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学科教案 > 数学教案 >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

时间: 新华 数学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包括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这里提供优秀的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方便大家写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参考。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1

活动目标:

1、能根据标记为种子分类,知道队伍的长短和种子的大小有关。

2、活动中能自己探索寻找答案,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教具:图谱

2、幼儿每人一份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看看,桌上有什么?

(2)小种子齐心协力造了间三层小楼,你猜猜第一层谁住?住几颗?

(3)第二、三层呢?住了几颗?

(4)教师小结

二、玩“分家家”的游戏

第一次操作:

看看从那里起排队?

从红旗处开始排,一个跟着一个,整整齐齐的排在线上。

你来讲讲有什么新发现?谁地队伍长,谁的队伍短?

讨论:一样长的队伍,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况?

教师:因为花生最大,所以队伍最长:黄豆不大也不小,所以队伍不长也不短;红豆最小,所以队伍最短。

第二次操作:

房间太大了,变小一点。

请你猜猜如果在一样大的房间里来队,哪个种子用的多?哪个种子变的小?

请你自己动作操作,寻找答案。

活动结束:

脚跟对脚尖,一起从起点走到终点,看看谁用的步子多?谁用的步子少?为什么?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2

活动目标:感知2与3前后两数的相邻关系,探索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红黄蓝卡片各一张,1~4的数字点卡。

活动过程:

1、分别取三种颜色不同的瓶盖各三个,一一对应排成三横排,中间一排的瓶盖不动,让三排瓶盖变得一排比一排多一个,讨论如何才能做到。

2、找出相应的数字卡片摆在瓶盖的左边,讨论:比3少1的数是几,应排在哪里;比3多1的数是几,应该排在哪里。

3、引导幼儿归纳:3有两个相邻的好朋友,一个是比3少1的2,排在3的前面,一个是比3多1的4,排在3的后面。

4、组织幼儿讨论2的好朋友是几和几,根据前面的方法与经验,引导幼儿借助瓶盖、数字卡片等加以验证。

5、玩找朋友竞赛的游戏:幼儿分成5个人一组,排成三排,当教师说到4是,幼儿马上排成2、3、4三排,中间一排人不要动。看看哪组小朋友排得又快又对,这一组就是胜利者。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3

活动目标:

初步学习根据一组图形的变化规律,判断推理出某一位置上的图形。

学习用正确的语言表述物体的方位。

活动准备:

图片若干。

配套幼儿画册。

活动过程:

出示雪人和兔子图片,排列如下:

提问:(1)兔子和雪人一起玩,谁在动?谁没有动?

(2)兔子是怎样转动的?

(3)根据兔子的转动规律,应该怎样摆动兔子的图片?为什么?

出示数和小熊的图片,指导幼儿观察、分析。

请幼儿完成《幼儿画册》中相关的内容,并说明理由。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3、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好几何图形。

2、人手一支铅笔、一个几何图形、一把剪刀、一张空白的纸以及一张画有几何图形的作业纸;每桌几何图形若干;擦手毛巾;糨糊。

3、用的几何图形一套(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

教学过程:

一、兴趣激发:

1、师:今天,请来了一些朋友要来我们班作客,它们是谁呢?(师出示正方形、圆形)问: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有4条边,而且一样长)圆形有什么特点?(没有菱角)

2、咦!有什么事让正方形、圆形娃娃这么高兴呢?原来今天它们要一起过生日。许多朋友要来祝贺。你们看!它们是谁?(师分别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

3、师:哟!这么多客人,你们看看谁长得和正方形有些象呢?你们帮正方形娃娃找到了相象的朋友,那跟圆形相象的朋友在哪儿呢?我们也来帮它找找。

二、兴趣体验:

(一)观察探索

捉迷藏三角形虽然没有相象的朋友,但大家都愿意和它一起玩。这会儿它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1)找图形并填表格。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找到什么图形有几个。师:小朋友真能干,躲在一起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都被你们找出来了。

(3)说一说在生活中这些几何图形喜欢躲在哪里?

(二)趣味游戏

1、变魔术现在要请小朋友来当魔术师,用这些图形变出许多小图形娃娃来。

(1)变魔术(大图形变小图形)

(2)问:你能告诉我你用什么图形变成哪些小图形?

2、拼图案师:你们变出这么多的图形娃娃,今天是正方形、圆形娃娃的生日。我们就用小朋友变出的小图形和为你们准备的图形拼一幅漂亮的画当作生日礼物送给它们好吗?

(1)拼贴(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用什么图形拼成什么送给正方形、圆形娃娃。

三、活动结束:

哎呀!天快黑了,正方形、圆形娃娃要回家了,我们赶快把礼物送给它们吧!

四、活动延伸:在活动区投放几何图形,自愿组合几何图案。

教学反思:

通过此活动幼儿对图形有清晰概念,对不同的图形有了印象。能比较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不会把正方形和长方形看成是相同的图形。引导幼儿留心观察环境中的物体,发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5

比较轻重

活动目标:

1、感知轻重,知道要有两个或者几个物体才可以比较重量。

2、学习用自然测量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用工具测量来比较三个物体的重量,并做好记录。

3、体验合作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学具筐:面霜瓶、积木、天平8个。

2、皮球、桶、纸盒、水瓶、铅笔盒、杯子、积木、瓶子各两个。

活动过程:

一、提出概念。

1、请一名幼儿上来。

(1)今天老师想给___小朋友比重量,你们觉得一个人可以比重量么?那有什么办法呢?你们觉得谁重?

(2)今天老师带来了跷跷板,看看谁重一点?我给重一点那边贴上箭头向下的标记。

(3)小结:原来比重量要两个或者几个物品才可以比较,一个物体不能自己跟自己比重量。

二、感知重量。

1、幼儿探索。

(1)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两样物品,老师请你们来给他们比一比轻重。

(2)我请两个孩子一组,站在桌子旁边去找两样物品比轻重,给重的那样东西贴上朝下的箭头。

2、小结:原来我们用我们的小手掂一掂可以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工具测量。

1、出示三样物品。(三个玩具)

(1) 刚才我们给两样东西比了重量,我这里有三样东西,谁愿意上来给他们比较轻重。谁跟他有不一样的意见?

