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好的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要怎么写?小编给大家带来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1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①

10,8,6,4,2,…;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

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

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n≥1)

推导出公式:

(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2

一、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学习的,也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巩固和发展,但对学生的知识准备情况来看,学生对相关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是很好,所以在复习时要及时对学生相关知识进行提问,然后开展对本节课的巩固性复习。而本节课学生会遇到的困难有:数轴、坐标的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二、考纲要求

1.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与数乘运算.

2.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3.掌握数量积的坐标表达式,会进行平面向量数量积的运算.

4.能用坐标表示两个向量的夹角,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垂直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一) 知识梳理:

1.向量坐标的求法

(1)若向量的起点是坐标原点,则终点坐标即为向量的坐标.

(2)设A(x1,y1),B(x2,y2),则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二)平面向量坐标运算

1.向量加法、减法、数乘向量

设 =(x1,y1), =(x2,y2),则

+ = - = λ = .

2.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设 =(x1,y1), =(x2,y2),则 ∥ ⇔________________.

(三)核心考点·习题演练

考点1.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例1.已知A(-2,4),B(3,-1),C(-3,-4).设 (1)求3 + -3 ;

(2)求满足 =m +n 的实数m,n;

练:(2015江苏,6)已知向量 =(2,1), =(1,-2),若m +n =(9,-8)

(m,n∈R),则m-n的值为     .

考点2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例2:平面内给定三个向量 =(3,2), =(-1,2), =(4,1)

若( +k )∥(2 - ),求实数k的值;

练:(2015,四川,4)已知向量 =(1,2), =(1,0), =(3,4).若λ为实数,( +λ )∥ ,则λ= (  )

思考:向量共线有哪几种表示形式?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有哪些作用?

方法总结:

1.向量共线的两种表示形式

设a=(x1,y1),b=(x2,y2),①a∥b⇒a=λb(b≠0);②a∥b⇔x1y2-x2y1=0.至于使用哪种形式,应视题目的具体条件而定,一般情况涉及坐标的应用②.

2.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的作用

判断两向量是否共线(平行的问题;另外,利用两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可以列出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考点3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

例3“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是AB边上的动点,

则 的值为     ; 的值为     .

【提示】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向量数量积运算问题时,可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运算,这样可以使数量积的运算变得简捷.

练:(2014,安徽,13)设 =(1,2), =(1,1), = +k .若 ⊥ ,则实数k的值等于(  )

【思考】两非零向量 ⊥ 的充要条件: · =0⇔     .

解题心得:

(1)当已知向量的坐标时,可利用坐标法求解,即若a=(x1,y1),b=(x2,y2),则a·b=x1x2+y1y2.

(2)解决涉及几何图形的向量数量积运算问题时,可建立直角坐标系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来运算,这样可以使数量积的运算变得简捷.

(3)两非零向量a⊥b的充要条件:a·b=0⇔x1x2+y1y2=0.

考点4:平面向量模的坐标表示

例4:(2015湖南,理8)已知点A,B,C在圆x2+y2=1上运动,且AB⊥BC,若点P的坐标为(2,0),则 的值为(  )

A.6 B.7 C.8 D.9

练:(2016,上海,1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1,0),B(0,-1),P是曲线上一个动点,则 的取值范围是?

解题心得:

求向量的模的方法:

(1)公式法,利用|a|= 及(a±b)2=|a|2±2a·b+|b|2,把向量的模的运算转化为数量积运算;

(2)几何法,利用向量加减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或三角形法则作出向量,再利用余弦定理等方法求解..

五、课后作业(课后习题1、2题)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an,a1,d,n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推理、归纳能力,培养学生的&39;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1.等差数列的概念的理解与掌握.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教学难点: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教学过程:

Ⅰ.复习回顾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我们看这样一些例子

Ⅱ.讲授新课10,8,6,4,2,…;21,21,22,22,23,23,24,24,252,2,2,2,2,…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39;特点?是否可以写出这些数列的通项公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寻求各数列通项公式,并找出其共同特点)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列.

1.定义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n-1)个等式若将这n-1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则可得:an-a1=(n-1)d即:an=a1+(n-1)d当n=1时,等式两边均为a1,即上述等式均成立,则对于一切n∈N-时上述公式都成立,所以它可作为数列{an}的通项公式.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由通项公式可类推得:am=a1+(m-1)d,即:a1=am-(m-1)d,则:an=a1+(n-1)d=am-(m-1)d+(n-1)d=am+(n-m)d.如:a5=a4+d=a3+2d=a2+3d=a1+4d

请同学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在a与b中间插入一个数A,使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应满足什么条件?由等差数列定义及a、A、b成等差数列可得:A-a=b-A,即:a=.反之,若A=,则2A=a+b,A-a=b-A,即a、A、b成等差数列.总之,A=a,A,b成等差数列.如果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例题讲解[

例1]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10,a15=25,求a25.

思路一:根据等差数列的已知两项,可求出a1和d,然后可得出该数列的通项公式,便可求出a25.

