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吧 > 小学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

时间: 新华 四年级教案

好的教案应该包括合理的教学过程,包括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环节。这里提供优秀的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方便大家写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参考。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

2、通过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情感,感受自然美和语言美。

3、从关键词语“一道、铺、瑟瑟、可怜”入手,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展开丰富的想象,复现诗中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诗,下面我来考考大家,我念一句,你们背整首古诗。“离离原上草”?

这首诗的诗人是谁?(白居易)。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吟”是前鼻音)

二、解题,知作者:

(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

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

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

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PPT示简介)

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

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齐读。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诵。

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个别汇报读,师生评: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

3、教师范读。师:你们注意老师是怎么停顿的。

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齐读。

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

(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

PPT示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齐读

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

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板书:残阳、江、露、月)

2、品诗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齐读一二句。PPT

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

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铺”。

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换好不好?

“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

“铺”(简图)(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学术说法: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删除,课堂不讲)

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绿得像什么?

(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

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一个“瑟瑟”,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

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引导、简图)(教师边演示课件边小结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半江瑟瑟半江红”。)

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用他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的词《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

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

三四句: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

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

“可怜”:可爱“真珠”:珍珠

什么可爱?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

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读、齐读)

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露似()月似()()似()()似()

(露:宝珠、玛瑙、水晶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江似明镜月似船。

同学说得多传神呀,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齐读)

六、感情朗读:

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天上的新月美,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因为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配乐齐背诵)

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

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

题: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PPT

八、拓展延伸:

学完这首诗,你觉得诗中哪种景色最美丽?你还能背背写这种景的古诗来吗?(学法)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大意。

2.学习课文,了解我国生物科学取得的新成就,感受科学技术所创造的奇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关于太空蔬菜、花卉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2003年的10月15日至16日,我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还记得吗?对,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船──“神州五号”发射成功。在“神州五号”飞船上,除了我们伟大的飞行员──杨利伟叔叔,还有一批特殊的乘客,那它们到底是谁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二)初读感知

1.请自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检查。

3.飞船上的特殊乘客到底是谁?

(三)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植物种子为什么要去作航天旅行呢?把你最感兴趣的语句勾画下来。

2.集体交流:

(1)科学家从参与太空“旅游”的植物种子中筛选培育出优良品种,加以推广,种植出产量高、品质好、生命力强的农作物。

(2)为什么从太空回来的植物种子会发生变化?

(3)太空蔬菜是怎么形成的?(淘汰不良的,培育优良的,并经过四代以上的培育,最终形成太空蔬菜。)

(4)太空蔬菜与我们地球上的蔬菜有什么不同?

A.外形:更大、更长、颜色的变化

B.味道:更鲜美

C.营养:更丰富,抗病力强

D.其他价值:药用、美化、绿化

(5)同学们也收集了一些课文以外的太空蔬菜或花卉,让我们一起来大开眼界吧!(指名学生上台进行介绍,后相互交流)

3.小小的植物种子经过一番太空旅行,就获得了如此的“魔力”,那么谁是那位伟大的魔法师呢?

4.总结:

科学的领域无边无际,聪明勤劳的科学家们在这片领域进行着不断的开发、创新,才能创造出一个个奇迹。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3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

歌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

3.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诗,老师念第一句“篱篱原上草”,大家一起背好吗?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他就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他写这首诗时只有15岁,他的诗通俗易懂,在广大群众中广为流传下来的诗有1914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题目是《暮江吟》。

板书:暮江吟

1.读题、解题:(1)师强调“吟”的读音。“吟”是怎么意思?吟,古代一种诗体。(2)同学们来看看这个“暮”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面是个日,你能看出什么来吗?(有太阳落山的意思)这里交代的是(时间)(3)“江”在题目中交代了什么?(地点)

二、初读古诗,感受画面。

1.自由读古诗,读正确,读流利.想一想: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

2.(点读——齐读)读完古诗你有什么感受?(景色美丽、喜爱……)

3.读诗初步感觉很重要,老师读这首诗也有自己的感受,我想通过我的读表达出来。

三、品析古诗,体会情感。

1.思考、讨论:诗人描写了傍晚的哪些景物?抓住了这些景物

的哪些特点来写的?(诗人描写了傍晚的残阳和江水,江水的特点是半江瑟瑟半江红)?

