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

时间: 新华 四年级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有及时的教学反思,对本次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总结和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启示。这里提供优秀的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方便大家写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参考。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本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算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法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让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二)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在整数乘法中,已经具备笔算乘法等计算基础,因而在本节课的探索活动中,学生很有可能运用整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此时还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意识。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学习求知的过程,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点:

学习小数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并初步进行估算。

(五)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的位置。

二、说教法。

1、以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

根据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学生实际水平状况,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想通过创设包装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自己尝试经历估算以及笔算的探究过程。

2、引导质疑法,将课堂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因此,在课堂一开始,我就激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将来会走向社会的各个岗位,结合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逐步渗透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学习意识,是很必要的。同时,把课堂教学引伸到社会中去,体现了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理念,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合作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我通过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探讨中发现方法、在交流中获取新知,使课堂教学多次形成学习。即导入新课时鼓励学生质疑的心理,动手操作时的探究,归纳结论时的思维,综合练习时的活动。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建立模型、探究发现方法练习巩固、解决问题回顾总结。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确定位置的感性经验,通过第一学段的学习,学生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可以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教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学会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理解物体在中心点的哪个方位和偏角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用的小卷、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游戏:找找我在哪?

游戏说明:在全班同学的座位上,编好行和列,根据老师指定同学的位置,说出他所在的行和列,快者获胜。

师:请根据老师指的同学的位置,快速定位第几行和第几列。请根据老师报的行和列快速确定同学,并说出他的名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用游戏的形式,以小组竞争的方式复习根据行、列两个条件确定位置的方法,既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2.小结

师:怎样才能快速地确定位置呢?如果只告诉你们行或者列,你能快速找到确定的位置吗?

二、新知探究

(一)情境创设

一提到位置与方向,老师就想起一个人来,他就是炮兵小王,小王在炮兵连里开炮技术算是的一个,但就是判断不好目标的位置与方向。咱们一起到他那里看看好吗?

这就是小王演习的炮兵阵地。(出示地图)

小王在哪呢?(出示大炮)

再来找一找他的训练目标……(出示目标1)

让小王先开几炮咱们看看。(开炮4下不准)

(画面出示)“哎……要是有人能帮帮我,告诉我目标的位置,我一定可以百发百中的。”

看得出来,小王真的挺苦恼,那咱们同学愿意帮助他吗?

那就请同学们来当小王的阵地观察员怎么样?

(二)角度确定方向

谁能告诉小王目标1的位置在哪里?

(学生可能会说出在东面,在北面,或者在东和北中间等等。)

你是根据什么说出目标1的位置的?(引导学生复习看地图的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刚才同学们描述的都是大炮的大概位置,像你们所说的方向开炮,能击中目标吗?

军事上对目标的描述要求是分毫不差的,同学们可要准确地向王叔叔汇报呀!

在以前的学习中提示方向时我们经常会画一个方向轴。那你们觉得今天这个方向轴应该画在哪比较合适呢?

也就是画在我们的大炮的位置上。为了让我们更清楚地分辨它们的方向,可以标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条件够了吗?

你认为我还要提供什么?

(引导说出角度)

用手臂做出东偏北方向,或北偏东方向,并说出偏多少度。(板书:方向)。

两种角度的表示方法都可以,他们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强调起始角度不同,但所描述的方向都是一个方向.)

(三)距离确定位置

可以了吗?现在可以告诉小王了吗?开不开炮?

A.开(打不准,或远或近)

B. 不开,那你还要告诉他什么?

(引导说出距离)

怎样确定目标1的距离呢?

你从哪里发现了秘密?

(观察1段表示300米,量出有这样的几段)(板书:距离)

那么目标1到大炮的距离是多少米呢?

(四)总结方法

一切都OK了吧,现在我们把勘察的数据报告给小王。

谁来报告?

既然是在训练阵地,我们就要像部队军人一样,提出报告形式。

(报告,目标1在大炮的北偏东40度方向,1200米处。)

还可以怎么报告。(角度的另外一种)

准备开炮,你们认为小王能打中吗?

下面是见证奇迹的时候了。(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这小王还真有两下子。当然这也和咱们同学报告的准确数据是分不开的。

像这样,把一个位置可以很清楚的表述出来,需要提供哪些要素才行?

(方向,距离,观测点)

小结:我们具备了观测点,同时利用角度来表示它的方向,利用距离表示它所处的位置,这样我们就可以把一个物体的位置很清楚的表示出来。

三、巩固练习

还想不想再试试?(出示目标2、3、4)

1、先观察目标2。(有准确的角度和明确的距离)

(说到角度时做偏离动作)

向王叔叔汇报目标2的准确位置。

课件演示:击中目标。

2、再观察目标3,缺距离。

依照前面的报告形式,向王叔叔汇报目标3的位置。

为什么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然后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1题

目标3在大炮的____偏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打目标3(课件演示)

3、最后观察目标4(缺角度)

这次能不能一下子汇报成功?

