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强教学自信心。好的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应该怎么写?快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的写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参考!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1

【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边边边公理的内容,能运用边边边公理证明三角形全等,为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创造条件;

2、继续培养学生画图、实验,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说重点难点】

1、难点:让学生掌握边边边公理的内容和运用公理的自觉性;

2、重点:灵活运用SSS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请问同学,老师在黑板上画得两个三角形,△ABC与△全等吗?你是如何判定的。

(同学们各抒己见,如:动手用纸剪下一个三角形,剪下叠到另一个三角形上,是否完全重合;测量两个三角形的所有边与角,观察是否有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探讨了两个三角形只满足一个或两个边、角对应相等条件时,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

等。满足三个条件时,两个三角形是否全等呢?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研究。

二、实践探索,总结规律

1、问题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会全等吗?做一做:给你三条线段,分别为,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

先请几位同学说说画图思路后,教师指导,同学们动手画,教师演示并叙述书写出步骤。

步骤:

(1)画一线段AB使它的`长度等于c(4.8cm)。

(2)以点A为圆心,以线段b(3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以点B为圆心,以线段a(4cm)的长为半径画圆弧;两弧交于点C.

(3)连结AC、BC.

△ABC即为所求

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的图形叠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

换三条线段,再试试看,是否有同样的结论

请你结合画图、对比,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总结:给定三条线段,如果它们能组成三角形,那么所画的三角形都是全等的。这样我们就得到判定三角形全等的一种简便的方法: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边边边,或简记为(S.S.S.)。

2、问题2:你能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法解释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吗?

(我们已经知道,三条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而相似比为1时,三条边就分别对应相等了,这两个三角形不但形状相同,而且大小都一样,即为全等三角形。)

3、问题3、你用这个SSS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解释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吗?

(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完全确定了)

4、范例:

例1如图19.2.2,四边形ABCD中,AD=BC,AB=DC,试说明△ABC≌△CDA.解:已知AD=BC,AB=DC,又因为AC是公共边,由(S.S.S.)全等判定法,可知△ABC≌△CDA

5、练习:

6、试一试: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吗?把你画的三角形与同伴画的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所画出的三角形都是相似的,但大小不一定相同)。

三个对应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三、加强练习,巩固知识

1、如图,,,△ABC≌△DCB全等吗?为什么?

2、如图,AD是△ABC的中线,。与相等吗?请说明理由。

四、小结

本节课探讨出可用(SSS)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并能灵活运用(SSS)来判定三角形全等。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不一定会全等。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认识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掌握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⑵、了解方位角,能确定具体物体的方位。

2、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知识运用能力,学会推理,并能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合理的猜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观察、归纳、推理对数学知识中获取数学猜想和论证的重要作用,初步数学中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能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中获益。

重、难点及关键:

1、重点:认识角的互余、互补关系及其性质,确定方位是本节课的重点。

2、难点:通过简单的推理,归纳出余角、补角的性质,并能用规范的语言描述性质是难点。

3、关键:了解推理的意义和推理过程是掌握性质的关键。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观察意大利著名建筑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工程曾间断了两次很长的时间,历经约二百年才完工。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

二、新课讲解:

1、探究互为余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90(直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即:1是2的余角或2是1的余角。

2、练习⑴:

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余角?

3、探究互为补角的定义:

如果两个角的和是180(平角),那么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即:3是4的补角或4是3的补角。

4、练习⑵:

(1)图中给出的各角,那些互为补角?

(2)填下列表:

a的余角a的补角

5

32

45

77

6223

x

结论:同一个锐角的补角比它的余角大90。

(3)填空:

①70的余角是,补角是。

②a(90)的它的余角是,它的补角是。

重要提醒:ⅰ(如何表示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锐角a的余角是(90a)

a的补角是(180a)

ⅱ互余和互补是两个角的数量关系,与它们的位置无关。

5、讲解例题:

例1:若一个角的补角等于它的余角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设这个角是x,则它的补角是(180-x),余角是(90-x)。

根据题意得:

(180-x)=4(90-x)

解之得:x=60

答:这个角的度数是60。

6、练习⑶:

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3倍,这个角是多少度?

7、探究补角的性质:

如图1与2互补,3与4互补,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4

补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活动: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到的`结论,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

∵1+2=180,3+4=180

2=180-1,4=180-3

∵1=3

180-1=180-3

即:2=4

8、探究余角的性质:

如图1与2互余,3与4互余,如果1=3,那么2与4相等吗?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多媒体演示。

学生活动:观察图形的运动,得出结果:4

余角性质: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

教师活动:向学生说明,以上从观察图形得到的结论,还可以从理论上说明其理由。

∵1+2=90,3+4=90

2=90-1,4=90-3

∵1=3

90-1=90-3

即:2=4

9、讲解例题:

例2:如图,AOB=90COD=EOD=90,C,O,E在一条直线上,且4,请说出1与3之间的关系?并试着说明理由?

解:3

∵2=COD=90

3+2=AOB=90

3(等角的余角相等)

10、练习⑷:

如图AOB=90COD=90则1与2是什么关系?

11、讲解方位角:

(1)认识方位:

正东、正南、正西、正北、东南、

西南、西北、东北。

(2)找方位角:

ⅰ乙地对甲地的方位角ⅱ甲地对乙地的方位角

12、讲解例题:

例3:选择题:

(1)A看B的方向是北偏东21,那么B看A的方向()

A:南偏东69B:南偏西69C:南偏东21D:南偏西21

(2)如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OC的方向是北偏东60

B:OC的方向是南偏东60

C:OB的方向是西南方向

D:OA的方向是北偏西22

(3)在点O北偏西60的某处有一点A,在点O南偏西20的某处有一点B,则AOB的度数是()

A:100B:70C:180D:140

例4:如图.货轮O在航行过程中,发现灯塔A在它南偏东60的方向上,同时,在它北偏东40,南偏西10,西北(即北偏西45)方向上又分别发现了客轮B,货轮C和海岛D.仿照表示灯塔方位的方法画出表示客轮B,货轮C和海岛D方向的射线.

