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将教学计划、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等组织起来,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如何撰写优秀的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这里分享一些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写作案例,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为第四单元、第六单元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
3.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4.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⑵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发现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练习法,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一定量化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迁移法,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行迁移,这样的知识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20道表内乘法题。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但经过一假期的时间,有些已经淡忘,有必要在课前适当训练,唤起对旧知的记忆,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尽快找到数感。所以在新课伊始进行表内乘法的复习。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首先我用激励的语言祝贺孩子们成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欢迎他们重新回到学校。以美化身边的环境为契机引出情境图。
每捆20棵
1.探索新知。
(1)仔细观察并说出数学信息。
(2)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3)试着解决问题:3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引出:20×3=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是教学的必要手段,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为新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2.讨论算法。(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算法)
(1)20+20+20=60(2)2个十乘3是6个十,就是60。
(3)2×3=6,20×3=60
先不看20后面的“0”,2×3=6,乘完后再在6的后面加一个“0”,所以就等于60.
3.优化算法:以上算法你认为哪种更简单?
由于学习过乘法的意义,所以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选择第三种方法。而第三种方法是本节课希望学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师抓住机会及时总结、强化。
4.小结:在乘的时候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积的末尾添上同样多的“0”。
5.师生共同将题目补充完整,教师板书为学生做好示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6.追加问题:4捆小树有多少棵?5捆呢?(刚刚优化口算的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一步强化口算的方法。)
二、迁移应用,探索规律。
1.出示练习:
3×25×46×7
30×250×46×70
300×2500×46×700
学生通过独立计算,得出算式的结果,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几组题目,找一找竖列算式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学生能够发现,一个乘数不变,另一个乘数的末尾依次多一个“0”,积的末尾也多一个“0”。学生已经把整十数乘一位数的方法迁移到整百数乘一位数,此时进行方法的强化,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计算的方法,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发展学生的语言。
2.拓展训练:3000×25000×46×7000
在学生总结出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上,随即出示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学生能够类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样多的“0”的含义,并且把这种口算的方法熟记于心,达到内化的目的。
三、变式练习,积累内化。
1.口算练习:(学生独立计算,指名说说算理。)
2页3题30×450×89×60040×560×7800×4
3页2题70×830×6600×94×6020×73×800
90×58×50700×4
2.填空:(巩固算理)
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乘一位数,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后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3.解决问题:3页3题(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复习乘法的意义,重点指导解决问题(1),要想知道够不够1天吃,先求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2
教学内容:
第十一册,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使学生沟通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百分率的意义,探求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计算。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百分数来源于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百分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产生问题。
1.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土豆能浮在水上吗?
(边说边做)老师这里有一杯凉开水,另一杯凉开水中有一些盐,如果教师把同一只土豆分别放入杯中,观察发现了什么?
2.师:你能根据老师刚才的实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提,师随机板书,如: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答吗?
(板书提供数据:盐80克,水170克)
现在能解答吗?指名口答。80÷(170+80)=80÷250=8/25
3.小结: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这类题的解答方法是──一个数÷另一个数。
二、探索新知
(一)如果求“盐占盐水的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生尝试)
1.与前面的算法比较一下,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3.师小结:它们的解法是相同的,都是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只是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果要用百分数表示。
(二)百分率
1.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知道盐占盐水的32%。生活中,盐占盐水的百分之几一般叫含盐率。(板书:含盐率)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率的应用。(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叫含盐率?怎样求含盐率?
师:计算百分率的公式通常这样写:含盐率=盐的重量/盐水的重量×100%(板书)
同学们,对这个公式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解释:为什么×100%)
2、出示例题
一号杯中:倒入200克清水中放入10克糖。
二号杯中:倒入200克清水中放入20克糖。
师:你会求这两杯糖水的含糖率吗?含糖率=糖的重量/糖水的重量×100%(板书)
3、想想这两杯糖水的口味会怎样?谁愿意尝一尝。为什么?
