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主题数学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学生,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才能写出优秀的大班主题数学教案?这里给大家分享大班主题数学教案供大家参考。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2、发展幼儿较敏锐的观察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让幼儿基本掌握梯形的特征,找出梯形。
活动准备:
课件一套、幼儿正方形、梯形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分析:
在幼儿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中,一直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幼儿已经认识了圆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来认识梯形,对幼儿来说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鉴于平面图形较为抽象,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来解决这一困难,一方面更加激发幼儿的兴趣,一方面更好的为幼儿的学习所服务。本次活动的重点是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拓展到周围的生活与环境中去,主要运用观察法、观察比较法、讲解法等突破;活动难点是让幼儿能够找出两条平行边,主要运用观察法、讲解法、联系法等突破。
活动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情景导入:图形王国要举行聚会,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出示课件)
二、展开
1、简单复习学过的图形。
2、由正方形引出梯形,让幼儿认识梯形,记住名字。
3、请幼儿进行操作,比较正方形和梯形的异同点。要求:请幼儿比较边和角的不同。提问:正方形和梯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4、出示课件引出平行的概念。
5、让幼儿找出平行线并讲解其概念。
6、找梯形、找出平行线,进行复习巩固。
7、找周围生活中像梯形的物品,让幼儿知道梯形是较稳固的图形,被广泛运用在我们的生活中,并出示课件欣赏。
三、结束延伸活动:继续寻找周围生活中的梯形物品。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能通过幼儿的观察比较,从而得出梯形的基本特征。运用“梯形宝宝翻跟头”,变化不同的位置,增强幼儿方位感。用“涂”的方式使学会的梯形,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进一步的应用,科学和艺术有机整合,提高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不足之处:
1、量梯形的上下两条边的距离时,教师应先让幼儿自己想办法该怎样量,再与同伴相互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效果会更佳。
2、“涂”画的时候,个别幼儿的行为习惯较差,应加以纠正。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掌握5的4种分合方法,理解互补、互换的关系。
2.能主动运用5的组成搭配早餐。
3.感受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以及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活动准备
1.大食谱1张(大食谱中的食物价格应与当地条件相符,贴近幼儿实际生活),5的组成数字卡片和点子卡片各1套
2.小食谱、练习纸、笔幼儿每人1套,盘子若干
3.25的数字卡片若干,价格与大食谱一致的.早餐食物卡片若干。
4.“幼儿学习材料《我健康我快乐》。
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观察大食谱,了解饭菜的名称、价格、营养等。提问:食谱上有什么?价格是多少?有什么营养?
二、请幼儿设计早餐食谱,学习5的组成。
(1)教师示范选早餐,列出5的组成式。
提问:我有5元钱,想买一个小米粥,还能剩多少钱?
小结:5个圆点和数字5表示5元钱,1个圆点和数字1表示买小米粥的1
元钱,4个圆点和数字4表示买包子的4元钱。
(2)在小食谱练习纸上表示出自己选择的早餐,列出5的4种分合式。
提问:你想选择吃什么早餐?买了早餐后你还会剩多少钱?用分合式可以怎么表示?
小结:5可以分成1和4,还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2和3,还可以分成3和2。
三、引导幼儿交流自己的早餐食谱,理解互补的关系。
(1)用点子卡片和数字卡片记录幼儿设计的早餐。
(2)引导幼儿看图分析。
小结:5分成的两个部分数,一边的数越大,另一边的数越来越小。四、请幼儿观察5的分合式,理解互换关系。
(1)引导幼儿观察图3中的第1组和第4组、第2组和第3组的组成形式提问:这两个组成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排列有什么好处?
小结:两个数交换位置总数不变。只要想出一种分法,就能很快找到另外一种分法。
五、玩“买早餐”游戏,复习5以内的数的组成。幼儿自主分配角色,进行买早餐游戏。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3
故事背景:
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要建一个自己的超市。他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物品。老师说:“小朋友们,我们要把这些物品分类摆放倒架上,请你们先将物品纷纷类,并数一数每种物品有多少件,然后统计出每种物品的数量。”老是说完后。小朋友们就忙碌碌起来。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按物体的名称用途和甚至进行分类,初步探索统计方法。
2.是幼儿愿意与同伴交流探索统计的过程和结果。
3.要用儿童过分工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
故事挂图《我们见超市》;食品,生活用品。玩具,统计表。
学具准备:
几个图形卡片组。玩具。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共同回忆去超市的经历。
2.教师出示故事挂图《我们见超市。》,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教师;小朋友们从家里带了了什么物品?
