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数学教案报告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有及时的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启示。小编给大家分享数学教案报告参考,方便大家参考数学教案报告怎么写。

数学教案报告

数学教案报告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如下表

(师出示P110例2的统计表)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小结评价。

五、作业: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数学教案报告篇2

教学目标:

1、在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认识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向,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进行思考的意识。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难点:在具体场景中根据不同的参照物来确定方向。

4、激发幼儿学习兴趣,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并感受集体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南四个方向。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认识四个复合方向。(课件出示小动物方位图)

1、小朋友们,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准备六一的表演,小动物们进行了紧张的排练。今天,它们要进行试演了,看——小老虎出场了。(课件出示)它的好朋友小猴也来了(课件出示),它站在小老虎的哪个方向?(北方)还有小老鼠、小羊、小兔呢,你们看看它们分别站在小老虎的哪一面?“(出示三个小动物,课件指向南西东)还有小猪呢?它可是要表演踢踏舞的,它会从东面和西面之间出场的,小朋友们,你们能用手指出是哪一面吗?(一起指,课件出示箭头)那你知道,这一面应该怎么说吗?(东北面)真棒!看小猪出来了。(课件出示小猪)小牛会从西面和南面之间入场,这一面该怎么说?(西南面)为什么叫西南面?(在西面和南面之间)你们同不同意?(课件出示箭头)看,它来了!(课件出示小牛)你们猜小狗会从哪面入场?(西北或东南)哪里是西北?用手指一指,西北面在哪两个方向之间?东南面呢?小狗出来吧(课件出示小狗)它是从哪一面出来的呀?(箭头指向西北)还有哪一面没有表演?(东南面)你猜会是谁?快出来吧小鸡!大家都等你呢!(课件出示鸡)

2、刚才我们确定小动物们的位置时说出了几个方向?(八个)你能一次说出这八个方向吗?自己说说。__你记住了几个?__你呢?

小结:以小老虎为中心,小猴在它的北方,与北相对的是南面,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有四个复合方向,它们是:东与北之间的东北方,东与南之间的东南方,西与北之间的西北方,西与南之间的西南芳。根据小结板书:

北西北

东北西

东西南

东南南

3、仔细观察老师画的方向盘,你觉得这几个方向之间有什么特点?

(东和西总在南和北前面,如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东北与西南,西北与东南,字是相反的方向是相对的)

小朋友真爱动脑筋,发现了这么多特点。

4、刚才我们都是以小老虎为中心来确定小动物的方向的,你能以别的小动物为中心说说它的周围有哪些小动物吗?如:小羊的西南面是谁?小兔在小羊的哪一面?

你能像老师这样用新学的四个复合方向提问吗?(同桌之间互相提问)谁愿意考考大家?

二、练习,熟悉方向。

1、下面来看看我们熟悉的校园。(课件出示校园平面图)学校大门在哪个方向?(北)从大门进来就可以看到精致的小花园。教学楼在小花园的哪一面?实验楼在小花园的哪一面?操场在教学楼的哪一面?如果请你当小导游,用四个复合方向向游人介绍我们的校园,你能行吗?先自己试试。谁愿意?指名答。

2、刚才只是小练兵,小导游们,我们要走出校园,去向游人介绍我们美丽的长沙,你们敢吗?

让我们去五一广场看看。(出示五一广场图)你能找出图上哪一面是北面吗?真了不起!

(南门口是地名,一听就知道它在南面,那与它相对的就是北面,所以这一段叫黄兴北路,那图上哪一面是东,哪一面是西)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站在五一路与黄兴路交汇的十字路口上,春天百货、平和堂、东汉名店、绿化广场分别在十字路口的哪一面呢?小导游,你能介绍一下吗?先说给你的同学听。

谁有信心站起来介绍?我要从平和堂往东汉名店去,应该往哪个方向走?我从春天百货出发,想去绿化广场坐坐,往哪个方向走呢?

谁能当游客,考考小导游?

3、下一步,我们要走出长沙市,到湖南各地去看看,好吗?

先买张湖南地图研究研究。(出示湖南地图)图上每有块就是一个地区。

我们住的长沙市在哪里?早听说张家界风景如画,我想去看看,你们说我应该往哪儿走?(西北方)湘西的永州也很有名,我也想去,从长沙出发该往哪里走呢?(西南方)从永州到长沙,又该往哪个方向呢?4、湖南省也看过了,湖南在首都北京的什么位置呢?我们看看全国地图。(课件出示全国行政图)

讲解:图上每一块就是一个省,这绿色的一片就是湖南,画了五角星的就是北京。湖南在北京的什么位置呢?(南方或南偏西、西南,一般说南偏西)

在北京的西北方向有一个盛产葡萄、哈密瓜的地方,你知道是哪里吗?(新疆)你猜是哪一块?

