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本文为你提供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写作技巧和示例!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1

立足教材,注重基础。

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多数试题源于教材。试题的构成是在教材中的例题、习题的基础上通过类比,加工改造,加强条件或减弱条件,延伸或扩展而成的。因此,复习要立足于教材,在备战中考的过程中,首先应以教材为蓝本,重视“双基”训练,要让学生掌握典型例题、习题的解决套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注意知识体系构建,让各种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常用结论及解题方法和技巧等,都能在学生的头脑中清晰地再现,扎扎实实地从教材做起,夯实基础,充分认识基础知识在解题中的指导作用。

创设情境,提升能力。

几年来,全国不少地方的试题都不再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而是重在创设一个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39;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学习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观察、实验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完成知识的猜想和证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学到创新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贴近生活,学会运用。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继而为生产、生活服务。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掘学生身边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如银行商标图案、骑自行车反映出来的函数图象、测量电视塔的高度、投寄平信应付的邮费、购买商品如何省钱等,以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同时还要注意它们与教材中有关内容的类比。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

传授方法,加强理解。

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是考查学生能力的必由之路。在中考复习中,应有意识有目的地适时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有效地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让学生针对具体题目作总结,以体会其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近年中考数学试题,很多试题都是以图象、图表为背景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这方面的试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类题目一般是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象,整理信息,抽象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语言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而得到解决的。正确解决这类题目的前提是正确理解题意。因此,在中考复习中,我们还要重视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教学有方,教无定法。让我们脚踏实地,不断摸索,认真抓好中考复习工作,为学生和学校的进步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67页。

设计理念:

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进行探究活动是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尝试着将数学文本、课外预习、课堂教学三方有机整合,在质疑、解疑、释疑中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教材分析: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课是安排在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及分类之后进行的,它是学生以后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及解决其它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在掌握知识方面: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能力方面: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已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习惯。因此,教材很重视知识的探索与发现,安排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活动。教材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重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为教师灵活组织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思路。概念的形成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通过量、算、拼等活动,让学生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推理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三角形特性和分类,熟悉了钝角、锐角、平角这些角的知识,大多数学生已经在课前通过不同的途径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但不一定清楚道理,所以本课的设计意图不在于了解,而在于验证,让学生在课堂上经历研究问题的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动手操作的意识和能力,并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交流、比较、评价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三角形的内角和的过程,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能运用这一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猜想、验证、合作、交流等具体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学规律的乐趣,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积极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3

新学期一开始,计划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回顾工作中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实施改进方案

上学期工作,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足、⑴听课太少、听课本身就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迅速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捷径、本学期,我将克服课多时间紧的困难,以及不为懒惰找借口,多听本学科以及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的课,珍惜每一次学习的机会、⑵课堂设计不合理,没有当堂检测的时间、本学期在第一轮复习中一定努力在备课中做好一切充分准备,合理设计好每一个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练习与检测

二、制定好中考复习计划

复习分三个阶段:一轮复习→基础复习、二轮复习→专题训练、三轮复习→摸拟测试、

第一阶段要求抓好基础知识,重视易混、易错知识点;基本图形结论化,使定理图形化、图形公式化、公式语言化,即形、式、语言三为一体,让全体学生都有收获、

第二阶段专题训练要求抓好考点、这一阶段设立了五个专题:一题多解问题,一题多变问题,题组问题,开放性问题,综合性问题、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一题多变,使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命题的条件与结论的变化,拓宽思维;通过题组教学,使学生掌握某一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学会联想与类比,适当进行知识的迁移;通过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与猜想;通过解综合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第三阶段模拟测试、通过做卷,讲评,要求问题发现一个解决一个、针对学生能力不同,进行不同系列的练→评→练的教学活动、

总之通过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环节,尽的努力,想出各种有效的办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4

九年级数学上学期内容较多,而下学期开学时间又在三月初,离中考时间已经很近了,因此本学期不仅要完成九年级(上)数学学习任务,有必要对九年级(下)“二次函数”一章进行教学,导致本学期复习时间较短,最多只有两周左右的复习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特制作计划如下:

(一)复习目标

(1)第22章、23章“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主要是计算,教师提前先把概念、性质、方法综合复习,加入适当的练习,特别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重要题型:

①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

②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

③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在课堂上要逐一对这些题型归纳讲解,多强调解题方法的针对性。最后针对平时练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

(2)第24章、25章“相似图形”、“解直角三角形”是几何部分。这凉章的重点是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及其应用。所以记住性质是关键,学会应用是重点。要学会生活中的图形是随时都可以转化成数学问题,不同图形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要非常熟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常见的解直角三角形的题要多练多总结。

(3)第26章“随机事件的概率”,主要是要能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求两步或以上的事件的概率。

(二)复习措施

(1)强化训练

这个学期计算类和证明类的题目较多,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特别是一元二次方程和解直角三角形,在复习过程中要分类型练习,重点是解题方法的正确选择同时使学生养成检查计算结果的习惯。还有几何证明题,要通过针对性练习力争达到少失分,达到证明简练又严谨的效果。

(2)加强管理严格要求

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必须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个别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做题难度。

(3)加强证明题的训练

通过近三年的学习,我发现还有部分学生对证明题掌握不牢,不会找合适的分析方法,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在今后的复习中我准备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专项练习证明题,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证明过程。力争让学生把各种类型题做全并抓住其特点。

(4)加强学困生的辅导

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对他们要多表扬多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要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同时要配合班主任和家长搞好对学生的家庭辅导工作。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5

一、课题

27.3过三点的圆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2..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的过程。

难点:知道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画圆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

五、教学方法

学生自己探索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授

1.过已知一个点A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2.过已知两个点A、B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3.过已知三个点A、B、C画圆,并考虑这样的圆有多少个?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索、思考、交流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探索成果,在展示后,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

得出结论:过一点可以画无数个圆;过两点也可以画无数个圆;这些圆的圆心都在连结这两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经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画一个圆,并且这样的圆只有一个。

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给出三角形外接圆的概念:经过三角形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作三角形的外接圆,外接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例:画已知三角形的外接圆。

让学生探索课本第15页习题1。

一起探究

八年级(一)班的学生为老区的小朋友捐款500元,准备为他们购买甲、乙两种图书共12套。已知甲种图书每套45元,乙种图书每套40元。这些钱最多能买甲种图书多少套?

