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

时间: 新华 四年级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预测和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小编给大家分享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参考,方便大家参考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怎么写。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

3.揣摩课文中优美的语言,并摘抄下来。

4.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体会动物与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进一步感受乡村生活的可爱。

2.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教学难点:

难点是让学生明白课文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知荷兰,激发兴趣

1.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那我带大家飞越重洋,做一次跨越国际的长途旅游。请欣赏

2.出示一组荷兰的风光图片,根据画面内容简要地介绍荷兰。

(主要了解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特点)

3.听了我的介绍,你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

4.教师:是的,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

学生自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朗读课文,体会牧场之国的韵味

1.学生默读课文,看看“牧场之国”哪些地方最吸引你,一边读一边做记号。

2.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并读出感受。

3.全班交流。随着学生的回答,朗读相关的内容,随机教学2~5自然段(以第二自然段为例)。

这个自然段主要写牛

(1)在这一段里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的牛,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牛?

随机朗读理解相关句子,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无比尊严。”

(2)师小结。

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牛,这么多神态各异的牛,难怪,作者写到──齐读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花牛。”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突出“全是”这个词?

(3)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争取情境再现。

以同样的方法,随机教学其它自然段。

四、总结升华,重点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读完课文,我完全同意这真的是个牧场之国。却对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这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不理解。这句话文中出了几次?(2、3、4、5自然段各一次。)

难道说,以郁金香而闻名的“花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难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而运河纵横交错的“水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句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大家再次回顾课文,结合插图,静下心来想一想。

2.交流。

师引导:作者不是否认“花之国”、“水之国”是真正的荷兰。他是通过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被为“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深深的喜爱与赞叹。这份喜爱与赞叹,全都融在了这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中了!而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所赞叹情象又各不相同。

3.指导朗读。

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这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

五、积累运用,布置作业

1.摘抄好词佳句。

2.查资料,仿写荷兰,如: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两项作业,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其一。

板书设计:

22牧场之国

碧绿草原、黑白花牛

成群骏马,膘肥体壮

绵羊猪群,悠然自得

晚霞满天、牛羊歇息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教学难点:要求2。

教学日期:

教学流程: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

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

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第一、二句。

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

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

④朗读体会。

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第三、四句。

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

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

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3

《秉笔直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

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喜欢听历史故事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板书:秉笔直书。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结合“秉”的象形字写法理解字的含义:拿、握。)

那“秉笔直书”又是什么意思呢?相信欣赏完这个故事之后你一定会了解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秉笔直书》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生字。(出示生字词:崔杼 独揽 大权 伯仲 忠贞 屈服 颠倒黑白)

(指名学生领读生字。)

(出示重点、难点字:独揽 颠倒 秉笔直书。学生提示加点字的写法。生齐读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指名读课文。)

(2)课文中有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谁?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崔杼 太史伯、仲、叔、季 南史氏)

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崔杼杀害了国君“齐庄公”,他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但太史们宁死不屈,崔杼杀害了太史伯、仲、叔,他最后并未杀害太史季,因为他害怕了。南史氏也是一位太史,他本想来接替太史季的位置,当他看到太史季安然无恙后才放心地离开了。(引导学生了解大体内容即可)

三、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崔杼杀害了国君,却想让太史们歪曲事实记录历史,太史们并未按照他的话去做。在这个小故事中,你觉得崔杼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了解崔杼大权独揽的地位以及残暴、易怒的个性。)

[设计意图:先引导学生了解崔杼的残暴以及位高权重,从而使学生想象人们对于崔杼的态度:害怕甚至于服从。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对崔杼不屈服的态度,在强烈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太史的刚正不阿。]

你从课文的哪个段落知道的?(指名朗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画出描写崔杼的句子。

(学生指名朗读1-2自然段。学生读画的句子。)

(出示句子:)战国时代,齐国的国王齐庄公(名光),被相国崔杼杀了。

崔杼串通几个人立齐庄公的兄弟为国君,自己独揽大权。

从这两句话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杀国君”、“独揽大权”等词语体会崔杼有很高的地位但仍旧不满足,很残暴。)

2、谋杀国君是一件大逆不道的事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人会遭到天下人甚至后世几代人的唾骂的,那么崔杼希望这件事让后世的人们知道吗?(不想)

那么崔杼要求记录历史的太史们怎样写这段历史呢?

(出示句子:) 崔杼要求

历史事实 ……国君光被相国崔杼杀害

(通过两个句子的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颠倒是非”的含义。)

3、如果这个位高权重并且非常残暴的崔杼对你提出了要求,你会怎样做呢?

