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写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要注意什么?这里给大家提供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下载,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数】2-3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b.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三、汇报交流
1、 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处。
2、 指导朗读
3、 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实一个“漾”字。
4、 多媒体展示“漾起波纹的叶子”的情景。
5、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同学们,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
2、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
3、交流归纳:
a、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
b.能抓住特点观察。
c.作者很有酎Jb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得非常深入。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2、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六、布置作业
1、抄第6课生字组三词
2、《黄冈》第6课
3、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
4、完成课外练笔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抓住特点
虎 颜色:嫩红(嫩绿) 观察细致
的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后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从课前学生(杨丰华)找来爬山虎的实物,到后来的小结环节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
(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要求:
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⑴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⑴选择住址方面:
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选址)
⑵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⑶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画画蟋蟀的住宅,并同桌间介绍一下。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积累“撕心裂肺、死去活来、挣扎、呻吟”等描写病人痛苦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华佗发明麻沸散的经过,感受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优秀品质。
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媒体出示: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
二、导入新课
1、我们学习12课,指名读,跟老师写课题,注意:“醉”左边西里面有一横。
2、齐读课题,读了后你有什么疑问?
预设;
(1)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谁?
(2)麻醉剂有什么作用?
(3)他是怎样发明的?等等。
3、问题的答案都在课文里。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初读课文媒体出示:勉强、凑巧、挣扎、大夫、折了腿、撕心裂肺出示图片,介绍: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有一位的大夫叫华佗。由于他医术高超,被人们称为“神医”。
出示:“高超”泛红。初读课文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从文中找找答案。
正音,读准词语:勉强、凑巧、挣扎、折了腿、撕心裂肺
重点解决(1)、(2)问题
1、解释“麻醉剂”。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找找句子,再看看它对病人有什么作用?文中指麻沸散——一种中药麻醉剂。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读句。
2、谁是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华佗)用书上的句子介绍华佗。
A、什么叫“高超”?能不能给它换一个词?
B、谁能变换一下句式再来介绍一下华佗?研读课文
出示:表格着(),华佗心想。出示:看着这醉汉,华佗沉思起来: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
出示:华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他看到()。又想起()。出示:第二次手术做完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华佗也觉得很奇怪,就问抬汉子的人:“?”抬汉子的人回答道:“。”
出示:8、9小节的内容。出示: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出示:这样,华佗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他的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
出示:华佗,三国时,东汉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被后人称为“外科鼻祖”。华佗从小就喜欢读书,通晓各种经书和养生的学问。他立志以医救世,为民众解除病苦。华佗行医遍及很多地方,深受群众的爱戴。
三、研读课文
学习2—7小节
1、师过渡:作为一个“神医”,华佗也有深感不安的时候。课文向我们写了华佗两次动手术的过程,分别是:给小孩动手术、
2、给喝醉酒的汉子动手术(出示表格)。华佗在给这两个不同的病人做手术时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结果怎么样?又想到什么?请你们静心读课文,并完成课后表格。手术看到听到想到给小孩割去毒疮乱蹦乱跳给跌折腿的醉汉做手术
4、读课文第四小节,完成练习。
(指导学生先用课文中的说法说,然后再换一个说法说。)
5、这句话是什么句?
(1)指导朗读。
(2)你能不能抓句子中关键词语提问?预设:沉思是什么意思?华佗沉思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沉思?
