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

时间: 新华 四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怎么才能写好?这里分享一些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方便大家学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

圆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新教材四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P74~76。

教学目标:

⒈从生活中感知圆,并抽象出圆。

⒉通过不同办法画圆,建立圆的初步概念并认识圆心、半径。

⒊认识圆规并会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⒋通过认识圆、画圆和欣赏圆,感受圆的美。

教学重点: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认识圆并建立圆的初步概念,认识圆心、半径。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PPT)提问:在这些物体中,你都发现了哪个图形?

2。揭题:生活中我们到处都可以见到圆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

(贴:圆的初步认识)

二、探究新知

1、尝试用简单工具画圆。

(1)你会画圆吗?你准备怎样画圆?

问: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圆的?

也就是工人师傅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一点上,另一端绕着固定点旋转一周就画成一个圆。

问: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这根绳子用女同学的橡皮筋行吗?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师说也就是绳子的长度要相等

(2)学生尝试画圆。

你会像工人师傅那样的方法画圆吗?

要求: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图钉和短线,同桌两人合作,一人先画,一人帮忙,开始!

展示学生作品

小结:原来一定要拉紧这根绳子。没拉紧绳子,也就是长度不相等。

(3)老师画圆

老师也来画画看,你有什么要提醒我的?

(4)认识圆心和半径

认识半径:绳子的长度在圆中有个名字,我们叫它半径。

用英文字母r来表示。

问:我们画圆是不是只要定好半径就可以了?

认识圆心:这个固定点叫做圆心用英文字母O来表示。

提问:这个圆中有几条半径?

小结:一个圆中有无数条半径

2.认识圆规,学会用圆规画圆

(1)认识圆规

刚才我们小组合作才画了一个圆,用绳子控制不好,效率比较低。聪明的工人师傅发明了这个工具来画圆,它叫圆规。

(2)尝试用圆规画圆

下面请你用这个圆规来画画看,想想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己尝试画

圆规的两只脚有什么作用?

小结:我们用圆规画圆时首先要定圆心,也就是把圆心固定好;还要确定长度,也就是半径的长度不能有变化;最后绕着圆心旋转一周。

三.巩固练习

1、画圆

(1)随机选取两位学生的作品提问:

小结:原来半径不一样圆的大小也不一样。

(2)现在老师规定好半径的大小为2厘米,你会画吗?

请你画一个半径是2厘米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交流:你是怎么画的?

2.画一个半径为3cm的圆,标上圆心和半径。

3.接下来,老师请你在刚刚画的那个圆上,或者圆的边上任意画圆,看谁画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如果涂上颜色的话会更漂亮

4.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圆组成的美丽图案(出示媒体)

四.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2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中括号,会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问题反馈

1.漫谈自学收获:同学们,课前我们已经观看了有关中括号的视频,说说,你都有哪些收获?

(交流要点:有中括号的算式的计算顺序。)

2.预习单中的问题交流。

订正错题。这道题为什么错了?应该怎样改正?

看来同学们学得很不错。

二、疑难突破

那,在自学过程中,你还有哪些疑问?(引导学生提问)

师问:有了小括号,为什么还要引入中括号?也就是中括号到底用在哪儿?是否是只计算来用?

当然不是了,很多时候,咱们学习的运算是为了解决问题服务的,那这节课,咱们就来体验一下,如何用含有中括号的算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中括号

三、合作提升

1. 出示情境:面包8元/包,蛋黄派12元/包,巧克力的单价是面包与蛋黄派单价和的2倍。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巧克力的单价是多少?)怎样列算式?(出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

小明带了80元,根据这个信息,你又能提出什么问题?

(可以买多少盒巧克力?)

2. 那个问题怎样解决?请你列出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将学生的做法写在小板上,贴出来。分步正确的,综合错误的,综合正确的三种)

3. 交流

谁来说说你每步求的是什么?

辨析

80÷ (8+12)×2

80÷[(8+12)×2 ]

哪一种是正确的?为什么?