思路二:若注意到已知项为a5与a15,所求项为a25,则可直接利用关系式an=am+(n-m)d.这样可简化运算.思路三:若注意到在等差数列{an}中,a5,a15,a25也成等差数列,则利用等差中项关系式,便可直接求出a25的值.

[例2](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分析:由给出的三项先找到首项a1,求出公差d,写出通项公式,然后求出所要项

答案:这个数列的第20项为-49.(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分析:要想判断-401是否为这数列的一项,关键要求出通项公式,看是否存在正整数n,可使得an=-401.∴-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1.(1)求等差数列3,7,11,……的&39;第4项与第10项.

(2)求等差数列10,8,6,……的第20项.(3)100是不是等差数列2,9,16,……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如果不是,说明理由.2.在等差数列{an}中,

(1)已知a4=10,a7=19,求a1与d;

(2)已知a3=9,a9=3,求a12.

Ⅳ.课时小结通过本节学习,首先要理解与掌握等差数列的定义及数学表达式:an-an-1=d(n≥2).其次,要会推导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n≥1),并掌握其基本应用.最后,还要注意一重要关系式:an=am+(n-m)d的理解与应用以及等差中项。

Ⅴ.课后作业课本P39习题1,2,3,4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4

各位同仁,各位专家:

我说课的课题是《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内容取自苏教版高中实验教科书《数学》第四册第1。2节

先对教材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地位和作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是本章教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对三角内容的整体学习至关重要。同时它又为平面向量、解析几何等内容的学习作必要的准备,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函数这一基本概念。所以这个内容要认真探讨教材,精心设计过程。

教学重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函数可以看作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初中用边长比值来定义转变为坐标系下用坐标比值定义的观念的转换以及坐标定义的合理性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学生学习能力

1。初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一些常见的知识和求法。

2。我们南山区经过多年的初中课改,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多数同学对数学的学习有相当的兴趣和积极性。

3。在探究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识等方面发展不够均衡,尚有待加强必须在老师一定的指导下才能进行

针对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的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我们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能力目标:

(1)理解并掌握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2)正确理解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3)通过对定义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的推导,提高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1)学习转化的思想,(2)培养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为达到教学目标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教法学法:温故知新,逐步拓展

(1)在复习初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扩展内容,发展新知识,形成新的概念;

(2)通过例题讲解分析,逐步引出新知识,完善三角定义

运用多媒体工具

(1)提高直观性增强趣味性。

教学过程分析

总体来说,由旧及新,由易及难,

逐步加强,逐步推进

先由初中的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过度到直角坐标系中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再发展到直角坐标系中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

给定定义后通过应用定义又逐步发现新知识拓展完善定义。

具体教学过程安排

引入:复习提问:初中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是怎样定义的?

由学生回答

SinA=对边/斜边=BC/AB

cosA=对边/斜边=AC/AB

tanA=对边/斜边=BC/AC

逐步拓展:在高中我们已经建立了直角坐标系,把“定义媒介”从直角三角形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

我们知道,随着角的概念的推广,研究角时多放在直角坐标系里,那么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否也放到坐标系去研究呢?

引导学生发现B的坐标和边长的关系。进一步启发他们发现由于相似三角形的相似比导致OB上任一P点都可以代换B,把三角函数的定义发展到用终边上任一点的坐标来表示,从而锐角三角函数可以使用直角坐标系来定义,自然地,要想定义任意一个角三角函数,便考虑放在直角坐标中进行合理进行定义了

从而得到

知识点一:任意一个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提醒学生思考:由于相似比相等,对于确定的角A,这三个比值的大小和P点在角的终边上的位置无关。

精心设计例题,引出新内容深化概念,完善定义

例1已知角A的终边经过P(2,—3),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此题由学生自己分析独立动手完成)

例题变式1,已知角A的大小是30度,由定义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结合变式我们发现三个三角函数值的大小与角的大小有关,只会随角的大小而变化,符合当初函数的定义,而我们又一直称呼为三角函数,

提出问题:这三个新的定义确实问是函数吗?为什么?

从而引出函数极其定义域

由学生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知识点二:三个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同时教师强调:由于弧度制使角和实数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三角函数是以实数为自变量的函数

例题变式2,已知角A的终边经过P(—2a,—3a)(a不为0),求角A的三个三角函数值

解答中需要对变量的正负即角所在象限进行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有关,从而导出第三个知识点

知识点三:三角函数值的正负与角所在象限的关系

由学生推出结论,教师总结符号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例题2:已知A在第二象限且sinA=0。2求cosA,tanA

求cosA,tanA

综合练习巩固提高,更为下节的同角关系式打下基础

拓展,如果不限制A的象限呢,可以留作课外探讨

小结回顾课堂内容

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以加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课堂作业P161,2,4

(学生演板,后集体讨论修订答案同桌讨论,由学生回答答案)

课后分层作业(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必作P231(2),5(2),6(2)(4)选作P233,4

