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教案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教案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预先设计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制定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写好小学数学教案是有技巧的,接下来给大家分享小学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数学教案篇1

数 学 广 角

教学准备:课件、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 反馈。(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3、四人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有困难,可通过摆学具,比较容易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4、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小动物们要来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谈话: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来了,它们分别是“○、△、□”。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  (1)△+□=240 (2)○+□=91

△=□+□+□ △+□=63

△=? △+○=46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数学广角(二) 109-111及练习二十四第3、4、5题。

教具、学具:卡片学具、课件。

师生活动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播放课件)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继续播放课件)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因为: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 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8个。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时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8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教学例2。学生尝试计算,交流算法。尝试用多种算法计算。

4、完成P10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1、练习二第1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2、练习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板演笔算过程,同时教师巡视、指导。[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小学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使理解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辅垫

(一)读题列式,并说一说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4个13是多少?18个20是多少?

小结:整数乘法表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二)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复习

提问:通过刚才的计算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三)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引入

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二、指导探索

(一)出示例1

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二)讨论:

1、用加法怎样列式?用乘法怎样列式?

2、13.5x5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3、你觉得哪个算式比较简便?

4、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

(三)教师提问:小数乘整数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提示:

1、能不能把小数乘法转化成整数乘法呢?

2、能不能用前面复习中得到的规律来解决呢?

(四)演示动画:小数乘整数—例1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把675缩小10倍呢?

(五)请学生看书学习今天的内容第1页,觉得重要的地方画下来。

三、质疑小结

(一)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请同学概括一下。

(二)提问:计算小数乘整数时为什么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法进行计算?依据是什么?

(三)你对今天学习的内容还有什么问题?

四、反馈调节

(一)说出下列各式的意义。

0.9x463x68.4x15

(二)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来。

14个9.76的和是多少?

5个2.05的和是多少?

4.95的7倍是多少?

(三)根据填结果。

()()

()()

()x()

五、课后作业

(一)计算

0.86x72.14x620.375x12

1.8x3950.45x1081.056x25

(二)小明看见远处打闪以后,经过4秒听到雷声。已知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3千米,打闪的地方离小明有多远?(从打闪起到看见闪光的时间略去不算)

七、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例、花布每米13.5元,买5米要用多少元?

用加法计算:13.5+13.5+13.5+13.5+13.5

用乘法计算:13.5x5=67.5(元)

答:5米要用67.5元。

小学数学教案篇4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kg苹果和3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梨的单价y元/kg;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2)课本p80练习2.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合作学习:

活动背景爱心满人间——记求是中学“学雷锋、关爱老人”志愿者活动.

问题:参加活动的36名志愿者,分为劳动组和文艺组,其中劳动组每组3人,文艺组每组6人.

团支书拟安排8个劳动组,2个文艺组,单从人数上考虑,此方案是否可行?为什么?把x=8,y=2代入二元一次方程3x+6y=36,看看左右两边有没有相等?由学生检验得出代入方程后,能使方程两边相等.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个解.

并提出注意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书写方法.

试一试:

检验下列各组数是不是方程2x=y+1的解:

①??x=4,

?y=3,②??x=2.5,

?y=4,③??x=-6,

?y=-13.

②③是方程的解,每个学生再找出方程的一个解,引导学生得到结论:一般情况下,二元一次方程有无数个解.

3.合作学习:

给定方程x+2y=8,男同学给出y(x取绝对值小于10的整数)的值,女同学马上给出对应的x的值;接下来男女同学互换.(比一比哪位同学反应快)请算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讲他的计算方法.提问:给出x的值,计算y的值时,y的系数为多少时,计算y最为简便?

出示例题:已知二元一次方程x+2y=8.

(1)用关于y的代数式表示x;

(2)用关于x的代数式表示y;

(3)求当x=2,0,-3时,对应的y的值,并写出方程x+2y=8的三个解.

(当用含x的一次式来表示y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体会一下计算的速度是否要快)

4.课堂练习:

(1)已知:5xm-2yn=4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n=;

(2)二元一次方程2x-y=3中,方程可变形为y=当x=2时,y=;

(3)已知??x=2,

?y=1是关于x,y的方程2x+ay=5的一个解,则a=.

5.你能解决吗?