当崔杼要求太史们在史书上写下“先君是害病死的”时, 太史们是怎样做的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了解太史们均在竹简上写下了“夏五月,崔杼谋杀国君光”)

(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2――4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出示描写太史语言的句子。)

(2)朗读指导。太史的职责是什么?(引导学生了解太史的职责是真实的记录历史)

面对崔杼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太史们心中会怎样想?(引导学生用“严肃、义正词严、临危不惧”的语气读句子。比赛读。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文本的基础上深入体会太史们所共有的坚守本分的精神。]

(3)崔杼是个非常残暴的人,太史们为什么还要这样说,这样做呢?他们不害怕吗?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体会太史们“忠于职守,恪守本分”的高尚的精神。板书:恪守本分。)

4、当崔杼一次次的要求太史歪曲历史事实而一次次遭到拒绝之后,他的心理有没有变化呢?(学生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崔杼心理变化的词语。)

(出示:生气――大怒――气得说不出话来――生气并恐慌――长叹一口气。)

崔杼的心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引导学生体会太史们坚守本分的精神让残暴的崔杼也变得无可奈何,真言必将战胜谎言,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设计意图:崔杼的心理变化是贯穿全文的一条次要线索,衬托出了太史们忠于职守的精神给人的巨大的震撼,由于其分布位置较散,所以安排在分析完文章的要点后体会。]

教师小结:太史伯、仲、叔、季坚持自己的本分,宁肯舍弃生命也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刚正不阿的精神征服了崔杼,让他心存恐惧地放弃了继续杀害太史来掩盖自己罪行的行为。故事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可是课文中还出现了另外一个记录历史的人――南史氏,他来做什么呢?

5、(指名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其他同学考虑南史氏前来做什么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南史氏呢?(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体会“刚正不阿”的精神是太史们都具有的精神,理解“秉笔直书”含义。)

四、小结

太史们这种不畏强权,不贪生怕死的坚守本分的精神,让“谎言”灰溜溜地逃走了,让今天的我们能够了解更加真实的历史情况,让我们坚信邪永不胜正。让我们向刚正不阿的太史们致敬! 太史伯、仲、叔、季和南史氏的故事令人钦佩,你还知道哪一位太史的故事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去了解,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总评:

(一)指导预习,事半功倍。新课程标准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利用课外资源补充课内知识的能力。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对学生的资料查阅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来学习课文,这样不仅减轻了课堂教学的负担,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纲挈领,集中分析。此篇文章的整体感比较强,共有两条线索:崔杼与太史的交往(主线),崔杼的心理变化(次线)。教师引导学生将主要线索的内容――描写太史话语的句子集中起来分析,避免了讲课过程中的重复,并突显了太史们所共有的精神――刚正不阿、坚守本分。次要线索安排在主要线索之后处理,适时地衬托太史们的这种精神,也顺应了学生的认知特点。

(三)文本教学,以读为本。语文教学应当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接受文本所要传达出来的信息,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是非常必要的。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在在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之后,并未立刻进行人物性格分析,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内化文字的意义再进行性格分析,此种做法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4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囊、级、露”等13个生字,会写“念、级、段”等13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3.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4.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5.学会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教学重点

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仿照写一写。

教学难点

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仿写一段心理活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3个字。

2.读准文中使用的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词语,读准含轻声和多音字的词语。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老虎的图片)(课件出示2)

师:同学们都认识着这张图画吗?

师:老虎有什么本领?

(学生自由说。)

(师补全板书题目:一只窝囊的大老虎)看到这个词语,你一定觉得很奇怪,“窝囊”的老虎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有趣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可以把你喜欢的内容多读几遍。

(生读书,时间要充裕,使每个学生都能读完)

师:(检查读书,了解读书情况)谁来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师:刚才读了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谁来告诉大家呢?(课件出示3)

出示提示语:我(谁)扮演一只大老虎(干什么)结果演砸锅了。

师小结:概括一件事要抓住主要人物、事情、结果。可以用上课文中的关键词。

2.老师从课文中找了一些词语,考考你们都读得准确吗?(分组出示课文中的词语)(课件出示4)

演技 撤换 砸锅 笨拙 逗乐 殷切 半晌 豁虎跳 撇嘴 头罩 羡慕(易读错)

角色 四脚着地 直冲脑门 露脸 哄堂大笑(多音字)(课件出示5)

窝囊 糨糊 亏得 窟窿 比划 将就 打瞌睡(这组加粗字)(轻声词)(课件出示6)

接连不断 唉声叹气 垂头丧气 踱来踱去 通情达理(成语)(课件出示7)

3.哪些词你觉得很有趣?因为这些词充满生活气息,你还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

4.哪些词你不明白意思?先从课文中找出含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猜猜是什么意思?换个别的意思相同的词试试。

(生说,互相补充,教师相机指导。)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分析记忆字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记忆

