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理解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选择科学、合适的教学方法。数学教案教案要怎么写?接下来给大家带来数学教案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数学教案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3.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图里.
教学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3,5.7,-7,-9,-10,0,,,-3,-7.4,5.2…
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正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试一试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
有理数
做一做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
有理数
数的集合
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
试一试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3.1416,0,20__,-,-0.23456,10%,10.1,0.67,-89
【例2】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分类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有理数有理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的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的正确说法.
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3,3,0,50%,-0.3
(1)整数集合{};
(2)分数集合{};
(3)负分数集合{};
(4)非负数集合{};
(5)有理数集合{}.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整数就是自然数
B.0不是自然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D.0是整数,而不是正数
提升能力
3.字母a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说明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数学教案教案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关系的应用题。
2.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列方程解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代数中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应用问题的优越性。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数与数字之间的关系的应用题。
2.教学难点 :根据数与数字关系找等量关系。
3.教学疑点:学生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问题中检验步骤的理解。
4.解决办法:列方程解应用题,就是先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然后由数学问题的解决而获得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最重要的是审题,审题是列方程的基础,而列方程是解题的关键,只有在透彻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准确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列方程解应用问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答。
(2)两个连续奇数的表示方法是,(n表示整数)
2.例题讲解
例1 两个连续奇数的积是323,求这两个数。
分析:(1)两个连续奇数中较大的奇数与较小奇数之差为2,(2)设元(几种设法)a.设较小的奇数为x,则另一奇数为,b.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奇数为;c.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
以上分析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回答,有三种设法,就有三种列法,找三位学生使用三种方法,然后进行比较、鉴别,选出最简单解法。
解法(一) 设较小奇数为x,另一个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由得,由得,
答:这两个奇数是17,19或者-19,-17。
解法(二)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较大的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这个方程,得。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或者-19,-17。
解法(三) 设较小的奇数为,则另一个奇数为。
据题意,得
整理后,得
解得,,或。
当时,。
当时,。
答:两个奇数分别为17,19;-19,-17。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1.三种不同的设元,列出三种不同的方程,得出不同的x值,影响最后的结果吗?
2.解题中的x出现了负值,为什么不舍去?
答:奇数、偶数是在整数范围内讨论,而整数包括正整数、零、负整数。
3.选出三种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练习1.两个连续整数的积是210,求这两个数。
2.三个连续奇数的和是321,求这三个数。
3.已知两个数的和是12,积为23,求这两个数。
学生板书,练习,回答,评价,深刻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
例2 有一个两位数等于其数字之积的3倍,其十位数字比个位数字小2,求这两位数。
分析:数与数字的关系是:
两位数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三位数百位数字十位数字个位数字。
解:设个位数字为x,则十位数字为,这个两位数是。
据题意,得,
整理,得,
解这个方程,得(不合题意,舍去)
当时,
答:这个两位数是24。
以上分析,解答,教师引导,板书,学生回答,体会,评价。
注意:在求得解之后,要进行实际题意的检验。
练习1 有一个两位数,它们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为8,如果把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两位数乘以原来的两位数就得1855,求原来的两位数。(35)
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笔答,板书,评价,体会。
四、布置作业
教材P42A 1、2
补充:一个两位数,其两位数字的差为5,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调换后所得的数与原数之积为976,求这个两位数。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将进货单价为40元的商品按50元售出时,能卖500个,已知该商品每涨价1元时,其销售量就减少10个,为了赚8000元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这时应进货为多少个?
参考答案:
精析:此题属于经营问题.设商品单价为(50+)元,则每个商品得利润元,因每涨1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则每个涨价元,其销售量会减少10个,故销售量为(500)个,为赚得8000元利润,则应有(500).故有=8000
当时,50+=60,500=400
当时,50+=80,500=200
所以,要想赚8000元,若售价为60元,则进货量应为400个,若售价为80元,则进货量应为200个.
数学教案教案篇3
教学目标 :
1、理解的概念;
2、掌握定理及推论,并会运用它们解决有关问题;
3、进一步理解化归和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完全归纳的证明方法.
教学重点:定理及其应用是重点.
教学难点 :定理的证明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以旧探新
1、复习:什么样的角是圆周角?
2、概念:
电脑显示:圆周角∠CAB,让射线AC绕点A旋转,产生无数个圆周角,当AC绕点A 旋转至与圆相切时,得∠BAE.
