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整合教学计划、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方法等,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写好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质量等。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认真观察、独立探索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测量活动”这一内容,教材呈现的是在教室里进行测量活动的一个情境。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测量本班教室内的黑板和课桌等物体来进一步感受体会小数的意义。通过自己动手测量,学生将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小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通过活动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并能进行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这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这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有关小数的其它知识奠定基础。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村。学生通过近四年来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的测量方法,因此,本节课知识的认识过程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完全可以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同学交流等方式来获取新知。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活动课(板书课题)。你们已经学会了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活动,测量我们的课桌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并记录下来。
学生测量后汇报:
小组1:长6分米,宽45厘米。
小组2:长60厘米,宽45厘米。
小组3:长6分米,宽4分米5厘米。
……
(师板书记录)
(二)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结果,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或疑问?
生1:三个小组的结果各不相同。
生2:不是结果不同,而是单位不同。
生3:我同意他的意见,因为三个小组使用的单位不同,所以我们一眼看不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只有将他们的结果化成同一个单位才能看出他们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个同学的意见很好,同学们想一想长度单位除厘米和分米以外,还有哪些?
生:米和千米
师:请同学们用“米”为单位表示出课桌的长和宽。
(小组内讨论活动)
交流汇报:
生1:我们小组用“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米=10分米,1分米=米,那么6分米=米,也就是0.6米。宽是45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米,45厘米就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2::我们用厘米作单位表示。我们测量的课桌长是6分米,1分米=10厘米,6分米=60厘米,60厘米=米,也就是0.60米,宽是4分米5厘米,4分米=40厘米,4分米5厘米=45厘米,45厘米是米,也就是0.45米。
生3:(提出质疑)课桌的长怎么一个是0.6米,一个是0.60米?
师:这位同学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0.60米等于60厘米,也就是6分米;0.6米等于6分米0.60米和0.6米是相等的。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所以小数末尾的0一般可以省略不写,就像我们过去学习的0.50元和0.5元是相等的。
(三)巩固应用
师: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出自己身边物体的长度,然后把测量结果填入表格。
(师每组发一张表格)
(学生立刻投入到活动中去,气氛活跃)
活动完毕,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纠正错误,教师巡视指导。
(四)拓展练习
1.称质量
师: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同学们掌握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现在同学们在小组内用天平称一下数学课本、文具盒的重量,并用“千克”表示出来。
(生自由活动,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小组1:数学课本260克=0.26千克。
文具盒180克=0.18千克
师:你是怎样想的?
小组1:我们认为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一样的,因为1千克=1000克,数学课本是260克=千克=0.26千克,文具盒180克=千克=0.18千克。
(其他小组表示认同)
2.猜体重。
师:大家来猜一猜我的体重是多少?
(生争先恐后的猜测)
生1:50千克
生2:55千克
……
师:告诉你们吧,老师的体重是58千克300克,谁能用“千克”作单位表示出来?
生:300克=0.3千克,58千克+0.3千克=58.3千克。
师:今天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学会了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大家表现得都非常出色。用小数表示物体的长度和质量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感受?
生1:我觉得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操作,很有意思,我学得很快乐。
生2:我不但学会了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还知道了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
生3:我知道了无论是长度单位还是质量单位都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颇有感想:
1.数学教学要充分联系实际。比如:“称质量、猜体重”等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新知,在活动中巩固知识、拓展运用。
2.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充分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
3.教学环节设计比较紧凑,教师角色定位较为合理,我注意在很多中同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如0.6和0.60是什么关系,由学生思考做出回答。
六、案例点评
在这节课中,教师注意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
1.关注了学生的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比如: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和宽时,教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记录,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了简单的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过程,在教学中不必告诉学生单名数。复名数等词语。。
2.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观察,注重学生的感知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经历知识发展和探索的全过程。
3.在本节课中,教师始终注重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度的评价,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3
教学内容:
简便算法--教材第55页例1-2,做一做题目及练习十二6-8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改为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出示例1:育民小学图书室新买来130本图书。其中故事书46本,科技书34本,其余的是连环画。买来连环画多少本?
