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主题教案四年级上册
编写教案有助于教师规范教学流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下面给大家整理一些语文主题教案四年级上册,方便大家学习怎么写语文主题教案四年级上册。
语文主题教案四年级上册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3、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指读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最弱小的?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孩子——四岁的萨沙说的一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说,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是一个什么的孩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假日,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会对弱小,对萨沙一家的美好品质更深刻的理解。(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
假日里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森里是那么美好。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美好?
2、学生自读
3、组织交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野蔷薇美;二是一家人非常温馨和谐。)
4、小结:是啊,森林里的景美,相应投影出示图、文: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看着这一朵粉红粉红娇嫩的蔷薇花,闻着它一阵阵沁人心脾扑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相对他说句什么话?带着你的这种情感在读这句话。
在森林中有这美丽的蔷薇花陪伴,萨沙一家人聊天、看书,生活是那么温馨美好。
5。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这时一场大雨突然来临,请同学们读描写雨景的语句,划出体现雨大的词。
①相应出示:大雨如注,“注”是什么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②形容雨大的四字词语,你能说出几个吗?(生回答后再适当补充:)
滂沱大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疾风骤雨暴雨如注
③课文虽只有寥寥三个词,却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谁能选用大家提供的这些词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指名说,点评。
6、就在这雨中,一场温馨的关爱弱小的传递开始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划出萨沙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说每一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试着在书上做标注。
三、品读对话、体验真情
1、学生默读自学。
2、组织交讨论
谁来和大家交流第一句?生读后交流。
面对萨沙的疑问,妈妈做出回答大家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板书)
面对妈妈的回答萨沙又说了什么?
交流第二句,这是什么句?(反问)可以把它变成这样吗?为什么?(不甘弱小————)
投影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就是反问句的魅力———表达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面对萨沙的反问,妈妈笑着说———生读,这下萨沙该怎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生回答,出示投影语段和图
萨沙是一家中最弱小的,把雨衣让给他,我们是懂得的,那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让给野蔷薇呢?
我们来看看雨中的野蔷薇是怎样的?
投影出示图和文: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指名读,并说说:看,雨中的蔷薇花正向我们呼喊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更想做什么?
此时的萨沙做了什么?谁来读?
是啊,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蔷薇花带给我们美丽和芳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第7自然段又写了大雨中的可怜蔷薇花,需要我们的保护。这样前后照应是要告诉我们弱小者不仅仅是年龄、力气、身体比我们弱小的,一切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删掉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中“人”副板书)
萨沙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他又说了什么话?
生读————你会把它变成带句号的句子吗?对比读,你认为他这句话里饱含着什么意思?
妈妈又将怎样回答他?你会怎样称赞他?(自豪、自强、自信、善良)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萨沙又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身上,因为他们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这种自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用情读这一段话)
分角色朗读萨沙的三次对话
投影出示三次对话分角色读,读好母子对话。
3、总结
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而年仅4岁的萨沙内心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而努力的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更让人感动、钦佩、学习。
四、联系生活,检测导结
1、你会用那些词形容萨沙
()()()()
萨沙只是四岁的孩子,他已经不甘心做弱小者,尽一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那么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其他东西呢?
2、投影出示仿写语段:一棵小树正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它是弱小的,我要保护它,于是······
3、总结:许多都会事物发生了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是不管怎样,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语文主题教案四年级上册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大盆、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1)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2)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之一。它和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时,要让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女娲为了造福人类,不辞辛劳,不怕危险,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立足语言习得,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和形象描述能力。
三.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2)
1.导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2、读读课题:用你们的声音告诉我,谁补天?女娲做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过渡:让我们一起带着我们的感受和疑问,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女娲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神?(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反馈。
(1)检查生字词。
同学们和课文已经不是第一次见面了,相信你们对生字词掌握得比较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认识一下刚刚结交的生字词朋友。(课件3)
(2)再读课文,交流: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样补天的?结果怎么样?(课件4)
(三)潜心会文,品读词句
1.过渡:面对着可怕的困难,女娲不畏艰险,毫不退缩,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她想办法熄灭天火,自己动手造船救人,还要想办法补天。找一找,女娲补天中哪些文字让你的心为之一颤;读一读,品一品,这些令你感动的文字到底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和意味。
(学生默读全文,找找、画画、品品)
2.理解重点词句。
(1)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课件5)
师:请你用好听的声音读一下这段话。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天崩地裂或天塌地陷
(2)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她又造好了船,去救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课件6)
师:你能感受到女娲怎样的心情?
