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

时间: 新华 四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合理规划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和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确保教学过程有序、连贯。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应该写成什么样的?快来看看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本文为你提供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写作技巧和示例!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1

课题一: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9页的例1和第59、60页的乘法交换律,完成“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十三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加深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各部分名称的认识,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能够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乘法的意义和乘法交换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验算乘法

教具准备:把下面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把例1的插图放大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我们在前面复习总结了加法和减法,今天要复习总结乘法。

教师出示复习题。

1.同学们乘8辆汽车去参观,平均每辆汽车坐45人。去参观的一共有多人?

2.同学们做纸花。第一组做了45朵,第二组做的和第一组同样多,第三组做了50朵。三个组一共做了多少朵?

3.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是鸭的3倍,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4.小荣家养鸭45只,养的鸡比鸭多90只。小荣家养鸡多少只?

先让学生默读题目,然后教师提问:

“上面这些题目哪些题可以用乘法计算?为什么?”请三、四个学生逐题回答能不能用乘法计算。

教师:第1题和第3题可以用乘法计算,因为这两道题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

二、新课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插图,再提问:

“要求盘里的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求?”

“还可以怎样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用加法计算:5+5+5+5+5+5=30(个)

用乘法计算:5×6=30(个)

“乘法算式5乘以6表示什么?”(6个5相加)

“乘法算式中的被乘数5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

“乘法算式中的乘数6是加法算式中的什么数?”(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解答这道题用加法计算简便,还是用乘法计算简便?”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用哪些方法比较简便?”

“你能说出乘法是什么样的运算吗?”

教题肯定学生的回答,再强调说明并板书:求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接着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1页,齐读两遍书上的结语。

“乘法算式中乘号前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乘法算式中乘号后面的数叫什么数?表示什么?”

“被乘数和乘数又叫什么数?”

教师:学过因数以后,在一个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就可以不必严格区分了。

2.教学乘数是1和0的乘法。

(1)教学一个数和1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1×3、3×1、1×1。

“1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1×3=3,表示3个1相加的和是3。

“3乘以1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最后教师说明:1个3不能相加,3乘以1就表示1个3还是3,再板书3×1=3。

“1乘以1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1个1相加?”先让学生说一说,然后教师再说明:1个1不能相加,1乘以1就表示1个1还是1,算式是1×1=1。

“这三个乘法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1有关系)

下面我们一齐看一看一个数和1相乘它们的乘积怎样,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下面一些算式:

6×1=1×8=1×10=123×1=

“谁能说一说一个数和1相乘的积有什么特点?”可以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1相乘,仍得原数。

(2)教学一个数和0相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0×3=3×0=0×0=

“0乘以3等于什么?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0×3=0表示3个0相加的和是0。

“3乘以0等于什么?能不能说这个算式表示0个3相加?”先让学生回答,教师再说明:0个3不能表示0个3相加,3乘以0就表示0个3还是0。板书:3×0=0

“0乘以0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0个0不能相加,0乘以0就表示0个0还是0,算式是:0×0=0。

“这三个算式都和哪个数有关系?”(都和0有关系)

“一个数和0相乘它们的积有什么特点?”

教师边说边板书,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教学乘法交换律。

让学生再看例2的插图,然后教师提问:

“要求一共有多少鸡蛋,用乘法计算还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6×5=30(个)

“比较一下这两个乘法算式,有哪些相同?有哪些不同?”多让几个学生发言,互相补充。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只是两个因数交换了位置,算出的结果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结论是不是有普遍性。

“12乘以5等于多少?5乘以12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400乘以20等于多少?20乘以4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100乘以1000等于多少?1000乘以100呢?”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算式。

“通过上面这些乘法计算,可以看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计算结果怎样?”

学生发言后,教师边说边板书:两个数相乘,并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谁能够用字母把乘法交换律表示出来?”教师板书:a×b=b×a

“大家回忆一下,我们过去学习哪些知识时用了乘法交换律?”学生发言后,教师肯定学生回答,并明确指出:我们曾经用交换乘数和被乘数位置的方法进行乘法验算,这实际上就是用了乘法交换律。

三、巩固练习

1.做第60页“做一做”中题目。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核对。

2.做练习十三的第3、4题。学生独立做完以后,再集体核对。核对第4题的第4小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计算一下等号左面等于什么,等号右面等于什么。教师再说明:三个数连乘,相乘的因数交换了位置,乘积也不变,所以乘法交换律也适合三个数连乘的计算。

四、作业

练习十三的第1、2、5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2

设计思路

1、本节微课以小灰灰上学记的故事作为导入,激起学生对角的认识产生兴趣;

2、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片演示和介绍,使学生认识角的组成和特征;

教学设计

内 容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知道角有大有小,会比较角的大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难点:探索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口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师:小朋友,你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你带来一个喜羊羊与灰太狼里面的故事——小灰灰上学记!

