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
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教师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教学指导。优秀的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是怎么写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7-18页的练习二第4、5、7、8。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类推的能力。
3.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4.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5.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
1.重点:学会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学会比较位数相同亿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以比较万以内数为基础,把个级比较方法推广到万级,能正确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师:我们已经学了怎样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谁来说一说比较大小的方法。(指名1、2个学生回答)
师让学生自己完整的总结:首先要看数位是否相同,相同的数位就要从位比起,如果不能比较出来,就一位一位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如果数位不相同,就看哪一个数的数位多那个数就大。
2.复习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100000=110万1210000=121万720000=72万
师:要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就要把万后面的零去掉,要加上一个“万”字。
3.做一做练习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核对。
二、复习求近似数的方法
1.让学生表演地球与太阳(课本例6)。
2.师:“大约130万个”是一个什么数?
生:是一个大概数,近似数。
师:求一个近似数要用什么方法?
生:四舍五入。
3.12756≈10000=1万1389000≈1390000=139万
≈13000=13千=1389千
①师:我们要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应该怎么做?
生:首先找出万位,再看千位上的数是否满5,不满5就四舍,满5就五入,然后在把万后面的数改写成零或加一个万字。
②请同学思考:如果是省略千、百后面的尾数又该怎么办呢?
做练习15页的“做一做”,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请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生总结:省略哪一个数位上的数要先找出那个数位,然后看到右边下一位是否满5决定四舍五入,但必须在后面加上省略那一数位上的计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由师生对答哪些是近似数,哪些是准确数。
2.第5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开火车的形式校正,并要求说明过程。
3.第7题由老师提示,讲解题意,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对。投影校对,并让学生提出质疑。
4.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拿学生的课本投影校对,并请学生说明理由。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说说这节课的体会,并答解疑难问题。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掌握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化二次根式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难点:最简二次根式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计算:
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
简,得到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如果把二次根式先进行化简,会对解决问题带来方便.
二、新课
答: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或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满足上面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例1试判断下列各式中哪些是最简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为什么?
解(l)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a3=a2·a,而a2可以开方,即被开方数中有开得尽方的因式.
整数.
(3)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的因式x2+y2开不尽方,而且是整式.
(4)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的因式a-b开不尽方,而且是整式.
(5)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的因式5x开不尽方,而且是整式.
(6)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为被开方数中的因数8=22·2,含有开得尽的因数22.
指出:从(1),(2),(6)题可以看到如下两个结论.
1.在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只要含有分数或小数,就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2.在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中的每一个因式(或因数),如果幂的指数等于或大于2,也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把下列各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分析:把被开方数分解因式或因数,再利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例3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分析:题(l)的被开方数是带分数,应把它变成假分数,然后将分母有理化,把原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题(2)及题(3)的被开方数是分式,先应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原式表示为两个根式的商的形式,再把分母有理化,把原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通过例2、例3,请同学们总结出把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答:如果被开方数是分式或分数(包括小数)先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化简.
如果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先把它分解因式或分解因数,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式或因数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三、课堂练习
1.在下列各式中,是最简二次根式的式子为[]
的二次根式的式子有_____个.[]
A.2B.3
C.1D.0
3.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答案:
1.B
2.B
四、小结
1.最简二次根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把一个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是:
(1)如果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先把它分解成因式(或因数)的积的形式,把开得尽方的因式(或因数)移到根号外;
(2)如果被开方数含有分母,应去掉分母的根号.
