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创新设计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教案的内容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怎样才能写好小学数学教案创新设计?这里给大家提供小学数学教案创新设计,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创新设计篇1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1~53页化简比 。

【教学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

2)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教学难点】

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蜂蜜、水、量筒、水杯和自制课件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 制蜂蜜水的活动:哪一杯更甜?

同学们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各小组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蜂蜜、水、量筒、水杯等实验物品,动手调制蜂蜜水。

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议一议哪个小组调制蜂蜜水更甜。

[课件出示]课本P51图片,同时配上画外音:

一个男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40毫升蜂蜜、360毫升水。

一个女同学说:我调制的一杯蜂蜜水用了10毫升蜂蜜、90毫升水。

师:他们俩调制的蜂蜜水哪一杯更甜?请估一估,再试一试。

我们先分别写出它们的比。

40:360

10:90

就这样直接比较他们俩谁调制的蜂蜜水更甜还是有困难,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请分组讨论一下。

40:360= = =1:9

10:90= = =1:9

得出结论:两杯水一样甜。

二。化简比。

分数可以约分,比也可以化简。

0.7:0.8 :

师:刚才我们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现在请同学们先自己尝试一下化简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然后请同学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来化简的。

0.7:0.8 :

=0.70.8 =

=78 = 4

=7:8 =

=8:5

完成书上试一试化简下面各比。

15:21 0.12:0.4 : 1:

请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化简比的方法,全班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1题:连一连

在学生中开展比赛,鼓励学生独立完成。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2题:写出各杯子中糖与水的质量比。

1)写出四个杯子中糖和水的质量比。

2)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

3)还能写出糖与糖水的质量比吗?

[课件出示]课本P52 第3题:

(1)(2)题自己独立完成;

(3)题投球命中率同学讨论完成。

四、总结

师:同学们一起来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阅读数学课本P51比的化简。

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化简比的呢?

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什么时候需要化简比?或者说我们用化简比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独立完成课本P53 第4题和第5题。

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动手调制蜂蜜水。通过调制蜂蜜水的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哪一杯更甜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比的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感受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学会化简比的方法。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整数与整数的比。

这是小数与小数的比和分数与分数的比,还是根据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化简,目的是让学生在不同题目中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化简比的方法。

巩固化简比。

这几杯糖水有一样甜的吗?这个问题需要化简比或求出比值后才能确定投球命中率的高低,其实就是比值大小的比较。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1),(2)两题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讨论完成(3)题,然后在班级交流每组的情况,从而让学生明白判断投球命中率的高低要看比值的大小。

小学数学教案创新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尝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用不同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用方程解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性。

3、了解我国古人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感受其趣味性。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大约在1500年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记载着一道有趣的数学题:(课件出示,题略)你们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

生:……(课件演示)

师:这就是有趣的“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一问题。

2、学习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8分钟

小学数学教案创新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会读加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理清思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思想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学会倾听别人说话,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认识加法的意义,正确读加法算式,弄懂计算过程。

教学难点:

利用数的分解组成,正确地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准备:

小圆片、小棒、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拍手接力游戏。

2、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计算。

3、复习5以内数的组成。

二、新授:

1、小黑板出示画图:树上有3只鸟,飞来了2只。根据这幅图,你能提什么问题呢?

2、那么你怎么列式呢?先和小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请学生上来板书列式。

3、小组内交流:3+2得几?你是怎么算的?和组里的小朋友交流,每个小朋友都说自己的想法,是怎样得出结果的。

4、汇报情况:指名小老师上来教大家计算的过程(提倡算法多样化,教师可以有意识请想法不同的学生上来说一说)

5、抽象出计算过程:引导学生如果不看图,不数手指,你会计算3+2得几吗?(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计算)

6、用小圆片摆出用加法算的图,让学生在小组内用类似的方法学习。并汇报学习结果,能完整地说出计算过程。

7、同桌让一人任意说出一个加法式子,先和同桌交流计算过程。然后指名你认为你同桌方法好的介绍给大家听。

三、练习:

1、P24做一做第1、2题,学生先说想法,或先动手摆一摆再写答案。

2、P27练习三第3、4题。

四、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呀?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说出来让大家来帮助你。你能说出在生活中遇到的这类问题吗?