分析:带领学生完成课本第13页的表格,并完成2、3问题,使学生清楚通过列表可以更好的分析题目,对于情景较为复杂的问题情景可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解题。另外通过此题,使学生认识到:在应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当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还要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确定问题的解。

(二)、小结

七、练习设计

P15习题2、3

八、教学后记

后备练习:

1.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是,则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面积等于。

2.如图,有A,,C三个居民小区的位置成三角形,现决定在三个小区之间修建一个购物超市,使超市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则超市应建在()

A.在AC,BC两边高线的交点处

B.在AC,BC两边中线的交点处

C.在AC,BC两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处

D.在A,B两内角平分线的交点处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6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知识的发展来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是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组及不等式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是今后学生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从知识的横向来看,一元二次方程的学习对其它学科也有重要的意义,比如物理中的变速运动等问题就要通过解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这节课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课,通过丰富的实例,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为接下来的学习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在讲本节课之前,已经系统的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及相关概念,学习了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从知识结构上看他们已经具备了继续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基础。这个阶段的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很强,并且他们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由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当遇到新的问题时,会自然的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而我所教(11)班是年级中一个普通班,学生数学底子薄,基础差,学生由于学习困难,基础差,没有自信,也就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弱,有人甚至要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作为他们的老师,首先培养他们自信心,启发他们对数学的喜爱,慢慢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使数学基本概念、基本运算方法悄然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他们对知识的运用中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会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会正确地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项与系数;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探究和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回顾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从而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抽象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2.借助于多媒体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在通过巩固训练、回顾梳理、拓展提高到作业布置,完成本节课的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产生、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一般形式。

难点:1.由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2.正确识别一般式中的“项”及“系数”。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切线的判定定理,并学会运用。

2、知道判定切线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初步掌握方法的选择。

教学重点:

切线的判定定理和切线判定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切线判定定理中所阐述的圆的切线的两大要素:一是经过半径外端;二是直线垂直于这条半径;学生开始时掌握不好并极容易忽视一。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教师】

问题1.怎样过直线l上一点P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问题2.直线和圆有几种位置关系?

问题3.如何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

启发:

(1)直线l和⊙O的公共点有几个?

(2)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与半径的数量关系如何?

学生答完后,教师强调(2)是判定直线l是⊙O的切线的常用方法,即:定理:圆心O到直线l的距离OA等于圆的半(如图1,投影显示)

再启发:若把距离OA理解为OA⊥l,OA=r;把点A理解为半径在圆上的端点,请同学们试将上面定理用新的理解改写成新的命题,此命题就是这节课要学的“切线的判定定理”(板书课题)

二、引入新课内容

【学生】命题:经过半径的在圆上的端点且垂直于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证明定理:启发学生分清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写出已知、求证,分析证明思路,阅读课本P60。

定理:经过半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定理的证明:已知: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点A,直线l⊥OA,

求证:直线l是⊙O的切线

证明:略

定理的符号语言:∵直线l⊥OA,直线l经过半径OA的外端A

∴直线l为⊙O的切线。

是非题:

(1)垂直于圆的半径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2)过圆的半径的外端的直线一定是这个圆的切线。()

三、例题讲解

例1、已知:直线AB经过⊙O上的点C,并且OA=OB,CA=CB。

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AB过⊙O上的点C,所以连结OC,只要证明AB⊥OC即可。

证明:连结OC.

∵OA=OB,CA=CB,

∴AB⊥OC

又∵直线AB经过半径OC的外端C

∴直线AB是⊙O的切线。

练习1、如图,已知⊙O的半径为R,直线AB经过⊙O上的点A,并且AB=R,∠OBA=45°。求证:直线AB是⊙O的切线。

练习2、如图,已知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CD于点D,AC平分∠BAD。

求证:CD是⊙O的切线。

例2、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点D在AB的延长线上,且BD=OB,过点D作射线DE,使∠ADE=30°。

求证:DE是⊙O的切线。

思考题:在Rt△ABC中,∠B=90°,∠A的平分线交BC于D,以D为圆心,BD为半径作圆,问⊙D的切线有几条?是哪几条?为什么?

四、小结

1.切线的判定定理。

2.判定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方法:

①定义:直线和圆有唯一公共点。

②数量关系:直线到圆心的距离等于该圆半径(即d=r).[

③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外端且与这条半径垂直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3.证明一条直线是圆的切线的辅助线和证法规律。

凡是已知公共点(如:直线经过圆上的点;直线和圆有一个公共点;)往往是"连结"圆心和公共点,证明"垂直"(直线和半径);若不知公共点,则过圆心作一条线段垂直于直线,证明所作的线段等于半径。即已知公共点,“连半径,证垂直”;不知公共点,则“作垂直,证半径”。

