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的编排以教学过程的步骤为基础,使教师能够清晰地了解整个教学流程,从而有利于教学的有序进行。写好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有什么技巧?这里给大家整理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方便大家学习。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1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认识6个字。
2、引导学生感受马戏的精彩,同时了解精彩的马戏是马戏团的叔叔阿姨辛勤训练的结果。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初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课件。
2、让学生收集有关动物表演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一定看过动物表演的节目,结合你们收集的有关动物表演的图片或文字资料,给大家讲讲。(学生可展示图片,看着图片作介绍)
动物的表演真精彩啊!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小作者,再去看一场--精彩的马戏。(板书课题并齐读)教师请学生一边欣赏课件,一边听课文录音。
听完后,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觉得这场马戏有什么特点?自己感觉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1、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3、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1)学生互相检查,互相正音。
(2)用卡片,开火车检查,互相正音。
(3)教师抽查。
4、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同伴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图画初步理解词义。
重点理解词语
精彩、稳稳当当、不慌不忙、等
5、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6、识记要求掌握的生字字形。学生交流学字情况。
7、指导书写生字。
8、学生练写,教师巡回辅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二、观察图画,说说图意
1、出示课件。课件中小动物们的形象非常逼真地再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学生看得兴味盎然。
2、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教师范读。
3、要求学生说图意,可用上课文中的词句。
三、图文结合,读懂课文
1、《精彩的马戏》给我们介绍了那几个节目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用笔画出节目的名称。
2、提问学生,教师板书。
3、在这几个节目中,你喜欢哪一个节目。
4、根据学生喜欢的节目,小组进行重点读议。
能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吗?你们是读了稳重的那些词语才感到这个节目精彩的?让学生先看图、读文,再讨论:为什么喜欢这个节目?理解节目的精彩之处并在小组内朗读。
5、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出示第二段文字并知道朗读。
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了猴子爬竿这个节目确实精彩:猴子的打扮让我们觉得猴子好好玩;猴子高难度的动作我们惊异;猴子的表情让我们感到猴子顽皮的天性。难怪观众会被他都的哈哈大笑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体会节目的精彩。
(1)、自己试读第二段。
(2)、小组读。
(3)、抽读。
(4)、齐读。
教师小结:课文给我们介绍猴子爬竿这个节目时,又介绍了猴子的动作和样子,最后介绍了观众的反映,让我们如同亲眼看见一般,真切地感受到了猴子爬竿这个节目的精彩。其他则节目也很精彩,你能通过朗读把他读出来吗?
6、处是第三、四自然段,学生集体试读第三、四段。
7、喜欢黑熊踩木球和山羊做钢丝这两个节目的同学分别朗读三、四段。通过学生互评,教师指导。理解重点词句,读好课文。
8、再仔细读课文,你一定发现了观众在观看这个节目时的不同反应。让我们在像课文中的观众一样,被笨重的黑熊那精彩的表演所吸引,为山羊的绝技大声喝彩。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
10、仔细观察图画,再仔细读读课文第五自然段,你有什么疑问吗?
师生共同质疑。
小结:是啊,动物们表演的节目个个都很精彩。小观众们选了三个他最喜欢的节目来些,其他的节目就一句话带过,留给我们去想象,多好啊!动物们表演这么多的节目,都是马戏团的叔叔阿姨的功劳,让我们再来好浩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四、让学生把自己看过的或收集到的其他节目进行交流
五、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课后3、4题。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所写的内容对我们班的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但是同学们却在老师的引导下,在生动形象的课件的帮助下,非常好地完成了对语言文字和对课文内容的双重理解。归其原因是因为我在讲课时较好地抓住了精彩一词,这样学生读得有目的,对课文中词语的理解也比较有重点,所以教学效果比较好。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2
教学目的:
理解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体会它吃苦耐劳的精神。
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体会它吃苦耐劳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内容,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蟋蟀住宅的特点,谁来说说蟋蟀住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评价它的?
蟋蟀住宅的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
内部特点: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作者评价: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
过渡:蟋蟀是怎样建造它的住宅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
二、学习第三段。(7——9)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7——9自然段,小组学习
(1)讨论蟋蟀什么时间怎样建造住宅的?
(2)找出蟋蟀盖房子的句子,划出有关的动作词
(3)哪些句子让你感动?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检查、汇报。
3、出示句子: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1)齐读句子。
(2)找出蟋蟀盖房子的动作词。(扒、搬、踏、推、铺)让学生上台写出来。
出示有带点字的句子。
释:扒土:把土挖开。
倾斜:歪斜
(3)蟋蟀盖房子用的工具是什么?(前足、后足、钳子)
这么简单的工具,却能建造出有门、有平台、简朴、清洁、干燥、很卫生的住宅,
问:这样的工程怎么样(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4)你觉得它盖房子怎么样?(了不起很辛苦非常艰难)
(5)指导朗读。(艰难的语气)
问:工具是这样的柔弱,建造房子是如此的辛苦和艰难,蟋蟀有没有退缩放弃呢?