因为含糖率9.5%比0.5%大,说明了什么?含糖率越高,糖水就越甜。
三、知识迁移、完善揭题。
1、师:百分率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除了含糖率、含盐率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吗?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
读一读
实行科学种田,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计算发芽率;
用花生仁、油菜籽等榨油,可计算出油率;
每次考试后,老师要了解本班的及格率、优秀率;
护林工人了解小树苗的成活情况,可计算成活率;
工厂检验所生产零件的质量情况,需计算合格率;
根据学生每天的出勤情况,可计算出勤率;
调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可计算正确率;……
2.小组活动:请大家组成四人小组,每人挑一个你感兴趣的百分率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并尝试着像老师一样编一道求百分率的应用题,并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交流。
四、比赛、调查、应用延伸
(一)只列式,不计算
1、加工400件产品,经检验,合格的有390件,求这批产品的合格率。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2人事假,求六(1)班今天的出勤率。
3、某电视台调查了500个家庭,有462个家庭收看该电视台的节目,求该电视台的收视率。
(二)判断
(1)我校五年级共有100名学生,今天缺勤2人,今天五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98%。
(2)林场种了杨树100棵,成活了98棵,杨树的成活率是98%棵。
(3)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4)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5)小麦的出粉率达到100%。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3
教学内容:
图画式应用题
教学目的:
1、学会用10以内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训练学生根据挂图正确表述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口算10以内加减法,能正确解答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
一、引入
今天咱们到郊外去秋游,看看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新授
1、加法
[出示美丽的郊外风光]
师:瞧,郊外的景色真美啊,蓝蓝的天空,美丽的花朵,还有几只蝴蝶正飞来飞去呢。
课件出示左边5只,数一数有几只蝴蝶?再出示2只,现在呢?
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师:现在有多少只蝴蝶呢?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
美丽的蝴蝶可真漂亮啊,瞧,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是来捉蝴蝶标本的呢!课件分步出示:1、左边4人2、右边2人3、大括号和问号,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图意
分组说图意,有4人小朋友在捕蝴蝶有2人在捉蛐蛐,一共有多少人?
谁来说说图意,你知道怎样算吗?
三、课中操
四、减法图式
那边的小朋友玩的开心,这边的农民伯伯正忙着呢?出示葵花,看,这是什么?
先出示颗葵花,再演示农民摘了3颗,再出示大括号和7个最后出示问号。
问:你能说出图意吗?
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计算?
农民伯伯摘完了葵花还要摘石榴。课件分步出示石榴图,自己说出图意后想一想怎样列式。
五、练习可自己适当调配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4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数,能排除大小、排列的方式影响准确地判断10以内的物品的数量。
2、发展幼儿观察点数能力和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10以内数的守恒
2、教具: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1.一幅春天的景色图:春天里有的东西。
引导幼儿观察图中有什么?
2.教师:春天小花儿开了,大树绿了,有很多朋友喜欢出来玩,
数字也要来和它们交朋友了呢,请小朋友来帮帮他们吧。
二、观察感知物体的数量与大小无关
课件演示
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与大小无关
1.把大小不同的球分别排成两排,请幼儿观察比较,他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2.把大小不同的汽车分别排成两排,请幼儿观察比较,他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三、观察感知物体的数量与排列无关
1.将10只小熊进行无序排列,让幼儿观小熊的数量是否改变。
2.将10只小兔子进行无序排列,让幼儿观察兔子的数量是否改变。
四、幼儿感知操作
请幼儿把小花,进行拼摆,并观察自己的和小伙伴的小花是不是一样多,摆的造型一样吗?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5
活动目标:
1.幼儿掌握左右,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并能用语言完整描述左边和右边箩筐的物品;
2.初步学习以物体为中心,区别物体的左右;
3.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箩筐三个、蔬菜图片(土豆、萝卜、白菜若干)、食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组织幼儿以故事的形式欣赏绘本片段,导入活动【看课件)
二、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紧紧抓住“左手是拿碗的,右手是拿筷子的”这一点进行联系
问:小朋友们,我们吃饭的时候是哪只手拿碗?哪只手哪筷子呢?
