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好的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1

教学目的 知识技能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数学思考 提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用数学的意识,渗透转化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解决问题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及生产实际中遇到的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情感态度 通过探究性学习,抓住问题的关键,揭示它的规律性,展示解题的简洁性的数学美.

教学难点 审题,从文字语言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

知识重点 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面积、体积方面和经济方面的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

问题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师生共同回忆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题;(2)设未知数;

(3)列方程;(4)求解;

(5)检验;(6)答.

问题二:矩形的周长和面积?长方体的体积?

问题三:如图,某小区内有一块长、宽比为1:2的矩形空地,计划在该空地上修筑两条宽均为2m的互相垂直的小路,余下的四块小矩形空地铺成草坪,如果四块草坪的面积之和为312m2,请求出原来大矩形空地的长和宽.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读题,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语句.

学生活动:在关键语句中找到反映相等关系的语句,探究解决办法.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演示分析,解题方法.

做一做

如图,有一块长80cm,宽60cm的硬纸片,在四个角各剪去一个同样的小正方形,用剩余部分做成一个底面积为1500cm2的无盖的长方体盒子.求剪去的小正方形的边长.

课堂练习:将一个长方形的长缩短5cm,宽增长3cm,正好得到一个正方形.已知原长方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问题四:某商场销售一种服装,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赢利40元.经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服装降价1元,平均每天能多售出2件.在国庆节期间,商场决定采取降价促销的措施,以达到减少库存、扩大销售量的目的.如果销售这种服装每天赢利1200元,那么每件服装应降价多少元?

学生活动:在众多的文字中,找到关键语句,分析相等关系.

教师活动:用多媒体帮助学生分析试题.提示学生检验解的合理性.

课堂练习:1.经销商以每双21元的价格从厂家购进一批运动鞋,如果每双鞋售价为a元,那么可以卖出这种运动鞋(350-10a)双.物价局限定每双鞋的售价不得超过进价的120%.如果商店要赚400元,每双鞋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需要卖出多少双鞋?

2.某商店从厂家以每件18元的价格购进一批商品,该商店可以自行定价.据市场调查,该商品的售价与销售量的关系是:若每件售价a元,则可卖出(320-10a)件,但物价部门限定每件商品加价不能超过进货价25%的.如果商店计划要获利400元,则每件商品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需要卖出这种商品多少件?(每件商品的利润=售价进货价)

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本题为后面解决有关面积、体积方面问题做铺垫.

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会解决有关面积的问题.

解决体积问题的问题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以及渗透转化和方程的思想方法.

强调对方程的解进行双重检验.

小结与作业

课堂

小结利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通过实际要求检验根的合理性,要注意审题能力的培养.

本课

作业课本第43页习题2

课后随笔(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2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

2、在“演示操作验证解释应用”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平面内两直线位置关系

1、操作:

请每位同学在一张纸上画两条直线,这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出现哪些情况?

2、分类:根据学生想象,出示下图(网格):

师:老师课前也绘制了这样6幅图,想一想,按两条直线的不同位置关系,你可以分成哪几类?说说你的分类依据。

3、讨论交流,揭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小结:

两条直线,除了“相交”和“不相交”,还可能存在其他的位置关系吗?

板书:

相交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不相交

二、探究一:垂直

1、平面内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的特点。

师:首先来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这一情况。

师:平面内直线a和直线b相交与点O,已知1=60,谁能马上求出2、3、4的度数?你是怎么想的?

2、平面内两直线相交的特殊情况。

提问:这4个角的度数有什么特点?固定点O,旋转后,情况还是一样吗?

(旋转至垂直)

师:现在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了。继续旋转呢?

除了相交成直角以外,其余的情况,都是任意相交的。

板书: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成直角

不相交

3、练习:

下列图形中哪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

○1○2○3

4、揭示概念。(媒体出示)

板书: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成直角垂直

不相交

5、平面图形中的垂直现象。

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直角?在图上用直角记号标出。哪些线段互相垂直?用垂直符号表示。

○1○2○3

记作:记作:记作:

6、动手操作。

三、探究二:平行

1、提问:长方形中,如果把相对的两条边无限延长,是否会在某一点相交?

2、揭示概念

板书:任意相交

相交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成直角垂直

不相交平行

3、平面图中的平行现象

4、练习

(1)说说下列哪些直线互相垂直?哪些互相平行?

将图2改为:

提问:e和f还平行吗?

将图2改为:

当角1等于角2时,e和f还平行吗?

(2)渗透“同一”平面观念

长方体中,这两条棱相交吗?那么他们平行吗?

板书:任意相交

相交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成直角垂直

不相交平行

四、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

1、举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垂直与平行”的现象?

2、提问:为什么这些地方要设计成“垂直”或者“平行”?

五、课堂总结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3

教学目标

理解平行四边形的定义,能根据定义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教学思考

1.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及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2.能够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解决问题

通过平行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丰富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验,能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推理和计算,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

在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过程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探究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应用.

难点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的应用.

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

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欣赏图片,了解生活中的特殊四边形

活动2剪三角形纸片,拼凸四边形

活动3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活动4探究平行四边形边、角的性质

活动5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应用

活动6评价反思、布置作业

熟悉生活中特殊的四边形,导出课题.

通过用三角形拼四边形的过程,渗透转化思想,激发探索精神.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运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学生交流,内化知识,课后巩固知识.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1]

下面的图片中,有你熟悉的哪些图形?

