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写好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3分米、宽2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如这面红旗(教师出示红旗),它长3分米,宽2分米。要对这面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减法,比较长比宽多多少或宽比长少多少。用除法,比较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要在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比。(板书:比。)
教师:比表示什么意义呢?它怎么读,怎么写?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比又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2、教学比的意义。
教师:(指3÷2)看这个除法算式,长是宽的几倍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长和宽比较。)
红旗的长是多少?宽呢?红旗的长和宽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
(长和宽比较也就是3和2比。)
求红旗长是宽的几倍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指2÷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根据这个例子(指上例),想一想,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宽和长的比是2比3。教师板书。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教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长、宽两个量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比2,而一个比是2比3呢?
引导学生回答:3比2是长和宽的比,2比3是宽和长的比。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教师:刚才我们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了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事例有许多,请看这个例子(出示投影片):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时,板书:100÷2=50(千米)
10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什么?2小时呢?汽车的速度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路程和时间比较。)
那么汽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教师:在这个例子中,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教师:现在看这些例子,都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用除法。)那么表示两种量的两个数,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相除关系。)是几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
学生回答后板书。
再看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这又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比的方法。)几个数的比?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两个数的比。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从比的意义看,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除二字下面画上着重号,然后齐读。
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教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
3比2记作(板书:记作),先写3,再写“∶”,最后写2。(板书:3∶2)
提示学生比号的两个小圆点要写在两个数的正中间,它叫比号,读作“比”,那么这个比就读作3比2。让学生齐读一遍。
2比3记作(板书:记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00比2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0∶2。
这两个比会读吗?齐读一遍,学生练习写比。
教师:在比中,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名称。我们以3∶2为例(板书:3∶2),这叫什么符号?(学生答后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板书: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后项)
根据比的意义,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在这个比中,用谁除以谁?(3除以2。)3除以2的商是多少?(1)
教师指出: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比值)1在这里就叫做3∶2的比值。
板书:3∶2=3÷2=1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教师: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列完表后,教师指出:比和除法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混同起来,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师提问:那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值的定义,弄清楚比值是一个数,是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而比是表示所比较的两个数的关系,如3∶2,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仍读作3比2。)
需要指出: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比和除法的关系,由于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而除数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同时还要进一步指出,在体育比赛中的“几比几”,也使用“∶”号。但这只表示哪一队对哪一队比赛,各得多少分,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比赛中时常出现0∶0或几比0的情况,而数学中比的后项是不能为0的。另外,比赛中的几比几是不能化简的。
4、做教科书第62页上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1)完成第1题。
指名一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并察看学生是否将比号的位置写得规范。
然后提问:每个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能不能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颠倒?教师指出:正如前面所讲,求长是宽的几倍,用长÷宽;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用宽÷长;所以交换了比的前后项的位置,比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5、教学比与分数的关系。教师: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3∶2可以写作
示两个数的比,仍读作3比2。
让学生齐读。,在这里,它表
进一步举例:2∶3可以写作,100∶2可以写作。然后让学生齐读。
提问: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提问: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弄清楚: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列表如下:
列完表后,提问:比和分数有没有区别呢?
让学生明确分数是一种数,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总结比、除法、分数三者在意义上的区别: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
6、做教科书第62页下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用分数表示的比,并强调指出:虽然写的是分数形式,但不能读作几分之几,而应读作几比几。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模型、正方体模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出示教学板书,请学生观察下列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四条边,每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教师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
教师提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有什么?