指四川,这里是四川省,那里的人和我们一样爱吃辣椒,四川在北京的什么方向?(西南)在湖南的什么方向?(西北)

台湾在北京的什么方向?(东南)你猜东北三省是哪三个省?(指:在东北方向连起来的三个省)

三、总结。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数学教案报告篇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4~95页上的教学内容,练习十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相交和垂直的现象,理解垂线的意义,理解两条直线在什么情况下互相垂直,体会垂线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掌握垂线的画法,会过直线上的一点或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经历探索相交与垂直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每组学生准备两根纸条、一颗图钉和一块木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同学们会画角吗?画几个角来大家看一看。

学生画角,抽几个学生画的角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图61

教师:这些角的两条边都分别相交于一点(课件上的线闪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相交。

(板书:相交)

[点评: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经验上,有效地利用学生原有认识基础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单元主题图。多媒体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

教师:生活中也有许多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你能从这幅图中找出哪些直线是相交的。

学生找出图中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的现象以后,多媒体课件隐去图中的其他情境,只剩下两条线相交的一些图形。

教师:这些直线是怎样相交的呢?我们可以用纸条来摆一摆,两根纸条怎样摆才是相交的呢?

学生摆出相交的纸条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用多媒体课件把两条直线相交的现象抽象出来(如图62)。图62

教师:从图中你发现些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形成4个角。

教师: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点,这个点我们称为交点,再看看4个角,能分别说出它们是什么角吗?

学生:角1和角3是大小相同的锐角,角2和角4是大小相同的钝角。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图钉钉住相交纸条的交点,钉的时候可以用木板垫着钉,注意不要把桌子钉坏了。

教师:这样一来,这两根相交的纸条就可以转动了,请同学们转动纸条,你又有些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的发现包括:(1)这些纸条是绕着交点转动的;

(2)随着转动,角的大小要起变化。

教师:我们重点看一看这些角是怎样变化的?你能将其中的一个角转为直角吗?

学生转动后,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把学生展示的图形用多媒体课件抽象出来(如图63)。图63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一个角成直角时,其他三个角也是直角。

教师:这个结论正确吗?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边比一比。

学生比后,证实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教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交点就是垂足。

教师在课题后接着板书:垂直,使课题成为:相交与垂直。

教师:老师这儿有个问题,什么叫“互相”垂直?

引导学生对照图形直观地理解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条直线时,就有另一条直线也垂直于这条直线的结论,这叫做互相垂直。

教师:能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上相邻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

学生回答略。

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哪些直线相交?哪些直线互相垂直?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点评:这个教学环节关注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重视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二是突出从一般的相交到特殊的相交(垂直)的认知过程,三是用纸条摆相交的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四是关注对一些重点问题的理解,比如组织学生讨论相交的两条直线构成的四个角中,如果一个角是直角,另三个角是什么角?什么叫“互相”垂直?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2教学例1、例2。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教师:怎样用三角板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回答: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就是要使要画的线与黑板上的线成90°的角,这就需要先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边,然后把直角的一条边与这条直线重合,紧靠另一条直角边画出一条直线,这条直线就和已知的这条直线成直角。教师: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画一画垂线。让学生用三角板在下面试画后,抽一个同学在黑板上画?。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练习十八第1~4题。

数学教案报告篇4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课件一套、幼儿正方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分析:

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一直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鉴于平面图形较为抽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一方面更好的为幼儿的学习所服务。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难点是让幼儿能够找出两条平行边,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联系法等突破。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情景导入: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二、展开

1、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让幼儿认识梯形,记住名字。

3、请幼儿进行操作,比较正方形和梯形的异同点。要求:请幼儿比较边和角的不同。提问:正方形和梯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出示课件引出平行的概念。

5、让幼儿找出平行线并讲解其概念。

6、找梯形、找出平行线,进行复习巩固。

7、找周围生活中像梯形的物品,让幼儿知道梯形是较稳固的图形,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出示课件欣赏。

三、结束

延伸活动:继续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梯形物品。

数学教案报告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类比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学具准备:

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圆小旗

教学过程:

一、沟通点、线、面、体之间关系

1、多媒体出示:带着问题欣赏奥运会场景,

问题:2008.8.8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召开,当天晚上8:08的开幕式,看了吗?让我们来回忆一下开幕式好吗?这些图中有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

生活中存在着很多这样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这些点线面体它们之间有着什么联系?这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第一个任务。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奥运会开幕式的镜头入手,很自然的把点线面体这些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就存在于身边。)

2、点动成线

我们看看燃放烟花的图片,烟花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看到烟花是很多点运动形成,成了一条条的线)。

看过流星吗?流星划过星空会形成什么?(演示多媒体)

同学们还可以自己举个象这样的例子吗?(风扇转动,风扇上的一点快速转动成一条曲线;车轮上的蝴蝶结经过转动后成一条曲线;射击时子弹的运动轨迹)