指名学生读题,并说一说,这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再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出来。解答完后,指几名学生说说是怎样解答的,教师板书出两种解法:
130-46-34130-(46+34)
=84-34=130-80
=50(本)=50(本)
引导学生对比这两种解法:
这两种解法有什么区别?(第一种解法是先从总本数中减去故事书的本数,再从减得的差中减去科技书的本数,求出连环画的本数;第二种解法是先算出故事书与科技书的和,再从总本数中减去求出的和,求出连环画的本数。)
它们的结果怎样?(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
这道题用哪种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使学生初步理解: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在这道题中用后一种解法计算比较简便。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计算295-128-72。
先让学生观察题里的数目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能不能用学过的知识使计算简便。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例1思考:因为128与72的和正好是整百数,从295中依次减去128和72,等于从295中减去128与72的和。所以,先算(128+72),再算295-200,计算起来比较简便。教师边分析边板书出计算步骤:
说明虚线框中的计算步骤初学时可以写出来,以后可以省略不写。
2.做第55页的做一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一说简算的依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二的第6-8题。
1.第6题,让学生自己填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第7题,计算时,告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写不写简算过程。
3.第8题,这是接近整百数的简便算法,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着重让学生说出少加了的要再加上,少减了的要再减去。
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4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2
教学重点:
将图形按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到指定位置。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平移的距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平移的学习经验,更充分地感受观察、操作、实验、探索等活动本身的独特价值,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
3、让学生在认识平移的过程中,产生对图形与变换的兴趣。
教学准备:
挂图,尺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题
1、复习有关平移的知识。
(出示例题图)问:下面的小船图和金鱼图分别是怎样运动的?它们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思考
同桌交流
交流:“小船向右平移9格”你在操作时是怎么想的?(注意对应点之间的数格子。)
小结:我们三年级时学习过平移,知道了可以把一个图形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平移。具体平移的格数要通过数对应点或线之间的格子数。
再说一说金鱼图向右移动了几格?
同桌互相说一说,数一数
小结:判断一个图移动几格,我们要首先确定一个点为0点,然后向相对应的点去数。
二、完成试一试
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3格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强调注意点:把一个图形平移,有的同学可能出现平移后,图形变形的现象,为防止这外现象,我们在平移时,要尽可能多确定几个点,用字母做上标识。
三、完成练一练:
1、看图数一数,哪个三角形向右平移10格得到红色三角形?。
在书上画一画,再说一说。
2、看图填空
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样数的?
四、完成部分练习P7练习一1-2。
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能发现、再现物体的序列,体验不同的排序方法,在操作活动中有规律地设计图案,提高动手能力。
2、培养幼儿思维的多样性,初步感知数学中的规律美。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彩色珠子、彩皮、腰带、彩带等。
3、玩具小熊一个,篮子若干。
活动过程:
一、感知规律
1、观看课件,引导幼儿发现并讲出其中的规律出示玩具小熊,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谁呀?(小熊)
师:小熊他今天可开心了,因为他搬新家了,让我们一起看看他家的新房子吧!(观看课件画面)小熊的新家漂亮吗?(漂亮)
师:今天小熊还请了三位好朋友到家里做客呢,看看他们是谁呀?(小兔,小猫,小狗)
师:三位好朋友接到小熊的邀请可高兴了,他们要出发啦!
师:(观看课件画面)哦,这三位好朋友每人都走了一条小路,哇小路上还有好看的小石头呢!让我们一起看看他们走的小路上的小石头是怎样的。
师:先来看小兔,他走的小路上的石头是怎样的呢?(一块红色一块绿色一块红色一块绿色……)
师:小兔走的小路是一格一排列的石头小路。小猫走的小路呢?(一块绿色两块蓝色一块绿色两块蓝色……)
师:小猫走的路是一格二排列的石头小路。小狗呢?(一块红色一块蓝色一块黑色一块红色一块蓝色一块黑色……)
师:小狗走的小路是一、一、一排列的石头小路。
师:小朋友,你们觉得这三条小路看上去漂亮吗?(漂亮)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小石头的排列有规律)
2、观看课件,引导幼儿按规律排列
(1)引导幼儿发现并尝试接着规律排列师:到了小熊家,小熊请三位好朋友吃点心啦!咦?怎么是个空盘子呀?原来这是个神奇的盘子哦,盘子上有一些花纹,只要将盘子上的花纹按一定的规律说下去,好吃的点心就会出现了。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想)师:看看小兔拿到的盘子是什么花纹?(一块红色一块黄色一块红色一块黄色)接下来应该怎么排呢?(与老师一起讲述)(一块红色一块黄色一块红色一块黄色……)看看对不对?哇,是什么好吃的点心呀?(萝卜)师:小猫的盘子呢?(一朵大花二朵小花一朵大花二朵小花)接下来应该怎样呢?(请幼儿讲述)(一朵大花二朵小花一朵大花二朵小花……)是什么点心呀?(小鱼)幼儿与老师一起吃美味的"小鱼"。
师:我们也来帮帮小狗吧!谁愿意来说一说?(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接下来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骨头出现)
(2)拓展幼儿思维师:小朋友,除了这些排列,你们还有没有不一样的排列?(两个高人两个矮人……三个大碗两个小碗……)
二、应用创作师
吃完了点心,小熊要请大家唱歌跳舞啦,你们看,小熊打扮的漂亮吗?(漂亮)那让我们也把自己打扮一下和小熊一起跳舞吧!
