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怎么写好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
诗的第二句“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川”为生字,为配合理解句意,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简笔画,既帮助了学生识字,又帮助学生理解句意。
师:这是什么?
生:一条小河。
(这时,教师将中间表示流水的虚线连成一条直线)
师:这是什么字?
生:川。
师:川是什么意思?
生:小河,河流。
(接着教师又在图上添上一笔。)
师:你能理解“瀑布挂前川”的意思吗?
…………
分析:
当前,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越来越丰富了。从最古老的教学媒体——黑板到五光十色的图片,标本,模型,再到现代化的视听教学媒体。如投影仪,幻灯机,录音机,电视机,都频频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所以的教学媒体,无论是老式的,还是新式的,都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
在课堂教学时用粉笔迅捷地在黑板上勾勒出来的简笔画,如果在教学中运用得当,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效果。教育学家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是不可不注意科学与艺术的。“能以审美观点,挖掘各门学科的审美因素,就能增强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感觉学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那么投入地学过一首古诗。虽然早已听孩子们背过这首古诗了,但今天听起来却有别样的感觉。我想,这源于学生对诗意的深刻理解。课始,我让学生回忆了李白的古诗《赠汪伦》和《静夜思》中“深千尺”和“疑”的意思,进而让学生自己读准诗的字音(虽然学生早已会背,但学生由于只是为背而背,好多字音都未发准)。在反复地读准字音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多数学生都说喜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接着,我又追问,这句诗中什么留给了你很深的印象。生说是“银河”。于是我就抓住“银河”这一奇特的景观展开了整堂课的教学。银河本来是在天上,12课中说长安街像银河,而这里所说的银河又在哪里呢?这里的银河又是指什么?为什么这么说?学生就这样读着,思考着,想象着,回忆着自己曾经看过的瀑布,又加上我给他们准备的一段关于瀑布的录象,思维的火花不时在孩子们眼睛里闪烁着。读着读着,学生读明白了;读着读着,学生也更加喜欢这首古诗了;瀑布的那种宏伟壮观学生也读出来了。学生也好像更喜欢李白的古诗了。我想,接下去我让学生自学同样运用夸张手法写的《秋浦歌》和《夜宿山寺》,学生就容易了。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时的生字、词语。
2、边读课文,边从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
3、感受小豌豆在长叶、爬藤、开花的过程中给生病的小姑娘带来的无限愉快和生机。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五粒豆的语言,内心活动。
2、分角色朗读,体会童话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在品读课文中,学习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难点
理解和体会最后一粒豆的发芽、开花,给窗子边躺着的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安徒生童话读本、图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查阅安徒生童话及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
培养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初读文章,认识字词
1、了解安徒生写这篇童话时的一个小故事。
2、自由读文,读通句子。
3、检查初读情况。
二、再读文章,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中都发生了什么事?
2、读后小组交流:你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全班交流:
(1)你体会到了什么?
(2)提出疑难问题。
三、默读课文,积极思考
1、提出问题,列出问题清单,准备小组交流。
2、老师提示提出问题的方法。
发问的词有:谁什么怎么样
发问的地方可以是:对课题、对主要人物、对主要事件、对结果、或者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3、小组交流各自提出的问题,并对能解决的问题讨论解决,对自己足够满意的答案提出来大家讨论。
4、展示各小组问题,梳理出问题清单。对照课后的问题清单,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讨论解决:
小豆子像“一个囚犯”,却长得很好,为什么?
一株豌豆苗为为什么称为“一个小花园”?
哪一粒豌豆最了不起?
四、总结本课学习方法
1、提出问题,读中思考,梳理相关内容,找到答案。
2、课后再读童话,体会人物的情感。
板书设计: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一个囚犯”
“一个小花园”
为什么——了不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难点
学习阅读中梳理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五粒豆的不同经历,提出了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了初步的探讨。这节课来品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
二、角色体验,品读感悟
1、创设情境,练习对话。
(1)这个童话故事中有哪些人物?他们说了一些什么呢?默读课文,将对话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来。
(2)自主练习朗读各位童话人物的“台词”,体会他们的内心活动。
(3)小组分角色朗读。
2、合作表演,集体交流
(1)师演生病孩子的妈妈,师生合作朗读对话。
(2)推选小演员,带上头饰,合作“配音”朗读表演。
三、探讨解决问题
1、理解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为什么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呢?
找出童话中相关内容,品读体会。
点拔:豌豆苗的成长让小女孩感受到勃勃生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心情也开朗起来。这样小女孩的病就慢慢好了。
2、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什么样子的?
像“一个小花园”又是什么样子?前后描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点拔: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因为青苔缝隙小,不能动弹,被裹得严实;说像“一个小花园”是因为小女孩每天躺在病床上只能看到豌豆苗,现在豌豆苗要开花了,小女孩就拥有一个一粒豌豆形成的花园。
3、体会小豆子的发芽、开花,给窗子里躺着的生病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四、放飞想象,延伸拓展
1、假如你是豆荚里的一粒豆,你会说些什么?你会怎么做?
