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教案的内容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展开,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需要讲解的知识点。写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下载,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1

教学内容:

数数,数的组成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能够熟练地一个一个地或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个数。

2、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弄清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理解计数单位

教学准备:

小棒100根、橡皮筋10根、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投影片回答问题:

1个十和2个一组成( ) 20是( )个十组成的

5个一和1个十组成( ) ( )个十和( )个一组成17

2、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出问题:

(1)面上有几个小朋友?(4个)

(2)他们在干什么?(数一共有几只羊)

(3)他们都说了些什么?(有的说大概有100只,有的说比20只多得多……)

教师:他们回答对吗?这些羊大概有几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数数、数的组成。

二、新授课。

1、教学例1。

(1)教师:同学们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数,数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学生动手操作)。10个一是多少?(10个一是一十)(板书)是几捆?(一捆)继续数出10根捆一捆。

教师:你们如果再接着数出9根,现在一共是几根?(29根)

教师:大家数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潢10根又要捆一捆,现在一共有几捆?(3捆)

(2)排木块,全班同学数一数有几块?(10块)拿3排木块是多少块?(30块)再加2块呢?(32块)接着再加3块现在一共是几块?(35块)

(3)教师:刚才我们已数出30根小棒是几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现在一共是几捆?(10捆)10捆是几根小棒呢?(100根)10个一是一百。(板书)

在教学中要注意每数到接近整十时,再数一个是几十要停顿强调。如29后面是30,39后面是40……同时每数完整十数就问同学们怎么办?(捆成一捆)

教师:数物体的个数可以1个1个地数,还可以10个10个地数,10个十是多少?(10个十是100)

2、教学例2。

(1)数小棒从三十五数到四十二。

教师:请同学们拿出35根小棒,看谁拿得快(3捆又5根),再一根一根往下数一直数到四十二。(强调数到三十九再数一根是多少)四十二根是几捆又几根?

(2)离开实物直接数数,从八十八数到一百。

教师:谁知道八十九数完数是多少?九十九数完数是多少?学生回答后,让全体同学一起数,再指名个别数。

(3)做课本第33页例3上面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做,先从五十六根小棒数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数到七十二根,有些学生可能对五十九后面,六十九后面的数是什么有困难,老师要给予辅导。

3、教学例3。

教师出示3捆又5根小棒问学生现在一共是多少根小棒?(35根小棒)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35根小棒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35根小棒是由3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3个十和5个一组成多少呢?(3个十和5个一组成35)

三、巩固练习。

1、做课本第33页例3下面的“做一做”。

首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形,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独立完成后,把你的想法告诉同桌的同学。

2、(首尾呼应)再投影出示第31页图。

提问个别学生:画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这些羊有几只?

3、两人一组,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学号,再说出它的组成。

甲:我是15号。十五是由1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

乙:我是50号。五十是由5个十组成的。

丙:我是32号。三十二是由3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2

学情分析:

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按已知一个数求它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求各部分量的新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实际情况,判断各部分量之间应该按怎样的比例来分配。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方法.教学难点: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实际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一定比例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将比转化成分数、份数,指导学生试算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作调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看题目:“比的应用”,你想知道什么?

2、小小调查员:前几天,我已经请同学们去作了课外调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比的知识。下面,请汇报一下你调查到的信息。

3、小结:通过调查,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比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一位小朋友:小明一起去看看,比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

二、新课

1、配置奶茶

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来了一位客人。刚巧爸爸妈妈有事出去了。于是小明就做起了小主人,亲自招待这位王叔叔。

师:请客人坐下后,一般要干什么?(泡茶)对,这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小明打算亲手配制一杯又香又浓的奶茶,招待王叔叔。

(1)奶茶中,奶和茶的比是2:9。看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些什么?

(2)小明想要配制220毫升的奶茶,

(a)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b)请你先独立计算一下,奶和茶各取多少毫升?

(4)评价

(a)请你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解法的看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解法,为什么?

(b)其实,这些方法都很好。不过,第(b)种解法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一种新方法。它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的问题,我们把它叫做“按比例分配”。(显示课题,齐读)

2、计算电费

(1)刚才小明就按大家计算的结果给王叔叔配制了一份奶茶。王叔叔在小明家坐了一会儿,刚巧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张电费的清单。原来,“小明家和另外两户居民合用一个总电表。九月份共应付电费60元。”(显示)王叔叔想看小明这个小主人合不合格,就问小明:“你们家上个月交了多少元电费?”