学生测量,得出数据,汇报。

答案填在小卷2题。

目标4在大炮的____偏___ _____的方向上,距离是______米。

正确答案是42度,教育学生量角度时要认真,不能单纯地依赖感觉。

4、打目标4(课件)

汇报完成后,然后打目标4,(打不到位置,出示对话,“对不起,由于此炮的射程只有1400米,请考虑移炮到目标2。”)

我们该怎么走,谁能给我们描述一下路线?

现在大炮移到了目标2,请问我们现在开炮,可以吗?

(学生提出质疑,重新勘测方向)

得出结论:观测点发生变化,需要重新勘测数据。

在小卷上完成第3题,测出目标4在目标2的方向。

汇报,开炮。

四、总结提高

1、课件演示:空炮,提示:没有炮弹了,请去弹药库取炮弹。(出示有关弹药库位置的数据)

你们能告诉王叔叔去弹药库怎么走吗?

2、我们不能这样总帮助王叔叔确定位置呀!古话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吗?

谁能告诉他该怎么样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与方向呢?

3、再次强调先确定观测点,再根据角度确定方向,最后根据距离确定位置。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说的课题是:连减的简便计算

一、教材分析

《连减的简便计算》这一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册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P39的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运算定律在简便计算中的意义的基础上学习减法的简便计算。教材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会减法的性质,体现算法多样化。使学生能根据运算特点和数据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简便的计算方法,它为后面学习除法的简便计算做了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还可以先减去后一个数再减前一个数这两种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减法运算性质用性质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简便运算。

四、学生分析:

1、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特别是对于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

2、将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的内容集中在一个单元学习,虽然系统性很强,但是教师教学难度增大,部分学生接受知识有困难,知识内容易混淆,课时安排也显得比较紧。我故适当调整课时安排,并充分考虑学生练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加强易混知识的辨析练习。

五、说教法、学法:

(一)、说教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

1、紧密联系生活,创设"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这一情境,把简便计算的讨论与实际问题的解决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筭理,掌握简便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3、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体会减法的简便算法的多样化。如"、判断题、连线、简便算法、等等"在练习中掌握减法的性质,体会简算的意义,领悟计算方法。

(二)、说学法

1、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

本节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使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明确了连减的简便方法,在探索交流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进一步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明确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这几个数的和,会根据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

六、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本节课以"帮助李叔叔解决数学问题"为背景,引出问题"昨天看了66页,今天看了34页,这本书共有234页,还剩多少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设计理由:借助读书这一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关注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预设学生读题后能找到其中的数学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解题思路,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

引出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解题方法,"你会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然后让学生小组交流算法,"看看你的解题方法符合题意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考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了条件和空间。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板书每一种算法,让学生说说每一种解法的思路,判断是否符合题意。

随学生板书:234—66—34、234—(66+34)、234—34—66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讲得很有道理,那李叔叔到底还剩多少页没看呢?好,请拿出练习本,请你从这三个算式中选择一个进行计算,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鼓励学生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理念,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组长的回报,让其他学生更明白了算理。)

3、小组合作交流总结算法,得出简便算法

让学生观察三种方法,三个算式,"方法不同,结果相同,可以用什么符号连起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出连减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连减时,有多种多种方法,可以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出可以把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去减;还可以先减去后面的减数,再减去前面的。我们可以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连减的计算。然后观察算式,说说哪种方法简便,明确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算法。

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说让同学认识到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理解连减得简便计算,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4、练习巩固

5、拓展练习

(整个联系设计有坡度有层次,由易到难,适合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每个学生对所学知识都有收获。)

6、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在总结中回顾所学,升华所学知识。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条理清楚,是学生一眼看出本节课所学内容,连减有几种算法,简便方法有几种,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法解答最简便,一目了然;连减得简便计算用字母如何表示,都比较清晰,板书能紧扣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掌握。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小数,形成了一定的概念。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小数基础上建立小数性质这个概念,为今后继续学习小数知识打下基础。

2、教材地位:本节是让学生正确掌握小数、加深对小数的理解,为后面学习小数四则计算做了必要的准备,起铺垫作用。

3、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

(2)能力目标: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教学重难点

A、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掌握小数的性质,并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B、教学难点:理解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5、教具、学具准备:直尺(10厘米以上)

多媒体课件(以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1、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2、通过直观、推理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进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到探索新知的旅程中来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以教导学生学会怎么学习为己任,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教导学生掌握的学习方法:

1、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

2、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及联想的方法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喜欢《蜡笔小新》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新的故事:有一天,小新跟妈妈一起到超市买东西,小新跑到熊仔饼的货架上拿熊仔饼,突然,小新叫起来了:“妈妈,妈妈,快来啊!熊仔饼怎么涨价了?”小新妈妈,跑过来一看,哈哈大笑起来。原来,标价上写着“5.00元/盒”,可是之前买的时候是5元钱一盒。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小新妈妈为什么哈哈大笑吗?

