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教案使教师能够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规范是怎样的?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些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供大家参考。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二面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个图形,它是在学生学过空间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角之后,研究的一种空间的角,二面角进一步完善了空间角的概念。掌握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系统地理解直线和平面的知识、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乃至创新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设计

理解二面角及其平面角的概念;能确认图形中的已知角是否为二面角的平面角;能作出二面角的平面角,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决相关问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的形成以及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作法。

四、教学流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复习和回顾平面角的有关知识。

平面中的角

定义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图形

结构射线点射线

表示法AOB,O等

2。复习和回顾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及其共同特征。(空间角转化为平面角)

3。观察:陡峭与否,跟山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大小有关,而山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就是两个平面所成的角。在实际生活当中,能够转化为两个平面所成角例子非常多,比如在这间教室里,谁能举出能够体现两个平面所成角的实例?(如图1,课本的开合、门或窗的开关。)从而,引出二面角的定义及相关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二面角的定义

平面中的角二面角

定义从一个顶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课本P17

图形

结构射线点射线半平面直线半平面

表示法AOB,O等二面角a或—AB—

(二)二面角的图示

1。画出直立式、平卧式二面角各一个,并分别给予表示。

2。在正方体中认识二面角。

(三)二面角的平面角

平面几何中的角可以看作是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而成,它有一个旋转量,它的大小可以度量,类似地,二面角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半平面以其棱为轴旋转而成,它也有一个旋转量,那么,二面角的大小应该怎样度量?

1。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课本P17)。

2。AOB的大小与点O在棱上的位置无关。

[说明]①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或平行两种情况,为了对相交平面的相互位置作进一步的探讨,有必要来研究二面角的度量问题。

②与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做类比,用平面角去度量。

③二面角的平面角的三个主要特征:角的顶点在棱上;角的两边分别在两个半平面内;角的两边分别与棱垂直。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范围:

(四)例题分析

例1一张边长为a的正三角形纸片ABC,以它的高AD为折痕,将其折成一个的二面角,求此时B、C两点间的距离。

[说明]①检查学生对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的掌握情况。

②翻折前后应注意哪些量的位置和数量发生了变化,哪些没变?

例2如图,已知边长为a的等边三角形所在平面外有一点P,使PA=PB=PC=a,求二面角的大小。

[说明]①求二面角的步骤:作证算答。

②引导学生掌握解题可操作性的通法(定义法和线面垂直法)。

例3已知正方体,求二面角的大小。(课本P18例1)

[说明]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作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方法。

(五)问题拓展

例4如图,山坡的倾斜度(坡面与水平面所成二面角的度数)是,山坡上有一条直道CD,它和坡脚的水平线AB的夹角是,沿这条路上山,行走100米后升高多少米?

[说明]使学生明白数学既来源于实际又服务于实际。

三、巩固练习

1。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中,求二面角的大小。

2。若二面角的大小为,P在平面上,点P到的距离为h,求点P到棱l的距离。

四、课堂小结

1。二面角的定义

2。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及其范围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常用作图方法

4。求二面角的大小(作证算答)

五、作业布置

1。课本P18练习14。4(1)

2。在二面角的一个面内有一个点,它到另一个面的距离是10,求它到棱的距离。

3。把边长为a的正方形ABCD以BD为轴折叠,使二面角A—BD—C成的二面角,求A、C两点的距离。

六、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设计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直接传受给学生,而是考虑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设法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发现、问题解决全过程。二面角及二面角的平面角这两大概念的引出均运用了类比的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层层铺垫,学生的主动探究,使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有意识地加强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2

六年级,让好习惯不离身

一、目标

“要做事,先做人”,“好习惯使人终生收益”。

二、数学学科行为训导内容

1、专心听

讲的习惯。

2、勤思好问的习惯。

3、预习习惯。

4、主动探究的习惯。

5、自觉作笔记的习惯。

6、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同学们,为了能在20__年6月顺利毕业,你准备好了吗?”

老师知道,你们都是很优秀的,相信你们以后会做得更优秀。有没有信心?

(一)讲故事,感悟

第一个故事: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已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终于飞了起来!(——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鹰,勇敢面对一切挑战和失败。)

第二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了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大家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成功在于坚持,这是一个并不神秘的秘诀。)

第三个故事: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你们说,这个小孩是不是很聪明?(——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第四个故事: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这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去!”说完便走了。第二天,这人遇到了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这人问:“你是观音吗?”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己。”第五个故事:一头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货物的马:“帮我驮一点东西吧。对你来说,这不算什么;可对我来说,却可以减轻不少负担。”马不高兴地回答:“你凭什么让我帮你驮东西,我乐得轻松呢。”不久,驴累死了。主人将驴背上的所有货物全部加在马背上,马懊悔不已。

膨胀的自我使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我们同在生活这条大船上,别人的好坏与我们休戚相关。别人的不幸不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相反,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一位信佛的老人告诉我,人好比一只空杯,里面的水满了,你得施一半给人家,待杯子里又满了,再施一半给人家。只有不断进、不断出,你这个杯子才会有价值,你这里的水才会是活水。如果只进不出,你那只杯子也就再也装不进了。当你得到一杯水的时候,你别忘记,其中的一半是奉献。假如你不愿奉献,你就再也得不到了。

小结:

第一,相信自己,勇敢面对

第二、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第三、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第四、求人不如求己

第五、帮助别人,追求双蠃

(二)六年级学生必须养成的学习习惯

1、专心听讲的习惯

课堂上全神贯注、静心聆听、积极思考、勇于发言是学习高效的前提条件,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充分利用每天课堂上的40分钟时间漂亮地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让自己的课余时间更轻松、更自由。

2、勤思好问的习惯

在课堂上除了认真听讲以外,还要勤于思考,善于提问,这样的学习才是更有效的学习,学习能力才会提升,学习成绩才会提高。

3、预习习惯。

预习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的自学能力、提高听课效率。学习新知识以前,老师会设计几个问题,让大家带着问题去预习。我们可用彩笔勾划出书中的重要内容,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

(1)通过自学,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用笔在书中某个地方规范地记录下来,能初步理解书中的概念,并能举例说明。

(2)会叙述书中阐明的算理,并尝试完成“做一做”中的习题。

(3)自拟思考题,在小组内交流并讨论。

4、主动探究的习惯。

(1)观察:观察要仔细、全面,要有目的、有条理,通过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2)在老师指导下画图分析或动手操作的习惯。

