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下册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写好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下册要注意什么?小编给大家分享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下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下册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发明了很多种计算工具。我们在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对计算工具有过简单了解,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谁先来说说我们都了解了哪些计算工具?
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二、介绍古代计算工具,拓宽视野。(课件出示)
(一)认识算筹
师: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石子、结绳或者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后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二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算筹一般是用十几厘米长的竹签制成(也可以是木制、骨制或玉制的)。用这些算筹摆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数目,并进行各种计算。
(二)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用算筹计算后又过了一千年左右,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使用它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板书:算盘)
2、介绍算盘的组成。
(1)算盘各部分名称:
师: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这它独特的作用。你在哪见过有人使用算盘?(中药店、银行等)
大家还记得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梁下,每颗代表一。
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两种算盘: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一颗珠子。原因是我国古代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师:算盘有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做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珠靠梁。拨珠时,要按照数位从高位拨起。(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档为个位)你能分别写出下面算盘表示的数吗?
(60213406735215862)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查找了资料,所以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结绳、算筹等使用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了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三)计算尺。
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四)机械计算器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五)电子计算机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六)计算器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器,生活中开始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计算器)
1、介绍功能键:
大家也许会发现有很多种计算器。这是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计算器。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我们一起看一下我们手中的这款计算器。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你认识计算器键盘上的哪些按钮,各有什么作用?“On/c”键有什么作用?“Off”键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2、使用计算器:
师:计算器怎么使用?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开始显示;输入数字和符号;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键。例如,a、%等,还可以用来计算分数等。
3、利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825-138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练一练:4468+179232010-8925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先估算大约得几?怎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26×39312÷8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4、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
9999×1=9999×5=
9999×2=9999×7=
9999×3=9999×9=
9999×4=
运用比赛的形式算一算。
学生计算,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用计算器计算比赛。
55846+7646=13027-8934=66280×23=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算一算,找规律。
111105÷9=__________
9÷9=11111104÷9=__________
108÷9=________11111103÷9=__________
1107÷9=________111111102÷9=__________
11106÷9=________1111111101÷9=__________
四、总结提升
师: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课件出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这就要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下册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下册篇3
课题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重点
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延伸
四、总结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1、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特别要组织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关注活动经验的积累及活动中的体验。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分组交流、比较
自由讨论发言
小组交流后,自我总结
后记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下册篇4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p.15~17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00毫升=()升4000毫升=()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下册篇5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六年制第八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方法上的联系。
2、能力目标:通过自主探究,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和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注意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和计算法则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体育比赛吗?
生:喜欢!
师:其实在比赛过程中也有许多关于数学的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课件播放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第一轮录像]
师: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第一轮中国队的劳丽诗、李婷获得了53.40分,意大利的哈特利、海曼斯获得了49.80分。
生:中国队比分高一些。
师:不错,那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
师: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
生:求“中国队比意大利队多得多少分”就是看53.40比49.80多多少,应该用减法计算。列式:53.40-49.80=
师板书:53.40-49.80=
师:计算这道题用我们以前所学习的知识能解决吗?怎样摆竖式?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
……
二 、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课件继续播放第二轮比赛画面)
师:你又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第二轮比赛中国队获得58.20分,意大利队获得49.20分。
生2:中国队的比分又比意大利队的比分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1: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生2: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3: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
生4: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
……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真多,这些问题的解答方法一样吗?竖式该怎样写?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问题和同桌讨论讨论,看看该怎样解答。
生汇报:
生1:我算的是“第二轮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用减法计算,列式: 58.20-49.20=9.00
58.20
-49.20
9.00
生2: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中国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 53.40+58.20=111.60
53.40
+58.20
111.60
生3:我算的是“第一轮和第二轮意大利队一共获得多少分?”,用加法计算,列式: 49.80+49.20=99.00
49.80
+ 49.20
99.00
生4:我算的是“第二轮比赛完成后,中国队比意大利队领先多少分?”要用两队的成绩相减……
投影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师:大家算得都很好,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这样对位?