早上小灰灰高高兴兴地来到了羊村的学堂,但是喜羊羊却很生气地跟小灰灰说,昨天我听到你跟灰太狼谈论角的问题,你们是不是想打我们羊角的主意?小灰灰委屈地哭了起来。这时候,村长村长慢羊羊来了,你们都误会小灰灰了,平时不好好学习,没文化真可怕!他们说的不是羊角,而是数学图形中的“角”。现在请你跟我一起来“认识角”。

2、认识角

1、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

从实际生活中的事物中找到角,继而从具体到把角抽象出来,仔细观察,再摸一摸感受角各部分的特点,尖尖的顶点,滑滑的、平平的边,引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跟角的张口有关。

利用动画过程:一把剪刀把角的两条边剪短了,提出问题:这个角变小了吗?

容易得出,角是没有变小了,因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只跟张口的大小有关,张口越大,角就越大;张口越小,角就越小。

3、比一比

比一比一中,比较的是张口一样大,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再一次熟悉只要张口一样大,边的长短不影响两个角一样大这个结果。 比一比二中,比较的是一个边短张口大的角和边长张口小的角,结果是张口大的角大,即使角的边长角也不会变大,还是再一次强调角的大小只跟角的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无关。

4、小结儿歌

用村长送的一首儿歌来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符合二年级小孩子的心里年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回忆起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3

教学内容: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从身边算起,巩固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适当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并熟练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代,都有哪些计数或计算的工具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我们可以用哪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

2、问: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见过计算器?

3、小结: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计算器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计算器这个神奇的计算工具,并利用它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板题:神奇的计算工具。

二、展开。

1、认识计算器

同学们每人都带来了计算器,各种品牌的计算器,大小、功能都不太一样,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计算器的功能比较复杂,而这一个比较简单。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区、加减乘除符号区和开关键、归零键这些基本的按键,其它按键以后再学习。今天我就想请你以推销员的身份来介绍你的计算器。试想,如果你是这个品牌计算器的推销员,你应如何介绍这个计算器的基本按键和使用方法,使用方法可以举一个例子计算演示。

比一比谁是秀的推销员,优秀推销员的标准为

(1)声音洪亮,语言能够表述清楚

(2)能够有条理的进行介绍,两人一小组试推销,互相取长补短。

2、比赛

作为一个优秀的销售人员不但要有非常棒的口才,还要有良好的计算功底,接下来我们将进行一场计算比赛,请听清要求,女生先用口算进行计算,男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请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指定的题目,并把答案记录在口算卡上,算完后马上起立,比一比口算速度快,还是计算器的速度快?

出示

第一组:15+23=82-62=1000×5=

第二组:7861+3492=35×21=6300-2145=

师问:那么,什么样的计算用口算比较快,什么样的计算用计算器比较快呢?

总结:并不是所有的计算都用计算器比较快,对于比较简单的算式来说用口算更方便、更准确

请你用合适的计算方式来计算下题:1002-634698+18360.5×601596÷38

汇报:每道题分别用哪种计算方式来算的?结果是多少?

不要所有题都依赖于计算器,同学们还是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这样大脑才能越来越灵活。3.环保问题。

在我们身边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这些问题的数据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出示:“据统计,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每天大约浪费16千克的水。照这样计算一年(按365天计算),要浪费多少千克的水?”

现在我们把这些水利用起来:“把这些水装在饮水桶中(每桶水约重20千克),大约能装多少桶?”

你家每月要喝几桶水?

“算算这些水够你家喝几个月?合多少年?”

合作要求

(1)先想一想,再在本上试着进行计算

(2)如果有困难,四个人可以进行讨论,最后由一人进行汇报。

看到这个数字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滴水,积累起来就够一家子喝上几年的。通过这组数据的计算,你有什么感想吗?

小结:有句宣传词这么说:“当世界上只剩下最后一滴水的时候,那就是自己的眼泪!”想想,那将是多么可怕的事。通过计算器的计算,使我们懂得了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3、身边算起。

那么你最想用它来算算身边的什么呢?

课前以同桌四人为一组,调查了一些数据。现在就来汇报一下你们最想算什么。(汇报)

四人一组,用计算器来算一算你最想知道的数据吧!

问:哪一组愿意来说一说你们计算的情况?

一人说题目,一人汇报,一人补充。

4、发展性练习

棋盘题

世界上的许多事物都是看着不起眼,但积少成多就是个惊人的数字了。这里就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

说故事:古时候,有个聪明的小伙子在一次战役中,拯救了整个国家,于是国王把他召进宫,要对他行赏。国王说:“小伙子,你要什么?是金银财宝还是凌罗绸缎?我什么都可以给你。”小伙子什么都没说,只是叫人拿来一些米和一个象棋的棋盘。他在棋盘的第一格摆了一粒米,在棋盘的第二格摆了2粒米,在第三格摆了4粒米,第四格摆了8粒米。他说:“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摆满整个棋盘的米就送给我吧。”国王哈哈大笑着说:“你就只是要些米而已?”于是,国王请来了几个大臣,算算一共该给小伙子多少米。可是大臣们都算不个结果来,于是国王又请来了全国的数学家一起算,算了三天三夜也没算出个结果来。

为什么会这样?我们一起来看看小伙子摆米有什么规律吗?(揭示规律)那么第五格的米该怎样计算?第六格呢?第七格呢?第72格呢?

