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有哪些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确保课堂上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避免出现混乱和无效性。这里分享一些数学教案有哪些下载,供大家写数学教案有哪些参考。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能把给出的有理数按要求分类.
3.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会把所给的各数填入它所在的数集图里.
教学难点: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讨论交流现在,同学们都已经知道除了我们小学里所学的数之外,还有另一种形式的数,即负数.大家讨论一下,到目前为止,你已经认识了哪些类型的数.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3,5.7,-7,-9,-10,0,,,-3,-7.4,5.2…
议一议你能说说这些数的特点吗?
学生回答,并相互补充:有小学学过的正整数、0、分数,也有负整数、负分数.
说明我们把所有的这些数统称为有理数.
试一试你能对以上各种类型的数作出一张分类表吗?
有理数
做一做以上按整数和分数来分,那可不可以按性质(正数、负数)来分呢,试一试.
有理数
数的集合
把所有正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数集合.
试一试试着归纳总结,什么是负数集合、整数集合、分数集合、有理数集合.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例1】 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集合内:
,3.1416,0,20__,-,-0.23456,10%,10.1,0.67,-89
【例2】以下是两位同学的分类方法,你认为他们分类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有理数有理数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提问:今天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由学生自己小结,然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定义和两种分类的方法.我们要能正确地判断一个数属于哪一类,要特别注意“0”的正确说法.
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负数集合和分数集合,你能说出两个图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五)课堂跟踪反馈
夯实基础
1.把下列各数填入相应的大括号内:
-7,0.125,,-3,3,0,50%,-0.3
(1)整数集合{};
(2)分数集合{};
(3)负分数集合{};
(4)非负数集合{};
(5)有理数集合{}.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整数就是自然数
B.0不是自然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
D.0是整数,而不是正数
提升能力
3.字母a可以表示数,在我们现在所学的范围内,你能否试着说明a可以表示什么样的数?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自主尝试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相遇问题的过程。
2、能根据相遇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并解答,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体验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优越性,获得自主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地寻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具有两积之和(或差)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的解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在相遇问题中有哪些等量关系?
板书: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2.出示复习题: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122千米,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生做完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师画出线段图,并板书出两种解法。
北京
上海
甲每小时行122千米
乙每小时行87千米
?千米
第一种解法:用两车的速度和相遇时间:(122+87)7
第二种解法:把两车相遇时各自走的路程加起来:1227+877
3。揭示课题:如果我们把复习准备中的第2题改成已知两地之间的路程、相遇时间及其中一辆车的速度,求另一辆车的速度,要求用方程解,又该怎样解答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列方程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探究尝试
1。出示例题示意图。教师口述:北京到上海的路程是1463千米,甲乙两列火车分别同时从北京和上海开出,相向而行。乙车每小时行87千米,经过7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2。指名读题,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和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汇报引导学生根据复习题的线段图画出线段图。
北京
上海
甲每小时行?千米
乙每小时行87千米
1463千米
3。7小时相遇是什么意思?两车相遇时,一共行的路程和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汇报:⑴、7小时相遇就是7小时两车走完了全程。
⑵、一共行的路程就是北京到上海的路程。
4。根据线段图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可能出现:
甲车7小时行的路程+乙车7小时行的路程=1463千米
甲车7小时行的路程=1463千米乙车7小时行的路程
5.设未知数列方程并解答。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877+7x=1463
609+7x=1463
7x=1463-609
7x=856
x=8567
x=122
答:甲车平均每小时行40千米。
解:设甲车平均每小时行x千米。
7x=1463877或(x+87)=1463
6。汇报时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列方程,并说说方程所表示的数量间相等关系。表示相遇时,两车的速度和与时间的积等于两地间铁路的长度。
三、应用实践
师:请同学们完成试一试
学生审题,试着列出三种方程,如:
32x+327=480
480-32x=327
32x=327-480
四、生活体验
练一练1、2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试着列方程解答。
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
练一练4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鼓励学生尝试解答。
五、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相遇问题中求速度的应用题,列方程解比较简便。列方程解求速度、时间等问题时,首先要根据以前学习的相遇问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再正确地解答。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3
教学内容:
第十一册,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比,使学生沟通分数应用题和百分数应用题的联系和区别,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百分率的意义,探求百分率的计算方法并学会计算。
3.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百分数来源于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在应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掌握简单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探索百分率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开展活动,产生问题。
1.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土豆能浮在水上吗?
