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

时间: 新华 四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这里提供优秀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方便大家写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参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1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前几天,学开展了一场“少年演讲比赛”出示主题图

问:谁的得分高一些呢?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1)组织讨论:说一说自己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2)交流汇报

3)探索比较方法

①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引导探索

举例说明,比较9.9和9.1

9.9和9.15

9.1和9.09

通过比较,观察数位特征,逐步将学生引导到从数位来考虑问题,使学生明白: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相同,就看百分位上的数……

4)练一练

比大小

0.8○0.6   0.25○0.26   1.30○1.5

12.6○12.62   4.54○4.49   5.45○4.55

2.把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1)再次呈现主题图,问:张华比李明表现好一点但不是10分,你给张华多少分?

试一试:把三人的得分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① 学生各自给张华打分

② 按大小顺序排列

2)探索比较方法

在0.82、0.80、0.79中哪个数?哪个数最小?

(先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分组讨论,探索比较合理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3)练一练

把3.24、3.30、3.28按大小顺序排列

( )>( )>( )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1--4题

四、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个小数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P10第5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2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p.15~17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00毫升=()升4000毫升=()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学习纸 “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 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 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 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习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习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 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 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 4.08 = 3 =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习

课本59页的做一做。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4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 同桌讨论: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 0.30元 500米 1.80元 0.70米 0.04元 600千克 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5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 - 49.80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6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通用2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篇1