这么多2连乘,难怪他们算不出了。现在,我们有了计算器,让我们一起来帮国王算算吧。

为什么你们都停止计算了?(计算器内的位数不够了)看来,我们手中的小型计算器还是有局限性的,也许还有待你们去开发呢,其实有没有办法算啊?(大型计算器,电脑)

老师已经在电脑内算出第72格应放多少粒米了。(出示数据:2361183241434822606848)这是个22位数,这个数据几乎是全世界几年的粮食总产量。把这些米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赤道约3亿圈。仅仅第72格就这么多米了,更不用说摆满整个棋盘有多少米了,你说,国王给得起吗?

5、游戏。

做了半天题,同学们一定有点累了,现在我给大家变一个魔术,想看吗?

出示计算器:输入12345678(做小动作,吹口气等),按=号,显示:87654321

想一想:这个小魔术的秘密在哪里?(事先键入99999999-)

师:你们能自己设计一些类似的游戏吗?

三、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总结

计算器发展到今天,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希望你们读好今日书,成为明日之才,去更好的完善计算器的功能。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掌握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能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探索精神。

过程与方法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收集有关大数的信息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良好的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教学,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末尾含有0的数的读、写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对照顺序表,回答。

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900009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10500001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23000000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2340050“234”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

“5”在哪一级上,表示什么?这个数读作()

10200800这个数读作()

2、写出下面各数。

六千三百二十二十三万五千一百零四万零二十

要求:(1)先说一说写数的方法,步骤(你是怎么写的)。

(2)读一读,先明确含有几级的数。

(3)对照数位顺序表写数。

3、练习一中的第12题。

要求:(1)先读一读

(3)按题目要求连一连

(4)想一想:如果不经过读数、写数,能不能通过推测、判断进行连接?说出你的策略。

二、专项练习

1、不对照数位顺序直接写出下面各数。

一百五十万三千

①由学生独立完成

②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过渡到直接写数。

明确有几级——分级画线——填上数字

(2)一千零二十五万零六百

步骤同上。

(3)写一写

一千零八万二百二十六万三千四百二百万零六十三

2、练习一中的第14题

要求:(1)教师读数,学生听写。

(2)同桌校对,互相交流、检验。

(3)请学生说说体会,介绍自己写数的方法、步骤。

3、练习一中的第9题。

要求:(1)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题目特征。

(2)引导练习。

(3)学生之间相互校对,教师巡视、检查。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一中的第10、11、13、15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有关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2、进一步弄清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重点

使学生比较系统地、牢固地掌握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弄清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填空【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0、1、79、、0.25、0.6、100、、、、85%、30、90%、7、8、2.35……

学生分类填数:

2.导入:上题同学们填得很正确,这就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几种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这节课我们就把这几种数的意义和有关知识进行一下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数的意义)

二、探究新知【继续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一)整数

1.小组讨论。

2.师生总结。

自然数:0、1、2、3、……

自然数是整数。

教师说明:在小学只学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进入初中就要学习小于0的整数。

想一想:自然数有什么特征?

总结: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说明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二)分数。

1.引导学生思考: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什么数?(分数)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是这个分数的什么?(分数单位)

②在整数范围内能计算2÷9吗?有了分数以后能计算吗?为什么?

2.填空练习。

①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是;把3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是.

②的分数单位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单位就成了整数。

3.教师说明:两个数相除,它们的商可以用分数表示。

即:

4.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

教师板书:

谁能说出真、假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举例说明)

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小于1.

②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1或者等于1.

③分子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整数。

④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可以化成带分数。

⑤反之,整数和带分数也可以化成假分数。

教师板书:假分数

教师说明:假分数、带分数、整数可以相互转化。带分数是由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它是分子不是分母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形式。

(三)小数。

教师引导:从分数的意义联想一下,小数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还学了哪些有关的知识呢?你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板书:

教师说明:整数和小数都是按十进制计数法写出的数,其中个、十、百……以及十分之一、百分之—……都是计数单位。各个计数单位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数位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的。

(四)百分数。

教师提问:你们还记得百分数的意义吗?

教师板书:百分数(百分率或百分比):用%表示。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理和复习了数的意义及有关知识,并形成了知识网络,对数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四、随堂练习【继续演示课件“数的意义”】

1.填空。

(1)把根3米长的铁丝平均分成7段,每一段长是这根铁丝的,每段长米.

(2)分数单位是的最大真分数是,它至少再添上()个这样的分数单位就成了假分数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习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习。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作业:

完成书中P113练习十九第3小题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7

一、教材内容分析

1.第95~97页例1、2

2.计算方法。

3.退位减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2、培养计算能力。

3、培养细心检查的好习惯。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要注意结合特定的情境,切忌空泛。

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一般应包括学生的年级段、年龄特征、已有的基础、兴趣、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等。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说明本课题设计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一是为支持教师教的资源;二是支持学生学习的资源,包括学习的环境、多媒体教学资源、特定的参考资料、参考网址、及其他需要特别说明的传统媒体。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复习引入

2、准备题:先计算,再说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3、引入: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今天学习小数加法。

754+382620__-493

由本单元主题图创设的情境引入小数加减法的学习。

二、教授新课

1、创设情景:20__年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中,中国的劳丽诗和李婷夺得冠军。

2、劳丽诗和李婷是如何夺得冠军的呢,现在我们就把当时的情景回放一下。

通过这个表,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现在你又得到了什么信息?