学习了这节课,我们就知道其中的奥秘了。”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1、出示例1,比较0.1米,0.10米和0.100米的大小。

(1)复习:首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直尺(10厘米以上),比比1分米、10厘米、100毫米的大小,引领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是同一距离,说明: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板书并出示课件)

(2)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仔细观察思考:

A、1分米是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米)

B、10厘米是1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米)

C、100毫米是100个米,可写成怎样的小数?(0.100米)

(3)根据学生回答,我会出示上面三道题的答案,并与同学们共同推导出0.1米=0.10米=0.100米。

2、观察0.1米、0.10米、0.100米,概括小数的性质

①从左往右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②从右往左观察、比较这三个数,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引导学生归纳)

小数的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性质。

④为了进一步证明小数性质的可靠性,出示做一做:比较0.3和0.30的大小。

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涂色并前后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左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右图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100份)涂色部分占几分之几?()

◆提问:从图上可以看出0.3是三个,0.30是30个,也是3个,那么0.3和0.30是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0.3=0.30

◆这里运用了什么规律?

3、呼应课始,引导学生揭示奥秘:

(出示课件,唤起学生的记忆)由于小新妈妈掌握了小数的性质,知道5元=5.00元,所以才会哈哈大笑的。

提问:那么小数的性质是什么呢?(让学生运用知识)

4、联系生活,再现新知:

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本书标价:4.50元/本。

设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提问:4.50元中的“0”可以去掉吗?3.05呢?

引导学生再次说出小数的性质。

这时我让学生尝试做题(出示例题,从旁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获取新知):

(1)把小数化简

0.70=0.7105.0900=(105.09)

提示:根据小数的性质,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地可以去掉小数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2)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三位小数。

0.2=0.2004.08=_3=_

提示:整数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三)巩固深化,扩展思维

按要求说出一个数

①所有“0”都不能去掉

②所有“0”都能去掉

③既有能去掉的“0”,又有不能去掉的“0”。

(四)全课小结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整理总结所学知识,达到及时整理思路、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目的。

五、作业布置

练习十第一题

【设计意图】:这一道题能让学生充分运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更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的性质的理解。

六、说板书设计

小数的性质

例1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做一做:0.3=0.30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小数点搬家”这一童话故事,使学生探索出小数点向左、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2、能灵活运用探索出的规律。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探索、概括出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

学具:数字卡片。

一、导入课题:

教案导语: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一个最重要的符号是什么?(板书:.)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小数点可真是个调皮的小家伙,它告诉同学们,今天,小数点要搬家了,这是怎么回事了,同学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播放童话故事)

二、童话激趣,发现变化。

1、动画:

2、(flash动画)小数点来到森林里玩,看见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山羊愁眉苦脸地坐在窗前。小数点看见快餐店门前的价格牌(¥288),上面有它的好朋友数字,就跳了上去(¥288.)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家了!”于是小数点搬到了8和8的中间(¥28.8)。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价格便宜了。)

3、(flash动画)小数点笑着地说:“看来我搬家很值得,那我再搬一次吧!”(¥2.88)。不多久,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师:山羊的快餐店,原来是一个客人都没有,可是现在生意兴隆。这又是为什么呢?你能再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吗?(生说)

那么从原来的288到28。8再到现在的2.88又是怎样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吗?(生说)

假如小数点再往左搬一次家成为0.288,与原来的288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探讨。

4、小组汇报: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一下。

5、是不是对所有的数都适用呢,我们能想法验证吗?小组交流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根据刚才的故事,你能猜出小数点右移的变化规律吗?你来验证想法严整自己的猜测。

小结:现在我们又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扩大)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这个规律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通过学生构思数学作文,整理变化规律)

三、初步应用。

你想试试吗?(游戏)

拿出你的数字卡片,摆一个的三位小数(9。879)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000倍(引导学生在缺的数位上补0)

摆一个最小的两位小数(0。12)缩小10倍。20倍(学具袋里的0不够用,引导学生几人合作,共同完成)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我做小法官

(1)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缩小了1000倍()

(2)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3)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4)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2、下面的数与0。285比,扩大或缩小了多少倍。

3、小花猫要去水果店买水果,可不会做题,过不了河,你能帮助它吗?

4、小花猫说谢谢,可到了水果店一看,水果店的标价有点奇怪?你都知道这是多少钱吗?你能找出最贵的两种水果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6

教材分析:

本节课教材的设计重视自然数、奇数、偶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真实的生活素材开展数学学习。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情景比较熟悉,在认识自然数上并不陌生。但是奇数、偶数的特点总结方面可能会欠缺一些。设计思路通过用谜语星星引发后面的故事情景,让学生打开智慧之窗。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并深深体会到数学的价值。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认识奇数和偶数。

教学方式:

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手段:

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经历认识自然数、奇数、偶数的过程。

2、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自然数,能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教学难点:

知道奇数、偶数;能判断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索自然数的特征。

师:老师发现,天空有几颗非常明亮的星星,它们一共是4.5颗,你觉得老师这句话有什么问题吗?

生:我觉得星星的颗数不能用4.5来表示。

师:那你觉得用什么数来表示才好呢?

