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通过教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信心。小学数学设计教案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小学数学设计教案,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

一、基本情况分析:

作为1年级学生,大部分学生能遵守纪律,学习习惯良好,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性不明确,成绩不够理想,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耐心细致地做好班级工作,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知识与技能

1、1000以内数的意义,认、读、写1000以内的数以及比较大小。掌握数的读、写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2、口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和估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

3、口算和估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口算整百数加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4、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笔算和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

5、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的初步含义,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读、写分数,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6、千克与克的认识。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感受并认识千克与克,通过动手实验知道1千克=1000克。

7、24时记时法。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

空间与概率:

1、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

2、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3、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统计与概率:

1、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会用表格或简单的条形图表达统计的结果。

2、初步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大些或小些。会用“偶然”、经常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三、主要措施: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学习兴趣,教给学习方法,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2、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练习题型多样,精练,备好课,上好课。

3、加强对差生的辅导和转化,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争先意识。

4、教学中尽力能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教师做到充分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加强手,脑,眼的协调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新知识。

5、切实做好七认真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加强估算意识的培养。

7、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进行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8、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反馈,认真批改作业,并做好记录,做到心中有数,逐步提高,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2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起始课.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特别是分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百分数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意义与分数又有所不同。学生只有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也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因此,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完成百分数意义的建构,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课标要求及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百分数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了解百分数和分数在意义上的区别,并能正确熟练地读写百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让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能用数学语言描述和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借助生活经验,通过生活实例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初步理解百分数。

师:昨天我们进行了数学第二单元知识的测查,老师特别统计了一下这次考试的情况,请看:

数学第二单元知识测查情况:

90分以上的30人,占50%

80分以上的18人,占30%

70分以上的6人,占10%

60分以上的6人,占10%

师: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信息?

生:我知道了这次测查,90分以上的人数比较多。

生:我知道了70分和60分的人数一样多。

师:在这条信息中出现了一种我们没有学过的数,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吗?

生:百分数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百分数吗?请说一说自己收集到的信息。

生1:我看到汇源果汁中,原果蔬汁含量100%

生2:我搜集到一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含棉60%

生3:社会书中写着:

(师评:你们真是些细心的孩子!)

师:究竟什么才是百分数呢?下面让我们共同来研究百分数。(板书课题:百分数)

[反思:本课教学前,我们刚刚进行一次数学测查,我抓住学生急于知道测查结果这一心理导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建构百分数的意义

师:老师这有一条信息:

出示:某小学六年级的1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17人

师:根据这条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六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17÷100=17/100

继续出示:五年级的200名学生中有三好学生30人。

师: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能求出五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五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列式

生:30÷200=3/20

师:同学们根据这两条信息提出了问题,老师也想提一个问题,哪个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呢?

生: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把3/20通分后,变成15/100,这样我就知道了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的比率大。

师:像17/100、15/100这样分母是100的分数就是百分数。(板书:分母是100)

师:17/100是表示谁是谁的17/100呢?

生:17/100是表示六年级三好学生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十七。

师:15/100呢?

生:15/100表示五年级的三好学生人数占五年级总人数的一百分之十五。

师:它们都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生:百分之几。

师:像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还有两个名字,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板书:百分数的意义)

师:我们已经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你能用百分数的意义来说明我们班昨天测查的情况吗?请小组同学互相交流。

汇报:

甲:50%是表示9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50%。

乙:30%是表示8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30%。

丙:10%是表示7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10%。

丁:10%是表示60分以上的学生占全班总人数的10%。

师:你还能用百分数的意义说明你课前搜集的百分数表示什么吗?

生1:原果蔬汁含量100%,是表示原果蔬汁占汇源果汁饮料的10%。

生2:我搜集到这件衣服的标签上面写着:含棉60%,是表示棉的含量占这件衣服所需材料的60%。

生3:社会书中写着:

师:运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呢?

生:百分数便于比较数量的大小。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百分数的含义,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写百分数时,要用到一种特殊的符号,我想这部分知识大家通过自学就能学会

[反思:一环节的教学设计,我经过了反复的推敲,由完整地出示两条信息,变为逐一出示信息,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完全具有发现数学问题、探索数学问题的能力。学生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建构百分数的意义做了铺垫。]

2、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师:请同学们看书第105页,自学百分数的读、写法。

汇报:

生:我知道这种特殊的符号叫百分号。

生:写百分数时,只要在分数的分子后面加上百分号就可以了。

师:在自学的过程中,你发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了吗?生1:我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

生2:我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在大于100时,不必把它化成带分数。

生3:我发现百分数不用约分。

生4:我发现读百分数与读分母是100的分数也有点不同。读百分数时读作:百分之几,而读分母是100的分数时,却要读作一百分之几。

(师评:同学们看书看得真仔细)

师:那么,百分数与分数是不是只有这些区别呢?

[反思: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了课本的示范作用,同时,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的能力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3、探究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师:请看:下列三句话中的分数,哪些可以改成百分数?哪些不能?