(2) 那到底谁排的对呢?我也不知道。当我们用手也没办法分出轻重的时候,那我们就需要一个准确的测量工具。他就是天平。

(3) 我们先将两个物品进行比较,把轻的那个拿下来,重的那个不动。然后再把第三个物品拿来进行比较。那这个比其他两个都重,所以他是最重的,那C就是最轻的,中间这个叫什么呢?他叫不轻也不重。

(4) 因为他最重的要轻,比最轻的要重,所以他叫不轻也不重。一起来说说看。(贴上箭头)

(5) 教师示范记录表。

2、幼儿操作。

(1) 请小朋友两人一组不拿凳子到桌子旁边,合作一人记录,一人测量,给三样物品比轻重。

(2) 教师检验:将幼儿的记录表贴在黑板上。

(3) 找出不一样的检测一次。

(4) 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东西可以比较轻重,我们一起去找找吧。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2

9的减法游戏

【活动目标】

1、学习9的减法。

2、体验减法游戏的乐趣。

3、培养幼儿团结合作的意识。

【活动准备】水彩笔、数字罐、笔、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减笔接力

将幼儿分成9人一组,玩“减笔接力”游戏,体验减法变少的含义。

师:第一个小朋友从装有9支笔的杯子里拿出一支,并说9-1=8,再把杯子传下去,在再拿出1支笔,说出8-1=7,这样一直减到1-1=0,比一比,看哪组传的块,减得准。

活动指导:以“游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二、游戏:看谁算得快

(1)根据生活情境,口述应用题,引导幼儿写出算式。

(2)引导幼儿根据情境,自编9的减法应用题,一人编题,其它幼儿列算式。

三、游戏:青蛙跳水

教师出题,幼儿列式计算,共同玩“青蛙跳水”游戏。

活动延伸: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

活动反思:

幼儿对本次活动比较感兴趣,通过游戏的方法,达到了教学目标。有的游戏环节,幼儿没听清游戏要求就要开始动手操作了,有点乱。下次再组织数学活动时,我一定会注意!

活动评析: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数学操作用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分类实践活动,幼儿根据自己的认知经验和学到的知识进行操作,激发幼儿求知的兴趣,通过不断探索,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在活动中,教师运用游戏法、同伴评价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培养幼儿合作意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拼摆的过程中去感受8的组成。

2.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看到一组组成,会想到另一组组成。

3.让学生在参与学习中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5页。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1~8的数字卡片;学生每人准备8个小五星,1~8的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两个数?请你打手势表示下面各题圆圈中该填什么符号。

7○8 8○9 8○6 9○5

2.引入:下面我们再来猜一猜。

a.一个数比9小,这个数可能是几?

b.一个数,它既比9小,又比7大,你知道这个数是几吗?

c.上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8,而且还学会了8的写法。这节课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8,了解8是怎样组成的。

(板书课题:8的组成)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课件演示)。

星期六,老师要带我们一(1)班的学生去绿城广场踢足球,准备带8个小足球去,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老师就把它们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知道老师可能会怎样分装这8个小足球吗?

[从现实生活入手,创设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由问题的刺激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较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新问题。再者教师创设这种情境,是有意识地拉近抽象的数学问题和生活实际两者的距离,使数学走进生活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另外,学具具有可操作性,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形象思维之上,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建立在动态的思考之中,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2.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a.请你拿出8个小五星来代替8个小足球,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b.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教师巡视,听取汇报。

c.请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意见,其他小组做补充。(学生边回答,教师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

d.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如下:

e.让学生根据板书,再把8的组成完整地摆一遍。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不包办代替学生,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使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和约束。无论从创设情境的课堂引入,还是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都体现了教师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基本框架,这也正是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

3.小组讨论,巩固新知。

a.刚才,同学们通过分五角星,知道了8的组成有这么多,可是要把这么多的组成都记下来,可真不容易。请同学们再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内容,你能想办法减少一些记忆的内容吗?同桌互相说一说。找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看一个,记两个,看到就想到。这样只记住4个即可:

b.通过大家的一致努力,同学们知道了1和7、2和6、3和5、4和4组成8。由1和7组成8,想到7和1组成8,由2和6组成8,想到6和2组成8,由3和5组成8,想到5和3组成8。我们只要记住1和7组成8、2和6组成8、3和5组成8、4和4组成8就可以了。你们觉得这样记忆好吗?请四人小组合作一下,试着用这个办法来迅速记住8的组成,看谁最先会背。

c.请几位最先举手的小朋友来背8的组成,背完后,教师问:你是怎样记的?

d.指导学生看书答疑: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在书上55页,请同学们看一下,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反馈练习

1.师生举数字卡片来对8的组成。(如,师举1,生举7。)

2.同桌两人打手势来对8的组成。

3.填空。

[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一个比较充分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的科学态度,同时也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努力,找到了8是怎样组成的,并且学会只要记住一组,就会联想到另外一组。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在认识8、9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新课引入时,我采用了创设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去思考,其目的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探究知识时,我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由原来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转向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新授部分中,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即动手操作,探究新知;小组讨论,巩固新知;反馈练习,强化新知。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让学生边动手操作边记录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8是怎样组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在第二、三的教学环节中,我采用了启发、引导学生讨论的方法,通过组织四人小组讨论、同桌互相交流等方式,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人人都动口、动脑参与学习,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领悟到了好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活动反思:

活动按事先预定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孩子们兴致浓厚,能大胆尝试各种操作材料进行操作,也能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记录下结果。活动结束后,我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反思。认为有几个比较成功的地方:1、提供的操作材料丰富且易于操作。2、提供很大的操作平台及思维空间,也不急于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在操作中通过对比、讨论,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3、给幼儿与同伴足够交流、解决问题的机会。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4、重视区域活动。活动结束后,重视活动延伸的指导,在区域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操作并做好记录。整个活动,尽力体现以孩子为主,教师为主导的和谐师生关系。大多数孩子能主动去学、愿学、乐学,达到预期的目的。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4

《对称》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能在对称图形身上找出对称轴。

2.通过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在操作中探索发现。

3.感受周围事物的对称美,提高审美意识、体验创造操作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图片:蝴蝶24,剪刀。

2.长方形,正方形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理解对称概念,初步感受对称美

1.出示图片:蝴蝶,感知理解对称。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图片给小朋友看,你们想看吗?

