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教案是指教学活动的计划和组织安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价方式等方面的设计。什么样的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才算是优秀的呢?这里整理一些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难点: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关键: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数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⑶1702030009是(10)位数,它的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

⑺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4和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30300030位上的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3表示(3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515151)。

⑾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位读起或写起。

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⑴13500000元=()。

A、135元B、1350元C、1350万D、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个零。

A、1B、2C、3D、4

⑶一个数位是()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百万B、十万C、千万D、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A、207375B、2070375C、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

A、19998B、20003C、2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

567765〇576756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900亿吨810000千克=81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74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09998572≈13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502700000

(3000000)+(800000)+(9)=3800009

二、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的数是(73210),最小的数是(10237),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70123),约等于3万的的数是(32710)。

三、用5、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0047,50074,40057,40075,70045,70054

⑵读两个零:50407,40507,70405,50704,40705,70504

⑶一个零也不读:54700,45700,75400,57400,47500,74500

作业:认真复习,明天检测。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2

(一)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四)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降低学习的难度,促进学生的思维水平的提高。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4.加强统计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知识和统计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5.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学习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材说明: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四)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五)教学建议:

本单元中一个新的亮点就是整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目标中学生既要掌握运算顺序,又要理解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和步骤。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算基础,因此建议:

1、以应用题型为经,以运算顺序为纬。视学生情况,各有侧重。

2、加强基础运算,保证计算的正确率。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尝试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创造的过程,从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和小括号的意义。在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自主的,学生的选择是开放的,学生的表述也是多样的。

章节名称四则运算课时

课标要求

教学目标1、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对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3、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内容分析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学情分析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一到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第二学段本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

学生课前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3

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体会乘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们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教学重难点

乘法算式的写法和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笑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课件出示:教材第18页情境图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都看见了些什么

1、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数学信息。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试着解决数学问题。

二、自主探究

师: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先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计算。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说:

有多少人坐小飞机2+2+2+2=8(人)。

有多少人坐小火车4+4+4+4+4+4=24(人)。

划船的.有多少人3+3+3=9(人)。

学生汇报时,教师有意识地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板书在一起。

师:观察上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每个算式中的加数是相同的。

师:像这样的加数相同的加法算式还可以用乘法算式来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与加法相关的乘法知识。

1、针对2+2+2+2=8(人)进行教学。

师:这个算式中相同的加数是几有几个这样的加数

生:相同的加数是2,有4个这样的加数。

师:4个2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

边说边板书2×4=8或4×2=8,并结合所写的乘法算式介绍各部分的名称和算式的读法。

2、根据“儿童乐园”的其他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先写一道连加算式,再改写成乘法算,并说一说改写的理由。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三、总结提升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练习设计:教材第19页。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4

一、旋转与平移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经历认识旋转、平移现象的过程。

2、结合实例,初步感知旋转、平移现象。在对物体旋转、平移运动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认识旋转、平移现象。

教学过程:

一、认识旋转现象。

(一)做风车:

1、指导学生动手用正方形彩纸做风车。

2、让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风车玩一玩。观察风车转动的情形,说说风车转动有什么特点。学生在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使学生了解风车是绕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的,说明风车的转动就是旋转。

(二)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可直接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出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二、认识平移现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师的带领下,师生共同操作。

2、让学生交流自己取书、推书的动作。

3、讨论:

取书、推书的动作以及书的移动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了解书是沿一个方向做平移运动。

(二)说一说:

1、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事例,说出平移现象。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在生活中还看到过哪些平移现象。

三、练一练:

第1题: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做平移、旋转动作。

第2题:给学生充分的观察、交流空间。

第3题:先让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先让学生指出事物的运动情况,再说出哪些是平移现象,哪些是旋转现象。重点了解学生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的情况。

四、作业:课本第4页的第4题。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操作活动,经历认识图形平移和在方格纸上画平移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在探索简单图形平移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在方格纸上移动图形(课本第5页的做一做):

1、指导学生边操作、边交流。

先让学生把纸片放在方格纸的中间位置,再把纸片向右平移5个方格,然后交流平移的过程、方法、结果。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把一个图形平移几个方格,只要看图形一条边平移的格数即可。

2、将纸片从A处向下平移到C,方法同上。重点了解学生平移的方向和位置是否正确。

3、想一想:把纸片从A处向左平移到D的位置,纸片平移了几个方格?

