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
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面向大多数学生,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好的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应该怎么写?快来看看,小编给大家分享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的写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三、难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三)全课小结。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1)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3)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①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②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③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④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⑤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⑥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①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②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①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①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②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③集体订正。
④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⑤增长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2
认识毫升
教学内容:p.15~17
教学目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1、取量筒,介绍: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4、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问: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指出:饮料我们可以多喝点少喝点,但在医学上却不能有一点点的马虎,所以在用药的时候都要严格按照规定。下面这些是常见的一些规格,分别说说是多少毫升?
2、老师用量筒量出一个50毫升,然后倒入一个常见的一次性透明的杯子里,让学生感受一下其高度,然后再让学生想象如果倒入题中的这几个容器中,水面高度各可能是什么情况?
回家练习:用刚才认识的勺子(10毫升),舀50毫升水,分别倒入这几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00毫升=()升4000毫升=()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倒出100ml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进一步理解小数加、减计算的算理,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结合现实情境,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熟练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
学生完成练习八的第7题
学生直接把结果写在书本上。
学生完成后,指名交流得数,
同桌互批,全对的打一颗星。
(二)自主练习,巩固算法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八第8题
0.45+2.85=17.6+3.9=
6.1-5.78=143.9=
集体校对,分别订正。
说说计算时的注意点。
提醒: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时一定把小数点对齐后加减。
(三)分层练习
练习单
1.练习八第9题。
学生独立练习
说说如何思考的过程。
如何求王晓芳比李明跳的低的'高度,数量关系式怎样?
2.练习八第10题。
(1)读取题中表格中的信息。
(2)完成书中的三个问题。
提醒:正确找到他的最高体温和最低体温,开始时的体温和一天结束时的体温。
3.练习八第11题。
(1)独立解答前两个问题。
(2)同桌互相再提一些问题进行解答。
点拨:妈妈付出40元,求找回多少元,可以用付出的钱减去物品的价钱。
提醒学生提出问题时不要随意增加条件,符合用加减法计算的意思。
4.练习八第12题。
学生独立练习
全班交流,说说如何思考的。
点拨:要求这一天一共耕地多少公顷,要知道上午耕地数和下午耕地数,根据书本上的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下午的耕地数。
5.创编题
①修一条公路,已经修好了136米,比剩下的少86.4米,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点拨:先求出剩下的米数,再求出公路的全长。
②一桶油连桶重10.5千克,用了一半后,连桶还重6千克,原来的油和桶各重多少千克?
点拨:先求出半桶油的重量,然后乘2求出一桶油的重量,最后求出桶的重量.关注学生不同的方法。
6.智力迷宫(练习八中思考题)
(1)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小组交流想法。
(2)请学生自己解答,再次说说想法。
教师提示:引导学生先写出5.1一()=2.76,利用已有经验算出减数,然后再用5.1加上算出的这个数。
(四)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第38页的第1、3、5题。
《补充习题》第39页6、7.
提高题:
小马虎在计算3.42加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果得到了4.25。正确的结果应当是多少?
(五)家庭作业
《课课练》44页。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 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 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 ( )米=( )毫米 | 小数的大小变化 |
从( )往( )观察 小数点向( )移动 移动( )位 | ( )米=( )毫米 | |
移动( )位 | ( )米=( )毫米 | |
移动( )位 | ( )米=( )毫米 |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 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 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 )到原数( )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原数变成0.003。
5. 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构。
(1)出示例5:
师: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喜欢)、大家请看:这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 ( 生讲:一只小妖手持大锤对孙悟空说: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说:休想,看我金箍棒!他边说边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长0.009米。孙悟空说:变!他边说边把金箍棒抛向空中,金箍棒变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孙悟空又说:变!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小妖惊呆了。孙悟空再大声一吼:看棒!金箍棒变成了9米长。小妖还来不及反映,“哇!”的一声,就被金箍棒-。)
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师板:(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观察这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位数不同,大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说的不错, 这主要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师板:小数点移动(齐读)
二、小组合作,发现总结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我们接着来研究,师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0.009米的长度吗? 为了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小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小数换算成整数,用毫米来表示。
师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组数,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组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进行合作,组长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
出示大屏幕;快乐合作:
从上往下看,以第1式为标准,第2、3、4式分别同第1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2)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一:(以第1 式为标准,第2式同第1式比较,0.009米变为0.09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毫米变为90毫米,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数会缩小)
我们一起来验证。
(2)验证猜想
讨论:
从下往上看,以第4式为标准,第3、2、1式分别同第4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3)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以第4 式为标准,第3式同第4式比较, 9米变为0.9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000毫米变为900毫米,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结: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齐声读规律
把书打开到61页,完善书下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们记忆,老师把它编成儿歌,大家请看。
(5)出示四句歌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咱们班同学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能有信心用规律解决碰见的数学问题吗?咱们来个小比赛,谁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数点移到位数字的左边后填空
(1)36.8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5.41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3)128.6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判断
(1)把5.6扩大它的10倍是560。( )
(2)把1.50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缩小10。 ( )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 )
3、选择
(1)把5.08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
A、扩大到原数的10倍 B、缩小到原数的
C、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D、缩小到原数的
(2)把的一位数先扩大1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 )。
A、9 B、 0.9 C、900 D、 9000
(3)把0.717的小数点去掉后,再向左移动三位, 这个数与0.717比较( )。
A、缩小到原数的 B、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C、相等
4、思考题:
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4.02,原来的小数是( )。
四、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 齐读课题。 `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 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
三、初读课文。
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通句子(读3遍)
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 追逐 郊外 白兔 绵羊
老师 喊着 高梁 凉了
棉花 稻子 一望无边
逮蚂蚱 打滚儿 亮嗓子
(1) 自由练读。
(2) 带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3) 去拼音一行一行读,齐读
3、大家的生字词读得这么棒,相信读课文也难不了你们。第一节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谁来读?
(1)来到郊外,同学们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极了。(板书:美)谁来读第2节。(请生读,评议)
(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书:美)谁来读第3节?(请生读,评议)
(3)第4节写同学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板书:开心)谁来读?(请生读)
4、美好的秋天,尽情的玩乐,真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齐读课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游,玩得都很开心,可课文中的生字却急坏了,它们争着抢着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们,今天可别光顾着玩,还得认真写好字呀!”同学们,你们会认真写好字吗?”
2、出示:“ 追”“喊”
(1)先和它们一起打个招呼。
(2)书空这两个字的笔顺。
(3)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4)范写
追:竖笔写在竖中线,两个左框紧贴竖。点的起笔要略低,捺脚运笔重到轻。
喊:口字写得窄而上,一撇写到口字下。一横一口要靠左,斜钩对角拉拉长,最后一笔点在上。
五、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课后希望大家能把这篇美文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熟练。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7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 自主尝试计算:
(2) 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 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 练习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05=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习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怎样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单位来表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3、能用小数表示一个物体的长度、重量等。
重点难点:
1、通过测量活动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2、十进制单位间的换算。
教师准备:
测量记录表
学生准备:
常见的测量工具,需要测量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想一想,忆一忆。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1米有多长吗?
用手势表示一下,我们来看看黑板有多长?今天我们学习新课。(板书:测量活动)
二、量一量
1、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
2、汇报结果。
3、小组合作学习,怎样以米为单位来表示呢?