2、小豆子们这么可爱,你一定有很多话对他们说,先说一说。
3、把你说的写下来。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对童话的喜爱,引导在读中质疑,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品味。并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寻找重点段落,领悟童话的内涵。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效果很好。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4
课题
5、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菊花》和《枫桥夜泊》两首诗。
3、学习本课生字。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对诗句的理解和想像结合起来,入情入境,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具准备
幻灯片
导学过程
二次备课
预习题纲
1、读熟三首古诗,试理解诗句含义。
2、了解诗人。搜集有关材料。
第三课时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把古诗读流利。
三、了解古诗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39;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品读赏析。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忧愁什么呢?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这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了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读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带入情境,帮助学生深入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__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__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__;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__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纫、殊、韧、纬、梭、艰、唐、辛、杰、碌”10个生字,认读5个字;个多音字的读音;会读和理解“缝纫、特殊、韧性、顾名思义”等词语;了解课文的内容及作者描写的方法。
2、结合课文学习和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3、通过质疑解疑、合作学习、展开想像等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体会缝纫鸟高超的筑巢本领及永不放弃、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教学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这节课,我要带你们认识两位新朋友,第一位(出示课件图片)就是这位和蔼可亲的名叫玛拉沁夫的蒙古族作家,他的小说在国内多次获奖,作品也被翻译成英、法、德等十几种文字流传海内外。有一次,他去位于非洲南部的坦桑尼亚首都访问,住在远离市区的一个幽静的饭店里。这个饭店正好坐落在印度洋海岸上,没多久,有一种鸟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板书:“我”),因此他也为我们带来了第二位朋友(板书:缝纫鸟)它是谁?(生:看板书读名字,多读一遍,掌握“缝纫”的读音)
2、看到名字,你知道了什么?(了解“缝纫”的意思)
3、(出示课件图片及文字,理解“顾名思义”)缝纫鸟顾名思义就是有缝纫技能的鸟,你现在最想了解它什么?
4、(板书:怎样筑巢?巢穴样子?)那就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写进一步地去了解这位朋(教学意图: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之一,因此,前面对作者的介绍和了解,以及抓住“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这句话,为下面体会写法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结合生字表、认读表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再拿不准的问老师,读不好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检查词语读音、帮助理解部分词语。出示课件:(蓝色字再体会词义)
2、指名读词,理解部分词语。
3、(一句一句出示句子)谁来读读,注意红字的读音。不是用泥糊成的。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风雨交加,海潮猛涨。没有散解或变形。
4、缝纫鸟引起作者的极大兴趣,于是他多次去观察缝纫鸟(板书:关注),请你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通过多次观察,分别目睹了哪些情景?(出示课件:填空练习)特殊韧性穿梭艰巨唐突辛勤杰作忙碌不可思议相依而居经纬交织前功尽弃晴空如洗
5、默读课文,思考问题,说一说。
(教学意图:字词教学,抓住难读、容易读错,以及不容易理解的去学习、去考察,突出了重点,有些词语可结合教学目的在下面的学习环节中体会。整体感知使学生知道,因为感兴趣,所以关注,所以去多次观察,看到了不同的情景,加深对作者善于观察的体会。)
三、细读课文,深入学习
(一)结合黑板的问题解疑,了解缝纫鸟编织巢穴的过程和巢穴的样子。
1、(师指板书)先让我们帮助提出问题的同学找到答案,请你默读课文,先用()画下来,再读再体会。
2、小组内交流自己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3、学习筑巢过程。
(1)出示课件:它们从印度洋南岸的草丛中衔来一根根两三尺长的嫩草,用自己的尖嘴,先是把草打成几道圆圈,而后用人类织布的原理,有经有纬地开始把长长的嫩草左右穿梭。
(2)谁来读一读?
(3)缝纫鸟的“针”是什么?(嘴)
(4)同桌之间按照“先—再—然后”的顺序说说缝纫鸟是怎样用嘴编织的?(衔草—打圈—穿梭)
(5)全班交流。
(6)从缝纫鸟的编织过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体会缝纫鸟的灵巧)
(7)出示课件:从哪看出来的?你能替作者夸夸它吗?把同桌当成缝纫鸟再夸夸它。(同桌交流,表达自己的情感)
4、了解巢穴的精致、结实。
(1)出示课件: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这种鸟的巢穴,是由它们自己用一根根韧性很强的嫩草,巧妙得不可思议地编织而成的。文章通过作者的多次观察,目睹了缝纫鸟(的情景。
(2)读一读,想想缝纫鸟编织出来的巢穴是什么样子的呢?(精致、结实)
(3)(出示巢穴tu片)看图片再体会体会到什么?
(4)出示课件:学到这儿,你觉得缝纫鸟是怎样的鸟?(板书:本领高超)(教学意图:这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质疑解疑,自己找答案自学体会,在小组内交流等方式提高了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通过夸夸缝纫鸟,把同桌当成缝纫鸟夸一夸,把老师当成缝纫鸟夸一夸这种转换角色的方式,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也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到了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二)结合语句体会作者的惋惜之情。
有的同学说缝纫鸟聪明,但它的智力还远没有发达到能够把它的杰作牢固地编结在树枝上。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过后,那些精致的巢穴被无情地打落在地,你是什么心情?(指作者的心情如何?还从哪看出作者认为是极为可惜的?结合“前功尽弃”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
(三)结合语句体会缝纫鸟不会放弃。
1、缝纫鸟的劳动是前功尽弃了,但是它真的会放弃吗?