三、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余角和补角,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出了余角和补角的性质。

2、了解方位角,学会了确定物体运动的方向。

四、课外作业:

1、课本第114页:9、11、12题。

2、学习指要第78-79页:训练二和训练三。

课后反思: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理解公式的本质,会应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发现、归纳、概括、猜想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喜悦,树立学习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对公式的理解,包括它的推导过程、结构特点、语言表述(学生自己的语言)、几何解释.

2、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1、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导及其几何解释.

2、完全平方公式的结构特点及其应用.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问题1:请说出平方差公式,说说它的结构特点.

问题2:平方差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

问题3:平方差公式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举例说明.

问题4:想一想、做一做,说出下列各式的结果.

(1)(a+b)2(2)(a-b)2

(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分别说说理由,并且不直接给出正确评价,还要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问题情境、探究新知

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实验田,因需要将其边长增加b米,形成四块实验田,以种植不同的新品种.(如图)

(1)四块面积分别为:、、、;

(2)两种形式表示实验田的总面积:

①整体看:边长为的大正方形,S=;

②部分看:四块面积的和,S=.

总结:通过以上探索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1:通过以上探索学习,同学们应该知道我们提出的问题4正确的结果是什么了吧?

问题2:如果还有同学不认同这个结果,我们再看下面的问题,继续探索.(a+b)2表示的意义是什么?请你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加以验证.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提到猜想、感觉得到的不一定正确,只有再通过验证才能得出真知,但还是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表见解,但要验证)

问题3:你能说说(a+b)2=a2+2ab+b2

这个等式的结构特点吗?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结构特点:右边是二项式(两数和)的平方,右边有三项,是两数的平方和加上这两数乘积的二倍)

问题4:你能根据以上等式的结构特点说出(a-b)2等于什么吗?请你再用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加以验证.

总结:我们把(a+b)2=a2+2ab+b2(a–b)2=a2–2ab+b2称为完全平方公式.

问题:①这两个公式有何相同点与不同点?②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两个公式吗?

语言描述: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这两数积的2倍.

强化记忆:首平方,尾平方,首尾二倍放中央,和是加来差是减.

三、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2x-3)2(2)(4x+5y)2(3)(mn-a)2

解:(2x-3)2=(2x)2-2o(2x)o3+32

=4x2-12x+9

(4x+5y)2=(4x)2+2o(4x)o(5y)+(5y)2

=16x2+40xy+25y2

(mn-a)2=(mn)2-2o(mn)oa+a2

=m2n2-2mna+a2

交流总结: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一般步骤

(1)确定首、尾,分别平方;

(2)确定中间系数与符号,得到结果.

四、练习巩固

练习1: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练习2:利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练习3:

(练习可采用多种形式,学生上黑板板演,师生共同评价.也可学生独立完成后,学生互相批改,力求使学生对公式完全掌握,如有学生出现问题,学生、教师应及时帮助.)

五、变式练习

六、畅谈收获,归纳总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的完全平方公式.

2、我们在运用公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公式中的字母a、b可以是任意代数式;

(2)公式的结果有三项,不要漏项和写错符号;

(3)可能出现①②这样的错误.也不要与平方差公式混在一起.

七、作业设置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画两个角的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方法.

2.掌握用量角器画两个角的和差,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的画法.用三角板画一些特殊角的画法.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画角的和、差、倍、分,三角板和量角器的使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利用三角板画特殊角的方法,说明几何知识常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几何学在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教育,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到简单几何图形组合的多样性,领会几何图形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尝试指导,以学生操作为主.

2.学生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动手参与,认真思考领会归纳.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用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及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二)难点

准确使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的几分之一.

(三)疑点

量角器的正确使用.

(四)解决办法

通过正确指导,规范操作,使学生掌握画法要领,并以练习加以巩固,从而解决重难点及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一副三角板、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通过教师设,学生动手及思考创设出情境,引出课题.

2.通过学生尝试解决、教师把握几何语言美的方法,放手由学生自己解决有关角的画法.

3.通过提问的形式完成小结.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使学生会用量角器画角及角的和、差、倍、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二)整体感知

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对画图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掌握.

图1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如图1).

师:现有工具量角器和三角板,谁到黑板上画一个角等于呢?请同学们观察他的操作,老师要找同学说明他的画法.

【教法说明】有上节课的基础,学生会先用量角器测量的度数,再画一个度数等于这个度数的角,学生也会叙述其画法.

提出问题:若老师想画的余角、补角呢?

学生会想到画、减去的度数后的角,即为的余角、补角.

师:是否还有别的方法?

这时学生一定会积极思考,立刻回答还有困难.教师抓住时机点明课题: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就研究角的画法,学习用三角板、量角器画角的和、差、倍、分以及一些特殊角.老师提出的问题你们会解决的.另外,角的画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板书课题……)

[板书]1.7角的画法

探究新知

1.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找学生再次叙述方法:用量角器量出已知角的度数,再画一个等于这个度数的角.

操作:略.

注意:量角器使用三要素:对中、重合、读数.

2.用三角板画特殊角

师:请同学们准备好练习本和一副三角板,再找同学说出一副三角板中各角度数.

学生活动: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直角、角、角、角.

提出问题:你能利用一副三角板画出、的角吗?

学生活动:讨论画、的角的方法,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同桌可相互交换检查,找学生到黑板上画.

【教法说明】有前一节角的和、差的理解和、、角的画法,学生对画、的角不会有困难.因此,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的能力,但对于画法学生不会叙述得太严密,教师要把关,培养学生几何语言的严密性.

教师根据前面学生所画图形,引导学生写出画法.(以角的画法为例,与例题相符.)

图1

画法如图l,①利用三角板,画

②在的外部,再画就是要画的的角.

反馈练习:用三角板画、的角.

【教法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以上三个角的画图.教师不给任何提示,只要求写出画角的方法,注意观察画法,是否写出了“在角的内部画的角”.区别例题中两角和的画法.

提出问题:由一副三角板可以画出多少度的角?

学生讨论得出可以画出的角.

这些角都是的倍数,用三角板也只限画这样的角.由此得出:由量角器画任意角的和、差、倍、分角.

3.画任意两个角的和差及一个角的几倍、几分之一.

问题:如图1,已知、(),如何画出与的和?与的差?

图1

学生活动:讨论画,的方法,并在练习本上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图.