3、小组尝试总结:小数加减法需要注意什么?

注意:上面数据中并没有去掉0是为了统计分数的时候能够方便比较。

生活中还有的时候也不需要把0去掉,谁能举例?(价签上)

4、小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小组合作:

(1)根据上面表格中的信息,你了解到了什么?

(2)你是怎样知道的,说说你的方法。

(3)你为什么这么计算,说说具体的计算过程。

汇报:重点是计算过程

以故事形式动态呈现小数加减法。

与以往教材编写加减法的顺序不同,本例题是先学减法,再学加法,是以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来编排的。由于要知道“第一轮动作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所以本例先安排小数减法的学习。接着,要知道“中国队两轮的总成绩是多少?”所以再学习小数加法。这样安排,合乎情理,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计算的兴趣。

三、复习巩固:

四、复习巩固:

1、口算下面各题:

0.7+0.94.7-0.50.56-0.451.2+0.81-0.4

0.39+0.157.7+0.63.6-0.84.8-31.7-0.3

2、算一算:

10.52+3.4815.24-3.849.9+10.11100-0.27

3、培红小学师生自己粉刷墙壁,节约了1118.32元;自己修桌椅,又节约了120.8元。一共节约了多少元?

4、一箱钉子,连箱共重52.5千克,箱重2.5千克,钉子净重多少千克?

五、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要注意什么?

报:

(1)小数点对齐

(2)数位对齐

(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方法: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得数里的小数点,要和横线上的小数点对齐。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七、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避免空谈出现的问题而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也不思考解决方案。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8

教学目标:

1.经历量角器的形成过程,认识量角器。

2.会使用量角器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量角的方法,能够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难点:

1.灵活使用量角器。

2.能根据测量的情况,区分内、外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张练习纸,两种量角工具(单个小角和半圆量角工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两个角,角一和角二)课前纪翔和李毅画了两个角,让我帮忙比较大小,现在老师想请大家来帮他俩比较一下,哪一个角大?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

(此处更改为直接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目的是更贴近生活,引出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1.测量工具的选择

看到这四个字,你有什么问题?(用什么量?怎么量?……)咱们一个个的来解决,先看第一个问题“用什么量?”谁来猜猜看?(尺子……)这都是大家的猜想,究竟谁说的对呢?咱们一起想一下以前学过的有关测量的知识,能不能有所启发。(课件)线段的测量和面积的测量。大家想想看,用什么来测量角的大小呢?(用小线段的长度测量大线段的长度,用小正方形的面积来测量大图形的面积,应该用小角来测量大角。)

2.两种量角工具的选择

(1)用单个小角量角

用单个小角量一量练习纸一上的角一是几个小角?(先自己量,然后生演示操作,是两个小角。)那么角二是几个小角呢?试着量一量。(学生演示)这次需要四个小角,有没有比较简便快捷的方法,一下就能量出来呢?

(此处,更改为量取四个小角的角,比较麻烦,从而引出半圆量角工具。四个小角的目的让学生知道每个小角的顶点都聚在一个点上,就是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为后续角的度量打下基础。)

(2)连在一起的角

我们可以将这些小角连在一起,组成这样一个量角工具(出示半圆)。我们再用这第二种工具来量一量角2是多少个角?(4个小角)用第二种工具来量角3是多少个角?(3个半小角)

【设计意图:4个小角制造麻烦,促使改进量角工具为半圆量角工具,更为简单快捷。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小角的顶点都在半圆量角工具的中心;由3个半小角制造认识的冲突,促使学生思考改进量角工具的方法。】

3.改进量角工具

(1)同学们能不能想办法改动一下手中的量角工具,是我们的测量结果精确的用一个整数来表示呢?(课件)将每一小角再分成两个小角,数出一共有七个小角。

(2)给量角工具标上数字

如果每次都是一个一个的数,有什么感受?能不能想个办法,不用一个一个的数,一眼就能看出这是12呢?

开始的这条边上应该表上数字几?想想我们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时,都是从刻度几开始的?

(3)再测量一个角,但是还是不能用一个整数表示,怎么办呢?(课件)把每个小角平均分成十分,可以得到多少个更小的角?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数出7个、12个角,体会到一个个数比较麻烦,引发出进一步改进量角器的必要。】

4.简化量角工具

看看现在的量角工具有什么感受?简化量角工具,得到的工具和量角器几乎是一样的。

5.量角器上读角

(1)认识一度角

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那两个一度角是几度角?三个一度角是几度角?

(2)认识几度角

①认识5度,145度角。②反方向读角,怎么能看出是50度的角?