4、汇报:2米85厘米=2 米=2.85米
1米1分米=1 米=1.1米
小结:把几分米或几厘米用“米”作单位来表示的过程,就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三、再量一量。
同学们,在你的身边有许多物品,选择自己喜欢的量一量?以米为单位记录下来(学生自行完成填一填)。
汇报结果。
四、试一试
春天来了,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它给同学们提了几个问题请你们来回答,你们愿意回答吗?(愿意)
我的体重是1千克500克,骨骼重113克,以千克为单位怎么表示?
全班汇报:1千克500克=(1.5)千克
113克=(0.113)千克
小结:同学们都能用千克把燕子的问题回答出来,那么同学们老师的身高用米作单位,你能表示出来吗?(能)
五、激趣活动。
我请一名学生来测量我(老师)的身高,再请一名学生监督,不当之处,给予纠正。
汇报:1米70厘米=(1.7)米
下面请同学到自己的小组里任选一人,测量同学的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表示出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七、布置作业,
试一试1、2题。
板书设计:
测量活动
1米=10分米=100厘米 20厘米=0.20米
1厘米=1/100米=0.01米
1厘米=0.01米 1分米=0.1米
1千克=1000克 1克=0.001千克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注意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3、例4时,不需要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运算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其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
(二)位数不同的小数加、减法计算,是学习的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以小数形式记录的20__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成绩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20__年奥运会上,我们中国一共取得多少枚金牌?
呈现20__年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动作照片。
师:你认识画面中的人物吗?今天,小明和他的爸爸将带着我们一起回顾中国跳水比赛运动员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精彩表现。准备好了吗?出发!
继续呈现劳丽诗、李婷婷在10米跳台双人跳水比赛中的完美的空中画面并伴随着小明的声音:10米跳台双人跳水决赛开始了,第一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是由53个一和4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们知道是几分吗?(53.4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是由49个一和80个百分之一组成的,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第二轮比赛中,劳丽诗、李婷婷获得的分数整数部分是58,小数部分十分位2,百分位是0,你知道是几分吗?(58.20)哈特利、海曼斯获得的分数在49—50之间且百分位是0的两位小数,你知道是几分吗?(49.80)
随着学生的回答,呈现P96中间的表格。
女子10米跳台双人决赛成绩
国家运动员各论动作得分总成绩
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第四轮第五轮
中国劳丽诗
李婷53.4058.20
哈特利
海曼斯49.8049.20
二、探究新知:
1、提出问题:
师:看到表格中的这些信息,你们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预计学生会有以下这些答案: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两轮比赛中国队共得几分?
前两轮中国队领先几分?
┅┅
师:大家提出这么多的有价值的问题,真是了不起,老师就从你们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咱们一起来解决,好吗?
出示选择的问题: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
2、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49.80
谈一谈:这是一道小数减法算式,会做吗?该怎样计算?把你的想法和组里的同学交流交流。
试一试:学生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如何列竖式?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数位对齐)
如何计算?(从百分位减起,突出十分位上的4减8不够减,从个位退1位的过程)
竖式中的结果3.60与3.6有区别吗?(根据小数点的基本性质可将结果简化)
3、探索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师:小明在看到第二轮比赛的成绩时,不禁大叫起来: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是111.6分,爸爸也脱口而出:现在领先12.6分了。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111.6分是怎么得来的吗?12.6分呢?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学生口答出算式:53.40+58.20
试一试:独立列出竖式计算
说一说:怎样列出竖式求出中国队两轮比赛的总成绩?计算中需注意什么?继续讨论第二个问题:小明的爸爸是怎么算出12.6分的?(四人小组议一议、算一算)
交流:(生1:)先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53.40+58.20=111.60,再算出两轮比赛中国队得几分,49.80+49.20=99最后把这两个结果相减111.60-99=12.60。
(生2:)先算出第一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3.40-49.80=3.6,再算出第二轮比赛中国队领先几分,58.20-49.20=9,最后把两次领先的分数加起来3.6+9=12.6。
师:两种结果12.60和12.6一样吗?为什么?(突出小数性质的应用)
4、概括计算法则:
师:小明看到大家计算的干劲挺足的,特别佩服你们。他想现在大家一定都很清楚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回想一下刚才的计算过程和结果,自由谈一谈列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生:小数点要对齐,
生: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生:哪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
生:哪一位不够减从前一位退1再减,
生: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三、巩固深化:
1、继续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跳水比赛的第三轮比赛的成绩:
师:跳水比赛第三轮的成绩出来了,根据这些成绩,小明写下了一些算式,算一算这一些算式的结果,并动脑筋想一想从这些算式你知道有关跳水比赛的哪些信息?出示算式:82.80-76.5012.6+6.382.80+111.676.50+99学生任选两道算式计算后再交流:从第一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第三轮比赛领先了6.3分。
从第二道算式我知道中国队前三轮比赛共领先18.9分。┅┅
2、用小数的加减法计算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交流各自收集到的20__年奥运会中国运动员的一些用小数形式记录的成绩,
学生之间根据这些数据提出加减计算的问题,并口答出算式。
全班一起列竖式计算。
3、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师:用小数加减法既可解决比赛中的一些计算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各小组四人交流后再汇报:
生:计算生活中的用水、用电、用煤气的价钱;
生:计算购买有关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的价钱;
生:计算家里的电话费和上网费一共多少钱?
┅┅
师:小明在购买生活用品中碰到了问题,你能帮小明出出主意吗?原来,小明看上了几样喜欢的东西,可是,他的零用钱只有50元,买什么好呢?出示:
一双运动鞋38.5元一根跳绳4.8元
一本课外读物7.65元一瓶饮料3元
(独立计算后交流)
四、课堂小结:从今天这一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外作业:课本练习十六:1、2。作业本P4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竖式写法.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复习:
笔算:少先队员采集中草药,第一小队采集了3735克,第二小队来集了4075克.两个小队一共采集了多少克?
读题,用竖式解答.(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说一说: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二、探究新知
1.揭示课题:同学们,我们学习小数加、减法。
2.情境设置:同学们交过电话费吧,小兰家一月份的电话费是37.35元,二月份的电话费是40.75元,两个月一共交电话费多少元?
1)学生自主列去式计算,有问题可以同桌讨论(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2)教师提问:得数是78.10末尾的0怎么处理?
3)学生计算后引导学生说一说,竖式计算37.35+40.7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4)小组讨论:例1与复习题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提示:小数加、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板书:小数加法的意义)
练一练:12.03+0.875
试算,二个人在黑板上板书,老师也板书:
12.03
+0.875
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小数点对齐、小数点对齐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怎么计算小数加法?
(由整数加法类推学习小数加法,由直观到抽象,学生易理解、易掌握,再由迁移法对小数减法进行推导)
出示例一的后一问:二月份经一月份多交多少元电话费?
同桌讨论(二人板演,其他人在本子上做)
得数3.40后现的0怎么处理?
引导学生说一说,用竖式计算40.75-37.35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练一练:7.81-4.075
1)教师提问:这道小数减法式题被减数的千分位上没有数,计算时怎么办?
大家讨论,发表意见。
2)学生尝试:二人板演,其他在本子上做,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最后说明:被减数千分位上没有数可以添“0”再减,也可以不写“0”,把这一位看做“0”来计算,以后计算时,遇到这种情况也可以这样处理。
3)大家发表意见,总结小数减法计算法则及计算技巧。
4)引导学生总结: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3.观察,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小组合作交流,观察,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进行小数计算时先干了什么(列竖式),列竖式应注意什么?(小数点对齐);对于计算的结果,当小数末尾有0时,是怎么样处理的(去掉末尾的0)
三、课堂练习
1.练习课本P97的“做一做”题目
小数加、减计算很容易出错,你有什么办法知道自己做对了吗?
