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

时间: 新华 四年级教案

教案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为教师提供了系统、全面的教学指导。如何写出优秀的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8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自由组合,分角色演一演这个童话故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不同角色的心理。

2、通过分角色演童话剧,加深对童话内容的理解。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31《快乐的.王子》

2、学生齐读并质疑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片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1、讨论;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反馈自学情况。

四、学习课文。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出示学习提纲。

3、先自学,后分组讨论交流。

4、反馈自学情况。

5、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谈体会。

6、假如你是王子,你会……

五、

1、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学了这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或者你有什么感想?

六、作业布置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把这个童话故事排成课本剧演一演。

板书设计:

31__快乐王子

宝石无助的母亲

小燕子眼睛可怜的乞丐王子的伟大

眼睛可怜的小女孩

金箔片子穷人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2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分段

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

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习生字和要求写的字。

学习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眺、阁、耸”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雕”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堤”字就不能念成(shi)。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近的字,形近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五)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六)学法指导:

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齐读课文。

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习课文第二段。

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

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句;

第二层是第3句;

第三层是第句。

逐层学习:(重点学习第二层)

(1)学习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习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习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39;基础上练习背诵此段。

四、讲读,学习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齐读全文。

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习课文第四段。

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习。

(3)指名朗读、齐读。

三、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四、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五、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自然段。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3

学习目标

①认识兼、仆等7个生字。会写闻、尘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近闻名、相距、学问等14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孔子拜师求学的经过,感受孔子、老子的品行。

③懂得为学要勤奋、谦虚,永不满足,为人要真诚、无私、尊敬师长。

A案

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课件(孔子画像、孔子讲学、孔子论著以及人们纪念孔子的场景)。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学生自读课文,记下疑问。

第一课时

情境导入

①谈话:同学们,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有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叫孔子(板书:孔子)让我们随着这段录像一起走近孔子。

②播放多媒体课件。看了这段录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自由说说。)

③引入:为什么孔子能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学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就能揭开这个秘密。

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②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指名朗读这些词语:日夜兼程风尘仆仆纳闷风餐露宿毫无保留传授佩服。(注意读准加点字的字音)。

③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④感知课文大意。说说课文讲了些什么。

研读感悟

①孔子和老子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你用一标出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并在文中注一注你的感受。

②读一读你画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说给同座听。

③班级交流读书感受。

学生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a.谈孔子。

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

孔子连忙说:学后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

b.谈老子。

你就是孔丘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

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

c.学生综合谈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课后作业

结合课文或课外搜集的资料谈谈自己对孔子或老子的印象。下节课,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①认读、书写生字。

同桌交流记忆这些生字的方法。注意丘与兵的区别,尘上面小字的写法。然后练习写生字。

②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孔子、老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③引入:大家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

朗读感悟

①生自由练读。

②生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提醒学生读好写孔子和老子交往时的态度的词语以及礼貌用语)。

③师引读。

演读感悟

①分小组演一演。

②推荐小组演一演,进一步加深对孔子、老子的印象。

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先议论一下哪些字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完后适当展示、指导。

读书汇报

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班内召开我心中的孔子和我心中的老子读书汇报会,从多方面介绍孔子和老子(鼓励学生引用孔子的名言)。

拓展活动

孔子、老子是我国的大思想家,他们创立的儒家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生活中,我们也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多地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我们准备开展闪光的金钥匙活动,用这把金钥匙去开启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

①自由分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选择伙伴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②明确责任:各小组主民推荐一名同学作组长,具体负责小组的活动。

③商定方案:各小组在组长带领下,商定准备了解哪些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组内具体分工等事宜,形成文字报老师处。

B案

课前准备

①学生读课文,画出生字。

②自制生字词卡片。

③搜集孔子、老子的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

紧扣课题,引入新课

①教师提示课题:17、孔子拜师。

②感悟题意。

a.用自己的话把题中暗含的意思表达出来(年轻的孔子拜学问渊博的老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

b.扣题质疑。

估计学生质疑:孔子是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拜师?怎样拜师?

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①认读生字。

a.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b.指名认读生字。

②给生字找朋友。

a.给这些生字组词。

b.读词语。

细读课文,解难释疑

①孔子是怎样的人?

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资料袋及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研读课文。

②孔子为什么拜师?怎样拜师?

