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

时间: 新华 四年级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小编给大家分享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参考,方便大家参考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怎么写。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

教学目标:

1、赏析重点诗句,体味诗歌的语言美。

2、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知诗歌的表达形式,仿写诗歌。

教学重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特点,赏析诗句。

2、尝试仿写,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上节课中我们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品析,欣赏了两幅美妙的自然图画。现在,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地领略一番。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指名学生分节朗读《秋晚的江上》,圈画不懂的地方。

2、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A、想一想:诗歌第1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预设:引导学生认真朗读第1节,把握其中出现的景物以及它们的行动,在此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描绘画面时要善于发挥想象,描述要生动。

B、理一理: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预设: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其他学生可以补充。诗中描绘的景物有归鸟、斜阳、江、芦苇,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黄昏秋江图。

C、辨一辨:“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这一句诗中鸟儿和斜阳的位置关系如何?具体分析一下。

预设: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句子中的主动者和被动者,即“掉”的双方,然后具体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体会其中塑造的鸟的形象。

明确:诗人原本只注意江上的飞鸟和照在飞鸟身上的夕阳,但随着飞鸟双翅的一翻,才注意到夕阳在江面上的倒影。这夕阳的倒影好像是从鸟翅上掉下来的一样。飞鸟本来已经倦了,但背上还驮着斜阳,并不觉得是沉重的负担。在诗人看来,正是飞鸟驮了斜阳去点染江面。情景十分动人。这两句是第一节情景的继续与开展。不说落日沉入江底,而说落日被鸟翅翻掉在江里,这是极富表现力的。它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与其说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不妨看作是诗人想象力的深化,它使夕阳沉入江心这一瞬间的景象更出神入化了。同时,鸟翻双翅,抖落斜阳,在情绪上也是一种发展,它表明鸟不堪沉重的负担,希望过上自由的生活。

D、品一品:“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这一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种颜色的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引导学生体会拟人修辞手法的妙用。“头白的芦苇”呈现“红颜”是夕阳的余晖映照的结果。夕阳的余晖点染了江面,也点染了芦苇。一瞬间,白了头的芦苇也变成红颜了。白红两种对比鲜明的&39;颜色相衬,更突出江面上的风景之美。

E、写一写:这首诗歌生动优美,节奏和谐,你们能仿照再写一首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这首诗歌的写作特点,即选取自然事物组织画面,表达感情。这是仿写时可以借鉴的思路。

示例:夕阳中的幽径,/飘飞的秋叶,/即使是无力了,/还迎着寒风舞蹈。/双手一张,/把夕晖铺满小路;/金黄的大地,/也收获万物的永恒了。?

F、诵一诵:多读几遍诗歌,熟读成诵,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感情。

3、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花牛歌》,圈画不懂的地方。

4、教师出示自主探究题目,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A、议一议:这首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诗歌,理解其在表达上的独特之处。这首诗共四节,每一节均以文字相近的诗句开头,“花牛在草地里坐”“花牛在草地里眠”“花牛在草地里走”“花牛在草地里做梦”,使诗歌显得结构匀称整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律美。

B、品一品: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体会诗人的情感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诗歌主要讲述的是花牛在草地里行动的景象,诗人寓情于景,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C、写一写:这首诗写得非常优美,你们能仿写一段吗?

预设:引导学生明白仿写的要领。仿写时,应先观察原文的内容和格式,再围绕主题,以相同或相似的格式写出新的描写点。这首诗先写了花牛在草地做什么,随后写了在做的同时,花牛本身或自然环境的状态。可使学生想一想,花牛还会做些什么,结果又怎样呢?