生1:为了相同数位对齐。
生2:……
师:“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的小数点对齐。
师:计算结果末尾有0,是否可以把0去掉?为什么?(生讨论)
……
生1:把0去掉,因为这些0都在小数末尾。
生2:根据小数的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看来大家学的都不错。那上面的计算结果还可以怎样写?
(生试做)
三、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1、完成“练习十六” 第1题。说一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完成“做一做”第1题。
重点交流第1、3题怎样算
2、完成“做一做”第2题。问:还有别的计算方法吗?
3、作业:练习十六第2题。
:
教学伊始,教师运用回放录像与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创设了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情境,真实、亲切,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地欣赏中国跳水运动员在比赛中珠联璧合的完美发挥,回味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创造的辉煌成绩,感受竞技运动带给人类的无穷乐趣。同时体会小数加减计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体会到若不学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不学不行。有了这种感受,学生才会将“要我学”转换为“我要学”,才会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加入到学习中去。
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信息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众多信息中选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按自己的意愿提出问题,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处理信息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思考,学习的过程。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的知识做铺垫,教师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学生在这种人格平等的环境中,自发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享受快乐的学习生活,从而更自觉地承担学习任务。
由前后两次讲课对比来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应当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互争论、共探究,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应该着眼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并能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及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鉴于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数学课堂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流程。在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下,构建一个以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现象为切入点,以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核心,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和策略。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下册篇6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进行小数加减混合计算,并能选择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
2.能解决简单的小数加减混合的实际问题。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的总分高呢?高多少?”的问题,随后呈现了常见的两种计算方法,一种是用分步列式计算,另一种是用综合列式进行计算。重点是使学生了解小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在研究的过程中,将计算方法的学习和解决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材在解决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估计一下结果,渗透估计的思想。
对于情境中涉及到的一些专门用语,如“专业得分”“综合素质得分”,我要给学生稍作解释。当学生理解了情境后,可以让学生自己先估算,再组织学生独立探索,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练习的设计中“购物”取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且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有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大多数学生基础良好,对学习数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经过几年对新教材的学习,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意识,敢于质疑,有初步的自主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有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太好,设计教学过程需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孩子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播放实况录像。
(播放本校田海燕老师参加全镇教职工声乐比赛的实况录像,学生看的十分投入,看完后一片掌声,并议论纷纷:“我们音乐老师唱的真棒!”“像名星!”“她得了第几?”“一定是冠军!”)
师:同学们,田老师在这次比赛中的出色表演得到了评委的好评,经过初赛、复赛,最后她与小张幼儿园的贾春风老师争夺冠军。想不想看看她们的最后成绩?
生:(急切的)“想!”
(多媒体出示两位选手及其成绩的画面,形式与教材基本相同,5号选手变为田老师,9号选手变为贾老师)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谁能得第一呢?
生2:贾老师能得第一,因为它的专业得分比田老师的高。
生3:不对,田老师的综合素质得分比贾老师的高,所以田老师能得第一
生4:我不明白“专业得分”和“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用哪个成绩决定她们的表现呢?
生5:(非常自信地)我知道!我从电视上见过,专业得分就是演唱得分,综合素质得分就是音乐理论知识得分,把每个人的两项得分加起来进行判断谁是冠军。
师:你真是个用心的孩子!就像你说的人们一般是将两项得分加起来判断谁的成绩好一些,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判断她们谁表现得好一些。
(二)自主探究
1.师:谁能估计一下她们的总分大约各是多少?
生1:(思考)她们的成绩差不多,都超过9分了。
生2:她俩的成绩很相接近,我们必须具体算一下,才能比出高低。
师:该怎样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看谁的方法欢迎!(学生立刻行动起来)
师:谁想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生1:5号选手的总分已经知道了,我要求出9号选手的总分,再和5号选手的得分进行比较。我的列式是:8.65+0.40=9.05 (分) 9.43-9.05=0.38(分),田老师是冠军,比贾老师高0.38分。
生2:我的想法和他一样,但是我是把两个算式合并在一起的,列式是:9.43-(8.65+0.40)
师:为什么要有小括号呢?