(1)修了一条路的3/5。

(2)杨树的`棵数是松树的1/4。

(3)一根绳长5/8米。

生:我认为3/5、1/4可以改成百分数,而5/8米不能改成百分数。因为百分数只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它不能表示具体的量。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师:的确,百分数只能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而不能表示具体的量这是百分数与分数的最大区别。

师:同学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很多认识,其实,百分数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下面,我们再看一看,百分数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1、出示信息:

(1)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的7%。

(2)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22%。

看了这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

生:看了这两条信息,我知道了中国人多,而耕地面积少,所以我们要节约资源。

2、出示两种衣服的标签:A含棉100%B含棉75%

师:如果你是顾客,你会买哪一种,请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会买含棉100%的,因为它穿起来舒服。

生:我会买含棉75%的,因为它不缩水。

3、先读出下列百分数,再用合适的百分数填空。

100%2%120%90%10%

(1)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

(2)六年一班有58人,今天全部出席,出席的人数占班级人数的()

(3)这次测验,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

(4)我班在植树活动中栽了一些树苗,成活的棵数占总棵数的(),死亡的棵数占总棵数的()。

师:你是怎样选择这些百分数填空的呢?

生:小汽车的速度要比卡车的快,所以小汽车的速度是卡车速度的120%。

生:六年一班的同学,今天全部出席,所以出席的人数占班级人数的100%

生:这次测验,不及格人数只占总人数的2%,我是先看第(4)小题,因为树苗除了成活的,就是死亡的,所以成活的棵数加上死亡的棵数应是100%,这样,成活的棵数应占总棵数的90%,死亡的棵数应占总棵数的10%。

师:你们不仅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还很善于分析问题。

[反思:通过三道习题的设计,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渗透了德育教育.并对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思维的灵活性给予评价。]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在大于100时,不必把它化成带分数。百分数不用约分。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只能表示谁是谁的百分之几,而不能表示具体的量。

生:我知道了百分数便于比较,所以在生活中应用广泛。

师:我们对百分数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后我们还将利用百分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很多实际问题。

(五)整体反思:

百分数与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又为进一步学习百分数知识做好铺垫。因此,本节课我做了精心的设计,并将我的教学设想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的探索提供条件。在初步感知百分数及建构百分数意义的过程中,精心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并让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这些事实,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抽象出百分数的概念后,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3、充分发挥课本的作用,学生能看懂学会的,教师就放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百分数读写法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学,不仅学会了百分数的读写,还通过观察,发现了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即:百分数的分子可以是小数,百分数的分子大于分母时,不必化成带分数,百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必约分。这些知识的获得,是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得出的结论,从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3

教学课题: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十几减9的练习课

教学目标:

通过十几减9的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20以内退位减9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想加算减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9+( )=15     9+( )=18

15-9=( )    18-9=( )

9+( )=14     9+( )=17

14-9=( )     17-9=( )

二、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P11页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将l0、14、13、17……写在黑板上,然后教师一手拿着9的卡片在黑板上移动(不必按顺序),卡片对着十几就算十几减9。

[教师还可以随意在黑板上指题,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这样能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

3.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第一组植树8棵,第二组植树9棵,两个小组一共植树多少棵?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你能根据列出的加法算式说出一个减法算式呢?说说这个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减数和差表示的意义吗?

4.完成P12页练习一的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P11页练习二的第5题。

2.完成P12页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布置作业。

1、完成练习练习二的第9题。

2、完成第12页思考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练习,使学生在有梯度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在老师的鼓励下,运用想加算减法,学生计算的速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8+7等于几的计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使学生能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玩一玩,好不好?

师一边拍手一边有节奏地说:小朋友,我问你,9和几凑满十?

学生:邵老师,告诉你,9和1凑满十……

[评析: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口令游戏不但复习了10的组成,也为学生探索8、7加几的算法提供了依据。]

二、操作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小号图。

(1)提问:这是一幅小号图,谁能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你能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怎样列式?

[评析:让学生先说一说图意,再提出问题,旨在培养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提问:8+7等于几?你能从图上看出来吗?在小组里说一说。

(3)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可能会有下面的想法:

①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②左边8个加2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

③右边7个加3个是10个,10个加5个是15个。

④两个盒子一共20格,现在空掉5格,就是15个。

⑤8+7=8+2+5=15。

⑥8+7=7+3+5=15。

学生在交流第②、③种方法时电脑动画演示小号移动的过程。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主题图的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8+7的计算策略。以上不同的算法反映了学生的三种认知水平:第①种算法表现出动作把握倾向,认知水平有待提高;第②③④种算法表现出图形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对图形有较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第⑤⑥种算法表现出符号把握倾向,这些学生具有抽象思维能力,认知水平较高。]

2.教学小棒图。

(1)小朋友想出了很多办法计算8+7=15,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青椒和小蘑菇是怎样想的?

小青椒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计算的,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是怎样想的?指名说一说。

动画演示,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

(2)小蘑菇的想法和小青椒有点不一样,请你们在小组里说一说它又是怎样想的?指名交流。

[评析:设置一个帮助小青椒和小蘑菇的情境,让学生填出方框里的数,有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美德,同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

(3)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小结:这两种方法都是凑十法"。

3.(1)教学"想想做做"第1题。

请小朋友先用学具摆一摆,再计算。学生完成后交流。

(2)(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下面我们来做个"圈十"游戏。先圈出10个,再计算。

(3)教学"想一想"。提问:不看图、不摆小棒,你们会这样想吗?请你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计算8+9还可以想哪些有联系的算式?"