刚才同学们举的例子都说明了什么?(点快速运动可以形成了一条曲线或者直线)。

3、线动成面(演示多媒体)

奥运会期间,中国迎来了很多运动员和工作人员,这么多人他们只能分住在不同的酒店、宾馆。而各个比赛地点离住所较远,他们要从住所到各个比赛地点,需要用到什么交通工具?(汽车)

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上的雨刷,雨刷可以看成一条什么?(线段)现在让我们来观察雨刷擦玻璃的过程,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雨刷擦过的面是个扇形,雨刷经过旋转会形成一个平面),

偏平的油漆刷子,刷子涂过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长方形)

可以自己在举个例子吗?(线编织而成布;卷轴展开时)刚才举的例子都说明了什么?经论:线经过运动会得到一个平面。

4、面动成体(演示多媒体)

比赛完了,运动员们回到酒店,他们开门了,你们看酒店的旋转门,观察这个旋转门,你们想象得出这个门经过旋转后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吗?

拿出制作的小旗,有长方形、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半圆小旗,这些都是平面图形,先来看长方形,猜猜它转动后成什么图形,(圆柱)想不想自己尝试一下?向一个方向旋转,转动小旗。你发现了什么?绕哪里旋转?(长方形以它的一条边为轴旋转形成圆柱)。

想象一下,下面的两个图形,绕轴旋转,会形成什么样的立体图形?

刚才我们把长方形、直角三角形、半圆小旗,经过旋转分别成了什么立体图形?(圆锥、圆柱、球体,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一些立体图形)这些立体图形是如何得到的?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吗?

5、总结

能用自己话总结一下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吗?(板书:点---线---面---体)

(点运动形成线,线运动形成面,面运动形成体。)圆柱形的压路机经过旋转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的面,长方形的面经过折可以得到一条线段,那如何做可以得到一个点呢?点是构成线的基本要素,线是构成面的基本要素,面是构成体的基本要素,这里点是最基本的要素。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动态的知识,使学生在动态中充分感悟点运动形成线,线运动形成面,面运动形成体,很好的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建立模型

颗件展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体,在这些立体图形中,长方体、正方体我们已经研究过它们的特征、还学过表面积和体积。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另外两种常见的立体图形——圆柱和圆锥,(师板书课题。)

1.圆柱的认识。

①把你们准备的圆柱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下面我们就研究一下圆柱到底有哪些特征。

②师将圆柱体透视图贴于黑板。

③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圆柱体学具,观察圆柱体有什么特征?先独立观察,然后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

④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学生有序地总结圆柱体的特征,并在圆柱透视图旁板书。

2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2个圆

1个侧面,是曲面,展开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无数条高

(在教学侧面展开图时,师让学生用剪刀将圆柱形纸筒剪开,体会沿高剪,展开后是长方形,斜着沿直线剪,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

(在教学圆柱的高时,先拿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体,让学生描述什么是圆柱的高,有几条高?体会圆柱有无数条高及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再让学生指出透视图上圆柱的高)

⑤学生边总结圆柱的特征,师边演示课件,介绍圆柱的各部分名称。

2.圆柱、圆台、圆锥的过渡与比较。

师课件出示圆柱透视图,演示上底面逐渐缩小,问:你们看到了什么?

现在还是不是圆柱?为什么?师告诉学生这样的形体叫做圆台。

课件演示上底面继续缩小,变成一个点,它叫什么?

3.认识圆锥。

①能不能和圆柱对比着研究一下,圆锥有哪些特征?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②学生汇报,师引导学生有序归纳,并在圆锥透视图旁板书。

1个顶点

1个底面,是个圆

1个侧面,展开是扇形

1条高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有几条高?先让学生尝试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再让学生尝试在透视图上画出圆锥的高)

③学生总结圆锥的特征,师课件演示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4.圆柱与圆锥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圆柱和圆锥的底面都是圆,侧面都是曲面。

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扇

不同点:圆柱有2个底面,圆锥有1个底面。形。

圆柱有无数条高,圆锥只有一条高。

根据你的理解,能不能说说为什么圆柱有无数条高,而圆锥只有1条高?

(设计意图: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之前,我就先让学生制作圆柱和圆锥,所以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学生已有一些基本的认识,不必教师的讲解,就可以自己总结出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三、练习应用

1.下面哪些形体是圆柱体?

2.想一想,连一连。(课本第四面第四题)

四、回顾总结

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生: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圆柱是圆锥体积的2倍,立即引起其他同学的反对:“是3倍”。师: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2倍还是3倍?这是我们下一节课要继续研究的。)

数学教案报告篇6

一、认识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度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沪宁高速公路经过整修已经全线通车了,我们跟着小记者起去看看。

播放课件:聚集某一高速公路收费站,播放各种车辆来来往往进出场面的录像。

引出问题:为了维持秩序,收费站口设置了转杆。看,转轩打开,旋转了多少度?转杆关闭呢?