是呀,第一种算式只套了一个小括号,这里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再应该先算除法,再算乘法,而我们应该先算乘再算除,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小括号了,再不能套小括号,那样就乱了,为了避免混乱,所以就用一个中括号。

是呀,在已经有了小括号的式子里,当再次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这时就需要另外一种符号,中括号就出现了。

对比:对比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哪种算式书写更简洁?(综合算式)是呀,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发明中括号了,它既能改变运算顺序,同时可以使我们的书写更加简洁。

4. 引申

你会用中括号吗?来试一试吧。先填空,再列综合算式计算

交流:为什么要在这里加上一个中括号?

5. 解决问题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运用中括号列出综合算式了,那接下来的几道问题应该都难不住大家。

(1)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4人。美术组人数是航模组的2倍。合唱组有72人。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2)小明包了18个包子,小刚包的个数是小明的2倍,小洁包的比小明与小刚的和还多6个,小美包了20个包子。小洁包的个数是小美的几倍?(列综合算式解答)

6. 拓展

老师这里还有几道题,你能说出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吗?和同桌说一说吧。

这个对于大家都是小菜了,那咱们加大点儿难度。

象老师这样说

180÷4+2 ×3,我们可以说180与4的商加上2与3的积,和是多少?

180÷(4+2)×3,这道算式可以怎么说呢?

(180÷4+2)×3

180÷[(4+2)×3]

还是这四道算式,如果编成应用题,又可能是什么样的应用题呢?这个留作大家课后思考。

四、梳理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括号是一种运算符号,它的作用在于表明运算的顺序.小括号“( )”是17世纪荷兰数学家吉拉特开始使用的.之前法国数学家韦达使用过中括号“[ ]”。改变运算顺序的除了以前学习的小括号,今天学习的中括号,还可能有什么?大括号?同学们很善于联想。象这个就是大括号,你觉得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是的,很多知识都是相通的,只要我们善于思考,敢于联想,会发现更多知识间的奥秘。

课堂检测

72÷[960÷(245-165)]

(960÷40-10)÷2

小军从家到少年宫走了14分钟。用同样的速度,他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分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包装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2.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重点: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

教学难点:引导观察、比较、交流、反思,得出节约包装纸的策略。

教学用具:课件、盒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收过礼物吗?能说说你都收到了什么礼物?

生:玩具车,变形金刚……

师:你们的礼物包装过吗?老师也收过一些礼物,而且是包装过的礼物,想看看吗?(课件演示,欣赏包装好的各种礼物)

师:刚刚大家欣赏的礼物怎么样?

师:生活中我们如果要送某种礼物给别人,通常会用漂亮的包装纸包起来更漂亮,要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如何进行包装(师:问的真好,等我们动手操作了,你就知道了)

生2:怎样知道需要用多少包装纸(师:你一定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生3:怎么包装最省纸呢?(师:聪明的你上课认真思考相信你一定能想出的)

师:哦,包装礼物中有这多的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研究包装的学问(板书:包装的学问)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师:老师收了这么多的礼物,老师怀有一棵感恩的心,我也想给我的亲人送上一些黄金搭档,(课件出示图片)首先我要送给我的第一个亲人。猜猜他是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小孩,个子长高不感冒,你说他是谁?

师:老师准备送一盒黄金搭挡送给我的弟弟,希望他健康成长.我也想用包装纸包装成精美的礼物。

师:可至少要用多大的包装纸呢?你能帮帮老师吗?

生:求出表面积,量出长,宽,高(课件出示有关数据)

生:求出的表面积就是包装纸的大小。(师用惊奇的表情注视)

师:这个同学真厉害,知道包装纸的大小就是表面积的大小,你们和他一样聪明吗?试试看,怎么样来计算包装纸的大小了吗?动手算一算.

(生独立完成,投影出学生答案,并对其进行讲解)

师:来,你来给大家展示一个你的结果,你是怎么来算的?并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们都是这样算的吗?同学们真不错,来,掌声欢送她.