师:看到被水火围困,处于死亡边缘的人们,(生读):女娲难过极了。
朗读感受到女娲的痛苦。
师:还能体会到女娲的什么心情呢?
生:女娲急于把人们救出的心情。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立刻”、“求”、“又”这些词语都能看出。
请你试着读一读,读出女娲的心情。
(3)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什么是冒着生命危险?
生:有可能会因为补天而丢掉自己的性命。
师:那到底有多危险?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学生读: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师:当女娲面对这样的危险时,她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女娲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女娲是一个神,作为一个上古时伟大的神,她本来在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什么?
(过幸福的生活,长生不老,不必管人类的死活…)
然而,当这个人类之母看到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自己的儿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她难过极了!这位悲天悯人的人类之母面对这样的危险时,她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自己的儿女,女娲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她想尽办法、忙忙碌碌、殚精竭虑地补天,更叫人无限感慨。大家都被女娲的勇敢深深感动,谁能够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呢?(课件7)
(4)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绿、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课件8)
师:你们从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中读出了感动,那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寻找五彩石是非常困难的呢?
零零星星几天几夜?找哇找哇??终于
师:你是怎样理解“终于”这个词的?(自由发言)
作为一个伟大的神,为了拯救人类,为了天下太平,她付出了太多太多。
师:石头终于找齐了,天到底补上了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的第4自然段。
(5)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课件9)
师: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在炼石的五天五夜中,女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
(6)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师:轻声读这句话,找出描写女娲补天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看似轻松的动作,却看出了女娲的神力无比,让故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再读一读,注意体会故事的神奇。
(7)齐读最后一段。
女娲历尽千辛万苦,将天补上,你们看,天边那五彩的云霞,传说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女娲的传说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五)评价人物,布置作业。
1.学了课文,你想对女娲说什么?
2.关于女娲的传说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故事。
3.?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听。
七.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受
关心人类疾苦勇敢顽强……
八.教学反思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女娲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不是很难理解。就是课上着重锤打的几个词“几天几夜”、“找哇找哇”、“终于”、“五天五夜”、“冒着生命危险”等,它们都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凸现女娲的精神?这需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挖掘,去想象,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趋于丰满。为此,在“几天几夜”、“找哇找哇”、“终于”、“五天五夜”、“冒着生命危险”等时空的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通过“女娲在寻找五彩石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具体困难”、“她怎样度过这五天五夜”等问题的创设,通过一遍一遍地把字词句读成画面的过程,引着学生去想,去超越文本。
语文主题教案四年级上册篇3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掌握本单元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能根据拼音写出已学的汉字。
2、复习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复习辨析同音字和形近字,进一步培养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4、复习掌握本单元《词语表》中的词语,能写出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能按要求正确搭配词语和将词语分类。
5、复习巩固对句子的认识,会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和把句子写具体。
6、复习学过的各种句式,初步认识比喻句和学会改写反问句。
7、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39;大意。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句、段、篇之间的关系,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
2、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和自己的作文。
教学难点:
能围绕中心,具体地叙述一件事。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总课时)
主题“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
第1课
《观潮》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蒙、雾、昂、贯”的写法,注意多音字的读音:薄,号,度、称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写的是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到近、奔腾而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奇观”指的是什么?你从课文哪些词句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重点朗读,要求背诵的。是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闻其声,再观其形,思其序。
大潮来之前,钱塘江将面很平静,观潮的人们急切地昂首东望。大潮终于来了,开始只是一条白线;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浪潮越来越近,气势磅礴,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两丈有多高,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潮头很高,范围很宽,感受到潮水来势汹涌澎湃。
3、找出课文中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
《教参》P3.4
4、造句:依旧、犹如、好象
第二课时(总课时)
第3课《鸟的天堂》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茫,规律”的写法。
多音字:乐、干、数、泊、应、盛。区分“陆续、继续”感知全文大意: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第一次经过时,只看到生长茂盛的大榕树,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产生了“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儿的想法。第二次再去时,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见《教参》P14
课文第7、8、12自然段要求背诵
2、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鸟的天堂”指的是天马河上的一株榕树。
鸟的天堂指的是鸟儿生活在那株榕树上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
3、“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的原因是什么?(枝上又生根……)
4、课后第3题,见《教参》P15
5、课堂第5题照样子写句子,意思不变。
课堂第7题读一读写一写。
语文主题教案四年级上册篇4
解题:重点在于思。
第一部分:
看到桥想到桥是路,桥也是路,看似重复,其实是更进一步的补充说明,桥是作为路的延伸,也是没有路的地方的路。从不同的方面说。
可以问:桥都有哪些基本功能?
回答:沟通、交流——这也是这首诗的一个关键词语。板书
沟通、交流:三层含义
路面的沟通——第一部分
情趣的沟通——第二部分
情感的沟通——第三部分
四段围绕着各种各样的`桥,用两种方式来说明,一种是列举,省略号表示还有很多桥,列举时一般不超过3、4个。特点是直接点出事物。而此处桥的列举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从古老到现代。
一种是排比,不仅写出了桥的名称,还抓住了桥的特点。我在备课时,想到这里是一个排比,但是应该再问一个为什么这里要用一个排比,什么意思。排比句子可以做一个句式练习——比如文具盒。我的文具盒里有各种各样的笔,有需要灌钢笔水的钢笔,有更换笔芯的圆珠笔,有需要铅芯的自动铅笔,有需要使用转笔刀的铅笔。
第二部分:
引申平地有桥,城市乡村也有给人以美的享受的桥。
第三部分:
无形的桥是用什么搭建的?
尊重、谅解、关注和信任
德育渗透。
语文主题教案四年级上册篇5
一、教育目标。
知识和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墙等生字,理解作者的介绍,可以正确、流利、感情地读诗。
过程和方法:朗读和体验,学习作者传达感情的手法。
感情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中含有的哲理。
二、教育的重要难点。
教育要点:理解诗意,感受诗意。
教育难点:理解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有这座山的哲理。
三、教育过程。
(1)引进新课程,激发知识欲。
谈话导入,谈旅行经验,引出问题西林壁
(2)初读课文,质疑其。
1.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着名文学家,他的文字展望,与苏辙、苏寅并称三苏。
2.解决问题。
问题:写问题。西林:西林寺。墙:墙——写在墙上的诗。
3、教师范读,纠正字音,明确朗读节奏。
4.教师领导学习。
横看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1)横是什么意思?不同的意思是什么?
(2)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明这两个意思正面看是连绵起伏的山,从侧面看是高峻的山,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出现不同的景哲。
(3)岭和峰有什么区别?(显示图像)
(4)在前两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情?
(5)带着感情,再读一遍。
不知庐山的真面目,只在这座山里。(团队合作讨论)
(1)学生报告知识缘,教师补充真面目。
(2)学生报告诗意。
(3)学生与生活联系,谈学习后的两句感觉。
(4)全班同学带着情感,一起阅读整首诗。
5.总结。
报告本课程的收获可以是手法、感情、内容。
6.配置作业。
写四季庐山,早晚庐山,晴雨庐山。
7、板书的设计。
有点儿。有点儿
语文主题教案四年级上册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齐读一二句。PPT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一个“瑟瑟”,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用他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的词《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月似()()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天上的新月美,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PPT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