板书设计(见PPT)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差数列》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确定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等差数列的概念;了解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思想;初步引入“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并能运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在领会函数与数列关系的前提下,把研究函数的方法迁移来研究数列,培养学生的知识、方法迁移能力;通过阶梯性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b.过程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方法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不完全归纳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等差数列的研究,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发现的求知精神;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分析、善于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①等差数列的概念。

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应用。

难点:

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推导

②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教法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知识经验已较为丰富,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所以我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在初中时只是简单的接触过等差数列,具体的公式还不会用,因些在公式应用上加强学生的理解

三、学法分析:

在引导分析时,留出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围绕中心各抒己见,把思路方法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弄清。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首先要学生回忆数列的有关概念,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6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 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三 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 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五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以及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7

[课程目标]

1.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2.掌握用区间表示数集;

3.能够运用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表示一些简单集合,正确运用区间表示一些数集。

知识点一列举法表示集合

[填一填]

列举法

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相邻元素之间用逗号分隔),并写在大括号内,以此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答一答]

1.什么类型的集合适合用列举法表示?

提示:当集合中的元素较少时,用列举法表示方便。

2.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优点与缺点是什么?

提示: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优点是元素清晰明确、一目了然;缺点是不易看出元素所具有的属性。

知识点二描述法表示集合

[填一填]

描述法

(1)集合的特征性质:

一般地,如果属于集合A的任意一个元素-都具有性质p(-),而不属于集合A的元素都不具有这个性质,则性质p(-)叫做集合A的一个特征性质。

(2)特征性质描述法:

集合A可以用它的特征性质p(-)描述为{-p(-)},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特征性质描述法,简称描述法。

[答一答]

3.什么类型的集合适合用描述法表示?

提示:描述法多用于集合中的元素有无限多个的无限集或元素个数较多的有限集。

4.集合{-->3}与集合{tt>3}表示同一个集合吗?

提示:虽然两个集合的代表元素的符号(字母)不同,但实质上它们均表示大于3的所有实数,故表示同一个集合。

知识点三区间及其表示

[填一填]

研究函数常常用到区间的概念,设a、b是两个实数,且a<b,我们规定:

(1)满足a≤-≤b的全体实数-的集合简写为[a,b],称为闭区间。

(2)满足a<-<b的全体实数-的集合简写为(a,b),称为开区间。

(3)满足a≤-<b的全体实数-的集合简写为[a,b),称为半开半闭区间。

(4)满足a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8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掌握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教学重难点

·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教学过程

一、练习讲解:《习案》作业十三的第3、4题

3、一根为Lcm的线,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一个小球,组成一个单摆,小球摆动时,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s(单位:cm)与时间t(单位:s)的函数关系是

(1)求小球摆动的周期和频率;(2)已知g=24500px/s2,要使小球摆动的周期恰好是1秒,线的长度l应当是多少?

(1)选用一个函数来近似描述这个港口的水深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并给出整点时的`水深的近似数值

(精确到0·001)·

(2)一条货船的吃水深度(船底与水面的距离)为4米,安全条例规定至少要有1·5米的安全间隙(船底与洋底的距离),该船何时能进入港口?在港口能呆多久?

(3)若某船的吃水深度为4米,安全间隙为1·5米,该船在2:00开始卸货,吃水深度以每小时0·3

米的速度减少,那么该船在什么时间必须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

本题的解答中,给出货船的进、出港时间,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周期性以及问题的条件,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考虑实际意义。关于课本第64页的“思考”问题,实际上,在货船的安全水深正好与港口水深相等时停止卸货将船驶向较深的水域是不行的,因为这样不能保证船有足够的时间发动螺旋桨。

练习:教材P65面3题

三、小结:1、三角函数模型应用基本步骤:

(1)根据图象建立解析式;

(2)根据解析式作出图象;

(3)将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三角函数有关的简单函数模型·

2、利用收集到的数据作出散点图,并根据散点图进行函数拟合,从而得到函数模型·

四、作业《习案》作业十四及十五。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9

上个学期,根据需要,学校安排我上高二数学文科,在这一学期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学上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状况,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使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经过了一学期,我对教学工作有了如下感想:

一、认真备课,做到既备学生又备教材与备教法。

上学期我根据教材资料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设计课程教学,拟定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可能的预先思考到,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去”,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小结,并认真整理每一章节的知识要点,帮忙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名新教师不断努力的目标。因为应对的是文科生,基础普遍比较差,所以我主要是立足于基础,让学生学得简单,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讲得尽量少些,而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思考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理解潜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在教学上做到有疑必问。

在每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用心征求其他有经验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教师的课,做到边听边学,给自己不断充电,弥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善教学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的过程。为了做到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我常常多方面的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导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能让学生起到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并分析学生的作业状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时评讲,并针对反映出的状况及时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然而,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清楚地认识到我所获得的教学经验还是肤浅的,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也有一些困惑有待解决今后我将努力工作,用心向老老师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以上几点便是我的一点心得,期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以便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有关证明和判断的基本方法.

(1)了解并区分增函数,减函数,单调性,单调区间,奇函数,偶函数等概念.

(2)能从数和形两个角度认识单调性和奇偶性.