(出示图片)

演示图片,学生欣赏.

教师介绍四边形与我们生活密切联系,学生可再补充列举.

从实例图片中,抽象出的特殊四边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活动2]

拼一拼

将一张纸对折,剪下两张叠放的三角形纸片.将这两个三角形相等的一组边重合,你会得到怎样的图形.

(1)你拼出了怎样的凸四边形?与同伴交流.

(2)一位同学拼出了如下图所示的一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对边有怎样的位置关系?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经过实验操作,开展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

教师深入学生之中,观察学生频出的方法与过程,接受学生质疑并指导个别学生探究.

教师待学生充分探究后,请学生展示拼图的方法和不同的图形.并引导学生分析(2)中的四边形的边的位置特征,从而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4

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能正确表示两个全等三角形,能找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拼图以及三角形的平移、旋转和翻折等活动,来感知两个三角形全等,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学习,认识和熟悉生活中的全等图形,认识生活和数学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说教学重点

1、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2、在通过观察、实际操作来感知全等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形成理性认识,理解并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说教学难点

正确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难点突破

通过拼图、对三角形进行平移、旋转、翻折等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知全等三角形图形变换中的对应元素的变化规律,以寻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

说课前准备:

课件、三角形纸片

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二、直观感知,导入新课

教师演示一些全等的图形的课件,让学生直观感知图片并寻找每组图片的特点。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全等形

我们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称----全等形。[板书:全等形]

教师让学生们想生活中还有那些图形是全等形.

2.全等三角形及相关对应元素的定义

教师用多媒体动态演示两个能完全重合地三角形。定义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板书课题:12.1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表示

把三角形平移、翻折、旋转后,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归纳:旋转前后的两个三角形,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变,它们依然全等。

以多媒体上的图形为例,全等三角形中的对应元素

(1)对应的顶点(三个)---重合的顶点

(2)对应边(三条)---重合的边

(3)对应角(三个)---重合的角

归纳:方法一---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39;边是对应边;方法二: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另外:有公共边的,公共边一定是对应边;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用符号表示全等三角形

抽学生表示图一、图二、三的全等三角形。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归纳: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4.小组活动合作升华

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摆图形

小组合作完成位置不同的三角形,写出它们的对应边,对应角。强调其他小组学生说的时候,自己一定要注意倾听,能够分辨出对错来。

三、巩固练习

四、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习题,学生做巩固练习。

五、小结:本节课都学到了什么

六、作业:

必做题课本33页习题第1题、2题.

选做题课本第34页第6题。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二次根式的意义;

2、掌握用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问题;

3、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并能灵活应用;

4、通过二次根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的&39;逻辑思维能力;

5、通过二次根式性质和的介绍渗透对称性、规律性的数学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二次根的意义;

(2)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难点:确定二次根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式、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平方根、算术平方根?

2、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并计算

(二)引入新课

新课:二次根式

定义:式子叫做二次根式。

对于请同学们讨论论应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

(1)式子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是二次根式吗?呢?

若根式中含有字母必须保证根号下式子大于等于零,因此字母范围的限制也是根式的一部分。

(2)是二次根式,而,提问学生:2是二次根式吗?显然不是,因此二次

根式指的是某种式子的“外在形态”。请学生举出几个二次根式的例子,并说明为什么是二次根式。下面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由学生分析、回答。

例1当a为实数时,下列各式中哪些是二次根式?

例2x是怎样的实数时,式子在实数范围有意义?

解:略。

说明: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在x是什么数时,x—3是非负数,式子有意义。

例3当字母取何值时,下列各式为二次根式:

分析:由二次根式的定义,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把问题转化为解不等式。

解:(1)∵a、b为任意实数时,都有a2+b2≥0,∴当a、b为任意实数时,是二次根式。

(2)—3x≥0,x≤0,即x≤0时,是二次根式。

(3),且x≠0,∴x>0,当x>0时,是二次根式。

(4),即,故x—2≥0且x—2≠0,∴x>2。当x>2时,是二次根式。

例4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求式子中的字母所满足的条件:

分析:这个例题根据二次根式定义,让学生分析式子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进一步巩固二次根式的定义,。即:只有在条件a≥0时才叫二次根式,本题已知各式都为二次根式,故要求各式中的被开方数都大于等于零。

解:(1)由2a+3≥0,得。

(2)由,得3a—1>0,解得。

(3)由于x取任何实数时都有x≥0,因此,x+0。1>0,于是,式子是二次根式。所以所求字母x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由—b2≥0得b2≤0,只有当b=0时,才有b2=0,因此,字母b所满足的条件是:b=0。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6

第1课时

1.使学生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了解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是整式的两种相反方向的变形.

2.让学生会确定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会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通过与因数分解的类比,让学生感悟数学中数与式的共同点,体验数学的类比思想.

2.通过对因式分解的教学,培养学生“换元”的意识.

【重点】因式分解的概念及提公因式法的应用.

【难点】正确找出多项式中各项的公因式.

【教师准备】多媒体.

【学生准备】复习有关乘法分配律的知识.

导入一:

【问题】一块场地由三个长方形组成,这些长方形的长分别为,,,宽都是,求这块场地的面积.

解法1:这块场地的面积=×+×+×=++==2.

解法2:这块场地的面积=×+×+×=×=×4=2.