2. 师:刚才老师在同学的帮助下,知道包装一个黄金搭挡至少需要1300m2的包装纸,我想我弟弟收到这么漂亮的礼物,一定会很高兴,在这里老师替弟弟谢谢大家了。现在我想送给第二个亲人,我要送给谁呢?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女士,细腻红嫩有光泽

师:对,同学们真是我知心朋友,老师想送给我尊敬的妈妈。我要送给她两盒 黄金搭挡。(手势)师:你觉得可以怎么来包装呢?有几种包装方式呢?你建议老师选择了哪种方式包装?为什么?(手势配合指向屏幕)

师:想想看(凝视5-6钞钟)来,同桌之间借助手中的模型摆摆看.

小组反馈,小组登讲台进行解说。

师:同学们不仅是个爱动手,也是一个爱动脑的好学生。掌声赠送给他们精彩的解说。

师:有3种包装的方法,那你想建议老师选择哪种包装的方法.(第C种)

生1:第C种,因为遮住了的面,所以最省纸。

师:你这个想法真好,很有节约意识,你真是个懂节约的好孩子。(板书:节约用纸)

师:但这种包装方式真的是最省纸吗?(表情怀疑状)有什么方法证明是最节约的呢?

生2:计算出包装后的表面积.再进行比较。

师:真不错,我们试试看。(学生反馈,展示学生计算结果)

找两位学生上台板演,方法不一,并扣留这两位同学,要求学生听听这两位学生的想法,(掌声欢迎我们小老师为我们说说他的想法)

师:通过刚刚的活动,我们发现果然是第C种最省包装纸,那现在你能发现包装的秘密吗?

生反馈。

师板书L节约用纸:重叠的面越大,表面积越小,就越节省包装纸

三、再次尝试,总结规律:

1.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包装中最省包装纸的学问。现在老师要送出最后一个礼物,请听广告词,(黄金搭挡送长辈,腰好腿好精神好)

师:我想祝我的爷爷,奶奶身体更加的棒,(动作配合)我要送3盒黄金搭挡。

师:看大屏幕,你能回答这的问题吗?(课件呈现)

师:用你们探索出的包装的学问,想一想?(如果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模型摆一摆)

3.小结。师:非常感谢同学们帮我包装出了这么漂亮而精美的礼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

四、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什么节日吗?(母亲节)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母亲节快到了,小明和爸爸为妈妈挑选了一套分为上、中、下集的书,每本书长 、宽、高分别为 20厘米、15厘米、8厘米。小明想亲手将这套书用彩纸装饰起来,请你为他设计一个装饰方案

五、板书设计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4

授课时目标

1.在读统计表、交流信息、自主计算的教学活动中,经历进一步认识“平均数的”过程。

2.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3.在用平均数描述具体事物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解决求平均数的简单问题。

教具学具两个队员身高的表格和两次问题的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平均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一、问题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姚明吗?他是干什么的?谁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如果学生答不出,教师可以介绍:姚明的身高是米,并找个参照物比一比有多高,如和门比还高出半米多等。

师:打篮球的运动员,身体都比较高。在20__年,某市举办了一次小学生篮球友谊赛,我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二、求平均身高们来看一下进入决赛的两支球队队员身高和体重的情况。贴出两个队的身高表格。师:读上面的统计表,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师:估计一下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情况。

师:到底那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高一些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实际计算一下吧!教师进行巡视,关注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角度发现信息,除了教材上的信息,学生可能还会说出:

●两队人数相等,每队都是9人;

●除李斌外,体重都在50千克左右;

●谁最高,谁最矮……学生可能有不同的估计思路和答案。如:

●银河小学有一个队员身高超过17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会高一些。

●银河小学队有两个队员的身高是140厘米,这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红星小学队有一个队员身高才138厘米,这个队的平均身高可能低一些。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三、求平均体重师:谁愿意把你计算的&39;方法和结果与同学们交流。