引导学生共同观察、分析∠BAE的特点:
1顶点在圆周上; 2一边与圆相交; 3一边与圆相切.
的定义:
顶点在圆上,一边和圆相交,另一边和圆相切的角叫做。
3、用反例图形剖析定义,揭示概念本质属性:
判断下列各图形中的角是不是,并说明理由:
以下各图中的角都不是.
图1中,缺少“顶点在圆上”的条件;
图2中,缺少“一边和圆相交”的条件;
图3中,缺少“一边和圆相切”的条件;
图4中,缺少“顶点在圆上”和“一边和圆相切”两个条件.
通过以上分析,使全体学生明确:定义中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二观察、猜想
1、观察:电脑动画,使C点变动
观察∠P与∠BAC的关系.
2、猜想:∠P=∠BAC
三类比联想、论证
1、首先让学生回忆联想:
1圆周角定理的证明采用了什么方法?
2既然可由圆周角演变而来,那么上述猜想是否可用类似的方法来证明呢?
2、分类: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当固定切线,让过切点的弦运动,可发现一个圆的有无数个.
如图.由此发现,可分为三类:
1圆心在角的外部;
2圆心在角的一边上;
3圆心在角的内部.
3、迁移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方法
先证明了特殊情况,在考虑圆心在的外部和内部两种情况.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将一般情况的证明转化为特殊情况.
如图 1,圆心O在∠CAB外,作⊙O的直径AQ,连结PQ,则∠BAC=∠BAQ-∠l=∠APQ-∠2=∠APC.
如图 2,圆心O在∠CAB内,作⊙O的直径AQ.连结PQ,则∠BAC=∠QAB十∠1=∠QPA十∠2=∠APC,
在此基础上,给出证明,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回顾证明方法:将情形图都化归至情形图1,利用角的合成、对三种情况进行完 全归纳、从而证明了上述猜想是正确的,得:
定理: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4.深化结论.
练习1 直线AB和圆相切于点P,PC,PD为弦,指出图中所有的以及它们所夹的弧.
练习2 如图,DE切⊙O于A,AB,AC是⊙O 的弦,若=,那么∠DAB和∠EAC是否相等?为什么?
分析:由于 和 分别是两个∠OAB和∠EAC所夹的弧.而 = .连结B,C,易证∠B=∠C.于是得到∠DAB=∠EAC.
由此得出:
推论:若两所夹的弧相等,则这两个也相等.
四应用
例1如图,已知AB是⊙O的直径,AC是弦,直线CE和⊙O 切于点C,AD⊥CE,垂足为D
求证:AC平分∠BAD.
思路一:要证∠BAC=∠CAD,可证这两角所在的直角三角形相似,于是连结BC,得Rt△ACB,只需证∠ACD=∠B.
证明:学生板书
组织学生积极思考.可否用前边学过的知识证明此题?由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思路二,连结OC,由切线性质,可得OC∥AD,于是有∠l=∠3,又由于∠1=∠2,可证得结论。
思路三,过C作CF⊥AB,交⊙O于P,连结AF.由垂径定理可知∠1=∠3,又根据定理有∠2=∠1,于是∠2=∠3,进而可证明结论成立.
练习题
1、如图,AB为⊙O的直径,直线EF切⊙O于C,若∠BAC=56°,则∠ECA=______度.
2、AB切⊙O于A点,圆周被AC所分成的优弧与劣弧之比为3:1,则夹劣弧的∠BAC=________
3、如图,经过⊙O上的点T的切线和弦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C.
求证:∠ATC=∠TBC.
此题为课本的练习题,证明方法较多,组织学生讨论,归纳证法.
五归纳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归纳:
1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的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哪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六作业 :
教材P13l习题7.4A组l2,5,6,7题.
探究活动
一个角的顶点在圆上,它的度数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的度数,试探讨该角是否圆周角?若不是,请举出反例;若是圆周角,请给出证明.
提示:是圆周角它是定理的逆命题.分三种情况证明证明略.