2、模拟操作,认识含义。(请学生在白板上示范转杆的打开和关闭)

(1)同桌合作,作出活动角模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讨论转杆打开和关闭时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

(2)结合白板演示交流,明确转杆打开和关闭都旋转了90度。

(3)深入探讨:转杆打开和旋转的方向相同?

学生观察交流。

(4)小结: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转杆打开是逆时针旋转90度,转杆关闭是顺时针旋转90度。

3、全体活动,深化理解。

听口令做动作。

让学生先平伸右臂,用动作表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再平伸左臂做一次,亲身体验顺时针、逆时针方向的旋转。

二、将图形旋转90度

谈话:生活中旋转的现象可多了解,今天我们就来把下面一些图形旋转90度。出示例题。

1、理解题意。

提问:绕A点旋转是什么意思?

指A点固定不动。

2、转一转。请几位学生在白板上亲自旋转,由于几个同学旋转的方向可能

不同,这里可以用到相机,把每位同学旋转的图形拍下来,然后开始对比,并交流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顺时针旋转90度、逆时针旋转90度。

3、全班交流方法。

三、拓展延伸

1、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重点说说每幅图中的指针分别向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白板,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演示整个旋转过程,)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之后由学生亲自在白板上演示整个旋转过程。

3、先观察每组图形的特点,再想象使每组图形变成长方形的旋转方法,最后通过多白板演示,让学生在课本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4、比眼力。

比较一下这些图形按要求旋转之后会成为哪一个图形。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了什么本领?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数学教案报告篇7

教学内容:

教材P44-P46例1-例3做一做,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2.能正确运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表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公并能初步应用公式求周长、面积。

3.使学生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理解过程,体验迁移推理的学习方法,渗透求未知数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热爱数学知识的积极情感,沟通算数知识与代数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难点:

能正确进行乘号的简写,略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去认真的观察思考,就会发现很多的知识。大家看,老师在生活中找到一些这样的字母,你们知道它们都代表了什么吗?(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把学生带入数学。)

课件出示:CCTVKFCNBAQQ(中国中央电视台肯德基美国男子篮球联赛腾迅聊天工具)

大家想想,用这些字母来代替这些名称有什么样的好处?

(简单好记。渗透用字母表示的优越性)

其实,这样的字母不仅仅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我们在数学的世界里也经常会用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投影出示例1:(探秘)

(1)观察第一组三角形中的数字,你有什么发现?

(都是按规律排列的,三角形两底角的数字之和等于顶角上的数字)

那么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数字呢?(指名口答)

问:每行图中的数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指名口答)

(2)尝试练习:想一想、填一填(课件出示)

①2、4、6、c、10、12c=()

②b+b+b=24b=()

③a×5=40a=()

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不同的字母可以表示相同的数)。提问请学生思考回答:这几小题中,要求的未知数表示的方法都有一个什么共同的特点?(都

是用一些符号或字母来表示的)

师:在数学中,我们经常用字母来表示数。

问:你还见过那些用符号或字母表示数的例子?

如:扑克牌,行程A、B两地,C大调„„。

2、教学例2

(1)a×b=b×()

a+b=()+()

(课件出示)

师:你怎么想到要填a,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我是根据乘法的交换律和加法的交换律来填的。

师:如果用a、b、c来表示三个数,你们能用字母表示出其它运算定律吗?

学生尝试写,后汇报展示。

(2)你们认为用字母来表示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运算定律,你会把它们表示出来吗?

同桌之间先说一说运算定律是怎么样的,如何用字母表示出来,然后指名汇报。

师:我们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你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交流,使学生明确: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3)让学生看书45页的“你知道吗?”然后汇报字母还可以表示哪些计量单位。

3.教学简写

(1)师:观察6,你们发现了什么?(X和×长的很象),因为这个,在数学王国里曾经引发过一场风波:一天早朝上,乘号对国王说:“国王,我和X长的太象了,您得想个办法把我们区分开来呀。”国

王下令:“+”“-”“÷”先行退朝,“×”号留下下议事。第二天,国王宣布了以下规定:(多媒体出示)

①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数字和字母,字母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省略乘号时,一般把数字写在字母的前面。如:a×b=a.b=ab,4×a=4.a=4a②两个相同字母相乘时,可以写成以下形式:如:a×a=a.a=a2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

③当数字1与字母相乘时,1也省略不写。如:1×m=m(2)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国王的规定:

教师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组长组织,要求每个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记录员记录学习过程。

4、阶段练习

1、省略乘号写出下面各式。

2、小小审判官。

⑴6+a可以简写作6a。()

⑵6×4可以简写作6.4()

⑶x2与2x所表示的意义相同。()

5、教学例3。

今天我们跟字母成了好朋友,其实以前也和字母打过交道,比如计算公式。

回顾:你们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学过的计算公式吗?