2.生活实践题
老师身高1.59米,凳子高0.64米,老师申在凳子上能摸到2.4米处的奖状吗?
四、作业布置:作业本P4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示:
巩固小数加减法的法则,加减法关系并掌握小数加减法应用题。
2、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法则,加减法关系。
教学难点:运用法则进行准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小数加加减法的方法是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0.7+0.94.7-0.50.56-0.461.2+0.8
1-0.40.39+0.157.7+0.63.6-0.8
4.8-35.7+0.20.6-1.67+2.3
3、板演下面各题并验算
8.02+15.28108.5-35.0525-16.07
提问:小数加减法是如何计算呢?
二、笔算练习
1、完成下表,并说说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单位:元)
根据信息说说你了解到什么?
2、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学生计算时,应作如下提示:①想清楚不同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②计算时,可先将复名数改写成小数,然后再计算;③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
三、解决问题
1、王叔叔一天卖菜的收入如下表
2、班里要买一个球和一个排球。
3、一些女子田径项目的中国记录和世界记录(截至20__年1月)如下表。
它们各相差多少?
四、总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作业本P44
第四课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个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的计算.
2.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获得新知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运算顺序.
2.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口算
0.78+0.065.2+0.480.8+0.4
1-0.273.8+6.41.25+0.75
10.5-6.59.8+0.21+2.7
2.说出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4834-(395+988)165+807+994
(二)教学实施
1.出示主题图
2.自读题意(小组交流)
3.观图后提出问题
完成比赛,自行车运动员还要骑多少千米?
4.集体交流解法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题)
5.师生互动:
师板书: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483.4-(39.3+98.8)483.4-39.5-98.8165+80.7+99.4
=483.4-138.3=443.9-98.8=245.7+99.4
=345.1(千米)=345.1(千米)=345.1(千米)
6.验证:
叙述各自的检验方法,可用逆运算的方法,也可用计算器对自己列的`算式算一遍.
(三)巩固新知
1.判断下列计算题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39.9+(20.1-1054)(2)(3.74+12.6)+268-43.2
=3.99+18.56=16.34+224.8
=22.55=241.14
(四)课堂小结
小数混合运算与整数混合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是否相同?(学生答)
师强调:小数加减法计算时要对齐数位,养成做完后检验的好习惯.
(五)作业布置
作业本P45
(六)板书设计:
例3:
方法一:方法二:方法三:
483.4-(39.3+98.8)483.4-39.5-98.8165+80.7+99.4
=483.4-138.3=443.9-98.8=245.7+99.4
=345.1(千米)=345.1(千米)=345.1(千米)
答:运动员还要骑345.1千米
第五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有限个例证使学生理解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显示小学春季运动会的场景,伴随声音响起,下一个项目是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请四年级各班做好准备。画面分别出示四年级4个班运动员50未成绩的情况表。
20__年校春季运动会径四年级组男子4×50未接力赛选手情况:
班级各位选手的50未成绩/秒可能的总成绩
第1棒第2棒第3棒第4棒
四(1)班8.488.548.528.46
四(2)班8.408.568.618.39
四(3)班8.328.688.708.36
四(4)班8.428.678.588.50
提问:根据这张表提供的信息,请你猜一猜,哪个班可能是冠军?四(1)班可能得第几呢?
二、经历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过程,理解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1、在交流中感受算法的多样化。
师:请你用自己的方法先算一算四(1)班的总成绩,看谁算得又对又快。有几种方法?小组里讨论一下,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出来。在黑板上演算出来。
方法1:8.48+8.54+8.82+8.46方法2:8.48+8.54+8.52+8.46
=17.02+8.52+8.46=(8.48+8.52)+(8.54+8.46)
=25.54+8.46=17+17
=34(秒)=34(秒)
方法3:8.48+8.54+8.52+8.46
=8×4+(0.48+0.52)+(0.54+0.46)
=32+1+1
=34(秒)
2、在对比中感知较优的算法
师:上述三种算法中,你认为哪一种较优?为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己思考,说出较优算法的理由,然后在班上交流,集体回答是第二种,选出几个代表都说应用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3、推出加法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师:你能用简便方法算出四(2)班、四(3)、四(4)班总成绩吗?要求每一位学生用较优的方法,写出简算过程,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体反馈。
四(2)班、四(3)班、四(4)班成绩分别33.96秒、34.06秒、34.17秒(过程略)
师:通过上面4次简便计算,你认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吗?各举3—4例说明。
请1、2名同学将所举例子写在黑板上,全班交流评判。通过多个有限的简算实例,帮助学生合情推出“加法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仍然适用”。
交代课题:让学生齐读课题
在口里填上适当的数:
(1)6.7+4.95+3.3=6.7+口+4.95(3)6.38+1.72+3.62=6.38+口+1.72
(2)(1.38+1.75)+0.25=口(口+口)(4)(2.55+7.7)+(2.3+7.45)=(口+口)+(口+口)
小结:这堂课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现在来谈谈你的感受,你有什么收获?
(找几名学生回答后,老师作一下小结)
作业布置:作业本P46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第105页练习十八
课型:练习课
教学要求:
1、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从现实情境中发现并提出简单数学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口算
0.4+0.6+57.5+3.1+2.510-2.5-2.5
21-7.7-2.38-2.59+3.610-2.4
二、简算练习
1、在下面的里真上适当的数,在〇里填上“+”或“-”。
3.5+10.06=+3.85
10.24+8.2+1.8=10.24+(〇〇)
18.76-(3.76+0.53)=18.76-〇
32.17-0.46-4.54=32.17-(〇)
2.下面各题能用简算的就用简便方法讲算.(比赛完成)
1.25+3.7+0.755.6-0.18-1.2
7.08+16+8.210+0.009+0.191
3.75-0.75-1.2580-19.4-8.09-3.51
5.6+0.5-5.6+0.57.2+5.6-2.8
三、解决问题
1、P1054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2、P1065
提问[1]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2]你能根据信息解决什么问题?
[3]这道题要求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4]独立完成
[5]怎么算比较快?