数学教案教案篇4
本课是在学生联系生活、收集数据、讨论读法、巩固与应用下完成的。引导学生不是为了读数而读数,而是通过会读较大的数来了解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作用。
本节课完成较好的部分有以下几部分。
1、创设了让学生收集大数这样一个活动。主要让学生知道了大数在生活中的意义。
2、在读数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并关注合作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试着读数,在独立思考的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对于学生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进行反馈。
3、在巩固与应用过程中,学生都能认真地练习,但出现的问题不少。如:在读书时,读万级的数漏写“万”字。
不足之处在于,我有时会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同时没有很好地把课堂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解决掉。
数学教案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2.基本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导入 :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这些都是什么图形?(板书:平面图形)
教师:平面图形我们已经认识了,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立体图形.
二、探究新知.
(一)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
1.出示墨水盒、粉笔盒等实物.
教师提问:谁说说这些物体与平面图形比较有什么不同?(占有一定的空间)
2.教师明确: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它们的形状叫做立体图形.
(板书“立体图形”)
3.在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立体图形?
4.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立体图形中的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教学例1.
1.面
①长方体有几个面?长方体有6个面
②每个面是什么形状?每个面都是长方形(也可能有两面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③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
2.棱
学生实际操作:
①动手摸一摸长方体的每两个面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在长方体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长方体的棱)
②数一数,长方体有几条棱?(12条棱)
③量一量每条棱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相对的棱的长度是相等的)
3.顶点
教师:请同学们拿起长方体的盒子或实物,用手摸一模三条棱相交的地方.
教师明确:3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
提问:一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顶点?(8个)
4.特征
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也可能其中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它有12条棱,8个顶点.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5.画法
把一个长方体放在桌面上观察一下,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那么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教学例2.
1.出示长方体框架,提问:
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怎样分组?(按照相对的棱进行分组)
分成几组?(3组)
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不等)
2.教师小结:在一个长方体中,有3组棱,每组棱互相平行,并且长度相等.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实际测量:分不同角度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
(测量数据应该不同)
教师强调: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情况下把底面中较长的一条棱叫做长,较短的一条棱叫做宽,垂直于底面的棱叫做高.
三、全课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什么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随堂练习.
1.说说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填表.
面
棱
顶点
长方体
有()个面
都是()形
相对的面( )
有()条棱
相对的棱长度()
有()个
顶点
3.判断对错,并说明为什么.
(1)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形状都是长方体.………()
(2)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3)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4)长方体相对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五、布置作业 .
1.看图说出下面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2.说出下图表示的物体是什么形状,并且说明:
(1)它的上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2)它的右侧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3)它的前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4)它的下面和后面是什么形,长和宽各是多少?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梯形
立体图形
长方体
6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数学教案教案篇6
二次根式
一般地,式子√a,(a≥0)叫做二次根式。
注意:(1)若a<0这个条件不成立,则a不是二次根式;(2)a是一个重要的非负数,即a≥0。
1、二次根式的乘法法则:√aX√b=√ab
2、二次根式比较大小的方法
(1)利用近似值比大小;
(2)把二次根式的系数移入二次根号内,然后比大小;
(3)分别平方,然后比大小。
3、二次根式的除法法则:
(1)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
(2)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叫做分母有理化;具体方法是: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分母的有理化因式,使分母变为整式。
4、最简二次根式
(1)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的尽的因数或因式。
(2)最简二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能含有小数、分数,字母因式次数低于2,且不含分母。
(3)化简二次根式时,往往需要把被开方数先分解因数或分解因式。
(4)二次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必须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数学教案教案篇7
教学目标:
掌握含两级的数的读法,能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大数,并体会、理解读数的规则。
练习读数,使学生理解万级的数的读法与个级的数的读法的联系与区别。
结合读数,培养学生的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探究理解新知。
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
含两级的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读出下面的数
305300535002879
(1)我们学过哪些记数单位?
(2)请你按数位顺序表中的顺序依次说出所学过的数位。
(3)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万级的数的读法。
我们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而像我们昨天的城市人口数据的大数该怎么读呢?
(1)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下面呈现2496,让学生读一读。
(2)再呈现24960000
让学生试读。
比较24960000与24960000在数位上的区别。
启发:引导24960000的读法。
说说各数位上的数表示什么,引导说出一共有多少万?
这个数有什么特点?(个级的四个数位上都是o,即这些数都是整万的数,末尾的零都不读出来。)读法与以前学过的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点?