课题 简易方程课型新授教法讨论、讲解、演示 教学目的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2、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方程的意义。 备课人教具 简易天平、砝码、小方木块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我国的珍稀动物。谁能说一说你了解哪些珍稀动物?出示信息窗一,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阅读文字信息。学生观察主题图,认真阅读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适当板书,如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等。活动二:探究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x±a=b)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__年的只数与1980年只数的关系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或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①__年的只数+300=1980年的只数。②1980年的只数-300=__年的只数。③如果用字母a表示__年的只数,可以写成a+300=400。师:一般情况下,用字母χ表示未知数。我们可以把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用χ+300=400来表示。活动三:借助天平理解等式。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把图中数量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了。我们还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等式。师介绍天平功能、结构、使用方法等。1、借助天平理解已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10克+10克=20克2、借助天平理解含有未知量的相等关系。20+χ=503、借助天平示意图理解例题中的相等关系。出示天平示意图:左盘是χ和300,右盘是400,天平平衡,用等式χ+300=400表示。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一说对天平的认识,老师补充完善。分组实验:①天平左盘放一个10克的砝码,右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不平衡,可以用式子10<20表示;②在左盘再放上1个1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用等式10克+10克=20克表示。分组实验:天平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不知重量的方木块,右盘放一个50克的砝码,一成天平平衡,用等式20+χ=50表示。学生根据实验经验理解χ+300=400。活动四:探究用含有χ的等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aχ=b)师: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类似的问题吗?学生看信息,自主提问题。可能会提出“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熊猫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只数的关系”、“怎样用含水量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东北虎__年的只数与__年只数的关系”。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好。我们先来解决“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熊猫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只数的关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用式子表示出来:①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②用字母χ表示人工养殖的只数,用等式表示为χ×10=1600。出示天平示意图:左盘是10个χ,右盘是1600,天平平衡,用等式10χ=1600表示。活动五:探究用含有字母χ的等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ax±b=c)师:你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怎样用含有χ的等式表示东北虎__年的只数与__年只数的关系”吗?学生自主探究,然后交流。教师可出示天平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等量关系。活动六:概括方程的意义。师: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χ+300=400、10χ=1600、3χ+100=1000,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谈想法:生1:我发现它们都是相等的式子。生2:我发现每个式子里都有χ。生3:……小结:像χ+300=400、10χ=1600、3χ+100=10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活动七:自主练习1、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师:你认为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小结:同时具备“含有未知数”、“相等的式子”这两个条件才是方程。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2、看图列方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先找出图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独立列出方程。(集体交流)3、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再进行交流。)活动八:全课总结: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χ+300=40010χ=16003χ+100=10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方程的意义课型练习课教法练习法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结合生活实际,能用方程表示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及关键 用方程表示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备课人教具  天平   授  课  过  程 第4题是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理解方程意义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再进行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师要注意:学生所说的等量关系要与所列的方程一致。第5、6题呈现了北京到广州的路程的有关信息和山东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要求学生用方程表示其中的等量关系。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山东省的人口状况,体验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练习时,要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独立完成,然后进行交流。第8题是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示了大豆与豆腐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解决第二问时,学生可能找不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师可提示学生,从表格中寻找数量间变化的规律,根据规律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大豆数×3=豆腐数,然后再列出方程。第9题是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列出方程的题目。练习时,同样先让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再列方程。该题既是对方程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又是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巩固。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9、4x=36(5+x)x2=14 教学反思  课题 解方程 课型新授教法讨论、讲解、实验 教学目的 1、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重点、难点及关键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备课人教具  天平、小物品      授      课       过       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的一些珍稀保护动物,你知道吗,金丝猴也是我们国家的珍稀动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它的一些情况。二、探索方法。1、出示情景图,学生读上面的信息,并说说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说出算式:860-600=260(只)3、如果用未知数x表示增加了得只数,你能用方程表示出__年的金丝猴与1993年的金丝猴的数量的关系吗?学生列出方程:600+x=860看着这个方程,你想知道什么?(怎样求x?)4、引导学生借助天平研究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任成立。学生实验(1)x=20  x+10=20+10       (2)x+10=10+10  x=105学生小组合作.在前面实验,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6、师生共同概括得出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7.`给学生介绍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书写格式:先写出“解:设……”,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求方程的解,最后检验、写答案。8.根据以上探索过程,教师向学生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三、解决问题1、__年白暨豚大约有多少只?学生独立解决2、课后练习1:巩固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 布置作业:自主练习2   板 书 设 计  解方程解:设大约增加了x只金丝猴600+x=860600+x-600=860-600      x=260答:__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260只。  教学反思            课题 解方程练习课型练习课教法练习法 教学目的1、巩固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重点、难点及关键 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备课人教具 天平   授    课    过    程       第2题是解方程的题目。