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

时间: 新华 四年级教案

编写教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认真的习惯;可使备课充分,上起课来有条不紊。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四、教学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利用字母表示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2、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明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渗透归纳猜想、数形结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3、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合作学习及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并用字母表示一般规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表格……。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很高兴能有机会和我们____小学____班的同学一起上这节数学课,请大家看大屏幕,老师为了给大家上好这节课,(课件)我用了a天时间备课,b个小时做课件,看到张老师的话,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字母

师:字母表示的是什么?

生:表示的是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字母表示数(板书:字母表示数)。

看来我们班的同学既善于观察,又爱动脑筋,我很喜欢你们,很想和你们交朋友,谁愿意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生说,对其中一个。)

活动(一)“猜年龄” 在加法中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1) 体会用字母表示数

我把你的名字和年龄写在黑板上好吗?(师板书)

去年他几岁呢?前年几岁呢?最小的时候几岁啊?明年____同学几岁?再过一年呢?

观察黑板上的数字你发现了什么?(一个比一个大;没有相同的……)这是一些变化的数。

师:还有谁能继续往下说?这么多同学想发言,那张老师就在黑板一直写下去,怎么样?(黑板写不下、麻烦)

既然说不完,又麻烦,谁能想出一个最简洁的办法来表示____同学的年龄呢?、

生:用字母表示。

师:用什么字母呢?

师:你想的办法可真好!用一个小小的字母就把这么多数都概括进去了,他的威力可真大,

师:除了用字母a来表示____同学的年龄,还可以用其他的吗?(b.c.d……)所有的字母都可以。   师:n可以是哪些数呢?(生:2、6、9、21、56……)那么这儿的n可以是哪些数呢?(生: n不可能是200,因为人一般活不到200 岁。学生产生争议)

师生总结: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数,但用字母表示生活中的数量时,字母所取的数要符合生活实际。

小练习

师:谁还能用字母表示我们身边的数量呢?(生举例)

师:你觉得用字母怎么样?(方便、简洁……)

师:这种方法这么好?想知道是谁发明的吗?(课件)

法国的数学家——韦达

他是第一个有意识地和系统地用字母来表示数的人,是他确定了符号代数的原理与方法。在欧洲他被称为“代数学之父”。

(2) 体会含有字母的式子

刚才有几个同学介绍了自己,我也和大家做一下介绍,我叫张丹,来自辽阳市,叫我张老师就可以了,年龄吗?你们猜猜(25、26、28)

到底谁猜得最接近呢?告诉大家,张老师比____大17岁,你知道我今年多大年龄吗?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当____同学10岁时,张老师多大,用式子表示。当____同学12岁时呢?

____的年龄   张老师的年龄

1   1+17

……   ……

10   10+17

11   11+17

12   12+17

13   13+17

…   …

师:你还能继续往下写吗?好,拿出练习本开始写吧。(全班学生写)

师:有的同学已经不再写了,为什么?是不是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的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小组交流)

师:说说你们组同学的发现。(同学汇报,师板书)

(学生汇报时,1、指导学生边写,边说当____同学几岁时,老师多大。

2、当学生说出当____同学n岁时,张老师n+17岁时,师追问,为什么?

3、学生说出,因为学生的年龄在变化,老师的年龄也是变化的,但老师与学生的年龄差是永远不变的,当____同学n岁时,张老师的年龄就是n+17岁。还谁说一说n+17表示什么?为什么?(强化)n+17既可以表示张老师的年龄,也可以看出老师比同学大17岁。   4、指出在这里,你们把变化的量用字母来表示,不变的量不变。

5、这里的n是同一个数吗?同一道题一个字母表示同一个数。

小练习

我们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了数,张老师n岁时,____同学的年龄就是(n-__),那么上一道题中的n和这一道题中的n表示的是同一个数吗?(总结出不是同一道题,同一个字母表示的不是同一个数。)你也能用我们身边的数量,说一个含有字母的式子吗?(鼓励学生用加减乘除)

活动(二)填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陆续出现三根小棒,组成三角形)同学们看见了什么?(三根小棒组成了三角形)一个小小的三角形里也隐藏着有关字母的秘密,想知道吗?下面请同学完成表格。(课件出示表格)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1、汇报

师:谁愿意和大家说说你的发现?(生汇报:我们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个数在不断的变化,小棒的根数也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摆一个三角形要用小棒的根数始终不变。我们小组用__表示三角形的个数,用__×3表示要用小棒的根数。)

2、简写方法

师小结:n×3还有更简便的写法,谁见过?

在乘法算式中,当字母与数字相乘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乘号简化为一个小圆点,也可以省略不写。当省略乘号时,数字应写在字母的前边。例如:n×3写作3.n或3n。

小练习:8×x简写成 67×y简写成

是不是所有的含有字母的式子都能简写呢?(生总结出:加号、减号和除号不能省略。)

三、实践运用,巩固新知。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咱们到快乐广场去轻松一下(课件)

1、同学们能看懂线路图中的x米和y米,分别表示什么吗?你想去哪?从人口出发,要走的路程是多少米?

2、生活馆

(1)一件上衣a元,一条裤子比一件上衣便宜12元,一条裤子 元。

(2)超市里的商品可真多,一个作业本要1元,笑笑买了a本,要用( )元。

(3)一辆公共汽车上原来有15人,到新街车站下去x人,又上来y人,现在车上有 人。   (4)有m个苹果,每盘6个,可以装在( )个盘子里。

3、音乐吧

随音乐说儿歌。

生: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

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

你能用一句话说一说这首儿歌吗?

4、图形馆

用字母a表示我的长,用字母b表示我的宽,用字母c表示我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我的面积,你能试着写出我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C=2(a+b) s=ab

用字母a表示我的边长,用字母c表示我的周长,用字母s表示我的面积,你能试着写出我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C=4a s=aa=a2

5、智慧屋

用小正方形摆图形,并寻找所摆图形的个数与所需小正方形数的规律。

同学们你们在快乐广场里玩的高兴吗?(高兴)

四、总结

结束语:那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的怎么样?如果用a表示非常满意;用b比较满意;用c表示有点遗憾。请你对自己今天这堂课的表现的满意程度做个选择,说说满意在哪里,遗憾在哪里,有什么希望。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性质;能运用小数的性质正确地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

2、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归纳、分析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学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道理。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教具准备:学习纸 “小魔术”纸卡多媒体课件

课 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小魔术)

1. 师:同学们,第一次给你们上课,作为礼节,我给大家表演个魔术——数字的变化。看这是数字1?等会你们一起小声喊:1,2,3,大,老师就可以把这个数变大了。信不信?

生:1,2,3,大。

师:把1变成10,10和1比扩大了10倍,……

2. 老师还有一个数0.1,我们再来试一试。

引起学生的冲突:到底变大了吗?

(设汁意图:是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贯穿在小学生喜闻乐道的游戏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内容——小数的性质。

二、探求新知

(一)教学例1

1.师: 0.1米、0.10米、0.100米,他们到底会不会相等呢?

