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
编写教案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称为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条不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1
教学目标:
1.让每位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给三角形分类的过程,认识并识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了解各种类型三角形的特点。
2.通过观察、比较、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充分地、主动地进行思考、归纳和相互讨论,激发其更加积极主动学习的精神和探索的勇气;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一类三角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并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关键:
学会根据事物的某一特征对其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若干张
在上课前的几分钟内,带领学生对屋子里的人进行分类,学生们想到按性别分、按发型分、按年龄分、按视力分、按身份分等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既活跃了现场气氛,也为教学三角形的分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一、复习导入
复习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主题图
1.导入
2.研究分类标准
(二)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的分类
2.学生汇报
①将研究的分类结果展示到黑板上。
②学生汇报如何根据角的特征将三角形分类
3.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①学习定义
什么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呢?请你练习说一说。
②做一做
依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一个锐角三角形、一个钝角三角形,请学生判断是什么三角形。
③认识三种三角形的特点
a. 三种三角形角的特点
④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题卡,完成第一题(根据角的特征对三角形分类)。
⑤小结,板书韦恩图。
4.学生汇报
5.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
①认识等腰三角形
②学习各部分名称
③做一做
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红领巾、底角为75度的等腰三角形和底角为60度的等腰三角形,让学生逐一判断是否是等腰三角形。
④认识等边三角形,了解它的特点
谁能完整地说说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⑤做一做
三、看书质疑
四、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一)填空
1.( )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 )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 )三角形。
(二)判断下面说法正确吗
1.一个三角形里有一个锐角,必定是锐角三角形。( )
2.所有的等腰三角形都是锐角三角形。( )
3.一个三角形里至少有两个锐角。( )
4.等腰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边三角形。( )
(三)信封游戏
猜猜看,信封里藏的是什么三角形?
(四)折纸游戏
你能用长方形纸折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吗?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习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3
一、复习
1、口算:
54+26= 88-12= 75+15= 100-68= 38+12= 12+45= 33+57=
18+35= 66+41= 98-64= 35+25= 69-45= 100-25= 36+54=
2、计算
235+516= 8695-4687= 561+687= 1357-898
3、小结笔算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二、目标实施
1、教师引出课题:三年级时我们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对小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循序渐进,探究新知: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A、学生自己想一想,在生活中我们在哪些地方经常与小数打交道。(抽几名学生回答)
B、师出示超市价目表,请一名学生来做“服务员”为大家介绍一下商品价格。
2)、请同学们选择两种自己喜欢的商品写在购物单上,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并写出计算方法,写完以后同桌之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3)、抽两名学生到讲台上板书他们的购物单,并说一说他们的计算方法。
4)、学生总结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
5)、老师总结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小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再相加。
6)比一比:同桌之间互相比较,看看谁用的钱多?多多少?
7)、抽两名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讲一讲。
8)、学生总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9)、老师总结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并板书:小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再相减。
10)、学生总结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点?(都是先要小数点对齐)
8.课堂练习
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小小采购员”:老师准备用50元班费来布置教室,你们能帮助我想一想该买些什么?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钱?还剩多少钱?
9,布置作业:完成课后联系1、2题
10. 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
(1)口算卡片
(2)、超市购物小票。
(3)、一些物品如文具类(作为商品)
11、自我问答
小数加减法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获得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主要体现以下三点:
第一,紧密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借助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设置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从超市购物入手,自由选取物品以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顺理成章地引入小数加减法,使学生以状态进入解决问题的活动,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在巩固提高环节设置买教室装饰物的问题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学习,学生更能体会出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意义,感受数学的价值。
第二,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索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由学生自己收集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提示,促使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去解决问题,尝试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在探索中感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同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活动将初步的感悟上升到新的高度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进一步理解列竖式时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第三,重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是,使学生逐渐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教学时充分利用超市购物的情境,为学生提供各种素材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空间。首先根据购物单寻找信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提出的,所以学生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的动力也就更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4
线与角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使学生进一步明晰直线、射线、线段、角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的网络结构。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活动能够区分线段、射线与直线,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个图形的特征。
3.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体会线段、涉嫌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会用字母准确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会数简单图形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掌握三种线的读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手电筒,直尺,毛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一根毛线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如果说我把这根弯曲的线拉直,你可以看成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
生:线段
师:哎,线段,好了,老师把整个它记下来。线段是我们以前碰到过的,对吧?那谁来说说看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是直直的、可以度量、不可以无限延伸)
师:谁来画一条线段。抽生黑板上画线段其他同学认真观察看他在黑板上是怎样画的。
一生学生画线段,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师:谁看清楚他是怎样画的线段?
生1:他是先画的一条线,再画的两个端点。
生2: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另一个地方画的端点。
师:哎,他是先画了一个端点,然后画的一条线,最后在这个地方画另一个端点。但是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画两个端点,然后画线连接两个端点。因为,我们一般让点来确定我们需要画线的位置,两点确定一条线段。
师:哎,到现在我们就只知道这些有关线的知识了吧。那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1、直线的教学
课件出示
师:这是两条直直的线,给它们表上号,上面是1号,下面是2号,哎,仔细看这两条线,几号线是线段?为什么你叫1号线为线段?
生:因为1号线有两个端点,有一条直的线,不能无限延伸。
师:那我们找找看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儿?教师先点出一个端点这是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在那儿?
师:好了,那你看2号线,它也是直直的,但是呢,刚才它在向两边怎么样啊?