五、作业
1.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答案: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3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难点: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个方向。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四个复合方向。(课件出示小动物方位图)
1、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准备六一的表演,小动物们进行了紧张的排练。今天,它们要进行试演了,看——小老虎出场了。(课件出示)它的好朋友小猴也来了(课件出示),它站在小老虎的哪个方向?(北方)还有小老鼠、小羊、小兔呢,你们看看它们分别站在小老虎的哪一面?“(出示三个小动物,课件指向南西东)还有小猪呢?它可是要表演踢踏舞的,它会从东面和西面之间出场的,小朋友们,你们能用手指出是哪一面吗?(一起指,课件出示箭头)那你知道,这一面应该怎么说吗?(东北面)真棒!看小猪出来了。(课件出示小猪)小牛会从西面和南面之间入场,这一面该怎么说?(西南面)为什么叫西南面?(在西面和南面之间)你们同不同意?(课件出示箭头)看,它来了!(课件出示小牛)你们猜小狗会从哪面入场?(西北或东南)哪里是西北?用手指一指,西北面在哪两个方向之间?东南面呢?小狗出来吧(课件出示小狗)它是从哪一面出来的呀?(箭头指向西北)还有哪一面没有表演?(东南面)你猜会是谁?快出来吧小鸡!大家都等你呢!(课件出示鸡)
2、刚才我们确定小动物们的位置时说出了几个方向?(八个)你能一次说出这八个方向吗?自己说说。__你记住了几个?__你呢?
小结:以小老虎为中心,小猴在它的北方,与北相对的是南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有四个复合方向,它们是:东与北之间的东北方,东与南之间的东南方,西与北之间的西北方,西与南之间的西南芳。根据小结板书:
北西北
东北西
东西南
东南南
3、仔细观察老师画的方向盘,你觉得这几个方向之间有什么特点?
(东和西总在南和北前面,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北与西南,西北与东南,字是相反的方向是相对的)
小朋友真爱动脑筋,发现了这么多特点。
4、刚才我们都是以小老虎为中心来确定小动物的方向的,你能以别的小动物为中心说说它的周围有哪些小动物吗?如:小羊的西南面是谁?小兔在小羊的哪一面?
你能像老师这样用新学的四个复合方向提问吗?(同桌之间互相提问)谁愿意考考大家?
二、练习,熟悉方向。
1、下面来看看我们熟悉的校园。(课件出示校园平面图)学校大门在哪个方向?(北)从大门进来就可以看到精致的小花园。教学楼在小花园的哪一面?实验楼在小花园的哪一面?操场在教学楼的哪一面?如果请你当小导游,用四个复合方向向游人介绍我们的校园,你能行吗?先自己试试。谁愿意?指名答。
2、刚才只是小练兵,小导游们,我们要走出校园,去向游人介绍我们美丽的长沙,你们敢吗?
让我们去五一广场看看。(出示五一广场图)你能找出图上哪一面是北面吗?真了不起!
(南门口是地名,一听就知道它在南面,那与它相对的就是北面,所以这一段叫黄兴北路,那图上哪一面是东,哪一面是西)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站在五一路与黄兴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上,春天百货、平和堂、东汉名店、绿化广场分别在十字路口的哪一面呢?小导游,你能介绍一下吗?先说给你的同学听。
谁有信心站起来介绍?我要从平和堂往东汉名店去,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从春天百货出发,想去绿化广场坐坐,往哪个方向走呢?
谁能当游客,考考小导游?
3、下一步,我们要走出长沙市,到湖南各地去看看,好吗?
先买张湖南地图研究研究。(出示湖南地图)图上每有块就是一个地区。
我们住的长沙市在哪里?早听说张家界风景如画,我想去看看,你们说我应该往哪儿走?(西北方)湘西的永州也很有名,我也想去,从长沙出发该往哪里走呢?(西南方)从永州到长沙,又该往哪个方向呢?4、湖南省也看过了,湖南在首都北京的什么位置呢?我们看看全国地图。(课件出示全国行政图)
讲解:图上每一块就是一个省,这绿色的一片就是湖南,画了五角星的就是北京。湖南在北京的什么位置呢?(南方或南偏西、西南,一般说南偏西)
在北京的西北方向有一个盛产葡萄、哈密瓜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新疆)你猜是哪一块?