对于第二种情况,教师要特别给与表扬,若学生没有出现第二种情况,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提出来。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计算出了每个队队员的平均升高。现在有两个问题,请大家思考一下。

出示教材第98页议一议的内容。

师:谁能就这两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师:刚才我们求出了两个队队员的平均身高,那么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又是多少呢?请同学们自己算一算。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结果是多少?学生交流中,教师给予启发交谈。

师:谁还有其他方法?师:刚才我们计算出两个队队员的平均体重,现在我们再来讨论两个问题。

出示教材说一说的两个问题。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用身高和÷人数●身高后两位数的和÷人数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四.扩展应用师:就这两个问题,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知道“本队”意思吗?师: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你是怎样考虑的?师:两个队的平均体重和平均身高有关系吗?学生可能回答:

第三种情况,学生没有说到,教师可作为参与者指出。

师:刚才,我们解决了两个篮求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体重的问题,下面再来看新华小学四(1)班两个小组同学的体重情况。(出示体重表)你了解到了什么?师:如果要比较那个组同学的平均体重重一些,该怎么办?师: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法,自己算一算吧!注意观察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

生:就是自己的队。

学生可能回答:

●红星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6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6kg;

最轻的是35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5kg。

●银河小学队最重的运动员是58kg,超过本队平均体重8千克;

最轻的是40kg,比本队平均体重少10kg。

●红星小队的身高是158cm,体重是50kg;

银河小队的身高是157cm,体重是49kg。各相差1;

●红星小队的队员平均身高要高一些,体重也重一些;

●一般情况下,平均身高越高,平均体重就越重……生1:五组有7个人,六组有8个人。

生2:五组最重的同学有50千克……生:分别求出两个组的平均体重,进行比较。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五、课堂练习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结果是多少。

让学生展示不同方法。

师:计算出的42千克和40千克分别表示什么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出示练一练第1题师:“平均每个组”和“平均每个人”是什么意思?

1.练一练第3题师:我们再来看第3题,拟从表中了解哪些信息?谁知道表中“售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

师:从表中的销售情况看,你认为哪种书的销量好?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

学生可能说出:

●42千克表示五年级7名同的平均体重;

●40千克是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

●六组8名同学的平均体重是40千克。

学生可能会说:

●平均每个组就是按6个组平均。

●就是用总棵树÷6学生会有不同意见:

●百科全书销量好,因为五天中,用4天都比童话世界卖的多;

●童话世界销量好,从五天卖得总数看,比百科全书卖得多。

教后感教学程序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师:同学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都有一定的道理,有没有更科学的方法来说明这个问题呢?师: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提问题并解答,看谁提出的问题多。3.练一练第2题,师:请同学们读第2题,然后自己解答。

生:求百科全书平均的销售量。

学生可能提出的关于平均数的问题有三个:

(1)《童话世界》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2)《百科全书》平均每天销售多少册?

(3)销量最多的一天销售的册数超过平均每天销售量多少册?教后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5

一、童话激趣,引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的中间(25.6),再跳到2和5的中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

师:(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小数点为什么要搬家?它怎么搬家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究

(一)观看动画:

1.(动画)山羊开了一家快餐店,顾客真不少。小数点说我去玩一玩。顾客都跑光了,山羊急忙打电话:小数点快快回家。小数点接到电话急忙回家。它随便找个位置就跳了上去。(¥4.00)过了一会儿,小数点觉得很奇怪“没有顾客?为什么会这样呢?”小数点想了想,说:“我要搬搬家!”于是小数点搬到了4的前面(¥0.40)这时就有一些动物来快餐店了。小数点很开心,想着“太棒了,那我再搬一次吧!”小数点又往左再搬到了一次家(¥0.04)。山羊的快餐店生意好极了。小数点开心极了,想着“我真是个天才!”

(二)分析探讨,找出规律

师:小数点向哪边搬家的?山羊快餐店从一个客人都没有,到现在生意比以前更兴隆。这是为什么呢?