师:哎,它在往两边一直走一直走,那你看左边有个小鸭子走啊走,然后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下鸭子说的话,好吧,预备起•••
生:我怎么看不到头呢?
师:他说我怎么看不到头呢?什么意思啊?也就是说这条线一直在往左边不断的怎样教师用手势比划延长?
哎,你们真棒,都知道无限延长了。对无限延长就是怎么样啊,不断的延长延长延长无限延长下去对吧。那你们看在另一边也有个小动物,他也说了一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预备起
生: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
师:我怎么也看不到头呢?什么意思啊?
生:就是也在无限延伸
师:哎呀你们说的太好了,说明右边也在无限延伸,左边也在无限延伸,右边也在无限延伸。两边都在做无限延伸。那你知道数学上像这样的直直的,两边都能无限延伸的线叫什么吗?
好了,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我把这个记下来。板书直线
师:请你仔细观察,直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一样的)?那他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
师:哦,他说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直线两端可以无限延长,线段不能延长,同意吗?
生:同意
师:还有吗?教师引导可以度量吗?
生:线段可以量出长度,直线不可以。因为它是无限延长的
师:说的太棒了,那我们说直线不能度量,两边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长,那如果我要画直线的话,是不是可以一直画下去,永远都画不完啊?
生:是
师:那怎么办?谁能帮我画一条直线?
抽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仔细看
师:他画的可以不可以,是不是直线?那我也画一条可以吗?师边说边画我这样子画可以吗?
师:认为我这样子画可以的举手,(多数同学同意)认为我这样子画不可以的举手(个别几个)学生之间的辩论,用毛线表示说明(教师再画几条非横着的线)哎,那我们现在能不能说出直线的特点了,一起说一下好吗?
师生:直线是一条直的线,没有端点,可以无限延伸。
2、射线的教学
师:好了,为了奖励你们呢?请仔细看大屏幕,2号线又发生变化了,请仔细看。播放课件现在2号线变什么了?
生:变成线段了。
师:哎,2号线变成线段了,但是又出现了3号线和4号线。大家悄悄安静地想一想,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直线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那3号线和4号线和线段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那它和直线之间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你知道数学上把线是直直的,有1个端点,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叫什么吗?板书射线这个你们也知道啊,厉害啊,我先记下来啊。
师:那你能根据我们刚才所说的射线的特点和刚刚我们画直线、线段的经验,画一条射线吗?
请一位学生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下面迅速画一条自己喜欢的方向上的射线
3、生活中的线
师:哎,到这儿啊,刚才你们在说这些线的时候,老师就在想,那生活中到底有没有这些线呢?(学生举例,教师播放课件)
师:那好这是物体里面我们找到了线段,那平面图形里面呢?三角形、长方形那个地方看可以看做是线段?
师:哎,这是生活中的线段,那生活中有射线吗?生活中什么我们可以的看做是射线?(学生举例,并用手电筒照射灯光,说明由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
4、总结提升
师:生活中的线我们也找到了,看来大家对线段、直线、射线都了解了啊?那我就考考你们,(播放课件)这是一张线段、直线、射线的表格,请你快速思考,他们端点个数、延伸情况、度量情况的不同和共同点。同桌先说一说,抽生说、齐说
5、角的教学
师:哎呀,表格通过你们的共同努力填完了,但到底懂了没有,我要考考你们了,请你准备好尺子、铅笔和练习本。请听题:有一点射出两条射线,或者说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形成(组成)图形是什么?请你画出来。学生动手画一画
找2生到黑板画
师:画好了坐端正。你们和黑板上画的一样吗?一样在什么地方?板书角都是角,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师:那我们刚刚所说的线段(直线、射线)都研究的是什么?
生:线
师:那你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了几个内容?对了,就是(线与角)两个内容。那你看黑板上两个角,都是锐角,我们为了区分这两个角,就需要给他们做个标记,讲解角的标记这个角我写了一个几?
师:对,我们怎么写呢,记作,斜斜的直直的,后面写1,读作角一。那这个我标记个2,怎么记啊。所有同学举起自己的手,一起和老师写这个角的记作。斜斜的、直直的,后面写个2,读作角二。会写了吗?
师:那请你把你刚才画的角做个标记。是不是只能写1啊?生活动
师: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主要学了几个内容?
三、练习提升
师:看来大家这节课都学的不错,那我们就做几道闯关题好吧?
生:好
师:请看第一关,观察与联想
(判断题,要求孩子们说出错的原因)
第二关线的联想:过一点画直线,时间1分钟。••••
四、回顾整理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 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 ①
0.09米=(90)毫米 ②
0.9米=(900)毫米 ③ 9米=(9000)毫米 ④
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
(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分别把3式与1式、4式与1式作比较再研究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整理并总结出右移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2、推导左移规律。
(1)猜测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会变大,猜一猜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有什么变化?
共同验证
整体观察: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越变越小。
(2)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下往上观察
小组讨论交流: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数学语言讲究精确,师强调缩小到原数的 )
分别把2式与4式、1式与4式作比较研究提出的问题。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整理并总结出左移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3)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4)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提问,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紧张愉快的教学中,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3、记忆规律。
(1)用最短的时间记忆规律
(2)和同学们分享记忆小窍门。
(3)、一起总结小数点歌谣
小数点,真调皮,右移一(位)二(位)三(位)……扩大十(10倍)、百(100倍)、千(1000倍);左移一(位)二(位)三(位)缩小十()、百()、千()……
(4)选择性地提问规律。
4、解答课始提出的疑问。
我们课始的疑问有答案了吗?