指四川,这里是四川省,那里的人和我们一样爱吃辣椒,四川在北京的什么方向?(西南)在湖南的什么方向?(西北)
台湾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东南)你猜东北三省是哪三个省?(指:在东北方向连起来的三个省)
三、总结。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结合具体的情况,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数学思考:经历观察、选择数学信息、估测、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解决问题:初步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4.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学习活动中来,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分析:
《去游乐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三年级上册30页~31页的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的口算乘除法以及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知识,因此在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去游乐场”这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掌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采用多种形式(如采用形式多样的练习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差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学生分析:
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学校筹备建校时,正值我区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开始进行课改实验之时,而现在的三年级学生正是建校时的第一批学生,学生大部分来自城市,极个别来自农村,学生基础相对均衡,学生在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根据学习内容尝试着去提出数学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讨论“如何过周末”
师:转眼间,一周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你打算怎样度过这个周末呢?
【作为一个寄宿制的学校,“如何过周末”是一个温馨的话题,周末了就可以与家人团聚,享受父母的爱。教师利用这样一个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新课,在课始就紧紧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生1:我除了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我还要去参加象棋兴趣活动。
生2:周六是我爷爷的生日,我们全家打算在这一周末一块儿到农村给爷爷过生日,我们好久都没有见到他老人家了。
师:你真懂事,是一个孝敬老人的好孩子。
生3:我打算和__一起到郑州市人民公园看冰雕展览。……
师:听了同学们的打算,老师感到非常高兴。我们学校三年级一班的同学在上周六也组织了一次集体活动,他们去哪儿了?请大家看屏幕。(多媒体播放同学们在游乐场的录相)
二、讨论“买票”
师:在这段录相上,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他们去了游乐场,在售票处写着:太空船每人8元,蹦蹦床每人3元,电动火车每人10元。
生2:三一班有12人玩太空船。
生3:还有7人玩电动火车,16人玩蹦蹦床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
生2: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生3: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
生4:16人玩蹦蹦床需要的钱比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的钱多多少?
生5:12人坐太空船和7人坐电动火车一共需要多少钱?……
师:这么多的数学问题,我们先来解决“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想一想如何解决,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参与到学习小组的交流中,并进行指导。)
师:哪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把你们小组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呢?
生1:我们这一个小组都是用口算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10×3=30,6×3=18,30+18=48,因此16×3=48
生2:我估计它应该比12×3=36多,而比20×3=60小。
生3:我是用连加来计算的。
3+3+3+3+……=48。因为16×3=3×16,因此我们还可以把3+3+3+3+……转换为16+16+16=48。因此需要48元。
生4:要求“16人玩蹦蹦床需要多少钱”列式是:16×3
我们是利用竖式来计算的。
我先用6乘3等于18,18满10,把8写在积的个位上,并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1”乘3得30,再加上进上来的10得40,把4写在积的十位上。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呢?
生1:我觉得用口算很方便。
生2:我认为用竖式计算既快又正确。对于16×3这道题我们可以用口算,但是如果遇到比较大的数相乘如16×8,516×7这样的题目,就不能用口算了。
师:说得真好!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选择合适的方法。(课件出示:你会计算下面各题吗?)
12×518×315×624×4
师:通过计算,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好?
(生答略)
师:那么,刚才我们提出来的“12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和“7人坐电动火车需要多少钱?”你会独立解答吗?
(学生独立解答)
师:刚才,我们帮助了三一班的同学解决了买票的问题,他们也邀请我们一起到游乐场去。我们去看一看游乐场里有哪些有趣的活动。
三、“小小游乐场”
师:在赛场上,小乌龟正在进行赛跑,让我们来帮助它,使它跑得更快!
游戏(1)“谁跑得更快”(以小乌龟赛跑的形式)
师:在游乐场上,最近又增添了新的娱乐活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游戏(2)a:“木偶剧表演”(学生任意选择一种)
b:谁的风车转得快!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5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belongto)A,记作aA(或aA)(举例)
6.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_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2,3-+2,5y3--,-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3>2},{(-,y)y=-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
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P6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y)y=-2+3-+2}与{yy=-2+3-+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
三、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四、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习题1.1,第1-4题
五、板书设计(略)文章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6
列方程解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2.学生会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写出下面各题的式子.