5、自觉作笔记的习惯。

在课堂上要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可以记录在数学书上,但一定要规范,如可在书中某些空白地方画上一些条形格子,然后用工整的书写记录下每节课知识重点和要点,记知识结构与规律,记公式,记补充内容等。

6、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1)细心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思考解题的方法

(2)独自去解决问题。

(3)书写格式符合要求。

(4)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

(5)每天作业及时清理、每单元进行评比。

(6)每单元检测后自我查漏补缺的习惯。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3

1.树立新型的数学教学观念,明确数学的实用意义

高中数学是人类对社会认识的重要方面,也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基础性学科。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将数学知识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与文化知识传达给学生,让学生从基础的数学知识中掌握真正的数学思维,学会运用数学技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让学生明确数学所蕴含的社会意义,以更好地培养数学理念,使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对数学产生真正的兴趣。

2.提升教师的教学素质,转变教师角色定位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角色由控制者转变为引导者。因此,教师必须要学会提升自身的素质,转变教学观念,通过良好的师风师德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学校要定期进行培训,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通过互相学习、合作提升教师的素质,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个性的激发以及学生创新精神的鼓励,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发表自身对学习问题的看法,要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促进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

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必不可少,但是也不能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数学知识的特点,要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知识框架等内容通过多媒体技术转化为形象具体的画面以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收,但是对于那些需要进行基础性训练、推理论证的问题,要让学生亲手进行实践分析。教师可以利用科学性的计算器或者技术教育平台,推广计算机技术在数学领域的运用,要充分重视学生的地域性特征,在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已经形成基本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新课标内容的讲解和分析,防止出现盲目追求进度,忽视学生基础等问题的发生。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由圆的标准方程写出圆的半径和圆心坐标,能根据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3)会判断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

(2)加深对数形结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强待定系数法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

(2)让学生感受数学,体验数学;从走入数学到走出数学,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身边,体会到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精神来源于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美以及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学情分析】

对圆的方程有个初步的认识以及在上章学习了直线与方程的基础上,学习圆的方程,学生还是可以接受。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启发性原则,并且与已经学过的直线方程进行类比,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由易到难,逐步加深。

【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和圆的标准方程特点的明确。

难点:会根据不同的条件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评论(0)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新闻联播片段

请结合数学中圆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活动2【讲授】问题1.

在直角坐标系中,以A(a,b)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上的动点M(x,y)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活动3【活动】想一想!

圆心在坐标原点,半径长为r的圆的方程是什么?

活动4【导入】试试你的眼力!判断下列方程是否为圆的标准方程:

(x-2)2+y=8;

(x-2)2-y2=8;

(2x-2)2+y2=8;

(x-2)2+y2=0;

(x-2)2+y2=a;

(2x-2)2+(2y-4)2=8。

答案:都不是,第6个可以化为圆的标准方程。

活动5【活动】再试一下!

圆(x1)2+(ay2)2=1a的圆心坐标和半径分别是什么?

答案:圆心坐标为(1,—2),半径是√2

活动6【活动】问题2.

要写出圆的标准方程,只需知道圆的哪些量?

怎样判断一点是否在一个圆上?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活动7【活动】例1

写出圆心为A(2,-3),半径长为5的圆的方程,并判断点M1(5,7),M2((√5,1)是否在这个圆上。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后,学生阅读教科书上本题解法.

活动8【活动】探究

你能判断点M2在圆内还是在圆外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点与圆心距离比半径大等价于点在圆外。

点与圆心距离比半径小等价于点在圆内。

点与圆心距离等于半径等价于点在圆外等价于点的坐标满足方程。

活动9【讲授】解题收获

1.从确定圆的两个要素即圆心和半径入手,直接写出圆的标准方程——直接法。

2.类似于点与直线方程的关系:点在圆上等价于点坐标满足圆方程活动10【活动】试一试!

例2△ABC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是A(5,1),B(7,-3),C(2,-8),求它的外接圆的方程.

师:△ABC的外接圆的圆心简称什么?

学生回答

师:△ABC的外心是什么的交点?

学生回答

师:求圆的标准方程,只需知道圆心坐标和圆的半径。这三点都在圆上,其坐标一定是满足所求圆的方程。这样就可以设出圆的标准方程。

学生阅读教材例2解法。

师:提示:方程组中

(1)(2)得到什么?

(1)(3)得到什么?

然后,怎样就可以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

活动11【讲授】解题收获

先设出圆的标准方程,再根据已知条件建立方程组,从而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的方法——待定系数法。

活动12【活动】动手折一折

请同学们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能否用手工的方法找到此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学生回答过程.

把三角形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进行对折,就可以得到边的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即是三角形的外心。

师:把圆的弦对折,折线一定经过圆心。即圆心一定在弦的垂直平分线上。

活动13【活动】Let’stry

例3已知圆心为C的圆经过点A(1,1)和B(2,-2),且圆心C在直线m:x-y+1=0上,求圆心为C的圆的标准方程。

由学生阅读例3,学生总结解题步骤。

活动14【讲授】解题收获

由圆的几何性质直接求出圆心坐标和半径,然后写出标准方程——几何性质法。

活动15【活动】小结

一个方程

三种方法

一种思想

活动16【讲授】作业布置

作业:教材P124习题A组第2题和第3题.

课下探究:

(1)平面内到一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轨迹是圆。点的轨迹是圆的方法很多,请试着找出来,并和其他同学交流。

(2)直线方程有五种形式,圆除了标准方程,还有其它形式吗?

活动17【导入】结束语

圆心半径确定圆,

待定系数很普遍;

大家站在同一圆,

彰和谐平等友善;

半径就像无形线,

把大家心聚一点;

垂直平分折中线,

就能折出同心愿;

中国腾飞之梦圆。

活动18【测试】课堂测试

1.圆C:(x2)2+(y+1)2=3的圆心坐标为()

A(2,1)B(2,—1)C(—2,1)D(—2,—1)

2.以原点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的标准方程是()

Ax2+y2=2Bx2+y2=4

C(x2)2+(y2)2=8Dx2+y2=√2

3圆心为(1,1)且与直线x+y=4相切的圆的方程是()

A(x1)2+(y1)2=2B(x1)2+(y1)2=4

C(x+1)2+(y+1)2=2D(x+1)2+(y+1)2=4

4圆A:(ax+2)2+y2=a+3,则此圆的半径为______________。

5已知一个圆的圆心在点C(—3,—4),且经过原点。

(1)求该圆的标准方程;

(2)判断点M(—1,0),N(1,—1),P(3,—4)和圆的位置关系。

6.已知△AOB的顶点坐标分别是A(8,0),B(0,6),O(0,0),求△AOB外接圆的方程.