师:请拿出你的学习纸把第一题完成。

汇报:请学生上台展示。填空、比较发现一样,从而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教学中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

(0.1米是一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有1个1/10,也就是说0.1米=1/1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分,1份就是1分米。所以0.1米=1分米。

0.10米是两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有10个1/100,也就是说0.10米=10/1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0份是10厘米。所以0.10米=10厘米。

0.100米是三位小数,它的计数单位是1/1000,有100个1/1000,也就是说0.100米=100/1000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0分,1份是1毫米,100份就是100毫米。所以0.100米=100毫米。)

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师:0.1米=0.10米=0.100米(板书)这三个长度是一样的,都是以“米”为单位,我们就可以把数抽象出来0.1=0.10=0.100。

(设计意图:这样,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主动从“0.l米、0.10米、0.100米”出发研究问题。在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中,学生锻炼了运用已有知识解答新问题的能力,培养了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仔细观察这组小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同学们的眼光真锐利。小数的末尾添上“0” ,小数的大小不变。我现在有个疑问,其它的小数也有这样的特点吗?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学习纸,根据方格图,自己想一组小数把它表示出来。

学生操作,交流汇报。

课件展示。

(教师在学习研究中要加强指导)

2.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目中的小数,你能说出几组和它们类似的小数吗?

学生说说。

师:能说出这么多组,你们一定发现了什么规律吧?(交流,汇报)

总结: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设计意图:这样教学,把静态的知识结论转化动态的求知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对所学的内容理解深刻,记忆牢固。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归纳概括事物本质属性的能力。)

3.联系生活,再现新知:还有同学们在商场看到货物的标价如:这样写,不但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而且让顾客很清楚地知道是几元几角几分。

(二)小数性质的应用

1.教学例2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小数的性质,那么应用小数的性质,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小数进行改写。

电脑演示:化简下面的小数。0.70= 105.0900=

教学0.70=0.7

问:①你是怎样化简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去掉小数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

②0.70与0.7它们的大小不变,但意义相同吗?

(不同,0.70表示70个1/100,0.7表示7个1/10)

教学105.0900=105.09

问:小数里的其他“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不可以,大小改变。师要强调末尾)

2. 教学例3

电脑演示: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数写成三位小数。

0.2 = 4.08 = 3 =

师:你是如何把它改写成三位小数的?(根据小数的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3如何改写成三位小数?这个小数点不点的话可以吗?

注意:A、在小数的末尾添“0”。

B、当这个数是整数时,在整数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再添“0”。

师:应用小数性质时,应注意什么?(小数、末尾)

三、巩固练习

课本59页的做一做。2、开火车的形式回答59页的做一做。

问:你是怎样化简和改写这些数的?

四、全课小节

1.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我们是怎样探索小数的性质的?

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的大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却不变,但是通过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0就是这样一个奇妙的数字。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板书:小数的性质

小数末尾“0”对小数的大小的影响

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0.1米=0.10米=0.100米

0.1=0.10=0.100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4

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精选2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篇1

总复习

(一)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复习目标: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过程:

1、复习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组比一比: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注:在小组比赛中复习小数相关易错知识

2、小数性质

(一) 复习概念

(二) 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3、复习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缩小10倍   b扩大10倍   c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

练习: 2.37米=(   )厘米      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吨      6.5吨=(   )千克

1吨25千克=(   )吨   52米4厘米=(   )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4、 巩固练习:完成书上练习

总复习(二)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2500?500 0?250 100?25 58?29 250?1 9?1533?3+1 6?7+5

2、计算小数加减法及验算

3、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4、口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

47?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 

1、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4

=960

5?(12?12?12+12)

=5?(0+12)

=5?12

=60

2、说说运算顺序再计算

4300?(224?7?8)

(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 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        514-389-111

87x201       125x88

66x99        28x3+28x5+2x28

25x47x40     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一、 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总复习(三)位置与方向

一、 复习内容:位置与方向(练习卷)

一、 复习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能够准确描述。

(3)能准确的量出物体所在位置的角度及正确画出路线图

二、 复习过程:

1、 幻灯片显示方位图,并标有角度。让学生根据图说一说各个地点距离学校的位置。

此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看图说位置,并正确说明是在哪个方向偏几度。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1

2、 复习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结合练习卷,做练习题2(注意:量角器的正确使用,并注意一段线段表示实际距离多少)

巩固练习:测一测(练习卷3、4题)

3、 算平均距离、平均速度

学生说一说方法,再做一做练习4(2)

4、 画路线图

注意:

幻灯显示:

例:沙漠驱车越野:绘制简单路线图

根据所给信息画出越野路线

(1)在起点的东偏北40°方向距离350千米的地方是点1

(2)2在点1的西偏北25°方向距离200千米的地方是点2

(3)终点在点2的西偏南20°方向距离它300千米的地方

学生在课堂练习本上做,说一说

总复习(四)空间与图形

一、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三、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 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 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 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 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

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 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 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 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课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总复习(五)统计

教学内容:第七单元统计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 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 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较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1、 说一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是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__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 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 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 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 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4、p127统计9、根据1997-__年全国每年出生人口数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学生独立完成后请交流。

(2) 分组讨论,每组自由选择一小段时间(如:1998—变化情况)

(3) 汇报交流各自的研究情况。

(4) 让学生体会到从统计中发现问题,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再次认识统计的作用。

p131 14 根据我国1997—__年博物馆数量统计图回答问题。

总复习(六)综合复习

复习内容:课本练习二十一

复习目标: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综合的梳理,通过讲评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灵活、牢固。

复习过程:

1计算,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5+63+37+22   (2)8×(11×125)  (3)25×11     (4)72×125

(5)54×99+54      (6)3900÷25÷4      (7)(100+4)×25  (8)16×43-43×6

分析:(1)注意在简算过程中要凑成整数的需要加上括号

(2)注意8和125的关系,8×125=1000,所以要把他们先乘

(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数的数,所以25×11=25×(10+1)=25×10+25×1

(4)注意72×125,看到125想到要找个8相乘,所以可以拆成(8×9)×125=(8×125)×9

(5)(7)(8)注意用乘法分配率

(6)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减去连个数的积

2、递等式计算

强调计算准确,并在稿纸上列竖式检查

3、填空课本p1281、2、3题

4、选择:

(1) 下面数量中与1.2分米不相等的是

0.12米     1.20分米     1.02分米       12厘米

分析:此题考核小数的性质和单位换算,小数点的移动。在讲评过程中,注意再次复习这几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2) 下面每组3个角不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是

分析:考核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只要每组答案三个度数和是180度的就是正确的

(3) 下面每组三个角,不能为成三角形的是

分析:此题考核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实践操作

(1) 位置与方向

注意:强调要先找出观测点,在观测点上画十字。先看所去地点在观测点的什么方向上,最后量角度,并标上角度和线段

(2) 统计图

注意:画统计图时要先描点再连线,并要标上数字

6、课本中剩下题均独立完成。

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篇2

第十单元总复习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中,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内容有:观察物体(为)、三角形、图形运动(二);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有: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实践与综合领域的内容有:数学广角—鸡兔同笼、综合与实践等。

所以,对本册教材的复习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经验与过程体验,体现知识的概括、总结、分类、系统化的过程,要改变学生的复习方式,体现开放性的复习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复习重点: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复习难点:

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措施:

这册教材内容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基本概念多,也比较抽象,很多内容都是今后进一步学的基础。

通过总复习把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地整理和梳理,使学生对所学概念、计算方法恶化其他知识有更好的掌握,并把各单元内容联系起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另外通过总复习,查漏补缺,使学习比较吃力的孩子,能弥补当初没学会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总课时:8课时

分课时:

数与代数-------------------------------------------------------2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2课时

图形与几何-----------------------------------------------------2课时

统计与概率-----------------------------------------------------1课时

综合与实践------------------------------------------------------1课时

数与代数

第一课时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教学内容:P110页的第1题及P112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各部分间的关系、四则运算的顺序,巩固带小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复习运用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以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会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进行简算。

3、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中括号的四则混运算、运算定律和运算性质以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减法以及除法的运算性质,会运用定律与性质进行简算。

教具学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师:口算下列各题,并说出各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55+20=75-55=25×8=200÷25=0÷50=100×0=

师:你能说出什么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吗?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加法定义)

师:根据这一组算式中的减法再说一说,什么叫做减法,它与加法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减法定义)

师: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做乘法?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乘法定义)

师:根据乘法的意义,说一说它与加法有什么联系?