(3)能借助图象判断一些函数的单调性,能利用定义证明某些函数的单调性;能用定义判断某些函数的奇偶性,并能利用奇偶性简化一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

2.通过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在代数方面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通过对函数单调性和奇偶性的理论研究,增学生对数学美的体验,培养乐于求索的精神,形成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1)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包括增函数、减函数的定义,单调区间的概念函数的单调性的判定方法,函数单调性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2)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包括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概念的形成与认识.教学的难点是领悟函数单调性, 奇偶性的本质,掌握单调性的证明.

(2)函数的单调性这一性质学生在初中所学函数中曾经了解过,但只是从图象上直观观察图象的上升与下降,而现在要求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刻画它.这种由形到数的翻译,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变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在概念的形成上重点下功夫.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学生在代数论证推理方面的能力是比较弱的,许多学生甚至还搞不清什么是代数证明,也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所以单调性的证明自然就是教学中的难点.

三、教法建议

(1)函数单调性概念引入时,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图象出发,回忆图象的增减性,从这点感性认识出发,通过问题逐步向抽象的定义靠拢.如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图象怎么就升上去了?可以从点的坐标的角度,也可以从自变量与函数值的关系的角度来解释,引导学生发现自变量与函数值的的变化规律,再把这种规律用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关键的词语(某个区间,任意,都有)的理解与必要性的认识就可以融入其中,将概念的形成与认识结合起来.

(2)函数单调性证明的步骤是严格规定的,要让学生按照步骤去做,就必须让他们明确每一步的必要性,每一步的目的,特别是在第三步变形时,让学生明确变换的目标,到什么程度就可以断号,在例题的选择上应有不同的变换目标为选题的标准,以便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函数的奇偶性概念引入时,可设计一个课件,以的图象为例让自变量互为相反数观察对应的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先从具体数值开始逐渐让在数轴上动起来观察任意性再让学生把看到的用数学表达式写出来.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再得到等式就比较容易体会它代表的是无数多个等式是个恒等式.关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的问题也可借助课件将函数图象进行多次改动帮助学生发现定义域的对称性同时还可以借助图象(如)说明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只是函数具备奇偶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11

一、教学内容分析

向量作为工具在数学、物理以及实际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小节的重点是结合向量知识证明数学中直线的平行、垂直问题,以及不等式、三角公式的证明、物理学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利用向量知识解决不等式、三角及物理问题,感悟向量作为一种工具有着广泛的应用,体会从不同角度去看待一些数学问题,使一些数学知识有机联系,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2、了解构造法在解题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知识在各个领域中应用.

难点:向量的构造.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与回顾

1、提问:下列哪些量是向量?

(1)力 (2)功 (3)位移 (4)力矩

2、上述四个量中,(1)(3)(4)是向量,而(2)不是,那它是什么?

[说明]复习数量积的有关知识.

二、学习新课

例1(书中例5)

向量作为一种工具,不仅在物理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在数学学科中也有许多妙用!请看

例2(书中例3)

证法(一)原不等式等价于,由基本不等式知(1)式成立,故原不等式成立.

证法(二)向量法

[说明]本例关键引导学生观察不等式结构特点,构造向量,并发现(等号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例3(书中例4)

[说明]本例的关键在于构造单位圆,利用向量数量积的两个公式得到证明.

二、巩固练习

1、如图,某人在静水中游泳,速度为 km/h.

(1)如果他径直游向河对岸,水的流速为4 km/h,他实际沿什么方向前进?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沿北偏东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是8 km/h.

(2) 他必须朝哪个方向游才能沿与水流垂直的方向前进?实际前进的速度大小为多少?

答案:朝北偏西方向前进,实际速度大小为km/h.

三、课堂小结

1、向量在物理、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2、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数学问题,是数学知识有机联系.

四、作业布置

1、书面作业:课本P73, 练习8.4 4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12

目标

1、通过观察粘贴活动,寻找两个集合交集、差集中元素,依据特征进行尝试摆放;发展幼儿多纬度的思维能力。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发展幼儿思维的敏捷性、逻辑性。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准备

?水果找家》、《图形组合物》幻灯片个1张(no.86—87),幼儿每人相同内容练习纸2张(见练习册no.4—5),如图(1)和图(2)。

过程

(一)观察

1、出示《水果》幻灯片,引导幼儿思考:

(1)两个圈内分别有什么?各有几个?

(2)左圈内的水果么特征?(有叶子)

(3)右圈内的水果么特征?(有梗子)

(4)两圈相交部分中的水果么特征?(有叶子且有梗子)

2、出示《图形组合物》幻灯片,引导幼儿思考:

(1)两个圈内分别有什么特征?各有一个?

(2)左圈内的东西有什么特征?(红色)

(3)右圈内的东西有什么特征?(个数是5个)

(4)两圈相交部分中的东西有什么特征?(红色且个数是5个)

(二)区分

让幼儿思考:依据特征,如把右边的水果或左边的娃娃脸摆放到圈内,该分别放在哪里?