出示生字“囊、级、露、角、羡、殷、豁、撇、霉、亏、哄、拙、砸”(课件出示8)

“囊”应读一声,不要读成二声;“角”是多音字,在“三角”中读“jiǎo”,在“角色”中读“jué”;“豁”应读一声,不要读成四声。

2.书写指导。

出示生字“念、级、段、俩、练、裤、改、逃、亏、挖、堂、砸、锅”(课件出示9)

指导书写:“念、堂”都是上下结构的字,书写时要中间宽一些;“级、段、俩、练、裤、改、挖、砸、锅”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窄右宽;段”的第一笔是撇,不要写成横。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四、布置作业,巩固所得

1.熟读课文。

2.把每个字认真写三遍,同桌互相检查纠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找出表演前后我的心理变化的句子,并创设情境仿照写一写。

3.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会演出的过程我为什么“一点儿也记不起来”。

4.学会在不理解的地方作批注。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字词,掌握内容

1.听写词语。(课件出示11)

班级 一段 兄妹俩 排练 连衣裤

改变 亏得 挖了 哄堂大笑 砸锅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细读课文,体会心理

1.(出示提示句)(课件出示12)学生根据事情的发展,边读画出我心理活动的句子。

看着同班小朋友在台上又唱又跳,我……

老师挑选演员分派角色的时候,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不好时,我……

老师鼓励我说演老虎不用豁虎跳时,我……

在老师指导我怎样演老虎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还是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演得窝囊时,我……

演出时,我听到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时,我……

演完时,我……

演哥哥的小朋友又笑话我不会豁虎跳,我……

我至今还不明白……

2.请你用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说一说演出前后我的几次心理变化。

(板书:期待自信紧张不明白)

3.为什么演出的过程我“一点儿也记不起来了”,你有过紧张得的时候吗?回想一下,你有过这种经验吗?

三、创设情境,仿写心理

1.心理活动是指我们的心情和心里的想法,故事中的小作者把自己演出前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写得丰富而生动。喜怒哀乐都是我们心情,你能说出一些表示心情的词语吗?两字、三字、四字看谁说得多?(难过后悔快乐激动兴奋得意美滋滋垂头丧气兴高采烈……)

2.下面这些情况你遇到过吗?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又会想些什么?(说一说)(课件出示17)

试卷发下来了,我只考了86分,而且错得都是计算题,我……

放学路上,我……妈妈做了许多好吃的菜,可我……妈妈问:“期中试卷发下来了吗?考了多少分?”我……我慢吞吞地把试卷拿给妈妈,妈妈一看不禁皱起了眉头,我心想……可没想到妈妈看了我一眼,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安慰我说:“这次没考好不要紧,自己找找原因,争取下次进步!”听了妈妈的话,我心里……

四、变换题目,开导作者

1.作者一直觉得自己演砸了锅所以不开心,你觉得“我”真是一只窝囊的大老虎吗?谁能把题目改一改。你想怎么开导“我”呢?(引导学生说:“我”是一只可爱、有趣的大老虎,给大家带来了快乐。)

2.生活中我们也会经历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不论是高兴的,还是难过的,不论是好事,还是傻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平时同学们要多留心生活,把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及时记下来。

五、作业

写读后感或者写自己亲身经历的这样的事情。

板书设计: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期待 自信 紧张 不明白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把四季人物化,形象地描绘了四季中的各具特色的景物,生动描写出四季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积累词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好词佳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出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课文重点部分,读懂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看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你以前学过哪些童话?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四季童话》,你觉得课文中应该有哪些主要人物?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默读课文,借助注音读准生字。

澡烤烘蕉橙均匀

喷香彩霞清凉撇嘴滴答叮咚

漂漂亮亮纷纷扬扬色彩斑斓活泼可爱

2、理解文中的词语。

笋芽:竹笋。是竹子从地里钻出的嫩芽。

盐巴:食盐。由海水或咸水湖中的水晒干而成。

桂花:一种叫做木犀的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开出的魄或暗黄色的花,供观赏,又可做香料。

恬静:安静;宁静。

三、自学思考。

1、把你喜欢的语句、段落找出来,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春姑娘爱笑,笑出一个暖暖的太阳。

春姑娘爱哭,一撇嘴就细雨沙沙。

春姑娘爱跳舞,把舞会办的漂漂亮亮。

2、为什么说秋姐姐最喜欢吃果子?