练习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解方程的格式,一般情况下先要写“解:”,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并提示学生别忘了检验。第3、4、6——8题都是利用方程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形式活泼新颖:有对话、有图表、还有文字;内容丰富多彩:有体重、有部分省份的人口数量、有全国小学学校数量、有计算机知识、还有环保内容。这样安排,既可以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方程,又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时,都需要引导学生先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同时,要求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其中第3题的第(2)题,既可以根据“标准体重+重(轻)的千克数=现在体重”的等量关系列方程,也可以根据“现在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现在体重)=重(轻)的千克数”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6题中“野生动物园的动物共计200余种”是多余信息,要注意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列方程。为了扩大学生视野,在用足、用活教材提供的练习素材的同时,还可以密切联系当地实际,寻找身边合适的问题去研究。第5题是选择正确的方程的解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学生既可以用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检验的方法进行判断,也可以把方程解出来之后再选择。同时,也可以向学生说明方程的解一般写成如“x=2”的形式。 板书设计解方程练习6、解:设二级保护动物有x种54+x=11654+x-54=116-54     x=62答:二级保护动物有62种。 教学反思      课题解方程 课型新授教法演示,实验、讨论 教学目的1、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  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及关键 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备课人教具  天平,小物品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一下珍稀动物,出示情景图二、自主探索: 1、学生读信息图,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如: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2       、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3x=1500  看这个算式,你会求出方程的解吗?3、学生小组合作,用天平实验研究此方程的解法。     x=20    __4=20x4    3x=30    3x__3=30__34、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等式的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5       、根据上面的结论学生试着求出3x=1500的解3x=1500         3x__3=1500__3            x=500学生独立检验方程的解6、学生自主解答:我国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有多少只?先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10χ=1600,再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交流。交流时,重点说说解方程的依据。 三、自主练习:1、第1题是判断对错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并改正,然后交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明错误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和依据。2、第2题是选择正确的方程的解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学生既可以用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检验的方法判断,也可以把方程解出来之后再选择。四、小结:这节课你解决了哪些难题?五、作业:课后3、4         板 书 设 计解方程解:设我国现存黑鹳x只3x=1500         3x__3=1500__3            x=500答:我国现存黑鹳500只。  教学反思        课题 解方程练习课型练习课教法练习法 教学目的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重点、难点及关键 熟练的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备课人教具      授   课   过   程 1、第3、4题是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以及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2、第5、6、10题是解方程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充分交流,交流时选择几道典型题目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比如:第5题中的两道题,第6题中的1.2χ-1.4=8.2、2+4χ=3.6,第10题中的χ+28=36、2χ=4.6等等。同时,注意提示学生进行检验,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3、第7、8、9、11、13题都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通过交流进行订正、体会不同的解决策略,同时进行自评和互评。其中第7、9、11题,学生解答时用算术法是可行的,但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应该重视让学生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第13题数据比较大,要注意计算的正确性。4、第12题,提供了华氏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公式。练习时,先引导学生弄清f=1.8c+32所表示的含义,解决第1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法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属于顺向思维,可以直接套关系式:f=1.8c+32;第二个问题是已知华氏温度求摄氏温度,属逆向思维的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  板书设计  解方程练习12、解:设摄氏温度是x1.8x+32=94.11.8x+32-32=94.1-32    1.8x=62.1       x=34.5 教学反思        课题方程解决应用问题课型新授课教法演示、讨论、讲解 教学目的1、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2、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 重点、难点及关键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应用问题备课人教具  多媒体、学具   授      课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上海野生动物园信息图观察信息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东北虎和白虎各有多少只?”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有想法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小组长做好记录学生交流想法(可能出现算术法和方程,重点介绍方程)教师借助线段图分析解法。设白虎的只数是χ只,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该怎样表示(7χ只)         χ只白虎:                                                                 16只                               7χ只东北虎: 列出方程:χ+7χ=16这个方程该怎么解呢?试着解方程交流解法:先算出7个χ加上1个χ等于8个χ,再算出χ等于2。算出白虎2只再根据7χ求出东北虎有14只。教师强调书写的方法。 三、自主练习1、 看图列方程19页第一题,对第二幅图重点引导“40表示的是哪一部分”2、 解方程19页第二题,注意学生的算法,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计算完后提倡检验。四、小结:师:通过研究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五、作业:课后3 板书设计  方程解决应用问题解:设白虎有x只,那么东北虎就有7x只7x+x=16 8x=16  x=27x=7x2=14答:白虎有2只,东北虎有17只。 教 学 反 思         课题 解方程课型练习课教法练习法 教学目的1、巩固用方程解决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及关键用方程熟练解决问题备课人教具  无   授      课      过      程第3题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先确定设为x的量,并说明理由。再找出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第4、7题是循环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第1个问题可以直接根据减法意义解决,第2问是顺向思维,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比较简单。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第4题与第7题的第(2)题进行比较,明确在单一量已知的情况下,用算术法解决比较简便,在单一量未知的情况下,用方程解决比较简便。第8题是一道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如果用算术法解决,很容易出现如845-38+24这样的错误。如果用方程解决,根据图中信息很容易找出“原有人数+转入人数-转出人数=现有人数”的等量关系,把上学期的人数设为χ,列出方程χ+38-24=845。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该题用方程解决起来比较容易。第9题是一道星号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我学会了吗?”呈现的是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有关信息,通过解决问题达到综合复习和反馈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目的。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测和反馈。板书设计解方程练习9、解:设叶子赢了χ盘。2χ+(10—χ)×1=14      2χ+10-χ=14         χ+10=14             χ=4答:叶子赢了4盘。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篇2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分析(青岛版)

