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怎样写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这里提供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分享,供大家参考。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沉静、悠然、垂钓、绝妙、机智、光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流利背诵文中的古诗。
3、对照1、2自然段,结合古诗,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领悟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意境美。
4、诗文结合,抓重点词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重点:诗文结合想象“秋江独钓图”的情景,领悟蕴藏着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体会纪晓岚的机智。
教学准备:CAI课件
教学课时:2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新课。
1、在清朝有个博学多才、于书无所不通的学士,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通过《纪晓岚吟诗》这个有趣的故事,走近纪晓岚。
2、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边写边提示):纪的右边是自己的己,不能出头,晓字的右上角不要加点。谁来读课题。读得不错,大家一起读!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纪晓岚吟了一首什么诗?纪晓岚为什么要吟诗?纪晓岚在怎样的情况下吟诗?)根据学生的质疑,在课题旁边打上问号。
二、初读课文。
1、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继续往下学习。在这篇课文里,有这样一些词语,有信心读准吗?自己先试着读一读。课件出示:沉静、江畔、垂钓、机智、渔翁、光芒。
谁来读给大家听?强调翁的韵母是eng而不是ong(你的这个后鼻韵母eng读得真好!)、pan畔。
全班同学一起读!
在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谁想读?课件出示:目不转睛、活蹦乱跳、生动传神、一篙一橹。
知道篙和橹是什么样子的吗?让我们来看一看。篙和橹都是撑船用的器物,篙还将船固定住呢,在古代,它们非常常见。
男女生比赛来读读吧?看谁读得更好些。男生读一个,女生读一个。男生先来。
2、接下来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纪晓岚在江边陪乾隆皇帝散步时,乾隆皇帝突然要他当场作一首七言绝句,且诗中必须用上十个“一”字为难他。纪晓岚就地取材,在很短的时间内吟唱出一首绝妙的“秋江独钓”古诗。) 只点一个说!夸奖纪晓岚,夸的是什么?引导下一环节。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乾隆皇帝连声说好,夸赞:好一幅“秋江独钓图”!
1、先来看看这首诗是怎样描绘这幅“秋江独钓图”的? (课件出示古诗),指学生读诗。①音读得准②读流畅了③师范读,读出节奏、味道④再点读,读出了诗情画意。⑤全班一起读,读出悠然的美感。
纪晓岚看着江上的渔舟悠然吟诗,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第一至二自然段,(课件出示)边读边用横线划出这部分写了哪些景物?
2、谁来说说?(课件出示)
你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什么呢?(是秋天的景物,而且都很美)
3、原来是一幅美丽沉静的秋江图啊!(板书:秋江)!让我们来美美地读一读!
4、乾隆皇帝和纪晓岚看到的除了这美丽、沉静的秋江之外,还有什么?(有位渔翁,他在垂钓)你来读句子!
5、果然是“渔翁独钓”啊!(板书:独钓)
6、一开始,老渔翁平静而专注地等待着,不久,一条活蹦乱跳的金色大鲤鱼终于上钩了,你又读出了什么?(读出了他的高兴)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7、在美丽沉静的秋江之上,还有位老渔翁在垂钓,这样的美景有多么浓的诗情画意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指名分别读!
8、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画面吧!
(课件出示音乐)落日金辉;芦花秋风;江畔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静静地等待着,好!鱼儿上钩了,刹那间,水响鱼跃,笑声朗朗,被秋风飞播得很远……
9、同学们此时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说语句描写秋江垂钓的美妙,景美如画,景美如诗)难怪乾隆皇帝说他看到的这个情景很有诗意呢!
纪晓岚很快用28个字,把这眼前的美景浓缩成一首绝句——课件出示。这首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呢?我们将它与1、2自然段对比着来找一找吧!引导学生找,要有过程!女生读语句,男生读诗句。
大家读得真美,难怪乾隆皇帝说好一幅“秋江独钓图”!
六、领悟机智
学生快速默读第三—五自然段:乾隆皇帝为什么要连声说这诗写得好呢?
预设几个原因:——
1、预设1:好在用了10个“一”字
2、预设2:一丈很长,一寸很短,对比很巧妙,以及简单写出渔翁垂钓
3、预设3:诗的静态动态对比 神态传神
4、预设4:占字用得好,更为重要的是:写出了乾隆心中的美景与得意
5、乾隆皇帝“故意”也难不住:十个一,28字绝句——来回几步,悠然吟唱
(预设1:好在用了10个“一”字)怎么好?我们来看看这十个一字都写了哪些景物?
(出示:一篙一橹一渔舟。用你自己的一句话说出来,三个物件,教师小结:点出了钓鱼的地点)
(出示:一丈长竿一寸钩。一丈有多长?从哪里到哪里?表面上写钓鱼的情态,实际上隐匿了钓鱼的老翁。)
(出示:一拍一呼复一笑。钓到鱼高兴时的神情,一系列的动作。教师小结:老渔翁是多么快乐、陶醉、自得啊!))
(出示:一人独占一江秋。老渔翁的喜悦之情给这江面带来了一份生机与活力。)
按照乾隆皇帝的要求,纪晓岚反复使用了十个一字,这十个一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巧妙的嵌入,恰到好处。还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景象,这是多么奇妙啊!谁想读?
还有谁说说好在哪里?
(预设2:一丈很长,一寸很短,对比很巧妙)
鱼竿的长和钓钩的短都写在这七个字中了。
你还体会到什么?
(预设3:诗的前两行写的是静态的物,诗的第三行写渔翁钓到鱼十分得意的神情尽现在三个动作中。)
这物与人,这静与动,又形成了对比,何等巧妙啊!谁更想读?
你还想到了什么?
(预设4:占字用得好,一个“占”字把老人独自在江边钓鱼的情态,描写得生动传神。)一个占字将老渔翁与秋江景色紧密联系在一起,老渔翁给秋江带来了一份生机,带来了一份独有的美丽。如此绝妙啊!谁越发想读?
多么美妙的秋江独钓图啊,多么绝妙的一首好诗啊!男生读,(妙诗)女生再读!全班同学一起读!
5、乾隆皇帝文学造诣很高,他可是这世上诗作最多的人,一生作诗四万多首,原本想要故意为难纪晓岚的乾隆皇帝得到了满意的答案,他不禁点头笑道——谁想读?(好!好!好一幅“秋江独钓图”!好一个机智的纪晓岚啊!)
你在这句话中发现了什么?(乾隆皇帝一连用了四个好字)
我们先来看看前两个“好”字。为什么要两用两次?(学生回答,教师收拢:原来乾隆皇帝反复叫好,这是表达了他的由衷称赞啊!还有什么好?读出——
(秋江独钓图也好)怎么好?(学生自由回答,说一次就读一次!营造反复回环的氛围)
是啊,景美,诗绝,怎能不让人叫好?谁想读?
还有什么好?(预设:纪晓岚的机智也让人叫好)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机智?
第一层次(面对乾隆皇帝的故意为难,纪晓岚望着江上的渔舟,只来来回回地走了几步,在很短的时间内,悠然地吟唱起来)你看,纪晓岚的那份悠闲自得、成竹在胸真是显出他的机智过人啊!谁想读?还有谁想读?
第二层次(他写的这首绝句28个字巧妙地嵌入10个一字,而且把老渔翁钓鱼时的情态写得生动传神,所以他机智)谁想读?还有谁想读?