(边说边做)老师这里有一杯凉开水,另一杯凉开水中有一些盐,如果教师把同一只土豆分别放入杯中,观察发现了什么?
2.师:你能根据老师刚才的实验,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吗?
生提,师随机板书,如:盐占盐水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同学们会解答吗?
(板书提供数据:盐80克,水170克)
现在能解答吗?指名口答。80÷(170+80)=80÷250=8/25
3.小结: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这类题的解答方法是──一个数÷另一个数。
二、探索新知
(一)如果求“盐占盐水的百分之几”该怎样解答呢?(生尝试)
1.与前面的算法比较一下,你想说什么?(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3.师小结:它们的解法是相同的,都是用一个数÷另一个数,只是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果要用百分数表示。
(二)百分率
1.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知道盐占盐水的32%。生活中,盐占盐水的百分之几一般叫含盐率。(板书:含盐率)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率的应用。(板书课题)
反问:什么叫含盐率?怎样求含盐率?
师:计算百分率的公式通常这样写:含盐率=盐的重量/盐水的重量×100%(板书)
同学们,对这个公式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解释:为什么×100%)
2、出示例题
一号杯中:倒入200克清水中放入10克糖。
二号杯中:倒入200克清水中放入20克糖。
师:你会求这两杯糖水的含糖率吗?含糖率=糖的重量/糖水的重量×100%(板书)
3、想想这两杯糖水的口味会怎样?谁愿意尝一尝。为什么?
因为含糖率9.5%比0.5%大,说明了什么?含糖率越高,糖水就越甜。
三、知识迁移、完善揭题。
1、师:百分率在我们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除了含糖率、含盐率外,你还能举出一些吗?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
读一读
实行科学种田,播种前需要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计算发芽率;
用花生仁、油菜籽等榨油,可计算出油率;
每次考试后,老师要了解本班的及格率、优秀率;
护林工人了解小树苗的成活情况,可计算成活率;
工厂检验所生产零件的质量情况,需计算合格率;
根据学生每天的出勤情况,可计算出勤率;
调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可计算正确率;……
2.小组活动:请大家组成四人小组,每人挑一个你感兴趣的百分率说说它表示什么意思,并尝试着像老师一样编一道求百分率的应用题,并算出结果。学生讨论后交流。
四、比赛、调查、应用延伸
(一)只列式,不计算
1、加工400件产品,经检验,合格的有390件,求这批产品的合格率。
2、六(1)班今天有48人到校,2人事假,求六(1)班今天的出勤率。
3、某电视台调查了500个家庭,有462个家庭收看该电视台的节目,求该电视台的收视率。
(二)判断
(1)我校五年级共有100名学生,今天缺勤2人,今天五年级学生的出勤率为98%。
(2)林场种了杨树100棵,成活了98棵,杨树的成活率是98%棵。
(3)一批零件的合格率为85%,那么这批零件的不合格率一定是15%。
(4)工厂加工了105个零件,合格率达100%,则这批零件有100个合格。
(5)小麦的出粉率达到100%。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4
教学内容:
本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第一单元的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教材2~3页的例1、例2,练习一1~5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可以用两个数据确定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能结合方格纸用两个数据来确定位置,能依据给定的数据在方格纸上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2)通过学习活动,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教师:我们全班有40名同学,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不叫出你们的名字,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今天继续在前面学习过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学习《位置》。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谁能描述出-同学具体坐的位置?
有的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的方法描述同学的位置,也有的同学用第几行第几列或第几列第几行来表述。老师都给予肯定。
如果老师用第3列第4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吗?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先指名说说,然后同桌互相提问互相说。可以采用不同的问法来练习。同学互相评价。
(3)教师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3列第4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3,4)。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同学互相评价。
2、师生小结例1:
(1)刚才大家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让学生体会位置的相对性。)
3、巩固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指名说出同学的名字,其他同学在本子上写出准确位置并集体订正。
(3)同座位互相说某同学名字,对方写出位置;或说出某一位置,让同学说出是哪位同学?