课 题: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一、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白鳍豚情景图

数学信息:1980年约有400只,比__年多300只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

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把图中的数量间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我们还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等式。

师介绍天平的功能,结构,使用方法。

1借助天平理解已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2借助天平理解未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借助天平理解例题中的相等关系。

三解决信息窗二的问题:

1能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只数间的关系。

2能在天平上表示出来吗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怎样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东北虎__年的只数与__年只数的关系吗

师可出示天平示意图

五、概括方程的意义

观察黑板上的式子,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六,自主联系

1判断那些式子是方程

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看图列方程

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__年的只数与1980年支数间的关系.

学生交流:可能有以下情况

__年只数+300=1980年只数

1980年只数-300=__年只数

字母表示:a+300=40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放不知重量的木块,右盘放50克砝码,天平平衡,得出20+x=50

生表示出例一的关系:

生自己交流:

1人工养殖的只数x10=野生的只数

生自主探究,然后交流。

生自由谈想法:

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生自己概括)

自主练习2,3

让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在进行交流。

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得地方。

关注学生能否独立的思考,合作探索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

关注学生参与操作,观察,试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归纳概括能力。

关注生能否独立分析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

关注学生的归纳,概括水平。

关注学生能否依据方程的意义来进行判断。

观察学生能否正确的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写处方程。

课 题:等式性质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二、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金丝猴情景图

数学信息:金丝猴的数量从1993年的600多只,增加到860多只。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求x呢?

二.

我们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

三,那么天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天平会如何呢?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600+x=860吗?

五、同学们能解决出:__年白鳍豚的只数吗?

六,自主练习

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__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金丝猴

学生交流:

1993年只数+增加的只数=__年只数

字母表示:600+x=86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右盘放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平衡,得出x=20,然后方程两边各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10克,发现了什么?

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生自己交流,体验。

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印象。

总结: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生做自主练习1,2

课 题:等式性质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引入对ax=b和ax+b=c这类方程方法的学习。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三、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黑鹳情景图

数学信息:国外仅存1500只左右,约是我国现存黑鹳只数的3倍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求x呢?

二.

我们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

三,那么天平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天平会如何呢?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3x=1500吗?

五、同学们能解决出:

1, 我国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有多少只。

2,__年繁育基地有多少只东北虎?

六,自主练习

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

学生交流:

我国现存黑鹳只数x3=1500

字母表示:3x=150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右盘放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平衡,得出x=20,然后方程两边各放上4个相同倍数的砝码,发现了什么?

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生自己交流,体验。

得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印象。

总结:等式性质二

生做自主练习5,6

生自己感受,在充分体验后提升。

关注学生参与操作,观察,试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归纳概括能力。

放手让生自己体验。

2是将等式性质一二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知识。

课 题:解较复杂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引入对ax+bx=c这类较复杂方程的学习。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四、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东北虎情景图

数学信息:截止到__年,一共有成年东北虎和白虎16只,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那种方法最简单,最方便。

师提倡同学们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三解决7x+x=16的解法

师适时引导:7个x加上1个x等于8个x

四、总结:线段图的画法和倍数方程的设法。

五,做练习:6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东北虎和白虎一共有多少只?

学生交流:根据设的不同,可能有以下情况7x+x=16 x+x/7=16等等。

生达成共识:7x+x=16,也就是说设白虎的只数为x只,最简单。

生自己探索。得出

让生通过线段图自己得出7x+x=8x

应注意以下几点:1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可以增加一些单项练习,2遇到未知数时,要选择合适的位置数量设为x

关注学生能否独立的思考,合作探索,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

让学生充分体验出党有倍数关系时,设倍数小的最为简单。

线段图的作用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方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7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游戏活动,让学生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2、让学生能利用发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通过操作、推理等活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学重难点:

通过天平游戏,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加(或减去)同一个数,等一式仍然成立。

教具、学具:

天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老师课前给每个组准备了一个天平。你了解天平吗?怎么才能使天平保持平衡? (左右托盘中放入同样重的物品。)

今天我们要利用天平来做游戏,通过游戏同学们将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经验基础出发,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进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1、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两边的质量相等。)能否用一个算式表示:5=5

2、再在天平的左侧再放2克砝码,你们发现了什么?如何才能使天平恢复平衡?(右侧也放入2克的砝码或物品。)

怎样用算式表示?(5+2=5+2)

3、左侧的砝码重X克,右侧放10克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知道左侧的砝码重多少克?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10)

4、如果左侧再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右侧也加上一个5克的砝码,这时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什么?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X+5=10+5)

