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怎么写,这里给大家分享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13个生字,理解“无忧无虑、任凭、丰富多腔、遭殃、责打”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花猫的古怪和它小时候的可爱。背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猫的资料。(比如猫属于哪一类动物?有什么特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认识猫。
(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读题。
二、学习生字词
(一)黑板上学习生字。
(二)看投影,读词语。
三、学习课文
(一)理清条理
1.作者分别写了什么时候的猫?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中?
2.每个自然段都写了猫的什么特点?
第一自然段:写大花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第二自然段:写大花猫的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情。
第三自然段:写大花猫又胆小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大花猫小时候很淘气。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学第4自然段,读懂什么就说什么?
生汇报读懂的内容。
学生A:读懂了小猫很淘气,好玩。
师引导:哪些句子描写小猫淘气,好玩?找出来,读一读。
引导朗读:要读出小猫的可爱。
学生B:读懂了小猫很勇敢,很坚强,不怕摔,不怕疼。
师引导:把这些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坚强、可爱来。
学生C:读懂了小猫很淘气,折腾得花草枝折花落。
师引导:对,把句子找出来,读一读,读出淘气来。
2.归纳引导。
(1)这么淘气的小猫,如果是你家的猫,你会怎么评价它?根据老师的指示说说。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舍老生又是怎样评价它的,从文中找出两个词语来评价它。
[生气勃勃、天真可爱]
(3)你读了课文和老舍先生对猫产生的感情一样么?说一说。
(喜欢、喜爱)
(4)大家一起读一读第4自然段,注意读出喜欢的感情。
五、小结
一只可爱的小猫,全身都洋溢着淘气与生气,它长大后会有怎样的表现,我们明天再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了小时候的猫,现在大家来完成一项练习。
小时候的猫很(淘)(气),它是那样的(生气勃勃),(天真可爱),我非常(喜欢)它。
2.今天我们来学习长大了的猫。
二、讲读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哪一句话写?
(我们家的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2大花猫的古怪性格体现在哪?读第1-3自然段,找一试,用波浪线画出来。
学生汇报。师提炼要点,板书:
老实贪玩尽职
温柔可亲一声不出
胆小勇敢
3、自由读第1自然段表现猫“古怪”句子,注意自己在品读时的感受。
4、师生互动,交流感受,体会古怪。
(1)抓住“乖”,类比生活体验,品味读好写猫“老实”的句子。
(2)品味猫贪玩表现时引导想象:猫贪玩出走后,会有谁用什么方呼唤猫回来?
(3)品味“屏息凝视”
①结合插图先说说什么叫“屏息凝视”。
②“屏息”是否就是不呼吸了呢?
③连几乎听不到的呼吸声都要控制,那读的时候应该怎样读?(生练读)
④同学们,我们找准目标,屏息凝视,体验10秒钟。交流感受
⑤体会“一连”“非……不可”:同学们,“一连就是几个钟头”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按三个钟头来算吧,三个钟头是多少分钟?(180分钟)又是多少秒?(10800秒)是10秒钟的多少倍?(1080倍)而我们刚才才体验了10秒钟啊!(生激情朗读)
(4)小结:在尽职这一点上,我们大家都该向猫学习。
5、整体回顾读第1自然段,体会猫的确古怪,但又着实可爱。
6、自由读第2、3自然段,边读边想哪儿写得好,一会儿我们来交流一下。
7、多种形式理解读含有“蹭、踩印、小梅花、丰富多腔”等重点词语的句子。
8、总体赏读,熟读成诵。
三、小结。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其中5个会认的字,6个会写的字,7个要掌握的词语。)
2、学习抓住重点句子,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的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课文3、4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1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海外游客都会到这儿来观赏,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真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我们再来嘟嘟。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品读“潮来前”的“静”、潮来后的“静”的不同
1、课文当中除了描写潮来时的景象还描写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后
2、课文哪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农历……等着,盼着。”
3、江潮来的时候那么有气势,而江潮来前给我们什么感觉?板书:静
4、课文中那句话写出了潮来前的静。
“平静的江面……”
5、谁再来读读?(生读)你读得真美,大家给点掌声。
6、自主品读“潮去后”的“静”。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潮来前的静,潮来时的壮观,潮退了时候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观了?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后问:你又从这体会到什么?