(a)你觉得小明家应付多少元电费?你是怎么想的?

(b)你为什么不同意他的想法?(不公平)

(2)其实小明这个小主人,当得还是挺合格的。他告诉王叔叔,他们三户居民都装了分电表。上个月用电情况是这样的:(显示下表)

(3)同学们,你们能帮小明算一算吗?

3、分配奖金

我们运动队的队员们每天都进行刻苦训练。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收的果实。在前不久举行的全市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他们夺得了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下面是运动员的参赛项目个数和得分情况:(显示表格)

学校决定共给这几位同学1200元的奖金。假如让你来分配,你将怎么分配这些奖金呢?

(5)小结:到底学校会怎么奖励运动员们,我们下午见分晓。不过,不管以怎样的形式奖励运动员,重要的不在于奖金的多少,而在于对他们平时的刻苦训练以及赛场上的奋力拼搏的一种肯定。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了“按比例分配”,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3

【教学目标】

1.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理解等式。能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理解方程的意义,渗透符号意识,发展数感。

2.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的过程中,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形成模型思想。

3.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对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激发保护珍稀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理解等式和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相等”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许多的珍稀动物,你知道有哪些?

预设:熊猫、白鳍豚、东北虎??

课件出示:(金丝猴、短尾猴、白鳍豚、东北虎、熊猫)

谈话:这些都是我国的珍稀动物。

谈话:老师非常喜欢憨态可掬的熊猫吗?瞧,它们在做游戏呢。

2.提供素材、感知“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1.跷跷板平衡,追问:说明了什么?

2.熊猫一样重,追问:你怎么看出来的?

谈话:熊猫的质量是50千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预设:50=50

谈话:观察这个式子,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以前的式子中有运算符号,这个式子中没有。

追问:没有运算符号,为什么也能用“=”连接呢?

预设:两边的重量是相等的。

小结:原来相等的关系就可以用“=”表示出来。

谈话:想一想,生活中,你学习的知识中,也有相等的关系吗?

2.预设:这辆车的速度和那辆车的速度一样ab=ba

二、分析素材、理解“相等”

1.借助跷跷板,理解相等与不相等。

出示课件:

谈话:能用式子表示现在的关系吗?

预设:40100,100span=

谈话:同学们看,又来了一只熊猫,你猜会发生什么情况?

预设:1.左边重、右边轻或左边轻、右边重

2.平衡,一样重

谈话:你能说说它们的关系吗?

预设:1.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或两只小熊猫的重量span=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两只小熊猫的重量=一只大熊猫的重量

2.认识含有未知数的式子。

谈话:小熊猫跳上去后,跷跷板是这样的。你能说说这三只熊猫的质量有怎样的关系呢?

预设:1.小熊猫的重量+40=100

谈话: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一只熊猫的质量加40千克熊猫的质量等于100千克熊猫的

质量

追问:你能用谁和谁是相等的再来说一说吗?

谈话:同学们找得到了跷跷板中相等的关系,能用更简洁的式子

来表示吗?

预设;a+40=100

2.x+40=100

谈话:真了不起,会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不知道的数量,我们通常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像这样的未知数用字母x表示。

出示课件

谈话:现在两边的熊猫交换了位置,你还能用式子来表示吗?

预设;100=x+40

小结:看来“=”不仅可以表示运算的结果,还可以表示相等的关系。

三、借助素材,理解等量关系

1.理解图示中的等量关系。

(1)课件出示:

谈话:谁会用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来表示?

预设:3x=200+200,x+x+x=200+200小结: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谈话:说说你这个式子的意思?(引导学生说说谁和谁是相等的)

谈话: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相等,你能说几个这样相等的式子吗?

预设:10+20=30

x+300=1000

(2)课件出示(出示动物的名字)

谈话:这幅图中,既没有跷跷板、天平,你还能找到相等的关系吗?预设:两只金丝猴的质量和一只短尾猴的质量是100千克

教师引导,也就是这些猴子的质量和与100千克时相等的

小结:像这样相等的关系数学上称为等量关系。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常常需要先找到这样的关系。

2.理解信息中的等量关系。

谈话:看图找等量关系同学们都学会了,有些等量关系还藏在文字信息中,试试看,你能不能找到他们。

(1)课件出示:白鳍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濒临灭绝。1980年约有

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

谈话:信息中提供了哪几个量?