擦掉问号改成感叹号。
质疑: 小数点无论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用数字“0”补齐。
三、巩固应用 内化新知
1、帮助师徒四人闯过数学王国的关卡。
2、帮助小猪快餐店解决困难。
快餐店价格中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让价位变低。
(设计意图:多层次练习,是加强对新规律的巩固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形象方法记住小数点向右移,原数变大,小数点向左移,原数变小,加强记忆效果,并利用所学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学生完成练习八的第7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本上。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同桌互批,全对的打一颗星。
(二)自主练习,巩固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第8题
0.45+2.85=17.6+3.9=
6.1-5.78=143.9=
集体校对,分别订正。
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提醒: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
(三)分层练习
练习单
1.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练习
说说如何思考的过程。
如何求王晓芳比李明跳的低的'高度,数量关系式怎样?
2.练习八第10题。
(1)读取题中表格中的信息。
(2)完成书中的三个问题。
提醒:正确找到他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开始时的体温和一天结束时的体温。
3.练习八第11题。
(1)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2)同桌互相再提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点拨:妈妈付出40元,求找回多少元,可以用付出的钱减去物品的价钱。
提醒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随意增加条件,符合用加减法计算的意思。
4.练习八第12题。
学生独立练习
全班交流,说说如何思考的。
点拨:要求这一天一共耕地多少公顷,要知道上午耕地数和下午耕地数,根据书本上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下午的耕地数。
5.创编题
①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136米,比剩下的少86.4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拨:先求出剩下的米数,再求出公路的全长。
②一桶油连桶重10.5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还重6千克,原来的油和桶各重多少千克?
点拨:先求出半桶油的重量,然后乘2求出一桶油的重量,最后求出桶的重量.关注学生不同的方法。
6.智力迷宫(练习八中思考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小组交流想法。
(2)请学生自己解答,再次说说想法。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先写出5.1一()=2.76,利用已有经验算出减数,然后再用5.1加上算出的这个数。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38页的第1、3、5题。
《补充习题》第39页6、7.
提高题:
小马虎在计算3.42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5。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五)家庭作业
《课课练》44页。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7
教材及学情分析: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学生在这册教材的第四单元刚学习完小数,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即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和算法(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把小数点对齐)是学习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的关键,是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是形成良好的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以表格、图文相结合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使鲜活的体育活动和看似机械演练的小数运算融为一体,使计算推理、概括这些抽象的数学活动变得令学生乐于接纳、乐于探究。这部分知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会得到广泛的应用,所以掌握这部分内容为学生以后学习及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的环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小数的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把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探究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应用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小数加、减法计算的能力。
突破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沟通整数与小数的关系,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突破方法:
通过理解小数的意义,只有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减,也就是在计算中,要把小数点对齐。
教法和学法:
“以学习者为中心·参与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观看过跳水比赛吗?跳水项目,一直是中国体育运动的强项,请看大屏。(课件出示中国跳水运动员劳丽诗和李婷跳水的视屏)中国队又赢了,这样一个值得骄傲的时刻,我提议: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庆祝一下祖国的胜利吧。
在体育赛场上,不仅有激烈、好看的比赛,还蕴藏着很多数学知识呢。同学们,你们想学习这些数学知识吗?
2、(课件出示跳水决赛统计图)依次出示中国队第一、二轮的得分,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
3、引出课题:同学们看一看,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列出的算式都是小数加、减法的算式,小数加、减法的算式该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内容: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板书课题)
二、出示自学提纲,明确自学任务。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教师明确自学任务: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一环节:自学我最棒。认真自学课本96页例1、97页例2,然后完成自学提纲上的问题,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自学开始。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学,适时提醒:已经完成自学内容的同学就可以在组内进行两两交流。
三、小组讨论,解疑答惑。
1、师:同学们刚才的自学都非常的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自学的成果和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入小组讨论环节。(课件出示小组讨论提纲)请小组长快速的上来领取你们小组的讨论提纲。让我们比比哪个小组的讨论最积极、最认真,小组讨论开始。
2、巡视:提醒各小组交流要注意的地方。
四、交流展示,教师点拨。
1、师:刚才,老师看到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每个小组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接下来,就让各小组把你们的讨论成果与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分享。一起进入下一环节:讨论成果大展示。(课件出示:讨论成果大展示)
2、请第一个组作交流展示。(课件出示交流内容)
3、请第二个组作交流展示。(课件出示交流内容)
4、教师点拨:在刚才的计算过程中我们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与我们已经学过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是一样的,都是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列竖式的时候当相同数位对齐了,小数点有什么特点呀?(小数点对齐)所以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只要把小数点对齐,那么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板书:小数点对齐)
5、师:那么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呢?请下一组同学来为我们作一个小结。
6、请第三小组作交流展示。(边交流教师一边用课件出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7、齐读一遍。(课件一条一条出示,学生读。)
五、巩固运用,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学会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呀?体育健儿们在赛场上争夺冠军,今天谁能成为我们班学习上的冠军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到今天的“学习成果大比拼”的比赛中去一决高下吧。(课件出示:学习成果大比拼)
2、请同学们拿出技能训练题,为比赛做好准备
3、第一关:聪明小法官。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名回答,同桌交换批改。(课件出示第一关:聪明小法官)
4、第二关:细心计算我最棒。(课件出示第二关)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批改出每组做得最快的小选手,然后请他来当小老师,帮助批改本组其他同学的作业。
5、第三关:改写小数我在行。(课件出示第三关)学生独立完成后,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自己批改。
6、第四关:学以致用我能行。(课件出示第四关)小组合作完成后,请一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说完后教师出示课件订正答案。
7、教师小结:在解决刚才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同学们会发现:我们的数学知识,它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统计一下自己的成绩。夺得本次比赛全部星星的同学请起立。站着的同学们就是我们班今天的冠军了,让老师为他们颁发奖杯。祝贺你们!(课件出示“奖杯”)我们一起为冠军送上热烈的掌声吧。其他没有夺得冠军的同学们可千万别灰心,今天你们也表现得很棒,继续努力,相信我们班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冠军。
六、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认真,那谁能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呀?