好久才恢复了平静,足以证明在浪潮来的时侯有多么的雄伟壮观。
板书:静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3
1、把学习的主动权始终还给学生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以亲切谈话、课题探究的形式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检查读课文的情况时,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在体会课文内容时,给他们充分读、思考的时间,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还语文课堂以朗朗的读书声
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始,学生初读,扫除生字障碍,理清了课文脉络。接着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段落去读去思考和感悟。在读中培养了语感,在读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渗透爬山虎脚的攀登精神后,让学生再读,学生就会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气息,获得了情感的体验。
3、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
本教学比较好地实现了信息技术和理解内容的结合。如果课件出示过早,那些直观形象的画面容易代替学生的思维,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学适宜时机运用多媒体,提高了教学效率。
(1)呈现美景,激发情感。在课始,为了激发学生情感,我请学生欣赏了爬山虎爬满山坡、墙头、岩石的情景,使形象与情感融合,获得美的熏陶。
(2)再现过程,突破难点。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在学生自己读、画、议的基础上,再适时机地出示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样子和它向上爬的过程,这些形象直观的画面,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难点,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4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互相鼓励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2、会背第二自然段。
3、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的险,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互相鼓励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的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爬天都峰》,上课前我先检测一下同学们对上节课所学词语的掌握情况。
【课件出示词语】
笔陡铁链发颤鲫鱼背白发苍苍手脚并用汲取勇气居然决心终于
1、抽生读。
2、齐读。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现在谁告诉大家1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抽生)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互相鼓励,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互相鼓励爬上峰顶的。
2、理解爸爸对我和老爷爷说的话。
三、感受天都峰之险。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一)】
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天都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看出?画出相应的词句。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1、生朗读第二自然段,并圈画相关词句,体会峰之险。
2、抽生反馈。(抓重点词句分层次指导朗读)
3、谁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出天都峰的高和陡呢?
(1)、指名读。
(2)、强调加红线词语读。
(3)、强调加点词语。
(4)、强调加三角的词语读。
【课件出示险要的天都峰图片】
过度:看着就叫人发颤的天都峰,对一个小女孩来说,这真是一件难事啊!
四、体会一老一小的对话,互相鼓励做决定。
师:就在小女孩将要失掉爬山自信的时候,身后上来一位老爷爷,这位老爷爷头发花白,从外貌来看,年龄比小女孩的爷爷年龄还要大
哩。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二)】
朗读一老一小的对话,从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对,我们一起爬吧!”
1、小组自由朗读对话。
师:从两个“也”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第一个“也”字强调了老爷爷对我这个小女孩爬这么险要的天都峰有点怀疑,同时也有几分敬佩;(抽生读出老爷爷对小女孩的敬佩之情。)第二个“也”字强调了小女孩对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爬这么险要的天都峰有点怀疑,说怀疑还不如说是小女孩对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老爷爷表示羡慕和敬佩。(抽生读出小女孩对老爷爷的羡慕与敬佩之情。)(最后一句话是老爷爷说的,要读出坚定的语气。)
2、抽生带着理解分角色朗读对话。
过度:老爷爷看到这么小的女孩都敢挑战天都峰,他从心底里下定了爬山的决心,小女孩看到年龄这么大的老人都敢挑战天都峰,她也从心底里下定了爬山的决心。有了信心,还怕达不到目的吗?
五、经历爬山经过,感受“我”登山的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课件出示自学指导三】
齐读第六、七自然段,说说从红色的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终于”等词体现出“我”爬山
之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1、齐读
2、谈体会
3、带着体会读
六、理解爸爸的话。
师:终于爬上了峰顶,老爷爷和小女孩互相道谢,他们并没有为对方做什么贡献,为什么要互相道谢呢?请大家默读下面对话,说说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老一小的对话】
“谢谢你啦,小朋友。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感谢您!”
1、默读
2、反馈(我和老爷爷的勇气都是从对方身上得到的。)看到这一老一小互相道谢,爸爸不由得赞叹到:
【课件出示爸爸的话】
“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师:这句话是爸爸对“我”和老爷爷的赞叹,他赞叹我和老爷爷都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这句话也是对全文的总结,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互相鼓励、战胜困难。(顺势板书:互相鼓励、战胜困难)
七、学习表达方法,为日后写作打基础。
师:课文题目是《爬天都峰》,作者为什么在写爬山的经过之前重点写天都峰的高和陡呢?
(写天都峰的高和陡是为下文描写爬山的艰难和体现人物的品质做好了铺垫,在写法上这叫衬托。)
八、作业
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书设计】
高
爬天都峰汲取力量
陡
老爷爷我(小姑娘)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5
【教材分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发现问题,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证实假想的探索过程,同时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准确生动,同学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课文描绘的情景,展开丰富的、合乎情理的想象,融入自身了解的有关恐龙进化的知识。采用质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树立同学探究意识,培养同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理念】
教学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突出同学的主体地位让同学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溢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天性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弄明白课文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一支恐龙怎样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同学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
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时布置】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和听说过恐龙这种动物,喜欢它们吗?课前你们已查阅了许多方面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1、课件出示各种恐龙和鸟儿的动态画面,说说你知道它们哪些特点。
2、我们都知道了恐龙是一种庞然大物,现在已经灭绝了,然而有谁回想到这种庞然大物会与灵活的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节课就来解开这个谜团。
3、板书课题:
飞向蓝天的恐龙
4、读题、解题:
是指恐龙中体轻的一支逐步有陆地生存转向空中,最终演化成鸟儿。
二、整体感知,回馈预习
1、自读全文:
指名逐段读,想:
课文写了什么,你对哪局部内容感兴趣。
2、查生字掌握情况:
⑴读词语竞赛,出示生字词屏:
分小组读、男、女生读。
⑵猜词语竞赛,出示字屏:
颜色多,绚烂多彩──五彩斑斓在空中回旋地飞──飞翔
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空中──凌空说话或写文章时最重要的局部──点睛之笔。
⑶根据动作选配词语:
放映有关恐龙与鸟类动态画面,认识局部词语,如:
(恐龙的)笨重、愚钝……;(鸟儿的)轻灵、敏捷、飞翔……
