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下册教案语文教案

时间: 新华 四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优秀的教案能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秀的四年级下册教案语文教案是什么样的?下面给大家带来四年级下册教案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下册教案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增强环保意识。

3、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激发保护母亲河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黄河演变的过程和变化的原因。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黄河及黄上高原的课件。设计形象介绍“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的课件。

2、教师准备小黑板,上面写有“资料袋”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查字词典理解“生息繁衍、叫苦不迭、随心所欲、数管齐下”等词语。

一、激情导入,扣题质疑

1、播放课件:江水涛涛、奔腾不息的黄河;森林茂密、土地肥沃的黄河流域;暴雨频频、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音乐──由舒缓到严肃、高亢)

2、观看了这段关于黄河的片子,你最想说什么?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家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提出来呢?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提出的重点问题;黄河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治理黄河呢?课文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4、指导方法: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提出的重点问题来阅读课文,解决疑问。

二、读思结合,圈点勾画

1、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并认读生字词。教师适当检查。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默读、轻声读、跳读),边读边思考问题,在书中圈点勾画,还可以在语句、段落旁批注自己的感受。教师巡回指导,表扬善于学习的同学,耐心辅导学习吃力的学生。

3、选择自己乐意交流的伙伴,相互交流。

三、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由学生或小组代表自主向全班汇报读懂的问题,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针对重点问题充分发表意见,抓住重点语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当交流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时,可引导学生采用对比的方式感悟黄河由“摇篮”变成“祸河”,适时出示课件,形象介绍什么是“流域、河道、悬河、河段、河床”,抓住数字体会黄河之“祸”,感受黄河之祸的严重性,谈出忧患之情。

当交流黄河发生变化的原因时,可采用图示的方法,引导重点了解黄河发生变化的社会原因。

当讨论科学家设计的治理黄河的方案时,对紧扣“数管齐下”归纳要点,适当补充有关黄河治理的情况。

四、联系“资料袋”,畅叙感受

读读课文及课后“资料袋”,以一分钟即兴演讲的方式畅谈从课文中得到的启示。鼓励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及本地河流湖泊的状况畅谈感受。

五、小结学法,延伸拓展

1、学生小结学习方法与收获。如学习本文,主要是采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阅读的。

2、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为治理黄河出出主意,在“展示台”进行交流。地处黄土高原地区的师生,可结合本文的学习和国家、地方的有关政策、措施(如“退耕还林”“生育”、为治黄移民等),开展向家长、亲友、邻居进行宣传的课外实践活动。

四年级下册教案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老奶奶培育白色金盏花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持之以恒”精神的可贵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从老奶奶培育白色金盏花的过程中体会“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明白这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不知道)这种花叫做金盏花(板书:金盏花)。能说说你刚才看到的金盏花是什么颜色的吗?(红色、黄色)金盏花除了金色、红色,就是棕色。同学们,现在有这样一则消息。(出示消息:美国博培公司悬赏两万美元,征全世界第一朵纯白金盏花。)(板书:白色的)你愿意试一试,种一种吗?(愿意或者不愿意,愿意的继续追问:你能坚持种植多长时间?)。1954年爱荷华州有一位老奶奶就看到了这样一则消息,同学们想知道她是怎么做的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快乐读书屋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感知

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5页,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为了能把课文读得更顺畅,我们首先要扫清阅读障碍。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出示词语:悬赏枯萎沮丧呵护兑现金盏花遗传学橘黄播种)

3.课文读过一遍,你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三、交流感悟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老奶奶为什么要种植金盏花,她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如何?找到答案后和你同桌交流交流。(出示要求)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主学习。

2、汇报交流。

★指名汇报(出示:一年又一年,春种秋收循环往复,老奶奶从不沮丧怀疑——依然满怀信心地种植金盏花„„)指名读。在这20年中,老奶奶无数次的遭到家人的反对,可她——从不沮丧怀疑,一直坚持着;老奶奶的儿女远走了,丈夫也去世了,生活中发生了许多的事,可老奶奶依然——满怀信心地种植金盏花。同学们,这段的结尾出现了省略号,你能想象一下老奶奶在培育白色金盏花的20年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吗?