让学生自己平移,再说一说平移的距离。

二、试一试:

做课本第5页的试一试。

1、出示问题,让学生自己试着画,再交流。

2、鼓励学生画出其他平移后的图形。

三、练一练:

课本第6页的练一练。

第1题:师生一起边讨论,边填空。

第2题:鼓励学生探索、交流不同的平移路线。

第3题:先共同判断,再涂色。让学生说一说另一个虚线图是向右平移几个方格后得到的。

第4题:鼓励学生自己确定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并分别画出平移后的图形。交流时,让学生说出平移的方向和移动了几个格。

教学随笔:

二、除法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购书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算法。

教学重、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两位数的除法,并进行验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新授:

1、出示课本第8页的题。

(1)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说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2)师提问:能买多少本《趣味数学》?

(3)学生列出算式后尝试解答。

(4)交流学生的解决方法。重点使学生学习口算方法。如,把15个十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3个十,即150÷5=30;也可以这样想,因为5×30=150,所以150÷5=30。

(5)师提出:150元能买多少本《科普读物》?

(6)师生先讨论:150÷6能直接用口诀计算吗?然后共同完成竖式计算。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商“2”要写在十位上的算理。

三、议一议:怎样检验算得对不对呢?

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式,想到检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用商乘除数的方法可以检验除法算得对不对。

四、练一练:

第1题:弄清题意后,让学生计算。教师注意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方法。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重点检查学生竖式的书写情况。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验算的情况。

第3题:在进行练习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益鸟的教育。

教学随笔: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月饼装盒问题,经历自主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

2、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运算的准确性和计算结果在生活中应用的现实性。

教学重点: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有余数的除法,会进行验算。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5

学情分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灵活运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和平行四边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将为后面学习梯形、三角形、圆的面积及立体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剪、移、补等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及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师:多媒体,平行四边形。生:剪刀、三角板、平行四边形纸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来猜一猜,今天我们要学习什么知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你怎么知道?(黑板上写着)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师板书)大家齐读课题。

二、自学互学,探究新知。

(一)引出数学思想方法,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会计算哪些图形的面积?(长方形,正方形)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将要学习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都是数学家们动手实验得来的,今天,你们想不想像数学家一样,自已动手实验,找到求平行四边形面

积的方法?(想)研究是要讲究方法的,今天的研究,我们将要用到什么数学思想方法呢?大家能猜到吗?

2、师:下面请大家做一道练习。求出下面图形的面积。谁能勇敢地把自己的答案说出来?(生答: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9×5=45m2)

师:利用公式计算面积非常地快。(师根据学生说的板书长方形面积公式,并贴一个长方形的图)

师:那第二个图形呢,谁能用__捷的方法算出它的面积?(生:把中间的图形移到下面,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再计算面积,10×6=60m2)

师:还有别的移法吗?(师课件演示另一种移法)看一看,这样移,可以吗?3、师:刚才这位同学非常机灵的把原来的组合图形,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长方形,再计算面积。其实这就是数学家们常用的一种思想方法,猜一猜是什么?(转化)你们同意她的想法吗?(同意)我们数学家呀,就是把这种方法叫做转化。(师板书:转化)

师:转化就是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研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怎样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请同学们拿出三角板,铅笔,剪刀,根据屏幕上的提示,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

(二)动手操作,深入探究。

1、学生自已动作操作,并与同桌交流,师巡视。(时间:4分钟)