第三层次(若学生答不出来,教师提示:大家请看这句诗——一人独占一江秋,你读出的是何人独占了这一江秋色?同学们,乾隆皇帝在位63年,这63年,政治安定,国事繁荣,从他的祖父康熙到他统治的年间,史称“康乾盛世”。此时此刻,他看着这秋江的沉静,这渔翁的喜悦,他的心中一定涌起了一位帝王的满足与自豪。他会怎么想呢?(指名谈体会,学生能说出来!)独占一江秋的不仅是渔翁,更是这位乾隆皇帝!纪晓岚多么的机智啊!他说到了乾隆皇帝的心坎上,怪不得乾隆皇帝会这样赞赏纪晓岚,谁想读?
这何止一江秋啊!更是大清美好的河山!还有谁想读?
纪晓岚借渔翁的高兴写出了乾隆皇帝的得意之情,他是多么机智啊!谁再来读?
精炼的语言传达了他丰富的感受,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读!
乾隆皇帝为神州有这样机智的人才而感到骄傲与自豪,他不禁点头笑道——大家一起读!
6、纪晓岚天资颖悟,才华过人,他悠然吟唱出的一首七绝,就这样勾勒出了秋江独钓的美景,就这样一语道破了乾隆皇帝的心事,让我们一起带着这份自豪与佩服之情再来吟唱这首诗吧!——生读(板书:轻吟)
7、把这首绝妙的好诗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中吧!增加点难度,只留下一字,谁会背?
再增加点难度,看着板书,咱们一起背背!学到这里,我想咱们的问题也都有了答案!擦去问号。
七、拓展
关于纪晓岚的轶闻趣事还有很多。老师这就有一个。一天,乾隆皇帝正在和纪晓岚闲谈,皇帝说:爱卿,现在正读什么书?”纪晓岚答道:“臣正读《全唐诗》。”“《全唐诗》你最熟悉哪一首,能背诵吧?”纪晓岚背的正是咱们前不久学的唐朝诗人杜牧写的《清明》,来,我们一起背诵一遍。(生背)
乾隆皇帝听后说:你能把这首七言绝句变成六言诗吗?稍加思索,纪晓岚答道: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乾隆皇帝又问了:“你能把它改成五言诗吗?一会儿,纪晓岚答道: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乾隆皇帝又接着问:”能否改成四言诗、三言诗、词、剧本呢?机智的纪晓岚都一一作了回答,请同学们课下去琢磨琢磨,咱们下节课再来交流!
八、板书设计
纪晓岚吟诗
秋 妙
江 诗
独 轻
钓 吟
建议:
如下只作为以上预设过程中,老师的扣抓点 或者评价语言引用之;
同学们,此时此刻,他的心中恐怕早就有诗了,但他是怎样说的?
(预设回答:他要纪晓岚当场作诗)教师故作惊讶:这么短的时间就要吟出一首诗来!真难!还有什么?
(预设回答:还要在28个字中用10个一字)教师继续渲染气氛:古人作诗可是忌讳重复用字的,乾隆皇帝要纪晓岚把个“一”字重复使用十次,这该怎么写啊?太难了!
读到这里,你会怎么想?(作这首诗真是太难了!乾隆皇帝故意为难纪晓岚,他想考考纪晓岚呀。)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2
《瑞雪图》教案
一、学生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要求。《瑞雪图》一文所描绘的美丽雪景是我所教的这些南方孩子不曾见到过的,如何让他们通过阅读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因此,我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品读课文、课外延伸相结合,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使之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教学要求
1.识记本课13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通过学文,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丰收的希望。
3.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优美片段。
三、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的脉络,知道本文是按照“下雪前――下雪中――下雪后”的顺序来展开描写的。
2.品读佳段,在读中感悟,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与希望。
四、教学难点
1.尝试着给课文所描绘的图景加上小标题。
2.学习作者有序地进行观察、描写的写作特点。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雪景图片,师边解说)每到冬天,孩子们最盼望的就是能下场大雪,好痛痛快快地玩玩。而农民伯伯们更是满心欢喜,因为瑞雪兆丰年呵!你们瞧,画面上的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今天老师想带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美丽的《瑞雪图》。(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2.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3.师: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指名回答)
4.请按照时间顺序将课文分成四个部分。(指名回答,引导学生理清文章脉络)
5.师:你能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给这四部分内容分别加上一个合适的小标题吗?
6.学生自主阅读、学习,尝试概括。
7.四人小组交流讨论,整合意见,确定小标题。
8.小组派代表回答,推选出加得既生动又贴切的小标题作为该部分内容的题目。
(三)检查、交流预习情况,质疑、解疑
1.师:通过预习,我想同学们一定对这场瑞雪有独特的感受,谁愿意先来说一说?(学生用一两句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感受)
2.师:在预习中你遇到什么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答的,先在四人小组中交流,简单的问题可以由同组伙伴帮助解答,确实无法解答的再请老师帮忙。
(四)学习课文1、2节――下雪前
1.默读课文1、2节,思考:下雪前天气变化有什么特点?
(出示表格,学生填提示:抓住关键字词填写)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2.投影学生填写的表格,讲评。
3.品读句子
A.连日来,暖和得如同三月阳春的气候骤然变得冷起来了。()
(“骤然”是什么意思?你还可以用哪个词语替换它?)
B.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寒风呼呼地刮了整整一个下午。
(从这个句子中的哪些词语你看出这更来得猛,来得快?)
C.指导朗读句子。
4.齐读1、2自然段。
5.小结:我们通过“读――思――写――品”的方法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
在学习课文时,我们应该学会抓住关键字、词来品读课文,理解课文。(课件出示学法小结)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思考课后习题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自然段,谁能说说,下雪前天气有什么样的变化?
(指名回答)
2.学习“下雪前”这部分内容,我们采用了什么学习方法?
(复习学法,为下文的学习做准备)
(二)学习课文3~6自然段
学习课文第3节
1.学生根据“导读卡”自学“下雪时”这部分内容。
导读卡
(1)读:默读课文第3小节。
(2)思:这一段话写了哪些景物?天气有什么特点?
(3)写:根据上述问题填写表格。
(4)品: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
2.指名朗读第三小节,汇总第二栏表格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
3.找出你觉得描写得特别好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用得特别准确?根据学生的理解引导品读以下句子。
A.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降下来。(“大片大片”、“簌簌落落”可见雪下得很大)
B.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寂,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的咯吱声。(你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场雪下得很大、很稳?)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指名读、小组竞赛读)
学习课文4、5节
1.默读第4、5节,完成表格第三栏
时间小标题景物天气特点
第一天白天下雪前寒流袭来,天气骤变布满阴云、寒风呼呼天气变化快、冷
第一天夜里下雪时大雪纷飞小雨、大雪飘降雪下得大、稳
第二天白天下雪后雪后美景,孩子玩乐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天放晴,太阳出来,雪停了]
2.与同桌合作流利地朗读出第四自然段,挑选你觉得描写得很美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用得巧妙?)