学生回答:(长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都相等和12条棱相等。)
学生自己填完课本14页的表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长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每组对面面积相等;
正方体: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面积都相等;12条棱长度都相等。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3
Ⅰ、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包括边、角、对角线三方面):
边:①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②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角:③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对角线: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补充】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2)平行四边形判定
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包括边、角、对角线三方面):
边: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角:④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⑤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4)平行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Ⅱ、矩形
(1)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①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④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2)矩形的判定
1)矩形的判定: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的步骤:
方法一:先证明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角为直角或对角线相等;
方法二:若一个四边形中的直角较多,则可证三个角为直角。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如右图)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Ⅲ、菱形
(1)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①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④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称中心是对角线交点。
3)菱形的面积公式: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则
(2)菱形的判定
1)菱形的判定: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证明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步骤:
方法一:先证明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证明“一组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
方法二:直接证明“四条边相等”。
Ⅳ、正方形
(1)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即①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②四个角都是直角;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称轴,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
(2)正方形的判定
正方形的判定: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④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⑤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⑥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4
《人口普查》一课旨在学习亿以内数的读写法。大数的教学主要存在的困难是。
1、四年级学生在生活中接触大数的机会不多,生活经验极少,基本上都是首次接触大数的读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2、大数的数位多,数字冗长,对学生的瞬间记忆、细心程度、书写习惯是一个大挑战。
3、大数的学习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不大,不以利于组织教学。
但大数的读写是学生后续学习的基础,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探讨和练习逐步引领学生掌握大数的读写法。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5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教学重难点
运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教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一)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和充要条件
1.充分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则条件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这时B是A的必然结果,则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3.充要条件:如果A既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又是B成立的必要条件,则A是B成立的充要条件;同时B也是A成立的充要条件。
(二)充要条件的判断
1若成立则A是B成立的充分条件,B是A成立的必要条件。
2.若且BA,则A是B成立的充分且不必要条件,B是A成立必要且非充分条件。
3.若成立则A、B互为充要条件。
证明A是B的充要条件,分两步:
_
(1)充分性:把A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B;
(2)必要性:把B当作已知条件,结合命题的前提条件推出A。
二、范例选讲
例1.(充分必要条件的判断)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p是q的什么条件?
(1)在△ABC中,p:A>Bq:BC>AC;
(2)对于实数x、y,p:x+y≠8q:x≠2或y≠6;
(3)在△ABC中,p:SinA>SinBq:tanA>tanB;
(4)已知x、y∈R,p:(x-1)2+(y-2)2=0q:(x-1)(y-2)=0
解:(1)p是q的充要条件(2)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4)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练习1(变式1)设f(x)=x2-4x(x∈R),则f(x)>0的一个必要而不充分条件是(C)
A、x<0B、x<0或x>4C、│x-1│>1D、│x-2│>3
例2.填空题
(3)若A是B的充分条件,B是C的充要条件,D是C的必要条件,则A是D的条件.
答案:(1)充分条件(2)充要、必要不充分(3)A=>B<=>C=>D故填充分。
练习2(变式2)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则命题丁是命题甲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例4.(证明充要条件)设x、y∈R,求证: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
证明:先证必要性:即x+y=x+∣y∣成立则xy≥0,
由x+y=x+∣y∣及x、y∈R得(x+y)2=(x+∣y∣)2即xy=xy,∴xy≥0;
再证充分性即:xy≥0则x+y=x+∣y∣
若xy≥0即xy>0或xy=0
下面分类证明
(Ⅰ)若x>0,y>0则x+y=x+y=x+∣y∣
(Ⅱ)若x<0,y<0则x+y=(-x)+(-y)=x+∣y∣
(Ⅲ)若xy=0,不妨设x=0则x+y=∣y∣=x+∣y∣
综上所述:x+y=x+∣y∣
∴x+y=x+∣y∣成立的充要条件是xy≥0.
例5.已知抛物线y=-x2+mx-1点A(3,0)B(0,3),求抛物线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的充要条件.
解:线段AB:y=-x+3(0≤x≤3)-----------(1)
抛物线:y=-x2+mx-1---------------(2)
(1)代入(2)得:x2-(1+m)x+4=0--------(3)
抛物线y=-x2+mx-1与线段AB有两个不同交点,等价于方程(3)在[0,3]上有两个不同的解.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6
课题: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1)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7
大班数学活动:关系对应
教学准备:幼儿用书彩色笔
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起点可以到达不同的路,同一条路可以有不同的起点和终点。
2.培养幼儿从不同方向思考同一问题的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1.生活经验
在日常生活和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从不同方向描述路径,如:从家到幼儿园经过哪?从幼儿园到家经过哪?从家到幼儿园可以走哪几条路?