秋姐姐最喜欢吃果子。

秋姐姐挎着篮子,开始采集最香、最甜、最饱满的果子。

3、雪花,纷纷扬扬地撒下。撒的很轻柔,很恬静,很均匀,很有层次。

冬哥哥在用雪作画。

4、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讲述了他们的`什么有趣的事儿?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可以了解四季的特点:

春姑娘:美丽、生机勃勃。

夏娃娃:阳光炽热,变化无常。

秋姐姐:过中秋节,收获、团圆。

冬哥哥:白雪覆盖,美丽无比。

四、课文小结

这是一首介绍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变化的诗歌。它以拟人的写法,抓住四季的特点,生动地描绘了迷人的四季景色。四季给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象,你们喜欢四季吗?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赛。

六、板书设计

四季童话

春生机勃勃

夏热情似火

秋果实累累

冬白雪皑皑色彩斑斓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6

一、导入

1.在一次修身课上,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是怎么回答的?

指名学生回答。将学生的回答写在黑板上。

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划出来。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一)理解词语的表面意思

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二)扣“中华不振”,感受国家的落后,人民饱受欺凌。

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重点交流:

⒈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你可以抓句子中的词语来谈读后的体会。

提示:大不相同

(1)你读出了哪些不相同?

提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中国的别处会怎样呢?

耀武扬威――本该为民服务

外国人多――把租界当成了自己的国家

(2)看到这样的场面,年幼的周恩来会怎么想?

让学生说想法时读句子,读出学生自己的感受。

(3)小结:是的,贫穷的中国土地上有一处繁华之地,但这繁华不属于中国!中华不振啊!

⒉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1)指名说体会

(2)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初步感受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3)这里有一组对比十分强烈的词,你找出来了吗?

提示: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

(3)你知道妇女可能在哭诉什么?

◆亲人的无辜惨死――被轧死(联系下文中句子)(出示下句“这位……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洋人的惨无人道(抓得意洋洋,他凭什么得意洋洋?他有理由得意洋洋吗?――中华不振!)

◆巡警的狗仗人势(抓“不但不…反而…”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正义得不到伸张(“谁又敢怎么样呢?”“谁又敢怎么样呢?”是什么意思?你知道为什么人民不敢怎样吗?

注意:以上学生谈到一处就结合朗读训练。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3、这样的事仅仅就在那天发生吗?仅仅是偶然吗?同学们不要凭空猜想,作者把用自己的笔墨,用泣血的文字在告诉大家,读读课文,你能发现吗?

(1)“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现在你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了吗?

(2)在正义得不到伸张时,善良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内心的愤怒与无奈,你发现了那充满愤怒却又满带无奈的动作了吗?

提示:紧握拳头

4、其实当周恩来刚到这里的时候伯父就告诉他没处说理去呀,同学们现在你们能体会到伯父当时的心情了吗?进入角色体会着读读当时他们的对话,想一想应该怎么来读。

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呀!”

“为什么?”周恩来不解地问。

伯父对他说:“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那又是为什么呢?”周恩来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伯父叹了口气,没有再说什么。

所有的一切都是因为(指板书,让生齐答――中华不振!)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1)在旧中国的土地上,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面对这一件件、一桩桩的不平等事件,你都想到了什么?

请写下来

(2)交流学生的感受。学生说时,老师提炼,用一句话激情并肯定学生的想法。

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3)小结:妇女的哭诉;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的训斥;围观中国人的敢怒不敢言。这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愤怒、同情、悲哀、伤心……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你知道他在想什么吗?

三、立志第三部分(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找答案。

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引读周恩来的话。

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2.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3.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4.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四、总结

1.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2.大家都清楚,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人均收入,综合国力跟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成为我们共同的理想。然而,中华之崛起,民族的强大,光靠理想是不够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学技术的建设者,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我们应当刻苦学习,为真正实现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3.你们能做到吗?

学生齐回答:能。

4.你们能一生为之努力吗?

学生齐回答:能。

5.让我们以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为榜样,沿着伟人的足迹走下去,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吧!老师期待着。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一、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二、教学准备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三、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39;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三、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5、从“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合作学习,突破重点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仔细品读七、八自然段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二、拓展延伸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三、写生字词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四、总结

五、板书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课时目标】

第一课时

1、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设计理念】

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教师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在这节课中将关注学生的学法,用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受到熏陶感染,再把学生的感悟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们大家所住的房子也越来越漂亮了。今天,我们就一块来说说有关住宅的话题。

(板书:住宅)

谁来向大家夸一夸自己的住宅?

(指名学生)

说得真棒,看来你平时一定是一个善于仔细观察的孩子。现在有一位朋友想和大家比一比住宅。是谁呢?

板书:(蟋蟀)齐读课题。读了课题,有没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学生质疑,师整理归纳。

二、整体感知,解决问题

1、生自读课文,了解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要求:

读课文的同时自学生字、词,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上记号。

2、随机检查自学情况。

3、解决问题:

⑴一般来说,我们人类住的地方叫住宅,动物住的地方,叫窝、巢、穴等。而蟋蟀是一种昆虫,为什么这里蟋蟀住的地方也把它叫住宅呢?

