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

时间: 新华 四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认真的习惯;可使备课充分,上起课来有条不紊。要怎么写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供大家参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1

教学内容

课本P48~49例2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八的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和整数加减法的关系,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计算方法的`正确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列各题:

0.7+0.30.65-0.256+0.340.83-0.59.2-62+2.8

3.4-317.6+3.93.6+2.40.45+2.850.73-0.214+3.9

1.6-0.44.5+0.50.82-0.42

二、新授

1、教学例2

出示例2,指名列出算式。让学生试写竖式,明确相同数位对齐。

思考:被减数百分位上没有数,怎么办,为什么可以看作0。

2、完成P49试一试

思考:被减数的十分痊和百分位上都可以看作多少?为什么?

2、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3题

第3题: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第4~6题

1、“小小诊所”:练习八的第4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你能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吗?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2、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八的第六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该用什么方法去做。

四、课堂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2

本课题教时数: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数。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间交流自己想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后明确。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并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结合线段图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

学生交流。

问题的提出来自学生本身的思索,这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尝试。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比较“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和“小数点对齐”,最终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师鼓励分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及混合运算。

2、使学生理解整数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3、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小数加、减法计算能力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以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

2、能根据数据特点正确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小数点对齐,即数位对齐的道理。

2、灵活选用方法使混合运算简便。

3、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灵活性。

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小数加减法知识。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和相同之处。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因此,让学生充分应用旧知来自主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教学时,教师的职责是:帮助学生激活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并尝试用它来计算小数加减法;让学生明确列竖式时应如何对齐数位,懂得道理何在;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主尝试的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本单元的知识,使学生懂得应用旧知来学习新知是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

2、提倡解题策略的多样化。

为了使因材施教、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教学时应注意关注不同学生解答问题的不同思路,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解法。如,教学例1中解答“第二轮动作完成后中国队领先多少分?”的问题时,教师不宜作任何提示,而应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找到适当的解题方法。又如,教学例3、例4时,不需要将教材中出现的各种解题思路率先呈现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解答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领会多种不同的解题思路,感受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达到提高数学思考能力和计算能力的目的。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 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 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 )米=( )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 )往( )观察  小数点向( )移动

  移动( )位

  ( )米=( )毫米

  移动( )位

  ( )米=( )毫米

  移动( )位

  ( )米=( )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 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 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 )到原数( )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原数变成0.003。

5. 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5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是学习小数乘法和除法的基础,也是进行单位换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数的另一性质,它与前面所学的小数性质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是学习小数知识的重要内容。为了突破难点,我选择了金箍棒的变化这一情境展开教学,有助于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思考和理解问题。同时以完整的、学生熟悉的、又非常感兴趣的情境贯穿整节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自主探究规律、发现规律,更重要的是应用规律解决问题,因为这一变化规律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根据,也是单位名称换算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的有关知识,特别是十进制计数法以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等知识之后学习的,所以学生对于小数的大小是有认识的。学生能发现小数点移动后,蕴含什么规律,学生还不清楚,还不能把小数点移动和小数的大小变化规律建立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用的是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借助长度来让学生形象地理解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能应用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掌握新知。

3、初步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

探索并归纳出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自主建构。

(1)出示例5:

师:同学们喜欢看连环画吗?(喜欢)、大家请看:这是西游记里的故事,谁愿意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 ( 生讲:一只小妖手持大锤对孙悟空说:猴头,交出唐僧!孙悟空说:休想,看我金箍棒!他边说边从耳洞里掏出金箍棒,长0.009米。孙悟空说:变!他边说边把金箍棒抛向空中,金箍棒变成0.09米。小妖看得目瞪口呆。孙悟空又说:变!金箍棒又变成了0.9米。小妖惊呆了。孙悟空再大声一吼:看棒!金箍棒变成了9米长。小妖还来不及反映,“哇!”的一声,就被金箍棒-。)

这里有一组数据显示金箍棒变长的过程,谁发现了?