小学数学教案创新设计篇4

【教材分析】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是学习计数、计算和ht的学习的准备性知识。比高矮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高矮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主要使学生感知高矮的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学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引出高矮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怎么知道人或物体有高有矮的,引出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最后通过各种活动、游戏。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己经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初步积累了有关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看问题、观察物体不全面,所以教学时,注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各种比较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饰得看问题要全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

2.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探索、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体验长短、高矮都是比出来的。都是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高矮方法的过程,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2.在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关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学会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形状相同但高矮不同的两个瓶子、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引导观察教师选四名高矮差距较大的学生到讲台。让学生观察。

问:看到他们四个同学。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二)交流汇报学生观察后,先与同位说一说,再汇报。

学生可能说衣服的颜色不同、男女性别不同、有胖有瘦、有高有矮等。教师都给予肯定。

启发引导说出学生有高有矮。

教师板书:高矮【设计意图:创设此情境是通过学生观察引出“高矮”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自然有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一)引入研究的内容教师选两个高矮差不多的学生。站在讲台两边。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可能说:看不出谁高谁矮。或说甲高、乙高、一样高)。

(二)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1.怎样知道人或物有高有矮呢?

2.小组讨论交流比较高矮的方法。教师参与其中。

3.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两人站在一起比;(2)两人拉紧绳放在头顶。看哪头高;(3)用尺子量;(4)用小棍搭个小桥让他们通过;(5)靠墙作记号等。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三)强化比较的方法1.让学生再来比一比。

(1)教师选一男(高)一女(矮)两生上台比一比。

要求:比一比,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学生比较后会说:.‘男生高。”教师趁机和男生站在一起。让学生比一比:“我们俩比。谁高谁矮?’’学生会说:“老师高。”教师抓住机会问:‘。为什么你们刚才说男生高,现在又说老师高至到底这个男生是高是矮呢?”

(2)小组讨论。应怎样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两个同学来比一比。

学生比时。让一生站在讲台上。一生站在讲台下。教师问:

“这样比行吗?为什么?’’再让一生抬起脚后跟比。问:‘。这样比行吗?为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这样比不行。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行。学生可能会讲:不合理、站得不一样高、应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等。

3.出示两个瓶子(下面不齐。并用纸遮住。只让学生看到上半部分)。

问:猜一猜,这两个瓶子哪个高?哪个矮?

大多数学生会说:上面高的那个高。这时教师再打开纸让学生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高矮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听取他人意见。从中受益。

学会合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在说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让不生明确高矮是相对的;比较高矮时要合理。要合乎规则。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还要明白比长短、比高矮都要9体看。全部看。橄得看问题要全面。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一)投影练习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练习一第7题图。学生独立完成(要让学生充分说,也可和其他动物比)),

(二)摸高活动和搭高活动1.学生站在地上摸。

2.跳起来摸(活动后学生谈体会)。

(三)游戏活动1.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从每个班选10名的学生参加入场式,咱们班这么多学生,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帮老师选出来吗?先想一想,再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汇报)。

2.自由结合成小组((5-8人)按高矮排成队。比一比。看哪组又快又好(学生自由活动后。说一说是如何排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游戏。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充分体验比较高矮的多种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畅谈感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遗憾?

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谈。让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感受知识是无限的。增强继续学习的欲 望。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课下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比长短,哪些可以比高矮。

说给同学或家长听。

【设计意图】:拓展延仲,既联系生活又巩固知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本节课以师生共同活动为主。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索。创设了多种实践活动,实现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感知高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多种方法的产生。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特别是在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和游戏活动时。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活动中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数学教案创新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可以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意识,初步学会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具准备

1.课件一套

学情分析

相同加数的加法,学生已有感性认识,相同加数加法,用乘法表示是学生难以理解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朋友们,大家好﹗去过宜昌的小朋友请举手,能告诉我你最喜欢在宜昌哪里玩,噢,那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下一次我去玩请你们给我当导游好吗?那我先谢谢大家。今天我想带大家去数学王国一个好地方玩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儿童乐园,希望大家能学得轻松快乐!.(板书课题:儿童乐园)

二、设置疑点,探索新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儿童乐园》插图1.