⑵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4、小组合作学习读课文,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蟋蟀的住宅的,找出描写蟋蟀住宅特点的有关段落:

每组派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⑴选择住址方面:

排水优良,有温和的阳光,说明蟋蟀不肯随遇而安。

(板书:选址)

⑵住宅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词语。

(提示采用拟人的手法)

⑶住宅的特点有哪些,找出有关段落和词语。(板书:特点)师小结,生齐读5、6两个自然段,感受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画画蟋蟀的住宅,并同桌间介绍一下。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9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时数】2-3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

(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b.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三、汇报交流

1、 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处。

2、 指导朗读

3、 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实一个“漾”字。

4、 多媒体展示“漾起波纹的叶子”的情景。

5、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同学们,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

2、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

3、交流归纳:

a、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

b.能抓住特点观察。

c.作者很有酎Jb地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得非常深入。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 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2、 课外练笔。

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六、布置作业

1、抄第6课生字组三词

2、《黄冈》第6课

3、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

4、完成课外练笔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抓住特点

虎       颜色:嫩红(嫩绿) 观察细致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后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很积极。从课前学生(杨丰华)找来爬山虎的实物,到后来的小结环节我问学生:学了这一课有什么收获?学生们有的说他认识了爬山虎;有的说他开始喜欢爬山虎了;有的说画图、写作必须认真地观察、比较才能做得更准确;还有的竟然说爬山虎很可爱,能美化环境,建议学校四周的围墙前都种上爬山虎,把我们的校园打扮的更漂亮些,真让我没有想到。这些不都是我这一课教学所期望的吗?甚至超出了我的期望: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知道了运用知识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10

课题:

25童年读《水浒传》第二课时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自读自悟,知道"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从中感悟"我"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童年时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方法:

导析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读书收获(能拟出小标题更好)

1、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1)武松打虎,百听不厌;

(2)盼望长大,能读《水浒传》;

(3)答应买书,破涕为笑;

(4)买来新书,爱不释手;

(5)细读《水浒传》,无比喜悦;

(6)成绩提高,读书有益。

2、小结:同学们总结得非常好,作者就是这样写了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脉络非常清楚。

3、质疑释疑。

二、引导精读,自读自悟

1、那么"我"究竟是怎么读《水浒传》的呢?请找到相关的自然段,读一读。

2、重点学习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

(2)回答,‘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

(3)课件出示语句,品读感悟:

①尽管有些字还不认识,有些内容还不理解,我仍然津、津有昧地看下去。

(从中感悟到作者非常喜欢《水浒传》这本书)

②早上在晨曦中看,晚上在煤油灯下看,放学回来的路上,还坐在草地上看个没完。师生配合读这句话,学生谈体会。(作者不分时间、不分地点,抓紧一切时间看,说明沉迷其中,对《水浒传》的达到痴迷的程度)

3这一段,我反复读了好几遍。,

从"反复"一词中,你又体会到什么?(读的次数多,读得细致)

(4)把这些语句反复读一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

三、引导质疑,感悟表达方法

1、结合课题,引导质疑。

课题是:童年读《水浒传》那么课文只写第4,5两个自然段的内容不就行了吗?课文的第1、2,3,6自然段与中t关吗?

2、学生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摞文通过写童年的"我"读(水浒传》的情形,表达了"我"对这部书的喜爱之情。从文章的每个自然段都能体会安丁才《水浒传》的喜爱。第1,2自然段是"我"爱上《水浒传》的前因;第3自然段写了"我"为《水浒传》而哭笑,喜爱之情溢于言表;第6自然段是"我"读《水浒传》后的好处,交代了"我"爱读《水浒传》的后果。文章围绕中浑然一体,所以少了哪一段,都不完美。

作者用具体的事例和细节描写,来反映"我"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这种表达方式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延伸

1、爱读书吧!读书会让我们受益无穷。请大家课外读一读《水浒传》这一名著。

2、童年的你读过哪些文学书?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25童年读《水浒传》

武松打虎,百听不厌;

盼望长大,能读《水浒传》;

答应买书,破涕为笑;

买来新书,爱不释手;

细读《水浒传》,无比喜悦;

成绩提高,读书有益。

教学后记: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百发百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同学们还记不记得,在美丽的夏夜在妈妈的怀里,在奶奶的膝前,听故事读故事的美好情景?故事带给我们多少快乐啊!今天我们走进第八单元,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并体会其中的道理。本单元有寓言故事,神话故事以及民间故事。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相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相机知道“射”的意思是“射箭”)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四、学习课文

1全班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1)当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时,飞卫怎样对纪昌说的(学生答)

(2)纪昌照做了吗?他是怎样做的?(学生答)我们该怎样读这句话呢?(指导学生读,读出纪昌的虚心和认真来)(3)大家想一想,纪昌在练习的时候,他心里会怎样想,别人会怎样议论呢?(学生回答)。(4)纪昌这样练过之后,结果如何呢?(学生交流)(5)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纪昌的什么呢,你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交流)

3、依照此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4、在练习了眼力之后,飞卫怎么教纪昌做的?结果如何呢?