五、布置作业:略

《切线的判定》教后体会

本课例《切线的判定》作为市考试院调研课型兼区级研讨课,我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二期课改的理念出发,通过学生自我活动得到数学结论作为教学重点,呈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为教学宗旨,进行教学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本质的、有效的理解。本节课切实反映了平时的教学情况,为前来调研和研讨的老师提供了真实的样本。反思本节课,有以下几个成功与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一、教材的二度设计顺应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这批学生习惯于单一知识点的学习,即得出一个知识点,必须由浅入深反复进行练习,巩固后方能加以提升与综合,否则就会混淆概念或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导致错误,久之便会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本教时课本上将切线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导出作为第一课时,两个定理的运用和切线的两种常用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二课时,学生往往会因第一时间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对定理本质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理解,在运用时抓不住关键,解题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接受能力薄弱的学生更是因知识点多不知所措,在云里雾里。二度设计将切线的判定方法作为第一课时,切线的性质定理以及两个定理的综合运用作为第二课时,这样的设计即是对前面所学的“直线与圆相切的判定方法”的复习,又是对后面学习综合运用两个定理,合理选择两种方法判定切线作了铺垫,教学呈现了一个循序渐进、温过知新的过程。从学生的反馈情况判断,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二、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呼应了课改的理念

数感类似与语感、乐感、美感,拥有了感觉,知识便会融会贯通,学习就会轻松。拥有数感,不仅会对数学知识反应灵敏,更会在生活中不知不觉运用数学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中,两个例题由教师诱导,学生发现完成的,而三个习题则完全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完成,不乏有不会做和做得复杂的学生,但在展示和交流中,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难以忘怀。让学生尝试总结规律,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本节课中,辅助线的规律是由学生得出,事实证明,学生有这样的理解、概括和表达能力。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往往是刻骨铭心的,长此以往,对数和形的感觉会越来越好。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8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数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漫游魔法王国》,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活动目标:

1.通过对比,让幼儿感知图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正确区分。

2.游戏环节运用多种感观来调动幼儿的思维、想象能力,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纸箱(魔法箱);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卡片;

三幅图画(图形拼成的);

小蜜蜂、小狗和小鸽子的头饰;魔术卡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语言导入):

1.手指游戏(集中幼儿注意力)

"咕噜咕噜锤;咕噜咕噜叉;咕噜咕噜一个变成三;三变五,五变八;八八八,看谁是个乖娃娃。"

2.教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到魔术王国去,那里能变出好多好多有趣的东西。

(二)摸一摸"魔术箱"

教师:魔术王国里有一个奇妙的魔术箱,你们看,就是这个魔术箱(出示魔术箱)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个魔术箱里藏的什么?

(1)教师:魔术箱里东西多,让我先来摸一摸,摸出来看看是什么?(摸出正方形的盒子)这是什么?它是什么形状的&39;?为什么说它是正方形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正方形的?

(2)教师:魔术箱里东西多,我请某某小朋友摸一摸。(分别请两位小朋友,摸出圆形镜子和三角板,教师同上提问,游戏反复进行)

(3)教师总结:魔术箱有正方形的盒子、圆形的镜子、三角形的三角板。(边说边指相应的物品)

(三)魔法口诀

教师:教师这儿有三个魔法口诀,可以帮助你们又快又准的认出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仔细听。

(1)"三条边,三个角,像座小山立得牢"这是什么图形呀?让我们来看看是不是三角形(拿出三角形卡片教具观察并重复口诀),这么奇妙的魔法口诀,你们想不想学啊?跟老师说一遍,三条边,三个角,像座小山立得牢。大家一起说一遍。

(2)"圆溜溜,没有角,滚来滚去真能跑"这是什么图形呀?那小朋友们见过哪些滚来滚去的圆?让我们一起来说一遍口诀,圆溜溜,没有角,滚来滚去真能跑。我们来看看下一个口诀。

(3)"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方方正正本领好"大家一起来说是什么图形?(拿出正方形卡片教具观察并重复口诀)下面我请一位小朋友来说一说口诀。

(四)游戏"谁的本领大"

教师:小朋友们都记住这三个魔法口诀的吗?那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老师用魔法把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藏到了图片里,看看哪个小朋友本领大,能把它们全找出。(逐一展示并结合提问魔法口诀)

(五)游戏"小动物找家"

教师:小朋友们本领真大,把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都找了出来,那我们能不能再帮助魔术王国迷路的小动物们找到家呢?

(1)教师带着小蜜蜂的头饰"小朋友们好,我是小蜜蜂,我找不到家了,我的家有三条边,三个角,像座小山立得牢,你们能帮我找到家吗?"小朋友们小蜜蜂说它的家是什么样子的?那是什么形状的?

(2)小朋友们看这是谁啊?(小朋友:小狗)我们听听小狗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吧。教师带小狗的头饰"小朋友们,我的家是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方方正正本领好",小狗是怎么说的?它的家是什么形状的?

(3)同上,鸽子家是圆溜溜,没有角,滚来滚去真能跑。

好,下面小朋友们上来把手中迷路的小动物送回家吧。

(4)教师:刚刚是哪位小朋友帮小蜜蜂送回家的?你是怎么找到小蜜蜂的家的,它的家是什么样子?(依次提问并巩固魔法口诀)

(六)游戏"魔法礼物"

教师:小动物们都找到家了,它们给我们送来了魔法礼物,我们一起看看吧。

展示魔术

老师把这个魔法礼物放到区角,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着玩,好不好?

(七)活动延伸

教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再魔法王国认识了哪些图形宝宝啊?(结合魔法口诀巩固)小朋友们都认识了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今天回家都看看家里还有什么东西是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的,明天来告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好不好?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我了解了孩子对数学都很薄弱,为了能够使他们对数学感兴趣,我准备在以后的数学活动中多加游戏,做到让幼儿在玩中乐、玩中学的目的。真正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提升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复习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有理数作为中学阶段的入门章节,非常重视与前面学段的衔接。一方面,数从自然数扩展到有理数,初步形成有理数的概念后,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运算,是小学算术的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有理数的学习为学习实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代数式四则运算工具性内容。准确数和近似数、计算器的使用也是本章的教学内容,它是应用有理数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需的。因此有理数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第一章有理数,对_有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有理数的知识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有理数概念和有理数运算,难点确定为:负数和有理数法则的理解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整理有理数有关概念和有理数运算法则,运算律以及近似计算等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在教学中渗透美的教育,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探索与创造,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之美。

