/20通分后,变成15/100,这样我就知道了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
师:像17/100、15/100这样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板书:分母是100)
师:17/100是表示谁是谁的17/100呢?
生:17/100是表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十七。
师:15/100呢?
生:15/100表示五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五年级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十五。
师:它们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生:百分之几。
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你能用百分数的意义来说明我们班昨天测查的情况吗?请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汇报:
甲:50%是表示9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50%。
乙:30%是表示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30%。
丙:10%是表示7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10%。
丁:10%是表示6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10%。
师:你还能用百分数的意义说明你课前搜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吗?
生1:原果蔬汁含量100%,是表示原果蔬汁占汇源果汁饮料的10%。
生2:我搜集到这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含棉60%,是表示棉的含量占这件衣服所需材料的60%。
生3:社会书中写着:
师:运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
生:百分数便于比较数量的大小。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百分数的含义,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写百分数时,要用到一种特殊的符号,我想这部分知识大家通过自学就能学会
[反思: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由完整地出示两条信息,变为逐一出示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有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建构百分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师:请同学们看书第105页,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汇报:
生:我知道这种特殊的符号叫百分号。
生:写百分数时,只要在分数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就可以了。
师:在自学的过程中,你发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了吗?生1:我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
生2:我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在大于100时,不必把它化成带分数。
生3:我发现百分数不用约分。
生4:我发现读百分数与读分母是100的分数也有点不同。读百分数时读作:百分之几,而读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却要读作一百分之几。
(师评:同学们看书看得真仔细)
师:那么,百分数与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些区别呢?
[反思: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同时,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请看: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
(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米。
生:我认为3/5、1/4可以改成百分数,而5/8米不能改成百分数。因为百分数只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它不能表示具体的量。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的确,百分数只能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而不能表示具体的量这是百分数与分数的最大区别。
师:同学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很多认识,其实,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百分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生:看了这两条信息,我知道了中国人多,而耕地面积少,所以我们要节约资源。
2、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含棉100%B含棉75%
师: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会买含棉100%的,因为它穿起来舒服。
生:我会买含棉75%的,因为它不缩水。
3、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2)六年一班有58人,今天全部出席,出席的人数占班级人数的()
(3)这次测验,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4)我班在植树活动中栽了一些树苗,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师:你是怎样选择这些百分数填空的呢?
生:小汽车的速度要比卡车的快,所以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120%。
生:六年一班的同学,今天全部出席,所以出席的人数占班级人数的100%
生:这次测验,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我是先看第(4)小题,因为树苗除了成活的,就是死亡的,所以成活的棵数加上死亡的棵数应是100%,这样,成活的棵数应占总棵数的90%,死亡的棵数应占总棵数的10%。
师:你们不仅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很善于分析问题。
[反思:通过三道习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并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的灵活性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在大于100时,不必把它化成带分数。百分数不用约分。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只能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而不能表示具体的量。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便于比较,所以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师:我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后我们还将利用百分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五)整体反思:
百分数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知识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并将我的教学设想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探索提供条件。在初步感知百分数及建构百分数意义的过程中,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并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这些事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抽象出百分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学生能看懂学会的,教师就放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百分数读写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不仅学会了百分数的读写,还通过观察,发现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即: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大于分母时,不必化成带分数,百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必约分。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从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教案内容小学数学篇2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教学重点:认识小数。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商标标签。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小数
1.出示文具标价牌。
开学了,妈妈给小华买了一些文具。
书包 45元 文具盒 18元 圆珠笔 3.50元
铅笔 0.20元 橡皮 0.15元 日记本 3元
(在黑板上依次贴出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黑板的上文具标价牌分成两类。
书 包 45元 圆珠笔 0.50元
文具盒 18元 铅 笔 0.20元
日记本 3元 橡 皮 0.15元
左边这组数45、18、3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准还能举出其他整数的例子?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黑板上三个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
板书:认识小数
二、认识小数
1.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文具标价的三个小数。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
3.完成88页表格中的填空。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情景图。
让学生说出图意和图中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2.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用分数表示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用分数表示是1/100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在课本上。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对的。
5.学生类推:完成89页的“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一的第1、2题。
板书设计:
元 角 分
3. 5 0 3元5角
0. 2 0 2角
0. 1 5 1角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