预设:1980年只数2004年只数300只

谈话:这三个量之间有怎样的等量关系呢?

预设:1980年只数-2004年只数=300只

1980年只数-300只=2004年只数

2004年只数+300只=1980年只数

谈话:你怎样找到等量关系的?

预设:根据1980年约有400只,比2004年多300只。

谈话:你太棒了,抓住了关键的信息,你很会读题和思考。

谈话:1980年的只数和2004年的只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1980年的只数比2004年的只数多300只

谈话:根据这个关系,你能用未知数x表示出它的等量关系吗?

预设:x+300=400

(2)课件出示:2004年,我国野生大熊猫约有1600只,是人工养殖大熊猫数量的10倍。

谈话:为了保护珍稀动物,我国采用了人工繁殖的技术来增加珍稀动物的数量。

谈话:自己默读题,你能找到哪几个相等的数量关系?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复习20以内数的读写,组成数序等,使学生加深对数的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2、 复习20以内的加减法。

3、 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20以内数的组成及加减法。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审清题意。

教学难点

关 键

教学资源 课件

教 学 过 程

教学环节

时间安排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加减法的意义

二、提高计算能力的训练。

三、小结 1、出示图。

师:这幅图表示什么意思?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用加法呢?

引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6+4=10。

师:这帽图还可以怎样列式?

生:4+6=10。

师:在日常生活中,6+4=10这个算式还可以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例子,说说加法算式的其他内涵。

2、出示图。

(1)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2)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3)集体交流反馈,并结合图意说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1、做课本97页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计算答案写在算式的下面,以便于连线和比较大小。

2、做题单中的加减混合运算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说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3、做课本97页的第8题。

(1)比一比谁开的花最美。

教师说明完要求后,学生独立完成,做对的你的花才能开得美。

(2)填空,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学互相订正。

4、做98页的第13题。

(1)想一想,算一算。

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找出算式的规律后,独立完成。

(2)破密码。

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比一比谁最快打开保险箱的门。

今天我们复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学们利用课余时间还要自己复习两个加法表和两个减法表。同学之间还可以互相做口算游戏。每个同学对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要算得又快又对。

学生快速口算。

讨论:指名回答。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题单时,师巡视。 作为复习课,不能只是单纯地做习题,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把所学的知识加以系统地整理,因此设计了这样几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复习课的主线,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在具体问题分析的过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路,归纳解决问题的办法。

2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教学设计 是我们精心为大家准备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小学数学《位置与顺序 上下》说课稿模板

一、 说教材分析

1、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二课时:上下。

2、 教材简析

在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指出各个学段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是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属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第一学段。本节内容“上下”是学生学完“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学习的,继续培养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描述事物的好习惯,学会用上下正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3、 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标准》中对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根据以上四点,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我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上下的位置与顺序,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知识技能目标)

(2)、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能力培养目标)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素质培养目标)

(4)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推理等思考活动,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重点:学会确定物体上、下的位置与顺序。

教学难点:体会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 说教法与学法设计

本节课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关体验,不能把它作为单纯的知识点来讲授,而要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体验和理解。结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和本节课学习素材的特点,实现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既重视选择灵活的教法,又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1、 创设情境,直观形象法。创设小动物去大树爷爷家做客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让学生能直观地明确三种动物的位置关系,体验到上下的位置关系,并创设三种动物变换位置关系的情境理解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 观察讨论,互动合作法。

新课标特别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实践的学习方式,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堂上引导学生观察讨论,说说教室的物品的位置关系,紧扣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教学,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合作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进一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3、 动手操作,积极活动法。通过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整理书架、给动物分房子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等多种感官去加深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及理解其位置的相对性,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具准备:主题画 投影仪 小书架

学具准备:剪刀 胶水

三、 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引疑。

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这一情境导入新课:今天,天气晴朗,森林里特别热闹,原来大树爷爷今天请客.小兔和小鸟一大早就到了.(出示主题画,先出示小兔和小鸟)让学生观察直观到小鸟和小兔的位置不一样,我顺势引出课题:“上下”。通过设疑引出课题,能让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机会。