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老师归纳以下方法:

(1)用量角器量出、的度数,计算出它们度数的和、差,再用量角器画出等于它们度数和、差的角.

(2)用量角器把移到上,如果本方法.

图1

教师示范,写出两种画法:

画法一:(1)用量角器量得,.

(2)画,就是要画的角如图1.

图2

画法二:(1)用量角器画.

(2)以点为顶点,射为一边,在的外部画.

就是要画的角如图2.

学生活动:叙述用两种方法画的画法.出示例1由学生完成,要求用两种方法,找同学板演.

例1?已知,画出它们的余角.

画法一:(1)量得.

图1图2

(2)画,就是所要画的角,见图1.

画法二:利用三角板,以的顶点为顶点,一边为边,画直角,使的另一边在直角的内部,如图2,就是所要画的角.

【教法说明】第二种画法学生可能叙述或书写不太完整,教师要注意其严密性.

反馈练习

1.已知,画出它的补角.

2.已知,画它们的角平分线.

3.画的角,并把它分成三等份.

【教法说明】本练习只要求图形正确即可,不要求写出画法.

(四)总结、扩展

以提问的形式归纳出以下知识脉络: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46页习题1.5A组第2、3题.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5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画已知点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点,会画已知线段的对称线段,会画已知三角形的对称三角形。

2、经历探索轴对称的性质的活动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作已知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怎样确定已知图形的关键点并根据这些点作出对称图形。

学习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完成课本第10页的操作,即图1—6,并将你完成的操作带到课堂上来。

2、思考:

下列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把它们找出来,画出它们所有的对称轴。

3、请你在下图的方格内,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

二.自学、合作探究

(一)自学、相信自己(书本)

实践、操作:

1、思考:如图1-9,3点都在方格纸的格点位置上。请你再找一个格点,使图中的4点组成一个轴对称图形。

2、如果直线外有一点,那么怎样画出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

问题一:画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方法,并说明道理。

问题二:怎样画已知线段的对称线段?怎样画已知三角形的对称三角形?说说你的想法和依据。

(二)思索、交流(书本例题练习难)

3、分别画出图1-10(1)、(2)、(3)中线段关于直线对称的线段。

4、分别在图图1-10(1)、(2)、(3)的直线上取一点,并画关于直线对称的.

(三)应用、探究(难度大综合纵横思考)

例题讲解

例题1、如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牛奶站,向居民区A、B提供牛奶,牛奶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A、B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

例题1

例题2

三.学习体会(空)

四.自我测试(书本练习)

1.练习1下列数字图象都是由镜中看到的,请分别写出它们所对应的实际数字,并说明数字图象与镜面的位置关系。

1、如图1,线段AB与A’B’关于直线l对称,

⑴连接AA’交直线l于点O,再连接OB、OB’。

⑵把纸沿直线l对折,重合的线段有:。

⑶因为△OAB和△OA’B’关于直线l,所以△OAB-△OA’B’,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O=∠,∠AO’B=∠。

图1图2图3

2、如图2,三角形Ⅰ的两个顶点分别在直线l1和l2,且l1⊥l2,

⑴画三角形Ⅱ与三角形Ⅰ关于l1对称;

⑵画三角形Ⅲ与三角形Ⅱ关于l2对称;

⑶画三角形Ⅳ与三角形Ⅲ关于l1对称;

⑷所画的三角形Ⅳ与三角形Ⅰ成轴对称吗?

3、如图3,四边形ABCD是长方形弹子球台面,有黑白两球分别位于E、F两点位置上,试问怎样撞击黑球E,才能使黑球先碰撞台边AB反弹后再击中白球F?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能准确迅速地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会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发展符号感;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情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长“用数学”的信心.

2.通过用含字母的式子描述现实世界中的数量关系,认识到它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工具之一。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难点:单项式次数的概念;单项式的书写格式及注意点。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式

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学生自主探究现实情景中用字母表示数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找出材料中个体的共同点,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抽象、概括单项式及相关的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一张奔驰在青藏铁路线上的列车照片,并配上歌曲《天路》,边欣赏边向学生介绍青藏铁路所创造的历史之最。

情境问题:

青藏铁路西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青藏铁路的伟大成就,激发

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一次情感教育。

解:根据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2=200(千米)

3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3=300(千米)

t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t=100t(千米)

注意:在含有字母的式子中若出现乘号,通常将乘号写作“·”或省略不写。

如:100×a可以写成100a或100a。

代数式:用基本的运算符号(运算包括加、减、乘除、乘方等)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的式子。

代数式可以简明地表示数量和数量的关系,本节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类代数式整式。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经验:路程=速度×时间出发,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让学生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再到一般的认识过程,发展学生的认知观念。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探究

思考:用含字母的式子填空(独立完成),并观察列出的式子有什么共同特点(小组可交流讨论)。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是__,体积是__.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的2.5倍,则圆珠笔的单价是___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小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__千米。

4、数n的相反数是__。

解:(1)6a2、a3(2)2.5x(3)vt(4)-n

思考: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6a2=6·a·aa3=a·a·a2.5x=2.5·xvt=v·t-n=-1·n

单项式: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注意:单独的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设计意图:从熟悉的实际背景出发,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获得数学猜想和数学经验,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和探究欲,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火眼金睛

下列各代数式中哪些是单项式哪些不是?

(1)a(2)0(3)a2

(4)6a(5)

(6)

(7)3a+2b(8)xy2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不同形式的单项式的直观认识。

解剖单项式

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如:-3x的系数是,-ab的系数是,的系数是。

次数:一个单项式中的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如:-3x的次数是,ab的次数是。

小试身手

单项式2a2-1.2hxy2-t2-32x2y

系数

次数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是否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巩固概念。

单项式的注意点:

(1)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应写在字母的___,且乘号可_________;

(2)带分数作为系数时,应改写成_______的形式;

(3)式子中若出现相除时,应把除号写成____的形式;

(4)把“1”或“-1”作为项的系数时,“1”可以__不写。

行家看门道

①1x②-1x

③a×3④a÷2

⑤⑥m的系数为1,次数为0

⑦的系数为2,次数为2

设计意图:单项式的书写和表示有其特有的格式和注意点,通过以上两个题目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注意点。

三、例题讲解,巩固新知

例1: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每包书有12册,n包书有册;

(2)底边长为a,高为h的三角形的面积;

(3)一个长方体的长和宽都是a,高是h,它的体积是;

(4)一台电视机原价a元,现按原价的9折出售,这台电视机现在的售价

为元;

(5)一个长方形的长0.9,宽是a,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

解:(1)12n,它的系数是12,次数是1

(2),它的系数是,次数是2;

(3)a2h,它的系数是1,次数是3;

(4)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5)0.9a,它的系数是0.9,次数是1。

设计意图:学生能用单项式表示简单的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一步巩固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试一试

你还能赋予0.9a一个含义吗?