(4)发散思维:生活中还有哪些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4、教学例2
(1)教师:我们刚刚已经懂得如果表示班上同学所在的位置。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这样的一张示意图上(出示示意图),如何表示出图上的场馆所在的位置。
(2)让生依照例1的方法,全班一起讨论说出如何表示大门的位置。(3,0)
(3)同桌讨论说出其他场馆所在的位置,并指名回答。
(4)学生根据书上所给的数据,在图上标出“飞禽馆”“猩猩馆”“狮虎山”的位置。(投影讲评)
小结:在图上表示各物体的位置时,要注意明确行和列,先说列再说行。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一第4题
⑴学生独立找出图中的字母所在的位置,指名回答。
⑵学生依据所给的数据标出字母所在的位置,并依次连成图形,同桌核对。
2、练习一第3题:引导学生懂得要先看页码,在依照数据找出相应的位置
3、练习一第6题
⑴独立写出图上各顶点的位置。
⑵顶点A向右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发生了改变?点A再向上平移5个单位,位置在哪里?哪个数据也发生了改变?
⑶点A的方法平移点B和点C,得出平移后完整的三角形。
⑷观察平移前后的图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图形不变,右移时列也就是第一个数据发生改变,上移时行也就是第二个数据发生改变)
四、总结
我们今天学了哪些内容?你觉得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
学生自由表达,自由评价。教师最后总结。
五、作业
练习一第1、2、5、7、8题。
板书设计:位置
例1:第3列第4行(3,4)例2:图略
数对
先列后行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目测比较物体的高矮,感知高矮的相对性。
2、学习把2—5个物体从高到矮或矮到高有序排列。
3、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感受比高矮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判断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三只公鸡的图片、五只高矮不同的小狗图片、五种高矮不同的蘑菇娃娃图片人手一份、排序条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要在同一水平线上比较得来的。
1、师:(出示三只不同颜色公鸡的图片)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三只公鸡与小朋友一起来游戏,但是它们正在吵架,都说自己是的。
请小朋友来帮它们想想办法,分清谁高谁矮好吗?(幼儿思考)请小朋友把你的想法告诉公鸡们,看能否帮助它们。(幼儿回答)
儿:三只公鸡都站在同一条线上做比较,就知道谁高谁矮了。
2、从矮到高排序。
师:你能将它们从矮到高排一排吗?放到排序板上。(出示排序板)
3、教师与一幼儿比,教师再与一高个老师相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高矮是相比较而存在的。
小结:要想知道谁高谁矮应该看他和谁比,当他和个子高的人比时他就矮,而和个子矮的人比时他就高。
4、请幼儿上台操作排序:从高到矮。
二、出示五只小狗,请幼儿从高到矮或从矮到高排序。
小结:从矮到高排序,要选出最矮的排在最前面,再从剩下的中间找出最矮的,其余依次。从高到矮方法同上。
儿观察发现:从矮到高:像爬楼梯。从高到矮:像下楼梯。
三、集体操作活动:蘑菇娃娃比高矮。
师:小朋友,我们帮公鸡、小狗排好队了,现在我们来帮这些蘑菇娃娃排排队吧,请你帮它们从高到矮排好后,再从矮到高排好。
四、通过游戏“找朋友比高矮”,进一步理解高和矮的相对性。
教师自评:
在活动当中学习了物体比较高矮的方法,使幼儿能正确区分物体的高矮,在前面第一部分可以设计让幼儿来找找可以比高矮的物体,这样活动能使幼儿更感兴趣,形式也更活跃。第二部分是学习一些比较高矮的方法。我将重点放在教会幼儿学习直接比较上,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发现。活动中教师的话语太多,对幼儿要求过多,没有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者的作用。需要教师以后活动中语言要进一步精练。
活动评价:
1、教具高矮的区别不大,准备时应该考虑到大小干扰的问题。5以内物体的操作,要有易到难。
2、活动过程要增加趣味性。
3、在说“谁比谁高,谁比谁矮”时需要分开说,孩子不大好说。
活动反思:
这节活动是从幼儿实际生活出发,在整个环节中,流程进行的比较顺利,也有不足之处:让幼儿在不同一水平线上比较的高楼的高矮时,讨论还不够充分,仅仅通过教师小结性的语言将概念灌输给幼儿,反而使幼儿对于物体比较高矮需要在同一水平线上直立进行的概念理解不深,在后来的区域活动中将继续针对此问题设计专门的游戏让此概念让幼儿通过游戏进一步体验、领悟。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6
教学目标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试一试:按照以上的分类,你能作出一张有理数的分类表吗?你能说出以上有理数的分类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吗?(是按照整数和分数来划分的)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这个引入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乐于参与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应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标准不一样时,分类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以分类的标准要明确,使分类后每一个参加分类的象属于其中的某一类而只能属于这一类,教学中教师可举出通俗易懂的例子作些说明,可以按年龄,也可以按性别、地域来分等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课题:1.2.2数轴
教学目标1,掌握数轴的概念,理解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的对应关系;
2,会正确地画出数轴,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给定的有理数,会根据数轴上的点读出所表示的有理数;
3,感受在特定的条件下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数轴的概念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知识重点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
(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点表示数的感性认识。
点表示数的理性认识。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教师:由上述两问题我们得到什么启发?你能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吗?