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来理解。

课件重点出示:

a.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

b.曲阜到洛阳相距很远,孔子走了几个月,才走到了洛阳。

比较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从第一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外作业

①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②摘抄孔子、老子的名言。

第二课时

复习词语

①卡片抽读。教师将词语卡片随机抽出,指名学生认读。

②组内检测。小组内模仿教师的方法,互相检查词语的掌握情况。

朗读感悟

①自由读课文,把自己感触最深的部分读给同桌听。

②展示读课文,同桌互读互听,互提意见。

③表演读课文,把文中易演的内容在朗读的同时加进动作。

④品读升华。听了刚才的朗读,你对孔子、老子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指导书写

①请学生当小老师,指出书写生字的注意点,如,迎字不要多一点,尘字上面的小不要带钩。

②请书法好的学生到田字格内范写生字,注意生字的结构特点。仆、授等字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③学生写字并写词语。

布置实践活动

①活动总动员。孔子、老子创立的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中华传统文化像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开展一次活动,去了解一下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去感受一下这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②活动筹备。

a.命名。根据教材提示,你想了解生活中的哪些传统文化?学生根据自己准备了解的内容给本次活动命名。

b.组织。自由组成合作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担任组长。

③拟定活动计划。由组长组织讨论,共同拟定本次活动的计划。

④交流活动计划。

课外作业

按照商定的计划开展活动。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查找有关欧洲国家和城市的资料;教师制作教学幻灯片。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内容,提出疑难,展示自学;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创设条件

1.置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确实是一件令人惊讶的事。请结合课文内容,小组学习,谈一谈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三、组织研究

1.激情: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你赞成哪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呢?现在,请同学们自愿结组,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分组讨论:

(1)乌塔的说法和做法好不好?我们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2)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3)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2.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3.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a、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b、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c、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五、布置实践作业:(任选两题)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回想自己游玩过哪些地方,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文并茂,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抗战中军民是如何以民族大义为重,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硝、触、搐”等7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吃过馒头吧?假如给你一个有缺口的馒头你会要吗?可是有个人却把一个有缺口的馒头一直珍藏了34年,临终前还一直叮嘱这个馒头传下去,并把这个馒头的故事讲给所有的孩子们听。同学们你们想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快乐读书屋”去聆听这个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句子读通,字音读准;并在读的过程 中标出自然段。

2、出示字词,采用男女生赛读的形式,让学生认读。

3、学生分段读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感悟课文。

1、通过读文相信这个感人的故事已经深深印在我们脑海了,回顾课文1—6自然段,说说你从这几段中知道了什么?

2、可见情况真是危急啊!在这样危急时刻,争分夺秒时刻,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发生了什么?

3、就在这个时候,饥民们是怎样做的?事情又是怎样发展的?

让我们默读7—18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一画。

学生汇报。

(1)当学生汇报少校给饥民跪下那一段,适时提问大胡子少校为什么要给饥民跪下?体会当时他的心情,并指导朗读。

(2)当学生汇报小女孩交馒头那一段,要让学生把感动的景象用朗读表现出来。

分角色朗读小女孩与少校的对话。体会当时少校的心情,想一想此时你最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3)当小女孩汇报所有饥民都把馒头交上去那一段,让学生对比饥民之前与现在的行为。想一想饥民在如此饥饿的情况下,为什么又要将抓到手里的馒头默默地放回车上?

4、少校归来时,发现了什么?

5、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站到尤小翠坟前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她们的心情怎样?

6、一个有缺口的馒头,就这样保留了34年,将军在临终前说把这馒头传下去?那传下去的仅仅是馒头吗?还有什么?

四、练笔。

面对今天的学习生活,你有哪些感想?你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五、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今后也要学习小女孩那个团结对敌,一致对外,以大局为重的精神。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6

教学目标:

1、学_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2、学习简明生动地叙述一件事,在叙述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

学_甘于清贫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对_同志产生初步了解,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学生班级范围内交流,互相补充。

2、 教师补充,强调_同志的为人品质,导入新课。

二、 检查预习,初步把握课文内容。

1、提问:_是一个怎样的人?

2、板书课题。

3、自由交流。

4、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突出“清贫”。

三、 再读课文,深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 学生带着问题大声朗读课文

(1) 什么是清贫?

(2) 文中哪些内容最能凸显_同志的这一可贵品质。

2、 集体反馈交流。

3、 画出富有表现力的句子,圈画关键词语,在旁边作恰当的批注。

4、 集体交流,教师作适当点拨,注意学习习惯的培养。

5、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读了这些文字有什么感想?你觉得清贫这一可贵的品质对当时的革命有什么意义?

四、 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入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

1、找出“我”与“士兵”的对话内容,同桌分角色朗读

2、指导同桌朗读。点评:读得怎样?该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

3、再次朗读。

五、 质疑,培养思维能力

1、 学生交流课前和课中产生的问题。

2、 互相探讨,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

3、 教师质疑,落实课文选材教学。

(1)想一想:课文第8小节对_“家底”的补叙有什么表达作用?

(2) 志敏为什么要坚持一种“清贫”的生活态度?