设计意图:同一个式子可以表示不同的含义,通过这个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式子更具有一般性,而且发散学生思维。

大胆尝试

写出一个单项式,使它的系数是2,次数是3.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不同程度的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拓展提高

尝试应用

用单项式填空,并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

(1)全校学生总数是x,其中女生占总数48%,则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是;

(2)一辆长途汽车从杨柳村出发,3小时后到达相距s千米的溪河镇,这辆长途汽车的平均速度是;

(3)产量由m千克增长10%,就达到千克;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单项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掌握单项式及单项式系数、次数的概念。

能力提升

1、已知-xay是关于x、y的三次单项式,那么a=,b=.

2、若-ax2yb+1是关于x、y的五次单项式,且系数为-3,则a=,b=.

设计意图:照顾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体会跳一跳、摘桃子的乐趣。

五、小结:

本节课你感受到了吗?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1、单项式的概念:数与字母、字母与字母的乘积。

2、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

系数:单项中的数字因数;

次数:单项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

3、会用单项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注意列式时式子要规范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激励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结束寄语

悟性的高低取决于有无悟“心”,其实,人与人的差别就在于你是否去思考,去发现!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的激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盼,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六、板书设计

2.1整式

单项式概念探究例1多

单项式的系数概念观察交流尝试应用媒

单项式的次数概念能力提升体

七、作业:

1.作业本(必做)。

2.请下面图片设计一个故事情境,要求其中包含的数量关系能够用单项式表示,并且指出它们的系数和次数(选做)。

设计意图:布置分层作业,既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让学生自行编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可以改变一味由教师出题的形式,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透彻理解知识,同时培养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

八、设计理念:

本节课是研究整式的起始课,它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的基础,因此对单项式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后续学习。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要加强直观性,即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感知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认识概念,同时也要注重分析,亦即在剖析单项式结构时,借助反例练习,抓住概念易混淆处和判断易出错处,强化认识,帮助学生理解单项式系数、次数,为进一步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热情高,但观察、分析、认识问题能力较弱的特点,教学时将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以启发引导为主,同时辅之以讨论、练习、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并逐步培养起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进一步学习同类项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7

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改革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二次函数的图像的性质”这一课题,通过对传统教法的改进,以全新的自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接受问题挑战,充分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民主的科研氛围,让学生感受“二次函数的性质”的探究发现过程,体验研究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利用计算机制作动画(让学观察抛物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以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2、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像,能通过图像认识二次函数的性质

3、通过具体例子,在探索二次函数图像和性质的过程中,学会利用配方法将数字系数的二次函数表达式表示成:y=a(x-h)^2+k的形式,从而确定二次函数图像的顶点和对称轴。

4、通过一般式与顶点式的互化过程,了解互化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认识“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在经历“观察、猜测、探索、验证、应用”的过程中,渗透从“形”到“数”和从“数”到“形”的转化,培养了学生的转化、迁移能力,实现感性到理性的升华。

情感目标

1、通过主动操作、合作交流、自主评价,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好奇心与求知欲,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获取知识。

2、让学生在猜想与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协同合作的意识、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能力目标

1、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索能力、数形结合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分析、探讨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通过研究、、、这几类函数图像,得出平移规律,并总结概括出二次函数的性质。

教学方法:

运用问题解决理论指导教学,力求体现“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教学设备:计算机、网络

[教学内容]

步骤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复习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那么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分别是、.用媒体方式呈现,让学生填空,然后提交.

探索二次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呢?(课前已经做过)

(1)画出图像经过了哪些过程?

(2)列表时自变量取了几个数?哪几个数?

(3)找几位同学展示一下自己画的图像。

(4)想一想,列表时如何合理选值?以什么数为中心?当x取互为相反数的值时,y的值如何?让学生结合老师强调的作图注意事项,再画函数的图图像。

然后老师用画函数工具作出的图像。由学生观察作比较。

教会学生用画函数工具画图,让学生比较两种画法,弄清学生自己所画的不足之处.

(2)观察函数的图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用几何画板呈现已画好的函数图象,让学生观察图象上的点变化的过程,确认函数值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让学生归纳函数的图象的性质.

老师作总结.

归纳:(1)二次函数的图象是抛物线,并且开口向上;

(2)二次函数的图象的对称轴是轴;

(3)抛物线与对称轴的交点叫做抛物线的顶点,那么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是;

(4)在对称轴的左边随着的增大而减小;在对称轴的右边随着的增大而增大.

实践一

一、1.利用画函数图象工具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图象,说出图象性质:

(1);

(2).

利用画函数图象工具。观察、比较两图象之间的关系。

2.练习:利用画函数图象工具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图象,说出图象性质:

(1);

(2).

学生观察、总结、交流

二、1.利用画函数图象工具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图象,说出图象性质,寻找两图象之间的关系:

(1),;

(2),.

利用画函数图象工具.

2.练习:利用画函数图象工具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

观察三条抛物线的相互关系,并分别指出它们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你能说出抛物线的开口方向及对称轴、顶点的位置吗?

利用画函数图象工具.

三、1.利用画函数图象工具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图象,说出图象性质,寻找三个图象之间的关系:

(1),;

(2),;

(3),.

利用画函数图象工具.

2.不画出图象,你能说明抛物线与之间的关系吗?

四、1.利用画函数图象工具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下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并观察图象,说出图象性质,寻找三个图象之间的关系:

(1),,;

(2),,;

(3),,.