师板:(0.009米, 0.09米, 0.9米, 9米,)   观察这组数据,看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数字相同、位数不同,大小不同、小数点的位置不同)说的不错, 这主要因为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了,小数的大小也发生了变化.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规律。师板:小数点移动(齐读)

二、小组合作,发现总结小数大小变化规律。

我们接着来研究,师问:0.009米的金箍棒能打死妖怪吗?你能比划0.009米的长度吗? 为了更清楚的知道这些小数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们把这些小数换算成整数,用毫米来表示。

师板: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请同学们从上往下观察这组数,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自己思考一下,然后五人一小组根据大屏幕的提示进行合作,组长主持,记录员做好记录。

出示大屏幕;快乐合作:

从上往下看,以第1式为标准,第2、3、4式分别同第1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2)小组讨论

(3)小组交流汇报

小组一:(以第1 式为标准,第2式同第1式比较,0.009米变为0.09米,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毫米变为90毫米,扩大到原数的10倍-----)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小结: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延伸,小组合作

(1)猜想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小数点向右移动会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那么小数点向左移动,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小数会缩小)

我们一起来验证。

(2)验证猜想

讨论:

从下往上看,以第4式为标准,第3、2、1式分别同第4式比较,等号右边的数有什么变化,等号左边的数,小数点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位,原来的数怎样?

(3)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交流

小组1(以第4 式为标准,第3式同第4式比较, 9米变为0.9米,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等号右边的9000毫米变为900毫米,缩小到原数的1/10----)

小结: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齐声读规律

把书打开到61页,完善书下面的内容。

为了方便我们记忆,老师把它编成儿歌,大家请看。

(5)出示四句歌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谈话:刚才咱们班同学发现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现在能有信心用规律解决碰见的数学问题吗?咱们来个小比赛,谁最棒!

1、把下面的小数点移到位数字的左边后填空

(1)36.8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5.41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3)128.6变为( ),小数缩小到原数的( )。

2、判断

(1)把5.6扩大它的10倍是560。( )

(2)把1.502的小数点去掉,它的值就缩小10。 ( )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 )

3、选择

(1)把5.08的小数点去掉,这个数就( )。

A、扩大到原数的10倍 B、缩小到原数的

C、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D、缩小到原数的

(2)把的一位数先扩大10倍,再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后是( )。

A、9 B、 0.9 C、900 D、 9000

(3)把0.717的小数点去掉后,再向左移动三位, 这个数与0.717比较( )。

A、缩小到原数的 B、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C、相等

4、思考题:

把一个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一位得4.02,原来的小数是( )。

四、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知道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比较熟练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经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观察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3、感受数学知识中的逻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习数学的情感。

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法学法:

1、教法:情境激趣,引导探究。

2、学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生成问题 激兴导入

1、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师:知道这节课我们要研究哪部分内容吗?

师:你看了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向哪移?变化?)

师:带着问题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过程更清晰,学习目的更明确。相信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心中疑惑。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利用小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主发问。这些“问题”来自于学生本身的思考,也就是他们急于探究新知的动力,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探索中去。)

2、出示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动画,将情境中的数据列出,感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及小数大小变化。

师:课前老师通过和同学们交流知道同学们都爱看西游记,这天师徒四人正行走在西去取经的路上,突然杀出一个妖怪,想不想看当时是什么情况?(放动画片)

(设计意图:孩子好动,喜欢动画,这一环节设计能有效地把学生的精神集中起来,并通过动画,让学生初步感知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为探索有什么变化规律作好准备,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我要探索”的冲动。)

二、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从情境中提取数据让学生填空

0.009米=(9)毫米 ①

0.09米=(90)毫米 ②

0.9米=(900)毫米 ③   9米=(9000)毫米 ④

1、推导右移规律。

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上往下观察

(1)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交流)

总结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分别把3式与1式、4式与1式作比较再研究提出的问题。

生讨论。

整理并总结出右移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2)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

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

(3)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四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0倍。

2、推导左移规律。

(1)猜测

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会变大,猜一猜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有什么变化?