(3)根据问题提出讨论。联系上下文,完成填空。(指导学生给“任人摆布”换个说法)
(4)华佗这样想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在前面的句式上加上:“又想起()。”
(5)从中看出华佗是个怎样的人?(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7、师生合作读2—7小节。
8、展开想象,练习说话:当第二次手术做完以后,病人竟一点儿痛苦也没有,人们十分惊讶。想象一下,这时,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练一练,说一说。小结:前面我们通过读读句子、抓住重点词语提出问题及深入思考的方法理解了课文、体会到华佗是一个能为病人着想的、有良好医德的人。
学习8—9小节
1、华佗究竟是怎样发明麻醉剂的呢?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默读8、9小节,用学过的抓重点词语提出问题的方法先找出这句话中的重点词,然后根据词语提出问题,并设法解答。
2、先交流第8小节,根据学生交流,点出重点词语:时时、处处。
(1)华佗时时、处处搜集,这说明了什么?(写出华佗随时随地都注意观察,注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2)说话练习:开动脑筋,想象华佗在发明麻醉剂时是怎样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的?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
(3)“终于”这个词语说明了什么?(写出了这项发明是极不容易的,华佗为取得理想的效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交流第9小节
(1)根据学生交流,重点词语泛红。
(2)“第一个”“一千多年”等词语说明了什么?(说明麻沸撒是医学上的重大发明,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超前和发达、古代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伟大创造值得我们自豪。)
(3)齐读句子。(赞美、敬佩)
5、简单介绍华佗。
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华佗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是因为他具有善于从最常见的和偶然的事件中发现问题并刻苦研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因为他具有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好品质,他不愧是神医。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将来也能创造出一个个世界第一来,为国争光,为人类造福。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篇4
《观潮》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同桌对读生字词。
2.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读后提问。
③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④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
①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老师答疑。
3.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 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
2.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 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鹅、卵”等5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1个字,正确读写“柔和、香味、灰白色”等词语.
2.摘抄描写月光下美丽的景象的句子,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作者在月光下获得的无限乐趣和她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
3.体会反复的写法对表情达意的强调作用。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难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课时目标】
1.认识“鹅、卵”等7个生字,会写“牵、鹅”等15个字。(重点)
2.正确读写“柔和、香味、灰白色”等词语,摘抄描写月光下景象的句子。(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教师口述: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来感受一下她独特的体验吧。(教师板书:走月亮)
二、作者介绍
吴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致力于儿童散文和散文诗创作。主要作品有:《歌溪》《风雨花集》《一碗水》《走月亮》《天使的花房》等。
资料介绍
走月亮:也指中秋时吴地的一种风俗。吴地有走月亮、走三桥之俗。就是在月光下出游,走过至少三座桥。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鹅卵石、风俗、跃出、稻穗、牵着、填上、庄稼、葡萄
重点指导生字:鹅:“鹅”“哦”都是单韵母音节;卵:“卵”和“卯”是形近字,不要读成“mǎo”;穗:不要只读一半,不要读成“huì”;填:读二声,不要读成一声;葡萄:在词语中“萄”读轻声。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淘洗形容地面或器物表面高一块低一块。
坑坑洼洼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通行的风尚、习惯、礼仪等。
风俗洗濯。
浇灌浇水灌溉。
镀亮一种工艺,可以使金属起到装饰,耐磨的效果。
招待形容说话吞吞吐吐。
闪闪烁烁稀奇巧妙(多用来形容令人感兴趣的新奇事物)。
奇妙对宾客或顾客表示欢迎并给以应有的待遇。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本文描述了“我”和阿妈在秋天的夜晚走月亮的情形。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课文写了明亮而柔和的月光下,阿妈牵着我的小手,走啊走,走过(村头),走过(大道和小路),走过(小溪和水塘),走过(溪岸和拱桥),走过(果园和菜地)——一切的一切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四、学习“会写字”
牵、鹅、卵、哦、填、庄、稼、俗、跃、葡、萄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和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哦、填、稼、俗、跃”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牵、葡、萄”是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庄”是半包围结构,书写时要注意笔顺;“鹅、卵”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左右等宽。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左右结构的字“鹅、卵”和上下结构的字“牵、葡”,学生练写。
鹅:右面是“鸟”不是“乌”。
卵:左右里面各有一点。
葡:里面是“甫”,不要忘记有一点。
牵:中间的秃宝盖要宽一些。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并且在反复诵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月光下美丽的景象。
六、当堂检测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重点)
2.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重点)
3.体会反复的写法对表情达意的强调作用。培养善于积累生活中写作材料的习惯。(重点)
4.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难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欣赏吧!(播放歌曲《月亮船》)怎么样,好听吗?