5、大家想一想,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为什么飞卫先教他练眼力呢?(引导学生回答出要练基本功)。能否举例说明,比如: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

五、小结

本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呢?

学生交流讨论,并指出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师小结,无论学习什么技艺,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当然还要有恒心,毅力,还要有好老师的正确指导。

板书设计

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眨眼睛

眼力基本功(有恒心毅力)

把小东西看成大东西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12

《火烧云》课文原文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火烧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评赏,教师的点拨,了解火烧云色彩的绚丽和形状的变化多端。激发学生爱美、爱自然的感情。

2.学习作者观察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1.评点中了解火烧云的特点。

2.了解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整体入手,捕捉重点。

1.回顾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那绚丽的霞光把地面照射成了一个多彩奇妙的世界,而天空的火烧云又有什么地方让你觉得神奇、美丽呢?(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颜色、形状)

2.指名学生读书,师生评点

评:读的流利、正确,洋溢着喜悦之情。

语言活泼,充满了对火烧云的喜爱。

3.过渡

二、师生互动,精读精评。

1.自由朗读第二段,想想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各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

2.讨论,交流:

生评:颜色多:红通通、金灿灿……

师点:屏显相关文字、颜色。帮助学生形象化理解。

生评:颜色多: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

师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出天空可能有的其他颜色。

生评:颜色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师点:引导学生体会两个句子的不同含义。

(屏显以下文字:)

(1)、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2)、有时红通通的,有时金灿灿的,有时半紫半黄,有时半灰半百合色。

生评:形状多:马、狗、狮子

生评:形状变化快:一会儿、眨眼间、跑着跑着……

师点:其实火烧云就像一幅幅抽象画,只要你展开丰富的想象,天空中就什么都有。看,天空里又飘来一朵云。(屏显动画)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展开想象,说出云朵的变化。

3.小结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又多又快,同学们可以用哪两个词来概括?

引导学生说出:五光十色、瞬息万变

三、总结学法,赏读课文。

1.火烧云实在是太奇妙了,可还没等人们欣赏够,它就下去了。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人们当时的心情。(余兴未尽)

2.是啊,美好事物的存在总是那么短暂,但作家却能将这瞬间的美丽化作永恒,想想作家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来?

引导学生概括出写作方法:仔细观察,发挥想象,注意积累

3.让我们再来回味一下火烧云的神奇与美丽,选择你最喜爱的一段,用最饱满的感情读一读。

4.齐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四、迁移运用,内化情感。

1.同学们,学完《火烧云》,你最想干什么?(看火烧云)老师这里有一段火烧云的录像,我们一起来欣赏。(屏显动画)

2.在观察的基础上写《多变的云》,可以运用学过的词句,把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要求说真话,吐真情。

火烧云教学反思

《火烧云》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描写的是晚饭过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本节课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我先播放一段自己收集的关于火烧云的视频和优美图片资料,让学生形象的感受到了火烧云的美丽壮观,激起学生学习新的课文内容的兴趣,自然引出下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课文,明确学习目标。

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导读,明确本课的学习要求,然后让学生认真读课文,随着课文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绚丽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然后重点朗读。

(三)、合作探究,读中感悟。

我让学生边读边想,并感情朗读自己喜爱的文段,捕捉关键词句,读出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变化的特点。例如,在学习“火烧云颜色变化”这部分时,引导学生从“红通通、金灿灿……”等七个表示颜色的词,以及“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一句中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多”这一特点;从句子“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中的四个“一会儿”,体会出火烧云颜色变化“快”这一特点。另外,在此教学环节中,教师还不断地渗透引导学生质疑、对比,并积累品析好词佳句,并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话来延续作者丰富而绝妙的想象,感悟作者对美丽的火烧云由衷的热爱,从而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熏陶。

在教学《火烧云》这篇课文中,我觉得做得不足的地方有几点,值得我以后在教学上要注意的。

第一,重点段落读的时间还不够。本课重点是形状的变化,但是学生对云的形状变化是怎样的还不够。主要是让学生自由读的时间不够,导致学生掌握不够好。

第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边读边体会“处处、昏昏、时时、慢慢”等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3、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神医华佗在行医中,总结经验,反复试验,终于发明了麻沸散这一中药麻醉剂,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从而激发学生为祖国有如此悠久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自豪的思想感情。

4、想像华佗和抬汉子的人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再写下来。

教学重点:

华佗发明麻醉剂的原因及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感悟句子的含义。

学生准备:

课前收集关于华佗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同学们,在我们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伟大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其中一位有名的医学家——华佗的故事。(板书:华佗读准多音字:华huà)

2、简介华佗: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师随机出示课文第一节。

3、出示课题:第一个发现麻醉剂的人

(1)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中的“发明”能否改为“发现”?