个别幼儿口述位置和理由,如图(1)中的桃子该放在左圈但不在右圈中,因为桃子有叶无梗;图(2)中的圆脸娃娃该放在两圈相交部分,因为她是红色且组成的圆形个数是5个。

(三)粘贴

幼儿在练习纸上将左(右)边的各图示物一一撕下,分别粘贴在两个圈中的相对位置。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正确粘贴)

建议

(一)本活动设计内容亦可分两次进行。

(二)亦可用实物材料在集合摆放圈中进行分类摆放,见《儿童数形宝盒》说明图29。观察记录与评估。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13

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中的考查点:

(一)、对性质的考查:

1、范围:要注意方程与函数的区别与联系;与椭圆有关的求最值是变量的取值范围;作椭圆的草图。

2、对称性:椭圆的中心及其对称性;判断曲线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的依据;如果曲线具有关于x轴、y轴及原点对称中的任意两种,那么它也具有另一种对称性;注意椭圆不因坐标轴改变的固有性质。

3、顶点:椭圆的顶点坐标;一般二次曲线的顶点即是曲线与对称轴的交点;椭圆中a、b、c的几何意义(椭圆的特征三角形及离心率的三角函数表示)。

4、离心率:离心率的定义;椭圆离心率的取值范围:(0,1);椭圆的离心率的变化对椭圆的影响:当e趋向于1时:c趋向于a,此时,椭圆越扁平;当e趋向于0时:c趋向于0,此时,椭圆越接近于圆;当且仅当a=b时,c=0,两焦点重合,椭圆变成圆。

(二)、课本例题的变形考查:

1、近日点、远日点的概念:椭圆上任意一点p(x,y)到椭圆一焦点距离的最大值:a+c与最小值:a-c及取最值时点p的坐标;

2、椭圆的第二定义及其应用;椭圆的准线方程及两准线间的距离、焦准距:焦半径公式。

3、已知椭圆内一点m,在椭圆上求一点p,使点p到点m与到椭圆准线的距离的和最小的求法。

4、椭圆的参数方程及椭圆的离心角:椭圆的参数方程的简单应用:

5、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椭圆相交时的弦长及弦中点问题。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3)会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2)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待定系数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从走入数学到走出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体会到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精神来源于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以及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学情分析】

对圆的方程有个初步的认识以及在上章学习了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上,学习圆的方程,学生还是可以接受。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性原则,并且与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进行类比,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和圆的标准方程特点的明确。

难点: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闻联播片段

请结合数学中圆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活动2【讲授】问题1.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A(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上的动点M(x,y)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活动3【活动】想一想!

圆心在坐标原点,半径长为r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活动4【导入】试试你的眼力!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圆的标准方程:

(x-2)2+y=8;

(x-2)2-y2=8;

(2x-2)2+y2=8;

(x-2)2+y2=0;

(x-2)2+y2=a;

(2x-2)2+(2y-4)2=8。

答案:都不是,第6个可以化为圆的标准方程。

活动5【活动】再试一下!

圆(x1)2+(ay2)2=1a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分别是什么?

答案:圆心坐标为(1,—2),半径是√2

活动6【活动】问题2.

要写出圆的标准方程,只需知道圆的哪些量?

怎样判断一点是否在一个圆上?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活动7【活动】例1

写出圆心为A(2,-3),半径长为5的圆的方程,并判断点M1(5,7),M2((√5,1)是否在这个圆上。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后,学生阅读教科书上本题解法.

活动8【活动】探究

你能判断点M2在圆内还是在圆外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点与圆心距离比半径大等价于点在圆外。

点与圆心距离比半径小等价于点在圆内。

点与圆心距离等于半径等价于点在圆外等价于点的坐标满足方程。

活动9【讲授】解题收获

1.从确定圆的两个要素即圆心和半径入手,直接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直接法。

2.类似于点与直线方程的关系:点在圆上等价于点坐标满足圆方程活动10【活动】试一试!

例2△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5,1),B(7,-3),C(2,-8),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

师:△ABC的外接圆的圆心简称什么?

学生回答

师:△ABC的外心是什么的交点?

学生回答

师:求圆的标准方程,只需知道圆心坐标和圆的半径。这三点都在圆上,其坐标一定是满足所求圆的方程。这样就可以设出圆的标准方程。

学生阅读教材例2解法。

师:提示:方程组中

(1)(2)得到什么?

(1)(3)得到什么?

然后,怎样就可以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活动11【讲授】解题收获

先设出圆的标准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建立方程组,从而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的方法——待定系数法。

活动12【活动】动手折一折

请同学们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能否用手工的方法找到此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学生回答过程.

把三角形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进行对折,就可以得到边的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是三角形的外心。

师:把圆的弦对折,折线一定经过圆心。即圆心一定在弦的垂直平分线上。

活动13【活动】Let’stry

例3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C在直线m:x-y+1=0上,求圆心为C的圆的标准方程。

由学生阅读例3,学生总结解题步骤。

活动14【讲授】解题收获

由圆的几何性质直接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然后写出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法。

活动15【活动】小结

一个方程

三种方法

一种思想

活动16【讲授】作业布置

作业:教材P124习题A组第2题和第3题.