2、师:老师把你们的作品拍成图片,看,你们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什么图形(长方形)你们真会思考,动手能力也强,有数学家的风采。老师不知道怎么剪,我想请同学们来教教老师。其它同学在下面监督,有问题随时提出。

(生:先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再沿着高剪,向右平移,变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跟他们的方法一样的,举手。(生举)真棒。同学们成功的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3、课件演示强调剪拼要注意的事项。

师:昨天,老师也剪几个平行四边形,看一看。行不行?大家一起说?(不行)为什么?(因为这样剪,就变不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了)对,所以,我们一定要沿高剪,这样才能拼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

师:那老师这就去剪拼。这样剪行不行?(不行)为什么?(这样剪,面积就变了)你同意吗?你能再说说吗?转化时,我们不能改变原来面积的大小,面积变了,求出的还是原来图形的面积吗?(不是)

师:我们把刚才操作的过程通过电脑再演示一次。(电脑演示剪的各种方法。)有些同学还有别的方法以,我们一块来看看图片。

4、找到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

师:通过我们自己动手操作,把平行四边形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我们能不能发现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呢?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问题,小组内互相交流,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生汇报。师电脑展示

师:你们找到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了吗?(找到了)请你们大声地告诉现场的老师(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为什么是底乘高?(因为长方形的长等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说得真完整,把掌声送给他。

师:用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你能不能用字母表示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h)(三)总结

1、师:今天,我们五(4)的同学,用转化的数学思想,通过画、剪、拼的等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板书:推导)恭喜你们,个个都是小小数学家了。

赶紧用_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四)数方格,验证公式1、数方格

师:以前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了长方形面积,其实,我们同样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找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看着屏幕上的,我们一块来数一数。

师:再一次观察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同样找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也再一次验证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2、师:通过公式观察,如果我们要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底和高)谁的底和高?老师的答案中比你的多了两个字,为什么得强调是对应的?比如这一个平行四边形,7cm对应的高是(6cm),5cm对应的高是(8.4cm)。三、练习巩固,大显身手。

师:下面,就用我们的研究成果,去解决问题。四、总结升华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2、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不但学会了知识,而且还掌握了一种方法—转化。通过转化,我们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解决新问题。这种数学思想方法非常重要,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它。希望同学们以后能运用这种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难题。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五、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转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h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6

一、设计理念:

随着学生学习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既巩固了小学基础知识,又为初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运用相关规律,熟练的进行解方程计算。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体验移项解方程的历程,观察、比较,进而归纳出解各类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勾漏”双向四步教学法,适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让学生在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移项的方法解方程,掌握各类解方程的一些规律,运用相关规律,熟练的进行解方程计算。

教学难点:让学生体验移项解方程的历程,观察、比较,进而归纳出解各类方程的快捷方法,得出一些相关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对比,归纳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勾漏”双向四步教学法;观察法、比较法、归纳法。

五、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勾人入境:

同学们,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学会了解方程,其实上,熟练后,我们可以不用写得那么麻烦,三言两语就可以轻松地解方程了啊!想学吗?

(二)、漏知互学:

先来看第一大块的加法方程

186+-=200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186+-=200

解:-+186—186=200—186

-=14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186+-=200

解:-=200—186

-=14

有什么规律呢?先看符号(+——符号相反)再看数字(数字顺序也相反),那合起来说就是:加法方程,数符相反。有趣吗?

现在我们再看第二大块的乘法方程

36×-=108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36×-=108

解:-×36÷36=108÷36

-=3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36×-=108

解:-=108÷36

-=3

师:他们又有什么规律呢?(课件展示)哦真聪明!乘法方程与加法方程的规律一样,数字顺序和运算符号都相反了,所以我们把乘法方程与加法方程合在一起称为:乘加方程,数符相反。明白了吗?记住了吗?