请小朋友们看一看每种物品有多少件
二,集体活动。
1.创建超市。
(1)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超市的构成。
教师:我们要见一个超市需要做哪些准备?
(2)教室引导幼儿用教室里的物品充当超市的货架。收银台。货物。购物筐。
(3)教师引导幼儿摆放物品。
1教师出示各种物品(玩具,生活用品。食品。)引导幼儿辨别。教师:请小朋友看一看我们都准备了哪些物品。
2.教室引导幼儿投入如何将物品分类摆放。
教师:想想怎么样摆放物品能够合理?让顾客一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教师提出分类要求:任意物品的归类摆放要整齐合理。要轻拿轻纺。与同伴商量。相互合作。
3.教师引导幼儿按物品的名称。用途性质进行分类规范。让幼儿尝试在总分类进行子分类。
4.教室组织幼儿观察超市。说一说物品的归放是否合理,为什么?
2.统计。
(1)教室引导幼儿观察超市中摆放的物品。并讨论问题。教师:超市里都有什么物品?
他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呢?该怎样统计呢?
(2)教师提出要求。统计时要认清楚你统计的是什么物品。数量是多少呢?
(3)教师引导幼儿自由探索。
1.幼儿自由选择物品进行记录。(记录的方法有幼儿自己决定。)
2.教师引导幼儿大胆尝试。想出更合理的统计方法。
3.教师鼓励幼儿相互交流各自的统计情况。
3.讲述。
(1)教师请部分幼儿讲授自己的`统计情况。并对统计的结果进行验证。
(2)教师帮助幼儿整理。并想一些更为合理的统计方法。
(3)教师出事统计表。引导幼儿根据统计表进行统计。
三·操作活动。
第一组: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统计玩具柜里的玩具。
第二组: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统计学界中的各种几格形状。
四、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统计班里的各种物品。
(2)教师引导幼儿分类统计幼儿园厨房里的各种食物。
(3)园内完成《操作侧》第47/48页。
2、家庭延伸:
(1)家长引导幼儿在家中分类统计各种物品,例如:衣服、食品等,并帮助家长整理房间。
(2)家庭完成《亲自册》第47/48页。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愿意大声回答教师的问题。
2、按要求正确地在排序板上摆放,并尝试一一对应地方法比较俩组物体的多少。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一对应的俩中物体的多少。
2、幼儿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谁多谁少后,引导幼儿说出多的是谁少的是谁。
活动准备
玩偶、书、小筐
活动过程
1、小熊请客。
2、小狗小猫排排队。
3、小狗小猫谁多谁少。
4、幼儿操作活动。
活动反思
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物体多少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5
设计意图:
超市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场所,而藏在超市中的数学比比皆是,如物品分类、物品统计、物品买卖等。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幼儿往往因为家长的陪同而忽略了这些,本次活动设置了一个宽松的生活情境,幼儿带着“开超市”为目的的学习任务,尝试分类整理物品,并使用条形统计图来统计物品,这对于大班孩子来说是一种经验的提升,孩子在实际的动手操作过程中,一步步明白如何把物品按共同的用途进行分类、统计,鼓励幼儿大胆运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从中领略数学的价值和意义。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品的共同用途进行分类整理,进一步巩固用条形统计图统计10以内物品的数量。
2、引导孩子在超市中选购物品,并作相应的记录。
3、愿意和同伴合作,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货架4个,箩筐4个,玩具类、生活用品类、文具类、食品类若干。
2、条形统计图若干张,油画棒4盒。
3、幼儿每人一张购物记录单,铅笔一支。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题。
师:今天老师要在我们大三班开个超市,你们愿不愿意啊?
师:我买了好多物品可还来不及整理,你们愿意帮我一起把它们分分类,整理好吗?
二、分类整理超市物品,并用条形统计图进行统计。
(一)分类整理。
1、讨论如何将物品进行分类摆放。
师:想想这么多的物品我们应该怎样摆放更合理,让顾客一看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2、认识文具、玩具、食品、日常用品标志。
3、提出分类要求:
(1)物品的摆放要整齐合理。
(2)要轻拿轻放,互相合作。
4、引导幼儿按物品的用途进行分类摆放。
5、组织幼儿观察超市,说说物品的摆放是否正确,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统计
1、讨论统计方法。
师:物品我们都分类整理好了,可是我不知道这些物品究竟有多少?怎么办呢?