(学生自主交流)

尽管老奶奶的生活遭遇了很多变故,可她仍然满怀信心的种植金盏花。“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奶奶终于种出了白色的金盏花。齐读第四自然段。(出示扩句练习:老奶奶种出了金盏花)你能通过刚才的学习完成这个练习吗?看谁完成得更加出色。组织交流。

★至此,一个连专家都感到束手无策的大难题,竟在一位对遗传学一无所知的老太太手中自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奇迹。当老奶奶种出了白色的金盏花之后,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动笔写下来。集体交流。

(出示:她甚至不知道现在那则启事还是否有效,也不知道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否早就有人培育出来纯白色的金盏花)指名读,谈谈自己的理解。重点抓住两个“不知道”加以体会。(第一个“不知道”说明老奶奶不贪图“重金”。她根本没有关注“重金悬赏”,所以她不在意“启事是否有效”;第二个“不知道”更进一步说明老奶奶不关心“重金”是否能到手。两个不知道揭示了老奶奶纯洁、正直、朴素的品格,表明她培育白色金盏花毫无功利目的,只是想为社会做贡献,为园艺事业作贡献。)齐读,体会老奶奶的高尚情操。

★一年之后,当老奶奶知道赏金不能兑现的时候,她是怎么说的呢?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这是老奶奶在听到园艺所所长电话后的回答。为美化社会,为繁荣园艺事业,她愿意继续无偿地做下去,这才是真正的“无私奉献”!)

3.曾经那么普通的一粒种子,也许谁的手都曾捧过,却因为少了一份以心为圃、以血为泉的培植与浇灌,才使得自己的生命错过了一次最美丽的花期。可这位爱荷华州的爱丽丝·凡克奶奶却创造了这个奇迹,你觉得老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4. 我们能从老奶奶培育白色金盏花的故事中,体会到什么呢?(学生谈体会)

四、续写练习。

同学们,老人用了20年的时间创造了奇迹,不但如此,她还想要种植黑色的金盏花。你愿意把接下来的故事写完吗?请同学们动笔续写这个故事。(生动笔写,集体交流、评议)

五、总结

持之以恒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成功的日子就会日益接近。同学们,记住:只要天天进步,小进步也会创造出大奇迹。

板书设计:

白色的金盏花

持之以恒

创造奇迹

四年级下册教案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直观展示和想象画面,体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着的感情,感悟作者对于战争的控诉、对于和平的期盼和对于战火中的孩子的怜惜。

(2)通过启发、引导、了解诗歌的表达形式,初步感知诗歌对比、反复等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内心蕴藉着的情感,用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对战火中的孩子的美好祝福。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作者对于战争的控诉、对于和平的期盼和对于战火中的孩子的怜惜。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导入

1.师板书:享受春天

2.导引:同学们,春天已经悄然来到我们的身边,在这样一个百花盛开,阳光明媚的美丽季节,你们想去做些什么事情来享受它的美好?

3.指名说。

4.老师也很享受这美丽的春天,想和你们一样去踏青游玩。我们大家非常享受这个春天。我们大家真快乐,真幸福!板书:我们

5.谁能用“幸福、快乐、”的语气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课题。

6.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按师的指点顺序再次读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指名说。

7.指导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1.过渡质疑: 是呀,当我们与家人在温暖的春风里领略春天的美景之时,这个地球上还有一部分人却不能像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是谁呢?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课文,找一找答案,并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①思考:一共有几个小节?用序号标出来。

②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词语认读。

出示词语:蔚蓝色 巡弋 不速之客 沙漠 轰隆隆 梦幻 频频 搅得很不安宁 绿茵茵 散落 碎片 阻挡

(个别词语借助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理解。)

(2)检查自读情况。谁能把第一节诗读给大家听?指读——点评——齐读,再依次把第二节、第三节、第四节、第五节进行指读——点评——齐读。

三、诵读感悟,体会入情

1.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一小节,圈出作者所描写的是什么地方,并把这个地方前后不同的景象分别用“_”“﹏”标出来。

2.作者在第一小节描写了什么地方的情景?(大海)

大海原来是什么样子?(海鸥的乐园)现在呢?(巡弋的战舰和水雷)“不速之客”是什么意思?能用一句话概括这一小节内容吗?(战舰和水雷成了海鸥的不速之客。)评议学生所说。

3.同学们,蔚蓝的大海本来应该是海鸥飞翔,鱼儿嬉戏的地方,可是现在却战舰在巡弋 和密布着水雷,面对此景,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什么?