三、教学方法分析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1、师生互动探究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结合初三学生的求知欲心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开展教学,形成学生自动、生生助动、师生互动,教师着眼于引导,学生着眼于探索,侧重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分层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2、采用表格形式,将知识点归纳,让学生通过这个表格很容易看出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联系,让学生形成以清晰、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

3、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直观、生动地反映图形变换,增强教学的条理性和形象性,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有利于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学法指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基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思考、亲自动手、自我发现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教学过程分析

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类比、联想、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环节:

(1)创设情境,引入新知: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对学生新课应具备的“认知前提能力”和“情感前提特征进行检测判断”,学生自主完成,不仅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为课堂教学扫清障碍。为了更好地掌握二次函数的基本知识,我设计了五个由浅入深的练习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为下一步的探究做好准备。

(2)运用知识,体验成功: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

知识深化,应用提高: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梳理,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对在获取新知识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策略进行反思,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运用知识的能力。

归纳小结,形成结构:把“反馈——调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结束,应针对教学目标的层次水平,进行测试,对尚未达标的学生进行补救,以消除错误的积累,从而有效的控制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由学生总结、归纳、反思,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且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定理等)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___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对比反馈

(8)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10

对称、平移、旋转、视图与投影

一、图形的对称

1、知识梳理

1.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1)轴对称:两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互相重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

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对应线段叫做对称线段.

(2)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

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3)轴对称的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广条直线对称,那以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

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4)简单的轴对称图形:①线段:有两条对称轴:线段所在直线和线段中垂线.②角:有一条对称轴:该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③等腰(非等边)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底边中垂线.④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条边的中垂线.2.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

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o

(3)中心对称与旋转对称的关系:中心对称是旋转角是180的旋转对称.

(4)中心对称的判定:如果两个点的连线被某一点M平分,则这两个点关于点M成中心对称.

2、课前练习

1.如右图,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2.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A.圆B.正方形C.等腰三角形D.线段3.数字______在镜中看作

4.如右图的图案是我国几家银行标志,其中轴对称图形有()

A.l个B.2个C.3个D.4个

5.4张扑克牌如⑴所示放在桌子上小敏把其中一张旋转180°后得到如图⑵所示,那么她所旋转的牌从左数起是()

3、经典考题剖析

1.如图,已知直线1⊥2,垂足为O,作线段PM关于直线1、和M2P2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2

的对称线段M1P1、M2P2,并说明M1P1

1/9

2.如图,一张矩形纸片,要折叠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明把矩形的一个角沿折痕AE翻折上去,使AB和AD边上的AF重合,则四边形ABEF就是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他的判断方法是______

3.如图,将标号为A、B、C、D的正方形沿图中的虚线剪开后得到标号为P、Q、M、N的四组图形,试按照“哪个正方形剪开后得到哪组图形”的对应关系,填空:A与_____对应,B与______对应,

C与____对应,D与______对应.

4.如图所示图案中有且只有三条对称轴的是()

5.已知四边形ABCD和AB的中点O,求作四边形ABCD关于点O的对称图形.

4、课后训练

1.如图是四幅美丽的图案,其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2.若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则连结相应两对称点的线段必被对称轴________.

3.如图,由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而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等腰梯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B.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C.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且有四条对称轴D.菱形的对角线相等

5.在右图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2/9

)6.字母A,B,C,D,E,F,S,X,Y,Z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个.

7.某学校搞绿化,计划在一矩形空地上建一个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图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个数不限)并使矩形场地成轴对称图形,请你试试看.

8.已知四边形ABCD,如图,求作四边形ABCD关于点A的对称图形.

9.如图,请在ABCDE中,以线段DE所在的直线为对称轴,画出它的轴对称图形.

10.小明发现:如果将4棵树栽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如图⑴所示,恰好构成一轴对称图形.你还能找到其他两种栽树的方法,也使其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吗?请在图⑵、⑶上表示出来.如果是栽5棵,又如何呢?6棵、7棵呢?请分别在⑷、⑸、⑹上表示出来.

二、图形的平移与旋转

1、知识梳理

1.图形的平移

(1)平移的概念: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平移,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注意:①平移是运动的一种形式,是图形变换的一种,本讲的平移是指平面图形

在同一平面内的变换.

②图形的平移有两个要素:一是图形平移的方向,二是图形平移的距离,这两个要素是图形平移的依据.

③图形的平移是指图形整体的平移,经过平移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相比,只改变了位置,而不改变图形的大小,这个特征是得出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的依据.

(2)平移的基本性质:由平移的基本概念知,经过平移,图形上的每一个点都沿同一个方向移动

相同的距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因此平移具有下列性质:经过平移,对应点所

3/9

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线段平行且相等,对应角相等.

注意:①要正确找出“对应线段,对应角”,从而正确表达基本性质的特征.

②“对应点所连的线段平行且相等”,这个基本性质既可作为平移图形之间的性质,又可作为平移作图的依据.

(3)简单的平移作图

平移作图:确定一个图形平移后的位置所需条件为:①图形原来的位置;②平移的方向;③

平移的距离.

2.图形的旋转

(1)旋转的概念:图形绕着某一点(固定)转动的过程,称为旋转,这一固定点叫做旋转中心。

理解旋转这一概念应注意以下两点:①旋转和平移一样是图形的一种基本变换;②图形旋转的决定因素是旋转中心和旋转的角度.

(2)旋转的基本性质:图形中每一个点都绕着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对应点到旋转中

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对应角都相等,图形的形状、大小都不发生变化.

(3)简单图形的旋转作图

两种情况:①给出绕着旋转的定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的大小;

②给出定点和图形的一个特殊点旋转后的对应点.

作图步骤:①作出图形的几个关键点旋转后的对应点;

②顺次连接各点得到旋转后的图形.