2、(出示课件)对比读我相信(想)缝纫鸟是不会就此罢休的。它们一定(会)再去衔草,重新编织可爱的窝—依然那样精致,那样结实。
3、哪些词更能体现缝纫鸟的不放弃?有语气地读出好的那一句。(教学意图:文章的第六自然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把“编织巢穴”和“修补巢穴”巧妙地连接起来,并暗示着缝纫鸟那种不罢休的精神,以此句为线索展开,再体会缝纫鸟工作的艰巨以及不停歇,继续修补,缝纫鸟的精神就会凸现出来,使学生体会得更加深刻。)
(四)学习缝纫鸟劳动的“艰巨”,体会不罢休的精神。
1、作者为什么如此坚信缝纫鸟不会罢休?让我们随同作者再去看看缝纫鸟编巢的过程。它特别像我们小时候用秫秸皮编织的蝈蝈笼子。经纬交织,左右相连,十分结实,即使从大树上掉了下来,也一点都没有散解或变形。那草窝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它们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带领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
2、指名读,找到的答案,(出示课件)但那劳作是相当艰巨的。它们双脚的爪子,首先要紧紧抓住树枝以保护自己,惟一能劳动的就是他们那只尖嘴。
3、抓住重点词体会劳作的艰巨,从“艰巨、惟一”中体会它的不罢休。
4、还从哪看出是艰巨的?(出示课件)(抓住“两三天”“不停歇”“才能”,再出示巢穴tu片,抓住“经纬交织”体会编织的复杂和不易。)
5、任务这样艰巨,它们退缩了吗?
6、(再出示第六自然段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进一步体会缝纫鸟的精神。
1、风雨过后的清晨,阳光灿烂,晴空如洗,让我们再去看看缝纫鸟吧。(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时阳光灿烂,晴空如洗。我抬头望去,只见缝纫鸟有的又开始编织新的草窝,有的在修补被风雨损坏的巢穴,有的飞来,有的飞去,总而言之,他们是那样地忙碌、勤劳而又欢乐
2、它们在干什么?事实证明了什么?
3、在忙碌中,它们是怎样的?面对这么艰巨的劳动,它们却很快乐,你体会到了什么?
4、喜欢的站起来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师读到“只见”,生接着读)
5、(出示课件)结合对课文的理解,结合想象试着填空。
6、不罢休,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呀?(师板书:坚韧不拔)
7、让我们去赞美它吧。(有感情配乐朗读:师生对读、生齐读)(教学意图:这一阶段的教学是前面教学的升华,在体会艰巨的程度下再体会快乐,更加深了学生对缝纫鸟坚韧不拔精神的了解,带着这种深刻的体会,学生就能够把自己体会到的顺利地填入空中,而朗读是学生对缝纫鸟倍加赞赏的抒发方式,音乐的配合增加了感染力。)
四、总结(结合板书)
1、通过学习你了解缝纫鸟这位朋友了吗?了解到哪些?说说。
2、体会作者的情感。(师板书:赞赏)
3、此时此刻,你最想对这位朋友说些什么呢?
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当缝纫鸟劳作艰巨时,它们不会罢休。当巢穴被风雨打落时,它们也不会罢休。当遇到任何困难时,它们都不会罢休。
五、作业
再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3.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指读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最弱小的?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孩子——四岁的萨沙说的一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说,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是一个什么的孩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假日,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会对弱小,对萨沙一家的美好品质更深刻的理解。(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
假日里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森里是那么美好。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美好?
2.学生自读
3.组织交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野蔷薇美;二是一家人非常温馨和谐。)
4.小结:是啊,森林里的景美,相应投影出示图、文: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看着这一朵粉红粉红娇嫩的蔷薇花,闻着它一阵阵沁人心脾扑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相对他说句什么话? 带着你的这种情感在读这句话。
在森林中有这美丽的蔷薇花陪伴,萨沙一家人聊天、看书,生活是那么温馨美好。
5.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这时一场大雨突然来临,请同学们读描写雨景的语句,划出体现雨大的词。
①相应出示 :大雨如注,“注”是什么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②形容雨大的四字词语,你能说出几个吗?(生回答后再适当补充:)
滂沱大雨 倾盆大雨 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 疾风骤雨 暴雨如注
③课文虽只有寥寥三个词,却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谁能选用大家提供的这些词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指名说,点评。
6.就在这雨中,一场温馨的关爱弱小的传递开始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划出萨沙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说每一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试着在书上做标注。
三、品读对话、体验真情
1.学生默读自学。
2.组织交讨论
谁来和大家交流第一句?生读后交流。
面对萨沙的疑问,妈妈做出回答大家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板书)
面对妈妈的回答萨沙又说了什么?