2、分组统计
要求每一组统计一个货架,分工合作。
3、集体检查统计结果。
三、超市购物。
1、第一次购物。
(1)师:我们的超市已经分类整理好,你们想不想来逛逛呀?
提出要求:a)只能买两样东西,价格不能超过10元。
b)你买的两样东西分别是几元的,在相应的数字下面打上勾,一共花了几元钱用一道算式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
(3)、集体检查记录结果。
2、第二次购物
(1)师:今天我假如给你10元钱,你买了两样东西后还有剩余的钱吗?如果有的小朋友可以再去购买,你算算看还剩下几元钱,还可以买些什么东西?也请你用一道算式记录下来。
(2)、幼儿操作。
(3)、检查操作结果。
四、结束活动:
师:刚才老师让小朋友去逛了逛超市,还买了东西,结果发现你们都会玩了,所以我宣布我们大三班超市正式营业了,等会儿区域游戏时你们就可以先到银行取钱,然后就可以来超市买你需要的东西了。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6
设计意图5岁~6岁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能分析、理解事物间的相应关系,懂得初步的推理、假设:同时他们渴望成功,对抽奖类充满神秘感的游戏极感兴趣。我园旁边有家超市不时以各种抽奖游戏开展宣传活动,我班大多数孩子都玩过。曾经经历过这种游戏,却一直未能得奖或者总是不能拿到大奖的孩子,往往都会感到奇怪、不解,甚至沮丧,产生挫败感。为了帮助幼儿"揭开谜底",我设计了这个活动。
活动目标
1.感受概率,正确认识生活中很难抽到大奖的现实。
2.学习推理,会对事件的可能性做出相应判断,并能说明理由。
3.根据自己的意愿与想法制作转盘,并用清晰简练的语言说明设计意图。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摸球抽奖工具(1个摸袋、8个橙色乒乓球、1个白色乒乓球)、转盘抽奖工具各1套,依据2个游戏设计的统计纸和与统计纸相配对的色笔各一套,2种糖果奖品,已裁好的圆形卡纸人手1份。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起好奇教师鼓励孩子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你们玩过抽奖游戏吗,是怎么玩的?老师昨天也玩了3次,为什么总是拿不到奖呢?
教师承接孩子的回答,适时拿出魔术袋,引出活动内容:今天我们也来玩两个抽奖游戏,找找为什么总拿不到一等奖,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二、游戏进入学习游戏一:转转盘教师出示转盘:这是转盘,观察一下,上面有几种颜色?想一想,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在哪里?(如果幼儿只说停在某一种颜色上,继续追问:能肯定吗?那应该怎么说?教师再次引导孩子用"可能"推断游戏结果,如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可能会指着红色。可能会指着黄色,还可能会指着蓝色。)教师:是不是真的会出现这些情况?请A组8个小朋友轮流拨动转盘试试看。每个人只转1次,注意观察每一次转动停止后,指针指在哪里?(教师在统计表上帮助记录。)教师引导孩子观察统计表并讨论:转盘停止转动后,指针曾经指过哪里?指着哪里的机会最多,为什么?
游戏二:摸球教师出示摸袋: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摸球。魔术袋里有许多乒乓球,摸出白球有奖,摸出黄球没奖。待会儿B组8个小朋友一个一个依次上来摸球,摸球后请在色球下面的竖线上画上相应颜色的圆圈。(幼儿依次玩摸球游戏,并记录游戏结果。)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统计表:让我们看看有多少人的梦想能成真。教师用油笔把统计结果写在横线上,如果有孩子梦想成真,则请获奖孩子原地起立接受大家的祝贺。
教师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这么多人摸出黄球,却这么少的人摸到白球?(引导孩子用"可能"一词对摸奖结果作各种各样的猜测)教师把魔术袋中的乒乓球倒进透明的容器中,幼儿通过观察验证自己之前的猜测。
三、制作并检验教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幼儿园打算在游园活动当天设置一个转转盘拿礼物的抽奖活动。游戏设3个奖项:一等奖1个文具盒,二等奖1支铅笔,三等奖1粒糖。你们最希望在活动中拿到什么奖?