(3)能不能想办法不用计算不用数,一眼就能看出是50度的角?

【设计意图:认识角的计量单位,感知1度角的大小,初步理解量角的方法。50度角同时引发读角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引出外刻度。】

6.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

量角器外圈数字叫外刻度,量角器内圈数字叫内刻度。量角器有两个0刻度线,分别对应着内外刻度。所有小角顶点聚集在一起的这个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

同学们看我手中的大量器,和老师一起说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7.(1)读出下列各角的度数

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开口向右用到量角器的内刻度,开口向左用到量角器的外刻度。

(2)在2号练习纸上画出下列各角(注意强调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刻度线)90°,180°,120°,60°(强调内外刻度两种表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和使用内刻度和外刻度,在会读的基础上正确的画出各个角。】

(此处增加开口向右70度角和开口向左60度角,以及在纸上画角,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内外角,也为量角做好了准备。)

(3)拿出自己的量角器,试着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角一的大小。(学生操作演示)强调注意中心点对齐,零刻度线和角的一边对齐,看是内刻度还是外刻度并读出度数。

(4)量一量3号练习纸上其余各角的度数。

三、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正确读、写亿以上的数。

2、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数位中含0的亿以上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

数位中含0的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学关键:

以亿以内数的读写法为基础,把个级、万级的写法推广到亿级,能正确读、写亿级的数。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看这幅漫画,哇!你想说什么?

生可能说:地球上人口太多了,地球都要背不动了!也可能说:全球人口有六十一亿,太多了!

(惊讶):六十一亿,这个数真大呀!像这样亿以上的数,你们认识吗?(板书课题)

二、学习读数和写数

(一)学习读数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1页,例1中有三个数,你们会读吗?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开始自学吧!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

(1)例1中第一个数为什么读作:六十一亿?后边两个数你会读吗?写在书中横线上。

(2)想一想,亿以上的数该怎样读?

(3)完成例1下边的“做一做”。你认为,读数时最应该注意什么?

3、学生自学。师提示学生:不要急于做题,一定按照自学提示的要求一步一步去做,一定要沉下心来,想一想老师提的问题,看书时,可以用手点着看,边看边思考。

4、师:你们自学后有什么问题吗?如学生说没有,师:说明你们都用心去学了,既然学明白了,你能以5080 4000 0000为例,说说亿以上的数究竟怎么读吗?

5、生到前面讲解,师小结:先分级再读数,从高位读起,先读亿级上的五千零八十亿,再读万级上的四千万,(出示课件第一、二句),我们再做几个练习:5008 4000 000,5080 0000 4000,让生读,再总结:级末的零不读(画横线打叉),各级中间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出示课件第三、四句)

读法歌

读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读几;

万级末尾加读“万”,亿级末尾加读“亿”;

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

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

师:读数大家都明白了,写数会不会呢?

(二)写数

1、请同学们按自学指导自学第22页例2。

(1)例2中的“三亿”为什么写作:3 0000 0000?后边两个数你能试着写出来吗?

(2)想一想,亿以上的数怎么写?

(3)完成例2后边“做一做”的第1题。你认为,写数时最应该注意什么?

2、生自学。

3、师:写数有什么问题吗?请你以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为例,说一说亿以上的数究竟怎么写呢?

4、生讲解,练习:五千四百亿零七十,五千零四十亿零七万。师生小结写法,出示课件:

写法歌

写数要从高位起,哪位是几就写几。

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三)师总结:读数和写数,都要先分级,数位中有零的数的读写,大家一定要仔细,下面做几道检测题。

三、检测题

1、读出下面各数,这三个数的读法有什么异同?

4075

4075 0000

4075 0000 0000

师:4075在个级时读作四千零七十五,4075在万级时还读作四千零七十五,只不过在后边加个“万”字,4075在亿级时仍读作四千零七十五,但要在后边加个“亿”字。就像同学们这样读,读亿级或万级的数时,先按照个级的读法读,再在后边加个“亿”字或“万”字。

2、用自己的方法,又快又准地读出下面各数。

20 8000 00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

6007 0005 00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

3090 1040 3000 读作:________________

生读完后,师问:读数怎样才能又快又准?强调先分级,以错例强调数位中有零的读法。

3、写出下面各数,写完后你会检查吗?

两千四百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_

六百四十亿九千零三万 写作:________________

五千零三亿零七百 写作:________________

根据错例,强调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用零占位,强调检查的方法:根据位判断这个数共几位数,或看各级是否满四个数字。

4、把左右相等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三百八十亿 3 0000 8000

三亿零八十 38 0000 0000

三十八亿 3 0080 0000

三亿零八十万 380 0000 0000

做完题后,师:这三道题,一共是10个数的读写练习,你答对了( )个。想一想:错的原因是什么?以后要注意什么?