板书设计: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8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四)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简单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包括结绳计事等远古计数方法、算筹的简单知识、传统计算工具——算盘,及其计算方法、生活中常用的计算器、和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史。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认识和使用计算工具的过程,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算盘、计算器等计算工具。
教学难点:利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数学总是离不开计算。为了方便计算,人们发明了很多种计算工具。我们在二年级下册《1000以内数的认识》中对计算工具有过简单了解,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计算工具。(板书)谁先来说说我们都了解了哪些计算工具?
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二、介绍古代计算工具,拓宽视野。(课件出示)
(一)认识算筹
师:计算工具从古到今,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远古时代,人类在捕鱼、狩猎和采集果实的劳动中,产生了计数的需要。人们就用石子、结绳或者在木棒上刻痕来计数。后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计数方法——算筹。(板书:算筹)
介绍算筹:二千多年前,中国人用算筹计算。用算筹表示一个数,采用十进位制,并且纵式横式交替使用。个位数用纵式表示,十位数用横式表示,百位数再用纵式表示......空格表示零。算筹一般是用十几厘米长的竹签制成(也可以是木制、骨制或玉制的)。用这些算筹摆成不同的形式,表示不同的数目,并进行各种计算。
(二)认识算盘
1、介绍算盘的由来:用算筹计算后又过了一千年左右,中国人又发明了算盘作为计算工具。早在公元15世纪,算盘已经在我国广泛使用,后来流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使用它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板书:算盘)
2、介绍算盘的组成。
(1)算盘各部分名称:
师:算盘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是我国的传统计算工具,曾经在生产和生活中广泛应用,至今仍然发挥这它独特的作用。你在哪见过有人使用算盘?(中药店、银行等)
大家还记得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看。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梁下,每颗代表一。
出示教材第24页的两种算盘:观察有什么不同。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一颗珠子。原因是我国古代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一档表示10。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特别实用。他计算数目较大和数目较多的加减法,更为简便。
(2)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师:算盘有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算盘上的每一档代表一个数位。我们选定一档做个位(做个记号),从这一档起向左数,就是十位、百位、千位、万位,这与整数的数位顺序完全相同。算珠都靠框时,表示算盘上没有数。计数时要拨珠靠梁。拨珠时,要按照数位从高位拨起。(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个档为个位)你能分别写出下面算盘表示的数吗?
(60213406735215862)
(设计意图:学生课前已经做了预习并查找了资料,所以课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自己所了解的计算工具,发散了学生思维,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有重点的请学生介绍如结绳、算筹等使用的方法,进一步使学生体会了计算工具发展的过程。)
(三)计算尺。
17世纪初,英国人发明了计算尺。
(四)机械计算器
17世纪中期,欧洲人发明了机械计算器。
(五)电子计算机
20世纪40年代,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六)计算器的认识
20世纪70年代,人们发明了电子计算器,生活中开始用计算器来进行计算,只要输入题目,计算器就会显示结果,运算过程自动完成。这样非常简便快捷。我们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计算器)
1、介绍功能键:
大家也许会发现有很多种计算器。这是因为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有不同的计算器。有科学专用的计算器,有最简洁的计算器……但他们的功能都大致相同。我们一起看一下我们手中的这款计算器。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你认识计算器键盘上的哪些按钮,各有什么作用?“On/c”键有什么作用?“Off”键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手中的计算器,让学生对计算器的大小、模样、作用有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具体学习计算器的使用打下基础。并引起探索的兴趣。)
2、使用计算器:
师:计算器怎么使用?
学生介绍使用方法:按“On/c”键:开始显示;输入数字和符号;按“=”键,显示结果;再按“On/c”键,清屏。计算器上还有一些具有特别功能的键。例如,a、%等,还可以用来计算分数等。
3、利用计算器计算。
(1)386+179825-138
先估算,这道题大约得几?怎样估算?利用计算器怎样计算?
练一练:4468+179232010-8925
(2)用计算器计算乘、除法。
先估算大约得几?怎么估算?再用计算器计算。
26×39312÷8
(设计意图:认识计算器,让学生自主了解计算器各个功能键的作用,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计算,探究计算规律,尤其是存储功能键的使用更是有趣又有难度。既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能力,也可以端正学生对待计算器的正确态度,懂得合理地利用它。)
4、用计算器计算找规律。
9999×1=9999×5=
9999×2=9999×7=
9999×3=9999×9=
9999×4=
运用比赛的形式算一算。
学生计算,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用计算器计算比赛。
55846+7646=13027-8934=66280×23=
6908×37=111111111÷9=395412+10589=
2、算一算,找规律。
111105÷9=__________
9÷9=11111104÷9=__________
108÷9=________11111103÷9=__________
1107÷9=________111111102÷9=__________
11106÷9=________1111111101÷9=__________
四、总结提升
师: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很多的方便。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电子计算机、(课件出示)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计算工具会更加先进,这就要等着在座的各位——你们这一代人去实现。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10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前几天,学开展了一场“少年演讲比赛”出示主题图
问:谁的得分高一些呢?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1)组织讨论:说一说自己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2)交流汇报
3)探索比较方法
①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引导探索
举例说明,比较9.9和9.1
9.9和9.15
9.1和9.09
通过比较,观察数位特征,逐步将学生引导到从数位来考虑问题,使学生明白: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相同,就看百分位上的数……
4)练一练
比大小
0.8○0.6 0.25○0.26 1.30○1.5
12.6○12.62 4.54○4.49 5.45○4.55
2.把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1)再次呈现主题图,问:张华比李明表现好一点但不是10分,你给张华多少分?