小红到邮局给远在农村的爷爷寄挂号信,需要邮资3元8角.小红有票额为6角和8角的邮票若干张,问各需要多少张这两种面额的邮票?说说你的方案.

6.课堂小结:

(1)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注意书写格式);

(2)二元一次方程解的不定性和相关性;

(3)会把二元一次方程化为用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

7.布置作业:(1)教材p82;(2)作业本.

教学设计意图:

依照课程标准,通过分析教材中教学情境设计和例习题安排的意图,在此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制订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教学的设计始终围绕这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

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教学要求和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了教学情境:关心老人,突出情感主线,并贯穿整个教学.并对教学

内容进行适当的重组、补充和加工等,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所选择的例习题都体现实际问题数学化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两个方面的设计贯穿整堂课,把知识内容和情感体验自然连贯起来.

其次,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体现了让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几个合作学习,激发学生主动去接触问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生生间的相互评价,关注学生对解题思路回顾能力的培养.

二元一次方程概念的教学中,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类比的方法,使得学生加深印象.在突破难点的设计上,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选题时,通过降低例题的难度,使学生迅速掌握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字母的方法,体会运用这种方法的可使求二元一次方程求解更简便.

小学数学教案篇5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教材分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册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P39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减法的性质,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它为后面学习除法的简便计算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前一个数这两种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减法运算性质用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简便运算。

四、学生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我故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这一情境,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筭理,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减法的简便算法的多样化。如"、判断题、连线、简便算法、等等"在练习中掌握减法的性质,体会简算的意义,领悟计算方法。

(二)、说学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了连减的简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明确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会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本节课以"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为背景,引出问题"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设计理由:借助读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预设学生读题后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解题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引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算法,"看看你的解题方法符合题意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每一种算法,让学生说说每一种解法的思路,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随学生板书:234—66—34、234—(66+34)、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长的回报,让其他学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算法,得出简便算法

让学生观察三种方法,三个算式,"方法不同,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起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连减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然后观察算式,说说哪种方法简便,明确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让同学认识到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连减得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练习巩固

5、拓展练习

(整个联系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收获。)

6、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总结中回顾所学,升华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条理清楚,是学生一眼看出本节课所学内容,连减有几种算法,简便方法有几种,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答最简便,一目了然;连减得简便计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较清晰,板书能紧扣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小学数学教案篇6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求稍微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课本第90页的例2及“做一做”)。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问题的发展,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基础上教学的。这种问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只是有一个条件题目中没有直接给出,需要根据条件先算出来。解答求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提高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基础知识,来探索解决新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迁移类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

导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把下面各数化成百分数。

0.631.0870.044

2、说说下面每个百分数的具体含义,是怎么求出来的?(哪两个数相比,把谁看作单位“1”)

(1)某种菜籽的出油率是36%。

(2)实际用电量占计划用电量的80%。

(3)李家今年荔枝产量是去年的120%。

二、授新课

1、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例2的情境图,让学生根据图中提供的条件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

(1)计划造林是实际造林的百分之几?

(2)实际造林是计划造林的百分之几?

(3)实际造林比计划造林增加百分之几?

(4)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

2、让学生先解决前两个问提。

解决这类问题要先弄清楚哪两个数相比,哪个数是单位“1”,哪一个数与单位“1”相比。

3、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造林比计划增加了百分之几”的问题。

(1)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线段图表示出来。

(2)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的?(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百分之几,就是求实际造林比原计划增加的公顷数与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相比的百分率,原计划造林的公顷数是单位“1”。)

(3)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列式计算出结果。

方法一:(14-12)÷12=2÷12≈0.167=16.7%

提问:14-12表示什么?再除以12表示什么?

方法二:14÷12≈1.167=116.7%

116.7%-100%=16.7%

提问:14÷12表示什么?再减去100%表示什么?

(4)小结解题方法:

像这样的百分数问题有什么特点?解决它时要注意什么?(这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它的解题思路和直接求一个数是另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问题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两个量在比较,谁是单位“1”,但是这里比较的两个量中有一个条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必须先求出。)

(5)改变问题:问题如果是“计划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该怎么解决呢?