从上面的解答过程看,解法1是按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进行计算的,解法2是先逆用乘法分配律,再进行计算的,由此可知解法2要简单一些.这个事实说明,有时我们需要将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而提公因式法就是将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这一特殊算法,运用类比思想自然地过渡到提公因式法的概念上,从而为提公因式法的掌握打下基础.

导入二:

【问题】计算×15-×9+×2采用什么方法?依据是什么?

解法1:原式=-+==5.

解法2:原式=×(15-9+2)=×8=5.

解法1是按运算顺序: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进行计算的,解法2是先逆用乘法分配律,再进行计算的,由此可知解法2要简单一些.这个事实说明,有时我们需要将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而提公因式法就是把多项式化为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一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利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这一特殊算法,运用类比思想自然地过渡到提公因式法的概念上,从而为提公因式法的掌握打下基础.

一、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思路一

[过渡语]上一节我们学习了什么是因式分解,那么怎样进行因式分解呢?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

如果一块场地由三个长方形组成,这三个长方形的长分别为a,b,c,宽都是,那么这块场地的面积为a+b+c或(a+b+c),可以用等号来连接,即:a+b+c=(a+b+c).

大家注意观察这个等式,等式左边的每一项有什么特点?各项之间有什么联系?等式右边的项有什么特点?

分析:等式左边的每一项都含有因式,等式右边是与多项式a+b+c的乘积,从左边到右边的过程是因式分解.

由于是左边多项式a+b+c中的各项a,b,c都含有的一个相同因式,因此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由上式可知,把多项式a+b+c写成与多项式a+b+c的乘积的形式,相当于把公因式从各项中提出来,作为多项式a+b+c的一个因式,把从多项式a+b+c的各项中提出后形成的多项式a+b+c,作为多项式a+b+c的另一个因式.

总结: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的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公因式和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思路二

[过渡语]同学们,我们来看下面的问题,看看同学们谁先做出来.

多项式ab+ac中,各项都含有相同的因式吗?多项式3x2+x呢?多项式b2+nb-b呢?

结论:多项式中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多项式2x2+6x3中各项的公因式是什么?你能尝试将多项式2x2+6x3因式分解吗?

结论:如果一个多项式的各项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这个公因式提出来,从而将多项式化成两个因式乘积的形式,这种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设计意图]从让学生找出几个简单多项式的公因式,再到让学生尝试将多项式分解因式,使学生理解公因式以及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概念.

二、例题讲解

[过渡语]刚刚我们学习了因式分解的一种方法,现在我们尝试下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因式分解吧.

(教材例1)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3x+x3;

(2)7x3-21x2;

(3)8a3b2-12ab3c+ab;

(4)-24x3+12x2-28x.

〔解析〕首先要找出各项的公因式,然后再提取出来.要避免提取公因式后,各项中还有公因式,即“没提彻底”的现象.

解:(1)3x+x3=x3+__2=x(3+x2).

(2)7x3-21x2=7x2x-7x23=7x2(x-3).

(3)8a3b2-12ab3c+ab

=ab8a2b-ab12b2c+ab1

=ab(8a2b-12b2c+1).

(4)-24x3+12x2-28x

=-(24x3-12x2+28x)

=-(4x6x2-4x3x+4x7)

=-4x(6x2-3x+7).

【学生活动】通过刚才的练习,大家互相交流,总结出提取公因式的一般步骤和容易出现的问题.

总结:提取公因式的步骤:(1)找公因式;(2)提公因式.

容易出现的问题(以本题为例):(1)第(2)题中只提出7x作为公因式;(2)第(3)题中最后一项提出ab后,漏掉了“+1”;(3)第(4)题提出“-”号时,没有把后面的因式中的每一项都变号.

教师提醒:

(1)各项都含有的字母的最低次幂的积是公因式的字母部分;

(2)因式分解后括号内的多项式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3)若多项式的首项为“-”,则先提取“-”号,然后再提取其他公因式;

(4)将分解因式后的式子再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其积应与原式相等.

[设计意图]经历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学生自己归纳出提公因式的步骤及提取公因式时容易出现的类似问题,为提取公因式积累经验.

1.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一般形式,如:

a+b+c=(a+b+c).

这里的字母a,b,c,可以是一个系数不为1的.、多字母的、幂指数大于1的单项式.

2.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的关键在于发现多项式的公因式.

3.找公因式的一般步骤:

(1)若各项系数是整系数,则取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2)取各项中相同的字母,字母的指数取最低的;

(3)所有这些因式的乘积即为公因式.

1.多项式-6ab2+18a2b2-12a3b2c的公因式是()

A.-6ab2cB.-ab2

C.-6ab2D.-6a3b2c

解析:根据确定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的方法,可知公因式为-6ab2.故选C.

2.下列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正确的是()

A.12abc-9a2b2=3abc(4-3ab)

B.3x2-3x+6=3(x2-x+2)

C.-a2+ab-ac=-a(a-b+c)

D.x2+5x-=(x2+5x)

解析:A.12abc-9a2b2=3ab(4c-3ab),错误;B.3x2-3x+6=3(x2-x+2),错误;D.x2+5x-=(x2+5x-1),错误.故选C.

3.下列多项式中应提取的公因式为5a2b的是()

A.15a2b-20a2b2

B.30a2b3-15ab4-10a3b2

C.10a2b-20a2b3+50a4b

D.5a2b4-10a3b3+15a4b2

解析:B.应提取公因式5ab2,错误;C.应提取公因式10a2b,错误;D.应提取公因式5a2b2,错误.故选A.