3、指名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三、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⑴先自身读。
⑵再讨论。
⑶汇报:
①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④它们学会了滑翔……飞向蓝天的鸟类。
2、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⑴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⑵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用自身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有感情地朗读自身喜欢的段落。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6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已经度过了十个春天,谁能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春天。
2、从同学们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大家谈得最多的是通过眼睛所提供给我们的视觉形象。那么一些双目失明、失去视觉的盲人心目中的春天又会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
3、没有视力的盲人虽然不能用眼睛去观察春天,但是他们心目中的春天也同样是多姿多彩、生机盎然的。因为他们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认读生字
1、同学们已经在课前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可以谈一谈你阅读后的初步感受。
2、小组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并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出示生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
4、出示下面词语,指导学生读正确:
穿梭悄然拢住扑腾曲线
5、小组合作读课文,互助互学,将课文读准、读通。
6、请一个学习小组读课文,其他组同学进行评议。
三、细读课文,感悟文本
1、细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做出标注:写一写自己的感悟,画出不懂之处。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书感悟,互相质疑解难。
3、教师组织全班同学交流读书感受,重点围绕“盲女安静特殊在哪儿”来谈。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搜集海伦·凯勒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检查反馈
1、听写部分词语。
2、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3、教师根据听写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二、研读语句,深化感悟
1、明确研读内容: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读懂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交流了各自的感悟。这篇课文有许多词句含义很深,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到这样的词句,并认真揣摩其言外之意。
2、与小组同学交流自己的研读结果。
3、全班交流,教师用投影出示学生提到的含义深刻的词句,引导每一位学生认真揣摩,然后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句子的理解,并介绍自己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教师适时点拨,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
4、引导学生总结理解句子深层含义的方法。
⑴联系上下文理解。
⑵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⑶抓住重点词语理解。
三、品析语言,有感情朗读课文
1、作者对盲女安静的描写极为细致、逼真、生动,请同学们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准确及精妙。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读全文,也可以读自己喜欢的语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深化感受。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四、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1、请同学们谈谈学习课文之后,有哪些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表达方法、学习方法等多角度来谈。
2、盲女孩安静是在用心灵触摸春天,她或许看见了我们所不能看到的事物。请同学们快速默读“阅读链接”。
3、这段文字选自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谁能将搜集的有关海伦·凯勒的事迹介绍给大家。
4、结合同学们的介绍再来阅读这段文字,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5、请同学们课下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或《海伦·凯勒自传》。
五、布置作业,课下延伸
1、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抄写下来。
2、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7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板书:声、色)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说说声、色的变化。(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8
《麻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嗅、奈、煞”等7个生字,会写“嗅、呆、奈”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3.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
教学难点
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即母爱的力量,使弱小战胜强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写的一篇文学作品的片段。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农村长大,有许多机会接触大自然,使他深深地爱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对农奴的同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今天学习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板书:麻雀)(课件出示2)
二、自学——引导学生了解大意
1.先自读课文,看有几个角色?要搞清楚人物关系,谁是弱者,谁是庞然大物?
(板书:小麻雀老麻雀猎狗)
2.你还读懂了什么?
三、再自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提示:(课件出示3)
(1)“我”走在林荫道上发生了什么事?
(2)猎狗想怎么样?
(3)老麻雀是怎么对付的?
小麻雀掉下来
老麻雀飞下来掩护准备搏斗
猎狗张开露出愣住后退
2.根据刚才讨论的,把这些重点句用波浪线画下来。
小麻雀从巢里掉下来了。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准备着一场搏斗。
猎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后退。
3.按这种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课件出示4)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第4、5、6自然段):写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写“我”急忙唤回猎狗,走开了。
其中第1、2、3自然段是事情的起因,第4、5、6自然段是事情的经过,第7自然段是事情的结局。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嗅、奈、煞、拯、嘶、哑、庞”(课件出示5)
“煞、奈”是上下结构;“嗅、嘶、哑”的偏旁都是口字旁。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嗅、呆、奈、巢、齿、躯、掩、护、幼、搏、庞、量、愣”(课件出示6)
指导书写:“嗅”别忘记大上有一点;“口”加“木”是“呆”;“掩”字“大”下面是“电”。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五、范读课文
通过朗读感受鲜明的形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抄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课文的写作顺序。
2.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掩护小麻雀、勇敢地与庞然大物猎狗搏斗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同情、爱护弱小者,藐视、不畏惧庞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生字、新词
1.听写。
2.认读词语。
嘶哑拯救扎煞奈何嗅到(课件出示8)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段,指名读课文,读后回答问题: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时间:打猎回来时。地点:林荫路上)
(二)学习第2自然段,自由读课文,读后师生讨论问题。
1.讨论事情发生的起因。(课件出示9)(多媒体出现下面三个问题)
(1)猎狗发现了什么猎物?
(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2)站在地上的小麻雀是什么神态?
(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无可奈何”是什么意思?“呆呆地”与“无可奈何”这两个词可以用来描写人或动物的哪些方面?(神态、心理等)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麻雀才出生不久,是从巢里掉下来的?