四、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亿以上数的读写,读数时要注意:每级末尾如有零,不必读出记心里;其他数位连续零,只读一个记仔细;写数时要注意:哪一位上无单位,用“0”占位要牢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三、难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三)全课小结。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1)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3)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①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②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③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④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⑤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⑥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①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②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①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①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②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③集体订正。

④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⑤增长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11

课题:数据分段整理和统计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申办城市波兰

弗洛兹瓦夫俄罗斯

莫斯科韩国

丽水墨西哥

克雷塔鲁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212286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1、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2、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课题: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教学内容】

教材第79~81页。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活动体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初步了解游戏规则的公平,体现每做一次游戏,参加游戏各方赢的机会要相等,也就是各方赢的可能性要相等。

【重点难点】

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游戏规则。

【教学过程】

游戏中感知。

游戏导入:

(1)每4人1小组,事先分好。

(2)明确活动要求:口袋里有4个红球和2个黄球,每次任意摸到一个球,摸到放回,一共摸了30次,如果红球的次数多,算小明赢,如果摸到的黄球次数多,就算小玲赢。

提:按这样的游戏规则,你认为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

(3)组织学生分小组摸一摸,并统计出结果。

(4)组织交流,指名说说每一组的活动统计情况。

提:与刚才的猜想的情况一样吗?通过游戏,你认为这样的游戏规则公平吗?为什么?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12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例3、例4及相关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操作试验活动中经历探索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

2.借助剪一剪、拼一拼、移一移等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

3.渗透建模思想,体验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四、教学难点

理解两条线段的和等于第三条线段时不能围成三角形,理解“任意”二字的含义。

五、教具准备

“几何画板”制作的教学课件,三角形的每条边可以根据学生生成的数据输入显现,展示围的过程。

六、学具准备

透明彩色喷墨胶片打印线段。

七、教学过程

环节预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再现三角形模型——强化对三角形的认识1.谈话导入,复习三角形概念。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什么是三角形?

2.操作试验,感受三条线段怎样围成三角形,懂得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任意两条线段的端点两两相接。

(实物投影:三张印有线段的胶片,胶片的边沿相连。)

师:看屏幕,现在这样围成三角形了吗?

教师:谁来围一围?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上操作,其他同学观察,评价。)

教师:刚才的没围成三角形,现在就围成了,围成三角形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回答

学生观察

学生操作,评价

学生讨论并回答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调出学生的原有认知,通过实物投影上三条线段围的变化,一方面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的模型,强化对“每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的认识,潜移默化地指导了围的方法。为后边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拆解三角形模型——制造冲突,引发思考1.拆解

师:如果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剩下的可能是哪两条?

(板书:11、6和11、11)

2.讨论

师:用这两条线段能直接围成三角形吗?能想办法变成三条线段吗?

师:变成三条线段了,就能围成三角形吗?

(板书:能?不能)

学生动手,观察并总结回答在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认识中,想象得到的都是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头脑中也有大量这样的生活原型和抽象的三角形模型。教师通过“从三条线段中拿走一条→两条线段围不成三角形→想办法变成三条→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吗”四个小步骤的巧妙设计,打破了学生头脑中存有的三角形模型,引发学生的思考:三条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呢?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质疑自己和他人已有知识经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审视、思考、疑惑中进入到下一个环节的研讨。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操作试验,明确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1)明确要求。

师:实要求在动手前,小组内先一起说说打算剪哪一条,怎么剪。组内4个人每人剪的尽量不一样,剪完围围看,然后填在记录单上。

记录单:两条线段11cm和6cm(或11cm和11cm)

剪后的三条线段是()cm、()cm和()cm

围成三角形了吗?(√或×)_________

(2)小组合作试验。

教师监控:收集试验数据

能围成不能围成

3、8、62、9、6

4、7、61、5、11

5、6、62、4、11

…………

(3)展示交流试验情况,提取数据。

师:谁愿意把你试验的情况给大家看看?(学生说教师板书。)

追问:谁和他的不同?

还有补充吗?

谁用的是11和11,说说你们试验的结果?

师:这两条线段在哪儿相连?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师:到底连没连上,最后边的同学看得清楚吗?看来这儿用学具不容易看清楚,咱们用课件清楚地看看。

师:有没有同学认为这个能围成?到底能不能围成,说说理由。我们通过课件演示来看一下。

(播放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围的课件。)

(4)小结过渡。

师:通过亲自试验,大家知道三条线段有时能围成三角形,有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展示结果

情况一:

全是能(或全是不能)的情形。

情况二:

有的能有的不能的情形。

学生将一条线段剪成两条,从理论上分析能够得到无数种不同的剪法,但围三角形的结果只会出现两种:能围成和不能围成。教师根据可能出现的试验结果进行设计,引导学生在生生交流中提取典型数据。通过实物投影变焦放大的功能,有助于学生清晰地看到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情况。几何画板课件随学生生成输入数据和动态演示过程,弥补了学具操作的不足,有助于学生达成统一认识。这几个环节的设计,不是就内容说内容,而是让学生在亲自动手试验基础上,补充完善个人和小组的认识,达成共识。学生在剪、围中思考,初步感受能不能围成三角形,不是在比较每一条线段,而是需要看两条线段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做了铺垫。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2.数形结合,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1)提出问题。

师:试验前我们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如果继续研究,你想研究什么?