3.学生汇报学习结果,师播放雪后美景图片,帮助理解“粉妆玉砌”、“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雪末儿随风飘扬”这些词句,进一步感受“动”与“静”相结合的雪后美丽景致。
4.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美美地朗读第四节。
5.播放雪后孩子玩乐的录像,用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节。
6、配乐朗读4、5小节,并完成课后填空题。
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先写(),再写()。
(三)总结
啊!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课件出示“瑞雪丰年图”)
(四)布置作业
1.观察本地一次下雨或日出的景象,学习本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观察描绘景物的方法,为习作做准备。
2.积累ABB和AABB的叠词。
3.背诵精彩片段。
(五)板书设计
瑞雪图下雪前:乌云密布、寒风呼呼
下雪时:簌簌落落、大、稳
下雪后:粉妆玉砌
瑞雪兆丰年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3
《天窗》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句,感受三月桃花水的特点。
3、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根据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语言的美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描述的春水的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课件)美丽的原野,美丽的桃花水。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桃花水”。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词,先自己读,再指名读。
3、交流:同学们在预习时通过查字典解决了哪个词语?
4、默读课文,读完后想一想:三月桃花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尝试精读感悟情感
同学们真棒,两次读课文之后,三月桃花水那悦耳的流淌声和清澈的身影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就是你们读书所得。让我们再用心读读课文,圈一圈、画一画有关的语句。
(一)水声如什么?(音乐)
1、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4自然段)请大家先想一想这一段该怎样读,再自由练读。通过朗读体现自己的心情。
3、指名朗读,男女生进行朗读比赛。
4、教师引读第3自然段,全班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
5、这样动听的流水声,你想用一个什么句子来夸夸它?(仿照“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
(二)水清如什么?(明镜)
1、由学生交流画出的语句。
2、(学习第6自然段)它看到燕子、垂柳、姑娘……怎么能说明“水清如明镜”呢?(倒影。)
3、让我们也做一次大饱眼福的桃花水,尽览水中美景——学生自由练读。
4、想不想看一看水中美景?请大家闭上眼睛,看你能看到些什么。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闭目想象。(播放音乐)
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四、总结全文
1、三月桃花水,声如竖琴之音,清如春天明镜,怎能不叫人沉醉,叫人流连——全班齐读第7自然段。
2、读到这儿,你有不懂的地方吗?
3、全班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
三月桃花水听
声音:春天的竖琴柔和、多变、动听看
光芒:春天的明镜闪亮、平静、清澈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同。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助指导。
(2)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情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终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有趣。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写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面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内容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内容。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内容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择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么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必须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择。选择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
2、路上见闻
3、外洞
4、由外洞进入内洞
5、内洞
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择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内容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板书设计:
教后记:通过学习课文,学会阅读游记的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丰富见闻。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读书记号学习课文的方法。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21个词语的意思。
3、懂得学习要专心致志,感受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
教学重点:
运用读书记号阅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行动和心理的词句。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1、大家都已学过了《春晓》,我们再来一起背一下好吗?
2、揭示课题,古往今来,赞美春天、春雨的诗篇举不胜举。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赞美的是什么呢?
(二)自学课文,并检查自学情况
自学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按课后习题1的要求做读书记号。
2、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工具学习生字新词。
3、想想课文主要写了谁的什么事。
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让学生自由地读读,议议,记记。
师点拨重点
唇(chǘn),不能读成chén (晨)竭(念jié,不念jí)
2、提出不理解的词句,酌情处理。
3、课文主要写了谁?她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三)给课文分段
我们在第七册已经学过了好几种给课文分段的方法,还记得吗?
请自选一种分段方法给课文分段
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时间变换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地点变换顺序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
2、我们来看一下,在上课时的教室里,发生了什么事呢?(或上课时达丽玛怎么样?)
(达丽玛上课没认真听,被乌汉娜老师发现。)
3、乌汉娜老师又是怎么发现的呢?
(乌汉娜老师从42双眼睛里,发现了面丽玛这双走了神的眼睛。)(小黑板出示)
(1)、理解“走了神”:精神不集中,注意力分散。
(2)、课文哪些句子写达丽玛“走了神”?理解“游荡”。
(3)、用哪个词把前后两部分连接起来的?表明这句话是什么关系?
(4)、理解:“发现”,你从中获得什么启发?
4、被发现后,达丽玛会想些什么呢?
(五)学习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给达丽玛补课时,乌汉娜老师是怎样做呢?
2、达丽玛又是怎样回报乌老师的呢?
(达丽玛望着老师严肃的面容,心里发誓:上课再也不让心跑向大草原了。)
(1)、理解“发誓”: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
(2)、如果现在你是达丽玛,你会怎样发誓呢?
(3)、达丽玛为什么要发誓呢?
(乌汉娜老师发现达丽玛“走了神”,用提问来证实后,并没有批评她,而是放学后给她补课。虽然只是给达丽玛一人上课,乌老师却同样严肃认真,这种教育方式深深地感动了达丽玛,她不仅认识到了错误,而且决心改正错误。所以要“发誓”。)
(4)、达丽玛又是怎样做的呢?
(她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印在心里。)
“印”什么意思,能换成什么呢?
3、正因为达丽玛这么认真地听课,所以外面下雨了,她也没有发现。
4、指名读,再齐读。
5、达丽玛没看见闪电,没听见雷声,那她听见了什么呢?
(“老师,我只听见您给我讲课。”是的,她只听到老师沙哑的嗓音,只看到老师发干的嘴唇,哪注意到闪电、雷声?)(小黑板出示)
(1)、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达丽玛听课时怎样?
从哪里看出?三个“只”字可以看出。
(2)、从“沙哑的嗓音”和“发干的嘴唇”,可以看出乌老师当时怎样?
6、正是这样疲劳的乌老师,当她得知达丽玛听课时,没看见闪电,没听见雷声,时心里怎样?(激动)
7、为什么这么激动?
8、分角色朗读,体会达丽玛的专心与乌老师的激动。
(六)巩固练习
至于乌老师是怎样护送达丽玛回家的事,我们下堂课再来学习。现在,老师要看看大家,是否把这堂的知识都掌握了。
1、填空(不重复,尽量用本课学过的词语)。
( )的眼睛( )的眼睛( )的眼睛
( )的春雨( )的春雨( )的春雨
( )的面容( )的面容( )的面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游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竭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断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达丽玛坐在教室的板凳上,圆溜溜的一双眼睛望着老师乌汉娜,但是她的心却跟着春风一起,游荡到大草原上去了。”达丽玛瞪大眼睛望着老师是故意装给老师看的,为是的不让老师发现她思想开小差。( )
(2)、“‘达丽玛,这个问题你来回答。’乌汉娜老师从42双眼睛里,发现了达丽玛这双走了神的眼睛。”乌老师能从那么多同学中发现达丽玛“走了神”,是因为她上课时特别注意达丽玛。( )
(3)、“达丽玛坐下来,竭力忍住,才没让眼泪掉下来。”这句话是写达丽玛为自己做错了事,给老师添麻烦悔恨极了的心情。( )
(4)、“‘老师,下雨了!’她惊奇地说。”达丽玛之所以感到惊奇是因为草原上春天下雨极为罕见。( )
板书设计:
11、春天的雨点
达丽玛 乌汉娜老师
上课时 走神 发现
补课时 发誓 补课
专心 放心
护送时 感激 护送
知错就改 关心爱护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语。
2.读与品词相结合,读与想象相结合,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在读中加深对词句和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升华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对蝴蝶的怜惜,激发学生关爱弱小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学习中尝试着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词语。
2.读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再试着把问题分类,选出值得思考的问题并解决。
3.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个幸福的家,那你能说说家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家是温馨的港湾,让我们的心暖和,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让我们休息停靠……)
教师引入:(出示课件)同学们看,花丛中、阳光下,小动物们在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突然,天空中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青鸟、麻雀都回家躲避起来了,小蝴蝶躲到哪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探寻蝴蝶的家。
二、自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生字词勾画出来多读几遍。
2.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我们先来检查一下生词。
出示第一组词语:吼叫、震撼、喧嚷、雨幕、黑压压、水淋淋。
指名读。齐读。
这些词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3.出示第二组词语:轻盈、素洁、沾污、柔弱。
谁想读读这几个词?
