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认真的习惯;可使备课充分,上起课来有条不紊。好的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是怎样的?这里给大家提供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信息社会“数字”社会里,常常需要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根据大量纷繁杂芜的数据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而统计正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为人们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及建议,数学教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3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学习之后的后续内容,既是对前

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良好素材。

2、课时安排和说明

参照新教材教师用书建议:“10.2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一节准备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承上启下地回顾探索平均数的一些性质及简单应用。第二课时探索得到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了解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的各自适用范围。第三课时是练习实践课,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本节知识及会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用计算机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本次说课内容为第二课时。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利用收集的数据整理分析,对刚接触统计不久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尚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因此,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使学生形成一定的统计观念(即数据感)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认知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及会计算平均数,这两者形成了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

能力分析: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尚需进一步培养。

情感分析:多数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定的兴趣能够积极参与研究,但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够均衡,有待加强;少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尚需通过营造一定的学习氛围,来加以带动。

基于以上分析,在学法上,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索与互相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研究,并最终学会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置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含义,会正确计算众数和中位数。

能力目标:进一步发展学生类比、归纳、猜想等合情推理能力;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各种真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和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四、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从发展学生认识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角度考虑,准备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发观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思想方法的概括过程从而逐步建立完善的认知结构。

具体说本节课由五个基本环节组成: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索问题--理性概括,构建新知――实践应用,鼓励创新――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某小厂欲招工人一名,小张应征而来,经理告诉他:“我们这里报酬不错,平均工资水平是每周300元,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第二课时)]》。”小张工作几天后,找到经理说:“你骗我,多数工人的工资水平没有超过每周200元,”这时,工会主席过来说:“小张,经理说得没错,其实我们厂有一半人达到或超过中等工资水平即每周250元,不止每周200元的!不信,看看这张工资表。”看后,小张感慨:“难道是我错了?”

(2)问题: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平均数真能客观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吗?

基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更诱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数据能反映工人的真实工资水平?

2、合作交流,探索问题

在导出以上问题后,分三人小组开小型辩论会(三人分别充当经理、小张、工会主席三个角色展开辩论)。各小组再拿出最能反映工人真实工资水平的数据全班交流。

学生会用人数最多的工种的工资200元或中等水平工资250元来回答,从而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众数和中位数。

通过学生合作交流,相互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角色,认识到研究数据的必要性。

3、理性概括,构建新知

(!)启发建构

在上述数据中象“20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象“250”这样的数我们就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它们与其它几个数相比是不同的,有何不同?我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它们吗?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为加深印象,教师可适时补充说明:“众数”中“众”即多,也就是某个数据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而“中位数”中“中位”是指位置居于中间,即某个数据在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一组数据中,位置处于最中间。形象语言的描述更易新知的构建。

(2)完善建构

练习:

①在一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如下:80701006080709050807090请指出这次英语考试中,11名同学得分的中位数和众数。

②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31510141917161412

你能说出这一天10名工人所生产零件数的众数和中位数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回答。

结合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对练习追问:a、能说出123456的众数吗?b、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c、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会都是同一个数吗?d、实话实说,对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知道多少?谈谈它们的区别和共同特点、

归纳探索结果:

众数、中位数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数据;一组数据中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中位数是指: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一组数据中的中位数是惟一的。

这一环节,由浅入深设置问题链,使学生思维分层递进,目的是突出本节重点;通过追问层层引导,又把学生的探索逐步引向最近发展区,启发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猜想等思维方法探究问题,揭示概念的实质,不断完善新的知识结构。同时体验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现的快乐,继而转化为进一步探索的内驱力。

4、实践应用,鼓励创新

请你当厂长

某鞋厂生产销售了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2

活动目标:

1、能从画面中,对应出每个人钓鱼的数量,并转换成数字。

2、让幼儿练习多少关系的比较以及10以内的减法列式计算。

活动准备:

1、图画纸、回纹针、磁铁、竹筷子、蜡笔、毛线、海报纸、笔、大水盆。

2、1-5数字卡三份,减法卡、等于卡。

活动过程:

㈠引起兴趣

1、问幼儿有没有看过钓鱼?告诉幼儿我们要自己来做一些鱼,这样就可以准备进行钓鱼比赛了。

2、教师示范一次钓鱼道具的制作:

⑴用图画纸画鱼,并用剪刀剪下来,再用回形针夹在鱼的嘴巴上,一只鱼就完成了,鼓励幼儿制作不同种类的鱼。

⑵接着,利用竹筷子、毛线、磁铁制作钓竿:将毛线的一端绑上竹筷子,另一端绑磁铁。如果担心不牢,可用胶带固定,不要缠太厚的胶带即可。

㈡团体活动

1、将幼儿制作的鱼,全部放在一个在水盆里面,让幼儿可以尽情地钓鱼。但同时要告诉幼儿,现实生活中钓鱼,不能钓太多,够吃就好。

2、教师限定时间,时间到后,请幼儿收竿,带着钓到的鱼,请教师帮忙把数量记录在海报纸上。

3、教师回收所有的钓鱼道具,请幼儿集合,让幼儿专心于学习数学活动。

4、教师随意举两个人为例,提问:这两个人谁钓得多?谁钓得少?多多少?少多少?并问幼儿怎么判断多多少?少多少?

5、引导幼儿以算式表达数学概念,教师用数字卡、减法卡、等于卡,进行示范。

6、在黑板上,以图卡排出表达式,并用口语表达,例如:强强钓了五条鱼,珊珊钓了两条鱼,谁钓的比较多?多多少?幼儿可能会以手指头或自己的方式找出答案,教师可加入表达式,让幼儿学习抽象符号,并说明,强强比珊珊多钓了三只鱼,五减二等于三:5-2=3

7、让幼儿运用上述方式,任选两位同伴钓鱼的数量做比较。

8、请幼儿将自己练习的成果与同伴分享。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及解答方法。

3.掌握解题关键: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意义。

2.掌握怎样根据比算出总份数及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的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比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4。

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2.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1)妈妈有10块糖,平均分给哥哥和弟弟。每人可以得到几块糖?(每人可分到5块糖。)

提问:妈妈是怎样分的?(平均分)

(2)如果妈妈分给弟弟6块,分给哥哥4块,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多少?(弟弟和哥哥糖数的比是3∶2。)

提问: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并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有关分配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讲解例2。

例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4

一、复习

只列式,不计算。

1、比276多308的数是多少?

2、一个加数是355,另一个加数是361,和是多少?

3、减数是84,被减数是436,差是多少?

4、555比427多多少?

二、学习例4

1、小朋友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育才小学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电影院里有800个座位,男同学有327人,女同学336人,电影院还剩多少座位?

2、生先独立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再在小组里讨论说一说。

3、师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

第一种:⑴先算男同学和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27+336=663(个)

⑵再算还剩多少个座位?

800-663=137(个)

说一说怎样算出800-663的得数的?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计算的过程。然后再板演竖式计算。

第二种:⑴先算出男同学坐了以后剩多少个座位?

800-327=473(个)

⑵再算女同学坐了以后还剩多少个座位?

473-336=137(个)

4、小结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意思是“相等”)

四、课堂作业:

1、第3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分析等活动来认识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计算。

2、第4题,学生可按自己的理解直接说出4个250就是1000,所以够吃4天。也可以列成加法250+250+250+250=1000,还可以列成减法1000-250-250-250-25-=0。

3、第6题,先让学生认识图形,明确水表、电表、气表下面写出的数,就是水、电、气本月底的读数,并填入图下的表中,再分别算出本月使用数。

4、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填在书上)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最简二次根式,遇到实际式子能够判断是不是最简二次根式.

2.使学生掌握化简一个二次根式成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3.使学生了解把二次根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够把所给的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难点:正确运用化一个二次根式成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通过实际运算的例子,引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再通过解题实践,总结归纳化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四、教学手段

利用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0.5m2,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能不能求出它的近似值?

了.这样会给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方便.

(二)新课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遇到一个二次根式将它化简,为解决问题创

这两个二次根式化简前后有什么不同,这里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被开方数的因数化简后是否是整数了,另一方面被开方数中还有没有开得尽方的因数.

总结满足什么样的条件是最简二次根式.即: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例1 指出下列根式中的最简二次根式,并说明为什么.

分析:

说明:这里可以向学生说明,前面两小节化简二次根式,就是要求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前面二次根式的运算结果也都是最简二次根式.

例2 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说明:引导学生观察例2题中二次根式的特点,即被开方数是整式或整数,再启发学生总结这类题化简的方法,先将被开方数或被开方式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从而将式子化简.