(它拍打着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
指导朗读:“猛烈”写出了风很大,要重读;“呆呆地”和“无可奈何”写出了小麻雀毫无办法,要突出它没办法,不知怎么办好,声音要拖长一些。“嫩黄”与“绒毛”要读得稍重一些。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2.讨论事情的经过。
(1)猎狗发现小麻雀后,是怎样做的?接着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课件出示10)默读第4自然段。
①回答上述第一个问题。
(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板书:吃)
指导朗读:读这句时,要突出紧张的气氛。
②回答上述第二个问题。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跟前)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绝望”是什么意思?注意此时老麻雀是什么样子。(板书:救)
指导朗读:第二句要读出老麻雀的急切之情,第三句要表现出老麻雀的绝望。
(2)老麻雀这么急切地飞下来,要做什么?齐读第五节。学生回答问题: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拯救”一词怎样理解?一只麻雀斗得过一只猎狗吗?老麻雀知不知道这一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11)
(读文中句子回答)明知斗不过,为什么还要飞下来?(板书:斗)
(读文中句子回答: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怎样理解“一种强大的力量”?要引导学生回答得充分、具体。(板书:强大的爱)
(3)面对如此无畏的老麻雀,猎狗是怎么做的?默读第六节。想一想猎狗为什么会愣住?“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说明了什么?(课件出示12)
指导朗读:“愣住”“这么大”两词要重读,两个“慢慢地”要读得声音长些,表现出猎狗的发愣和犹豫。
3.讨论事情的结局。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唤回猎狗,把它带走。
三、朗读全文,总结全文
由于老麻雀对小麻雀的爱,他不畏凶残的猎狗,勇敢地飞下来准备与猎狗搏斗,猎狗竟然在小小的麻雀面前愣住了,后退了,这告诉我们什么呢?
结论: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吓住了猎狗;
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感动了“我”。(课件出示13)
四、拓展作业
你对母爱有什么体会?用一两句话写在书后面,写好后给大家读一读。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9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中了解白鲸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学重、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词句的意思,感受白鲸的特点。
课时划分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鲸”字导入,激发兴趣
1、孩子们,看,认识这种动物吗?(出示课件:鲸的图片)老师板书“鲸”,并强调学生观察老师的板书,强调它是后鼻韵,纠正读音。
2、你了解鲸这种动物吗?给我们介绍介绍它吧。
3、学生自由展示搜集的资料。
4、过渡:今天,我们一道走近鲸这个大家族中的白鲸,仔细地观察观察它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通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画出段落,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2、同桌交流初读收获。
3、汇报交流。
(1)生字、新词认读,小组接龙读课文。重点抽查:吱、嘶。
(2)说说课文围绕白鲸介绍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导自读,合作探究
1、学习第一段,引导自读自悟。
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至四段。
1)自读二至四段,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学习,自读自悟。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读课文,看批注,说体会,学批注。
(3)检查学习第二段。
读读课文,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里知道的。
请学生朗读课文,说自己的体会。引导读批注,学批注。体会拟人化手法的好处,以及省略号表示的意思。补充想象白鲸还可能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在读书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能够聆听白鲸的歌喉,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齐读课文,质疑。一边读,一边想:你对白鲸的口技表演有什么疑问?引导学生探索白鲸发出叫声的目的,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朗读课文。将自己的体会,用朗读表现出来,一边读,一边想象白鲸展示口技的场面。
4)检查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第三段,为白鲸的这一项表演取个名字。并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讨论自己所取的名字的理由,帮助理解课文,指导读好课文。(身材秀、杂技表演,玩具总动员……)
引读、对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白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或者白鲸有怎样的性格。
自由读课文,读出自己的体会。
(5)检查学习第四段。
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通过理解“焕然一新”,并结合搜集的资料,体会白鲸爱干净的特点。
指导朗读。
二、品读全文,体会写法
整体感知,品读全文。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体会,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动物,会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
三、拓展延伸,作业练习
请你也用拟人化的手法,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动物的一个特点。
板书设计
12白鲸夏季旅行家(洄游)总
声音变化多端,“口技”专家
嬉耍游戏,优雅聪明
擦身蜕皮,极爱干净分
(抓特点表喜爱之情)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感受他不让害怕压倒自己,时时处处锻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3、培养学生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4、学生从小受到不怕困难,自觉磨练意志的教育。
重点难点:
1、联系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2、练习用归纳段意的方法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猜一种运动方式。(一条一条说)
提示:
①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
②不用借助任何辅助器械。
③运动主要靠腿部力量,适于穿运动鞋。
求助①“电话”求助
方式②降低难度
二、新授
1、板书课题。
质疑:谁登山?登山干什么?登山途中发生了什么?