2.学习经验
引导幼儿看情境主题图“小红帽”观察路径,引导幼儿充分利用情境图。理解起点到终点所经过的路。
3.让幼儿翻开幼儿用书。
4.看上图,图上有那些小动物,每条路上有什么东西。
5.找找看,贝贝羊到邻居家去,路上有什么?
6.其他小动物到邻居家去,路上会有什么?
7.根据上图,让幼儿再下图找出每条路上分别有什么实物,将正确的答案圈起来。
结束活动:幼儿有序收书,整理自己的物品。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过程,初步体会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体会小括号的作用,并能正确使用小括号。
3、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正确计算。
(2)正确使用小括号。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并计算。
8×9+1320-3×4
7+4×720-8×2
二、新课
出示例3
指名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
问:用脱式怎样计算?
指名学生板演58-(14+6)
=58-20
=38
让学生说一说计算顺序。
三、做一做
让学生在脱式本上完成,叮嘱学生注意书写格式,集体订正。
并指明6名学生板演。
问:想一想,什么时候需要加小括号?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58-(14+6)
=58-20
=38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9
一、基本情况:
1、本届毕业班有6个班参加中考,学生总数258人,从20__秋季期末数学统考成绩来看,优秀率、及格率等指标在全县排名居上等水平。
2、数学老师共5人,骨干老师5人,4人中学一级教师,1人中学二级教师,都带过多年的毕业班工作,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
3、复习时间从3月5日开始,总复习时间约100天左右,时间紧,任务重。
4、复习内容分代数、几何两部分,共有六本书。正因为我们是“都带过多年的毕业班工作”,所以,如何用《课标》和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及复习备考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二、指导思想:
按照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来指导复习,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服务优等生,为中考打基础的指导方针来制定计划,实施教学,系统复习,使每个学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夯实基础,在第二轮复习中融数学技巧、方法、思想于一体,获得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复习内容:
共有六本书,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图形认识和性质变换和证明、统计与概率、课题学习等六大章节四、工作措施:
1、我们强调三种意识——学习意识、研究意识、合作意识。要在实践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切实转换角色,更新观念,提高专业素质,为复习备考的组织工作奠定正确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2、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实现资源共享,集思广益,以达到共同提高。认真搞好复习和研究工作,提前布置任务,每人一个专题,拿出教案,复习训练题、测试题和月考题,事先得到讨论和修改,并付之实施,安排如下:
1、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黄明辉2、函数、统计初步——罗荣平3、几何的基本概念三角形和四边形——陈瑞生4、相似形和解直角三角形——曾息芳5、圆和正多边形——袁仕朝3、针对学生实际,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服务优等生,各班坚持分层教学,实行弹性作业,重视教材的基础作用和示范作用,很多中考题来源于教材的例题或变式,因此复习最好的参考书是教材,老师手中也应有最新的中考复习参考书。复习参考资料要认真拜读。
4、积极参与上级业务部门和学校组织的教研活动,要求每位老师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设计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
5、搞好复习中的练习与测评,反思与总结等工作。数学没有一定量的训练作业作保证,提高教学成绩那是一句空谈。
6、第二轮时,搞好专题训练,要有综合性。将数学知识、技能方法、内在联系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融为一体,避免为讲题而讲题,例题要精选,具有代表性、联系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规律、开阔思想、数型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化归思想和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分析法、综合法、分析综合法,让学生具有良好应用数学的习惯和个性品质。
7、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应考心理调适,切实做好培优辅差工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注重学困生的辅导,做好模拟训练、专题训练,让学生早早融入中考的考试氛围中,让学生天天在中考,在中考考试的日子里象平常一样镇定自如、胸有成竹。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三、教学用具
(1)学法:观察、思考、交流、讨论、概括。