学生列出算式:(14-12)÷14

(再次强调两个问题中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使学生体会到,用百分数解决问题和用分数解决问题一样要注意找准单位“1”。)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课本第90页“做一做”的题目。

2、练习二十二第1、2题。

四、布置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3、4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稍微复杂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课本第93页例3和“做一做”)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教学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这类问题实际上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问题类似,只是给出的条件以百分之几来表示。由于有相关的分数乘法问题的基础,所以这里只通过例3教学求比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其他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等问题则安排在习题中让学生尝试解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

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00×(1+)

二、授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读题,找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3)引导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①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4)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方法一: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提问:1400×12%表示什么?再加1400表示什么?

方法二:1400×(1+12%)

=1400×112%

=168(册)

提问:1+12%表示什么?再乘1400表示什么?

2、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3、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

三、巩固练习

1、补充练习。

(1)出示练习:

①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籽可榨油多少千克?

②油菜籽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2100千克,用油菜籽多少千克?

(2)分析理解:

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可以怎样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学生做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

小学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9个11是多少?8个6是多少?

(2)计算:

++=++=

2.引出课题。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跳一下的,那么“人跑3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几分之几?”就是求3个是多少?

2/11+2/11+2/11=

2/11×3=

(3).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

A.导出计算方法。

你会计算吗?看哪些同学不用老师讲解就能依据转化思想把分数乘以整数这个新知识转为已经学过的旧知识来进行计算。(可以互相说互相看。)

B.归纳法则。

通过以上计算,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怎样计算呢?

师:比一比,看哪个组的同学总结的语言准确又简练。

小组讨论,总结出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C.应用法则计算。

讨论,这两种方法哪种简单?为什么?

强调:能约分,要先约分;结果是假分数一定要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4、教学例2

(1)出示×6,学生独立计算。

(2)根据计算结果,学生观察讨论:乘得的积是不是最简分数?应该怎么办?

(3)学生通过自己的想法的来约分:A、先约分再计算;B、先计算得出乘积后约分。

(4)对比,让学生体会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比较简便,同时向学生说明先约分的书写格式。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看图写算式

2.先说算式意义,再填空。

3.看算式,约分计算。(提醒学生,计算前先观察分数的分母与整数是否可以约分,养成先约分在计算的习惯)

四、学生课堂自评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每个学生给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分数乘以整数

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法则:分数乘以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11×3

=2×3/11

小学数学教案篇8

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用假设法或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问题。

复习重点: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在尝试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复习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法:分析、引导

学法:自主探究

课前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2分钟

1、板书课题

2、复习目标:

掌握用列表法、假设法或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思路。并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鸡兔同笼有关的&39;问题。

二、方法归类:8分

1、填空:

一只公鸡()条腿,两只公鸡()条腿,五只公鸡()条腿。

一只兔子()条腿,两只兔子()条腿,五只兔子()条腿。

鸡兔共五只,腿有()条。

2、谁记得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呢?

学生回答

3、了解抬脚法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

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古人的算法可以用下图表示:

头…35脚减半35下减上35上减下23…鸡

脚…94471212…兔

三、解决问题:10分

(1)、鸡兔同笼,有20个头,56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

(2)、停车场里停了三轮车和小汽车共11辆,总共有40个轮子,问三轮车和小汽车各有几辆?

(3)比赛答题,对一题加10分,错一题扣6分,一道对题比一道错题多()

分。

(4)数学竞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6分。小明抢答了16道题,最后得分16分,他答对了几道题?

四、小结检测:20分钟

1、小结:通过今天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2、检测:

a、问答:

(1)解答鸡兔同笼问题要弄清()多少只,还要弄清()多少只。

b、解决问题

(1)、全班一共有38人,共租了8条船,每条大船乘6人,每条小船乘4人,每条船都坐满了。问大船和小船各多少条?

(2)大和尚一人吃3个馒头,小和尚3人吃一个馒头,100个和尚吃100个馒头。求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个人?

(3)篮球比赛,张鹏共得21分,张鹏在这场比赛中投进了几个3分球?几个2分球?(张鹏没有罚球)

(4)有龟和鹤共40只,龟的腿和鹤的腿共112条,龟和鹤各有多少只?