让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动手操作,在操作的基础上归纳出:可以表示有理数的直线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从而得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体验数形结合思想;只描述数轴特征即可,不用特别强调数轴三要求。
从游戏中学数学做游戏:教师准备一根绳子,请8个同学走上来,把位置调整为等距离,规定第4个同学为原点,由西向东为正方向,每个同学都有一个整数编号,请大家记住,现在请第一排的同学依次发出口令,口令为数字时,该数对应的同学要回答“到”;口令为该同学的名字时,该同学要报出他对应的“数字”,如果规定第3个同学为原点,游戏还能进行吗?学生游戏体验,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寻找规律
归纳结论问题3:
1,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2,如果给你一些数,你能相应地在数轴上找出它们的准确位置吗?如果给你数轴上的点,你能读出它所表示的数吗?
3,哪些数在原点的左边,哪些数在原点的右边,由此你会发现什么规律?
4,每个数到原点的距离是多少?由此你会发现了什么规律?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归纳出一般结论,教科书第12的归纳。这些问题是本节课要求学会的技能,教学中要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来完成,教师可结合教科书给学生适当指导。
巩固练习
教科书第12页练习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请学生总结:
1,数轴的三个要素;
2,数轴的作以及数与点的转化方法。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2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2,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3,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7
一、故事引入,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
[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个小杯,又倒入1个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杯牛奶呢?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四、小结全课,优化策略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运算律探究去括号法则,并且利用去括号法则将整式化简.
2.过程与方法
经历类比带有括号的有理数的运算,发现去括号时的符号变化的规律,归纳出去括号法则,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去括号法则,准确应用法则将整式化简.
2.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变号容易产生错误.
3.关键:准确理解去括号法则.
教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授
利用合并同类项可以把一个多项式化简,在实际问题中,往往列出的式子含有括号,那么该怎样化简呢?
现在我们来看本章引言中的问题(3):
在格尔木到拉萨路段,如果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t小时,那么它通过非冻土地段的时间为(t-0.5)小时,于是,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t-0.5)千米,因此,这段铁路全长为
100t+120(t-0.5)千米①
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
100t-120(t-0.5)千米②
上面的式子①、②都带有括号,它们应如何化简?
思路点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类比数的运算,利用分配律.学生练习、交流后,教师归纳:
利用分配律,可以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20t-60
100t-120(t-0.5)=100t-120t-120×(-0.5)=-20t+60
我们知道,化简带有括号的整式,首先应先去括号.
上面两式去括号部分变形分别为:
+120(t-0.5)=+120t-60③
-120(t-0.5)=-120+60④
比较③、④两式,你能发现去括号时符号变化的规律吗?
思路点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去括号法则,然后教师板书(或用屏幕)展示: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特别地,+(x-3)与-(x-3)可以分别看作1与-1分别乘(x-3).
利用分配律,可以将式子中的括号去掉,得: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没有变号)
-(x-3)=-x+3(括号没了,括号内的每一项都改变了符号)
去括号规律要准确理解,去括号应对括号的每一项的符号都予考虑,做到要变都变;要不变,则谁也不变;另外,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掉括号后仍有几项.
二、范例学习
例1.化简下列各式:
(1)8a+2b+(5a-b);(2)(5a-3b)-3(a2-2b).
思路点拨:讲解时,先让学生判定是哪种类型的去括号,去括号后,要不要变号,括号内的每一项原来是什么符号?去括号时,要同时去掉括号前的符号.为了防止错误,题(2)中-3(a2-2b),先把3乘到括号内,然后再去括号.
解答过程按课本,可由学生口述,教师板书.
例2.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中的速度都是50千米/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时.
(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教师操作投影仪,展示例2,学生思考、小组交流,寻求解答思路.
思路点拨:根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流速度,船逆水航行速度=船在静水中行驶速度-水流速度.因此,甲船速度为(50+a)千米/时,乙船速度为(50-a)千米/时,2小时后,甲船行程为2(50+a)千米,乙船行程为(50-a)千米.两船从同一洪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所以两船相距等于甲、乙两船行程之和.