1.比的3倍多15
2.比的4倍少2
3.2个与34的和
4.5个与0.6的3倍的差
(二)解答复习题
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
23×3+15
=69+15
=84(人)
答:合唱队有84人.
二、新授教学
(一)导入 新课(改复习为例4)
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1.比较:例4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这句话没有变;
不同点:复习题已知舞蹈队人数求合唱队人数,
例4是已知合唱队人数求舞蹈队人数.
2.教师说明:例4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师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教学例4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看图思考:舞蹈队人数和合唱队人数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舞蹈队人数的3倍加上15正好等于合唱队人数.
(根据:合唱队人数比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15人)
4.列方程解答
教师板书:
解:设舞蹈队有人.
答:舞蹈队有23人.
5.思考: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或)
引导:例题的方法最简单,解题时要用简单的方法解.
(三)变式练习
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人数的4倍少8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学习中你有什么感想?
四、巩固练习
(一)只列式不计算.
1.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本.
2.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只.
(二)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多少只?
(三)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多少厘米?
五、课后作业
(一)地球绕太阳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4倍多13天.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多少天?
(二)买3枝钢笔比买5枝圆珠笔要多花0.9元.每枝圆珠笔的价钱是2.6元,每枝钢笔的价钱是多少钱?
六、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4.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解:设舞蹈队有人.
答:舞蹈队有23人.
教案点评:
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主要训练学生掌握根据题目所给的不同条件,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众多的等量关系中找出最佳思路,使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7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数,能排除大小、排列的方式影响准确地判断10以内的物品的数量。
2、发展幼儿观察点数能力和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10以内数的守恒
2、教具: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1.一幅春天的景色图:春天里有的东西。
引导幼儿观察图中有什么?
2.教师:春天小花儿开了,大树绿了,有很多朋友喜欢出来玩,
数字也要来和它们交朋友了呢,请小朋友来帮帮他们吧。
二、观察感知物体的数量与大小无关
课件演示
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与大小无关
1.把大小不同的球分别排成两排,请幼儿观察比较,他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2.把大小不同的汽车分别排成两排,请幼儿观察比较,他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三、观察感知物体的数量与排列无关
1.将10只小熊进行无序排列,让幼儿观小熊的数量是否改变。
2.将10只小兔子进行无序排列,让幼儿观察兔子的数量是否改变。
四、幼儿感知操作
请幼儿把小花,进行拼摆,并观察自己的和小伙伴的小花是不是一样多,摆的造型一样吗?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8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加法。
2、发展学生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树立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师生互动,在拍手游戏中复习3、4、5的分与合。
师:在刚才的拍手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位小朋友拍的又快又准,老师奖给你一面小旗子,喜欢吗?这节课老师要把这些小红旗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爱动脑筋的孩子,比一比看谁得的旗子多。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做手工。你们看,这儿的几个同学在干什么?(展示主题图)
(1)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把两组物体(或两个人)合并在一起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先走来1个同学,手中举着1只红纸鹤,接着又走来2个同学,手中各举1只蓝纸鹤。直观看到1个同学与2个同学走到了一起,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了一块儿。
(2)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再在全班交流。也可由老师引导说: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在一块儿,1个同学和2个同学走到了一起都是“合起来”的意思。(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表示“合起来”)
反复演示再指名说题意,让学生体会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出要知道他们合起来有多少,在数学上要用加法计算。
2、学习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说出:由同学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1和2表示。
(2)教室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和多少只纸鹤,就是要把熟悉1和2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室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1和2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说明:等于3,用“=3“表示。
板书:1+2=3
加号等号
怎样写加法算式呢?
(3)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1和2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强调:加号前面的“1”表示什么?加号后面的“2”呢?“3”又表示什么?