解疑:齐读全文,自读自找。
设计目的:划分文章的段落,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直插重点段落第二段。
(1)学习2一l3自然段
①读列宁与巴果茨基的对话,让学生初步了解这是一条“太窄、太危险”的小路和列宁走小路的原因,为下文真正理解这条路的“险”和列宁为什么选择“险”路的原因做铺垫。
导读: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小路跟前,巴果茨基说:“你看看,是这样的路。”
②课件演示:(山图片)
总结出:侧面看山:路宽只能容一只脚。(太窄)
仰视山:一边是峭壁(高而陡)。(太危险)
俯视山:一边是深渊(深)。
③通过从不同方位观察,让学生体会出文中描述小路“险”的程度。
④情景假设:如果是你,看到这样险的山,还敢从这儿走过吗?(不)
因此,巴果茨基用肯定的语气对列宁说:“你不能从这儿过。”联系第一段分析巴果茨基说这句话的真正原因。(自析)
(2)学习14——16段自然段。
①列宁是怎样做的?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在表演时注意体会以下字词含义区别。
贴移碎
靠走碎小等……
②课文重点是列宁两次走危险的小路,第一次走险路写得比较详细。
情景模拟:我们把列宁第一次走险路的情景表演出来,好吗?
(可找来两条长凳接起来,靠在墙边当小路,把黑板当墙壁,凳下面为深渊)
学生熟悉钻研“剧本”,想想特别要演好哪些动作,可加上小圆圈提醒自己。
③重点抓住:列宁停在最险的地方,巴果茨基大声喊:“往回走!”
教师趁机导入:“他站立了几秒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他怎么才能战胜自己这种害怕的心理?学生自想、自说
再导:哪一个词说明他战胜了自己,经受住了考验?(不慌不忙)
学生体出会列宁他那种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此时突破重难点,理会人物超人的意志品质。
(3)学习l8自然段
当列宁战胜了自我,勇敢地走过了峭壁与深渊之间的小路,登上山顶时,他觉得此时看到的日出……。
学生自己品读,用无比喜悦的心情,读出看到日出美丽和壮观的景象,体会人物无比喜悦的心情。
3、学习第三段
承接上文:日出已看完,列宁和巴果茨基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走大路。列宁又是怎样选择的?为什么?
(1)扩写:列宁第二次走险路,课文没有作叙述,只用了“毅然决然"一词进行了概括。
(“这一次我先走。”列宁说完,就……)
(2)出示表格(笫二次与笫一次走“险”路的不同)对比,领悟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小结:列宁正是用他自己的实际行动,解释了他所说的话的含义。
三、总结:(结合板书)
1、列宁面临三次选择:
①为了看日出,赶时间,列宁决定走险路。
②列宁走到最险的地方,停下来,……继续走。
③下山时,列宁再次选择仍旧走险路。
2、这三点无一不说明列宁每时每刻、随时随地、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锻炼自己的意志。
四、巩固练习
1、议一议:你们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平时生活中,有没有锻炼过自己的意志?
2、讲一讲:让学生处理好锻炼自己的意志与盲目冒险的关系。
3、实践活动:开展“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的活动。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喜欢的部分。
2、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1、认识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猫的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习惯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同学们,猫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一中动物,你养过猫吗?你仔细观察过猫吗?猫给你什么印象?(生答)是啊,谈起猫同学们都很兴奋,我国有位的作家——老舍先生也很喜欢猫,他还特地为猫写了一篇文章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第15课《猫》。(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认识作者老舍先生
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哪个小组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整理的关于老舍的资料,让我们更好的认识一下他?(生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根据预习要求,初读课文
在认识老舍之后,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下面请同学们根据预习提示,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解决这些问题,哪位同学来读一读?(读自学提示)
2.小组汇报交流
三.精读课文,逐段分析
1.学习第1自然段
(1)课文开头第一段就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当你读到这一句时,你是怎么想的?小组合作探讨一下:它古怪在哪儿呢?
(2)这一段中我们看到了猫的几种不同形象呢?(生答)(出示幻灯片分别分析)
猫是既老实,又贪玩,又很尽职,那么课文中是怎么把这些不同的特点联起来的呢?请再读读课文,特别注意课文中连接的词语和句子。
(3)小结:“老实、贪玩、尽职”集于一身,可以看出猫的性格的确古怪。
(4)分析语句修辞手法
其实猫就是猫,白天睡大觉,晚上捉老鼠,没事东跑西跑,根本谈不上什么古怪,老实呀,贪玩或者尽职。但是作者为什么这么写呢?他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呢?