交流第二句,这是什么句?(反问)可以把它变成这样吗?为什么?(不甘弱小----)
投影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就是反问句的魅力---表达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面对萨沙的反问,妈妈笑着说---生读,这下萨沙该怎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生回答,出示投影语段和图
萨沙是一家中最弱小的,把雨衣让给他,我们是懂得的,那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让给野蔷薇呢?
我们来看看雨中的野蔷薇是怎样的?
投影出示图和文: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指名读,并说说:看,雨中的蔷薇花正向我们呼喊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更想做什么?
此时的萨沙做了什么?谁来读?
是啊,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蔷薇花带给我们美丽和芳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第7自然段又写了大雨中的可怜蔷薇花,需要我们的保护。这样前后照应是要告诉我们弱小者不仅仅是年龄、力气、身体比我们弱小的,一切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删掉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中“人” 副板书)
萨沙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他又说了什么话?
生读----你会把它变成带句号的句子吗?对比读,你认为他这句话里饱含着什么意思?
妈妈又将怎样回答他?你会怎样称赞他?(自豪、自强、自信、善良)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萨沙又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身上,因为他们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这种自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用情读这一段话)
分角色朗读萨沙的三次对话
投影出示三次对话 分角色读,读好母子对话。
3.总结
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而年仅4岁的萨沙内心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而努力的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更让人感动、钦佩、学习。
四、联系生活,检测导结
1.你会用那些词形容萨沙
( )( )( )( )
萨沙只是四岁的孩子,他已经不甘心做弱小者,尽一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那么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其他东西呢?
2.投影出示仿写语段:一棵小树正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它是弱小的,我要保护它,于是······
3.总结:许多都会事物发生了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是不管怎样,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8
《望庐山瀑布》分析;引感悟入诗境悟诗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理的解感悟表达出来,在读中熏陶感悟,在读中潜移化,在读中沉淀积累。
一、解读课题,引发感悟
师: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望庐山瀑布。
师:读课题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要有讲究,看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么读能够看出李白到庐山干什么?
生:望庐山瀑布(生强调“望”字)。
师:怎么读,能够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
生:望庐山瀑布(生强调“瀑布”二字)。
(反思:学习语文不用概念说话,语文是感性的,用轻重缓急作答。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悟同一个句子中,重音位置的不同形成的不同意义。)
二、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师(课件出示图片1):请同学们边朗读第一行诗边观察图片,看看图里缺了什么?
生:缺了“日照”与“紫烟”。
师(课件出示图片2):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缭绕着紫色的烟雾。
师:谁能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朗读,让大家感受紫烟缭绕的美景?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语气很重。)
师:我怎么感觉香炉峰在冒着滚滚的烟火?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声音轻轻的,柔柔的。)
师:再轻柔些。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眯着眼睛,陶醉在紫烟里。)
(反思: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装。通过课件展示香炉峰的两幅图片,通过对比,使学生在“读、看、思、品、诵”中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朗读时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读中感悟,吟中入境,学生自然做到“情动而辞发”。)
师:(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像):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生:我看到了瀑布从山上飞快地起直冲下来,流了很长。
生:我听到瀑布流下来时发出轰轰的声响,真是震耳欲聋。
师: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瀑布流得很快,流得很长?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两个字,但语速较慢。)
师:流得太慢了,像涓涓溪流在缓缓流淌。
生: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再读,语速较快。)
师:是中流了。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继续读,语速快而响亮。)
师:这次是飞流了!但“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读“飞流直下”语速快而响亮,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畅,语调稍扬。)
师:读得真棒!我好像也看到了这般景象。
(反思:教师先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这为下面引导学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奠定了基调。指导朗读时,教师用简洁的话语巧加点拨,点得准,拨得巧,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情趣激昂。)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9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教学目标: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 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生字在古诗中的意思。
3. 理解古诗诗意,抓住重点字词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 体会诗中比喻的恰当优美,尝试发挥想象描绘瀑布,并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字词品析诗句,体会比喻在诗中的作用。
仿、用语言,展开想象写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往来应答感诗韵。
1. 和老师一起背背诗吧,我背上句,大家背下句。“迟日江山丽, ”“天门中断楚江开,
”这些都是写景的诗歌名篇。看看学过的课文怎么样。“景色秀丽的庐山, ”
2.
庐山的美不仅在那千姿百态的云雾上,还以壮观或秀美的瀑布闻名于世。今天,我们就通过李白的诗去领略一下庐山瀑布的美吧。
二、自读自悟会诗意。
1.
自由读古诗。比比谁能读得字字准确、清楚响亮、读出节奏。相机出示生字、词语,正音。(片1:紫、尺、疑、瀑布、银河、九天)有谁见过瀑布?关于银河了解什么?辅以图片增进了解。(切)
2. 指名读古诗。正音,通过看手势读出古诗节奏。齐读。
3. 边读边想,古诗写了些什么?带给你什么感受?指名读、说。相机归纳读古诗的方法。
三、品读古诗入诗境。
1.
指读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望瀑布怎么会写到香炉呢?引出《题西林壁》庐山秀峰林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片2:苏轼诗句)香炉峰就是其中之一。由“生”字,你想到什么?指名说。看来,一个“生”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总结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边读边想象可更好的领略诗境。
2.