4.填空.

(1)5a3+4a2b-12abc=a();

(2)多项式32p2q3-8pq4的公因式是;

(3)3a2-6ab+a=(3a-6b+1);

(4)因式分解:+n=;

(5)-15a2+5a=(3a-1);

(6)计算:21×3.14-31×3.14=.

答案:(1)5a2+4ab-12bc(2)8pq3(3)a(4)(+n)(5)-5a(6)-31.4

5.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

(1)8ab2-16a3b3;

(2)-15x-5x2;

(3)a3b3+a2b2-ab;

(4)-3a3-6a2+12a.

解:(1)8ab2(1-2a2b).

(2)-5x(3+x).

(3)ab(a2b2+ab-1).

(4)-3a(a2+2a-4).

第1课时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96页随堂练习.

【选做题】

教材第96页习题4.2.

二、课后作业

【基础巩固】

1.把多项式4a2b+10ab2分解因式时,应提取的公因式是.

2.(20__淮安中考)因式分解:x2-3x=.

3.分解因式:12x3-18x22+24x3=6x.

【能力提升】

4.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3x2-6x;

(2)5x23-25x32;

(3)-43+162-26;

(4)15x32+5x2-20x23.

【拓展探究】

5.分解因式:an+an+2+a2n.

6.观察下列各式:12+1=1×2;22+2=2×3;32+3=3×4;….这列式子有什么规律?请你将猜想到的规律用含有字母n(n为自然数)的式子表示出来.

【答案与解析】

1.2ab

2.x(x-3)

3.(2x2-3x+42)

4.解:(1)3x(x-2).(2)5x22(-5x).(3)-2(22-8+13).(4)5x2(3x+1-42).

5.解:原式=an1+ana2+anan=an(1+a2+an).

6.解:由题中给出的几个式子可得出规律:n2+n=n(n+1).

本节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在新概念的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学生在接受提公因式法时,由提公因数到提公因式,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到提公因式法的概念,都是利用了类比的数学思想,从而使得学生接受新的概念时显得轻松自然,容易理解.

在小组讨论之前,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要让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学生的思考,掩盖了其他学生的疑问.

由于因式分解的主要目的是对多项式进行恒等变形,它的作用更多的是应用于多项式的计算和化简,比如在以后将要学习的分式运算、解分式方程等中都要用到因式分解的知识,因此应该注重因式分解的概念和方法的教学.

随堂练习(教材第96页)

解:(1)(a+b).(2)52(+4).(3)3x(2-3).(4)ab(a-5).(5)22(2-3).(6)b(a2-5a+9).(7)-a(a-b+c).(8)-2x(x2-2x+3).

习题4.2(教材第96页)

1.解:(1)2x2-4x=2x(x-2).(2)82n+2n=2n4+2n1=2n(4+1).(3)a2x2-ax2=axax-ax=ax(ax-).(4)3x3-3x2+9x=3x(x2-x+3).(5)-24x2-12x2-283=-(24x2+12x2+283)=-4(6x2+3x+72).(6)-4a3b3+6a2b-2ab=-(4a3b3-6a2b+2ab)=-2ab(2a2b2-3a+1).(7)-2x2-12x2+8x3=-(2x2+12x2-8x3)=-2x(x+62-43).(8)-3a3+6a2-12a=-(3a3-6a2+12a)=-3a(a2-2a+4).

2.解:(1)++=(++)=3.14×(202+162+122)=2512.(2)∵xz-z=z(x-),∴原式=×(17.8-28.8)=×(-11)=-7.(3)∵ab=7,a+b=6,∴a2b+ab2=ab(a+b)=7×6=42.

3.解:(1)不正确,因为提取的公因式不对,应为n(2n--1).(2)不正确,因为提取公因式-b后,第三项没有变号,应为-b(ab-2a+3).(3)正确.(4)不正确,因为最后的结果不是乘积的形式,应为(a-2)(a+1).

提公因式法是本章的第2小节,占两个课时,这是第一课时,它主要让学生经历从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到提公因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中的一种主要思想——类比思想.运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在新概念的提出、新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学生在接受提公因式法时,由整式乘法的逆运算到提公因式法的概念,就利用了类比的数学思想,从而使得学生接受新的概念时显得轻松自然,容易理解,进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已知方程组求7(x-3)2-2(3-x)3的值.

〔解析〕将代数式分解因式,产生x-3与2x+两个因式,再根据方程组整体代入,使计算简便.

解:7(x-3)2-2(3-x)3

=(x-3)2[7+2(x-3)]

=(x-3)2(7+2x-6)

=(x-3)2(2x+).

由方程组可得原式=12×6=6.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7

(一)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

找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对该命题深刻理解的前提,而对命题理解能力是我们今后研究数学必备的能力,也是研究其它学科能力的基础.

难点:

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因为理解和掌握一个命题,一定要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所以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有些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明显.例如,“对顶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等.一些没有写成“如果那么”形式的命题,学生往往搞不清哪是题设,哪是结论,又没有一个通用的方法可以套用,所以分清题设和结论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二)教学建议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或引导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来理解命题的概念、找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命题的真假.