教师承接上面的谈话继续引导幼儿思考,为下面的制作活动做铺垫:这个转盘应该怎么设计,转盘里应该设置几种颜色,这些颜色分别代表哪些奖项,应该怎样分配这些颜色的范围我们的愿望才能实现?
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指导并分别了解孩子的意愿是否和设计、制作情况一致。
请幼儿介绍作品,并说说设计思路,其他小朋友判断作品效果与设计意愿是否相符。
四、总结揭开谜团教师:今天玩了两个抽奖游戏,你们自己也设计了抽奖工具,现在都知道为什么总是抽不到大奖的原因了吧?(引导幼儿总结,并指出这不是"运气"的问题,而是设计的问题。)活动延伸把两套抽奖玩具和幼儿自制的转盘投放到区域中,让大家继续体验,重点指导在教学活动中未能理解知识点的幼儿。
活动反思本活动选材与设计的价值在于,它源于孩子身边的生活。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为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排解心理困扰。这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和孩子们的生活结合才有意义。
活动过程逻辑严谨,游戏性强,孩子们动手、动脑、动口机会多,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整个过程轻松、愉快、热烈。材料投放到区域后,抽奖和设计抽奖工具仍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操作项目。
活动反思
本活动选材与设计的价值在于,它源于孩子身边的生活。特别是运用数学知识为孩子解决生活中的困惑,排解心理困扰。这也让我深刻认识到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和孩子们的生活结合才有意义。
活动过程逻辑严谨,游戏性强,孩子们动手、动脑、动口机会多,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整个过程轻松、愉快、热烈。材料投放到区域后,抽奖和设计抽奖工具仍是孩子们争先恐后的操作项目。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7
活动目标:
1、学习按物体的厚薄、长短进行正、逆排序。
2、发展幼儿思维的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
3、培养幼儿爱动脑爱学习的良好习惯。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老师这里有一些你们的好朋友,想不想知道是谁呀!
二、基本部分
1、长短的排序
(1)出示长短不同的铅笔5支,我们来比较他们的长短,谁愿意给铅笔排队?
(2)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办法,大家讨论后统一评比办法。
2、幼儿探索排序的办法,总结出两种排序。
(1)这5支铅笔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排队,谁来帮忙?
(2)请幼儿排序,大家验证,有错误的地方请幼儿纠正。
(3)请另一名幼儿,用不同的方法排队,大家一起验证。
师总结:排队有两种方法,可以从长到短,也可以从短到长排。
2、厚薄的排序,巩固幼儿对两种排序方法的掌握。
(1)出示厚薄不同的图5张,请幼儿探索排序的方法。
(2)请幼儿说一说你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排列的,大家一起验证。
3、操作练习,共同验证。
三、结束部分
分9组幼儿,每组5人幼儿,请幼儿按不同的方法进行排序,并分享。
四、延伸部分
在区角中,投放有关排序的操作材料,让幼儿操作、巩固。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8
活动目标:
1.学会看二维标记,进行分房活动。
2.能够互相协商合作完成分房任务,提高初步的分析判断能力。
3.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及相对应的教具。
2.房子图片、操作纸、房卡。
活动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师:(出示课件)这是一片美丽的大森林,嘘,是谁在叹气啊?(出示狮子大王)原来是我们森林里的狮子大王。狮子大王,你为什么事叹气啊?
狮王:哎!我近来碰到一个难题,我们大森林里造了两幢楼房,一幢是红颜色的三层楼,一幢是黄颜色的三层楼,有六个动物动物参加分房,可是在分房的时候,他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弄得我没有主意了,只好请小朋友们来帮忙,请你们帮我想一个合理的分房办法。小朋友,你们愿意帮我吗?
二、多通道参与,引导幼儿学会看标记。
让幼儿在听清楚有哪六个动物来参加分房、他们分别提了那些要求后,学会看与之相匹配的标记,懂得标记的含义。
1.老鼠:我嘛,年轻灵活,我想住在三楼,而且我不想和猫住在一幢楼里,太危险了。
2.大象:我太重了,我想住在一楼,而且我不愿意和老鼠住在一幢楼里。
3.公鸡:我不愿跟狐狸住在一幢楼里。而且每天早上我要打鸣,叫大家起床,我想住在三楼。
4.猫:我才不愿和老鼠住在一幢楼呢。
5.乌龟:我的动作实在是太慢了,所以我想住在一楼。
6.狐狸:我嘛,随便住哪里都可以!