2.学习第2自然段
课文的那些地方表现出这样的性格特点呢,读一读相关句子。(生读)
高兴时,叫唤“丰富多腔,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不高兴时“一声不出”,这些句子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猫的高兴与不高兴,也让我们看到“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3.学习第3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写的什么呢?(生答)这也表现出“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小结:作者在写作时,有详有略,写猫的老实、尽职、温柔可亲、勇猛比写猫的贪玩、一声不响、胆小要详细,因为作者爱猫,就把猫的长处写得详细。
4.学习第4,5自然段
下面我们来看第二大段,默读课文,找一找:哪些词语本来是用在小朋友身上,现在却用到小猫身上了。(生答)从这里我们能看出,作者喜欢大猫,更喜欢刚满月的小猫。
四、拓展练习
1.过去我们写动物,只懂写出动物的形状、生活习性,这篇课文却着重写出了猫的性格及作者对猫的爱。选自己所喜爱的一种小动物,说出它的特点,表达出你对它的感情
2.猫的身上有不少学问,老师这里搜集了一项,猫的胡须可以测量鼠洞的大小,当它的胡须左右两侧都碰不到洞口壁时,猫便跑进去捉老鼠,若胡须碰壁,它便在洞口等待老鼠出来。这是不是很有趣,猫身上的学问,你还知道哪些呢?(生根据课下搜集的资料,汇报交流)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12
【学情分析】
10岁左右的孩子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并没接触太多的科学知识,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结合这一实际来展开。对于恐龙的了解,学生有大量的资料,但并未深入去体会,尤其对恐龙的演变过程,学生了解很少,所以资料的补充应作为我班学生的重要学习环节。同时,在语言文字的体会上,我班学生已初步具备理解词、句的能力,但还需要作进一步训练。所以,个案设计应以重点段的学习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有关恐龙资料片,激趣导入。
2.读课题质疑。
二、读课文,学习生字词,初步感知
1.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文中勾画生字词,自主学习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教师检查字词学习情况。如“顿”和“吨”要注意读音和字形的区别;“鸽”、“盈”、“捷”注意书写。
三、自读自悟第1~2自然段
1.先说方法:读懂每句话的主要意思,串起每句的主要意思,就是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把笨重、迟钝的恐龙与轻巧灵活的鸟类看似毫不相干的两种动物展现在读者面前,告诉我们科学家的重大发现:“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一支”指的是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3.朗读第二自然段。了解这一科学发现的大致过程。抓重点句理解:“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理解“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
(2)理解: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四、精读重点段,领悟写法
(一)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读第3自然段。以“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这一设问,自然地引出下文。
(二)深入体会第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默读第4自然段,弄清共有几句话,用序号标出。
2.抽学生说,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点拨。(这段长句多,如“庞大家族”冒号后的句子具体指出庞大家族有哪些,前后都是围绕相同内容说的,一共8句。)
3.重点体会第二句。
(1)齐读第二句。
(2)标出冒号后的分句(3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3)引导学生体会各分句的内容。(表格式或小标题式,如:行走——身体形态——性情。)
(4)采用引读、对比读等方法,再次体会第二句话的意思:恐龙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重点体会“繁衍”、“形态各异”、“庞大家族”、“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的意思。
(5)板书:
(6)学生看板书复述第二句话的内容。
4.重点体会第三句。
(1)自由读第三句,用序号标出冒号后的分句。(4个分句组成一个长句)
(2)学生质疑,互相解答。
(3)引导学生边体会,边完成板书。(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骨骼、脑颅、前肢、体表。)
(4)学生看书将一、二、三句话连起来说。教师注意引导关键词:“大约”、“数千万年后”、“形态各异”、“庞大家族”、“有些”、“其中”、“一些”,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5.体会第四至七句。
学生朗读这几句,体会科学家假想长羽毛的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1)他们有哪两种猜想,请学生说一说。
(2)前两句讲树栖恐龙在跳跃、降落中具备了滑翔能力,最终主动飞行。后两句讲地面上的带羽毛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6.体会第八句。
(1)齐读。
(2)为什么说“毋庸置疑”?理由是什么?
7.齐读第4自然段,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再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一说。
五、学习最后一段
1.教师读第一句后提问:科学家们还有一个什么美好的愿望?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第二句)
2.“这一历史进程”具体指什么?
六、整体感悟
科学工作者根据恐龙化石,能推测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七、拓展学习
1.读一读,填一填。
(1)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经过()的演化,()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亿万年前,一种()羽毛的恐龙()同类,飞向蓝天,()出今天的鸟类大家族。
(3)地球上的()恐龙()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身体。
(4)数千年后,它的后代()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家族。
2.读一读,说一说。(每组里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第一组:
(1)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第二组:
(1)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2)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3.以“走向恐龙”为主题,开设图片、资料展。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本课“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变过程和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这一重点,备课组讨论所形成的框架式预案力图以“直击重点段”的方式,采取读——说——读的过程来达成这一目的。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根据我班学生的实情,我对这一思路和设计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一是对课文设计中的“理清课文线索”作重点处理,强化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二是在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上,将复述作为体会用词准确性的方法;
三是在设计上,让学生背诵感兴趣的部分,让孩子们积累、内化;四是在拓展学习中,主题活动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而设计。力图从这四方面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内化知识。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13
教学目标:
1、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情景。
2、理解“这里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桂花。”一句话意思。
3、体会作者表达浓浓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导语:童年是美好,那一幕幕童年往事会给人以永久回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
3、教师:读了课题,你有问题要问吗?
(学生自由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方式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读书交流。
(l)请学生选读感兴趣段落。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3)提出自己不懂问题,在小组内与同学交流、讨论。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
引导学生重点探究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①从文中找出“我”喜欢桂花句子读一读,说说“我”为什么喜欢桂花。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重点理解摇花时乐趣。
(l)为什么说摇花对“我”来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2)画出“我”摇桂花句子。
①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②想象“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情景。
③为什么说桂花纷纷落下来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雨”?