3、P1067(同上)
4、P1068、9
四、作业:作业本P47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11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通用2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篇1
课题 简易方程课型新授教法讨论、讲解、演示 教学目的 1、结合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2、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等量关系。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重点、难点及关键 理解方程的意义。 备课人教具 简易天平、砝码、小方木块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活动一: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我国的珍稀动物。谁能说一说你了解哪些珍稀动物?出示信息窗一,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阅读文字信息。学生观察主题图,认真阅读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适当板书,如白鳍豚、大熊猫、东北虎等。活动二:探究用含有字母的等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x±a=b)师:看了这些信息,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__年的只数与1980年只数的关系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或全班交流。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①__年的只数+300=1980年的只数。②1980年的只数-300=__年的只数。③如果用字母a表示__年的只数,可以写成a+300=400。师:一般情况下,用字母χ表示未知数。我们可以把它们之间的相等关系用χ+300=400来表示。活动三:借助天平理解等式。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把图中数量间的关系表示出来了。我们还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等式。师介绍天平功能、结构、使用方法等。1、借助天平理解已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10克+10克=20克2、借助天平理解含有未知量的相等关系。20+χ=503、借助天平示意图理解例题中的相等关系。出示天平示意图:左盘是χ和300,右盘是400,天平平衡,用等式χ+300=400表示。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一说对天平的认识,老师补充完善。分组实验:①天平左盘放一个10克的砝码,右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不平衡,可以用式子10<20表示;②在左盘再放上1个10克的砝码,天平平衡了,用等式10克+10克=20克表示。分组实验:天平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一个不知重量的方木块,右盘放一个50克的砝码,一成天平平衡,用等式20+χ=50表示。学生根据实验经验理解χ+300=400。活动四:探究用含有χ的等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aχ=b)师: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类似的问题吗?学生看信息,自主提问题。可能会提出“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熊猫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只数的关系”、“怎样用含水量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东北虎__年的只数与__年只数的关系”。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非常好。我们先来解决“怎样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熊猫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只数的关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并用式子表示出来:①人工养殖的只数×10=野生的只数。②用字母χ表示人工养殖的只数,用等式表示为χ×10=1600。出示天平示意图:左盘是10个χ,右盘是1600,天平平衡,用等式10χ=1600表示。活动五:探究用含有字母χ的等式表示数量间的关系(ax±b=c)师:你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怎样用含有χ的等式表示东北虎__年的只数与__年只数的关系”吗?学生自主探究,然后交流。教师可出示天平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等量关系。活动六:概括方程的意义。师: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χ+300=400、10χ=1600、3χ+100=1000,你有什么发现?学生自由谈想法:生1:我发现它们都是相等的式子。生2:我发现每个式子里都有χ。生3:……小结:像χ+300=400、10χ=1600、3χ+100=10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活动七:自主练习1、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师:你认为一个式子是方程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小结:同时具备“含有未知数”、“相等的式子”这两个条件才是方程。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2、看图列方程。完成自主练习第2题。要求学生先找出图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独立列出方程。(集体交流)3、完成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再进行交流。)活动八:全课总结:引导学生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χ+300=40010χ=16003χ+100=1000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 学 反 思 课题 方程的意义课型练习课教法练习法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2、结合生活实际,能用方程表示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及关键 用方程表示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备课人教具 天平 授 课 过 程 第4题是结合学生熟悉的情境理解方程意义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再进行交流。交流时重点说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师要注意:学生所说的等量关系要与所列的方程一致。第5、6题呈现了北京到广州的路程的有关信息和山东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的部分数据,要求学生用方程表示其中的等量关系。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山东省的人口状况,体验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数学问题,一方面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练习时,要先引导学生看懂题意,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独立完成,然后进行交流。第8题是以统计表的形式展示了大豆与豆腐数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解决第二问时,学生可能找不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教师可提示学生,从表格中寻找数量间变化的规律,根据规律找到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大豆数×3=豆腐数,然后再列出方程。第9题是根据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列出方程的题目。练习时,同样先让学生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即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然后再列方程。该题既是对方程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又是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进一步巩固。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9、4x=36(5+x)x2=14 教学反思 课题 解方程 课型新授教法讨论、讲解、实验 教学目的 1、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重点、难点及关键 学会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 备课人教具 天平、小物品 授 课 过 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国家的一些珍稀保护动物,你知道吗,金丝猴也是我们国家的珍稀动物,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关它的一些情况。二、探索方法。1、出示情景图,学生读上面的信息,并说说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2、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学生说出算式:860-600=260(只)3、如果用未知数x表示增加了得只数,你能用方程表示出__年的金丝猴与1993年的金丝猴的数量的关系吗?学生列出方程:600+x=860看着这个方程,你想知道什么?(怎样求x?)4、引导学生借助天平研究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任成立。学生实验(1)x=20 x+10=20+10 (2)x+10=10+10 x=105学生小组合作.在前面实验,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6、师生共同概括得出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7.`给学生介绍用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书写格式:先写出“解:设……”,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然后求方程的解,最后检验、写答案。8.根据以上探索过程,教师向学生说明: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三、解决问题1、__年白暨豚大约有多少只?学生独立解决2、课后练习1:巩固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四.课堂小结: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 布置作业:自主练习2 板 书 设 计 解方程解:设大约增加了x只金丝猴600+x=860600+x-600=860-600 x=260答:__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260只。 教学反思 课题 解方程练习课型练习课教法练习法 教学目的1、巩固用方程解答简单的应用问题。2、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意义。 重点、难点及关键 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备课人教具 天平 授 课 过 程 第2题是解方程的题目。练习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书写解方程的格式,一般情况下先要写“解:”,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交流时,注意让学生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并提示学生别忘了检验。第3、4、6——8题都是利用方程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形式活泼新颖:有对话、有图表、还有文字;内容丰富多彩:有体重、有部分省份的人口数量、有全国小学学校数量、有计算机知识、还有环保内容。这样安排,既可以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方程,又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习时,都需要引导学生先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同时,要求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其中第3题的第(2)题,既可以根据“标准体重+重(轻)的千克数=现在体重”的等量关系列方程,也可以根据“现在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现在体重)=重(轻)的千克数”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6题中“野生动物园的动物共计200余种”是多余信息,要注意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列方程。为了扩大学生视野,在用足、用活教材提供的练习素材的同时,还可以密切联系当地实际,寻找身边合适的问题去研究。第5题是选择正确的方程的解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学生既可以用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检验的方法进行判断,也可以把方程解出来之后再选择。同时,也可以向学生说明方程的解一般写成如“x=2”的形式。 板书设计解方程练习6、解:设二级保护动物有x种54+x=11654+x-54=116-54 x=62答:二级保护动物有62种。 教学反思 课题解方程 课型新授教法演示,实验、讨论 教学目的1、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 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及关键 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备课人教具 天平,小物品 授 课 过 程 授 课 过 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一下珍稀动物,出示情景图二、自主探索: 1、学生读信息图,说说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如: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2 、让学生独立列出方程:3x=1500 看这个算式,你会求出方程的解吗?3、学生小组合作,用天平实验研究此方程的解法。 