(3)讨论:发明与发现的不同用法。(发现是已经存在了,而发明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创造新事物的活动。)

那么华佗发现了什么,从而发明了麻醉剂?

二、感知课文,了解华佗。

1、学生带着上述问题默读课文。

2、回答问题:华佗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1)华佗发现病人动手术时很疼痛。

(2)华佗发现喝酒之后人会昏睡,手术就不会有痛苦了。

3、从这些发现中你觉得华佗是个怎样的人?(关注病人、善于观察)

三、研读课文,深入理解。

1、课文写了华佗从医生涯中的两件印象深刻的事情,在这两件事情中,他分别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呢?

出示表格:

手术看到听到想到

给小孩动手术活蹦乱跳

给喝醉酒的汉子动手术

2、默读课文,完成练习。

(1)交流随机解决:“活蹦乱跳撕心裂肺惨叫呻吟任人摆布沉思”这些词在文中的意思。

(2)根据表格,老师穿插指导朗读,尤其是两个问句。

①有什么办法能使动手术的病人不感到疼痛呢?

②如果有一种药,让病人吃下去,也像醉了一样,动手术不就没有痛苦了吗?

(通过改变句式和反复朗读,体会华佗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的高尚医德)

(3)练习说话:第二次手术做完后,病人竟没有一点儿痛苦,人们十分惊讶。华佗也觉得很奇怪,就问抬汉子的人:“?”抬汉子的人回答道:“。”

3、两件事虽小,可是给了华佗启发,使他思考,更促使他去研究。(板书:思考研究)

4、齐读课文第2—7节。

5、引读第8节,然后完成填空:

从此华佗(),()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成了世界上()。

6、比较句子:

①从此,华佗时时留心,处处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昏昏入睡,手术结束后才慢慢苏醒。

②从此,华佗留心搜集单方进行试验,终于合成了一种中药麻醉剂——麻沸散。动手术的病人喝了这种药,便会入睡,手术结束后才苏醒。

(1)分组读句①②。

(2)体会“时时、处处、昏昏、慢慢”等叠词的作用:更表现出华佗对医学的执著,对病人的关心。

(3)齐读句①。

7、学到这儿,请你用一句话说说华佗是怎样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的?

8、(出示最后一节),用赞美的语气齐读。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师总结:课文记叙了一千七百多年前,我国的大夫华佗为了减轻手术病人的痛苦,研制出麻沸散,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这个发明比外国早了一千多年,说明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处于世界地位。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要为中国古代灿烂的科学文化而自豪。

2、作业:(1)完成课后说写双轨道的练习。

(2)收集的古今中外发明家的故事。

板书设计:

病孩:痛苦挣扎——深感不安

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时时留心,处处搜集

华佗醉汉:任人摆布——陷入沉思合成麻沸散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14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练习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课型:精讲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的词语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通课文,对词、句进行理解。

2.读懂人物的对话在课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今天,同学们与老师一起学习一篇课文《爬天都峰》,看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们从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一)老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天都峰。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以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

(二)看插图让学生了解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两脊旁是万丈深渊。

二、学习新课

(一)借助汉语拼音读书,特别是要读准本课生字的音,边读边画出本课的生字。

(二)指名读书,订正读音。

(三)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读准字音。

出示字词卡片认读:

暑假铁链似乎犹豫奋力攀着手脚并用

终于辫子鼓舞决心居然

(四)再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课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本文是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佩。

汲取:吸取。

5.再读书,读后知道全文共有几自然段,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巩固练习

1.读书。

2.读词语。

3.预习生字的字形。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结尾的那句话的意思。

教具准备

1.生字卡片。

2.写好思考题的幻灯片或小黑板。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天都峰》,通过学习字、词、句来理解课文内容,还要知道记叙的顺序。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书。

2.说说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爬天都峰的时间:是暑假;知道了谁爬天都峰:“我”和爸爸;还知道了干什么去:爬天都峰。)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齐读第2自然段。

2.说说第2自然段一共写了几句话。(3句)