课下探究:

(1)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轨迹是圆。点的轨迹是圆的方法很多,请试着找出来,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2)直线方程有五种形式,圆除了标准方程,还有其它形式吗?

活动17【导入】结束语

圆心半径确定圆,

待定系数很普遍;

大家站在同一圆,

彰和谐平等友善;

半径就像无形线,

把大家心聚一点;

垂直平分折中线,

就能折出同心愿;

中国腾飞之梦圆。

活动18【测试】课堂测试

1.圆C:(x2)2+(y+1)2=3的圆心坐标为()

A(2,1)B(2,—1)C(—2,1)D(—2,—1)

2.以原点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Ax2+y2=2Bx2+y2=4

C(x2)2+(y2)2=8Dx2+y2=√2

3圆心为(1,1)且与直线x+y=4相切的圆的方程是()

A(x1)2+(y1)2=2B(x1)2+(y1)2=4

C(x+1)2+(y+1)2=2D(x+1)2+(y+1)2=4

4圆A:(ax+2)2+y2=a+3,则此圆的半径为______________。

5已知一个圆的圆心在点C(—3,—4),且经过原点。

(1)求该圆的标准方程;

(2)判断点M(—1,0),N(1,—1),P(3,—4)和圆的位置关系。

6.已知△AOB的顶点坐标分别是A(8,0),B(0,6),O(0,0),求△AOB外接圆的方程.

7求过点A(1,—1)B(—1,1)且圆心在直线x+y2=0上的圆方程

参考答案:1B2B3A42或√2

5(1)(x+3)2+(y+4)2=25

(2)M在圆内,N在圆上,P在圆外。

6(x4)2+(y3)2=25。

7(x1)2+(y1)2=4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理解平面里的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能够在具体问题中适当地选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够用基底来表示。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索与发现的形成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初步掌握应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分解向量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向量的应用意识,并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及积极探索勇于发现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三、教学难点: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

探究发现、讲练结合

五、授课类型:

新授课

六、教具:

电子白板、黑板和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课,板书课题

由导弹的发射情境,引出物理中矢量的分解,进而探究我们数学中的向量是不是也可以沿两个不同方向的向量进行分解呢?

(二)复习铺路,渐进新课

在共线向量定理的复习中,自然地、渐进地融入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师生互动合作的探究与发现中去,感受着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和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碰撞的火花,体验着学习的快乐。

(三)归纳总结,形成定理

让学生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并给出基底的定义。

(四)反思定理,解读要点

反思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实质即向量分解,思考基底的不共线、不惟一和非零性及实数对

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五)跟踪练习,反馈测试

及时跟踪练习,反馈测试定理的理解程度。

(六)讲练结合,巩固理解

即讲即练定理的应用,讲练结合,进一步巩固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七)夹角概念,顺势得出

不共线向量的不同方向的位置关系怎么表示,夹角概念顺势得出。然后数形结合,讲清本质:夹角共起点。再结合例题巩固加深。

(八)课堂小结,画龙点睛

回顾本节的学习过程,小结学习要点及数学思想方法,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九)作业布置,回味思考。

布置课后作业,检验教学效果。回味思考,更加理解定理的实质。

八、板书设计: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

2、基底:

(1)不共线向量

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基底:不共线,不唯一,非零

(3)基底给定,分解形式唯一,实数对

存在且唯一;

(4)基底不同,分解形式不唯一,实数对

可同可异。

例1例2

3、夹角:

(1)两向量共起点;

(2)夹角范围:

例3

4、小结

5、作业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16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余弦定理"是人教A版数学必修5主要内容之一,是解决有关斜三角形问题的两个重要定理之一,也是初中"勾股定理"内容的直接延拓,它是三角函数一般知识和平面向量知识在三角形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可转化为三角形计算问题的其它数学问题及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重、难点

重点:余弦定理的证明过程和定理的简单应用。

难点:利用向量的数量积证余弦定理的思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推导余弦定理及其推论,能运用余弦定理解已知"边,角,边"和"边,边,边"两类三角形。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从实际问题出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三、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上首先要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既能展现知识的`获取,又能暴露解决问题的思维。在本节教学中,我将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逐步推进,以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组织学生探究、归纳、推导,引导学生逐个突破难点,师生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各种数学活动中掌握各种数学基本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四、教学过程

本节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让学生经历"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发现新的知识,把学生的潜意识状态的好奇心变为自觉求知的创新意识。又通过实际操作,使刚产生的数学知识得到完善,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增强了研究探索的综合素质。

帮助学生从平面几何、三角函数、向量知识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选择简洁的处理工具,引发学生的积极讨论。你能够有更好的具体的量化方法吗?问题可转化为已知三角形两边长和夹角求第三边的问题,即:在其中已知AC=b,AB=c和A,求a.

学生对向量知识可能遗忘,注意复习;在利用数量积时,角度可能出现错误,出现不同的表示形式,让学生从错误中发现问题,巩固向量知识,明确向量工具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确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其中已知a=5,b=7,c=8,求B.