如果周长用字母C表示,面积用字母S表示,边长用字母a表示,你会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吗?

C=S=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吗?那能不能用字母它们呢?真自信。好!下面请大家写在练习本上。

反馈:说说表示的是什么计算公式?师:你们能利用这些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吗?试一试。

出示例题:你能利用公式计算下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吗?(黑板贴出正方形纸片)

师:6㎝表示什么意思吗?

生:表示正方形的边长是6厘米。

师:你们能求出它的面积和周长吗?

(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来做,其余学生在下面练习)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做得怎么样?

生1:我认为做得比较可以。

生2:我认为他的面积单位应写成㎝2,不应写成㎝。

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师:“利用公式计算”就是要求我们在计算时先写出公式,然后把字母表示的数值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三、轻松一刻,发展提高。

(一)数青蛙

同学们学得真好,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

(课件):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

2只青蛙2张嘴,()只眼睛()条腿;

3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只青蛙()张嘴,()只眼睛()条腿。

我们先试着读一读。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这首儿歌吗?

(二)练兵营

填空

1、用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表示成()。

2、用字母a表示苹果的单价,b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那么c=(),b=()。

3、一个等边三角形,每边长a米。它的周长()米。

4、一辆汽车t小时行了30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千米。李师傅每小时加工40个零件,加工了a小时,一共加工了()个。

5、5x+4x=()

8y-y=()

7x+7x+6x=()

7a×a=()

15x+6x=()

5b+4b-9b=()

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a2与()相等。

(1)a×2(2)a+2(3)a×a2、2x一定()x2。

(1)大于

(2)小于

(3)等于

(4)不能确定

3、丁丁比昕昕小,丁丁今年a岁,昕昕今年b岁,2年后丁丁比昕昕小()岁。

(1)2(2)b-a(3)a-b(4)b-a+24、当a=5、b=4时,ab+3的值是()。

(1)5+4+3=12(2)54+3=57(3)5×4+3=23

四、走进名人屋

最早使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法国数学家韦达,韦达一生致力于对数学的研究,作出很多重要贡献,成为那个时代最伟大的数学家,自从韦达系统使用字母表示数后,引出了大量的数学发现,解决很多古代的复杂问题。

师:看了介绍你想对韦达说点什么吗?

生1:韦达,我要对你说,你的智慧真是不可限量。

生2:韦达真伟大,你发明的用字母表示数使人类生活和学习方便了许多,谢谢你!

师:你们想不想像韦达一样将来做一个成功的人?

师:那好,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成功秘诀,想不想知道。

课件出示:A=x+y+zA代表成功,x代表艰苦的劳动,y代表正确的方法,z代表少说空话。

师:看了这个公式,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我知道了只要艰苦劳动,掌握了方法,少说空话,就能成功。

师:说得真好,只要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掌握好正确的方法,刻苦努力,少说空话,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祝你们早日成功!

五、课堂小结,质疑评价。

阅读课本第44-46页。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这节课你们有收获吗?你们有收获就是老师今天的收获。谁来说说你收获些什么?最成功的地方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第49页练习十第1、2、3题

数学教案报告篇8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接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审题,根据应用题的实际意义,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有关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本章节的重难点。本课讲述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为学生初中阶段学好必备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起到启蒙作用,以及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以及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方面有独特的意义,同时,对后续教学内容起到奠基作用。

2: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步骤是根据题意找出相等关系,然后列出方程,关键在于分析已知未知量之间关系及寻找相等关系。

(B)

通过和;差;倍;分的量与量之间的分析以及公式中有一个字母表示未知数,其余字母表示已知数的情况下,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综合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初步认识体会到代数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渗透把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辩证思想,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数学的思想;同时,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根据题意寻找和;差;倍;分问题的相等关系是本课的重点,根据题意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关键让学生找出相等关系克服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二:学情分析:(说学法)

1:学生初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往往弄不清解题步骤,不设未知数就直接进行列方程或在设未知数时,有单位却忘记写单位等。

2: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存在三个方面的困难:

(1)抓不准相等关系;

(2)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

(3)习惯于用小学算术解法,得用代数方法分析应用题不适应,不知道要抓怎样的相等关系。

3:

学生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可能还会存在分析问题时思路不同,列出方程也可能不同,这样一来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存在错误,实际不是,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开拓思路,只要思路正确,所列方程合理,都是正确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思路,使得方程尽可能简单明了。

4:

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习惯于用算术方法分析已知数与未知数,未知数与已知数之间的关系,对于较为复杂的应用题无法找出等量关系,随便行事,乱列式子。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不重视分析等量关系,而习惯于套题型,找解题模式。