5、通过上面的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天平的左右两边加上同样中的物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6、你们再推想一下如果天平都减去相同质量,天平会怎样。先看书,再动手验证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学生体会到天平的左右两边加上同样中的物品,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后,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验证,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思维能力。】

7、通过刚才两组游戏,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的话,你发现什么数学规律?小组交流。(通过天平游戏,发现等式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8、 120+( )=120+35 234-123=234-( )

345-( )=345-( )

三、解释运用

1、(出示图片)这时候天平平衡吗?你能写出一个等式吗?这个等式是一个方程。求出X+8=10中的未知数X

(1)你知道这道题中的未知数X等于多少吗?说一说你的想法。

X+8=10

X+8-8=10-8 方程两边都减去8

X=2

(注意书写格式,等号要对齐。)

(2)X=2对不对呢?你有什么来证明一下吗?

【设计意图:在教学之前,让学生先自己体会,独立完成解方程的题目,然后再由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点评,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高效。】

2、试一试:求未知数X

独立完成,全班反馈,交流。

3、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游戏,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8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 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 ①

0.09米=(90)毫米 ②

0.9米=(900)毫米 ③   9米=(9000)毫米 ④

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

(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分别把3式与1式、4式与1式作比较再研究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整理并总结出右移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2、推导左移规律。

(1)猜测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会变大,猜一猜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有什么变化?

共同验证

整体观察: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越变越小。

(2)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下往上观察

小组讨论交流: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数学语言讲究精确,师强调缩小到原数的 )

分别把2式与4式、1式与4式作比较研究提出的问题。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整理并总结出左移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3)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4)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提问,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紧张愉快的教学中,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3、记忆规律。

(1)用最短的时间记忆规律

(2)和同学们分享记忆小窍门。

(3)、一起总结小数点歌谣

小数点,真调皮,右移一(位)二(位)三(位)……扩大十(10倍)、百(100倍)、千(1000倍);左移一(位)二(位)三(位)缩小十()、百()、千()……

(4)选择性地提问规律。

4、解答课始提出的疑问。

我们课始的疑问有答案了吗?

擦掉问号改成感叹号。

质疑: 小数点无论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用数字“0”补齐。

三、巩固应用 内化新知

1、帮助师徒四人闯过数学王国的关卡。

2、帮助小猪快餐店解决困难。

快餐店价格中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让价位变低。

(设计意图:多层次练习,是加强对新规律的巩固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形象方法记住小数点向右移,原数变大,小数点向左移,原数变小,加强记忆效果,并利用所学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9

教学课题:

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本教案选取的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繁忙的工地》,第一课时《角的认识》。

本课时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学生准备:

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方法:

本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在活动中探索角的有关知识,但对于比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概念的知识教师仍然加以引导和讲解。如周角和平角,学生仅从形状上就普遍认为周角是一个圆圈,平角就是一个半圆圈,而不去理解它作为角的实质,但这种实质的探索仅仅让学生利用活动角或同桌交流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教师在利用活动角示范的基础上进行了讲解,这样既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节 教学要点: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找一段挖掘机工作视频,放给学生看。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角的认识)挖掘机工作示意: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

3. 分类。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小组活动): 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4.认识平角。

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画平角): 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画周角): 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两生上台板演) 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2. 找出身边的各种角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 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四、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以小数形式记录的20__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成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20__年奥运会上,我们中国一共取得多少枚金牌?

呈现20__年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

师:你认识画面中的人物吗?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将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准备好了吗?出发!

继续呈现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画面并伴随着小明的声音:10米跳台双人跳水决赛开始了,第一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是由53个一和4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们知道是几分吗?(53.4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是由49个一和8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第二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整数部分是58,小数部分十分位2,百分位是0,你知道是几分吗?(58.2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在49—50之间且百分位是0的两位小数,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P96中间的表格。

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成绩

国家运动员各论动作得分总成绩

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

中国劳丽诗

李婷53.4058.20

哈特利

海曼斯49.8049.20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到表格中的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计学生会有以下这些答案: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两轮比赛中国队共得几分?

前两轮中国队领先几分?

┅┅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的有价值的问题,真是了不起,老师就从你们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咱们一起来解决,好吗?