4.指名说,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读表达出来吗?学生练读,然后指读。(只读小节的前四行)师生评议。

5.诗中还写到了哪些地方,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二、三、四小节,然后用学习第一小节的方法自学第二、三、四小节。

6.全班讨论交流,明确二、三、四小节的内容:(课件出示相应的内容)

第二小节写了沙漠,本应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现在却充斥着坦克和大炮的轰鸣;

第三小节写了夜空,本应属于星星和月亮,现在频频发射导弹打扰了星星的安宁;

第四小节写了草地,本应滚动欢乐的足球,现在却满是地雷的碎片。

7.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发现了第二、三、四小节和第一小节在结构上的相同点,谁给大家说一说?指名说。

8.对,它们的相同点就是这四个小节都把原先的情景和现在的情景放在一起写,这种方法叫什么?(对比)

9.你们能把这种对比读出来吗?自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前四小节。再指名接力读。

10.男女生分读:男生读“原来的样子” 的句子 女生读“现在的样子”的句子。(师提示,不读:“这究竟是为什么?”)

11.读着读着,你们体会到了什么?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要说给大家听吗?指导说朗读体会。(围绕“战争给世界带来的不安宁”来谈。)

12.现在大家知道了吗?是谁不能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战火中的孩子们)为什么他们不能?(因为战争)

三、补充资料,直面战争

1.1990年8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海湾战争,诗人高洪波亲眼目睹了在战火中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恐惧和渴望的眼睛,内心极不平静,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同学们,请再好好读一读,你发现诗人内心深处发出了怎样的质问?

2.反馈:“这究竟是为什么?”诗人这样的问有几次?(四次)

3.为什么作者发出了如此震耳发聩的声音?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人们遭受的仅仅是我们刚才读到的这些吗? 下面请大家看一组数据:

4.幻灯片出示:

在过去10年里,200多万儿童在战争中被杀死,另有600万儿童受伤,100万儿童成为孤儿。伊拉克每个月约有5000名儿童死亡,是世界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国家之一,每8名儿童中就有1名以上在5岁前夭折。

这是战争中的加沙儿童,自2008年12月27日以军对加沙地带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以来,已经造成数千人伤亡。而根据加沙当地急救部门的统计,死亡人数中儿童占了15%。

阿富汗,每四个孩子中就有一个不到周岁生日就死去;每5名儿童中就有3名在战乱中失去了一位亲人;在阿富汗境内仍有1000万颗地雷,而被地雷炸死者中34%是儿童。

八十七个国家的儿童生活在6000万枚地雷的阴影中。每年陆续有1万名儿童成为地雷的受害者。

从埃塞俄比亚到巴勒斯坦,从乌干达到塞拉利昂,战争夺走了他们的童年。这些战争孤儿,小小年纪被丢在未知的世界,有时不得不使尽浑身力气扛起枪,成为小战士,甚至人体炸弹!当今世上,这样的儿童仍有30万之多。

看着这些鲜红的数据,有没有刺痛了你的眼睛?你想说什么?

5.战争中没有幸福,没有欢笑,有的只是灾难和死亡。遗落的儿童在大声呼救,在苦苦挣扎。他们害怕,恐惧,失去了亲人,他们在哭泣!

6.这些照片是否震撼了你的心灵?看到这些悲惨的画面,你还想说什么?

7.每一个看到以上图片的人都会像诗人一样充满愤怒地质问,引读——“这究竟是为什么?”

8.“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四句的语气一样吗?该怎么读?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这一句?(、憎恨、愤怒)

9.让我们来读一读诗人的四个质问,每组读一遍。再来一次,好吗?如果是你,看到我们的家园被毁,你会用怎样的语气来问一问?(痛心,愤怒,遗憾,不解…)指名读,齐读。

10.这究竟是为什么?同学们,你能回答为什么吗?(学生围绕战争的罪恶来谈。)

11.带着对战争的和憎恨,一起来读1—4小节。

四、升华情感,拓展补写

1.除了这些,诗人内心深处还有什么?请你读一读第五节。

2.从这节中你体会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你觉得应该抓住哪个词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第五节?(希望、祈盼)

3.希望和祈盼有什么不同吗?请你用祈盼的语气来朗读一下。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尽情地朗读第5节。

4.指名读,师评议,读得真有感情,“一张课桌、一间教室”对于我们这些和平社会环境里少年儿童来说是一个多么简单的要求,可是“战火中的孩子们”竟然要用“祈盼”,这都是因为——(学生齐说:战争)这罪魁祸首是——(战争)。

5.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了种.种不安宁,让我们发出对和平的呼唤,一起来高声朗读第5节吧!