这几个词语都是描写谁的?(蝴蝶)
你有不理解的词吗?
读了这几个描写蝴蝶的词语,你有什么感受?
4.同学们还有不理解的词语吗?
学生自由提出解答。(也未可知、翻转不定、家雀儿)
5.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文章,提出问题
1.交流所提出的问题是什么。
2.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下节课学习。
3.整理问题,每小组保留三个问题。
四、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1.理解了词语,我们对课文的理解会有所提高,下面让我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读一读1、2自然段。
2.请同学们谈谈你刚才提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有强烈的对比效果:雨很大,而蝴蝶却很弱。这让作者为蝴蝶捏了一把汗,产生了着急的情绪。就让我们下节课接着去探索蝴蝶的家。
板书设计:
蝴蝶的家
我的问题: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作者为什么特别在意这个问题?
它们的家为什么是美丽香甜的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品读课文,依据问题,抓住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归纳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动物的关爱之情。
难点:落实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思考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蝴蝶的家》。紧扣上节我们提出的问题读中解决问题。
二、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1.刚才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作者的心情了吗?是什么心情?(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你们呢?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能感受到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心体会,用笔画出有关的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
(1)天气是怎么难为蝴蝶的?谁来读一读。找学生读第二句,(出示第二句)此时作者心里在想什么呢?谁能读出作者的这种心情。
是啊!此时,天低、云黑、电闪、雷鸣、风狂、雨骤,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这真是难为蝴蝶呀?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然后再齐读。
(2)还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预设:
①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从“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②教师引导学生:为什么从这看出为蝴蝶着急、担心?作者当时在想什么?
③作者刚才想到了什么?(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由作者想到的你想到了什么?让我们读出蝴蝶的美丽与柔弱。
是啊!这样轻盈、素洁、柔弱的蝴蝶怎么能不惹人喜爱?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④如果再想下去,作者会想到什么?这样美丽柔弱的蝴蝶要经受这样的打击,想到这里,这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
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谁能通过你的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此时的心情。
(3)“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句话在文中两次出现,“我”因为什么为蝴蝶着急了?(作者找了多次都没有找到蝴蝶,所以更着急了。)
①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找家时的着急心情,勾一勾、读一读。
②通过对读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了。
③一次次猜想,又一次次否定,作者一次次为蝴蝶找家,希望的是什么?
(4)还从哪可以看出作者为蝴蝶着急、担心?
(5)让我们来读一读小女孩的话。
(出示第五自然段)
①小女孩是怎样看待蝴蝶有没有家这个问题的?(三个“一定”)
②小女孩连续说了三个“一定”,你们想一想,小女孩在说这些话时心里在想什么?
③在这篇文章里,这仅仅是小女孩的心声吗?你能从小女孩的话中体会出作者哪种美好的愿望?
小结:让我们再读小女孩的话,通过小女孩的话把作者的美好愿望表达出来。
三、课外拓展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体会到为人真诚的重要性。
2.学认本课10个生字,7个二类生字。并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采用多种方式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对话。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人物的语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启发。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设计(A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认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二、随文识字:在课文具体语句中学习生字
兼:会意字 上下结构 八 部
(1)同时涉及或具有几方面的情况:兼职 兼顾 德才兼备 软硬兼施(2)加倍、合并:兼并、兼程 兼办 兼任 兼课 兼管
歉:形声字 左右结构 欠 部
(1)感到对不住别人:道歉 歉意 抱歉
歉疚(2)庄稼收成不好:歉收 歉年
谎:形声字 左右结构
(1)假话,骗人的话:撒谎 说谎(2)假的,不真实的:谎言 谎话 谎称
扩词:谎报 谎信 扯谎 弥天大谎
罪:会意字 上下结构 四部
(1)触犯法律的行为:罪行 犯罪 罪证(2)过失,过错:罪过 归罪于人(3)痛苦,苦难:受罪 遭罪(4)刑罚:判罪 死罪罪有应得 罪人 问罪 得罪 定罪
吾:上下结构 口部
(1)我,我的,我们的:吾国 吾辈 吾人
(2)姓
抑:会意字 左右结构
压下去,压抑:压抑 抑郁 抑强扶弱
扩词:抑扬顿挫 抑制 抑止
谅:形声字 左右结构
(1)宽容:谅解 原谅 体谅 见谅
(2)预想,料想:谅不见怪 谅他也不敢做
闷:形声字 半包围 门部
mēn(1)空气不流通(2)不说话,不张扬(3)声音低沉(4)在屋里呆着(5)不透气
扩词:闷热 闷气 闷头 闷声闷气
mèn心情不舒畅:闷闷不乐 闷气 愁闷 苦闷
均:形声字 左右结构 土部
(1)相等:平均 均摊 势均力敌
(2)都,全:均等 均分 均衡
沮:(神色)颓废:沮丧
三、自由练习读全文。
四、小结,布置作业:方格本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
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
(父亲为什么要步行18里?)18里=9000米
二、自由读课文
思考:步行18里的原因。
学习第一自然段:交待了事情的起因。(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对这段话分层。)
学习第二自然段:
1.概括这段话的意思。
2.想象:父亲当时看我的眼神会是怎样的眼神?
3.指导朗读。
三、学习3----9自然段:
面对儿子的谎话,父亲的表现是怎样的?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揣摩人物心理,体会人物的语言。
3.想象:父亲的眼神
四、讨论:父亲这样做好还是不好?
(可采用辩论形式:要注意通过抓文中的词语、句子进行辩论,注意辩论时的语气态度,也要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从而有力反驳)
五、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很多感受,请用一段话写下来。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处理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读文
二、复述课文
三、课后练习
1.读句子,理解加点词的意思
(1)一阵罪恶感涌上心头,……真正原因
罪恶感:指严重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
(2)父亲身心……最为沮丧与痛苦的事。
沮丧:指灰心失望。
痛苦:身体或精神感到非常难受。
2.与人物对话(此题可在辩论中进行)
3.语言积累
教学设计(B案)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启发思考
1.板书18里,说一说有多远?
2.再板书“步行”,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3.请学生说说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
(1)谁要步行18里?