试一试:把三人的得分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① 学生各自给张华打分
② 按大小顺序排列
2)探索比较方法
在0.82、0.80、0.79中哪个数?哪个数最小?
(先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分组讨论,探索比较合理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3)练一练
把3.24、3.30、3.28按大小顺序排列
( )>( )>( )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1--4题
四、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个小数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P10第5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11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工具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一填: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
10个10是();10个100是();10个1000是()。
1亿是10个(),100个()1000个(),10000个()。
2、网络数据: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超过1亿部。
2005年中国的网民超过1亿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1亿千米。
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1亿吨左右。
中国移动平均每天可以净赚1亿元。............
老师:
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时候就在想“一亿步有多远?”
吃饭的时候就会想“一亿粒米有多重?”
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想“数一亿本练习本要多少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数一数。
1、质疑:出示一大堆本作业本场面让学生直接数【疑惑:数不了】
2、解惑:讨论怎么办?【化难为易】
问题——数作业本要花多少时间?
材料——作业本,计时器
步骤——先测出数1本(10本)所需的时间
再推测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时间。
过程——表格式
10本100本1000本10000本100000本1000000本10000000本100000000本
9秒()()()()()()()
算一算
合()分钟=()小时=()天=()年
小结——从现在开始(9岁)要数到18岁才能数完。
3、试一试
(二)量一量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三).称一称。(小组合作)
1、问题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约重多少克?
2、步骤
1000(粒)10000100000000
25(克)2502500000
3、结论:亿一粒大米约重2500000克。
4、运用
(1)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课后小结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了什么?(节约从每一粒米开始)每人每天大约吃400克大米,1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大约够一个人吃(81250)天≈(223)年。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喜马拉雅山高约88848米,一亿张白纸叠在一起比喜马拉雅山都还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
2、你学到了什么?(化难为易)
课后习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请用课堂上的方法和步骤继续研究。并将你收获到知识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板书
一亿有多大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12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通用2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篇1
课题 简易方程课型新授教法讨论、讲解、演示 教学目的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2、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方程的意义。 备课人教具 简易天平、砝码、小方木块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我国的珍稀动物。谁能说一说你了解哪些珍稀动物?出示信息窗一,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阅读文字信息。学生观察主题图,认真阅读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适当板书,如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等。活动二:探究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x±a=b)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__年的只数与1980年只数的关系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或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①__年的只数+300=1980年的只数。②1980年的只数-300=__年的只数。③如果用字母a表示__年的只数,可以写成a+300=400。师:一般情况下,用字母χ表示未知数。我们可以把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用χ+300=400来表示。活动三:借助天平理解等式。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把图中数量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了。我们还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等式。师介绍天平功能、结构、使用方法等。1、借助天平理解已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10克+10克=20克2、借助天平理解含有未知量的相等关系。20+χ=503、借助天平示意图理解例题中的相等关系。出示天平示意图:左盘是χ和300,右盘是400,天平平衡,用等式χ+300=400表示。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一说对天平的认识,老师补充完善。分组实验:①天平左盘放一个10克的砝码,右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不平衡,可以用式子10<20表示;②在左盘再放上1个1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用等式10克+10克=20克表示。分组实验:天平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不知重量的方木块,右盘放一个50克的砝码,一成天平平衡,用等式20+χ=50表示。学生根据实验经验理解χ+300=400。活动四:探究用含有χ的等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aχ=b)师: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类似的问题吗?学生看信息,自主提问题。可能会提出“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熊猫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只数的关系”、“怎样用含水量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东北虎__年的只数与__年只数的关系”。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好。我们先来解决“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熊猫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只数的关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用式子表示出来:①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②用字母χ表示人工养殖的只数,用等式表示为χ×10=1600。出示天平示意图:左盘是10个χ,右盘是1600,天平平衡,用等式10χ=1600表示。活动五:探究用含有字母χ的等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ax±b=c)师:你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怎样用含有χ的等式表示东北虎__年的只数与__年只数的关系”吗?学生自主探究,然后交流。教师可出示天平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等量关系。活动六:概括方程的意义。师: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χ+300=400、10χ=1600、3χ+100=1000,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谈想法:生1:我发现它们都是相等的式子。生2:我发现每个式子里都有χ。生3:……小结:像χ+300=400、10χ=1600、3χ+100=10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活动七:自主练习1、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师:你认为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小结:同时具备“含有未知数”、“相等的式子”这两个条件才是方程。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2、看图列方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先找出图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独立列出方程。(集体交流)3、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再进行交流。)活动八:全课总结: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χ+300=40010χ=16003χ+100=10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方程的意义课型练习课教法练习法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结合生活实际,能用方程表示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及关键 用方程表示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备课人教具 天平 授 课 过 程 第4题是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理解方程意义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再进行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师要注意:学生所说的等量关系要与所列的方程一致。