师:什么叫做除法,它与乘法有什么关系?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除法定义)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四则运算的意义,从上面的题中可以看出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有怎样的关系?生: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四则运算中,你知道哪些与0有关的运算知识?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之后,课件出示与有关的运算知识)

2、复习括号。

师:(课件出示)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1)你能把分步算式整理成综合算式吗?

①20×5=100②70-30=40③477-27=450

150-100=5015×40=600450÷9=50

50+25=7527+600=6274500÷50=90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

师:通过上面的练习,谁能说说含有中括号和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

生: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师:一个算式里,如果想改变运算顺序,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想改变某一个算式中的运算顺序,就要使用括号,如果想改变一次就使用小括号,想要改变两次就使用中括号和小括号。

3、整理运算定律。

师: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谁来说一说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是怎样用字母表示的?

生:a+b=b+aa×b=b×a(板书)

师:这两个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师:谁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的结合律?

生:(a+b)+c=a+(b+c)(a×b)×c=a×(b×c)(板书)

师:哪位同学能说说这两个字母表示的运算定律各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全班汇报)

师:(a+b)×c=a×c+b×c(板书)表示什么运算定律?你能说出这个式子的意思吗?它与乘法的结合律不同在哪里?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生:式子(a+b)×c=a×c+b×c是乘法分配律,乘法结合律只有乘法一种运算,乘法分配律有加法和乘法两种运算;乘法结合律只能改变运算顺序,乘法分配律改变运算顺序后是求两积之和。

师: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今天还学习过哪些运算的规律?

生:减法的运算性质和除法的运算性质。

师:你会用字母表示出来吗?

生:a-b-c=a-(b+c)a÷b÷c=a÷(b×c)

师:这些运算定律或性质有什么实际应用?

师:通过上面的复习,关于四则运算、括号以及运算定律等知识,你知道了哪些?下面看教材第109页第1题。

师: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时,我们要根据算式的具体特征,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上面的复习,你收获了哪些知识?

生1:四则运算的意义以及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生2:我知道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生3:我再来熟悉一下运算定律。

(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为a+b=b+a。

(2)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3)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b×a。

(4)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或者a×(b+c)=a×b+a×c。

(6)某些乘法算式,可以把某个数拆成两个数的和(或者积)后,再利用乘法分配律或者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生4: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这叫做除法的运算性质,用字母表示为a÷b÷c=a÷(b×c)

在进行连减计算时,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这叫做减法的运算性质,即a-b-c=a-(b+c)。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四则运算以及运算定律有哪些新的收获?

生:通过复习,加深了对四则运算定义的理解,系统地掌握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认识到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不同点,能熟练地应用运算的进行一些简便计算,提高了计算能力。

板书设计

第2课时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

教学内容:P110页的第2题及第112页练习二十五的第4、第5、第7、第16、第19、第21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回忆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点移动,小数与单位换算,小数的加、减法以及简算等)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与内化知识。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小数与单位换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小数加、减法及其简算等。

教学难点小数与单位换算、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篮球巨星姚明之所以能在20__年以状元的身份加盟NBA火箭队,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因为他的身体条件很出众。

(课件出示:姚明身高2.26米,臂展2.21米,腰围1.42米)

师:读完上面的信息,你对上面提到的数有哪些认识?(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就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板书: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加、减法)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师:小数的意义和数位顺序表,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区别)填空。

(1)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2)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右边第一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部分的计数单位是。

(4)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

(5)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6)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

(7)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个,两位小数有个。

(8)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9)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师:小数与分数有何区别,它们又有怎样的联系?

师:读下面的数(出示)

25.3359.031102.450.2650.0710.010106

师:读写小数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师:改写或者化简小数的根据是什么?

2、复习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师:比较下面信息中三个小数的大小,说说你是怎样比较大?

(出示:姚明身高2.26米,臂展2.21米,腰围1.42米)

师:你能把2.26变成22.6吗?

(指名回答)

师:小数点位置移动了,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这个变化规律是怎样的?(教师出示答案)师:我们利用这个规律可以做什么?

生:小数单位之间的改写,对较大数进行改写。

3、复习小数与单位换算。

师:姚明身高的数值2.26米除了可以用米表示外,你还能用厘米、千米作单位写出来吗?你能用复名数表示出来吗?(学生回答)

师:上面的改写用到了哪些知识?你试着完成下面的练习。

(出示)

2.37米=厘米1.46米=毫米5070千克=吨

6.5吨=千克1吨25千克=吨52米4厘米=米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师: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应注意什么?用小数表示高级单位的名数和复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4、复习小数与近似数。

师:想一想,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出示)

(1)因为姚明的篮球水平高,收入也非常可观。在20__—011赛季,姚明的月薪达到了1258000美元(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年总收入156300000元(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某体育用品超市规模很大,一小时的营业额可以达到29500元,你能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吗?如果保留一位小数是多少?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汇报)

5、复习小数的加、减法和简便计算。

师:竖式计算并验算。

4.92+5.08=5.1-3.24=15-12.78=3.5+4.67=

师:先观察数字特点,能用简便算法的用简便算法计算。

4.9+0.1-4.9+0.134.02+13.5+0.98

5.6+2.7-4.45.17-1.8-3.2

9.95-(4.95+3.14)8.43+2.87+0.57+0.13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师:计算小数加、减法和简算,你需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完成教材第109页第2题,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生1: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0.01、0.001„„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的进率都是10.

生2:读小数时,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是几读几,依次读出;写小数时,小数点写作“.”,小数部分读几就写几。

生3: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

生4: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相同,就是把小数点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法则进行计算,整数的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在小数加法运算中同样适用。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对每个知识点中涉及的知识进行了归类整理。

生2:通过交流及其他同学的补充完整,提高了对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能力。

生3:学习了一些整理数学知识的方法,养成自觉整理与复习的意识和习惯。

五、板书设计

图形与几何

第1课时三角形

教学内容:P111页的第3题及P113页练习二十五的第8—10题、第1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基本特征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不同的分类方法及各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完善三角形的认知结构

2、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三角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稳定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积累有关平面图形学习的经验和方法,发展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空间观念。

3、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图形与几何领域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产生继续探索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

教学难点知识的联系及应用。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及三角形图形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看见兔妈妈撘的三角形房子非常牢固,它们都要改造自己家的房子。小象准备了三根木料做屋顶,长分别是15米、25米、52米。同学们,它能围成房子吗?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到哪些数学知识?