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三大块,减法方程:

-—36=12

用等式的性质这样解:

-—36=12

解:-—36+36=12+36

-=48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36=12

解:-=12+36

-=48

那么它们又有什么规律呢?先看未知数-都在减号前,接下来的运算符号都用加法,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减法方程都是用加法呢?别急,请看:

108—-=60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

108—-=60

解:108—-+-=60+-

108=60+-

60+-=108

-+60-60=108-60

-=48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108—-=60

解:-=108—60

-=48

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题减法方程与上面两题有什么不同呢?对,未知数-都在减号后面,运算符号都是用减法,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两张种减法方程合并起来说:减法方程,前加后减。未知数-在减号前用加法,未知数-在减号后,用减法。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第四块,除法方程:

-÷12=5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

-÷12=5

解:-÷12×12=5×12

-=60

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12=5

解:-=5×12

-=60

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对,眼睛真厉害!未知数-在除号前,解完这道题,谁发现,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与减法一样。1、未知数-在除号前面。

2、都用乘法。

3、数字没有相反。怎么办,对,先算完另外一种情况(-在除号后的)再说,那么请开始吧。

48÷-=3

用等式的性质可以这样解:熟练后可以这样解:

48÷-=348÷-=3

解:48÷-×-=3×-解:-=48÷3

48=3×--=16

3×-=48

-=48÷3

-=16

仔细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解除法方程的规律你找到了吗?

1、未知数-在除号后面。

2、都用除法。

3、数字没有相反。

以上说明在除号前后的计算方法不一样,那么它的规律要根据-在除号前后来判断,-在除号前用乘法,-在除号后用除法,从而得出他的规律是除法方程,前乘后除,它和减法有类似感。

(三)、流程对测:

小组内各出加减乘除的方程各一条,然后交换计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小组开始探究,教师巡逻指导

(四)、结课拓展: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7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3—15页《轴对称图形》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折一折,剪一剪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

3.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

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能正确判断轴对称图形。

教学难点:画出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课件剪刀彩色卡纸平行四边形纸

一、情境导入

1.谈话:看到同学们一张张可爱的笑脸,老师非常开心。

课件出示不对称“脸图”问:“这张脸可爱吗?”

生:不可爱!

课件演示脸图由不对称变为对称,问:现在呢?

生:可爱!

师:看来,人人都喜欢美丽的东西。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欣赏。

2.图片欣赏(课件出示对称图形图片)

看完图片后师问:这些图片中的图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会说,它们两边完全一样。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后说明:它们都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图形)

二、探究新知

1.认识轴对称图形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都是对称的。

看,这是笑笑自己剪的一棵对称的小松树,你们想不想也动手剪一剪呢?(课件出示小松树的`剪纸图形)

生:想!

师:老师和你们来一场比赛,看谁剪的又快又好,开始!

师生同时动手剪,完成后教师把自己剪的贴在黑板上。

请剪的最快的学生拿剪出的小松树展示,并让他给到大家说说是怎么剪的。(指导学生演示方法)

问演示学生:你怎么让大家知道你剪的小松树是对称的呢?

生:我把它对折(生边说边演示)(师板书:对折)

师:同学们跟他一起把自己剪的小松树对折,对折后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师板书:完全重合)

师演示左右对折并讲解,像这样把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图形的两边能够完全重合,我们就说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出示概念,补充课题:轴对称

图形)

生齐读概念

2.认识对称轴

师:把你们的对称图形打开,观察图形中间有什么?

生:有一条直直的折痕。

师:这条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出示感念,生齐读。

师演示并带领学生画对称轴(强调用虚线)

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轴对称图形,现在这位新朋友在和我们玩捉迷藏呢!

三、实际应用

1.看一看,说一说,下面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课本13页图)

生应用所学知识判断,教师点评。

师:这位新朋友留给大家的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了它,你们能把这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吗?

生动手画对称轴,师巡视指导,完成后订正。

师:轴对称的图形不单单生活中有,在我们天天接触的数字、汉字、字母中也同样存在,看,这儿还有轴对称图形吗?

2.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轴对称图形(课件出示课本14页第1题)

生找出轴对称图形,并说说每个图形的对称轴在哪儿。

师:聪明的同学们能找轴对称图形,聪明的你们会画轴对称图形吗?