你觉得这些图片好看吗?你发现这些图片奇妙的地方了吗?

(幼儿互相议论。)

2.教师小结:原来,这些图案的左边和右边都是一模一样的,像这种左右两边形状、大小、颜色

都一样的,我们就叫它“对称”。

3.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演示图形对折。

(1)教师:那么把这些对称的图形对折,会怎么样呢?对折后一样齐的,我们叫做“重合”--出示字卡"重合

(2)重合后,我们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线,它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对称轴”

4.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图片,感受对称美

(1)出示蝴蝶风筝、、面具(脸谱)、飞机等感知对称,寻找对称轴。

提问:它们对称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们是对称的?对称轴在哪里?)

(2)为什么人们要把这些东西造成是对称的呢?看起来对称的东西怎么样?

(平衡感、整齐、美观)

二、寻找身边的对称物品,巩固理解对称含义。

1.出示实物若干(望远镜、梳子、衣服、镜子等)

提要求:选一件对称的物品。

2.幼儿介绍自己的物品,说说为什么自己觉得它是对称的?

对称轴在哪里?

(引导幼儿发现对折后能重合,即是对称)

三、幼儿操作,创作表现对称美。

1.出示作品(眼镜)

教师:你们看这是什么?它对称吗?

你们知道还有什么是对称的吗?

2.幼儿操作,探索用纸片折叠对称图形。

四、结束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班里的小朋友都很能干,不但认识了解了对称,还能自己动手折叠对称的图形,

在我们身边还有好多好多对称的物品,今天我们也回家找一找,还有哪些东西是对称的,

明天来告诉老师好吗?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5

“石头剪刀布”是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游戏。在这个活动中,我们把原本由两个幼儿玩的游戏变为由一群幼儿两两结对轮流玩的游戏,并以雪花片为游戏“筹码”,提高活动的挑战性。随着游戏输赢结果的产生,幼儿手上的雪花片的数量在不断变化,于是,这个活动就自然而然地与“数运算”核心经验的学习结合起来了。

该活动的重点是每轮游戏后的推理过程,即让幼儿推理“输完了”和“赢得最多”两种极端情况形成的过程,并用语言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这个推理过程涉及对三个方面关系的思考:即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例如,幼儿原本拥有3片雪花片,每输一次失去一片,每赢一次得到一片。如果某幼儿三次游戏后所剩雪花片数量为0,那么他应该是连输了三次。如果某幼儿三次游戏后雪花片数量为6片,那么就要先去掉他原先拥有的3片雪花片,其余的3片雪花片就是他赢得的,根据每次赢1片的游戏规则就能推断出他赢了3次。

该活动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介绍玩法和规则,并试玩一次,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其次是开展两轮游戏,每轮游戏后引导幼儿进行判断推理和表述,并用磁性黑板上的磁铁块表征雪花片数量的变化过程,帮助幼儿直接感知和验证。对大班幼儿来说,他们在推理过程中会自然运用“分解与组合”这一数学核心经验,但对“三个方面关系”的思考需要幼儿先在头脑中表征出这三个方面的关系,再用语言加以表述,这对大班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有利于促进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雪花片数量变化的过程,尝试根据雪花片数量结果,推导出雪花片数量与游戏输赢结果以及游戏规则之间的关系。

2.提高判断推理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准备:

雪花片三筐(数量多于幼儿人手6片),磁性黑板一块,磁铁块12~15个,粘纸若干(数量为幼儿人数的数倍)。

过程:

一、回忆熟悉的游戏,了解新的游戏规则

1.回忆熟悉的游戏。

(1)回忆游戏“石头剪刀布”的玩法和规则。

提问:“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是怎么玩的?有什么规则?

(说明: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回答梳理“玩法”,强调“规则”,比如,要同时出手势,一旦出了手势就不能更换,如果出了同样的手势要重新来一次,等等。)

(2)介绍新的游戏玩法。

提出要求:下面我们要把原来的两人游戏变为集体游戏。每个小朋友边念儿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边拍手,念完后迅速找到一个朋友和他面对面,一起念“石头剪刀布”的指令后同时出手势,比出胜负。每一对朋友只能玩一次游戏、比出一次输赢,然后更换一个朋友再游戏。

2.试玩新的集体游戏。

(1)请幼儿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两两找朋友轮流玩游戏,引导幼儿一起念儿歌、一起说“石头剪刀布”的指令。

(2)提问:谁赢了?谁输了?出了一样的手势该怎么办?比出一次输赢后就要怎么样了?

(3)待游戏比出输赢后,请幼儿回座位坐下。

(4)帮助幼儿理解新规则:一轮游戏中,每个人要换3次朋友,也就是每人要玩3次“石头剪刀布”。

(说明:教师通过引导幼儿念儿歌、说指令以及提问等,吸引了幼儿的注意。游戏中,教师重点关注的是幼儿能否理解和遵守新的游戏规则,是否已做到一对朋友在一次游戏中只有一次输赢,从而为幼儿在之后的推理中思考输赢关系做好铺垫。)

3.了解增加雪花片后的新玩法。

(1)讲解新的玩法和规则:游戏前每个小朋友只能拿取3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一次输的小朋友要给赢的小朋友一片雪花片。游戏中每人要想办法保管好自己的雪花片,不要掉落和丢失。

(2)在活动室中间空地上放三筐雪花片,请每位幼儿上来拿取3片雪花片后回到座位上坐好,然后与旁边的同伴互相验证有否拿对。

二、第一轮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3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1)请幼儿进行第一次游戏。游戏中教师提问:现在有小朋友手上只剩下两(一)片雪花片了,他还能玩几次游戏?

(2)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赢了吗?你现在手上有几片雪花片了?你输了吗?你现在手上剩几片雪花片了?