师: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板书)

二、自主探究

1、三角形的认识及各部分名称。

师:出示一个三角形教具,问这是什么图形?(学生回答)

师:谁能说说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重点强调“围成”)。

师: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上课开始的“小象搭房子”的问题你会解答了吗?同桌交流,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判断的。(通过汇报出示课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师:说说下面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师:(指着三角形中的虚线问)这是三角形的什么?(复习底和高)

师:画出三个图形指定底边上的高。(展示)

师:什么是三角形的高?(指着锐角三角形)它有几条高?依次引出直角三角形(重点强调直角边互为底和高)、钝角三角形(教师示范画钝角一条边上的高,在三角形外边)各可以画出几条高。

2、整理复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师:下面五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你是怎样求出来的?(学生自由回答)

师:在解答过程中,你运用了数学的哪些思想方法?(学生自由回答)

3、整理复习三角形的分类(按角分)

师:猜一猜下面的每个三角形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

师:说一说这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判断。

(1)任何三角形中都有两个锐角。

(2)钝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之和大于90°。

(3)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之和等于90°。

师:如果把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你能用图示表示出这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吗4、整理复习三角形的分类(按边分)

师:三角形如果按边分,你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类?你能把结果写在下面的圆圈里吗?(学生回答)

师:完成下面的问题。

(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8厘米和5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从两种情况分析)

(2)一个当药三角形的周长是18厘米,其中一条边长4厘米,另外两条边的长度各是多少厘米?

(3)一个等腰三角形周长是18厘米,一条腰长6厘米,底是多少厘米?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师: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等边三角形)

师: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三边相等,三个角相等且都是60°.

师:完成下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学生自由回答)

(1)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9厘米,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可能是多少厘米?

(2)3厘米、4厘米、2厘米;4厘米、4厘米、2厘米;3厘米、3厘米、3厘米。

观察这三组的数字,判断围成的三角形可能是什么三角形?能判断出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吗?为什么?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看教材第110页第3题,独立完成,说说你有哪些收获?

生1: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师等边三角形,这样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生2:只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它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有可能是钝角三角形。

生3: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一定是直角三角形,它有可能是等腰三角形,但一定不是等边三角形。生4:有两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可能是锐角三角形,也可能是直角三角形,还可能是钝角三角形。生5:有三个锐角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师:关于三角形的复习,你还有哪些知识上的收获?

生:三角形的稳定性,三角形还可以用三个顶点的大写字母表示。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复习三角形,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第2课时观察物体(二)与图形的运动(二)

教学内容:P114页练习二十五的P11—13题。

教学目标

1、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和判断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一个简单立体图形的形状。

2、给出3组由小正方体摆成的立体图形,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并判断。

3、轴对称和平移的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辨认从前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

2、轴对称的性质和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以及图形的平移。

教学难点:体会图形的变换和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题西林壁》这首古诗?同一座庐山,为什么诗人看到的却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景色呢”(学生回答)

师:这里,诗人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庐山进行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本册教材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相关内容:观察物体(二)、图形的运动(二)。(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复习观察物体(二)

师:小明从前面观察由4个小正方体拼摆的物体,他看到的图形是

示课件)

师:你是怎样判断观察结果的?说说你的观察方法。

生:先看层数,再看每层小正方体的个数与位置。

,下面哪个是正确的?(出师:用5个正方体摆成一个立体图形,从前面看是

这个立体图形是。(课件出示)

师:你是怎样确定答案的?,从上面看是,从左面看是,

生:我是先从前面看到的形状开始思考的,然后确定是C,但是还不能确定正确,需要与从上面和左面看的形状进行核对,最后才确定答案。

2、复习轴对称和平移。

师:什么是轴对称图形?

生: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折痕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左右对称或上下对称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师: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哪些?

生:长方形、正方形、圆、等边三角形等。

师:已知对称图形的一半,怎样画出它的另一半?

生:现将已知图形的每个角的顶点,在对称轴的另一端以对称轴为中点,量出与它们相对称的点,最后将这些点用已知图形的连接方法一一连接起来。

师:关于对称和平移,你想挑战一下自己吗?独立完成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

按要求画一画。

①将图形沿OA线画出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②再将整个图形向右平移7格。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关于对称,你知道哪些知识?

生:轴对称图形的对称点分别在对称轴的两侧,并且与对操作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还和对称轴互相垂直。

师:关于图形的平移,具有哪些特征?

生:图形平移前后形状和大小不变,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师:从一个方向观察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能确定形状吗?从几个方向观察可以确定?

生:从一个方向或者两个方向观察小正方体,是不能确定其形状的,只有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小正方体组成的立体图形才可以确定其形状。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复习观察物体与图形的运动,你有哪些收获?

生1:通过欣赏图形变换所创造出的美,进一步感受对称、平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的美。

生2:通过复习我知道了,要养成乐于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体会成功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统计与概率

第1课时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P111页的第4题及P114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4题、第15题、第17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掌握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会根据图上的相关数据回答问题。

教程与方法:进一步熟悉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进一步认识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会求数量关系稍复杂的平均数。

教学重点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方法,求平均数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在掌握求平均数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我们复习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有关知识,回忆一下,你还知道哪些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知识?(板书:平均数和复式条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究

1、复习平均数。

师: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出示课件)

小明身高140厘米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小河里游泳不会有危险。

师:用四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每个杯子分别标有水面的高度,这四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厘米?师:20__年小刚家平均每季度用水多少吨?

师:张妍上次考试中,语、数、外的平均成绩为96分,其中语文95分,数学99分,那么她外语考了多少分?(学生回答)

2、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

师: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师:画复式条形统计图需要注意什么?

师:打开课本第110页,完成第4题。

师:在解答上面的问题中,图例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复习平均数,你有哪些收获?

生1:平均数在一组数据的值与最小值之间,不代表一个具体的量。

生2:总数÷个数=平均数。

生3: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

师:通过复习复式条形统计图,你有哪些知识上的收获?

生1:将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以后就是一个复式条形统计图。

生2:一种图例代表一种统计量。

生3: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点是形象、直观、便于比较。

生4:复式条形统计图一定要标明图例,直条的宽窄要一致。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复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你有哪些收获?

生1:平均数描述数据的整体情况。

生2:平均数可以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便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

生3: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生4: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生5:描述两组不同的数据时,可以用复式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它体现了数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板书设计

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鸡兔同笼

教学内容:P116页的练习二十五的第20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鸡兔同笼”问题,感受中国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过程与方法:能熟练用列表、假设等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逻辑推理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迁移思维的能力,进而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熟练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再一次亲历列表法、假设法等解题的过程,深刻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教学难点:建构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数学模型,运用学到的解题策略熟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鸡兔同笼”是一道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数数学问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

师:你知道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有几种方法吗?通过比较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1:列表法,适合数据较小的问题。

生2:假设法,一般情况都适合,数量关系比较容易理解。

师:今天我们复习“鸡兔同笼”问题。

二、自主探究

师:摆三角形和正方形一共用了19根小棒。(任意两个图形之间没有公共边)你能算出分别摆了多少个三角形和多少个正方形吗?(学生回答)

师:星期日,小英一家八口人到博物馆参观,博物馆的票价是成人每人30元,儿童每人15元,买门票共花去210元钱,其中儿童有几人?(学生回答)

师:三年级(4)班48人去北海公园划船,租了大船和小船共10条,每6人克坐满一条大船,每4人可坐满一条小船,且每条船都没有空位,他们租大船和小船各几条?(学生回答)

三、探究结果汇报

师:通过复习“鸡兔同笼”问题,你有哪些收获?