生:没有。
问:作者观察到的情况是怎样的?
生答。
4、出示句子:蟋蟀钻在土底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就在未完工的家门口休息一会儿,头朝着外面,触须轻微地摆动。不大一会儿,它又进去继续工作。从这段文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蟋蟀很勤劳蟋蟀不怕苦、不怕累有一种吃苦耐劳的精神作者观察很细心)
作者“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从这句话中,你看到了什么?(作者观察很认真蟋蟀真的很能吃苦耐劳)
过渡:住宅的重要部分很快完成了,洞已经挖了有两寸深了,够宽敞了。这么宽敞了,已经可以住了,可是蟋蟀好像并没有满足,它又做了什么?(整修)
4、轻声读课文第9自然段,
思考: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蟋蟀整修工作要花很多的时间,更多的劳力?(长时间今天做一点,明天做一点加深加阔)
工具是那样的柔弱,建造房子是那样的辛苦和艰难,整修工作又是这样的花时间,这时的你,会对蟋蟀发出什么赞叹呢?请你说一说。
(蟋蟀,你真了不起;蟋蟀,我很佩服你;蟋蟀,你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建筑师蟋蟀,你的住宅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5、小结。
这部分主要介绍蟋蟀住宅的建造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体会到了蟋蟀吃苦耐劳的精神。
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写得如此的具体呢?
(长时间的仔细观察,并能够抓住特点有顺序地介绍,)
6、练习:
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如何建造。
板书设计:
7蟋蟀的住宅
特点
有名吃苦耐劳
扒搬踏推铺
建造
整修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3
教学目标:
读准字音,丰富词汇。
2.感受打比方的写法的好处。
3.阅读短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读、背古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5.通过言语训练提高表达能力。重点难点:重点:能说会道难点:学习仿写句子,了解打比方的句子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及图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海畅游汉字真有趣
1.读一读,看谁读得最正确。
2.读一读,想一想:每组的字为什么读音不相同?
3.学生讨论
。4.教师点拨:汉字就这么有趣,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词语里,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
5.让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多音字的读音,并理解每个字在词语里应该读特定的读音。
6.拓展:你还能说出其它的多音字吗?
二.语海畅游词语搭配
1.出示童年开花图,以童年这中心词,让学生在四周填上合适的词语
2.如:童年趣事,童年生活,快乐的童年
3.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4.拓展:你还能用更多的词进行搭配吗?如:美丽的田野、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际的田野
5.老师小结。
三.语海畅游照样子写句子
自由读例句,体会句子的特点。
2.学生讨论:这个句子描写的事物是芦苇,联想的事物是桅杆。把芦苇比作小船上的桅杆,我们把这样的句子称作打比方的句子或比喻句
3.学生照样子写几句打比方的句子。
4.合作交流:四人小组互读、互听、互相纠正。
5.老师小结。
四.背诵古诗,积少成多
1.轻声读古诗,不认识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将古诗大声读给同桌听,同桌专心听,欣赏,指点。
3.再读诗句,想象画面,比谁读得最有味道。
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诗句。
5.拓展:课外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五.阅读平台《一只小鸟》
1.轻声自由读短文,想想短文主要讲了什么?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细读短文,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并说说为什么?
3.再读短文,讨论:
(1)你想对那只小鸟说些什么?
(2)你还想对用子弹打鸟的孩子说些什么?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唤、技”等12个生字,会写“唤、纪”等15个生字,会写“呼风唤雨、世纪”等17个词语。
2.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语文要素】
3.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要素】
4.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会写17个词语。
2.参照批注,理解分类,并能根据课文内容分类提问。(重点)
一、由词入题,以题质疑
(一)读题解词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今天的课题。(学生读题)“呼风唤雨”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呼风唤雨”的意思是比喻具有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
(二)随题识记
“唤”和“纪”是这篇课文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注意左窄右宽)请跟着老师一起写这两个字。(教师范写)
(三)课题提问
我们前面两节课学习了如何提问。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想问些什么?
二、参照批注,理解分类
(一)找出批注问题
“一位同学”读了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些问题,写在旁边和文后。请大家把这些问题找出来。(学生找出课文中“一位同学”的问题,读出来)
(二)问题分类巩固
大家找得很准确。“一位同学”阅读了这篇课文一共提了6个问题。你们能把它们分类吗?