解答过程按课本.
去括号时强调:括号内每一项都要乘以2,括号前是负因数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每一项都要变号.为了防止出错,可以先用分配律将数字2与括号内的各项相乘,然后再去括号,熟练后,再省去这一步,直接去括号.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68页练习1、2题.
2.计算:5xy2-[3xy2-(4xy2-2x2y)]+2x2y-xy2.[5xy2]
思路点拨:一般地,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
四、课堂小结
去括号是代数式变形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去括号时,特别是括号前面是“-”号时,括号连同括号前面的“-”号去掉,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去括号规律可以简单记为“-”变“+”不变,要变全都变.当括号前带有数字因数时,这个数字要乘以括号内的每一项,切勿漏乘某些项.
五、作业布置
1.课本第71页习题2.2第2、3、5、8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9
教学内容:
第89页例3、例4,90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二第5、6、7、8题。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2.感受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会解释生活中的一些负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
会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会用正、负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
教师: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名叫《我反,我反,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谁先试一试?
向上看向前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
二、复习旧知
我们已经学习了负数,你能举几个负数的例子吗?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你还知道哪些知识?
三、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出示例3的情境:小明向东走200米,小军向西走200米。
教师问:你准备怎样来表示这两个不同意思的量?
学生1:向东走200米记作+200米,向西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学生2:向西走200米记作+200米,向东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教师对这两种记法都应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试一试
(1)如果汽车向正北方向行驶50m记作+50m,那么汽车向正南方向行驶100m该怎样记?
(2)如果体重减少2kg记作-2kg,那么+5kg表示什么?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小结: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用正数、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3)练习:课堂活动第2题:说出表中正数、负数表示的意义。
项目父母工资电话费父母奖金水、电、气费伙食费
收支情况(元)4500-1301000-280-1750
2.教学例4。
教师:其实,正、负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某农用物资商场把下半年的盈亏情况做了一个表:(出示例4)
月份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
盈亏情况(元)+6500-27000-750+9500+16700
教师:表中的正数,负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正数表示盈利,负数表示亏损。)
教师:从表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盈和亏也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我们用正数、负数来表示,简洁而准确。
3.讨论生活中的负数。
教师出示存折和电梯图上的负数,让学生讲讲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教师:存折上的-800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取出800元记作-800;存入了1200元记作1200元,还可以记作+1200元
电梯里的1和-1表示什么意思?(以地面为界线,地面以上一层我们用1或+1来表示,-1就表示地下一层)
老师现在要到33层应该按几啊?要到地下3层呢?
四、课堂练习
1.下图每段表示1m,小丽刚开始的位置在0处。
(1)小丽从0处向东行5m表示+5m,那么她从0点向西行4m表示为()
(2)如果小丽的位置是+8m,说明她是从0点向()行了()m。
(3)如果小丽的位置是-6,说明她是从0点向()行了()m。
(4)如果小丽先向西行6m,再向东行9m,这时小丽的位置表示为()m。
(5)如果小丽先向东行3m,再向西行7m,这时小丽的位置表示为()m。
2.如果顺时针方向旋转90°记作+90°,那么逆时针方向旋转90°记作()。
3.如果-20分表示比平均分低20分,那么+15表示()
4.如果比规定任务多做5个记作+5个,那么-5表示()
5.2.如果在银行存入10000元记作+10000,那么-5000表示()。
五、自学“你知道吗?”
学生阅读教科书92页内容,说说有什么收获?
六、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6、7题。
家庭作业:90页课堂活动第3题,练习二十二第5、8题
板书设计:
认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及其简单应用
向东走200米记作+200米,向西走200米就记作-200米
正数、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0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分析能力。
2、能够区分水果、干果、蔬菜、粮食作物的异同点,并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统计。
3、培养幼儿互相协调、合作能力,体验秋天大丰收的喜悦心情。
4、培养幼儿大胆发言,说完整话的好习惯。
5、理解相关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重点难点
重点:用汉语各种水果、蔬菜、粮食的名称。
难点:用汉语正确说出字、词、句的发音。
活动准备
1、各种水果、干果、蔬菜、粮食作物的实物。
2、操作小卡片(画有各种农产品),分类统计表(六大张的分别贴在班级各处强上。)
3、篮子若干个。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请幼儿介绍自己带来的水果或农作物的外形特点及作用。
2、实物分类操作活动。
幼儿分组讨论,将桌上的实物进行分类操作,并且引导幼儿比较水果、干果、蔬菜、粮食作物的异同点。
⑴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收集了这么多的水果和农作物,它们堆在一起显得太杂乱了,我们一起给它们分一分家,想一想可以怎么分?