例3 把下列各式化简成最简二次根式:

说明:

1.引导学生观察例题3中二次根式的特点,即被开方数是分数或分式,再启发学生总结这类题化简的方法,先利用商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它写成分式的形式,然后利用分母有理化化简.

2.要提问学生

问题,通过这个小题使学生明确如何使用化简中的条件.

通过例2、例3总结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两种情况,并引导学生小结应该注意的问题.

注意:

①化简时,一般需要把被开方数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②当一个式子的分母中含有二次根式时,一般应该把它化简成分母中不含二次根式的式子,也就是把它的分母进行有理化.

(三)小结

1.满足什么条件的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

2.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的主要方法.

(四)练习

1.指出下列各式中的最简二次根式:

2.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六、作业 

教材P.187习题11.4;A组1;B组1.

七、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3分米、宽2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如这面红旗(教师出示红旗),它长3分米,宽2分米。要对这面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减法,比较长比宽多多少或宽比长少多少。用除法,比较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要在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比。(板书:比。)

教师:比表示什么意义呢?它怎么读,怎么写?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比又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2、教学比的意义。

教师:(指3÷2)看这个除法算式,长是宽的几倍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长和宽比较。)

红旗的长是多少?宽呢?红旗的长和宽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

(长和宽比较也就是3和2比。)

求红旗长是宽的几倍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指2÷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根据这个例子(指上例),想一想,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宽和长的比是2比3。教师板书。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教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长、宽两个量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比2,而一个比是2比3呢?

引导学生回答:3比2是长和宽的比,2比3是宽和长的比。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教师:刚才我们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了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事例有许多,请看这个例子(出示投影片):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时,板书:100÷2=50(千米)

10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什么?2小时呢?汽车的速度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路程和时间比较。)

那么汽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教师:在这个例子中,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教师:现在看这些例子,都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用除法。)那么表示两种量的两个数,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相除关系。)是几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

学生回答后板书。

再看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这又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比的方法。)几个数的比?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两个数的比。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从比的意义看,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除二字下面画上着重号,然后齐读。

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教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

3比2记作(板书:记作),先写3,再写“∶”,最后写2。(板书:3∶2)

提示学生比号的两个小圆点要写在两个数的正中间,它叫比号,读作“比”,那么这个比就读作3比2。让学生齐读一遍。

2比3记作(板书:记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00比2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0∶2。

这两个比会读吗?齐读一遍,学生练习写比。

教师:在比中,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名称。我们以3∶2为例(板书:3∶2),这叫什么符号?(学生答后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板书: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后项)

根据比的意义,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在这个比中,用谁除以谁?(3除以2。)3除以2的商是多少?(1)

教师指出: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比值)1在这里就叫做3∶2的比值。

板书:3∶2=3÷2=1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教师: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列完表后,教师指出:比和除法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混同起来,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师提问:那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值的定义,弄清楚比值是一个数,是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而比是表示所比较的两个数的关系,如3∶2,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仍读作3比2。)

需要指出: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比和除法的关系,由于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而除数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同时还要进一步指出,在体育比赛中的“几比几”,也使用“∶”号。但这只表示哪一队对哪一队比赛,各得多少分,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比赛中时常出现0∶0或几比0的情况,而数学中比的后项是不能为0的。另外,比赛中的几比几是不能化简的。

4、做教科书第62页上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1)完成第1题。

指名一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并察看学生是否将比号的位置写得规范。

然后提问:每个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能不能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颠倒?教师指出:正如前面所讲,求长是宽的几倍,用长÷宽;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用宽÷长;所以交换了比的前后项的位置,比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5、教学比与分数的关系。教师: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3∶2可以写作

示两个数的比,仍读作3比2。

让学生齐读。,在这里,它表

进一步举例:2∶3可以写作,100∶2可以写作。然后让学生齐读。

提问: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提问: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弄清楚: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列表如下:

列完表后,提问:比和分数有没有区别呢?

让学生明确分数是一种数,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总结比、除法、分数三者在意义上的区别: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

6、做教科书第62页下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用分数表示的比,并强调指出:虽然写的是分数形式,但不能读作几分之几,而应读作几比几。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7

浙江省诸暨市暨阳小学章梧飞(初稿)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陈菊娣(修改)

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汤骥(统稿)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98~9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使学生知道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直观、有效地描述数据,培养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

2.通过对三种统计图的认识、制作和选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据处理的能力及统计观念,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和我们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培养统计观念。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扇形统计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扇形统计图,你对它了解了多少?