示例:花牛在草地里坐,/压扁了一株红玫瑰。/花牛在草地里眠,/晚霞霸占了半边天。/花牛在草地里走,/耳朵扇得扑棱棱。/花牛在草地里做梦,/月亮到西山的青峰游玩。

D、诵一诵:指导学生多读几遍,熟读成诵。同桌相互背一背,教师进行点评。

三、拓展延伸,提升素养

过渡:同学们,如果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自然,也能像两位作者那样写出那么动人的诗篇。欣赏林徽因的《雨后天》,看看你们能从中欣赏到怎样的美。

1、出示课外阅读篇目,指名朗读。

雨后天

林徽因

我爱这雨后天,

这平原的青草一片!

我的心没底止的跟着风吹,

风吹:

吹远了香草,落叶,

吹远了一缕云,象烟——

象烟。

2、阅读与交流。

(1)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风景?(雨后的平原)

(2)诗中描写了雨后的哪些景物?(青草、风、落叶、云)

(3)从诗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雨后自然美景的热爱)

四、课堂回顾,交了收获

教师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同学们,自然中的美景无处不在。夕阳下的江面,翻飞的鸟儿,悠闲漫步的花牛,它们都以美的情致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去观察、感受,就一定就发现独特的风景。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具体学习了两首小诗,从中体验了美的风景。我们还学会了朗诵诗歌,在朗诵中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我们还仿写了诗歌,提高了表达能力。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中,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勇敢,懂得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精卫填海》动画视频欣赏中,感受精卫填海的悲壮。

2、反复朗读课文,结合文意进一步感知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精卫那种永不放弃、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故事,从中体会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

教学难点:

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并培养学生做事永不放弃、不屈不挠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有关《精卫填海》的动画片及相关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动画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动画片,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看看动画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师:谁能来说说故事片讲的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或大海在咆哮着。)

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则故事,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二、经典回放——品读感悟

1、课件出示短文,同步播放配乐朗读,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故事,注意读准字音,将短文读通顺。结合注释理解故事的大意。

3、小组同学交流感悟,说一说故事中的精卫是怎样的一只鸟?(执着、不屈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

4、结合理解再次朗读故事,进一步感知故事所传达的精神。说说自己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三、温馨点击——欣赏影片,感受精卫的勇敢坚定

1、生读“温馨点击”的内容。(多么执着的精卫鸟啊!她明明知道大海无边无际,很难填平,但为了不再让其他的人葬身大海,她从没想过放弃自己的填海计划。她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真是令人敬佩!)

2、播放动画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进一步感悟精卫的精神。(不屈不挠、永不放弃、做事执着。)

四、活动广角——我说我做

1、读诗文《精卫填海》,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看谁讲得生动感人。

2、多少年过去了,精卫鸟还在为自己的填海大业奔忙。你想对精卫鸟说句什么话?学生讨论交流。

3、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文中所刻画的主人翁。

4、历史上还有许多神话故事,你读了哪些故事?试着讲一讲。

5、集体交流,开个故事会。

五、成长袋——快乐评价

1、读要求,看是否达到了要求,同桌之间互评。

2、把自己画得精卫鸟展示给大家看看,让同学们欣赏评价。

六、课堂收获

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你有哪些收获?说给大家听听。

七、板书设计

3、《山海经》——《精卫填海》

神话故事:幻想,以现实生活为基础

精卫鸟:不屈不挠、坚定勇敢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3

教学目标:

1、自主识字,能联系生活实际及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能运用本课新词说话。

2、认识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受到美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并能自主积累词句。

教学重点:

认识银杏树的干、枝、叶、花、果的特点,体会银杏树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欢乐,领悟作者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

生字、新词卡片;银杏树干、枝、叶、花、果的图片,有条件的可将其制成课件。

学生

课前查阅资料,了解叶圣陶爷爷;收集银杏树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文题目

1、读课文题目,说说自己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叶圣陶、银杏树的资料。

3、师再配以相关画面或图片加以介绍。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勾画生字、新词。

2、自主识字,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新词。

3、课文主要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你体会到作者对银杏树的一种什么感情?