2、命题是数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虽然高中阶段我们还要学习,但对于程度好的A层学生还要理解:

(1)假命题可分为两类情况:

①题设只有一种情形,并且结论是错误的,例如,“1+3=7”就是一个错误的命题.

②题设有多种情形,其中至少有一种情形的结论是错误的.

例如,“内错角互补,两直线平行”这个命题的题设可分为两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平行;

第二种情形是两个内错角不都等于90°,这时两直线不平行.

整体说来,这是错误的命题.

(2)是否是命题:

命题的定义包括两层涵义:

①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②这个句子必须对某件事情做出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即命题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在语法上,这样的句子叫做陈述句,它由“题设+结论”构成.

另外也有一些句子不是陈述句,例如,祈使句(也叫做命令句)“过直线AB外一点作该直线的平行线.”疑问句“∠A是否等于∠B?”感叹句“竟然得到5>9的结果!”以上三个句子都不是命题.

(3)命题的组成

每个命题都是由题设、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具有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用“如果”开始的部分是题设,用“那么”开始的部分是结论.

有些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和结论不明显.对于这样的命题,要经过分折才能找出题设和结论,也可以将它们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另外命题的题设(条件)部分,有时也可用“已知”或者“若”等形式表述;命题的结论部分,有时也可用“求证”或“则”等形式表述.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8

一、教师自我介绍。

1.静听上课铃声,养成良好预备习惯(教师提前1分钟,面带微笑走上讲台。)

师:亲爱的小朋友们,再过一分钟,我们就会听到上课铃声了,让我们静静地等待吧。(孩子们静静地倾听。)

铃声响过,师:这就是上课铃声,多响亮呀,它告诉我们:上课啦,上课啦,小朋友们坐好啦!身子快挺直,小手快放好,眼睛看前方,小嘴不吵闹。(教师示范,表扬做得好的孩子)

师:小朋友们可真聪明,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坐得多端正,听得多专心,对啦,铃声响起来,我们的心儿静下来,笑容露出来,快乐的学习开始啦!

2.通过识字,进行教师的自我介绍。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是谁吗?我是数学老师。(故作神秘)想不想知道我叫什么名字?我的名字里有三个字,我把它写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写上自己的名字)小朋友,这就是汉字,读什么呢?不认识?没关系,我只要给它注上拼音,你们就知道读什么啦!(在名字上注上拼音)请几个小朋友读一读。小朋友的拼音学得不错呀!知道老师名字的小朋友举手,都知道啦?真了不起!不过在我们中国,为了表示对长辈的尊重,我们不能直接喊长辈的名字,老师也是你们的这个长辈,你们平时应该怎么和我打招呼呢?(孙老师好!)真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师生互相打招呼,例如:展鹏鹏,你好!孙老师好!)

3.教师展示自己的特长,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

师:孙老师和小朋友们一样,平时也有很多爱好呢,请小朋友来猜猜看,老师喜欢什么?(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画一些简单的符号。例如书(爱看书,说说自己看书的故事)音符(喜欢音乐)漂亮的字(爱好书法)

师:我还喜欢什么呢?对啦,孙老师最喜欢小朋友们!小朋友们,愿意和孙老师交朋友吗?呀,我真是太高兴啦,我多了那么多的朋友啦!那你们愿意跟着孙老师学本领吗?好的,朋友们,从今天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自己变得更棒!

二、熟悉校园,班级,激起学生成为小学生的自豪感。

1.歌曲引线,让学生体验成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一首歌,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唱。小朋友们的歌声里充满了快乐,你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是呀,我们现在已经从幼儿园毕业了,上小学啦,我们有一个新的称呼,叫——小学生。开心吗?老师祝贺你们!(很庄重很认真地)成为一名小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会写字,会看书,会许多许多本领,多了不起!谁来神气地说说这句话:我是小学生!(你来说,多自信的小学生!我真喜欢这位小学生!)一起说说。,

2.知道学校名称、班级名称以及所在位置。

师:小朋友,我们的学校叫什么名字呀?(出示学校图片,教师讲解:位置,功能)我们是几年级几班呢?我们的教室在哪儿?

3.填写表格(拼音)。(反面印儿歌)

学校:奎屯市三小

姓名:

班级:一()

教室所在位置:南一楼

我的老师:孙老师

(请几名小朋友上来读读自己填写的内容)

三、上下课基本规则训练。

1.学习《上下课》儿歌。

上课下课歌

上课铃响,快进课堂。下课铃响,不慌不忙。

坐姿端正,专心听讲。做好准备,再出课堂。

积极动脑,发言响亮。走路轻轻,入厕及时。

自觉做好,人人夸奖。游戏文明,争做榜样。

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上下课应该怎么做呢?我们来学习一首儿歌。

2.解读儿歌要求,细化上下课的规范。(注意时间安排,来不及可留待下节课再进行,切忌匆忙,每个规范要训练到位,在进行下个规范的训练)

下课铃响,及时上厕所,课间不在走廊里追逐打闹,做好下节课的准备工作,书本文具摆在什么位置,上课怎么站立和老师打招呼,举手发言姿势、下课和老师再见等方面的要求。

四、总结。

师:小结:小朋友们,我们是小学生啦,我们的学校又大又漂亮,有美丽的花坛,干净的操场,宽敞的教室,还有可亲的老师,可爱的小朋友,喜欢我们这个大家庭吗?让我们相亲相爱,在这个大家庭里开心地学习、生活吧!