课件出示扇形统计图:我国居民平均月膳食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占总摄入量的百分比就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它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总数之间的关系。

2.你还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点击出现相关内容。

(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看出各个数量的多少。

(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反映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发现,生活中有时用扇形统计图,有时用条形统计图,还有用到折线统计图的情况。那么人们在选择统计图时,是以什么为依据的呢?这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和用途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3.揭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类统计图特点的复习,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基础的回忆,为接下来统计图的选择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98页例2第(1)组数据。

课件出示:

(1)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总量变化情况统计表。

仔细观察,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如果让你用统计图表示这一组数据,你觉得可以用哪一种统计图?

学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什么?竖轴表示什么?怎样确定竖轴上的数据每一格表示多少?(课件演示绘制过程)

教师:还可以用其他统计图吗?

学生:还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如果学生没有说到条形统计图,教师课件展示。)

教师:我们来看一看,条形统计图能不能把统计表中的信息完整地表示出来呢?

学生:可以把每年的树木总量表示出来;还可以通过条形的起伏看出大致的变化趋势。

引导比较:这张统计表中的信息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也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你觉得用哪一种更合适,为什么?可以同桌讨论。

小结:折线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出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趋势。相对来说,这里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一些。

【设计意图】通过对第(1)组数据的分析,让学生明确如何根据统计表所提供的数据特点来制作统计图,不局限于选择某一种统计图,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最后通过观察比较,选择更为合适的统计图种类。

2.学习教材第98页例2第(2)(3)组数据。

我们还对绿荫小学的树木进行了其他方面的统计,请看下方表格(课件出示统计表)。

请仔细阅读统计表信息,它们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试着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比一比:你认为哪种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达统计表中的信息?

交流反馈:

第(2)张表格: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表示(课件演示)。

比较:都能表示出各种树木占树木总量的百分比,但扇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各种树木的数量和树木总量之间的关系。是的,当需要了解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时,选择扇形统计图更合适。

第(3)张表格: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为什么不用其他的统计图?

各种树种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是不合适的。

因为缺乏相应的百分比数据,所以也无法用扇形统计图表示。

3.课堂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结内容可以包括:三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在描述各种数据的时候可以用哪些统计图?其中哪些更有优势?用哪些统计统计图又是不合理的?

【设计意图】例题反映了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统计图。第(2)张表格可以用不同的统计图,第(3)表格只能用一种统计图,选择什么样的统计图能更适当、清晰反映数据,通过让学生在自主分析数据以及制作、选择、比较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三种统计图的特点的理解。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99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题目:在林业科学里,通常根据乔木生长期的长短将乔木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是我国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构成情况。

以上信息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描述?哪种更直观?

(1)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2)交流反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统计图(可以用条形统计图完成,也可以用扇形统计图来完成)。

引导比较:用扇形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2.考考你:选择最合适的统计图。

(1)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清晰地反映世界人口从1957—2014年的变化情况,你认为选择哪种统计图最合适?

(2)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反映2014年各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你认为选择哪种统计图最合适?

(3)如果我想制作一个统计图,使它能够反映2014年各大洲人口的具体情况,你认为应该选择哪种统计图?

3.教材第103页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

【设计意图】利用练习让学生在选择统计图的多样化选取和优化选择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的特点,对三种统计图产生整体的认识。

四、回顾总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现在你知道如何正确选择统计图了吗?

2.课外作业:教材第104页第8题。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8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3、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已知六年级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2、口答应用题

六年级(1)班和二年级(1)班共同承担了面积为100平方米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平均每个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口答:100÷2=50(平方米)

提问:这是一道分配问题,分谁?(100平方米)

怎么分?(平均分)

六年级学生和二年级学生承担同样多的卫生区保洁任务,合理吗?

这样分还是平均分吗?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分配问题都不是平均分配,那么,你们想知道还可以按照什么分配吗?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分配问题。(板书:分配)

二、讲授新课

1、把复习题2增加条件“如果按3:2分配,两个班的保洁区各是多少平方米?”