2.齐声朗读前两句诗。

3.重点理解词语。

(1)“残阳”是什么意思?(落山的太阳光)

(2)“铺”是什么意思?这个“铺”字你体会到了什么?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

(“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4.质疑: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得到的启迪,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学习作者借物喻人,寓理于物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从读入手细细品悟,引发思考。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课文使学生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重难点解析:

理解古井高尚品格和对人们的启迪是本课的重点,教学中要抓住一些含义深刻与文章中心密切联系的句子,在组织学生通过读、思、议的过程,透彻的理解它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古井》这篇课文,古井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表达。

教师总结: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今天继续去感受古井对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精神。板书:生命的源泉、陶冶品格

(设计理念:使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突出文章中心,有助于对文章深层次的理解。)

二、细读思考,感悟无私。

1、默读思考:

出示自读提示:(课件展示自读提示)

(1)从课文哪几部分可以看出古井为人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又从课文的那些地方体会到“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源泉,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画出相关语句。

(2)体会着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2、学生默读思考。

(设计理念:通过学生自己读,自己感悟文章的内涵所在。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三、集体交流,体会无私。

根据学生汇报随机学习以下几个板块。

1.探究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抓住“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络绎不绝”“叮叮当当、吱悠吱悠”“乡间小曲”“湿漉”“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等词句分析作者从时间、人数、声音、路面四个方面具体描写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表明了古井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很大。

(2)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眼前浮现人们到古井取水时的画面,进行口头描述。

(3)人们到古井取水,每天迎着晨光,踏着暮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古井在人们心目中具有什么精神?(无私奉献)

(4)指导感情朗读。

2.探究三至五自然段

(1)引导学生抓住“见老人用水困难”“这个帮挑,那个帮提”“不肯接受报酬”等词句,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进行理解体会。)

(2)乡亲们具有什么精神?(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3)古井和乡亲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可用文中的哪个词来概括?(是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影响了乡亲们,乡亲们的精神是古井精神的再现,也就是课文最后一句话“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理解“陶冶”一词。)

(4)“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中的“他们”指的是哪些人?

(“他们”不光指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乡亲们,也包括那两位老人。因为从“男的是个老党员.在抗日战争时期腿负过伤”可以看出他是个老革命,曾经打过仗,负过伤,是革命的功臣。凭着这一点可以向党、向人民提出要求:让自己惟一的女儿留在身边工作,照顾自己。可老两口没有这样做,他们也是受到了古井精神的陶冶。)

(5)分角色朗读老两口和乡亲们的话。

(设计理念: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体会古井的作用、体会村民以及老人的淳朴、善良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再读重点段,升华无私。

1、齐读最后一段。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1)情境说话:乡亲们懂了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改为感叹号读。把“他们”改成“我们”在读这段话。

“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我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设计理念:以“井”来启迪“人”,这“人”不仅包括“我”和乡亲们,还包括文章的读者,即全体师生。进一步体会学习古井无求于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自悟“古井”懂得无私

用心体会这是一口怎样的古井,并填空。

这是一口()的古井。

这是一口()的古井。

这是一口()的古井。

这是一口()的古井。

(设计理念:通过深入理解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把自己的感悟内化成自己语言表达出来。)

六、内化升华,寻找无私。

1、师:在我们生活周围也有许多像古井一样无私奉献,不计报酬的人,你发现了吗?说说他们平时是怎样做的?

2、学生自由表达。

(设计理念:在生活中寻找语文、运用语文,升华情感。)

七、课外拓展,学会写法。

1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

师:《古井》这篇课文表面上在赞美古井,实际上也在赞美像古井那样无私奉献的人。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借物喻人要抓住所描写的物体与所象征的人的相通或相似的地方,如把春蚕比做教师。

2、查找借物喻人的文章去读。

教师推荐《白杨礼赞》《荔枝蜜》

3、围绕某一物品(如:路灯、煤炭、粉笔等)写一个片段。要求写出物品特点,赞扬他的一种精神。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用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表达方法去读相关的课外书去写类似的文章,做到学以致用。)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理解个别词语。(重点)

2、熟练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3、设计有关基础知识的练习题。

4、初步了解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尝试)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老师手中有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如果同时从同一高度松开手,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谁得出了这样的结果?

2、简单介绍你对伽利略的了解。我所知道的他的情况有限,哪位同学向我详细介绍一下他的成就。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5课,看看伽利略是怎样得出“两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

二、小老师检查预习情况:小黑板出示预习目标逐项进行

1、对基础知识的检查

(1)小老师用自己的方式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是否正确、流利)

(2)小老师用卡片出示词语指名读、解释词语。(针对学困生)

(3)小老师听写典型的词语。

2、对课文内容的检查

(1)课文主要内容写了什么?

(2)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教师边听课边做记录,检查工作完后作补充、指导、评价)

三、课堂反馈练习

1、分组交流设计的题目。(教师巡视指导。)

2、评选设计题目优秀的学生并给予鼓励。(特别是学困生)

3、教师用小黑板出示练习题。(重点是学困生)

4、反馈课文主要内容。(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内容的练习题。)

四、学生提出预习中的疑难困惑

教师做好记录,以待下节课解决。

五、针对课文内容及疑难布置第二课时的预习内容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伽利略)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大盆、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

(1)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2)了解神话传说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四大神话之一。它和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在组织学生学习这个故事时,要让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女娲为了造福人类,不辞辛劳,不怕危险,勇敢善良的美好品质,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立足语言习得,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和形象描述能力。

三.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课件2)