在云雾缭绕间、在青山之中,挂着一条瀑布。那是种怎样的景象?齐读第二句。同样是远看,刘禹锡眼中的洞庭是怎样的?引背《望洞庭》“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片3:刘禹锡诗句、洞庭湖图)当远远看去,壮观的景象多半变小变可爱了。李白远远看去,看到什么?(切)解:川。指名口述一二句诗意意描述景象。
3.
这么美的风景让人忍不住靠近,诗人走近了瀑布,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片4:瀑布)引读后两句。指说。
4.
瀑布不是银河,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读读诗句,看能不能从中捕捉到诗人灵感的火花。指名说,引导通过重点字词把握瀑布的特点,比喻之贴切。(水势急、落差大、洁白)(片5:瀑布、诗句)多形式练读。
字理解:疑。(片6:字理字形图)师范写。板书字义。
5.
难怪诗人会怀疑那瀑布是从九天倾泻下的银河。若是你站在瀑布前,会联想到什么?出示: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像
。(片7:句式)简译杨维祯古诗。指说。
6.
庐山的瀑布果然名不虚传。(片8:瀑布图、乐)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景色,和诗人一起感受它的美吧。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背诵古诗。
四、课堂练笔抒诗情。
1.如果走近了,你会听到怎样的声响?再近些,会触摸到怎样的瀑布水?引出短文。(片8:片断)
2.出示小练笔要求(片9):a.
用自己的话把诗人李白看到的景象描述出来。b.发挥想象,描绘瀑布美景。提示:可从形、声、色多方面描绘,恰当地运用比喻,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
3.(片10)学生写话、交流。
曾晓芹发表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含有一个多音字“差”)和新词,认读7个字含一个多字糊.
2.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4.积累词语.在艰钜”顾名思义”和前功尽弃”三个词语中选择两个造句.
5.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含1个多一字差)和新词
认读7个字(含1个多音字糊”)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的学习.
今天我们学习29课<<缝纫鸟>>
齐读课文.看到课文你会想到什么?
注意缝纫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
1.谁能看着生字表组词读生字.处理:差”和糊”两个多音字
2.师对韧和纫进行指导和点拨
3.12个生字中有几个是左右结构的字?写一写要注意左右之间的避让关系.
4.注意梭”字的写法.
5.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把句子读正确.
6.两人一组互相读课文
注意互相帮助.
7.指名课文.师注意点拨.
三.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怎么想就怎说.(课文继续了我在坦桑尼亚观察缝纫鸟编织巢穴.修补巢穴.
四.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默读课文
提出来.
五.作业:
1.生字组词.写在田格本上.
2.完成课后作业4题.
3.查阅有关缝纫鸟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缝纫鸟的赞赏之情。
教学难点: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细致观察和有序描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作者从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缝纫鸟的喜爱之情,我们也走进缝纫鸟,欣赏欣赏它美丽的身姿,体会体会它勤劳的品质。
二、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几次写“我”观察缝纫鸟,“我”观察到的情况有什么不同。把几次观察的情况画出来。
三、汇报学习结果。
(一)“我”第一次观察,看到了什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出示:
它们从印度洋沿岸的草丛中衔来一根根两三尺长的嫩草,用自己的尖嘴,先是把草打成几道圆圈,而后用人类织布的原理,有经有纬地开始把长长的嫩草左右穿梭。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但那劳作是相当艰钜的。它们双脚的爪子,首先要紧紧抓住树枝以保护自己,惟一能劳动的就是它们那只尖嘴。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
1、你能不能把缝纫鸟编鸟笼的过程加上几个顺序词?加上后自己读一读,你知道了什么?
它们先从印度洋沿岸的草丛中衔来一根根两三尺长的嫩草,接着用自己的尖嘴,把草打成几道圆圈,而后用人类织布的原理,有经有纬地开始把长长的嫩草左右穿梭。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
2、你从哪知道了缝纫鸟很聪明很能干?(抓住“有经有纬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类的双手差。”这些词句谈)
3、你从“但那劳作是相当艰钜的。它们双脚的爪子,首先要紧紧抓住树枝以保护自己,惟一能劳动的就是它们那只尖嘴。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这两句话知道了什么?
(1)想象缝纫鸟编织鸟笼的样子,做一做它们的动作,说一说你的感受。
(2)读出自己的感受:一只鸟要花两三天时间不停歇的劳动,才能给自己编织成一个能让它自己和情侣相依而居的窝。
4、一想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得这么细致?读后条理又是这样清楚?(作者观察细致,描写时有顺序)
5、再次读这段话,体会缝纫鸟的能干,以及作者的写法。
(二)第二次亲手拾起缝纫鸟的草窝,作者看到了什么?发出了什么样的感叹?
出示:那草窝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它特别像我们小时侯用秫秸编织的蝈蝈笼子。经纬交织,左右相连十分结实,即使从大树上掉了下来,也一点都没有解散或变形。
这句话中作者对缝纫鸟编织的草窝感到惊叹,可以用对比的方法。
那草窝简直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
那草窝就是一个精致的艺术品。
把这种草窝的精致读出来。
(三)第三次作者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
这时阳光灿烂,晴空如洗,我擡头望去,只见缝纫鸟有的又开始编织新的草窝,有的在修补被风雨损坏的巢穴,有的飞来,有的飞去,总而言之,它们是那样忙碌、勤劳而又欢乐……
你感受到什么了?(缝纫鸟坚忍不拔)从哪感受到的?