六、 拓展,辩一辩。

1、 辩一辩:在提倡全面小康的时代,清贫还需要吗?

2、 学生充分思考,辩论,教师最后做正确的引导。

七、 作业

1、把文中的一桩趣事说给家长听。

2、有人说_烈士“清”而不“贫”,你同意吗?请写一写。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内容,体会当年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录像了解时代背景,以读为本,读出理解,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读中体验,读中悟情。边读边画边想,再把自己的感受,对文章的感情读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当时东北人民无家可归、流亡关内的痛苦,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小具有爱好和平,远离战争的美好愿望。

德育目标:教育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教学重难点

了解歌词中事件的时代背景。以诵读歌词为重点,在诵读中体会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的苦难和抗日军民高昂的斗志,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1931年,在我中华大地上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大事。你知道是什么事吗?(九一八事变)

2.师生共同观看记录片了解九一八事件始末

日本侵略的铁蹄随意践踏我国领土,国民党政府提出不抵抗政策。在日本铁蹄的践踏下,东三省很快沦陷。中国东北三省的劳苦大众携老带子,被迫离开自己的家乡流亡关内。东北是他们的家乡,可此刻,他们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爱国志士勇敢的站出来,号召、组织大家要拿起武器和敌人进行坚强的战斗,把日本侵略者打回老家去。张寒晖也拿起了特殊的武器——笔,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每一位中华儿女,这首歌并迅速传遍全国,引起强烈的轰动。

3.放歌曲《松花江上》

4.听完这首歌曲,你心情怎样?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首歌的歌词。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来读读这首歌词,看看读后你又有什么感受?

1、读了这首诗,你愤怒不愤怒?痛心不痛心?同情不同情?牵挂不牵挂?愤怒的是什么?痛心的是什么?同情的又是什么?牵挂的是什么?

2、好,同学们,就请你们带着你所感受到的情感,再来读一读这首歌词

三、深入体会:

1、出示: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这里的“我”指谁?读了这一部分歌词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读一读?

在这一部分里,有两处重复的内容(课件画线),它的作用就是强调了作者怀恋家乡的情感。

那么,作者歌词中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其实准确的说,应该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

2、出示:

“九一八”“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脱离了我的家乡,

抛弃那无尽的宝藏。

流浪!

流浪!

整日价在关内,

流浪!

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九一八事变”?为何要脱离家乡?为何要抛弃宝藏?上一部分中用到了反复,这一部分有吗?在哪里?“九一八”为什么反复出现两次呢?还有吗?(“流浪”反复三次)表现出了流浪的时间长、无休止,又说出了人民的无奈和内心的痛苦。

好,下面请同桌间接读,要把你心中的体会读出来。

3、出示:

哪年哪月,

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

哪年哪月,

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爹娘啊,

爹娘啊,

什么时候,才能够欢聚一堂。

这部分中,“哪年哪月”的反复有什么作用?两次反复“爹娘啊” 充分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流离在外的人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呢?他们的愿望怎样才能实现呢?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个青年,你会怎样做?是啊,好多英雄志士都投入到了抗日的行列。通过八年的抗战,咱们中国最后终于胜利啦!

好,同学们,我想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对这首歌词,你一定有了更深的体会,下面就请你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吧。(有时间的话,先自由读,再齐读)

4、在引导学生放着配音读全诗。

5、在咱们这个和平年代里,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爱国呢?(机动)

四、结束,掀起。

我们现在处于和平年代,我们要勿忘国耻,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是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昌盛。

现在让我们再一次回味这首曾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风靡中华大地的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在歌声中时刻提醒自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准备: 自制ppt课件 爬山虎的视频动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里的生字新词,欣赏了爬山虎那美丽的叶子,谁能用最美的语言来告诉大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生1:爬山虎的叶子刚长出来是嫩红的,过几天就变成深红的。

生2:爬山虎的叶子绿得很鲜艳,看着非常舒服。

生3:爬山虎的叶子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远远望去,像一道绿色的屏风。

生4:爬山虎的叶子很美,被风拂过,一墙的叶子犹如那碧绿的湖水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生:……

二、合作学习,深入探究

师:同学们的表现真不错,看来大家对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已经了解得非常清楚了,这节课我们要探究关于爬山虎脚的秘密,请大家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根据屏幕上的提示,选择各小组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各小组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多媒体显示:

(1)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

(2)爬山虎的是怎样爬的?

(3)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

(生合作学习)

汇报交流:

生:我是绘画小组的,我们研究的是“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这个问题,用这副画来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吧!(指着画)瞧!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它长在茎上,六七根枝状的细丝,嫩红的嫩红的,很像蜗牛的触角吧?