1.导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富有智慧,他们凭借丰富、大胆的想像,创造出了许多瑰丽、多彩、优美的神话故事,创造出一个个离奇的神的形象,女娲就是其中的一个。(板书:女娲)传说中的女娲长着蛇的身子,人的头,她见大地上没有人类,就用黄泥捏成了小人,创造了人类,她为了人类的生存,不顾辛劳,不怕凶险,不停地工作,为人类造福,为人类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优美动人的《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

2、读读课题:用你们的声音告诉我,谁补天?女娲做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梗概

1.过渡:让我们一起带着我们的感受和疑问,自由朗读。边读边想:女娲在你的心目中是怎样的一个神?(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交流反馈。

(1)检查生字词。

同学们和课文已经不是第一次见面了,相信你们对生字词掌握得比较好了,下面我们一起来再认识一下刚刚结交的生字词朋友。(课件3)

(2)再读课文,交流:女娲为什么要补天?女娲是怎样补天的?结果怎么样?(课件4)

(三)潜心会文,品读词句

1.过渡:面对着可怕的困难,女娲不畏艰险,毫不退缩,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她想办法熄灭天火,自己动手造船救人,还要想办法补天。找一找,女娲补天中哪些文字让你的心为之一颤;读一读,品一品,这些令你感动的文字到底包含着怎样的感情和意味。

(学生默读全文,找找、画画、品品)

2.理解重点词句。

(1)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课件5)

师:请你用好听的声音读一下这段话。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天崩地裂或天塌地陷

(2)女娲难过极了。她立刻去找雨神,求他下一场雨,把天火熄灭。她又造好了船,去救挣扎在洪水中的.人们。(课件6)

师:你能感受到女娲怎样的心情?

师:看到被水火围困,处于死亡边缘的人们,(生读):女娲难过极了。

朗读感受到女娲的痛苦。

师:还能体会到女娲的什么心情呢?

生:女娲急于把人们救出的心情。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生:“立刻”、“求”、“又”这些词语都能看出。

请你试着读一读,读出女娲的心情。

(3)天上的大窟窿还在喷火。女娲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什么是冒着生命危险?

生:有可能会因为补天而丢掉自己的性命。

师:那到底有多危险?课文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学生读:远远的天空塌下了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师:当女娲面对这样的危险时,她是怎样做的?

(指名读: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女娲为什么要这样做?

师:女娲是一个神,作为一个上古时伟大的神,她本来在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什么?

(过幸福的生活,长生不老,不必管人类的死活…)

然而,当这个人类之母看到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自己的儿女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时,她难过极了!这位悲天悯人的人类之母面对这样的危险时,她决定冒着生命危险,把天补上。)

师: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自己的儿女,女娲连自己的生命都不顾,为了拯救天下苍生,她想尽办法、忙忙碌碌、殚精竭虑地补天,更叫人无限感慨。大家都被女娲的勇敢深深感动,谁能够把这份感动读出来呢?(课件7)

(4)她忙了几天几夜,找到了红、黄、蓝、绿、白四种颜色的石头,还缺少一种纯青石。于是,她又找啊找啊,终于在一眼清清的泉水中找到了。(课件8)

师:你们从女娲寻找五彩石的艰辛中读出了感动,那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寻找五彩石是非常困难的呢?

零零星星几天几夜?找哇找哇??终于

师:你是怎样理解“终于”这个词的?(自由发言)

作为一个伟大的神,为了拯救人类,为了天下太平,她付出了太多太多。

师:石头终于找齐了,天到底补上了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的第4自然段。

(5)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在地上挖个圆坑,把五彩石放在里面,用神火冶炼。炼了五天五夜,五彩石化成了很稠的液体。(课件9)

师: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想象,在炼石的五天五夜中,女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

(6)女娲把它装在一个大盆里,端到天边,对准那个大窟窿,往上一泼,只见金光四射,大窟窿立刻被补好了。

师:轻声读这句话,找出描写女娲补天动作的词语,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看似轻松的动作,却看出了女娲的神力无比,让故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再读一读,注意体会故事的神奇。

(7)齐读最后一段。

女娲历尽千辛万苦,将天补上,你们看,天边那五彩的云霞,传说就是女娲补天的地方,请大家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女娲的传说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五)评价人物,布置作业。

1.学了课文,你想对女娲说什么?

2.关于女娲的传说还有很多,大家可以收集更多的故事。

3.?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好朋友或者爸爸妈妈听。

七.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关心人类疾苦勇敢顽强……

八.教学反思

课文的文字浅显易懂,表现女娲精神的关键语言文字也不是很难理解。就是课上着重锤打的几个词“几天几夜”、“找哇找哇”、“终于”、“五天五夜”、“冒着生命危险”等,它们都并不深奥。如何从浅显的文字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凸现女娲的精神?这需要透过文字表面去挖掘,去想象,将文本再创造,以充实内容,使人物形象趋于丰满。为此,在“几天几夜”、“找哇找哇”、“终于”、“五天五夜”、“冒着生命危险”等时空的空白处激发学生想象,通过“女娲在寻找五彩石的过程中会碰到哪些具体困难”、“她怎样度过这五天五夜”等问题的创设,通过一遍一遍地把字词句读成画面的过程,引着学生去想,去超越文本。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正确读写宋朝、议论纷纷、和尚、船舱、沉没、绳子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捞铁牛》,板书课题。

捞:东西掉到哪里用捞这个词呢?