谁来说一说。学生可能想到:

①因为9+8=17,所以8+9=17。

②因为9+9=18,所以8+9=17。

③因为8+10=18,所以8+9=17。

④因为17-9=8,所以8+9=17。

[评析:让不同的学生表现不同的思维过程,使他们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同时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4)小结:我们计算8+9的时候可以想以前学过的算式,这个办法真不错。(电脑出示"想想做做"第4题)你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的得数吗?

学生口答。

[评析:通过题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较小数加较大数,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算出得数,同时体会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和不变。]

三、寻找规律,巩固新知

1.电脑出示"8加几"的题目,学生口答,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把加上的数分成2和几,就知道得数是十几。小结:发现了这个规律,就会算得又对又快。

[评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他们去观察、比较,从而发现8加几得数的规律,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探究、思考的习惯。]

2.电脑出示"7加几"的题目。提问:那么7加几有这样的规律吗?谁能很快算出这些题目的得数?

3.组织口算比赛男女生各派一名代表,其余打手势。

四、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提问:光会计算还不够,我们还得学会开动脑筋,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们看,面包房里有3袋面包,第一袋装了9个,第二袋装了8个,第三袋装了6个。幼儿园王阿姨要为班上15个小朋友准备点心,你觉得买哪两盒比较合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只要肯动脑筋,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

总结

[评析: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提出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作出分析、估计和判断。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发展了求异思维,培养了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创新精神。]

总评:本课的教学,没有严谨的计算方法的讲解和反复的、规范化的算理语言的训练。教师允许学生用适合自己思维特点的形式思考,探索计算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学生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生动的和个性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小数,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小数基础上建立小数性质这个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小数知识打下基础。

2、教材地位:本节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小数、加深对小数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2)能力目标: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B、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直尺(10厘米以上)

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1、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2、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旅程中来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以教导学生学会怎么学习为己任,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

1、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

2、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喜欢《蜡笔小新》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新的故事:有一天,小新跟妈妈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小新跑到熊仔饼的货架上拿熊仔饼,突然,小新叫起来了:“妈妈,妈妈,快来啊!熊仔饼怎么涨价了?”小新妈妈,跑过来一看,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标价上写着“5.00元/盒”,可是之前买的时候是5元钱一盒。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新妈妈为什么哈哈大笑吗?

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复习: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尺(10厘米以上),比比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大小,引领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距离,说明: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并出示课件)

(2)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仔细观察思考:

A、1分米是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

B、10厘米是1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米)

C、100毫米是10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3)根据学生回答,我会出示上面三道题的答案,并与同学们共同推导出0.1米=0.10米=0.100米。

2、观察0.1米、0.10米、0.100米,概括小数的性质

①从左往右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从右往左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归纳)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④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做一做:比较0.3和0.30的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前后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提问:从图上可以看出0.3是三个,0.30是30个,也是3个,那么0.3和0.30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0.3=0.30

◆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

3、呼应课始,引导学生揭示奥秘:

(出示课件,唤起学生的记忆)由于小新妈妈掌握了小数的性质,知道5元=5.00元,所以才会哈哈大笑的。

提问:那么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呢?(让学生运用知识)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

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本书标价:4.50元/本。

设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提问:4.50元中的“0”可以去掉吗?3.05呢?

引导学生再次说出小数的性质。

这时我让学生尝试做题(出示例题,从旁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获取新知):

(1)把小数化简

0.70=0.7105.0900=(105.09)

提示: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2)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三位小数。

0.2=0.2004.08=_3=_

提示: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三)巩固深化,扩展思维

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①所有“0”都不能去掉

②所有“0”都能去掉

③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所学知识,达到及时整理思路、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目的。

五、作业布置

练习十第一题

【设计意图】:这一道题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更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做一做:0.3=0.30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6

【教材分析】

长短、高矮都属于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是学习计数、计算和ht的学习的准备性知识。比高矮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高矮的概念。二是比高矮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节课。主要使学生感知高矮的概念。探索比的方法。教学时采用自主探索、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首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引出高矮的概念;接着让学生想一想怎么知道人或物体有高有矮的,引出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去探索;最后通过各种活动、游戏。让学生体验比较的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学情分析】

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己经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初步积累了有关比长短、比高矮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观察能力有限,看问题、观察物体不全面,所以教学时,注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并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各种比较的活动。让学生去探索。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及时进行评价,使学生饰得看问题要全面,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

2.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探索、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体验长短、高矮都是比出来的。都是比较物体长度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经历体验比较高矮方法的过程,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

2.在比的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关比较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学会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活动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形状相同但高矮不同的两个瓶子、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一)引导观察教师选四名高矮差距较大的学生到讲台。让学生观察。

问:看到他们四个同学。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二)交流汇报学生观察后,先与同位说一说,再汇报。

学生可能说衣服的颜色不同、男女性别不同、有胖有瘦、有高有矮等。教师都给予肯定。

启发引导说出学生有高有矮。

教师板书:高矮【设计意图:创设此情境是通过学生观察引出“高矮”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初步感知人或物体有高有矮,自然有趣。】

二、自主合作,探究方法

(一)引入研究的内容教师选两个高矮差不多的学生。站在讲台两边。让学生判断谁高谁矮。

学生观察后汇报(学生可能说:看不出谁高谁矮。或说甲高、乙高、一样高)。

(二)探究比较高矮的方法1.怎样知道人或物有高有矮呢?