1.简单介绍各小组的活动内容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各种材料:花环和大小彩色花;彩色珠子和线;腰带和彩色丝带。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材料开动吧!
2.幼儿自选小组活动(1)装饰花环(2)串项链(3)装饰彩带裙
三、评价活动师
谁来介绍一下你的作品呢?
互相观赏,评价个别作品,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四、结束活动
师:孩子们,把自己打扮起来吧!(一起把自己的作品戴在身上欢乐起舞)
师:时间不早啦,我们该和小熊说再见了,小熊再见!(挥手离开小熊家)
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到互相帮助的乐趣。
教法、学法
围绕以上这三个教学目标,确定教法学法如下:
根据新课标大纲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以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为辅,以讲、扶、放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根据学法指导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指导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首先,我给学生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猴哥》的主题曲,同时出示4幅图片设置悬念,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小数点移动 。接着我让学生猜想一下,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的大小会引起什么变化呢?我鼓励学生大敢猜想,使学生对探究规律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次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难点,我安排三个层次:
(1)给学生明确的探究指向:0.0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向哪边移动?移动了几位?小数的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小组合作,自主探究0.9米、9米与0.009米相比,小数点的移动情况与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让学生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有了上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方向十分明了,这时可考虑到提问的广度。)
(3)既然知道了小数点向右移动的规律,那你会联想到什么?小数点向左移动又有什么规律呢?让学生自己设疑,想到了小数点也可以向左移动,而移动的位置与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情况完全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再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得出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0。(有了前面规律的认识,这一环节学生能比较快速的解决问题。)在这环节,我让学生们不同的思维火花得以闪现,再通过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互教互学互长。
3、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巩固规律。
我们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我们能用这个规律解决我们碰见的数学问题吗?
说明:第一个练习通过学生的做,巩固本课的新知;第二个练习带有一定的拓展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三题让学生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运用。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这时学生畅所欲言,很兴奋地向老师表达自己在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学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能应用这一规律进行小数乘以或者除以10、100、1000的口算,并能用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也为之后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
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
2、技能目标: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3、情感目标:接纳并乐于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通过综合运用运算定律,使学生感到自由。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数学家高斯小时候,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题目:l+2+3+…+99+100=()。同学们都埋头算了起来,高斯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算式,认真地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能算吗?为了彻底搞清这个问题,让我们从考察比较简单的问题人手。
二、新课教学:
1、教学例3:254+687+313
(1)师生竞赛,看谁算得快。
(2)通过比赛,请速度快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可能有两种情况:
a、不用简便的方法计算,只是学生计算能力强、速度快。
问: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b.生答:254+687+313=254+(687+313)
问:你是怎样想到的?这样算为什么会比较快?
(1)揭示课题:
(2)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千、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方法:“用运算定律”)
(3)基本运用: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57+62+138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A、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一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2、凑整训练: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作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283
1597253。
47164
317403
3、教学例4:27+56+173+44
(1)学生进行尝试练习。
(2)反馈——投影出示整个计算过程。
(3)请同学们当小老师,说说为什么可这样做?根据什么?
(4)小结:先凑整,再简算。
凑整中同时使用交换律、结合律,我们可以把加法式中的数任意调换位置,也可以按需要把任意两个数放在一起加。
三、自主训练
1、怎样简便怎样算。
77+255+45+23273+15+185+18
68+74+33+67125+21+33+48
(1)分组完成(每组一张玻璃片,中等生解答,投影校对)。
(2)说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依据是什么?(指名说、同桌互说)
2、看算式直接写出得数:“练一练”3。
口答得数,说说依据和方法。
①发展训练:老师出给高斯的题目怎样算?