(2)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默读课文,思考学生提出的问题。
1. 概括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说说儿子为什么要说谎。
3.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体会父亲的心情。
4.指导分角色朗读父子的对话。
5.这件事对作者有怎样的影响。
三、与文中的人物对话,完成课后的练习题。
四、汇报自己积累的有关诚信的格言。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被读记“瑰丽、尝试、火箭、捆绑、惨重、穿越、振奋、规模、协作、精细、概括、评价、魄力、嫦娥奔月、炎黄子孙、积劳成疾、风华正茂”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
2、“神舟五号”的顺利发射及其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多媒体向学生出示杨利伟穿着太空服的图片。教师激情导入:20_年10月15日上午9点,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一瞬间的改变,一瞬间的飞跃,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想。
2、同学们,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3、学生自由发言。
4、教师小结: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在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轮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2)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教师相机用课件出示: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3)把大屏幕上的话连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试试?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4)教师小结:
飞天梦的实现是靠几代人、数十年的努力,才使梦想变为现实。你们是从哪体会到的?这种在具体事实描述中说明道理的写法,既有说服力,又具体感人,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文章举了四件事,但并不是平均使用笔墨,而是做到了详略得当。
4、为了实现飞天的梦想,我们的航天工作人员付出了哪些努力?仔细读课文有关部分,在你感受深刻的地方勾勾画画,做上批注。
5、学生汇报,教师适时点拨。
(1)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39;跨世纪重点工程。
“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党中央的决心和勇气,航天员将付出的代价。
(2)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
“一百一十多个、三千多个”:规模大,人数多:可追问这么多人要完成一件事,需要什么精神?(团结协作)
(3)实验的精细与艰难,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主进医院;有的年轻人虽然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
“夜以继日”是什么意思?从“夜以继日”你读出了什么?(忘我精神:默默奉献)
体会这个排比句的作用:具体写出了航天工作人员付出的努力与代价,抓重点词四字词语。说说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更多人的代价),仿照排比句说说。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刚才研究的这一组句子,你能感受到了什么?(团结合作、同心协力、忘我工作、不懈努力、默默奉献……)
(5)(播放课件)师:这座烈士陵园安息着600多航天烈士,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虽然一座座丰碑不会说话,但铭记着航天人感天动地的献身精神?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字眼?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心中的感情吧!
(6)随着神舟五号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向学生出示杨利伟穿着太空服的图片)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杨利伟在走下飞船接受采访时候说的三句话。(课件出示)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范读)你怎么理解这三句话?(学生交流)简单的三句话,让我们明白了(出示句子):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这飞行正常,使人感觉良好的飞船,就不会有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杨利伟的三句话:看似平淡,对幕后英雄包含着崇高的敬意,对祖国饱含着无限的热爱。
6、教师小结:
是啊,正是中华儿女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使得中华飞天梦从古到今一刻也没有停歇过;正是中国航天工作人员有着团结协作默默奉献的精神,使的几千年的飞天梦在今朝实现。
四、补充拓展,深化情感
1、千年的历程,千年的努力,才迎来了这梦圆的一刻,就让时光倒流到20_年10月15号,我们一起回顾神五飞天激动人心的一刻。(播放神五飞天的视频)看着这壮观的一幕,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
2、作为炎黄子孙中的一员,你不想自豪地向全世界宣告吗?(齐读课题)
3、“千年梦圆在今朝”,我们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请同学们阅读解放军军官作家蔡桂林在中华民族的飞天梦实现了之后创作了一首诗《炎黄飞天梦》(配乐朗读)
4、虽然我们的千年梦圆了,但我们依然没有停止追梦的脚步,在载人航天事业上,我们又取得了哪些成功?(请生介绍)
5、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了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我们还想圆哪些梦?(请学生说)出示句子(接读):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于更深、更远的太空。
6、有梦就有希望,有梦就有追求,圆梦的任务将落在你们的肩上,让我们为中华民族更高远的梦想,时刻准备着吧!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9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课文先从三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讲它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讲它高兴时和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讲它“什么都怕”,但又那么“勇猛”。这三个方面的表现,看起来相互矛盾,但都是事实,所以说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讲它小时候十分淘气。表现在:一是刚满月,腿脚还站不稳时就爱玩;二是稍大一点胆子越来越大,也就更加淘气。
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首先是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老舍先生对家里的猫爱同儿女,因此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人与猫之间互相信任,和谐相处,创造出一个非常美好的境界。其次是老舍先生平实无雕琢的语言风格。在介绍猫的性格特点时,只是将事实具体地写出,使猫的形象越来越丰满,性格越来越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出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4、激起热爱生活的情趣,激发课外观察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写出猫的性格特点的。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准备】
1、了解老舍先生及其作品;课件。
2、学生观察猫。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认识猫。(家猫、波斯猫等)
⒉学生介绍猫。
3、师归纳。(猫:哺乳动物,面部略圆,躯干长,耳壳短小,眼大,瞳孔随光线强弱而缩小放大,四肢较短,掌部有肉质的垫,行动敏捷,善跳跃,能捕鼠,毛柔软,有黑、白、黄、灰褐色。据说猫还是老虎的师傅呢?)
4、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老舍先生写的《猫》。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正音,思考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第一自然段:写猫老实、贪玩,但尽职。
第二自然段:写猫高兴与不高兴时截然不同的表现。
第三自然段:写猫“什么都怕”,但又很“勇猛”。
第四自然段:写猫小时候十分淘气可爱。
2、检查字词性格任凭贪玩尽职屏息凝视稿纸梅花变化多端跌倒开辟枝折花落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再读全文,看看老舍先生着重写了对猫的哪些方面的感受?(猫的古怪性格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板书:古怪、可爱)
2、浏览全文,联系上下文画出猫的古怪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板书:老实——贪玩——尽职它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胆小——勇猛)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这篇精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写和它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4、划分段落第一段(1-3):写猫的古怪性格。
第二段(4):写猫满月时十分淘气可爱。
四、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词语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10
《蝴蝶的家》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会认字4个,会写字6个,理解“喧嚷、震撼”等生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4、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应用。积累优美的词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策略与方法:
1、抓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1、幻灯片出示蝴蝶图片。师:同学们看,图片上是什么呀?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生说。
2、师:同学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
二、初读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读课文。
师:在老师范读课文的时候,你可以打开书,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课文,也可以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一下作者所描写的情景,你们准备好了吗?
2、生谈听完后的初步感受。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明确自学要求。
(1)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你认为难读的此语和同桌多读几遍。
(2)自由读课文,注意读错的句子要重读,直到读通为止。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新词语,指名认读,全班齐读。
(2)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理解,也可以结合文章中的语言理解。
4、开火车一人一句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找找生字的形近字,也可以说句子。
2、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嚷盈”等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写下你用心感受的体验。
2、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请同学们认真
看老师板书。(板书:24、蝴蝶的家)——齐读课题
二、读文感知,提炼重点。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师:同学们,蝴蝶的家在哪里呢?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的心情
呢?请大家打开书,用你最喜欢的方式仔细的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汇报预设:
(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描写:“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
难为蝴蝶吗?”)——出示课件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①同学们什么是喧嚷?什么地方是喧嚷的?这些地方怎么样?这里是谁在喧嚷呢?“雨点密集地喧嚷着”作者是把雨点当成什么了?
这里作者运用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
②震撼:那么什么是震撼呢?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出示视频)看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心里怎样?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心情?(担心、着急)这种担心,着急更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导朗读)
2、体会蝴蝶的柔弱。
过渡语: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这样糟糕的天气,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
(1)学生汇报(预设“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出课件
从这段话,你能体会到蝴蝶怎么样?——相机指导朗读
(2)这样轻盈、纤巧、柔弱无助的蝴蝶,在风雨中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学生自由说)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你们心里着急吗?