三、检查初读效果

1、字词的检查。注意“投”、“没”、“设”3个形近字的区别,“裸”的易错点,“烫”、“鹰”的写法。小组交流,全班互动,注意提醒大家你认为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课文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银杏树?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了解银杏树的特点及给“我们”带来的欢乐

1、你最喜欢银杏树的哪一部分,你就品读那一部分。

2、读时注意勾画、旁批,说说喜欢的原因。

3、小组交流、补充、评价。

4、全班交流,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汇报对内容的体会,其余同学注意补充。

建议重点评析以下词、句、段

(1)默读第1段,思考:你从词句中了解到什么?谈谈自己欣赏的语句以及欣赏的原因。

a这段描写了三棵银杏树的生长位置:屋后空地,临河靠墙处。(投影适时打出画面,让学生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b本段中第2~4句值得欣赏。体会这3个句子的表现手法和描写的内容,并想象画面的美丽。2、3句运用了拟人手法,第4句运用了比喻、拟人手法。这3个句子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这三棵银杏树各长在什么地方和它们大致的样子,而且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还可以想象空地中间的两棵树高矮相当,距离较近,连枝叶都搭在一起了。两面临水的空地,长着这样三棵银杏树,这是多美的一幅风景画呀!教学这一段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领略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c美读本段,感悟银杏树生长空间的美。

(2)自读第2段,思考后交流:从哪儿体会到银杏树是古树,且生长缓慢?“似乎还是这么高,这么大”中的“似乎”是什么意思?体会父亲说这句话时的心情,有感情地读父亲说的话。

(3)自由轻声读第3~7段,思考交流。

a这部分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银杏树的`?具体描写了银杏树的哪些方面?

b银杏树干、叶、花、果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语句。品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干:直、弯、古怪。叶:折扇形、绿荫、黄蝴蝶。花:白里带蓝黄、可爱。果:绿玉一般、清香。

c说说这三棵银杏树给人们的生活都带来了哪些欢乐。

d品析“经过的船常常停泊……袅袅地升起来”和父亲说的话所蕴含的意思

e拓展:银杏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除了文中所介绍的,还有许多,作者并未一一写出,请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在树荫下度过欢乐时光的例子。

f有感情地读读第3~7段,品味人们对银杏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点评:评出学得最好的,要求阐述理由。

6、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进一步体会感悟。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五、结合板书,回顾全文,再次熟读课文

六、总结全文

1、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2、除了银杏树外,你还知道哪些动植物也被人们称为“活化石”?

板书设计:

2三棵银杏树(带来欢乐)

生长空间美形态美干、叶、花、果

(形、色、味)

意境美鹰停秃枝天空背景喜爱赞美情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抗战中军民是如何以民族大义为重,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文中要求识的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书指导

1.解题:为什么会有“缺口”?谁留下的“缺口”?

2.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读顺。

3.检查学生读书情况,随机纠正,指导。

4.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有什么感受?

二、讨论

讨论问题:

1.大胡子为什么要为饥民跪下?

2.大家在如此饥饿的情况下,为什么又将抓到手的馒头默默地放到车上?

3.当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站到尤小翠的坟前时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们此时心情如何?

讨论方式:

1.自主读书感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

三、积累内化

在文章中找出有关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

四、识字指导

“触、栓、搐、振”是翘舌音不要念成平舌音。

五、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通过朗读体会_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_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_的狱中作品《清贫》,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课题《清贫》。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初步感受了_清贫的一生,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继续走进_,感受他清贫的一生。下面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体现_清贫的句子,并想一想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现在我们来小组交流一下勾画的部分,并抓住具体的词句说说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二、精读课文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些地方体现了_的清贫?并抓住具体的词句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第9段

那些地方体现了_的清贫?抓住具体的词句来说说怎么体会出来的?