x=20 __4=20x4 3x=30 3x__3=30__34、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等式的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同时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等式仍然成立。5 、根据上面的结论学生试着求出3x=1500的解3x=1500 3x__3=1500__3 x=500学生独立检验方程的解6、学生自主解答:我国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有多少只?先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10χ=1600,再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进行交流。交流时,重点说说解方程的依据。 三、自主练习:1、第1题是判断对错的题目。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并改正,然后交流。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明错误的原因及矫正的方法和依据。2、第2题是选择正确的方程的解的题目。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学生既可以用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检验的方法判断,也可以把方程解出来之后再选择。四、小结:这节课你解决了哪些难题?五、作业:课后3、4 板 书 设 计解方程解:设我国现存黑鹳x只3x=1500 3x__3=1500__3 x=500答:我国现存黑鹳500只。 教学反思 课题 解方程练习课型练习课教法练习法 教学目的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重点、难点及关键 熟练的运用方程解决问题 备课人教具 授 课 过 程 1、第3、4题是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以及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2、第5、6、10题是解方程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充分交流,交流时选择几道典型题目说一说解方程的依据。比如:第5题中的两道题,第6题中的1.2χ-1.4=8.2、2+4χ=3.6,第10题中的χ+28=36、2χ=4.6等等。同时,注意提示学生进行检验,养成自觉验算的良好习惯。3、第7、8、9、11、13题都是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然后通过交流进行订正、体会不同的解决策略,同时进行自评和互评。其中第7、9、11题,学生解答时用算术法是可行的,但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更应该重视让学生用方程来解决问题。第13题数据比较大,要注意计算的正确性。4、第12题,提供了华氏与摄氏温度的换算公式。练习时,先引导学生弄清f=1.8c+32所表示的含义,解决第1个问题可以用算术法解决,因为这个问题属于顺向思维,可以直接套关系式:f=1.8c+32;第二个问题是已知华氏温度求摄氏温度,属逆向思维的问题,可以用方程解决。 板书设计 解方程练习12、解:设摄氏温度是x1.8x+32=94.11.8x+32-32=94.1-32 1.8x=62.1 x=34.5 教学反思 课题方程解决应用问题课型新授课教法演示、讨论、讲解 教学目的1、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2、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 重点、难点及关键利用线段图理解数量关系解决应用问题备课人教具 多媒体、学具 授 课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上海野生动物园信息图观察信息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同学们提出这么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先来研究这个问题“东北虎和白虎各有多少只?”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你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想一想,有想法后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小组长做好记录学生交流想法(可能出现算术法和方程,重点介绍方程)教师借助线段图分析解法。设白虎的只数是χ只,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该怎样表示(7χ只) χ只白虎: 16只 7χ只东北虎: 列出方程:χ+7χ=16这个方程该怎么解呢?试着解方程交流解法:先算出7个χ加上1个χ等于8个χ,再算出χ等于2。算出白虎2只再根据7χ求出东北虎有14只。教师强调书写的方法。 三、自主练习1、 看图列方程19页第一题,对第二幅图重点引导“40表示的是哪一部分”2、 解方程19页第二题,注意学生的算法,对后进生加强辅导。计算完后提倡检验。四、小结:师:通过研究说说本节课有哪些收获?五、作业:课后3 板书设计 方程解决应用问题解:设白虎有x只,那么东北虎就有7x只7x+x=16 8x=16 x=27x=7x2=14答:白虎有2只,东北虎有17只。 教 学 反 思 课题 解方程课型练习课教法练习法 教学目的1、巩固用方程解决问题。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重点、难点及关键用方程熟练解决问题备课人教具 无 授 课 过 程第3题是一道实际应用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先确定设为x的量,并说明理由。再找出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并解答。第4、7题是循环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让学生独立完成,注意说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第1个问题可以直接根据减法意义解决,第2问是顺向思维,直接用算术方法解决比较简单。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对第4题与第7题的第(2)题进行比较,明确在单一量已知的情况下,用算术法解决比较简便,在单一量未知的情况下,用方程解决比较简便。第8题是一道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解决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决。如果用算术法解决,很容易出现如845-38+24这样的错误。如果用方程解决,根据图中信息很容易找出“原有人数+转入人数-转出人数=现有人数”的等量关系,把上学期的人数设为χ,列出方程χ+38-24=845。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该题用方程解决起来比较容易。第9题是一道星号题。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做统一要求,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我学会了吗?”呈现的是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有关信息,通过解决问题达到综合复习和反馈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目的。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信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进行自我检测和反馈。板书设计解方程练习9、解:设叶子赢了χ盘。2χ+(10—χ)×1=14 2χ+10-χ=14 χ+10=14 χ=4答:叶子赢了4盘。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篇2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教案分析(青岛版)
课 题:简易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具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一、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白鳍豚情景图
数学信息:1980年约有400只,比__年多300只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探究
同学们真了不起,用不同的方法把图中的数量间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我们还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等式。
师介绍天平的功能,结构,使用方法。
1借助天平理解已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2借助天平理解未知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3借助天平理解例题中的相等关系。
三解决信息窗二的问题:
1能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出大熊猫人工养殖的只数与野生只数间的关系。
2能在天平上表示出来吗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怎样用含有x的等式”表示东北虎__年的只数与__年只数的关系吗
师可出示天平示意图
五、概括方程的意义
观察黑板上的式子,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总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六,自主联系
1判断那些式子是方程
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2看图列方程
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出白鳍豚__年的只数与1980年支数间的关系.
学生交流:可能有以下情况
__年只数+300=1980年只数
1980年只数-300=__年只数
字母表示:a+300=40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盘放一个20克的砝码和放不知重量的木块,右盘放50克砝码,天平平衡,得出20+x=50
生表示出例一的关系:
生自己交流:
1人工养殖的只数x10=野生的只数
生自主探究,然后交流。
生自由谈想法:
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在判断对错的同时,说出判断的依据。(生自己概括)
自主练习2,3
让生独立写出等量关系式并列出方程,在进行交流。
生谈收获,并找出不懂得地方。
关注学生能否独立的思考,合作探索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
关注学生参与操作,观察,试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归纳概括能力。
关注生能否独立分析等量关系,用字母表示出来。
关注学生的归纳,概括水平。
关注学生能否依据方程的意义来进行判断。
观察学生能否正确的根据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写处方程。
课 题:等式性质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二、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金丝猴情景图
数学信息:金丝猴的数量从1993年的600多只,增加到860多只。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求x呢?
二.
我们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
三,那么天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天平会如何呢?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600+x=860吗?
五、同学们能解决出:__年白鳍豚的只数吗?
六,自主练习
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__年比1993年大约增加了多少只金丝猴
学生交流:
1993年只数+增加的只数=__年只数
字母表示:600+x=86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右盘放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平衡,得出x=20,然后方程两边各放上相同质量的砝码10克,发现了什么?
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生自己交流,体验。
得出: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印象。
总结: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生做自主练习1,2
课 题:等式性质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2引入对ax=b和ax+b=c这类方程方法的学习。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三、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黑鹳情景图
数学信息:国外仅存1500只左右,约是我国现存黑鹳只数的3倍
解决问题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怎样求x呢?
二.
我们可以借助天平来研究。
三,那么天平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天平会如何呢?
四、能用刚才的思路来解决3x=1500吗?
五、同学们能解决出:
1, 我国人工养殖的大熊猫有多少只。
2,__年繁育基地有多少只东北虎?
六,自主练习
七总结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我国现存黑鹳多少只?
学生交流:
我国现存黑鹳只数x3=1500
字母表示:3x=1500
小组合作,分组实验,左右盘放相同重量的物体,天平平衡,得出x=20,然后方程两边各放上4个相同倍数的砝码,发现了什么?
生得出:等式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生自己交流,体验。
得出: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师生共同解决,加深印象。
总结:等式性质二
生做自主练习5,6
生自己感受,在充分体验后提升。
关注学生参与操作,观察,试验活动的积极性和归纳概括能力。
放手让生自己体验。
2是将等式性质一二结合起来,考查学生的知识。
课 题:解较复杂方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引入对ax+bx=c这类较复杂方程的学习。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景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与对话
说 明
评价重点
四、 创设情景:
出示珍稀动物东北虎情景图
数学信息:截止到__年,一共有成年东北虎和白虎16只,东北虎的只数是白虎的7倍。
根据这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
同学们的方法真多,我们来共同研究一下:那种方法最简单,最方便。
师提倡同学们用线段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三解决7x+x=16的解法
师适时引导:7个x加上1个x等于8个x
四、总结:线段图的画法和倍数方程的设法。
五,做练习:6
学生观察信息,提出问题
问题出示:东北虎和白虎一共有多少只?