(2)实物模型、投影仪
四、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教师提出问题:在我们生活周围中有不少有特色的建筑物,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建筑的几何结构特征如何?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和相互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及时给予评价。
2.所举的建筑物基本上都是由这些几何体组合而成的,(展示具有柱、锥、台、球结构特征的空间物体),你能通过观察。根据某种标准对这些空间物体进行分类吗?这是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研探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思考、交流、讨论,对物体进行分类,分辩棱柱、圆柱、棱锥。
2.观察棱柱的几何物件以及投影出棱柱的图片,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选出一名同学发表本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得出棱柱的主要结构特征。(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2)其余各面都是平行四边形;(3)每相邻两上四边形的公共边互相平行。概括出棱柱的概念。
4.教师与学生结合图形共同得出棱柱相关概念以及棱柱的表示。
5.提出问题:各种这样的棱柱,主要有什么不同?可不可以根据不同对棱柱分类?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6.以类似的方法,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并得出相关的概念,分类以及表示。
7.让学生观察圆柱,并实物模型演示,如何得到圆柱,从而概括出圆标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概念及圆柱的表示。
8.引导学生以类似的方法思考圆锥、圆台、球的结构特征,以及相关概念和表示,借助实物模型演示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概括。
9.教师指出圆柱和棱柱统称为柱体,棱台与圆台统称为台体,圆锥与棱锥统称为锥体。
10.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的物体大多由具有柱、锥、台、球等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组合而成。请列举身边具有已学过的几何结构特征的物体,并说出组成这些物体的几何结构特征?它们由哪些基本几何体组成的?
(三)质疑答辩,排难解惑,发展思维,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后面都是平行四边形的几何体是不是棱柱(举反例说明,如图)
2.棱柱的何两个平面都可以作为棱柱的底面吗?
3.课本P8,习题1.1A组第1题。
4.圆柱可以由矩形旋转得到,圆锥可以由直角三角形旋转得到,圆台可以由什么图形旋转得到?如何旋转?
5.棱台与棱柱、棱锥有什么关系?圆台与圆柱、圆锥呢?
四、巩固深化
练习:课本P7练习1、2(1)(2)
课本P8习题1.1第2、3、4题
五、归纳整理
由学生整理学习了哪些内容
六、布置作业
课本P8练习题1.1B组第1题
课外练习课本P8习题1.1B组第2题
1.2.1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8-59页例1—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运用猜测、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
2.教学难点:让学生抽象概括小数的性质。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大胆猜测。
1.通过商品标价2.50元和3.00元这两个小数尾末有零来引起思考,自然地引出两个问题:0.1米、0.10米、0.100米,它们大小相等吗?0.30和0.3呢?
2.猜一猜。
二、利用工具,检验猜测。
师:老师给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了一些工具(一把米尺,一张数位顺序表,两张方格纸),请你们利用这些工具来检验刚才的猜测是对还是不对。先请你们四人一组,选一选、议一议:你们选择哪种工具,准备怎样来验证?
学生动手操作、检验:
⑴学生利用直尺验证:0.1米是1分米,0.10米是10厘米,0.100米是100毫米,他们在尺子上所表示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⑵学生利用数位顺序表验证:把0.30和0.3写在数位顺序表中,从数位顺序表中看出,它们的位数虽然不同,“3”所处的位置相同,所以0.30=0.3。
⑶学生利用正方形图验证:0.30是百分之三十,0.3是十分之三。从平均分成100份的正方形图中取其中的30份,就表示0.30。从平均分成10份的正方形图中其中3份,就表示0.3。从图中很明显的看出0.30=0.3。启发学生想一想:十个百分之一是一个十分之一,三十个百分之一是三个十分之一,所以0.30=0.3。
三、观察比较,探究规律。
从刚才的操作中,我们已经知道:0.1米=0.10米=0.100米,0.30=0.3。下面请大家观察这两个等式,什么不变,什么变了?为什么数变了后数的大小不变?
四、概括总结,揭示性质。
⑴谁能用一句话归纳出这个规律?这个规律就叫做“小数的性质”。
⑵请大家一起读“小数的性质”
五、学生质疑。
六、运用性质,化简改写。
⑴学了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呢?请大家自学课本例3。想一想:什么叫化简?什么叫改写?它们的根据分别是小数性质中的哪一句?并举例说明。
⑵教学例4
出示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①问:0.2和4.08各是几位小数,要把它们改成三位小数应在小数的哪部分添上“0”?各应添上几个“0”?为什么?