小结:我们都是左手拿碗的,右手拿筷子的。
三、练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
1.请幼儿伸出拿筷子的手或拿碗的手。
2.举手,请幼儿听老师的口令,举起左手或右手。
3.拍肩,请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用左手拍左肩或右手拍左肩。
四、学习以物体【箩筐、蔬菜)为中心区别左右
1.出示三种蔬菜图片,每个幼儿听老师的指令操作,将萝卜放在中间,把土豆放在萝卜的左边,把白菜放在萝卜的右边。看看谁放得又对又快。
2.幼儿操作将蔬菜装进箩筐。出示三个箩筐,让幼儿观察左、中、右摆放的箩筐。幼儿听口令将土豆放进左边的箩筐,白菜放进右边的箩筐,萝卜放进中间的箩筐。
3.幼儿说说左边的箩筐装了什么蔬菜?右边的箩筐装了什么蔬菜?教师检验对对错。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及“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有关利息的初步知识,知道“本金”、“利息”、“利率”的含意,会利用利息的计算公式进行一些有关利息的简单计算。
教具准备:将例题写在小黑板上,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凭条和取款凭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
“如果你家中有一些暂时不用的钱,将怎么办?”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当有学生说要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时,接着提问:
“为什么要把钱存入银行呢?”多让几个学生发表意见。
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再指出:把暂时不用的钱存入银行有两个好处:一是国家可以把这些钱集中起来,用在建设上,所以说储蓄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二是参加储蓄的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得到利息,所以说储蓄对个人也有好处。
“你们知道利息是怎样计算的吗?”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有关利息的知识。
板书课题:“利息”
二、新课
出示例题:小丽1998年1月1日把100元钱存入银行,存定期一年。到1999年1月1日,小丽不仅可以取回存入的100元,还可以得到银行多付给的5.67元,共105.67元。
先请学生读题,然后教师再说明:题目中有“存定期一年”表示什么呢?一般来讲。储蓄主要分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大额存款等方式。所谓活期存款是指储户可以随时提取的一种储蓄方式,定期存款是有一定期限的一种存款方式。现在银行的定期存款有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二年、三年、五年、八年的等等。小丽存的是“定期—年”,即小丽在银行存的100元在一般情况下要在银行存一年;如果有特殊情况也可以提前提取。
教师:在银行储蓄要弄清三个概念:本金、利息和利率。小丽在银行存入100元,也就是说她的本金是100元。板书:“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
存款到期时,小丽到银行取回105.67元,银行多付给小丽5.67元,这是100元定期一年的存款所得到的利息。板书:“取款时银行多付的钱叫做利息”
这5.67元的利息是根据什么给小丽的呢?是银行的工作人员根据利率计算出来的。板书:“利率就是利息与本金的比值”这是由银行规定的。利率有按年计算的,也有按月计算的。小丽存的是定期一年的存款,年利率是5.67%,也就是说如果存100元,在银行存一年可得100元的5.67%的利息,即5.67元的利息,再加上本金100元共105.67元。
根据国家经济的发展变化,银行存款的利率有时会有所调整。1997年10月中国工商银行公布的定期整存整取一年期的年利率是5.67%,二年期的年利率是5.94%.三年期的年利率是6.21%。五年期的年利率是6.66%。
按照上面的利率,如果小丽存300元钱定期存款二年,到期时她应得利息多少元?提问:
“二年期的定期整存整取的年利率是5.94%是什么意思?”(到期取款时每100元可得5.94元的利息。)“小丽的本金是300元,到期时她每一年应得利息多少元?”(300元的5.94%。)学生口述,教师板书:300×5.94%。
“二年应得利息多少元?”学生口述,教师接着板书:×2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可以得到的利息是35.64元。
“想一想,存款的利息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让学生说一说,教师再板书: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小丽的存款到期时,她可以取出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335.64元。)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学生看一看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存款和取款的凭条。
三、巩固练习
做第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一的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共同订正。
订正练习一的第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活期储蓄每月的利率是0。1425%,表示什么意思?再引导学生分步说出:280元每月可得利息多少元?6个月的利息是多少元?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
四、作业
练习一的第1题。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4~95页上的教学内容,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相交和垂直的现象,理解垂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垂直,体会垂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垂线的画法,会过直线上的一点或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经历探索相交与垂直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每组学生准备两根纸条、一颗图钉和一块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会画角吗?画几个角来大家看一看。
学生画角,抽几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图61
教师:这些角的两条边都分别相交于一点(课件上的线闪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相交。
(板书:相交)
[点评: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上,有效地利用学生原有认识基础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单元主题图。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生活中也有许多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出哪些直线是相交的。
学生找出图中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以后,多媒体课件隐去图中的其他情境,只剩下两条线相交的一些图形。
教师:这些直线是怎样相交的呢?我们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两根纸条怎样摆才是相交的呢?