三、尝试操作,幼儿根据标记为动物分房。
1、教师操作课件,帮助幼儿进一步回忆动物提出的.分房要求、明确标记的含义。
2.幼儿2人一组,共同合作按标记为动物分房子。
四、检查评价,进一步理解标记含义。
教师与幼儿共同检查幼儿分房的情况,对有错误的分房进一步指导幼儿理解标记的含义,让其它幼儿帮助纠正。
五、六人游戏,体验合作找房的快乐。
狮子大王也为小朋友们造了新房,6人一幢,每间房子有一个房卡,请小朋友6人一组,先拿好房卡,再根据房卡找到自己的房子(幼儿根据第一次操作获得的经验,根据房卡上的标记,共同合作找到自己的家)。
六、延伸活动,验证新房找对与否。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9
活动目标
1、在比较活动中体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
2、进一步培养幼儿的比较性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3、学习区分高矮,掌握区别高矮的简单方法,初步理解高矮的相对性。
活动准备课件:
数学卡——3—3比较概念,3—4比较概念,3—5比较概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组织幼儿做相反游戏,激发兴趣。老师说“高”,小朋友说“矮”,同时蹲下;老师说“矮”,幼儿小朋友说“高”,同时站起来。
二、展开
1、学会区别高矮。
(1)和同伴比高矮,
请幼儿和伙伴比一比,说出:谁高谁爱?谁和谁一样高?
(2)数学卡:3—3比较概念
比一比,两座楼,哪一座高?哪一座矮?两个礼品盒,哪一个高?哪一个矮?两个厨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两个梯子,哪一个高?哪一个矮?
2、比较两个物体的高矮,掌握比较的方法。
(1)请一高一矮的两名幼儿,矮的站在凳子上,高的站在地上;用挡板遮住他们的下半身,让幼儿判断,谁高谁矮。
(2)一只长颈鹿在地上,一只小猫爬到树顶,小猫低下头对长颈鹿说:“瞧!我长得比你高。”提问:小猫的话对吗?为什么?
(3)讲解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小结:比较高矮时要占站在同一高度。
3、感知高矮的相对性。(教师注意表述要清楚明白)
(1)数学卡:3—4比较概念三座楼相比:
甲楼同乙楼比,甲楼比乙楼高,乙楼比甲楼矮。甲楼同丙楼比,甲楼比丙楼矮,丙楼比甲楼高。三棵树相比:
引导幼儿说出:乙跟丙比,丙比乙高,乙比丙矮。
(2)讨论:为什么第一次乙高?第二次乙变矮了呢?
(4)小结:一个人或一个物体是高是矮,要看和谁相比,高和矮是会变的。
4、小组4人排队,渗透高矮排序。请幼儿说出谁比谁高,谁比谁矮,进一步感知高矮的相对性,尝试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
5、音乐游戏“找朋友”
老师播放一首欢快的儿童舞曲,幼儿按节拍拍手,找到朋友后握手、鞠躬、比高矮。
待幼儿均找到朋友后,音乐停止,幼儿说出两人比较的结果。游戏反复进行,朋友不断交换。
三、结束
活动评价,表扬积极参与比较、认真观察的幼儿。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10
活动目标:
1、感知玉米的排列方式,学习用合适的方法做标记,正确计数玉米的列数。
2、探索玉米列数是双数的规律。
3、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糖葫芦一串,完整的玉米一根,分成段的玉米若干(为幼儿人数的三倍,其中三分之一的玉米列数相同;另三分之二的玉米分别贴上红绿圆点或安全图钉),托盘。
2、每组安全图钉、圆点标记、小塑料片若干。
3、串珠每人一串,勾线笔、记录纸每人一份。
4、统计大表格,红、绿圆点标记若干。
5、实物投影仪一台
活动过程:
一:观察糖葫芦和玉米排列的主要特征
二:学习用合适的方法做标记,正确数出玉米的列数。
1、引导幼儿猜测玉米的列数。
2、引导幼儿尝试数玉米的列数。
3、引导幼儿交流并讨论数玉米列的方法。
4、出示串珠,引导幼儿发现标记的作用。
三:统计并发现玉米列数的规律。
1、幼儿自由数红点玉米和绿点玉米并记录。
2、集体交流,统计玉米列数并发现其规律。
活动延伸:
“通过大表格,我们发现点子都在双数的下面。今天,大家数到的玉米列数竟然都是双数列的,不知道生活中会不会有单数列的玉米呢。下次妈妈买玉米时,你就数一数,看看有没有单数列的玉米,如果有,一定要告诉老师和小朋友。”
教学反思
应用题教学一直是我们教学的一个难点,幼儿主要是看图应用题。可我们要注重幼儿对数学信息的发现,与数学信息的组织,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看图练习题加上数学语言,组织形成一道解决问题,一来增加兴趣,二来为进一步应用题学习打下基础,是十分可取的。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想应该把应用题的教学溶入每节课当中,减化了解决问题的难度,使幼儿接受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单一只教应用题的效果好得多。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11