把你对缝纫鸟的赞赏读出来。
这么好的句子、这么坚忍不拔的鸟,值得我们把它记在心中,练习背诵。
三、这篇文章就要学完了,你有什么收获呢?(可以从写法上谈,也可以从内容上谈)
板书设计:缝纫鸟编织巢穴忙碌.勤劳.而又欢乐坚忍不拔修补巢穴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运用所学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处地方的景色,写出景物的特点,表现出那里的美。
2、恰当使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练习修改习作。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恰当的运用所学的方法来描写景物。
教学难点
描写景物时要写出景物的特点、景物的美。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自主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的家乡山清水秀,我们的祖国美丽的风光无处不在,森林覆盖的连绵群山、微波荡漾的清澈湖水、碧绿无垠的广阔草原、湛蓝悠远的神秘大海……其实,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些曾给我们留下美好印象的地方,再来感受那美丽的景色吧!
二、交流、品评、指导
1、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生活经历,在放学路上,在公园里,在你曾经去过的地方……奇特的花草树木,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观,下雨时的天象……哪些景物让你感受到了美,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愿意把你看到的景色讲听吗?(学生可以借助图片、照片等回忆、讲述。)
2、请一名学生上台交流。
3、听了同学的介绍,你感受到那里景色的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还有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得更具体?
教师:介绍一处美景,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的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到景色之美。
4、学生在做调整,重新进行交流。
5、你们还有什么建议吗?
6、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学习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它可以是著名的风景区,也可以是身边的公园一角,可以是海边日出,也可以是城市夜景。
这节课就让我们把这美景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
二、习作
1、作前提示
请你想一想:你准备写什么景物?它到底美在哪里?
2、方法指导
(1)你打算分几方面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考虑好习作的内容和顺序。
(2)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是怎样描写景色的?把学到的方法和积累的好词佳句运用到你的中来。
3、要求:
(1)把笔墨多花在描写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2)写时,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学到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作中指导
学生,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对部分学生帮他们开拓一下思路,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拨。
板书:
这里景色美
你打算分几方面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是怎样描写景色的?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2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哄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围绕“奉献爱”这一主题,就本课而言,能通过阅读感受到课文中母亲一生无私奉献的高大形象、体会儿子得知母亲“竟然这么轻”后的愧疚心情,也不忘护士“又很小心地把边边角角拉平”这个细节动作里所传递的关爱与敬意,就是学生通过学习全文后应收获的知识点。本单元另外三篇课文是《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我不是最弱小的》,分别阐述了对社会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弱小者的疼爱,本文则从回报母爱的角度记录了“乌鸦反哺”的感人体验。歌颂了人间真情,教育学生要关爱母亲,懂得回报。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单元编排意图及本课特点,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语;
2、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并学会向母亲表达爱。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说教法:
由于本班的孩子都是进城务工子女或是留守儿童,家长平时忙于生计,和孩子的交流沟通较少,已使大部分孩子对父爱、母爱的认识不知不觉变得淡化,因而把握文本的情感有一定的难度,而本篇课文恰恰是帮助孩子反思母爱、对他们进行感恩教育的好素材。《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采用了以读悟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即读悟教学法: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读中悟情。
此外,为了更好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我还要采用了以下两种教学法:一是情境教学法:使用图画来展示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语言来描述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二是联想感悟法:在文中几处较难理解的地方,让学生通过想象来理解母亲的艰辛。如理解“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让学生在脑海中呈现出丰富的视像,将文本语言扎根在学生的内心世界中。
说学法:
《课标》提出:学生当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天天面对母亲,却不一定感受到母爱,也不一定体会到母亲的辛苦,这就是我班学生的现状,更让人失望的是,根据平日观察及家访了解,有一位同学甚至对母亲怀有排斥反感的态度。“语文以情作谱,以爱作词。”作为语文教师不能只栽树不育林;只教书,不育人。因此,我选用“朗读—体验—感悟—实践”这种学法,即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加深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和体验,并从中得到思考和感悟,最后能引申到用点滴行动回报自己的母亲。也许一节课不能改变什么,不能使学生对母亲的认识上升到一个理性的高度,但如果学生能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到“我要关心我的母亲,我要回报我的母亲”有这样一种朦胧的思想意识也就达到目的了。
说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是:导入新课、初步感知课文、读悟理解课文、升华总结课文、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说说这首歌里歌唱的是谁?并提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赞美妈妈,你会说什么?如果让你抱一抱妈妈,你会有什么感觉?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回答进行提问,师生交流抱母亲的不同感受。进而引入新课并板书课题:第一次抱母亲
【设计意图】新课教学之初,用音乐作为师生对话、交流的背景,创设温馨的情境氛围,学生能够较快地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景之中。谈谈抱母亲的感受,迅速地唤起学生心目中母亲的美好形象,同时也为引出课题做好铺垫,为学习本文铺设感情基础。
二、初步感知课文
首先是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出不会或者不懂的字词,并提醒学生:眼到、心到、手到。学生读、圈画生字之后,同桌互相读生字词,初步交流释疑解惑。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出示预设的生字词进行检测。学生轮读生字词,指导写“摔”和“瘦”字,并认识“疚”字的读音。