相同点:万级的数先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去读。
不同点:万级的数要在后面加读一个“万”字。
小结万级的数的读法
小结:整万数的读法,先分级,把万级上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个级上的四个零都不要读出来。
练习读一读
50000180000235000040000000
2、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读法。
学习中间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6407000。
②引导观察6407000与24960000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③学生自己试读,交流读法。
④小结读法:分级——先读万级上的数——接着读个级上的数。
教师随学生叙述板书,六百四十万七千
(1)学习级中间、末尾有0的数的读法。
①板书85000300。
②学生自己分步骤试读。
③师声生同读。
④小结读法:每级中间有0的应该读零。
⑤按正确的读法师生品读。(板书:八千五百万零三百。)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内化提高
教材第5页的“做一做”。
(1)观察每个数的特点。同桌互读。
2、做练习一第2题。
3、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数学教案教案篇8
目标确定依据:
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材分析:
搭配就是排列与组合,这样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以后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本节课我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呈现出来,并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喜欢思考,具有简单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但是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胆子也较小,思考问题不够全面,有序性不强。本节内容,学生才开始接触,但在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启发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归纳以及合作交流,从而掌握搭配的方法。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推理,能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评价方案:
1、通过小组展示,能用数字1、2、3和0、2、3分别组成个位和十位数字不一样的两位数,并统计出个数,测评目标一。
2、通过引导提问,说出在搭配时如何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测评目标二。
学习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学习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去过公园吗?公园好玩吗?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一个比公园更好玩的地方,它就是数学广角,去玩一项搭配的游戏,先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板书:搭配)
师:今天,有3只可爱的小动物也来到我们的课堂,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出示动物头像: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小兔子、小猴子、小熊猫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小老鼠家去做客呢!
二、新课学习
(1)、用开密码锁的方法学习数的搭配
师:三只小动物到了小老鼠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是用数字1、2摆出的两位数(数字不可以重复利用)
师:找到密码才能打开门,大家想不想试试看?
师:找到了吗?谁来说说?(12、21)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同意他的意见吗?看啊,门真的开了!(课件演示)三个好朋友可高兴了
(2)师:他们终于进去了,却发现小老鼠正皱着眉头,原来它被一道数学题难住了,来看看是什么?一起读一下:
(课件展示):用1、2、3组成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师:你都知道了什么?“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是什么意思?你有什么办法帮助小老鼠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张作业纸和数字卡片学具,同桌两人合作,动手试一试,先来看看合作要求,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大声地读一下?好,清楚要做什么了吗?那现在开始吧,比比哪两位同学摆得最有规律,摆得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师:谁愿意汇报示一下你们小组合作探究的结果?我希望你们在汇报时能用上这句话:我们发现用数字1、2、3能组成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不一样的两位数有()个,他们分别是:()找学生汇报
(3)探究搭配的方法
师:谁愿意上台边摆边讲解你的方法?他们刚才的方法好吗?老师也觉得很棒,因为他们做到了不重复不遗漏。(板书:不重复不遗漏)其实,无论用哪种方法,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但是,我能不通过摆卡片就能快速把这些两位数全找到,想知道我是怎么办到的吗?我们可以采用调换位置法:先选定两个不同的数字如1、2,调换位置可以组成两个不同的两位数12,21,再选定数字2、3,通过调换位置就可以得到23、32,最后选定1、3,通过调换位置就可以得到13、31。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固定十位法,也就是排头法:先用最小的数字1来做头,即摆在十位,个位可以2是,还可以是3。然后选数字2排在十位,个位上依次选1,3.最后用数字3摆在十位,个位上依次选1,2.便得到了6个两位数。这样是不是既不重复又不遗漏,而且很快啊!
(板书:调换位置法:122113312332
固定十位法:121321233132)
(4)课堂反馈
师:小老鼠很开心学会了一项新本领,为了巩固一下它想和我们一起挑战一下这道题,大家敢接受挑战吗?一起来读一下:
你还能用0、2、3写出几个不同的两位数吗(十位和个位的数字不可以重复利用)?
师:写好了吗?谁能来汇报一下你的结果?我希望你在汇报时能用到这句话:我用的是()法,摆出了()个符合条件的两位数,他们分别是()。
师:小老鼠也用固定十位法做了一下这道题,一起来看它的结果
(02、03、20、23、30、32)对吗?为什么呢?(其中0203不符合数学规定,在一个两位数中0不能做数字的开头。)所以结果只有四个。
师:通过这两道题,你觉得在做搭配时,怎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呢?