第5、6题呈现了北京到广州的路程的有关信息和山东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要求学生用方程表示其中的等量关系。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山东省的人口状况,体验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练习时,要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独立完成,然后进行交流。第8题是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示了大豆与豆腐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解决第二问时,学生可能找不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师可提示学生,从表格中寻找数量间变化的规律,根据规律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大豆数×3=豆腐数,然后再列出方程。第9题是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列出方程的题目。练习时,同样先让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再列方程。该题既是对方程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又是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巩固。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9、4x=36(5+x)x2=14 教学反思 课题 解方程 课型新授教法讨论、讲解、实验 教学目的 1、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重点、难点及关键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备课人教具 天平、小物品 授 课 过 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的一些珍稀保护动物,你知道吗,金丝猴也是我们国家的珍稀动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它的一些情况。二、探索方法。1、出示情景图,学生读上面的信息,并说说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说出算式:860-600=260(只)3、如果用未知数x表示增加了得只数,你能用方程表示出__年的金丝猴与1993年的金丝猴的数量的关系吗?学生列出方程:600+x=860看着这个方程,你想知道什么?(怎样求x?)4、引导学生借助天平研究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任成立。学生实验(1)x=20 x+10=20+10 (2)x+10=10+10 x=105学生小组合作.在前面实验,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6、师生共同概括得出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7.`给学生介绍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书写格式:先写出“解:设……”,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求方程的解,最后检验、写答案。8.根据以上探索过程,教师向学生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三、解决问题1、__年白暨豚大约有多少只?学生独立解决2、课后练习1:巩固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 布置作业:自主练习2 板 书 设 计 解方程解:设大约增加了x只金丝猴600+x=860600+x-600=860-600 x=260答:__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260只。 教学反思 课题 解方程练习课型练习课教法练习法 教学目的1、巩固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重点、难点及关键 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备课人教具 天平 授 课 过 程 第2题是解方程的题目。练习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解方程的格式,一般情况下先要写“解:”,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并提示学生别忘了检验。第3、4、6——8题都是利用方程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形式活泼新颖:有对话、有图表、还有文字;内容丰富多彩:有体重、有部分省份的人口数量、有全国小学学校数量、有计算机知识、还有环保内容。这样安排,既可以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方程,又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时,都需要引导学生先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同时,要求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其中第3题的第(2)题,既可以根据“标准体重+重(轻)的千克数=现在体重”的等量关系列方程,也可以根据“现在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现在体重)=重(轻)的千克数”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6题中“野生动物园的动物共计200余种”是多余信息,要注意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列方程。为了扩大学生视野,在用足、用活教材提供的练习素材的同时,还可以密切联系当地实际,寻找身边合适的问题去研究。第5题是选择正确的方程的解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学生既可以用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检验的方法进行判断,也可以把方程解出来之后再选择。同时,也可以向学生说明方程的解一般写成如“x=2”的形式。 板书设计解方程练习6、解:设二级保护动物有x种54+x=11654+x-54=116-54 x=62答:二级保护动物有62种。 教学反思 课题解方程 课型新授教法演示,实验、讨论 教学目的1、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 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及关键 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备课人教具 天平,小物品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一下珍稀动物,出示情景图二、自主探索: 1、学生读信息图,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如: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2 、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3x=1500 看这个算式,你会求出方程的解吗?3、学生小组合作,用天平实验研究此方程的解法。 x=20 __4=20x4 3x=30 3x__3=30__34、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等式的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5 、根据上面的结论学生试着求出3x=1500的解3x=1500 3x__3=1500__3 x=500学生独立检验方程的解6、学生自主解答:我国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有多少只?先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10χ=1600,再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交流。交流时,重点说说解方程的依据。 三、自主练习:1、第1题是判断对错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并改正,然后交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明错误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和依据。2、第2题是选择正确的方程的解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学生既可以用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检验的方法判断,也可以把方程解出来之后再选择。四、小结:这节课你解决了哪些难题?五、作业:课后3、4 板 书 设 计解方程解:设我国现存黑鹳x只3x=1500 3x__3=1500__3 x=500答:我国现存黑鹳500只。 教学反思 课题 解方程练习课型练习课教法练习法 教学目的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重点、难点及关键 熟练的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备课人教具 授 课 过 程 1、第3、4题是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以及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2、第5、6、10题是解方程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充分交流,交流时选择几道典型题目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比如:第5题中的两道题,第6题中的1.2χ-1.4=8.2、2+4χ=3.6,第10题中的χ+28=36、2χ=4.6等等。同时,注意提示学生进行检验,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3、第7、8、9、11、13题都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通过交流进行订正、体会不同的解决策略,同时进行自评和互评。其中第7、9、11题,学生解答时用算术法是可行的,但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应该重视让学生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第13题数据比较大,要注意计算的正确性。4、第12题,提供了华氏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公式。练习时,先引导学生弄清f=1.8c+32所表示的含义,解决第1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法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属于顺向思维,可以直接套关系式:f=1.8c+32;第二个问题是已知华氏温度求摄氏温度,属逆向思维的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 板书设计 解方程练习12、解:设摄氏温度是x1.8x+32=94.11.8x+32-32=94.1-32 1.8x=62.1 x=34.5 教学反思 课题方程解决应用问题课型新授课教法演示、讨论、讲解 教学目的1、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2、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 重点、难点及关键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应用问题备课人教具 多媒体、学具 授 课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上海野生动物园信息图观察信息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东北虎和白虎各有多少只?”