接着是指名学生读课文,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句子读通读顺,并让学生相互评价。
最后是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课题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读后交流并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予以点拨和提示。
三、读悟理解课文
《课标》中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有以下明确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因此,读悟理解课文环节主要的任务就是在充分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以本课重点句——“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为例。 在反复阅读教材时我发现文中出现了三次“没想到”,这三个“没想到”正对应着重点句中的“竟然”。它们对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是有帮助的。于是用三个“没想到”贯穿整节课的教学。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作者第一次抱母亲的感受是怎样的?”,学生能够很快找到“母亲竟然这么轻,我心里很难过。”
出示这个句子,再问:“竟然”是什么意思?学生可以理解为“居然,没想到”。教师再引导:“作者没想到什么呢?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明。”
于是会找到这样三个句子;
A、我左手托住母亲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弯,使劲一抱,没想到母亲轻轻的,我用力过猛,差点仰面摔倒。
B、护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责怪说:“你使那么大劲干什么?”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C、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让学生反复读这三个句子,通过朗读把作者的当时心情表达出来,既训练了朗读,又促进了理解。接下来,借助情境图,引导学生透过字面展开想象,理解“重担”一词包含的外延;
夏天,烈日炎炎,母亲汗流浃背,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冬天,冰天雪地,母亲顶着寒风,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在我成长的日日月月,母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她手里( ),背上( )肩上( )。
此时,设计这样一个情景:我们四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是40斤,如果请你背一个同学从校门口上三楼到教室,你感觉会是怎样?课文中母亲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相当于两个半同学的重量啊,再读读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紧接着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母亲肩上挑的仅仅是那100多斤重的东西吗?母亲的肩头还承受着什么?”
我们家上有老,下有小,爷爷奶奶生病了,母亲( )。为了让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吃得饱,上得起学,母亲( )。我们长大了,要出远门了,母亲( )。
这时老师引导朗读:母亲,一个只有80多斤的弱女子,挑起了生活这副最沉重的担子,这份艰辛,等到母亲病倒了,病得不轻了,儿子才真正体会得到,愧对母亲呀!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回忆。学生感情齐读句子:在我的记忆中,……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紧接着,在理解母亲说的话“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这番话的意思时,出示几幅情境图,如:清晨、中午、生病、学习等时候,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这样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自然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让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加深理解,瘦弱的母亲能承受那么重的担子,这并不是母亲的力大无穷,而是母亲对我们的关心,对我们的爱护,这就是母亲,这就是母爱。
四、升华总结课文
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音乐声中,用朗读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抱母亲入睡”这一情景,启发学生理解这泪水背后的含义,学生体会到这是幸福的泪水,感动的泪水,高兴的泪水……通过“无数次”和“第一次”的比较,让学生认识到母亲给予我们的太多,而我们给予母亲的太少,学生自然想到孟郊的一首诗:《游子吟》,并板书: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最后通过朗读,让那种浓浓母子之情充溢在学生心中。
五、作业安排,巩固所学。
1、读一读、写一写课后练习2、3。
2、积累文中你认为优美的词句或语段,或者搜集有关赞美母爱的文章读一读。
3、学唱一首给母亲的歌;
4、为妈妈做一件事,并将它记叙下来……
在本课重难点的处理上——
本课的重点是: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重点句子,体会母亲的艰辛、感悟母爱的伟大。
因此教授重点时,我预备删减琐碎的分析理解,去除思维度不高的提问,紧紧抓住课后思考题:“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这一核心问题展开阅读理解,以求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第一课时,请学生交流初读课题时产生的想法,提炼出“作者为什么抱母亲?”和“作者第一次抱母亲是什么感受?”这两个有价值的问题,接下来的自读自悟活动中理清课文条理,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感受到“母爱的无私和博大”。
本课的难点:加深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报答母爱的渴望。
为了突破难点,第二课时着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母亲说的话“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以及思考“母亲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从而达到整体感悟,情感升华。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节课的板书按照教学思路,通过 “轻、重”这两个字,即母亲身体之轻和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形成鲜明的落差,勾勒出勤劳母亲的形象,感悟母爱;通过孟郊的一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学生懂得回报母亲,感恩母亲。因此我用关键词和主旨句来设计了板书。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3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读自悟,小组交流探究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幸福来之不易,要不畏艰险,克服生活中的重重困难,才能得到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教学难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课文。
教具:课文朗读带生字卡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质疑
1、同学们,你们对世界上的鸟有多少了解呢?说说你知道的内容。
2、有一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的鸟,你知道是什么鸟吗?板书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认识卡片上的字。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平坦、锋利、摸索
3、检查朗读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听课文录音朗读,这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故事的`开端、发展、结果分别是什么?