活动目标:
1、能以不同方向为起点,认识10以内的序数。
2、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在序列中的位置。
3、喜欢参与游戏,并从中获得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发展目测力、判断力。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能以不同方向为起点,认识10以内的序数。
难点:把掌握序数词,会用第几准确地表示在序列中的位置。
活动准备:
为了给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游戏情景,椅子排成横排。
方向箭头标记卡、伴奏音乐、教师演示板、幼儿操作板、油画棒等。
活动过程:
(场外发好入场券带领幼儿进入会场)
一、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师:小朋友们,你们手上拿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要拿着入场券才能进入会场。你们都在哪里见到过入场券呢?仔细观察一下入场券上有什么呢?
请小朋友拿着手上的入场券按照座位号,安静有序的坐到位置上。
小结:入场券上的座位号能帮助我们找到对应的位置,保持会场秩序。
二、游戏互动,巩固对序数的认识。
(幼儿坐好后,和幼儿一起活动活动吧!)
请第一排的小朋友拍手……一号的小朋友踏脚。
三、操作练习,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巩固对"左右"概念的认知,在操作过程中达到目标1。
师:请小朋友猜一猜,两只手伸出来会变成什么呢?
咱们让小鸟飞到左边,再飞到右边,飞到森林里,它很开心,因为有很多小伙伴和它一起玩。咱们一起来打个招呼吧!你们认识这些鸟吗?
(出示PPT让幼儿认识这些鸟从哪个方向来)
小鸟们在森里里玩累了,想回家休息。你们看,小鸟的家多美呀!__鸟住在什么哪里?(例如:__鸟住在从左往右数第一层的第_号)
--依次提问其他小鸟的位置,引导幼儿说完整,巩固对序数的认知。
师:这里环境优美,把附近的小鸟都吸引过来了。这些小鸟应该住在哪个房间里呢?让我们跟着老师的图卡帮助鸟儿们吧!
--出示提示卡,引导幼儿完成两张图卡,其余三张图卡粘贴在黑板上,鼓励幼儿自己完成。
四、音乐节奏游戏,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师:小鸟们,多么开心呀!谢谢大家帮助它们找到家,为了感谢大家,小鸟们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好听的音乐,只要按照小鸟们的房间位置来打节奏,就可以为好听的音乐伴奏了。咱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五、结束部分
师:今天我们一起玩了很多关于序数的游戏,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会用到序数,你们在哪儿见过呢?(引导幼儿说出生活中的序数,然后看图。)
延伸及总结:请小朋友回去后,看一看你们家的家庭住址或找一找有关序数的内容,回来后和大家一起分享。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12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知;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发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活动准备:
三角形、图形、正方形图形,教师示范操作材料一份,幼儿操作材料,几张白纸、固体胶。课件ppt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带幼儿参观图形王国,国王送给小朋友一份礼物(图形宝宝)。但是要说出它是什么图形国王才送给你的。
二、基本部分
1、猜谜语请出图形宝宝。
有三个角、三条边是什么图形宝宝?(三角形)
有四个角、四条相等的边是什么图形宝宝?(正方形)
身体圆溜溜的没有边没有角的是什么图形宝宝?(圆形)
2.找不同,老师出示课件让幼儿找出不同种类的图形。
每组图形有四个图形宝宝,其中三个是一样的,有一个是跟它们不一样的,让小朋友找出来。
3、让幼儿探索利用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这三种图形拼出自已喜欢的图案。
4、请个别幼儿说出自己拼出的&39;图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的。