利用画函数图象工具.教师指出就叫抛物线的顶点式。

2.把抛物线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4个单位,所得的抛物线的函数关系式为.

讨论二次函数的图象可由函数怎样平移而得到?

归纳:由函数的图象沿对称轴向上(下)平移个单位(为向上,为向下),

向右(左)平移个单位(为向右,为向左)得到函数的图象.

实践二1.由二次函数解析式能否写出它的一般式.

2.讨论二次函数的图象怎样画,它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分别是什么?学生努力把它变形为顶点式

牛刀小试(1)抛物线,当x=时,y有最值,是.

(2)当m=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3)已知函数是二次函数,它的图象开口,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4)抛物线的开口,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它可以看作是由抛物线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的.

(5)函数,当x时,函数值y随x的增大而减小.当x时,函数取得最值,最值y=.

(6)画图填空:抛物线的开口,对称轴是,顶点坐标是,它可以看作是由抛物线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的.

(7)将抛物线如何平移可得到抛物线()

A.向左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

B.向左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

C.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上平移1个单位

D.向右平移4个单位,再向下平移1个单位

(8)抛物线可由抛物线向平移个单位,再向平移个单位而得到.

(9)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是.

(10)二次函数的图象的顶点是,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通过网络完成,然后反馈.

小结1、会用描点法画出二次函数的图象,概括出图象的特点及函数的性质.

2、会用工具画出、、、这几类函数的图象,通过比较,了解这几类函数的性质.

3、熟练掌握二次函数、、、这几类函数图象间的平移规律.

4、能通过配方把二次函数化成+k的形式,从而确定这类二次函数的性质.

作业1.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

(1)(2)

2.填空:

(1)抛物线,当x=时,y有最值,是.

(2)当m=时,抛物线开口向下.

(3)已知函数是二次函数,它的图象开口,当x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

3.已知抛物线,求出它的对称轴和顶点坐标,并画出函数的图象.

4.利用配方法,把下列函数写成+k的形式,并写出它们的图象的开口方向、对称轴和顶点坐标.

(1)

(2)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8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认识三角形。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三角形图形、画点的底图、水笔、三角形组合的挂图、教室周围布置三角形的实物。

2、正方形的蜡光纸、剪刀、胶水、图画纸。

活动过程:

1、导入:有个图形宝宝来我们班做客,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图形宝宝吗?

2、出示三角形,让幼儿说出三角形的名称,然后让幼儿找出教室周围与三角形相似的实物。

3、提出问题:“你怎么知道它们是和三角形宝宝一样的图形?”引导幼儿用手摸摸三角形的角和边,体会三角形的外形——三个角,三条边。

4、出示三角形组合的挂图:

1)引导幼儿找出挂图的图案都是三角形组成的。

2)请幼儿说说怎么知道是三角形组成的。

5、出示左图,请幼儿用直线与点连接起来成三角形。

6、老师与小朋友一起讲评连接三角形的情况。

7、剪贴花:

1)出示范例:引导幼儿观察老师的花是用什么图形粘贴的。

2)提出问题:没有三角形的`蜡光纸怎么办?(引导幼儿用正方形折剪成三角形进行粘贴。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9

问题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初中的,随便那个年级.2000字.案例和反思

1个回答分类:数学20__-11-30

问题解答:

我来补答

2.3平行线的性质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七年级上册第2章第3节平行线的性质,它是平行线及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性质1”的探究过程

四、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与“动像探索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

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内容:①火车行驶在铁轨上;②游泳池;③横格纸.

2.声音: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学生活动:

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教师: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然后提出问题.

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课题——平行线的性质.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如图).

问题一: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位角

∠1

∠5

角的度数

数量关系

学生活动:画图——度量——填表——猜想

结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问题二: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探究、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2.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

3.性质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问题三:请判断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因为a‖b

所以∠1=∠2所以∠1=∠2

又∠1=∠3又∠1+∠4=180°

所以∠2=∠3所以∠2+∠4=180°

语言叙述:

性质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际应用,优势互补

1.(抢答)

(1)如图,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①若∠1=110°,则∠2=°.理由:.

②若∠1=110°,则∠3=°.理由:.

③若∠1=110°,则∠4=°.理由:.

(2)如图,由AB‖CD,可得()

(A)∠1=∠2(B)∠2=∠3

(C)∠1=∠4(D)∠3=∠4

(3)如图,AB‖CD‖EF,

那么∠BAC+∠ACE+∠CEF=()

(A)180°(B)270°(C)360°(D)540°

(4)谁问谁答:如图,直线a‖b,

如:∠1=54°时,∠2=.

学生提问,并找出回答问题的同学.

2.(讨论解答)

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求梯形另外两角分别是多少度?

(五)概括存储(小结)

1.平行线的性质1、2、3;

2.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数学问题;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六)作业第69页2、4、7.

八、教学反思: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10

学习目标

1、了解分式的概念,会判断一个代数式是否是分式。

2、能用分式表示简单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能解释简单分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

3、能分析出一个简单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4、会根据已知条件求分式的值。

学习重点

分式的概念,掌握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学习难点

分式有、无意义的条件

教学流程

预习导航

一、创设情境:

京沪铁路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纵贯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462km,是我国最繁忙的铁路干线之一。如果货运列车的速度为akm/h,快速列车的速度为货运列车2倍,那么:

(1)货运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2)快速列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

(3)已知从北京到上海快速列车比货运列车少用多少时间?

观察刚才你们所列的式子,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些式子与分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合作探究

一、概念探究:

1、列出下列式子:

(1)一块长方形玻璃板的面积为2㎡,如果宽为am,那么长是

(2)小丽用n元人民币买了m袋瓜子,那么每袋瓜子的价格是元。

(3)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为度。

(4)两块面积分别为a公顷、b公顷的棉田,产棉花分别为m㎏、n㎏。这两块棉田平均每公顷产棉花______㎏。

2、两个数相除可以把它们的商表示成分数的形式。如果用字母分别表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那么可以表示成什么形式呢?

3、思考:

上面所列各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通过对以上几个实际问题的研讨,学会用的形式表示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把分数推广到分式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分式的概念:

4、小结分式的概念中应注意的问题.