1、先读课文,边读边讨论。
2、小组讨论
3、汇报
五、
1、学生本节课的学习。
2、师:旺嘉在寻找幸福鸟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教育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2、学生学会分层次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会慎重地对待疑问。
3、指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时,要抓住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处理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示单元主题,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来想像一下:有一棵很高大的树。有两个人,一个人站在树底下仰望它,另一个人在山顶上俯视它,他们看到的情形会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同一棵树看上去会这么不同呢?因为两个人看树的角度不同。我再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天气炎热好不好?说不好的同学说得有道理,天气热,我们会觉得难受,当然不好。可有人会说好。谁?卖冷饮的人。因为天气热,他们的生意就好啊。同学们平时有没有注意到看事物的角度的问题呢?从刚才的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同样的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了。遇到事情能不能从正确的角度去看,很重要。不信我们来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就叫《牛和鹅》。
二、检查预习。
1、板书课题,牛字和鹅字有意识地写得一小一大,问:同学们猜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
2、指名猜,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第5-7自然段。
1、师:这真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庞大的牛把自己看得比人小,小小的鹅却把人看得比人大。那么当人遇到这两种动物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
2、提出阅读要求:朗读全文后,划出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段落再多读几遍。
3、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点。
(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可能是课文的3、5、6、8等自然段)
4、根据巡视过程中了解到的情况,引导学生读好5-7自然段。
(先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边读边模拟“鹅”和“我”的神态、动作,体会“鹅”的神气十足和“我”的害怕狼狈,再让学生分组合作阅读,擅长读的同学读课文,擅长表演的同学边听边表演。教师巡视学生朗读的情况后,挑选合作得较好的.小组用朗读和表演竞赛的方法给全班同学示范朗读。)
5、体会这一段小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小小的鹅把一个小孩吓成这个样子,仅仅是因为这个孩子还很小吗?
(回到课文开头,让学生明白,这是因为我相信了大家的观点,也就是看问题的角度造成的,这个角度去看待牛和鹅显然是不对的。)
四、研读课文8-13自然段。
1、师小结上文过渡:因为鹅看人比它小,所以它不怕人,而我反过来很怕它。后来我终于知道该如何看待鹅了,是什么原因使不再怕鹅了呢?
2、指名回答。(金奎叔的话给了我启发。)
3、划出课文中金奎叔对待鹅的情景描写,用边读边模拟动作神态的方法朗读这一部分,体会金奎叔对待鹅的态度,以及鹅此时的狼狈。
4、把金奎叔看鹅和我看鹅的态度比较一下,体会两种不同的态度带来的不同的结果。
5、课文中哪些句子很耐人寻味,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如:它虽然把我们看得比它小,可我们实在比它强呀!这句话说明了,同一事物,看它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或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6、拓展思维:我们知道的故事中,有没有像这样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导致处理问题的结果不同的例子?如,《小马过河》这个故事中对河水深浅这个问题的看法。
7、联系实际,学习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观察角度。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你是怎么看待的呢?
8、小结:通过学习阅读故事,我们第一次注意到了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角度,而且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处理问题的结果也会产生很大的不同,希望同学们今后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的时候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想一想,然后找到一个最正确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处理问题,千万不要片面地看问题,下结论。
9、作业:积累本课优美的词句。抄写本课生字。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篇1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3、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复习
1、指名背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
2、揭示课题,板书: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
1、理解课题的意思: 理解“望”“瀑布”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瀑布吗?是什么样的,能不能说给我们听听?
2、学会写课题中的生字: 瀑
3、你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4、学习这首诗
(1)出示整首诗
(2)指名读一读
(3)再读,可以讨论,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问题可以提出来。
(4)交流:
重点理解“银河”“九天”“香炉”“川”“三千尺”
谁能讲这首诗的意思?
评议,他讲得怎样?
再指名讲诗的意思。
5、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6、指导朗读
7、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古诗
2、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情景。
板书:
望庐山瀑布
日照 香炉生 紫烟,
遥看 瀑布挂 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 尺, 壮美山河
疑是 银河落 九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背诵《望庐山瀑布》
2、《望庐山瀑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绝句》
1、板书课题,解题,理解“绝句”
2、简介作者及背景
三、初读诗句,说说你能理解哪些词语或句子的意思。
1、自由读诗句,读准“鹂”“鹭”的字音。
2、交流,你了解了哪些词语、句子的意思了?
四、学习诗句,想象画面
1、学习一、二两句
轻声自由读一读,画出还需要理解的词语。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句的意思?
指导朗读,读出舒畅预愉悦的心情。
2、学习三、四两句
指名读一读诗句,其他同学思考:诗人卡到了什么?
讨论,理解“西岭”“千秋雪”相机板书,画简笔画。
诗人是透过什么看到西岭上的积雪的?
诗人向门外一看,可以看到什么?理解“东吴”
为什么说是万里船?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4、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一行写一个景,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小结:先写近景,后写远景,有动有静,色彩明丽,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的心情。
5、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6、指导书写“鹂”“鹭”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课文
板书:
绝句
两个 黄鹂鸣 翠柳,
一行 白鹭 上 青天。 近景
窗含 西岭千秋 雪,舒畅愉快
门泊 东吴万里 船。 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