旧汗褂裤和线袜:什么样的?读出来!(板书)深山坞

:什么意思?除了这两件东西之外他还有别的东西吗?_参加革命后,家里被烧被抢了十几次,很可能除了这两件东西之外,什么都没有了。

传世宝:什么是传世宝?什么样的东西通常被称为传世宝?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加双引号?_将这两件东西奉为“传世宝”别人怎么看?“齿冷三天”什么意思?富翁们可能怎么笑话他?这样笑话他,_还将这两件东西做为传世宝,我们体会到_怎样?在乎这些笑话吗?(清贫,而且甘于清贫,清贫并没有使他感到羞耻,反而让他感觉是个宝。)读出这种感觉来!老师范读(感受到乐观,甘于清贫)

读到这里让我们感觉到了_生活的“贫”

联系_的身份,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数百万元在今天看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一点一滴,还可以换成那个词?(板书)谁来谈谈对“一点一滴”这个词的理解,读出来!

下面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_同志参加革命之后,_就恨上他家了,他家被烧被抢十几次了。锅碗瓢盆都被砸了,粮食被抢了,他的母亲实在没有办法,才去向_要钱,你们猜_是怎么说的?

你们想知道_当时是怎样说的的吗?_说:妈,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头,我们每个人的饭钱才7分呀!

_对母亲说这句话时心理可能怎么想的?

忠孝难两全呐!_回绝了母亲的要求,这回我们再来说说_的“贫”是因为什么?板书“清”

此时,我们对_是怎样的感情?让我们怀着对_的敬佩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第二段

在_被俘,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时,哪又让我们看到_的清贫。说说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读出来!

两个国民党兵士发现一个铜板也没有搜出也产生了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疑问:(怎么会没有钱)同学们一起来告诉他们是因为什么?齐读上一句

体会国民党兵士的贪婪

国民党的伟人们不信,他们认为这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两个国民党兵士不信,他们满肚子热望的想从_这里发洋财。同学们找找他们搜钱时搜了几次,都是怎么搜的?

课件出示三句话

看看他们的几次动作,再看看他们的心情,你体会到了什么?从那个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我们通常拿什么东西用捏?(细小的东西)他们是怎样捏的?

这还不算完,他们还不止捏了一次,

这次是怎么捏的?自己捏捏体会体会,换成别的词可以吗?

从他们的心情上,你又看出什么?

他们见搜不出什么,又采取了另一种手段——威吓

他们是怎样威吓的?我们应怎么读?

同桌分角色练着读读

(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叙述部分)评价:他们读的怎样?

其中_的一段话老师也很想来读读,师读。

_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现在怎么还笑得出来?这是什么笑?淡淡的表现出什么?

下面我们带着对敌人轻蔑的笑,讥讽的笑,带着_被捕时的从容、淡定再来读读_的话!

三、学习最后一句

国民党的兵士尚且如此贪婪,国民党当官的更是变本加厉,搜刮民财。所以当时,国民党被称为“刮民党”。那做为共产党的大官,_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清贫?

_在狱中写到;

师:为了党,为了阶级,为了革命事业,_甘于清贫,因为清贫能使他身更正,眼更明,心更亮,清贫能使他战胜困难,清贫能使他找到前进的方向。用书上的一句话就是:“”齐读。早在赣东北时,_就将这句话做为自己的座右铭。

_到底是不是这样做的,读读_的事迹,你们就知道了。

(3名同学读,教师配乐)

1名,这是_因清贫而具有的正气,大义灭亲,这就充分向我们证明着这句话,一生读。

2名,这是因清贫而明理,这又一次向我们证明———

3名,这是因清贫而乐观,这还是在向我们证明———(齐读)

4但在我们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困难不止这些,爬雪山、过草地,没有弹药,粮食短缺等等,革命者也不止_一个,上到毛主席,下到普通士兵,千千万万。但他们都具有这样的美德——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_是清贫的,革命者是清贫的,但却有人说他们很富有,你同意吗?那以_为代表的革命者,他们的“富有”是什么呢?(板书)

说的太好了,清贫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正是因为这些以_为代表的革命者精神的富有,才是我们革命能够成功,新中国能够成立的原因。

四、小结

1935年8月6日_被国民党_杀害,牺牲时年仅35岁,_清贫的一生用8个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透过他的清贫,我们看到了他伟大人格的富有。

郭沫若同志也曾用一首诗来盛赞_烈士。我们一起读!