出示选择的问题: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2、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49.80

谈一谈:这是一道小数减法算式,会做吗?该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

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如何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

如何计算?(从百分位减起,突出十分位上的4减8不够减,从个位退1位的过程)

竖式中的结果3.60与3.6有区别吗?(根据小数点的基本性质可将结果简化)

3、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小明在看到第二轮比赛的成绩时,不禁大叫起来: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是111.6分,爸爸也脱口而出:现在领先12.6分了。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111.6分是怎么得来的吗?12.6分呢?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58.20

试一试: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怎样列出竖式求出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计算中需注意什么?继续讨论第二个问题:小明的爸爸是怎么算出12.6分的?(四人小组议一议、算一算)

交流:(生1:)先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53.40+58.20=111.60,再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49.80+49.20=99最后把这两个结果相减111.60-99=12.60。

(生2:)先算出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3.40-49.80=3.6,再算出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8.20-49.20=9,最后把两次领先的分数加起来3.6+9=12.6。

师:两种结果12.60和12.6一样吗?为什么?(突出小数性质的应用)

4、概括计算法则:

师:小明看到大家计算的干劲挺足的,特别佩服你们。他想现在大家一定都很清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回想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自由谈一谈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点要对齐,

生: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生: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生: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再减,

生: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深化:

1、继续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跳水比赛的第三轮比赛的成绩:

师:跳水比赛第三轮的成绩出来了,根据这些成绩,小明写下了一些算式,算一算这一些算式的结果,并动脑筋想一想从这些算式你知道有关跳水比赛的哪些信息?出示算式:82.80-76.5012.6+6.382.80+111.676.50+99学生任选两道算式计算后再交流:从第一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第三轮比赛领先了6.3分。

从第二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前三轮比赛共领先18.9分。┅┅

2、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交流各自收集到的20__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学生之间根据这些数据提出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口答出算式。

全班一起列竖式计算。

3、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师:用小数加减法既可解决比赛中的一些计算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各小组四人交流后再汇报:

生:计算生活中的用水、用电、用煤气的价钱;

生:计算购买有关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价钱;

生:计算家里的电话费和上网费一共多少钱?

┅┅

师:小明在购买生活用品中碰到了问题,你能帮小明出出主意吗?原来,小明看上了几样喜欢的东西,可是,他的零用钱只有50元,买什么好呢?出示:

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

一本课外读物7.65元一瓶饮料3元

(独立计算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从今天这一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外作业:课本练习十六:1、2。作业本P4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学习小数加、减法。

2.情境设置:同学们交过电话费吧,小兰家一月份的电话费是37.35元,二月份的电话费是40.75元,两个月一共交电话费多少元?

1)学生自主列去式计算,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2)教师提问:得数是78.10末尾的0怎么处理?

3)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4)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提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12.03+0.875

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

12.03

+0.875

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么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

出示例一的后一问:二月份经一月份多交多少元电话费?

同桌讨论(二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得数3.40后现的0怎么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40.75-37.3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练一练:7.81-4.075

1)教师提问:这道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

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2)学生尝试:二人板演,其他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3)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减法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

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3.观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样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

三、课堂练习

1.练习课本P97的“做一做”题目

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吗?

2.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申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处的奖状吗?

四、作业布置:作业本P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示:

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4.7-0.50.56-0.461.2+0.8

1-0.40.39+0.157.7+0.63.6-0.8

4.8-35.7+0.20.6-1.6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验算

8.02+15.28108.5-35.05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是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元)

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2、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计算时,应作如下提示:①想清楚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②计算时,可先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然后再计算;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2、班里要买一个球和一个排球。

3、一些女子田径项目的中国记录和世界记录(截至20__年1月)如下表。

它们各相差多少?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作业本P44

第四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获得新知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口算

0.78+0.065.2+0.480.8+0.4

1-0.273.8+6.41.25+0.75

10.5-6.59.8+0.21+2.7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4834-(395+988)165+807+994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主题图

2.自读题意(小组交流)

3.观图后提出问题

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4.集体交流解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5.师生互动:

师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483.4-(39.3+98.8)483.4-39.5-98.8165+80.7+99.4

=483.4-138.3=443.9-98.8=245.7+99.4

=345.1(千米)=345.1(千米)=345.1(千米)

6.验证:

叙述各自的检验方法,可用逆运算的方法,也可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

(三)巩固新知

1.判断下列计算题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39.9+(20.1-1054)(2)(3.74+12.6)+268-43.2

=3.99+18.56=16.34+224.8

=22.55=241.14

(四)课堂小结

小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学生答)

师强调: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对齐数位,养成做完后检验的好习惯.