小学数学教案篇9

学习目标:

1、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学会认读整时。

2、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的习惯。

3、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

学习重点:1、学会认识钟表的时针和分针,会看钟表上的整时。

学习难点:

学会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道具钟若干个,实物钟,课件。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课件截图

一、课前准备

1、师:同学们看看今天来了那些客人?(播放《喜羊羊与灰太狼》的视频片段)

2、师:羊村里的小羊们今天来到了我们的课室和我们一起上课呢?看,村长慢羊羊想给我们玩一个拼图游戏,你们想不想玩呀?

3、生齐答:想。

4、师:那么老师就请一位男同学和女同学上讲台来比一比吧!(学生热烈举手参与)

5、师:看看他们俩谁最快把这个图案拼完,好吗?(男女同学齐叫加油)

6、师:比赛已有结果了,你们知道他们拼出来的是什么吗?

7、生:是一个钟

8、师:对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通过运用拼图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营造了一种积极活跃的学习氛围。学生的拼图体现出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已对钟面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师根据学生的拼图顺势揭题就能水到渠成地将最基本的认识迁移到课堂上。

二、自为学习二、新授——认识钟面

1、师:现在就请你们仔细地观察这两个钟表上都有什么?

生1:有12个大格

生2:有两根针

生3:有数字1-12

2、师:分针和时针长得一样吗?

生:不一样,一长一短、一粗一细

师:又短又粗的叫什么?又细又长的叫什么?

生:又短又粗的是时针,又细又长的是分针(板书:分针,时针)

师:你们知道分针、时针是往那个方向运动的吗?用你的小手来表示一下。

生:分钟和时针是按照这边的方向走的(做手势)

师:这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方向,伸出你们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来做运动。边指边说顺时针。(全班跟做手势)

师:你们知道是分针走得快,还是时针走得快吗?

生:分针

3、师:同学们,钟表上除了有分针和时针以外,当然还有更细更长的秒针,以后我们会慢慢地学得到。

4、师: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12个数字的位置呢?

生1:是按顺序的123……到12

生2:12在中间

5、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钟面的秘密,美羊羊说要现在要考考大家,让我们一起看看。

生:好

师:看,美羊羊多高兴,它很满意我们的回答。

1、要求学生眼到、心到、口到仔细观察,并按照“占有表象”——“比较差异”——“筛选要点”等步骤引导学生观察,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

2、让学生做手势,感受分针与时针运动的方向,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到学习中。

3、在讲授完钟面的知识后出示小练习可以及时巩固新知。

三、认识整时

1、师:咦,听,是什么声音呢?原来是懒羊羊家的闹钟响了,它要起床去大肥羊学校上学啦!我们也要做到每天早睡早起,不要懒床。

师:现在是什么时间?

生:7点

师:我们要用规范的语言说,7点是我们的口头语,我们应该说7时。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2、师:(出示课件)一群羊正在午休了,现在是几时呢?

生:1时。(出示钟)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1

3、师:(出示课件)经过一天的学习小羊们放学了,现在是几时呢?

生:4时。(出示钟)

师:你是怎样认出来的?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4

4、师:(课件重现7时、1时、4时),看一看这三个钟表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分针都指着12。把你想到的认识整时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听。小组讨论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师:聪明的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5、师:暖羊羊现在要考考我们会不会看钟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看钟面,说时间

生1:6时生2:9时生3:8时1、卡通人物“懒羊羊”上学引入,并以羊羊们在学校的生活贯穿教学,充满趣味。

2、卡通人物班长暖羊羊的个性是聪明善良,采用有特色的卡通人物作小结对识记认整时的方法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四、教学整时的两种写法

1、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黑板上的这三个钟表,大家已经能说出时间来,那你能不能写出来呢?

生1:能

师:好,现在请大家听听喜羊羊介绍一下怎样写“7时”吧?(师示范板书)

师:后面的两个钟谁会写呢?

生1:到黑板上板演

师小结:这种表示法叫做文字表示法,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了。

2、师:还有一种表示方法(课件出示电子钟)。这是什么?

生:电子表。

师:这种像电子表一样的记时方法,我们叫他数字表示法。

师:谁上来写一写1时和4时的数字表示法?

生:到黑板上板演

师小结:(出示课件)班长暖羊羊跟我们说,用数字表示整时,冒号右边是2个“0”,冒号左边是几就是几时。(生跟读)

(强调两个小圆点不能写成句号)

3、师:黑板上的三个钟表,你能不能用数字表示法写出它的时间呢?