学生交流:根据设的不同,可能有以下情况7x+x=16 x+x/7=16等等。
生达成共识:7x+x=16,也就是说设白虎的只数为x只,最简单。
生自己探索。得出
让生通过线段图自己得出7x+x=8x
应注意以下几点:1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可以增加一些单项练习,2遇到未知数时,要选择合适的位置数量设为x
关注学生能否独立的思考,合作探索,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
让学生充分体验出党有倍数关系时,设倍数小的最为简单。
线段图的作用关键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方程。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教学反思: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13
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精选2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篇1
总复习
(一)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复习目标: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过程:
1、复习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2、小数性质
(一) 复习概念
(二) 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3、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缩小10倍 b扩大10倍 c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练习: 2.37米=( )厘米 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吨 6.5吨=( )千克
1吨25千克=( )吨 52米4厘米=( )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4、 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练习
总复习(二)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33?3+1 6?7+5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及验算
3、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4、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5?(12?12?12+12)
=5?(0+12)
=5?12
=60
2、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 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一、 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总复习(三)位置与方向
一、 复习内容:位置与方向(练习卷)
一、 复习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二、 复习过程:
1、 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 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 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 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总复习(四)空间与图形
一、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 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 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 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 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
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 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 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总复习(五)统计
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1、 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__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 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 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p127统计9、根据1997-__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数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 分组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小段时间(如:1998—变化情况)
(3) 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 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p131 14 根据我国1997—__年博物馆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总复习(六)综合复习
复习内容:课本练习二十一
复习目标: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综合的梳理,通过讲评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灵活、牢固。
复习过程:
1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5+63+37+22 (2)8×(11×125) (3)25×11 (4)72×125
(5)54×99+54 (6)3900÷25÷4 (7)(100+4)×25 (8)16×43-43×6
分析:(1)注意在简算过程中要凑成整数的需要加上括号
(2)注意8和125的关系,8×125=1000,所以要把他们先乘
(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数的数,所以25×11=25×(10+1)=25×10+25×1
(4)注意72×125,看到125想到要找个8相乘,所以可以拆成(8×9)×125=(8×125)×9
(5)(7)(8)注意用乘法分配率
(6)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减去连个数的积
2、递等式计算
强调计算准确,并在稿纸上列竖式检查
3、填空课本p1281、2、3题
4、选择:
(1) 下面数量中与1.2分米不相等的是
0.12米 1.20分米 1.02分米 12厘米
分析:此题考核小数的性质和单位换算,小数点的移动。在讲评过程中,注意再次复习这几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2) 下面每组3个角不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是
分析:考核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只要每组答案三个度数和是180度的就是正确的
(3) 下面每组三个角,不能为成三角形的是
分析:此题考核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实践操作
(1) 位置与方向
注意:强调要先找出观测点,在观测点上画十字。先看所去地点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上,最后量角度,并标上角度和线段
(2) 统计图
注意:画统计图时要先描点再连线,并要标上数字
6、课本中剩下题均独立完成。
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篇2
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有:观察物体(为)、三角形、图形运动(二);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有: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实践与综合领域的内容有: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综合与实践等。
所以,对本册教材的复习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过程体验,体现知识的概括、总结、分类、系统化的过程,要改变学生的复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复习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复习重点: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复习难点: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措施:
这册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基本概念多,也比较抽象,很多内容都是今后进一步学的基础。
通过总复习把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梳理,使学生对所学概念、计算方法恶化其他知识有更好的掌握,并把各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通过总复习,查漏补缺,使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能弥补当初没学会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总课时:8课时
分课时:
数与代数-------------------------------------------------------2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2课时
图形与几何-----------------------------------------------------2课时
统计与概率-----------------------------------------------------1课时
综合与实践------------------------------------------------------1课时
数与代数
第一课时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P110页的第1题及P112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运算的顺序,巩固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复习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会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简算。
3、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运算、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减法以及除法的运算性质,会运用定律与性质进行简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75-55=25×8=200÷25=0÷50=100×0=
师:你能说出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吗?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加法定义)
师:根据这一组算式中的减法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减法,它与加法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减法定义)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乘法定义)
师:根据乘法的意义,说一说它与加法有什么联系?
师:什么叫做除法,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除法定义)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从上面的题中可以看出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四则运算中,你知道哪些与0有关的运算知识?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与有关的运算知识)
2、复习括号。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1)你能把分步算式整理成综合算式吗?
①20×5=100②70-30=40③477-27=450
150-100=5015×40=600450÷9=50
50+25=7527+600=6274500÷50=90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谁能说说含有中括号和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生: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师:一个算式里,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想改变某一个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要使用括号,如果想改变一次就使用小括号,想要改变两次就使用中括号和小括号。
3、整理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谁来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用字母表示的?
生:a+b=b+aa×b=b×a(板书)
师:这两个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师:谁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
生:(a+b)+c=a+(b+c)(a×b)×c=a×(b×c)(板书)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个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师:(a+b)×c=a×c+b×c(板书)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说出这个式子的意思吗?它与乘法的结合律不同在哪里?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式子(a+b)×c=a×c+b×c是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一种运算,乘法分配律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乘法结合律只能改变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改变运算顺序后是求两积之和。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今天还学习过哪些运算的规律?
生:减法的运算性质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师:你会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生:a-b-c=a-(b+c)a÷b÷c=a÷(b×c)
师:这些运算定律或性质有什么实际应用?
师:通过上面的复习,关于四则运算、括号以及运算定律等知识,你知道了哪些?下面看教材第109页第1题。
师: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时,我们要根据算式的具体特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复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生1: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生2:我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生3:我再来熟悉一下运算定律。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3)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4)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或者a×(b+c)=a×b+a×c。
(6)某些乘法算式,可以把某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和(或者积)后,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或者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生4: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叫做除法的运算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在进行连减计算时,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叫做减法的运算性质,即a-b-c=a-(b+c)。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四则运算以及运算定律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通过复习,加深了对四则运算定义的理解,系统地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认识到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能熟练地应用运算的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提高了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
教学内容:P110页的第2题及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第5、第7、第16、第19、第2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回忆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点移动,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加、减法以及简算等)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与内化知识。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与单位换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小数加、减法及其简算等。
教学难点小数与单位换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篮球巨星姚明之所以能在20__年以状元的身份加盟NBA火箭队,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身体条件很出众。
(课件出示:姚明身高2.26米,臂展2.21米,腰围1.42米)
师:读完上面的信息,你对上面提到的数有哪些认识?(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板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师:小数的意义和数位顺序表,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填空。
(1)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2)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右边第一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是。
(4)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
(5)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6)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
(7)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两位小数有个。
(8)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9)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小数与分数有何区别,它们又有怎样的联系?
师:读下面的数(出示)
25.3359.031102.450.2650.0710.010106
师:读写小数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师:改写或者化简小数的根据是什么?
2、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师:比较下面信息中三个小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大?
(出示:姚明身高2.26米,臂展2.21米,腰围1.42米)
师:你能把2.26变成22.6吗?
(指名回答)
师:小数点位置移动了,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教师出示答案)师:我们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做什么?
生:小数单位之间的改写,对较大数进行改写。
3、复习小数与单位换算。
师:姚明身高的数值2.26米除了可以用米表示外,你还能用厘米、千米作单位写出来吗?你能用复名数表示出来吗?(学生回答)
师:上面的改写用到了哪些知识?你试着完成下面的练习。
(出示)
2.37米=厘米1.46米=毫米5070千克=吨
6.5吨=千克1吨25千克=吨52米4厘米=米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师: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应注意什么?用小数表示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复习小数与近似数。
师:想一想,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出示)
(1)因为姚明的篮球水平高,收入也非常可观。在20__—011赛季,姚明的月薪达到了1258000美元(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年总收入156300000元(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某体育用品超市规模很大,一小时的营业额可以达到29500元,你能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吗?如果保留一位小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5、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和简便计算。
师:竖式计算并验算。
4.92+5.08=5.1-3.24=15-12.78=3.5+4.67=
师:先观察数字特点,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计算。
4.9+0.1-4.9+0.134.02+13.5+0.98
5.6+2.7-4.45.17-1.8-3.2
9.95-(4.95+3.14)8.43+2.87+0.57+0.13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和简算,你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完成教材第109页第2题,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生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0.01、0.001„„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的进率都是10.