②问:整数3改写三位小数,在3的后面添上三个“0”写作3000,对吗?为什么?那么应该怎样写?
③学生汇报结果,师板书:0.2=0.200,4.08=4.080,3=3.000。
七、巩固提高,升华知识。
⑴完成课本“做一做”的题目。
⑵摆数游戏:每个小组利用老师发给的五张数字卡片,按要求摆数:
①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都能去掉。
②用五张卡片摆一个数,这个数中的两个“0”一个能去掉,一个不能去掉。
想一想:怎样摆才能既不重复又不遗漏。
八、交流收获,反思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会了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的学习有什么帮助?
九、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一的第1—6题。
十、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比较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0.1米=0.10米=0.100米
例2:0.70=0.7105.0900=105.09
例3:0.2=0.2004.08=4.0803=3.000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2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
[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个小杯,又倒入1个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3
活动目标:
1.感知立体图形在空间的存在形式,正确点数立方体。
2.体验数形关系,有一定的空间概念。
3.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了解多与少的相对性。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多媒体、30个立方体、若干积木、笔、调查表以及操作纸。
活动过程:
1.复习几何形体。
教师出示正方体、长方体让幼儿进行辨认,并能说出它们的特征。(告诉幼儿这些图形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立方体”。)
2.学习数立方体。
(1)看图数立方体
要求幼儿看清图形,正确点数正方体。(小朋友之间进行校对;通过多媒体来进行校对。)
(2)幼儿操作活动
把幼儿分成三组,用立体图形进行拼搭,要求幼儿说出“我用了几个立体图形拼搭了什么?”
(3)运用多媒体让幼儿正确点数立方体,学会将隐藏部分给找出来。
通过此活动来提高小朋友学习的兴趣。
3.延伸活动:数高楼
运用调查表的形式让幼儿对小区内的高层楼房进行层次的统计,从中了解到我们的楼房也是通过一个个的立体图形而组成的。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4
列方程解的应用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分析稍复杂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2.学生会找出应用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
训练学生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分析应用题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一)写出下面各题的式子.
1.比的3倍多15
2.比的4倍少2
3.2个与34的和
4.5个与0.6的3倍的差
(二)解答复习题
少年宫舞蹈队有23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合唱队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解答)
23×3+15
=69+15
=84(人)
答:合唱队有84人.
二、新授教学
(一)导入 新课(改复习为例4)
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1.比较:例4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这句话没有变;
不同点:复习题已知舞蹈队人数求合唱队人数,
例4是已知合唱队人数求舞蹈队人数.
2.教师说明:例4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师板书: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教学例4
1.画线段图分析题意
2.看图思考:舞蹈队人数和合唱队人数有什么关系?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舞蹈队人数的3倍加上15正好等于合唱队人数.
(根据:合唱队人数比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15人)
4.列方程解答
教师板书:
解:设舞蹈队有人.
答:舞蹈队有23人.
5.思考:还可以怎样列方程?(或)
引导:例题的方法最简单,解题时要用简单的方法解.
(三)变式练习
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人数的4倍少8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学习中你有什么感想?
四、巩固练习
(一)只列式不计算.
1.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本.
2.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只.
(二)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多少只?
(三)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多少厘米?
五、课后作业
(一)地球绕太阳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4倍多13天.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多少天?
(二)买3枝钢笔比买5枝圆珠笔要多花0.9元.每枝圆珠笔的价钱是2.6元,每枝钢笔的价钱是多少钱?
六、板书设计
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4.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比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
解:设舞蹈队有人.
答:舞蹈队有23人.
教案点评:
分析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主要训练学生掌握根据题目所给的不同条件,找等量关系的方法。
首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众多的等量关系中找出最佳思路,使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数学教案怎么写模板范文篇15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的大小顺序及排列关系。
2、能将5个物体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序。
3、体验操作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具准备:5条泡沫纸做的鱼;纸做的大盘子。
2、学具准备:“小熊的一家”。
3、《操作册》第2册第7-8页。
活动过程:
1、预备活动。
导入语。
教师:小朋友排好队,看看老师的脚和你们的脚有什么不同呢?