学生摆出相交的纸条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用多媒体课件把两条直线相交的现象抽象出来(如图62)。图62
教师:从图中你发现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形成4个角。
教师: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点,这个点我们称为交点,再看看4个角,能分别说出它们是什么角吗?
学生:角1和角3是大小相同的锐角,角2和角4是大小相同的钝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图钉钉住相交纸条的交点,钉的时候可以用木板垫着钉,注意不要把桌子钉坏了。
教师:这样一来,这两根相交的纸条就可以转动了,请同学们转动纸条,你又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的发现包括:(1)这些纸条是绕着交点转动的;
(2)随着转动,角的大小要起变化。
教师:我们重点看一看这些角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将其中的一个角转为直角吗?
学生转动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把学生展示的图形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来(如图63)。图63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一个角成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是直角。
教师:这个结论正确吗?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边比一比。
学生比后,证实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就是垂足。
教师在课题后接着板书:垂直,使课题成为:相交与垂直。
教师:老师这儿有个问题,什么叫“互相”垂直?
引导学生对照图形直观地理解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时,就有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结论,这叫做互相垂直。
教师: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相邻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直线相交?哪些直线互相垂直?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关注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重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二是突出从一般的相交到特殊的相交(垂直)的认知过程,三是用纸条摆相交的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对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比如组织学生讨论相交的两条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如果一个角是直角,另三个角是什么角?什么叫“互相”垂直?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教学例1、例2。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教师:怎样用三角板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就是要使要画的线与黑板上的线成90°的角,这就需要先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边,然后把直角的一条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紧靠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和已知的这条直线成直角。教师: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画一画垂线。让学生用三角板在下面试画后,抽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1~4题。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8
活动目标:
1、认识镜像式对称图形。
2、以部分图形为依据辨认出整体图形。
重点难点:
1、认识镜像式对称图形。
2、以部分图形为依据辨认出整体图形。
活动准备:
1、《我的数学》第22页。
2、复印纸、剪刀、画笔。
活动过程:
一、教师用剪刀剪出多个对称图形,请幼儿对比图形和对折纸上留下的图形。
1、首先把纸对折,从折线这里开始剪。剪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子的?
2、这些图形都是以对折线为中线,两边对称。
3、原来的纸上留下的图形是这个对称图形的一半。
二、请幼儿打开《我的数学》至第22页,观察书中4个剪纸,找到正确的图形,同时看一看其他的图形可以怎样剪出来,用手里的剪刀和纸试一试。
三、请幼儿自己用画笔仿画出书中的图案,再用剪刀剪出来,将剪出的图形打开,并和原纸上留下的图形进行比对,找到两者的相关之处。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2.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0、1、79、、0.25、0.6、100、、、、85%、30、90%、7、8、2.35……
学生分类填数:
2.导入:上题同学们填得很正确,这就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几种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继续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一)整数
1.小组讨论。
2.师生总结。
自然数:0、1、2、3、……
自然数是整数。
教师说明:在小学只学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进入初中就要学习小于0的整数。
想一想:自然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的自然数,说明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分数。
1.引导学生思考: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什么数?(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什么?(分数单位)
②在整数范围内能计算2÷9吗?有了分数以后能计算吗?为什么?
2.填空练习。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是;把3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
②的分数单位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成了整数。
3.教师说明: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即:
4.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教师板书:
谁能说出真、假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举例说明)
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②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③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④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
⑤反之,整数和带分数也可以化成假分数。
教师板书:假分数
教师说明: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可以相互转化。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它是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三)小数。
教师引导:从分数的意义联想一下,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还学了哪些有关的知识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板书: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四)百分数。
教师提问:你们还记得百分数的意义吗?