(生说)

师: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小数点回来后,快餐价格的具体变化。

这些变化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呢?请同学们在组内讨论:

1.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

2.小数点移动后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3.小组汇报 。

汇报交流,在得出大致的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老师小结归纳: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左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缩小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来了这么多客人,山羊真开心呀,可月底一算,亏本了。热心的小数点知道自己闯祸了,赶紧往右搬,这时,快餐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让学生先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最后填书本上40页的试一试 )。

试一试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_________位,这个数将扩大到原来的_________倍;

……

师:谁来说说小数点向右搬家的变化?为什么后面写着省略号?你能再填一句吗?

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小数点右移,原来的数就会扩大(板书:右移 扩大),小数点左移,原来的数就会缩小(板书:(左移缩小)。

三、实践应用

小数点这样跳来跳去,严重的影响了山羊的生意,我们能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地方吗?(结合生活实际,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四、综合应用

通过刚才小数点搬家,大家探索出了小数点移动引起数的大小的变化规律,小数点真是个神奇的小家伙,我们在学习中应如何应用它呢?

1、下面的数与0.285比较,扩大到原来的几倍或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85 2850 0.0285 0.00285

2、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那么这个扩大__倍;如果这个数要扩大到原来的100 倍,这个小数的小数点应向___移动___ 位。

3、小山羊要去进货,途中要经过一条小河,你能帮它过河吗?

五、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神奇的小数点”或“小数点的自述”说一说

六、教学反思

1、创设快餐店的情境,为新知识的探索提供了理想的自由拓展的平台。

2、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猜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如:当学生观察发现四个小数中的小数点位置移动时,相邻两个数是10倍关系,很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得乐意继续探索下去。

3、给学生提供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如:学生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4、搭建了学生联想的舞台,开放性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放飞,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认识,又使学生的思维获得了提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6

1.本单元教材内容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读写巩固和扩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本单元由亿以内数的认识和亿以上数的认识两个部分组成。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安排如下表:

课题内容

亿以内的数的认识

主题图出现5个省(市)、自治区的总人口数,让学生初步感知大数,了解中国的人口状况,渗透国情教育。

亿以内数的读法

例1北京天坛图。呈现首都北京市人口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有比万大的数。类推每相邻两个计算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数级、数位。

例2读含两级的数。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含两级的.数。通过电视新闻呈现亿以内的数,让学生对照数位表写出相应的数。渗透环保教育。

例4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例5将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例6将非整万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数的产生

介绍古时人们的记数法、记数符号(数字),介绍阿拉伯数字,自然数。

十进制计数法

介绍数位顺序表,由万级数位扩展到亿级数位;介绍十进制计数法。

亿以上数的认识

例1读含三级的数。

例2写含三级的数。

例3将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将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改写成以亿作单位的数。

计算工具的认识

介绍算盘、电子计算器。

用计算器计算

运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探索计算规律。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教学重难点

亿以内数的读法及写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7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北京地区年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8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感受圆之美,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圆形物体、简易的画圆工具、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动画:平静的水面丢进小石子,泛起圆形的波纹。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

出示: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图片欣赏)

2、了解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感知圆的特征,并揭示课题。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圆,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知圆形的美。通过观察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圆的特征,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新知学习

(一)画圆

1、尝试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学生可能出现的画圆方法:

(1)用圆形物体描圆;

(2)利用老师制作的画圆工具画圆;

(3)用圆规画圆。

2.学生第二次用圆规画圆,深化认识。

(集体学习,同伴互助学习用)

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示)

老师也可以仿照体育老师的方法,利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

【通过学生自主画圆与教师的示范画圆,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梯度,有利于学生对圆的本质的理解,并为下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教师用圆规画一个圆。

2、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3、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4、介绍墨子的发现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

5、由“同长”引出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通过介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研究成果,揭示出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圆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三、巩固练习

1、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6厘米的圆小。()

(3)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4)两条半径一定能组成一条直径。()