三:教学策略:(说教法)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

2:图表分析法

3: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教学的理论依据是:

1:必须先明确根据应用题题意列方程是重点,同时也是

难点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抓住关键,克服难点,正确列方程弄清楚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

等关系,并列出代数式表示这相等关系的左边和右边。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知晓解题步骤,通过例1可以让

学生大致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认真阅读例题的内容提要,弄清题意,找出能够表

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分析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只写在草稿上,在写解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先设未知数,再根据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再把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形式,然后解这个方程,并写出答案,在设未知数时,如有单位,必须让学生写在字母后,如例

1中,不能把“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写成“设原来有X”。另外,在列方程中,各代数式的单位应该是相同的,如例1中,代数式“X

”“—15%X”“42500

”的单位都是千克。在本例教学中,关键在于找出这个相等关系,将其中涉及待求的某个数设为未知数,其余的数用已知数或含有已知数与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从而列出方程。在例

1中的相等关系比较简单明显,可通过启发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在例1教学中同时让学生巩固解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五个步骤,特别是第2步是关键步骤。

数学教案报告篇9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体验理解加法的含义,并学会加法。

2、发展学生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初步树立用加法计算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加法的含义,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加法含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复习旧知

师:小朋友们喜欢做游戏吗?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拍手游戏,好吗?

师生互动,在拍手游戏中复习3、4、5的分与合。

师:在刚才的拍手游戏中老师发现有位小朋友拍的又快又准,老师奖给你一面小旗子,喜欢吗?这节课老师要把这些小红旗给那些上课认真听讲,爱动脑筋的孩子,比一比看谁得的旗子多。

二、认识加法、理解含义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做手工。你们看,这儿的几个同学在干什么?(展示主题图)

(1)通过电脑反复演示,把两组物体(或两个人)合并在一起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先走来1个同学,手中举着1只红纸鹤,接着又走来2个同学,手中各举1只蓝纸鹤。直观看到1个同学与2个同学走到了一起,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到了一块儿。

(2)让学生说一说图意。

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的直观感受和体验,再在全班交流。也可由老师引导说:把1只红纸鹤与2只蓝纸鹤放在一块儿,1个同学和2个同学走到了一起都是“合起来”的意思。(一边说一边做手势表示“合起来”)

反复演示再指名说题意,让学生体会把两部分放在一起就是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从而引出要知道他们合起来有多少,在数学上要用加法计算。

2、学习加法算式。

(1)引导学生说出:由同学或纸鹤的数量抽象出要用数字1和2表示。

(2)教室说明:在数学上,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和多少只纸鹤,就是要把熟悉1和2合起来,用符号“+”表示,教室板书“+”。

(3)引导学生数一数1和2合在一起是多少,用数字几表示。说明:等于3,用“=3“表示。

板书:1+2=3

加号等号

怎样写加法算式呢?

(3)教师再次强调说明:把1和2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板书:加法),强调:加号前面的“1”表示什么?加号后面的“2”呢?“3”又表示什么?

(4)教读加法算式。

1加2等于3,或1加2得3.教师范读,学生学读,同桌之间互读。板书课题:加法

3、结合第23页气球图,进行动手操作,加深体验加法含义。

(1)认真观察气球图,让学生说明图意。使学生明白要用加法算式3+1=4表示。

(2)操作活动:让每个学生一只手拿3根小棒,另一只手拿1根小棒,求一共有几根小棒。

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就是把两只手的小棒合并在一起,也就是把3和1加起来,写成算式3+1=4表示。

(4)发散联想,近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

教师启发、引导,让学生说说生活中能用加法算式表示的事例。并会口头列加法算式表示。

4、实际应用、强化新知

1、先摆一摆,再说算式。(P23)

○○○○○○

2、摆一摆。(P24)

3、游戏,帮小青蛙找家。

5、总结评价

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了加法,完善课题板书:加法。你学到了哪些本领呢?生汇报,师:看来小朋友们学到的本领还真不少呢?回家后,把你学到的本领告诉爸爸妈妈。

数学教案报告篇10

教学内容:

认识角的名称、大小,会折角、画角。(课本第56 -58页)

学习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叫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重、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举行一场有意义的比赛,有信心吗?比赛的题目是:《角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5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课件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56页的例1,认真看图、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这四种图形都是( )?

2、观察例题2:观察角,你发现角是由( )条边和( )个顶点组成的。

3、说一说,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吗?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系?

5、用一张纸,你能折出多少种角?你能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吗?

6、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学

1、 打开课本第58页例3,看图、看文字,想一想,怎样画角?