共同验证

整体观察: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越变越小。

(2)引导学生借助整数部分,从下往上观察

小组讨论交流: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

(全班交流)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数学语言讲究精确,师强调缩小到原数的 )

分别把2式与4式、1式与4式作比较研究提出的问题。

同桌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

整理并总结出左移规律: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3)抢答填空题。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

(4)拓展:利用这个规律说出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一节课的关键环节。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提问,把“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小数大小的变化”联系起来,学生尝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悦。在紧张愉快的教学中,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

3、记忆规律。

(1)用最短的时间记忆规律

(2)和同学们分享记忆小窍门。

(3)、一起总结小数点歌谣

小数点,真调皮,右移一(位)二(位)三(位)……扩大十(10倍)、百(100倍)、千(1000倍);左移一(位)二(位)三(位)缩小十()、百()、千()……

(4)选择性地提问规律。

4、解答课始提出的疑问。

我们课始的疑问有答案了吗?

擦掉问号改成感叹号。

质疑: 小数点无论是向左移动还是向右移动,位数不够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办?

用数字“0”补齐。

三、巩固应用 内化新知

1、帮助师徒四人闯过数学王国的关卡。

2、帮助小猪快餐店解决困难。

快餐店价格中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让价位变低。

(设计意图:多层次练习,是加强对新规律的巩固和运用,达到活学活用,并有意识地让学生有形象方法记住小数点向右移,原数变大,小数点向左移,原数变小,加强记忆效果,并利用所学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7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提高计算能力,发展数学思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沟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

三、难点: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四、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设计。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二)练习与应用。

(三)全课小结。

1、说说本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哪些内容。

通过学习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2、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

(1)用竖式计算时,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对齐?

(2)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哪些相同点?

(3)比整数加减法有哪些注意的地方?

3、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加减法也同样适用吗?

(1)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

口算时也要让学生说一说部分题的注意点和计算方法,特别是进位加与退位减,以及被减数的数位不够的情况与结果末尾是0的情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形象的复习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

由于题目较多,可让学生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些,然后集体订正,学生也要说出列竖式的注意点,并列举计算中一些典型的错误,让学生在改错中更深刻的体会计算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

提醒学生认真分析每道题目的数据特征,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把整数的运算定律通过合理的迁移,最终能熟练地应用在小数加减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4)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4题:

结合示意图理解题意:

①竹竿的高度分成几个部分的和?

②现在已知几个部分?

③第三部分的高度就是什么的高度?

④怎样求池水的深度?

⑤用什么方法?列出算式并解答。

⑥集体订正。

(5)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5题:

①先简要介绍钙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再让学生看着统计表说说各种食品每1000克中的钙含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②分别解答相关的问题,并提出问题。

(6)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题:

①教师首先讲解,让学生弄清当日水位、警戒水位的含义以及水位上升下降的表示方法;其中“水位变化”栏中的数字是与前一天比较的差值。

②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有关正负数和小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这里,比前一天多就是正数,比前一天少则是负数。

(7)完成练习与应用的思考题:

①先介绍自由落体运动的有关知识和基本规律。

②引导学生利用列表的策略进行解答。

③集体订正。

④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

⑤增长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就是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啊,小数加减法的运用还远远不止这些呢,你还能在我们的身边找到小数加减法的运用吗?课后去找,比一比谁找得最多。

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交流。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8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 同桌讨论: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 0.30元 500米 1.80元 0.70米 0.04元 600千克 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9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前几天,学开展了一场“少年演讲比赛”出示主题图

问:谁的得分高一些呢?

2.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比大小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

1)组织讨论:说一说自己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2)交流汇报

3)探索比较方法

①先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②引导探索

举例说明,比较9.9和9.1

9.9和9.15

9.1和9.09

通过比较,观察数位特征,逐步将学生引导到从数位来考虑问题,使学生明白: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相同,就看十分位,十分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上的相同,就看百分位上的数……

4)练一练

比大小

0.8○0.6   0.25○0.26   1.30○1.5

12.6○12.62   4.54○4.49   5.45○4.55

2.把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1)再次呈现主题图,问:张华比李明表现好一点但不是10分,你给张华多少分?

试一试:把三人的得分按照大小顺序排列

① 学生各自给张华打分

② 按大小顺序排列

2)探索比较方法

在0.82、0.80、0.79中哪个数?哪个数最小?