生:我觉得用像1、2、3„„这样的数来表示好。

师:说的非常好!我们平时数东西的时候,就像这样1,2,3,4,5„„一个一个地数,这些数都叫自然数。(板书:自然数)课件出示问题:0是自然数吗?小组讨论。学生汇报结果。

小结:0也是自然数,它表示一个物体都没有。

二、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

师:自然数不但可以用数的形式来表示,还可以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用直线上的点表示自然数的内容。)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直线上的数,(手势)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观察交流、讨论。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教师指名回答。

师: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掌握的自然数的特征,大家跟老师一起再来概括一遍,“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的自然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

三、认识奇数和偶数。

师:大家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请十位同学到前面来。学生举手,教师请十位学生到前面站成一排报数:1、2、3„„师:请报单数的向前一步走。

师: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交流。

生1:我发现10名同学的报数不是双数就是单数。

师:刚才我们提到了单数和双数,单数都有哪些数?双数又有哪些数?谁给举一些例子?

师:在数学上,我们把单数又叫做奇数,(板书:奇数),注意字的读音。双数又叫做偶数。(板书:偶数)值得说明的一点:0也是偶数。

师:现在,谁能举出几个奇数和偶数的例子呢?

四、尝试应用。

1、师: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用到奇数和偶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奇数和偶数?

生1:电__的座位号分奇数号和偶数号;

生2:上体育站队报数。

2、观察数列,初探奇数、偶数的规律。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奇数和偶数。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试着按要求写出奇数和偶数。

(1)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奇数。

(2)写出自然数1-30之间所有连续的偶数。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愿意给大家展示一下你写的。你给大家读一下好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这两组数,有什么新发现吗?四人小组可以讨论讨论。学生讨论。

师:哪个组想把你们的发现告诉大家?

五、课堂练习。

1、下面各数中,哪些是自然数?(出示题目:6、25、1、47、0.01„„„)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3、在圆圈里填上奇数偶数。

4、数字游戏。(学生手中拿着奇数和偶数的数字牌根据老师口令做游戏)

六、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呀?(学生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这有一道拓展练习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拓展练习:教室里有一盏亮着的日光灯,淘气的小明一连拉了8下开关。聪明的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来判断,这盏灯是否还亮着?如果拉9下呢?拉100下呢?)

师:看来,自然数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都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美吧!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7

一、教材研读。

1、教材编排。

(1)逻辑分析:

方程是等式里的一类特殊对象,传统教材都用属概念加种差的方式,按“等式+含有未知数→方程”的线索教学方程的意义,考虑到方程是在刻画生活中的等量关系时产生的,而且在北师大教材体系中一年级到四年级上册,学生对等式和不等式有所了解,只是没有把“等式”这样一个概念交给学生。并且已经采取逐步渗透的方法来培养代数思维。例如:()+8=14,90-()〉65,因此,在北师大教科书里没有从方程和等式的内涵上作太多比较,直接以等式为立足点,立足点较高。

(2)语言信息及价值分析:

本课教材的三幅情境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层层递进。第一幅情境借助平衡,让学生领悟等式;第二幅情境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第三幅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到多种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建立方程的概念。

(2)在简单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

(3)经历从生活情景到方程模型的建构过程,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简单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并会用方程表示。抓住“含有未知数”和“等式”两个核心关键词建立方程的概念。

(2)难点: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

二、学情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是用算术方法来解决问题,算术思维是更接近日常生活的思维。由于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认识发展是非连续的,所以列算式求答案的习惯性思维转向借助等量关系列方程的新思维方式比较困难。列算式时以分析数量关系为主,知与未知,泾渭分明;在代数法中,辩证地处理知与未知、求与不求,使这一矛盾双方和谐地处于同一方程中。

三、流程设计:

为了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做了如下的设计:

(一)引“典”激趣,诱发思考。

引用“曹冲称象”的故事,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寻找相等关系,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建立概念。

1、借助天平,启发思考。

我将教材情境动态化,通过FLANSH课件,让学生充分感知当天平两端都没放物品的时候天平左右两边是平衡的。当我们往天平的一端放上物品而另一端不放的时候,或者两端放的物品质量不等的时候,天平的两臂不平衡,表示两边物体的质量不相等。这时候左边大于右边,或右边大于左边。当我们经过调整,天平两臂再次平衡时,表示两边的物体质量相等,即左边=右边。让学生在天平平衡的直观情境中体会等式,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对情境中数据也进行了分批给出的处理。先给出了左边鱼食和小砝码的重量,让学生用一个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天平左边的质量,再给出天平右边的质量,让学生列出等式。这样就较好地避免了学生习惯性的使用算术的思维方式,同时也顺利地进行了用数字表示向用符号表示的转化。在这一情境的教学中,借助天平这一载体,启发学生理解了平衡,认识了等式。

第二个主题图是本节课教学的核心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找出文字信息“4块月饼的质量一共是380克”。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图,把这一信息转化为等量关系。4块月饼的质量是如何表示的呢?用数量关系“每块月饼的质量×4”来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4”表示的是4块月饼的质量,380克也表示4块月饼的质量,所以他们相等。从而完成数量关系向等量关系的转化,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的转化,改变学生的长达4年的惯性思维方式。

3、变换角度,深入思考。

第三幅情境图隐含着多样的等量关系,也正是引发学生数学思考的情境。根据学生认识的深入程度,可适当让学生体会到等式的“值等”和“意等”,并放手让学生探究,根据不同的认识找到不同的等量关系,列出等量关系不同的同解方程。在教学中,先引导孩子发现情境中的基本相等关系:2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并且列出等式2z+200=2000,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孩子发现其他的等量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充分激发孩子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孩子思考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从而找到多样化的等量关系,并进一步提高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4、建立概念,判断巩固。