2师:图中的小朋友们玩得真高兴.在玩什么呢?生答

师:你能根据这幅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吗.(小组内交流并列式计算)

3、学生汇报:要求每组提出最感兴趣的问题.

4、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有代表性的(板书:有多少人坐飞机?小火车上有多少人?划船的有多少人?坐椅子上休息的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领会新知.

师:指名同学列式解决刚才的问题.

生:2+2+2+2=8(人)

师:同学们请看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呀?(加数相同)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板书(4个2)像这样的加法算式我们还可以用乘法计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与加法有联系的乘法的知识针对2+2+2+2+2=8进行进行教学。师介绍如何列出乘法算式,读法与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板书:

(三)熟练算法,进行应用.

师:黑板上的另外几道题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来吗?请在草稿纸上试一试。

生: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

生:4+4+4+4+4+4=24(人)4×6或6×4=24(人)

师:女生回答的非常棒,列了两种算式,那谁知道算式中“6”是从哪来的?

生:“6”表示有6个4相加.

三、巩固练习.

㈠,摆一摆小棒:要求:摆出能用乘法算式计算的图形,并列出算式

㈡、填一填.㈠式是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9+9+9+9+9+9=表示_____个____相加,列乘法算式是____×____或____×____.

2、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7+7+7=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3+3+3+3=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1+1+1+1+1=______×或_____×_____.

8+8+8+8+8+8=______×______

5+5+5+5+5+5+5=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9+9=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

㈢、读一读.

2×34×67×38×23×54×48×12×9

㈣、看图列算式.

1.☆☆☆☆☆☆☆☆☆☆☆☆☆☆☆☆☆☆☆☆☆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

加法算式:_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

加法算式:___________乘法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4.画一画:根据乘法算式画图,有困难的请用小棒摆一摆2×34×2

四、深化练习

一、师:刚才学习中大家不难发现学习的问题都可以用加法计算出结果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乘法,学习乘法有什么好处呢?

1、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2、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3、课件出示每组两人,有100组求一共有多少人?用加法__________在用乘法列算式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创新设计篇6

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随笔:

二、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小学数学教案创新设计篇7

课题: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型:新授教学目标:

1、学生懂得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尺子,认识刻度尺。

2、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并对几厘米的长度有感性的认识。

3、学生学会用厘米作单位估测或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活动提高学生估测和测量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设想:

本节课采用活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充分观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厘米。由于厘米这个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课中安排的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厘米的风丰富表象,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从而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理解1立尼究竟有多长。

一、学前导学

1、前置作业:

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在昨天的学习中,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长度,测量时有许多不方便,也不准确。在生活中,我们要用到统一的长度单位和测量工具——尺子,来测量。

二、探究活动

(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一、认识直尺

1、小组交流:你看见生活中什么地方用到了尺子?准备一把尺子,观察并了解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各表示什么。

2、全班汇报

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1.介绍1厘米: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用直尺上表示出来。

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之间是1厘米长?

2.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把1厘米的长度画在黑板上;

(2)小组合作,找一找、比一比,我们身边或我们身上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厘米。

(3)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4)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3.观察自己的刻度尺: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1)这有一张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1)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2)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3)量一量

你的手掌宽度是()厘米。(取整数)

一拃: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取整数)

三、自我检测

课本第6页练习一1——3题。

看练习一的1题中铅笔的长度,笔尖不能靠近刻度尺的刻度,怎么量它的长度呢?利用三角板来卡一下量。

四、变式练习

1.如果有些东西两头都不能靠近尺子,那要怎么量出它的长度呢?例如花生的长度和1角硬币的长度。

2、拿出不同长度的物品,先估一估,再量一量。

3、看图填空

五、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课后反思:

4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