2.小组讨论交流比较高矮的方法。教师参与其中。

3.小组汇报、交流学生可能说出:(”两人站在一起比;(2)两人拉紧绳放在头顶。看哪头高;(3)用尺子量;(4)用小棍搭个小桥让他们通过;(5)靠墙作记号等。只要有道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三)强化比较的方法1.让学生再来比一比。

(1)教师选一男(高)一女(矮)两生上台比一比。

要求:比一比,说一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学生比较后会说:.‘男生高。”教师趁机和男生站在一起。让学生比一比:“我们俩比。谁高谁矮?’’学生会说:“老师高。”教师抓住机会问:‘。为什么你们刚才说男生高,现在又说老师高至到底这个男生是高是矮呢?”

(2)小组讨论。应怎样把话说清楚。说完整。

汇报时。引导学生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2.再请两个同学来比一比。

学生比时。让一生站在讲台上。一生站在讲台下。教师问:

“这样比行吗?为什么?’’再让一生抬起脚后跟比。问:‘。这样比行吗?为什么?,’

学生一定会说:这样比不行。教师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不行。学生可能会讲:不合理、站得不一样高、应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等。

3.出示两个瓶子(下面不齐。并用纸遮住。只让学生看到上半部分)。

问:猜一猜,这两个瓶子哪个高?哪个矮?

大多数学生会说:上面高的那个高。这时教师再打开纸让学生比一比。

【设计意图】:在创设的各种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亲自体验比较高矮的方法,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信心。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学会听取他人意见。从中受益。

学会合作。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说。在说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让不生明确高矮是相对的;比较高矮时要合理。要合乎规则。要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还要明白比长短、比高矮都要9体看。全部看。橄得看问题要全面。

三、实践应用。加深理解

(一)投影练习用实物投影仪投影练习一第7题图。学生独立完成(要让学生充分说,也可和其他动物比)),

(二)摸高活动和搭高活动1.学生站在地上摸。

2.跳起来摸(活动后学生谈体会)。

(三)游戏活动1.同学们,学校要举办运动会。从每个班选10名的学生参加入场式,咱们班这么多学生,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帮老师选出来吗?先想一想,再小组内说一说,然后告诉老师(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小组讨论、汇报)。

2.自由结合成小组((5-8人)按高矮排成队。比一比。看哪组又快又好(学生自由活动后。说一说是如何排的)。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活动、游戏。使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学习,充分体验比较高矮的多种方法。加深对高矮概念的认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课堂总结。

畅谈感受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遗憾?

让学生自由大胆地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谈。让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感受知识是无限的。增强继续学习的欲 望。

五、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课下看一看生活中哪些物体可以比长短,哪些可以比高矮。

说给同学或家长听。

【设计意图】:拓展延仲,既联系生活又巩固知识。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教学反思】

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本节课以师生共同活动为主。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探索。创设了多种实践活动,实现了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亲自体验、观察、感知高矮。小组合作、自主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多种方法的产生。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特别是在探索比较高矮的方法和游戏活动时。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找出了不同的方法。通过小组交流、汇报,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问题有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在活动中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7

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

知道它们的名称,能辨认这几种物体,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经历直观认识物体的过程,并在合作交流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区别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设计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在分类的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请来了许多你们喜欢的小伙伴,你们瞧,有积木、皮球、还有橡皮泥呢!我们要和这些小伙伴共同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去认识大自然中很多美好的物体,如果你们很高兴就向老师招招手!

(二)物体分类

1.你们看,老师把它们分别放在了你们的学具盘里,请各小组同学商量一下,能把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吗?再说一说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好吗?

2.学生分小组活动

3.学生反馈

(1)按材料分:把纸做的放在一起,塑料做的放在一起;

(2)按颜色分:把红色的分在一起,黄色的分在一起,花的放在一块;

(3)按形状分:把长的放在一起,方的放在一起,象柱子似的放在一块,球放在一起;(4)按大小分:把大的放在一起,小的放在一起

(三)教师小结

你们真聪明,想出这么多的分类方法!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按形状分的这一类,他们就是按数学眼光来分的.

二、活动二:摸一摸,说一说各种形体的特点

(一)描述物体的形状

1.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小伙伴,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它的样子,再为它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好吗?

2.学生反馈

3.教师同步出示图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二)整理学具

我们先把长方体放在盘子里,再把圆柱放在长方体的旁边,盘子里还缺谁呢?

(三)构建立体图形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说物体名称,学生想象它的样子,并用手比划出物体的样子

三、活动三:小组游戏,进一步感知各种形体的特征

(一)摸出物体,说出形状

教师:我这里有一个神奇的袋子,你们想知道里面有什么吗?请听好游戏规则,先闭上眼睛,把手伸进袋子里,摸到一个物体后说出它的名字,再拿出来让同学验证,说对了我们用掌声来祝贺他.先从1号同学开始活动.