(4)图案设计:图案的设计是由基本图形经过适当的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的变换而得到

的。其中中心对称是旋转变换的一种特例。

2、课前练习

1.如图,四边形ABCD平移后得到四边形EFGH,

填空(1)CD=______,(2)∠F=______

(3)HE=,(4)∠D=_____,(5)DH=_________

2.如图,若线段CD是由线段AB平移而得到的,则线段CD、AB关系是__________.

3.将长度为3cm的线段向上平移20cm,所得线段的长度是()A.3cmB.23cmC.20cmD.17cm4.关于平移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经过平移对应线段相等;B.经过平移对应角可能会改变C.经过平移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不相等;D.经过平移图形会改变

o

5.在“党”“在”“我”“心”“中”五个汉字中,旋转180后不变的字是_______

在字母“X”、“V”、“Z”、“H”中绕某点旋转(旋转度数不超过180)后不能与原图形重合的是____

3、经典考题剖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平移得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长度不一定相等

B.我们可以把“火车在一段笔直的铁轨上行驶了一段距离”看作“火车沿着铁轨方

向的平移”

C.小明第一次乘观光电梯,随着电梯向上升,他高兴地对同伴说:“太棒了,我现在比大楼还高呢,我长高了!”

D.在图形平移过程中,图形上可能会有不动点2.如图,已知△ABC,画出△ABC沿PQ方向平移2cm后的△A′B′C′.

4/9

3.如图⑴,两块完全重合的正方形纸片,如果上面的一块统正方形的中心O作0~90的旋转,那么旋转时露出的△ABC的面积(S)随着旋转角度(n)的变化而变化,下面表示S与n的关系的图象大致是图⑵中的()

(图1)(图2)

4.如图,在方格纸上,有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形,请指出如何运用轴对称、平移、旋转这三种运动,将方格中的△ABC重合到△DEF上.

5.如图是跷跷板示意图,模板AB通过点O,且可以绕点O上下转动,如果∠OCA=90○,∠CAO=25○,

(1)画出在空中划过的线;

(2)上下最多可以转动多少角度?

○o

4、课后训练

1.将△ABC平移10cm,得∠EFG,如果∠ABC=52,则∠EFG=_____.BF=_____.

2.平移不改变图形的________,只改变图形的位置。故此若将线段AB向右平移3cm,得到线段CD,如果AB=5㎝,则CD=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旋转和平移的说法正确的是()A.旋转使图形的形状发生改变

B.由旋转得到的图形一定可以通过平移得到

C.平移与旋转的共同之处是改变图形的位置和大小D.对应点到旋转中心距离相等

4.如图,正方形ABCD可以看成由三角形______旋转而成的,其旋转中心为______点,旋转角度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图,△ABC是直角三角形,BC是斜边,将△ABP绕点A逆时针旋转后,能与△ACP′重合,已知AP=3,则PP′的长度为()A.3B.3

C.5

D.4

6.△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AB=AC,∠BAC=90°,D是BC上一点,△ACD经过旋转到达△ABE的位置,则其旋转角的度数为()

A.90°B.120°C.60°D.45°

7.如图,先将方格纸中“猫头”分别向左平移6格、12格,然后分析所画三个图案的关系.

8.如图,已知∠AOB,要求把其往正东方向平移3cm,要求留画痕,写作法.

9.已知边长为1个单位的等边三角形ABC,

(1)将这个三角形绕它的顶点C按顺时针方向旋转30作出这个图形;

○○○

(2)再将已知三角形分别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90、120,作出这些图形.

10.如图,在△ABC中,AB=AC,∠BAC=40°,AD是∠BAC的平分线,DE⊥AB,DF⊥AC,垂足分别是E、F,请你用对称和旋转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l)△ADE和△DFA关于直线AD对称吗?为什么?

(2)把△BDE绕点D顺时针旋转160○后能否与△CDF重合?为什么?

(3)把△BDE绕点D旋转多少度后,此时的△BDE和△CDF关于直线BC对称?

三、视图与投影

1、知识梳理

主视图高平齐左视图宽1.三视图等(1)主视图:从看到的图;(2)左视图:从看到的图;(3)俯视图:从看到的图;2.画三视图的原则(如图)

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在画图时,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通常画成实线,看不见的轮廓线通常画成虚线。3.投影

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在地面或墙壁上留下它的影子,这就是;投影分投影和投影。

(1)平行投影:太阳光线可以看成光线,像这样的光线所形成的投影称为投

影;物体的三视图实际上就是该物体在垂直于投影面的平行光线下的平行投影。

(2)中心投影:手电筒、路灯和台灯的光线可以看成是由一点出发的光线,像这样的光线所形

成的投影称为投影。

(3)像眼睛的位置称为,由视点出发的线称为,两条视线的夹角称

为,看不到的地方称为。

俯视图长对正相2、课前练习

1.小明从正面观察图(1)所示的两个物体,

看到的是图(2)中的()

(图1)(图2)

2.在同一时刻的阳光下,小明的影子比小强的影子长,那么在同一路灯下()A.小明的影子比小强的影子长;B.小明的影子比小强的影子短C.小明的影子和小强的影子一样长;D.无法判断谁的影子长

3.你在路灯下漫步时,越接近路灯,其影子成长度将()A.不变B.变短C.变长D.无法确定

4.一个矩形窗框被太阳光照射后,留在地面上的影子是________5.将如图1-4-22所示放置的一个直角三角形ABC(∠C=90°),绕斜边AB旋转一周所得到的

6/9

几何体的主视图是图1-4-23四个图形中的_________(只填序号).