生2: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是几读几,依次读出;写小数时,小数点写作“.”,小数部分读几就写几。
生3: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
生4: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整数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运算中同样适用。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对每个知识点中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归类整理。
生2:通过交流及其他同学的补充完整,提高了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生3:学习了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
五、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三角形
教学内容:P111页的第3题及P113页练习二十五的第8—10题、第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不同的分类方法及各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完善三角形的认知结构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稳定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有关平面图形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几何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教学难点知识的联系及应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及三角形图形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看见兔妈妈撘的三角形房子非常牢固,它们都要改造自己家的房子。小象准备了三根木料做屋顶,长分别是15米、25米、52米。同学们,它能围成房子吗?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板书)
二、自主探究
1、三角形的认识及各部分名称。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教具,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
师: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重点强调“围成”)。
师: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上课开始的“小象搭房子”的问题你会解答了吗?同桌交流,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通过汇报出示课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说说下面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指着三角形中的虚线问)这是三角形的什么?(复习底和高)
师:画出三个图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展示)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指着锐角三角形)它有几条高?依次引出直角三角形(重点强调直角边互为底和高)、钝角三角形(教师示范画钝角一条边上的高,在三角形外边)各可以画出几条高。
2、整理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下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求出来的?(学生自由回答)
师:在解答过程中,你运用了数学的哪些思想方法?(学生自由回答)
3、整理复习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
师:猜一猜下面的每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师:说一说这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判断。
(1)任何三角形中都有两个锐角。
(2)钝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
师:如果把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你能用图示表示出这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4、整理复习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
师:三角形如果按边分,你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类?你能把结果写在下面的圆圈里吗?(学生回答)
师: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厘米和5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从两种情况分析)
(2)一个当药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其中一条边长4厘米,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厘米?
(3)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是18厘米,一条腰长6厘米,底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等边三角形)
师: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边相等,三个角相等且都是60°.
师:完成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学生自由回答)
(1)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9厘米,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可能是多少厘米?
(2)3厘米、4厘米、2厘米;4厘米、4厘米、2厘米;3厘米、3厘米、3厘米。
观察这三组的数字,判断围成的三角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能判断出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看教材第110页第3题,独立完成,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生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师等边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生2:只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生3: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它有可能是等腰三角形,但一定不是等边三角形。生4: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可能是钝角三角形。生5:有三个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师:关于三角形的复习,你还有哪些知识上的收获?
生: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还可以用三个顶点的大写字母表示。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复习三角形,你有哪些收获?
?
板书设计
第2课时观察物体(二)与图形的运动(二)
教学内容:P114页练习二十五的P11—13题。
教学目标
1、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和判断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形状。
2、给出3组由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并判断。
3、轴对称和平移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轴对称的性质和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图形的平移。
教学难点:体会图形的变换和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学生回答)
师: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本册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相关内容:观察物体(二)、图形的运动(二)。(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复习观察物体(二)
师:小明从前面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他看到的图形是
示课件)
师:你是怎样判断观察结果的?说说你的观察方法。
生:先看层数,再看每层小正方体的个数与位置。
,下面哪个是正确的?(出师:用5个正方体摆成一个立体图形,从前面看是
这个立体图形是。(课件出示)
师:你是怎样确定答案的?,从上面看是,从左面看是,
生:我是先从前面看到的形状开始思考的,然后确定是C,但是还不能确定正确,需要与从上面和左面看的形状进行核对,最后才确定答案。
2、复习轴对称和平移。
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生: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
生: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
师:已知对称图形的一半,怎样画出它的另一半?
生:现将已知图形的每个角的顶点,在对称轴的另一端以对称轴为中点,量出与它们相对称的点,最后将这些点用已知图形的连接方法一一连接起来。
师:关于对称和平移,你想挑战一下自己吗?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按要求画一画。
①将图形沿OA线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②再将整个图形向右平移7格。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关于对称,你知道哪些知识?
生: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分别在对称轴的两侧,并且与对操作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还和对称轴互相垂直。
师:关于图形的平移,具有哪些特征?
生:图形平移前后形状和大小不变,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师:从一个方向观察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能确定形状吗?从几个方向观察可以确定?
生:从一个方向或者两个方向观察小正方体,是不能确定其形状的,只有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才可以确定其形状。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复习观察物体与图形的运动,你有哪些收获?
生1: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生2:通过复习我知道了,要养成乐于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体会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第1课时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P111页的第4题及P114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第15题、第1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会根据图上的相关数据回答问题。
教程与方法:进一步熟悉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认识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会求数量关系稍复杂的平均数。
教学重点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掌握求平均数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复习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回忆一下,你还知道哪些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板书: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平均数。
师: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出示课件)
小明身高140厘米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师: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师:20__年小刚家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
师:张妍上次考试中,语、数、外的平均成绩为96分,其中语文95分,数学99分,那么她外语考了多少分?(学生回答)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师:打开课本第110页,完成第4题。
师:在解答上面的问题中,图例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复习平均数,你有哪些收获?
生1:平均数在一组数据的值与最小值之间,不代表一个具体的量。
生2:总数÷个数=平均数。
生3: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师:通过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你有哪些知识上的收获?
生1: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是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2:一种图例代表一种统计量。
生3: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生4: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标明图例,直条的宽窄要一致。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复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你有哪些收获?
生1:平均数描述数据的整体情况。
生2:平均数可以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便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生3: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生4: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生5:描述两组不同的数据时,可以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它体现了数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板书设计
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P116页的练习二十五的第2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鸡兔同笼”问题,感受中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用列表、假设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迁移思维的能力,进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熟练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再一次亲历列表法、假设法等解题的过程,深刻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教学难点:建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鸡兔同笼”是一道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数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
师:你知道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方法吗?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列表法,适合数据较小的问题。
生2:假设法,一般情况都适合,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
师:今天我们复习“鸡兔同笼”问题。
二、自主探究
师:摆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用了19根小棒。(任意两个图形之间没有公共边)你能算出分别摆了多少个三角形和多少个正方形吗?(学生回答)
师:星期日,小英一家八口人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票价是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买门票共花去210元钱,其中儿童有几人?(学生回答)
师:三年级(4)班48人去北海公园划船,租了大船和小船共10条,每6人克坐满一条大船,每4人可坐满一条小船,且每条船都没有空位,他们租大船和小船各几条?(学生回答)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复习“鸡兔同笼”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生1:借助列表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生2:我学会了化繁为简的学习方法。
生3: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性。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得出: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先提出假设,如果假设后的情况与实际不符,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假设、调整、检验)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假设→调整(列表、画图)→检验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14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本五年级上册P40~41例1及练习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相同单位要对齐”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
1、情境:开学前,同学们都要去商店买一些学习用品。(出示情境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2、信息:一枝钢笔16元,一个计算器138元,一本笔记本3.4元,一个讲义夹4.75元。
3、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只用一步计算的加减法数学问题吗?并请说出算式。
4、复习:同学们问题意识很强,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从中选择了一些,138+16,4.75+3.4,4.75-3.4,138-4.75,哪道算式我们已会列竖式计算了?谁来试试。(生板演)请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是怎样列竖式的?他做得对吗?(板演者介绍方法)你是怎样列竖式的呢?(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5、揭题:同学们整数加减法学得很扎实,剩下的三题都涉及到小数,今天我们就研究这样的计算,给个恰当的课题。(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感知体验
1、教学4.75+3.4
尝试练习:我们先讨论4.75+3.4,行吗?你会用竖式计算吗?算之前,先估一估结果是多少。(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
比较分析:(教师展示学生的做法,估计有三种)
引导质疑:同一道题,怎么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会不会算错了,回头检查计算过程。小组内交流一下,你认为哪种做法正确,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吗?