在革命过程中,向_烈士那样的革命者有千千万万,课下我们就找来他们的事迹读读,让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感受伟大精神的洗礼。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师生小结。

⑷再读。

2、练习:

⑴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师生再读。

⑶生收集其它这样的&39;例子。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7

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6课《爬山虎的脚》

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爬山虎的交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兴趣。

德育目标:

通过体会作者对事物观察的仔细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的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动词,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教学方法:

研究发现式教学法、演示法、操作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动画

二、课前准备

1、在课前教师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这节课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研究发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并体会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准备多媒体课件。

3、学生准备彩笔、纸。

三、导引目标与内容

师:这节语文课我们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我们通过预习课文知道了这是一篇写植物的文章,谁见过爬山虎这种植物?给大家介绍一下它的样子。(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简单介绍)

师:说的不错,假期时,老师去了南山路在沿途看到住户的房子上、公路大桥的墙上、山壁上,到处是一片片绿绿的爬山虎,就像一匹匹绿色的绸缎一样,老师告诉你们,它小的时候,也只是一根小茎,有了充足的水分,适合的温度,它就爬呀爬呀,爬的满墙都是,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就在课文中去看看叶圣陶老先生是怎样解开这个迷的。

四、提出目标点拨指导

师:请同学们把书轻轻打开到6课,自由读课文看看你读懂了爬山虎的哪些特点?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边读边作上记号,开始吧!(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五、学生研究发现

师:现在请仔细结合课文内容在小组里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小组同学帮助你解决,如果在小组内不能解决年在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好不好?(学生研究讨论)

六、合作成功

师:刚才同学们都学的很认真,讨论的也很激烈。现在请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先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从哪看出来的?注意抓住重点词来说。

学生汇报第一自然段的收获,包括:(1)爬山虎生长在墙上。(2)“满是”看出长得很多、很茂盛。(3)“占了一大片”看出生长的快。(4)爬山虎的生长离不开墙等等。

师:这部分还有问题吗?

那好,同学们的学习效率真高,收获也很大,我们就按这种方法继续汇报。

(学生汇报1、叶子杂成长中的变化。2、叶子的颜色、形状分布情况。3、理解“漾起波纹”这句话体会作者用比喻写出叶子的好看。)

指导朗读。

师:请一名同学带有感情地朗读大家看画面。(多媒体:叶子随风浮动的画面)

这部分描写你还有问题吗?

(生没有后继续汇报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抓住:“脚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生出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及“颜色是嫩红色的”来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师:好!现在请大家拿出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你怎样理解的就怎样画,谁愿意到前面来画?(一生板演)

(大家评议脚的位置对不对)

出示多媒体画面,谁愿意说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看画面边说爬山虎的脚样子)

师:你除了读懂了脚还读懂了什么?(生继续汇报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师:出示课件请同学门看这一自然段把表示爬山虎爬墙的动词画出来。

(生边读边画)

师:说说看,(动词有:触、巴、拉、贴、爬教师点出)

谁能理解一下这些词?(就是说爬山虎的脚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把茎相上拉一把,让它紧紧地挨着墙。)指名几个同学说。

师:现在我们来一起做个游戏,把你们的手当做爬山虎的脚,手掌当做小圆片,在桌子上试着做一做爬山虎爬墙的动作。谁愿意到黑板来演示一下。

(请一名同学来边演示边说)

师:这部分还有一句话你读懂了吗?说说看。

(“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就会想起它像蛟龙的爪子”这是说,爬山虎的脚……有力量,像蛟龙的爪子一牢牢巴住墙。)