①分式是两个整式相除的商式,其中分子为被除式,分母为除式,分数线起除号的作用;

②分式的分母中必须含有字母,而分子中可以含有字母,也可以不含字母,这是区别整式的重要依据;

③如同分数一样,在任何情况下,分式的分母的值都不可以为0,否则分式无意义。分式分母不为零是隐含在此分式中而无须注明的条件。

二、例题分析:

例1:试解释分式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例2:求分式的值①a=3②a=—

例3:当取什么值时,分式(1)没有意义?(2)有意义?(3)值为零。

三、展示交流:

1、在____________中,是整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分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

2、写成分式为____________,且当m≠_____时分式有意义;

3、当x_______时,分式无意义,当x______时,分式的值为1。

4、若分式的值为正数,则x的取值应是()

A.,B.C.D.为任意实数

四、提炼总结:

1、什么叫分式?

2、分式什么时候有意义?怎样求分式的值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2.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3.通过加法运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是依据运算法则和运算律准确迅速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难点是省略加号与括号的代数和的计算.

由于减法运算可以转化为加法运算,所以加减混合运算实际上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了解运算符号和性质符号之间的关系,把任何一个含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算式都看成和式,这是因为有理数加、减混合算式都看成和式,就可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通过习题,复习、巩固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以及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与技能,讲课前教师要认真总结、分析学生在进行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时常犯的错误,以便在这节课分析习题时,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改正.

2.关于“去括号法则”,只要学生了解,并不要求追究所以然.

3.任意含加法、减法的算式,都可把运算符号理解为数的性质符号,看成省略加号的和式。这时,称这个和式为代数和。再例如

-3-4表示-3、-4两数的代数和,

-4+3表示-4、+3两数的代数和,

3+4表示3和+4的代数和

等。代数和概念是掌握有理数运算的一个重要概念,请老师务必给予充分注意。

4.先把正数与负数分别相加,可以使运算简便。

5.在交换加数的位置时,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如

12-5+7应变成12+7-5,而不能变成12-7+5。

教学设计示例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代数和的概念.

2.理解:有理数加减法可以互相转化.

3.应用:会进行加减混合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计算的准确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继续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了本节课就知道一切加减法运算都可以统一成加法运算.体现了数学的统一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尝试指导法,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每一环节,设置一定题目进行巩固练

习,步步为营,分散难点,解决关键问题.

2.学生写法:练习→寻找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把加减混合运算算式理解为加法算式.

2.难点:把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直接按有理数加法进行计算.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练习讨论,总结归纳加减混合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反馈.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同学们学得都很好!请同学们看以下题目:-9+(+6);(-11)-7.

师:(1)读出这两个算式.

(2)“+、-”读作什么?是哪种符号?

“+、-”又读作什么?是什么符号?

学生活动: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师继续提问:(1)这两个题目运算结果是多少?

(2)(-11)-7这题你根据什么运算法则计算的?

学生活动:口答以上两题(教师订正).

师小结:减法往往通过转化成加法后来运算.

【教法说明】为了进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必须先对有理数加法,特别是有理数减法的题目进行复习,为进一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奠定基础.这里特别指出“+、-”有时表示性质符号,有时是运算符号,为在混合运算时省略加号、括号时做必要的准备工作.

师:把两个算式-9+(+6)与(-11)-7之间加上减号就成了一个题目,这个题目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板书课题2.7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1))

教学说明:由复习的题目巧妙地填“-”号,就变成了今天将学的加减混合运算内容,使学生更形象、更深刻地明白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题目组成.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讲评(-9)+(-6)-(-11)-7.

(1)省略括号和的形式

师:看到这个题你想怎样做?

学生活动:自己在练习本上计算.

教师针对学生所做的方法区别优劣.

【教法说明】题目出示后,教师不急于自己讲评,而是让学生尝试,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这时,有的学生可能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运算,有的同学可能是先把减法都转化成了加法,然后按加法的计算法则再计算??这样在不同的方法中,学生自己就会寻找到简单的、一般性的方法.

师:我们对此类题目经常采用先把减法转化为加法,这时就成了-9,+6,+11,-7的和,加号通常可以省略,括号也可以省略,即:

原式=(-9)+(+6)+(+11)+(-7)

=-9+6+11-7.

提出问题:虽然加号、括号省略了,但-9+6+11-7仍表示-9,+6,+11,-7的和,所以这个算式可以读成??

学生活动:先自己练习尝试用两种读法读,口答(教师纠正).

【教法说明】教师根据学生所做的方法,及时指出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来给学生指明方向,在把算式写成省略括号代数和的形式后,通过让学生练习两种读法,可以加深对此算式的理解,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1)

1.把下列算式写成省略括号和的形式,并把结果用两种读法读出来.

(1)(+9)-(+10)+(-2)-(-8)+3;

(2)+()-()-().

2.判断

式子-7+1-5-9的正确读法是().

A.负7、正1、负5、负9;

B.减7、加1、减5、减9;

C.负7、加1、负5、减9;

D.负7、加1、减5、减9;

学生活动:1题两个学生板演,两个学生用两种读法读出结果,其他同学自行演练,然后同桌读出互相纠正,2题抢答.

【教法说明】这两题旨意在巩固怎样把加减混合运算题目都转化成加法运算写成代数和的形式,这里特别注意了代数和形式的两种读法.

2.用加法运算律计算出结果

师:既然算式能看成几个数的和,我们可以运用加法的运算律进行计算,通常同号两数放在一起分别相加.

-9+6+11-7

=-9-7+6+11.

学生活动:按教师要求口答并读出结果.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2)

填空:

1.-4+7-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9-15+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3+2-4=____________9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2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活动:讨论后回答.

【教法说明】学生运用加法交换律时,很可能产生“-9+7+11-6”这样的错误,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去做,然后纠正,又做一组巩固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律把同号数放在一起时,一定要连同前面的符号一起交换这一知识点.

师:-9-7+6+11怎样计算?

学生活动:口答

[板书]

-9-7+6+11

=-16+17

=1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3)

1.计算(1)-1+2-3-4+5;

(2).

2.做完前面两个题目计算:(1)(+9)-(+10)+(-2)-(-8)+3;

(2).

学生活动:四个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做.