2、看了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谁捞的铁牛?为什么捞铁牛?怎么捞的?结果怎样?)

二、自学生字新词

1、音形难点:潜、陷、尚、论(多音字)

2、组词语

宋()拴()陷()论()

送()栓()滔()轮()

绳()绑()铲()拖()

蝇()梆()产()施()

3、理解词义

宋朝:朝代名。由赵匡胤建立。

河中府:地方的名字。因这个地方位于黄河中游而得名。

淤泥:河流、湖泊、池塘等沉积的泥沙。

浮桥:在并排的船上铺上木板造成的桥。本课浮桥的不同点是两头各拴在四只大铁牛上。

议论纷纷:许多人在议论,各说各的看法。议论,对人和事物发表看法。纷纷,言论多而杂乱。

熟悉:知道得清楚。

水性:水的性能,也指游泳的本领。本课指了解这段河的深浅和水流速度,并且游泳本领又很高。

潜水:隐藏在水面以下活动。

水手:在船上负责舱面工作的普通船员。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即向上浮动的力量。

工程家:能够独立完成某一工程的设计以及指导施工的专门人才。本课指怀丙和尚是机械和水利工程的专家。

和尚:出家到寺庙里修行的男教徒。

三、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层次,整体感知课文

1、小声自读课文。

2、讨论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内容?

第一自然段:铁牛陷入淤泥。

第二自然段:一个和尚主动提出要叫水把铁牛送回来。

第三自然段:和尚做了准备工作。

第四自然段:请水手铲泥沙到河里拔起铁牛。

第五自然段:水手们划船把铁牛拖上岸边。

第六自然段:和尚用同样方法捞起其余的铁牛。

第七自然段:和尚名叫怀丙。

四、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3、思考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的,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2、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捞铁牛经过,包括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

思考:

1、是谁提出要捞铁牛?(板书:怀丙)

2、你能根据课文内容向大家介绍一下怀丙吗?谁能用一个准确的词概括一下怀丙的特点?(板书:出色)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为什么要捞铁牛,谁能读一读有关内容?

2、指名读一读有关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板书:被水冲走)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怀丙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捞铁牛的?(人们议论纷纷,可以看出人们束手无策,毫无办法,是在大家感到捞铁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出来的。)

2、追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捞铁牛十分困难?(从笨重一词可以看出铁牛很重,又沉在河底,不好打捞。从人们对此事议论纷纷可以看出大家对捞铁牛没什么好办法。)

3、介绍:据资料记载,每只铁牛重四,五万斤,当时又没有起重机这样的现代化设备,打捞技术又比较落后。

4、怀丙提出用什么方法打捞铁牛呢?反复读怀丙所说的话。(板书:叫水送回)

过渡:怎么叫水把铁牛送回来呢?从这个方法中是否能看出怀丙是一个出色的工程家呢?我们先来看准备工作部分,看看他那些地方做的出色。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谁知道做了哪四项准备工作?(摸清地点,两只船并排装满泥沙。并排栓紧搭架,两头拴牢。)

3、齐读这一段,进一步体会出色的准备。

五、学习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看打捞过程,打捞铁牛的工作是分几步做的?再看怀丙又有哪些地方做得出色呢?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答:分几步做的?

3、哪些地方出色?船靠什么向上浮?为什么是拖回而不是运回?(板书:打捞)

4、一只铁牛拖回了岸,剩下7只怎么办呢?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打捞第二只铁牛的过程。

小结:和尚叫水把铁牛送回来了,其实是和尚懂得利用水的浮力。

六、小结

1、和尚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是因为他在哪个字上动了脑筋?(水)

2、是水冲走了铁牛,又是水把铁牛送了回来,怀丙想出这么出色的办法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才智变害为利,像怀丙这样的工程家在历史上还有很多。希望同学们用科学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作一个有用的、聪明的人才。

七、总结全文

1、怀丙是宋朝人,宋朝距现在已经有一千多年了,当时他就懂得利用水的浮力捞铁牛,说明了什么?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说明古代人们的聪明才智。我们的前人对世界科学文化做出的贡献。我们这一代更应该爱科学,用科学。)

2、交流其它利用水的浮力的事。

附:板书设计

17、捞铁牛

捞铁牛

被水冲走

叫水送回

准备怀丙打捞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体会语言表达特点。了解说明文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理解课文,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了解20世纪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20世纪的科学成就资料。