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有想法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小组长做好记录学生交流想法(可能出现算术法和方程,重点介绍方程)教师借助线段图分析解法。设白虎的只数是χ只,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该怎样表示(7χ只) χ只白虎: 16只 7χ只东北虎: 列出方程:χ+7χ=16这个方程该怎么解呢?试着解方程交流解法:先算出7个χ加上1个χ等于8个χ,再算出χ等于2。算出白虎2只再根据7χ求出东北虎有14只。教师强调书写的方法。 三、自主练习1、 看图列方程19页第一题,对第二幅图重点引导“40表示的是哪一部分”2、 解方程19页第二题,注意学生的算法,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计算完后提倡检验。四、小结:师:通过研究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五、作业:课后3 板书设计 方程解决应用问题解:设白虎有x只,那么东北虎就有7x只7x+x=16 8x=16 x=27x=7x2=14答:白虎有2只,东北虎有17只。 教 学 反 思 课题 解方程课型练习课教法练习法 教学目的1、巩固用方程解决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及关键用方程熟练解决问题备课人教具 无 授 课 过 程第3题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先确定设为x的量,并说明理由。再找出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第4、7题是循环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第1个问题可以直接根据减法意义解决,第2问是顺向思维,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比较简单。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第4题与第7题的第(2)题进行比较,明确在单一量已知的情况下,用算术法解决比较简便,在单一量未知的情况下,用方程解决比较简便。第8题是一道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如果用算术法解决,很容易出现如845-38+24这样的错误。如果用方程解决,根据图中信息很容易找出“原有人数+转入人数-转出人数=现有人数”的等量关系,把上学期的人数设为χ,列出方程χ+38-24=845。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该题用方程解决起来比较容易。第9题是一道星号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我学会了吗?”呈现的是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有关信息,通过解决问题达到综合复习和反馈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目的。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测和反馈。板书设计解方程练习9、解:设叶子赢了χ盘。2χ+(10—χ)×1=14 2χ+10-χ=14 χ+10=14 χ=4答:叶子赢了4盘。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篇2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分析(青岛版)
课 题: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一、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白鳍豚情景图
数学信息:1980年约有400只,比__年多300只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
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把图中的数量间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我们还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等式。
师介绍天平的功能,结构,使用方法。
1借助天平理解已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2借助天平理解未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借助天平理解例题中的相等关系。
三解决信息窗二的问题:
1能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只数间的关系。
2能在天平上表示出来吗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怎样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东北虎__年的只数与__年只数的关系吗
师可出示天平示意图
五、概括方程的意义
观察黑板上的式子,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六,自主联系
1判断那些式子是方程
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看图列方程
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__年的只数与1980年支数间的关系.
学生交流:可能有以下情况
__年只数+300=1980年只数
1980年只数-300=__年只数
字母表示:a+300=40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放不知重量的木块,右盘放50克砝码,天平平衡,得出20+x=50
生表示出例一的关系:
生自己交流:
1人工养殖的只数x10=野生的只数
生自主探究,然后交流。
生自由谈想法:
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生自己概括)
自主练习2,3
让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在进行交流。
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得地方。
关注学生能否独立的思考,合作探索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
关注学生参与操作,观察,试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归纳概括能力。
关注生能否独立分析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
关注学生的归纳,概括水平。
关注学生能否依据方程的意义来进行判断。
观察学生能否正确的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写处方程。
课 题:等式性质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二、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金丝猴情景图
数学信息:金丝猴的数量从1993年的600多只,增加到860多只。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求x呢?
二.
我们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
三,那么天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天平会如何呢?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600+x=860吗?
五、同学们能解决出:__年白鳍豚的只数吗?
六,自主练习
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__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金丝猴
学生交流:
1993年只数+增加的只数=__年只数
字母表示:600+x=86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右盘放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平衡,得出x=20,然后方程两边各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10克,发现了什么?
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生自己交流,体验。
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印象。
总结: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生做自主练习1,2
课 题:等式性质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引入对ax=b和ax+b=c这类方程方法的学习。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三、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黑鹳情景图
数学信息:国外仅存1500只左右,约是我国现存黑鹳只数的3倍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求x呢?
二.
我们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
三,那么天平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天平会如何呢?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3x=1500吗?
五、同学们能解决出:
1, 我国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有多少只。
2,__年繁育基地有多少只东北虎?
六,自主练习
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
学生交流:
我国现存黑鹳只数x3=1500
字母表示:3x=150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右盘放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平衡,得出x=20,然后方程两边各放上4个相同倍数的砝码,发现了什么?
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生自己交流,体验。
得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印象。
总结:等式性质二
生做自主练习5,6
生自己感受,在充分体验后提升。
关注学生参与操作,观察,试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归纳概括能力。
放手让生自己体验。
2是将等式性质一二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知识。
课 题:解较复杂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引入对ax+bx=c这类较复杂方程的学习。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四、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东北虎情景图
数学信息:截止到__年,一共有成年东北虎和白虎16只,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那种方法最简单,最方便。
师提倡同学们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三解决7x+x=16的解法
师适时引导:7个x加上1个x等于8个x
四、总结:线段图的画法和倍数方程的设法。
五,做练习:6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东北虎和白虎一共有多少只?