7求过点A(1,—1)B(—1,1)且圆心在直线x+y2=0上的圆方程

参考答案:1B2B3A42或√2

5(1)(x+3)2+(y+4)2=25

(2)M在圆内,N在圆上,P在圆外。

6(x4)2+(y3)2=25。

7(x1)2+(y1)2=4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5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是数列的起始课,着重研究数列的概念,明确数列与函数的关系,用函数的思想看待数列。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体会数列的有关概念,并与集合类比,通过类比,学生能认识到数列的明确性、有序性和可重复性的特点。在体会数列与集合的区别中,学生意识到数列中的每一项与所在位置有关,并通研究数列的表示法,学生意识到数列中还有潜在的自变量——序号,从而发现数列也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能用函数的观点重新看待数列。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实例,学生意识到有序的数是存在的,能概况出数列的概念,并能辨析出数列和集合的区别;

2.通过思考数列的表示,学生意识到可以用表达式简洁的表达数列,能分析出数列的项是与序号相关,需要借助于序号来表示数列的项;

3.在用表达式表示数列的过程中,学生发现项与序号的对应关系,认识到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能用函数的观点重新研究数列;

4.通过对一列数的观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数列,写出符合条件的一个通项公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5.从现实出发,学生能抽象出现实生活中的数列

重点:理解数列的概念,认识数列是反映自然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难点:认识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发现数列与函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活中实例,概括出数列的概念

1.背景引入:

观察以下情境:

情境1:各年树木的枝干数:1,1,2,3,5,8,...情境2:某彗星出现的年份:1740,1823,1906,1989,2072,...

情境3:细胞分裂的个数:1,2,4,8,16,...情境4:A同学最近6次考试的名次17,18,5,8,10,8

情境5:奇虎360最近一个周每日的收盘价:

问题1:以上各情境中都有一系列的数,你看了这些数,有什么感受?

或者有什么共同特征?

共同特点:

(1)排成一列,可以表达信息

(2)顺序不能交换,否则意义不一样.

设计思想:通过例子,学生感受到数列在现实生活中是大量存在的,一列数的顺序是蕴含信息的,从而感受到数列的有序性。

2.数列的概念

(1)数列、项的定义:

通过上述的例子,让学生思考以上一列数据共同的特征,从而归纳出数列的定义:

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问题2:能否用准确的语言给我描述一下情境4中的数列?

设计思想:通过让学生描述,学生再次体会数列中除了数之外,还蕴含着重要的信息:序号。

问题3:这两个数都是8,表示的含义是否一样?

不一样,第四项,第六项,即每一项结合序号才有意义,所以,描述数列的项时必须包含位置信息,即序号。

排在第一位的叫首项,排在第二位的叫第二项……排在第n位的数

问题4:根据对数列的理解,你能否举出数列的例子?

答:我校高一年级各班的人数。

问题5:能否抽象出数列的一般形式?

a1,a2,a3,...,an,...,记为?an?

(2)数列与集合的区别

问题6:数列是集合吗?

通过与集合的特点进行对比,更清楚的数列的特点。

让学生与前一章学习的集合做比较,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数列的本质性的定义。也符合建构主义的旧知基础上形成新知的有效学习。

(3)数列的分类?能不能不讲?

活动二:思考数列的表示——通项公式

3.通项公式的概念

问题7:对于上述情境中的数列,有没有更简洁的表示方式?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会用序号n来表示,问学生为什么用n来表示,引出通项公式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数列?an?的第n项与序号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4.通项公式的存在性

问题8:是否任意一个数列都能写出通项公式?

写出通项公式

活动三: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数列

5.数列也是函数

问题9:在数列?an?中,对于每一个正整数n(或n??1,2,...,k?),是不是都有一个数an与之对应?

问题10:数列是不是函数?

通过前铺垫,学生观察数列的项与它数列中的序号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理解数列是函数。

把序号看作看作自变量,数列中的项看作随之变动的量,用函数的观点来深化数列的概念。

6.用函数的观点看待数列

问题11:所以,除了用解析式表示数列,还有哪些方法?

再从函数的表示方法过渡到数列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通项公式法。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列的图象是一些离散的点。

例2.已知数列?an?的通项公式,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并作出它的图象:(?1)nn(1)an?;(2).an?nn?12

问题12:数列的图象的特点是什么?

数列的图象是一些孤立的点。

通过学生观察数列的项与它数列中的序号之间的对应关系,让学生理解数列是以特殊的函数,再从函数的表示方法过度到数列的三种表示方法:列表法,图象法,数列的通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数列的图象是一些离散的点。最后通过通项求数列的项,进而升华到观察数列的前几项写出数列的通项。

【课堂小结】

1.数列的概念;

2.求数列的通项公式的要领.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6

一.说教材

1.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域、可行解、最优解等概念,根据约束条件建立线性目标函数。应用线性规划的图解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地位作用:线性规划是数学规划中理论较完整、方法较成熟、应用较广泛的一个分支,它可以解决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经济管理等许多方面的实际问题。简单的线性规划是在学习了直线方程的基础上,介绍直线方程的一个简单应用。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以及线性约束条件、线性目标函数、可行域、可行解、最优解等概念,能根据约束条件建立线性目标函数。

了解并初步应用线性规划的图解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形结合、等价转化等数学思想,逐步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和用好图解法

难点:如何用图解法寻找线性规划的最优解。

二.说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并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探索、归纳。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采用“从特殊到一般”、“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的方法。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有利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3)体现“等价转化”、“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这样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说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进行了以下学法指导:观察分析、联想转化、动手实验、练习巩固。

(1)观察分析:通过引例让学生观察化旧知为新知,造成学生认知冲突。

(2)联想转化:学生通过分析、探索、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动手实验:通过作图、实验、从而得出一般解题步骤。