(3)请幼儿进行第二次游戏。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赢了吗?你现在手上有几片雪花片了?你输了吗?你现在手上剩几片雪花片了?

(说明:一轮游戏进行三次,一般三次后就会有幼儿输完3片雪花片。教师要重点关注幼儿是否遵守游戏规则,即每次输赢后能否正确拿出一片雪花片,以引导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关注自己手上雪花片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输赢结果之间的关系。)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说明:游戏有输赢是正常的,幼儿将自己手里的雪花片都输完时,可能会有挫败感,教师要注意幼儿的情绪,及时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游戏心态。)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提问:大家来猜猜,他的3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呢?如果是因为他输了,那么他一共输了几次?为什么是输了3次?

(说明:对于“3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的推理,基本上所有幼儿都会说“因为他输了”,而后的教师追问“那么他一共输了几次”,目的是帮助幼儿思考输赢结果与雪花片数量之间的关系,接着教师可以再追问“为什么是输了3次”,以帮助幼儿在雪花片数量与“每次输赢1片”的游戏规则之间建立起联系。)

(3)提问:谁认为自己手上的雪花片最多?有几片?

(4)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6片的过程。

提问:大家来猜猜,这几位小朋友手上的雪花片怎么会变成6片的呢?如果是因为他们赢了,那他们每人赢了几次?为什么?

(说明:对于“每人赢了几次”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自己原先就有3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而后者只记得自己每次赢了会得到1片,忘记了自己原先手上就有3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说自己“赢了6次”时,幼儿可能会用“3+3=6”来作答,教师可以视情况再深入追问幼儿:“这里有两个3,这两个3有区别吗?”以帮助幼儿了解自己原先手上的3片雪花片加上游戏中赢得的3片雪花片才是6片雪花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幼儿作出推理后,教师呈现磁性黑板,请手上有6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在集体面前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可先向幼儿A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然后让幼儿A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磁铁块加以表征。随后,幼儿A每描述自己赢了一次,就让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B在3块磁铁块的后面加上1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全体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变化过程。教师在这个环节要重点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以了解幼儿在这个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不同思维水平。)

三、第二轮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推理

1.尝试游戏,体验6片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1)调整规则:游戏玩法不变,每人改为拿6片雪花片游戏,共玩3次,每次输的人给赢的人2片雪花片。

(2)请幼儿游戏一次。游戏结束后教师提问:你赢了吗?你现在手上有几片雪花片了?‘你输了吗?你现在手上剩几片雪花片了?

2.游戏后分享交流,展示推理过程。

(1)请输完雪花片的幼儿上来,肯定其能“遵守规则”。

(2)请大家一起来尝试推理。

提问:大家来猜猜,这几位小朋友手上的6片雪花片怎么会一片都没有了呢?如果是因为他们输了,那么他们每人输了几次?为什么?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输了3次”和“输了6次”。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2+2+2=6”来作答,即每次都输掉2片雪花片,输了3次2片,就输完了6片;有幼儿则可能忘记了游戏规则,会说因为输了6片雪花片,所以输了6次。)

(3)请输完了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性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可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A上来,根据输完6片雪花片的幼儿B的描述,来摆放磁铁块。教师可先向幼儿B提问:“你原先手上有几片雪花片?”并让幼儿B在磁性黑板上正确摆放出6块磁铁块加以表征;幼儿B每描述自己输了一次,幼儿A就去掉磁性黑板上的2块磁铁块……这个摆放过程既是验证的过程,又是操作的过程,可让幼儿直观地看到由磁铁块所表征的雪花片的变化过程。)

(4)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上来,与其他幼儿一起来推论他们的雪花片变为12片的过程。

提问:大家来猜猜,这几位小朋友手上的雪花片怎么会变成12片的呢?如果是因为他们赢了,那么他们每人赢了几次?为什么?

(说明:对于这个问题,幼儿也可能会给出两种答案,即“赢了3次”和“赢了6次”,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前者既记住了每人原先手上就有6片雪花片,又知道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而后者只记得每次赢了会得到2片雪花片,忘记了每人原先手上有6片雪花片,或者是把游戏规则记成了每赢一次得到1片。当教师追问幼儿为什么有这样的答案时,有幼儿可能会用“6+6=12”来作答,即原先手里有的6片雪花片加上赢得的6片雪花片就是12片雪花片,所以赢了6次。有幼儿则可能会用“6+2+2+2=12”来作答,他的解释是,因为除了原先有的6片雪花片,后来每赢一次得到2片,一共赢了3次,得到6片。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尽可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解释自己的推理过程。)

(5)请手上有12片雪花片的幼儿描述自己在游戏中的输赢过程,请没有推理出结果或推理出错的幼儿上来根据同伴的描述,在磁陛黑板上摆放磁铁块,演示同伴的雪花片数量变化过程。

(说明:教师的具体引导方法同前。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要关注幼儿对雪花片变化过程的描述和表征,以及推理结果的差异,重点引导幼儿思考游戏前的雪花片数量、游戏输赢规则、游戏后的雪花片数量这三方面的关系。)

(6)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开展以下环节的活动。

提问:谁的雪花片不是最多也不是最少?他到底有几片?

为什么只剩下了这几片?你在游戏中的输赢情况如何?

你能不能用磁铁块摆放出你的雪花片输赢过程?

如果两个小朋友手里剩下的雪花片数量是一样的,他们的输赢过程也会是一样的吗?

(说明:以上问题是针对个别幼儿的,可根据本班幼儿的推理水平,选择性地开展该环节活动,目的是引导他们尝试回忆或推论自己雪花片的输赢过程,并用语言加以表述,同时尝试用磁铁块加以表征。最后一个问题意在引导幼儿基于摆放磁铁块的过程,尝试思考和理解“输赢的不同顺序”与“相同答案”之间的关系。)

延伸活动:

提问:你们觉得用2片雪花片换一张粘纸或用3片雪花片换一张粘纸,哪种方法能换到更多雪花片?如果2片雪花片可以换取一张粘纸,那你手里的雪花片可以换到几张粘纸?