2、提问:分谁?(100平方米)怎么分?(按3:2分)

求的是什么?(求二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六年级1班的保洁区是多少平方米?)

3、思考:由“如果按3:2分配”这句话你可以联想到什么?

(1)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二年级的3/2倍

(2)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是六年级的2/3

(3)六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3/5

(4)二年级的保洁区面积占总面积的2/5

……

小组汇报结果

4、尝试解答:用你学过的知识解答例题,并说一说怎么想的?

方法一、3+2=5100÷5=20(平方米)

20×3=60(平方米)20×2=40(平方米)

方法二、3+2=5100×3/5=60(平方米)

100×2/5=40(平方米)

方法三、100÷(1+2/3)=60(平方米)

60×2/3=40(平方米)或100-60=40(平方米)

方法四、100÷(1+3/2)=40(平方米)

40×3/2=60(平方米)或100-40=60(平方米)

5、比较思路:这几种方法中,你认为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思路简捷,计算简便)说说第二种方法的思路?

①求出总份数

②各部分数占总份数的几分之几?

③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解答。

6、这道题做得对不对呢?我们怎么检验?

①两个班级的面积相加,是否等于原来的总面积。

②把六年级和二年级的面积化成比的形式,化简后的结果是不是等于3:2

7、练习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3:2。两种作物各播种多少公顷?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演示课件“比的应用”)下载

8、教学例3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1)讨论:这道题与前面所做的题有什么区别?

分配什么?按照什么来分?

怎样计算各班栽的棵数占总棵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独立解题

①三个班的总人数:47+45+48=140(人)

②一班应栽的棵数:280×47/140=94(棵)

③二班应栽的棵数:280×45/140=90(棵)

④三班应栽的棵数:280×48/140=96(棵)

答:一班、二班、三班各应栽94棵、90棵、96棵。

9、小结: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两个例题有什么共同特点?

(已知总数量、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量)

怎么解答?

(先求总份数,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最后求各部分量)

我们把具备上述特点,用这种特定方法解答的分配问题叫做“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板书(补充课题):按比例分谁?怎么分?

板书: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

三、巩固练习

1、六年级(2)班共有42人,男、女人数的比是3:4,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2、一个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比是3:5:4。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36厘米,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

(1)还是按比例分配问题吗?(2)如果是四个数的连比你还会解答吗?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20×7/10=14(厘米)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4、思考:平均分是不是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按照几比几分配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这种应用题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解答?

五、课后作业

练习十三2、3、4、6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9

四边形性质探索

定义: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菱形: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矩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正方形: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的一切性质。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等腰梯形: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同一底上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直角梯形: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是直角梯形。

多边形:在平面内,由若干条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首尾顺次相连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多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

多边形内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这个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外角和都等于360°。三角形、四边形和六边形都可以密铺。

定义:在平面内,一个图形绕某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前后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叫做它的对称中心。

中心对称图形上的每一对对应点所连成的线段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10

【设计意图】

大班数学分类活动,可分的东西很多,之所以选择分手套是因为手套的收集比较容易,而且孩子们也喜欢手套。本次活动,我将游戏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孩子通过“送手套”这一游戏探索分类,有利于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促进其创造力的发展。

【活动目标】

1.按物体特征进行分类,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探索用多种方法给手套分类。

【活动准备】

1.每人一副手套;

2.记录卡、标记卡;

3.展板;

4.自制金牌若干。

【活动过程】

1.明确任务:以游戏“帮妈妈送手套去专卖店”的情节导入,请幼儿看清自己的手套是什么样的。

乘上汽车,播放音乐,出发。

2.第一次分类:

(1)活跃气氛:和自己的手套跳个舞。

(2)讲讲自己的手套是什么样的?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标记。

手套分为毛线织的,棉布做的,有手指的手套和没有手指的手套。

(3)按手套的形状不同进行分类。

出示形状标记(有手指的和没有手指的)的汽车头,引导幼儿根据手套特征上相应的“汽车”。

乘上汽车,播放音乐,出发。

(4)按手套的材质不同进行分类。

出示材质标记(棉布做的和毛线织的)的汽车头,引导幼儿根据手套特征上相应的“汽车”。

乘上汽车,播放音乐,出发。

3.再次分类:

按手套的形状、材质两种特征进行分类。

到达“手套专卖店”,按展板上的要求送手套到相应的筐中。

展板上标记:

(1)没有手指的棉质手套标记

(2)有手指的棉质手套标记

(3)没有手指的毛线手套标记

(4)有手指的毛线手套标记

4.对分类进行记录。

统计各种手套的数量,用自己的方式记录。

5.检查记录结果,评出金牌送货员,结束活动。

给孩子们带上金牌,“坐车”回家。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心情愉悦,在进行一次分类时,几乎没有错误。在探索按两次特征分类时,有一小部分幼儿速度慢了些,但最终还是能顺利完成。记录时,方法略显单一,半数幼儿能有创新,应多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总体的教学效果很好。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11

教学目标

1、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方法。

2、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

3、能较快、准确地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

4、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

1、“解决天空中有一共有多少只海鸥?”你认为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2、12+3=,哪种方法最容易计算?

3、“解决还剩下多少桶食物?”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4、计算17-4=,哪种方法最简便?

渗透的思想方法

学生主要的训练点计算方法,书写习惯

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

1、口算。

2、填一填。

(1)1个十和5个一是()。

(2)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17=10+()13=()+312=10+()

二、创设情景:

师:海鸥回来了,小朋友可高兴了。星期天,小明和妈妈带着海鸥喜欢吃的食物到海边去喂海鸥,我们也去看看。

三、探究新知:

1、出示情景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2、你能看图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说,教师写有价值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

3、解决天空中有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1)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2)你认为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为什么?

“12+3=”

(3)怎样计算?你能想出哪些算法?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小组汇报:①接数的方法:13、14、15

②因为2+3=5,10+5=15,所以12+3=15

③因为15可以分成12和3,所以12+3=15

④因为15-3=12,所以12+3=15

提倡算法多样化,注意突出算法最优化②。

(4)师:计算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还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3+12=15

4、解决还剩下多少桶食物?

“17-4=”的问题。

(1)出示“岩石上的海鸥”主题图

指名学生说图意,并列出算式。师板书:17-4=

(2)师:谁能算出17减4等于多少?怎样算?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导。

小组汇报:①接着减数的方法:16、15、14、13

②因为7-4=3,10+3=13,所以17-4=13

③因为17可以分成13和4,所以17-4=13

④因为13+4=17,所以17-4=13

提倡算法多样化,注意突出算法最优化②。

5、教学加减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出示算式:12+3=17-4=让学生计算后,教师说明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边介绍边板书:

12+3=1517-4=13

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

6、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都是先用个位加或减,再合上十位的数。

四、练习:

1、做自主练习的第1题、第2题。

注意一边做,一边说计算过程。

2、做自主练习的第3题

3、做自主练习的第4题

数一数,再填空可以;列式11+5=16也可以。

4、做自主练习的第6题

注意这是第一次接触“文字应用题”,一定引导学生多读题,充分理解题意。再列式计算:17-6=11(条)

5、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4+3=20-10=

15-5=15+3=

15-10=5+12=

6+13=16+3=

2+15=10+7=

18-10=15-3=

五、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效果(教师做自我评价)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分析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复习

1.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8()<387()<40指名回答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13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第2—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帮助学生初步认识1-10各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倾听同学发言等。

3、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和环保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指导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观察兴趣。

【教学手段】根据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取情境创设和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本2,3两页的主题图)

1、师: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谁能告诉大家,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些什么?

2、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图上到底有哪些东西。汇报的时候要说清楚,个数是1的是什么,个数是2的是什么,个数是10的是什么?

3、学生独立观察。

二、充分体验,自主探索。

1、生按1、2、3……的顺序汇报,师板书1、2、3……

个数是1的有……红旗、教学大楼、老师、操场、风向标、气温箱、足球

个数是2的有……双杠、跳绳、门柱

个数是3的有……石凳、帽子

个数是4的有……垃圾箱、国旗护栏问:你是怎么知道有4个垃圾箱的?

个数是5的有……高楼、

个数是6的有……花、大树、

个数是7的有……小鸟、

个数是8的有……小树

个数是9的有……女同学

个数是10的有……男同学

(允许学生说10以上的。)

2、指板书,这些数你能数一数吗?