(4)练习巩固: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及其差距。

四.说教学程序

1、导入课题:由一个不等式组表示平面区域转化为在此平面区域内一二元一次数的最值问题,造成学生认知冲突。

3、导学达标之一:创设情境、形成概念

通过引例的问题让学生探索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逐步分析,学以致用,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的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后老师逐步引导,动手实验,化抽象为直观。从而得到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并对比引例给出相关概念:线性约束条件、目标函数、线性目标函数、线性规划、可行解、可行域、最优解。并能根据引例提炼线性规划问题的解法——图解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4.导学达标之二:针对问题、举例讲解、形成技能

例一:课本61页例3

(创设意境:,练习是使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实际又运用于实际,同时使学生进初步应用线性规划的图解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6.巩固目标:

练习一:学生做课堂练习P64例4

(叫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用多媒体展示,并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考虑取值范围。造成新的认知冲突,从而研究探索,得到整点最优解的一种求法。)

练习二:为了赚大钱,老张最近承包了一家具厂,可老张却闷闷不乐,原来家具厂有方木料90m3,五合板600m2,老张准备加工成书桌和书厨出售,他通过调查了解到:生产每张书桌需要方木料0.1m3、五合板2m2,生产每个书橱需要方木料0.2m3、五合板1m2,出售一张书桌可获利润80元,出售一个书橱可获利润120元。老张却不知如何安排?(电脑显示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力求学生能够对现实生活中蕴含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7.归纳与小结:

小结本课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什么?(由师生共同来完成本课小结)

(创设意境:让学生参与小结,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反思,有利于加强学生记忆和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8.布置作业:

P64.2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7

一 教材分析

本节知识是必修五第一章《解三角形》的第一节内容,与初中学习的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基本关系有密切的联系与判定三角形的全等也有密切联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也时常有解三角形的问题,而且解三角形和三角函数联系在高考当中也时常考一些解答题。因此,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的知识非常重要。

根据上述教材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原有知识水平,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正弦定理的内容,推证正弦定理及简单运用正弦定理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斜三角形的两类问题。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推导,比较,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察与逻辑思维能力,能体会用向量作为数形结合的工具,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情感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和评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内容,正弦定理的证明及基本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探索及证明,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时判断解的个数。

二 教法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是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空破难点,以学业生的发展为本,遵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讲遵照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 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正弦定理的发现”为基本探究内容,以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猜想的得出,猜想的探究,定理的推导,并逐步得到深化。突破重点的手段:抓住学生情感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探索,以及及时地鼓励,使他们知难而进。另外,抓知识选择的切入点,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所需的知识特点入手,教师在学生主体下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导。突破难点的方法:抓住学生的能力线联系方法与技能使学生较易证明正弦定理,另外通过例题和练习来突破难点

三 学法: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采取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对任意三角形性质的探究。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学习,观察,类比,思考,探究,概括,动手尝试相结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能力,形成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了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

四 教学过程

第一:创设情景,大概用2分钟

第二:实践探究,形成概念,大约用25分钟

第三:应用概念,拓展反思,大约用13分钟

(一)创设情境,布疑激趣

“兴趣是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本节课由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工人师傅的一个三角形的模型坏了,只剩下如右图所示的部分,∠A=47°,∠B=53°,AB长为1m,想修好这个零件,但他不知道AC和BC的长度是多少好去截料,你能帮师傅这个忙吗?”激发学生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从而进入今天的学习课题。

(二)探寻特例,提出猜想

1.激发学生思维,从自身熟悉的特例(直角三角形)入手进行研究,发现正弦定理。

2.那结论对任意三角形都适用吗?指导学生分小组用刻度尺、量角器、计算器等工具对一般三角形进行验证。

3.让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得出猜想:

在三角形中,角与所对的边满足关系

这为下一步证明树立信心,不断的使学生对结论的认识从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三)逻辑推理,证明猜想

1.强调将猜想转化为定理,需要严格的理论证明。

2.鼓励学生通过作高转化为熟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证明。

3.提示学生思考哪些知识能把长度和三角函数联系起来,继而思考向量分析层面,用数量积作为工具证明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4.思考是否还有其他的方法来证明正弦定理,布置课后练习,提示,做三角形的外接圆构造直角三角形,或用坐标法来证明

(四)归纳总结,简单应用

1.让学生用文字叙述正弦定理,引导学生发现定理具有对称和谐美,提升对数学美的享受。

2.正弦定理的内容,讨论可以解决哪几类有关三角形的问题。

3.运用正弦定理求解本节课引入的三角形零件边长的问题。自己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激发学生知识后用于实际的价值观。

(五)讲解例题,巩固定理

1.例1。在△ABC中,已知A=32°,B=81.8°,a=42.9cm.解三角形.

例1简单,结果为解,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角两角所夹的边,以及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都可利用正弦定理来解三角形。

2. 例2. 在△ABC中,已知a=20cm,b=28cm,A=40°,解三角形.

例2较难,使学生明确,利用正弦定理求角有两种可能。要求学生熟悉掌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时解三角形的各种情形。完了把时间交给学生。

(六)课堂练习,提高巩固

1.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45°,C=30°,c=10cm

(2)A=60°,B=45°,c=20cm

2. 在△ABC中,已知下列条件,解三角形.

(1)a=20cm,b=11cm,B=30°

(2)c=54cm,b=39cm,C=115°

学生板演,老师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

(七)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通过以上的研究过程,同学们主要学到了那些知识和方法?你对此有何体会?

1.用向量证明了正弦定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它表述了三角形的边与对角的正弦值的关系。

3.定理证明分别从直角、锐角、钝角出发,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

(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猜想、实验、归纳等思维方法,最后得到了推导出正弦定理。我们研究问题的突出特点是从特殊到一般,我们不仅收获着结论,而且整个探索过程我们也掌握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在强调研究性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如果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及其夹角,要求第三边,怎么办?发现正弦定理不适用了,那么自然过渡到下一节内容,余弦定理。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

五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可以让学生一目了然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证明正弦定理的方法以及正弦定理可以解决的两类问题。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8

在前一段我讲了30度、45度、60度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它是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在前一节刚讲过正弦、余弦、正切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求法。现把我对本节课的做法和想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希望能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点,以期取得更大的进步。

一、说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能够进行有关的推理。进一步体会三角函数的意义;能够进行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计算;能够根据30°、45°、60°的三角函数值说明相应的锐角的大小。

2、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说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探索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过程,进行这些三角函数值的计算并会比较不同锐角三角函数值大小

在引入时我采用创设情境法,“为了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准备了如下测量工具:(1)含30、60度角的直角三角尺(2)皮尺。请你设计一个方案,来测量一棵大树的高度。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更感兴趣。

三、说教学设计:

1、让学生自主研习,独立探究。

(1)观察一副三角尺,其中有几个锐角?他们分别等于多少度?