师:画得好,讲得清楚,不错。给他一点掌声吧。还有其它小组研究了这个问题吗?

生:我是制作小组的,我家院子就有爬山虎,早上剪了一枝给大家带来了,这就是爬山虎,(指着爬山虎)这里是长叶柄的地方,在它的反面长着枝状的嫩红细丝,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师:谁来评价一下制作小组展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

生:棒极了!我一下子就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是啦!

师:呵呵!确实很棒!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像制作小组的同学一样,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寻找到简单有效的学习方法。继续展示你们的研究成果吧!

生:我是朗读小组的,我们研究的是“爬山虎的是怎样爬的?”这个问题,让我以朗读的方式来展示我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吧!(声情并茂的朗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

师:老师好佩服你的朗读能力!还有别的小组研究了这个问题吗?

生(2个):我们是表演小组的,让我用来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吧!(一个同学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爬山虎的生长情况,另一个同学进行精彩的动作演示)。

师:怎么样?大家来评评他们展示的学习成果。

生:(热烈的掌声)

师:掌声是大家给予你们最美的奖品,在表演中他们抓住了“触”“巴”“拉”“贴”(板书)这4个表示动作的词语来演示了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过程,老师相信还有更棒的研究成果。

生:hello!大家好,我是特色小组的,我们小组研究了“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特点?”我呀(戴上爬山虎的头饰进行介绍),就是爬山虎的脚。我最喜欢墙了,一天到晚总是和它形影不离,如果离开了墙,我就无法生存啦!

师:好可爱的“爬山虎”!大家知道爬山虎为什么这样喜欢墙吗?

生:因为爬山虎的脚要是处着触着墙,就会牢牢的巴住墙生长得越来越旺盛,没触着墙的,可就惨啦,不几天就萎了,后来甚至连痕迹也没有啦!

师:(相机板书:没触墙:萎触墙:牢固)

三、美读重点句段,感悟写法

师:刚才大家通过合作学习,研究了爬山虎脚的秘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美美的欣赏一下有关爬山虎脚的视频动画吧。(播放多媒体视频动画)

师:欣赏完动画,老师相信同学们对爬山虎有许多新的感受和认识,选择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用最美的情感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谁愿意来试试?

(生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

师: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很美,你们读得更美!老师想请大家猜一猜,为什么叶圣陶爷爷能把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写得这么有魅力呢?

生1:观察仔细。

生2:抓住了爬山虎的特点进行了细心观察。

生3:观察了很长时间。

……

师:是呀,只要养成了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你就会有许多新的发现,老师想邀请同学们来参加快乐尝试,大家愿意吗?

生(齐):愿意!

多媒体显示快乐尝试要求:

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闸门,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描述一下你喜欢的植物或者生活中你感兴趣的事物,可以吗?

生1:我喜欢柳树的枝条,微风一吹,她随风摇曳,像一位美丽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生2:我喜欢仙人掌,虽然它的外表长满了尖刺,却能开出鲜艳美丽的花。

生3:我喜欢含羞草,它是一种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轻轻碰一下,它的叶子就会左右合并,过一会儿又会散开。

生4:我喜欢月亮姐姐的脸,她的脸是多变的,有时候是圆的,有时候是半圆的,有时候只露出小半边脸。

……

四、课堂小结,课外拓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来大家都快成小作家啦!这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脚的秘密,真的好神奇!你们想知道植物更多的秘密吗?那么,请大家看屏幕吧:

屏幕显示课外探究题:

我们的大自然是个奇妙的世界,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植物的奥秘,回家后去仔细观察一下你周围的植物,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惊喜发现,可以《植物的小秘密》为题写成一篇短文,下星期的语文习作课进行交流。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教学重点】

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体会小豌豆为人们做好事的美好心灵。从而使孩子们懂得生活中不能没有爱,爱是最伟大的,也是最幸福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学

1.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你的志向是什么呢?为了实现志向,你是怎样努力的?

生说说自己的志向,并说明自己是怎样努力的。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豆子也不例外,这不,文中的五粒豆也展现了自己的志向,让咱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2.全班交流作者的资料。

课件出示:

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代表作有《小锡兵》《海的女儿》《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皇帝的新装》等。

设计这个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来检验学生的概括能力。

二、学生试学

1.课件出示本课会认字和会写字,认读生字,重点指导易混字和易写错的字。

课件出示:

会认字:豌按僵预揭啪苔囚框溢

会写字:豌按舒适恐僵硬枪耐探愉曾

教师指导:“僵”读“jiānɡ”,“囚”读“qiú”,这两个字注音的时候要注意,不要写错。“愉”右边第三笔短横不要写漏。

2.学习一篇课文,理解词语是很重要的。下面请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是通过什么方式理解的。