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总结、抽象出方程的含义。通过三道例题的简洁数学式子表达,让小组合作寻找他们的共同特点,从而建立方程的概念。“含有未知数”与“等式”是方程概念的两点最重要的内涵。并通过“练一练”让学生直接找出方程。

(三)生活应用,提高能力。

数学应该服务于生活,紧接着我让同学们根据直观图象列方程。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生活实际,并且分别以现实情境图、线段、文字叙述、综合拓展为顺序,层层递进。学生在用方程表示直观情境里的相等关系后,他们在写方程时会更加关注方程的本质属性,从而巩固方程的概念。练学生在按照“数量关系—等量关系—方程”这样一个过程,通过想一想,找一找,说一说,写一写等不同的形式学会用方程来表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体会到方程的作用,为以后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附板书:

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左边的质量=右边的质量两瓶水的水量+一杯水的水量=一壶水的水量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页例1例2,做一做。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利用电子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2.使学生知道用电子计算器计算顺序和笔算顺序是一样的。

3.让学生善于观察发现数学的秘密,能够对一些有规律的数进行口算。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懂得观察发现一些有规律的数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利用计算器计算:

386+179=

说说你是怎样使用的。

(先按“386”,屏幕上显示386,再按“+”,屏幕显示不变,再按“179”,屏幕显示179,按“=”,显示结果565。)

试试ce键有什么功能?(清除)

自己试试看:

26×39=312÷8=

l.你觉得使用计算器需要注意些什么?

看清数,别摁错了;每次计算前要清0。

2.计算。

54+46=60×2=

198÷49=50+30=

38×79=201+99=

计算后说一说你怎么算的这么快?(并不是任何时候用计算器计算都是的,像可以直接口算的、能简算的题目,就不需要使用计算器了。)

3.做一做练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做一做,然后同桌做一做。

二、观察发现

1.比一比,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

9999×1=9999×2=9999×3=9999×4=

说说你为什么做的又对又快。

观察上面的算式和结果,你发现什么规律?

生畅所欲言。

师:根据你们的发现大胆猜测,能不用计算器,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答案吗?

9999×5=9999×7=9999×9=

师总结:碰到9999乘9以内的自然数(0除外)答案都是五位数,位和个位就是自然数与9的乘积,中间三位数都是9。

三、练习

做一做。练习30页的第11、12题。

第11题用比赛的方式进行,以巩固学生使用计算器计算。

第12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讲评。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9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复习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2.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大小,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3.结合练习素材使学生感受亿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复习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省略亿、万后面的数。

教学关键:以练习的方式来巩固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位顺序表

1.让学生回忆一下亿以内数的数位,并指名同学背诵。

2.在黑板上挂数位顺序表,问:你们还记得如何分级吗?

生:从个位到千位为个级,万位到千万位为万级。

3.师:个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万级表示有几个什么?亿级表示有几个什么?

4.师:我们还知道每两个相邻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5.讲评练习有关这方面的练习。

二、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的读法,那么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分级,用逗号或虚线隔开,从高位往低位读起。

2.亿级、万级和个级的读法有什么不同。

如:40052136(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0843005(一千零八十四亿三千零五万两千零一十九)

师:亿级多了一个亿字,万级多了一个万字。

3.复习中间和末尾有零的读法。

①每一级的末尾有零。

如:7890000读作:七百八十九万

4500000000读作:四十五亿

师:每一级末尾的零都不读。

②中间和末尾有零的情况。

如:40052136读作:四千零五万二千一百三十六

143508710532一千四百三十五亿零八百七十一万零五百三十二

师:零放在什么位置要读?

生:每一级前面和中间的零都要读。

师:中间两个零或多个零要怎样读呢?

生:都只读一个零。

4.请同学把读法的法则在总结一遍,然后全班读一遍加深印象。

三、复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亿以内数和亿以上数的写法,那么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

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

生:第一步要判断位是那一位,从位写到最低位。

七千万零五百(70000500)

2.师: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该怎么办?谁举一个例子。

生:每一级的末尾没有单位时应该用零占位。如:五百二十一万(5210000)

3.师:是不是读零的地方都写一个零?七千万零五十。(70000050)

生:要对准数位一位一位往下写,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如:六百万八千(6008000)

4.请同学总结写法,个别请,这里比较简单,可以请中等的学生回答。

四、比较大小

师:在比较大小的时候,我门应该怎么做?第一步?有几种情况?

生:第一步分级。

师:如果数位相同和不同怎么办?

看题目:208090>200809

生:数位相同时,要从位比较,如果位相同,就一步一步的往下比,直到比出大小为止。

生肯定,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可以请同学补充。

如:1900<2万

师:如果碰到这样的数时,应该怎么办?

生:可以先把2万化成阿拉伯数字。

师:然后在按照比较的方法。

如:3458<123456

生:数位不同,只要看数位多的数,那个数就大。

五、省略“亿”“万”后面的尾数

1.整亿整万的数。

如:4700000=470万12700000000=127亿

师:这样的数要怎样省略?