教师板书: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用%表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并形成了知识网络,对数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继续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1.填空。
(1)把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一段长是这根铁丝的,每段长米.
(2)分数单位是的真分数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了假分数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10
设计意图
最近我们班小朋友们对“比较”的游戏很感兴趣,比如在加餐的时候他们会说:“老师你看,我杯子里剩的牛奶比他的少,我快要喝光光了……”可以看出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比较”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小班幼儿对于数量的比较,没有一定的方法,多数是通过直观的观察得来的。而一一对应的排序方法是比较物体多少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结合小班幼儿“一日生活游戏化”的特点,奶牛和牛奶又都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事物,因此设计了“奶牛工厂”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通过游戏化的学习方式,初步感知“将两组物品变成一样多”和“一一对应比较两组物体多少”的方法。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将两组物品变成一样多的方法。
2.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愿意玩“比较”游戏,感受数学游戏的乐趣。
重点难点
1.重点:能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与少。
2.难点:尝试想办法将两组物品变成一样多。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对奶牛的生活习性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奶牛吃草、产奶。对量的比较有初步的认知。
2.物质准备:奶牛、小草、栅栏图片、围裙、瓶子、盒子、盖子、音乐、黑板。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游戏引入活动。
教师扮演牛奶工厂的工人,说:我是牛奶工厂的工人,我们工厂制作牛奶,现在,许多的人都喜欢喝我们的牛奶,我都忙不过来了,邀请你们和我一起做牛奶,你们愿意么?
二、能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一)游戏情境一:牛奶工厂游戏背景
师:这里是农场,农场里有许多奶牛呢,奶牛最喜欢吃什么?一头奶牛吃一颗草,你发现了什么?奶牛和草比较,谁多?谁少?怎样变成一样多呢?
小结:我们增加一颗草,奶牛和草就变成一样多了。
师:这些小栅栏就是奶牛的家,一头奶牛住一间房子,奶牛和房子比较,谁多?谁少?怎么变成一样多?
(二)游戏情境二:小工人挤牛奶并拧上瓶盖1.师:快来,快来,小工人要去挤牛奶了
游戏规则:一头奶牛需要一个小工人帮忙挤奶
2.跟随音乐幼儿集体操作挤奶和拧瓶盖。
3.发现问题
师:小工人你们发现了什么?牛奶瓶都有盖子么?奶瓶和瓶盖比较,谁多?谁少?怎样做才能变成一样多了呢?
4.给“瓶盖厂”打电话增加瓶盖,牛奶瓶和瓶盖就变成一样多了。
(三)游戏情境三:将牛奶装入牛奶盒
1.出示牛奶盒,请幼儿将牛奶一一对应装入牛奶盒。
2.引导幼儿发现多出一瓶牛奶或者少一个牛奶盒,思考将两组物品变成一样多的方法。
三、幼儿之间相互送牛奶,将牛奶和包装盒一一对应变成一样多。
活动总结
对实现教学活动目标及幼儿发展的反思:孩子们在牛奶工厂的游戏中,通过由浅入深的三个游戏,逐步感知了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并学习了通过这种方法去解决现实问题。
对教学方法和活动特色的反思:游戏法;通过“牛奶工厂”游戏情境,幼儿扮演小工人角色,在游戏操作中亲身感知、体验、尝试,最后解决问题,获得“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数学经验,活动内容来源于幼儿生活,游戏情节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幼儿在游戏中感知、游戏中学习、游戏中发展。
对游戏情境及游戏材料投放的反思:
1.游戏背景创设:通过一系列连贯的情节和操作材料,为幼儿创设“牛奶工厂”的情境。
2.游戏氛围创设:角色扮演;教师和孩子们扮演小工人,教师通过夸张的语言和肢体动作营造游戏氛围。
3.游戏材料创设:为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游戏操作材料,孩子们在游戏中亲身感知、尝试、操作,学到“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方法。
过程反思:在拧瓶盖的环节中,由于幼儿之前没有足够的经验准备,导致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操作起来稍有难度,因此要求老师在活动开始前充分了解幼儿的能力水平,做好前期经验的准备。有个别孩子在一一对应比较多少的时候,会直接用看的方式,很快速的说出答案,幼儿在铺垫前期经验的时候,教师要着重引导幼儿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玩游戏比较物体的多少。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③
-120(t-0.5)=-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12
一、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第一部分结合生动具体的情境,通过观察、记数、操作等数学活动来呈现实际学习内容,加减法的处理不以10以内数的合成与分解作为学习加减法的逻辑起点。但教材并没有削弱对数可分可合的认识,强化数的分解与组成的意识,加减法学习混合,算法多样。空间与图形包括确定物体的位置与顺序、形状、大小。分类与统计都重视对过程的经历。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20以内数的意义,会认、会读写0—20的数。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经历比大小、高矮、、轻重、长短的过程。体验“比”的方法。
2、掌握20以内的加减法,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感受日常生活与其的密切联系。
3、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整时、半时、记时方法,体验时间的长短。
4、认识物体的位置、顺序、大小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5、学会简单分类、统计,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20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5、鼓励和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6、在实践活动中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会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商中间有0的一种情况;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是0就商0。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