(先学生独立思考,探索比较的方法,然后分组讨论,探索比较合理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3)练一练

把3.24、3.30、3.28按大小顺序排列

( )>( )>( )

三、课堂练习

练一练第1--4题

四、课后小结:

引导学生总结比较两个小数的方法

五、作业布置:

P10第5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习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11

1、讲清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如讲解例题:53.40 - 49.80学生不大容易讲出算理,但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的方式,针对错例,有学生说出了错的理由,学生比较自然的说出相同数位没对齐或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相加减等。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整节课着重关注的学习过程,注重挖掘利用学生练习中生成的错误,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学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

4、石老师的课挖得深、挖得透,努力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

石老师的课让人看到了课中的挖掘思维含量,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空间。她的课就在于不只让学生知其然,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所以然,引导学生探究出法则背后的知识。学生的思维总是在老师的设疑中步步深入,学生经历了刨根问底、追本溯源的思考过程,这就是科学的探究过程,就是在研究科学、自主建构知识。李老师的课挖的透,还在于问题设计得好,问题设计的有空间,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所以,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发和锻炼。

5、和谐的师生的关系。

课堂是学生的,就要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去研究、思考、发现。数学不在于学到多少知识,而在于真正使学生思维受到锻炼和启发。本节课,李老师几乎没有讲,她所做的只是在关键处设疑和恰当的总结,引着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学生始终处在探究的主体地位,所以,学生真正得到了锻炼。老师讲得少。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3、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我们____小学____班的同学一起上这节数学课,请大家看大屏幕,老师为了给大家上好这节课,(课件)我用了a天时间备课,b个小时做课件,看到张老师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字母

师: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生:表示的是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字母表示数(板书:字母表示数)。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既善于观察,又爱动脑筋,我很喜欢你们,很想和你们交朋友,谁愿意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生说,对其中一个。)

活动(一)“猜年龄” 在加法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1)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我把你的名字和年龄写在黑板上好吗?(师板书)

去年他几岁呢?前年几岁呢?最小的时候几岁啊?明年____同学几岁?再过一年呢?

观察黑板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比一个大;没有相同的……)这是一些变化的数。

师:还有谁能继续往下说?这么多同学想发言,那张老师就在黑板一直写下去,怎么样?(黑板写不下、麻烦)

既然说不完,又麻烦,谁能想出一个最简洁的办法来表示____同学的年龄呢?、

生:用字母表示。

师:用什么字母呢?

师:你想的办法可真好!用一个小小的字母就把这么多数都概括进去了,他的威力可真大,

师:除了用字母a来表示____同学的年龄,还可以用其他的吗?(b.c.d……)所有的字母都可以。   师:n可以是哪些数呢?(生:2、6、9、21、56……)那么这儿的n可以是哪些数呢?(生: n不可能是200,因为人一般活不到200 岁。学生产生争议)

师生总结: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用字母表示生活中的数量时,字母所取的数要符合生活实际。

小练习

师:谁还能用字母表示我们身边的数量呢?(生举例)

师:你觉得用字母怎么样?(方便、简洁……)

师:这种方法这么好?想知道是谁发明的吗?(课件)

法国的数学家——韦达

他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他确定了符号代数的原理与方法。在欧洲他被称为“代数学之父”。

(2) 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

刚才有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我也和大家做一下介绍,我叫张丹,来自辽阳市,叫我张老师就可以了,年龄吗?你们猜猜(25、26、28)

到底谁猜得最接近呢?告诉大家,张老师比____大17岁,你知道我今年多大年龄吗?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当____同学10岁时,张老师多大,用式子表示。当____同学12岁时呢?

____的年龄   张老师的年龄

1   1+17

……   ……

10   10+17

11   11+17

12   12+17

13   13+17

…   …

师:你还能继续往下写吗?好,拿出练习本开始写吧。(全班学生写)

师:有的同学已经不再写了,为什么?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师:说说你们组同学的发现。(同学汇报,师板书)

(学生汇报时,1、指导学生边写,边说当____同学几岁时,老师多大。

2、当学生说出当____同学n岁时,张老师n+17岁时,师追问,为什么?