师:你觉得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系?

(2)研讨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围成三角形呢?小组同学研究研究。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课件:输人数据生成三角形演示围的情况。)

(3)研讨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师:同学们知道了两条短的线段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条线段的时候一定不能围成三角形。

那三条线段在什么情况下就能围成三角形呢?我们来看这些能围成的情况,一起来分析分析。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不能围成三角形。

小组讨论

学生说想法

课件重现了数据对应的图形,学生借助黑板上的数据、屏幕上的图形和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数形结合观察、比较、分析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沟通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重组三角形模型——探究三角形边的关系

3.归纳、概括三角形边的关系。

师:在这些三角形中,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师揭示课题:这就是三角形边的关系。学生总结回答通过不能围成三角形时三条线段关系的正迁移,学生很快得到能围成三角形时三条线段之间的关系,这一设计中准确定位了本节课的难点:理解任意的含义,归纳三角形边的关系。运用数形结合观察,通过能与不能情况对比分析,使学生能有理有据地交流研讨,归纳出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师的设想周全,学生的认识得到逐步完善。

四、回顾探究过程,梳理研究方法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回忆,大家是怎么知道三角形边的关系的?

小结:大家先做了试验,得到了很多数据,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对数据的分析,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情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情况不能围成,最后概括出了三角形边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试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数据对我们的帮助很大。短短几句话点明了本节课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强调了数据分析、数形结合方法在探究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梳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获得了知识,更获得了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五、运用三角形边的关系,解决问题

师:请大家判断每组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单位:厘米)。

(1)7、2、6;

(2)7、2、3;

(3)7、2、9;

(4)7、2、8.9。

拓展延伸:7cm、2cm、()cm要围成三角形,第三条线段长可以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巩固知识的同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为广阔的数学世界,渗透区间观念,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13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初步学习了三个运算定律后,当学生碰到“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此类题时,错误就更多了。究其原因,因为这类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要透彻理解简算的原理,完全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把可以简算的题轻易忽略了简算,也不能把无法简算的题错误地进行简算。经过整理归类,我发现学生简便运算主要是对运算定律混淆不清。

如:18×101=18×100×1=1800

125×48=125×(40+8)=125×40+8=5008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101×52=(100+1)×(50+2)=100×50+1×2=5002

25×64×125=25×(60+4)×125=25×60+4×125=20__

这些错误的发生,说明了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条运算定律产生了混淆。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

四、我的思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老师都是从“数”的角度来帮孩子加强理解,这对于孩子是有用处的。也有很多老师提出要加强练习,这样的做法也是有用处的。“练习不等同于重复”,练习不等于简单机械的重复操练,而是要敏锐发现学生学习的节点,分析成因,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在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孩子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使他们由最初的迷茫发展至现在的茅塞顿开,达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结合律、分配律的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借用数学模型(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结合律是拆数等分成相同的几组,所以连乘,分配律是不等分分成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3.通过回顾错题的练习,让学生自觉用点子图帮助找错误原因,以提高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用数学模型(电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使用这两种定律。

难点:正确认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

(一)创设情境,引出点子图

1.光明学校要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区运动会的入场式表演,同学们要站成这样的队形(PPT出示人站成的图形15×18),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

(15×18)

2.如果用一个黑点来代表一名学生,站好的队形就成了这样的方阵(PPT出示点子图15×18)。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生活中的方阵计算一共要多少名学生,转化为点子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展示算法多样化

1.学生四人一小组,看哪个小组能用尽量多的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巧算,并结合点子图把算式里的想法在点子图里圈一圈,一种方法用1张图,用彩笔圈点子图,圈的时候先要想好了再圈。四人一组,讨论操作。

2.汇报

(预设)15×18=15×9×2

15×18=15×6×3

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5×18×3

15×18=(10+5)×18=10×18+5×18

15×18=(20-5)×18=20×18-5×18

学生分别把7种解法的点子图做个说明。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之后进行的,一方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展示算法多样化。

(三)分类,观察分析点子图及算式,找到两种定律的本质区别

1.分类

学生尝试把这些方法分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2.找到结合律的特点:因为等分成几组,所以连乘

观察结合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2×9

15×18=15×6×3

15×18=5×18×3

3.找到分配律的特点:因为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观察分配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20-5)×18=20×18-5×18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了解学生观察算式的角度,分类一共有两种情况:按方法分成结合律(点子图的特点“等分”)和分配律(点子图的特点“不等分”);按拆18和拆15分类。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等分”成几组只能连乘;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从而找到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四)概括: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要时刻想着点子图

PPT出示:

总结:看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得想着点子图,是等分成几组,还是不等分分成几块,如果等分成几组就得连乘,不等分分成几块就得乘加或者乘减。看来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点子图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找到了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拆数,让学生掌握在做相关类型题的时候看着拆数的不同,头脑中要结合点子图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