4、师:下面老师给大家玩一个小游戏“喜羊羊对战灰太狼”,灰太狼说如果喜羊羊回答错了,就把它吃掉,看看你们能不能帮帮喜羊羊,好吗?

练习相对比较简单,设计有层次的练习,让中下层有发挥的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巩固练习

1、师: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喜羊羊终于战胜了灰太狼,逃离了被吃的命运。灰太狼不服气,要求老师再来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学会了这节课的内容没有。

2、练习1:老师拨一拨,学生说一说(2时、5时、12时)(大道具钟)

3、练习2:学生甲拨整时,学生乙说一说

4、练习3:写一写,用两种表示法写出时间。

5、练习4:画一画,(出示钟面,时刻),学生画出分针或时针。

用投影更正答案

六、总结

爱睡觉的懒羊羊对我们同学们说,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利用了40分钟学习了如何看钟表,还有两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对于我们来说,时间就是知识。希望同学们今后能用好时间,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1、通过师拨生说、生拨生说、写一写、画一画等形式丰富的习题加深学生的认识,巩固学习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领悟知识、内化知识,从而完成认知的建构。

2、通过卡通人物的话语教育学生——时间是宝贵的,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体现了教师善用教学资源,贯彻德育思想,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小学数学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直观地认识平行四边形

学会从各种平面图或实物中辨认平行四边形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合作交流中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及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直观的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抽象出平行四边形。

[教学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

[教学方法]

演示法、观察法、操作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可拉动的长方形框架、钉子板,方格纸

[学具准备]

可拉动的长方形框架,一张长方形的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游戏引入(出示课件)

以“七个小矮人”中的开心果讲游戏规则,老师先发一些基本图形给学生,有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叫到什么图形的时候,大一部分同学就起立把图形举高让大家看,最后,只剩下平行四边形没有叫着,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一种新的四边形。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

二、探索新知

1、观察感知(课件展示)

教学例1: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图形,引导学生观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讨论,这些图形都有什么共同点?

交流抽象: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以上的图形都含有,指出这种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平行四边形,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的图和文字。

2、操作感知

教学例2

拉一拉:

⑴你能把长方形变成平行四边形吗?你是怎样变的?捏住长方形的两个对角,向相反的方向拉动,这样就变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学生独立操作、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交流:长方形有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时引导学生发现:通过拉动长方形框架使它变成了平行四边形,在拉动的过程中,四条边的长短不变,所以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变了,原来是四个直角,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四个角分别变成了两个锐角和两个钝角。

⑵说一说,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初步理解长方形是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⑶说一说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平行四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对角相等。

三、动手实践

1、围一围:

你能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平行四边形吗?试试看

2、涂一涂:

把下面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的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106页课堂活动的第2题)

3、剪一剪

⑴请在长方形纸上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注意先要照着书上的方法,对折,再对折,然后把其中的两个长方形再对折,剪去其中的一个三角形。教师要引导学生怎样折纸)

四、知识拓展

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摆出自己喜欢的各种图形,发展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全课小结

通过我们的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我们已经知道了平行四边形的奥秘,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

其实生活中无处不有我们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你就会真正成为数学和生活的主人?

[板书设计]

平行四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对角相等

小学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在东、南、西、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位。

3、借助现实的数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在实景中辨认东、南、西、北,并能运用这些词语来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指认其余三个方向。

教学过程:

一、儿歌铺垫,引出新课

同学们,你们会背有关东、南、西、北方向的儿歌吗?(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右边是南,左边是北。)

读了这首儿歌,你们能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认识东、南、西、北方向)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索、体验新知

1、以4人小组为单位,根据儿歌让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辨认东、南、西、北方向。

2、生观察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什么建筑物?

3、到教室,请各小组把记录纸贴在黑板上,汇报交流各种不同的方法,上方定为什么方向,为什么这样定?