3、学生说出,因为学生的年龄在变化,老师的年龄也是变化的,但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是永远不变的,当____同学n岁时,张老师的年龄就是n+17岁。还谁说一说n+17表示什么?为什么?(强化)n+17既可以表示张老师的年龄,也可以看出老师比同学大17岁。   4、指出在这里,你们把变化的量用字母来表示,不变的量不变。

5、这里的n是同一个数吗?同一道题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小练习

我们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了数,张老师n岁时,____同学的年龄就是(n-__),那么上一道题中的n和这一道题中的n表示的是同一个数吗?(总结出不是同一道题,同一个字母表示的不是同一个数。)你也能用我们身边的数量,说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吗?(鼓励学生用加减乘除)

活动(二)填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陆续出现三根小棒,组成三角形)同学们看见了什么?(三根小棒组成了三角形)一个小小的三角形里也隐藏着有关字母的秘密,想知道吗?下面请同学完成表格。(课件出示表格)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汇报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你的发现?(生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个数在不断的变化,小棒的根数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摆一个三角形要用小棒的根数始终不变。我们小组用__表示三角形的个数,用__×3表示要用小棒的根数。)

2、简写方法

师小结:n×3还有更简便的写法,谁见过?

在乘法算式中,当字母与数字相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乘号简化为一个小圆点,也可以省略不写。当省略乘号时,数字应写在字母的前边。例如:n×3写作3.n或3n。

小练习:8×x简写成 67×y简写成

是不是所有的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能简写呢?(生总结出:加号、减号和除号不能省略。)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到快乐广场去轻松一下(课件)

1、同学们能看懂线路图中的x米和y米,分别表示什么吗?你想去哪?从人口出发,要走的路程是多少米?

2、生活馆

(1)一件上衣a元,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超市里的商品可真多,一个作业本要1元,笑笑买了a本,要用( )元。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来有15人,到新街车站下去x人,又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4)有m个苹果,每盘6个,可以装在( )个盘子里。

3、音乐吧

随音乐说儿歌。

生: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

4、图形馆

用字母a表示我的长,用字母b表示我的宽,用字母c表示我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我的面积,你能试着写出我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C=2(a+b) s=ab

用字母a表示我的边长,用字母c表示我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我的面积,你能试着写出我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C=4a s=aa=a2

5、智慧屋

用小正方形摆图形,并寻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小正方形数的规律。

同学们你们在快乐广场里玩的高兴吗?(高兴)

四、总结

结束语:那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么样?如果用a表示非常满意;用b比较满意;用c表示有点遗憾。请你对自己今天这堂课的表现的满意程度做个选择,说说满意在哪里,遗憾在哪里,有什么希望。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13

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精选2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篇1

总复习

(一)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复习目标: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过程:

1、复习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2、小数性质

(一) 复习概念

(二) 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3、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缩小10倍   b扩大10倍   c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练习: 2.37米=(   )厘米      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吨      6.5吨=(   )千克

1吨25千克=(   )吨   52米4厘米=(   )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4、 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练习

总复习(二)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33?3+1 6?7+5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及验算

3、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4、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5?(12?12?12+12)

=5?(0+12)

=5?12

=60

2、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 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一、 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总复习(三)位置与方向

一、 复习内容:位置与方向(练习卷)

一、 复习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二、 复习过程:

1、 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 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 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 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总复习(四)空间与图形

一、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 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 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 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 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

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 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 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总复习(五)统计

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1、 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__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 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 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p127统计9、根据1997-__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数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 分组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小段时间(如:1998—变化情况)

(3) 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 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p131 14 根据我国1997—__年博物馆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总复习(六)综合复习

复习内容:课本练习二十一

复习目标: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综合的梳理,通过讲评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灵活、牢固。

复习过程:

1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5+63+37+22   (2)8×(11×125)  (3)25×11     (4)72×125

(5)54×99+54      (6)3900÷25÷4      (7)(100+4)×25  (8)16×43-43×6

分析:(1)注意在简算过程中要凑成整数的需要加上括号

(2)注意8和125的关系,8×125=1000,所以要把他们先乘

(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数的数,所以25×11=25×(10+1)=25×10+25×1

(4)注意72×125,看到125想到要找个8相乘,所以可以拆成(8×9)×125=(8×125)×9

(5)(7)(8)注意用乘法分配率

(6)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减去连个数的积

2、递等式计算

强调计算准确,并在稿纸上列竖式检查

3、填空课本p1281、2、3题

4、选择:

(1) 下面数量中与1.2分米不相等的是

0.12米     1.20分米     1.02分米       12厘米

分析:此题考核小数的性质和单位换算,小数点的移动。在讲评过程中,注意再次复习这几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2) 下面每组3个角不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是

分析:考核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只要每组答案三个度数和是180度的就是正确的

(3) 下面每组三个角,不能为成三角形的是

分析:此题考核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实践操作

(1) 位置与方向

注意:强调要先找出观测点,在观测点上画十字。先看所去地点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上,最后量角度,并标上角度和线段

(2) 统计图

注意:画统计图时要先描点再连线,并要标上数字

6、课本中剩下题均独立完成。

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篇2

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有:观察物体(为)、三角形、图形运动(二);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有: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实践与综合领域的内容有: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综合与实践等。

所以,对本册教材的复习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过程体验,体现知识的概括、总结、分类、系统化的过程,要改变学生的复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复习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复习重点: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复习难点: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措施:

这册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基本概念多,也比较抽象,很多内容都是今后进一步学的基础。

通过总复习把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梳理,使学生对所学概念、计算方法恶化其他知识有更好的掌握,并把各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通过总复习,查漏补缺,使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能弥补当初没学会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总课时:8课时

分课时:

数与代数-------------------------------------------------------2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2课时

图形与几何-----------------------------------------------------2课时

统计与概率-----------------------------------------------------1课时

综合与实践------------------------------------------------------1课时

数与代数

第一课时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P110页的第1题及P112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运算的顺序,巩固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复习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会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简算。

3、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运算、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减法以及除法的运算性质,会运用定律与性质进行简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75-55=25×8=200÷25=0÷50=100×0=

师:你能说出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吗?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加法定义)

师:根据这一组算式中的减法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减法,它与加法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减法定义)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乘法定义)

师:根据乘法的意义,说一说它与加法有什么联系?

师:什么叫做除法,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除法定义)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从上面的题中可以看出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四则运算中,你知道哪些与0有关的运算知识?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与有关的运算知识)

2、复习括号。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1)你能把分步算式整理成综合算式吗?

①20×5=100②70-30=40③477-27=450

150-100=5015×40=600450÷9=50

50+25=7527+600=6274500÷50=90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谁能说说含有中括号和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生: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师:一个算式里,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想改变某一个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要使用括号,如果想改变一次就使用小括号,想要改变两次就使用中括号和小括号。

3、整理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谁来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用字母表示的?

生:a+b=b+aa×b=b×a(板书)

师:这两个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师:谁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

生:(a+b)+c=a+(b+c)(a×b)×c=a×(b×c)(板书)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个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师:(a+b)×c=a×c+b×c(板书)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说出这个式子的意思吗?它与乘法的结合律不同在哪里?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式子(a+b)×c=a×c+b×c是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一种运算,乘法分配律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乘法结合律只能改变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改变运算顺序后是求两积之和。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今天还学习过哪些运算的规律?

生:减法的运算性质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师:你会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生:a-b-c=a-(b+c)a÷b÷c=a÷(b×c)

师:这些运算定律或性质有什么实际应用?

师:通过上面的复习,关于四则运算、括号以及运算定律等知识,你知道了哪些?下面看教材第109页第1题。

师: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时,我们要根据算式的具体特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复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生1: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生2:我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生3:我再来熟悉一下运算定律。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3)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4)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或者a×(b+c)=a×b+a×c。

(6)某些乘法算式,可以把某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和(或者积)后,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或者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生4: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叫做除法的运算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在进行连减计算时,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叫做减法的运算性质,即a-b-c=a-(b+c)。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四则运算以及运算定律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通过复习,加深了对四则运算定义的理解,系统地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认识到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能熟练地应用运算的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提高了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

教学内容:P110页的第2题及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第5、第7、第16、第19、第2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回忆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点移动,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加、减法以及简算等)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与内化知识。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与单位换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小数加、减法及其简算等。

教学难点小数与单位换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篮球巨星姚明之所以能在20__年以状元的身份加盟NBA火箭队,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身体条件很出众。

(课件出示:姚明身高2.26米,臂展2.21米,腰围1.42米)

师:读完上面的信息,你对上面提到的数有哪些认识?(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板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师:小数的意义和数位顺序表,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填空。

(1)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2)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右边第一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是。

(4)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

(5)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6)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

(7)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两位小数有个。

(8)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9)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小数与分数有何区别,它们又有怎样的联系?