(二)按指定的形状摸出物体

教师:由一名同学指定大家在袋子里摸出具体形状,摸对了,小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称赞他,从1号开始轮流活动.

四、活动四:联系生活实际,深化新知

(一)数一数

1.数一数,这个机器人是由哪些形状的物体组成的?

2.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说一说

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都是什么形状的?(在小组内交流)

五、活动五:创作活动

(一)搭一搭

小组合作,用学具盘里的物体,搭出一件作品,并说一说用了什么形状的物体、各是多少个,以及搭建的作品的名称等.

(二)捏一捏

用橡皮泥捏出自己最喜欢的形体,进行展示交流.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能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积极思考、正确比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知道你们已经学习了数的组成,数的读写和数的顺序,老师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

(1)、6是x位数,100是x位数,82是x位数。

(2)、28的8在x位上,表示x个x;2在x位上,表示x个x。

(3)、36是由x个十和x个一组成的;4个十和5个一组成的数是x;99里有x个十和x个一,它后面是x。

(4)、按照数据的顺序填数:

34、35、x、3769、70、x、72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下面再来看看这两道题。

(1)、在○里填入“>”、“<”、“=”。

15○20__○98○8

(2)在66、25、9、89、75、100这些数中,最小的是x,的是x。

生回答后,问:“你怎么能这么快就知道哪个数最小,哪个数?”引导学生说出一位数比两位数小,两位数比三位数小,最终得出:位数多的数较大。

3、即时练习。

4、如果都是两位数,我们能不能也这么快的比出大小呢?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我们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手上有一些卡片,卡片上都是两位数,我们请两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来抽取卡片,看看哪组抽取的卡片上的数更大。

开始游戏。

在游戏中使学生明白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

2、小结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比较大小,先看数的位数,位数多的数更大;如果都是两位数,十位不同比十位,十位相同比个位。

三、巩固练习:

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2页的“做一做”,再指名学生说说是怎么比的。

2、你能说一说六十几有哪些数?(按顺序说一说)这些数与六十相比,比六十大还是小?比七十呢?四十几在几十与几十之间?八十几比几十大,比几十小?

四、拓展题:

1、连线。(课件)

2、填上合适的数。

26<2□47="">□7100>3□58<5□78<□2

3、你知道我是谁吗?(课件)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用假设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指导】

1、要注重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采取讨论,自主探索等方式,多手段、多层面、多角度地探索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代数法等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在注重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还应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自主优化(如列表法中的从两边开始,从中间开始,依据数据跳跃猜测等),并注重不同策略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注重解决问题策略的局限性和一般性。

2、要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观察、猜想、证明、归纳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用数学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从课初随意、无序的猜想到表格中的有序、有目的的猜想;从一般验证到表格中数据变化规律的发现;从列表法(8只兔0只鸡或8只鸡0只兔这两种情况中)很快自然联想到假设法(通过假设——计算——推理——解答的过程,掌握假设法的独特的特点)、代数法。学生的思维经历了从无序到有序、从特殊到一般、从借鉴到创新、从肤浅到深刻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3、要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广角”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新增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渗透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本节课作为本册教材“数学广角”中的唯一教学内容,也要求教师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如:用容易探究的小数据替代《孙子算经》原题中的大数据的“替换法”解决问题,渗透了转化的思想和方法;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既渗透了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又强调了解题策略的优化;用“假设法”解决问题,渗透了假设的思想和方法;用“方程法”解决问题,渗透了代数的思想和方法等等。这些对于学生而言,无疑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4、要注重数学文化的传承鸡兔同笼问题是《孙子算经》中一道影响较大的名题,一直流传至日本等国,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众多数学爱好者的广泛关注。教学中,我们把《孙子算经》中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原题和《孙子算经》中用“抬腿法”这种特殊而灵巧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用课件科学而生动地再现于课堂,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充分地传承和弘扬了经典的数学文化,较好地体现和提升了课堂的教学品味。

【知识结构】

第1课时 鸡兔同笼(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3~105页例1及“做一做”、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体会假设和列方程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难点】

用多种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列表法的表格卡片。

【情景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一道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数学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抽生回答。

2、这类题我们把它叫做什么问题好呢?板书。其实,鸡兔同笼问题记载于《孙子算经》一书中,早在1500多年前就有古人在研究它,我们现代人还在研究它,而且还有很多外国人也在研究它。鸡兔同笼问题到底有什么魅力,使得那么多的人乐此不疲地去解决这个问题呢?相信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你们就会揭开这个秘密。你们有没有信心把这节课的内容学好呢?

【新课讲授】

(一)出示情景,获取信息

1、出示“鸡兔同笼”画面。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题目里的数字改小一点。“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条腿。鸡和兔各有几只?”

2、我们一起来看看被关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鸡和兔是两种不同的动物,但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理解:相同点——鸡和兔都只有1个头;不同点——鸡只有2条腿,而兔有4条腿。

(二)列表法

1、我们先来猜猜,笼子中可能会有几只鸡几只兔呢?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

2、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怎样才能确定猜的对不对呢?