(4)(出课件)指导朗读(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3、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为蝴蝶担心,着急呢?
学生汇报(预设:第三、四自然段)
(1)作者猜想蝴蝶的家在哪里呢?(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下、树叶下面……)
下雨的时候,蝴蝶真是躲在这里吗?(不是)师引读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2)作者一个个猜想,又一次次否定,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作者真为蝴蝶(着急),这也让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作者对幼小生命的关爱。
4、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1)学生汇报:(预设: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2)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引读第5自然段。
三、点明主旨
学到这里,你觉得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板书:关爱生命)
师生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四、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读书、一起思考和交流,在我们的探究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候,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
生畅谈感受。预设如下:
(1)我感受到了作者很为雨天的蝴蝶着急的心情。
(2)我也为蝴蝶着急,下雨的时候,它们要是没有地方避雨,多么危险呀!
(3)没有找到蝴蝶的家,我感到有些失望。……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知道,你们也都有一颗关爱之心,也都有着自己美好的想法。课下,请同学们把你们美好的想法写下来。最后,让我们共同祝愿蝴蝶都能找到美丽而香甜的家。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11
《风筝》教案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局别一定的阅读方法与经验,思维方式处在具体形象的事物中,但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词语,使学生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读准平舌音“村”、“丧”和多音字“磨”、“坊”的读音;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1.正确美观地书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准备】
1.课件
2.学生亲自体验一次放风筝的过程。
3.搜集风筝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唤醒情感,引入课题
1.出示风筝:同学们看,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写写这两个字。(板书:风筝)
2.交流风筝的资料。你对风筝有哪些了解?
3.唤起情感,联系生活,谈谈自己放风筝的情景、感受。
4.齐读课题。是呀,放风筝是多么开心的事呀!让我们带着美好的回忆再来读读课题。(生带着感受读课题。)
5.过渡:真好!有一群孩子和我们一样,童年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这篇《风筝》,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读书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除了要把生字,词语的语音读准外,还要把课文读正确,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词。
(1)出示:
精心 希望 憧憬 依然 拼命 奔跑 村里 抖动 踪影 寻找 磨坊
继续 田埂 凌空飞起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半沉半浮
翩翩飞舞 歇不下来
①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平舌音:“村、丧”。
②出示词语“磨坊”,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读准词语中的“磨”和“坊”两个多音字。
③学生汇报课前查字典的结果,弄清读音。(出示:两个字的两种读音)
④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词语,现在请你们想一想,刚才你们自学课文的时候,有没有碰到过特别难读的句子呢?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a.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b.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c.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
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读得真不错,接下来,就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开火车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
4.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非常长,但大家都读得很正确,说明大家在自学课文的时候很认真,接下来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这回读的时候,请大家边读边想:(课件出示: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5.指名说。(课文先写了做风筝,再写了放风筝,最后写了找风筝)
6.小结:大家读课文很认真,课文就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样的顺序来写的。课文是怎样来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经过,以及当时我们是怎样的心情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写写生字。
三、指导书写
1.出示课后田字格中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2.学生自由读,齐读。
3.你认为哪些字最难写,谁来提醒大家注意?生说。
4.师重点指导“丧、磨”。“丧”字下面没有一撇。
5.生描红,写一写。
6.展示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
四、课后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词朋友,还知道了课文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的。下节课,我们再来感受风筝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理解“憧憬、依然、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抓住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体会放风筝经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情起伏变化。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6课《风筝》。
2.生齐读课题:风筝。
3.这些词语还记得吗?让我们开火车来认读吧。
4.看来同学们都和这些词语成为了好朋友。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课文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说得非常清楚,课文的确是按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来写的。
二、细读探究体悟感情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读一读”课文第二段,体会到了什么?(做风筝时的快乐)
2.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动手“画一画”。
(1)指名朗读有关的句子
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a.你很会读课文。那么,孩子们精心做着风筝,心里会想些什么?假如是你,心中会怎么想?(学生自由畅谈。)是啊,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愿望,这就是——“憧憬”。
b.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美好的向往,齐读“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c.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活?“依然”还可以换成哪个词?(“仍然”、“依旧”、“仍旧”)看,用找近义词的方法我们也可以理解词语的意思。
d.此时你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做出来的风筝什么都不像,而我们却依然快活呢?)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是啊,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的憧憬,我们的希望依然存在。我们依然可以和伙伴们去放风筝,依然可以把我们的风筝放得高高的,所以我们还是快活的。谁能把这种快乐通过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2)展示朗读。
(二)合作探究,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用“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看看课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孩子们放风筝时心情的变化。
学生小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学习情况。
(1)第三段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风筝飞起来了?(凌空飞起、高过树梢、越飞越高、翩翩飞舞)
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①(出示词语“翩翩飞舞”),我们经常用它来形容什么?可是,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在作者的眼中就如我们眼中色彩斑斓的蝴蝶一般地翩翩飞舞,越飞越高。你觉得此刻飞起来的仅仅是风筝吗?随着风筝一起飞起来的还有什么?
②完成填空: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_____也飞起来了!(心、快乐、希望、幸福……)
③是啊,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
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
就让我们带着这越来越浓的快乐,齐读“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越飞越高的风筝给我们带来了多么大的快乐啊!再读。
(2)风筝飞起来了,我们的心情如何?哪些词表现出快乐的心情?(快活地喊叫、拼命地奔跑)
a.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喊什么?叫什么?谁能配上表情动作来喊一喊?(“幸福鸟”,请你飞得更高些吧!“幸福鸟”,你飞得好高啊!“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吧!)
b.多么开心啊!就让我们开心地站着,快快乐乐地齐读第3自然段吧!
(3)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风筝被吹断了线,飞得没了踪影,此时,我们的心情怎样?(难过、失望、伤心)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出示: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a.你从“大惊失色”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b.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着急?(千呼万唤)
这里的“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很多,“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喊了很多遍。)此时,他们呼唤什么呢?(幸福鸟,你在哪里?快回来吧!)
c.感情朗读,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心情。
这两个词语,写出了孩子们此时的心情。谁想读读这句话,读出他们的心情。
展示性朗读。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垂头丧气”说明什么?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他们真的丧气了吗?(没有。水磨房燃起了我们的希望。)望着远处的水磨房他们脸上的表情──(充满希望)正如他们做风筝时一样──(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4.想象写话
(1)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文没有告诉我们。你能把你想象的结果写出来吗?如果能用上今天学到的这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就更好了。
(2)展示学生作品精彩片段
【这是一次语言训练。这种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力。】
三、小结
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你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快乐和痛苦。你就是我们童年最亲密的朋友!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朋友——风筝!
四、作业超市(任选其一)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积累描写心情的词语。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想想要有科学依据,合理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价值及依据。
3、学会生字新词,并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了解琥珀的形成、价值及依据,懂的想象要科学合理,培养想象了。
一、预习探究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20课《琥珀》,谁能读课题。
指名读,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
生:我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生:琥珀到底有什么用?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共同学习课文。
二、合作交流
要求:
1、自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如果有不懂的词语或句子可以问同桌或老师。
2、检查自学情况。
(1)谁想读出下列词语:
琥珀松脂拂拭前俯后仰淹没澎湃粘稠
(2)生说出自己理解的词语。
(3)还有那些不懂的词可以提出来
3、检查读书情况
思考: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那些内容?