(5)判断下面两幅图,那幅图在画圆时体现出定点的作用,那幅图体现出定长的作用。(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和射击靶)

2、出示古代的阴阳太极图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5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在比较中深化认识。(机动)

1、体会正多边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较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体会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9

1、 复习旧知识:

(1)口算小数乘法:

0.4__2 0.34 1.2__4 2.33 2.5__2

说说计算的方法

(2)小数点的移动:

①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 )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 )位,这个数扩大到原来的1000倍。

②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 );

小数点向左移动( )位,这个数缩小到原来的1/100。

2、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街心广场去转转,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数学奥秘等我们来探索。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让学生认真看书上的主题图,说一说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这三个长方形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的面积之间又可能有什么关系?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 引导学生探索0.20.3的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计算广场、花坛的面积,并对比他们的长和宽的关系,以及面积的关系。再让学生根据地转与花坛的长和宽的关系估计一块地砖的面积可能是多少。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最后,汇报自己找到的好方法,并进行评议,谁的方法更好些。

师小结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 探索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

①利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完成“试一试”: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将结果汇报,进行全班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小数乘小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

②完成“填一填”,回答: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明确:积的小数位数等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和。

③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学习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更了解到积的小数点位置与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知道了这个规律,我们以后就可以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进行计算。

3、完成43页“练一练”,巩固所学知识。

4、总结: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为指导,以教务处《数学教学工作计划》为标准,遵循数学教育的规律,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数学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快乐。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

二、班级情况:

结合上学期的工作总结及学生成绩,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查缺补漏,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采取针对性的教育。

本学期。我力争多在数学教学中多下些功夫。对于像X这样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让他们在学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多做些提高分析能力的综合性强的智力题,来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对于中下等学生则是要他们理解地掌握基础知识,做到能正确运用,同时把辅导的重点放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力争保证合格率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优秀率。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重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在教学的方法和侧重点上也要及时的进行改进和变动。

三、工作目标:

1、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的教育,从小树立刻苦学习的理想。

2、培养学生计算能力,提高学生口算能力,正确地计算分数混合运算。

3、能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本学期的重点之一。

4、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建立体积概念,理解长正方体的特征。培养学生概率和统计的意识和能力。

四、工作措施:

1、从学生的听课抓起。通过观察,我发现本班大部分比较聪明,但他们的学习习惯相当差,课堂上至少有半数学生不会听课,自主学习意识更加薄弱。针对这种情况,我从教他们怎样学会学习,怎样探索开始,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做学习的小主人等措施。从而达到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2、从基本功抓起。想方设法方法训练学生,通过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与学生互动,相互找错、纠错等活动强化学生基本功的提高。

3、紧抓学生作业不放,想尽办法杜绝不按时交作业的现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拖欠作业的问题,现在基本杜绝拖欠作业的现象。

4、培优辅差。这学期我本着培优辅差的工作思路,对本班的数学优等生,注重拓展知识、开阔视野,多提供展示的平台,他们树立自信心;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帮助他们树信心、培训兴趣、加强基本技能的补习与训练,以提高班级整体素质。

5、积极与学生家长沟通。与学生家长多沟通,可更有效地发挥教育作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1

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质,学习了角及角的度量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学生分析:

从学生思维角度看,垂直与平行这些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许多表象,但由于学生生活的局限性,理解概念中永不相交比较困难;再加上以前学习的直线、射线、线段等研究的都是单一对象的特征,而垂线和平行线研究的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未知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学生还没有建立表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垂直和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两种位置关系,会初步辨析垂线和平行线。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分类、比较等环节,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感知生活中垂直和平行的现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垂直与平行的应用和美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平行线垂线等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播放奥运会开幕式片段。

解说:对于一届奥运会来说,精彩的开幕式就是成功的一半。参加开幕式演出的部队官兵经过130多天的&39;艰苦排练后,才形成了如此宏伟、壮观、盛大的场面。横成排、竖成列、整齐划一。实现了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精彩绝伦的目标,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其实在如此盛大的场面里蕴含着许多数学知识。如果把每个人想象成一个点,你们看,这一排排、一列列像我们数学上的什么呢?(直线)