师:读下面的数(出示)

25.3359.031102.450.2650.0710.010106

师:读写小数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师:改写或者化简小数的根据是什么?

2、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师:比较下面信息中三个小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大?

(出示:姚明身高2.26米,臂展2.21米,腰围1.42米)

师:你能把2.26变成22.6吗?

(指名回答)

师:小数点位置移动了,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教师出示答案)师:我们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做什么?

生:小数单位之间的改写,对较大数进行改写。

3、复习小数与单位换算。

师:姚明身高的数值2.26米除了可以用米表示外,你还能用厘米、千米作单位写出来吗?你能用复名数表示出来吗?(学生回答)

师:上面的改写用到了哪些知识?你试着完成下面的练习。

(出示)

2.37米=厘米1.46米=毫米5070千克=吨

6.5吨=千克1吨25千克=吨52米4厘米=米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师: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应注意什么?用小数表示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复习小数与近似数。

师:想一想,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出示)

(1)因为姚明的篮球水平高,收入也非常可观。在20__—011赛季,姚明的月薪达到了1258000美元(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年总收入156300000元(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某体育用品超市规模很大,一小时的营业额可以达到29500元,你能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吗?如果保留一位小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5、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和简便计算。

师:竖式计算并验算。

4.92+5.08=5.1-3.24=15-12.78=3.5+4.67=

师:先观察数字特点,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计算。

4.9+0.1-4.9+0.134.02+13.5+0.98

5.6+2.7-4.45.17-1.8-3.2

9.95-(4.95+3.14)8.43+2.87+0.57+0.13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和简算,你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完成教材第109页第2题,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生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0.01、0.001„„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的进率都是10.

生2: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是几读几,依次读出;写小数时,小数点写作“.”,小数部分读几就写几。

生3: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

生4: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整数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运算中同样适用。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对每个知识点中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归类整理。

生2:通过交流及其他同学的补充完整,提高了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生3:学习了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

五、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三角形

教学内容:P111页的第3题及P113页练习二十五的第8—10题、第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不同的分类方法及各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完善三角形的认知结构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稳定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有关平面图形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几何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教学难点知识的联系及应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及三角形图形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看见兔妈妈撘的三角形房子非常牢固,它们都要改造自己家的房子。小象准备了三根木料做屋顶,长分别是15米、25米、52米。同学们,它能围成房子吗?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板书)

二、自主探究

1、三角形的认识及各部分名称。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教具,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

师: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重点强调“围成”)。

师: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上课开始的“小象搭房子”的问题你会解答了吗?同桌交流,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通过汇报出示课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说说下面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指着三角形中的虚线问)这是三角形的什么?(复习底和高)

师:画出三个图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展示)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指着锐角三角形)它有几条高?依次引出直角三角形(重点强调直角边互为底和高)、钝角三角形(教师示范画钝角一条边上的高,在三角形外边)各可以画出几条高。

2、整理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下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求出来的?(学生自由回答)

师:在解答过程中,你运用了数学的哪些思想方法?(学生自由回答)

3、整理复习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

师:猜一猜下面的每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师:说一说这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判断。

(1)任何三角形中都有两个锐角。

(2)钝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

师:如果把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你能用图示表示出这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4、整理复习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

师:三角形如果按边分,你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类?你能把结果写在下面的圆圈里吗?(学生回答)

师: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厘米和5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从两种情况分析)

(2)一个当药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其中一条边长4厘米,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厘米?

(3)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是18厘米,一条腰长6厘米,底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等边三角形)

师: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边相等,三个角相等且都是60°.

师:完成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学生自由回答)

(1)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9厘米,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可能是多少厘米?

(2)3厘米、4厘米、2厘米;4厘米、4厘米、2厘米;3厘米、3厘米、3厘米。

观察这三组的数字,判断围成的三角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能判断出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看教材第110页第3题,独立完成,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生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师等边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生2:只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生3: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它有可能是等腰三角形,但一定不是等边三角形。生4: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可能是钝角三角形。生5:有三个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师:关于三角形的复习,你还有哪些知识上的收获?