师:那数学中只有数字可以玩搭配游戏吗?文字可不可以呢?一起来看这几道题。
三、课堂练习
1、用字组词
故事头发
故事交换顺序事故也是一个词
头发交换顺序发头发头不是词语
师:故事和事故意思一样吗?发头是词语吗?这说明组词字的顺序很重要,不能随意交换,因为顺序不同,含义不同,有些甚至不是词语。
2、用字连成一句话
欢喜我花
(1)我喜欢花。(2)花,我喜欢。(3)花喜欢我。第三句不符合我们平时说话的习惯。这告诉我们组句子也不可以随意交换顺序。
3、判断下面的搭配能否交换顺序?
(1)秦老师的电话号码:
(2)袁老师家的汽车牌照:豫A3SW39
(3)秦老师的QQ号码:1542037621
(4)秦老师家的门牌号:08134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
我们学习了数学广角中的搭配问题,在搭配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这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明白了有些搭配有顺序,不能随意交换比如:搭配数字、组词、组句子、各种号码…..
师:其实呢,我们生活中的搭配真是太多了,瞧,小红一家去照相馆照全家福,你知道他们有几种坐法吗?好,这道题作为我们今天的课后作业,回家后邀请自己的爸爸妈妈一起试一下,把你们的搭配结果记录下来,明天比比看谁记录的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搭配
(不重复不遗漏)
调换位置法:122113312332
固定十位法:121321233132
数学教案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利用向量知识推导正弦定理;
2.掌握正弦定理并能运用正弦定理解斜三角形,并会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中复杂的计算问题;
3.会判定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斜三角形的解时一解、两解或无解;
4.通过利用向量证明正弦定理,了解向量的工具性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及其推导过程,正弦定理在三角形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向量法证明以及运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解的个数的判定.
教学方法:情景问题、启发引导
教学设计过程
(一)设置情境。
思考:现实生活中如何测得某湖对岸A、B两点之间距离。学生会很自然地构造直角三角形来解决。但是很多情况,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们很难构造直角三角形,也就是在一般的三角形里我们如何求出AB的距离?我们能不能发现在三角形中还蕴涵着什么样边与角关系呢?FormatTableID_5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2-3钟)让学生汇报:通过对直角三角形的研究发现了什么结论。
直角三角形中存在等式:
小结:利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这些边角关系对任给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或一边一角可以求出这个三角形的其他边与其他角.这个式子在任意三角形中也是成立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正弦定理.
(二)推导定理过程
1.学生思考:
1)在任意中,3个向量,,间满足什么关系?
2)在++=两边同乘以向量,有(++).,这里的量可否任意?又如何选择向量
3)由++=,如何能形成数量积运算?
2.证明过程:如图,在锐角中,过作单位向量垂直于,则与的夹角为与的夹角为。由向量的加法可得:
对上面向量等式两边同取与向量的数量积运算,得到
同理,过点作与垂直的单位向量,可得
3.深入思考:1)当为钝角三角形时如何证得
2)正弦定理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证明?
3)观察正弦定理,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什么类型的三角形问题?
4.小结: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两类三角形问题:
1)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可以求出其他两边和一角;
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出三角形的其他的边和角。
(三)例题分析
例1在中,已知,求(保留两个有效数字)
解:且
例2在中,已知,求。
解:由得
∵中∴为锐角∴
例3在中,,求的面积。
解:首先可证明:
这组结论可作公式使用。
其次求,
∴由正弦定理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在中,一定成立的等式是()
..
..
(2)在中,若,则是()
.等腰三角形.等腰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边三有形
(3)在任一中,
求证:
证明:由于正弦定理:令代入左边得:
(五)总结提炼
(1)三角形常用公式:;
(2)正弦定理表示形式:(外接圆直径)
;。
(3)正弦定理应用范围:①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及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
③几何作图时,存在多种情况。如已知、及,
求作三角形时,要分类讨论,确定解的个数。
(六)巩固作业:
1中,,则为()
A直角三角形B等腰直角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2在中,是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在中,已知求和.
(七)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3、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进行估算,知道什么时候要估大些,什么时候要估小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算。(略)
2、说出下列各数的近似值。
148≈193≈87≈896≈253≈
二、新授:
1.出示例题2,“你有什么样的解答方法?”