生:整万的数要省略四个零,后面加一个万字,整亿的数要省略亿后面的八个零,加一个亿字。

2.求近似数

如:12924800≈1292万272000000≈3亿3507200000≈35亿

师:求近似数要怎么求?

生:省略万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万字。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然后省略后面的数,加一个亿字。

在这里要重点强调整数和近似数是不同的,要注意符号。

六、总结

让学生自己总结,然后回去好好复习。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10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植树问题》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共安排了三个例题,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本节课我主要研究的是三种情况都种的植树问题。经过深思熟虑,我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着力想解决好以下问题:

如何让学生经历一个“将复杂问题转化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来研究,再运用所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复杂的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对五指的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关系的探究,在直观形象的手指演示中学生直接感知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创设了问题情境使学生了解了间距在生活中的应用;在突破本课难点部分我通过一棵一棵的种树的课件演示使学生产生了对植树问题中这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一棵一棵的种太麻烦了….”学生产生了这样的思想,确定了“转化的需要”,接下来,实施策略的产生与方法可行性验证;学生给出了例题不同的答案,此处留空白,让学生通过学具的摆、数、画等方法探究出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存在:棵数=间隔数+1,反过来验证例题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的观察、思考、操作完成了数学思想的建模。但在做题的过程中,学生还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植树问题屡教不会?”我进行以下反思:

首先,我只是在奥数课上系统讲解了植树问题,在我们的数学课本中没有作为一个知识点出现,只是出现在练习题目中,所以我们没有在课堂上拿出时间进行系统的讲解。

其次,无法将脑海中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植树问题联系起来。虽然记住了“五根手指四个空”但是却无法与实际的安装路灯、插彩旗以及种树等问题联系起来。他们不知道手指的间隔与种树、安灯和插彩旗有什么关系。

再次,当我们在讲解植树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是这样讲解的:“同学们,600米的小路,每隔5米一棵树,咱们现在求间隔?”学生很容易列式:600÷5.然后我们问这样结束了吗?学生说:“没有,还要加1”。只是在一问一答的模式中教学,从来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画一画的方式来种小树。如果在讲解的时候。结合手指,然后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画一画,数一数到底间隔数和数学的棵树之间的关系,自己动手发现的规律远远比我们告诉的记得牢的多。

有了这次植树问题的教训,以后再遇到像“植树问题”这样的典型问题时,我一定会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然学生通过充分的动手体验去获得知识,这样远比老师告诉他的效果好!没有一堂课是完美的,我的这节课依然如此,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放弃努力,不放弃前进的脚步,我们会继续不断的探索下去。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11

一、说设计理念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同时新课程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并充分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实现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二、说教材

《节日礼物》,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从三个方向观察立体图形和在实际生活中有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经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在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观察物体的具体活动中,判断观察对象画面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本节内容包括由低到高观察同一物体和由远到近观察同一物体,学生掌握这些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推理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根据提供的情境图,想象、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

(2)过程与方法:

①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体会并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同的形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与合作交流能力;

②让学生经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过程,发展学生的运动智能、空间想象智能;

③促进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括、交流等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我,培养其积极的乐学态度;

②通过合作交流,养成互助合作的习惯,培养团队协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画面,判断观察者从高到低不同的观察位置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教学难点:

如何根据图片判断观察位置,以及判断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

重难点突破:

仔细观察、大胆猜想是判断所观察的对象在其视觉中对应的范围的突破口。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做到以活动促发展,我采用自主体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合理猜想、小组讨论等活动,自主进行体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

1、情境教学法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快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课始的故事导入、课中新知识学习的情境创设等,把学生领入乐学的氛围之中。

2、操作法

利用学生自己,让学生动一动,说一说,动脑、动口,调动他们喜学、爱学、乐学的情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究。

3、观察讨论法

通过让学生独立观察、猜想、小组讨论等,体验、判断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物体的范围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练习法

叶圣陶先生说:凡能力总要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所以,在自主体验、探究、学习新知识后,就要通过一些有层次、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内化,形成技能技巧。

四、说教学流程

教学是通过两个活动完成的。

活动一:由低到高观察物体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首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模拟数学情境,通过数学活动的手段,从中帮助学生真正去发现、感悟、理解、解决教材中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

对于书本中的主题图,很多学生难以理解,这时我就让学生亲身体验。同学们,老师想考考你们的眼力,请你们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自己的课桌,好吗?请看(课件)要求:①蹲着观察;②眼睛与桌面在一条直线上观察;③站着观察。观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同学们,你所看到的物体画面有什么不同呢?说得对,由低到高来观察物体,由于位置不同所看到的物体画面的范围也不一样。

这时我把书中的主题图《节日礼物》改成练习,出示课题节日礼物,同时这时出示课件,同时让学生思考:小狗贝贝从蹲在地上到最后爬上桌子,它观察礼物的位置有什么变化?观察的对象又有什么变化呢?这时学生就能在刚刚亲身活动的基础上看到东西的变化很快的判断出他们观看时所处的位置,观察位置由低到高,观察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大。(板书低到高范围扩大)那么大家在生活中你有碰到过这样的事吗?能举一个例子吗?谁来说一说,前后左右可以交流一下。你们说的都很好。通过说一说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活动二:由远到近观察物体的不同