2.学生了解自己家庭祖辈们的不同生活。

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确立中心

1.齐读课题。

2.师: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说课题吗?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围绕这句话去学习课文。

二、围绕重点研读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第四节,思考:20世纪的百年间,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巨大的变化?把相关语句画下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一)交流第4自然段:

预设:

(1)生:我是从“20世纪,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我从这句话可以知道在20世纪人类能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探索百亿光年外的天体。20世纪的科技十分发达。(相机变字体为红色,出示相关图片。)

(2)生:“20世纪,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等,日益把人类居住的星球变成联系紧密的“地球村”。我可以读出来,在20世纪的时候,人类有程控电话、因特网、高速火车、远洋船舶,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地球似乎变成了一个村子。让我感受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重点理解“地球村”。1.为什么地球会变成村呢?2.地球怎么会变成村呢?出示图片,师简介)

(3)我是从:“人类生活的舒适、方便,是过去王公贵族想也不敢想的。”感受到我们现在的生活真是太幸福了。

师小结:“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

(4)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20世纪科技如此令人瞩目,我们怎能不高兴地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5)其实我们的家庭也享受到了很多科技带来的方便,请随便说一说吧?

师:20世纪取得这么伟大的科技成就,我们怎能不说(手指板书)。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二)交流第3自然段

接下来,我们去看看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

(1)出示课件:“人类在上百万年的历史中,一直生活在一个依赖自然的农耕社会。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指名读。

农耕社会是个怎样的社会?生回答,师相机变红字

说话训练: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展示课件:农耕社会的图片。

(2)祖先的愿望是什么?

生答后,出示课件:“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指读,相机变红字。

师:是啊,他们的生活这样贫乏。多么希望有一双千里眼能看得更远,有一对顺风耳能听得更远,会腾云驾雾能走得更远。

20世纪都帮他们实现了吗?生回答后教师课件箭头显示“千里眼“------望远镜、网络视频;“顺风耳”------电话、耳麦;腾云驾雾------航天飞机。

师:何止这3个幻想,人类上百万年的很多幻想20世纪都一一实现了。你随便代祖先说一个幻想,现在一定能实现。嫦娥奔月------宇宙飞船;去海底------潜水艇等。

师:20世纪上天入地、咫尺天涯都变成了现实。

人类上百万年的幻想,20世纪在短短的100年的时间里都实现了。所以说(手指板书)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3)古今对比

板书:一百年>上百万年

师:是啊,20世纪的科技成就,使我们的生活发生巨大变化。更加充实,更加快乐,更加幸福。课文中用了一句诗来赞扬20世纪的成就。

(4)体会变化之大。

出示这句话:“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引导学生体会“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含义。

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从农耕社会到20世纪科技变化之大,之多,之快。

师:20世纪,科技翻天覆地,令人振兴鼓舞,我们可以激动地说……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三、学习课文第五节

师述:20世纪的科学使我们这个时代可以呼风唤雨,英国的一位数学家哲学家这样说……

1.出示波特兰·罗素的名言:1923年,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说:“归根到底,是科学使得我们这个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任何时代。”

2.指读,变时间(20__年——20__年)齐读

3.师述:回顾20世纪的百年历程,科学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而且还会带来更多……

4.出示课件:指读最后一节

四、回应开头,突出中心

师: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和过去的对此,还是举出的实例,引用诗句都是在围绕一句话写的。哪一句话?能一起告诉我吗?

生齐读: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师:那现在让你读这句话,你会用什么情感去读呀?

预设:

生自豪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激动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生高兴地: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五、同学们,20世纪已经过去,21世纪已经来到。21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要把生活变成科学的梦,然后再把梦变成现实。”要想让我们的梦变成现实,我们小学生现在能做些什么呢?

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六、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这本书是路甬祥先生特意为少年儿童写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请大家去读读。课件展示这本书的简介。

七、小练笔:《孙悟空来到21世纪》

师述:同学们,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连天上的孙悟空也知道了……

孙悟空西天取经后,在天庭时间待长了,觉得很没有意思。又听说凡间已经到了21世纪,便决定去看个究竟。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写,悟空会有哪些奇遇呢?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9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得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会认“魅、绅、姗、辰”等4个生字,会写“魅、黎、丐、牌、绅、衷、辰、酸”等8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词语。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让学生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教学难点

★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布置学生收集精彩的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

(二)识字写字

本课要求学生认识的4个生字,课前可布置学生预习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教学时可通过检查预习情况,如读生字卡片,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的,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发现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要求会认的字中,“姗、辰”两个字是前鼻音,也是翘舌音。

要求会写的8个字中,“魅”和“丐”较难写,书写时要作重点指导。“魅”是半包围结构,第七笔竖弯钩写时要稍拉长,以托住里面的“未”字,注意提醒学生“未”不要写成“末”。“丐”字共四笔,第四笔是竖折弯钩,书写时要注意它是一笔写成。“酸”左边是“酉”,不要写成“西”。