生交流词语的意思,并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

师:我们要理解词语的意思,方式有很多种,可以借助工具书,可以联系上下文,还可以向别人请教等。

3.指名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师生共学

1.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生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师及时作出评价。

2.角色体验。

先默读课文,用合适的语气朗读童话中五粒豌豆的语言及内心活动。然后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完后,教师要及时作出评价。

3.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

深入阅读课文,思考:五粒豌豆分别有什么性格特点?它们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生读课文,解决问题,并在全班交流,师总结。

课件出示:

第一粒豌豆:飞到广阔的世界里去——被鸽子吃掉了

第二粒豌豆:直接飞进太阳里去——落到了水沟里

第三、四粒豌豆:到了哪儿就在哪儿住下来——也被鸽子吃掉了

第五粒豌豆: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带来生命的曙光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0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通过朗读体会_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3.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_同志甘于清贫的可贵品质,感受他坚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_的狱中作品《清贫》,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读课题《清贫》。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初步感受了_清贫的一生,现在我们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故事?

现在,我们就继续走进_,感受他清贫的一生。下面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体现_清贫的句子,并想一想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现在我们来小组交流一下勾画的部分,并抓住具体的词句说说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二、精读课文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些地方体现了_的清贫?并抓住具体的词句说说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

第9段

那些地方体现了_的清贫?抓住具体的词句来说说怎么体会出来的?

旧汗褂裤和线袜:什么样的?读出来!(板书)深山坞

:什么意思?除了这两件东西之外他还有别的东西吗?_参加革命后,家里被烧被抢了十几次,很可能除了这两件东西之外,什么都没有了。

传世宝:什么是传世宝?什么样的东西通常被称为传世宝?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加双引号?_将这两件东西奉为“传世宝”别人怎么看?“齿冷三天”什么意思?富翁们可能怎么笑话他?这样笑话他,_还将这两件东西做为传世宝,我们体会到_怎样?在乎这些笑话吗?(清贫,而且甘于清贫,清贫并没有使他感到羞耻,反而让他感觉是个宝。)读出这种感觉来!老师范读(感受到乐观,甘于清贫)

读到这里让我们感觉到了_生活的“贫”

联系_的身份,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数百万元在今天看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一点一滴,还可以换成那个词?(板书)谁来谈谈对“一点一滴”这个词的理解,读出来!

下面老师为同学们讲述一个真实的小故事;

_同志参加革命之后,_就恨上他家了,他家被烧被抢十几次了。锅碗瓢盆都被砸了,粮食被抢了,他的母亲实在没有办法,才去向_要钱,你们猜_是怎么说的?

你们想知道_当时是怎样说的的吗?_说:妈,我是当主席,可当的是穷人的主席,哪里是官。苏维埃刚建立,革命才有个头,我们每个人的饭钱才7分呀!

_对母亲说这句话时心理可能怎么想的?

忠孝难两全呐!_回绝了母亲的要求,这回我们再来说说_的“贫”是因为什么?板书“清”

此时,我们对_是怎样的感情?让我们怀着对_的敬佩之情再来读读这句话。

第二段

在_被俘,两个国民党士兵搜身时,哪又让我们看到_的清贫。说说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读出来!

两个国民党兵士发现一个铜板也没有搜出也产生了一个和我们一样的疑问:(怎么会没有钱)同学们一起来告诉他们是因为什么?齐读上一句

体会国民党兵士的贪婪

国民党的伟人们不信,他们认为这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两个国民党兵士不信,他们满肚子热望的想从_这里发洋财。同学们找找他们搜钱时搜了几次,都是怎么搜的?

课件出示三句话

看看他们的几次动作,再看看他们的心情,你体会到了什么?从那个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我们通常拿什么东西用捏?(细小的东西)他们是怎样捏的?

这还不算完,他们还不止捏了一次,

这次是怎么捏的?自己捏捏体会体会,换成别的词可以吗?

从他们的心情上,你又看出什么?

他们见搜不出什么,又采取了另一种手段——威吓

他们是怎样威吓的?我们应怎么读?

同桌分角色练着读读

(分角色朗读,老师读叙述部分)评价:他们读的怎样?

其中_的一段话老师也很想来读读,师读。

_是怎样说这句话的?

现在怎么还笑得出来?这是什么笑?淡淡的表现出什么?

下面我们带着对敌人轻蔑的笑,讥讽的笑,带着_被捕时的从容、淡定再来读读_的话!

三、学习最后一句

国民党的兵士尚且如此贪婪,国民党当官的更是变本加厉,搜刮民财。所以当时,国民党被称为“刮民党”。那做为共产党的大官,_为什么可以做到如此清贫?