生1:“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呢?”“为什么‘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是根据课文内容提问。
生2:“‘发现’和‘发明’有什么区别?”是根据写作细节进行提问。
生3:“‘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20世纪的科学技术还创造了哪些神话?”是联系生活进行提问。
三、学习课文,分类提问
(一)提问归类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夜间飞行的秘密》,知道了可以多角度提问。我们可按课文内容提问、根据写作方式提问、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刚才也了解了“一位同学”的提问方法。现在,我们就来完成课题下面的学习提示的要求:“读课文,写下你的问题,和同学交流。”大家边学习课文边完成提问。
1.第1~2自然段。
(1)请同学们读第1~2自然段,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洞察”和“探索”有什么不同?(师点评:这是根据写作细节来提问。)
生2:为什么说“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师点评:这个问题是需要联系实际提问的)
生3:在20世纪100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哪些发现和发明?(师点评:这个问题你是联系生活实际来提的)
(2)指名学生读第1~2自然段,学生点评。
2.第3自然段。
(1)20世纪,人类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了自身的生活,变化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范围是如此之大,内容是如此之多。如果引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一句诗来形容,那就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你怎么理解这句诗?(20世纪,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是很短的,但是变化是很多、很大、很快的)
(2)朗读指导。如果请你读这句诗,你会怎么读?谁来试一试。(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
(3)在上一个自然段中写道:“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那人类以前是怎样的生活?(学生自由说,教师相机评点)
(4)请默读第3自然段,并进行提问。
预设:在过去的社会里有没有“千里眼”“顺风耳”呢?
3.第5自然段。
第5自然段为文章的总结和对未来的展望。请大家默读后,针对此段提问。(学生默读,并思考问题)
预设:伯特兰·罗素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句话现在依然适用?(点拨:根据课文内容来提问,要回答这个问题,要到生活中去找答案。)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给问题分类,筛选出对理解课文最有帮助的问题。(重点)
2.能借助问题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难点)
一、学习课文,分类提问
(一)课后清单
1.上节课的分类方法大家都掌握得很好。老师这里有一位同学,他也给问题分了类,大家看看他是怎么分的。(课件出示课后问题清单。)
预设:分为三类,分别是——不影响我们对课文理解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引发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2.师点评:找得很准确,这就是我们今天接触到的新的问题分类。
问题序号问题类型问题内容
(二)整理清单
1.接下来请四人小组针对刚才大家提的问题,根据清单表格进行分类整理。(清单表格如右)
2.小组合作整理问题清单。
(三)展示清单
师:老师看到大家认真地整理了问题清单,请两个小组派代表上来展示你们整理的问题清单。(小组代表上台,在实物投影上展示问题清单,并将问题的.分类说清)
问题序号问题类型问题内容1不影响我们对课文理解的问题。“洞察”和“探索”有什么不同?2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句话现在依然适用?3可以引发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现代科学的每一个奇迹都能改善我们的生活吗?
二、优选问题,设法解决
(一)选择最具有价值的问题
刚才,同学们都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分类。接下来,请四人小组讨论,在刚才的这些问题中评选出最具有价值的问题,并说出理由。(四人小组讨论后,各小组代表汇总汇报)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懂得了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接下来就要设法解决问题。大家思考一下,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1:一些问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解答。
生2:有的可以通过平时的生活经历来解答问题。
生3:可以查阅书籍或者上网搜索资料进行解答。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有个人的独立感受。
2、进行创作表演活动,激发学习热情及思维活力。
3、进行练笔训练,激发学生再次创造。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放录音,请同学们侧耳倾听,当意境悠远的音乐、哗哗的溪流声、小鸟悦耳的歌声、小动物们欢快的嬉闹声在教室每个角落回荡,孩子们脸上出现神往的神情时,问他们:“你仿佛来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告诉学生,在美丽的树林中,发生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你愿意读读它吗?
二、自读自悟
1、自读课文,思考:
三个青年和智慧女儿的话你听明白了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2、交流感悟:
由学生选有关语句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三、创作表演
1、让学生在读通的基础上,自己找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感受不同角色的语气,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2、课本剧展示。同学们互相评议。
四、发散训练
让学生任选一题,表达你对幸福是怎样理解的?