3、能完整的说有1个什么,2个……同桌互相说一说。

4、谁上来说给大家听。(要求其余学生认真听,说对了要拍手。)

三、讨论。

刚才小朋友们都很能干,现在你能找一找,我们教室里有些什么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等一下来汇报。

四、汇报。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小结:

这节课小朋友的表现都很棒,现在你能说一说,你学会了哪些本领吗?今天我们数了美丽的乡村小学里的人呀、花呀、树呀、鸽子呀等好多东西,还数了教室里的门和窗等等东西,放学后,你们还可以数数在家里或其他地方看到的东西。

六、板书设计。

数一数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有关字母排序的变换问题,并会解决简单的字母变换问题(3个字母排序)。

2、初步体会程度规则对字母排序变换的影响,了解变换的周期性。

教学重点:

简单的字母排序的变换问题。

教学难点:

1、体会程序规则对排序的影响。

2、培养学生做事有条理,次序分明。

教学用具:

字母卡片(或数字卡片)、指令条。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⑴甲、乙丙三位同学排成一列,顺序为甲、乙、丙。

⑵变为丙、乙、甲的顺序。学生观察,并用一句话概括活动的过程。

引入

生:变换前、后两个人的位置。

师:这就是指令,我们通过执行不同的指令可以重新排列甲、乙、丙3人的顺序位置。

二、情境展示,探索新知。

出示A、B、C三张卡片。

⑴ABC→BAC

想一想:执行了什么指令?你能概括说明吗?

(变换左边两张卡片的位置)

⑵ABC→CAB

想一想:执行了什么指令?

(将最右边一张卡片放到最左边,其余卡片顺次进一格或向右退一格)

⑶ABC→BAC→CBA

想一想:这一过程中执行了什么指令?你能描述吗?

(先执行①指令,再执行②)指令)

师:先执行指令①,再执行指令②记作执行指令序列①②,所以(3)还可以记作:执行指令序列(1)(2)

ABCCBA

⑷尝试填空

①ABC(CAB)(ACB)

即执行指令序列②①

ABC(ACB)

②执行指令序列①②①

ABC(BCA)

③小结:改变卡片的顺序可以通过执行不同的指令来完成,与指令的序列也有关系。

⑸继续填空,感受“周期性”。

①ABC(ABC)

ABC(ABC)

学生填完后,说说有什么感受?

②CBA(CBA)

CBA(CBA)

进一步验证。

③ABC()()()

三、练习拓展,开阔思维。

⒈执行指令序列②①多少次。

ABCABC

⒉寻找指令序列。

①BCA→BAC,可以执行什么指令序列?

②ABC→CBA,可以执行什么指令序列?(根据学生解答分析情况,进入下一环节:这个指令序列可以缩短吗?)

四、我的设计

你能重新设计一种指令序列,连用2次后,把ABC调整为ABC吗?

五、作业。

⒈一个厨师带了一头猪、一条狗和一筐菜过一条河,因为船太小,一次只能带一样东西,但他不在时,狗要咬猪,猪要吃菜,请同学们想一想,应该怎样安排过河?

⒉三张卡片A、B、C,根据①交换右边两张卡片的位置,②将左边第一张移到最右边,其余依次向左退一格。

⑴ABC()

⑵ABC()

⑶ABC()

⑷ABC()

⑸ABC()

数学教案万能模板简单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2.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0、1、79、、0.25、0.6、100、、、、85%、30、90%、7、8、2.35……

学生分类填数:

2.导入:上题同学们填得很正确,这就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几种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继续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一)整数

1.小组讨论。

2.师生总结。

自然数:0、1、2、3、……

自然数是整数。

教师说明:在小学只学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进入初中就要学习小于0的整数。

想一想:自然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说明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分数。

1.引导学生思考: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什么数?(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什么?(分数单位)

②在整数范围内能计算2÷9吗?有了分数以后能计算吗?为什么?

2.填空练习。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是;把3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

②的分数单位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成了整数。

3.教师说明: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即:

4.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教师板书:

谁能说出真、假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举例说明)

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②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③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④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

⑤反之,整数和带分数也可以化成假分数。

教师板书:假分数

教师说明: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可以相互转化。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它是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三)小数。

教师引导:从分数的意义联想一下,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还学了哪些有关的知识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板书: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四)百分数。

教师提问:你们还记得百分数的意义吗?

教师板书: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用%表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并形成了知识网络,对数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继续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1.填空。

(1)把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一段长是这根铁丝的,每段长米.

(2)分数单位是的真分数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了假分数

46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