2、学生说,教师一边列式24÷3≈教师问:大约是什么意思?求它们的近似值用什么方法?再问: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学生分组讨论,再汇报。教师板书。
3、让学生多说自己的想法,但注意其完整及简洁。
4、对比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5、总结加强。
三、巩固练习:
做一做:
1、260÷4≈260可以看成240,也可以看成280。
2、估算练习。
四、作业:第18页6、7题。
数学教案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用连除解决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能列式解决这类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进一步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三(4)班有三个小组,每组有6个同学,一共做了108朵红花,平均每个同学做了几朵红花?
2、王叔叔2分钟打了106个字。他平均每分钟打了多少个字?如果他照这样的速度用了8分钟打完一篇文章,你知道这篇文章有多少个字吗?
3、三、四年级各有3个班,要选150名同学参加校园文化艺术节的`活动,平均每班要选多少名同学?
4、一个旅行团有153人,他们入住的酒店现在只有5人间的房了,想一想至少需要多少个房间呢?
5、图书室有3个书架,每个书架5层,一共有750本图书。平均每层有多少本?
7、三(4)班有4个小组,每组8人,平均每人采5个昆虫标本。他们班一共采集多少个昆虫标本?
(以上各题均由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班级交流反馈。)
二、拓展练习
1、想想做做9
让学生充分理解题意,收集题中信息,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班级交流汇报。
2、P14思考题
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讨论。
对学生正确的解法给予充分的肯定。
3、商业大厦的牛奶,原价每盒7元,现降价为每盒6元。人民商场同样的牛奶每盒7元,买4盒送1盒。小华要买5盒牛奶,你建议他在哪家商店买比较合算呢?
4、校园美了,我们的城市更美了。不过,一些非法广告到处张贴,损害了城市的形象。少先队员们积极地清除乱贴乱画,请观察下面的数据。
三年级以每分钟清除18张的速度,共清除252张广告。
四年级清除乱贴乱画387张,共用9分钟。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⑴⑵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说的?
三、全课总结
四、作业
1、对想想做做6、7两题进行质疑,对困难学生进行启发。
2、作业:P14。6、7
数学教案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认识正方体,并能说出名称及其特征。
2.仔细观察、乐意探索。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事先收集一个正方体的盒子。
2.黑板,记录表一张;吸管、剪刀、笔、A4纸;磁力棒若干,3个大筐、3张桌子。
3.长方体盒子一个。
活动过程:
一、巩固正方形特点。
1.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的纸。提问:你们看这张是什么形状的纸。
2.幼儿进行观察,说说是什么形状的纸。如:正方形的纸。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提问:你怎么知道它是正方形的纸呢?
4.幼儿说说。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它是正方形。如:看出来的,折一折、量一量等。
5.小结:四条边一样长的图形是正方形。
二、探索正方形特点。
1.教师出示正方体的盒子,提问:它们一样吗?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
2.一样的,都是正方形。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正方形呢?谁有方法证明盒子的这个面是正方形?如:把正方形的纸贴在盒子上,与其中的一个面进行比较验证。
师:那另外的面呢,谁有办法能验证?
3.不一样,盒子好像有几个正方形。一个是立体图形,一个是平面图形。
4.刚才有小朋友说盒子上有几个正方形?到底有几个正方形呢,我们一起来数数?
5.集体交流。
A.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数的?
B.教师事先准备若干正方体图形贴在黑板上,根据幼儿的回答方法进行小结,并用图示表示。如:按颜色、做记号、方位等。
6.教师小结:原来每个盒子都是由6个正方形组成。
7.那么盒子上的6个正方形大小一样吗?
8.出示验证工具。这里有一些工具,请你们用这些工具来验证刚才的猜测,你们看有哪些工具呢?
9.教师讲解要求:每位幼儿拿1个正方体选择位置坐下,3张桌子上分别放一个筐,里面有5只笔、5根吸管、5张A4纸、5把剪刀、磁力棒若干。幼儿可以运用这些工具进行验证,盒子上的正方形大小是否相同。比比哪个小朋友能干,能用各种方法进行验证。
10.集体交流,说说验证方法。
A.你们有结果了吗》盒子上的6个正方形大小一样吗?