(3)指导感情朗读。
3、理解“于是,我也想起了在故乡童年时代‘摇花乐’,还有那摇落阵阵桂花雨”。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四、课堂总结
1、课文通过回忆小时候摇桂花时有趣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往事无比怀念以及对家乡热爱之情。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人和事?如果有,说给大家听听。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由于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文章,学生会很感兴趣。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和理解,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读书、思考、讨论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童年生活,说一说不能忘怀人和事,在阅读学习中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1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感悟文中温馨、快乐、幸福的亲情。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复习生字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月亮船》这首歌。边听边和老师一起感觉)怎么样,好听吗?(生:好听)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七课《走月亮》(板书课题7《走月亮》)走月亮是什么意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检查生字
照亮、阿妈、洒满、香味、灰白色、抱着、运载、温暖
二、品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听课文朗读录音告诉我你此时此刻的感受。(生谈感受:我觉得这篇课文很美;我认为这篇课文写的很温暖;太美丽了;我感到母女的感情特别深;我感受到了快乐……)嗯,你们说的可真棒!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心来体会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课文,感悟美丽)。
有的同学觉得这篇课文很美,在柔和的月光下,这如诗、如梦、如世外田园般的画卷中一定有很多地方吸引了你,快快与你的小伙伴来分享吧。谁第一个带我们去感悟它的美?(学生汇报):
(1)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出示小黑板)
师:你为什么觉得它吸引你?
生:月亮圆圆的发出柔和的光,把一切事物照得特别美丽。
师: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应该怎样读呢?
生:声音应洪亮,大点声。
师:是需要大声读吗?
生:应该温柔点,小点声。
师:你们自己试一试吧。(学生自己试读,指名读)
师:谁还想读?想一想这月光还有可能照亮什么地方?
生:有可能照亮荷塘;有可能照亮小溪;有可能照亮草地……
师:多美呀,还有哪些地方吸引你?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师:多温暖呀!那这句话“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是怎么感受的?
生:溪水在流动,山草和野花的香味在秋风的吹拂下漂到了溪水上空,随着溪水飘啊飘,月光洒在溪水里,溪水流动月光也跟着动)
师:这迷人的夜晚,动听的旋律,读读它蕴含的感情吧!生读文有的同学说感到母女的感情特别深,那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哪吸引了你?
(3)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生:卵石间有很多小水塘,月亮照在小水塘里,水塘里的水紧紧地抱着月亮,好像妈妈抱着我一样)
师:多温暖呀!
(4)阿妈温暖的手拉着我,我闻得见阿妈身上的气息。我们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
(生:我感到很温暖,很幸福,很快乐。妈妈拉着我就像美丽的月亮拉着小星星;我感到了他们的母女深情)
师:说得可真不错,你能再读读吗?生读这一段。
师:自己再读一读,看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觉。(生自读)
师:谁愿意给老师和同学们再读读?(学生读)
师:文中还有没有吸引你的地方?
(5)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句话:“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我用树叶作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你能体会到什么?(生:白天和妈妈在一起,晚上还和妈妈一起去走月亮,很快乐)
三、小结
这诗情画意的文章,把我们带入了爱的天堂,到处充满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读课文吧!(学生配乐读全文,指名读文)
师:读完这篇课文后,你最想说什么呀?
(生:妈妈,我爱你!妈妈我也想和你一起去走月亮;妈妈我们之间的母子情最深……)
师适时地给以表扬说到亲情,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仔细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么的温馨、幸福和快乐。
四、拓展延伸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一些描写月亮的古诗摘抄在你的小本本上,或者是把你和妈妈在一起时发生的最快乐、幸福的事情记录下来。
四年级语文表格教案模板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妻、虱”,会写4个生字“昌”字;能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理解“注视、聚精会神”等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复述故事。
3.品味有关词句,体会纪昌专心刻苦、有毅力、有恒心等品质。
4.了解寓意,明白练好基本功及恒心、毅力、名师指点的重要性,能联系情景发表意见。
5.通过2.3两节的学习,明白寓言的写法上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八单元的第一篇29课《寓言两则》(板书课题)
2、什么是寓言?指名说说。(如果不知道教师解析:寓是寄托、包含的意思。寓言故事往往是通过一个简短虚构的故事让人们明白一个生活中的道理。)
3、你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指名说。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再学习则寓言:《纪昌学射》
4.揭题板书“纪昌学射”,指名试读。教学“昌”字。
观察“昌”字,注意写时下面的日写得要大一些。
齐读课题
5、初步理解课题
从题目看,课文主要讲谁?讲他的什么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二、感知大意,设疑读文
1、自读课文
师要求:
(1)注意生字,读准字音,难读的字或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读完以后,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能用简单的几句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2、指名分节读课文,注意正音,指导学生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纪昌想学射箭,他拜了飞卫为师。开始飞卫让纪昌练眼力,先练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再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眼力练成后开始教他开弓放箭,最后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教学预设:(如果学生不能把练眼力说具体,教师引导)
(1)由课题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现在让我们一起再来看课题。从题目看,课文写的是纪昌学习射箭的故事,那么课文主要是写纪昌学习怎样开弓怎样放箭事吗?(生:不是)那么课文重点讲了什么?(纪昌练眼力的事,板书:练眼力)
(2)师傅飞卫两次让纪昌练眼力,分别是练什么样的眼力?(第一次: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第二次: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教师板书:牢牢盯住极小很大
(3)再指名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品“练眼力”悟寓意
1、课文写了他2次练眼力,是课文的哪几节?(找到2、3两节)
出示这两个段落。
2、认真仔细地拿出你的笔默读这两节,批批注注。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整体去感知纪昌的品质)
3、师:从刚才的交流中,老师发现同学们对纪昌的不懈努力感触最深,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纪昌的坚持不懈与努力付出的呢?请同学们用横线在这两段话中划出纪昌怎样练眼力的句子。
5、学习第一次练眼力。
(1)师:第一次他是怎么练的?(板书:一)
指名,出示句子: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2)师:你觉得纪昌练得怎么样?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3)集体交流:(边交流边板书:躺、睁大、注视、)
睁大、注视
①师:“睁大眼睛,注视着”就是师傅要求的——眼睛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让我们体验一下,请你睁大眼睛牢牢盯住老师手中的粉笔一分钟不眨眼。
②请学生谈体会。
③比较体会。师:我们盯的是静止不动的粉笔而且也才一分钟而已,而纪昌呢?他的目标是什么?这样的练习做了多久?此时,你有了什么样的新感受?