【教法说明】针对一道例题分成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组相应的巩固练习,这样每一步学生都掌握得较牢固,这时教师一定要总结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使分散的知识有相对的集中.

师小结:有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题目的步骤为:

1.减法转化成加法;

2.省略加号括号;

3.运用加法交换律使同号两数分别相加;

4.按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

(三)反馈练习

(出示投影4)

计算:(1)12-(-18)+(-7)-15;

(2).

学生活动:可采用同桌互相测验的方法,以达到纠正错误的目的.

【教法说明】这两个题目是本节课的重点.采用测验的方式来达到及时反馈.

(四)归纳小结

师:1.怎样做加减混合运算题目?

2.省略括号和的形式的两种读法?

学生活动:口答.

【教法说明】小结不是教师单纯的总结,而是让学生参与回答,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将本节的重点知识纳入知识系统.

八、随堂练习

1.把下列各式写成省略括号的和的形式

(1)(-5)+(+7)-(-3)-(+1);

(2)10+(-8)-(+18)-(-5)+(+6).

2.说出式子-3+5-6+1的两种读法.

3.计算

(1)0-10-(-8)+(-2);

(2)-4.5+1.8-6.5+3-4;

(3).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1.计算:(1)-8+12-16-23;

(2);

(3)-40-28-(-19)+(-24)-(-32);

(4)-2.7+(-3.2)-(1.8)-2.2;

(二)选做题:(1)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2)当时,,,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十、板书设计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12

因式分解

教材分析

因式分解是进行代数式恒等变形的重要手段之一,因式分解是在学习整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不仅仅在多项式的除法、简便运算中等有直接的应用,也为以后学习分式的约分与通分、解方程(组)及三解函数式的恒等变形带给了必要的基础,因此学好因式分解对于代数知识的后续学习,具有相当重要的好处。由于本节课后学习提取公因式法,运用公式法,分组分解法来进行因式分解,务必以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为前提,所以本节资料的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由整式乘法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一种逆向思维过程,而逆向思维对初一学生还比较生疏,理解起来有必须难度,再者本节还没涉及因式分解的具体方法,所以理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并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和好处

(2)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相互关系——相反变形,并会运用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因式分解的方法。

潜力目标:由学生自行探求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决定潜力和创新潜力,发展学生智能,深化学生逆向思维潜力和综合运用潜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目标制定的思想

1.目标具体化、明确化,从学生实际出发,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同时便于上课操作,便于检测和及时反馈。

2.课堂教学体现潜力立意。

3.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

教学方法

1.采用以设疑探究的引课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用心性。

2.把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作为主线,训练学生思维,以设疑——感知——概括——运用为教学程序,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能顺利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潜力。

3.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坚持启发式,鼓励学生充分地动脑、动口、动手,用心参与到教学中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原则。

4.在充分尊重教材的前提下,融教材练习、想一想于教学过程中,增设了由浅入深、各不相同却又紧密相关的训练题目,为学生顺利掌握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5.改变传统言传身教的方式,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增大教学的容量和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安排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问题:看谁算得快?(计算机出示问题)

(1)若a=101,b=99,则a2—b2=(a+b)(a—b)=(101+99)(101—99)=400

(2)若a=99,b=—1,则a2—2ab+b2=(a—b)2=(99+1)2=10000

(3)若x=—3,则20x2+60x=20x(x+3)=20x(—3)(—3+3)=0

二、观察分析,探究新知

(1)请每题想得最快的同学谈思路,得出最佳解题方法(同时计算机出示答案)

(2)观察:a2—b2=(a+b)(a—b)①的左边是一个什么式子?右边又是什么形式?

a2—2ab+b2=(a—b)2②

20x2+60x=20x(x+3)③

(3)类比小学学过的因数分解概念,(例42=2×3×7④)得出因式分解概念。

板书课题:§7。1因式分解

1.因式分解概念: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叫做因式分解,也叫分解因式。

三、独立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

1.下列由左边到右边的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为什么?(计算机演示)

①(x+2)(x—2)=x2—4

②x2—4=(x+2)(x—2)

③a2—2ab+b2=(a—b)2

④3a(a+2)=3a2+6a

⑤3a2+6a=3a(a+2)

⑥x2—4+3x=(x—2)(x+2)+3x

⑦k2++2=(k+)2

⑧x—2—1=(x—1+1)(x—1—1)

⑨18a3bc=3a2b·6ac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

因式分解

结合:a2—b2=========(a+b)(a—b)

整式乘法

说明:从左到右是因式分解其特点是:由和差形式(多项式)转化成整式的积的形式;从右到左是整式乘法其特点是:由整式积的形式转化成和差形式(多项式)。

结论: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

问题:你能利用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正好相反这一关系,举出几个因式分解的例子吗?

(如:由(x+1)(x—1)=x2—1得x2—1=(x+1)(x—1)

由(x+2)(x—1)=x2+x—2得x2+x—2=(x+2)(x—1)等等)

四、例题教学,运用新知:

例: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计算机演示)

(1)am+bm(2)a2—9(3)a2+2ab+b2

(4)2ab—a2—b2(5)8a3+b6

练习2:填空:(计算机演示)

(1)∵2xy=2x2y—6xy2

∴2x2y—6xy2=2xy

(2)∵xy=2x2y—6xy2

∴2x2y—6xy2=xy

(3)∵2x=2x2y—6xy2

∴2x2y—6xy2=2x

五、强化训练,掌握新知:

练习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计算机演示)

(1)2ax+2ay(2)3mx—6nx(3)x2y+xy2

(4)x2+—x(5)x2—0。01(6)a3—1

(让学生上来板演)

六、变式训练,扩展新知(计算机演示)

1。若x2+mx—n能分解成(x—2)(x—5),则m=,n=

2.机动题:(填空)x2—8x+m=(x—4),且m=

七、整理知识,构成结构(即课堂小结)

1.因式分解的概念因式分解是整式中的一种恒等变形

2.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是两种相反的恒等变形,也是思维方向相反的&39;两种思维方式,因此,因式分解的思维过程实际也是整式乘法的逆向思维的过程。

3.利用2中关系,能够从整式乘法探求因式分解的结果。

4.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以不变应万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