教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个性化设计及反思
一、学前准备
1、口算练习(出示卡片)
2、说出每个数中的0表示的数值。
(1)板书:39
请说出3和9各表示的意义。
(2)板书:0
请学生说出0表示的意义。
(3)在3和9的中间添上一个0,使39变成“309”,请同学说出0在这个位置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学习教材第23页例5。
(1)提问:哪个数和5相乘得0。
(2)列式计算:0÷5=0
(3)理解0÷5为什么等于0。
(4)结合算理说一说,0÷20÷8各得多少。
(5)总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学习教材第23页例6中的(1)题。
(1)理解题意。根据题意可知,小明买了2套中国古典名著,花了208元,求每套花了多少钱,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208÷2
(2)板书:208÷2
(3)学生独立完成笔算。
(4)展示学生笔算过程。
(5)观察思考:为什么2除到被除数十位上的0时,商的十位上得0呢?
(6)观察学生的笔算,讲清算理。
(7)自主回顾笔算过程。
(8)同桌交流,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
3、学习例6中的(2)题。
(1)板书:216÷2
(2)探究笔算方法。
笔算时,先用2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2,2除以2得,在百位上商1,再用2去除十位上的1,1除以2不够商1,要在十位上商0占位,0乘1得0,1减去0还得1,最后被除数十位上的1与个位上的6合并成16,16除以2得8,在商的个位上写8。
(3)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
(1)独立完成。
(2)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做题情况。
(3)对学生计算中的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
(4)了解学生是怎样验算的。
2、病题门诊。
(1)出示题。
(2)理顺思维,观察发现。
(3)说一说,这道题错在什么地方。
(4)指明学生板书并口述怎样改正。
(5)说一说,做题时要注意些什么。
四、思维训练
笔算:
(1)尝试计算。
(2)质疑。问:为什么商中间要写两个0?(商中间应该商几个0,就写几个0,不能只写一个0)
五、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14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幼儿中班下《比较轻重》。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切东西都会吸引幼儿的心灵,从而焕发起幼儿的好奇心。在《纲要》中指出,数学教育的内容要从幼儿的身边取材,虽然幼儿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个认知,但对于怎么比较还处于具体抽象的状态,结合本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具备主动积极的特性,思维能力也在不断的增强,语言能力也有很大的发展,幼儿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是浅显的,零碎的,因此通过此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也符合《纲要》中所提出的选择幼儿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二、说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轻重,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2、正确运用语言表述物体的轻重。
三、说活动重难点:
重点是能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难点是会正确运用语言表述物体的轻重。
四、说活动教法学法:
《纲要》中指出,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支持者,引导者,本着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在活动中力求达到合作探索式学习的活动过程,我精选了以下教法。具体是:
1、提问法------在师幼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还给幼儿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2、师幼互动法-----在这个环节中,充分以幼儿为主体,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
此外,除了运用到以上的教学方法外,我还穿插运用了自主探索法,示范法等活动加以结合,使幼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使用多种感官通道探究问题,深入观察,有利于幼儿的经验形成。
2、操作体验法------它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基本方法,在活动中,亲自操作,亲身体验。有助于幼儿更好的理解活动内容。
五、说活动准备:
(1)天平
(2)雪花片、积木、乒乓球和玻璃珠等。
(3)幼儿人手一份记录表
六、说活动过程:
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卫老师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体验:老师和幼儿抱一抱比较轻重,一个生活化人情化的真实情境导入让全班的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孩子们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小孩比大人轻,大人比小孩重。"孩子马上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找到了问题的关键。至此,至此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玩比轻重的游戏。'
二、活动中探索:比较物体的轻重的多种方法。
(1)先出示两个书包,"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个书包,小朋友猜猜,这两个书包哪个轻?哪个重?"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此时认知矛盾的设计,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单用眼睛看,经验估计这样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准确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这时请孩子将书包提一提,孩子会发现有时候眼睛看到的不一定准确,从而得出结论:大书包大,但是轻,小书包小,但是重。
(2)再出示大小差不多的苹果和梨子各一个,"小朋友,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你能猜出它们谁轻谁重吗?这时单用眼睛看估计轻重的判断方式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想出另外一种解决办法。一个孩子左手拿苹果和右手梨在手上掂一掂时,其他的孩子开始了关注开始了模仿,"人类文明不断向前推进源动力来自模仿与创新"我想我的孩子们已经成功的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如此,可是问题还是出现了,一部分孩子的说苹果比较重,一部分说梨比较重,矛盾再一次出现。"小朋友,你们除了用手掂一掂还能想到其他办法吗?"天平--这个测量物体质量的计量工具被顺理成章的引入了课堂,当我把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时,此时的孩子已然体会到,当我们无法用双手很准确的感受出轻重时,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从而完成预设目标中的通过实践,让孩子体验具体比较轻重的方法。