2、 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 你能画出一个角吗?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1)课件出示检测题

(2)58页第一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学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补充。

2、讨论(议一议):

(1)、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课件出示)

数学教案报告篇11

活动目标

1、复习10以内的数,能排除大小、排列的方式影响准确地判断10以内的物品的数量。

2、发展幼儿观察点数能力和思维的抽象概括能力。

活动准备

1、ppt课件:10以内数的守恒

2、教具: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

1、一幅春天的景色图:春天里有的东西。

引导幼儿观察图中有什么?

2、教师:春天小花儿开了,大树绿了,有很多朋友喜欢出来玩,数字也要来和它们交朋友了呢,请小朋友来帮帮他们吧。

二、观察感知物体的数量与大小无关

课件演示

引导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与大小无关

1、把大小不同的球分别排成两排,请幼儿观察比较,他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2、把大小不同的汽车分别排成两排,请幼儿观察比较,他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三、观察感知物体的数量与排列无关

1、将10只小熊进行无序排列,让幼儿观小熊的数量是否改变。

2、将10只小兔子进行无序排列,让幼儿观察兔子的数量是否改变。

四、幼儿感知操作

请幼儿把小花,进行拼摆,并观察自己的和小伙伴的小花是不是一样多,摆的造型一样吗?

数学教案报告篇12

活动目标:

1.通过比较轻重,让幼儿感知、学习比较轻重的方法。

2.让幼儿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并根据物体的轻重排序。

3.提高幼儿的感知觉能力。

4.促进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动作协调发展。

活动准备:

1.衣架一个

2.三个相同的矿泉水瓶(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瓶水,一个空瓶)三个相同的易拉罐(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瓶水,一个空瓶)

3.一大一小积木若干,大小、形状相同的积木若干(按3、6、10数量扎一起)

4.棉花沙包、豆子沙包若干、篮球、铁球、苹果、梨、桔子

5.在生活活动、区域活动中学习如何使用天平

活动过程:

一、出示平衡的衣架,让幼儿观察并提问: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衣架)它有什么作用?(挂衣服用的)现在我挂在前面,它处于什么位置?(水平)。请小朋友再看:我在衣架的一侧挂上一袋橡皮,你们观察衣架有什么变化?(挂橡皮的一侧下垂)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挂橡皮一侧重,另一侧没挂物品的轻),你们在看,我在衣架另一侧挂一把尺子,你会发现什么变化?(挂尺子的一端下垂,挂橡皮的一端翘起来)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或这说明了什么?(挂尺子的一端比挂橡皮一端重)

师:小朋友非常聪明,知道在平衡的衣架上挂物品,重的一端下垂,轻的一端上翘,衣服架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

二、出示矿泉水瓶、易拉罐等相同材料的物品来比较轻重

教师:我这里有三个矿泉水瓶(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瓶水、一个空瓶子)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重?哪个瓶子轻?你是怎么知道的幼儿:装满水的重;装半瓶水的轻;空瓶子的最轻(利用目测)

教师:请幼儿验证,用手掂一掂,感知哪个瓶子重?哪个瓶子轻?

2.按由轻到重、由重到轻排序

教师:现在,小朋友知道哪个重、哪个轻,请你按由轻到重排序,再按由重到轻排序。请个别幼儿操作

1.教师:矿泉水瓶透明,小朋友用眼睛看就知道,哪瓶水重,哪瓶水轻,我这里还有三个不透明的相同的易拉罐,)你们怎么分辨哪个罐重?哪个罐轻?(一个装满水;一个空的;一个装半罐)并按由轻到重顺序排起来。

2.一大一小的积木

3.大小、形状相同、块数不同的积木(3块扎一起;6块扎一起;10块扎一起)

4.幼儿自由看、玩、掂,比较轻重并排序。

5.师幼一起验证幼儿操作,总结:相同的易拉罐,空的最轻,装半瓶水的较轻,装满水的最重;相同的积木,大的重,小的轻;大小、形状相同的积木,块数多的重,块数少的轻。

三、比较不同物品的轻重

1.大的棉花沙包、小的豆子沙包

师:请小朋友猜一猜,哪个沙包重,哪个轻?

2.篮球、铁球

师:这两个球,哪个最重,哪个最轻?

3.大小几乎相同的苹果、桔子、梨

师:这三个水果,大小差不多,用掂的方法很难比较,我们用什么方法来比较这三个水果的轻重呢?来小朋友动手玩一玩。

(二)幼儿玩

1.集体讨论:为什么大的棉花沙包轻,小的豆子沙包重?为什么大的皮球轻,小的铁球重?