3、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们猜测的数据填在答题卡上。师巡视,可能会出现如下四种情况:①随意猜,直到猜对为止;②从鸡的只数开始尝试,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③从兔的只数开始尝试,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④对半分开始尝试,不断调整,直到符合26条腿为止。

4、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列表法。

(三)直观画图法

1、师:刚才我们同学介绍了用列表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2、生1:还可以用画图——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鸡和兔的8个头,再给每只动物先安上2条腿,这样一共用16条腿,还剩下10条腿。因为每只兔少算了2条腿,所以一次增加2条腿,这样一只鸡就变成了一只兔,要把10条腿安完,就要把5只鸡变成兔。所以在这个笼子里鸡有3只,兔有5只。问:你们听懂他的方法吗?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画。

3、生2:我也是用画图法——先画好8个圆圈代表鸡和兔的8个头,但我是先给每只动物安上4条腿,这样一共有32条腿,多了6条腿。因为每只鸡多画了2条腿,所以一次减少2条腿,这样一只兔就变成了一只鸡,要去掉多的6条腿,就要从3只兔的身上各去掉2条腿,这样3只兔变成了鸡。所以在这个笼子里鸡有3只,兔有5只。

师: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4、你们觉得用猜想列表法或直观画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样?

生:我认为有局限性,当头和腿的数目较大时,用这两种方法会很麻烦。

5、是呀!假如鸡和兔不是同关在一个笼子里,而是同关在一个养殖场里,鸡和兔共有1000只,它们共有2700条腿。问这个养殖场里的鸡和兔分别有多少只?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或画图的方法来解决就太麻烦了。看来我们还有必要继续研究新的解题方法。

(四)思考交流你还能用什么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讨论后交流。

A、假设法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__X同学表格中左起的第一列,8和0是什么意思?(就是有8只鸡和0只兔,也就是假设笼子里全是鸡)

①假设笼子里的8只全是鸡,那么笼子里就只能有多少条腿?

②与实际的腿数不符,腿的条数少算了多少条?

③假设全是鸡,是把4条腿的兔当成2条腿的鸡,这样每只兔就少了多少条腿?

④少算的10条腿是把多少只兔当成了鸡来算?

⑤鸡的只数怎么算?

B、列方程解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除了假设法外,还有别的方法吗?(方程的方法)

要用列方程的方法就必须找到等量关系式。

通过得到的信息能写出哪些等量关系式呢?(兔的只数+鸡的只数=8;兔的腿数+鸡的腿数=26)(课件出示)

这里我们需要求兔的只数和鸡的只数,共有两个未知数。那我们可以设其中一个未知数为x,再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另一个未知数。让我们来试试吧。

小结: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可以用哪些方法?(列表法、画图法、假设法或列方程。)

(五)现在我们就用刚才学到的这些方法来解决《孙子算经》中的原题,你会用列表法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吗?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05页“做一做”。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解决这两道题,然后交流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小结:鸡兔同笼问题可以用猜测列表法、假设法等多种方法解决,但数字较大时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

【课后作业】

1、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四第1~3题。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练习。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初步形成关于几分之几的表象,会读写简单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互相合作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探索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

教学难点:

对几分之几的理解。

活动准备:

长方形纸、圆形纸、正方形纸、毛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挖掘潜能。

师:孩子们,都说数学课是最有趣的一门学科!因为在数学课堂上总能发生有趣的事!下面我们就来玩个小游戏,不用说话,只要拍手就行,答案是几,你就拍几下?看谁反应的快又准!准备好!

师:老师这有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请你用手势告诉我,每人分到几个苹果?(生迅速做出反应。)

师:真不错!有2个苹果,也平均分给2个同学,请你用掌声告诉我们,每人分到几个苹果?(生拍一下手掌。)

师:还真不错!相信接下来的问题你们也能回答得很出色。迅速抢答:现在只有一个苹果了,还要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到多少个苹果呢?

生:表现得很尴尬!没法拍手!

二、观察操作,探求新知

1.借助形象,认识①多媒体演示平均分苹果。

师:没关系,我们可以动手试验一下!现在就有1个苹果,我要分啦!(故意将刀子向外偏一些。)

生:(激动)不对,没有平均分。

师:为什么要平均分啊?

生:要不然就不公平了。

师:(重新分苹果,展示)苹果的一半,还有人说了什么?

生:(齐答)1/2。

师:(板书1/2)这1/2以前学过的知识可没有见过,1/2是怎么回

事啊?

生:是两份中的一份。

师:它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位新朋友,谁啊?(板书课题。)

认识分数

二、探索新知

师:(故做神秘)这一半苹果用1/2表示,那另一半呢?

生:(抢答)1/2。

师:(总结)这一半苹果可以用1/2表示,另一半也可以用1/2表示。其实啊,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的“一半”都可以用1/2表示,打开书到53页,看书中的“涂一涂”中给了哪些图?

【评析:在此处体会1/2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许多事物的“一半”。】

生汇报:花瓶、脸谱、六边形、圆形和正方形。

师:淘气请大家分别涂出它们的1/2,怎么涂啊?

生:涂它的一半!