结束部分:
幼儿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说说自己的作品是用什么图形组合的。
活动背景小班下学期幼儿已经学习过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对它们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根据观察,平时孩子们对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物体比较感兴趣。为了更好的巩固相关内容,我开展了本次数学活动《有趣的图形宝宝》。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13
活动目标:
1、能与同伴协商、分工,合作完成活动任务。
2、通过测量、比较面积的大小,初步体验面积守恒。
3、能积极尝试和比较主动地学习。
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面积大小相同、形状不同底块场地。
物质准备:塑胶板70块记录单、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给每个幼儿人手5块塑胶板,让幼儿用塑胶板自主地拼图。然后,请幼儿根据拼出的场地的形状,想想它们分别像什么?再请幼儿比较这些场地的面积大小。
2、引导幼儿讨论:你们拼出的场地的面积大吗?让幼儿通过铺垫子去发现5块场地是否一样大。
二、操作活动:给5块场地铺垫子并记录用了多少块板。
1、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分工合作完成任务。
2、出示记录单,引导幼儿将操作结果记录下来。
3、通过给不同的场地铺垫子,比较结果发现5块场地面积的大小。
三、活动评价:初步体验面积守恒。
1、幼儿分组介绍操作过程和结果:你是和哪些小朋友合作的?怎样合作?分别给哪些场地铺垫子的?用了多少块垫子?
2、引导幼儿比较自己或别人的操作结果,并讨论:你认为着5块场地一样大吗?为什么?
小结:大家都用一样大小的垫子去铺场地,虽然场地的形状不一样,但每一块场地都是用了12块垫子,说明这5块场地一样大。
课后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教育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选择了对大班幼儿比较难理解的面积守恒作为教学内容,旨在帮助初步理解面积守恒概念,教师能将这一知识点转化成一节操作性和探究性很强的一节教学活动,同时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幼儿通过活动初步感知测量物体面积的大小可以转化成数单位格子的大小或移动棋子的面积与个数的方法。整个活动由浅入深,幼儿能积极参与,对活动充满兴趣。幼儿在解决问题时进行了充分的思考、探索、创造,较好的完成了预期的目标。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14
活动目标
1.通过移动、翻转、拼接感受三角形拼搭组合的变化。
2.体验图形变化的乐趣。
重点难点
通过移动、翻转、拼接感受三角形拼搭组合的变化。
活动准备
等腰三角形卡片人手一份、各组正方形、长方形、大三角形各一、课件。
活动过程
一、说说图形、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一)出示图形,巩固已知图形的同时丰富平行四边形知识
1.师:小鱼和乌龟上都有哪些图形?请你上前用手指把你认识的图形拖动到小动物的上方。
2.转动图形,变换图形方向,了解图形方向可变但形状不变的知识
师:转一转你还认识这些图形吗?转一转三角形还是?
小结:原来呀,我转动图形,虽然这些图形的方向改变了,但形状是不会改变的,三角形还是三角形。
二、拼搭图形、感受图形拼搭组合的变化
(一)游戏:图形碰碰乐
1.师:你听到什么?谁和谁碰在一起?
2.教师用两个三角形演示。
(1)师:是这样碰在一起吗?要怎么碰才会完全碰在一起?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相同点?
小结:原来呀这是两个相同大小的等腰三角形,两条短边是一样长的,两个底角也是一样大小的。碰的时候要长边碰长边,短边碰短边,碰到的边要重合在一起。
(2)幼儿进行第一次拼搭。
(3)幼儿第二次尝试拼搭
(二)游戏“智慧闯关”
1.第一关(大三角形)
(1)教师说明规则
师:这是什么图形,要用几个等腰三角形碰?
2.第二关(长方形)
师:我们来听一听看第二关的通关宝典是什么?
(2)幼儿操作(计时一分钟)
(3)展示幼儿作品
3.第三关(从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拼出来)
师:你用几个等腰三角形怎么碰出这个图形的?碰的时候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你是怎么解决的?