1、说:
以其中一个牧童的口吻,给身边的人讲一讲发生在村子里的一口喷泉边的美好
经历。
2、画:
借智慧的女儿的神笔,画一副画,并写上几句话,表达你对三位青年的赞美。
3、编:
村民们来到井边,看到不喷水的小井又流出了清凉的泉水,肯定有一段对话。找2~3名同学扮演村民,进行对话训练。
4、写: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困难吗?你想智慧的女儿给你帮助吗?请给智慧的女儿写一封信,和她交个朋友吧。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避、撼、喧”等5个生字,读音多音字“雀”,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教学重点】
1.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2.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避、撼、喧”等8个生字,理解“轻盈、震撼”等词语。(重点)
2.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对弱小生命的关爱之情。(难点)
3.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优美,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重点)
4.根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再把问题分分类。(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蝴蝶图片。
师:同学们看,看到这些蝴蝶,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家在哪里吗?看到大家急切的样子,老师也特别希望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蝴蝶的家,咱们一起去吧。
(教师板书:蝴蝶的家)
【设计意图:利用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
二、作者介绍
燕志俊(1907-1982)又名燕遇明,今邱家店办事处颜张村人。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著有《苦女翻身记》、《枯树开花》、《山乡女儿》和《碧叶集》等。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一边读,一边注意自己的感受,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在旁边注上问号。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躲避震撼喧嚷素洁玷污家雀炊烟屋檐
(重点指导生字:
避:“避”是“辟”加走之旁,不要读成“pì”;
憾:不要读成“gǎn”;
喧:“喧”和“渲”是形近字,读一声“xuān;
污:不要读成“kuī”;
素:是平舌音,不要读成卷舌音“shù”;
檐:应读“yán”,不要只读半边“zhān”。)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雀(quèqiǎo)
练①读句子,找发现。
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不像家雀似的,一下雨就飞到人们冒着炊烟的屋檐下避雨。
②读一读:麻雀(què)俗称家雀(qiǎo),因其常在百姓家中筑巢,且不避人而得名。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躲避喧哗,大声喊叫。
喧嚷素雅而洁净。
素洁隐匿避开,以免遇到某些情况。
玷污指心里受到强烈冲击。
炊烟烹制饭菜形成的烟气。
震撼弄脏;污损。比喻名誉受污损。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打开课本,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1)想想说说:
课文主要讲什么?
从哪几个方面讲的?
(2)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做好标志。
2.全班交流反馈:
(1)《蝴蝶的家》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课文中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问题和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躲藏在哪里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2)指名轮读课文,同学评议。
(3)小组代表提出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五、品读课文,理解感知
(一)细读课文,提炼问题。
1.教师范读。
2.感知课文所描写的情景,提炼主要问题。
作者为蝴蝶着急的?读的过程中,你又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呢?
3.结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
4.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寻找答案。读的时候勾勾、画画、写写,然后与你小组的同学分享学习的收获。
(二)深化理解,体悟感情。
1.第一自然段恶劣自然环境的中作者为蝴蝶担心。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
(1)“常想”说明了什么?
(作者总这样想,一直为蝴蝶担心。)
(2)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蝴蝶怎样的态度?
(作者直接表达他对蝴蝶的担心,仿佛一下子就走进了作者的心。)
2.“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难为蝴蝶吗?”
1.理解“喧嚷”、“震撼”的意思,体会感情。
你有没有到过喧嚷的环境?这里是谁在喧嚷呢?这里用“喧嚷“又说明了什么呢?
(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说明了风雨交加的热闹场面,让人听着心惊、看着害怕!
震撼:当轰隆隆的雷声在耳边响彻,当闪电咔嚓咔嚓地照亮漆黑的夜空,黑云在低沉的天空中翻着跟头,风又在疯狂地吹着哨子……哎呀!这样糟糕的天气,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过渡:你觉得蝴蝶能受得了吗?哪些句子说明了蝴蝶经受不住猛烈的风雨呢?
3.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
(1)理解素洁、玷污。
素洁:文中指蝴蝶素雅而洁净。
玷污:弄脏。
(2)假如蝴蝶没有及时躲过猛烈的风雨,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预设:
翅膀会被雨点打湿。
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
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
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无法飞起来。
(3)是啊!这轻盈的、素洁的蝴蝶,它们是多么的弱不禁风啊!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都无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板书:着急)
(4)指导朗读:读出心急如焚的语气。
4.下雨时,蝴蝶藏在哪里?
(1)屋宇、麦田、松林、园中之花、老树干、桥
下、树叶下面……(板书:猜想)
(2)作者做了这么多种假设,下雨的时候,蝴蝶是躲在这里吗?你是怎样认为的呢?
作者谈到了这么多地方,又说都没有见到蝴蝶,说明作者平时怎么样?
(3)我们都应该睁大你明亮的眼睛去发现,运用你聪灵的耳朵去聆听,像作者一样,置身于、置心于大自然,做一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孩子!