生3:因为要先算出9号选手的总分。
师:像这样的加减混合题,同学们会一步一步计算出得数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计算后反馈)
生:9.43-(8.65+0.40)
=9.43-9.05
=0.38(分)
师: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应注意什么?
生:在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在加减。
(三)拓展应用
教师展示购物清单。
新世纪超市购物清单
2005.09.15 15:41
商品名称 数量 单价 小计
面包 2 2.70元 5.40元
酱油 1 4.85元 4.85元
应收:10.25元
客付款:20元
找零:9.75元
师:从这张购物单上,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我想核对一下2个面包和一瓶酱油的总价对不对?
生2:我想给阿姨验算一下,看钱是否找对?
……
师:看来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那么,这些问题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吧!
(学生活动后汇报)
生1:第一个问题:2.70+2.70+4.85=10.25(元),和购物小票上一样。
生2:第二个问题:20-10.25=10.75(元)
生3:第二题不对,结果应该是9.75元,他忘记退位了!因为被减数是整数,小数点在个位的后面,所以我用竖式时,在20的后面点上小数点,然后补上两个0再计算。
生4:我们也是这样想的,这样退位时不容易发生错误。
生5:老师,我们没补写0,但我们心里是这样记着的。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在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少时,列竖式时,要给被减数的末尾添上0,如果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也可以不把0写出来。
2.自编自算
出示数据4.12 12.3 5.08
师:用这些数能写出连加、连减或加减混合的算式吗?
(学生编算式、交流)
生1:4.12+12.3+5.08
生2:4.12-12.3-5.08
生3:他编的题我们现在没法算,应改成12.3-4 .12-5.08
生4:12.3-(4.12+5.08)
师:现在我们就来计算自己编的三道题,在计算时要注意同学们提醒的几个问题。
五、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与之联系密切、富有情趣的生活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探究,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田老师是我班的任课教师,学生十分关心田老师能否得冠军,这种心理促使学生急切的想知道贾老师的总分,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练习的设计我尽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但感到有趣味,而且也感受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我组织自己编题自己算,使枯燥的计算富有趣味性,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案例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师注重为学生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实现了自主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本节课从课题的引入到教学过程都注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例中挖掘教学素材。例如:为学生创设了本校教师参赛的实况,学生关心自己教师的成绩,学习兴趣油然而生,使课堂充满了情趣,并且使学生真实的感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了数学源于生活。
2.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本节课的教学不管是新知识的探究还是知识的应用。教师都能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去计算,去思考,去发现。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互动空间。
3.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从创设情境——探究算法——提高应用,充分体现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理念。特别是练习的设计, “购物”和“自编自算”,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而且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四年级数学教案设计下册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 齐读课题。 `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 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
三、初读课文。
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通句子(读3遍)
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 追逐 郊外 白兔 绵羊
老师 喊着 高梁 凉了
棉花 稻子 一望无边
逮蚂蚱 打滚儿 亮嗓子
(1) 自由练读。
(2) 带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3) 去拼音一行一行读,齐读
3、大家的生字词读得这么棒,相信读课文也难不了你们。第一节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谁来读?
(1)来到郊外,同学们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极了。(板书:美)谁来读第2节。(请生读,评议)
(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书:美)谁来读第3节?(请生读,评议)
(3)第4节写同学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板书:开心)谁来读?(请生读)
4、美好的秋天,尽情的玩乐,真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齐读课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游,玩得都很开心,可课文中的生字却急坏了,它们争着抢着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们,今天可别光顾着玩,还得认真写好字呀!”同学们,你们会认真写好字吗?”
2、出示:“ 追”“喊”
(1)先和它们一起打个招呼。
(2)书空这两个字的笔顺。
(3)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4)范写
追:竖笔写在竖中线,两个左框紧贴竖。点的起笔要略低,捺脚运笔重到轻。
喊:口字写得窄而上,一撇写到口字下。一横一口要靠左,斜钩对角拉拉长,最后一笔点在上。
五、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课后希望大家能把这篇美文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熟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