沿着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找到许多条直线。把这个场面转化成一张平面图。

2、出示平面图,找出其中的一些直线。

这些直线都在舞台表面上,我们就可以说这些直线都在同意平面内。

板书:在同一平面内。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两条直线。

【从开幕式演出的片段入手,把数学问题的研究置身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成平面图,使学生感受到点连成线、线连成面,初步建立垂线和平行线的表象】

二、观察分类,感受特征

1、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准备解决哪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大屏幕展示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案。

2、观察分类

师:仔细观察这6种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能把它们分分类吗?想好后和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汇报:生1:1和2、3和5、4和6分三类。

生2:1和2一类,3、4、5、6一类。

生3:1一类,2、3、4、5、6一类。

在学生说到交叉的分为一类时,告知学生交叉在数学上叫做相交。

板书:相交

针对学生的不同分类引发学生的争议,在争议中统一意见,大致按相交、不相交分为两类。

3、认识平行线

(1)观察、体会平行线的特点

师:为何要把1号单列出来?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什么特点?

生1、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不变。

生2、不相交。

师:延长后会相交吗?(不会)

动画演示延长后不相交的过程。

小结:像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直线在数学上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板书:平行线。

(2)揭示平行线的定义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种位置关系的两条线吗?

学生举例

那到底怎样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呢?

生: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师补充在同一平面内。

大屏幕出示: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师:为什么要加上互相呢?

生:是2条直线啊!

小结:要说互相平行或平行线至少需要2条直线。

师:能说一条直线是平行线吗?应该怎么说呢?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平行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平行线,也可以说红先和绿线互相平行。

【分类活动是开放的,分类结果也是多样的,当学生把它们分为交叉、不交叉、快要交叉三类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利用直线可以延长的性质,把快要交叉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使学生明白,看起来快要相交的实际上也属于相交。在观察比较、讨论交流、教师点拨中逐步达成共识,也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相交不相交这些垂直和平行概念的基本特征,为深化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创造了条件。】

(3)、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做平行线,会用小棒摆摆吗?

用小棒代替直线,摆两根小棒平行。

展示学生的作品

再摆第三根小棒也和第一根小棒平行,得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同一条直线平行,那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让学生动手动脑,加深理解平行线的特点】

4、认识垂直

(1)分类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号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互相平行。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2、3、4、5、6这5中情况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这5种情况中的两条直线又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相交)

如果要把这5种情况再一次进行分类应该怎么分?

生:3和5一类,2、4、6一类;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3和5图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让学生在相交的情况中找出特殊的情况相交成直角,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垂直的特点做好铺垫】

师:为什么要把3、5单独分一类呢?

生1:因为它们都是十字性的。

生2、它们都有四个直角。

(2)揭示垂直的定义

师: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在数学上叫做互相垂直。

大屏幕出示: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

【在分类,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垂直的概念,初步感知相交中的特例是垂直,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包含与从属关系进行了潜行的渗透】

师:你认为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垂直最主要的是看什么?

生:相交成直角

师:能不能说红线是垂线。

引导学生说出:红线是绿线的垂线,或绿线是红线的垂线,也可以说红线和绿线互相垂直。

同学们请看数学书的封面上有垂直的现象吗?(有)

在生活中还有垂直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3)巩固练习

会用小棒摆摆垂直吗?

学生摆垂直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特殊的位置关系:垂直与平行(板书课题)

再次播放开幕式片段

【让学生寻找影片中的垂直和平行现象,感悟数学无处不在和数学的美感】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100页的例1。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

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见课本99页的例1某地区的城乡人口统计表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

见课本99页的统计图

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

3、投影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4、讨论交流:

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

(1)那年城市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2)那年乡村人口数最多?那年最少?

(3)那年城乡人口总数最多?那年最少?