躺
①师:同学们,这就是织布机。出示图片(织布机)这边的横杠上只能坐一个人操纵它,底部的空间非常——窄小。看,这就是梭子,两头尖尖的,人们用它在织布机上来回穿梭织成了一匹匹布。纪昌就是躺在这样的织布机下练眼力的。此时,你想说什么?(织布机下面这么窄小根本没法躺,或是即使好不容易躺下了,他还得睁大眼睛牢牢盯住来回穿梭的梭子,身子一动不动的,他一定累坏了。)
(4)引读。师:同学们体会得多好啊,现在让我们用朗读把纪昌的这一份坚持与努力,这一颗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决心读出来。听了师傅的话,回到家之后,就练习了起来。
第一天——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他感到眼睛累极了,酸极了。
但是他揉了揉酸痛的眼睛,又练习起来。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就这样,一个月过去了,他还是在练习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一年过去了,他仍然在练习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师:两年过去了,他依然坚持练习读(妻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5)理解“相当到家”
师:结果怎么样呢?
出示句子: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练到了什么程度?(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句中用哪一个词语概括说明了?(相当到家)师:这两处的意思其实是一样的,这个破折号起到了补充说明的作用。破折号后面的内容补充说明了“相当到家”的具体程度。
(6)小结:纪昌的这个本领是怎么得来的?学生说,教师随机板书(坚持不懈,刻苦努力,有恒心)
6、学习第二次练眼力。
(1)师:纪昌有了这样的成绩真高兴,但师傅说他的眼力还不够。还得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才行。如果你是当时的纪昌,听了师傅的这番话,你心中有何感受?
纪昌二话不说听从了师傅的话,一个优秀的学习者就应该具备谦虚的学习态度。
第二次他又是怎样练的呢?(板书:二)
出示句子: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2)自己默读这句话,从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哪些字词中体会到的?
指名谈,教师一边板书词语:绑、吊、每天、站、聚精会神、盯。
(3)师:练着练着,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有资料载,纪昌这样的练习整整花了三年时间。
师:这次他又练成了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东西的本领。这还是离不开自己的——两年的时间练不眨眼,三年的时间练习把极小的东西看成很大的东西,前后利用五年时间练习眼力,看到这样的纪昌,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四、知写法,练复述
1、师:现在我们再来看这两节,都是写纪昌练眼力的。它们在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指名说。
教学预设:(如果学生说不好,或是只说了内容)
(1)教师引读:我们来看这两节,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要求纪昌——听了飞卫的话,纪昌怎么做?——结果?.第二次,纪昌拜见飞卫,飞卫再一次要求纪昌——纪昌怎么做?——结果?——
现在你发现它们写法上的特点了吗?
(2)理清条理:先——再——最后——(师板书)
2、教师说明复述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有所区别,概括比较简练,而复述则要求比较具体地能把故事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把它讲清楚。准备复述,指名复述。
五、谈成功悟寓意
(1)眼力练成之后,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最终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纪昌最后的成功除了自己的努力,还离不开谁?
(2)师:没有师傅飞卫的严格要求,也许纪昌也成不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同学们知道吗?成语中说的“百步穿杨”故事说的就是飞卫。他可是个真正的射箭能手啊!有了这样的师傅,使纪昌学射事半功倍,这真是我们常说的——名师出高徒啊!
六、回课题,再悟理
1.课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可老师心中却又有了疑问,课文题目明明写的是纪昌学射的事,可为什么课文不写纪昌怎样练习开弓放箭,而却是详细写了练眼力的事的呢?
2.谈一谈。
师小结:是的,练眼力是射箭的基础。是开弓放箭的基本功。所以课文把练眼力这一内容写得那么详细。同样道理,我们在生活中学习任何本领都要自己肯下苦功夫,要有一颗坚持不懈的恒心,先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才行啊!比如同学练书法,要想写得一手漂亮的好字,必须得扎扎扎实实写好每一个笔画。你还有这样的例子吗?
3、积累
师:最后,老师送你们几句话,也许能成为你生活中一个无声的老师。
齐读:
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成功来自于恒心、毅力,来自于扎实的基本功。
万丈高楼平地起,磨刀不误砍柴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希望这些无声的老师能常伴你的左右,伴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