第二环节: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1、 观察思考。先引导学生观察主题画,仔细观察小鸟和小兔的位置,让学生自由说说小鸟在小兔的哪个位置上,小兔在小鸟的哪个位置上,让学生初步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

2、 理解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引入松鼠,思考:松鼠站在哪?让学生体验由于参照物不同,上、下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我注意使用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说明小动物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再让学生描述松鼠的正确位置,从而体会上下位置的相对性。

(由于理解上下的位置关系与相对性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这时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有必要作出适当的说明,对学生理解新知很有帮助。)

3、换换位置,加深理解上下的相对性。

让学生动手换一换小鸟和松鼠的位置,要求学生互相说说三种动物各自的位置关系。(学生能在变化中进一步体验上、下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学会举一反三,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4、 指导看书,书写。

指导学生根据判断的三种动物的相对位置,填写好书本的内容,注意上下的书写,培养学生正确书写的习惯。

第三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学会应用新知去解决问题。

1、联系身边的例子说一说。

观察教室,讨论哪些物体的位置关系可以用“上下”来描述。学生自由观察,自由发表意见。(设计意图:联系学生身边的例子来应用新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趣的,以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听口令,摆物品。要求每人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文具盒和铅笔等学习用品。老师下口令,学生摆物品,可以设计以下口令:数学书放在桌面上,文具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练习本放在数学书的下面等等。(因地制宜地组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3、整理书架。每个小组一个小书架,一些书和其他学习用品。要求:小组内互相商量如何摆放这些物品,然后动手一起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说出物品的上下位置关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

4、参观小明的房间。(课本练一练第1题)

先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再根据自己观察到的,把各种物品的上下关系补充完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借助这一情境,要求学生回去整理自己的房间,养成物品摆放整齐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上活动是根据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设计的。)

5、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 课本第59页练一练第2题。注意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在写数过程中,让学生说说哪个数在上,哪个数在下。

(2) 课本第59 页练一练第3题:说一说。

利用图画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是一道有一定开放性的题目,有多种的说法和答案,如船在桥的下面,人在桥的上面,桥在船的上面等。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第四环节: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完成第59页练一练第4题)。

1、活动要求:先引导学生弄懂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动物头像,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小动物安排房子。

2、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分完后,与小组同学交流是如何安排的,说一说它们的上下位置关系与顺序。这样做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交流合作的意识。

第五环节:拓展思维,强化新知。(第59页练一练第5题)

这是一道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不做统一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简单的空间推理能力。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反馈的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有条理说出自己的推理过程。

第六环节:总结深化,自我评价。

结合新课标里提出新的评价体系,我在这一个环节设计了一张表格,让学生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做个评价,每人一张评价表,在认为自己做得好的那格画上一个笑脸。

对学习数学有兴趣

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交流

能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乐意倾听其他小朋友的意见

通过以上六个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乐意学习,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初步培养,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6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课(P65练习十一的13T到17T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迅速的熟练的进行口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小做事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能熟练的口算,提高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题卡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25+770+921+832+9

2+5559+94+669+91

38+767+443+279+7

2、听算

60-3050-4063-386-6

45+459+104+5863+8

3、填空:(课件出示)

65+4=(),先算()加()得(),再算()加()得()。

38+6=(),先算()加()得(),再算()加()得()。

二、练习十一的习题

1、计算练习:

23+775+98+23

56+950+548+6

76+542+505+44

先说计算过程,在写得数。

2、练习十一的第14题

要求:(1)、看图,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2)、现在一共有多少架飞机?怎样计算?

(3)、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3、练习十一的第15题

要求:自己看图,理解题意然后列式计算。

4、课件出示第16题,比一比谁算的又快又对。

57+86+5625+70

42+671+97+80

80-6068+515-9

9+7237-448-6

三、作业设计

练习十一的第17题。

自己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计算。

四、思维训练

读题,解答P66面的思考题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主动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能运用运算律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体验简便运算的优越性。

2、使学生在理解运算顺序和简便计算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重温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谈话:中国结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工艺制作,元旦时我们班将用它来装扮教室。

2、出示场景图:小的中国结每个用4分米彩绳,大的中国结每个用6分米彩绳。两种中国结各做18个,一共用彩绳多少米?

3、学生口头列式,说说运算顺序。

4、提问:两种方法,哪一种计算更简便?为什么?