生1:借助列表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生2:我学会了化繁为简的学习方法。

生3:用“假设”法解决问题的一般性。

四、师生总结收获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生总结得出: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先提出假设,如果假设后的情况与实际不符,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我们可以借助画图、列表等方法帮助我们进行调整,从而推算出正确结果,最后还要对结果进行检验。(逐一板书:假设、调整、检验)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假设→调整(列表、画图)→检验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2、能按照顺序进行看图说话练习。

3、能用一定的记字方法记住9个生字的字形,写好”追”,”喊”两个字。

4、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看图按顺序说一段话。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课前寻找秋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生活激趣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秋游》,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2、“秋”指什么季节?“秋游”是什么意思?(秋天到郊外游玩) 齐读课题。 `

3、在我们的身边,秋天已经悄悄来临了。这两天,大家都睁大了双眼去寻找秋天,来说说你们的收获吧。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首诗或儿歌。(全班交流)

4、大家的收获还真不少。这节课,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去郊外游玩,希望大家能玩得开心,收获更多。

二、范读课文,指导看图。

1、请大家把书翻到第1课《秋游》,捧好书,准备出发。(师范读)

2、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你看到了些什么?又说了些什么?请大家走进这幅《秋游》图。

(1)我们从上往下看,秋天的天空中,你看到了些什么?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的天空……几朵白云有的像……有的像……小鸟……) 板书:天空。

(2)秋天的农田里,长了哪些庄稼?它们有是什么样子?(稻子金黄,高梁火红,棉花雪白雪白。)

板书:田野

(3)你们在草地上玩了什么呢?

出示:我们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

(板书:游玩)

3、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你能按“天空——田野——游玩“的顺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秋游的经历吗?(指名一生说)

三、初读课文。

1、秋游的经历真令人开心,《秋游》这一篇课文更是生动地记录了同学们的游玩经历过程,现在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 ②读通句子(读3遍)

2、这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了吗?自己先练一练。

出示: 追逐 郊外 白兔 绵羊

老师 喊着 高梁 凉了

棉花 稻子 一望无边

逮蚂蚱 打滚儿 亮嗓子

(1) 自由练读。

(2) 带拼音开火车读,齐读

(3) 去拼音一行一行读,齐读

3、大家的生字词读得这么棒,相信读课文也难不了你们。第一节写了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外游玩,谁来读?

(1)来到郊外,同学们看到秋天的天空美极了。(板书:美)谁来读第2节。(请生读,评议)

(2)秋天的田野也很美。(板书:美)谁来读第3节?(请生读,评议)

(3)第4节写同学们在草地上玩得很开心。(板书:开心)谁来读?(请生读)

4、美好的秋天,尽情的玩乐,真令人难以忘怀,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再次去郊外游玩一番。(齐读课文)

四、分析字形,指导写字。

1、今天,同学们跟着老师去郊游,玩得都很开心,可课文中的生字却急坏了,它们争着抢着对同学们说:“小朋友们,今天可别光顾着玩,还得认真写好字呀!”同学们,你们会认真写好字吗?”

2、出示:“ 追”“喊”

(1)先和它们一起打个招呼。

(2)书空这两个字的笔顺。

(3)说说怎么记住它们。

(4)范写

追:竖笔写在竖中线,两个左框紧贴竖。点的起笔要略低,捺脚运笔重到轻。

喊:口字写得窄而上,一撇写到口字下。一横一口要靠左,斜钩对角拉拉长,最后一笔点在上。

五、课后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都很不错,课后希望大家能把这篇美文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熟练。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分类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体会每种三角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在分类中体会分类标准的严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三角形的分类中感受各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欢欢和笑笑给同学们发来请贴,邀请大家到数学王国做客.但路上有两道关卡,只有顺利通过才能得到通行证.

第一关:准确地认出他们,并说出他们的特征.(课件出示锐角、直角和钝角)

第二关:给他们取个形象又合适的名字.(出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同学们顺利过关,来到了数学王国.它们非常好客,派了很多代表来迎接我们。(课件出示各种三角形)

1、哟,它们长得很相似的,找找它们有哪些共同点?

2、有这么多共同点,老师眼都看花了,但定睛一看,还是有区别的,你们发现了吗?

3、看着这些长得相似,但实际上大大小小、形状各异、零零乱乱的三角形,你想研究些什么?板书:三角形分类。

4、学生自由讨论,给三角形分类.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的研究成果?

5、学生展示分类结果:

从角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讲解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斜边。从学具中找出直角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知道它是直角三角形的?

从边分:等腰三角形和没有相等的边的三角形。讲解:等腰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

从你们的学具中找出等腰三角形,你怎么知道它是等腰三角形的?

在等腰三角形中有没有三条边都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找出等边三角形并证明.

三、实践应用

1、画三角形。选择你最喜欢的三角形画下来,并向同学们介绍你的三角形.

2、猜三角形:

出示一个直角

出示一个钝角

出示一个锐角(能不能正确猜出是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3、填一 填

4、找一找:在孔雀图中找出你喜欢的三角形说一说。

四、总结,拓展

在这节课的探秘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还想研究些什么?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7

教学内容:苏教国标本五年级上册P40~41例1及练习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学习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相同单位要对齐”的道理。

教学流程:

一、情景引入

1、情境:开学前,同学们都要去商店买一些学习用品。(出示情境图)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

2、信息:一枝钢笔16元,一个计算器138元,一本笔记本3.4元,一个讲义夹4.75元。

3、问题: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只用一步计算的加减法数学问题吗?并请说出算式。

4、复习:同学们问题意识很强,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从中选择了一些,138+16,4.75+3.4,4.75-3.4,138-4.75,哪道算式我们已会列竖式计算了?谁来试试。(生板演)请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是怎样列竖式的?他做得对吗?(板演者介绍方法)你是怎样列竖式的呢?(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

5、揭题:同学们整数加减法学得很扎实,剩下的三题都涉及到小数,今天我们就研究这样的计算,给个恰当的课题。(板书: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感知体验

1、教学4.75+3.4

尝试练习:我们先讨论4.75+3.4,行吗?你会用竖式计算吗?算之前,先估一估结果是多少。(学生尝试练习,教师巡视。)

比较分析:(教师展示学生的做法,估计有三种)

引导质疑:同一道题,怎么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结果,会不会算错了,回头检查计算过程。小组内交流一下,你认为哪种做法正确,有令人信服的理由吗?

互动交流:⑴辩一辩:说出你的答案对错的理由,预设方案:估算,转化成整数计算,小数的意义等。

⑵比一比:对比算式,竖式不同在哪?你认为哪种竖式对了,哪种错了,为什么?