(说明:游戏结束后,教师抛出这个问题,不是急于要求幼儿给出正确答案,而是旨在再次给予幼儿尝试推理的机会,鼓励幼儿直接用自己手里的雪花片探索、摆放。幼儿如能摆放出正确答案,可让幼儿用赢得的雪花片换取粘纸等小奖品。)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6

活动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正确辨别前、后、左、右方位,能根据指示图标寻找路线。

2、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行走的路径,提高幼儿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

以自身为中心正确辨别前、后、左、右方位。

难点:应用一定的方位词描述空间位置。

活动准备

1、课件:森林迷宫图、箭头标识、藏宝线索图。

2、幼儿操作材料:每组一张森林迷宫图、藏宝线索图,箭头标识卡片、鳄鱼障碍图和方形地垫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寻宝情景引入活动

1、出示箭头,了解箭头所表示的方向:

提问:这是什么?(箭头)你在哪里见过它?它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箭头标识可以帮助我们指出方向。

2、提问:↑在迷宫里它告诉我们什么线索呢?(往前走)提问:→在迷宫里告诉我们什么?(往右走)

集体试一试:当我的箭头指向哪个方向时,请你走一走,每次走一步。

3、播放课件,引导幼儿观察森林迷宫。

提问:看一看森林迷宫图上有什么?怎样走迷宫?(房子:终点、红色三角形:起点、格子:一个格子走一步)

小结:走迷宫要从起点进入,一个格子走一步,绕过障碍找到正确的路线才能到达终点。

二、解秘藏宝线索图——理解方向标记与数字相结合所代表的意思。

1、播放课件,把数字与方向标记相结合

提问:你看得懂这些线索吗?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请幼儿说一说箭头与数字结合在一起所代表的意思)

2、根据提示探索完整线路图。

小结:藏宝线索图告诉了我们要按照线索的顺序,根据方向标记和数字标记来寻找藏宝路线。

三、寻找藏宝路线——尝试看指示图标寻找路线

1、幼儿分工合作,尝试根据指示图标寻宝。

师:现在我们要根据这个线索图,去迷宫里寻宝。

规则:一人负责念线索图、一人负责贴路线、一人负责检查贴,三人一组完成任务。

2、集体验证路线,找到宝箱钥匙。(幼儿集体逐步念线索标记,教师边演示课件)

师:你们走到出口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口的房子里藏着什么宝藏。

要求:请拿线索图的小朋友帮我把线索念出来,另外两个小朋友边说边指着你们的路线图一起来检查。

3、如果在检查中发现有走错的路线,引导幼儿自行修正。

小结:走迷宫时要看清楚方向,数清楚步奏,才能找到正确的路线。

四、到鳄鱼岛开启宝箱——运用经验解决问题

1、幼儿根据鳄鱼岛地形设计路线。

规则:幼儿分组从三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用贴有方向标记的地垫拼出到鳄鱼岛的路线取到藏宝箱,注意要避开鳄鱼。

2、每组幼儿说一说各组完成的路线。

五、分享宝物,结束活动。

活动总结

《指南》中强调了感性经验和兴趣在幼儿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感性经验是数学学习的前提,兴趣是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动力。迷宫是幼儿非常感兴趣的游戏活动,在日常的走迷宫游戏过程中他们需要观察、思考,辨别不同的方位,因而积累了一些空间方位的感性经验。大班下学期幼儿已开始对空间环境形成心理表征,可以尝试用箭头这样的抽象符号来表征空间方位。因此,我结合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次活动《迷宫寻宝》,旨在通过“解密藏宝图”、“寻找藏宝路线”的游戏中,引导幼儿以自身为中心正确辨别前、后、左、右方位,并且应用一定的方位词描述空间位置,在与同伴合作游戏的过程中提升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

整个活动我以寻宝游戏贯穿始终,并运用观察、比较、操作、验证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游戏的设置与多种感官的参与,既满足了幼儿参加游戏的愿望,又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获得发展。

活动开始我以解密线索引入,并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理解箭头可以表示方向,在玩一玩、走一走中引导幼儿学习以自身为中心正确辨别前、后、左、右方位。接下来引导幼儿解秘迷宫线索图,进一步激发幼儿兴趣,在讨论中引出新线索,发现箭头表示方向,数字表示走几步,为下一步的自主探索做好了铺垫。随后以探索“解密藏宝图”的游戏引入,用音乐限时的方式加入竞赛的紧张感。在游戏中通过读线索、贴箭头来提高幼儿方位语言的表述能力和用箭头符号表征空间方位的能力,通过合作完成操作的形式来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在集体验证过程中,幼儿又不知不觉进行了多次方位语言的练习,也在检查中完成自我修正。最后再以“到鳄鱼岛开启宝箱”的游戏形式让幼儿运用现有经验将观察的方位与得到的画面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升幼儿视觉图像空间感。

整个活动中,我能对幼儿的学习予以支持、鼓励,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中主动学习,尊重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师生、生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幼儿情绪愉快、思维活跃,能积极动手操作、大胆尝试,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本次活动我发现教师在活动中对幼儿的个别关注和指导欠缺,需进一步加强。此次活动还应该增强一些游戏趣味性,比如闯关游戏,在引出线索部分方法稍显单一,如果也设计出相应的游戏内容或情节与之配合,幼儿的游戏兴趣将更加浓厚。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7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尝试将数字进行不同的组合,排列不同的号码。

2、引导幼儿感受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

3、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故事挂图《大森林里装电话》数字图片。

一、导入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家中的电话号码,通过比较各自家中的电话号码,发现号码与数字的关系。

教师:“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这些号码有什么特点呢?”

“这些号码都是由哪些数字组成的?”

“每家的电话号码有什么不一样呢?”

2、教师出示故事挂图《大森林里装电话》,讲故事并引导幼儿回答问题。教师:“每个小动物的电话号码你都认识吗?”

“小动物们该如何整理电话号码呢?”

二、集体活动:

1、教师引导幼儿读出故事挂图中小动物们的电话号码。

2、教师引导幼儿重新为小动物们编电话号码,每一个号码都不能重复并进行区域划分。

教师:“是的大王让小动物们怎么整理电话号码呢?请你帮帮他们吧!”