(2)sin30度等于多少呢?你是怎样得到的?cos30度呢,tan30度呢?

2、让学生合作学习、生生互动

(1)请同学们完成下表: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表格略)

(2)观察表格中函数值的特点。先看第一列30°、45°、60°角的正弦值,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呢?第二列、第三列呢?

(3)同桌之间可互相检查一下对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记忆情况。

3、精讲细评,师生合作(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1)计算:sin30°+cos45°;sin260°+cos260°—tan45°。

(2)钟表上的钟摆长度为25Cm,当钟摆向两边摆动时,摆角恰好为60°,且两边的摆动角度相同,求它摆至最高位置时与其摆至最低位置时的高度之差。(结果精确到0。1Cm)

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培养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延伸迁移,形成技能

(1)计算:sin60°—tan45°;cos60°+tan60°;

(2)某商场有一自动扶梯,其倾斜角为30°。高为7m,扶梯的长度是多少?

自主小结:

讲课后我让学生自主小结本节收获,并给他们提出困惑的时间和机会

在本节课中我感觉学生整体来说收获不小,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会进行计算,只是对这些三角函数值的记忆还有欠缺,课下还需时间加以巩固。课堂中学生积极性也很高,能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广泛,学习数学对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帮助,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9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情景,理解分层抽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学会用分层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3.并对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及分层抽样方法进行比较,揭示其相互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例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分层抽样的步骤.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1.复习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的概念、特征以及适用范围.

2.实例: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取容量为的样本,怎样抽取较为合理?

二、学生活动

能否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为什么?

指出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进行抽样不能准确反映客观实际,在抽样时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还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

由于样本的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为100∶2500=1∶25,

所以在各年级抽取的个体数依次是,,,即40,32,28.

三、建构数学

1.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为了使样本更客观地反映总体的情况,常将总体按不同的特点分成层次比较分明的几部分,然后按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其中所分成的各部分叫“层”.

说明:①分层抽样时,由于各部分抽取的个体数与这一部分个体数的比等于样本容量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每一个个体被抽到的可能性都是相等的;

②由于分层抽样充分利用了我们所掌握的信息,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而且在各层抽样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抽样方法,所以分层抽样在实践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2.三种抽样方法对照表:

类别

共同点

各自特点

相互联系

适用范围

简单随机抽样

抽样过程中每个个体被抽取的概率是相同的

从总体中逐个抽取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少

系统抽样

将总体均分成几个部分,按事先确定的规则在各部分抽取

在第一部分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

总体中的个体数较多

分层抽样

将总体分成几层,分层进行抽取

各层抽样时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

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

3.分层抽样的步骤:

(1)分层:将总体按某种特征分成若干部分.

(2)确定比例:计算各层的个体数与总体的个体数的比.

(3)确定各层应抽取的样本容量.

(4)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各层分别按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综合每层抽样,组成样本.

四、数学运用

1.例题.

例1(1)分层抽样中,在每一层进行抽样可用_________________.

(2)①教育局督学组到学校检查工作,临时在每个班各抽调2人参加座谈;

②某班期中考试有15人在85分以上,40人在60-84分,1人不及格.现欲从中抽出8人研讨进一步改进教和学;

③某班元旦聚会,要产生两名“幸运者”.

对这三件事,合适的抽样方法为()

A.分层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B.系统抽样,系统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C.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D.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简单随机抽样

例2某电视台在因特网上就观众对某一节目的喜爱程度进行调查,参加调查的总人数为12000人,其中持各种态度的人数如表中所示:

很喜爱

喜爱

一般

不喜爱

2435

4567

3926

1072

电视台为进一步了解观众的具体想法和意见,打算从中抽取60人进行更为详细的调查,应怎样进行抽样?

解:抽取人数与总的比是60∶12000=1∶200,

则各层抽取的人数依次是12.175,22.835,19.63,5.36,

取近似值得各层人数分别是12,23,20,5.

然后在各层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

答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抽取,抽取“很喜爱”、“喜爱”、“一般”、“不喜爱”的人

数分别为12,23,20,5.

说明:各层的抽取数之和应等于样本容量,对于不能取整数的情况,取其近似值.

(3)某学校有160名教职工,其中教师120名,行政人员16名,后勤人员24名.为了了解教职工对学校在校务公开方面的某意见,拟抽取一个容量为20的样本.

分析:(1)总体容量较小,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很方便.

(2)总体容量较大,用抽签法或随机数表法都比较麻烦,由于人员没有明显差异,且刚好32排,每排人数相同,可用系统抽样.

(3)由于学校各类人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可能差异较大,所以应采用分层抽样方法.

五、要点归纳与方法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分层抽样的概念与特征;

2.三种抽样方法相互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0

一、说教材:

1.地位及作用: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高中《解析几何》第二章第七节内容,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历年高考、会考的必考内容,是在学完求曲线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椭圆的特性,以完成对圆锥曲线的全面研究,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的要求,并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以及它们的应用。

(2)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

(b)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培养学生快速准确的运算能力。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数形结合思想,类比、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确立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因为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是解决与椭圆有关问题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双曲线和抛物线的基础,因此,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由于学生推理归纳能力较低,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涉及到根式的两次平方,并且运算也较繁,因此它是本节课的难点;坐标系建立的好坏直接影响标准方程的推导和化简,因此建立一个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是本节的关键。

二、说教材处理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以下的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及对策:

2.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本节教材的处理上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原则组织和安排如下:

(1)复习提问(2)引入新课(3)新课讲解(4)反馈练习(5)归纳总结(6)布置作业

三、说教法和学法

1.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而愉快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请学生参与课堂。加强方程推导的指导,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有机的溶为一体,为此,本节课采用“引导教学法”。

2.利用电脑所画图形的动态演示总结规律。同时利用电脑的动态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3.设a(-2,0),b(2,0),三角形abp周长为10,动点p轨迹方程。

例1属基础,主要反馈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程度。

例2可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和基本知识的灵活运用。

小结

为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完整深刻的认识,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小结。