3.再指名分句读,读后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4.提问:“我”来到天都峰下,看到天都峰,心情如何?学生找出重点句,读出来。老师再引导学生找出重词“发颤”。依据这个词再追问为什么发颤?(学生找到描写天都峰高与陡的句子,从这些句子中,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体会。)5.体会两个语气词的作用。(“啊”“哩”两个语气词,表达了“我”的惊叹,烘托了天都峰的高。)

6.回答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天都峰的高和陡?(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爬天都峰要有勇气与力量。

7.指导朗读,读出天都峰的高和陡。

8.让学生说说第2自然段主要的意思。(天都峰又高又陡。)

(三)学习第3~9自然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3~9自然段。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

2.解决“在爬天都峰时‘我’与谁相遇”的问题。(在爬天都峰时,“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这位老爷爷的年纪怎么样?从哪儿知道的?(老爷爷的年纪是大的,头发“白发苍苍”,“年纪比我爷爷的年纪还大。)

学法指导:

重点指导学生解决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①指名读6、7自然段。

②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③处理课后思考?练习2,读一读,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我(奋力)向峰顶爬去。(括号里“奋力”一词更能表现出小作者鼓起劲,不怕困难,努力向上攀登,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具体,鲜明。)

(2)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表示“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4.看黑板的板书说说他们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5.解决爬上天都峰后“我”说了些什么?老爷爷说了些什么的问题。

①指名读8、9自然段。

②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

③读“我”和老爷爷说的话。

④体会对话的内容。(对话的内容是相互道谢。)

⑤他们为什么要相互道谢。

6.处理“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①找,②读,③体会“也”的作用。(表面似乎双方都有点怀疑,其实是对对方表示羡慕、敬佩,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7.小结,爬上天都峰后“我”和老爷爷说的话是第二次对话,这两人的对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这个“勇气”已经包含在第一次对话中。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少怎敢爬天都峰呢?

8.处理课后思考练习2的第三句话,“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居然”一词,意思是出乎意料。其实也可以说是在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敢于攀登的精神,是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找出爸爸说的话。

2.理解词语:汲取、吸取。

3.爸爸说这句话再告诉我们什么: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进步。

三、总结

(一)指名读课题回答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补充完整后回答: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我俩相互鼓励终于爬上了天都峰。

(二)学习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三)看板书总结课文记叙的顺序。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上册精彩教案篇15

一、说教材

《西门豹治邺》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讲的是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二、说学情

对于封建迷信活动,四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西门豹》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学生能在领悟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读,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人物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2、会读、会认本课的1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西门豹的语言、行为,了解他为人民做的好事,体会他为民除害,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西门豹是如何巧妙破除迷信的,为百姓除害的。

教学难点:理解西门豹办法妙在哪里。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节课我准备采用的是

“自主————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分为五大环节,分别是: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拓展。

(一)激情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运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提供图片、文字等信息,让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名人,他们解除百姓疾苦,为民造福,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激发情感。主要让学生了解西门豹在历史上的影响。

(二)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自己概括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能力。

2、提出文中不明白的问题,主要解决“西门豹向老大爷了解邺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分两步进行,一是让学生找找西门豹问了老大爷哪几个问题,学生有困难的是西门豹问的第一个问题,因为书上并没有直接些西门豹是怎么问的,所以我建议学生联系上下文看看第一个问题是怎么问的。第二步是让学生同桌读读两人对话,说说从对话中了解了哪些情况。我采用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自问自答,引导学生运用思、说、读、悟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领悟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胆质疑然后在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最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研究问题。

(三)合作探究

1、从课文哪句话可以看出西门豹一到邺地就进行调查?画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2、西门豹向老大爷调查了哪几件事?

①为什么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②是谁要给河伯娶媳妇的?

③新娘从哪儿来?

④漳河有没有发大水?

3、从老大爷的回答中,西门豹了解到哪些情况?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画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4、西门豹是怎样将计就计地严惩巫婆和官绅的?

(在这一环节,我采用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当时当时的实景,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学习利用人物语言,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因为当时老百姓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巫婆官绅的真面目,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百姓利用河伯娶媳妇的现场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迷雾中觉悟起来。进而理解西门豹破除迷信所达到的效果,为以后兴修水得,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更有效地理解课文重点。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精讲点拨

1.全文主要写了西门豹的什么事?

2、通过全文的理解,你们认为西门豹是怎样的人?

通过自读课文,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若不兴修水利,破除迷信将不会彻底。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五)巩固拓展

1、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2、练习排演课本剧。

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表演中创造性地加进一些语言和动作,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六、板书设计。

邺田地荒芜,人烟稀少

发生、发展

调查原因、掌握证据体察民情惩邪恶

西门豹治邺高超:严办首犯,教育百姓兴修水利造福多

结局:兴修水利,改变面貌

3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