指名读文
生说课文讲了那些内容
4、作业: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三、品读体验
1、过渡:世界真奇妙,竟有如此巧的事情,两只活蹦乱跳的小动物,会被一滴松脂同时报在里面,它们到底是怎样被包在里面的,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进一步学习理解课文。
2、交流
师:除了上节课即课后的问题,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作者想象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我想知道形成琥珀需要那些条件?
3、熟读课文
(1)、摸读课文,划出重点词句,找出形成琥珀所需的条件。
(2)、同桌间互相交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3)、汇报
生:我认为琥珀的形成必须有太阳、老松树、苍蝇和蜘蛛。
师:读出有关语句并进行分析。
生: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因为松脂只有在太阳光强烈时,才会变软,才会滴下来,为后面地下来包住两只小动物做了铺垫。
生:小苍蝇停在了一棵大松树上,他正用腿来掸翅膀,没有注意蜘蛛,也没有看到要滴下来的松脂。
生:本来蜘蛛想把苍蝇当一顿美餐,没想到松树上滴下松脂。
生:我认为“刚好”一词用得比较恰当,因为必须在蜘蛛要靠进苍蝇而还没有靠近的一瞬间,松脂才滴下来,正好把他们两个包住,松枝早点、晚点滴都不行。
师:同学们分析得都不错,那么松脂包住了苍蝇和蜘蛛就成了琥珀吗?
生:不是的,通过读书,我知道琥珀的形成需要经过很长很长的年代,甚至上万年。
师:请读一读书中语句,
生:我还知道琥珀的形成还经过了地壳的变化,经过了很长的时间,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这也是琥珀形成的条件。、
师:通过刚才的分析理解我们知道了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么这些全是科学家的推测,你认为他们推测的合理吗?
4、继续读课文,进行讨论,共同交流。
5、分角色读这一部分内容
师:那么这块琥珀到底有什么价值呢?你们想知道吗?赶快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一自然段。
生:从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还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生:我还知道远古时代,蜘蛛就吃苍蝇。
四、巩固延伸
1、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有哪些收获?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20琥珀
太阳晒松树滴松脂包苍蝇蜘蛛
形成琥珀
地壳变化
教学反思:
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也可以采取课下进一步搜集资料进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探究式学习是对本课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还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和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13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2、正确读写本课生字及10个词语,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并会用“像……似的”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说说自己透过玻璃窗观察景物的所见所想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继续学习比喻句,能分清句子中的本体与喻体。
拓展目标: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学习习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试着背诵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教学策略: 继续学习比喻句,懂得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1.这句话主要些什么。
2.分清句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3.说说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教具准备
1、三张带有比喻句的幻灯片。
2、录音机及录有暴风雨声响的磁带。
教学时间 3课时。
板书设计:
天窗
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看见想象
雨脚闪电星云无穷无尽
第一课时
课时要求:
正确读写本课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出示投影片:这是什么?(天窗)
板书课题:天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6课《天窗》。
二、初步阅读。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音。
2、请同学们理解词语“慰藉”、“一瞥”、“神奇”、“威力”。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想一想,每节各讲什么?可以合并成几段?
2、讨论交流(第一段1-3节,天窗的来历;第二段4-7节,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第三段8-9节,天窗是神奇的。)
四、讲读课文第一段。
1、谁来读一读第1段,其他同学思考一下,城里的房子和乡下的房子有什么不同?(乡下房子只有前面一排板窗)
2、乡下人为什么要开天窗?请同学们找一找句子来读一读。
师小结:乡下人为了使关上木板窗的屋子里有光线,所以开了天窗,来,我们齐读课文第一段。
3、漆黑的屋子有了天窗,有了亮光,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通过学习第二大段,解决“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理解比喻句的本体与喻体,体会运用比喻句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第一大段,知道了乡下人为了采光而在屋面开了一个小方洞,装块玻璃,成了天窗。这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出示板书: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什么叫“唯一”、“唯一的慰藉”呢?
3、为什么“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呢?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第二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
(1)找一找“唯一的慰藉”在第二段中出现了几次?(二次)
(2)那么,我们可以把第二段分几层?(分两层)
2、学习第一层4、5小节。
(1)(出示学法1)初读,想一想4、5小节主要讲什么?
小结:我们通过初读,知道了夏天阵雨来时,天窗成了孩子们的唯一慰藉。
(2)再读课文,了蟹在夏天阵雨天时,为什么天窗会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1自由读课文,找找划划文中语句,用“因为……所以……”
句式回答。
○2理解词语“顶,偏就不,关”这些词语体现孩子心情不愉快。
(3)(出示学法2)精读,了解为什么“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的
慰藉”?
(4)夏天阵雨来时,孩子们跟着木板窗的关闭,也就被关在地
洞似的屋子里了。(出示比喻句)
○1这是句什么句子?(比喻句)
○2读一读。
○3把什么比作什么?(把屋子比作地洞)
○4这个比喻好不好,为什么?(写出了屋子的静和黑)
(5)请同学在这两节中找找,有没有这样的好句子?
出示句子:“透过……闪电一瞥。”
(6)(出示学法3)细读,体会课文语言的精妙之处。
请同学们听着音乐,闭着眼睛,想象一下,当时的这风、这雨、
这雪、这雷、这闪电是怎样扫荡这世界的?
学生交流。
孩子们的想象要比真实的大十倍百倍,真是无穷无尽啊!
板书:无穷无尽
(7)总结:我们学习了第4、5节,运用了初读、精读、细读“三读”课文的方法,知道夏天下雨时,天窗成为孩子们唯一慰藉的原因,体会了文中比喻句的精妙之处,展开了想象,深刻理解了天窗是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慰藉。
3、我们现在用这种方法自己来学第二层6、7节。
(1)初读。课文讲什么?
(2)精读。四人讨论:“为什么是唯一慰藉?”
(3)细读比喻句。
(4)现在孩子们在屋中除看见的事物外,又想到了什么?
(5)有感情地读6、7小节。
三、总结全文:
天窗给漆黑的屋子带来的仅有的光明,通过天窗看见了雨点、闪电、星星、云彩,这些都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另外,我们这堂课还学习运用了初读了解内容、精读解决问题、细读体会语言的“三读”读书方法。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
进一步理解天窗对孩子来说是神奇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下雨天,孩子们从窗外看到了什么?是怎样想的?