4、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还可以使用运算律使计算更简便。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在具体的情境中再现旧知,为新课的教学打下了稳固的知识基础,埋下了情感、思维体验的伏笔。]

二、主动探索,理解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例1的场景图,学生自主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2/5×18+3/5×18(2/5+3/5)×18

2、交流两种算式的不同思路:列式时你是怎样想的?

3、指出:在一道有关分数的算式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运算,称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这两道算式都属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将计算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能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从而增强学习计算的内在需求。]

4、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1)提问:根据以往计算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经验,想一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2)尝试:这两道算式你能试一试吗?

学生分别计算,指名板演。

5、交流算法,理解顺序

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情境说说运算顺序。说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也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唤醒学生的数学思考,用自主学习的方法体会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体验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新知识纳入知识结构的过程也就顺理成章。]

三、算中体验,把整数的运算律推广到分数。

1、讨论:这两个算式,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计算哪一个?为什么?

使学生明确第二个算式因为括号内的和是整数,所以计算比较简便。

2、观察:这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

得出:两种方法从算式来看,其实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板书:2/5×18+3/5×18=(2/5+3/5)×18

3、引导:两个不同的算式,求的都是“一共用彩绳多少米”。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小结: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中同样适用。我们在进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要恰当地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设计意图:整数的运算律迁移到分数中来使用,让学生在计算中自主探索,充分观察,对比体验,通过自己思考,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同化、顺应新的知识,达到有意义的学习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四、练习巩固,正确计算。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反馈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第1题的除法和乘法你是怎么处理的?

小结: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通常是一次计算出一个得数,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乘除法连在一起时可以同时运算。

提问:你是怎么检查结果是否正确的?

使学生重温检查的方法,养成习惯:(1)数字、符号有没有抄错;(2)每一步的计算是否正确;(3)书写格式是否规范。

[设计意图:计算后,引导学生自觉对计算过程进行检查,分析错误的原因,养成认真计算、自觉检查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

2、练一练第2题

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应用了什么运算律或运算性质,为什么要这样算。

提问: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小结: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常常是使用运算律凑成整十或整百、整千数再计算,但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在使用运算律时,通常是凑成整数,或者观察是否有利于约分。计算步数较多的题时,要随时注意使运算简便。

[设计意图:把整数的简便运算与分数的简便运算进行对比,使学生体会,使用的运算律是相同的,但分析的方法稍有区别。养成认真分析数据的习惯,提高合理灵活计算的能力。]

3、练习十五1、2题

独立完成

五、全课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或不足?

计算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你觉得你对同学们可以提出什么样的友情提醒?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8

教学目标:

1、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

2、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借助“用字母表示数”的经验和形式,在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学习本课内容。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知识回顾

(1) 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 长(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口答。师强调公式的完整性。

师: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你能写出它的另外两个变式吗?速度等于什么?时间等于什么?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来。

生: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二、探究新知

师:用文字表示这些计算公式比较麻烦,你能想个简洁一点的表示方法吗?生:我们可以用字母来表示他们。

师:那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字母先表示一下“路程=速度×时间”这个公式,写完后可以同桌看一看。

指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写法。预设可能的写法有:c=a×b, Z=xy,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主要研究的内容-----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板书标题)

刚才同学们的表示方法都不错,但在今后的学习中,一般用一个固定的字母来表示一个量,通常我们用s表示路程,用v表示速度,用t表示时间。那这个公式就可以表示为?

生:s=v t 师:那这个公式还能怎样变化?生:v=s÷t, t=s÷v 师:大家看这,我把s=v t写成v t=s行不行?

生应该有争论,师直接说明:这个公式求的是路程,在数学上通常把要求的量写在前面。师:那求路程直接写成vt行不行? 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见机点评,引出正确答案。师:第3个同学说的非常棒,咱们表示的是路程、速度和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vt不能反映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咱们在表示公式时一定要把三个量都写出来。师:下面请你试着用字母表示一下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以及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学生自主探索,交流汇报,师总结并板书:

长方形的周长:C=(a+b)×2 长方形的面积:S=a×b

正方形的周长:C=4a 正方形的面积:S=a×a

师:a×a可以写成 错误!未指定书签。a2 ,读作“a的平方”,表示两个a相乘。它跟2a一样吗? 生:不一样。2a表示两个a相加。

师:这是两个容易混淆的小兄弟,大家可以从表示的意义上区分一下。师:小组内交流一下咱们还学过哪些数量关系,并试着用字母表示一下。

三、 课堂小结

师:对照板书,回想一下咱们主要学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四、 作业设计

课本P11第5题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9

一、教学内容:

54——55页

二、教学目标:

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和除法的意义,了解有关0的除法。

2、能用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有关0的除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每只猴子平均可以分几个月亮?”