⑶想一想:②③两种列式方法,可能是怎样想的?与整数加法列式有矛盾吗?(在学生不同的“算法”比较中,突出“相同数位对齐,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小数点需要对齐”的算理。)

正确算法:现在小数加法列竖式计算你会了吗?请②或③做法的同学说给老师板演,教师注意提醒学生用直尺打上横线。

归纳算理:小数加法是怎样计算的?(1~2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实践体验:如果把3.4改成3.45,你会算吗?算之前还是先估一估计算的结果。展示两种做法,提醒学生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对结果进行化简。

2、教学4.75-3.4

尝试练习:你能象计算小数加法一样列竖式算4.75-3.4吗?先估计一下,差大约是多少?再试试看。(尝试练习,板演)做好的同学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

归纳算理:请板演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列竖式计算的?为什么要将小数点对齐?(1~3名同学说说)

验算:我们学计算,不仅要学会计算的方法,还要通过计算来养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会验算吗?怎样验算?下面请你用喜欢的方法验算4.75-3.4。通过验算你做对了吗?

三、建构生成

1、说一说,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板书: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列式时小数点对齐,得数中不要忘记点小数点,计算结果能化简的要化简)

2、算一算

3、改一改

4、用一用

①在北京奥运会男子50米三种姿势射击决赛中,我国选手邱健以99.5环的成绩获得冠军,乌克兰选手以98.4环的成绩屈居亚军,请算出他们的成绩相差多少环?

②“神舟七号”飞船预定于今晚(9月25日)发射升空,将在距地面约341千米的高空绕地飞行,它的飞行高度比“神舟六号”约少3.73千米。“神舟六号”的飞行高度约离地面多少千米?

从射阳到盐城走哪条公路比较近呢?

5、赛一赛

比赛要求:小组接力,自己要确保计算正确,后面的同学先要检查前面同学计算是否正确再做。

(1)检查评比(2)联系反思,通过比赛,你有什么感想?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我们一起解决了三个问题,剩下138-4.75这道题,同学们课后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先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教后反思:

本节课本着“真实、朴实、扎实、常态、有效”的原则,力图使计算教学返璞归真,关注数学的本质来设计教学,我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抓住算理本质,重组教材,促进新知的内化建构。

小数加减法教学的切入点是“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减”,全课因此始终围绕这一算理为主线。课前谈话中的“1+1()=11()”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中感悟“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两个数才能直接相加减”。为了沟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算理上的一致性,我们大胆改编课本中的素材,去掉了水彩笔2.65元,添加了计算器138元。用意在于,学生根据情境所提供的信息,提出的一步加减法计算问题中,出现了整数加减整数,整数加减小数,小数加减小数三种类型。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抽取了四个作为今天研讨的话题,即138+164,75+3.4,4.75-3.4,138-4.75。学生列竖式板演138+16后讲清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特别是相同数位对齐这个核心算理,为探究新知做知识铺垫。然后对比引入新知,学生凭借已有经验尝试练列竖式计算4.75+3.4。课堂中正如课前所调查的那样,学生出现了三种不同的算法,教者引导学生检查计算过程看计算有无错误,进一步激发学生从估算、化成元角分采用整数算、从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等角度去寻找算理,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去判断、分析、理解、建构小数加法正确的计算方法,内化计算小数加法时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点对齐)的要求。这部分教学设计时就想成为本课的亮点之一。

2、关注学生学习,强化互动,促进三维目标的落实。

整节课我能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没有提前的渗透,没有矫情的暗示”,全力以赴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注意面向全体,倾心聆听后进生的发言,给他们改正错误,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剖析错误,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让所有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使学生在本节课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数学感悟。赛一赛后请获得胜利和失败的小组分别谈感受,以加强团队精神、精确计算等方面的教育。力图体现北师大周玉仁教授所提倡的: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悦。

3、注重思维训练,加强估算,促进计算好习惯养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思维训练是计算教学的核心。本课教学中,我能借助计算教学这个平台,让学生学会学习,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注重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通过知识迁移、尝试练习、估算反思、算理辨析、建立模型、实践应用这一系列步骤锻炼学生的思维习惯。从思维方法的指导入手,着重理解为什么小数加法就不能简单地模仿整数加减法末位对齐的方式,引导学生破旧迎新;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学生板演及算理叙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视估算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加强验算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细心的计算、规范的书写是学生学习计算的根本,真正落实估算、验算作为计算教学重要环节的要求。应该说这也是设计之初希望呈现的又一个亮点。

4、精心练习设计,联系生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为了使学生顺利进行建构生成,我设计了说一说、算一算、改一改、用一用、赛一赛等练习,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练习中贯穿始终的要求是“算得又对又快”,强化估算在计算中的作用,即重视多样化练习,又注重学生计算技能的训练。如说一说中让学生充分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共同点,在算一算中改编了一道题,17.56-7.56以加强学生对小数性质的理解和应用;改一改中,选择了相同数位不对齐、得数中忘记点小数点、整数部分为“0”的处理等三道题,提醒学生关注小数加减法计算的错误点,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用一用中,精心选择了奥运会射击成绩、神七的飞行高度(恰好上课当晚发射)、射阳至盐城的路线选择等,希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增进学生对计算算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以上是我在执教本节课时,意图体现的一些想法,可能实施得还不够到位。比如,有一位同学在计算4.75+3.4时,采用了第三种算法,可是通过估算得数大约等于8,所以将5.09改成8.09,因为上课时实物展台出现问题,对这个课堂生成的内容处理得还不够到位。赛一赛中,尽管教师在练习之前已经强调了“又对又快”的要求,但因为是比赛,结果导致学生片面追求速度,而忽略了计算的正确率。这些都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探究,以提高计算教学的实效和质量。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4-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情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初步感知积的变化规律,初步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3、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两个乘数末尾都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的依据。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交流口算本上的得数。

问:这些口算题有什么特点?(都是末尾有0的乘法)

末尾有0的乘法怎么口算?(先不看0,乘完后再数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添上几个0)

板书其中一题:200×43

这题的得数是多少?怎么算的?

现在请你用竖式来计算,行么?

(板书竖式,强调0先不要对齐)

看板书:200×43=8600,问:谁能根据这个算式很快地编得数也是8600的乘法题?

(2×4300,20×430)

为什么这三个算式的得数都一样呢?(先不看0,都是2×43;再添上0,两个乘数末尾合起来都是有2个0,所以都要添上2个0)

2、哪些同学昨天已经预习了数学课本?知道今天要学什么吗?