4、学生讨论各种不同方法后,教师讲解地图上通常的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引导学生按地图的记录方式,重新整理自己的记录,完成校园示意图。再结合示意图用东、南、西、北说一说各种景物所在的位置。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说一说教室里东、南、西、北方都有什么?(练习一的第1题)

2、用东、南、西、北这些词语说一说你座位周围同学所在的方向。

3、你说我做

4、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一的第2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教案篇12

一、说教材

《儿童乐园》是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时,实际上就是乘法的初步认识。本节课在上一节“数一数”的基础上,结合“儿童乐园”的显示情境不仅让学生经历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计算相同加数连加的情境中抽象出乘法算式,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并掌握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本教材已经取消了被乘数与乘数的区别。但是学生必须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乘法算式的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

1、结合“儿童乐园”这一现实的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运算中抽象出乘法算式,初步体会乘法的意义,并掌握它的读法、写法以及各部分的名称。

3、结合具体情境,会把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并运用加法计算出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基础。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创设大量的活动情境,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学习方法的引导上,我力求体现在具体的活动情境中,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于创意的练习及时反馈巩固,通过联系实际解决身边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说教学流程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锻炼能力

下面我说一下,第一个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今天,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有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那就是儿童乐园,想去看看吗?(课件演示:儿童乐园)因为儿童乐园是孩子特别喜欢的地方,所以我便采用直接导入的方式,这样便可以一下子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我便进行教学活动的第二个环节“设置疑点,探究新知”

1、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让学生先独立观察情境图,提醒学生观察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学生可能发现的信息有:每架飞机坐2人,有4架小飞机;每条船坐3人,有3条船;每节车厢有4人,

有6节车厢等等,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直观感受到每类游艺活动参加的人数是有特点的,如:每架飞机坐2人,每条船坐3人,每节车厢有4人,为引出乘法打下基础。

2、接着,让学生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将有代表行的问题进行板书(幻6)“有多少人坐小飞机?”启发学生自己列出算式并解答。学生可能用数一数的方式得到答案(幻灯)2、4、6、8,有8架小飞机,也可能列出算式:2+2+2+2=8(人),为了突出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我想适当拓展,出现更多的小飞机(幻灯)8架小飞机坐多少人?12架呢?16架呢?让学生独立列出算式,通过这样不断的追问,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他们用加法的方法比较麻烦,并由此产生一种新的学习需求,这样学生便会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我可以县让学生观察刚刚所列的加法算式有什么特点?学生会发现加数相同,都是2,教师便适机点拨“像这样的算式,除了用加法计算,我们还可以用乘法”

3、(幻8)像2+2+2+2=8,这个算式,是几个几相加,学生会回答出“4个2相加”可以用乘法计算,写成2×4或4×2,读乘法算式时,从左往右依次读,同桌一起练习读读“4×2”接下来便一起认识乘法各部分的名称,“2和4都是乘数,结果的8是积”这一过程可以让已经预习会的学生来当小老师介绍。

4、(幻10)在学生会读,认识了乘法各部分名称后,老师继续追问“2在加法中是什么书?在加法中没有4,4从哪儿来的?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弄懂之后考考他们”6个2相加用乘法怎么表示?8个2呢?列完算式后让学生练习读读算式,说说算式各部分名称。

5、接下来便进入第三个环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6、(幻11)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幻12)小火车坐了多少人?独立列出算式,学生可能有列加法的,也有列出乘法的,引导学生观察乘法算式(幻13)6从哪儿来的?表示什么意思?(每节车厢坐4人,有6节车厢,也就是有6个4)

7、(幻14)教师进行小结:像刚刚这样的算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几个相同的数相加,用乘法表示更简便“8、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延伸,锻炼能力“(幻15---18),习题的设计我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前3题先写加法算式,再写乘法,最后一道题直接列乘法。最后布置作业。我的说课结束了,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教案篇13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定向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多种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主题图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出示情境图。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2、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 偏 , 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的方向? 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教师:东偏北是什么意思?东偏北30°表示什么?起点到终点的这一条线段表示什么?

如果我这样叙述:1号检查站在北偏东60°,距离起点大约1千米的地方。那1号检查站改画在什么位置上?

(让学生发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请你在这一副图中标出一个2号检查站:东偏南30°,大约走2千米。

2号检查站能不能换一个说法呢?(南偏东60°,大约走2千米)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完成第20页“做一做”。

(四)、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 偏 度,距离雷达站 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五)、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

(六)全课总结

(七)作业布置

小学数学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结合已有的经验对一些可能性的事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语言做出判断性的表述,并能简单说明理由。

3、培养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能对一些事情的可能性做出正确判断,并恰当的表达出来。

2、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表达自己思考过程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转硬币

1、印有一元的这面是正面,印有国徽的这面是反面。(转硬币)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2、先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再转硬币。

总结:也就是说在硬币转动之前,我们只能猜测,转动之后可能是正面朝上,也可能是反面朝上。这就是一种可能性。(板书:可能性)

二、摸棋

1、把红棋全部放入一个盒中。请问在这个盒子中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

2、那如果再请同学摸会是什么颜色的?