引读: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让战火中的孩子

有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

有__________,有__________,

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

和我们一样__________,

和我们一样__________……

6.从这个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虽然在我们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但对于战争中的孩子们来说是何等的珍贵,他们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再次齐读第五小节。

7.同学们,诗结尾处运用的省略号,省略的是什么?

(自由回答 :和平、幸福、美好、快乐……)

8.仿照第5小节,补写一节诗歌。

课件出示:

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和我们一样

9.指名说,师生评议。

五、回归课题,阅读链接

1.师:我想,有你们这么美好的祝愿,处于战火中的孩子,总有一天会摆脱战争。我想,不久的将来处于战火中的孩子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到那时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漠,美丽的夜空,绿茵茵的草地,所有美好的东西也会属于他们,到那时他们会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2.享受春天就是享受什么?(希望、自由、快乐、和平、幸福) 板书:享受和平 享受幸福

3.此时此刻,享受着春天的我们,是否想做些什么?

出示:儿童和平条约

(1)介绍条约的背景:(出示)

一九八六年九月二十五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共聚美国纽约,共同签定了《儿童和平条约》。这条约表达世界儿童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是全世界儿童至真至纯的心一起跳动的声音。

(2)自由朗读,交流体会。

(3)这就是我们希望的(春天);这就是我们祈盼的(春天);这就是我们呼唤的(春天)

4.齐读课题及板书,让战争中的孩子《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享受和平——享受幸福。(师把板书连成和平鸽的样子),让和平鸽永远飞翔我们的地球之上,让它们把和平和幸福带到世界上的每个角落吧——希望世界和平,人们幸福!(在《明天更美好》的旋律中结束。)

四年级下册教案语文教案篇4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忆江南)

《望洞庭》优秀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同学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同学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和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和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由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考虑,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

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

生:……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研讨:

一、注重迁移、积累、感悟,习惯情趣

活用了于永正的五重教学法,用儿童化的语言让小朋友们从读中发现问题,发生美感,发生乐学感。

二、在操作过程中重情趣

古诗词很美,但不好教,在一幅直观的画面中,同学有针对地去匹配他已有的知识,既回忆起了以往学过的“风清月明”、“风月无边”,又掌握了诗文审美韵味与内涵。在积累语言与情感的基础上,注重对生命的感悟,展示自身对古诗的个性解读,“白银盘里一青螺”一句低调处置,更显示了同学能举一反三地发明性思维。

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写不止半壁江山,两根柱子一条龙之说,提升了习作的地位,使之更科学合理化。在课堂上强调课文对生活的热爱和练说练笔的积极性。将课后的习题设置成“岳阳楼上望洞庭”的情境练说,有的同学进入了角色,在与刘禹锡的朋友话别;有的利用了搜集的资料介绍了《题君山》的诗文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把对景色的描摩,诗意的外化活用纠个性的表达中,不正是语文素养的提高吗?而课首的成语系列也自然的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四年级下册教案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书写“鼓动、跃动、欲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深刻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2.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小时候,在小院的墙角丢下几颗葵花子,不料过了一些日子,竟然长出两棵葵花秧苗,我不禁惊叹起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能列举一些吗?生交流,师引导学生说一说从这些生命现象中感悟到了什么?

二、预习探究

预习提纲

1.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抢读生字,读的好的学生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3.自主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

考考你

1.看拼音写词语:

yùwàngzhuózhuàngchénwěn

()()()

Zhènhànduǎnzànzhēnxī

()()()

2.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听诊(zhěnzhēn)器糟蹋(tātà)

动弹(tándàn)外壳(kéqiào)

3.按课文原意填空:

虽然生命_________,但是,我们却可以让_________的生命体现出_________的价值。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__________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________________。

三、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2.全班交流,用简洁的语言对三个事例概括,并进行板书,共同进行评点。

3.小组交流,畅谈自己的体会,师巡视指导。

4.指名读学生自己选择的段落,联系实际谈感受。

四、品读体验

1.生命是什么(生命的存在),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读文,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与生命有关的几个事例?(三个)默读2.3.4自然段,看看分别讲了什么事例?