(五)作业布置

作业本P45

(六)板书设计:

例3: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483.4-(39.3+98.8)483.4-39.5-98.8165+80.7+99.4

=483.4-138.3=443.9-98.8=245.7+99.4

=345.1(千米)=345.1(千米)=345.1(千米)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显示小学春季运动会的场景,伴随声音响起,下一个项目是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请四年级各班做好准备。画面分别出示四年级4个班运动员50未成绩的情况表。

20__年校春季运动会径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选手情况:

班级各位选手的50未成绩/秒可能的总成绩

第1棒第2棒第3棒第4棒

四(1)班8.488.548.528.46

四(2)班8.408.568.618.39

四(3)班8.328.688.708.36

四(4)班8.428.678.588.50

提问:根据这张表提供的信息,请你猜一猜,哪个班可能是冠军?四(1)班可能得第几呢?

二、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先算一算四(1)班的总成绩,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几种方法?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在黑板上演算出来。

方法1:8.48+8.54+8.82+8.46方法2:8.48+8.54+8.52+8.46

=17.02+8.52+8.46=(8.48+8.52)+(8.54+8.46)

=25.54+8.46=17+17

=34(秒)=34(秒)

方法3:8.48+8.54+8.52+8.46

=8×4+(0.48+0.52)+(0.54+0.46)

=32+1+1

=34(秒)

2、在对比中感知较优的算法

师:上述三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一种较优?为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说出较优算法的理由,然后在班上交流,集体回答是第二种,选出几个代表都说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推出加法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算出四(2)班、四(3)、四(4)班总成绩吗?要求每一位学生用较优的方法,写出简算过程,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反馈。

四(2)班、四(3)班、四(4)班成绩分别33.96秒、34.06秒、34.17秒(过程略)

师:通过上面4次简便计算,你认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吗?各举3—4例说明。

请1、2名同学将所举例子写在黑板上,全班交流评判。通过多个有限的简算实例,帮助学生合情推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交代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4.95+3.3=6.7+口+4.95(3)6.38+1.72+3.62=6.38+口+1.72

(2)(1.38+1.75)+0.25=口(口+口)(4)(2.55+7.7)+(2.3+7.45)=(口+口)+(口+口)

小结: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现在来谈谈你的感受,你有什么收获?

(找几名学生回答后,老师作一下小结)

作业布置:作业本P46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7.5+3.1+2.510-2.5-2.5

21-7.7-2.38-2.59+3.610-2.4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真上适当的数,在〇里填上“+”或“-”。

3.5+10.06=+3.85

10.24+8.2+1.8=10.24+(〇〇)

18.76-(3.76+0.53)=18.76-〇

32.17-0.46-4.54=32.17-(〇)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讲算.(比赛完成)

1.25+3.7+0.755.6-0.18-1.2

7.08+16+8.210+0.009+0.191

3.75-0.75-1.2580-19.4-8.09-3.51

5.6+0.5-5.6+0.57.2+5.6-2.8

三、解决问题

1、P1054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2、P1065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3、P1067(同上)

4、P1068、9

四、作业:作业本P47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亿以上数的认识,学会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亿以上数的读写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思想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2教学难点:

掌握中间有0的大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数字魔法,有一个数非常难读,你们想试一试吗?

出示:0。

生回答后,师说:这么难的数也会读,真不简单!接下来它要变了,请仔细看:3004,谁会读?真了不起!请继续看,变变变,507000,这个数好大,你们会吗?(生回答)

这么难的数还难不倒大家,看好了,80409000,这下不会了吧?