3.出示课本14页第3题

师用第一个图演示讲解画轴对称图形的要点:一看对称轴;二找关键点;三定对应点;四画对称图。

生在剩下的两个图形中选择一个动手画,完成后展示成果,全班点评。师:同学们既能找,也能画,那肯定也能判断了。请看(课件出示)

4.下面哪些图形中的红线是对称轴?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很多轴对称图形,

(出示导课时的“脸图”可爱

的笑脸也是轴对称图形,你们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的轴对称事物呀?

生找身边的轴对称事物。

四、全课小结

我们身边轴对称的事物还有很多,轴对称的图形是美丽的,漂亮的,请同学

们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谈收获。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有什么收获吗?(想)

老师今天收获了一份愉快的心情!

板书设计:

完全

轴对称图形对称轴重合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8

教学分析:

按比例分配的练习。

学情分析:

已初步了解了按比例分配的应用,将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目标:

能运用比的意__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练习、反思、总结。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一)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比是3:2

1.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女生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3.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男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4.全班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男生人数的比是().

5.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6.全班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全班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二)学校有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120个,小足球和小篮球个数的比是3比5。学校买来小足球和小篮球各多少个?

把250按2比3分配,部分数各是多少

二、变式练习

1、被减数是36,减数与差的比是4比5,减数是多少?差是多少?

2、有一种药水,按药液与水的比为1比5000配制而成。用这样的药液0.5千克,可配制这样的药水多少千克?

教学反思:

提高练习的灵活度,以及练习的形式。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9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的设计重视自然数、奇数、偶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开展数学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情景比较熟悉,在认识自然数上并不陌生。但是奇数、偶数的特点总结方面可能会欠缺一些。设计思路通过用谜语星星引发后面的故事情景,让学生打开智慧之窗。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认识奇数和偶数。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教学难点:

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自然数的特征。

师:老师发现,天空有几颗非常明亮的星星,它们一共是4.5颗,你觉得老师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星星的颗数不能用4.5来表示。

师:那你觉得用什么数来表示才好呢?

生:我觉得用像1、2、3„„这样的数来表示好。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平时数东西的时候,就像这样1,2,3,4,5„„一个一个地数,这些数都叫自然数。(板书:自然数)课件出示问题:0是自然数吗?小组讨论。学生汇报结果。

小结:0也是自然数,它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师:自然数不但可以用数的形式来表示,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的内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直线上的数,(手势)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观察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教师指名回答。

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自然数的特征,大家跟老师一起再来概括一遍,“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

三、认识奇数和偶数。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十位同学到前面来。学生举手,教师请十位学生到前面站成一排报数:1、2、3„„师:请报单数的向前一步走。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交流。

生1:我发现10名同学的报数不是双数就是单数。

师:刚才我们提到了单数和双数,单数都有哪些数?双数又有哪些数?谁给举一些例子?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单数又叫做奇数,(板书:奇数),注意字的读音。双数又叫做偶数。(板书:偶数)值得说明的一点:0也是偶数。

师:现在,谁能举出几个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呢?

四、尝试应用。

1、师: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奇数和偶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奇数和偶数?

生1:电__的座位号分奇数号和偶数号;

生2:上体育站队报数。

2、观察数列,初探奇数、偶数的规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奇数和偶数。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试着按要求写出奇数和偶数。

(1)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奇数。

(2)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偶数。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写的。你给大家读一下好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两组数,有什么新发现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讨论。学生讨论。

师:哪个组想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五、课堂练习。

1、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自然数?(出示题目:6、25、1、47、0.01„„„)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在圆圈里填上奇数偶数。

4、数字游戏。(学生手中拿着奇数和偶数的数字牌根据老师口令做游戏)

六、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呀?(学生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这有一道拓展练习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拓展练习:教室里有一盏亮着的日光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8下开关。聪明的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判断,这盏灯是否还亮着?如果拉9下呢?拉100下呢?)