1.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及其应用。

2.椭圆标准方程中a,b,c诸关系。

3.求椭圆方程常用方法和基本思路。

通过小结形成知识体系,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增强学生学好圆锥曲线的信心。

布置作业

(1)77页——78页1,2,3,79页11

(2)预习下节内容

巩固本节所学概念,强化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发现和弥补教学中的遗漏和不足。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动点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

2、体会数学实验的直观性、有效性,提高几何画板的操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及创新能力。

2、体会感性到理性、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强化类比、联想的方法,领会方程、数形结合等思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动点轨迹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

2、树立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激发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类比、联想的方法探究不同条件下的轨迹

教学难点:图形、文字、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过渡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启发引导、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对学生的思维进行调控,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提供给学生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组织和澄清,并能清楚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数学思维。

【教学手段】利用网络教室,四人一机,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上述教学手段,一方面:再现知识产生的过程,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突破学生在旧知和新知形成过程中的障碍(静态到动态);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模式】重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模式"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生活中我们四处可见轨迹曲线的影子

【演示】这是美丽的城市夜景图

【演示】许多人认为天体运行的轨迹都是圆锥曲线,研究表明,天体数目越多,轨迹种类也越多

【演示】建筑中也有许多美丽的轨迹曲线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轨迹曲线的动态美、和谐美、对称美,激发学习兴趣。

2、激发情感,引导探索

靠在墙角的梯子滑落了,如果梯子上站着一个人,我们不禁会想,这个人是直直的摔下去呢?还是划了一条优美的曲线飞出去呢?我们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就是新教材高二上册88页20题,也就是这里的例题1;

例1、线段长为,两个端点和分别在轴和轴上滑动,求线段的中点的轨迹方程。

第一步:让学生借助画板动手验证轨迹

第二步: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

法一:设,则

由得,

化简得

法二:设,由得

化简得

法三:设, 由点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

根据圆的定义得;

第三步:复习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1)建立适当的坐标系

(2)设动点的坐标M(x,y)

(3)列出动点相关的约束条件p(M)

(4)将其坐标化并化简,f(x,y)=0

(5)证明

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是根据题意寻求等量关系,并把等量关系坐标化

设计意图:在这里我借助几何画板的动画功能,先让学生直观地、形象地、动态地感受动点的轨迹是圆,接着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最后师生共同回顾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达到熟练掌握直译法、定义法,体会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3、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由上述例1可知,如果人站在梯子中间,则他会划了一段优美的圆弧飞出去。学生很自然就会想,如果人不是站在中间,而是随意站,结果会怎样呢?让学生动手探究M不是中点时的轨迹。

第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得到的轨迹(教师有意识的整合在一起)

设计意图:借助数学实验,把原本属于教师行为的设疑激趣还原于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疑问,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第二步:分解动作,向学生提出3个问题:

问题1:当M位置不同时,线段BM与MA的大小关系如何?

问题2、体现BM与MA大小关系还有什么常见的形式?

问题3、你能类比例1把这种数量关系表达出来吗?

第三步:展示学生归纳、概括出来的数学问题

1、线段AB的长为2a,两个端点B和A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点M为AB上的点,满足,求点M的轨迹方程。

2、线段AB的长为2a,两个端点B和A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点M为AB上的点,满足,求点M的轨迹方程。

3、线段AB的长为2a,两个端点B和A分别在X轴和Y轴上滑动,点M为AB上的点,满足,求点M的轨迹方程。(说明是什么轨迹)

第四步:课堂完成学生归纳出来的问题1,问题2和3课后完成

4、合作探究、实现创新

改变A、点的运动方式,同样考虑中点的轨迹,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这里固定A点,运动B点)

学生主要列出了以下几种运动方式: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并且得出了一些相应的轨迹。

5、布置作业、实现拓展

1、把上述同学们探究得到的轨迹图形用文字、符号描述出来,(仿造例1),并求出轨迹方程。

2、已知A(4,0),点B是圆上一动点,AB中垂线与直线OB相交于点P,求点P的轨迹方程。

3、已知A(2,0),点B是圆上一动点,AB中垂线与直线OB相交于点P,求点P的轨迹方程。

4若把上述问题中垂线改为一般的垂线与直线OB相交于点P,请同学们利用画板验证点P 的轨迹。

以下是学生课后探究得到的一些轨迹图形

课后有学生问,如果X轴和Y轴不垂直会有什么结果?定长的线段在上面滑动怎么做出来?

可以说,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之前并没有想过,给了我很大的触动,同时也促使我更进一步去研究几何画板,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这里,我体会到了教师不再只是一根根蜡烛,更像是一盏盏明灯,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

以下是X轴和Y轴不垂直时的轨迹图形

五、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材

《平面动点的轨迹》是高二一节探究课,轨迹问题具有深厚的生活背景,求平面动点的轨迹方程涉及集合、方程、三角、平面几何等基础知识,其中渗透着运动与变化、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等,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高考数学考查的重点之一。

(二)、校情、学情

校情:我校是一所省一级达标校,省级示范性高中,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较完善,每间教室都具备多媒体教学的功能,另外有两间网络教室和一个学生电子阅室,并且能随时上网。

学情:大部分学生家里都有电脑,而且能随时上网。对学生进行了几何画板基本操作的培训,学生能较快的画出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等基本的圆锥曲线。学生对求轨迹方程的基本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对文字、图形、符号三种语言之间的转换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合作交流意识方面,发展不均衡,有待加强。

(三)学法

观察、实验、交流、合作、类比、联想、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2、激发情感,引导探索

由梯子滑落问题抽象、概括出数学问题

第一步:让学生借助画板动手验证轨迹

第二步:要求学生求出轨迹方程

第三步:复习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3、主动发现、主动发展

探究M不是中点时的轨迹

第一步:利用网络平台展示学生得到的轨迹

第二步:分解动作,向学生提出3个问题:

第三步:展示学生归纳、概括出来的数学问题

4、合作探究、实现创新

改变A、点的运动方式,同样考虑中点的轨迹,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这里固定A点,运动B点)

学生主要列出了以下几种运动方式: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并且得出了一些相应的轨迹。

5、布置作业、实现拓展

(五)、教学特色:

借助网络、多媒体教学平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的展现出来,做到大家一起学习,一起评价的效果。同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了四个统一:既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实践的统一、书本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学习的统一、书本知识与资源拓展的统一、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统一。

本节课学生精神饱满、兴趣浓厚、合作积极,与我保持良好的互动,还不时产生一些争执,给我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折射出我不足的方面,促进了我的进步与提高,师生间的教与学就像一面镜子,互相折射,共同进步。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2

教学目标:1、理解集合的概念和性质.