也会呀,你读吧!你们真聪明!读得又对又快,一定知道它们的读法,谁来说一说亿以内的数如何读。

看来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掌握得很好,在我们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比一亿更大的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它们,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2新知探究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读一读下面画横线的数。

2、试读出下面各数。

3、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读出下面各数。

920000000026705000000508040003000300700400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1、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2、试写出下面各数。

3、亿以上数的写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为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试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写作:2500000000

四百九十亿六十万写作:49000600000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写作:500407000000

5、读写比较。

读法与写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点: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巩固提升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有一只机灵的小猴知道了,它有些不服气,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闯关练习。

第一关:学以致用

1.我国平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读作:(三十七亿零五十万)。

2.四亿零五百九十万四千二百。这个数写作:(405904200)。

第二关:火眼金睛

1.6008007200中的每一个0都不读。(错误)

2.由三十、三十万、三十亿组成的数300030030。(错误)

第三关:精挑细选

1.用7个十亿、8个千万、5个万和4个十组成的数写作(D)

A、780050040B、708050040

C、708005040D、7080050040

2.下面各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的是(C)

A、906307000B、1080060000

C、52072004500D、5883000600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我们在学习时要做到举一反三,运用旧知识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板书

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2、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 齐读课题。 `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 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

三、初读课文。

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通句子(读3遍)

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 追逐 郊外 白兔 绵羊

老师 喊着 高梁 凉了

棉花 稻子 一望无边

逮蚂蚱 打滚儿 亮嗓子

(1) 自由练读。

(2) 带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3) 去拼音一行一行读,齐读

3、大家的生字词读得这么棒,相信读课文也难不了你们。第一节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谁来读?

(1)来到郊外,同学们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极了。(板书:美)谁来读第2节。(请生读,评议)

(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书:美)谁来读第3节?(请生读,评议)

(3)第4节写同学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板书:开心)谁来读?(请生读)

4、美好的秋天,尽情的玩乐,真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齐读课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游,玩得都很开心,可课文中的生字却急坏了,它们争着抢着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们,今天可别光顾着玩,还得认真写好字呀!”同学们,你们会认真写好字吗?”

2、出示:“ 追”“喊”

(1)先和它们一起打个招呼。

(2)书空这两个字的笔顺。

(3)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4)范写

追:竖笔写在竖中线,两个左框紧贴竖。点的起笔要略低,捺脚运笔重到轻。

喊:口字写得窄而上,一撇写到口字下。一横一口要靠左,斜钩对角拉拉长,最后一笔点在上。

五、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课后希望大家能把这篇美文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熟练。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13

本课题教时数: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数。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间交流自己想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后明确。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并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结合线段图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

学生交流。

问题的提出来自学生本身的思索,这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尝试。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比较“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和“小数点对齐”,最终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师鼓励分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14

课题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重点

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延伸

四、总结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1、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特别要组织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关注活动经验的积累及活动中的体验。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分组交流、比较

自由讨论发言

小组交流后,自我总结

后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集篇15

一、复习

1、口算:

54+26=   88-12=   75+15=   100-68=   38+12=   12+45=   33+57=

18+35=   66+41=   98-64=   35+25=   69-45=   100-25=   36+54=

2、计算

235+516= 8695-4687= 561+687= 1357-898

3、小结笔算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目标实施

1、教师引出课题: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小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A、学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经常与小数打交道。(抽几名学生回答)

B、师出示超市价目表,请一名学生来做“服务员”为大家介绍一下商品价格。

2)、请同学们选择两种自己喜欢的商品写在购物单上,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并写出计算方法,写完以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3)、抽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书他们的购物单,并说一说他们的计算方法。

4)、学生总结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5)、老师总结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再相加。

6)比一比:同桌之间互相比较,看看谁用的钱多?多多少?

7)、抽两名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讲一讲。

8)、学生总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9)、老师总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再相减。

10)、学生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先要小数点对齐)

8.课堂练习

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小小采购员”:老师准备用50元班费来布置教室,你们能帮助我想一想该买些什么?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9,布置作业:完成课后联系1、2题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口算卡片

(2)、超市购物小票。

(3)、一些物品如文具类(作为商品)

11、自我问答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从超市购物入手,自由选取物品以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教室装饰物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超市购物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购物单寻找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2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