(3)操作中提升:卫老师为幼儿提供了四组操作材料;
第一组:玻璃球乒乓球和葫芦。
第二组:玻璃球乒乓球和葫芦。
第三组:雪花片积木螺丝配对。
第四组:雪花片积木螺丝配对。
请小朋友比一比它们谁重,谁轻?并说出你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的?让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在整个活动中卫老师极力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语言合乎逻辑地进行讨论质疑,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幼儿正处在好奇又好动的年龄,课中卫老师极力鼓励他们多动手,多表达,多思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和游戏的实际情景感知和理解事物的轻重特征,并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活动反思:
今天我执教的内容是省领域中下《比较轻重》。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幼儿的实践体验为主线,通过体验生成,方法引入,推理,来展示幼儿比较轻重的思维过程,使幼儿获得数学思考的方法。由此我设计了:情境中体验、活动中探索、操作中提升这三个环节来构架起本课的教学过程。
数学教案流程怎么写篇15
Ⅰ、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性质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包括边、角、对角线三方面):
边:①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②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角:③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分别相等;
对角线:④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补充】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2)平行四边形判定
1)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包括边、角、对角线三方面):
边:①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②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③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角:④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⑤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三角形中位线: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4)平行线间的距离:
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的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叫做这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Ⅱ、矩形
(1)矩形的性质
1)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矩形。
2)矩形的性质:
①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③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④矩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
(2)矩形的判定
1)矩形的判定:
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③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2)证明一个四边形是矩形的步骤:
方法一:先证明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再证一角为直角或对角线相等;
方法二:若一个四边形中的直角较多,则可证三个角为直角。
3)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定理:(如右图)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Ⅲ、菱形
(1)菱形的性质
1)菱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2)菱形的性质:
①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③菱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④菱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称中心是对角线交点。
3)菱形的面积公式:
菱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则
(2)菱形的判定
1)菱形的判定: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证明一个四边形是菱形的步骤:
方法一:先证明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证明“一组邻边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垂直”;
方法二:直接证明“四条边相等”。
Ⅳ、正方形
(1)正方形的性质
1)正方形的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2)正方形的性质:
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所有性质,即①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②四个角都是直角;③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并且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3)正方形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它有四条对称轴,对角线的交点是对称中心。
(2)正方形的判定
正方形的判定:
①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
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④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⑤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⑥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相等的四边形是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