3.读后交流:

〈1〉第一件事主要讲了什么?为什么我会忍不住放了飞蛾?(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交流,体会到飞蛾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我的震撼。)

〈2〉第二件事主要讲了什么?这粒香瓜子的生长环境怎样?你认为这是一粒怎样的香瓜子?(围绕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谈感受、朗读,体会到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

〈3〉第三件事主要讲了作者从哪里感受到了生命呢?

4.从课文的三个事例中,你感悟到生命是什么了吗?

5.让我们走进生活,看你能从画面中哪些事物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抽生答)

6.小结并过渡:从课文的三个事例中,从这些画面上,我们认识了生命,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而作者在一次静听自己心跳的时候竟被自己生命的伟大力量震撼了,她也由此产生了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

7.这三个事例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呢?默读4.5自然段,勾出相关语句。

8.抽生答。再齐读。

9.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生命光彩有力

(出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这句话写出了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用了两个关键词,你能找出来吗?

①怎样叫“白白地糟蹋”?(不珍惜生命,白白浪费时光……)

②怎样叫“好好使用生命”呢?我们再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学生由文中事例及第5自然段内容理解)

③通过举例子的方法深入理解:你知道哪些人是好好使用自己生命的?(生举例子)

④刚才我们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再通过联系上下文和举例子的方法理解了这个句子。再读读这句话,看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⑤通过课外资料了解作者的思想转变,从而深入领会该句。(引入课外资料)

⑥明白了生命的真谛后,杏林子作出了这样的选择──齐读5自然段。

⑦出示:杏林子简介。杏林子就是这样用行动给自己的生命加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10.回归课题,拓展升华。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想你对生命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相互说一说。

五、巩固延伸

1.设计“假如你是____(景物),请与游人互诉心声”。请先在横线上填上景物,然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2.建议阅读:杏林子:《向生命求索》《杏林小记》《和岁月较量》。

海伦凯勒的著作:《我的生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巩固练习:

1.读拼音,写词语。

sāorǎozhènhànzāotàduǎnzàntīnɡzhěnqì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跳动──干扰──震动──

反义词:浪费──柔软──长久──

3.课文链接

本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总领句,用举事例依次阐述的方法来论述主题。依次举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生态度。

4.修改病句。

〈1〉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停地连续不断地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飞蛾那种求生的渴望令我震憾,我忍不住放了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一粒香瓜子,过了几天,竟然冒出一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课外延伸

盲人心中的明灯

大学实习时,我带过一堂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那天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挑着一盏灯笼,这是为什么?”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他是给儿子买的灯笼。”还有的说:“夜里太冷,他是取暖吧?”……可能,这答案都对,但这年龄不到十岁的孩子都认为盲人提灯一定是为自己,所以他们的答案不免单一。他们没有一个人回答:盲人也许是为了给别人(健全人)照亮,这样,别人才不会撞上他──盲人的心中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为别人着想的正是他心中的明灯。这些孩子不明白: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其实是在帮助我们自己,也是自己生命对社会的回报。

为什么那么多眼睛好的人在黑夜中往往会相撞呢?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明灯,手上也不提明灯啊!

这位盲人难道不是在珍爱生命,好地使用生命吗?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有一个盲人出门总挑(tiāotiǎo)着一盏灯笼,这是为(wéiwèi)什么?

②盲人的心中(zhōnɡzhònɡ)装着一盏明亮的灯,为别人着想的正是他心中的明灯。

〈2〉文中的“明灯”指:a、明亮的灯;b、为他人着想的思想。说说下列句子中的“明灯”指的是什么?

①他们心中没有明灯。()②他们手上也不提明灯。()

〈3〉找出文中的一个设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

A、我们晚上出门一定要挑盏明灯。B、我们要为他人照亮夜路。

C、珍爱生命,奉献社会。

〈5〉写话:

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下册教案语文教案篇6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通过课文的研读,体会父亲做事认真,做人实在。

教学重点:

想想课文围绕父亲做的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教学难点:

体会三处“万年牢”的内在关系,学会为人和做事的道理。

教学时间:

教学准备 :

课件,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

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2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