生: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还可以用三个顶点的大写字母表示。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复习三角形,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第2课时观察物体(二)与图形的运动(二)

教学内容:P114页练习二十五的P11—13题。

教学目标

1、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和判断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形状。

2、给出3组由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并判断。

3、轴对称和平移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轴对称的性质和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图形的平移。

教学难点:体会图形的变换和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学生回答)

师: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本册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相关内容:观察物体(二)、图形的运动(二)。(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复习观察物体(二)

师:小明从前面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他看到的图形是

示课件)

师:你是怎样判断观察结果的?说说你的观察方法。

生:先看层数,再看每层小正方体的个数与位置。

,下面哪个是正确的?(出师:用5个正方体摆成一个立体图形,从前面看是

这个立体图形是。(课件出示)

师:你是怎样确定答案的?,从上面看是,从左面看是,

生:我是先从前面看到的形状开始思考的,然后确定是C,但是还不能确定正确,需要与从上面和左面看的形状进行核对,最后才确定答案。

2、复习轴对称和平移。

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生: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

生: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

师:已知对称图形的一半,怎样画出它的另一半?

生:现将已知图形的每个角的顶点,在对称轴的另一端以对称轴为中点,量出与它们相对称的点,最后将这些点用已知图形的连接方法一一连接起来。

师:关于对称和平移,你想挑战一下自己吗?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按要求画一画。

①将图形沿OA线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②再将整个图形向右平移7格。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关于对称,你知道哪些知识?

生: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分别在对称轴的两侧,并且与对操作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还和对称轴互相垂直。

师:关于图形的平移,具有哪些特征?

生:图形平移前后形状和大小不变,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师:从一个方向观察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能确定形状吗?从几个方向观察可以确定?

生:从一个方向或者两个方向观察小正方体,是不能确定其形状的,只有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才可以确定其形状。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复习观察物体与图形的运动,你有哪些收获?

生1: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生2:通过复习我知道了,要养成乐于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体会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第1课时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P111页的第4题及P114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第15题、第1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会根据图上的相关数据回答问题。

教程与方法:进一步熟悉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认识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会求数量关系稍复杂的平均数。

教学重点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掌握求平均数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复习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回忆一下,你还知道哪些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板书: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平均数。

师: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出示课件)

小明身高140厘米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师: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师:20__年小刚家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

师:张妍上次考试中,语、数、外的平均成绩为96分,其中语文95分,数学99分,那么她外语考了多少分?(学生回答)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师:打开课本第110页,完成第4题。

师:在解答上面的问题中,图例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复习平均数,你有哪些收获?

生1:平均数在一组数据的值与最小值之间,不代表一个具体的量。

生2:总数÷个数=平均数。

生3: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师:通过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你有哪些知识上的收获?

生1: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是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2:一种图例代表一种统计量。

生3: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生4: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标明图例,直条的宽窄要一致。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复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你有哪些收获?

生1:平均数描述数据的整体情况。

生2:平均数可以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便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生3: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生4: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生5:描述两组不同的数据时,可以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它体现了数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板书设计

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P116页的练习二十五的第2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鸡兔同笼”问题,感受中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用列表、假设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迁移思维的能力,进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熟练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再一次亲历列表法、假设法等解题的过程,深刻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教学难点:建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鸡兔同笼”是一道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数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

师:你知道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方法吗?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列表法,适合数据较小的问题。

生2:假设法,一般情况都适合,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

师:今天我们复习“鸡兔同笼”问题。

二、自主探究

师:摆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用了19根小棒。(任意两个图形之间没有公共边)你能算出分别摆了多少个三角形和多少个正方形吗?(学生回答)

师:星期日,小英一家八口人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票价是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买门票共花去210元钱,其中儿童有几人?(学生回答)

师:三年级(4)班48人去北海公园划船,租了大船和小船共10条,每6人克坐满一条大船,每4人可坐满一条小船,且每条船都没有空位,他们租大船和小船各几条?(学生回答)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复习“鸡兔同笼”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生1:借助列表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生2:我学会了化繁为简的学习方法。

生3: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性。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得出: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先提出假设,如果假设后的情况与实际不符,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假设、调整、检验)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假设→调整(列表、画图)→检验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新教案篇15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3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