(4)教读加法算式。
1加2等于3,或1加2得3.教师范读,学生学读,同桌之间互读。板书课题:加法
3、结合第23页气球图,进行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加法含义。
(1)认真观察气球图,让学生说明图意。使学生明白要用加法算式3+1=4表示。
(2)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一只手拿3根小棒,另一只手拿1根小棒,求一共有几根小棒。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小棒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3和1加起来,写成算式3+1=4表示。
(4)发散联想,近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会口头列加法算式表示。
4、实际应用、强化新知
1、先摆一摆,再说算式。(P23)
○○○○○○
2、摆一摆。(P24)
3、游戏,帮小青蛙找家。
5、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加法,完善课题板书:加法。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生汇报,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到的本领还真不少呢?回家后,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9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推导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理解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用转化的思想方法解决新问题。
3、理解三角形的面积与形状无关,与底和高有关,会运用面积公式求三角形面积。
4、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等多种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讲解、指导实践。
学法: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佩戴着鲜艳的红领巾,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学习新的知识,那你知道做一条红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呢?(不知道)我们佩戴的红领巾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给学生提供现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探究新知
1、复习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求法
师: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是怎么推导的?
师:我们是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运用学过的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找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探索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设计意图]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进行复习,检验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转化思想的理解情况,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第一次操作实践
师:好,那怎样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所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学具袋里的各种三角形,两人一组想一想,拼一拼。(教师巡回指导)
3、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都拼好了,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拼的?
生:我用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我这也有两个直角三角形,可是拼不成,为什么?你有什么发现?
生:要用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
师:你拼时怎么知道是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呢?
生:把两个三角形重合就知道了。
师:对,要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来拼。
师: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生: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生: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钝角三角形也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
(学生汇报并且交流拼法,明确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师:看看这几种拼法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认真观察,同桌互相说说。
4、第二次操作实践
师:说的真好,刚才同学们把两个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拼组,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也就把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和我们刚学过的平行四过形面积计算联系起来了,下面我们再次合作,根据你们转化的图形,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生讨论交流)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前面的拼摆操作,探索三角形与拼成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或正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推导的?
生汇报
师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师:你们的发现太棒了!下面请同学再仔细观察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看看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把这种相等的关系叫等底等高。
师:那么三角形的底乘以三角形的高求出的是什么?
生:与三角形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为什么除以2呢?
生: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
师:大家同意吗?无论什么样的三角形,它的面积都可以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来计算,所以我们得到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高÷2
师:谁能用字母表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师板书s=ah÷2(生齐读)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师: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了!老师这里有一条红领巾,求它的面积,你需要知道什么条件?你能估测一下这条底边有多长吗?(100厘米)
师:(出示课件)它的高是33厘米,你能计算出它的面积吗?
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巩固新知,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感受数学的价值。
(2)我们经常见到类似的标志的标志牌(课件出示),你知道这个标志牌的面积吗?谁口算一下。
3×4÷2=6(平方分米)
2.5×4.8÷2=6(平方分米)
师:都是这样做的吗?为什么不用2.5分米?
如果这条底边是4.8分米(课件出示)还可以怎样列式。(2.5×4.8÷2)
师:通过这道题的解答,你明白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实际生活,提升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
(3)你认识下面的这些道路交通警示标志吗?
向右急转弯注意危险减速慢行注意行人
师:我们学校的上下两个路口在放学时经常交通混乱,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交警队准备用铁皮制作四块这样警示牌,你能算出需要多少铁皮吗?(课件)
学生试算
〔设计意图〕这道练习的设计,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自然地渗透了安全教育。
(4)小精灵也给大家带来了问题,请大家看屏幕
师:下图中哪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你还能画出和它们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吗?
学生打开书87页,在书中画一画
师:你画出了几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如果给你足够的时间你能画出多少个这样的三角形?