3、把三种颜色的棋放到盒中,这次还一定会摸出红棋吗?猜在这个盒子中会摸出什么颜色的棋?学生实际摸摸看。

4、总结:在这个盒子中装有三种颜色的棋。摸的时候,可能摸出一个红棋,可能摸出一个黄棋,也可能摸出一个绿棋。我们只能用可能描述这件事情。

5、请问在这个盒子中摸到紫棋吗?(因为没有紫色的棋,所以不可能摸到紫色的棋)。

6、小精灵带来三个杯子。提出三个问题。

三、书上例2

要求:如果认为某件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就在方框里画勾,可能发生的就在方框里画圆圈,认为不可能发生的就在方框里画叉。

四、巩固练习

书后练习题,小卷,游戏。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将复杂问题简明化,将“可能性”这种深奥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符合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的数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让学生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探索,并通过参与具有教育价值的数学活动,初步领会到深奥的“可能性”问题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案篇15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切割线定理和割线定理.这些定理和推论不但是本节的重点、本章的重点,而且还是中考试题的热点;这些定理和推论是重要的工具性知识,主要应用与圆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难点:正确地写出定理中的等积式.因为图形中的线段较多,学生容易混淆.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三个课时.第1课时介绍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做例1和例2.第2课时介绍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做例3.第3课时是习题课,讲例4并做有关的练3.

(1)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学生自主观察、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猜想——证明——应用”等学习,教师组织下,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

第1课时:相交弦定理

教学目标 :

1.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会运用它们进行有关的简单证明和计算;

2.学会作两条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

3.通过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

4.通过推论的推导,向学生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教学难点 :

在定理的叙述和应用时,学生往往将半径、直径跟定理中的线段搞混,从而导致证明中发生错误,因此务必使学生清楚定理的提出和证明过程,了解是哪两个三角形相似,从而就可以用对应边成比例的结论直接写出定理.

教学活动设计

(一)设置学习情境

1、图形变换:(利用电脑使AB与CD弦变动)

①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发现规律:∠A=∠D,∠C=∠B.

②进一步得出:△APC∽△DPB.

.

③如果将图形做些变换,去掉AC和BD,图中线段 PA,PB,PC,PO之间的关系会发生变化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观察,并回答.

2、证明:

已知:弦AB和CD交于⊙O内一点P.

求证:PA·PB=PC·PD.

(A层学生要训练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B、C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完成)

(证明略)

(二)定理及推论

1、相交弦定理: 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结合图形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相交弦定理:在⊙O中;弦AB,CD相交于点P,那么PA·PB=PC·PD.

2、从一般到特殊,发现结论.

对两条相交弦的位置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中一条是直径,并且它们互 相垂直如图,AB是直径,并且AB⊥CD于P.

提问:根据相交弦定理,能得到什么结论?

指出:PC2=PA·PB.

请学生用文字语言将这一结论叙述出来,如果叙述不完全、不准确.教师纠正,并板书.

推论 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3、深刻理解推论:由于圆是轴对称图形,上述结论又可叙述为:半圆上一点C向直径AB作垂线,垂足是P,则PC2=PA·PB.

若再连结AC,BC,则在图中又出现了射影定理的基本图形,于是有:

PC2=PA·PB ;AC2=AP·AB;CB2=BP·AB

(三)应用、反思

例1 已知圆中两条弦相交,第一条弦被交点分为12厘米和16厘米两段,第二条弦的长为32厘米,求第二条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段的长.

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求出相应的解.

例2 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c,使c2=ab.

分析:这个作图求作的形式符合相交弦定理的推论的形式,因此可引导学生作出以线段a十b为直径的半圆,仿照推论即可作出要求作的线段.

作法:口述作法.

反思:这个作图是作两已知线段的比例中项的问题,可以当作基本作图加以应用.同时可启发学生考虑通过其它途径完成作图.