⑵每组请小朋友说说为什么这样分类?水果、干果、蔬菜、粮食作物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分类统计活动
引导幼儿根据物体的大小、颜色、特性来进行分类统计。
(1)向幼儿介绍分类统计表的记录方法。
(2)幼儿6人一组,每组一张分类统计表,小组成员协调合作共同统计,
(3)展示幼儿小组统计结果,并请幼儿介绍小组统计内容。
4、庆祝丰收活动。
律动《摘果子》,让幼儿感受秋天丰收的喜悦心情。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1
一、复习
只列式,不计算。
1、比276多308的数是多少?
2、一个加数是355,另一个加数是361,和是多少?
3、减数是84,被减数是436,差是多少?
4、555比427多多少?
二、学习例4
1、小朋友喜欢看电影吗?今天育才小学组织全校学生看电影。电影院里有800个座位,男同学有327人,女同学336人,电影院还剩多少座位?
2、生先独立思考怎样列式计算,再在小组里讨论说一说。
3、师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再板书。
第一种:⑴先算男同学和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
327+336=663(个)
⑵再算还剩多少个座位?
800-663=137(个)
说一说怎样算出800-663的得数的?
师在计数器上演示计算的过程。然后再板演竖式计算。
第二种:⑴先算出男同学坐了以后剩多少个座位?
800-327=473(个)
⑵再算女同学坐了以后还剩多少个座位?
473-336=137(个)
4、小结三位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
第3题。(引导学生理解“平衡”的意思是“相等”)
四、课堂作业:
1、第3题,指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想、分析等活动来认识条件和问题。然后再列式计算。
2、第4题,学生可按自己的理解直接说出4个250就是1000,所以够吃4天。也可以列成加法250+250+250+250=1000,还可以列成减法1000-250-250-250-25-=0。
3、第6题,先让学生认识图形,明确水表、电表、气表下面写出的数,就是水、电、气本月底的读数,并填入图下的表中,再分别算出本月使用数。
4、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直接填在书上)
五、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47页和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教具准备
长3分米、宽2分米的红旗一面,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常需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比如这面红旗(教师出示红旗),它长3分米,宽2分米。要对这面红旗的长和宽进行比较,可以用什么方法?
引导学生回答:可以用减法,比较长比宽多多少或宽比长少多少。用除法,比较长是宽的几倍,或者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二、新课
1、导入新课。
教师: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比较。这节课,我们要在用除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学习一种新的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数学方法──比。(板书:比。)
教师:比表示什么意义呢?它怎么读,怎么写?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比又和除法、分数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
2、教学比的意义。
教师:(指3÷2)看这个除法算式,长是宽的几倍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长和宽比较。)
红旗的长是多少?宽呢?红旗的长和宽比较也就是几和几比?
(长和宽比较也就是3和2比。)
求红旗长是宽的几倍又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3比2。(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指2÷3)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是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根据这个例子(指上例),想一想,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宽和长的比是2比3。教师板书。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谁是谁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
教师:这两个例子都是对长、宽两个量进行比较,为什么一个比是3比2,而一个比是2比3呢?
引导学生回答:3比2是长和宽的比,2比3是宽和长的比。
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教师:刚才我们用除法和比的方法对红旗的长、宽进行了比较。在日常生活中,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事例有许多,请看这个例子(出示投影片):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了10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求汽车行驶的速度怎样计算?