_在狱中写到;

师:为了党,为了阶级,为了革命事业,_甘于清贫,因为清贫能使他身更正,眼更明,心更亮,清贫能使他战胜困难,清贫能使他找到前进的方向。用书上的一句话就是:“”齐读。早在赣东北时,_就将这句话做为自己的座右铭。

_到底是不是这样做的,读读_的事迹,你们就知道了。

(3名同学读,教师配乐)

1名,这是_因清贫而具有的正气,大义灭亲,这就充分向我们证明着这句话,一生读。

2名,这是因清贫而明理,这又一次向我们证明———

3名,这是因清贫而乐观,这还是在向我们证明———(齐读)

4但在我们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困难不止这些,爬雪山、过草地,没有弹药,粮食短缺等等,革命者也不止_一个,上到毛主席,下到普通士兵,千千万万。但他们都具有这样的美德——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让我们再读这句话。

_是清贫的,革命者是清贫的,但却有人说他们很富有,你同意吗?那以_为代表的革命者,他们的“富有”是什么呢?(板书)

说的太好了,清贫本身就是一种财富。正是因为这些以_为代表的革命者精神的富有,才是我们革命能够成功,新中国能够成立的原因。

四、小结

1935年8月6日_被国民党_杀害,牺牲时年仅35岁,_清贫的一生用8个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那就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透过他的清贫,我们看到了他伟大人格的富有。

郭沫若同志也曾用一首诗来盛赞_烈士。我们一起读!

在革命过程中,向_烈士那样的革命者有千千万万,课下我们就找来他们的事迹读读,让我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感受伟大精神的洗礼。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1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能正确朗读16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说出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4.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产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

课件、搜集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按动遥控器看电视的时候,当你打开冰箱取饮料的`时候,当你拨通电话与同学交谈的时候,当你登录网站查阅资料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什么?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简单介绍作者路甬祥及本文的写作意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读通课文。

2.默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是围绕那一段写的?用划出来。

三、抓住重点,深悟课文

1.直入中心,引导质疑。(出示: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自成一段,简要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

学生齐读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针对这句话质疑。

2.细读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设问句。理解发明和发现、一百年和上百万年的区别。

3.指导学生自学第三、四自然段。

自学提示(出示课件):

动笔画画:划出描写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的生活状态和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语句。

用心想想:课文用了什么方法向我们介绍了20世纪人类科学技术成就的?用这样的方法写有什么好处?

小组交流:把你的学习收获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分享。

学生自学,教师参与小组学习,巡视指导。

教师提出汇报要求,学生汇报自学收获。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

理解农耕社会。

理解重点句子: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

结合第四段内容,进一步理解发明和发现。(课件出示相关图片)

体会对比的说明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科学技术给人类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和好处。

学生举出其它的科技成就。(课件出示展示科技成就的图片。)

指导朗读。

总结写法和说明方法运用的好处。

4.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齐读。思考:你认为20世纪是一个怎样的世纪呢?

(课件出示)20世纪是一个的世纪。

同桌交流,补充空白。

(2)学生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畅谈心中的奇思妙想。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超市

1.把你的奇思妙想动笔画下来,讲给爸爸妈妈或长辈听,听取他们意见和建议。然后运用今天学到的说明方法写一篇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人类

↙↖

科技→发现和发明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戎、诸”等3个生字,会写“戎、尝”等5个字。

2.能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4.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教学重点】

1.能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重点)

2.能把文言文读正确,读出节奏,读懂意思,并能背诵。(重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故事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都喜欢看历史精典故事吗?说说你看过哪些历史精典故事?

师:本单元,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非常好看的历史精典故事。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过渡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本单元第一个历史故事《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看看从中能受到什么启示吧!(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

【设计意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这里由故事导入,目的是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资料介绍

〔王戎〕字浚冲,晋初任荆州刺史。因平吴有功,封为安丰侯。王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包括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魏氏春秋》说,此七人“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他们常在竹林之中肆意酣畅,大都崇尚老庄之学,不拘礼法,生性放达。透过“七贤”的文章创作,可窥到他们各自的志向意趣。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戎马一生诸子百家竞赛唯一

(重点指导生字:

戎:“戎”和“戍”是形近字,不要读成“shù”;

诸:不要只读一半音,不要读成“zhě”;

竞:“竞”和“竟”是形近字,都读“jìng”。)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注意声母易读错:诸(zhū)竞(jìng)。

注意韵母易读错:戎(róng)。

(2)学习多音字:折(zhéshézhē)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②读一读:

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了。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尝的确如此。

竞走曾经。

唯争着跑过去。

信然只有。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讲了王戎和小朋友在路边看到树上有很多李子,其他孩子争相摘李子,王戎认为必是苦李。)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先写(起因);再写(经过);最后写(结果)。

四、学习“会写字”

戎、尝、诸、竞、唯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诸、唯”属于“左窄右宽”;“衔”属于左中右结构;“尝、竞”是上下结构的字,“尝”上宽下窄;“竞”上小下大;“戎”是右上包围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注意笔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微、缓”和上下结构的字“茂”,学生练写。

戎:戈字左边没有撇、斜钩要长,下边一横稍往上拉、中间是一撇不是一竖。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另外,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初步感受王戎的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意思。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歪路。(重点)

2.学习作者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来表现人物特点。(难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读了《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文言文,你还记得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吗?