其他要注意训练的要点(可选用,时间允许的话,可加入第一课时):

一、小朋友简单自我介绍(让孩子们互相认识,知道这是一个受欢迎的新集体。)

二、知道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才能保护视力,初步学会正确的读写姿势,初步养成良好的读写习惯。(读书看书姿势,握笔姿势,坐姿,站姿)

三、继续进行坐姿训练、听课发言常规训练、课前准备和下课时的常规训练。

训练要求:

1.坐姿要求:小手平方桌面(右手在上),双脚平放地面,腰背挺直,眼睛看着黑板或老师。

2.听课发言要求:听课要专心,坐姿端正,不能教室里随意走动,不能同桌或边上的小朋友随便讲话,眼睛跟着老师转。别的同学发言,要认真倾听,如果有话要说,要先举起右手,得到老师的同意,起身,向右或向左轻移一步,站到凳子旁边,双手自然垂肩,腰背挺直,发言要响亮。

3.课前准备和上课规范训练要求:根据课表安排,拿出相对应学科的课本、作业本以及文具,按大的在下,小的在上的顺序整齐地摆在课桌的左上角(或右上角),动作要轻。师生问好,学生站姿参考发言时站立要求,坐下立刻端正坐姿。

4.下课训练要求:老师说下课,小朋友们再见,小朋友起立,说老师再见。然后轻轻收好课桌上的东西,把下节课要上课的课本文具轻轻摆好。轻轻走路,轻轻说话,及时入厕,安全游戏。

5.路队训练要求:安静,快速,整齐,和前面小朋友对齐,不能走到队伍外面,上下楼梯靠右行走,不能推挤。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9

一、教材、学情分析

“扇形统计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六章第四节的学习内容,是从生活中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创造使用教材设计的一节课。生活中经常需要收集数据,而统计图是展示数据的重要方法,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媒体中,为此教科书安排了扇形统计图的认识和制作。

学生在小学里曾经学习过扇形统计图,对扇形统计图的意义、特点和制作有初步的了解。本节课数据的收集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简单问题入手,让学生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进而养成数据说话的习惯,初一学生积极要求上进喜欢表现自己,课堂上应该给学生广阔的舞台,让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和探究,品尝学习带来的快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实际问题认识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和特点;

2、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并能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当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步骤;

2、在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的过程当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3、在决策和形成猜想中的过程当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与态度目标:

1、通过从身边的一些简单问题,体验数据在解决不少现实问题中是有用的;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品尝发现带来的欢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在合作讨论的过程当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制作扇形统计图。

难点:从扇形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并且正确地获取信息、利用数据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四、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利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简单课件(没有多媒体教室可采用小黑板展示);

2、布置学生准备,圆规、铅笔、彩色笔、计算器、剪刀等工具。

(二)教学流程

1、引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今天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大家小学里已经学过,有印象吗?能回忆起来是怎样的一个图吗?学生回答(是一个圆分成几部分),下面先让大家欣赏一个扇形统计图。(展示)同学们暑假肯定看了奥运会,能知道中国得了多少枚金牌吗?(32)

射击412。5%

球类825%

水上项目825%

力量型项目928。125%

田径26。25%

体操13。125%

从这个统计图中同学们能知道中国在什么项目上有优势,什么项目上薄弱呢?大家知道吗?美国在什么项目上有优势?(田径)

引入设计说明:

1、从学生感兴趣的奥运会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节课堂气氛。2、突出扇形统计图的优点——能直观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区别于折线型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更深入一步认识一下扇形统计图,并教大家如何来画扇形统计图。

2、出示课本学生快餐营养成份统计图,学生观察、思考,老师介绍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用圆和扇形分别表示关于总体和各个组成部分数据的统计图叫做扇形统计图(或称饼形图),特点是能直观地、生动地反映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第一问、第二问学生回答;

第三问先说明什么是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课本上有摩天轮图(学生观察)。我们可以更直观向学生介绍,用事先准备好圆纸片对折,再对折,把圆分成相等四部分,这个直角就是圆心角。

这样学生更直观、清楚地理解了圆心角的概念。

还有奔驰汽车的标志,把圆分成相等的三部分,圆心角为120。

总结:圆心角的度数为所占的比例乘以360。

请一个学生回答第三问。

3、做一做,P152,第(2)小题后面部分,老师分析。

4、合作活动,师生互动(主要让学生学会画扇形统计图)

提出问题—→调查情况—→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画图

问题:同学们从家里到学校交通情况。

学生举手,一个学生点数,另一个学生记录,得出有关数据。

①步行20人40%144不妨设有50名学生,统计数据若如下(根据现场统计情况有不同的数据)。

②骑自行车15人30%108

③坐公交10人20%72

④其他5人10%36

画图步骤:1、画一个圆;

2、按各组成部分所占的比例算出各个扇形的圆心角度数;

3、根据算出的各圆心角的度数画出各个扇形,并注明相应的百分比,各比例的名称可以注在图上,也可用图例表明。

注意:不用彩色,也可用白色、涂黑、斜线、网状等表示,学会动手画出扇形统计图。

学生再看例题:气象资料统计图,计算圆心角度数需用计算器。

5、课内练习,学生板演,一个学生计算数据,一个学生画出扇形统计图。

6、作业1)P153①②③④,思考题⑤

2)收集扇形统计图,渠道来自报纸、杂志、上网查询。

3)自己设计一个调查方案,用调查的数据制作一个扇形统计图。

五、教学设计说明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设计应全面贯彻六大基本理念,更加侧重理念③和理念④,本节课突出生动有趣的特点,学习方式多样化,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引入的情景设计是学生身边的问题,例题采用学生自己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最后画图,让学生感到一种自己研究成果的成就感,相比之下,比课本的气象资料更具有感染力。作业中有一题是自己设计一个调查方案,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这就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10