师:对,刚刚我们说过“一半”就是1/2,对呀,可这一半怎么找啊?

生:找出它们的对称轴!

师:(故做惊讶)你都能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这节课遇到的新问题啦,真让我佩服。那我们只要找到这个图形的(生:对称轴),平均分成(生:两份),再涂其中的(生:一份)就是这个图形的1/2,是吗?(生:对)温馨提示:为了更方便、更快捷,同学们可以像这样用画斜线的方法来表示。看懂了吗孩子们?那开始吧!

师:刚刚在大家涂的过程中,老师看到六边形的涂法有些不同,我们一起来看看。(展示两种不同的对称轴。)(生说自己找对称轴的方法和原因。)

师:老师班级的一名学生是这样找二分之一的。老师想请大家帮忙判断一下。

师:刚才我们找到了一个物体的二分之一,那如果老师将物体的数量增加你还能试着找到他的二分之一了吗?(出示课件)

师:能不能告诉齐老师,你怎么分得这么快?我是用除法算式算出来的。

师:孩子,你很会学习,懂得将知识活学学用!

师:我们只要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板书:平均分)成了2份,这两份中的1份就是它的1/2。(边说边演示。)

师:下面我们来动手折一折你桌角资料袋里的正方形,先看清老师的要求:(多媒体出示)

1.请将你手中的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

2.用你的彩笔想涂几份就涂几份;

3.再和你的同桌小伙伴说一说,你涂的这部分是这个正方形纸的几分之几?准备好了吗?(学生操作,教师随机观察并评价。)

师:折完的同学,如果你涂的是1份就把它贴在左起第一块纸板上,如果涂的是2份就贴在第二块纸板上,以此类推。要求是贴得整齐一些。

师:睁大你明亮的眼睛,看一看这块板上是不是都涂了4份中的1份啊?如果这4份中的1份用一个分数表示,该用哪个分数呢?

生:1/4。

师:(板书1/4)我发现点问题:怎么几个1/4不一样呢!不对吧?

生:对!只不过折法不一样。

师:(故做恍然大悟状)原来它们都是表示这个正方形纸的1/4。你发现什么了?

生:只要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就都可以用1/4表示。

师:只要是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就表示这张正方形纸的1/4。

【评析:引导学生丰富对1/4的认识,同时也是培养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那现在如果涂的是2份,是这个图形的?

生:(齐答)2/4。(师板书2/4。)

师:这个涂得真好玩。

师:那里还有两个孤苦伶仃的小朋友呢。(指着3/4)这个涂法该

用哪个分数表示呢?

生:(齐答)3/4。

师:那你能说说为什么用3/4表示呢?

生:把这个图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3份,就可以用3/4

表示。

师:(纠正)应该是表示这个图形的3/4。

师:(指着4/4)那这个呢?

生:4/4。

师: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4份,就是这张正方形纸的4/4。

师:通过刚才的`折一折,我们真是收获的不少啊!我们又认识了……(生答1/4、2/4、3/4、4/4。)

三、拓展延伸

师:你还知道哪些分数?

生:3/6、8/8、2/10。

师:能不能说完?

生:不能。

师:看来分数是无穷无尽的。现在我们以3/4为例,你知道它各

部分的名称吗?

生:4叫分母,3叫分子,中间的横线叫分数线。

师:那分母表示什么呢?分子又表示什么呢?

生:分母表示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其中的几分。

师:说的不错!很有概括性!

师:其实在远古时代分数是这样表示的“”,你来猜一猜,这个分数是多少?

生:3/4。

师:后来当阿拉伯数字产生以后,分数就演变成“34”。后来人们觉得这样的表示用意和我们学过的整数弄混了,人们就想出了用一个表示分数最大特点的——平均分这种方式来区分它们。于是在它们中间加上了一条象征平均分,也是分数的重要标志的分数线,演变成了我们现在的分数。那我们的祖先这么有智慧,都发明了分数,你能骄傲地读一读它吗?谁能来试一试?(2个学生分别读四分之三,一个比一个骄傲。)

师:孩子们,知道吗?欧洲使用这样的表示方式,要比我们中国晚了1400年呢!古代人的聪明才智真让我佩服。那你们呢?

师:接下来,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更神秘的地方!数学发现王国那里的国民都很聪明!看我们班的同学聪明吗?

师:下面的分数谁能读出来。(教材54页,“说一说”练习。)

师:快速的看一下,想一想你为什么用这个分数表示啊?

生:这段线分成3份,其中的1份就用1/3表示。

师:随便的3份都行吗?怎么分都行啊?