(要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学习例题

1、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哪几个信息?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哪个条件是多余的?算式怎么列式?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2、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指名板演,(可能出现的情况)

(1)按照原来的方法笔算

(2)0先不对齐,但在前面乘的时候,0也参与了

(3)交换了两个乘数的位置

(4)在第2步乘的时候,没有把积的末尾和十位对齐

……

讲评这几种做法

第一种方法:是正确的

(重点讲)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开始列竖式的时候0没有对齐某个数位?(先不考虑,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既然是先不考虑,所以在这两次乘的时候,0也不要考虑。(擦去多余的0)

指出:最后加完之后,这个0要补上。 ……

比较第一、二种竖式,指出: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我们可以像这样写,比较简便。

3、完成“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讲评。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指名说说得数。

2、第3题。

学生独立分组口算。算完后指名交流每组算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四、布置作业

第2、4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9

第一、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有助于计算教学。李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教学目标。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计算题中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计算题的普遍特征,学生较易掌握,但枯燥、乏味。如果只是一味地讲、练,学生的兴致会提不起来,学习就显得很被动。而王老师的情景创设比较成功。课一开始,就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了起来。让学生在主动中探索,在快乐中求知。超市购物活动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由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更加亲近数学。而且真切地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真谛。然后运用学生最喜爱的闯关题和抽卡比大小游戏,不断激活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成为本课的特点。

第二、从知识与技能方面来看,李老师创设了现实超市购物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有序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能用来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而这样的教学是建立在旧知迁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情境的创设,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的数学”引入到“教材中的数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能为探究新知识服务。另外,教学完小数加减法后,老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面对“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交流。从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数位对齐就是小数点对齐,让学生在做中,说中发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学生在愉悦中学数学、用数学,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情感态度上来看,李老师开展了一连串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新知,让学生在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的基础上进行闯关游戏。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总结收获,巩固新知。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10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P20——P21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简便运算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凑整,利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使运算简便;会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某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

2、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难点:能正确迅速找出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的两个加数。

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授

1、根据运算定律,在 上填上合适的数或字母。

(a+b)+ = +(b+c)

125+38+75=(125+ )+38

2、计算并验算。

480+547 456+358 789+457

利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知识。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二)探索发现

1、出示教材第20页例3情境图。

创设情境:回顾李叔叔骑车旅行一事,得知李叔叔后四天将继续行驶并计划好了骑车的行程。

李叔叔是如何安排后四天的行程计划的?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你会计算吗?

2、解决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学生独立解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15+132+118+85。

3、组织交流。

交流各自的算法,全班汇报。

汇报预设:

方法一:

115+132+118+85

=247+118+85

=365+85

=450(千米)

方法二: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115+85)+(132+118)

=200+250

=450(千米)

4、比较算法。

比较一下哪种算法更简便,你是怎么想的,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交换律、结合律改变其运算顺序,可以使计算更为简便)

教师强调:在计算时,应先观察题目,分析是否能够应用运算律使计算简便。

学生小结:把能凑成整十、整百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可使运算简便。(板书: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5.基本运用。

用简便方法计算。

718+57+82 57+62+138

(1)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计算。

(2)师生共同归纳方法:碰到一个加法算式,先看有没有能“凑整”的数,如有,再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①观察有没有能凑整的数。

②如无,按顺序计算或竖式计算;如有,用加法运算律计算。

6、凑整训练。

把左边和右边的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283

1597 253

47 164

317 403

决定是否运用运算律,关键看题中有没有可凑整的数。因此要正确迅速地做出决定,必须加快我们分辨凑整数的速度。

(三)检测评价

1、完成教材第20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集体订正。交流时让学生说清楚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用简便方法计算下列各题。

60+145+40+355 372+42+258 146+143+54+257

(四)评价反馈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应用加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

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明确只要把能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的数结合起来先算,就可使运算简便。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例3:按照计划,李叔叔后四天还要骑多少千米?

115+132+118+85

=115+85+132+118 加法交换律

=(115+85)+(132+118) 加法结合律

=200+250

=450(千米)

关键:“凑整” 方法:“用运算律”

在计算加法时,运用加法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六、教学后记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11

本课题教时数: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增强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并解决新问题的意识,不断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

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学具:多媒体光盘。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例1的情境图。

谈话:这是同学们在文具商店购物的画面。你能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后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些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下面的问题及相应的算式:

(1)小明和小丽一共用了多少元?

(2)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3)小明和小芳一共用了多少元?

(4)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5)三个人一共用多少元?

2、揭示课题。

提问:同学们不但提出了许多的问题,还列出了算式。请大家观察这些加减法算式,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吗?

谈话:怎样计算小数加减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板书课题:小数加法和减法)

二、探究。

1、教学例1的第(1)问。

谈话:你能用竖式计算“4.75+3.4”吗?先试一试,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又是怎样想的?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解释思考过程。

小结: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对齐,然后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分别相加。

2、教学例1的第(2)问。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了用竖式计算小数加法时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那么怎样计算小数减法呢?

学生完成后,指名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怎样想的,再进一步追问:用竖式计算小数减法时,为什么要把被减数和减数的小数点对齐?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3、教学“试一试”。

谈话:这里还有两道题,你能用刚才学到的计算方法自己算出结果吗?

学生计算后,再要求说一说是怎样算、怎样想的。然后提出把计算结果化简的要求,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结果和依据。

4、总结和归纳。

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会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你能说一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吗?计算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然后组织机交流。

三、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找出每道题中的错误,再分别改正,并组织交流。

3、完成练习八第1题。

4、完成练习八第2题。

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适当加以点评。

5、完成练习八第3题。

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还可以自己补充问题:问学生你还想到了什么?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今天学得怎么样?

五、延伸。

同学们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提出了许多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其中,有些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剩下的问题下节课在继续研究。

六、课堂作业

《补充习题》

学生回答。

学生根据条件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

学生口答算式。

学生思考、交流后回答:算式中都用小数。

学生用竖式计算,并在小组内交流。(同时指名板演)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间交流自己想法。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学生交流后明确。

学生独立计算,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自己想一想,再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

引导学生归纳: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分别相加、减,都要从低位算起。计算小数加减法时,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出得数,并回答。

学生独立完成,

结合线段图学生说说对前3个问题的理解

学生交流。

问题的提出来自学生本身的思索,这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探索、尝试。

围绕学生采用的算法进行比较,要求学生具体地比较“数位对齐”、“相同数位对齐”和“小数点对齐”,最终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

这一环节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教师鼓励分小组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进而探讨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联系以前学过的整数加、减法,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

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既巩固了本课的相关知识点,又提高了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数加减法

4.75+3.4=8.15(元)4.75-3.4=1.35(元)

4.754.75

-3.4-3.4

8.151.35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12

教学课题:

1.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 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本教案选取的是青岛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繁忙的工地》,第一课时《角的认识》。

本课时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或课件),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学生准备:

活动角,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方法:

本课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在活动中探索角的有关知识,但对于比较难理解或容易产生错误概念的知识教师仍然加以引导和讲解。如周角和平角,学生仅从形状上就普遍认为周角是一个圆圈,平角就是一个半圆圈,而不去理解它作为角的实质,但这种实质的探索仅仅让学生利用活动角或同桌交流是难以实现的,因此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教师在利用活动角示范的基础上进行了讲解,这样既让学生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平角、什么是周角,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说明如何导入该课程,主要教学点的设计,知识拓展等。 第一节 教学要点: 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找一段挖掘机工作视频,放给学生看。

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角的认识)挖掘机工作示意: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

3. 分类。

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小组活动): 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一组同学在台上分)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4.认识平角。

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这是角吗?为什么?

我非常欣赏这位同学,他能自觉运用已经学过的角的定义来解决今天的问题。还有不同意见吗? (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画平角): 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

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精彩!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这是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一周组成的图形,我们给它叫周角。(板书)(画周角): 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 (两生上台板演) 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汇报): 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三、回归生活

1. 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2. 找出身边的各种角 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 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四、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课本58页例1和做一做,59页例2,例3和做一做以及64页练习十的第

1.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的性质,1,2,3题。

教学目标:

学会运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些小数化简或进行改写;

2.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

教学难点:

小数性质归纳的过程 。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主题

1、学校门口的两家文具店,左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元,右边一家的三角板套装售价是2.80元,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价格比较起来怎么样?你们是怎么样比较的?