5.蝴蝶到底有没有家呢?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
一位小朋友非常确认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
一个女孩对我说:“雨后,蝴蝶就会重新出来,在阳光里飞,…………一定是这样的。”
(1)小女孩连用了三个“一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孩子们对蝴蝶的家的想象是确信不疑的。)
(2)齐读“它们的家一定美丽而香甜,……一定是这样的。”表达对蝴蝶的祝愿。
【设计意图:品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时候,此时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在此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张扬个性。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在愉快的讨论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受到应有的教育,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六、总结主旨
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引导学生说出善于观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爱怜。)
(板书:关爱生命心系自然)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认为蝴蝶有家吗?这个美丽而香甜的家会在哪里呢?张开你想象的翅膀,说一说。
老师对此也有很深的感触,找来一首小诗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请看。
蝴蝶的家
麻雀的家在屋檐下,
青鸟的家在大树上,
蝴蝶呀蝴蝶,
下雨的时候,
你去了哪儿?
麦田、松林、老树干寻不见你的踪迹,
花朵、石桥、屋宇下都不是你的家。
你轻盈的身体怎么禁得住狂风的肆虐,
你素洁的双翅怎么受得了雨水的冲刷!
蝴蝶呀蝴蝶,柔弱的蝴蝶,
你是那么让人担心,叫人牵挂……
亲爱的蝴蝶,其实,我的家就是你的家!
爱心为你编织成温馨的家,
不管电闪雷鸣,任凭风吹雨打,
要害怕,快快回家!
八、当堂检测
1.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
2.小练笔:蝴蝶的家在哪里,你还有哪些新的想法写出来吧。
九、课后作业
1.推荐阅读有关蝴蝶的故事,
2.关爱生命心系自然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课前,我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文,让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蝴蝶的生活状况,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关系,小练笔没有让学生展示,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的激励性评价比较少,激励性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老师的赞扬,成功的喜悦,都很好地激励着学生更加努力发奋。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7
教学目标:
1.能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弄清聂耳为小毛头写曲子的原因,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教学重点:
能默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弄清聂耳为小毛头写曲子的原因,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
一、导入课文
你会唱《卖报歌》吗?(唱唱《卖报歌》。)你对《卖报歌》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二、读通课文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学生根据已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要求做到边读、边画、边想。
2.分组自学讨论。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解决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讨论:聂耳为什么要为小毛头写曲子?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段读,正音。
(2)汇报交流聂耳为小毛头写曲子的原因,体会文中人物形象的特征(小毛头的聪明、可爱;聂耳的富有同情心、虚心等)。
四、自己讲述这个故事(复述)
五、课外延伸
回家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8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拿出放大的蟋蟀图片)认识这小东西吗叫什么
生:蟋蟀。
[评析]放大的小东西——蟋蟀不仅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蟋蟀,而且激起平时就喜欢小昆虫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蟋蟀"两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帮老师一下
学生说字形,老师板书"蟋蟀",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
[评析]教师大智若愚,让学生帮助老师说字形,调动学习积极性,全班学生在手心上写一遍,让学生牢记"蟋蟀"字形。
2、师: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建住宅"
把蟋蟀人性化为"小东西","小家伙",为整节课的教学奠定基调。
由"住宅"一词的惯性思维,激起学生了解蟋蟀住宅的兴趣,直奔文章中心。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三、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师:你了解王老师的住宅吗(多问几个学生)
生:不了解……
顺:(惊讶)不了解王老师住的楼房一百多平方米,二层楼,比它的好多了。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眼气。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同学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好不好
生: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小家伙的住宅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了解一下。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评析]通过与老师住宅的对比,很自然地使全班学生转换为评委这一角色。
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营造出一种人性化的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个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四、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再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2、讨论词义。联系课文,你在哪个词的词义就讲哪个词,教师重在指导"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评析]由学生自己找生词,讨论生词,真正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随遇而安"是本课中学生最难懂的词语,教师的指导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第二课时
一、了解蟋蟀住宅特点
1、各位评委们,你们辛苦了,通过上一节课大致了解了小家伙的住宅,它的住宅有什么特点请各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王老师记性不太好,麻烦各位把每一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评析]一句"工作辛苦"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
2、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评析]住宅特点是本文重点,通过学生的自学找特点,画句子,并用一个词概括,从而突破文章重点。
3、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师:我的住宅大门朝南,只要天上有太阳,家里就有阳光。
生: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用隐蔽。(略)
师: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有太阳能热水器……它有吗谁的住宅好
生:老师的住宅好
[评析]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二、了解蟋蟀是怎么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的好,为什么没它的有名(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蟋蟀建房子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管道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王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评析]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整修,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三、再换角色,指导说话
1、现在你不是评委了,而是建筑专家——蟋蟀工程师,现在正在参加昆虫联合国总部召开国际建筑经验交流大会。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的,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2、学生准备后,发言。
四、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收集的有关图片及其他资料),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评析]了解了蟋蟀及其住宅特点再换角色,学生感到新鲜而又不陌生。交流发言,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将学习拓展到教材之外,扩大了学生的视野。
五、看文章,做作业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作业(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1)以《我的住宅》为题介绍蟋蟀的住宅特点,以及如何建造的等。
(2)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评析]作业设计新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十二个生字以及新词;朗读古诗并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背诵、默写课文。
2、联系生活实际、资料查询、讨论等相结合。
3、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喜欢学习诗歌。
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并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今天,我们走进李白的时代,和他享受诗的快乐。
板书:赠汪伦
读诗的名字。
二、自学古诗:鼓励:请同学们自己读这首诗,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自己尝试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我相信大家有能力完成。
学生各自投入地读书,然后自己尝试解释诗句。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向身边的同学求助
三、学习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1.引导:谁来说说你怎么理解这首诗的。
2.鼓励:你很能干,不用老师讲,自己就理解得这么好,谁再试一试?