1+2+3+4+5+6+7……+99+100
=(1+100)+(2+99)+…十(50+51)
=101×50
=5050
四、课堂小结:
1、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计算中有什么作用?关键是什么?
2、综合运用计算律进行计算,你有何感觉?
注意:当能熟练运用时,简算过程可写可不写。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
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8
一、童话激趣,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的中间(25。6),再跳到2和5的中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
师:(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数点为什么要搬家?它怎么搬家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观看动画:
1、(动画)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它随便找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再搬到了一次家(¥0.04)。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二)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师: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回来后,快餐价格的具体变化。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归纳: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时,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填书本上40页的试一试)。
师: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实践应用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综合应用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8528500.02850.00285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扩大__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__移动__位。
3、小山羊要去进货,途中要经过一条小河,你能帮它过河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
六、教学反思
1、创设快餐店的情境,为新知识的探索提供了理想的自由拓展的平台。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如:当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时,相邻两个数是10倍关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乐意继续探索下去。
3、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如:学生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搭建了学生联想的舞台,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提高。
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9
一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进一步掌握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感受运算顺序的必要性,准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学难点: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集智式备课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24×5= 32÷4= 8+27= 900÷3=
60÷4= 72-44= 45×3 = 85+28=
【解答题】用小棒摆8个六边形,共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1、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2、 小组交流。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3、 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迁移类推,学会知识。
4、 学生汇报。引导学生列综合算式并说一说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5、 教师用线段图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6、 教给方法: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保证准确的解决问题。
【小结】如果在一道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法或者乘、除法,都要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用画线段图、简图等方法来帮助我们理清解题思路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1、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37+12-20 24÷6×7 90-52+28
6×2÷4 32÷8×5 48-13+5
2、划出下面题目的计算顺序并计算任意两题。
192+8+157 45×30÷54 290-68+951 600÷50×90
143-45-57 24×5÷30 434÷7×8 240÷20÷4
3、啄木鸟医生(判断并改正)
850÷25×2 345-164+36
=950÷50 =345-200
=19 =145
1、 课本P 5做一做1、图书馆里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46本,还回25本。现在图书馆里有故事书多少本?
【提高练习】1、先计算,再列出综合算式。
240÷12= 236+70= 237+263=
125×14= 1750÷25= 25×36=
20+1750= 943-306= 900-500=
2、列综合式计算
(1)4除900的商减224,差是多少?
(2)504加140除以28的商,和是多少?
(3)比一个数的3倍少12是60,这个数是多少?
3、课本P8 练习一 4、
4、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小张有8张10元的。小王有18张2元的。 ?
【拓展练习】1、用两种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只要求列式不计算)
(1) 过年了,小兰用压岁钱为自己的小图书馆购买了一批课外书。小图书馆有2个书柜,每个书柜有6层,每层放了15本书。现在小兰的图书馆里有多少本书?
(2)
3、
(四)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39+46-18= 49÷7×4= 73-45+27= 18×4÷9=
2、一件儿童上衣48元,一条长裤比上衣便宜9元,一条裙子又比长裤贵5元。这条裙子多少钱?
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0
【教学模式】学测评三元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0-82页例1例2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特性及三角形的高和底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在三角形内画高。
一、情境导入(3分)
出示三角形:三角形有几条线段?这三条线段是怎么样连接的?谁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什么样的图形叫三角形?
二、自主学习(5分)
1、学生自主学习教材80页例1例2。
2、尝试训练:81页做一做
3、学生汇报并总结三角形特性。
4、教师强调并小结。
5、学生自主学习教材82页例3。
6、学生汇报并总结三角形意义,并总结如何在三角形内画高。
7、教师再次强调并小结。
三、自主练习(8分)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下面我们来进行自主练习,看谁把今天的知识学的最好,最棒!