2、为什么2.8元末尾添个0大小不变呢?这是怎么回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板书:小数的性质)

二、探索性质

1、教学例1。

(1)投影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明确要求。

(2)启发学生根据小数的意义把0.1米、0.10米、0.100米所表示的长度在米尺上标出来(教师投影米尺图),并用整数表示。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以0.1米为例示范:

0.1米表示1/10米,也就是1/10米,即1分米,如图:

关于0.10米、0.100米,让学生独立或讨论完成。

(3)反馈学生完成情况,并把形成的一致意见投影出示:

0.10表示10/100米,也就是10/100米,即10厘米,如图:

0.100米表示100/1000米,也就是100/1000米,即100豪米,如图:

(4)教师肯定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把三幅米尺图投影重叠两次,让学生观察后问:你认为0.1米、0.10米、0.100米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请把道理讲出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板书:因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所以0.1米=0.10米=0.100米

(5)引导学生观察等式0.1米=0.10米=0.100米,问:比较这三个小数,你发现了什么?启发学生从左往右、再从右往左观察,初步得出结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

2、验证性质

(1)同学们自己完成58页“做一做”。

(2)让学生从直观图上比较0.3和0.30的大小。

(3)0.3=0.30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

三、运用性质

1、教学例2

(1)教师对学生说明:像把0.70=0.7,去掉小数点末尾的“0”,就可以把小数化简。(板书:化简)

(2)学生自己完成105.0900=

(3)学生讨论交流105.0900里的其他的0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全班交流、强调小数的性质中说的是“小数的末尾的0”。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1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2、教学例3:

(1)教师说明:利用小数的性质,根据需要可以"把一个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板书"改写")

(2)学生自己完成。

(3)大家这样做的根据是什么?

(4)说明任何整数都可以看作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强调把一个整数改写成具有指定小数位数的小数时,不要忘记在个位的右下面点上小数点。

(5)完成59页做一做第2题。

A、学生自己完成。

B、全班订正答案。

3、在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1)讨论下面的3个问题:

A、0.70,去掉0, 小数的大小变不变?

B、4.08去掉0,会怎么样?

C 、0.31的末尾可以添上0吗?

(2)全班齐读小数的性质,强调性质中的“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四、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课本58.59页,提出质疑,大家交流解决。

五、巩固练习

1、下面的说法哪个正确,不正确的请举出反例。

(1)小数点后面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3)一个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这个数的大小不变。

练后问:你认为在小数性质的表述语中,哪几个词语最重要?(教师在"小数"、"末尾"的下面加上着重号)

2、做64页练习十第1、2、3题。

第1题让学生练习后说说哪些位置上的0不能去掉。((1)整数中的0不论何处都不能去掉;(2)小数非末尾的0不能去掉)

六、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评价你自己或是某位同学本节课的学习积极性。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14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从不同角度对1亿进行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2.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初步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愿意与他人合作,与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课题研究、数学建模的简单过程,培养对1亿大小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工具

教学准备:课件、一包打印纸、一把大米、尺子、天平、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一填: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

10个10是();10个100是();10个1000是()。

1亿是10个(),100个()1000个(),10000个()。

2、网络数据:

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数量超过1亿部。

2005年中国的网民超过1亿人。

哈雷彗星的尾巴长达1亿千米。

我国的小麦产量一直稳定在1亿吨左右。

中国移动平均每天可以净赚1亿元。............

老师:

一亿到底有多大呢?

走路的时候就在想“一亿步有多远?”

吃饭的时候就会想“一亿粒米有多重?”

发作业本的时候就会想“数一亿本练习本要多少时间?”............

二、新知探究

(一)数一数。

1、质疑:出示一大堆本作业本场面让学生直接数【疑惑:数不了】

2、解惑:讨论怎么办?【化难为易】

问题——数作业本要花多少时间?

材料——作业本,计时器

步骤——先测出数1本(10本)所需的时间

再推测出100本,1000本,100000本。。100000000本需要的时间。

过程——表格式

10本100本1000本10000本100000本1000000本10000000本100000000本

9秒()()()()()()()

算一算

合()分钟=()小时=()天=()年

小结——从现在开始(9岁)要数到18岁才能数完。

3、试一试

(二)量一量

一亿张纸摞起来有多厚?

(三).称一称。(小组合作)

1、问题

数出100粒大米,称称大约重2.5克

照这样计算,一亿粒大米约重多少克?

2、步骤

1000(粒)10000100000000

25(克)2502500000

3、结论:亿一粒大米约重2500000克。

4、运用

(1)我们全国大约有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节省一粒米,全国一天大约能节省多少克粮食?

(2)如果每人每天吃大米400克,这些节省下来的大米可供一个人吃多少天?大约合多少年?

课后小结

三、课堂小结。

1、你知道了什么?(节约从每一粒米开始)每人每天大约吃400克大米,13亿中国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大约够一个人吃(81250)天≈(223)年。

(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喜马拉雅山高约88848米,一亿张白纸叠在一起比喜马拉雅山都还高!。。。。。未知的世界等待你去发现!

2、你学到了什么?(化难为易)

课后习题

3、你还想知道什么,请用课堂上的方法和步骤继续研究。并将你收获到知识做成手抄报进行展示。

板书

一亿有多大

四年级数学下册创意教案篇15

课题

小数加法和减法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逛超市”,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

2、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求科学、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创设情境:超市购物

出示几件物品的标价

钢笔、笔记本、讲义夹、记号笔、书包、铅笔盒、美工刀………

2、根据自己的需要挑其中两件商品然后想想自己要付多少元。

先列出算式。

根据自己的喜好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二、新授

1、你会用竖式计算吗?先把竖式写下来,列举部分同学的竖式你们觉得计算时要注意些什么?要求学生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让学生试着计算一下还是刚才的.几位同学上去板演。逐个点评,纠正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2、小结加法的计算法则。

3、同桌的两人比较一下,谁用的钱多些?多多少用什么方法去求?先列式并列出竖式你会计算吗?要注意些什么?试着计算出来,并投影一些同学的计算。逐个点评,表扬做得较好的同学。

4、小结减法的计算法则。

5、归纳小结

比较整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比整数加减法更需注意的地方:

都要数位对齐,都要从低位算起;

计算小数加减法需要把小数点对齐后再算,最后在得数里还要对齐小数点并点上小数点。

组织学生再进行交流。

提醒:和或差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要去掉0把结果化简。

根据同桌实际情况列出算式,并尝试计算

三、练习

四、总结

五、课堂作业

六、延伸

1、你们同桌两人一共用了多少元?交流一下计算结果。

2、你买的两样东西价钱一样吗?哪种多些,多多少?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

3、谁最会花钱,花了多少?谁用得最少?他们俩相差多少元?

4、每个同学如果都有10元钱,售货员还应找回你多少元?

5、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让学生先说计算方法,需要注意些什么?

6、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先找出错在哪里,把错误的地方改正过来

7、做49页试一试题目

让学生观察与例2中的计算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启发学生利用例2的计算经验先独立完成这里的计算,再小组内交流。

8、完成49页”练一练”的第1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

练习八第2题

谈话:同学们还可以根据例1提供的信息,再解决一些用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同桌交流

几位学生上去板演,集体订正。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先独立完成,再小组内交流。

3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