生:无数个
师:通过画这样的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三角形的面积与底和高有关,与形状无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揭示“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它们的面积相等”这一规律。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拼摆把三角形转化成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公式,大家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运用剪拼或折叠的方法来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课件演示)课下同学们可以动手试一试。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我学会了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生:我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师:下节课我们继续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和总结,能使学生建构的知识框架更加清晰、明了,使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也掌握了学习方法。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
3、进一步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了解1公顷、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经验,发现问题
⒈填适当的单位。
⑴教师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积大约是2()。
⑵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约是300()。
⑶黑板的面积大约是()。
⒉罗山宝城广场占地面积约5()。
二、感受体验,获取新知
1、通常我们在测量土地面积时,要用到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它们到底有多大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2、体验
(1)阅读课本知识,同桌交流自己的收获。
汇报强调:边长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1千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干米。
(2)实际感受
①带领学生到操场进行实际测量,量出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标杆及绳子把这100平方米围起来,或让学生手拉手,围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师向学生说明,100块这样大的土地就是1公顷。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顷。
打个比方,我们的教师面积大约是50平方米,那200个教室的面积就是1公顷。
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②边长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相当于100公顷。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个足球场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3、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
四人小组先了解课本中的“生活中的数学”,再互相说说你在那见过1公顷、1平方千米。
4、换算(生独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顷=()平方米6平方千米=()平方米
80公顷=()平方米5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
70000平方米=()公顷4000公顷=()平方千米
三、巩固运用,加深记忆
练习二十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第1、4题。
六、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并且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哪是物体的正面,哪是物体的侧面和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上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发展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能结合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教学难点:
体验从不同角度看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并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几何模型各一个;各种几何形体的实物。
学具准备:
小长方体、正方体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三单元(板书:引导学生读一读)
同学们可能会猜想:老师叫我们看什么呢?(让学生猜一猜,激起兴趣。)
老师坐在小板凳上,分别请三位学生站在老师的正面、侧面和高处拍照。
在电脑上展示刚才拍的照片。
生:这些都是老师吗?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同学们天天都在学校学习,肯定都离不开自己面前的课桌,老师也离不开讲台。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来观察这张讲台,看一看从不同角度观察这张讲台能不能看到不同的形状。
小结:刚才我们用相机当成自己的眼睛让同学们发现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所看到的画面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看一看。
二、观察、交流(实践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讲台。
(1)师: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人选择一个位置来观察这张讲台,然后互相说说
观察到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再交换位置观察、交流。想一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学生活动。
注意:老师应该引导学生有序的观察。如,可以先引导某个小组的学生站在一个角度观察,再帮助他们调换位置,使其他小组的成员知道观察的方法。
(3)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讲台。现在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看到的讲台是什
么样子的?
生:我站在左侧面,看到了桌子的上面和这里(指了指侧面)
师:哦。看到了两个面,这是左面。
生:我站在讲台的前面,也看到了两个面,是上面和前面。(让学生指一指)
生:我观察到的讲台的形状和某某同学是一样的,只不过我是站在这边(指了指右侧面)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还有哪位同学是怎样观察的?
(学生可以从一个角看到三个面,或者趴在上面看到一个面,又或者在每个面前蹲下来,看到一个面。)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经发现,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看到的面的个数也是不一样的,每个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三、巩固练习。
1、出示课本的观察讲台图。
2、说一说图上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个面?
3、想一想,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图中的三个人可能分别看到讲台的哪几面?
生:我先说图上的老师。我认为老师可能看到讲台的上面和前面。
生:我不同意。我觉得老师很高,他只能看到上面。
生:笑笑看到桌子的上面和她前面的一面。(左面)
生:淘气是站在右角边,他可能看到上面、前面和右面三个面。
师:为什么?
生:我刚才在观察物体时体会到的。如果不是站在桌子的一个面的正前方看,而是站在桌子斜的方向,就能看到三个面。
小结:通过上述验证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观察长方体,一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4、连一连
(1)按照刚才讨论的结果,让学生连书上的图。
(2)交流。(让学生说说哪幅图是谁看到的。)
四、认一认
1、自己看书,认识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2、交流、体会长方体的上、侧、正面。
(1)教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分别指着上、侧、正面,让学生说说是哪个面?同时板书。
(2)再将一个长方体不停地变换着摆,每次都让学生指出上、侧、正面,从而加深理
解:一般朝上的那个面叫上面,对着观察者的那面是正面,两侧的面称侧面,最后让学
生自己说说,只要意思说对即可。
(3)拿出不同的长方体,让学生说说它们的上、侧、正面。
(4)拿出一些长方体形状的实物,让学生指着说说它们上、侧、正面在哪里?