学生回答时,板书:100÷2=50(千米)
100千米是汽车行驶的什么?2小时呢?汽车的速度需要哪个量和哪个量比较?(路程和时间比较。)
那么汽车行驶的速度又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
教师:在这个例子中,路程和时间的比是几比几?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教师:现在看这些例子,都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用除法。)那么表示两种量的两个数,它们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相除关系。)是几个数相除?(两个数相除。)
学生回答后板书。
再看长和宽的比是3比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这又是用什么方法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比的方法。)几个数的比?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两个数的比。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比的意义:)通过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出: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从比的意义看,两个数的比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在相除二字下面画上着重号,然后齐读。
3、教学比的读写法,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教师:以上我们学习了比的意义,在数学中,比还有这样的记法。
3比2记作(板书:记作),先写3,再写“∶”,最后写2。(板书:3∶2)
提示学生比号的两个小圆点要写在两个数的正中间,它叫比号,读作“比”,那么这个比就读作3比2。让学生齐读一遍。
2比3记作(板书:记作),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100比2怎么写?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00∶2。
这两个比会读吗?齐读一遍,学生练习写比。
教师:在比中,每一部分都有它的名称。我们以3∶2为例(板书:3∶2),这叫什么符号?(学生答后板书:比号)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板书: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板书:后项)
根据比的意义,比的前项和后项是什么关系?(相除关系。)在这个比中,用谁除以谁?(3除以2。)3除以2的商是多少?(1)
教师指出: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板书:比值)1在这里就叫做3∶2的比值。
板书:3∶2=3÷2=1
前比后比
项号项值
教师: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值相当于除法的商,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列完表后,教师指出:比和除法还是有区别的,不能完全混同起来,除法是一种运算,而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教师提问:那么,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和比值的定义,弄清楚比值是一个数,是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它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而比是表示所比较的两个数的关系,如3∶2,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不能写成带分数,仍读作3比2。)
需要指出: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让学生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比和除法的关系,由于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的除数,而除数不能为零,所以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同时还要进一步指出,在体育比赛中的“几比几”,也使用“∶”号。但这只表示哪一队对哪一队比赛,各得多少分,不表示两队所得分数的倍比关系,与数学中的比的意义不同。比赛中时常出现0∶0或几比0的情况,而数学中比的后项是不能为0的。另外,比赛中的几比几是不能化简的。
4、做教科书第62页上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1)完成第1题。
指名一学生在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巡视,并察看学生是否将比号的位置写得规范。
然后提问:每个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能不能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颠倒?教师指出:正如前面所讲,求长是宽的几倍,用长÷宽;求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用宽÷长;所以交换了比的前后项的位置,比的具体意义就变了。
(2)完成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
5、教学比与分数的关系。教师: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3∶2可以写作
示两个数的比,仍读作3比2。
让学生齐读。,在这里,它表
进一步举例:2∶3可以写作,100∶2可以写作。然后让学生齐读。
提问:分数和除法有什么关系呢?(分数的分子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分数线相当于除号。)
提问: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以及比和除法的关系,比和分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引导学生弄清楚: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列表如下:
列完表后,提问:比和分数有没有区别呢?
让学生明确分数是一种数,而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
总结比、除法、分数三者在意义上的区别:比是指两个数相除,表示两个数的关系;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
6、做教科书第62页下半部分“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时,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用分数表示的比,并强调指出:虽然写的是分数形式,但不能读作几分之几,而应读作几比几。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3
一次函数知识点
(一)一般地,形如y=kx+b(k,b是常数,且k≠0)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当b=0时,一次函数y=kx,又叫做正比例函数。
(二)一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1.在一次函数上的任意一点P(x,y),都满足等式:y=kx+b。
2.一次函数与y轴交点的坐标总是(0,b),与x轴总是交于(-b/k,0)。
3.正比例函数的图像总是过原点。
4.k,b与函数图像所在象限的关系:
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k<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三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三、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一、二、四象限;
当k<0,b<0时,直线通过二、三、四象限;
当b=0时,直线通过原点O(0,0)表示的是正比例函数的图像。
这时,当k>0时,直线只通过一、三象限;当k<0时,直线只通过二、四象限。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4
一、指导思想
为具体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和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学生全面深造或走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期的教学内容是完成下册二个单元的教学,和进行中考总复习。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本单元教材是初中化学知识较综合的一个单元,结合相关内容对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了适当归纳、提高或延伸。特点是寓化学知识的学习与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与实际应用中。重点是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运用。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本单元是一个涉及面很宽的课题,但教学要求不高,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当然也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任务与目标