(二)、学习0的除法

问题:把几个月亮平均分?分给几个猴子呢?

方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表达清楚。

列出除法算式:0÷5=0(个)

引导:分给6个猴子呢?0÷6=0(个)

分给7个猴子呢?0÷7=0(个)

得出结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小练习:0÷3=0÷8=0÷9=6×0=0×8=

(三)、巩固练习

做自主练习1和2

(四)、拓展练习

剪窗花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反思:

大部分同学内容能够掌握有关0的除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是很熟练,必须多做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10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64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11

设计说明

教育心理学指出:知识的保持需要以识记为前提,识记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关于运算能力的要求,本节复习课重视学生对算理和计算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准确计算,并学会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使学生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能比较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结合习题复习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笔算方法。

(1)课件出示: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加、减法的方法。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计算加法时,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当10,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再减)

2.结合练习题复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1)课件出示:

29+35+9=97-25-47=

75-46+31=53-(9+37)=

(2)笔算并汇报笔算过程及结果。

(3)复习笔算方法。

(笔算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时,可以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也可以根据两个竖式的关系采用简便写法。注意: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因为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所以只能列两个竖式,没有简便写法)

设计意图:结合练习题复习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算理,提高学生的笔算能力。

3.复习用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1)复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①课件出示: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12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解方程

8x ÷ 2 =28       7(x+3)÷ 2 =28

2(x +17 )=40     6(5+x)÷ 2 =36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

C=4a   S=ab   S=ah÷2   S=(a+b)h÷2 ……

4.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1)

[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适当地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计算公式,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展开后续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 +x )=28

8+x =14

x =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

问:(1)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

学生练习并交流。

3.小结:根据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说明:让学生通过尝试、分析、交流、比较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探究活动开始,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学生会出现方程和算术两种解法;后小组比较、大组交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方程与算术解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特别是列方程时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宽是40m,长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练一练:列方程解应用题

(1)长方形游泳池占地600平方米,长30米,游泳池宽多少米?

(2)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纸片的底边长6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块梯形草坪的面积是30平方米,量得上底长4米,高6米,它的下底长多少米?

(学生练习并交流。)

3.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布置作业:练习册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13

一、说教材

本节课教学,主要是通过画线段图或列表的方法解决有关行程的实际问题。题目通过场景图提供了两个小朋友分别从家出发去同一所学校上学的有关信息,包括各人行走的速度和从家到学校所需要的时间,要求学生求出他们两家的距离。教材启发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采用画图或列表的策略收集和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简单行程问题的一些知识和能力。在知识方面,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乘除法运算能力。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已经能够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直接的关系,能独立解答已知速度和时间求行走路程的应用题。在能力方面,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具备提取信息的能力、质疑能力,和一定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信息和提出的问题,选择合适的信息、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问题。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新课标要求四年级的学生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根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创设情境,通过看图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借助图形表格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灵活掌握行程问题中求路程问题和相遇时间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迁移法。

迁移法是数学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在学习行程问题时要掌握基本的速度、时间与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而以后遇到工程问题等类似情境的问题都可以运用。

2、题组法。

速度×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学法:经验归纳法、小组合作探究。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下周学校要进行跑步比赛,学校邀请你当小裁判评出一名赛跑的总冠军,总冠军从三年级的100米跑和六年级的400米跑的冠军中选出,你该怎么选呢?速度快那路程不一样,怎么算速度呢?通过学生讨论归纳出速度、时间、路程的数量关系。进而揭示:凡是涉及到这三个数量的问题我们把它称作是行程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二)讨论探究,感受相遇

(同时、相距、相对、相遇)教师通过学生的表达和演示感受这四个词的含义。同时就是两个人一起走(学生表演感受同时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遇就是两位好朋友走到一起碰到了!(学生表演感受相遇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相对就是两个人面对面的站在一起!(相向)相距是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学生表演感受相向的概念并配以线段说明)

(三)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亮亮每分钟走50米和芳芳每分钟走40米,他们同时从家里出发走向学校,20分钟后两人在学校门口相遇,他两家相距多少米?