知识技能

会通过“移项”变形求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思考

1、经历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过程,体会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画实际问题的有效数学模型。进一步发展符号意识。

2、通过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体会方程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

解决问题

能在具体情境中从数学角度和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情感态度

经历观察、实验计算、交流等活动,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发现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会通过移项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难点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活动一知识回顾

解下列方程:

1、3x+1=4

2、x—2=3

3、2x+0.5x=—10

4、3x—7x=2

提问:解这些方程时,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这些题你采用了那些变形或运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请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问题(幻灯片)。

学生:独立完成,板演2、4题,板演同学讲解所用到的变形或运算,共同讲评。

教师提问:(略)

教师追问: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动中教师关注:

(1)学生能否准确理解运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列项求解方程。

(2)学生对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变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过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回顾利用等式性质和合并同类项对方程进行变形,再现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两边同时乘以(除以,不为0)同一个数、合并同类项等运算,为继续学习做好铺垫。

活动二问题探究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教师:出示问题(投影片)

提问:在这个问题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据现有经验你打算怎么做?

(学生尝试提问)

学生:读题,审题,独立思考,讨论交流。

1、找出问题中的已知数和已知条件。(独立回答)

2、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3、列代数式:x参与运算,探索运算关系,表示相关量。(讨论、回答、交流)

4、找相等关系:

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学生回答,教师追问)

5、列方程:3x+20=4x—25(1)

总结提问:通过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分析时,要经历那些步骤?书写时呢?

教师提问1:这个方程与我们前面解过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3x与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数项(20与-25)。

教师提问2: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呢?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的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

3x-4x=-25-20(2)

教师提问3:以上变形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等式的性质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师生共同完成解答过程。

设问4:以上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

通过移项,含未知数的项与常数项分别位于方程左右两边,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师提问5:解这个方程,我们经历了那些步骤?列方程时找了怎样的相等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关注:

(1)学生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设未知数,列代数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参与观察、比较、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探究发现成功的快乐。

活动三解法运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师:出示问题

提问:解这个方程时,第一步我们先干什么?

学生讲解,独立完成,板演。

提问:“移项”是注意什么?

学生:变号。

教师关注:学生“移项”时是否能够注意变号。

通过这个例题,掌握“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移项”这种变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规范解题步骤。

活动四巩固提高

1、第91页练习(1)(2)

2、某货运公司要用若干辆汽车运送一批货物。如果每辆拉6吨,则剩余15吨;如果每辆拉8吨,则差5吨才能将汽车全部装满。问运送这批货物的汽车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时走6千米,则比规定时间迟到1小时;若每小时走8千米,则比规定时间早到0。5小时。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教师按顺序出示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用实物投影展示部分学而生练习。

教师关注:

1、学生在计算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2、x系数为分数时,可用乘的办法,化系数为1。

3、用实物投影展示学困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鼓励。

巩固“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馈学生对解方程步骤的掌握情况和可能出现的计算错误。

2、3题的重点是在新情境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活动五

提问1: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那种变形?它有什么作用、应注意什么?

提问2:本节课重点利用了什么相等关系,来列的方程?

教师组织学生就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小结。

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补充。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提炼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果不能,教师则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引导学生对本节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梳理,以便于学生掌握和运用。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初中数学____年级册的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____的基础上,对____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__X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____的工具性内容。因此本节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____,对____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____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难点确定为:__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我确立了如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三、教学方法分析

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复习就知,温故知新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____是本节课深入研究____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已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

(3)发现问题,探求新知

设计意图:现代数学教学论指出,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

(4)分析思考,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论指出,数学概念(定理等)要明确其内涵和外延(条件、结论、应用范围等),通过对定义的几个重要方面的阐述,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优化,知识体系得到完善,使学生的数学理解又一次突破思维的难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基本把握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此时,他们急于寻找一块用武之地,以展示自我,体验成功,于是我把学生导入第____环节。

(5)强化训练,巩固双基

设计意图:几道例题及练习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各有侧重,其中例1……例2……,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教学理念。这一环节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内化知识。

(6)小结归纳,拓展深化

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罗列,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畅谈本节课的收获.

(7)当堂检测对比反馈

(8)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设计了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选做题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见解,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谅解!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12

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或重合),叫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三角形只有3条高。重点:三角形高的画法。

3、三角形的特性:1、物理特性:稳定性。如:自行车的三角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

4、边的特性: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可表示成三角形ABC。

6、三角形的分类:

按照角大小来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按照边长短来分:三边不等的△,等腰△(等边三角形或正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

等边△的三边相等,每个角是60度。(顶角、底角、腰、底的概念)

7、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8、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9、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10、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1个直角;每个三角形都至多有1个钝角。

11、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12、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13、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14、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有关度数的计算以及格式。

15、图形的拼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6、用2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17、用2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大三角形。

18、用2个相同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正方形。一个大的等腰的直角的三角形。

19、密铺:可以进行密铺的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正六边形等。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13

课题:数轴

编写:审阅:

班级学号姓名使用日期_________

【学习目标】

1.利用数轴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用数轴帮助深化对数的认识;

2.探索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3.感受点在数轴上左右运动时,所表示数的大小变化.