本期的教学内容是完成下册二个单元的教学,和进行中考总复习。通过本期的教学以达到下列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要领,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能进行简单的化学探究活动。
(2)认识H2SO4、CuSO4、Na2CO3等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重要的化学物质的理化性质、用途。
(3)能进行涉及不纯物参与反应或生成的计算。
(4)认识了解常见的盐和化肥及化肥运用常识。
(5)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解释生产、生活、社会中的有关现象,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方法。
(6)起学生的化学思维,化学素养,化学技能,进而培养学生的理科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等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实验仪器的操作技能等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化学知识技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化学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的优良品质;
(2)通过活动与探究及化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使学生体验科学家获取科学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和不易,从而养成刻苦努力,不谓艰险,急流勇进,不懈努力去达到目的的作风;
(3)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略有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等危机意识并进而产生起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3、培养优生率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力争在中考中这两个班的优生率达到30%。具体的优生培养对象是每班的前25名。
四、教学方法和措施
1、化学是本学年才开设的一门课程,首先要注意设法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毕竟兴趣是任何知识学习的原动力,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障。
2、要在备课上很下功夫:虽然我教学新课改教材已有两年,对教材考点都较为熟悉。但对有关课改教材的分析资料的收集阅读仍还十分必要;认真分析学情,从而确定适合师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用好“洋思经验”进行课堂教学和搞好“三清”活动;认真分析准备各课题的演示实验及探究活动,力求达到实验和活动的目的;注意收集整理并选择好适应学情和大纲以及符合课改理念的练习题。真正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备教法、学法、备教具、备练习。
3、重视实验演示特别教材中的探究实验活动的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的.观察分析,实验的操作技能都是学好化学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中考的热点和典型题型。特别是本学期将要进行理化实验操作考试,所以教师要注意示范操作的规范性和学生互教互学的重要性。
4、注意分散教学难点。初中生学化学多难在化学用语的识记书写,教学时可采取分散认识进行教学的方法以突破难点,务必使每个学生都过关。
5、坚持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教材中化学实验多,要克服各种困难,合理调配化学实验室,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试验操作,动脑思考问题,体会到实验的重要性和趣味性。
6、坚持互动性原则,提高整体素质。教材中讨论栏目较多,探究活动多,教师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参加讨论与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用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形成不甘寂寞、奋发向上、竞争好胜浓厚的学习风气。
7、注意创设乐课堂,探究新思路。该班学生活跃、聪明,我也喜欢在活跃的气氛下使学生愉快地学习知识。所以,课堂上要给每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结合教学内容与生活、生产实际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
8、对教材中探究活动的处理要恰当。全书共有29个探究活动,加上练习中的探究会更多,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全做,要有选择和侧重。我认为要结合大纲及有关中考考试说明和信息以及不同的探究类型选择进行。
9、理科教学中学生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针对新教材选择好练习,做到精讲精练,有针对性,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题技能等。所以教师平时要注意收集有关考试信息,收集典型题型形成题库。
10、虽然是要求用新课改理念、新教法去教学新教材,但核心的任务还是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所以,要特别重视课堂上学生的知识过手及课后对学生知识过关的检查督促。
数学教案有哪些篇15
学习内容:完成课本第2~3页练习一第4至8题。
课堂目标:
1.帮助学生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巩固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问题的思考方法。
2.进一步明晰“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这两类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加深对解决相关问题的基本方法的思考。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及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如何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实际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二、完成练习一第4~8题
1.完成第4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解决。
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解答第(2)题时还有别的方法吗?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组织交流和比较。
重点把第(2)、(3)题与第(1)题比较。
3.完成第6题。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什么是“孵化期”。然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检查正确率,帮助有困难的学生理解。
4.完成第7题。
学生读题,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贵百分之几”,就是“巧克力的价钱比奶糖多百分之几。”
学生解答后交流思考过程。
5.完成第8题。
学生独立解答。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完成后交流。
三、读读“你知道吗”
学生自主阅读。
交流:读完后你有什么想法?
思考:为什么不可以说2006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幅度比2005年提高了0.3%?
突出单位1不同的两个百分数不能直接相减。
你还能举些有关百分点和负增长的例子吗?
四、拓展练习
1.甲数与乙数的比是4:5,乙数是甲数的()%,甲数比乙数少()%。
2.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增加10%,面积增加()%。
3.一辆汽车,从甲地去乙地行驶了10小时,从乙地回甲地行驶了8小时。回来时比去时所用时间缩短了百分之几?速度提高了百分之几?
4.某小学六年级有四个班,由王、陈两位老师任教,这四个班的人数分别是:一班60人,二班40人,三班50人,四班50人。期末考试及格率的情况统计是:一班的及格率是95%,二班的及格率是85%(这两个班由王老师任教);三班的及格率是96%,四班的及格率是86%(这两个班由陈老师任教)。那么,这两位老师谁教的学生及格率更高一些呢?
五、全课小结
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堂上你的练习情况如何?正确率高吗?
六、练习作业
1、作业:补充习题第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