词语的理解可以结合上下文进行,也可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帮助理解,还可以让学生查字典、词典。

(三)朗读感悟、理解

1.本文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文章语言精练,情感丰富,人物对话简洁。教学应让学生多朗读,多体会。先让学生整体阅读,从读通开始,然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阅读过程中,自行探究课文意思,并把不懂的问题做上记号。鼓励学生和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道理,体验语言的魅力和情感的力量。可通过朗读课文,把“我什么也看不见”和“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进行对比,引导学生领会加了几个字后,盲老人行乞的效果为什么大不一样。要提醒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一段话,要求边读边想象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对于“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不叫人陶醉呢”这一句,教师可作指导:让·彼浩勒加的那几个字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吗?把你的想法跟同学说一说。使学生体会到万紫千红的春天多么美,可是盲老人“什么也看不见”多么不幸。这样,学生就自然地体会到加了“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后,语言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力量,就能打动人心,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同情心。因此,盲老人会收到很好的行乞效果。这一部分的朗读,语调应是抒情的。教师可范读指导。此外,学生朗读时,教师要作适当的指点,让学生读出无限的感慨。

3.这个故事还可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演完后,可让一个同学扮演小记者,其他的同学扮演采访对象。采访的对象有:一位双目失明的盲老人,一位的诗人,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打扮漂漂亮亮的小姐,衣着寒酸的职员,普通市民。采访的问题依对象而定,如,(1)老爷爷,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2)先生,您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3)太太,您看到木牌上的字后是怎样想的呢?(4)先生,看样子您不是很有钱,为什么还要给他那么多钱?

4.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精彩的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在班上说一说。如:移动电讯广告词“手握移动的世界”,公园草坪上的警示语“小草青青,踏之何忍”等。在学生的广泛交流中,进一步感悟语言的魅力,学习、积累生活中富有魅力的鲜活语言。教师也可以补充这样的语言材料。

(四)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如果要你们制作一个简易的提示牌,放在水塘边,或草坪边、花坛边、电灯开关旁,你们想写上什么话呢?几个同学一起合作,制作一个简易的提示牌。先想一想写上什么话,再试着写一写。看哪些小组提示牌上的话有魅力,能打动人心。

(五)教学时间

建议本课教学2—3课时。

教学资料

1.词语解释

无动于衷:衷,内心。内心毫无触动。

衣衫褴褛:衣服破烂。

姗姗:指走路缓慢从容。

2.让·比浩勒简介。

3.课外拓展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魔语》和《太阳路》。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10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三、教具准备: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3、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5、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7、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二)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 描红(书上)

(三)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 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 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 指导用“稠密”造句 e 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 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 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 学习第1—3句 a 指名读 b 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 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学习第4—8句 a 自由读课文。 b 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 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 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 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指导背诵 a 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 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 练习背诵。

7、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四)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 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五、教学结束:

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11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掌握本单元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并能根据拼音写出已学的汉字。

2、复习掌握本单元所学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复习辨析同音字和形近字,进一步培养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4、复习掌握本单元《词语表》中的词语,能写出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能按要求正确搭配词语和将词语分类。

5、复习巩固对句子的认识,会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和把句子写具体。

6、复习学过的各种句式,初步认识比喻句和学会改写反问句。

7、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39;大意。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

1、理解句、段、篇之间的关系,概括段意和主要内容。

2、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和自己的作文。

教学难点:

能围绕中心,具体地叙述一件事。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总课时)

主题“观察和发现方面的趣事”

第1课

《观潮》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蒙、雾、昂、贯”的写法,注意多音字的读音:薄,号,度、称了解课文大意:课文写的是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到近、奔腾而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奇观”指的是什么?你从课文哪些词句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2、第3、4自然段重点朗读,要求背诵的。是从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闻其声,再观其形,思其序。

大潮来之前,钱塘江将面很平静,观潮的人们急切地昂首东望。大潮终于来了,开始只是一条白线;近些,只见白浪翻滚;浪潮越来越近,气势磅礴,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两丈有多高,从中你感受到什么?潮头很高,范围很宽,感受到潮水来势汹涌澎湃。

3、找出课文中写得具体形象的句子。

《教参》P3.4

4、造句:依旧、犹如、好象

第二课时(总课时)

第3课《鸟的天堂》

1、读课文,记生字。注意“茫,规律”的写法。

多音字:乐、干、数、泊、应、盛。区分“陆续、继续”感知全文大意: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第一次经过时,只看到生长茂盛的大榕树,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产生了“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儿的想法。第二次再去时,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景象。见《教参》P14

课文第7、8、12自然段要求背诵

2、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

“鸟的天堂”指的是天马河上的一株榕树。

鸟的天堂指的是鸟儿生活在那株榕树上十分自由幸福,真像在天堂中一样。

3、“枝干的树木不可计数”的原因是什么?(枝上又生根……)

4、课后第3题,见《教参》P15

5、课堂第5题照样子写句子,意思不变。

课堂第7题读一读写一写。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12

《自由路漫漫》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理解、品读曼德拉在狱中不懈的斗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分析文字,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体会文章中朴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感受曼德拉为了追求自由而倾注毕生心血,努力斗争的精神,激发学生心中向上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大家初学了22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22课。

2、学生朗读课题

3、其中的“我”指的就是(曼德拉),他在课文中的身份是一个(囚徒)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在书本中,电视中,你见过囚徒吗?他们过的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啊?