B.教师引导幼儿说说各自的结果。如:用重叠的方法、吸管、磁力棒平铺等方法进行验证。
11.出示记录表,总结盒子的特征。
12.总结:原来由6个一样大小的正方形组成的立体图形是正方体。你们手里拿的盒子都是正方体。
三、活动延伸。
1.我这里还有一个盒子,它是正方体的吗?
2.拿现在我们回教师用今天学过的新本领来验证吧!
数学教案教案篇13
一、复习内容:
第一章:全等三角形
第二章:轴对称
第三章:勾股定理
二、复习目标:
八年级数学本学期知识点多,复习时间又比较短,只有一周多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应该完成如下目标:
(一)、整理半学期学过的知识与方法:
(二)、在自己经历过的解决问题活动中,选择一个有挑战问题性的问题,写下解决它的过程:包括遇到的困难、克服困难的方法与过程及所获得的体会,并选择这个问题的原因。
(三)、通过半学期的数学学习,让同学们总结自己有哪些收获;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三、复习方法:
1、强化训练,这个学期计算类和证明类的题目较多,在复习中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重点是解题方法的正确选择同时使学生养成检查计算结果的习惯。还有几何证明题,要通过针对性练习力争达到少失分,达到证明简练又严谨的效果。
2、加强管理严格要求,根据每个学生自身情况、学习水平严格要求,对应知应会的内容要反复讲解、练习,必须做到学一点会一点,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课后要加强辅导,及时纠正出现的错误,平时多小测多检查。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做课外习题,适当提高做题难度。
3、加强证明题的训练,通过近阶段的学习,我发现学生对证明题掌握不牢,不会找合适的分析方法,部分学生看不懂题意,没有思路。在今后的复习中我准备拿出一定的时间来专项练习证明题,引导学生如何弄懂题意、怎样分析、怎样写证明过程。力争让学生把各种类型题做全并抓住其特点。
4、加强成绩不理想学生的辅导,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对他们要多表扬多鼓励,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辅导时要有耐心,要心平气和,对不会的知识要多讲几遍,不怕麻烦,直至弄懂弄会。
四、复习阶段采取的措施:
1.精心备课上课,针对班级学生出现的错题及所涉及到的重点问题认真挑选试题。
2.对于复习阶段作业的布置,少而精,有针对性,并且很抓订正及改错。
3.在试题的选择上作到面面俱到,重点难点突出,不重不漏。
4.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不尽相同,所以要因材施教。在组织教学时,应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兼顾学习有困难的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特别予以关心,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减缓他们学习中的坡度,使他们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通过讲授选学内容和组织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他们的学习愿望,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5.重视改进教学方法,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教师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预习,同时要指导学生预习,提出预习要求,并布置与课本内容相关、难度适中的尝试题材由学生课前完成,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梳理学习的知识,指出重点和易错点,解答学生复习时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调动学习积极性。
6.改革作业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分成几个层次,分别布置难、中、易三档作业,使每类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
数学教案教案篇14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比较、具体操作等数学活动,学会用计算器求一个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2.经历利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过程,促进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能力的发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数学学习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继续学习 的好奇 心,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测量江河的宽度、船舶的定位等,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往往要应用到三角函数知识。在上节课中已经学习了30°, 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进行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计算,但是生活中的问题,仅仅依靠这三个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来解决是不可能的。本节课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让他们从繁重的计算中解脱出来,体验发现并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直至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在15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学生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发展趋势,但在很大程度上,学生仍然要依靠具体的经验材料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抽象的逻辑关系。另外,计算器的使用可以极大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依据教材中提供的背景材料,辅以计算器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学生自小学起就开始使用计算器,对计算器的操作比较熟悉。同时,在前面的课程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以及与它们相关的简单计算,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提问
1.梯子靠在墙 上,如果梯子与地面的夹角为60°,梯子的长度为3米,那么梯子底端到墙的距离有几米?
学生活动:根据题意,求出数值。
2.在生活中,梯子与地面的夹角总是60°吗?
不是,可以出现各种角度,60°只是一种特殊现象。
图1(二)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如图1,当登山缆车的吊箱经过点A到达点B时,它走过了200 m。已知缆车的路线与平面的夹角为∠A=16 °,那么缆车垂直上升的距离是多少?
哪条线段代表缆车上升的垂直距离?