3.提示:很好,看来,大家的自学能力挺强,离开老师也能自己学习了。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问。”对这首诗,你们有什么问题?
4.鼓励将问题进行得更准确:你们真会提出问题,但是,我更相信如果你再仔细读读诗,再仔细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
5.学生读诗,提出新的问题。
6.学生再一次说自己的理解。
7.学生提问:“踏歌声”是什么意思?李白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样深?”
出示补充的资料(教参)
8.鼓励:这两个同学很会联系生活实际,按理说送人应该在家里告别,送别朋友一般又比较伤感,他们发现了诗中写的和生活实际不同。请大家围绕“汪伦为什么要等到李白上船时再送?”“为什么是欢欢喜喜地踏歌相送?”
9.提示:谁愿意发表自己的看法?
10.鼓励:汪伦真是李白的知己,你们真是李白和汪伦的知己,也是这首诗歌的知己啊!你能把这首诗歌背诵下来吗?
11.提示: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诗?用什么形式送的?
板书:以歌送别
12.学生细细地读诗歌,将问题进行系统准确化:“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为什么汪伦偏偏要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相送呢?”
13.学生讨论。
14.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15.学生背诵。
16.学生:以歌送别。
四、指导学习古诗《山中送别》:
1.提示:汪伦以歌送别李白,王维也在送别自己的朋友,出示: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
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
王孙归不归?
2.提示:请你借助课下注释、字典等相关的资料进行自学!有困难的同学仍然可以与身边同学交流。
小组交流
3.引导:谁能将这首诗歌解释一下?
4.学生自由读一读。
5.学生借助相关的资料进行自学。
6.提示:如果说汪伦用歌送自己的朋友李白,那么王维用什么送别自己的朋友呢?
板书:以话相送
7.学生相互讨论学习,然后进行展示。
8.学生说说:以话相送.
五、师生:
提示:古人不论是以歌送别、以话相送、以酒相送、以目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
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
激发情感:待人以真心相送,以真情相送,让我们都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两首诗歌吧!
学生说说:以心相送以情相
学生进行背诵。
六、作业:1’
提示:课后搜集相关的送别诗歌,进行背诵。
送给老师几句诗。
学生完成。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10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白对照,让学生掌握《精卫填海》的文言大意。
二、了解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特点。
三.懂得故事背后蕴涵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课件展示精卫填海图,激趣导入
1、展示图片“精卫填海”,观察“精卫”的样子:花脑袋、白嘴壳、红脚爪,有点像乌鸦。
2、它是谁?回忆读过的“精卫填海”故事。
二、出示《山海经》中文言文片段,文白对照,学习神话
1、出示《山海经》中文言文故事片段《精卫填海》,教师在音乐声中诵读故事。
2、学生跟师学读文言文《精卫填海》,注意句读,读出味道。
3、借助注释或组词语,初步理解文意。
三、阅读白话文《精卫填海》,文白对照,走进故事
1、小组成员开火车轮读故事,扫除生字障碍。
2、小组展示朗读情况,进一步感受故事情节。
3、进行文白对照,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1)在白话文旁将对应的文言文内容写上,注意整洁、美观、有一定速度。
(2)同桌互查文白对照情况。
(3)集体交流文白对照情况。(一生读文言文内容,一生对应朗读白话文内容)
四、再入文本,体会神话人物精神品质
再次浏览白话文故事,讨论交流:
1、精卫为什么要填平大海?
2、精卫能否填平大海?(可拟题辩论:你赞同精卫的做法吗?为什么?)