(1)教师引导幼儿说出每种动物住的区域。教师:“小动物们都住在哪里?”

(2)教师引导幼儿为住在水里的小动物们编电话号码、

(3)教师引导幼儿为住在树上的小动物们编电话号码。

3、教师出示不同种类的数字图片,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数字。

(1)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代表价格的数字和单位。

(2)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代表重量的数字和单位。

(3)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代表时间的数字和单位。

(4)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代表身高的数字和单位。

(5)教师引导幼儿说一说代表车牌号的数字。

三、操作活动

教师引导幼儿为住在山里的小动物们编电话号码,并让幼儿大声说出来。

四、延伸活动

1、园内延伸:

(1)教师引导幼儿编手机号码。

(2)教师引导幼儿编车牌号。

(3)园内完成《操作册》第17、18页。

2、家庭延伸:

(1)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发现身边的数字,并读出这些数字。

(2)家庭完成《亲子册》第17、18页。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8

活动目标:

1、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门牌号与楼层、房间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

2、能大胆参与操作,运用生活中的序数经验为动物楼房设计门牌号码。

3、在活动中体验帮助小动物搬家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能与同伴合作,并尝试记录结果。

活动准备:

1、课件《小动物搬新家》,背景音乐。

2、三种颜色的火车票、大头笔、背景音乐、站队示范图、地版颜色标签动物楼房和门牌号。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播放课件,小动物邀请我们坐火车去它们家玩,请小朋友带上火车票上火车。请幼儿根据火车票找到自己相应的位置,并报数说一说自己是第几个,老师提问个别幼儿:请幼儿准确说出自己家楼层与房号?并与其他幼儿分享。

二、创设情境感受楼房的层与间之间的关系。

出示课件观察楼房,说一说一共有几层?每层是什么颜色?每层有几间?

三、尝试给小动物设计门牌号码,请幼儿分组将自己设计的门牌号码展示在板上,教师鼓励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流,老师巡回指导,并小结。

四、开展游戏《谁不见了》,请幼儿闭上眼睛玩捉迷藏游戏,观察哪一层哪一间的小动物不见了?巩固幼儿认识空间位置关系。

五、二次设疑以及提高操作难度,引发新经验。

老师引导幼儿帮助小动物们搬新家,将新的动物和门牌号放入对应的房间位置。小动物们感谢小朋友帮他们住进了新家,并希望小朋友经常来森林公寓做客。

六、迁移生活,拓展经验

出示冬季运动会方阵图,请幼儿参考进行排队。

教学反思:

利用多种感观让幼儿去认知事物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们的态度积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创造力也得到发挥。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9

活动目标:

1、掌握左上、左下、右上、右下方位。

2、体验数学活动带来的乐趣。

3、有兴趣参加数学活动。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教师和幼儿在课前玩过辨别左右的游戏。

2、物质准备:课件、音乐、一个鼓、七块田格软垫。

活动过程:

一、课件导入:

1、提问:小动物它们在什么地方?某某小动物在房子的什么位置?

幼儿回答: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左上边,右上边,左下边,右下边。

2、小动物藏在什么地方呢?

幼儿回答:上边,下边,左边,右边,左上边,右上边,左下边,右下边。

二、游戏:跳房子请一个幼儿进行示范,教师讲解。

先简单逐渐过度到难的。

三、身体的四肢方位游戏:

边出示课件教师边讲解。

幼儿、看课件听音乐游戏。

四、小结:

空间方位有:上下,前后,左右,中间,里外,老师编了活动空间方位的游戏我们到外面去玩。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10

设计意图

《纲要》指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借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充分挖掘其潜在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

超市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场所之一,超市里各种各样的物品吸引着幼儿。为此,我们选择了幼儿感兴趣的题材——“超市”开展主题活动。将幼儿从“课堂”带到“社会情景”中,并通过参观、游戏、谈话、绘画等多种活动形式把孩子零星的经验整合起来,使孩子了解超市的结构,体验购物的快乐,感受超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在开展主题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孩子们谈论去超市购物时自己买了多少东西,付了多少钱,但是,对人民币的概念仍较模糊,于是生成了这节数学活动——《超市购物》。旨在创设一个“超市购物”的游戏情境,在多次去“超市购物”的过程中认识纸币,学会使用纸币。整个活动过程,引导幼儿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愿意与同伴分享快乐,学会处理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增强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当幼儿亲自购物之后,能用完整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购物体验,也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目标

1.认识5元、5角、1元的纸币,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掌握购物时不同的付钱方式,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感受购物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活动前幼儿对人民币有初步认识,有“超市购物”的经验。

2.物质准备:

(1)布置“超市”,货架上摆有各种物品卡片,并标明价钱。

(2)装有10个1角、2个5角、1个1元硬币的盒,幼儿人手一份。

(3)付钱方法展示板四块。

(4)直观演示1角、5角、1元硬币之间换算关系的课件。

(5)幼儿人手一张存钱卡。

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认识硬币

(1)让幼儿感知、发现硬币的特征。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份礼物,请你们轻轻地打开盒子,看看里面装着什么。”(幼儿打开盒子。)

师:“哇,好多硬币!小朋友们看看,都有多少钱的硬币?”(1角,5角,1元。)

“好,现在请小朋友把盒子盖起来,老师要考考你们。”

(2)出示1角课件。

师:“小朋友们看,这是多少钱的硬币?”(1角。)

“你怎么知道它是1角钱?”引导幼儿观察硬币上的标志。教师小结:对了,它的上面写着“1角”,它就是1角钱。

以同样方式分别出示5角、1元课件,让幼儿认识。

师小结:5角的硬币是金色的,上面写着5角;硬币中最大的是1元的硬币,它的上面写着1元。

游戏:取硬币

师:“我们一起玩一个取硬币的游戏:老师说出多少钱的硬币,请小朋友快速地举起这个硬币,看谁举得又快又准确。”老师发布命令:“请举起1角(5角、1元)的硬币。”幼儿取相应的硬币。

师:“小朋友们真棒!今天我们有这么多钱,想不想去超市购物?”