学生交流:根据设的不同,可能有以下情况7x+x=16 x+x/7=16等等。
生达成共识:7x+x=16,也就是说设白虎的只数为x只,最简单。
生自己探索。得出
让生通过线段图自己得出7x+x=8x
应注意以下几点:1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可以增加一些单项练习,2遇到未知数时,要选择合适的位置数量设为x
关注学生能否独立的思考,合作探索,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
让学生充分体验出党有倍数关系时,设倍数小的最为简单。
线段图的作用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方程。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14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3、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我们____小学____班的同学一起上这节数学课,请大家看大屏幕,老师为了给大家上好这节课,(课件)我用了a天时间备课,b个小时做课件,看到张老师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字母
师: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生:表示的是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字母表示数(板书:字母表示数)。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既善于观察,又爱动脑筋,我很喜欢你们,很想和你们交朋友,谁愿意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生说,对其中一个。)
活动(一)“猜年龄” 在加法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1)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我把你的名字和年龄写在黑板上好吗?(师板书)
去年他几岁呢?前年几岁呢?最小的时候几岁啊?明年____同学几岁?再过一年呢?
观察黑板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比一个大;没有相同的……)这是一些变化的数。
师:还有谁能继续往下说?这么多同学想发言,那张老师就在黑板一直写下去,怎么样?(黑板写不下、麻烦)
既然说不完,又麻烦,谁能想出一个最简洁的办法来表示____同学的年龄呢?、
生:用字母表示。
师:用什么字母呢?
师:你想的办法可真好!用一个小小的字母就把这么多数都概括进去了,他的威力可真大,
师:除了用字母a来表示____同学的年龄,还可以用其他的吗?(b.c.d……)所有的字母都可以。 师:n可以是哪些数呢?(生:2、6、9、21、56……)那么这儿的n可以是哪些数呢?(生: n不可能是200,因为人一般活不到200 岁。学生产生争议)
师生总结: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用字母表示生活中的数量时,字母所取的数要符合生活实际。
小练习
师:谁还能用字母表示我们身边的数量呢?(生举例)
师:你觉得用字母怎么样?(方便、简洁……)
师:这种方法这么好?想知道是谁发明的吗?(课件)
法国的数学家——韦达
他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他确定了符号代数的原理与方法。在欧洲他被称为“代数学之父”。
(2) 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
刚才有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我也和大家做一下介绍,我叫张丹,来自辽阳市,叫我张老师就可以了,年龄吗?你们猜猜(25、26、28)
到底谁猜得最接近呢?告诉大家,张老师比____大17岁,你知道我今年多大年龄吗?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当____同学10岁时,张老师多大,用式子表示。当____同学12岁时呢?
____的年龄 张老师的年龄
1 1+17
…… ……
10 10+17
11 11+17
12 12+17
13 13+17
… …
师:你还能继续往下写吗?好,拿出练习本开始写吧。(全班学生写)
师:有的同学已经不再写了,为什么?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师:说说你们组同学的发现。(同学汇报,师板书)
(学生汇报时,1、指导学生边写,边说当____同学几岁时,老师多大。
2、当学生说出当____同学n岁时,张老师n+17岁时,师追问,为什么?
3、学生说出,因为学生的年龄在变化,老师的年龄也是变化的,但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是永远不变的,当____同学n岁时,张老师的年龄就是n+17岁。还谁说一说n+17表示什么?为什么?(强化)n+17既可以表示张老师的年龄,也可以看出老师比同学大17岁。 4、指出在这里,你们把变化的量用字母来表示,不变的量不变。
5、这里的n是同一个数吗?同一道题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小练习
我们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了数,张老师n岁时,____同学的年龄就是(n-__),那么上一道题中的n和这一道题中的n表示的是同一个数吗?(总结出不是同一道题,同一个字母表示的不是同一个数。)你也能用我们身边的数量,说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吗?(鼓励学生用加减乘除)
活动(二)填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陆续出现三根小棒,组成三角形)同学们看见了什么?(三根小棒组成了三角形)一个小小的三角形里也隐藏着有关字母的秘密,想知道吗?下面请同学完成表格。(课件出示表格)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汇报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你的发现?(生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个数在不断的变化,小棒的根数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摆一个三角形要用小棒的根数始终不变。我们小组用__表示三角形的个数,用__×3表示要用小棒的根数。)
2、简写方法
师小结:n×3还有更简便的写法,谁见过?
在乘法算式中,当字母与数字相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乘号简化为一个小圆点,也可以省略不写。当省略乘号时,数字应写在字母的前边。例如:n×3写作3.n或3n。
小练习:8×x简写成 67×y简写成
是不是所有的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能简写呢?(生总结出:加号、减号和除号不能省略。)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到快乐广场去轻松一下(课件)
1、同学们能看懂线路图中的x米和y米,分别表示什么吗?你想去哪?从人口出发,要走的路程是多少米?
2、生活馆
(1)一件上衣a元,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超市里的商品可真多,一个作业本要1元,笑笑买了a本,要用( )元。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来有15人,到新街车站下去x人,又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4)有m个苹果,每盘6个,可以装在( )个盘子里。
3、音乐吧
随音乐说儿歌。
生: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
4、图形馆
用字母a表示我的长,用字母b表示我的宽,用字母c表示我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我的面积,你能试着写出我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C=2(a+b) s=ab
用字母a表示我的边长,用字母c表示我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我的面积,你能试着写出我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C=4a s=aa=a2
5、智慧屋
用小正方形摆图形,并寻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小正方形数的规律。
同学们你们在快乐广场里玩的高兴吗?(高兴)
四、总结
结束语:那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么样?如果用a表示非常满意;用b比较满意;用c表示有点遗憾。请你对自己今天这堂课的表现的满意程度做个选择,说说满意在哪里,遗憾在哪里,有什么希望。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表格篇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