对于设计由远到近观看物体教学时,因为学生在课前的准备过程中通过观察学校内的景物,使学生对于从远到近观察物体和从近到远观察物体有了感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进行说说生活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时,从近到远观察物体你发现有什么变化呢?对,站得远,看到的范围大;站得近,看到的范围小,但是清楚。(板书远到近范围缩小)。接着我不作较多的讲解,直接进行了练习,课件出示:小明沿小路向树林看守人的小屋走去的动态画面。途中标出A、B两点,再出示两幅图和问题:仔细观察下面两幅图中,哪幅是在A点处看到的,哪幅是在B点处看到的?大家先独立完成,再将你的想法小组内说一说,进一步巩固了远近观看的规律。然后再次请同学们分组从教室的最后面、中间及讲台上这三个地点来观察黑板,再次体验远、近观察物体的不同。从而验证了刚才交流中发现的规律。贴近了生活实际,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确实就在我们的身边!

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1、基本练习。

2、拓展练习。

3、生活延伸,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这一环节是57页的画面(课件显示),同学们请先观察然后在书上分别画出小明站在A、B位置时所看到的树的范围。能完成吗?好开始。

(这时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有困难时,我呢作适当的巡视指导。)

通过有层次、生活化、形式多样的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还受到了为人处世的思想教育。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12

一、说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大小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小数有进一步的认识,掌握小数的比较方法,并在有趣的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倡所学数学内容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本单元的主题是初步的认识小数,小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基于对教材的认识以及对编写者意图的理解,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我将本课设计如下:

1.掌握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能够用符号表示小数的&39;大小。

2.感受小数的意义,发展数感,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中培养获取、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树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本节课的活动重点是比较小数的大小的方法,活动难点是熟练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活动的准备材料有:多媒体等。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大胆探索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我将教材中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成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会、理解并掌握知识,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三、说过程设计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实践活动”的教学建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与学法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活动过程设计如下,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复习导入,探索新知

比较大小,应用知识

总结回顾,解决问题

下面我就这四个活动过程做具体的阐述: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男同学都喜欢跳远这项体育活动,体育组<王>老师给男同学测跳远为引子,针对学生争强好胜的心里特点,跳远成绩排名引入新题。这一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复习导入,探索新知

本环节主要通过复习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导入小数的大小的比较。

(1)出示几道练习题,请学生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2)总结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三)比较大小,应用新知

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入手,通过列举四种物品不同的价格进行比较,其中包含三个知识点,即整数部分的比较,小数部分十分位上数的比较,百分位上数的比较,从而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教师给学生创设了实实在在的探究空间,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后得出比较方法,初步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了探究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提高继续探索的兴趣。

(四)总结回顾,解决问题

本环节主要是做一些练习题,回过头来解决开始设计的问题:男同学跳远成绩的排名。这样能使新知识学以志用。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总结,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最后的总结与交流,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反思和总结一节课的收获和体会引导学生思考并初步尝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从而提升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定向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多种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三、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主题图

六、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

1、出示情境图。

如果你是赛手,你将从大本营向什么方向行进?你是怎样确定方向的?

2、小组讨论: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到大致方向。

①训练加方向标的意识:加个方向标有什么好处?

②突出以大本营为观测点:为什么把方向标画在大本营?

(二)、探究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质疑:

1、知道吐鲁番在大本营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了吗?

2、如果这时就出发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小组讨论:沿什么方向走就能保证赛手更准确、更快的找到目标:地。

研究时,可以用上你手头的工具。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度

练一练:你说我摆,为小动物安家。

(课前剪好小图片,课上动手操作。)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偏,的方向上。

例:我把熊猫的家安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熊猫摆在哪?

讨论:为什么猴子的家在西偏南30°,而小兔家在南偏西30°的方向?解决问题,寻找得出距离的方法。如果你的赛车每小时行进200千米,你要走几小时能到达考察地?

图上没有直接标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解决它呢?

仔细观察地图,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试一试解决。吐鲁番在大本营东偏北30°。

(三)、教学例1

1出示例1.

教师:东偏北是什么意思?东偏北30°表示什么?起点到终点的这一条线段表示什么?

如果我这样叙述:1号检查站在北偏东60°,距离起点大约1千米的地方。那1号检查站改画在什么位置上?