二、回顾错题,利用点子图分析错误原因

回顾过去的学习出现过的错误利用点子图进行分析

(PPT:错题1)125×48=125×40×8

(PPT:错题2)如:125×48=125×(40+8)=125×40+8

设计意图:用探究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区别,结合点子图说明错误原因,使学生加深对本质区别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

8×12+4×36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总结:今天我们借助图来帮助我们研究数的问题,其实不光是点子图,还有其它图形也能帮助研究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下次在碰到有关数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我们的图形朋友。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1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认识四边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本课的内容是对四边形进行分类,通过分类让学生了解梯形的特征,并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四边形按两组对边是否平行可分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其它四边形。教材给出的三组图形是根据两组对边是否平行来进行分类的,教材主要是对A组和B组进行研究。教学分类方法后,教材还适时安排了一些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渗透集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2、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63名,有三分之一都是农民工子弟,这个班整体素质比较好,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对于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也较难掌握。因此,在课堂上我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悟中创”。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层次的感知,多角度的思考,把四边形进行分类,概括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发现四边形边的特征,会给四边形分类;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种类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本节课中,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并能按照四边形边的特点给四边形分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形象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好的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认为重点是让学生在“做”中,学会按边的特征给四边形分类。难点是区别掌握各类四边形的特征。

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发现每个四边形边的特征,进而根据边的特征为四边形分类。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几个学生大概能说出他们的分类依据,只是还不够完整。虽然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难点,但是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二、教学用具

教师课前准备: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课件等。

学生课前准备:自制各种各样的四边形图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剪刀、胶棒、直尺。

三、教法

本节课设计理念为:

1、课堂教学首先是情感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成长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新知。

3、新课程改革中,要让学生成为学生的真正主人,教师要起到引导、指导的作用。

基于以上理念,教学中,我遵循“引导探究学习,促进主动发展”的教改思路,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采取“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

(2)组织学生开展有意识的小组合作交流学习。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实际操作,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探究的方法,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在交流中体验图形的特征,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总体思路,我设计了“复习导课——探索新知——巩固应用——课堂总结”四个环节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复习导课。

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引入各种四边形,大屏幕显示主题情境图。

师: 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分一分类吗?这节课咱们根据四边形各自的特点给它们分分类。(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四边形分类)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分类和学习“四边形”的定义,为本节课铺垫了基础。让学生在三角形分类的基础上,进而来研究四边形的分类。

(二)探究新知

(1)分一分。观察课前准备好的四边形。“观察-比较”是现代科学探索中常用方法。让学生观察四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再进行比较。

(2)说一说。学生到前面黑板上演示分法,并说出每一组四边形的特点,再给每一组四边形起一个名字。

(3)议一议。为什么要把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到平行四边形里面呢?

(4)用集合图来表示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并分类摆放,再说一说你他们小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正确或错误的分类方法。师生共同概括分类的方法,同时利用集合图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但是学生在概括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时,语言还不够准确、简练。所以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巩固应用。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学生思维,我设计了“火眼金晴(分类”、“小小魔术师(剪一剪)”、“谁是拼图高手(拼一拼)”三个练习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体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进行“小小魔术师(剪一剪)”中,由于时间的关系,这一块让学生说的太少,一味的让学生去剪,有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剪?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提高自己组织教学的能力,能够很好的驾驭课堂。

(四)课堂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把四边形分类的?

通过学生自主总结梳理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特别对学习方法的总结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发展性教学目标在课时的体现。

六、说板书设计

四边形分类

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用集合图展示几个图形的关系。

四年级数学教案示例篇1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知道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板演:一块长方形稻田,长200米,宽150米,合多少公顷?

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2.卡片口算.

1公顷=()平方米4公顷=()平方米

20000平方米=()公顷70000平方米=()公顷

二、学习新课.

1.引入.

教师提问:(1)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有哪些?

(2)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土地,面积是1公顷?

(3)1公顷等于多少平方米?

教师叙述:计算土地面积的单位有平方米、公顷,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做单位.今天我们学习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教师板书课题: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2.教学平方千米.

教师叙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积,它的面积是100×100=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板书:1公顷=10000平方米)

边长1000米(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它的面积是1000×1000=1000000(平方米),也就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也叫1平方公里,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也可以说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公里.

同学们想一想:1平方千米等于多少公顷呢?

(1000000÷10000=100,被除数和除数各划去4个零.)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从上面可以看出,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前面我们学过平方米与公顷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0.我们把这些土地面积单位按从大到小排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

1.基本练习.

2平方千米=()公顷8平方千米=()公顷

4000公顷=()平方千米30000公顷=()平方千米

2.综合练习.

(1)8公顷=()平方米4平方千米=()公顷

30000平方米=()公顷9000000平方米=()平方千米

3400公顷=()平方千米

(2)在下面○里填上>、<或=.

3公顷○2900平方米200公顷○2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404公顷8000平方米○8公顷

3.课后练习.

(1)了解本区或本乡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千米.

(2)5平方千米=()公顷300公顷=()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

12000000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3)3公顷○2900平方米200公顷○2平方千米

4平方千米○404公顷8000平方米○8公顷

板书设计:

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计算土地的面积单位有: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

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