(想。)

“去超市购物时,小朋友要先看看货架上都有哪些商品,价格是多少,然后选一样自己喜欢的,到收银台付钱。”“老师先请小朋友

拿着钱盒到1号货架购物。”

评析: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幼儿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整理。幼儿在活动前对硬币有了粗浅认识。活动过程中,教师借助实物,通过游戏,从1角、5角、l元三种硬币最明显的特征入手,引导幼儿准确

认识l角、5角、1元硬币,体现了活动的趣味性。

2.幼儿第一次购物,探索1角、5角、1元毛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幼儿带着钱盒,到超市1号货架选商品(师设计的每一件商品均为5角钱或1元钱),并到收银员处付钱。(收银员由老师担任:展示幼

儿付钱方法,幼儿只有付钱正确才能拿走商品。)

集中梳理经验,知道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

提问:“谁愿意来说说你买的是什么?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幼儿分别说出5角钱的两种付钱方式:用1个5角来付钱;用5

个1角付钱。

师小结:“这些小朋友买的都是5角钱的东西。有的小朋友用1

个5角付钱,有的用5个1角付钱。”

出示课件梳理:“5个1角的硬币合起来是5角钱,1个5角的硬

币也是5角钱。

提问:“谁买的是1元的东西?你是怎么付钱的?”

幼儿分别说出1元钱的多种付钱方式:“我买了一个1元的__,用一个1元的硬币付钱。”“用10个1角的硬币付钱。”“用2个5角的硬币付钱。”“用5个1角和1个5角的硬币付钱。”出示课件,梳理1元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2个5角的硬币合起来是1元钱;10个1角合起来是1元钱;5个1角和1个5角合起来

也是1元钱。

师:“原来硬币里还藏着这么多秘密。我们刚才只买了5角、1元的商品,超市里还有很多不同价格的商品,你们想买吗?购物时请小朋友仔细看看上面的标价,想想怎样付钱简便些?好,请大家拿着钱盒去购物吧!”

评析:教师在幼儿认识了1角、5角、1元三种硬币的基础上,给幼儿提供了亲身购物的机会,进一步探索1角、5角、1元三种硬币之间的换算关系。每个幼儿都只有在付钱正确的情况下才能买到商品。幼儿必须先观察商品的价格,然后思考该如伺正确付钱,并将付

钱方法粘贴在展板上,最后通过课件梳理幼儿经验,为下一环节做铺垫。

3.幼儿第二次购物,发现多种付钱方法

幼儿到超市选商品,教师观察。收银员由老师担任,展示幼儿付钱方法。

集中讨论,梳理多种付钱方法。

师提问:“你买的是什么?多少钱?你是怎样付钱的?”(幼儿边讲,教师边演示课件。)

(1)6角钱的商品的两种付钱方式:用6个1角的硬币来付钱;用1个5角和1个1角合起来也是6角,这种付钱方法只用了2个硬币,简便多了。

(2)8角钱的咪(mi)咪虾条付钱方式:用了8个1角来付钱;用1个5角的硬币和3个1角的硬币合起来也是8角钱。

(3)如果我买的东西是1元,请小朋友帮我想想怎样用1元、5角或者1角的硬币来付钱呢?”

小结:可以直接用1元的硬币来付,也可以用2个5角的硬币来付,因为他们合起来是1元,还可以用10个1角来付。还可以用1个5角和5个1角来付。”

师:“原来同样的价钱可以有多种付钱方法。”(请小朋友将商品放进桌子底下的篮子里。)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11

【活动目标】

1、学习8的组成,知道8分成两份有7种分法。

2、感受并体验8的组成中所分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互换关系。

【活动准备】

1、教学挂图(一)中数字1-8及分合号若干套,放大的记录单。

2、幼儿用书第1页的小橡皮图卡8张,小盒子2个,记录单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幼儿分组操作活动。

1、分橡皮。

2、剪贴格子。

3、翻片片。

二、归纳总结8的分合记录

1、教师展示个别幼儿的分合记录,引导幼儿检查每一组的分合有没有重复或遗漏,分和记的是否一样。知道8的分成两份有7种不同的答案。

2、请幼儿根据记录单上相像的两组答案做出的标记,说说8分成两份的7个答案中分别有那两组分合式是相像的。

三、学习运用互换的方式省略几组相关的分合式。

1、引导幼儿讨论:你觉得记录单上的那几组分合式可以省略,为什么?

2、启发幼儿思考并说出理由。(如3和5与5和3这两组答案相像,可以将5和3省略,因为看到3和5就会想到5和3)

四、引导幼儿相互交流与分享。

1、请幼儿选择1张自己做的记录单,将该记录单上的7组分合式全部剪开,并把两组相像的调整到一起,再尝试拿去几组相关的分合式,最后将留下的分合式重新贴在白纸上,说说省略了那几组分合式。

2、展示个别幼儿重新调整黏贴后的记录单,请幼儿猜测,并说出该张记录单上省略了那几组分合式。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12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2、启发幼儿学习按图形特征归类,巩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

3、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学会把用过的东西放在学具筐里。

活动准备:教具:不同形状的梯形若干;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纸各一张。学具:幼儿两张大小不同的梯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若干。

活动过程:

一、集体活动

1、图形分类。

出示大小、形状各异的长方形、梯形若干,提问:"谁会把一样的图形放在一起?"请一位幼儿操作。"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2、认识梯形。

出示梯形,"这是什么图形?它和长方形有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梯形上面边短,下面边长;上面的两条边平平的,不一样长,有四个角,不一样大。"

3、引导幼儿观察直角梯形、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都是梯形吗?""那一个图形是梯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是梯形的?"(它上下两边平平的,不一样长,四个角不一样大)

二、小组活动

第一组:变梯形。"请小朋友拿一张图形纸把它剪一剪,让它们变成梯形。"

第二组:给梯形涂色。

"看看图中都有什么图形,请小朋友给梯形都涂上颜色。"

第三组:梯形找家

给各种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梯形找到自己的家。

三、活动评价

重点请个别幼儿演示是怎样变梯形的,启发幼儿想出多种方法。

教学反思:

幼儿园的数学活动相对于其他活动枯燥、单调,容易使幼儿失去学习兴趣。因为这个时期的幼儿年龄小,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所以本次活动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操作的丰富材料的环境,为幼儿创设了一个可选择性、可操作性的空间。使幼儿能独立的操作材料,并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自主性,选择性,独立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活动,达到了主题总目标预设的要求。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13

活动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圆柱体,搜集生活中多种长方体和圆柱体。

2、能熟悉长方体何圆柱体的形状特点。

3、能知道长方体有两种形状,学会区分圆柱体与长方体。

4、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搜集长方体和圆柱体的玩具及物品

2、同等大的长方体,圆柱体若干

3、一张圆柱体和一张长方体的图片

4、音乐

活动过程:

一、幼儿在玩中探索发现玩具的特征,并组织幼儿分类

二、用游戏“谁的眼睛最雪亮的游戏”方法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们第一场比赛开始了,现在我们来看看谁的眼睛最雪亮请你们看屏幕上有什么东西?

三、教师提问

1、请小朋友们比较一下这些东西有什么不一样?

2、他们能滚动吗?

3、你们可以把它们进行分类吗?可以分几种呢?哪两种呢?

四、让幼儿观察物体特征

1、游戏“谁的脑袋转的快”让幼儿思考并欣赏能滚动的玩具的什么样子,不能滚动的玩具是什么样,并能找到能滚动与不能滚动的区别。

2、让幼儿自己选择一个玩具并说一说自己的见解和玩具的特征

3、让幼儿观察教室里有什么东西是长方体有什么东西是圆柱体

五、用游戏“搭房子”让幼儿更加深入的了解长方体与圆柱体的特征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自己手上的玩具搭一个房子并说出你们房子都是用什么形状搭出来的。

六、活动延伸

1、巩固练习:小朋友们今天都很厉害哦!那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圆柱体有什么不一样的啊?那长方形呢?

2、布置家庭作业:小朋友找一找自己家里有几个圆柱体的物品,有几个长方体的物品请把数字写在后面。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14

一、套盒

材料:

废纸盒一只,泡沫纸和橡皮筋若干,彩色纸,安全型大头针,数字卡,记号笔。

制作方法:

1、用彩色纸包装纸盒。

2、用泡沫纸剪成若干个圆形,用记号笔在上面写上数字。

3、用安全型大头针将这些圆形泡沫纸固定在纸盒上。

4、在纸盒的左下角贴上一张数字卡(如图一)。

5、另准备饮料瓶瓶盖,并用记号笔写上数字和算术符号,供幼儿列式用。

玩法:

1、用橡皮筋套住2至3枚大头针,使圆形上的数字相加等于左下角的数字,数字卡可根据需要变换。

2、根据围套住的几个数字、数字卡上的数字列算式。

二、丰收的果树

材料:

各色泡沫纸,彩色回形针,数字卡片,房子形状的记录纸。

制作方法:

1、用绿色和棕色泡沫纸制作若干棵小树,再用其他色纸剪出不同的水果,分别贴在小树上。

2、用打孔机在小树两边下方和数字卡片上下打小孔。

玩法:

1、幼儿根据水果树上的水果数量,按照数的组成规律找出相应卡片,用回形针串挂在果树两边,直到所有的分解方法挂完为止(如图2)。

2、将所有分解方法记录在小房子里(如图3)。

三、占棋盘

废纸盒一只(如衬衫盒),小瓶子(如口服液空瓶)和彩色纸若干,骰子一个。

制作方法:

1、在纸盒内贴一张卡纸做底板,再将彩色纸剪成的小圆形整齐地贴在底板上做棋盘。

2、将小瓶子装饰成小兵,分红蓝两色。

玩法:

两人一组,各拿一种颜色的“小兵”。游戏开始,两人轮流投骰子,将所得点子相加或相减(投骰子前两人约定用加法还是用减法),如:3+3=6或6-3=3。谁先报出得数即可将一“小兵”放入棋盘中,以小兵占得的空格多为胜(如图4)。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活动篇15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等是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他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引导幼儿对数字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似房子状的20__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同前)和数字卡(12、30、31、28、365)人手1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等布置的展览区。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激发兴趣。

导入语: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有趣的数字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高兴吗?那我们先一起来认一认、读一读。看到这些数字,你想到了什么?(学号、年龄、时间等)

评: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

二、出示房子,讲述故事。

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出示房子图,小朋友瞧,这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字呢!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秘密,真了不起!咦,这些数字里还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呢!想不想听?

教师利用大字卡讲述故事。

评:幼儿的积极性很高,听故事很认真。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卡回答问题。

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它有多少个日娃娃呀?它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有哪几个月?小月房有哪几个月?大月有几日?小月有几日?顶小的月是几月?有多少日?

三、学习查日期

(1)现在老师指日期,请小朋友说出是几月几日?老师说日期,请小朋友把它找出来。

师:那今天是几月几日?你们怎么知道的?

教师总结:对了,象日历、挂历、台历等可以查看日期。

(2)前几天小朋友都带来了一些挂历、台历,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展览会,看看找找说说日期(如:生日、节日等),并介绍给旁边的小朋友和后面的老师听。

活动反思:

这次数学活动,我精心设计了三个实践环节,每一环节都是环环相套,层层递进。活动开始,我神秘地说要与数字朋友做游戏,孩子们注意力一下子给吸引住了,通过让幼儿认认、想想、说说数字,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扩展性思维。接着让幼儿进入一个有趣的故事中,有年妈妈带着孩子住在漂亮蘑菇房子里进行着有趣的游戏,幼儿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到了年月日间的关系,了解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然后又开了一个展览会,孩子们更是乐开了天更重要的是这个情境激发了孩子人人去探究、人人去发现,自己悟出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数学《有趣的数字》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日历挂历台历等来让幼儿认识日期,查阅日期。活动中充分体现了《纲要》精神:幼儿的教育内容必须生活化、游戏化、社会化。“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创设出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应该让学生懂得:生活就是数学学习的课堂,数学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

5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