3、从精卫身上你感受到了什么?(宁死不屈,斗志昂扬、坚持不懈、矢志不渝)
4、遇到困难时你会如何对待?
五、作业拓展,深化认识
1、续编故事:《小精卫填海》。
2、将故事编成课本剧。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11
【教材简析】
这篇童话是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先讲三个牧童发现树林里一口老泉已经不涌泉水了,他们主动带来锄头、铁锹,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他们这样做是为了让人们能喝到干净的泉水。再讲智慧的女儿看见了他们的所作所为,称赞他们做了一件好事,并祝他们幸福。这时,三个牧童并不理解什么是幸福。智慧的女儿没有直接告诉他们幸福是什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弄明白。接着讲十年以后三个牧童又在小井旁边相遇。他们看到了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好处:有了泉水,树木茁壮成长,人畜可以随时饮用。他们为此感到快乐。回顾各自十年的生活经历,他们对幸福是什么有了比较深刻也比较一致的体会:因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益处而感到幸福。最后讲智慧的女儿再次出现,她概括了他们的体会,揭示了幸福的含义。
故事情节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他们有了体会之后,揭示幸福的含义。她就像有着无穷智慧的导师,指引三个牧童去实践,去发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变得神秘而有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感悟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选择这篇课文一方面考虑到学生喜欢读童话故事,另一方面则是故事富有哲理,可以引发学生对幸福的思考,对生活的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上课时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渲染、激活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达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朗读课文,懂得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3.能和同学合作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教学的难点是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所讲的幸福的含义。
【教法学法】
自学课文,理清脉络;紧扣主题,自读自悟;联系现实,深化理解;拓展延伸,多元感悟。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课
1.每个人都想得到幸福,那么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幸福是什么”。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朗读感知
1.读课文,正读音。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写三个牧童把一口老喷泉挖成一口小水井,因而得到了智慧的女儿的祝福,并让他们自己去弄明白幸福是什么。十年以后,三个青年与智慧的女儿在小井旁边再次相遇,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亲身体会到了幸福。)
三、探究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指名几个学生说说他们挖小水井的过程。
3.他们挖小水井时心情怎么样?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4.读所划的语句,说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快乐?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
5.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四、感悟幸福
1.过渡
(1)三个牧童挖小水井的目的是什么?(为了让别人喝。)
(2)由挖小水井引出了一个问题是什么?(幸福是什么?)
(3)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三个牧童弄懂这个问题了吗?自由读下面的课文。
2.交流:三个牧童分手后,各自都做了些什么?(学做医生,为人治病;勤恳工作,对人有用;耕地种麦,养活多人。)
3.十年后,三个牧童已经变成三个青年,回答:他们对幸福各有怎样的体会?这些体会是怎么得到的?(通过劳动得到的。)
4.速读全文,把智慧的女儿两次说的话划下来,读这两段话,结合三个青年的体会说说幸福是什么?(通过自己的劳动,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给人们带来快乐,这就是幸福。)
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义务”,就是应尽的责任。“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是指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例如,作为学生,应尽的责任是好好学习;作为子女,应尽的责任是孝顺父母。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很好,就是智慧的女儿说的“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益”就是好处。这句话是说:要想获得幸福,就要通过辛勤的劳动,给别人带来方便和好处,让别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这句话的意思看起来很抽象,但联系课文理解,就变得非常具体、丰富。三个牧童疏通泉眼,开沟引水,砌井加盖,给人们带来了好处,这是幸福。第一个青年给病人治病,病人恢复了健康,他感到多么幸福。第二个青年走了很多地方,做过很多事,他勤勤恳恳地工作,他的劳动没有白费,对别人是有用的,所以他也是幸福的。第三个青年留在村子里耕地,麦子养活了许多人,他的劳动也没有白费,他也感到幸福。这样,抽象的道理就被这几个具体的事例诠释得淋漓尽致。)
五、总结深化
1.体会“幸福”的含义。
2.故事情节奇异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中“智慧的女儿”突然而来,飘然而去。她肯定、赞扬三个牧童疏通泉眼的劳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弄明白什么是幸福;在他们有了体会之后,揭示幸福的含义。她就像有着无穷智慧的导师,指引三个牧童去实践,去发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智慧的女儿这一形象在文中起到了“魂”的作用,正是这一人物形象,使整个故事变得神秘而有趣,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3.概括中心:《幸福是什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4.谈谈你学了课文后有什么收获?