生:(急忙纠正)是把这段线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1份,就用1/3表示。

师:(强调)就表示这段线的1/3。

师:那这样的呢?(指剩下的2份。)

生:2/3。

五、总结

师:今天,祁老师特别高兴,能在这里和同学们一起认识了数家族中的一位新成员——分数。它和整数、小数一样充满了无穷的乐趣。生活中也有很多的分数,回家后可以找一找分数和爸爸妈妈说一说,展示一下你渊博的知识。我们以后还会继续研究分数。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6—37页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考: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为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师: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老师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怎么解决,引发学生思考,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同时,用统一的学具代替实物分一分,为脱离一切物质属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分一分,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分法会不相同,正好可以从中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一致性。对于记录这样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有困难的。所以,先让学生感受到做记录在活动和交流中的优势。让所有学生试着记录自己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后续的小组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根据你所喜欢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倾听,体验分法的多样化与结果的一致性。及时表扬利用口诀一次平均分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和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提升数学认知,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有了分糖果活动的基础,学生会想到用口诀来平均分,但40根小棒相对于20块糖果,是一个大数目。让学生先商量一下分法,能够避免盲目、无效的活动。另外,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历不是很多,缺乏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分工和组织示范。]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

[设计意图:展示一些小组的记录,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交流,意在让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分法更简便、更合理,给学生反思、调整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

五、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明确游戏规则。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设计意图:此游戏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也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经历不定的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为以后除法中有效试商打下坚实基础。]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小结: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都是平均分的;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捷地完成任务;有时会正好分完,也可能会有剩余……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糖果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课的活动,说一说收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梳理,再次提升。实践性作业是与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联系起来,是对大数目的平均分活动的延伸。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亲身操作,完全能够获得最终结果,并记录下来,积累平均分的经验,为下节课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得数有关“8”、“9”的加减法。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得数有关3、4、5、6、7加减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8”、“9”的加减法,并按下去一课还有得数有关“8”、“9”的加减法的罗列,所以本节课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独立地写出所有算式,本节课安排了跳绳活动引出有关得数“8”的算式,安排画一画引出有关得数是“9”的算式,通过试一试,练一练3题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内容安排接进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

教学目标:学习有关得数是“8”、“9”的算式,能正确进行计算,发展学生观察分类能力,感受生活数学之美。

教学方法:讲解法、讨论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投影、每生一张1到8的卡片(诫课前发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玩过跳绳吗?”

生答:结合生活激发兴趣

师:“跳绳是一项很有趣的体育活动,看这些小朋友玩的多有趣!”

师:出示跳绳投影。

二、新授

1、跳绳

师:“一共有几位小朋友在跳绳”。

生:“8位”

师:“你们看一看,能不能把这8个板书:4个男生和4个女生小朋友分成两组,比如可以这样分,1个小戴1个戴帽子的,7个不戴的朋友帽子,7个不戴帽子”。3个穿裙子的,5个穿裤子的。2个甩绳子的,6个跳绳的。

学生观察、讨论。

反馈:学生说,教师总结并板书。

师:“我们说把两组合并在一起是用加法的,大家能不能根据刚才结果列成算式”。

学生算式、教师总结,在相应位置板书。供学生对答案,只要有其中一个。

2、画一画,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涂色,一人记录算式,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答案可以不同,但要能理解算式。

反馈:投影出示相应的涂色和算式。

学生自己检查,只要有其中一个。

3、试一试,学生板演。

7+2=() 6+3=() 5+()=8

先收后放

其它学生独立完成。

三、练习

第一题:教师讲清图意,第一幅求和。要把两部份合并。第二幅是分开,可以把任意一份作为要求的问题。

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对答案。(学生的答案可以多样化)

反馈、纠正。

第三题:全班游戏,找朋友(凑9)

第四题:数学故事,学生观察。猜一猜八戒吃了几块西瓜,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学生发言讨论。

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

小结:讨论“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一)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18个20是多少?

小结: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复习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引入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1

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二)讨论:

1、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怎样列式?

2、13.5x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算式比较简便?

4、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

(三)教师提问:小数乘整数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提示:

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2、能不能用前面复习中得到的规律来解决呢?

(四)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例1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把675缩小10倍呢?

(五)请学生看书学习今天的内容第1页,觉得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三、质疑小结

(一)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概括一下。

(二)提问: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为什么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依据是什么?

(三)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四、反馈调节

(一)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

0.9x463x68.4x15

(二)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14个9.76的和是多少?

5个2.05的和是多少?

4.95的7倍是多少?

(三)根据填结果。

()()

()()

()x()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

0.86x72.14x620.375x12

1.8x3950.45x1081.056x25

(二)小明看见远处打闪以后,经过4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明有多远?(从打闪起到看见闪光的时间略去不算)

七、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用加法计算:13.5+13.5+13.5+13.5+13.5

用乘法计算:13.5x5=67.5(元)

答:5米要用67.5元。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解方程

8x ÷ 2 =28       7(x+3)÷ 2 =28

2(x +17 )=40     6(5+x)÷ 2 =36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

C=4a   S=ab   S=ah÷2   S=(a+b)h÷2 ……

4.揭示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1)

[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适当地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计算公式,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展开后续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 +x )=28

8+x =14

x =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

问:(1)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

学生练习并交流。

3.小结:根据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说明:让学生通过尝试、分析、交流、比较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探究活动开始,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学生会出现方程和算术两种解法;后小组比较、大组交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方程与算术解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特别是列方程时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宽是40m,长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练一练:列方程解应用题

(1)长方形游泳池占地600平方米,长30米,游泳池宽多少米?

(2)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纸片的底边长6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块梯形草坪的面积是30平方米,量得上底长4米,高6米,它的下底长多少米?

(学生练习并交流。)

3.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布置作业:练习册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47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