听完这首歌曲,你有什么体会?
(妈妈对孩子浓浓的爱、在妈妈的怀抱很幸福、在妈妈的身边很幸福)
那就让我们伴着这甜美的歌声一起去走月亮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走月亮》(板书课题:《走月亮》)
【设计意图:从学生们熟悉的歌曲出发,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思考:我和阿妈走过了哪些地方?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点苍山、村头、大道和小路、小溪和水塘、溪岸和拱桥、果园和菜地)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语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1.秋天的夜晚,月亮升起来了,从洱海那边升起来了。
这一段告诉我们月亮是从哪儿升起来的?
(洱海)
2.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秋天月夜有着怎样的美景?
(月光明亮而柔和,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教师板书: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学生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指导朗读: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
3.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这时候”指什么时候?重点体会:这时“我”的心情怎么样?
4.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香味在流,月光在流,怎么可能?
引导学生想象月光下小溪、山草、野花构成的画面,体会拟人、生动的语言,才将本无情感的自然之物赋予了甜美、欢快、幸福的情绪,如流水绵绵不绝。(教师板书:看到山树草花)
方法指导: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抒发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把真真切切的情,相容相沫的爱表现出来。)
5.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一声,银光一闪……从果园那边,飘来果子的甜香。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1)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吧!
(2)哪些句子你觉得很美,触动了你的心灵?画出来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给大家听一听,师生适时评价。
(3)谈一谈,这些句子为什么会那么吸引人?师生共同品味语言的魅力。
(4)引导学生想象第六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6.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板书:想到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六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教师板书:闻到阿妈的气息)
第八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教师板书:星星闪烁)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7.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教师板书: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8.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同学们,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五、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小溪、村道、果园、田埂,走过很多很
多地方,欣赏了月光下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这种表达方法叫做:借景抒情。
(板书“借景抒情”。)
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希望大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在生活细微之处感悟的亲情,像作者这样用心、用笔记录下来。就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生活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快乐。
六、当堂检测(选做)
1.说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闪闪的西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你的头脑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课文中还有哪些画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同学们交流(教材课后题第2题。)
2.句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引发了你怎样的想象??
七、课后练笔
你还记得月光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课文第六自然写一段话。
八、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2走月亮
月盘明亮月光柔和
“我”和阿妈看到:山树草花星星闪烁……美好景色浓浓亲情
闻到:阿妈的气息
想到:洗衣裳做小船看水塘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在课堂上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一起畅谈与家人的美好时光。
2.在教学本文时,我想调动学生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让学生不仅体会到意境的美,还感悟到亲情的真。开始我设计的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挥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之中。其中有一个环节是问:“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将学生的思维拉向了他们的生活,学生的生活各种各样,学生的回答缤纷多彩,学生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仿佛真的看到了课文描写的“小溪流水含月,水塘映月如抱”的美景,效果教佳。
不足之处:
在教学“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一部分时,遗憾的是学生的朗读或者发言闪光点不是很多,进入情境较慢,说明我的引导还是不到位。所以,我应该让学生回忆和自己妈妈一起散步时的情感体验,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散步是那样的温暖、幸福、安全、快乐……但是只有个别学生情感是高涨的,能够感受到了妈妈浓浓的爱,读的动情,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情感潜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整堂课不足之处值得改进。
总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这些美妙的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生活,联系自己,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升华,这样整堂课就会是一副动态的,有声音,有香气的画面,这时候学生再读文章,就是带着头脑中的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了,其效果就会不言而喻。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生能以一定的速度进行默读,能够体会两只白鹅的不同之处。
2、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3、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具体描写,唤起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作者的具体描写初步体会作者表达方式的不同。
教学过程:
一、对比引入
1.我们认识了作家丰子恺笔下的白鹅,那只鹅架子十足,是那样的可爱又可笑,今天这只公鹅会有哪些特点呢?学课文之前,我们大胆推测一下。
板书课题:白公鹅
2.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一只白鹅,它就是作家叶.诺索夫写的白公鹅。我们读一读这篇课文,看看两只鹅到底有什么异同,两位作者的写法又是否一样呢?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同桌或小组互相检查,纠正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学生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
三、对比阅读,讨论异同
1、师:我们先来看看两只鹅有什么异同吧。大家先回顾旧课内容,再度新课,划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
白鹅白公鹅
①姿态
②叫声
③步态
④吃相
⑤玩相
2、合作,将上表填完整。教师抽几组汇报。
3、讨论:两只鹅的“步态”有什么异同?