师:刚才大家共同研究的这部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如果没有了请大家继续汇报。

(学生抓住重点词,体会“墙”对于爬山虎的重要)

这说明爬山虎离不开墙,稳重还有哪些地方提到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密切?(第一自然段)像作者这样开头写,结尾也写的方法叫做首尾呼应。这篇课文大家读懂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七、小结与反思

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个片段描写的最精彩?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师:现在就带着感情把你喜欢的段落美读给同学听,并试着背下来。

总结:这篇课文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事物展开描写,这一片段不仅使我们了解了有关爬山虎的脚的知识,而且好象亲眼看到了那满墙的爬山虎,是怎样巴住墙,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我们同学在今后的文章中也要学习作者这样的写作方法,通过细致的观察,能围绕一个意思写好一个片段。

下面,把这节课你学到的知识概括性的写在纸上,讨论把一下板书写完。

(学生把爬山虎的叶子及爬墙动词填上)

八、研究性作业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下面老师给大家留个作业,请你回家仔细观察一种植物,抓住植物的特点,围绕茎呀、叶呀、花呀、或者是果实等写一个片段。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2、初读课文,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件什么时候的事。3、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知道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作者的作文的,从中体会叶老修改《一张画像》对作者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教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学生读题《那片绿绿爬山虎》)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课文我们已经预习过了,这是一篇状物的文章吗?(不是)对,这是一篇写事的文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A、读课文,读准字音。B、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1)读后评议(2)出示填空,讨论填空文章主要讲了1963年,叶圣陶先生帮作者修改作文,以及在这一年暑假请作者去他家做客的事。(板书:改作文做客)(3)课文哪几个小节写的是叶老帮作者修改作文?

三、学习第一段(1-4节)

1、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一段。我们先来看第一小节(出示多媒体课件,打出第一节字幕)这一节讲了两层意思,(打出分层号)请同学们速读第1节,用简洁扼要的两句话来概括层意。(“我”的作文获奖了,老师告诉“我”是叶老帮“我”改的。)

2、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修改“我”的作文的呢?请同学们速读2、3、4小节。

3、今天老师带来了修改稿的`部分(出示课件),我们来看一看,议一议。看了叶老的修改你有什么感想?(学生各抒己见)

4、作者当初刚看到这份修改稿时,有什么反应呢?(指名读)为什么会一下子愣住了呢?(因惊讶和激动,自以为写得很好的作文,没想到叶老竟改了那么多地方;更没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细致地修改一个中学生的作文。)改了哪些地方呢?你能举例来说说呢?

5、文章中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叶老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了修改。我们的感受和作者的相比,谁的感受更多更深些呢?为什么?

6、“我”到底得到了哪些好处呢?指名答出示重点句。这不仅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1)“气候”在字典里有这样几个解释:气象情况;比喻动向或情势;比喻结果或成就。在这里句话里面,应该选哪一个解释?(2)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这句话讲了两个方面的感受,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该有的态度: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这两个方面,第二个方面比第一个方面更进了一步,所以用了“不仅……也……”这样的表达方法。)(板书:下大力气一丝不苟)(3)做文章,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要十分投入,化大力气,才能成功,否则一事无成。(4)指导朗读。

7、是啊,我们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叶老不仅为“我”改了作文,还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板书:改评),指名读(“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如果说叶老认真细致的修改令"我"叹服,让“我”受益匪浅。那么,这则短短的评语,则——(学生接读:"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8、“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出示课件)(1)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为什么这样读?(“我”根本没有想到叶老会如此认真地对“我”的作文进行指导,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我”十分地惊喜,十分地感动,并受到了巨大的鼓舞,或许由此产生了当作家的梦想。)(2)指导朗读。(个别读、女生读、男生读、集体读)