(让学生发现这两种说法所表达的意思是否一样。)

请你在这一副图中标出一个2号检查站:东偏南30°,大约走2千米。

2号检查站能不能换一个说法呢?(南偏东60°,大约走2千米)

小结: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2完成第20页“做一做”。

(四)、练习:

1、以雷达站为观测点,填一填。

护卫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巡洋舰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鱼雷艇的位置是偏度,距离雷达站千米。

2、以电视塔为观测点,按要求填空。

文化广场在电视塔西偏南45度的方向;体育场在电视塔东偏南30度的方向;博物馆在电视塔东偏南60度的方向;动物园在电视塔北偏西40度的方向。

(五)、课后延伸

游乐场要新建两个游乐项目:一个在观览车西偏北40o方向上,约200米处新添一个“登月舱”,另一个“天外来客”在观览车南偏东20o方向上,约150米处。请你在平面图上标出这个新项目标:位置。

(六)全课总结

(七)作业布置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14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借助内容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我所执教的是教材第117页的内容,主要教学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主要是运用这样的教学理念:以问题情境为载体,以认知冲突为诱因,以数学活动为形式,使学生经历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全过程,从中学到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以此为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手为素材,从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与手指数的关系。

二、以一道植树问题为载体,营造突破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了解植树问题的实质。

四、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拓展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创设浅显易懂的生活原型,让数学走近生活。

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学生在手指并拢、张开的活动中,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然后做快速问答的游戏,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间隔和点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处理教材时我把例题改为条件开放的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将路的长度变成20米。如此修改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开放的情境中,突现学生的知识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在这里数据小了,便于学生利用线段图操作,建立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的思考,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索,体验探究之乐。

体验是学生从旧知识向隐含的新知识迁移的过程。教学中,我创设了情境,向学生提供多次体验的机会,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学生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对数形结合意识的渗透。教学中我先激励学生自己做设计师,想办法设计植树方案,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采用了画线段图的方式,交流时利用多媒体再现线段图,让学生看到把一条线段平均分成4段,加上两个端点,一共有5个点,也就是要栽5棵树。使学生发现植树时准备树苗的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除法来解决。改变间距后,段数和棵数相应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提出问题: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也就是栽树的棵数要比段数(间隔数)多1。最后按照教材要求应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前面的植树问题:100米长的小路,按5米可以平均分成20段,也就是共有20个间隔,而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因此一共要准备21棵树苗。这样就把整个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并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三、利用学生资源,加强生生合作

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合理的利用。在设计植树方案这一环节上,学生将间距定为1米、2米、4米、5米、10米,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

四、关注植树问题模型的拓展和应用

植树问题的模型是现实世界中一类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于现实,又高于生活。所以,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为了让学生理解这一建模的意义,加强了模型应用功能的练习,本课练习有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堂上,安排学生自主完成已知总长和间距求棵数、已知棵数和间距求总长的练习,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出发,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训练学生双向可逆思维的能力。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如教室里的座位的事件,公共汽车站台的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以图片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相似的现象,最后还把刘翔年雅典奥运会上精彩夺冠的场景再次重现,并出示110米栏的图,从中找到间隔,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这节课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设备,所以课堂容量较大,但是也造成个别学生吃不透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好度,适当进行取舍,照顾好中差生。

教案小学数学四年级模板篇15

教学目标:

1.复习两位数乘除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两步(或三步)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水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世界的个别地区已经开始缺水,我们为了节约水源,大家应该从小行动起来,养成人人节约用水的习惯,你看小胖家行动的如何?

二、新课探究

(一)探究一

小胖的想法和我们是一样的,他决定从身边的小事的做起,节约用水。

出示:小胖家如果每天节约水30千克。

你能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一些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反馈:一周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

一个月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0天计算)

一年可以节约多少千克水呢?(按365天计算)

你们能帮他算一算吗?学生练习、汇报。

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在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出示:当因数末尾有零的时候,可以先把零前面的数相乘,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零,就在得到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二)探究二

实际上节约水资源也可以节约水费的开支,关于水费的问题小兔帮小胖算了这样一笔帐。

出示:小胖家去年共缴了1224元的水费,它想请大家帮它算算小胖家平均每个月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练习、汇报,由学生自己讲解

(问:这道题你是怎么想的,数量关系是什么?怎样列算式?)

一年的水费÷12个月=平均每月要缴的元数

1224÷12=102(元)

问:在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时候,你又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呢?

出示:从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哪一位上不够除就用“0”来占位。

(三)探究三

出示:小胖家今年准备平均每个月比去年节省4元水费,照这样计算,今年预计一共要缴多少元水费?

问:这里哪些词的意思不理解,你可以提出来?“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呢?是照“怎样”的计算呢?

请大家自己试着做一做,有困难可以先和小朋友商量一下。

学生尝试、汇报交流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

师:

①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②这三种解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③这样的两、三步计算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计算下列各题

45×12=45×102=450×1200=504÷14=4284÷14=32640÷32=

师: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吗?

2.练习二:括号中应填几?

()×32=2561430÷()=13()÷109=109128+()=2987

括号里的数该如何求?

3.练习三:实际运用

小胖和小巧在游泳馆练习游泳。(从泳道的一端游到另一端算一次)

①小巧在泳道中泳一次要37秒。她用同样的速度游了13次,需要多少秒?

②小胖在泳道中用了7分12秒游了12次,每次需要多少秒?

③他们俩谁游得快呢?如果他们同时出发,都游了14次。相差多少秒呢?

四、课堂小结

1.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板书

复习两位数乘、除

1224÷12=102(千克)答:略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102-4)×121224-4×12102×12-4×12

=98×12=1224-48=1224-48

=1176(元)=1176(元)=1176(元)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的时候,要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圆括号的要先算圆括号里的。

22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