师:看来,自然数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都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吧!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0

教学内容:P36我长高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巩固统计的知识。

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

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

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

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小组活动要求。

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

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开始活动。

四、汇报、记录数据。

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

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

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

五、课堂总结。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1

教学资料

教材第7~8页的资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明白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经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本事,并且经过教学资料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进取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明白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师: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师:我们一齐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暑假中有没有观看一场体育盛事——奥运会,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

生:乒乓球羽毛球跑步、游泳、、、、、、

师: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

生: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等

师: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有没有试过这些长度的跑步

锻炼呢?在跑步运动中最长的跑步运动同学们听过没有?——马拉松小结:对于马拉松比赛,让孩子们有必须的了解,并经过马拉松的长度展开教学。马拉松为什么用公里作为单位,而公里又是千米都是比米更大的单位,大多少呢?

生: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经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体验1000米的长度

1、联系实际,提示咱们学校的操场一圈大约是150米,那么如果我们要跑

1000米的话需要跑几圈呢?

2、估想

(1)、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我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150+150+150+150+150+150+100

4、那么我们亲自到操场上去体验一下1000米的真实长度,跑完后我们一齐

迅速回教室分享一下大家的感受。

四、分享跑完1000米长度后的感受,继续探究米和千米的关系。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生1:1000米真的好长啊!

生2:跑到三圈的时候就很累了。

生3:1000个1米真的好长啊!

生4:1公里原先有这么长!、、、、、、、、、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

师: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

生:150米一圈得20圈才能完成3000米

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

生:3个

4、换一换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总结: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

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齐解决。

六、巩固练习(多媒体课件展示)

师:我们一齐把今日学过的知识再巩固一下,看看今日我们班上谁最勤劳,回答的问题有多有正确,我们将给予奖励哦!

1、完成课件的题

2、完成书上的练习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2

设计说明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人民币,所以对人民币并不陌生。在教学时,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让学生尝试把人民币进行分类,在这一过程中明确人民币可以分为纸币和硬币两种,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然后根据教材提供的关系图,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兑换。

2.在教学时,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意识到人民币的作用,并进行爱护人民币就是爱护我们国家的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从小养成存款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意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教材使用)

学生准备1元及1元以下面值的人民币若干(教材使用)

教学过程

出示情境,导入新课

1.铺垫。

课件出示教材52页4幅情境图。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幅图,说说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购买文具、买票、买报纸和存零钱)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都用到了什么?(人民币)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要用到人民币。人民币是我们国家的象征,爱护人民币也就是爱护我们的国家。同时我们也要合理使用人民币,养成存钱的好习惯。

2.导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人民币,看看它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主题图,列举出使用人民币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人民币在商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让学生明白积少成多的道理。

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

(课件出示1元及1元以下的人民币,包括纸币和硬币)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人民币,你们能认出几种?是怎样识别的?

学生说出这些人民币的名称和识别的依据。

(根据人民币上的数字、汉字、颜色、图案等可以识别不同面值的人民币)

2.对人民币进行分类,深化认识。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这几种面值的人民币,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能否对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分类,汇报交流。

预设

生1:按质地分,可以分为硬币和纸币两种。

生2:元的是一类,角的是一类,分的是一类。

生3:还可以按上面写的年份分类。

……

学生汇报完毕后教师小结:用纸张做的钱币叫做纸币,用金属做的钱币叫做硬币。(板书:纸币、硬币)按照人民币的单位分类可以把钱币分为三类,即分别以元、角、分为单位的人民币。(板书:元、角、分)同一种面值的纸币和硬币是等值的,如1元纸币和1元硬币是等值的,1角和5角的纸币和硬币也是如此。

3.认识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1)认识元和角之间的进率。

师:同学们对人民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现在老师要和同学们做一个“换钱”的游戏。

师(出示一张5角纸币):如果你用1角纸币来换老师的5角纸币,你应该用几张?(5张)