2、了解元素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3、熟记有关数集.

4、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概念、性质

教学难点:集合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定义:

集合: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集).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由此上述例中集合的元素是什么?

例(1)的元素为1、3、5、7,

例(2)的元素为到两定点距离等于两定点间距离的点,

例(3)的元素为满足不等式3x-2>x+3的实数x,

例(4)的元素为所有直角三角形,

例(5)为高一·六班全体男同学.

一般用大括号表示集合,{?}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则上几例可表示为??

为方便,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1)确定性;(2)互异性;(3)无序性.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隶属关系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也可表示为)两种。如A={2,4,8,16},则4∈A,8∈A,32?A.

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A(或)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4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_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

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_

请回答:已知a+b+c=m,A={xax2+bx+c=m},判断1与A的关系。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概念;

2.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包含关系;

3.理解“?”、“?”的含义;≠

4.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5.渗透问题相对的观点。

教学重点:子集的概念、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间区别、描述法给定集合的运算教学过程:

观察下面几组集合,集合A与集合B具有什么关系?

(1)A={1,2,3},B={1,2,3,4,5}.

(2)A={__>3},B={x3x-6>0}.

(3)A={正方形},B={四边形}.

(4)A=?,B={0}.

(5)A={银川九中高一(11)班的女生},B={银川九中高一(11)班的学生}。

1.子集

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即若任意x?A,有x?B,则A?B(或A?B)。

这时我们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如果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就记作A?B(或B?A),即:若存在x?A,有x?B,则A?B(或B?A)

说明:A?B与B?A是同义的,而A?B与B?A是互逆的。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对于任意一个集合A都有??A。

(2)除去?与A本身外,集合A的其它子集与集合A的关系如何?

3.真子集:

由“包含”与“相等”的关系,可有如下结论:

(1)A?A(任何集合都是其自身的子集);

(2)若A?B,而且A?B(即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在A中),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subset),记作A≠B。(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

子集)

(3)对于集合A,B,C,若A?B,B?C,即可得出A?C;对A?B,B?C,同样≠≠

?有A≠C,即:包含关系具有“传递性”。

4.证明集合相等的方法:

?

第3/7页

(1)证明集合A,B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具体数据)

(2)分别证明A?B和B?A即可。(抽象情况)

对于集合A,B,若A?B而且B?A,则A=B。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

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

集;

(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

象概念的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知识点】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记作:A∪B读作:“A并B”

即:A∪B={__∈A,或x∈B}

Venn图表示:

第4/7页

A与B的所有元素来表示。A与B的交集。

2.交集

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记作:A∩B读作:“A交B”

即:A∩B={x∈A,且x∈B}

交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两个集合求交集,结果还是一个集合,是由集合A与B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

拓展:求下列各图中集合A与B的并集与交集

A

说明: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

3.补集

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Universe),通常记作U。

补集:对于全集U的一个子集A,由全集U中所有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set),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

记作:CUA

即:CUA={__∈U且x∈A}

第5/7页

补集的Venn图表示

说明:补集的概念必须要有全集的限制

4.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

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5.集合基本运算的一些结论:

A∩B?A,A∩B?B,A∩A=A,A∩?=?,A∩B=B∩A

A?A∪B,B?A∪B,A∪A=A,A∪?=A,A∪B=B∪A

(CUA)∪A=U,(CUA)∩A=?

若A∩B=A,则A?B,反之也成立

若A∪B=B,则A?B,反之也成立

若x∈(A∩B),则x∈A且x∈B

若x∈(A∪B),则x∈A,或x∈B

¤例题精讲:

【例1】设集合U?R,A?{x?1?x?5},B?{x3?x?9},求A?B,?U(A?B).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B

【例2】设A?{x?Zx?6},B??1,2,3?,C??3,4,5,6?,求:

(1)A?(B?C);(2)A??A(B?C).

【例3】已知集合A?{x?2?x?4},B?{__?m},且A?B?A,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_且x?N}【例4】已知全集U?{__?10,,A?{2,4,5,8},B?{1,3,5,8},求

CU(A?B),CU(A?B),(CUA)?(CUB),(CUA)?(CUB),并比较它们的关系.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3

一、课前检测

1.在数列{an}中,an=1n+1+2n+1++nn+1,又bn=2anan+1,求数列{bn}的前n项的和.

解:由已知得:an=1n+1(1+2+3++n)=n2,

bn=2n2n+12=8(1n-1n+1)数列{bn}的前n项和为

Sn=8[(1-12)+(12-13)+(13-14)++(1n-1n+1)]=8(1-1n+1)=8nn+1.

2.已知在各项不为零的数列中,。

(1)求数列的通项;

(2)若数列满足,数列的前项的和为,求

解:(1)依题意,,故可将整理得:

所以即

,上式也成立,所以

(2)

二、知识梳理

(一)前n项和公式Sn的定义:Sn=a1+a2+an。

(二)数列求和的方法(共8种)

5.错位相减法:适用于差比数列(如果等差,等比,那么叫做差比数列)即把每一项都乘以的公比,向后错一项,再对应同次项相减,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

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就是用此法推导的.

解读:

6.累加(乘)法

解读:

7.并项求和法:一个数列的前n项和中,可两两结合求解,则称之为并项求和.

形如an=(-1)nf(n)类型,可采用两项合并求。

解读:

8.其它方法:归纳、猜想、证明;周期数列的求和等等。

解读:

三、典型例题分析

题型1错位相减法

例1求数列前n项的和.

解:由题可知{}的通项是等差数列{2n}的通项与等比数列{}的通项之积

设①

②(设制错位)

①-②得(错位相减)

变式训练1(20__昌平模拟)设数列{an}满足a1+3a2+32a3++3n-1an=n3,nN__.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设bn=nan,求数列{bn}的&39;前n项和Sn.

解:(1)∵a1+3a2+32a3++3n-1an=n3,①

当n2时,a1+3a2+32a3++3n-2an-1=n-13.②

①-②得3n-1an=13,an=13n.

在①中,令n=1,得a1=13,适合an=13n,an=13n.

(2)∵bn=nan,bn=n3n.