学生思考或者讨论,若有同学答则顺势引出推论,若不能作答则由老师引导推出推论,然后返回解决该问题。

让学生观察推论的特征,讨论该推论有什么用。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17

分享目标:

1、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使学生了解本学期的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及课程评价。

2、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分享重点:

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分享难点:

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

分享时间:一课时

分享准备:《三年级综实课程纲要》PPT

分享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新年新气象,新的学期又是新的开始。本学期的第二节综实课,老师要带领大家认识一个新朋友,它就像向导一样,能够指引大家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找准学习目标,理清学习内容、了解学习安排,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它就是课程纲要。(板书课题)

二、内容新授

1、师:怎样才能做学习的小主人呢?首先我们要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我们本学期将会学习那些内容呢?《课程纲要》来一一为我们介绍。

2、师:本学期我们只进行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它就是有趣的姓氏。

3、师:主题确定了,那么课下就需要你们想想,围绕这些主题可以引出什么呢?(生说)

4、师:对,是子课题。说明大家上学期上课大家认真听讲了。除了想一想可以确定哪些子课题,还要想想你准备怎样做,使用哪些方法等等。

5、师:接下来我来说说我们这学期综实课分组的问题。这学期分组,以主题确定后,你们自己找搭档,找助手,一起同心协力更好的完成各个主题活动。

6、师:本学期的课程内容大家都了解了,那本学期的评奖方式是什么呢?

①每节课课余1-3分钟,根据本节举手回答问题的次数,以及课堂表现,来老师这里为个人加分,各组组长也负责记录并统计出每星期、每个月加分最多的组员上报老师,老师会授予这些同学优秀之星的称号,获得优秀之星称号的同学会得到学习星以及才艺星的奖励。

②课前准备综实成长记录袋以及A4白纸15张,作为平时作业及记录板书内容的笔记本。老师批阅,每月月末总检,作为评分奖励的内容之一。

③平时按照老师要求,准备工具、材料,期末奖励进步奖。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学期《课程纲要》的学习,你是否对本学期的学习充满信心呢?老师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18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且在掌握性质的基础上能进行初步的应用.

(1) 能在指数函数及反函数的概念的基础上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了解对底数的要求,及对定义域的要求,能利用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图象间的关系正确描绘对数函数的图象.

(2) 能把握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实质去研究认识对数函数的性质,初步学会用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2.通过对数函数概念的学习,树立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通过对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学习,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在图象与性质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对称美,简洁美等审美教育,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 对数函数又是函数中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对数与常用对数,反函数以及指数函数的基础上引入的.故是对上述知识的应用,也是对函数这一重要数学思想的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系统,同时又是对数和函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它是解决有关自然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是学生今后学习对数方程,对数不等式的基础.

(2)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难点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得到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由于对数函数的概念是一个抽象的形式,学生不易理解,而且又是建立在指数与对数关系和反函数概念的基础上,故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3) 本节课的主线是对数函数是指数函数的反函数,所有的问题都应围绕着这条主线展开.而通过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关系由已知函数研究未知函数的性质,这种方法是第一次使用,学生不适应,把握不住关键,所以应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建议

(1) 对数函数在引入时,就应从学生熟悉的指数问题出发,通过对指数函数的认识逐步转化为对对数函数的认识,而且画对数函数图象时,既要考虑到对底数 的分类讨论而且对每一类问题也可以多选几个不同的底,画在同一个坐标系内,便于观察图象的特征,找出共性,归纳性质.

(2) 在本节课中结合对数函数教学的特点,一定要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大胆猜,要以学生的研究为主,教师只是不断地反函数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获取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得,练有所获,,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19

【考纲要求】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性质。

【自学质疑】

1.双曲线 的 轴在 轴上, 轴在 轴上,实轴长等于 ,虚轴长等于 ,焦距等于 ,顶点坐标是 ,焦点坐标是 ,

渐近线方程是 ,离心率 ,若点 是双曲线上的点,则 , 。

2.又曲线 的左支上一点到左焦点的距离是7,则这点到双曲线的右焦点的距离是

3.经过两点 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

4.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

5.与双曲线 有公共的渐近线,且经过点 的双曲线的方程为

【例题精讲】

1.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且与椭圆 有公共焦点,求该双曲线的方程。

2.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 是椭圆 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 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 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 时,那么 之积是与点 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 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

3.设双曲线 的半焦距为 ,直线 过 两点,已知原点到直线 的距离为 ,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矫正巩固】

1.双曲线 上一点 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则它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

2.与双曲线 有共同的渐近线,且经过点 的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

3.若双曲线 上一点 到它的右焦点的距离是 ,则点 到 轴的距离是

4.过双曲线 的左焦点 的直线交双曲线于 两点,若 。则这样的直线一共有 条。

【迁移应用】

1. 已知双曲线 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是其顶点到渐近线距离的2倍,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