相同点:两只鹅都很傲慢、有派头。
不同点:一个从容不迫、大模大样;另一个慢条斯理,仔细掂量。
4、师:大家回忆一下,两只鹅,其中一只是怎样吃东西的,另一只是怎样写“玩相”的,学生在课文中划出重点词语来说明鹅的“玩相”。
5、讨论:两位作者为什么要把这两部分写得这么详细,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四、比较写作方法,品味语言
1、师:前面我们已经分析了两只鹅的异同,接下来再来比较一下作者的异同。比较他们的写作方法。先来找找相同点。
小组合作,汇报,教师总结:
在结构上: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进行具体描写。
在描写方法上,都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鹅以人的情感,使人读起来比较亲切。
两位作者都善于用反语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语言风趣幽默。
2、不同点,师生讨论总结:第一语言风格不一样;第二叙述的语气不同。
3、师:观察文中插图,想象一下:此时公鹅可能正在干什么?然后试着用作者的口吻把画面说一说。
四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昏昏、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麻沸散这一中药麻醉剂,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有如此悠久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4、想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教学重点:
华佗发明麻醉剂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感悟句子的含义。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华佗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伟大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其中一位有名的医学家——华佗的故事。(板书:华佗读准多音字:华huà)
2、简介华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随机出示课文第一节。
3、出示课题:第一个发现麻醉剂的人
(1)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中的“发明”能否改为“发现”?
(3)讨论:发明与发现的不同用法。(发现是已经存在了,而发明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创造新事物的活动。)
那么华佗发现了什么,从而发明了麻醉剂?
二、感知课文,了解华佗。
1、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默读课文。
2、回答问题:华佗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1)华佗发现病人动手术时很疼痛。
(2)华佗发现喝酒之后人会昏睡,手术就不会有痛苦了。
3、从这些发现中你觉得华佗是个怎样的人?(关注病人、善于观察)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写了华佗从医生涯中的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在这两件事情中,他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呢?
出示表格:
手术看到听到想到
给小孩动手术活蹦乱跳
给喝醉酒的汉子动手术
2、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1)交流随机解决:“活蹦乱跳撕心裂肺惨叫呻吟任人摆布沉思”这些词在文中的意思。
(2)根据表格,老师穿插指导朗读,尤其是两个问句。
①有什么办法能使动手术的病人不感到疼痛呢?
②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通过改变句式和反复朗读,体会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高尚医德)
(3)练习说话:第二次手术做完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华佗也觉得很奇怪,就问抬汉子的人:“?”抬汉子的人回答道:“。”
3、两件事虽小,可是给了华佗启发,使他思考,更促使他去研究。(板书:思考研究)
4、齐读课文第2—7节。
5、引读第8节,然后完成填空:
从此华佗(),()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成了世界上()。
6、比较句子:
①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②从此,华佗留心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入睡,手术结束后才苏醒。
(1)分组读句①②。
(2)体会“时时、处处、昏昏、慢慢”等叠词的作用:更表现出华佗对医学的执著,对病人的关心。
(3)齐读句①。
7、学到这儿,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华佗是怎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的?
8、(出示最后一节),用赞美的语气齐读。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师总结:课文记叙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的大夫华佗为了减轻手术病人的痛苦,研制出麻沸散,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这个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说明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地位。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要为中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而自豪。
2、作业:(1)完成课后说写双轨道的练习。
(2)收集的古今中外发明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病孩:痛苦挣扎——深感不安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时时留心,处处搜集
华佗醉汉:任人摆布——陷入沉思合成麻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