1、教材86页练习十四第1题
2、小组汇报。(抽签汇报,可以选择口头展示或黑板展示等)
3、教师强调小结。
四、当堂检测(发试卷)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习,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五、评价总结(4分)
1、教师面批3人左右,然后小组内交流答案,自批,统计正确率;
2、小组汇报完成情况。
3、教师总结错题的类型,再次精讲。
4、学生谈收获和自我评价。
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1
教学内容: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P43P45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运用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进行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总结规律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发现并掌握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为什么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复习旧知。
出示题目:比较大小:0.26和0.260、1.500和1.5、1.42和14.2、50.2和5.02。
学生完成后,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一个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O,不改变数的大小,其原因在于没有移动小数点的位置。而后两题,因为小数点的位置发生了移动,所以数的大小也发生了改变。
2、导入新课。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点移动带来的小数的大小变化。
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第一环节探究规律
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43页情境图,让学生根据连环画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回答,老师板书:0.009m、0.09m、0.9m、9m。
引导学生思考:小数点移动与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关系?
2、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
把0.009m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1)0.009m等于多少毫米?(板书:0.009m=9mm)
(2)移动0.009m的小数点。
向右移动一位,变为多少毫米?大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板书:0.09m=90mm,扩大到原来的10倍)
向右移动两位,原来变为多少?是多少毫米?大小有什么变化?
(板书:0.9m=900mm,扩大到原来的100倍)
三、总结。
电子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教案篇12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78、79页上的例l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会进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2.能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第二个因数十位时积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准备学习
1.口算。(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123×2=、123×30=、324×7=、324×20=、112×4=、112×30=
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2、用竖式计算。(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23×3224×27
指名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完成后集体评议。
教师:怎样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引导学生说出: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积就从那一位写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课件显示)
教师:这节课我们要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来探究三位数乘两位数。(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
二、探究例1,学习新知
1.提出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情境图。
教师:我们继续走进丰收的果园。从题目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1:张阿姨32时共采摘脐橙多少千克?
学生2:李叔叔一共包装脐橙多少筐?
(学生回答后,课件显示以上两个问题)
2.初步尝试
(1)尝试口算
教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该怎样列式呢?
学生列出算式:123×32。(课件显示算式并板书)
教师:如果要口算123×32,你觉得该怎样口算?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口算123×2=246,再口算123×30=3690,再把246+3690=3936。
(2)尝试笔算
教师:是不是感觉口算起来很困难?也容易出错?如果数字再大一些,我估计就有同学吃不消了。为了让计算更准确,通常我们用竖式来进行计算。你能仿照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用竖立计算123×32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做完后让学生同桌或小组进行交流。
教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给大家讲讲自己是怎样计算的?
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学生汇报时重点让学生说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怎样写,最后又怎么办。(课件显示结果)
(3)探讨难点
教师:其实啊用竖式计算123×32和我们刚才口算123×32有相似之处,都是把123×32拆成两个部分来计算,先算123×2,再算123×30,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只不过用竖式计算第二步123×30的时候,积的写法有所不同。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同学刚才所列的坚式,123×30这一步,积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引导学生观察后说出:计算123×30这一步时,由于第二个因数的3在十位上,表示3个十,与123个位上的3相乘,就得9个十,也就是90,所以9应写在十位上,个位的0省略不写,因为9写在十位上就已经能表示9个十了。也就是说123×30的积要从十位写起。
3.再次尝试
教师:现在请同学用同样的方法去解决一下第2个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二),完成后指名上台汇报,重点说说是怎样用竖式计算的。(课件显示第二个问题的算式及结果)
4.总结算法
教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你觉得它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一样吗?
引导学生说出:一样,只是多乘一位。
教师:那三位数乘两位数该怎样用竖式计算呢?同桌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汇报: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因数的各个数位分别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到哪一位,积就从那一位写起;哪一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最后再把几次乘得的积加起来。(课件显示,学生齐读)
5.提炼数量关系
教师:刚才解决这两个数学问题,用到的数量关系分别是什么?
学生1:每时采摘的千克数×时间=一共采摘的千克数。
学生2:每天包装的筐数×时间=一共包装的筐数
教师:其实啊这两个问题都是与做工有关的问题,每时采摘的千克数和每天包装的筐数都是工作效率,那么能不能把两个数量关系合并成一个通用的数量关系呢?
引导学生说出:两个数量关系都可以用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课件显示)
三、练习提高,加深理解
1.数学书79页课堂活动(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学生上台汇报展示。(可让学生边板书边汇报;也可指名4名学生板演,完成后结合竖式介绍自己的算法。)
2.数学医院(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学生独立判断后,说出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3.数学书81页练习十五1、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校对答案。(课件出示题目及答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的收获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