师(出示一张1元纸币):如果你用1角硬币来换老师的1元纸币,你应该给老师几枚1角硬币?(板书:1元=10角)

师:还是换老师的1元纸币,请你选任意面值的人民币来换,并分别摆一摆,看用几张纸币或几枚硬币。

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摆出几种情况之后,教师小结:不管用哪种面值的人民币来换,所换的人民币的总数都是10角,也就是1元。(出示教材例2中的左图)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会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数量关系,请同学们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以下题目:(用字母表示课件出示)

二、新授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这个寒假我们学校的图书馆又运来了一些新书,现在这些新书已经上架了并被老师们贴上了精美的标签想不想一起去看看?生:想。

2.自主探索

师出示情境图提问: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和咱们数学有关系的信息?生1:科技书有475本。生2:故事书有282。生3:文艺书有225本。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那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问题1: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有多少本?

问题2:故事书和文艺书一共有多少本?

问题3:科技术和文艺书一共有多少本?

问题4:科技书比故事书多几本?

方法一:(475+225)+282

方法二: 475+(282+225)

师生共同分析两种方法在计算方法、结果、解题思路上的相同点不同点。

指生回答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我发现在加法算式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数相加,再加第一个数,计算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师:这个规律在其他算式里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着写几个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

师:刚才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你能用自己喜欢的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板书:加法结合律) (a+b)+c=a+(b+c)师:学习了加法的结合律,

第七个问题解决了。咱们来看第一个问题:科技书和故事书一共有多少本?找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其他同学做到自己的练习本上。生:它们的加数交换了一下位置,和没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第二个规律------加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它们的位置,和不变。

三、总结

谈谈这节课收获了什么?

四、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百分数的认识,能理解发芽率、出粉率、合格率等这些百分率的含义。

2.能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方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

1.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2.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小黑板、口算卡片。

【参考的有关数据】

稻谷出米率约72%小麦出粉率约85%棉子出油率约14%花生仁出油率约40%油菜子出油率约38%芝麻出油率约45%蓖麻子出油率约45%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口算比赛:(时间:1分钟)

5/6―1/23/10×2/91―1/44/5÷1/54/5÷4/3

5/8+3/47/12×4/77/8+1/41/5+1/33/4÷5

想一想,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2.学生根据自己的口算情况口答“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

3.提出问题:能否将“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改成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呢?

(校对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口算情况,错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

活动(二)相互合作,探究问题

<一>初步感知

1.学生尝试解答各自的“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和“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

2.小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解法相同,关键是找准单位“1”,所不同的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计算的结果要化成百分数。

<二>共同探讨

1.师:百分数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应用很广泛,如前面说到的你们在口算比赛中,各自“做对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这是你在这次口算比赛中的正确率,“做错的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之几”就是错误率。像这些正确率、错误率等我们通常称作“百分率”。你能举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吗?

2.学生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百分率的例子,举例的同时要让学生说说他所举百分率的意义。

板书学生所举的百分率及其含义。如:

合格的产品数发芽的个数

产品的合格率=────────×100%发芽率=───────×100%

产品总数种子的总数

3.尝试解答例题:

(1)出示课本例1和例2的条件:

例1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有120人,?

例2某县种子推广站,用300粒玉米种子作发芽实验,结果发芽的种子有288粒。?

(2)完成第113页的“做一做”

活动(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口答:

(1)2是5的百分之几?5是2的百分之几?

(2)用1000千克花生仁榨出花生油380千克,说出求花生仁出油率的公式,并算出花生仁的出油率。

2.判断:

(1)学校上学期种的105棵树苗现在全部成活,这批树苗的成活率是105%。

(2)六年级共98名学生,今天全部到校,六年级今天的学生出勤率是98%。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3.课堂作业:

1.我国鸟类种数繁多,约有1166种。全世界鸟类约有8590种。?

2、根据我班同学的情况,先编一道百分数应用题,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解答。

活动(四)全课总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收获,说说解答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是怎样的?这类应用题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关系?