(1)幼儿操作(计时两分钟)
(2)展示幼儿作品
小结:真神奇,4个相同大小的等腰三角形能碰出大一点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而且不同数量的等腰三角形也能碰出一模一样的图形。
三、送图形回家、运用图形拼搭经验解决问题
(一)出示图形底板(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
1.师:这里有三个家,每一个家住的三角形数量都不一样,请以小组为单位,把桌上的三个家拿出来,把你手中的等腰三角形送回到适合的家里,最后,数一数每一个家住了几个等腰三角形?
2.幼儿操作。
3.师幼共同验证。
四、活动延伸
师:长方形是6个三角形的家,其它的图形可以是6个小三角形的家吗?比如梯形、平行四边形行不行呢?我们在班级区域活动里去试一试。
活动总结
活动的导入部分我采用希沃白板中的放大镜及关灯功能,辅以海浪拍打的声音,给幼儿营造一个神秘的氛围,再通过幼儿上前互动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然后开始游戏“图形碰碰乐”,让幼儿在游戏中操作,感受三角形的拼搭变化,收获两个相同大小的等腰三角形可以碰出一个正方形、一个比自己大一点的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点。由于幼儿注意的时间短,兴趣的稳定性差,所以我设计了“智慧闯关”比赛,让幼儿在紧张刺激的比赛中通过移动、翻转、拼接等腰三角形,在学习到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比赛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继续活动的兴趣;最后,通过请幼儿送图形回家,运用图形拼搭经验解决问题,不断深化、巩固幼儿获得的知识。
但是在我小结知识点时,我会接幼儿的话,导致语言冗长,不够精炼,而且在设计“智慧闯关”比赛时,在题目设计上难度不够,没有显现出由易到难的递进,其次是竞赛形式单一,今后可以尝试小组答题、抢答题等其他形式。
大班主题数学教案篇15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具备初步的时间观念,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
2、教育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和游戏中具备认识整点和半点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活动前请幼儿在家搜集和数字12相关的事物:如每年有12个月、12生肖、12路公交车、白天12个小时、夜晚12个小时、钟表上有表示时间的数字1——12等。
2、准备1——12的数字卡片若干套。制作钟表的卡纸若干。
活动过程:
引导幼儿讨论和数字12有关的事物,如每年有12个月、12生肖、钟表上有表示时间的数字1——12等。引出主题:复习认识整点,学习认识半点。(昨天我和小朋友约好今天在这儿做游戏,小朋友还记得吗?张杰说“不见不散对吧!”提问一个问题。王老师有一件事情请小朋友帮忙好不好?我做了一些钟表还没有做完,大家帮我好吗?
1、请幼儿给每一个钟表添置时针和分针。(在每一个表针和钟表上都有一个小眼,请你们用铁丝穿上,再用橡皮泥固定住,一个钟表就完成了。)在操作中感知表示整点时的特点:分针指到12,时针指到相应的数字。如3点就是时针指到3,分针不变。(我知道小朋友都认识整点,我来说小朋友来做好不好?7点小朋友就起床,没有睡懒觉的;8点我们就开始吃早饭了;9点我们要喝水;11点是我们在院子里做运动等。)
2、认识半点:半点的特点是分针指到6,时针指到相应的两个数字之间。如8点半就是时针指到8和9中间,分针指到6点。请幼儿在操作中感知。(有的小朋友说6点半就会起床,半点应该如何表示?看王老师,分针就像一个小孩跑得比较快,时针像一个老爷爷跑得比较慢。分针这个小孩跑一圈,时针老爷爷才走一个格表示一个小时。那半个小时就是半点,就应该是小孩跑到一圈的一半的时候,这就是半点。如3点半,示范给幼儿看。)
3、老师简单讲述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格的规律。
4、和幼儿分两组做游戏。13个幼儿和一个老师一组,其中12个小朋友分别站在12个数字上作钟表,一个幼儿和一个老师做时针和分针在钟表内拉手转圈。中间幼儿听到老师的口令跑到相应的数字前的小朋友面前站好。配合老师站到12点。指导老师在做游戏时说:“钟表钟表滴滴答,小朋友们听准它。现在是上午8点啦。”幼儿就根据老师说的8点找到表示8点的幼儿面前站好,8点的幼儿再出来做游戏,依次进行。半点时的特点是:刘老师和解老师做分针分别指到6点,中间的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站到两个数字之间。如3点半就是分针指到6点,时针指到3和4之间。指导老师说:时针时针转呀转,一转转到3点半。
5、简单教育幼儿要珍惜时间,时间不等人。
结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