3、经典考题剖析

1.某物体的三视图是如图所示的3个图形,

那么该物体的形状是()

A.长方体B.圆锥体C.立方体D.圆柱体

2.在同一时刻,身高1.6m的小强的影长是1.2m,旗杆的影长是15m,则旗杆高为()A.16mB.18mC.20mD.22m

3.一天上午小红先参加了校运动会女子100m比赛,过一段时间又参加了女子400m比赛,如图是摄影师在同一位置拍摄的两张照片,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照片是参加100m的;B.甲照片是参加400m的C.乙照片是参加400m的;D.无法判断甲、乙两张照片4.已知:如图,AB和DE是直立在地面

上的两根立柱.AB=5m,某一时刻AB在阳光下的投影BC=3m.

(1)请你在图中画出此时DE在阳光下的投影;

(2)在测量AB的投影时,同时测量出DE在阳光下的投影长为6m,请你计算DE的长.

5.某居民小区有一朝向为正南方向的居民楼(如图),该居民楼的一楼是高6M的小区超市,超市以上是居民住房.在该楼的前面15M处要盖一栋高20M的新楼,当冬季正午的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2°时.(1)问超市以上的居民住房采光是否有影响,为什么?(2)若要使超市采光不受影响,两楼应相距多少M?(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

)

4、课后训练

1.如果用□表示1个立方体,用表示两个立方体叠加,用■表示三个立方体叠加,那么下面右图由7个立方体叠成的几何体,从正前方观察,可画出的平面图形是()

DCBA2.夜晚在亮有路灯的路上,若想没有影子,你应该站的位置是()。

A、路灯的左侧B、路灯的右侧C、路灯的下方D、以上都可以3.如图是空心圆柱体在指定方向上的视图,正确的是()

4.图是一天中四个不同时刻同一物体价影子,(阴影部分的影子)它们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A.(1)(2)(3)(4);B.(4)(3)(2)(1)C.(4)(1)(3)(2);D.(3)(4)(1)(2)

5.如图是两根杆在路灯底下形成的影子,试确定路灯灯泡所在的位置.

6.如图(l),小明站在残墙前,小亮在残墙后面活动,又不被小明看见,请你在图⑴的俯视图(2)中画出小亮的活动区域

7/9

(图1)(图2)(第5题)(第6题)(第7题)

7.如图(1),一个小孩在室内由窗口观察室外的一棵树,在图(1)中,小孩站在什么位置就可以看到树的全部请你在图(2)中用线段表示出来.

8.如图,是一束平行的阳光从教室窗户射人的平面示意图,光线与地面所成角∠AMC=30,在教室地面的影长MN=2

若窗户的下檐到教室地面的距离BC=1m,则窗户的上檐到教室地面的距离AC是多少?

9.如图,住宅区内的两幢楼,它们的高AB=CD=30m,两楼间的距离AC=24cm,现需了解甲楼对乙楼的采光的影响情况,当太阳光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0”时,求甲楼的影子在乙楼上有多高?

10.图1-4-29至1-4-35中的网格图均是20×20的等距网格图(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个单位

长),侦察兵王凯在P点观察区域MNCD内的活动情况.当5个单位长的列车(图中的)以每秒1个单位长的速度在铁路线MN上通过时,列车将阻挡王凯的部分视线,在区域MNCD内形成盲区(不考虑列车的宽度和车厢间的缝隙〕,设列车车头运行到M点的时刻为0,列车从M点向N点方向运行的时间为t(秒).

(1)在区域MNCD内,请你针对图1-4-29,图l-4-30,图l-4-31,图l-4-32中列车位于不同位置的情形分别画出相应的盲区,并在盲区内涂上阴影;

(2)只考虑在区域ABCD内形成的盲区.设在这个区域内的盲区面积是y(平方单位).

①如图1-4-33,当5<t<10时,请你求出用p=""15≤t≤20时,请你求出用t表示y的函数关系式;④根据①~③中得到的结论,请你简单概括y随t的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函数关系式;③如图1-4-35,当=""y的函数关系式;②如图1-4-34,当10<t

(3)根据上述研究过程,请你按不同的时段,就列车行驶过程中在区域MNCD内所形成盲区的面积大小的变化情况提出一个综合的猜想(问题⑶)是额外加分题,加分幅度为1~4分)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11

教学内容:在学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寻找历法与扑克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通过对"扑克"有趣的研究,培养起学生对生活中平常小事的关注。

2、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扑克"与年月日、季度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这个你们一定见过吧!这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扑克"。谁愿意告诉我们,你对扑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师补充,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师:"扑克"还有一种作用,而且与数学有关!

生:......

二、新课

1、桃、心、梅、方4种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阳小王=月亮红=白天黑=夜晚

3、A=12=23=34=45=56=67=78=89=910=10J=11Q=12K=13大王=1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数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闰年的天数

5、扑克中的K、Q、J共有12张,3×4=12,表示一年有12个月

6、365÷7≈52一年有52个星期。54张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个星期。

7、一种花色的和=一个季度的天数

一种花色有13张牌=一个季度有13个星期

三、小结

生活中有很多的数学,他每时每刻都在我们的身边出现,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到。请大家都要学会留心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说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2、能熟练运用法则结合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特别是应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能利用数轴对多个有理数进行有序排列。

3、能正确运用符号"<"">""∵""∴"写出表示推理过程中简单的因果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运用法则借助数轴比较两个有理数的大小。

难点:利用绝对值概念比较两个负分数的大小。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

(一)交流对话,探究新知

1、说一说

(多媒体显示)某一天我们5个城市的最低气温从刚才的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从常见的气温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可能有些学生会说从中知道广州的最低气温10℃比上海的最低气温0℃高,有些学生会说哈尔滨的最低气温零下20℃比北京的最低气温零下10℃低等;不会说的,老师适当点拔,从而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以下填空。

比较这一天下列两个城市间最低气温的高低(填"高于"或"低于")

广州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上海;北京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哈尔滨;武汉__________广州。

2、画一画:(1)把上述5个城市最低气温的数表示在数轴上,(2)观察这5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3)温度的高低与相应的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发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负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正数;同时也发现5在0右边,5比0大;10在5右边,10比5大,初步感受在数轴上原点右边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教师趁机追问,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吗?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进一步验证了原点左边的数也有这样的规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乐趣,在探究中不知不觉获得了知识。)由小组讨论后,教师归纳得出结论: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二)应用新知,体验成功

1、练一练(师生共同完成例1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1)

例1:在数轴上表示数5,0,-4,-1,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将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用"<"号连接。(师生共同完成)

分析:本题意有几层含义?应分几步?