【导学提纲】

1.观察数轴,比较右边的点表示的数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的大小关系;

并比较-3与-1,与1的大小关系.

2.观察数轴,比较正数、负数、0的大小关系.

【展示交流】

活动一:

1.在数轴上画出表示-5,3,-1,0,4的点.你能将这些数从大到小排列吗?说说你这样排列的理由.

2.2°C与-2°C哪个温度高?-1°C与0°C哪个温度高?-3°C与-4°C哪个温度高?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数2、-2;-1、0和-3,-4的点,它们的位置关系如何?

3.把-3°C、-2°C、0°C、5°C按温度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在数轴上画出表示-3、-2、0、5的点,你能比较这几个数的大小吗?

活动二:

1.比较下列各组数的大小

(1)5和0(2)-0.5和0(3)-3、0、1.5(4)-3.5和-0.5

2.在数轴上画出下列各数的点,并用“<”将它们连接起来.

4,-2.5,0,-4.5,

【盘点收获】

【课堂反馈】

1.课本P18-19练一练1、2、3

2.在数轴上,到原点距离不大于2的所有整数是;

3.如图,在数轴上有三个点A、B、C,请回答:

(1)将点B向左移动3个单位后,三个点所表示的数谁最小?

(2)将点A向右移动4个单位后的数是多少?这时三个点所表示的数谁最小?

(3)将C点向左移动6个单位后,这时点B所表示的数比点C表示的数大多少?

(4)移动A、B、C中的两个点,使三个点表示的数相同,有几种移法?

【迁移创新】

利用数轴回答:

(1)写出所有不大于4且大于-3的整数:;

(2)不小于-4的非正整数是;

(3)比-2大的数是;-3比-6大.

【课堂作业】

课本P19习题3、4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14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决有关增长率的应用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会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关于增长率问题的应用题。

学习难点:

如何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

学习过程:

一、复习提问: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情境导入

问题:“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国家为了解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生态问题、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项战略措施,某村村长为带领全村群众自觉投入“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行动,率先示范.2002年将自家的坡耕地全部退耕,并于当年承包了30亩耕地的还林还草及管理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亩数比承包数增加的百分率为x,并保持这一增长率不变,2003年村长完成了36.3亩坡耕地还林还草任务,求①增长率x是多少?②该村有50户人家,每户均地村长2003年完成的亩数为准,国家按每亩耕地500斤粮食给予补助,则国家将对该村投入补助粮食多少万斤?

2.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关于环保的情境导入问题,这是一个平均增长率问题,它的基数是30亩,平均增长的百分率为x,那么第一次增长后,即2002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第二次增长后,即2003年实际完成的亩数是30(1+x)2,而这一年村长完成的亩数正好是36.3亩.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①30(1+x)2=36.3;(1+x)2=1.21;1+x=±1.1;x1=0.1=10%,x2=-2.1(舍去),所以增长的百分率为10%.

②全村坡耕地还林还草为50×36.3=1815(亩),国家将补助粮食1815×500=907500(斤)=90.75(万斤).

三、例题学习

说明:题目中求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直接设增长的百分率为x,好处在于计算简便且直接得出所求。

例、某产品原来每件是600元,由于连续两次降价,现价为384元,如果两降价的百分率相同,求每次降价百分之几?

(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时间基数降价降价后价钱

第一次600600x600(1-x)

第二次600(1-x)600(1-x)x600(1-x)2

(由学生写出解答过程)

四、巩固练习

一商店1月份的利润是2500元,3月份的利润达到3000元,这两个月的利润平均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精确到0.1%)?

五、课堂总结:

1、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严格审题,弄清各数据间相互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2、注意解方程中的巧算和方程两个根的取舍问题。

六、反馈练习:

1.某商品计划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将售价提高20%,设每月平均增长率为x,则列出的方程为()

A.x+(1+x)x=20%B.(1+x)2=20%

C.(1+x)2=1.2D.(1+x%)2=1+20%

2.某工厂计划两年内降低成本36%,则平均每年降低成本的百分率是()

3.某种药剂原售价为4元,经过两次降价,现在每瓶售价为2.56元,问平均每次降低百分之几?

初中数学教案怎么写模版篇15

问题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的,随便那个年级.2000字.案例和反思

1个回答分类:数学2014-11-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2.3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

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位角

∠1

∠5

角的度数

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因为a‖b

所以∠1=∠2所以∠1=∠2

又∠1=∠3又∠1+∠4=180°

所以∠2=∠3所以∠2+∠4=180°

语言叙述:

性质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①若∠1=110°,则∠2=°.理由:.

②若∠1=110°,则∠3=°.理由:.

③若∠1=110°,则∠4=°.理由:.

(2)如图,由AB‖CD,可得()

(A)∠1=∠2(B)∠2=∠3

(C)∠1=∠4(D)∠3=∠4

(3)如图,AB‖CD‖EF,

那么∠BAC+∠ACE+∠CEF=()

(A)180°(B)270°(C)360°(D)540°

(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

如:∠1=54°时,∠2=.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

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储(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第69页2、4、7.

八、教学反思: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43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