2、学生交流

3、是的,囚徒的生活是艰苦的,是痛苦的!读读课文一、二两节,你也能体会到曼德拉作为一个囚徒他这种艰苦的日子吗?

4、学生读书,交流(苦役;艰难的时日;狭窄的牢房)

5、师:越是狭窄的牢房越是没有自由,它时时刻刻在提醒着囚犯:你是囚犯,你是罪人,你不配享有自由!

6、那么,在如此艰苦的时日里,曼德拉又是怎么做的呢?

7、交流:洗洗衣物------

8、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想方设法为每天的生活寻找些许慰藉;使狱中生活充实一点)

9、出示上面两句话,让学生体会他这样做的目的。

10、教师:虽然这样的慰藉是很少的,但是作者还是“想方设法”找寻,能使生活充实“一些”,从中你却感受到曼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啊?

11、板书:乐观向上、积极

12、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三、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一)

1、是啊!曼德拉是一个乐观向上,积极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对菜园情有独钟的人。

2、曼德拉对菜园的情有独钟是课文第六小节描写的,请一个学生朗读第六节,其他学生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能体会作者对菜园的情有独钟?

3、朗读

4、交流:(亲密接触)读好这句话

5、是的,作者对菜园一直以来就是如此“情有独钟”,以至于他刚到罗本岛,他就要求_允许他在监狱的院落里开辟一方菜园。但是,这一方菜园他得来容易吗?读读课文第三小节,再来说说。

6、学生朗读第三小节,交流(多年来,一直拒绝,但是最终)

7、你从中又觉得曼德拉是个怎样的人呢?

8、板书:坚持不懈

(二)

1、对这来之不易的菜园曼德拉格外珍惜,格外爱护。他为菜园做了些什么呢?自己读读课文四、五、七按节,边读边做做记号!

2、交流

a)成天都在地里不停地挖掘

(谈谈自己的体会,抓住红色的字;朗读体会)

b)首先选种了---

(说说他这样做的原因;从产量增长中,你有什么感想)

c)订阅书籍,学习耕种,了解方法,更加可贵的是作者不怕失败

3、在曼德拉的辛勤劳作下,作者的菜园一片生机盎然,收获的季节到了,曼德拉来到了他的一方菜园。他看到了什么,他情不自禁地说----(出示图画,学生练习说话)

(三)

1.是啊!多么美好的一切啊!曼德拉辛勤耕作这一方菜园,收获的不仅是硕果累累,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2.读读第八节,谈谈自己的感受。

3.理解"一丝自由的滋味"(少有的;一方)

4.朗读第八节

四、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1.作者收获的不仅是心里上的自由,更加获得了生活中深刻的哲理。

2.收看录象

3.要更好的理解这段话,我们必须联系曼德拉本人的生平与经历。出示曼德拉本人的生平与经历,指名学生朗读

4.四人小组讨论,联系实际,说说你们的理解

5.指名交流

6.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课文

1.让我们一起记着这位为了黑人的解放事业,穷尽毕生心血,坚忍不拔的伟大领袖曼德拉,记着在菜园中发生的感人的故事。

2.记着他的这段响亮世界的话语:"斗争就是我的生活,我会继续为自由而战,直至我死。"

板书设计:

22、我的菜园

积极向上

坚持不懈

不辞艰辛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1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描写了三次星空。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巴金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爷爷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多媒体出示)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

(1)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细微了。)

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表达了思念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光明、希望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空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多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值得我们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自然段,再读第3自然段,回味、感悟、交流)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多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例:星群密布

()()()

2.复习词语。

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仿写。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本文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本文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出示句式)

我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段话。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1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习运用几个词语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3、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4、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品读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通过品读理解课文,体会萨沙一家人关爱弱小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读题

板书:我不是最弱小的,指读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就是最弱小的?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家人中最小的孩子——四岁的萨沙说的一句话。他为什么这样说,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他是一个什么的孩子?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美好的假日,走进萨沙的内心世界,相信大家会对弱小,对萨沙一家的美好品质更深刻的理解。(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2自然段

假日里萨沙一家人到森林里度假,森里是那么美好。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森林的美好?