小结:通常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朝上的一面称为上面;面对自己的那一面称为正面;两侧的面称为侧面。
五、完成练一练
1、第一题。
(1)引导学生审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2)反馈:说一说你的同桌对了没有,如果错了帮他纠正过来。
2、口算
学生独立计算,小组交流反馈。
3、连一连,说一说。
4、观察一个物体,小组内说说他们的上、侧、正面各是什么样的?
六、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
回家观察一个物体向家长说出你看到的面。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12
本节课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及比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它是进一步学习比矛盾基本性质及比的应用的基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确理解比的意义是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用实物演示及投影仪进行辅助教学,学生还是不难掌握的。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
正确理解比的意义。
1、通过实物及学过的关系式等概括出比的意义,用讲授法讲解说明两个数的比的表示法,引出比号以及比的读法。比中两项的名称和比值的概念。
2、举例说明比值的求法,以以及比和除法的联系。
;常分米,款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一、复习引入。
1、出示红旗。
讲解:它常分米,款分米。要对这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
要表示红旗的长和宽的关系,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板书;3÷2=3/2……长是宽地3/2。
2÷3=2/3……宽是长到2/3。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
导语:(教师自备)
板书:比
2、教学比难道意义。
1、)红旗长和宽的关系,也可以这样说:
长和宽的比是2比3,
宽和长的比是2比3。
2、)出示投影片:
“一辆汽车2小时行使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求汽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3、)学生讨论比的意义。
4、)教师小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的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1、)比的写法:3比2记作3:2。
2比3记作2:3。
100比2记作100:2。
2、)比的读法。
3、)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3:2=3÷2=3/2
前项比号后项比值
4、)比值;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说明: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时表示,有时也可以是整数。
比的后项不能0。
4、做教科书第62页上半部分的“做一做”的题目。
5、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6、做教科书第61页下半部分的“做一做”的题目。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十七的第1题。
2、做练习十七的第2、3题。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如何求比值?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13
活动目标
1、能按某一特征为树叶分类(如颜色、大小、形状等)
2、能用语言简单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3、培养幼儿对自然界探究的欲望,感受对生活的乐趣。
4、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5、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按某一特征为树叶分类。
难点:用语言讲述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每组红、绿、黄三种颜色的篮子各一个,大、小篮子各一个,树叶若干。
活动过程
一、激趣引入:猜谜语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学本领准备了一样东西,这种东西小蚂蚁用它来做小船,小蟋蟀用它来做帐篷,它还可以用来做肥料,它是什么?谁猜出来了?
二、探索方法。
1、出示形状、大小不同的树叶,请小朋友把它们分一分,放到篮子里。
2、指名上台演示分类方法,并说说分类的过程。
三、进入情境,实物操作。
1、师:教室的外面有好多树叶掉下来了,我们去拾一些回来,分一分类,好吗?带小朋友去捡树叶(教师制作的学具)。
2、幼儿分小组进行分类,尝试用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教师引导幼儿从篮子的颜色、大小引导幼儿整理归类。
3、师生互动:谁来说说为什么这样分?