(4)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完成102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 )分米 3平方分米=( )平方米

0.08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 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广场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会宁县城的街心广场图,从图中你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了?

(板书) 广场 花坛 瓷砖

长: 30米 3米 0.3米

宽: 20米 2米 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7.从老师摘录的数据中,你有没有发现这组数据比较特殊,他们的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宽呢?

8.引导学生观察广场和花坛的数据:30变成3,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20变成2,也缩小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结果600变成6,就缩小到原来的一百分之一。联系这个规律,你能说说还可以怎样得出瓷砖的面积吗?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完成这张表格:

  算式

  第一个乘数的小数位数

  第二个乘数的小数位数

  积的小数位数

  0.2×0.3=0.06

  0.5×0.3=0.15

  7×0.06=0.42

  0. 4×6=2.4

现在看起来更加清楚了,说说你发现什么了?

13.到底同学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呢?请大家举个像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交流)

(学生举不出0.5×0.2这样的例子,就由教师引出,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运用转化的策略算出0.3×0.2的结果,在学生初步会计算0.3×0.2的基础上,及时巩固计算0.5×0.3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算式并质疑“同样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根据表格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后,创设了验证的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结论的认识。运用猜想——验证——概括的模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4

教学目标:

学会用网格法来比较难以数清的对象的数目进行估测。

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我们所选的对象的大致个数。

教学难点:

选取适中的格子作为样本。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画面:木材厂堆放着一批圆木,数一数有多少根木材?

2、学生在数的过程中发现:数量太多,数不清楚,怎么办?

3、引导学生画上网格线,进行估算。

用估测的方法算出圆木的数量。

划分成同样大小的格子。

数一数一格有多少根。

乘上格数。

凑成整数。

二、小组讨论,发现问题

(1)木材在方格线上怎么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是整十数,还是整百数?

(3)每个人选取的格子一样吗,估算的结果一样吗?

小结

(1)记数对象正好在框线上,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计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看实际需要。

(3)每个人选取的样本不一样,在估测前要说明选取的是哪一个。

三、练习提高。

1、书P83,分别选取不同的格子进行估测。(学生独立作业,注意书写格式)

左上格左中格左下格

右中格右上格右下格

教师可先示范“左上格有44根”的计算过程。

2、大约有多少颗糖?

小胖数的是红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第二行第一格有3颗,

小亚数的`是绿框线的格子,进行估算。

第一行第四格有6颗,

自己选一个格子,进行估算。

四、全课总结。

五、质疑问难,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数学广场--通过网格来估算

(1)记数对象正好在框线上,可以用四舍五入法计算。

(2)凑成什么样的整数,看实际需要。

(3)每个人选取的样本不一样,在估测前要说明选取的是哪一个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怎么写篇15

教学课题:

周长和面积的对比

教学课型:

新授课

教学内容:

小数七册教材第101页例题、做一做,练习二十七第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正确区分、理解、掌握面积和周长这两个概念,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

2、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4、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周长或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IP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修改),学生各准备一张长方形纸和一张正方形纸。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⒈.知识竞答

⑴什么是图形的周长?什么叫做面积?

⑵已学的面积单位有哪些?与之对应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⑶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正方形的&39;周长计算公式是什么?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判断计算的对错。(CAI)

3.导入课题:周长和面积的对比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⒈.区分周长和面积的意义

⑴指出数学课本封面、手帕的周长和面积。(实物、CAI)

⑵指出课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2.讨论研究,教学例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⑴出示例题及想一想,分组讨论并尝试计算。(CAI)

⑵抽生汇报,相机板书

区别、周长、面积

①概念:四条边的总长、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②计算方法:(长+宽)2长宽(4+3)2=14(厘米)43=12(平方厘米)答:周长是14厘米。

答:面积是12平方厘米。

③计量单位:长度单位面积单位

3.教学例2

求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CAI)

学生尝试独立完成,抽生板演,全班齐练,引导学生区别两个44表示的不同意义。

三、反馈调查

P101做一做第2题。

35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