2.请个别幼儿验证怎样比较苹果、梨、桔子的轻重(用天平秤,称一称)

四、比赛

两组比赛:不同轻重的物体混放,每一种两个,每组幼儿协商每人排一种,比较同类物体的轻重,分别摆放在两个写有轻重的箱子里,快、对的那一组为优胜组。

另换两组比赛:不同轻重、不同类物体混放,请幼儿用掂、称等方法,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排序,正确的一组为优胜组。

此次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体现了尊重幼儿的发展、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与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思想。活动一开始,教师以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选用压跷跷板这一生活场景,使幼儿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对比较轻重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引导幼儿比较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通过对不同物品不同形式的比较,进行多角度顺向与逆向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积极思考,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整节活动设计紧凑,环环紧扣,幼儿在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的过程中,比较了物体的轻重,体验了采用多种方式比较物体轻重的乐趣。

数学教案报告篇13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第一课时: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

2/11+2/11+2/11=

2/11×3=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教学例2

(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3

=2×3/11

=6/11

教学后记

数学教案报告篇14

【学习目标】

1.了解圆周角的概念.

2.理解圆周角的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3.理解圆周角定理的推论: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对的弦是直径.

4.熟练掌握圆周角的定理及其推理的灵活运用.

设置情景,给出圆周角概念,探究这些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运用数学分类思想给予逻辑证明定理,得出推导,让学生活动证明定理推论的正确性,最后运用定理及其推导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 温故知新:

(学生活动)同学们口答下面两个问题.

1.什么叫圆心角?

2.圆心角、弦、弧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二、 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P90---P93,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叫圆周角?圆周角的两个特征: 。

2、 在下面空里作一个圆,在同一弧上作一些圆心角及圆周角。通过圆周角的概念和度量的方法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弧上所对的圆周角的个数有多少个?

(2).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

(3).同弧上的圆周角与圆心角有什么关系?

3、默写圆周角定理及推论并证明。

4、能去掉同圆或等圆吗?若把同弧或等弧改成同弦或等弦性质成立吗?

5、教材92页思考?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周角相等,它们所对的弧一定相等吗?为什么?

三、 典型例题:

例1、(教材93页例2)如图, ⊙O的直径AB为10cm,弦AC为6cm,,ACB的平分线交⊙O于D,求BC、AD、BD的长。

例2、如图,AB是⊙O的直径,BD是⊙O的弦,延长BD到C,使AC=AB,BD与CD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四、 巩固练习:

1、(教材P93练习1)

解:

2、(教材P93练习2)

3、(教材P93练习3)

证明:

4、(教材P95习题24.1第9题)

五、 总结反思:

【达标检测】

1.如图1,A、B、C三点在⊙O上,AOC=100,则ABC等于( ).

A.140 B.110 C.120 D.130

(1) (2) (3)

2.如图2,1、2、3、4的大小关系是( )

A.3 B.32

C.2 D.2

3.如图3,(中考题)AB是⊙O的直径,BC,CD,DA是⊙O的弦,且BC=CD=DA,则BCD等于( )

A.100 B.110 C.120 D.130

4.半径为2a的⊙O中,弦AB的长为2 a,则弦AB所对的圆周角的度数是________.

5.如图4,A、B是⊙O的直径,C、D、E都是圆上的点,则2=_______.

(4) (5)

6.(中考题)如图5, 于 ,若 ,则

7.如图,弦AB把圆周分成1:2的两部分,已知⊙O半径为1,求弦长AB.

【拓展创新】

1.如图,已知AB=AC,APC=60

(1)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2)若BC=4cm,求⊙O的面积.

3、教材P95习题24.1第12、13题。

【布置作业】教材P95习题24.1第10、11题。

数学教案报告篇15

活动目标:

1.幼儿掌握左右,能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并能用语言完整描述左边和右边箩筐的物品;

2.初步学习以物体为中心,区别物体的左右;

3.发展幼儿的空间方位能力。

活动准备:

课件、箩筐三个、蔬菜图片(土豆、萝卜、白菜若干)、食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教师组织幼儿以故事的形式欣赏绘本片段,导入活动【看课件)

二、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紧紧抓住“左手是拿碗的,右手是拿筷子的”这一点进行联系

问:小朋友们,我们吃饭的时候是哪只手拿碗?哪只手哪筷子呢?

小结:我们都是左手拿碗的,右手拿筷子的。

三、练习以自身为中心区别左右

1.请幼儿伸出拿筷子的手或拿碗的手。

2.举手,请幼儿听老师的口令,举起左手或右手。

3.拍肩,请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用左手拍左肩或右手拍左肩。

四、学习以物体【箩筐、蔬菜)为中心区别左右

1.出示三种蔬菜图片,每个幼儿听老师的指令操作,将萝卜放在中间,把土豆放在萝卜的左边,把白菜放在萝卜的右边。看看谁放得又对又快。

2.幼儿操作将蔬菜装进箩筐。出示三个箩筐,让幼儿观察左、中、右摆放的箩筐。幼儿听口令将土豆放进左边的箩筐,白菜放进右边的箩筐,萝卜放进中间的箩筐。

3.幼儿说说左边的箩筐装了什么蔬菜?右边的箩筐装了什么蔬菜?教师检验对对错。

50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