2. 已知双曲线 的焦点为 ,点 在双曲线上,且 ,则点 到 轴的距离为 。

3. 双曲线 的焦距为

4. 已知双曲线 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 ,则

5. 设 是等腰三角形, ,则以 为焦点且过点 的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6. 已知圆 。以圆 与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作为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和顶点,则适合上述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高中数学合集教案怎么写篇20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投影和三视图,这部分知识是立体几何的基础之一,一方面它是对上一节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再一次强化,画出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并能将三视图还原为直观图,是建立空间概念的基础和训练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有效手段。另外,三视图部分也是新课程高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常常结合给出的三视图求给定几何体的表面积或体积设置在选择或填空中。同时,三视图在工程建设、机械制造中有着广泛应用,同时也为学生进入高一层学府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三视图表示的立体模型,从而进一步熟悉简单几何体的结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的精神。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完成由立体图形到三视图,再由三视图想象立体图形的复杂过程。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是新课程几何课堂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通过大量的多媒体直观,实物直观使学生获得了对三视图的感性认识,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动手实践,操作练习,实现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为学习立体几何打下基础。

教学的重点、难点

(一)重点:画出空间几何体及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体会在作三视图时应遵循的“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原则。

(二)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即:将三视图还原为直观图。

四、学生现实分析

本节首先简单介绍了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投影形式,学生具有这方面的直接经验和基础。投影和三视图虽为高中新增内容,但学

生在初中有一定基础,在七年级上册 “从不同方向看”的基础上给出了三视图的概念。到了九年级下册则是在介绍了投影后,用投影的方法给出了三视图的概念,这一概念已基本接近了高中的三视图定义,只是在名字上略有差异。初中叫做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进入高中后特别是再次学习和认识了柱、锥、台等几何体的概念后,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所以,给出了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变化也说明了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差异

五、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

针对本节课知识是由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空间思维难度较大的特点,我采用的教法是直观教学法、启导发现法。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引导启发学生动眼、动脑、动手.同时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启发性,解决了教师“口说无凭”的尴尬境地,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2)学法指导

力争在新课程要求的大背景下组织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在学生的辩证和讨论前提下,发挥教师的概括和引领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通过摄影作品及汽车设计图纸引出问题

1.照相、绘画之所以有空间视觉效果,主要处决于线条、明暗和色彩,其中对线条画法的基本原理是一个几何问题,我们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2.在建筑、机械等工程中,需要用平面图形反映空间几何体的形状和大小,在作图技术上这也是一个几何问题,你想知道这方面的基础知识吗?

设计意图:通过摄影作品及汽车设计图纸的展示引出问题1,2,从贴近生活的实例入手,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引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内容。

引出课题:投影与三视图

知识探究(一):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光是直线传播的,一个不透明物体在光的照射下,在物体后面的屏幕上会留下这个物体的影子,这种现象叫做投影。其中的光线叫做投影线,留下物体影子的屏幕叫做投影面。

思考1:不同的光源发出的光线是有差异的,其中灯泡发出的光线与手电筒发出的光线有什么

不同?

思考2:我们把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把在一束平行光线照射下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那么用灯泡照射物体和用手电筒照射物体形成的投影分别是哪种投影?

思考3:用灯泡照射一个与投影面平行的不透明物体,在投影面上形成的影子与原物体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当物体与灯泡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影子的大小会有什么不同?

思考4:用手电筒照射一个与投影面平行的不透明物体,在投影面上形成的影子与原物体的形状、大小有什么关系?当物体与手电筒的距离发生变化时,影子的大小会有变化吗?

思考5: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时叫做正投影,否则叫做斜投影.一个与投影面平行的平面图形,在正投影和斜投影下的形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思考6:一个与投影面不平行的平面图形,在正投影和斜投影下的形状、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讲解投影,投影线,投影面,让学生了解投影式如何形成的。通过六个思考层层深入,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总结出投影的分类及每种投影的特点。

知识探究(二):柱、锥、台、球的三视图

把一个空间几何体投影到一个平面上,可以获得一个平面图形。但只有一个平面图形难以把握几何体的全貌,因此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投影,这样就能较好地把握几何体的形状和大小,通常选择三种正投影,即正面、侧面和上面。

从不同的角度看建筑

问题1:要很好地描绘这幢房子,需要从哪些方向去看?

问题2:如果要建造房子,你是工程师,需要给施工员提供哪几种图纸?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大楼的图片,提出问题1,2,这种设计更易于让学生接受,说明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给出三视图的含义:

(1)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叫做几何体的正视图;

(2)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向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叫做几何体的侧视图;

(3)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向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叫做几何体的俯视图;

(4)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思考1 :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哪三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还是空间图形?

思考2 :如图,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 ,那么其三视图分别是什么?

一个几何体的正视图和侧视图的高度一样,俯视图和正视图的的长度一样,侧视图和俯视图的宽度一样。

思考3 :圆柱、圆锥、圆台的三视图分别是什么?

思考4 :一般地,一个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有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分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来完成思考题。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对学生的结论进行验证,大概花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部分的教学。学生自主归纳总结将本节课的重点化解。

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4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