5.今天,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真正的幸福。我想同学们今后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这样,我们每个人都会尝到幸福和快乐。
六、作业布置
1.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
2.搜集关于幸福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10__幸福是什么
(靠劳动尽义务有益的)
帮助别人有用的养活别人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12
一、指导思想:
《观潮》(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十三课)是一篇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文章。本课的设计旨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观看录像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感受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四、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13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
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课件播放:古代战争场景。学生在观看录像后自由谈感受。
3、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学习开始有电教媒体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音乐创设情景,从而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39;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师:网上有一位朋友读了现代诗人席慕蓉的《出塞曲》,感受很深,用歌声唱出了自己内心的感受,下面我们一起欣赏一番。
2、演示课件,结束授课。
【板书】出塞
明月
边关家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父母妻子
孩子对和平的向往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学会书写10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为什么要敬畏汉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方块字所营造出的神秘意境;感受诗歌中文字创造的奇迹;理解方块字的含藏不尽的意蕴。体会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预习,认读生字词,教师准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由文章题目入手,引发学生思考:“敬畏”是什么意思?“敬畏”是“敬重、畏惧”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解决生字障碍。
2、板书本课生词,了解学生认字的情况。
3、理解词语。(能直接理解的,直接理解,不能直接理解的,借助工具书理解或读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告诫:警告劝戒。
积淀:积累、沉淀。
杳无人影:空旷辽远得不见人影。
意蕴:内在的意义、含义。
言简意赅:言语简单而意思概括。
渲染: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三、熟读课文
采用形式多样的读书方法,让学生度自己喜欢的段落。锻炼学生的朗读水平。培养学生对本课的兴趣,但切忌越读越烦。
阅读方式可采取提问读,师范读,评价读,默读体会等方式。
(读出“追忆往事”、“敬重”、“畏惧”之感)
第二课时:
一、深入课文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熟悉了课文,练习了朗读,明白了一些词的意思,同时我们也初步了解了“敬畏”一词的意思。再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写出自己的对“字”的敬畏之情的。
1、小时候受大人的影响——“敬惜字纸”。(2、3)
关于“敬惜字纸”同学们可以阅读一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通过对课文及阅读材料的阅读,你对“敬惜字纸”有何理解?(古时候人们对字的敬重,崇拜同时也是对文化的敬重!对生命的敬重。)带着这种敬重把这段话再读一便。师指导朗读。
2、小时候读《聊斋志异》的情景,初步感受方块字的神奇。(5)
我们祖国的方块字给我们带来的是一个个多么鲜活的生命啊!同学们你们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读书时你有没有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读什么书时,你是否也曾随着作者一起哭过?笑过?恐惧过或轻松过……(多指明说说)瞧!这就是方块字的神奇之处哇!让我们再来深入体会作者的这句感慨吧:“方块字啊,你不是神仙,用得好,你也具有呼风唤雨的本领啊。”
3、回忆自己读古诗的经历,感受方块字创造出的奇迹。(6、7)
多么神奇的方块字啊!它记录女歌唱家月光下不绝如缕的歌唱,那声音凄婉苍凉,从一个世纪“响到”到另一个世纪,余音依然在字里行间萦绕,没有消散。这是什么?这是生命的延续,它承载的是女歌唱家的灵魂啊!
指名读最后一句。
4、谈自己对中国文字的认识。(8)
联系全篇内容和自己的学习实际理解为什么作者说:“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正是作者层层深入的介绍中国汉字的神奇的生命力的。所以作者才最后感慨道:汉字,在我的眼里是有生命的。
小学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自学生字新词,认读13个字;
2朗读课文。了解神舟五号飞船从天外安全返回祖国大地经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产生骄傲自豪的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神舟五号飞船从天外安全返回祖国大地的经过,产生骄傲自豪的感情。
查阅资料
神舟五、六号的补充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注意认读字的发音
1.生自由读课文,看你能不能达到正确流利,注意认读字的发音。
2.指名朗读,注意指导难句的断句。
二、交流资料
关于神舟五号的资料。关于神舟六号的资料。
老师补充神舟的的发展史。
三、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会用这么都么多时间的时间词语?如果去掉这些时间词再读课文你有什么感受?表现了科学家的什么品质?
(2)生默读后小组交流。
2.汇报结果:一方面,可以使文章条理清楚,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返回过程中科学工作人员严谨的科学态度。
四、学习课文:
1.默读课文,划出杨利伟与指控中心的对话,读一读,一边读一边想像体会当时的情景。
2.指名朗读。
3.浏览全文,使这给课文分三部分,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1)生独立分,同桌交流。
(2)指名说订正。
4.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讲述这件事情呢?(按照时间顺序写的)
五、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怎样概括?
1.小组说2.指名说
六、作业:朗读课文;可以办一期神舟资料展。
板书设计:
“神舟”五号,我为你骄傲
20__年10月16日6时23分杨利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