要点总结:小组讨论归纳,本题解题时的一般步骤:①画数轴②描点;③有序排列;④不等号连接。

随堂练习:P19T1

2、做一做

(1)在数轴上表示下列各对数,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①2和7②-6和-1③-6和-36④-和-1.5

(2)求出图中各对数的绝对值,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3)由①、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后,代表站起来发言,口述自己组的发现,说明自己组发现的过程,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规律的能力。)

要点总结: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得出有理数大小的比较法则。

(1)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正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

(3)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反而小。

3、师生共同完成例2后,学生完成随堂练习2、3、4。

例2比较下列每对数的大小,并说明理由:(师生共同完成)

(1)1与-10,(2)-0.001与0,(3)-8与+2;(4)-与-;(5)-(+)与--0.8

分析:第(4)(5)题较难,第(4)题应先通分,第(5)题应先化简,再比较。同时在讲解时,要注意格式。

注:绝对值比较时,分母相同,分子大的数大;分子相同,则分母大的数反而小;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则应先通分再比较,或把分子化相同再比较。

两个负数比较大小时的一般步骤:①求绝对值;②比较绝对值的大小;③比较负数的大小。

思考:还有别的方法吗?(分组讨论,积极思考)

4、想一想:我们有几种方法来判断有理数的大小?你认为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由学生讨论后,得出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共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法则,另一种是利用数轴,当两个数比较时一般选用第一种,当多个有理数比较大小时,一般选用第二种较好。

练一练:P19T2、3、4

5、考考你: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有没有的有理数,有没有最小的有理数,为什么?

(2)有没有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若有,请把它写出来?

(3)在于-1.5且小于4.2的整数有_____个,它们分别是____。

(4)若a>0,b<0,a<b,则你能比较a、b、-a、-b这四个数的大小吗?(本题属提高题,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

(新颖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思维的习惯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6、议一议,谈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由师生共同完成本节课的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按照法则,两两比较,另一种是利用数轴,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必须把要比较的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然后按照它们在数轴上的位置,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用"<"(或">")连接,这种方法在比较多个有理数大小时非常简便。

六、布置作业:P19A组、B组

基础好的A、B两组都做

基础较差的同学选做A组。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13

1.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的性质.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线段、角、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2.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认识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的性质.探索并了解基本图形(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及其相关性质.

教学重点轴对称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根据图形的对称性作图和图案设计。

教学媒体学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知识梳理】

1.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意义

(1)轴对称:两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折叠后能够互相重合,我们就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对应线段叫做对称线段.

(2)如果一个图形沿某条直线对折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3)轴对称的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广条直线对称,那以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所连的线段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4)简单的轴对称图形:①线段:有两条对称轴:线段所在直线和线段中垂线.

②角:有一条对称轴:该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③等腰(非等边)三角形:有一条对称轴,底边中垂线.

④等边三角形:有三条对称轴:每条边的中垂线.

2.中心对称图形

(1)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2)性质: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3)中心对称与旋转对称的关系:中心对称是旋转角是180o的旋转对称.

(4)中心对称的判定:如果两个点的连线被某一点M平分,则这两个点关于点M成中心对称.

(二):【课前练习】

1.如右图,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2.下列图形中对称轴最多的是()

A.圆B.正方形C.等腰三角形D.线段

3.数字______在镜中看作

4.如右图的图案是我国几家银行标志,其中轴对称图形有()

A.l个B.2个C.3个D.4个

5.4张扑克牌如⑴所示放在桌子上小敏把其中一张旋转180

后得到如图⑵所示,那么她所旋转的牌从左数起是()

二:【经典考题剖析】

1.如图,已知直线12,垂足为O,作线段PM关于直线1、2的对称线段M1P1、M2P2,并说明M1P1和M2P2关于点O成中心对称.

2.如图,一张矩形纸片,要折叠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小明把矩形的一个角沿折痕AE翻折上去,使AB和AD边上的AF重合,则四边形ABEF就是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他的判断方法是______

3.如图,将标号为A、B、C、D的正方形沿图中的虚线剪开后得到标号为P、Q、M、N的四组图形,试按照哪个正方形剪开后得到哪组图形的对应关系,

填空:A与_____对应,B与______对应,

C与____对应,D与______对应.

4.如图所示图案中有且只有三条对称轴的是()

5.已知四边形ABCD和AB的中点O,求作四边形ABCD关于点O的对称图形.

三:【课后训练】

1.如图是四幅美丽的图案,其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

2.若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对称,则连结相应两对称点的线段必被对称轴________.

3.如图,由正三角形和正方形拼成的图形中是轴对称图形而不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等腰梯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B.正方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

C.矩形是轴对称图形且有四条对称轴

D.菱形的对角线相等

5.在右图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6.字母A,B,C,D,E,F,S,X,Y,Z中,是轴对称图形的有_______个.

7.某学校搞绿化,计划在一矩形空地上建一个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图案由圆和正方形组成(个数不限)并使矩形场地成轴对称图形,请你试试看.