2、学生自读

3、组织交流,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是野蔷薇美;二是一家人非常温馨和谐。)

4、小结:是啊,森林里的景美,相应投影出示图、文:林中旷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看着这一朵粉红粉红娇嫩的蔷薇花,闻着它一阵阵沁人心脾扑鼻芳香,你情不自禁的相对他说句什么话?带着你的这种情感在读这句话。

在森林中有这美丽的蔷薇花陪伴,萨沙一家人聊天、看书,生活是那么温馨美好。

5。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正在这时一场大雨突然来临,请同学们读描写雨景的语句,划出体现雨大的词。

①相应出示:大雨如注,“注”是什么意思?(灌入)“大雨如注”就是……?

②形容雨大的四字词语,你能说出几个吗?(生回答后再适当补充:)

滂沱大雨倾盆大雨瓢泼大雨

狂风暴雨疾风骤雨暴雨如注

③课文虽只有寥寥三个词,却把雨前、雨中的情景描写得生动逼真。谁能选用大家提供的这些词说一段描写雨景的话?

指名说,点评。

6、就在这雨中,一场温馨的关爱弱小的传递开始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划出萨沙说的话,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说每一句话时心里在想什么?试着在书上做标注。

三、品读对话、体验真情

1、学生默读自学。

2、组织交讨论

谁来和大家交流第一句?生读后交流。

面对萨沙的疑问,妈妈做出回答大家读—————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板书)

面对妈妈的回答萨沙又说了什么?

交流第二句,这是什么句?(反问)可以把它变成这样吗?为什么?(不甘弱小————)

投影出示: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

这就是反问句的魅力———表达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面对萨沙的反问,妈妈笑着说———生读,这下萨沙该怎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呢?

生回答,出示投影语段和图

萨沙是一家中最弱小的,把雨衣让给他,我们是懂得的,那萨沙为什么要把雨衣让给野蔷薇呢?

我们来看看雨中的野蔷薇是怎样的?

投影出示图和文:滂沱大雨已经冲掉了几片花瓣,花儿低垂着头,因为它娇嫩纤弱,毫无抵抗能力。

指名读,并说说:看,雨中的蔷薇花正向我们呼喊什么?你想说什么,你更想做什么?

此时的萨沙做了什么?谁来读?

是啊,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写了蔷薇花带给我们美丽和芳香,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第7自然段又写了大雨中的可怜蔷薇花,需要我们的保护。这样前后照应是要告诉我们弱小者不仅仅是年龄、力气、身体比我们弱小的,一切身处困境急需帮助的人或其他事物都是弱小的,都需要我们的保护。(删掉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中“人”副板书)

萨沙保护了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他又说了什么话?

生读————你会把它变成带句号的句子吗?对比读,你认为他这句话里饱含着什么意思?

妈妈又将怎样回答他?你会怎样称赞他?(自豪、自强、自信、善良)

(爸爸把雨衣让给妈妈,妈妈把雨衣让给萨沙,萨沙又把雨衣披在了野蔷薇身上,因为他们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这种自觉保护弱小者的精神让人感动。现在让我们再次用心用情读这一段话)

分角色朗读萨沙的三次对话

投影出示三次对话分角色读,读好母子对话。

3、总结

父母言传身教,用自己保护弱小的实际行动教育了萨沙;而年仅4岁的萨沙内心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意只享受别人给予的保护,而努力的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者更让人感动、钦佩、学习。

四、联系生活,检测导结

1、你会用那些词形容萨沙

()()()()

萨沙只是四岁的孩子,他已经不甘心做弱小者,尽一份自己绵薄的力量去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那么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弱小的人或者其他东西呢?

2、投影出示仿写语段:一棵小树正在狂风中剧烈摇晃,它是弱小的,我要保护它,于是······

3、总结:许多都会事物发生了变化,也许原来的强者会变成弱者,而原来的被关爱者又变成了主动关爱别人的人,但是不管怎样,不变的是要有这样的意识——(齐读课题:)我不是最弱小的,我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

语文四年级教案电子版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把握文中的新词语。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39;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搜集《颐和园》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课前准备

让学生展示查阅的资料和图片。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1,让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文中写的颐和园的哪几处景色?

教师点名,让学生回答,并作小结:

作者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景色,三写昆明湖景色。

2,作者所写的颐和园的几处景物,可以用首段和尾段中的哪个词来概括它们的特点?

学生找,学生回答,教师作结。

3,让学再次拿出颐和园的图片,看看有没有颐和园的其他景物,让学生用词语把它们的美形容出来。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作点评。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1,提问:请划出文中作者在颐和园行踪变化的文字。

留出时间,让学生读,划。点名让学生来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显示小结: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2,给学讲解移步换景的写法。

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作者所写的三处景物,写得很美。让学生划出显示景物美好的词语。

提名让学生来回答。

2,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写长朗的段落,然后让学生来读。

学生朗读时,教师作指导。重点提示学生读出民族的自豪感来。

五、处理课堂作业

做已印发的讲义。

六、作业

让学生星期六或星期天去游览学校附近的圣泉寺,要求至少要写出圣泉寺的三种景物。

4105