二、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为什么说“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2、我们先来理解(出示句子)“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会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物”这句句子。
(1)句中的两个“它”指什么?(天窗)
(2)自由读句,完成练习。
如果有了,你就会永远。
(3)句中有两处否定,改成肯定形式是怎样的?谁能说一说?(因为有了天窗,你才会联想想到种种事情)
3、“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会知道怎么从……”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
学生交流,师小结:因为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多彩,富有变化的,所以想象到的内容要比看到的更真切、更复杂、更确切。也正因为天窗使孩子的想象丰富,比实际看到的更多更好,所以说天窗是神奇的。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练习设计:
把生活中透过的各种窗口看到的、想到的说给同学听。
“A”:选择一个下雨的天气,透过自己家的玻璃窗看看外面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B”:乘汽车或火车时,仔细看看窗外的世界,说说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C”:以《窗外》为题,选择你看的景物,展开想象,写写你看到什么,又想到些什么
(备注:“A”为学习困难学生完成,“B”为中等学生完成,“C”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14
设计理念
围绕“质疑、解难;讨论、交流;读书、感悟”开展教学;通过激情导入、图片展示让学生“乐中求知”;相机点拨、随机评价、有感情诵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认识本课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默读、感悟的能力,同时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德育渗透点
学习哈尔威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指挥有方、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美育渗透点
通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图的展示,让显示感受到船长牺牲时场面的壮美及他的美好心灵。
学法指导
教师教法:启发谈话,相机点拨,充满激情的描述、诵读。
学生学法:自渎感悟与讨论交流相结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理解“诺曼底”号遇难后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从而认识他崇高的品质。
解决办法:
抓住相关的段落反复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学习,交流中加上教师巧妙的引导、点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文范读录音带、录音机、“诺曼底”号挂图、哈尔威船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5分钟)
(同学们:在这阳春三月,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心情好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心情来努力学习吧!请同学们睁大眼睛看看,教室里和往常有什么不同?)
1、出示帆船图
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2、揭题,板书课题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遇到困难、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的主人公哈尔威船长会给你答案的。
3、引导学生认识阅读课文符号﹡
(﹡同学们认识吗?它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今天,我们进行比赛学习,老师先宣布比赛规则:把全班分成“鹏程”组、“万里”组,哪一组同学表现好,就获取一颗星,最后,哪一组荣获的五角星最多,哪组就获胜,领取我们最后的大奖——五星红旗。同学们,那就让我们一起携手起飞,鹏程万里吧!)
二、整体感知(5分钟)
1、听范读录音,进入意境,感知故事内容。
相机学习生字,理解词语。惊恐万状汹涌湍急不可开交井然有序
惊慌失措镇定自如你推我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继续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你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得?谁留给你的印象最深?
三、深入探究(15分钟)
1、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用小黑板出示讨论题目:
(1)船长为什么用枪威胁逃生的人?
引导学生分三步进行:
A、船长开始是怎样指挥救援工作的?
B、船长在怎样的`情况下,用枪威胁逃生的人?效果怎样?
C、议一议船长采取用枪威胁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样?
(2)船长给你流下了什么印象?
2、汇报学习结果。
3、教师小结:“诺曼底”号油船不幸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惊恐混乱中,船长哈尔威临危不惧、镇定自若的指挥船员,使船上所有的人获救,而自己,却被海水吞没。哈尔威船长危难时刻舍己救人、沉着机智、指挥有方的崇高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4、把结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读,充分认识船长的人品。
四、诵读课文(10分钟)
(同学们读得真精彩,想不想把这些“精彩”送给我们可敬可爱的哈尔威船长,那就让我们用朗朗的读书声来表达对船长的崇敬之情吧!)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出示小黑板,让学生连线,明白各部分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介绍“诺曼底”号油船紧张危急及混乱惊慌的语气
撞船部分船长镇定威严的语气
最后一段无限感激、崇敬和无比沉痛的心情
开头部分轻快平和及赞美的语气
2、把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读给大家听听。
五、总结拓展(5分钟)
1、假如哈尔威船长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想对他说什么?让学生开“新闻发布会”。
2、同学们想知道老师仔细研读完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吗?我把它整理成了一首小诗:
人生,犹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
谁也不能预想:前方的风景怎样?
或风平浪静,
或惊涛骇浪,
你都得,扬起风帆驶向远方。
遇到惊涛,或是骇浪,
你不必惊讶,不必胆怯;不必畏缩,不必退却。
你要冷静,临危不惧,
你要沉着,机智勇敢。
只有这样,你才是真正的舵手。
才能掌握好自己的行驶方向,
到达成功的彼岸!
3、同学们可以画一画、读一读、写一写,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自己学后所获。
板书设计
9《“诺曼底”号遇难记》
指挥救人:镇定自若
船长临危不惧舍己救人
壮烈殉职:纹丝不动
有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读准“树干、埋没、重重”等带有多音字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正确复述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3、通过学习,体会科学家推测的严密合理,语言的生动准确。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正确复述松脂球形成的过程。
2、通过学习,体会科学家推测的严密合理,语言的生动准确。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1、(出示树脂图片)知道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吗?这种从树枝上渗透出的黏性液体,我们称为(板书:树脂)古代松树脂在地壳变化后,被长期掩埋在泥沙里,一万年后就形成松脂化石,也叫作琥珀。(板书:琥珀)
2、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与琥珀有关。不过文中介绍的可不是一般的琥珀,而是一块奇异的琥珀。(补全课题)谁来读课题?谁能读好课题?
二、感受奇异,大胆推测
1、文中有一段这块琥珀近距离的描写,就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边读边思考这块琥珀究竟奇异在哪?(板书:苍蝇、蜘蛛)
2、琥珀的种类很多,有蜜珀、花珀、血珀等。其中包裹昆虫的琥珀称为虫珀,也叫灵珀。灵珀是琥珀中最珍贵的,像这种包裹两个完好昆虫的更是绝无仅有,珍贵之极。那这两个小家伙是如何跑进琥珀里的呢?德国科学家柏吉尔就是根据这块琥珀推测了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板书:推测)谁能说说推测是什么意思?(推测就是根据已知的事物进行想象。)
3、就请同学们也来根据这已知的事物想象一下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学生想象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
预设生: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了。一天,一只苍蝇在树林里飞累了,停在一棵松树上。一只蜘蛛看见了,想把苍蝇当作美餐,于是它慢慢爬过去。正当蜘蛛扑过去的时候,一滴松脂落下来,把两个小东西一齐包在了里头。
注: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4、对于他的推测有什么不同意见?
根据你们的`推测,我知道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发生在蜘蛛、苍蝇间的一件事。那么你们的推测与作者有何不同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文中哪几节写了这个故事。
三、学习1-8节,正确复述故事
1、文中有些词在读时要注意,一起借助拼音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媒体出示:飒飒、掸掸、拂拭、黏稠
2、这些词在读时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读准多音字)
媒体出示:树干、重重包裹、当作
3、刚才同学们轻声地读了课文,谁能说说文中哪几小节写了发生在一万多年前的故事。
4、就请学号是1——8号的同学分节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对照刚才你们推测的故事,在不同之处作上记号,等会儿进行交流,比一比谁听得最仔细,找的不同之处最多。
5、你们推测的和作者推测的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交流不同之处)
6、你觉得这些地方是不是一定要这样写呢?
如:一万年前和约摸算来总有一万年大松树和松树一个夏天和一个夏天的晌午一大滴松脂和一滴松脂
师:看来作者用词很准确,写得也很生动。
7、那么还有哪些内容是你们没想到,作者却写到的呢?就请同学们再来轻声读读课文找一找,找到后,也请作上记号。(交流没有推测到的内容)
8、你觉得这些内容是不是一定要写?
如:松脂继续滴太阳火辣辣远处有海等
师:可见作者推测得合情合理而且十分严密,使得这个科学小故事引人入胜,让我们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这也是科普文章的一个特点。
9、就请同学们根据板书提示,再来说说这个故事,尽量做到推测严密合理,用词准确,语言生动。小声准备。
课后小结
四、小结复习
1、齐读全文
2、按下列词语的先后顺序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看见想象推测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