8.小明发现:如果将4棵树栽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如图⑴所示,恰好构成一轴对称图形.你还能找到其他两种栽树的方法,也使其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吗?请在图⑵、⑶上表示出来.如果是栽5棵,又如何呢?6棵、7棵呢?请分别在⑷、⑸、⑹上表示出来.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1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能准确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

②能准确熟练地求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

③使学生知道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能更深刻地理解相反数的概念。

2、能力目标:

①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②初步培养学生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让学生领略到数学的奥妙,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②通过课堂上生动、活泼和愉快、轻松地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和代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教学难点:绝对值定义的得出、意义的理解及求一个负数的绝对值。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讨论式和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问题:相反数6与-6在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两个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点有什么特征?

(二)新授

1、引入

结合教材P63图2-11和复习问题,讲解6与-6的绝对值的意义。

2、数a的绝对值的意义

①几何意义

一个数a的绝对值就是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到原点的距离。数a的绝对值记作a.

举例说明数a的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按教材P63的倒数第二段进行讲解。)

强调:表示0的点与原点的距离是0,所以0=0.

指出:表示“距离”的数是非负数,所以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

②代数意义

把有理数分成正数、零、负数,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出绝对值的代数意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用字母a表示数,则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表示为:

指出:绝对值的代数定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3、例题精讲

例1.求8,-8的绝对值。

按教材方法讲解。

例2.计算:2.5+-3--3.

解:2.5+-3--3=2.5+3-3=6-3=3

例3.已知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2,求这个数。

解:∵2=2,-2=2

∴这个数是2或-2.

五、巩固练习

练习一:教材P641、2,P66习题2.4A组1、2.

练习二:

1、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是____.

2、绝对值最小的数是____.

已知2x-1+y-2=0,求代数式3x2y的值。

六、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几何与代数两个方面说明了绝对值的意义,由绝对值的意义可知,任何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可以作为求一个数的绝对值的方法。

七、布置作业

教材P66习题2.4A组3、4、5.

2024年中考数学教案篇15

知识技能目标

1、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利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说出它的性质;

2、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性目标

1、经历对反比例函数图象的观察、分析、讨论、概括过程,会说出它的性质;

2、探索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的性质,体会用数形结合思想解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上节的练习中,我们画出了问题1中函数的图象,发现它并不是直线。那么它是怎么样的曲线呢?本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般的反比例函数(k是常数,k≠0)的图象,探究它有什么性质。

二、探究归纳

1、画出函数的图象。

分析画出函数图象一般分为列表、描点、连线三个步骤,在反比例函数中自变量x≠0。

1、列表:这个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不等于零的一切实数,列出x与y的对应值:

2、描点:用表里各组对应值作为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在京各点点(—6,—1)、(—3,—2)、(—2,—3)等。

3、连线: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一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第一个分支;用平滑的曲线将第三象限各点依次连起来,得到图象的另一个分支。这两个分支合起来,就是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上述图象,通常称为双曲线(hyperbola)。

提问这两条曲线会与x轴、y轴相交吗?为什么?

学生试一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学生动手画反比函数图象,进一步掌握画函数图象的步骤)。

学生讨论、交流以下问题,并将讨论、交流的结果回答问题。

1、这个函数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和函数的图象有什么不同?

2、反比例函数(k≠0)的图象在哪两个象限内?由什么确定?

3、联系一次函数的性质,你能否总结出反比例函数中随着自变量x的增加,函数y将怎样变化?有什么规律?

反比例函数有下列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1、双曲线的两个分支与x轴和y轴没有交点;

2、双曲线的两个分支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

以上两点性质在上堂课的问题1和问题2中反映了怎样的实际意义?

在问题1中反映了汽车比自行车的速度快,小华乘汽车比骑自行车到镇上的时间少。

在问题2中反映了在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饲养场的一边越长,另一边越小。

三、实践应用

例1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求m的值。

分析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又由于图象在二、四象限,所以m+1<0,由这两个条件可解出m的值。

解由题意,得解得。

例2已知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的象限。

分析由于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因此k<0,而一次函数y=kx—k中,k<0,可知,图象过二、四象限,又—k>0,所以直线与y轴的交点在x轴的上方。

解因为反比例函数(k≠0),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k<0,所以一次函数y=kx—k的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例3已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

(1)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并画出图象;

(2)若点A(—5,m)在图象上,则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还在图象上?

分析(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由待定系数法可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再根据解析式,通过列表、描点、连线可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由点A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上,易求出m的值,再验证点A关于两坐标轴和原点的对称点是否在图象上。

解(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k≠0)。

而反比例函数的图象过点(1,—2),即当x=1时,y=—2。

所以,k=—2。

即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

(2)点A(—5,m)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所以,

点A的坐标为。

点A关于x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y轴的对称点不在这个图象上;

点A关于原点的对称点在这个图象上;

例4已知函数为反比例函数。

(1)求m的值;

(2)它的图象在第几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如何变化?

(3)当—3≤x≤时,求此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1)由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可知:解得,m=—2。

(2)因为—2<0,所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内,在各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因为在第个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

所以当x=时,y最大值=;

当x=—3时,y最小值=。

所以当—3≤x≤时,此函数的最大值为8,最小值为。

例5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100立方厘米,它的长是y厘米,宽是5厘米,高是x厘米。

(1)写出用高表示长的函数关系式;

(2)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3)画出函数的图象。

解(1)因为100=5xy,所以。

(2)x>0。

(3)图象如下:

说明由于自变量x>0,所以画出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只是位于第一象限内的一个分支。

四、交流反思

本节课学习了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探讨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1、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hyperbola)。

2、反比例函数有如下性质:

(1)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下降,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减少;

(2)当k<0时,函数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曲线从左向右上升,也就是在每个象限内y随x的增加而增加。

五、检测反馈

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2)。

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且当x=3时,y=8,求:

(1)y和x的函数关系式;

(2)当时,y的值;

(3)当x取何值时,?

3、若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在所在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增大,求n的值。

4、已知反比例函数经过点A(2,—m)和B(n,2n),求:

(1)m和n的值;

(2)若图象上有两点P1(x1,y1)和P2(x2,y2),且x1<0

43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