师:王戎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这节课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王戎不取道旁李》神话故事,仔细读课文,读懂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复习导入环节,既温习了词语的朗读,又让学生凭借词语回忆了课文内容,还进行了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王戎与其他孩子表现有哪些不同?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其他孩子“竞走取之”,只有王戎“巍然不动”)

三、精读古文,深入理解。

过渡:古文大家已经读得背得很不错啦,那它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

1.让我们先来看第一句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谁来读一读?(生读,注意节奏)

这句话中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小儿)(诸)(尝)

这个词语提的真好,谁愿意来帮助他解决?

(“诸”说明当时一起游玩的小孩很多,不是一两个,练习下文就知道当时其他孩子求取摘李子了,从侧面表现出王戎的善于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思考:其他孩子的表现与司马光的举动有什么关系?

(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王戎观察的细致入微和推理判断的正确。)

有一点想要提醒小朋友,尝可不是常常的常,这儿有三种意思,你觉得是哪一种?为什么?

(1)品尝(2)曾经(3)尝试

(曾经)

现在你能连起来说一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与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过渡:是呀,王戎那天和诸小儿玩了什么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尝试着用小古文说一说!

同桌说,指名说。

捉迷藏、爬山、打陀螺、玩老鹰捉小鸡、捉蝴蝶、跳绳、抓蛐蛐儿、爬树……

让我们一起读好第一句吧!

2.过渡:正当小朋友们玩得欢天喜地的时候,他们又看到了什么?请男生一起来读一读。

师:接下来的故事情节,请小朋友小组合作来说一说。

师:第一幅

(小朋友们来到了路边,他们发现路边长着一棵茂密的李树。)(板书:起因:路边李树多子)

师:这棵李树长在哪里?

(路边。)

你怎么知道的?道边李树。

师:这就是李树,你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李树?

(高大)

(李树上长着许多沉甸甸的李子,就快把树枝都压弯了。一个个李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把树枝都压弯了,这就叫“多子折枝”。)

大家能读好这句话了吗?

出示小古文。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师:谁来说说第二幅?

(小朋友们都爬到树上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这么做。)

小古文是: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老师这也有一个李子,你瞧瞧。

它什么样?你觉得它的味道怎么样呢?

(诸小儿看着满树的李子,馋得直流口水。)

师:诸小儿怎么做的?

(竞走)

师:竞走这个词语,我们在识字中已经学过,什么是竞走?(板书:经过: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

在小古文里也出现过竞走这个词,在哪一课?龟兔竞走就是龟兔赛跑。所以竞走“争先恐后的跑过去拿”的意思。是大家都比赛着跑过去,谁也不让谁,老师送大家一个词,就是争先恐后(齐读)。

(“唯”就是只有。)

你能读出诸小儿的争先恐后,王戎的镇定吗?

谁来说第三幅?

(看到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子,诸小儿口水直流,一个个争先恐后地冲向李树,像猴子一样一下爬到树上摘果子,只有王戎站在原地不动。)

诸小儿会会怎么问呢?

(你怎么不摘李?你傻啦,为什么不去?你怎么站在这儿不动?)

人问之,“之”是谁?

(“之”就是王戎。)

谁来问一问?指名读。齐读。借助注释理解课文。

方法指导:

借助注释学习文言文

注释,好比拐杖,它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门径。阅读文言文时,要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有关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情感。然而,拐杖不是腿。用好注释,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分析,独立思考。

运用:如“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多子折枝”的注释是:李子很多,树枝快压断了。需要根据注释补充意思为:(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结了很多果实,压得树枝都弯下去。

王戎什么反应呢,谁来说第四幅。

小古文是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王戎告诉小朋友如果李树长在路边而且长满树的话,那肯定是很苦的李子。)

王戎怎么知道的?他去尝了吗?

那他是随便猜猜的吗?他怎么想的?

(李子如果是甜的,早就被采光了。)

师:李子究竟苦不苦?一开始诸小儿相信王戎的话了吗?