幼儿:老师的脚大,我们的脚小。
幼儿:还有老师穿的是绿鞋子,我穿的不是绿鞋子。
教师:嗯,你看得很仔细,请你来说一说,我和你的鞋谁的大谁的小呢?
幼儿:你的大,我的小一些。
教师: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请小朋友们站到线上来,跟老师一起脚跟挨着脚尖走线吧。老师说“大脚大”,你们就说“小脚小”,然后我们一起说“小脚跟着大脚走。”
2、集体活动。
(1)学习3以内物品按从大到小排序。
教师:猫妈妈今天要带领猫宝宝去河边钓鱼,看,猫妈妈真厉害,一会儿功夫就钓了这么多鱼。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的3条鱼,提问:猫妈妈想把这3条鱼从大到小的顺序放在盘子里,小朋友一起来想一想,应该怎样放?
部分幼儿开始跃跃欲试,教师请个别幼儿到黑板前试一试。
幼儿甲采用实验的方法,第一次把最大的放在了前面,可是最小的放在了中间,看看发现不对,又调整为将最小的放在了后面。
教师:甲排得对不对?
幼儿:排对了。
教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一次就成功把它们排好队?
幼儿开始在下面小声议论,有几个小朋友开始举手。
幼儿乙:可以先找最大的,再找最小的,把不大不小的放在中间。
教师:好,请你也到前面来试一试。
教师请幼儿乙到黑板前来用刚才说的方法排了一下,果然比刚才那位小朋友更快。
教师:按大小排队时,可以先找最大的和最小的,这样排起来更快些。
(2)学习5以内物品按从大到小排序。
教师:这时,小花猫也钓到了2条鱼,它也想把鱼放在这个盘子里,要把鱼放进去,鱼儿还是要按从大到小排队,这次要怎么排呢?我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幼儿丙到黑板前,分别把这两条鱼和前面的三条鱼比大小,然后放在盘子里。可是发现总是有一条鱼她不知道放在什么位置好。
教师:谁能帮助她?
幼儿丁到黑板前,把所有的鱼全放在一起,然后找出最大的,再找出最小的,但很快,剩下的三条他又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教师:再请一位小朋友帮帮忙吧。
幼儿戊把剩下的三条又按先找最大的,再找最小的,最后放中间的排好队。这时幼儿丁把5条中最大的放在了最前面,最小的放在了最后面。
教师:小小鱼儿终于排好队了呢!你们看,这些鱼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排队的呢?
幼儿:从大到小。
教师:对,这5条鱼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的。前面的总比后面的大,后面的总比前面的鱼儿小。
(3)学习5以内物品按从小到大排序。
教师:可这时候,那条最小的鱼儿不干了,它说它也要排在前面。
教师:现在我还是请小朋友来试一试,帮最小的鱼排在最前面,我们来一起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再排排队。
幼儿:好。
教师请幼儿到黑板前面来操作教具,这一次幼儿根据前面从大到小的经验,顺利地完成了排队的任务。
教师;按大小排队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找出最大的和最小的.,再找出剩下中最大和最小的,这样就能按顺序把物品排好队了。
教师:小熊看到小朋友帮猫妈妈排物品,他拿来了自己的手套、袜子还有鞋子,它也想请小朋友来帮忙把这些物品按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3分组活动。
第一组:请将“小熊的一家”中的鞋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二组:请将“小熊的一家”中的袜子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第三组:请将“小熊的一家”中的鞋子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的的顺序排列。
4、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猫妈妈夸我们小朋友真能干,帮助她和猫宝宝做了这么多事。不过我们也很有收获,因为我们学会了两种排列顺序的方法:一种是从大到小,一种是从小到大。真棒!让我们伸出大拇指鼓励鼓励自己!小朋友回家后,也赶紧将家里的物品按大小排排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