练习1 如图,AP=2厘米,PB=2.5厘米,CP=1厘米,求CD.

变式练习:若AP=2厘米,PB=2.5厘米,CP,DP的长度皆为整数.那么CD的长度是 多少?

将条件隐化,增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2 如图,CD是⊙O的直径,AB⊥CD,垂足为P,AP=4厘米,PD=2厘米.求PO的长.

练习3 如图:在⊙O中,P是弦AB上一点,OP⊥PC,PC 交⊙O于C. 求证:PC2=PA·PB

引导学生分析:由AP·PB,联想到相交弦定理,于是想到延长 CP交⊙O于D,于是有PC·PD=PA·PB.又根据条件OP⊥PC.易 证得PC=PD问题得证.

(四)小结

知识:相交弦定理及其推论;

能力:作图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方法:学习了由一般到特殊(由定理直接得到推论的过程)的思想方法.

(五)作业

教材P132中 9,10;P134中B组4(1).

第2课时 切割线定理

教学目标 :

1.掌握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并初步学会运用它们进行计算和证明;

2.掌握构造相似三角形证明切割线定理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从几何图形归纳出几何性质的'能力

3.能够用运动的观点学习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切割线定理及其推论,它是以后学习中经常用到的重要定理.

教学难点 :

定理的灵活运用以及定理与推论问的内在联系是难点.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1、引出问题:相交弦定理是两弦相交于圆内一点.如果两弦延长交于圆外一点P,那么该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四条线段PA,PB,PC,PD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如图1)

当其中一条割线绕交点旋转到与圆的两交点重合为一点(如图2)时,由圆外这点到割线与圆的两交点的两条线段长和该点的切线长PA,PB,PT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2、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出图中三条线段PT,PA,PB间的关系为PT2=PA·PB.

3、证明:

让学生根据图2写出已知、求证,并进行分析、证明猜想.

分析:要证PT2=PA·PB, 可以证明,为此可证以 PA·PT为边的三角形与以PT,BP为边的三角形相似,于是考虑作辅助线TP,PB.(图3).容易证明∠PTA=∠B又∠P=∠P,因此△BPT∽△TPA,于是问题可证.

4、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上述结论.

切割线定理 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二)切割线定理的推论

1、再提出问题:当PB、PD为两条割线时,线段PA,PB,PC,PD之间有什么关系?

观察图4,提出猜想:PA·PB=PC·PD.

2、组织学生用多种方法证明:

方法一:要证PA·PB=PC·PD,可证此可证以PA,PC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D,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C,BD,容易证明∠PAC=∠D,∠P=∠P,因此△PAC∽△PDB. (如图4)

方法二:要证,还可考虑证明以PA,PD为边的三角形和以PC、PB为边的三角形相似,所以考虑作辅助线AD、CB.容易证明∠B=∠D,又∠P=∠P. 因此△PAD∽△PCB.(如图5)

方法三:引导学生再次观察图2,立即会发现.PT2=PA·PB,同时PT2=PC·PD,于是可以得出PA·PB=PC·PD.PA·PB=PC·PD

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也叫做割线定理)

(三)初步应用

例1 已知:如图6,⊙O的割线PAB交⊙O于点A和B,PA=6厘米,AB=8厘米, PO=10.9厘米,求⊙O的半径.

分析:由于PO既不是⊙O的切线也不是割线,故须将PO延长交⊙O于D,构成了圆的一条割线,而OD又恰好是⊙O的半径,于是运用切割线定理的推论,问题得解.

(解略)教师示范解题.

例2 已知如图7,线段AB和⊙O交于点C,D,AC=BD,AE,BF分别切⊙O于点E,F,

求证:AE=BF.

分析:要证明的两条线段AE,BF均与⊙O相切,且从A、B 两点出发引的割线ACD和BDC在同一直线上,且AC=BD,AD=BC. 因此它们的积相等,问题得证.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随时纠正学生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如AE2=AC·CD和BF2=BD·DC等.

巩固练习:P128练习1、2题

(四)小结

知识:切割线定理及推论;

能力:结合具体图形时,应能写出正确的等积式;

方法:在证明切割线定理和推论时,所用的构造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十分重要,应注意很好地掌握.

(五)作业 教材P132中,11、12题.

51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