9、学生置疑。

四、总结

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这就是我们下节课所要着重研究的。

五、作业

1、抄写词儿

2、朗读课文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3.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4.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蟋蟀实物收集蟋蟀的有关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住宅、隐蔽、弃去、慎重、住址、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钳子、耐烦、宽敞。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蟋蟀。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蛐蛐)

师:“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蟋蟀的住宅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不认识)

师:(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五、总结布置作业:

听写划记的生字新词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0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学会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手法。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朗读生字词,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认识文章主旨,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增强同学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中的生字词,学习作者对景物的描写手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小我”的感情(对壮观的钱塘江潮的赞美),以及放大的“大我”情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大自然的赞美)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2分钟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大家在暑期过得怎么样,有没有和父母去哪里旅游,参观名胜古迹?相信大家在旅行途中都会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巧的是呀,我们要讲的也是大自然,第一课描写的正是大自然的一大杰作,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赵宗成和朱明元二人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力量。

讲授新课: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在同学们默读的过程中,老师在黑板左上边板书几个核心问题,在左下方板书生字词)

核心问题:

1、观潮的人多不多?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等潮的人心情如何?

2、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是什么样的场景?

3、作者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来体现钱塘江潮的浩浩汤汤?

生字词:笼罩,屹立,人声鼎沸,贯穿,崩塌,恢复,浪潮,名称,食盐,大雨蒙蒙,薄雾,昂首挺胸,新旧更替,浩浩汤汤,风号浪吼

老师:同学们,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了,那么这篇文章描述的对象是什么呢?

学生(一齐回答):钱塘江潮(此时,在黑板中央偏上板书课题《观潮》并在其下方写“钱塘江潮”)

老师: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次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查字典,找出生词的读音。

老师:现在我们有请一位同学来为生词注音,并且带着大家一起朗读。

老师:同学们,钱塘江潮是一大奇观,那天,来观潮的人多吗?哪里可以看出来?

学生1:来观潮的人很多。在文中第二自然段“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老师:这句话怎么就能够看出来观潮的人很多呢?

学生1:“人山人海”就是形容人聚集的很多,像山一样,像海一样多。从“昂首”“望”“等着”“盼着”这几个词可以看出大家焦急的等待着,对钱塘江潮非常期待。

老师:回答的非常好,谢谢,请坐下。这篇文章由三部分组成(此时,教师在中间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那么,这三个时间段格式怎样的场景?

(在学生回答时,教师相机在黑板上相应的位置写上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特点)

老师:同学们,文中有哪些对钱塘江潮的描述,作者是怎样表现钱塘江潮的浩浩汤汤的?

老师:作者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总结归纳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完了整篇文章,结合单元导读说说作者为何要写钱塘江潮?

老师:是的,是为了写钱塘江潮给人的震撼,更是在赞美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

拓展延伸

老师:其实呢,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大自然美丽的杰作(此时,教师ppt出示各种世界奇观,最后一张上的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并简单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引导同学们去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欲望)

课后作业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就到这里,课后同学们有三个任务

1、抄写本课生词,每个五遍,并造句。

2、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3、预习第二篇文章。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预习:

1、收集有关钱江潮的资料。

2、读课文五遍以上,给生字注音。

3、抄写本课字词和优美句。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发挥想象,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3、能通过思考所提供的问题,理解长句子的意思。

4、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能按一定顺序,有条理地介绍一处景物。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教师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看黑板板书)

3.(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呢?打开字典查一查。

师:很少有人能看到这壮丽的景观,你们想不想把自己了解到的说给大家听?