1、确定相遇位置提问: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你打算用什么方法进行整理?(得出用画图和列表两种方法)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所画的线段图,并让指名学生分析。展示学生整理的结果,并让学生介绍自己整理信息的方法,说说是怎样想的?教师进一步把画图的方法重点进行强调。

2、如何画线段图

(1)先确定两点表示亮亮和芳芳家,再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画学校,学校离芳芳家稍近一些。

(2)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列表整理方法的介绍。

提问:根据整理的信息,想一想:“要求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可以先算什么?学生独立做。请学生在黑板上板演。

3、质疑解决问题

(1)讨论第一个算式,算的是什么?(并在线段图中指出来)

教师追问:为什么小明的路程和小芳的路程加在一起就是两家相距的总路程了?(学生讨论回答并配以线段图讲解。)

(2)讨论第二个式子:为什么要用(50+40)?进而得出:亮亮的速度+芳芳的速度=速度和。让同学们比一比这两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总结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①从条件入手分析方法

②从问题入手分析方法

(四)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让学生做试一试。(让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加强个别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提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怎样的相遇问题?

生说:一起相向跑步、一起相向游泳、

3、补充练习:(培养学生仔细读题的能力)三个小组一起折纸,第一小组1分钟折60个纸鹤,第二小组1分钟折50朵纸鹤,第三小组1分钟折40朵红花,他们10分钟折多少多纸鹤?

(1)学生板演:第一种做法(60+50+40)×10

第二种做法:(60+50)×10

(2)说一说那一种做法正确?

(3)生说:第二钟正确因为第一组折的才是纸鹤而第二小组折的是红花。

(五)全课小结

说一说你们今天有怎样的收获?

1、时间、速度和路程的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

2、掌握行程问题的分析方法。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判断简单游戏规则是否公平,能设计简单的公平游戏规则。

3、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

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四个袋子里分别装有4个球:1号袋有4个黑球;2号袋有4个白球;3号袋有3个黑球和1个白球;4号袋有1个1个黑球和3个白球

2、提问:从上面的某个口袋中任意摸一个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黑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白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的一有可能是黑球,也有可能是白球?

3、师小结: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4、用分数来表示图3、4的口袋中摸到黑球和白球的可能性大小。

5、完成后进行交流。

二、完成练习与实践的1-3题。

1、完成第1题,要让学生连线后,说说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2、第2题在学生独立判断的基础上,再说说思考的方法。

3、第3题,要抓住怎样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再让学生按要求进行判断。

三、复习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判断游戏是否公平,为什么?

2、启发学生思考,要使游戏规则公平,你认为口袋里可以怎样放球,为什么?

3、小结:不管怎样放球,只要使参加游戏的小朋友摸到指定的球的可能性大小相等,这样的游戏规则就是公平的。

四、指导完成练习与实践的4-5题。

1、让学生交流对题目的理解。

2、让学生各自判断第(1)题中的三种方法是否公平,再交流思考的过程。

3、交流时可让学生排一排石头、剪刀、布的游戏,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4、完成第5题。着重要让学生说说每个分数的思考过程,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对可能性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课后再收集一些有关可能性的例子,从中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六、补充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通用篇1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求稍微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课本第90页的例2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来探索解决新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1.087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菜籽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授新课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

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造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提问:14-12表示什么?再除以12表示什么?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提问:14÷12表示什么?再减去100%表示什么?

(4)小结解题方法:

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3、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稍微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课本第93页例3和“做一做”)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类问题实际上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类似,只是给出的条件以百分之几来表示。由于有相关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所以这里只通过例3教学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其他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等问题则安排在习题中让学生尝试解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00×(1+)

二、授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3)引导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①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4)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方法一: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提问:1400×12%表示什么?再加1400表示什么?

方法二:1400×(1+12%)

=1400×112%

=168(册)

提问:1+12%表示什么?再乘1400表示什么?

2、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3、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补充练习。

(1)出示练习:

①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籽可榨油多少千克?

②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2100千克,用油菜籽多少千克?

(2)分析理解:

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可以怎样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做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

46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