四、送树叶回家
1、教师戴上小蚯蚓头饰,请小朋友和小蚯蚓一起送不同种类的树叶肥料回家。
2、唱《树叶歌》后与树叶告别。
延伸活动:
整理玩具角里的玩具,分类摆放。
教学反思
设计本课时,我以主题内一个故事的内容激趣引入,幼儿兴致很高,在探讨分类的方法时,幼儿纷纷发言,在指名板演时欲欲跃试。在操作过程中,幼儿能通过协商的方法按某一特征把树叶分类,掌握分类的方法,结束时,设计送树叶回家这个游戏,既进一步强化了分类,又使幼儿认识“叶落归根”的自然规律了,增长知识。整堂课,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学习,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学会了合作交流,享受了成功的乐趣。本课存在的不足是,对幼儿自主探索的重视不够,如果一开始直接去捡树叶回来就让他们试一试分类,效果是否会更好呢?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14
【考纲要求】
了解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知道它的简单性质。
【自学质疑】
1.双曲线的轴在轴上,轴在轴上,实轴长等于,虚轴长等于,焦距等于,顶点坐标,焦点坐标
2.又曲线的左支上一点到左焦点的距离是7,则这点到双曲线的右焦点的距离是
3.经过两点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是。
4.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是,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
5.与双曲线有公共的渐近线,且经过点的双曲线的方程为
【例题精讲】
1.双曲线的离心率等于,且与椭圆有公共焦点,求该双曲线的方程。
2.已知椭圆具有性质:若是椭圆上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点,点是椭圆上任意一点,当直线的斜率都存在,并记为时,那么之积是与点位置无关的定值,试对双曲线写出具有类似特性的性质,并加以证明。
3.设双曲线的半焦距为,直线过两点,已知原点到直线的距离为,求双曲线的离心率。
【矫正巩固】
1.双曲线上一点到一个焦点的距离为,则它到另一个焦点的距离为。
2.与双曲线有共同的渐近线,且经过点的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到一条渐近线的距离是。
3.若双曲线上一点到它的右焦点的距离是,则点到轴的距离是
4.过双曲线的左焦点的直线交双曲线于两点,若。则这样的直线一共有条。
【迁移应用】
1.已知双曲线的焦点到渐近线的距离是其顶点到渐近线距离的2倍,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
2.已知双曲线的焦点为,点在双曲线上,且,则点到轴的距离为。
3.双曲线的焦距为
4.已知双曲线的一个顶点到它的一条渐近线的距离为,则
5.设是等腰三角形,则以为焦点且过点的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6.已知圆。以圆与坐标轴的交点分别作为双曲线的一个焦点和顶点,则适合上述条件的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为
数学教案的教案模板篇15
教学目标
1、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3、能较快、准确地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
4、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
1、“解决天空中有一共有多少只海鸥?”你认为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2、12+3=,哪种方法最容易计算?
3、“解决还剩下多少桶食物?”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4、计算17-4=,哪种方法最简便?
渗透的思想方法
学生主要的训练点计算方法,书写习惯
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填一填。
(1)1个十和5个一是()。
(2)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17=10+()13=()+312=10+()
二、创设情景:
师:海鸥回来了,小朋友可高兴了。星期天,小明和妈妈带着海鸥喜欢吃的食物到海边去喂海鸥,我们也去看看。
三、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你能看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说,教师写有价值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3、解决天空中有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你认为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12+3=”
(3)怎样计算?你能想出哪些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小组汇报:①接数的方法:13、14、15
②因为2+3=5,10+5=15,所以12+3=15
③因为15可以分成12和3,所以12+3=15
④因为15-3=12,所以12+3=15
提倡算法多样化,注意突出算法最优化②。
(4)师:计算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还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3+12=15
4、解决还剩下多少桶食物?
“17-4=”的问题。
(1)出示“岩石上的海鸥”主题图
指名学生说图意,并列出算式。师板书:17-4=
(2)师:谁能算出17减4等于多少?怎样算?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小组汇报:①接着减数的方法:16、15、14、13
②因为7-4=3,10+3=13,所以17-4=13
③因为17可以分成13和4,所以17-4=13
④因为13+4=17,所以17-4=13
提倡算法多样化,注意突出算法最优化②。
5、教学加减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出示算式:12+3=17-4=让学生计算后,教师说明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边介绍边板书:
12+3=1517-4=13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6、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都是先用个位加或减,再合上十位的数。
四、练习:
1、做自主练习的第1题、第2题。
注意一边做,一边说计算过程。
2、做自主练习的第3题
3、做自主练习的第4题
数一数,再填空可以;列式11+5=16也可以。
4、做自主练习的第6题
注意这是第一次接触“文字应用题”,一定引导学生多读题,充分理解题意。再列式计算:17-6=11(条)
5、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4+3=20-10=
15-5=15+3=
15-10=5+12=
6+13=16+3=
2+15=10+7=
18-10=15-3=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效果(教师做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