2.学生谈谈今天所学的知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用?

活动(五)补充练习

1.判断题。

①五年级98个同学,全部达到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8%。

②今天一车间102个工人全部上班,今天的出勤率是102%。

③甲工人加工103个零件,有100个合格,合格率是100%。

2.应用题。

①六年级一班有学生50人,今天出席48人.求六年级一班今天的出勤率。

②在一次数学测验中,六年级一班同学一共做了400个题,结果有错误的题16个,求错误率。

3.作业:结合练习二十九第6题进行课外调查。

【教学反思】

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使乏味的数学变得生动,鲜活,有意义。。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效果很好。

小学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P100例1、2。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也可以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是教学的难点。

3、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2)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教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3)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说教法

1、通过直观、图示,让学生充分感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引探教学法,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知识规律处适当给予启发、引导,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说学法

通过本节教学,要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课件出示)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先他把甘蔗分别装进三个袋子里,上面标注着长度:0.l米、0.10米、0.100米,馋嘴的八戒抢先一步说:“我的肚子大,我吃长的。”说着拿回了注有“0.100米”的袋子。沙和尚好不服气,上前对师傅说:“八戒好吃懒做,长的应该让给大师兄悟空吃。”悟空笑了笑说:“两位徒弟别吵了,无论哪个袋子都一样呀!”唐僧听了悟空的话,微笑着点了点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师傅对悟空的话点头微笑呢?这是因为大师兄悟空掌握了小数很重要的性质,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板书:小数的性质)

这样的设汁,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故事中,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调整例题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米尺投影图

(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图,提问:

A、0.1米是几分之几米(1/10米)?用整数表示就是多少分米?(l分米)

B、0.10O米是几个几分之1米?(10个1/100米)1/1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厘米(1厘米)?10个1/1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厘米)

C、0.100米就是几个几分之1米(100个1/1000米)?1/1000米用整数表示是几毫米(1毫米)?那么100个1/1000米就是多少毫米?(100毫米)

结合学生回答,例1图上的标注应改为:

0.1米是1/10米,就是1分米

0.10米是10个1/100米,就是10厘米

0.100米就是10个1/1000米,就是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l米=0.10米=0.100米

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样教学,也正是使本节课牢牢地扎根于小数意义的基础上,是小数意义的运用,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因而是有意义学习。

接着教师指着“0.l米=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并标上思考符号“→”,先让学生从左往右观察、比较,提问三个小数0.1、0.10、0.100有什么不同?(小数的位数不同,但在0.l米的末尾添上一个“0”或两个“0”,表示的实际长度不变,板书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再标出思考箭头“→”,让学生从右往左观察,发现什么规律,补充板书小数的末尾去掉“0”。

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2.教学例2

在例1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探求新知的方法。所以例2的教学,教师出示自学提纲,提倡学生先独立看书,然后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分页标题e

(3)从左图到右图有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份数变了,正方形的大小和阴影面积的大小没变)

(4)怎样比较0.30和0.3的大小?(0.30是30个1/100,0.3是3个1/10,因为10个1/100是1个1/10,30个1/100也就是31/10,所以两个小数的大小相等)。

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同时,通过看书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两道例题,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规律,全面概括出小数的性质。

3.呼应课始,揭示奥秘:由于悟空掌握了小数的性质,所以他面对两位师弟的争执说:“无论哪一袋都一样”。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为2.50元、3.00元,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这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一阶段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在这一阶段,特别是抓住学生的求胜心理进行了练习、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保学习任务的圆满完成。

1.判断下面小数哪些0去掉是对的,哪些0去掉是错的?

8.0808.0880.0080.80800

2.判断下面各组两个数是否相等?为什么?

0.25和0.25000.25和0.2050.7和0.073和3003和3.00

3.闭眼听判:

“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样设计、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各种误解进行辨析、判断,使得所学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

(四)全课小结(完)

48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