(没有,摘了吃了,才相信的。)(板书:结果:果为苦李)

那就是“取之,信然”。你明白了吗?(板书:仔细观察善于动脑推理判断)

(李子果然是苦的,大家相信王戎说的话了,这就是信然。)

这句话只有4个字,我们一起读一读。

王戎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首先要善于观察,对事物有强力好奇心,且有丰富想象力;其次观察事物时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3.写作方法

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对表现王戎的聪明才智起到了什么作用?

(对比)(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

联系实际讲对比:对比的手法看起来好像很深奥,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用。而且经常用。?

生活中这样的对比还很多,以后注意在作文中也多运用。

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从聪明过人的王戎身上,你能学到什么?遇到事情多观察,多思考,多分析推理,不盲目行动。(如果做到这样,你也可以像王戎那样聪明)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传授方法,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水到渠成。既锻炼学生写作,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合作朗读

1.小古文理解了,相信你们肯定能读得更好了。请小朋友小组合作读读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师:用各种方式读,还能读出趣味来呢!

2.看来现在你们都是朗读高手了

五、课堂小结

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教材课后题第2题。)

2.课后寻找其他的人物故事,交流一下你了解到的更多的知识。

板书设计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起因:路边李子多仔细观察

经过:诸儿:竞走取之王戎:唯戎不动善于动脑

结果:果为苦李推理判断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这是一篇文言文,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而且,为纯粹的古文,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在做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从培养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开始着手,做到让学生读准节奏,才能正确理解意思。第一节课以读为主,理解大意,再做到熟读成诵。第二节课是以精读理解字意,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用法,再到句意及全文的理解,明白期中蕴含的哲理。教学环节上安排,把全文按照五个画面分开,让学生通过这五个画面,理解每字每句话的意思。图文结合,理解起来就容易得多了。

不足之处:

在学生朗读时,虽然我用了许多的方法,比如范读,课件作用,但是学生的朗读还是不够到位,留下了许多遗憾。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3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课间爱做什么游戏?大家既然那么爱踢键子,你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个呀?让我们快快进入今天的快乐读书屋吧!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标出自然段。

2、出示生字、容易读错的词语,检查读音。

3、教师询问在读的过程中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讨论解决。

4、同桌分自然段互读课文,要求互相正音,对方读得不流利的地方,请他再读一遍。

三自读自悟,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

边读边画,看看从文中你读懂了什么?

交流、汇报

四、细读品析。

1、读文:思考以下的问题:

(1)做毽子的过程可分成哪几步?需要使用哪些材料?在书中画出来。

(2)做毽子时关键是什么?要选择什么样的鸡毛?为什么?

学生汇报

指导理解词语:鹅毛管飘逸

2、从文中你看出孩子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小组内互读,有疑问的地方标在书上

4、小组讨论交流、释疑

五、小结

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

你还会有什么游戏工具,从中有什么感受?

七、学习本课生字

注意:粘是多音字。

八.总结

你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5个生字,1个多音字,会写4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唐代李商隐曾经有一首诗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景象,也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美好诗句:“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现代诗人戴望舒也写了一首这样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在天晴了的时候》。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读课题,请学生谈自己的初步感受。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设计意图:扫清阅读障碍,培养朗读、阅读能力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2)相互交流。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教会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

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句体会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

2.朗读课文。

3.抄写词语。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延伸阅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朗读全诗,说说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教师板书)

小路

小草

小白菊

凤蝶……

二、交待目标

这首诗描画了一幅清新的&39;雨过天晴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幅图,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记住这首诗。

三、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一)引导学生品读诗句。

1.指名读描写小路的诗句。

2.为什么小路会是凉爽又温柔?学生讨论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4.背诵诗句。

5.小结学法:

(1)朗读诗句,理解词语。

(2)展开想象,再现画面。

(3)联系积累,丰富画面。

(4)有感情地朗读,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总结、反思。授之以渔

(二)自学课文再交流讨论。

你喜欢哪句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在讨论中引导学生结合重点的词句来说)进一步体会诗句的美好,想象画面练习背诵。

(三)你还看到了哪些雨后的景象?说一说。

设计意图: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朗读、背诵全诗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进一步内化语言。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设计意图:及时练笔,陪培养写作能力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课件出示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4)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免读成(pēnɡ),“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课件出示5)

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3)理解词义。(课件出示6、7、8)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课件出示9)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课件出示10)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四、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3)

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

霎时屹立、昂首东望、人声鼎沸

教师: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根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14)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学习第2自然段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2.深入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课件出示15)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像开了锅的水一样。(课件出示16)

教师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课件出示17)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

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课件出示18)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带着激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课件出示19)

③比较句子(课件出示20)

ɑ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21)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课件出示22)(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顺序: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板书:天下奇观)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课件出示23)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课件出示24)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课件出示25)(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课件出示26)(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