线段BC。
利用哪个直角三角形可以求出BC?
在Rt△ABC中,BC=ABsin 16°,所以BC=200sin 16°。
你知道sin 16°是多少吗?我们可以借助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值。 那么,怎样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呢?
用科学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要用sin cos和tan键。教师活动:(1)展示下表;(2)按表口述,让学生学会求sin16°的值。按键顺序显示结果sin 16°sin16=sin 16°=0275 637 355
学生活动:按表中所列顺序求出sin 16°的值。
你能求出cos 42°,tan 85°和sin 72°38′25″的值吗?
学生活动:类比求sin 16°的方法,通过猜想、讨论、相互学习,利用计算器求相应的三角函数值(操作程序如下表):
按键顺序显示结果cos 42°cos42 =cos 42°=0743 144 825tan 85°tan85=tan 85°=11430 052 3sin 72°38′25″sin72D′M′S
38D′M′S2
5D′M′S=sin 72°38′25″→
0954 450 321
师:利用科学计算器解决本节一开始的问题。
生:BC=200sin 16°≈5212(m)。
说明: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操作方法。
(三)想一想
师:在本节一开始的问题中,当缆车继续由点B到达点D时,它又走过了 200 m,缆车由点B到达点D的行驶路线与 水平面的夹角为∠β=42°,由此你还能计算什么?
学生活动:(1)可以求出第二次上升的垂直距离DE,两次上升的垂直距离之和,两次经过的水平距离,等等。(2)互相补充并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对三角函数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
1.一个人由山底爬到山顶,需先爬40°的山坡300 m,再爬30°的山坡100 m,求山高(结果精确到0.1 m)。
2.如图2,∠DAB=56°,∠CAB=50°,AB=20 m,求图中避雷针CD的长度(结果精确到0.01 m)。
图2图3
(五)检测
如图3,物华大厦离小伟家60 m,小伟从自家的窗中眺望大厦,并测得大厦顶部的仰角是45°,而大厦底部的俯角是37°,求大厦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 m)。
说明:在学生练习的同时,教师要巡视指导,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困难给予及时的指导。
(六)小结
学生谈学习本节的感受,如本节课学习了哪些新知识,学习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如何解决困难,等等。
(七)作业
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
(1)tan 32°;(2)cos 2453°;(3)sin 62°11′;(4)tan 39°39′39″。
图42如图4,为了测量一条河流的宽度,一测量员在河岸边相距180 m的P,Q两点分别测定对岸一棵树T的位置,T在P的正南方向,在Q的南偏西50°的方向,求河宽(结果精确到1 m)。
五、教学反思
1.本节是学习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并加以实际应用的内容,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三角函数知识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的知识点不是很多,但是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 且在意志力、自信心和理性精神 等方面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依据教材特点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取得了成功。
数学教案教案篇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有理数乘法法则,能利用乘法法则正确进行有理数乘法运算。
2、能力与过程目标
经历探索、归纳有理数乘法法则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猜测、验证等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出法则,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运用有理数乘法法则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有理数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符号法则及对法则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导入新课。
教师:由于长期干旱,水库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经放了3天,现在水深20米,问放水抗旱前水库水深多少米?
学生:26米。
教师:能写出算式吗?学生:……
教师:这涉及有理数乘法运算法则,正是我们今天需要讨论的问题
2、小组探索、归纳法则
(1)教师出示以下问题,学生以组为单位探索。
以原点为起点,规定向东的方向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为负方向。
①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②-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原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③2×(-3)
2看作向东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④(-2)×(-3)
-2看作向西运动2米,×(-3)看作向反方向运动3次。
结果:向运动米
(-2)×(-3)=
(2)学生归纳法则
①符号:在上述4个式子中,我们只看符号,有什么规律?
(+)×(+)=()同号得
(-)×(+)=()异号得
(+)×(-)=()异号得
(-)×(-)=()同号得
②积的绝对值等于。
③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仍为。
(3)师生共同用文字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3、运用法则计算,巩固法则。
(1)教师按课本P75例1板书,要求学生述说每一步理由。
(2)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例子中两因数的关系,得出两个有理数互为倒数,它们的积为。
(3)学生做练习,教师评析。
(4)教师引导学生做例题,让学生说出每步法则,使之进一步熟悉法则,同时让学生总结出多因数相乘的符号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