课文中有许多形象的词语,咱们讲的时候会用到,打开书,在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用了很多形象的词语,你动笔画一画,然后在找小组读一读。要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听取别人的建议。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请查阅资料的同学介绍“潮的形成”、“潮的气势”“或观潮最佳地点”。)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22课就写了一次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师: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你为什么要在八月十八日观潮?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预习情况。

①读准多音字:

闷(man)雷薄(bó)雾风号(háo)浪吼(hǒu)

涨(zhǎng)起颤(chàn)动

②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横贯山崩地裂人声鼎沸漫天卷地

③指名读课文,正音。

④同桌互读,评定等级。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介绍钱江潮。

(3)理清文脉。

①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②同桌交流。

③说说各段的段意。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附:板书:

潮来前

观潮潮来时(时间顺序)

潮过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二、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

(板书)观潮

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1.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小结

4.作业。

(1)按一定顺序,写一个描写景物(或景观)的片断。

(2)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2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并感受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重点:

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的团结互助。

难点:

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汉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有关草原的风光、资料;收集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准备:

有关草原的歌曲。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放腾格尔以草原为主题的歌曲,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课文,一块儿登上安徽黄山,欣赏黄山奇石;走进北国,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来到四川松潘,看到了神奇的五彩池;飞向宝岛,见到了阿里山和日月潭……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美丽壮观、神奇的画卷。

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课下,有些同学告诉老师说:我以读过好多遍课文了,还用再读吗?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读书──提问题。(根据所提问题来决定回答方式)。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美)

既然是美景,那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自己的学习伙伴,自由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听好参观任务: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2.你们觉得哪些景物美?为什么?

3.你想怎样汇报你的参观结果?

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当完成参观任务后,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向所有的参观队员汇报你们的所得?

(可以朗读,展示图片、画画,编成诗歌、儿歌的方法。)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

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1.学生边读边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到的美。

可重点引导以下几处地方:

“羊群……大花”写出了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流入云际”,一个“流”字将草原那具有鲜活生命力,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而“流入云际”则写出了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这种境界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自己读──指名读。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一个“吹”字则写出了速度之快、动作之轻盈飘逸。

“群马疾驰,襟飘带舞……”远望去,就像一条彩虹在向我们飞。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则又使静静的草原在我们的心中动起来了。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有怎样的心情?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旗草原美,同学们的描述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汉一家的情谊。课下请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参观,我们知道蒙古草原上清新的空气,有明朗的天空,有翠绿的小丘,有迂回明如玻璃的小河,那里形美、色美,而更美的是那里的人。

二、你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的“、敬酒──回敬──再回敬”、“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只有心相同,才会“握手再握手”,才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主客人都舞的舞、唱的唱,以至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你能将这段文章满含深情地读出来吗?

三、课外延伸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互助的事情又何止这些呢?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汇报收集的资料。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自由组合,分角色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

2、通过分角色演童话剧,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31《快乐的.王子》

2、学生齐读并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片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自学情况。

四、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出示学习提纲。

3、先自学,后分组讨论交流。

4、反馈自学情况。

5、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谈体会。

6、假如你是王子,你会……

五、

1、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了这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你有什么感想?

六、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把这个童话故事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板书设计:

31__快乐王子

宝石无助的母亲

小燕子眼睛可怜的乞丐王子的伟大

眼睛可怜的小女孩

金箔片子穷人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4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并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野荷塘的特点,感受野荷塘的美,体会作者对野荷塘景色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借助字典等多种方式理解字词的意思。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新词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塘)你们知道“塘”是什么意思吗?

2.(板书:荷)加上一个字,是什么意思?

3.(板书:野)一个“野”字又传递给你什么信息?

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野荷塘》,看看作者描写的和饿你想象的是否相同。

二、初读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检查预习情况。

3.学习生字、词。

4.区别形近字,指导书写。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出示三段的.段意,找一找哪个自然段可以放在一起。

参观野荷塘之前的所见所闻。

白天见到的野荷塘的美丽景色。

野荷塘夜晚的美丽景色。

2.小组交流,划分段落。

3.自由练读。注意标点的使用。

4.指名读文。

四、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野荷塘

塞北心驰神往晶莹剔透心血来潮

嬉戏气喘吁吁沁人心脾拍手称奇

四年级上册最新教案语文篇15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