互动交流:⑴辩一辩:说出你的答案对错的理由,预设方案:估算,转化成整数计算,小数的意义等。
⑵比一比:对比算式,竖式不同在哪?你认为哪种竖式对了,哪种错了,为什么?
⑶想一想:②③两种列式方法,可能是怎样想的?与整数加法列式有矛盾吗?(在学生不同的“算法”比较中,突出“相同数位对齐,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小数点需要对齐”的算理。)
正确算法:现在小数加法列竖式计算你会了吗?请②或③做法的同学说给老师板演,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用直尺打上横线。
归纳算理:小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1~2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实践体验:如果把3.4改成3.45,你会算吗?算之前还是先估一估计算的结果。展示两种做法,提醒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对结果进行化简。
2、教学4.75-3.4
尝试练习:你能象计算小数加法一样列竖式算4.75-3.4吗?先估计一下,差大约是多少?再试试看。(尝试练习,板演)做好的同学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归纳算理: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1~3名同学说说)
验算:我们学计算,不仅要学会计算的方法,还要通过计算来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会验算吗?怎样验算?下面请你用喜欢的方法验算4.75-3.4。通过验算你做对了吗?
三、建构生成
1、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列式时小数点对齐,得数中不要忘记点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2、算一算
3、改一改
4、用一用
①在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三种姿势射击决赛中,我国选手邱健以99.5环的成绩获得冠军,乌克兰选手以98.4环的成绩屈居亚军,请算出他们的成绩相差多少环?
②“神舟七号”飞船预定于今晚(9月25日)发射升空,将在距地面约341千米的高空绕地飞行,它的飞行高度比“神舟六号”约少3.73千米。“神舟六号”的飞行高度约离地面多少千米?
③
从射阳到盐城走哪条公路比较近呢?
5、赛一赛
比赛要求:小组接力,自己要确保计算正确,后面的同学先要检查前面同学计算是否正确再做。
(1)检查评比(2)联系反思,通过比赛,你有什么感想?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我们一起解决了三个问题,剩下138-4.75这道题,同学们课后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先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后反思:
本节课本着“真实、朴实、扎实、常态、有效”的原则,力图使计算教学返璞归真,关注数学的本质来设计教学,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抓住算理本质,重组教材,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
小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全课因此始终围绕这一算理为主线。课前谈话中的“1+1()=11()”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为了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算理上的一致性,我们大胆改编课本中的素材,去掉了水彩笔2.65元,添加了计算器138元。用意在于,学生根据情境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的一步加减法计算问题中,出现了整数加减整数,整数加减小数,小数加减小数三种类型。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抽取了四个作为今天研讨的话题,即138+164,75+3.4,4.75-3.4,138-4.75。学生列竖式板演138+16后讲清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核心算理,为探究新知做知识铺垫。然后对比引入新知,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尝试练列竖式计算4.75+3.4。课堂中正如课前所调查的那样,学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教者引导学生检查计算过程看计算有无错误,进一步激发学生从估算、化成元角分采用整数算、从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等角度去寻找算理,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去判断、分析、理解、建构小数加法正确的计算方法,内化计算小数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要求。这部分教学设计时就想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互动,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
整节课我能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全力以赴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后进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赛一赛后请获得胜利和失败的小组分别谈感受,以加强团队精神、精确计算等方面的教育。力图体现北师大周玉仁教授所提倡的: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悦。
3、注重思维训练,加强估算,促进计算好习惯养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思维训练是计算教学的核心。本课教学中,我能借助计算教学这个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知识迁移、尝试练习、估算反思、算理辨析、建立模型、实践应用这一系列步骤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从思维方法的指导入手,着重理解为什么小数加法就不能简单地模仿整数加减法末位对齐的方式,引导学生破旧迎新;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学生板演及算理叙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视估算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加强验算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细心的计算、规范的书写是学生学习计算的根本,真正落实估算、验算作为计算教学重要环节的要求。应该说这也是设计之初希望呈现的又一个亮点。
4、精心练习设计,联系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为了使学生顺利进行建构生成,我设计了说一说、算一算、改一改、用一用、赛一赛等练习,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练习中贯穿始终的要求是“算得又对又快”,强化估算在计算中的作用,即重视多样化练习,又注重学生计算技能的训练。如说一说中让学生充分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共同点,在算一算中改编了一道题,17.56-7.56以加强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和应用;改一改中,选择了相同数位不对齐、得数中忘记点小数点、整数部分为“0”的处理等三道题,提醒学生关注小数加减法计算的错误点,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用一用中,精心选择了奥运会射击成绩、神七的飞行高度(恰好上课当晚发射)、射阳至盐城的路线选择等,希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计算算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上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时,意图体现的一些想法,可能实施得还不够到位。比如,有一位同学在计算4.75+3.4时,采用了第三种算法,可是通过估算得数大约等于8,所以将5.09改成8.09,因为上课时实物展台出现问题,对这个课堂生成的内容处理得还不够到位。赛一赛中,尽管教师在练习之前已经强调了“又对又快”的要求,但因为是比赛,结果导致学生片面追求速度,而忽略了计算的正确率。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探究,以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和质量。
四年级的数学下册的教案篇15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 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 ①
0.09米=(90)毫米 ②
0.9米=(900)毫米 ③ 9米=(9000)毫米 ④
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
(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分别把3式与1式、4式与1式作比较再研究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整理并总结出右移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2、推导左移规律。
(1)猜测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会变大,猜一猜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有什么变化?
共同验证
整体观察: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越变越小。
(2)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下往上观察
小组讨论交流: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数学语言讲究精确,师强调缩小到原数的 )
分别把2式与4式、1式与4式作比较研究提出的问题。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整理并总结出左移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3)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4)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提问,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紧张愉快的教学中,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3、记忆规律。
(1)用最短的时间记忆规律
(2)和同学们分享记忆小窍门。
(3)、一起总结小数点歌谣
小数点,真调皮,右移一(位)二(位)三(位)……扩大十(10倍)、百(100倍)、千(1000倍);左移一(位)二(位)三(位)缩小十()、百()、千()……
(4)选择性地提问规律。
4、解答课始提出的疑问。
我们课始的疑问有答案了吗?
擦掉问号改成感叹号。
质疑: 小数点无论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用数字“0”补齐。
三、巩固应用 内化新知
1、帮助师徒四人闯过数学王国的关卡。
2、帮助小猪快餐店解决困难。
快餐店价格中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让价位变低。
(设计意图:多层次练习,是加强对新规律的巩固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形象方法记住小数点向右移,原数变大,小数点向左移,原数变小,加强记忆效果,并利用所学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思维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