八、布置作业

1.作业本(一)中§7。1节

2.选做题:①x2+x—m=(x+3),且m=。

②x2—3x+k=(x—5),且k=。

评价与反馈

1.透过由学生自己得出因式分解概念及其与整式乘法的关系的结论,了解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潜力和逆向思维潜力及创新潜力。发现问题,及时反馈。

2.透过例题及练习,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和实际运用潜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暴露问题和认知误差,及时发现和弥补教与学中的遗漏和不足,从而及时调控教与学。

3.透过机动题,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练程度和思维的灵敏性、深刻性、广阔性及探研创造潜力,及时评价,及时矫正。

4.透过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与综合运用知识及灵活运用知识的潜力,教师及时批阅,及时反馈讲评,同时对个别学生面批作业,能够更及时、更准确地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的状况,矫正的针对性更强。

5.透过课堂小结,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熟悉程度和归纳概括潜力、语言表达潜力、知识运用潜力,教师恰当地给予引导和启迪。

6.课堂上反馈信息除了语言和练习外,学生神情也是信息来源,而且这些信息更真实。学生神态、表情、坐姿都反映出学生对教师教学资料的理解和理解程度。教师应用心捕捉学生在知识掌握、思维发展、潜力培养等各方面全方位的反馈信息,随时评价,及时矫正,随时调节教学。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13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1、案例与论文的区别

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2、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

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3、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

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4、教学案例的特点是

——真实性:案例必须是在课堂教学中真实发生的事件;

——典型性:必须是包括特殊情境和典型案例问题的故事;

——浓缩性:必须多角度地呈现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

——启发性:必须是经过研究,能够引起讨论,提供分析和反思。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2)体现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学的成功经验;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6)体现教学中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关注和评价,以及怎样帮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等等。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14

课题名称:完全平方公式(1)

一、内容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计算结果中总结出完全平方公式的两种形式。

关键信息:

1、以教材作为出发点,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引导学生体会、参与科学探究过程。首先提出等号左边的两个相乘的多项式和等号右边得出的三项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二、学习者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①同类项的定义。

②合并同类项法则

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

2、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在学习完全平方公式之前,学生已经能够整理出公式的右边形式。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等号的左边形式和右边形式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公式的应用方法。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力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

数、实数、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代数式、防城、不等式、函数等进行描述。

(四)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

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五)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

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

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

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

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

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

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提出问题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乘多项式法则和合并同类项法则,通过运算下列四个小题,你能总结出结果与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吗?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

(2m-3n)2=_______________,(-2m+3n)2=_______________。

〈二〉、分析问题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2m-3n)2=4m2-12mn+9n2,(-2m+3n)2=4m2-12mn+9n2。

(1)原式的特点。

(2)结果的项数特点。

(3)三项系数的特点(特别是符号的特点)。

(4)三项与原多项式中两个单项式的关系。

2、[学生回答]总结完全平方公式的语言描述:

两数和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加上它们乘积的两倍;

两数差的平方,等于它们平方的和,减去它们乘积的两倍。

3、[学生回答]完全平方公式的数学表达式:

(a+b)2=a2+2ab+b2;

(a-b)2=a2-2ab+b2.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_,

(-m+n)2=____________,(-m-n)2=______________,

(a+3)2=______________,(-c+5)2=______________,

(-7-a)2=______________,(0.5-a)2=______________.

2、判断:

()①(a-2b)2=a2-2ab+b2

()②(2m+n)2=2m2+4mn+n2

()③(-n-3m)2=n2-6mn+9m2

()④(5a+0.2b)2=25a2+5ab+0.4b2

()⑤(5a-0.2b)2=5a2-5ab+0.04b2

()⑥(-a-2b)2=(a+2b)2

()⑦(2a-4b)2=(4a-2b)2

()⑧(-5m+n)2=(-n+5m)2

3、小试牛刀

①(x+y)2=______________;②(-y-x)2=_______________;

③(2x+3)2=_____________;④(3a-2)2=_______________;

⑤(2x+3y)2=____________;⑥(4x-5y)2=______________;

⑦(0.5m+n)2=___________;⑧(a-0.6b)2=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公式右边共有3项。

(2)两个平方项符号永远为正。

(3)中间项的符号由等号左边的两项符号是否相同决定。

(4)中间项是等号左边两项乘积的2倍。

〈五〉、冒险岛:

(1)(-3a+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m)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5m+2n)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3/5a-1/2b)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mn+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a2b-0.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2xy2-3x2y)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2n3-3m3)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完全平方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P34随堂练习P36习题

初中数学教案的表格篇15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2、正确理解绝对值的代数意义和几何意义,渗透数形结合与分类讨论思想。重点和难点:理解绝对值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绝对值。

学习过程:

任务一、复习旧知:

1、什么叫互为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点和原点的位置关系怎样?

2、数轴上与原点的距离是2的点表示的数有_____个,他们表示的数是_____;与原点的距离是5的点有____个、任务二、新知理解:

1、自读课本p11-p12,体会绝对值的意义。

绝对值的几何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的绝对值记作_______,如5的绝对值记作______,结果是_____、

试一试:(1)+6=______,0、2=________,+8、2=_______

(2)0=_______;

(3)-3=_____,-0、2=_____,-8、2=________、

绝对值的代数意义:(1)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

(2)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3)0的绝对值是___________。

上述可以用式子表示为:(1)当a是正数时,a=_______,

(2)当a是负数时,a=_______,(2)当a=0时,a=________,

任务三:巩固练习

1、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7

12,?

110

,?4、75,10、5

2.计算-2++834??815

-20??45

3、绝对值是3的数是_______,有____个绝对值是1、5的数?4、判断:(1)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

(2)如果一个数是正数,那么这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3)如果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那么这个数是正数(4)一个数的绝对值越大,表示它的点在数轴上越靠右。归纳:(1)不论有理数a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______。

(2)两个互为相反数的绝对值____。能力提升:

(1)-35、6=________;a=_____(a<0);若x=5,则x=______(2)绝对值小于4的整数有________;绝对值大于2小于5的整数有________;

(3)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是_______,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的数是_________,绝对值最小的有理数是_______、(

4)若a-2=3,则a=______

归纳总结:

46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