Sn=3+232+333++n3n,③

3Sn=32+233+334++n3n+1.④

④-③得2Sn=n3n+1-(3+32+33++3n),

即2Sn=n3n+1-3(1-3n)1-3,Sn=(2n-1)3n+14+34.

小结与拓展:

题型2并项求和法

例2求=1002-992+982-972++22-12

解:=1002-992+982-972++22-12=(100+99)+(98+97)++(2+1)=5050.

变式训练2数列{(-1)nn}的前20__项的和S2010为(D)

A.-20__B.-1005C.20__D.1005

解:S2010=-1+2-3+4-5++2008-2009+2010

=(2-1)+(4-3)+(6-5)++(2010-2009)=1005.

小结与拓展:

题型3累加(乘)法及其它方法:归纳、猜想、证明;周期数列的求和等等

例3(1)求之和.

(2)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n}的前n项的乘积等于Tn=(nN__),

,则数列{bn}的前n项和Sn中最大的一项是(D)

A.S6B.S5C.S4D.S3

解:(1)由于(找通项及特征)

=(分组求和)==

=

(2)D.

变式训练3(1)(20__福州八中)已知数列则,。答案:100.5000。

(2)数列中,,且,则前20__项的和等于(A)

A.1005B.20__C.1D.0

小结与拓展:

四、归纳与总结(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完成)

以上一个8种方法虽然各有其特点,但总的原则是要善于改变原数列的形式结构,使

其能进行消项处理或能使用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以及其它已知的基本求和公式来解决,只要很好地把握这一规律,就能使数列求和化难为易,迎刃而解。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4

教学目标

1.明确等差数列的定义.

2.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会解决知道中的三个,求另外一个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

1.等差数列的概念;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教学难点

等差数列“等差”特点的理解、把握和应用

教具准备

投影片1张(内容见下面)

教学过程

(I)复习回顾

师:上两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列的定义及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这两个公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数列的特点,下面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

(Ⅱ)讲授新课

师:看这些数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2,3,4,5,6;①

10,8,6,4,2,…;②

生:积极思考,找上述数列共同特点。

对于数列①(1≤n≤6);(2≤n≤6)

对于数列②-2n(n≥1)(n≥2)

对于数列③(n≥1)(n≥2)

共同特点:从第2项起,第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

师:也就是说,这些数列均具有相邻两项之差“相等”的特点。具有这种特点的数列,我们把它叫做等差数。

一、定义:

等差数列:一般地,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空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通常用字母d表示。

如:上述3个数列都是等差数列,它们的公差依次是1,-2,。

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师:等差数列定义是由一数列相邻两项之间关系而得。若一等差数列的首项是,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若将这n-1个等式相加,则可得:

即:即:即:……

由此可得:师:看来,若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

如数列①(1≤n≤6)

数列②:(n≥1)

数列③:(n≥1)

由上述关系还可得:即:则:=如:三、例题讲解

例1:(1)求等差数列8,5,2…的第20项

(2)-401是不是等差数列-5,-9,-13…的项?如果是,是第几项?

解:(1)由n=20,得(2)由得数列通项公式为:由题意可知,本题是要回答是否存在正整数n,使得-401=-5-4(n-1)成立解之得n=100,即-401是这个数列的第100项。

(Ⅲ)课堂练习

生:(口答)课本P118练习3

(书面练习)课本P117练习1

师:组织学生自评练习(同桌讨论)

(Ⅳ)课时小结

师:本节主要内容为:①等差数列定义。

即(n≥2)

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n≥1)

推导出公式:(V)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8习题3.21,2

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6例2P117例4

2.预习提纲:

①如何应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②等差数列有哪些性质?

板书设计

课题

一、定义

1.(n≥2)

一、通项公式

2.公式推导过程

例题

教学后记

高中简单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5

教学目标: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三种表示方法,理解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及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掌握有关符号及术语。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语句:

1)全体自然数0,1,2,3,4,5,

2)代数式

3)抛物线上所有的点

4)今年本校高一(1)(或(2))班的全体学生

5)本校实验室的所有天平

6)本班级全体高个子同学

7)著名的科学家

上述每组语句所描述的对象是否是确定的?

二、

1)集合:

2)集合的元素:

3)集合按元素的个数分,可分为1)__________2)_________

三、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

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

四、元素与集合的关系: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五、特殊数集专用记号:

1)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______2)正整数集_____3)整数集_______4)有理数集______5)实数集_____6)空集____

六、集合的表示方法:

1)

2)

3)

七、例题讲解:

例1、中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然后说出它们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

1)地球上的四大洋构成的集合;

2)函数的全体值的集合;

3)函数的全体自变量的集合;

4)方程组解的集合;

5)方程解的集合;

6)不等式的解的集合;

7)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

8)所有正偶数组成的集合;

例3、用符号或填空:

1)______q,0_____n,_____z,0_____

2)______,_____

3)3_____,

4)设,,则

例4、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

2.

3.

4.

例5、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所有被3整除的数

2.图中阴影部分点(含边界)的坐标的集合

课堂练习:

例6、设含有三个实数的集合既可以表示为,也可以表示为,则的值等于___________

例7、已知:,若中元素至多只有一个,求的取值范围。

思考题:数集a满足:若,则,证明1):若2,则集合中还有另外两个元素;2)若则集合a不可能是单元素集合。

小结:

作业班级姓名学号

1.下列集合中,表示同一个集合的是()

a.m=,n=b.m=,n=

c.m=,n=d.m=,n=

2.m=,x=,y=,,.则()

a.b.c.d.

3.方程组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1)难解的题目,(2)方程在实数集内的解,(3)直角坐标平面内第四象限的一些点,(4)很多多项式。能够组成集合的序号是________________。

5.设集合a=,b=,

c=,d=,e=。

其中有限集的个数是____________。

6.设,则集合中所有元素的和为

7.设x,y,z都是非零实数,则用列举法将所有可能的值组成的集合表示为

8.已知f(x)=x2-ax+b,(a,br),a=,b=,

若a=,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b=

9.把下列集合用另一种方法表示出来:

(1)(2)

(3)(4)

10.设a,b为整数,把形如a+b的一切数构成的集合记为m,设,试判断x+y,x-y,xy是否属于m,说明理由。

11.已知集合a=

(1)若a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值,并求出这个元素;

(2)若a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集合。

12.若-3,求实数a的值。

5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